📖 ZKIZ Archives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化,已走到哪個位置?有哪些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356.html

一、PC互聯網盈利模式十五年發展定型,但也經過長時間探索

經過十五年發展,中國互聯網盈利模式已經成型。按照收費對象分為前向和後向,一個2C,一個2B;按照盈利方式,可以歸類為以下幾種:廣告、增值和電商。

廣告:展示廣告、搜索廣告、線下商家、網址導航等,按照付費模式有CPC、CPM, CPA, CPR, CPP等;

增值:QQ各種鑽、虛擬物品、遊戲道具、XX會員、9158、世紀佳緣郵票等,在免費之外提供的都可以算增值服務;

電商:B2B、B2C、C2C等模式。背後有更複雜的商業模式,例如面向賣家的服務費、廣告、保險、互聯網金融等;按照商品分為實物商品、線下服務、虛擬內容。虛擬內容又包括電子書、音樂、動漫、視頻等;

當然還有其他的劃分方式,一些小眾灰色的模式這裡也沒有涉及。也有將遊戲歸為單獨一類的。因為遊戲即有按照時長收費的,也有道具的(增值),手機遊戲還有賣App下載(類似單機時代賣盤)。對於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分類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明確的是互聯網盈利模式已經定型。不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想尋求互聯網產品的商業化,都繞不開這幾大類模式。

有意思的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對三大盈利模式各有所長。百度依賴搜索廣告;騰訊70%左右收入則是遊戲和增值服務,都可歸納為增值,而廣告收入佔比僅30%左右;阿里則是電商模式的集大成者。

二、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是PC互聯網的延續,還是顛覆?

下面從拿到船票的巨頭、TOP或者移動互聯網存在感較強的互聯網公司等角度分析移動互聯網當前的商業模式。

1、騰訊拿到貴賓艙船票,移動商業化暫未起步

騰訊的兩張船票微信和手機QQ,鑑於相似度太高,這裡僅僅討論微信。微信坐擁4-5億用戶,具備平台特徵又兼具媒體、社交屬性,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化、本地化、移動化(SoLoMo)幾個特點都佔齊了,騰訊自身又有豐富的資源例如支付、遊戲等與之協同,商業化前景已經被大量地討論。幾乎人人都可以對微信的商業化指點江山。除了直接向用戶收費——不過微信已經承諾不會向用戶收費了,似乎其他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

姑且看看前期被官方和非官方暢想的幾大盈利途徑:微信遊戲被談得最多,也被認為是最先的著力點;O2O:商家CRM、團購、微信會員卡、二維碼、大數據營銷,也已經有人在說「社會化電商」或者「朋友圈電商」了;App市場:微信作為一個超級平台級App(甚至有微信操作系統、微信瀏覽器的提法),公眾賬號成為一個輕量級App,微信成為這個輕量級App分發市場。隨之而來的是微信分發分成、微信App廣告、微信數字內容(閱讀、音樂、視頻都歸在此)、開放平台、微信群發服務。

除了App市場的「付費下載分成」,其他商業化途徑都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這三大模式。

2、百度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商業化領先一步

百度也已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搜索App、移動地圖和魔圖用戶數已過億,百度移動月活躍用戶數過億,地圖LBS日活躍用戶過億,日定位請求20億次。從指標上已拿到船票。近日宣佈即將以19億美元的天價收購91無線,將鞏固應用分發領域的地位,使應用分發成為即搜索、地圖後的第三大入口。

此前李彥宏及百度多次表明:移動互聯網還沒有ready,尤其是針對搜索。包括基礎設施、移動技術和商業模式。百度今年初態度大轉彎,不再提困難,而是快速在移動端進行多重佈局。包括力推搜索、地圖、魔圖App和云戰略;加強移動技術如深度學習的探索;打通PC和移動端鳳巢廣告系統;在全國250個城市開展百度移動的營銷活動,探索百度遊戲、收購91無線等。

從用手裡大概三分之一的現金收購91無線可以看出,百度大力押寶移動互聯網,並且有信心在未來可以快速收回成本。其二季度財報宣稱「移動營收佔比已超過10%」。根據李彥宏在分析師會議的回答可知,這部分收入主要來自移動搜索廣告,大幅提升的原因是因為廣告系統的PC端和移動端被打通。李彥宏也提到:「收入中有應用分發的部分,但是很少,我們也有移動遊戲,這方面很好地利用了我們的應用分發能力,增長很快」。

也就是說,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營收模式主要是廣告、遊戲和應用分發。

3、阿里移動互聯網戰略是支撐,商業化離不開O2O電商

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則是兩條腿走路,自有產品自然延伸到移動端,例如手機淘寶(微淘)、手機支付寶;其他的需求則通過激進的投資完成。包括微博、高德、UC、蝦米、友盟、陌陌、丁丁等。這些投資,有的是為了提升IPO估值,有的是為了業務層面的合作。但整體來看,目前離打通遠,離全面融合更遠。

阿里的整體移動互聯網戰略如何還得等上市前後才能明晰,筆者預計其移動互聯網戰略應該是為其整體的「平台、數據和金融」服務,或者用來支撐本地生活服務、O2O等「故事」。阿里應該不會單獨對待移動互聯網。

基於此,阿里巴巴的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則依然是圍繞電商。從B2B、C2C、B2C、B2B2C等模式延伸到O2O。

4、其他互聯網大公司移動商業化:五花八門,不過都是PC延伸

除了三大巨頭,再看看其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有存在感的互聯網大公司,有什麼特別的商業模式呢?

1、小米:估值近百億美元。「互聯網手機」模式說白了,對蘋果生態體系的照搬。軟硬件、系統和內容一體化,硬件、App分發、米聊(小的微信生態)。如果NFC近場支付推成功了,O2O;

2、360:PC端是廣告,瀏覽器+網址導航,網頁遊戲,以及想做成的搜索。移動互聯網多了個應用分發;

3、搜狐、網易:移動端都是新聞客戶端。媒體屬性,廣告;搜狐搜狗前途未卜,移動端商業模式很難突破百度。號碼通或許有創新的模式出來;

4、新浪:移動端微博。給阿里巴巴打工導流量+廣告,少部分增值(會員、企業營銷服務等);

5、豆瓣:數字內容(閱讀)、增值(FM會員)、廣告(FM聲音、電影、品牌廣告給商城導流、線下導流);

6、大眾點評:廣告+電商(O2O、團購),與阿里遲早必有一戰;

7、UC:廣告+遊戲;

8、團購網站群:電商(O2O);

9、手機遊戲:付費下載減少,應用內付費增多。還是道具,回到增值;

再看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概念股,則基本集中在手機安全(網秦)、手機遊戲、手機數字內容(視頻、動漫、音樂)、運營商、手機及周邊廠商、通信設備廠商、手機平台支付廠商等。這些公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其中運營商比較特殊,其正在逐步向上下游滲透,例如中國移動的九大基地就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正面競爭,移動音樂、移動閱讀、移動動漫等產品則是業界領先。

五、移動互聯網盈利模式總結:PC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延伸,但有幾個整合

1、絕大部分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是PC互聯網模式的延續。廣告、增值(遊戲)和電商;

2、源自PC但照搬又很困難。移動互聯網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態,包括網絡、硬件基礎、支付渠道、用戶習慣都與PC互聯網相差甚遠。不能照搬。例如傳統的展示廣告在移動互聯網正在面臨失效,因為用戶不點。

3、應用分發看上去是百度、360等公司新的營收模式,但不是新模式。實際上,如果應用分發依靠付費下載分成,又回到「賣軟件Copy」的「前互聯網時代」了,此時應用分發角色則提供交易場地和支付渠道,電商模式;App則趨向於下載免費,應用內收費。這意味著應用分發市場的模式又回到了廣告和增值。

4、電商趨勢一虛一實。數字內容的春天來了,虛擬產品的電商;頑固不化的線下實體的冬天來了,互聯網向線下滲透。

5、硬件復興。以小米為代表,互聯網與硬件結合的新模式。

6、不同模式的結合。「微信沃卡」標誌運營商的前向收費模式(包月、時長、流量)和互聯網三大模式存在結合的可能性。

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依然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三個大的模式。但並非照搬原有的模式。就算有創業移動互聯網產品有全新的模式,也很難突破巨頭。因此,如何讓原有的三大模式成功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比「創新移動互聯網新模式」更加現實。

