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平均成本法:股市投資的不二選擇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1.html

過去幾個月中﹐股市經歷了極度緊張的時期﹐經歷了今年良好的開局後﹐5月初股市開始下跌﹐期間“閃電崩盤”加劇了跌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7月。

隨著股價下跌﹐有關股市調整的傳言變為熊市里到處彌漫的言論。有勇氣就投資吧﹐這是肯定的。最近股市隨著企業公佈一連串強勁的獲利報告而活躍起來。

從目前向後回溯(事後諸葛亮不好嗎?)﹐今年春天和夏初那些黯淡的日子﹐尤其是閃電崩盤後的幾週﹐現在看起來是投資的良好時段。雖然不是2009年3月觸及的幾十年年低點﹐但卻是差不多的低位。

近幾個月股市的動盪凸顯了長期投資者面臨的難題:何時是入市的良好時機?尤其是你有大量資金要投資的時候﹐比如有了獎金、遺產或出售房屋所得收益的時候。

一個流行的方法是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averaging)﹐這一方法非常簡單:你在一段時間內﹐每月將一部分資金投入股市(在此情況下 ﹐我們將市場定義為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情況)﹐這就是逐漸涉足股市﹐而不是將所有資金一次都投入股市。隨著股市波動﹐當股價下跌時﹐按照平均成本法投資 將買入更多股票﹐而當股價上漲時﹐則買入的更少。

這跟從工資里扣除一部分錢、或將季度股息進行再投資的每月投資額有些不同﹐你是在定期向股市投入新錢﹐這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是良好的自我要求﹐只要投資計劃是多元化的﹐包括的不僅是股票就好。

讓我們看看大量資金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局面吧。一次投入所有資金聽起來非常像是抓住了市場時機﹐而我們知道抓住市場時機幾乎是不可能的。鑒於投資的人有數千萬﹐一些局外人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聲稱他們有市場時機的判斷能力﹐但那些人也常常翻船﹐就在你碰巧注意到的時候。

平均成本法會讓情況得好些嗎?讓我們從年初看看。如果你得到了8,000美元聖誕獎金﹐你是在一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全都投到股市呢﹐還是在一年的前八個月每月投資1,000美元呢?

在8月5日股市收盤後﹐在1月將全部獎金一次性投入股市的投資者漲幅將約為2.2%﹐在8,000美元的初期股本上獲利173.60美元﹐而用平均成本法進行的投資表現稍好一些﹐漲幅為2.3%﹐獲利187.13美元。

原因在哪兒呢?投入全部資金的投資者在1月大舉買入時﹐股價相對較高﹐依平均成本法買入的投資者也一樣﹐但股市在7月跌向低點時﹐平均成本法的投資者還在買入﹐因此也以較低的水平買入﹐這是依平均成本法操作獲利稍多的原因。

平均成本法招來許多批評﹐舉例來說﹐如果股市上漲﹐立即投資是否明智?這些批評基本上說平均成本法披著華麗外衣﹐而實際卻是判斷市場時機﹐這些批評有一些道理。如果你在去年9月開始了上述買入股票的例子﹐平均成本法表現將落後﹐從2009年9月1日起是股市的低迷期。

其他人認為經紀商使用平均成本法以避開客戶可能發出的報怨:它不讓投資者在接近高點時買入﹐但也不會讓投資者抄底。隨著時間推移將投資資金分攤﹐將減少兩者出現的幾率。

但平均成本法確實有意義﹐尤其是在動盪的市場里﹐這似乎已越來越成為常態。隨著時間推移投資一些資金﹐可以確保你在股市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在股市上漲時買入更少。

許多投資者犯下了高買低賣的錯誤﹐高買是在股市大漲的時候買入﹐低賣是在人們都驚恐萬狀的時候賣出。平均成本法可以防範這些毀滅性的非理性行為。單是這一因素就是將其納入你投資方式的一個原因。

Dave Kansa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89

品牌不二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65.html

「兒孫滿堂」集團作戰的品牌戰略經過20多年的輝煌,風潮盛極而衰,如今又回歸到「品牌不二」的年代,看似偶然,卻也必然。

2011年年末在米蘭舉辦的2012春夏時裝周上,著名奢侈品品牌Dolce&Gabbana(杜嘉班納)宣佈放棄其知名度極高的副品牌D&G,一時間在歐美時尚圈掀起軒然大波。

