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佳寧的價值難以傳統方法評估 ?

上個星期找捷聯企業的資料的時候,發現一張在1980年10月8日工商日報的新聞評論佳寧置業(前身美漢),發現其升價甚速,由當年收購價6元,經又5送3後,上升至18元,即是升至28.8元,升價380%,之後又5送2紅股,該文作者稱其股價升幅如1972年間的怡和。

但是評論及這間公司的利潤靠一次性物業買賣,基礎不穩,派息也只是有60%,股息率「僅」3.3%,佔當期盈利17%,委實偏低。但其稱未來的發展仍需視乎其擴展,不過因為其盈利性質關係對其股價變化評價是「不作評論」,大家應該明白他都是算是有一點點不想別人購買這隻高漲的股票,如果他真是沒買的話,這應該被他料中,最終這隻股都終成廢紙,甚至涉入大量的法律訴訟,所以就此來說,我得應該熱炒的股票多加小心才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13

如何評估創業公司發展階段?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2909.html

在談到融資和初創公司發展各個階段時,不確定因素非常多。初創公司的早期和成長期如何劃分?第一輪融資是否就意味著成長期的到來?我們如何知道一家公司是否已經完成了一個發展階段,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下面就是初創公司最流行的3種發展模式對比:融資階段、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的客戶開發模式以及初創公司Genome的Marmer Stages。

如何评估创业公司发展阶段:三种分析模型对比

如何评估创业公司发展阶段:三种分析模型对比

如何评估创业公司发展阶段:三种分析模型对比

如何评估创业公司发展阶段:三种分析模型对比

如何评估创业公司发展阶段:三种分析模型对比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50

試論評估投資業績的科學方法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3338911
人類要想不斷改正自己的行為,必須靠正確的反饋系統,而在投資中,存在一個標準,或者說一個穩定的坐標系,能夠對人的投資進行校正,才能讓我們的投資不斷進步。在這個方面,投資學界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譬如他們就改變了用絕對收益來評估業績的辦法,而是改用相對於指數的收益。本文就是在假定一個獨立的投資者,在資金無限小的情況下,並且假定他用工資不斷增加對於股市的投資,也就是他的投資現金流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採用何種方法來科學評估他的投資業績?

針對上述問題,我準備用三個問題來回答:第一,他應該選擇哪個作為標誌物,這就好比,我們在現實中應該選擇哪個山頭或建築為作為坐標來測量我們的路程。第二,他的資金不是同時投入的,他應該選擇加入計算的現金流。第三,他應該用何種收益率來計算?

現在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現在投資界用市值加權指數來衡量業績,這大概是因為如果我們假設每份資金都是相同的,那麼這種衡量方法就有助於鑑別出某個人在所有人中跑了第幾名。但是,這種鑑別方法,與投資者聲稱的自己的能力是不同的,他並不是說他能跑贏所有人,他的說法是他會選擇股票,這個股票能跑贏其他的股票。因此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就需要研究究竟是以人作為坐標,還是以股票作為坐標更加合理?

如果我們想要找一個人進行投資,那麼我們是在選擇人,譬如某個基金經理的業績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會拿出所有經理的履歷來進行對比,這是購買基金時的考慮,但是我們在購買股票時,我們是在選擇企業,我們拿出企業的年報以及股價(也就是性價比)來進行對比。我認為一個人宣稱他能選擇股票的性價比,我們卻拿他在所有人中跑了第幾名來給他當成績是不合適的。

這裡讓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用人作為標準,與用企業作為標準,會導致什麼效果。

假設,有這麼一個市場,存在兩個企業上市,A企業有一萬股,B企業有一股,這些股票的股價都是一元錢。這個市場上有一萬零一人,他們每個人只能購買一股股票,我們假設其中只有一個人甲具有選股能力,而其他人都是沒有選股能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A企業低估,並且假設低估的程度是50%。那麼甲將選擇A企業,並且另外其他一萬人將會選擇其他的股票。股票市場上,只有聰明人才能看的很遠,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人都將看得清楚,那麼在未來,由於A低估,它的股價將會上漲100%,這時,市值指數將是2(假設起點是1),股價指數將是1.5,這時A的市值是2,如果按照市值指數,甲將體現為沒有任何選擇能力。而如果假設在初始時是B低估50%,那麼現在市值指數將是1,股價指數將是1.5,這時,A的市值是2,甲將相對於市值指數體現為1的選擇能力,相對於股價指數體現為0.5的選擇能力。

所以我們看到,在相同的選擇能力的情況下,在假設每個企業市值不同的情況下,A的選擇能力相對於市值指數將是不穩定的,而相對於股價指數是穩定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選擇穩定的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業績。

採用股價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業績的原因還有,假設A企業有一萬股,B企業只有一股,那麼一個人面對的其實是A和B兩個企業,而不是面對一萬零一股股票,如果我們在一個袋子裡裝進了一個紅球,一萬個藍球,蓋住讓這個人挑選,那麼我們才能選擇市值指數,因為他摸到任何一個球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我們把一個籃球堆成一堆,把紅球再堆成另外一堆,那麼他就可以或者選籃球,或者選擇紅球。在股市中,我們面對的不是每一股股票,而是很多企業,我們從這些企業中挑選,而不是選擇每一股。