六、創業公司很難創造全新的模式進而顛覆傳統互聯網巨頭

小米算創業公司,小米未來如何發展還看不清楚。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的紅利,是小米可以從眾多終端博弈者中脫穎而出的土壤。小米的模式模仿自蘋果,也談不上新模式。如果拋卻小米的硬件不看,作為互聯網公司小米並無特別的模式。

其他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新秀創業公司,例如陌陌、唱吧、啪啪、3G門戶&Go桌面等暫時也沒有明確的商業化路線圖。根據互聯網的發展來看,找到一種適合公司或者產品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困難。如果想創新找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商業模式則比登天還難。

以UGC(用戶創造內容)為代表的WEB2.0概念出現時,有聲音說WEB2.0要顛覆WEB1.0。但WEB2.0並沒有「革命性」地改變什麼。老三大門戶依然挺立,新三大巨頭則在上演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WEB2.0在中國的代表產品人人網、新浪微博等則陷入困境。前者市場和市值萎縮,後者則暫時放棄上市接受阿里投資,淪為阿里的打工仔。

正如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的觀點,「所有 Web 2.0 的公司都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並最終將被能成功演變為 Web 2.0 的傳統互聯網 1.0 巨頭所超過。」

同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會顛覆PC互聯網,故沒有WEB3.0的說法,而是稱之為「後互聯網時代」或者「後PC時代」),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在無法尋找到獨有的、有效的的商業模式快速追上巨頭時,很可能會被巨頭超越。

各大巨頭已將重心偏移到了移動互聯網,對這個新大陸虎視眈眈。產品可以山寨,模式可以複製,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業者要麼被其虐殺,要麼被其收編,被巨頭納入懷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業者的切實可行的夢想。

總結一下:①移動互聯網經過五年發展,盈利模式已經逐步清晰:依然離不開傳統互聯網廣告、增值和電商三大盈利模式。②移動互聯網會有互聯網和硬件的整合、多重營收模式的整合、線上和線下的結合。③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幾乎很難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突破巨頭,因為移動端商業化已經很難,而巨頭也已虎視眈眈。④能被巨頭收編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不論是巨頭還是創業者的移動互聯網商業化,更需要解決的是原有商業模式的移植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20

普通散戶在股市這場博弈中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Winston_文正

http://xueqiu.com/8148511645/25626292
轉發自知乎

Chevovish
很好的問題。回答之前首先要明確投資的結果都是很隨機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strategy即使是最優的,但是收益的結果也不能保證每次都是好的。看到有些答案中所提到的個例,只能說明一種可能性,但是絕對無法說明散戶所處的地位如何。所以下都是從散戶作為一個群體來講的。

我首先可以說,從學術界的研究來說,美國的散戶在投資交易市場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這些證據能不能用來說明中國散戶的狀況,還有待討論。但是很多散戶所具有的性質都是通用的。一下我現列舉數據上的證據,然後在從純邏輯的角度來解釋。具體來說:

1. 散戶無法控制心理情感給交易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學裡說rational(理性),那麼首先散戶作為一個整體(on average)沒辦法做到rational。與專業投資者或者是投資機構相比,散戶在behaviroal 方面就會吃很多虧。以下是一些實際數據分析的結果。

a. 散戶會在股票漲價後立馬拋售,源於人們對利潤的迫切渴望。而在股票貶值是卻不肯拋售,源於對損失的恐懼以及幻想價格終究會漲回來。
"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Journal of Finance, Vol. LIII, No. 5, October 1998, 1775-1798, Odean, Terrence.
Odean在上世紀90年代獲取了幾家brokerage firm下散戶交易的數據,然後那這些數據來做了很多研究。其中最出名就屬上面這篇。這篇得出的就是散戶會有 「desposition effect」,具體就是,散戶會在股票漲價後很快就會賣掉,而在股票價格降低時確不及時出手(數據結果參考table 1)。這樣的行為背後有很強的行為心理因素(具體可參考Tversky 和Kahneman),是每個人在沒有強大的專業訓練之前無法避免的行為。給定美國股市而這樣的行為直接到了交易損失。

b. 散戶會有overconfidence(過度自信)從而可能會導致過度交易。
"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December 1999, 1279-1298, Odean, Terrence.
這篇的結論是:散戶(on average) 交易越多,輸得越多。

c. 散戶中男性比女性交易更多,並且損失也越大。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 2001, Vol. 116, No. 1, 261-292.Brad Barber and Odean, Terrence.

.... (還有很多behaviroal的缺陷不再一一列舉)

2. 散戶缺乏足夠強大的計算能力。

a. Intraday trading裡幾乎沒有散戶的身影。在這塊領域,幾乎都是機構投資者的天下。一般都會有大型的交易系統來檢測任何交易的機會。交易通常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執行的。(前段時間美國白宮的tweet被盜,然後黑客發了條白宮發生爆炸奧巴馬手上的狀態,然後各大投資機構的計算機交易系統立馬檢測到這條狀態,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美國的大盤狂跌。具體請看 http://www.nytimes.com/2013/04/29/business/media/social-medias-effects-on-markets-concern-regulators.html?pagewanted=all 

b. 很多散戶認識到自身的缺陷,不回親自投資而回會投資到mutual fund (共同基金)。但是mutual fund 的平均收益基本等同於投資與大盤股票,但是投資者要付出管理費用以及其他費用給mutualfund。 這方面的學術paper太多了,只列幾篇經典之作:
Jensen, Michael, 1968, 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 the Period 1945–1964, Journal of Finance 23, 389–416.
Carhart, Mark,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 57-82.
Fama, Eugene, and Kenneth French, 2010, Luck versus skill in the cross sec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65, 1915-1947.
Jiang, Hao, Verbeek Marno, and Yu Wang, 2011, Information content when mutual funds deviate from benchmarks, working paper.

3. 散戶作為一個群體,無法coordinate。他們在交易市場裡如一盤散沙,在很多時候會被機構投資者利用。2000年左右美國的internet bubble裡面,hedge funds (對沖基金)和mutual funds (共同基金) 都知道股票被高估了,因為大眾投資者那時對網絡公司的股票非常狂熱,一直在買進並且推到了股票價格。機構投資者此時沒有選擇賣空,反而也是買進。然後在03年股票價格達到最高時,機構投資者一起開始甩賣買股票,散戶全被被套住了。可笑的是,在股票價格急劇下降的時候,散戶仍然熱情不減的購入。想看數據的圖標請參考:「Who Drove and Burst the Tech Bubble?」 John Griffin, Jeffrey Harris, Tao Shu, and Selim Topaloglu, August 2011,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6(4), 1251-1290.

4. 散戶獲得信息的渠道少並且成本很高。機構投資者首先獲取信息的成本低(他們本來就是做這個的),並且渠道也多。

上述多提到的除了第一點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訓練加以避免的,剩下的幾點都是作為散戶不可避免的缺陷。其實還可以從博弈論純理論的角度來說為什麼散戶不佔優。

首先, 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對稱,對應以上第4點)就從博弈論的構架中決定了散戶無法佔優。這個是基本的game theory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的結論。

其次, 就像博弈論裡的nash equlibrium的成立取決於參與者能夠high order knowledge/belief (就是我知道你知道什麼,然後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什麼,。。。。一直到無窮大的order)。這樣純推理的過程中散戶肯定是不佔優勢的,很有可能的情況是機構投資者知道散戶在幹什麼,但是散戶不知道機構投資者要幹什麼 (first order), 或者是機構投資者有k-order belief,但是散戶去只能夠推理到 (k-1)-order的belief。 這樣博弈論純邏輯學的角度來說,散戶無法佔優。(對應以上第2點)

最後,game with coordinations (存在協同作用的博弈)裡如果有一類參與者可以協同而另一類無法協同,那麼結果就是無法協同的那一類會被利用。這個還可以考慮成repeated game下的long-lived agents 和 short lived agents 的區別。具體可參考
Repeated Games and Reputations: Long-Run Relationships, by George J. Mailath and Larry Samuel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6.(對應以上第3點)

最最後,如果一個參與者都不能控制心裡的情緒,那麼當散戶在和一群rational的機構投資者博弈是就會處於劣勢。可參考:A Cognitive Hierarchy Model of Thinking in Games, with CF Camerer and TH Ho,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9, no. 3, pp. 861-898, 2004。(對應以上第1點)

結語:
1.以上所有的論述都是把散戶看做一個群裡而論的。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不乏存在很傳奇的散戶(就像從來就不缺少很垃圾的機構投資者一樣),然而這些例子不能用來說明散戶作為一個群體的地位。可以把這些個例看做outlier,或者完全是因為運氣(就像翻硬幣,無論正面的概率多低,只要參與者人數足夠多,就會有人連著十次都反倒正面)。

2. 以上所以證據都取自美國,能不能用到中國散戶身上請自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01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 定位理論做投資

http://xueqiu.com/1604871976/30475866
本文為原創,並且給予各位股友可供參考的結論。最近漲了幾天,各路大神發出萬點論或者誘多論。。。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低到50%就是低估區域,而超過100%就是高估區域。 這是著名的巴菲特指標。

美國股市在2007年市值達到gdp的125%以上,2009年3月只有70%,然後進一步跌到50%。目前又達到120%以上了。結論:美股快到頭了,玩美股的同學回來吧!

