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到底誰是罪魁禍首?油價六年來首度跌破40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5413.html

到底誰是罪魁禍首?油價六年來首度跌破40美元

一財網 呂行 2015-08-22 16:27:00

分析人士指出,近一年以來,國際油價經歷了暴跌、反彈、再度崩潰的過程,但這兩次暴跌的導火索實際上並不一樣,第一輪下跌時,全球供應猛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卻並不減產是誘因,但這一次全球經濟下滑導致石油需求量下降則是罪魁禍首。

近日全球市場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了全球股市大崩盤之外,大宗商品市場也是“遍體鱗傷”,其中國際油價更是領跌,一度回到“40美元”重要關口之下。

截至周五收盤,NYMEX原油下跌1.03美元,收報40.29美元,跌幅為2.49%。其中尾盤一度跳水至39.82美元,為2009年以來首次。而本周該油價累計下跌4.8%,連續第八周下跌,是自1986年以來持續下跌時間最長的一次。

對此現象,分析人士指出,近一年以來,國際油價經歷了暴跌、反彈、再度崩潰的過程,但這兩次暴跌的導火索實際上並不一樣,第一輪下跌時,全球供應猛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卻並不減產是誘因,但這一次全球經濟下滑導致石油需求量下降則是罪魁禍首。

數據顯示,自去年7月以來,紐約原油價格自100美元跌至去年底的逼近40美元,後期則一度反彈至今年六月的超過60美元,隨後再次暴跌至昨日的39.82美元。

美銀分析師最新發布報告指出,2015年大部分時間,油價的波動受到的是供給和需求共同影響,但最近一次下跌則完全是因為全球經濟下滑。如果美聯儲真的加息,改變7年來的超寬松貨幣政策,那麽全球經濟將會進一步惡化。

金融數據公司Markit周五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8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從7月的53.8降至52.9,創下自2013年10月以來新低,遜於市場預期。

分項數據方面,就業創造指數從7月的53.8降至52.2,創下自2014年7月以來新低。產出指數從7月的55.3降至53.7,創下自2014年1月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狀況也連續第六個月惡化,從原本的三年低點進一步下滑。本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跌至47.1,為77個月以來的最低點,也低於7月份的終值47.8。該讀數低於50,表示制造業處於收縮之中。

美銀分析師表示,全球的形勢確實在變壞。我們的經濟學家最近下調了日本、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河南非的GDP預測。由於受到政治不穩定影響,土耳其的下行風險將更大。亞洲出口量將持續走低,資本外流使得亞洲情形更加惡劣。未來,我們預測幾個發達經濟體仍將以超過趨勢增速的步伐持續擴張,但全球總體的低迷態勢將會加劇。

“過去一個月里,油價下跌幾乎全都是由於需求疲軟引起的。”美銀分析師指出。

不過,目前石油供應端的矛盾也在加劇。美國石油學會(API)周四報告,美國7月份的原油產量創至少是1920年以來的最高。周三美國政府的單周數據顯示,美國的原油庫存幾乎高出五年經季調的平均水平1億桶。同時美國8月21日當周石油鉆井增加2個,為連續第五周增加,至674個。

在此背景下,也仍有市場人士認為供應過剩目前仍然是原油市場主要矛盾。“都是供應過剩,”德國商業銀行駐法蘭克福的大宗商品研究主管Eugen Weinberg表示,“而在2008年時是需求沖擊造成了價格猛跌,這次的危機是人為的,因為OPEC過度生產放大了供應過剩。”

對於後市,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目前的油價崩潰,給OPEC包括一些核心海灣成員國敲響了警鐘,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們會改變其維持產量上限,以堅決捍衛該組織的市場份額的共識。其結果是,石油交易商正尋找美國產量進一步放緩的跡象。然而,由於鉆探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這需要的時間似乎將遠遠長於預期。

數據顯示,原油價格自今年6月份的收盤高點已暴跌超過30%,同時花旗集團預測原油價格可能跌至每桶32美元,全球金融危機時曾現該水平。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92