因此,我認為股價指數更能測定出一個人的識別股價的能力,在評價人的選股能力上也會更加穩定,是更科學的測量基準。

既然第一個問題已經回答,那麼我們現在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採用什麼現金流?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想要進行投資,如果我們不考慮風險問題,他就應該充分考慮利潤的最大化,或者,是現值的最大化,而不是進行收益率的最大化。這裡我顯然自造了一些術語,為了讓大家明白我說的意思,我舉例來說明。

假設某個人手裡有一萬元錢,他想投資股票,但是他不具有觀察股價漲跌的能力,於是他就只投入了一元錢,然後每次下跌20%,他就再將金錢增加一倍,譬如下跌了20%,他就又投入了2元,接著下跌了20%,他又投入了4元。這樣導致的結果將是,如果他僅僅計算自己投入的資金,也就是這一元,兩元,三元,那麼他就很容易賺錢,因為一個很小的反彈就能夠讓他賺錢,而他由於投入的資金非常少,就能保證他總是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加倉。但是這種方法其實只是自欺欺人,因為他的資金其實並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個人應該立即將自己可以投入股市的所有資金都立即算進現金流當中。只有在用工資進行投入,或者某筆資金只能在某時間到賬,而不能由自己決定何時投入時,這種資金才能在到帳的時間時計入應該計算的現金流。

因此,我對上面這一段再明確一下:如果一個人現有一定數量的資金A,這些資金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而且他現在計劃將這些資金在未來某個時間投入股市,或者他在後來由於股市下跌了而投入了股市,而他現在就有能力自由決定這筆資金的使用,那麼這筆資金現在就應該計入現金流,而不是在投入股市的時間計入現金流。在這種情況下,某些人的存款,以及準備在股市下跌時出售了來買入股票的房屋,都應該算作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立即就應該計入現金流之中。這種計算方法的原因是,既然我們想測定一個人的收益,那麼是由他的自由意志決定,而不是外界強加的現金流分配,都應該算是他的能力決定的範圍。

好的,現在我們來解決第三個問題,就是一個人應該採用何種收益率來作為收益率的標準。

我認為這個最佳的答案應該是內部收益率。當股市的上漲完全按照固定的收益率呈指數上漲時,一個人任何時間投入資金,他所實現的收益率就是內部收益率。而我認為,股市的長期上漲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在長期內,股市是可以削平波動的。這樣,無論在牛市還是在熊市,這種內部收益率都可以大致恰當地描述一個人的業績。

但是如果存在牛熊交接或者熊牛交接,就會出現由於這種底部和頂部的出現,而取得低估或者高估自己的業績的情況,特別是加倉的資金越多,就會越歪曲。但是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忽視。

但是我這裡知道一個更加準確的辦法,可以測定一個人的收益率。那就是如果一個人拿他的錢去購買指數,他會實現什麼樣的收益率?他把這個收益率與他購買自己的股票的收益率相比較,就能完美地解決熊牛交接或者牛熊交接的高估或者低估投資能力的現象。

因此,我這裡就對科學評估投資能力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總結,而這種科學方法改採用的主要原理就在於,我們應該測定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能力,並且這種自由能力是他自己所宣稱的,我們應該把一個人所不能決定的情況視為給定條件,我們測定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能力所能取得的成果。而我們參照系應該是按照現在的已有的科學成果所能解決的最好的收益率。考慮到科學是人類的共有知識,這種知識即使不能被每個人所使用,但是至少能被很多人所認識,並且能夠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教學,所以這種科學知識的獲取可能是大多數人所能做到的。而我們對某個人的投資能力的測定是指他對投資知識的熟練運用程度,這種對多種科學知識的綜合的熟練運用,不是每個人所能做到的,而是某些人的天賦或者勤勞所賦予,我們測定的就是他通過發揮自己的才能所能達到的超過共同科學知識的成果。當然只有在極長期內,我們才拿共同科學知識作為基準,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為了穩定的測量一個人的投資能力,考慮到市值的不同,以及我們測量的時間太短,所以我們使用平均股價指數來作為測量基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2

價值評估:公司價值的衡量與管理-讀書筆記2 --AH差價的解讀 不負責任的門客

http://xueqiu.com/4518797653/24265870
書中對兩地上市公司的股價差異進行了專門的解讀,或許可以作為AH股差價的解讀,特別是當前困擾大家的民生銀行。

先請看原文:
另一個經典的價格背離案例是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和殼牌運輸和貿易公司之間的股價背離。它們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和倫敦股票市場獨立交易。這一 對孿生股票按照60 : 40的固定比例獲得皇家荷蘭/殼牌集團整體派發的股息。因 此,人們很可能會預期皇家荷蘭和殼牌運輸和貿易公司的股價比會是60 : 40。

然而長時期內,情況並不是這樣。事實上,幾個與此類似的孿生股結構(如 Unilever and Reed-Elsevier)都存在長期的價格偏離期(見圖4.16)。這種現象的 發生,是因為出於某些原因,投資者更加偏好於孿生股其中的一支股票,因此願 意為其支付溢價。理性投資者並沒有因此利用做空被高估的股票和做多被低估的 股票的套利機會獲利。這種價格差異不僅具有持續性,且有時甚至擴大到30%。 一種解釋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對兩地上市股的套利行為實際上是個有風 險的策略,因為套利投資者無法確定價格是否會在短期內趨向一致——價格偏離 甚至還存在擴大的可能性。