中國股市2007年大概9月的總市值超越了當時的gdp。後面有多慘大家都知道。 2013年中國gdp為56萬億,今年預計是60萬億。現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約為24萬億。港股的60%以上是中國大陸上市企業而ah股又佔絕大多數比例,所以大部分已經包含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之中了。可能美股還有幾萬億的市值。所以總體市值可能30萬億。仍然算低估區域。創業板的高估只是整體股市的一個結構性高估而已,在整體股市市值的比例中很小。結論:a股仍然在低估區間,創業板的泡沫佔比總市值來說不大。

最後結論:上證的一些藍籌還是比較便宜的,雖然漲了一點。但一些人希望短期(如三年)漲到10000點還是有點懸的,增加5倍的市值那麼股市總市值將達到120萬億以上,遠超gdp的實際產出。個人覺得3年到4000點到6000點有一定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69

這張圖 看懂台灣在FTA戰略位置


2015-01-22  TCW
 
 

 

去年十二月底,一場位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新興市場拓銷分享會,現場來自全台灣數百家中小企業老闆、經理人,話題圍繞著三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打轉。講者之一的台灣塑膠輪子龍頭廠、產品外銷海外超過十國的雷明實業董事長宋昆財,對圍著他的老闆們說:「趕快去東協設辦公室!」

為什麼這麼著急?宋昆財說,以五金類來說,從台灣出口到東協的關稅從一五%到三○%,再加上一七%銷售稅,光是「稅」就高達三二%到四七%,品質再好也很難賣。

東協衝擊正在發生:早中日韓10年布局,卻不敵關稅壁壘

東協(ASEAN)雖早在一九六七年就成立,且近年東協各國陸續簽訂雙邊FTA,但因開放程度不一,又有非關稅障礙,導致FTA品質不佳,因此東協決定進一步談判,在今年底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AEC談判重點不僅關稅,還包括貨物、人員、資金的自由移動,是區域內高度整合。

AEC上路後,對台灣的衝擊有三方面:一、全球布局的企業,會增加東協產量,減少台灣產量;二、以台灣為基地的企業,將面臨嚴苛的挑戰,必須繼續提高附加價值,對抗關稅不平等;三、萬一產品競爭力敵不過關稅,只有外移,以東協製造、銷售東協的模式,避開衝擊。

台灣對東協出口,預估二○一四年約近六百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數字背後的真相是,市占率節節敗(詳見第六十六頁圖)。

為何AEC今年底才生效,台灣對其市占率卻搶先下滑?因為中、日、韓三國和東協各國,早已陸續簽署FTA,台灣雖比中日韓赴東協布局約早十年,但卻因FTA不敵中日韓,優勢逐漸喪失。

「東協衝擊正在發生當中。」中華經濟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最大的衝擊就是台灣產業再度外移。例如台灣紡織業七成外移越南,因為它既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員,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成員,在越南設廠可享受兩大經濟圈的好處。

而留在台灣的企業,也面臨壓力。

以紡織為例,留在台灣的都是競爭力強的上游化纖業,但外移壓力也逐年增加,「客戶一直招手,要台灣廠商赴東協設廠,」一位去年做過產業調查的知名研究機構研究員說,因為中、韓技術品質一直追趕,當對手競爭力提升,關稅就會變成競爭要素之一,「台灣(在東協的)優勢最多只有五、六年了。」這位研究員說。

紡織、機械、塑膠,是出口東協前三大產業,最易受到衝擊;而中南部黑手產業,如五金、螺絲等,因出口東協的關稅遠高於競爭者,衝擊尤深。一旦發生前述三大衝擊中的其中一項,這類產業的就業市場將首當其衝。

加入TPP對台最重要:除了開放,是法規與制度的國際接軌

至於TPP,影響面不只是關稅,更是與世界接軌的平台。在三大FTA中,「加入TPP,對台灣最重要。」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說。

他分析,TPP是高品質的FTA,涵蓋範圍比世界貿易組織(WTO)還廣,除傳統的關稅等,還包括法規一致性、透明化、環境、勞工等先進的談判議題,有助台灣的開放改革,與世界接軌。

其次、加入TPP,就有RCEP,因為TPP成員(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也是RCEP成員,台灣又有對中國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所以,台灣加入TPP等於加入RCEP,而RCEP又包括東協十國,也就是說,加入TPP,就能化解無法加入RCEP、AEC的多數障礙。

「TPP的重點不是開放,而是法規。」李淳說,TPP內容尚未公布,但一般認為與美韓FTA內容最接近,以美韓FTA來看,像是台灣政府習慣找業者「喝咖啡」,對業者行政指導,但是加入TPP後,政府找業者「喝咖啡」,就要把行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還要公布在網站,政府就難以隱身幕後了。

「加入TPP,是法規、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加入RCEP,是台灣主要競爭對手中、日、韓,取得成本公平競爭的機會。」李淳認為,透明化、國際化,會讓台灣期盼已久的國際投資增加。

「如果有TPP,台商就會回來。」胡勝正說,TPP可一次解開台灣兩大難題:無法加入RCEP、及國際化。以時間推估,TPP今年十月若簽署,估計明年底會生效,屆時,就會開放第二輪的國家加入,台灣就有機會。

但,因為是第二輪加入的國家,台灣會被要求更大幅度的開放,例如農業(包括美牛、美豬議題)、汽車業,政府必須說服人民,因為必須有開放承諾,才會被會員國接受,所以開放國內市場以換取TPP門票是必要的。

除積極準備TPP外,李淳認為,「台灣應該要發展『帶人進來』的產業」,彌補廠商再度外移的損失。「觀光、醫療、教育,都是能帶人進來的產業,」台灣人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如果能夠多兩千萬人,有四千多萬人的市場,才能降低企業出走造成關廠、失業的傷害。

【延伸閱讀】台灣沒有FTA優勢,主戰場遭對手插旗—台灣5大出口市場與主要對手市占比較

■ 中國台灣年出口額1,212億美元占台灣出口40%

》競爭對手1.東協:在中國進口額占比10.2%2.韓國:在中國進口額占比9.4%3.日本:在中國進口額占比8.3%

》台灣:在中國進口額占比8%

■ 東協台灣年出口額587億美元占台灣出口16%

》競爭對手1.中國:在東協進口額占比16.0%2.日本:在東協進口額占比9.5%3.韓國:在東協進口額占比6.6%

》台灣:在中國進口額占比:5.3%

■ 美國台灣年出口額325億美元占台灣出口11%

》競爭對手1.日本:在美國進口額占比6.1%2.東協:在美國進口額占比5.6%3.韓國:在美國進口額占比2.8%

》台灣:在美國進口額占比1.7%

■ 日本台灣年出口額192億美元占台灣出口6%

》競爭對手1.中國:在日本進口額占比22.0%2.東協:在日本進口額占比14.1%3.韓國:在日本進口額占比4.2%

》台灣:在日本進口額占比2.9%

■ 韓國台灣年出口額120億美元占台灣出口4%

》競爭對手1.中國:在韓國進口額占比16.1%2.日本:在韓國進口額占比11.6%3.東協:在韓國進口額占比10.4%

》台灣:在韓國進口額占比2.8%

註1:中國含香港,銷美市占19.4%,但因中美貿易與FTA無關,故不列入註2:歐洲為台灣第四大出口國,但因歐洲不在三大FTA範圍內,故不列入註3:東協10國受惠於TPP僅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註4:韓國出口美國受惠於韓美FTA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東協、美國統計局、日本財務省、韓國貿協整理:吳和懋