D&G於1994年推出,最初是相對於Dolce&Gabbana品牌定位更低的副品牌,由於相對於母品牌更加低廉的價格並大膽加 入幽默風趣而狂放的元素,D&G這一副品牌長期貢獻著Dolce&Gabbana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近40%利潤。很長一段時間 內,D&G的風頭甚至已經大大超過了它的主品牌。

主動放棄吸金能力超強的副品牌D&G,同時將D&G品牌授權給寶潔香水的生產線也逐漸關閉,一時間讓業界頗為不解。對 此,Dolce&Gabbana創始人的解釋是向香奈兒、愛馬仕、路易威登這些經典奢侈品牌學習和致敬,一輩子只做一個品牌,保持絕對的專注。

平心而論,作為副線品牌的D&G為Dolce&Gabbana在全球範圍內聲名鵲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在於更低的價格和更年輕化 的定位擴大了其產品的銷量,同時Dolce&Gabbana的品牌名稱源自意大利語,簡約好記的D&G品牌名稱也更容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 消費者接受。

作為副品牌,D&G相對主品牌便宜20%左右,而且定位更加年輕的族群,這對於提高銷量很有作用。在奢侈品大爆炸的20世紀80年代末,副 品牌大行其道。時裝設計圈的一個經典玩法就是先做一個高端的主品牌提升影響力,拉高品牌形象,然後再由一個副品牌把價格拉低同時又不至於損害主品牌形象, 進而靠副品牌授權乃至衍生和化妝品、香水賺大錢。這曾是奢侈品行業經典的吸金之道,很長一段時間D&G的風頭超過了他的主品牌。但與此同時,副線 品牌D&G風頭正勁也帶來了Dolce&Gabbana品牌形象的模糊,「高端消費者最大的煩惱就是,一個品牌提供給他們不同檔次不同質 量的產品,」對此,時尚消費諮詢師Jim Taylor在猶他州的美國時尚峰會中說。如今的Dolce&Gabbana似乎已經被其副牌所拖累,在時尚消費者心中的價值,似乎不如從前了。

如此看來,Dolce&Gabbana做出自裁的決定表現出了極強的自信和魄力,事實上,這與當年蘋果的品牌策略異曲同工——喬布斯當年在 重回蘋果後第一件事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很多產品線,最後只保留了4個產品,D&G的兩位創始人也是基於同樣的思考,集中所有精力做一件事情。

過去20餘年中,時尚品牌的一個趨勢就是副品牌崛起並成為潮流,這種風潮也波及到了很多消費品牌領域,添加副線品牌,擴展子品牌,在品牌戰略上採取 群狼圍攻戰術成為很多企業搶佔市場攻城略地的法寶。比如寶潔最典型的做法就是用多個品牌集團作戰,恨不得壟斷個人護理產品的每一個細分品類80%以上的份 額;在手機行業也是如此,當年諾基亞成就霸業的一個法寶就是面向各種用戶群一年推出三四十款不同的機型。

但是iPhone的推出實在是反其道而行,在其他人大力發展品牌集團作戰的時候,喬布斯靠一個品牌打天下,並且每年只發佈一款產品,這不僅需要極大的定力,更需要在產品上極端的自信。

小米的異軍突起也是堅持「品牌不二」的一個例證。在最初發力手機市場的時候,小米本來準備同時發佈主頻1.5G赫茲和1G赫茲兩款產品,坊間甚至流 傳當時1G赫茲產品線都準備開工了,但是雷軍忍住了,最終決定只做一款產品,只走高配路線,堅持他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和快」。

這種品牌不二的堅守和粉絲文化的培育帶來了小米在市場上的空前成功。2月19日小米手機又創造了一個新紀錄,在兩天時間內竟然有超過92萬的米粉爭 搶1000部小米手機電信首發紀念版的搖號申請。配置追求制高點,有誘惑力的定價,單一的品牌和產品策略降低了品牌口碑維護的成本,也更容易集中資源將產 品做得極致,增強粉絲的對品牌形象的認同感。如今,很多手機品牌都開始重拾當年的「機皇」戰略,在品牌群狼戰術風靡20餘年後,再次回到了品牌不二的時 代。