這種現象是否足以否定市場的估價能力呢?我們不這樣認為。最近幾年,皇 家荷蘭以及與其他類型的擁有英/荷雙重公司結構的股票價格偏離都顯現出縮小 趨勢。

圖形:
查看原圖

推斷結論:
從上圖看到,兩地上市公司的股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溢價或者倒掛現象都會出現。這和AH股這些年的實際情況差不多。

但是,從兩家不同行業公司的整體變現看,相對比價指數實際和時間序列呈現相似性。所以,我認為,這也會體現在AH股今後的走勢中。但是,這種比價何時扭轉是完全不可預知的。圖4.16中,1973,1983兩個時間點來看,兩地市場的差價整個反了過來。雖然不知道確切原因,但是我的個人常識判斷中,差價的存在是配合兩地市場的整體性表現的,應該是各自的經濟增長率強相關。

套利:
AH股存在差價,價值投資者關心的是套利,同股同權的情況下,低股價明顯有利可圖嘛。
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但是圖4.16顯示,套利的可能性存在於相對比價的30%偏離點上。

當然,最大的風險在於,香港經濟今後由於長期依賴於大陸,導致H股市場整體性長期折價於A股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4

﹁服貿協議﹂蠻幹 沒評估沒溝通 就說﹁一定好﹂ 一紙黑箱協議 決定台灣服務業命運


2013-07-01  TW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國際談判上,不會事先公開談判內容。言下之意,兩岸服貿協議沒有事先與業界溝通並不過分。但情況真是如此嗎?難道業界沒有權利事先知道?

撰文‧賴筱凡

六月二十一日,上海東郊賓館,長桌的這側是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另一側是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兩人伸手一握,面向媒體攝影笑容可鞠,一紙撼動台灣服務業的協議就此簽訂。

當兩岸的距離,從隔著台灣海峽縮短到只剩一張長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卻埋下深不可測的炸彈。把時間往回撥一點,就在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前夕,一篇文章迅速在網路上流傳開來,直接署名國策顧問郝明義,全面炮轟即將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黑箱作業。

到底為何一紙象徵開放的兩岸服貿協議,卻如深水炸彈般爆開?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直言:「站在經濟的角度看,開放是對的,但簽署過程真的太粗糙!」簽署前 政府告知了誰?

來看看這個場景吧,五月三十日下午,就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中,一場官場現形記直接上演。這一天,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林中森、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要針對即將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提出報告。只是他們怎麼也沒料到,一個問題卻當場難倒一群主導官員——「為何台灣美容美髮業要開放,事先沒有詢問相關公會?」提出問題的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說,台灣美容美髮業個體戶很多,如果中國資本一進來,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就業?

當場,林中森說,經濟評估工作是由經濟部統整;王郁琦說,陸委會的產業與就業影響評估報告只是統整各部會資料;卓士昭說,美容美髮業不是經濟部職責而是屬於衛生署;衛生署副處長商東福說,他們只管醫學美容,其他美容要另請高明;最後球丟到了勞委會副主委郝鳳鳴身上,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事後面對外界抨擊服貿談判黑箱作業,內容不清不楚、過程不明不白,王郁琦的回答很簡單:「這是國際談判慣例。」但真是如此嗎?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搖頭,「本來就應該跟產業溝通啊。」王郁琦的話聽在童振源耳裡,也是長嘆,「任何協議簽署前先溝通,但最後要開放哪些產業,就是看你在談判桌上的本事和決定。」對於用一句國際談判慣例來概括兩岸服貿協議談判過程的不透明,怎麼都難讓人接受。

童振源指出,回到經濟基本面,台灣一定要走開放的路。但不是說,開放就自動帶來好結果,台灣經濟就一定成長,然後在「自由開放」的大帽子下就什麼評估與溝通都不做。

簽署後 台灣要到了什麼?

「香港經驗就值得警惕,當香港簽完CEPA中港服貿協議後,反而讓香港服務業外移。」而○九年開放陸資來台後,四年來陸資實際進入台灣的金額只有六.四億美元,對照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核准金額每年幾乎都有百億美元之譜,兩相對比,實在不成比例。所以,開放是不是對台灣有利?還需要更細緻的布局與規畫。

然而, 兩岸服貿協議三項重要評估:對台灣經濟總體影響、產業的影響,及就業市場衝擊,政府到現在都還拿不出任何一項評估報告,只能一直打高空說,對台灣整體是好的。

而這些評估報告應該上談判桌前就要清楚。童振源說:「台灣的服務業要哪些戰略?哪些策略?有這些才知道向對方要什麼,可以讓步什麼?」若以兩岸服務業占GDP比重來看,台灣服務業占比高達七成,大陸卻只有四成,台灣服務業發展較為成熟,也比大陸服務業有競爭力,所以,當兩岸要簽訂服貿協議,自然應該要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彌補劣勢。

童振源進一步分析談判策略,大陸幾乎全面開放的項目,是我們務必取得開放的;大陸只對部分國家開放的項目,也是應盡力拿到;而大陸只對香港開放的項目,台灣也應爭取;至於十二五計畫中的重點服務業,及台灣原本開放程度較高、較有優勢的行業,也都該讓大陸開放。

但實際對照簽署後的協議內容,大陸全面開放的服務業有七項,我們只拿到五項;大陸對部分國家開放的服務業有九項,我們拿到五項;大陸對香港開放的服務業有二十四項,台灣拿到十五項。

「坦白說,這紙協議簽完,對台灣的整體經濟,助益很有限。」童振源看完兩岸服貿協議內容直言,除了電子商務有較長足進展,其他開放項目要帶動台灣服務業成長,很難。

儘管如此,一名經濟部官員卻認為,在沒有開放陸勞進入台灣之前,若能成功吸引陸資來台設點,也可增加就業與稅收,「大家應該對我們的產業多點信心。」對此,童振源語重心長地說,開放是對的,但是開放總是利弊相伴,「政府該做的是讓受惠產業更多,幫助受害產業,而不是連產業評估都沒有,然後再來對大家信心喊話!」若是如此,那與政府官員常感慨「台灣理盲而濫情」,又有什麼不同?