【延伸閱讀】高關稅拖累,衝擊台灣3大產業在東協市占率

一、台灣出口東協平均關稅

泰國:11.4%柬埔寨:10.9%越南:9.5%印尼:6.9%菲律賓:6.3%馬來西亞:6.0%緬甸:5.6%新加坡:0%

》中、日、韓出口東協多數產品的關稅均已降至零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整理: 賴寧寧

二、台灣在東協各項產業市占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29

社群分享 | PH時代,國內創業者們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2/149681.html

黑馬說:4月21日晚,葉峻杉在i黑馬分享群內分享了題為《PH時代,國內創業者們將走向何方?》的內容分享。
 
Today 是產品愛好者們發現並分享好玩產品的社區,在這里你可以發現並分享最新、最酷的產品,和圈內人士交換你獨特的產品見解,獲得投資人、媒體工作者的關註,獲得產品的第一批種子用戶。
 
他主要從四個方面分享一些對today的理解:1、product hunt爆紅的原因   ;2、today的用戶邏輯;3、同類型產品的梳理和比較;4、此類產品今後的轉型方向。


分享人
 
葉峻杉,93年的產品新人,創業未遂後改做創業服務。去年全職加入北京IT桔子,負責today的運營工作。今年3月份轉戰來到上海,負責上海這邊的沙龍路演及場地運營。

文 | 
葉峻杉
整理 | 黑馬哥

 
一、product hunt 爆紅的原因

上面這幅圖是在product hunt上截的,這個功能簡單到幾乎只有點贊和評論的網站,居然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拿到了Andreessen Horowitz 6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此之後,國內創業者紛紛效仿,做出了一批形態與 product hunt 類似的產品。
 
在 product hunt 簡單的產品形態後面,是什麽讓它在創業圈一夜爆紅?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2014年上半年去看。當時的product hunt甚至都不是一個網站,它只存在於創始人RyanHoover發給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郵件中。通過定期向圈內的朋友推薦好產品,RyanHoover在提供免費價值的同時,其實也在培養核心用戶的使用習慣。
 
而這群核心用戶,正是站在矽谷一線的投資大佬和創業者。這群人不僅有貢獻優質內容的能力,而且天生就具備很強的明星效應,這些對product hunt的推廣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經常有投資人會通過product hunt,往自己的社交網絡上面分享產品。
 
各位創業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雷軍、徐小平這幫人在微博上分享你的產品,那還需要擔心推廣嗎?當時爆紅美國的極簡社交應用”Yo”就是通過這這種方式獲得了投資圈的關註,而Yo的首發平臺product hunt 也因此獲得了業內的高度贊譽。 所以,product hunt 走紅的原因,看似很扯淡,其實是因為幫創業者解決了一個推廣這個大剛需。每個人都會懷著中獎的願望去湊湊熱鬧,說不定哪天就被大佬轉發朋友圈了。

二、 today的用戶邏輯

反觀國內,現在市面上有不少成熟的應用發現平臺,像最美應用、享應,還有少數派之類的。它們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年輕的應用愛好者。和這些平臺不同,today的主流用戶正是像各位群友這樣的創業者。
 
當下創業者面臨的三大難題,分別是:錢的問題,團隊的問題,產品的問題。today想幫助大家解決的就是產品的問題,所以IT桔子以”幫助創業者從身邊的新產品中獲取靈感“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做了一款非功能上非常簡單的today。

三、同類型產品的梳理和比較

當然,想幫助創業者解決產品問題的不光只是today一家。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包括today在內的玩家,除了在內容定位和產品交互上有些不同之外,並沒有很好地做到差異化。
 
 不同玩家做這些產品都有自己的初衷,比如說today可以幫助IT桔子擴充自己的數據庫等等。但目前的現狀是,雖然大家都想明白了各自的產業價值,但都還沒有找到各自產品的商業價值。畢竟,創業者所面臨的產品問題,絕對不是每天隨翻翻幾款新產品就能解決的。

所以,轉型是必然的。一種可能成功的方向是,為創業者面臨的產品問題提供深度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前天我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作者蘇傑吃飯的時候就聊到了這個問題,他的切入點是給創業者提供靠譜的產品建議,因為平時有很多創業者找他看產品,所以就想在線上建一個這樣的平臺。
 
四、此類產品今後的轉型方向
 
另一種方向,其實就是轉向解決其他難題。比如說,現在的創業者雖然聯系上VC很容易,但找到靠譜的錢太難。很多人直接打著投資人的幌子來套BP,或者明明不懂這個領域卻跑過來套你的想法。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嘗試在today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用戶評選機制,識別出靠譜的投資人,讓創業者們提交產品時更有針對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葉峻杉,整理黑馬哥,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一對幸福的情侶的剪影。 (新華社/路透/圖)

一些人常常感到幸福,另一些人則缺乏這種感受。幸福感究竟是什麽?有沒有客觀的指標能夠衡量幸福?

日本一組神經科學家的最新成果,為客觀測量幸福感提供了路徑。根據他們的研究,人們快樂的情緒和對生活的滿足感在大腦的楔前葉區域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的幸福感。這個腦區通常在人有知覺的時候變得活躍。

他們發現,楔前葉中灰質較多的人,會更多地感到幸福;相反,灰質少的人,幸福感就會缺乏。或者說,幸福感強的人楔前葉會更大一些。

這項研究對比了受試者幸福感的自我報告和對他們腦部的核磁共振成像,得出上述結論。此前,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但這些因素背後的神經機制並不清楚。

京都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佐藤彌及同事做的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近期的《科學報告》上,佐藤彌認為,確認神經機制,對於客觀和量化地測量幸福感大有幫助。“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學者,像阿里士多德,都曾沈思過幸福是什麽。我很高興,我們現在知道了更多幸福的含義。”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010

當了五年蘋果CEO 庫克說這個位置很孤獨

創業是件孤獨的事,但是經營一家像蘋果這樣的大公司是件更加孤獨的事。作為蘋果CEO的庫克深有體會。

“你需要很努力地工作,工作時間非常長,你還要為成千上萬名員工做出決策。”庫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長篇專訪時這樣表示,“你必須承認自己是有盲區的,你需要有人來指引你。包括鼓勵你的人和與你互補的人。”

不過好在他還有外援。庫克承認自己曾向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高盛銀行CEO布蘭克費恩以及投資大亨巴菲特討教經驗。在庫克看來,這些人經歷過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包括在國會面前作證,公司如何分紅、分多少等等。

庫克表示:“當我需要考慮給股東多少現金回報才比較公平時,我會想到巴菲特,因為他是保持中立的,所以我打電話給他。”他說自己不僅要傾聽而且要主動征詢意見是不想被孤立,“如果你不去問別人,就好像一直呆在一個回音壁里面,只聽得到自己的聲音。”而在今年年初,巴菲特投資了蘋果10億美元。

2013年,美國參議院曾出具質疑報告,稱蘋果公司利用美國稅法中的漏洞,通過設在海外低稅率國家、地區的子公司,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天堂。在此之前,庫克是從來沒有在國會作過證詞的。之後他就開始尋找有類似經驗的人,於是他通過已經退休的蘋果前CFO 、現任高盛董事會總監之一的Peter Oppenheimer找到了高盛CEO布蘭克費恩。“我知道他會對我誠實。”庫克說,“我還找到前總統克林頓,他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雖然我們不是在政治場合上見面的,是通過他的基金會見面的。”此外,喬布斯的太太Laurene也是庫克強大的後援。“Laurene對蘋果非常了解,也很了解我。”庫克說道。

而在上個月,庫克宣布在矽谷灣區發起籌資,公開力挺希拉里總統競選。據悉,這一籌款活動將於8月24日舉行,庫克作為普通公民舉辦此次活動。此次籌款活動列出了3個不同的捐款檔次,分別為5萬美元、1萬美元和2700美元。

盡管蘋果並沒有自主的政治活動委員會,而蘋果也沒有向兩黨候選人提供政治捐款,但是庫克仍然希望與兩黨領袖建立良好的關系。今年6月,庫克還為共和黨的“政治明星”Paul Ryan發起籌款。

對於庫克而言,能夠“頂住外界的壓力,讓別人去說”成為他堅持這份工作到現在的關鍵。“自從當了CEO以後,皮就變得越來越厚,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庫克開玩笑說道,“我變得鐵石心腸和毫無顧忌,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把很多事情的界限劃分清楚,不是把所有事情都攬給自己。”

 

下附庫克接受訪談全文:

走馬上任第一天,你給員工發了一份備忘錄,說:“我要你們堅信,蘋果不會改變。”五年後,它不得不改變了。在你看來,蘋果的哪些品質是不可改變的?