其實品牌從「多既是好」到回歸專一的趨勢背後是歷史背景的變化。十餘年前品牌多元化之所以在很多消費產品領域蔚然成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初的信息 並不像今天如此過載,社會化媒體也遠非今天這麼發達,多品牌的戰略能夠增加品牌在信息匱乏的消費者面前的曝光度和品牌認知,但是隨著社會化媒體發展帶來的 意見表達的多元化,品牌越多產品線越繁雜不但會讓產品管理複雜,而且會形成多元雜亂的口碑評價,想要脫穎而出相當不易。

經過20多年的輝煌,幾乎所有的消費產品在品牌戰略上都極力追求「兒孫滿堂」的集團作戰的風潮盛極而衰,如今又回歸到「品牌不二」的年代,看似偶然,卻也必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21

讀書札記170713不當行為36 真不二價,價二不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7/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713%e4%b8%8d%e7%95%b6%e8%a1%8c%e7%82%ba36-%e7%9c%9f%e4%b8%8d%e4%ba%8c%e5%83%b9%ef%bc%8c%e5%83%b9%e4%ba%8c%e4%b8%8d%e7%9c%9f/

讀書札記170713
不當行為(卅六)真不二價,價二不真
朝日執筆

我們在第卅四集提到,席勒Robert Shiller 1981年的論文指出:市場價格的波動大得非常「不合理」。然而,當時的玄門正宗是「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而「價格永遠是對的!」則是這個假說的兩大支柱之一。席勒的論文竟敢質疑神的存在,引來正派武林人士圍攻自是不免。不過,隨著1987年10月股災爆發,「衛道之士」的聲音忽然大幅減少。一方面是因為「上帝已死」(或「上帝」原來不是他們想像的樣子),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輸到X街」,那有心機「護教」?

不過,要說這場股災確實「證偽」了「效率市場假說」,在邏輯上顯然也並不充分。畢竟,只要「信德」夠堅定,就算像《舊約》中的 約伯那般,破產、惡疾纏身兼且「闔家富貴」,一樣可以認定是「上帝最巧妙的安排」。所以,只要承認「我是卑賤的!我用甚麼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摀口。」(《聖經》約40:4)Just shut up and trust!不要以人的智慧猜度神,相信「上帝」(市場)的大能吧!

在那場災難的幾個月後,芝加哥大學舉辦了一場研討會,作為「效率市場」發明者的 法瑪Eugene Fama教授在開幕發言時,為在場惶恐不安的「華嚴聖眾」宣告了一個「足以令人安心」的消息—-市場已達到了「新的均衡」,其「調整」速度之高,委實可喜可賀!
言下之意,就是之前一定是發生了一些事,導致所有投資者在同一時間,下調了對股市「未來回報總額」的預期,因此「股價」迅速地調整至它「應該處於的(新)位置」!

的確,「股災」的發生,並未足以推翻「價格永遠是對的!」。正如我們以前就說過,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每股「蘋果」、「沃爾瑪」、「谷歌」,甚至整個「杜瓊斯指數」「合理的真正價格」是多少,「一件貨物總會按它『應該處於的價格賣出』」,這本來就是一個近乎「公設」的「信念」,而非一項可以證實/偽的命題。因此,只要你(無論真心假意)對「效率市場」秉持著「約伯級的信德」,敢睜大眼睛,一口咬定,在「黑色星期一」那天,全世界股市的「未來股息折現值」,的的確確是在彈指之間,就減少了超過20%,那麼,「效率市場假說」依然是無懈可擊的!

到底怎樣才能確確實實地證明「價格錯了」?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從「效率市場假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著手,這就是「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只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價法則」就能生效:
a商品是同質的Homogeneous;
b商品皆在「效率市場Efficient-market」中進行交易;
c所有交易的 額外交易成本是零(或極低)。

根據其中第二點,商品並不需要一定在「同一個效率市場」中進行交易。*** 反過來說,如果同質且無額外「交易成本」(「風險」也已經包括「交易成本」之內)的商品,在兩個不同的市場中價格不同的話,正好說明這兩個市場中,至少有一個(或兩者皆)是「非效率市場」。