台灣還有很多可以爭取的!

已列入協議項目未列入協議項目計算機服務之軟件實施、房地產、市場調研、環境服務、體育和其他娛樂 中國幾乎全面開放數據處理、管理諮詢印刷出版、建築物清潔、旅行社和旅遊經營、醫療服務和城市間定期旅客運輸 中國對部分國家開放自然科學研究和實驗開發、科學技術相關諮詢、人員安置提供會計服務、建築設計、工程服務、集中工程、技術測試和分析、會議服務、通訊、建築、分銷、社會服務、文娛服務、各項運輸 中國僅對香港開放法律服務、城市規畫和風景園林設計、信息技術、教育、金融保險、證券服務、飯店餐飲、導遊服務資料來源:童振源教授、兩岸服貿協議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8

為銀行資產評估做準備,歐盟準備統一壞賬定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88

歐洲央行在成為歐元區銀行業監管人之前的銀行資產評估中,將要求銀行使用統一的不良貸款定義,這將領各銀行難以利用本地慣例隱瞞壞賬。

路透援引歐洲銀監局消息源稱,在即將展開的銀行資產審查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協調各國銀行對貸款的分類方法。現在歐洲各國監管人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定義問題或不良貸款,使得跨司法管轄領域的比較相當困難。

歐洲央行希望在年底前開始評估歐元區17國中的主要銀行的資產質量。

這次評估將詳細查銀行是否已經預留足夠多的現金應對可能無法償還的債務,讓歐洲央行在2014年年底前成為歐元區銀行官方監管人之前徹底瞭解銀行資產狀況。

與此同時,非歐元區國家的銀行將接受本國監管機構資產評估。泛歐銀行監管當局歐洲銀監局(EBA)將協調這兩項調查。

EBA的重點是各個國家的對貸款「分類問題」,將著重關注一些市場的航運,商業房地產,和抵押貸款市場。

EBA已經對歐盟範圍內實施統一的不良貸款定義展開了諮詢,並將在9月底前接近完成這個工作,從而能應用到接下來的資產評估中。

路透的EBA消息源說:「我們正在向每一個人諮詢使用單一的定義」。

穆迪分析在8月14日的發布報告中指出,協調不良貸款定義將為「未來一個新的歐洲銀行壓力測試打下基礎」。

「新標準將讓歐洲央行這新監管人變得更可信,這正是銀行業和投資者所迫切需要的」。

2011年上一次歐洲銀行壓力測試沒有發現一些銀行隱藏的問題,這導致西班牙,愛爾蘭,和塞浦路斯的銀行業最終不得不謀求歐洲救助。

5月份EBA決定把下一次壓力測試推遲到2014年,歐洲範圍內銀行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本審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3

遊戲規則尚未出爐 威脅機會尚在評估前進上海自貿區 台資銀行停看聽

2013-11-11  TWM  
 

 

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剛滿月不久,但各界矚目的金融細則遲遲未公布,台資銀行搶進的熱情也漸漸消退。不少台資銀行的主管認為,自貿區的威脅沒有想像中急迫,商機也還有待觀察。

號稱中國金融改革史上最重要的一步「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開幕滿月了。經過一整月的敲鑼打鼓,自貿區管委會統計,每天至少有五百家企業在櫃枱大排長龍,只等著辦事員說明,窺得一點自貿區的細節。表面上,火熱到不行。

不過,雖然門口擠破頭,截至十月底,自貿區內的二三四家新設企業,僅有二十一家是外資。打著「與國際接軌」名號的自貿區,內地企業卻占了超過九成,這樣的成績恐怕不算漂亮。不僅如此,被部分聲音點名「如果不跟進,就會倒一半」的台灣銀行業者,反倒從容,隔岸觀火。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上海自貿區的門道,出了什麼問題?

有消息指出,在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前,中國官方就替台灣銀行業者預留了一定的申請額度,但放眼台灣所有銀行,現階段只有國泰世華銀行的動作最積極,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目前已規畫申請上海自貿區支行;至於其他業者則普遍表示,「還不急著去卡位」。

事實上,台灣的銀行業者並非不看好上海自貿區的商機。土地銀行總經理蘇樂明回憶,兩年前他曾親赴自貿區勘查,發現其基地不但腹地廣大,且坐落於浦東新區,位置絕佳,且離土銀的上海分行約五十分鐘車程,對土銀來說,確實是個機會。

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也表示,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上海又是中國的樞紐,基本上想西進的台資銀行,不太可能忽略掉上海這個地方;如今上海自貿區開放,對世界各地廠商和投資人來說,確實有相當的吸引力。

既然如此,為何台資銀行業者對上海自貿區,至今還在停、看、聽的躊躇階段呢?首先,是上海自貿區對台灣銀行業的威脅,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急迫與嚴峻。

倒一半?