“功夫熊”凍得瑟瑟發抖,過度補貼成“罪魁禍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2/152082.shtml

b809fd07dd668ce4c9ac886af89e3352

“功夫熊”終究不是北極熊,在資本寒潮下凍得瑟瑟發抖。

9月21日,有媒體曝出,上門按摩O2O平臺“功夫熊”因B輪融資失敗,或面臨倒閉危機。剛陷入討債風波的功夫熊又陷入倒閉傳聞。

當日,功夫熊官方就“即將倒閉”一事正式作出回應,稱“功夫熊目前處於正常的營運中。”並主要強調三點:

1、各城市平臺推拿師正常接單服務中,歡迎預約;

2、功夫熊所有項目預約和會員卡一切正常,用戶權益將一如既往得到保障;

3、服務過程中我們會一如既往贈送服務雙方保險,保障雙方權益。

功夫熊A輪投資人、祥峰投資總監趙楠也在第一時間接受了i黑馬記者采訪,他指責爆料文章為對手的“明顯黑稿”。

突變的功夫熊

早前幾月,功夫熊的情況還是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5到7月份之間四次收購了五家上門O2O平臺,並借此將服務範圍覆蓋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西安和成都等城市。8月底又有消息流出,功夫熊即將拿到數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不過官方融資消息遲遲未出。9月初,形勢大變,部分技師拉橫幅,討要“血汗錢”,上門模式受到質疑。而功夫熊CEO王潤覺得很委屈,他當時在微信朋友圈回應稱,“吃虧的明明是我們。”據王潤介紹,討薪技師均是被功夫熊平臺品控系統查出問題被下線的技師,功夫熊方面並未扣發問題技師的實際所得,僅取消了其在平臺上的補貼獎勵。

據媒體報道,上門按摩服務的技師通常按客單價提成獲得收益,此前為技師拿80%,平臺抽取20%傭金,而後按50%收取。按照以往的補貼政策,“功夫熊”既要補貼消費者,也要補貼技師。“功夫熊”此前每月發放給技師的工資高達270萬元。

不過,據i黑馬記者了解,功夫熊目前對技師的補貼已經取消,只針對用戶部分存在補貼,補貼最高金額為40元,而之前最高達到90元。

這種政策的調整已經對功夫熊平臺中的技師產生了影響,半個月前的技師拉橫幅討薪也被認為是補貼政策的調整而催生。據功夫熊內部人士,其技師目前在380人左右,“前段時間品控問題走了一批”。

“今年所有O2O都很難融資 但是這個消息很扯淡就是說功夫熊倒閉了。談了幾個VC,還沒close就被對手說倒閉了,這麽明顯的黑稿。”功夫熊A輪融資方祥峰投資趙楠對i黑馬記者表示。從趙楠的回應中不難發現,盡管功夫熊在當前還處於正常運營,但資本寒冬已經實實在在的影響到了功夫熊的生存和發展。

補貼超乎想象

上門O2O項目因為燒錢一度不被業內看好,為了吸引新用戶,O2O平臺往往需要對用戶和技師進行高額補貼,如果資金未能及時到位,很容易陷入危機。

過度補貼被認為是造成危機出現的根本原因。“滴滴和快的對於資本和創業者起了一個很負面的壞作用。”複星昆仲資本投資副總監盧山表示,出行市場的瘋狂燒錢和補貼讓人們誤以為快速地增長和燒錢是正確路徑,用資本構建壁壘被當成是有效的做法。這種做法在創投圈蔓延,埋下很多風險隱患。在經濟上行時尚能維系,一旦遇到經濟下行,資金收緊,很容易陷入困境。

這種困境的產生把很多投資時假設的基礎完全顛覆,把一個健康的模式變得很扭曲,大手筆的補貼像毒品一般,刺激著創業者的同時,也使其陷入其中難以自拔。事實上,諸如滴滴之類的土豪,也已經開始在減少補貼力度。

補貼通常被認為是O2O初創項目吸引流量和用戶的有效手段。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對於低單價、高頻次的服務而言,導流相當明顯。隨著競爭加劇,補貼開始變異,創業者把成本更高的服務拿過來做補貼,這種做法對其他創業者產生兩難選擇:不跟,用戶數和訂單數被拉開差距;跟進,比拼誰手握更多的資金籌碼。

“這是一個模式發展的問題,並不代表O2O本身有問題。”盧山並不打算因為當前O2O的困局而否認其價值存在。他認為判斷O2O有沒有問題的好辦法是,在補貼取消之後,項目是否依然能夠賺錢。“本身能賺錢的模式不應該會在資本的下行中死掉。”

O2O如何過冬?