實際上我當時指的是公司的DNA。北極星始終如一,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產偉大的、一流的產品,以某種方式真正改變世界,豐富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的存在意義從未改變。

而其他事情變了。但那是一條繩子,把每個人聯系在一起。

什麽變了?

最明顯的是公司有了更多員工,(收入規模是2010年的)四倍。我們擴大了iPhone的產品陣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而且我認為是一項好決定。我們邁入了蘋果手表業務,使我們的經營保持良性健康。我們一直拉著那根繩子,看看它會把我們帶到什麽地方。大量核心技術工作已經完成。

企業文化進步了嗎?

我們加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已經談到一些,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更加透明化——但不涉及產品:我們一直試圖對產品保密,雖然越來越難以做到。

真正的考驗是:你是否創造了一個場,也能幫到其他人?舉一個環保工作的例子。蘋果公司的環保工作已經進行了數十年,但我們不談它,也不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在處理產品上我們采用相同的理念,等到完工後再揭開面紗。但我們退後一步,重新評估,說:“你知道,即使我們坐等你把它做出來,也幫不到任何人到達目的地。”

你說你不想成為傳統的CEO。這句話的涵義是什麽?

我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與客戶是脫離的。不少消費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並沒有真正與消費者互動。

我也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認為他或她的工作是關心盈利和虧損,是關心營收報表、收入和費用、資產負債表。那些是重要的,但我認為所有重要的東西不能僅限於此。要對公司的員工、社區和經營所在國、組裝產品的工人、開發商,乃至對整個公司的生態系統高度負責。所以我可能持有一種非傳統觀念,為此受到一些批評,我承認。如果你關心股東的長期回報,上述所有事項都是非常關鍵的。

出售的iPhone手機已達上百萬部。改變的一件事是,在2011,公司銷售額的44%來自iPhone,現在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當這麽多的業務系於iPhone一身,而且整個行業熱度正在降溫,蘋果如何向前邁進呢?

這其實是一種榮譽,而不是問題。思考一下:一定數量的人群對一種產品,一種消費電子產品,長期保持一對一的關註,你知道還有哪一種產品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沒有。

什麽意思?

現在,全球個人電腦的銷售額每年在2.75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一直在下降。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場規模為14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他們不會全買iPhone。但從消費電子產品的角度來看,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市場。

想想看:每家有一臺電視機。幸運的話,有些家庭擁有幾臺電視。但是,你看看世界上所有的電視,它不是一對一,未來也不會是一對一的。

你再看看今天智能手機的核心技術,看看那些將在未來的智能手機中占主導地位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使這個產品對你更為重要。它甚至會成為比今天更出色的助手。因此,今天你沒有手機就離不開家,原因何在?——它真能幫你連通未來。

性能水平會飆升。並且在短期內無可取代,中期看來也是如此。

我意識到那些關註90天時鐘的人都在說,“哦,我的上帝,智能手機行業只增長了1%或下降了6%。”你知道,當下全球經濟不那麽好。但如果將眼光放遠,這是地球上最好的市場。

我看到(在印度存在)巨大商機。在這個國家,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智能手機。他們使用的是翻蓋手機或功能手機。大量人群從安卓系統轉向蘋果iOS系統,對我們來說,這是巨大商機,因為從單位角度而言,他們比我們擁有更多市場份額。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成為數量最多的,而是永遠以品質取勝。

蘋果現在坐擁2315億美元現金。那麽對於那些一直在追問,蘋果下一個改變世界的重大產品到底是什麽的人,你是不是要回答說,沒有什麽東西會像智能手機一樣?

在科技這個行業里,每周都有新的產品閃亮登場,人們趨之若鶩。比方說上網本。回頭看看,當時所有人都在說上網本是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所有人當時都問我們:“你們為什麽不造一臺?”PDA也是這樣。你還記得PDA後來怎麽樣了嗎?興起之後就衰落下去了。這就像是呼啦圈。這樣的情況在科技行業里到處可見。

我不是說我們不會再做別的產品了。我的意思是,這(智能手機)仍然是一類不可思議的產品,不僅僅值得在這個季度里投入,也不僅僅值得在今年,甚至未來幾年里投入。所以我不希望人們會想那些“噢,美好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而去了”的事情。

有分析師這麽說過。

那煩不到我。因為說實話,他們在2001年就這麽說蘋果了。他們在2005年還是這麽說。他們在2007年又這麽說了一次:“iPhone太愚蠢了,誰做夢夢出來這種東西嗎?”之後他們就說我們會在2010年達到巔峰,再之後又說是2011年。我們獲得600億美元(營收)的時候,他們說你們到此為止了,不會再增長了。那麽好,去年我們(的營收)是2300億美元。不錯,我們今年是降下來了一些。你知道,不是每年都會往上走的。這些我以前都聽到過。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在很多方面上,它都是傳統的思維:你不可能變得更大,因為你本來就很大了。

你為什麽認為蘋果還是一個長期增長的公司?

在今天的產品中,我們有(iCLoud、App Store、Apple Pay這樣的)服務。這些服務過去12個月里的(銷售額)從大約40億美元增長到了230多億美元。我們已經說過,明年,它的規模會達到《財富》100強公司的水平。

別的還有什麽?iPad、iPad Pro。在過去這個季度里,我們發現,大約有一半購買iPad的人,是用它來工作的。我們在企業級市場有巨大的機會。去年,我們在全世界收獲了差不多250億美元。我們和關鍵合作夥伴之間的合作也比之前好很多,因為它們能很好地協同工作。這很重要,尤其是你正決定在公司里用我們的還是別家的產品的話。所以我們正在和思科合作,因為他們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成就讓人難以置信。我們也正在和IBM合作,它們編寫除了相當數量的App。我們正在和SAP合作,因為他們有後端支援。他們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事務量,也就是說它們是在SAP的產品上運行的。

之後當然是市場。我們在中國的成績相當好。印度發展迅速,但我們的基礎更小一些。蜂窩網絡基礎設施是拖後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的兩大運營商在建設4G網絡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沒有4G網絡是什麽樣子。在3G網絡上不能欣賞視頻。雖然隔一段時間也能做到,但沒法獲得流暢的體驗。這(4G)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在印度,人們的家里沒有固網線路。所以他們是一個移動的社會。中國在這點上和他們很像。

所以看著這個問題,我會說:有市場嗎?有企業級市場——而且巨大。有新地區嗎?有一個印度,但還會有其他國家。有新產品嗎?我們故意不談論這個。但你可以想象一下,退一步講,蘋果最擅長的是什麽?蘋果是唯一一個能將硬件、軟件和服務整合,並讓消費者獲得“啊哈!”體驗的公司。你可以把蘋果擅長的事情適用到我們今天還沒進入到的市場里面。並不是說我們只能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Mac或者手表領域做這件事。這種限制是不存在的。

在投資者沒有耐心這件事上,你有沒有產生過挫敗感?

不管視野長短,我們都歡迎所有投資者。但是我們的決策依據都是長期的,我們在嘗試明確這一點。你看一下我們過去五年的成績。我想,對於那些關註長期價值的投資者來說,我們的股東總回報率超過100%。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數字。而且我覺得,在那段時間里買入我們股票的人,大部分都應該挺高興的。

你繼承了一家代表美國商業的公司。這是怎樣一種感受?