對業者衝擊不致傷筋動骨

「有人擔心,上海自貿區將使台灣的銀行倒一半,這真是言過其實了。」黃男州表示,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台灣銀行業的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業務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但衝擊程度絕對不如外界想像來得嚴重。

持悲觀論者認為,OBU業務是台灣銀行業者的主要獲利來源之一,OBU的客戶似乎又以在中國大陸打拚的台商為主,因此一旦上海自由貿易區的金融開放程度高於台灣銀行業的OBU,屆時可能會將台商客戶吸過去,導致台灣銀行業的OBU客戶嚴重流失,也就重創了台灣銀行業的獲利空間。

先從數字來看,根據金管會統計資料,二○一○至一二年的過去三年間,OBU占銀行整體稅前盈餘的比重約在一四%至二三%之間,今年前八月則占二○%,而若以普遍狀況來看,OBU業務中的台商客戶則約占半數左右;換言之,即使國內銀行業者所有的OBU台商客戶都被上海自貿區搶走,對業者的獲利衝擊大約也就在一○%上下;雖然有一定影響,但也絕不到「銀行倒一半」的嚴重程度。

此外,黃男州表示,OBU固然是銀行重要獲利來源,但OBU賺的錢,卻不見得一定真的與境外客戶的業務有關。「有時候OBU只是一個票券、債券投資或聯貸案的掛帳單位罷了。」一位深諳台灣金融業生態的會計師進一步解釋,以實務狀況來說,在銀行內部,不論是在境外從事外匯交易或投資外幣債券,通常是由投資部門操作,最後把這些交易金額掛在OBU的帳目上,可以享有賦稅優惠。

蘇樂明則強調,台資銀行雖然面臨上海自貿區的挑戰,但台商客戶不見得會在短時間內全數轉向。他以土銀本身的狀況分析,「在我們的台商客戶中,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向土銀申請十年、二十年的貸款方案,以雙方長久的合作默契和信賴基礎而言,絕不可能因為上海自貿區一成立,彼此的合作關係,說中斷就中斷。」另一方面,蘇樂明也表示,台商向台資銀行申請貸款時,因為透過國內母公司的保證,因此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的貸款利率或其他優惠,在此既有基礎下,台商客戶料想不至於大量流失。

先卡位?

細則未公布,業者不敢妄動銀行業所面臨的威脅並不急迫,至於進駐上海自貿區所帶來的「機會卡位」效果,則因為「金融細則」遲未公布,讓業者不敢輕舉妄動。

上海自貿區掛牌至今,備受矚目的金融細則,始終停留在「只聞樓梯響」階段,尤其是最受關切的「雙率」(利率、匯率)市場化,以及人民幣可跨境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等要件,遲遲沒有動靜。

十月三十日,中國國務院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隆國強在北京表示,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政策細則,不宜倉卒推出,此話一出,讓台灣的銀行業者更加躊躇不決。

事實上,首家搶進上海自貿區的外資銀行星展銀行,為了能夠立即掌握自貿區未來的金融發展機會,還特別成立了專案小組,但星展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葛甘牛表示,因為細則尚未出爐,至今還沒有明顯的研究進度。

「在中國,細則制定一向拖很久。」黃男州苦笑著說;他認為,上海自貿區在各界矚目的壓力下,細則出爐的時效可能會比以往快一點,但金融業畢竟是高度管制的行業,加上中國目前的金融開放只是剛起步,可以預期的是,「在官方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評估之前,絕不會貿然公布相關細則。」黃男州還提到銀行業者的另一層顧慮:自由貿易區的最大優勢就是「自由」,即使上海自貿區域裡,貿易往來自由,但中國市場如此之大,等自貿區五臟俱全後,和中國大陸其他區域的關係又是如何?「大家期望很高,但這些遊戲規則都還沒出來,要不要進去,真的都還很難說。」

備戰之餘

挾台資企業優勢走合作模式儘管台資銀行業者對於上海自貿區的威脅和機會都還在停、看、聽的階段,不過自貿區的成立,仍帶給他們一定的危機感。

搶進上海自貿區腳步最快的李長庚就語重心長地說:「我對台灣很有信心,但不得不承認,台灣某些地方是辛苦一點,像是和其他國家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服貿協定的進度比較慢。」黃男州、蘇樂明則表示,上海自貿區目前雖然細則尚未公布,但「開放」的方向應已確定,當發展趨向成熟之後,終究會與台資銀行形成一定程度的競爭關係;不過兩人也都認為,台灣銀行業者在積極備戰之餘,也應該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蘇樂明指出,台資銀行不論是消金、企金、票券等業務,都比陸資銀行更為成熟,「而且中國人的排他情緒較強烈,陸資銀行若要向他人取經,與中國同文同種的台灣人,多半是優先對象。」黃男州則強調,台灣的企業結構特殊,中小企業占比甚重,「對陸資銀行來說,這樣的base(基礎)夠大、夠特別,雙方可以一起搭建一個平台,一同吸引這些企業客戶。」整體而言,上海自貿區上路至今,台灣銀行業者對於自貿區的態度已從一開始的「大危機、大契機」,到目前普遍轉變為「危機並不急迫、機會尚待觀察」。挑戰雖然難免,但若要看到銀行業者更積極搶進自貿區舞台,恐怕得等到自貿區進一步端出更多牛肉的時候了。