O2O最大的優勢在於打破了服務和地域的邊界,線上與線下的有效結合能夠帶來流量的增長轉化。只是它的軟肋異常明顯,無法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多數依賴燒錢維續發展。在如今資本寒冬下,脆弱的O2O企業該如何生存?

盧山認為,中小型O2O創業者們在當前的形勢下,應該去思考用戶是否願意為服務買單。如果用戶願意使用,企業在這個寒冬里面要做的不是擴張,而是修煉內功。苦練內功實際上是為了在新的春天到來時能夠厚積薄發。這被認為是一個能源儲備的階段。沒有融到錢的企業,在賬面資金足夠支撐的情況下,也應該去控制自己燒錢的速度和成本開支,讓收入手段去平衡運營和補貼成本。

“在經濟情況不好的前提下,裁人和收縮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盧山認為,如果勝者為王是一個普適性的真理,在洶湧的創業浪潮值下,“剩者為王”同樣適用。

盡管投資趨於冷靜,盧山認為,只要項目本身具備很好的盈利能力,估值又不太離譜的情況下,投資人依然還會出手。只是投資人的關註點放在了更加直接的商業模式上,而不是之前美好而絢爛的想象空間,“這個市場里面需要一個慢慢成長的肌肉男,不需要一個虛胖的巨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路平,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551

希拉里高盛演講再曝光:華爾街並非金融危機罪魁禍首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昔日在高盛集團做的閉門演講,再次體現了她跪舔華爾街的本色。

10月15日,維基解密(WikiLeaks)又公開披露了3份希拉里2013年在高盛集團進行的收費演講內容。被泄露的內容顯示,希拉里在2013年雖然絕口不提自己的參選計劃,卻已經開始秘密考慮參選時可能出現的政治局勢與籌款問題,並決定向華爾街高管示好。

此前,維基解密的黑客竊取了希拉里競選團隊主席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的郵箱,自10月7日起逐步在維基解密的網站上公開了關於民主黨和希拉里的郵件內容。10月10日,維基解密公布的第一批猛料顯示,希拉里曾在華爾街的有償演講中,大力吹捧銀行界人士,並承認自己有點“體會不到中產階層的苦”。

從這些不斷被維基解密泄露的郵件中可以一窺,希拉里對於華爾街和相關政策的態度有別於她在公開場合的表態。對此,希拉里的競選團隊回應稱,文件的真實性得不到證明。

從卸任國務卿到宣布競選總統的兩年多內,希拉里以每場收費22.5萬美元的標價四處演講,但是其中最受關註的還是她在華爾街進行的非公開演講。維基解密一直孜孜不倦地揭露希拉里對民眾和對華爾街采取兩種態度,接連公開的內容直指希拉里私下里對金融界有所承諾,而在公開場合只說選民愛聽的,並暗示如果她當選,會為華爾街服務。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強調,之後還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出對希拉里不利的內容。

限制華爾街有政治因素

此次公開的內容包括希拉里在高盛參加座談會時,與當時的高管奧尼爾(Timothy J. O’Neill)的一番對話。奧尼爾希望從希拉里處知曉,政府要提高對金融業管控的話,華爾街應該如何應對來自政府的壓力。

希拉里先回顧了她作為紐約州聯邦議員時,與華爾街合作共事的經歷;接著她安慰道,把華爾街銀行歸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這一“傳統觀念”,把問題看得太簡單,把全部責任推給華爾街。但是,希拉里希望銀行家提高運作透明度,與政策制定者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希拉里表示:“在這件事上,我們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在被問道《多德-弗蘭克金融監管法案》的立場時,希拉里態度曖昧。2010年通過的該法案被稱作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法案”,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奧巴馬政府和民主黨議員共同約束金融界的一大成果,也讓華爾街至今硌得慌。但是,2013年希拉里卻對華爾街的金融機構表態,當時(2010年)的情勢下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法案的通過有一定的“政治因素”。而且,2010年恰逢中期選舉,受到金融危機重創的選民非常憤怒,媒體也因此把華爾街描繪成罪魁禍首。