「一價法則」,也就是「一項資產無法(同時)以兩個不同的價格賣出」,在邏輯上似乎是無懈可擊的。因為如果真的發生了,舉例說一個(一股)蘋果在「東市」賣$10,在「西市」賣$20,而且交投都很暢旺。如果運費(交易成本)不太高,市場上那些掌握著「Smart Money」的菁英必然會在「無風險」之下,不斷在「東市」買了蘋果到「西市」放售。經過一連串這樣的「套利交易Arbitrage」,「東市」的蘋果價格就會逐漸上升,「西市」的蘋果價格就會逐漸下降,最終兩市的蘋果價格自然會變回一樣,至少,價差也會拉近至小於「交易成本」。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這種違反「一價法則」的實例,原來並不少見。包括格拉漢Benjamin Graham在內的一眾前輩學者,早就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公認的一個「觸犯此法(則)」的「重要嫌疑犯」,名叫「封閉式基金Close-end Fund」。
在全球的基金世界中,佔主流的其實是「開放式基金Open-end Fund」。所謂「開放式基金」,就是說投資者可以「隨時」(或在定期的「交易窗口期」)購買或贖回,而價格就是交易的一刻,該基金所持有的資產的價值總和,學術一點就叫做基金的「資產淨值」。

舉例說,有一隻「大象基金」,它的所有資產就是「獅子銀行」的股票,每股基金剛好持有一股「獅子銀行」。如果「獅子銀行」每股現價是$100,每股「大象基金」的價格也會是$100,這時若你有$1,000,就可以買到10股「大象基金」。過了一段日子,你想行使「贖回權」時,能夠從基金收回多少錢,就要看那時「獅子銀行」的股價了。如果那時「獅子銀行」的股價是$50,那麼你能收回的「贖回金額」就是$50 X 10 = $500;如果那時「獅子銀行」的股價是$150,那麼你把手上的基金交出就能獲得$150 X 10 = $1,500。(這裏先假設「大象基金」是沒有「手續費」的。)

至於我們的「嫌疑犯」—「封閉式基金」則以另一種方式運作。「基金管理人」會先向投資者募集某一定額的初始資金,例如一千萬。到達預定規模後,就停止集資,也就是說,投資者不能再「加註」,同時,也不能中途贖回。購入「封閉式基金」的投資者,如果想收回現金,就只有兩個方法—要麼把「基金」賣予其他投資者,要麼就等「基金」清盤。在香港最廣為人知的基金—「盈富基金」,正是一隻「封閉式基金」。

回到前面的例子,你買入的一股「大象基金」,現在不再「開放」,而是一隻「封閉式基金」了。你缺錢想套現,但由於不能要求「贖回」,它一時三刻也大概不會「清盤」,所以你只能把這股「大象基金」在市場上拋售了。它到底可以賣到多少錢呢?

按道理,一股「大象基金」的資產正好就是一股「獅子銀行」,因此價格應該剛好相等於「獅子銀行」的股價—正如「開放式基金」一樣。若事實果真如此,自是相安無事。然而,倘若事實並非如此,「大象基金」的價格,原來並不等於其「資產淨值」(也就是一股「獅子銀行」的價格),那麼「一價法則」就被打破了!因為同樣是一股「獅子銀行」所能帶來的「未來股息折現值」,在同一時間竟然有兩個不同的「市場價格」:一個是每股「獅子銀行」的價格,另一個則是每股「大象基金」的價格。

我們下一集就一起看看美國市場上一些著名的「封閉式基金」,究竟是否都像「胡慶餘堂」賣的藥材一樣,是「真不二價,價二不真」?

第36集關鍵字:
價格永遠是對的!
市場已達到了新的均衡
「約伯級信德」
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
封閉式基金Close-end Fund
開放式基金Open-end Fund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77

iBond屬核心基金不二之選 陳茂峰

1 : GS(14)@2014-06-30 10:19:5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630/news/ec_ecq1.htm

【明報專訊】積金局在24日發表一份諮詢文件,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建議統一強積金計劃現在的「預設基金」,以新設的「核心基金」替代。


積金局的建議,是針對現存的一系列問題,包括預設基金不統一、強積金計劃收費偏高、打工仔不懂退休儲蓄的投資理念、打工仔沒有能力選擇合適的強積金計劃成分基金。積金局建議的核心基金,是一系列的目標日期基金、或資產配置隨時間遞變的人生階段基金組合。積金局建議核心基金是低收費的被動(指數化)投資,基金開支比率控制在1%之下。

中產有能力自理 不應被「逼供」

積金局在2013年的調查發現,有24.1%的打工仔沒有替自己的強積金選擇成分基金。但香港投資基金公會、香港信託人公會和香港保險業聯會在2012年的調查,顯示少於20% 打工仔投資於預設基金,金額估計佔強積金總資產10%以下。投資預設基金的打工仔,可能是沒有挑選成分基金而給撥入,亦可能是自己挑選。按諮詢文件說,強積金計劃信託人不能分辨預設基金的打工仔屬哪一類。但有理由相信,預設基金的打工仔,多是低收入、低學歷、低技能的基層。這些亦是最需要退休保障。積金局如果做一做數據挖掘,便可核證我這專家估計(expert guess)很靠譜。