OBU獲利僅占2成

——台資銀行近4年國內外業務獲利結構

2010

2011

2012

2013年

前8月

OBU分行

稅前盈餘(億元) 273 317 548 369

整體稅前盈餘

(億元) 1832 2000 2402 1830

OBU

獲利占比(%) 14.9 15.8 22.8 20.2

資料來源:金管會

撰文‧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5

【方法論】對業績評估的再思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9/58051.html

我們的許多組織文化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但不幸早已陳舊過時的假設:只要我埋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萬事大吉。本文來源於《哈佛商業評論》,作者是塔米・埃里克森(Tammy Erickson)。他是康庫學院(Concours Institute)院長,著有《勞動力危機:如何戰勝技能和天賦缺陷》等著作,曾名列2011年度“全球50位管理大師”榜單。他通過本文向創業者分享了公司績效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這種假設的意思是,個人的責任僅僅是“把工作做好”。在層級制組織中,衡量個人績效的標準通常是看員工是否實現了具體的目標。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推論,在當今大多數組織中,同事之間都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心照不宣地提倡個人自治――“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同事之間通常彬彬有禮,避免發生沖突,見不到質疑、辯論,也不會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批評,而這些都是合作所必須的。在合作型企業中,個人能力只有為整體的成功做出貢獻,才稱得上寶貴。績效標準也發生了改變,主要是看每個人對共同任務或使命付出了多少。在擴展合作的環境中,個人工作的成功有賴於積極參與、主動提出質疑以及做出“成年人的”選擇。成功定義的改變以及同事之間的新關系促使我們對績效管理系統進行重新思考。不過,我的研究表明,如果團隊無法對區別其成員的貢獻產生影響,那麽僅僅改用基於團隊的獎勵制度是不夠的,甚至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對55個全球團隊進行了全面研究,發現團隊外部成員(甚至包括團隊的直接主管)的感受之間並沒有聯系,而團隊成員對內部合作程度的感知也不盡相同。因此,對於誰為團隊績效做出了哪些貢獻,老板幾乎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也許反而會挽留或獎勵那些貢獻最小的員工。在依賴擴展合作的環境中,若想實現最優績效管理,就需要讓團隊成員的意見在決定各位成員貢獻幾何時占據舉足輕重的分量。組織有兩種主要選擇:第一,以團隊為基礎,但利用團隊能力來選拔成員,或將績效欠佳的成員淘汰出局。第二,以個人為基礎,但利用同事的能力來評估個人對使命的成功做出了多大貢獻。全食超市(Whole Foods)使用的是上述第一種方法,讓團隊來選擇新的團隊成員。每家門店都劃分為多個團隊。新店員受聘加入某個團隊,其工作是臨時性的。工作四星期後,團隊投票表決是否留下這位店員。讓團隊成員充分表達意見非常重要,因為基本工資以外的各種獎勵都要與績效掛鉤。IDEO設計公司信奉的是第二種哲學,他們利用一個專為收集同事反饋而設計的內部合作中心,同時該中心還是一種積累信譽的工具。每位員工的網站都將其個人工作、博客、即將做出的團隊承諾(需求的跡象),以及豐富的資料結合在一起,這些資料為其他同事提供關於該員工各種不同利益的評價。在成功進行擴展合作所需的所有組織調整中,采用以同事反饋為基礎的績效管理方法也許是最重要的,也最有可能帶來重大的文化變革。想想看,你的企業是否將同事反饋納入績效指標之中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塔米・埃里克森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86

高風險無評估 星展銀行再曝「誘騙」銷售 投資快報 雙鷺13

http://xueqiu.com/6491081143/29051802
我不懂公司評估,財務分析,估值建模,願景規劃之類的高技術活動。更不敢碰對沖,衍生品交易,動態資產組合,無風險套利等高大上操作。我只知道,科學表明人類的嗅覺所隱含的「Subconscious Memory」比大腦的理性記憶部分要靈敏N多倍,這就是為什麼母親可以從上百件洗過的衣服裡很快聞出哪件是自己孩子的。韭菜7年長一茬兒,現在我好像又聞到了點什麼,馬道長好,您這回炒菜換了個什麼味?[笑]

近日,據報導,有媒體記者接到了星展銀行客戶經理蘇珊(化名)打來的電話,其在電話中向記者推銷一款貴賓理財產品,稱年化收益最低10%,且保證收益。而當記者詢問是什麼理財產品時,卻表示不能公示。後據查,原來是一款高風險、卻毫無風險評估的「地雷」產品,當事人稱差一點就上當受騙。

高收益,卻不能披露的理財產品

「此款產品在春節前僅為私人銀行客戶即資產在600萬元以上客戶專屬定製,因為2013年是星展銀行服務中國大陸市場20週年,所以近期將這款產品拿出來回饋普通客戶。」星展銀行銷售人員如是介紹。

在電話中,蘇珊先是詢問了記者的理財需求和目前在做的理財產品,當記者表示最近將有一筆理財產品到期時,蘇珊立即向記者推薦了這款貴賓理財產品,但當記者詢問產品名稱時,其卻三緘其口。

蘇珊介紹說,這款理財產品保證年化收益10%,而且可以寫在合同中,讓記者不用擔心收益問題。此外,其還表示這款產品銷售渠道比較隱蔽,在星展銀行官網也沒有披露過,因為這些定製類產品監管層有規定不能公示。

然而,記者後來查閱銀監會相關條款,中國銀監會2008年在《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要求,充分履行銀行責任,切實做好信息披露。其中,要求銀行向客戶提供理財產品賬單、市場表現情況報告、收益情況報告以及向客戶提供收益測算依據的規定,做好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客戶金融信息知情權。銀監會在2011年6月底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指出,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做到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披露充分。上述監管辦法並未提及定製產品不能披露的問題。

相關規定還明確,商業銀行不得將存款單獨作為理財產品銷售,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

「在推銷過程中,理財經理沒有問及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就推銷如此高收益產品,而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必然使投資者受到較大的損失,保證收益率雖然在銀行業有著不成文的默契,但是根據監管規定是一定不允許寫在合同中的,說到底,買者自負的市場必須要讓投資者漸漸適應」.