對我來說,史蒂夫(喬布斯)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聲音變得柔和起來)他是一個物種的起源。我從來都不認為那會是我要扮演的角色。我覺得,如果我嘗試去做(他做的事情),那就是一種背叛。我最初接受CEO的職位時,我還以為史蒂夫會在公司里呆很長時間。因為他是董事長,身體恢複後會工作得少一點。所以我就帶著這種想法接手了。之後沒過幾個星期……六個星期後吧,算了……

很快。

是很快。(他去世那天)就像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天。我只是……我一直在說服自己。我知道今天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我一直在說服自己,他會好起來的,因為他以前總是這樣。

你覺得你之前對領導蘋果的想法里,有哪些是錯誤的?

可以這麽說,沒什麽可以和坐在這個位置上相比。我了解到,顧客對公司有著深深的愛。我開始收到那些紛至沓來的客戶郵件。我不是說那些投訴郵件。這些電子郵件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帶著想法的。不是“嘿,我這東西壞了,我快抓狂了。”那種。這種東西基本上沒有。郵件里寫的東西要更深一層。有的里面寫自己在商店里得到了怎樣的處理,大受感動。還有很多人給我寫FaceTime,寫他們在父親、母親在去世之前,因為FaceTime,也能陪伴在他們身邊。

那在經營公司方面呢?

我覺得是監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媒體關註和監督——那時候社交網絡正在興起——此外還有很多的“愛”。可以這麽說,我覺得客戶的興趣點也轉變成了媒體的關註點。此外公司的知名度也很高。我們做一些事情但不被媒體報道,實際上非常少見。

你和艾倫·格林斯潘,或者珍妮特·耶倫,可能會有很多話要談。似乎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監督。你是怎樣習慣的?

習慣不了。你既受到表揚 ,也受到批評,而且這兩個極端的範圍很寬泛——非常寬泛。而且這些事情能在一天里面全發生了。你得一點一點適應起來——2011年8月過後,我的臉皮就厚多了。我不是說厚臉皮是壞事。我也不是說我冷酷無情,毫不在意。我覺得,我現在在事情的劃分上好一點了,不是把所有事情都當作個人事情來處理。

實話說,這確實讓我感到震驚。我以為知名度是伴隨著史蒂夫,而不是公司的。所以我以為公司更換CEO,比方說我,之後,這種情況就會瞬間改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和其他同級別公司的CEO相比,你在社會問題方面更加直言不諱。你認為公司有責任公開民權或者氣候變化這類問題嗎?

我認為每個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會作出自己的決定。或許那些保持沈默的人,也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過我認為,對我們來說,對於一個致力於通過我們的產品助力人們的公司,對於一群人生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人們來說,你關註這種事情,但你沒有確保你的碳足跡沒有汙染環境,這種作為我並不認同。不去傳播推進人權進步也是一樣。我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擴大人權的含義。

我確實認為,蘋果今天的CEO,應該參加到這類問題的國家層面的討論中去。

你和FBI鬥爭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處在什麽樣的境地?

我們知道這將非常、非常的困難,當時我們的形勢很不利。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問我們自己一個問題:“怎麽做是正確的?”做決定的人都是蘋果的老員工,比如克雷格·費德里希(蘋果高級副總裁)。就本質來說,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技術性問題。你必須明白,要做其他的事情。

等到晚上,我們就明白怎麽做是正確的。我們首先明確了一個問題:我們有能力開發一個工具解鎖iPhone嗎?過了幾天,我們確定我們可以。第二個問題是:就道德上來說,我們應該開發解鎖iPhone的工具嗎?你知道的,我們認為這取決於我們能否控制這個工具的使用。其他人,比如資深安全專家等人,也參與了這個討論。討論的結果很明顯:我們不能保證解鎖工具的使用能被控制。

如果這種工具萬一外流,我們感覺對公共安全的風險太大。

我們知道外界對於這件事的立足點不在於公共安全上。這是一場安全與隱私的爭論——獲勝的應該是安全。但我們對這件事經過了很深刻、很深刻的討論。很明顯的是,我們如果妥協了,可以說從根本上會對數億人的手機造成風險,即使他們的手機沒有相關內容,這種妥協是不必要的。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決定,雖然很艱難,但是明確。接下來我們就應該想怎麽跟公眾解釋這個決定,因為解釋這個決定不容易。你可以想象下:如果你只聽到“手機被鎖定”、“恐怖分子”、“死者”幾個關鍵詞,那你就會問:“為什麽不解鎖手機?”

FBI有沒有改變你對工作中權力的看法?

消費者應該知道的是,他們本不需要讓一個計算機博士保護他們。所以我認為他們應該讓我們做些真正有利於他們的事。基於這種責任,我們有必要站出來說出我們的觀點。FBI的要求令人非常不快,也不是我們期待或者需要的——我們甚至不認為這是正確的。誠實?當我聽到他們在這個問題上要求我們誠實的時候,我很震驚。我認為所有人在這件事情上迷失了,這令人失望。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沒有人要求過我們這麽做。

你曾說過隱私是蘋果價值觀中的一部分。對於你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麽?人們都知道你曾是一個非常註重隱私的人。你在支持共和黨的州長大,但你是一個同性戀者。你認為早年的生活對你領導蘋果以及你對隱私的個人觀點有什麽影響嗎?

毫無疑問,你的童年和家庭教養對整個人生都有持續的影響,因為你會從中學到一些事情,並從中影響你對事情的看法。

但在隱私方面,我的觀點和早年的教育是沒有關系的,這個問題上我有更多的想法。在我看來,隱私是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我們國父思考了很長時間的結論,是作為一個美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願意的話,隱私權在某種程度上和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處在平等地位上。另一個問題是,這些數據在不同的地方應怎麽被處理,我非常擔憂人們沒有真正深刻理解數據的處理方式。這兩個觀點影響了我的隱私觀,跟我在南方長大沒有關系。

回到2009年,你說過“我們認為,我們要對上千個項目說‘不’”。但從你這五年的工作來看,只命名一個產品或者一個計劃的目標被你撇在一邊了。

(大笑)我不知道我原來真的這樣想過沒有,這會給競爭對手一些提示。但是我們能保證的是我們確實有項目,不止一個。對於蘋果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做事上有很多設想。我們可以只做幾個項目,但是你只能把這點項目做深做好,所以你必須對上千個項目說不,然後對設想進行辯論,優選劣汰。所以我們最後就有不止一個項目。

所有人都想知道蘋果下一步會有什麽驚喜?除了汽車、電視,你還談過人工智能(AI)和增強現實(AR)。你如何讓這些好的想法在蘋果這麽大一個公司脫穎而出?

偉大的人會出現絕妙的想法。相比一個龐大的團隊,我們更信任小團隊。我們的產品團隊是平行的,硬件工程師和軟件服務人員可以在一起工作。

我們不設分支部門。我們不向商學院或者其它大公司學習,他們會將公司拆成不同分支,再給每個分支派一個領導,而且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營銷、交流和運營方式。

我們總是問我們自己這些問題。但我們始終會回歸到消費者對我們的期待:用戶體驗無縫銜接。他們想在iPhone上做任何之前做過的工作,還想遷移到Mac電腦上,希望能夠完全無縫銜接。保證無縫銜接的唯一辦法就是一次把事情做好。

這意味著公司高層應該非常協調地合作。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個CEO,你領導的公司有很多分支——我說的誇張點——你就很像是個控股公司的CEO。這是大多數公司的經營模式,但不是消費者對我們的期待。你不能讓團隊之間關系松散,你不能有不能與人共事的員工。我們的員工必須尊重其他員工,並且能組合成團隊來工作。

回顧過去,你有沒有能讓你吸取教訓的錯誤?

地圖業務問題是我犯過的錯誤。現在我們有了讓我們驕傲的地圖產品。(但是)我們承認,這不是我們最好的經歷,我們也沒有勇氣去選擇另一種方式做地圖產品。承認錯誤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公司吸取教訓的唯一方式。典型的大公司病之一就是不承認犯過的錯誤,並且會讓錯誤更加嚴重。他們自視甚高,不會說自己有什麽地方做錯了。我認為如果你越快承認錯誤,改正的也就更好。如果你誠實,你就能從人們的懷疑中受益;但你學鴕鳥把頭埋到沙子里,你就會犯同一個錯誤,我認為這樣你會失去你的員工和用戶。

還有別的嗎?