此次,希拉里在宣布競選後,對《多德-弗蘭克金融監管法案》采取堅定支持的態度。2016年年初,她在紐約演講時承諾將維護金融監管法案,並將擴大金融管控的範圍,提高對沖基金和高頻交易的透明度。

 

“兩面派”希拉里

在黨內初選階段,面對來自對手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要求希拉里公開在華爾街金融機構演講的內容,希拉里的競選團隊一直予以拒絕。在泄露的相關郵件里,2015年年底她的演講撰稿人丹·史韋林(Dan Schwerin)曾提議,可以匿名將2014在德意誌銀行進行的演講節選透露給記者,因為那次演講中有一大段關於經濟公平的內容,還提到金融界走上了岔路。他還說,如果是現在寫這段演講,措詞還會更加尖銳直接。雖然當時演講的語氣不夠激烈,但是萬一公眾追究起希拉里關起門來究竟說了什麽,也能應付過去。

另一位顧問曼迪·格倫瓦德(Mandy Grunwald)並不同意這一做法。她認為相比希拉里公開談論的政策和論調,這份演講的內容措詞不夠嚴厲,顯得希拉里對華爾街過於態度溫和。

可見,希拉里的競選團隊對演講內容的問題早有預判,但沒能拿出什麽好對策。由此可見,希拉里在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高額收費演講內容確實不利於她公共形象的塑造。

雖然無法判斷競選演說和閉門演講的內容哪個更接近希拉里的真實態度,但是此次泄露的郵件再一次證明,希拉里是個深於世故的政客,態度與言辭大多與自身利益掛鉤,可以不斷改變立場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距離大選只有3周時間的當前,相比特朗普被媒體反複炮轟、又在共和黨內遭遇眾叛親離的局面,希拉里此番演講內容遭到曝光還不算太致命。畢竟,美國媒體對待希拉里比特朗普的態度溫和不少。而且,本屆美國大選也已經變了味,主題已從誰更適合當總統,變成了誰更不遭人厭、誰的把柄更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11

耐藥性基因未必對人致病 霧霾不是罪魁禍首

瑞典學者喬奇姆·拉爾森(Joakim Larsson)不會想到,他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會在中國引起廣泛關註。近日,一則“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菌”消息被傳播開來,其中引用的是拉爾森的研究。

拉爾森作為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包括他在內的四位學者在《Microbiome(微生物)》期刊發表了《人、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其中提到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下稱“耐藥性基因”)。

霧霾里發現耐藥性基因,那還能正常呼吸嗎?

對此,北京市衛計委相關專家回應,其實在人類周圍環境中存在大量細菌,它們對人體無害,大量細菌和人類是共生共存的關系。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人體自身具有免疫力,這些細菌大多數對正常人沒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細菌是有益的。人類總數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壽命越來越長,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亦采訪到拉爾森以及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拉爾森的研究說明了什麽

北京霧霾的空氣中平均含有64.4種耐藥性基因,這是拉爾森團隊在研究數據時發現的。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員朱寶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這篇論文其實僅僅論證了一個事實,即北京城市環境中存在著數量眾多且種類繁多的耐藥菌性基因,而這些漂浮在空氣中,是不會對人體直接造成傷害。根據推算,細菌破裂後半個小時DNA會破解,1個小時後RNA基本降解掉,而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基因,也會被胃酸消化,因此霧霾中存在的這些耐藥性基因對人體沒有傷害。”

同樣,拉爾森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很多記者都提出一個問題,這些耐藥性基因對人體的傷害程度有多大?我試圖來回答這個問題,耐藥性基因要感染人體需要三個條件:首先,它必須存在於某種活的細菌中;其次,這種細菌要屬於可能引起疾病的種類,即細菌本身有致病性;第三,空氣中要有足夠多這樣的細菌,即人體需要暴露在足夠多數量的細菌中才會生病。”但他們此次研究並不知道發現的耐藥性基因存在於哪種細菌,在數量上也沒有做出評估,並且事實上絕大多數細菌無法在空氣中存活。