實為高風險產品「ELN」 早已匿跡數年

當記者拿到此款產品的大致說明時,才發現,高收益產品原來是一款ELN產品,投資香港市場50萬元人民幣起做,投資美國市場70萬元人民幣起做,約定期限由客戶自行決定,而這類產品自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因極高的風險性已沉寂數年。

據瞭解,ELN中文名稱是股票掛鉤票據,掛鉤標的通常為一隻股票或者幾隻股票。在記者拿到的星展銀行理財產品介紹中寫明,ELN是一款掛鉤單一標的的結構性票據產品,掛鉤標的可以由客戶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星展銀行也會推薦標的),可以涵蓋全球市場,主要集中在美股、歐股和港股上。

具體獲得收益的方法為,客戶首先需要選擇一隻股票作為標的,例如客戶選擇了蘋果公司股票,假設期限為2個月、協定98%的折價率,則系統會告知票息為11.03%,即在兩個月的運行期間,客戶拿到的票息為11.03%(年化)。兩個月到期的時候,在定價日,若蘋果公司股票當天收市的股價大於協定的價格,產品結束,星展銀行返還客戶本金和票息;如果定價日當天收市的股價小於協定的價格,則客戶的本金和票息全部用來按照協定價格買入蘋果的股票,客戶持有,且無固定期限,可每日贖回。

在星展銀行推薦的股票名單中,騰訊、聯想控股皆榜上有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款產品收益率還可以根據投資人協定價格不同而有高有低。如騰訊股票如果協定94%的折價率,客戶的年化收益率將達到17.07%,而若協定92%的折價率,年化收益只有12.82%。

星展銀行理財經理還向記者強調,這款產品目前賣得很好,大部分客戶都是獲利的,而且即便是被動買入了股票,股票上漲獲利也十分可觀。

據報導,雖然客戶經理將產品說的天花亂墜,ELN的風險卻是極高。首先客戶需要承擔匯率變化的風險,此外買入股票後的損失都由客戶自行承擔。或許是出於讓消費者打消風險過高的顧慮,記者發現,星展銀行將潛在風險用客戶需承擔本金波動來形容,而並非本金損失,這樣模糊的形容對客戶意識到高槓桿風險是極為不利的。

2013年調查榜:

外資行投訴率排第一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第一

根據銀率網最新公佈的調查顯示,2013年外資銀行投訴率在各類銀行中依然排名第一,投訴率達14.63%。而在購買理財產品的各類誤導現象中,迴避或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名第一,佔比為24.4%,其次為誇大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佔比為18.9%。

業內人士表示,ELN的產品名聲不佳,為了完成銷售任務,客戶經理就要製造噱頭,往往是吹噓收益、掩飾風險,此類產品的說明書更是如同天書,一般客戶難以讀懂,成為潛在的風險隱患。

據報導,在十幾年前ELN便已面世,且在2007年一度暢銷。前港交所主席之女莫慧馨曾以不當銷售為由向匯豐私人銀行索償8000萬港元。莫慧馨於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與匯豐訂立310份ELN及350份Accumulator合約。莫慧馨在2007年11月知悉其投資牽涉股票價值達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決定將合約平倉,損失8000萬港元。莫慧馨稱如果一直讓合約到期,其損失高達2.5億港元。

【相關新聞】投資者虧損上億星展內地推銷打折股

內地投資者在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的戶頭上存入數千萬元,1年多後不僅這些錢化為烏有,自己反倒欠星展(香港)數千萬元。這不是「天方夜譚」,據報導,2009年5月,星展(香港)已經向香港和內地法院提出訴訟,向多名內地客戶追討巨款。

買「打折股票」虧損上億

接受投資者的委託,將依法維護客戶合法權益的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肖金泉曾表示,一時難以統計一共有多少內地客戶遭遇星展的追討,但金額一定巨大。據報導,星展(香港)的私人銀行客戶薛女士曾向媒體反映,自己在2007年7月、8月間,在星展(香港)客戶經理的遊說下,成為該行私人銀行客戶。按照國際銀行業的通例,私人銀行客戶是銀行最高端、最優質的客戶,應當享受頂級理財服務。薛女士累計往星展(香港)賬戶存入8088萬港元,並在客戶經理的電話推薦下,同意購買所謂「打折股票」。2008年11月,薛女士在星展(香港)的賬戶被凍結,銀行對賬單顯示,其總資產淨值為-9446萬港元。