叉開話題,俗語云:「有強姦,無焗賭。」像我們這類中產階級,自求多福,有能力自理退休規劃,根本不需要參與強積金。現在是給法律逼陪跑,以製造強積金的規模經濟,降低強積金的整體開支費率,亦肥了強積金受託人、投資經理、中介等人。法律還要上調陪跑的上限(從1250元加到1500元)。中產不滿公積金的強制性要求,有其理由。合理的供款設計,應該是某個收入之下(例如:香港個人入息中位數的13,000元,或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22,200元。)需要強制,之上則自願。而最需要作退休準備的基層,收入低於某個水準(例如現在的月入7100元),由政府補貼該繳的僱員5%供款,而不是現在的免繳。

沒保證回報 目標日期基金風險大

積金局建議的核心基金,不論是目標日期基金系列或人生階段基金組合,都是根據打工仔的年齡來釐定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隨年齡定時增債減股以遞減投資風險。這個設計符合退休儲蓄的投資理念,但沒有保證投資回報,其間的短期風險亦可以很大,而且管理目標日期基金或人生階段基金組合的投資經理投資能力沒有保證,打工仔各安天命。諮詢文件的圖3標示現有的6類預設成分基金每月高低回報率(見圖),圖中波動幅度最大的,就是目標日期基金系列/人生階段基金組合!如此情,是很難說服打工仔投資目標日期基金系列/人生階段基金組合。打工仔無奈的投在目標日期基金系列/人生階段基金組合,到65歲取錢時,發覺虧了,那就茲事體大,吾不欲觀。積金局為什麼要冒這大不韙?

不管叫預設基金抑或核心基金,這個懶人基金有其存在需要。 核心基金需要低費用、低風險、合理回報、設計簡單、容易操作。目標日期基金或人生階段基金組合不能符合這些條件,只是次選。核心基金首選是iBond,通脹掛債券。下期將分析我的論據。

御峰理財 董事總經理
2 : GS(14)@2014-06-30 10:20: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747

《HEA富學》作者郭釗:事業有成加按買樓 置富不二法門

1 : GS(14)@2017-01-19 07:57:40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28&issue=20170119

【明報專訊】2003年第二季以來本港住宅樓價大漲小回,累積升幅逾3倍,期內投資者若有膽識加按再買物業,財富可以高速增長。《HEA富學:一天只做2小時的創富方程式》作者郭釗便是好例子。2007年他靠建材生意賺到第一桶金後,至今每年購買一個本港物業,3年前更進軍海外樓市,目前在本港及海外分別擁有約10個物業,資產值達數千萬元;近年創富成功後,他日常一天只工作兩小時,每個月到海外旅遊,他在訪問中將其「HEA富」心得娓娓道來。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攝影 劉焌陶

近日不少開售的新盤,均由父母付首期為剛成年的子女置業,在樓價高企的今日,似乎不靠父蔭的話,年輕人難以買樓。不過,郭釗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從廣州移民來港時只有6歲,13歲時其父親中風無法養家,故郭釗1995年中七畢業便投身社會做sales(銷售)工作,「起跑線」明顯不太理想。

但郭釗憑着良好口才,於數年後已成為任職建材公司的「最佳銷售員」,2003年更自立門戶經營建材生意,2007年憑該生意賺到第一桶金後,至今每年購買一個本港物業,加上海外物業,目前持有20個物業,資產值達數千萬元,每年租金收入可觀,足以維持高水平的生活開支。

無家底低學歷 立志成行業尖子

是次訪問在郭釗於深井碧堤半島約1200方呎海景住宅進行,屋內設有兩個高櫃擺設數十個卡通人像公仔,其曾任職娛樂雜誌記者的太太則從旁打點,而他們兩口子上周剛從北海道滑雪回來,生活得像退休人士一樣優哉悠哉。雖然著書教人「HEA富」,惟郭釗強調自己「無家底、無學歷」,1995年中七畢業後出來工作,過去20多年克服無數困難才有今日的小小成就,「我當年搵工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賺多些錢,所以亦唯有做sales!我做過傳銷,賣過A4紙及健康產品,數年來轉過幾個行頭後,最後在建材行業找到發揮空間。我覺得目前年輕人投身社會工作亦是如此,最初要摸索尋找適合自己的行業,在行業內由搵唔到錢至搵到錢,最後是由幫公司搵錢到自己有錢落袋。」