我一開始在零售上面用過錯誤的人(指原Dixons CEO約翰·布勞伊特)。很明顯,事情搞得亂七八糟。我不是說他壞話,如果用合適的形容,我想說他不適合蘋果公司文化。我們所有人都跟他談過,最後用人的決定是我做的,但這是個錯誤。我們很快承認這一點,作出補救。很多公司遇到這種情況會說:“噢,他在這個位子上面沒多長時間。”但是當你想到零售業務上面的5萬員工時,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受到不良影響。這是個錯誤,我可能對這個問題有很長的名單。

在某種程度上,我做的是個孤獨的工作。有人說過,CEO是個孤獨的工作,在很多方面這話是對的。我不是想找人同情我。你必須承認你在認識問題上有盲點,我們所有人都有。盲點會變化,你想做的不僅是讓周圍有一群真正明智的人士,還有能夠推動你做到最好的人。除此之外,還要有能夠放大你優點的人,以及能夠指出你不足之處的人。

你目前在看什麽書?

我在看兩本書:一本是波比·肯尼迪的傳記,另外一本時間比較久了,是甘地的自傳。我之所以看後一本書,是因為我最近去印度時參觀了甘地博物館。我喜歡非虛構類圖書,尤其是人物傳記,可以借此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奮鬥方式,以及他們的動機和人生哲學。

當喬布斯把大權交給你時,他說蘋果從來沒有制定有序的CEO交接計劃,但他希望能夠實現這一點。你們現在采取了哪些方式確保下一次交接有序進行?

我在每次董事會議上都會跟董事會談到交接問題,因為我有可能因為管理不善或其它問題離職。我在這方面很守規矩。我的職責是確保董事會從內部挑選出優秀的候選人。我很重視這項職責,環顧四周的優秀同事,我發現蘋果的確有一批一流的人才。

你帶領蘋果展開了更多收購,包括花費30億美元收購Beats,這是蘋果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由目前的規模來看,蘋果是否需要通過這種規模的大型並購來實現增長?

我們需要他們嗎?不。但我們始終在尋找擁有優秀人才和優秀知識產權的公司,當我們找到時就會收購他們。我們過去4年平均一年收購15到20家公司。

你認為今後還會有更多規模類似的收購嗎?

如果你是問我我們是否會再次收購Beats這種規模的公司,我覺得我們會。

規模更大的呢?你肯定也會吧!

無論從管理角度來看,還是從財務角度來看,我們顯然都具備這種能力。但只有當這樣的公司符合蘋果的戰略時,我們才會收購。我們不會為了擴大營收而展開收購。所以我們最看重的是人才和知識產權。我們也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優化。收購Beats後,我們也擴大了營收,但這並非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的目的是簡化流程——我們已經制定了這樣的決策,我們也在努力尋找能夠幫助我們做這件事情的人。

這幫助我們更早地推出了蘋果音樂,也為我們的團隊帶來了一些優秀的人才。

你認為內容今後將如何成為服務業務的一部分呢?

我們正在為Beats開發廣播節目,我們還制作了一些原創視頻內容。首先是泰勒·斯威夫特(Talor Swift)的演唱會視頻,我們擁有《應用星球》(Planet of the Apps)這樣的炫酷節目。我們有一些專註於蘋果音樂的內容,假以時日可能還會拓寬範圍。我們的確認為應用是電視的未來。如果可以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成為一種催化劑,從而更快、更好地提供內容,那就將在內容方面對我們有利。

大中華區的營收在最近一個季度下滑33%,華為等低價競爭對手正在開發高端手機。咱們來談談中國吧,你們怎麽看待在中國面臨的競爭和監管威脅?

我們都是基於長期眼光來制定投資決策的,為了遵守規定,我們每過90天都要公布一次財報,但這並不是我們經營公司的方式。所以從長期來看,我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市場——這不僅是從需求角度和營收潛力來看,那里還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我們在中國擁有150萬開發者,我們在那里擁有不可思議的觸角。中國經濟的增速有所放緩,我們一年前增長112%,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提供支援,並正確地看待此事。如果從兩年的長度來看,我們上一季度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

你們在國會山的第一次聽證會重點是蘋果的公司稅問題。蘋果正在等待歐盟的判決,這將決定你們是否應該在歐盟補繳數十億美元的稅金。而公司稅改革業績已經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從特朗普和希拉里競選策略來看,你是否認為美國的公司稅改革有望在短期內實現?

無論哪個政黨入主白宮,我都認為改革公司稅最符合美國的利益。按照目前的規定,像我們這樣的跨國公司可以將海外獲得的利潤留在海外,如果將這些利潤匯回美國,就要因此繳稅。

我始終認為,每賺1美元都應該立刻繳稅,不能延期。但如果這樣做,就應該實現自由的資本流動。這樣一套系統原本是希望為美國吸引更多投資。我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這樣一套系統的大國。這不利於美國,不利於經濟,也不利於就業,更不利於投資。

順便說一下,我認為兩黨已經達成廣泛共識。不同的人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認為大家都同意現有的系統不起作用。所以我相信公司稅將會在2017年出現某種形式的改革。美國需要投資更多基礎設施——所以好處在於,他們可以通過公司稅改革獲得收益,以便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機場。

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s)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蘋果在愛爾蘭的報稅方式是一種“欺詐”。你對此怎麽看?

我沒聽過這番言論,但如果有人這麽說,那完全是不知所雲。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國際稅收體系,他所說的愛爾蘭的那筆錢很可能指的是應該向美國政府繳稅的那筆錢。按照目前的稅法,我們既可以把那筆錢放在愛爾蘭,也可以匯回美國。如果匯回美國,我們就要支付35%的聯邦稅,還有,按照我們所在的州的加權平均數支付稅金,稅率約為5%,所以總賦稅比例約為40%。所以我們說,在稅率降到合理水平之前,我們不會把這筆錢匯回美國。關於這種行為究竟合法還是違法,並不存在爭議,答案是:完全合法。這符合目前的稅法規定。這跟愛不愛國沒有關系:並不是說你繳的稅越多就越愛國。

我們認為多繳點稅沒關系,因為我們的這筆錢目前還沒有繳納任何稅金。但與其他很多公司一樣,我們都在等待把錢匯回來。

與此同時,必須要關註我們支付的稅金。我們在美國的有效稅率超過30%。我們是美國最大的納稅人,我們不是偷稅漏稅者。我們繳了自己該繳的稅。我們並沒有存在其他人說的那些重大偷漏稅問題。我們唯一獲得的大額稅收抵免來自研發,所有美國公司都有這種待遇。我還希望更強調一點,我們之所以有很多資金留在海外,是因為我們有三分之二的業務在海外開展。所以,我們從國際市場獲得利潤,我們並不是在尋找避稅天堂,或者通過某種手段把錢放在某個地方。我們在世界各地出售很多商品,我們希望將利潤帶回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一直都很坦誠。

你願意堅持多久把海外收入放在國外呢?

老實說,我相信立法機關和政府會同意,稅費改革對國家和經濟都有好處。所以我不認為我需要做那種決定。我樂觀估計這會在明年發生。

你認為歐盟在找茬嗎?

你知道,他們還未做出決定。我也不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麽樣的裁決。我希望我們能獲得一個公正的聽證會。如果沒有,我們將會申訴。

在歐盟收到指控,愛爾蘭的處罰給了我們一個很特殊的經驗。這些措施適用於所有公司,並不僅僅是針對蘋果,這就是他們的法律。

而這一現象的根本在於,人們並不是在爭論蘋果是否應該繳納更多的稅,他們正在爭論的是稅收應該支付給誰。因此在分配利潤的國家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稅收法律的工作是在你創造價值的地方征稅。因為我們開發的產品主要在美國,所以稅收會累積到美國。

讓我們來聊一聊蘋果的未來。你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吸引了很多的關註。蘋果可以在人工智能方面趕超其他公司,比如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嗎?