肖金泉指出,事實上,這些客戶購買的根本不是「打折股票」,而是一種風險極高的金融衍生產品——「股票累積期權合約」,英文名叫「Accumulator合約」。由於諧音緣故,香港金融界人士將其戲稱為「I kill you later(我待會兒再殺死你)」。這種產品最大殺傷力是:客戶的盈利在事先就被鎖定,但如市場逆轉,其虧損將被無限放大。香港中信泰富就因為購買這種產品幾乎被「殺死」,2008年巨虧近150億港元。

星展銀行多處涉嫌誤導

肖金泉認為,在內地客戶心中,把錢放在銀行最安全不過,即使投資虧損至多也就是把本金虧掉,不至於掉進無底深淵。星展(香港)的業務員正是利用了內地客戶對傳統銀行業務理解和對銀行的信任。

據他瞭解,星展(香港)的業務人員在和內地潛在客戶接觸時,都是以向客戶推介「打折股票」為名,強調可幫助客戶以低於市價價格買股票,並承諾這筆存款絕對安全、可隨時支取。此外星展(香港)長達幾十頁的合同全部用英文書寫。

根據香港地區法律規定,私人銀行向「專業投資者」出售Accumulator產品文件無須證監會核准。肖金泉指出,為了逃避監管,星展業務人員勸說完全不懂的內地客戶在合同上將自己表述為「專業投資者」,不但沒有將「專業投資者」的風險告知客戶,反而讓客戶誤認為「專業投資者」將享受更多的投資優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71

快樂的事業——徐星公司10週年暨《價值評估V13》(上)講座會上的致詞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l4i4.html

快樂的事業

各位女士、各位朋友:

 

   時間過得真快啊!轉眼間,我們這家公司已經十年了。就在前幾天,一位老同學問我:你離開了原來的專業,怎麼有信心轉行去做其他呢?

   其實,在畢業不久剛來深圳時我就是這樣考慮的。自知自身的能力完全不足以來獨自來創辦實業,只好固守在原來的專業領域。後來在我接觸、瞭解了證券投資後,才逐漸對這一行感興趣:雖然自己不能去經營那些偉大的企業,但與它們一道成長,不也可以實現夢想嗎?

   但是,證券投資似乎又是這樣一個行當: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因為看起來誰都會對投資有自己的見解。只有在其中呆久了才會發現,這個行當的要求甚至更高。它需要的不僅是專門化的知識,更需要優異的思維習慣和能力。投資並不是博弈的遊戲,社會上看似圓滑的世俗聰明技巧,在證券市場上互相博弈後,結果往往是其本身科學邏輯決定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這一行便在我心裡成為純淨的科學思維的行業,是可以實現夢想的行業!

   正是這樣的認識,徐星公司從十年前創辦開始,就顯得很「異類」:我們的所有員工,當然也包括我,沒有一個曾在現在的證券業(基金、券商)內供職過。我們既沒有業內的所謂人脈資源,也沒有任何可以憑藉的名氣、資歷來吸引客戶,更枉論天然的客戶資源、內部消息和所謂的豪華「投研團隊」等等。現在想想,正是這種表面的「一無所有」,成就了徐星公司經營和投資上獨有的「基因」,那就是投資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信念,以及對這一行真摯的熱愛。

   這十年,我們一直在兩方面努力著:

   第一、我們在進行著一場思想之旅。就像科學家發現自然奧秘的探索一樣,去研究發現投資的內在邏輯:只有把投資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才會有事業常青的可能。這十年,也是客戶朋友和我們一起,在《價值評估》這一領域探索的十年,今天所要講座的《價值評估》已是第13版了,是長期以來我們投資思考和研究的一個結晶。擁有深厚的證券基礎研究,也是徐星公司區別於同行最顯著的標誌。徐星投資長期以來所取得的良好而穩定的投資業績,也主要得益於《價值評估》的持續研究。

   第二、我們在進行著一個自我學習、自我培訓之旅。真正的投資研究人才,既不是學歷教育能培養出來的,也不可能從現成的同行中「挖」來。在長期的投資事業中,深入、持續的投資研究過程,也是自我教育、培養本身投資團隊的過程,從中也形成自身的投資研究文化。

   這兩方面的探索,已經超過了公司經營的一般意義。如果投資只是一種賺錢的手段,那麼上述兩方面的探索就顯得多餘了。對我們來說,投資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快樂的事業。

   也許,這十年,徐星公司發展的太慢了,因為和同行相比,到現在我們在管理資產規模上還是個「小布點」。但我們用了十年的時間,打下了我們投資研究的基礎,打下了雖然不很多,但互相間真正瞭解、信任和牢靠的客戶基礎,也打下了執著熱愛這一事業的員工隊伍基礎。我們深知我們還做得很不夠。但對我們來說,穩比快重要;客戶的認可滿意比名氣重要;投資收益率比管理資產規模重要;員工的滿足和熱情比公司的利潤重要;人才的內部培養比外來招聘重要……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公司的這些經營文化,將長期地保持下去。

   此時,我想起了愛因斯坦曾這樣解釋他的相對論:當你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在一起時,你會覺得時間過得會很快;而如果你坐在一個火爐旁,你會覺得時間過得是那樣的慢。

   這十年,對我們來說,與其說是奮鬥的十年,不如說是快樂的十年。我想說,陪伴我們的「快樂女神」,就是《價值評估》的持續、深入的研究。有這位「快樂女神」,雖然我們不知道投資這一旅途的具體目標,但客戶和我們自身的投資資產一起,將共同分享這一好奇之旅,包括其中的快樂、風景和顛簸。

    謝謝各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