郭釗上述「搵錢至上」的工作價值觀未必每個人同意,惟他積極向上的心態卻值得學習,「我覺得行行出狀元,在任何行業都好,只要你做到行業裏的頭10位,或者是在公司裏的頭3位,要買樓並不是一件難事」。據郭釗透露,他當時在建材公司任職時,是「最佳銷售員」,故2001年已斥資120萬元買入太子300多方呎住宅單位,而2003年更創業成立自己的建材公司做老闆。

堅持每年入市 「窮人買樓無得輸」

雖然郭釗是「最佳銷售員」,但自己開設建材公司後,他需要兼顧採購、行政及品牌管理等工作,曾因工作過勞及壓力過大而出現頸椎問題;與此同時,其在2001年低位買入的太子住宅亦錄得可觀升幅。因此,他於2007年決定改變策略,其建材公司由承接工程轉為賣產品,自己則花更多時間物色物業投資,過去10年每年買入1個本港物業,當中包括於2009年以600萬元買入自住的碧堤半島,連同其他住宅、商廈、工廈及車位等,目前持有10個本港物業,「我投資的第一法則是要有被動收入,第二法則是利用槓桿,買樓收租符合這兩大要求。像我們這些窮家仔,買樓是無得輸的,若樓價大跌被銀行收樓,最多便是走番出來打工,所以我堅持每年買一項物業。不論是將舊有物業加按也好,或靠做生意賺錢回來也好,總之每年都要買樓」。

一般人創業有成後,再擁有自住物業已心滿意足,郭釗卻有膽識不斷加按買樓、累積磚頭,這原來與他的「HEA富」人生哲學有很大關係,「近年香港人很流行『財務自由』這理念,希望『投資收入足以支付日常生活開支』,但這並不是我追求的。舉個極端例子,假若某人月入8000元,又獲分配入住公屋,一日三餐食公仔麵,生活雖然很刻苦,也算是『財務自由』!不過,做人做到咁又有何意思呢?你也見到我家中有很多玩具,每個月起碼去一次旅行,要及時行樂,試過即興飛去英國看英超,這樣的人生才有意思!我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幾多年命,但假設我郭釗下個月便去世,我至少享受過多年人生,沒有白活一趟。當然,也要從另一角度來看,假如我有90歲又如何呢?所以我要儲定磚頭,以確保我90歲時仍可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

人生無常 冀財務自由享人生

當然,要實現郭釗上述的「HEA富學」,睇通樓市周期在低位開始儲貨亦十分重要。郭釗表示,由於覺得本港住宅樓價已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的水平,若內地經濟及政策轉向,他擔心樓市風險增加,故他去年開始已停買住宅,轉買寫字樓,去年中便鋤價以低於市價15%的640萬元買入銅鑼灣寫字樓單位。

至於年輕人目前如何可以踏上「HEA富之路」?他認為,若未有自住物業者仍可買樓,但買樓投資則恐怕暫不合時宜,「最重要還是先在自己的行業上成為尖子,提升賺錢能力後再買樓亦不遲」。
2 : GS(14)@2017-01-19 07:57:58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23&issue=20170119


【明報專訊】雖然2007年以來郭釗每年買入一套本港物業儲樓置富,但他此前投資港股成績不理想,故過去10年對港股耍手擰頭,「我覺得買賣股票需要研究很長時間,最終亦不一定賺錢,作為比較,買樓長線勝算極高」。事實上,2007年以來,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至今勁升1.7倍,而恒生指數期內僅升15.7%,買港樓勝買港股是有往績支持。

買樓有槓桿效應 放大盈利

不過,郭釗卻有投資美股,例如他數年前買入迪士尼,持有至今賺五成,「我喜歡收藏卡通人像公仔,每個售價可達數千元,不少是迪士尼出品,所以我知道迪士尼是很賺錢的,希望做其股東分享利潤。但就算我非常看好迪士尼,一般也不會用100萬元買其股票;即使我真的買100萬元,亦不會額外借100萬元再買。作為比較,買樓卻一定會借按揭,所以在樓價上升時,槓桿效應是迫你發達的」。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