對你的問題,我不以為然。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落後於其他對手。

我們來看看這個。2011年我們就推出了Siri,Siri也時時陪伴著你們。我認為大多數人都希望有個實時的語音助手,無論他們在公司、在家、在上班路上或是在足球場上。你不需要考慮你的事件清單,只要說出來。而且,Siri的廣度也令人難以置信。Siri可以弄懂越來越多的的事情,而不必用戶記住某種方式和它說事。 Siri的未來還會成長。我們在人工智能上專註做的事就是幫助客戶。我們在六月向第三方開放了Siri,因此第三方開發人員現在可以使用Siri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在美國無論使用什麽樣的打車軟件,Uber或Lyft,你只要說一聲就能打車了。所以,在今年秋天,第三方開發者將會編寫很多應用程序提供給用戶。這就是我們如何擴大Siri的應用範圍的。

Siri還有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如果你在郵件中打字,Siri能預測下一個單詞或下一個將要使用短語。關於這一點,Siri已經變得智能了許多。我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如果你還沒有使用,那麽你應該嘗試一下。在照片中識別人臉,並把這些照片放入相冊。我們稱這項功能叫做“記憶”。這真是難以置信,它真的能用與家人親友的照片扣動你的心弦。還有一個簡單的事情,就像你開車去機場?我不會這麽做,但是如果這麽做,那麽我總是忘了我把我的車停在哪兒。我只好拍出墻上的標記。

但是你甚至不必這樣做了,因為Siri的會知道你把車停在哪里。所以像這樣的事情真的讓人們和以往不同 。我們做了這一切,同時保護了你的隱私。不同於上傳所有的信息到雲,我們對的設備本身做了很多事情。所以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數據。

當你們推行人工智能的時候,會侵犯用戶隱私嗎?

不,我認為有才華的人能夠拿出使用人工智能卻不侵犯隱私的奇妙方法。有一個叫做差分隱私的新技術基於大數據來預測用戶行為和請求,而不要去精確的個人。而追蹤精確個人會侵犯用戶隱私。

現在我們正在關註一些事情:比如你買一些歌曲,我們會做出一個合理的預期,我們知道你買什麽歌,因為是你從我們這里購買的。而我們使用機器學習這些信息,來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其他歌曲。

那麽關於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呢?

我認為AR(增強現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核心技術。所以,是的,我們正在幕後做很多事情。 (笑)

你剛才提到保守秘密有多困難。目前已經有許多關於蘋果汽車項目的報道——誰被雇用或調任到其他崗位帶領工作。這件事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像一個公開的秘密。為什麽不說些什麽呢?因為我不能回答尚未公布的事情。 (笑)

但有人一直在關註它。可以分享一些細節嗎?

我們一直認為,人們喜歡驚喜。在我們的生活中,驚喜越多越好。

有時候,似乎矽谷的公司都融合在一起——每個人都匯聚成一個大種族。自駕汽車,人工智能,據說谷歌正在研發一款智能手機。在科技行業中,公司試圖將“所有東西賣給所有人”,蘋果公司如何秉持簡單、極致專註、推進向前的一貫理念?

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從前。如今我們是比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大一點,但就規模而言,我們仍然對產品線極其關註。實際上,你把我們生產的每一款產品放到桌面上,就能看出我們有多麽專註。我認為這是一件好東西。不管你是誰,都可以高品質、深層次地做很多事,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公司層面。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準備改變。那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核心所在。

蘋果確實已經增加了研發支出。一位分析師指出,現在你們的研發開支比14家大型汽車制造商的費用總和還要高。最讓你興奮的技術是什麽?

對此我不想作答,因為劇透太多,涉及到我們正在做的事。不過,增加研發投入是因為我們大力投資於未來——目前還不明朗的產品線和東西,也包括服務。在適當的時候,其中一些將公布於眾。但總會一些尚未面世的東西被其他設想所取代。

任期結束之前有些什麽想法?堅持到最後一刻?

我已經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思考——把它們放進三只水桶:人、戰略和執行。在時間分配上,我以天為單位進行梳理。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如果你沒有把這一項搞對,在其他兩項上,無論花多大精力都無濟於事——都是不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58

騰訊聚焦位置服務 報告稱國人出境旅遊最愛韓日泰

騰訊在2016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分享•位置服務”分論壇上,發布了《騰訊位置服務大數據報告》。

根據報告顯示,韓國、日本和泰國成為2016年1-8月國人出境遊首選目的地前三名,而且數量極為龐大,以至於“日韓+東南亞周邊遊”的組合,占據了國人境外遊的一大半。與此同時,跨洲際旅行成為新的增長點,大眾出境目的地日益豐富。在境外遊時間上,1-8月出境人口呈雙峰分布,雙峰分別出現在春運和暑期兩個時段,尤其以暑期出境最為活躍。出發地以北上上廣深為主,與經濟規模一致,加上 成都、重慶、青島等,全國各地出境最為活躍的城市TOP 20新鮮出爐。不過,天津、重慶、武漢和蘇州四城的境外遊熱度與經濟規模並不相稱,相較GDP規模明顯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各地區出境目的地各不相同,其中距離占主要因素,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呈現出日韓遊一騎絕塵的態勢,但又有所區別:京津翼盛行韓國遊,上海和杭州則喜歡日本遊。珠三角地區以東南亞遊為主,其中又以泰國為首,印尼和馬來西亞次之。

據悉,騰訊社交分享服務主要應用於微信位置分享、微信朋友圈簽到、手機QQ位置分享、空間簽到、騰訊新聞評論等產品,整合SDK、簽到服務、檢索服務等功能,基於社交大數據。目前,每天在騰訊社交平臺上產生的位置服務分享次數已經破3000萬次,峰值達4000萬,在一年內實現了翻倍。

在移動互聯網和未來人工智能時代,騰訊將位置服務作為今後重點關註方向之一。騰訊公司副總裁表示:“位置服務將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新大陸’,歡迎更多的合作夥伴和我們一起挖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18

上海楊浦區將建成"雙創"示範基地 成立北鬥位置服務平臺

據東方網報道,今天下午,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楊浦區區長謝堅鋼介紹楊浦區建設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示範基地的情況。謝堅鋼表示,楊浦區將於2018年全面建成“雙創”示範基地,2020年,區域創業創新要走在全國前列。

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建設楊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

謝堅鋼透露,具體而言,楊浦將在多個方面進行改革,例如:加強政府服務能力,支持工業用地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前提下,建設創業創新街區;保護知識產權,建立知識產權信用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改善收益分配制度、簡化允許國有創投企業建立跟投機制;專註創新型企業投融資機構,爭取在楊浦設立商業銀行支行和科技金融事業部。

人才方面,楊浦區將在示範基地內設置上海市外國專家證受理點,方便出入境,同時試點在滬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直接留滬;並探索在基地內設立外國人才永久居留證受理點;增加創新型企業納入“非上海生源高校畢業生重點用人單位”比重。

此外,楊浦區還將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探索設立境外股權投資企業,與境外科技投資機構合作組建基金。

記者了解到,楊浦區還打算建設一批技術轉化平臺、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創新中心、創業創新街區以及配套措施。例如推動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成立MIT-CBA中國研究院、北鬥位置示範服務平臺、上海市信用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湖泊水汙染治理與生態修複技術國家工程中心、五角場、長陽路和環上海理工大學創業創新街區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05

董明珠:格力一定要造新能源車 十年老大位置不會動

11月11日消息,據央視財經官方微博稱,今天,董明珠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車,為我們中國的霧霾徹底改變,我是必須進軍這個行業。”

董明珠還進一步表示,我們空調已經站世界老大的位置,我說十年格力的老大位置不會被撼動,我們把技術升級,我們的電機,壓縮機,都可以為不同的領域去服務,現在我們的電機,已經可以為汽車領域服務。

今年初,格力電器計劃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公司,進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7月23日在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期間首次向《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透露,收購銀隆後,格力電器還會做新能源家用小汽車。

然而格力電器卻遭遇到了發展上的又一次挫折,並購項目議案並未獲得股東大會通過。10月30日晚間,格力電器公告稱,10月28日的股東大會出現否決議案的情形,否決的議案一共有15項,包括《關於公司募集配套資金的議案》、《關於公司募集配套資金構成關聯交易的議案》、《關於與特定對象簽署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的議案》、《關於修訂<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員工持股計劃(草案)>及其摘要的議案》等。

而格力最新公告顯示, 公司擬調減或取消配套募集資金,同時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股票發行定價基準日將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調整。因相關調整事宜尚需取得交易各方一致同意,具體交易方案要素存在不確定性,公司股票自11月8日起繼續停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1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