霧霾中的耐藥性基因雖然不會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但也不那麽樂觀。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肖永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雖然不用太恐慌霧霾中存在的耐藥性基因,但它們也不是完全無害。這個研究至少說明,在我們的生存環境中,其他地方也存在著許多耐藥性基因。其中,空氣中的耐藥性基因來源是需要我們重視的,它一定是曾經存在於耐藥菌體內,然後才到了空氣中,這個事實不能被忽略。而造就這些耐藥菌的因素,也需要我們重視。”

濫用抗生素與傳播途徑

這些耐藥性基因來自哪里?肯定的是,基因來自客觀存在的細菌載體。“人體和動物的排泄物、水體、土壤等,都可能存在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它們在死亡之後,基因會飄入空氣。”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那麽這些耐藥性基因是霧霾造成的嗎?事實上,耐藥性基因一直存在於環境中,並不是因為有霾才有耐藥性基因。空氣中存在耐藥性基因的並不只是北京。拉爾森對美國紐約和聖叠戈的空氣取樣分析後發現,在耐藥性基因的數量上,兩個美國城市和北京相當。

細菌耐藥性是隨著抗生素的產生而出現的。

自上個世紀弗萊明發明青黴素以來,每年不斷有新型抗生素的發現與合成。目前各國報道的種類就超過了10000種,人類使用的抗生素種類名目繁多。抗生素給予細菌壓力,但對於有能力生存的細菌來講,它產生了耐藥性。

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抗生素的年消耗量十分巨大,在10萬~20萬噸。我國也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國,年生產21萬噸,其中42%和48%分別用於醫藥和農業,人均的年消費量高達138克左右,為美國發達國家的10倍之多。

人畜禽抗生素的濫用,加快了耐藥性細菌的產生,水體、空氣、土壤等環境提供了媒介,加速了耐藥性細菌的傳播。

2006年,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劉小雲等《對水環境中耐熱大腸菌群的抗生素耐藥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醫院汙水汙染地表水,屠宰場下遊地表水,汙水處理廠進水等,分離出的耐熱大腸菌群中均100%耐青黴素、紅黴素和鏈黴素。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肖斌等在2012年發表的《環境中耐藥菌的分布現狀及其耐藥機制的研究》中分析:水體中的耐藥菌隨著人和畜禽糞便的排放,醫院廢物的填埋,其中殘留的抗生素也會排放到環境,再經過滲透、雨淋等,導致部分抗生素轉移到水體,水體中的細菌在抗生素的持久選擇壓力下產生了耐藥性。

在城市,更要面對的是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剩余汙泥、家畜養殖場所排放的糞便等都含有抗生素,且部分主要用作農業肥料,從而可能導致其殘留的抗生素進入土壤環境;此外,經過徑流與滲透,地表水體中的耐藥菌也可能進入土壤中,共同對土壤中的細菌產生作用,形成土壤中的耐藥菌。

而事實上,在中國的汙水處理上藥物成分的處理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目前對於汙水中的藥品成分包括抗生素,沒有進行特殊的處理方式,也沒有相應的標準出臺,但是汙水中含有抗生素是一個事實。”一位汙水處理的專家表示。而在他看來,經過物理性過濾後的汙水還需要進行微生物處理,這個過程更是給了耐藥性基因進行水平轉移的機會。

在《中國環境報》的《北京汙泥無害化處理率僅為23%》一文中顯示,日前召開的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表示,北京汙泥無害化處理率低,為23%左右;計劃建設的15座汙泥處理設施,10座尚未開工。而汙水中原有的重金屬、有機物、細菌、有害微生物等,大半留在汙泥里,業界稱之為“毒泥”。

無論是土壤、水體,殘留的抗生素都給細菌轉變成耐藥性細菌以生存的環境,空氣中存在些許的耐藥性基因也就成了必然。

耐藥性基因的背後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空氣中的耐藥性基因增多,並非空穴來風。如今與過去的差別是多了霧霾兩個字,耐藥性基因背後堅實的“後援”值得我們重視。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細菌耐藥室負責人李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在微生物漫長的進化歷史中,不同菌株間的競爭是常態,進化和變異也是常態。自然界天然就存在個別菌株攜帶耐藥性基因,具有抗菌藥物耐受能力,以適應環境,促進種群的存續。這和我們是否使用抗菌藥物無關。

“人類使用抗菌藥物的本意是殺滅病原菌。但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在殺滅病原菌的同時,也抑制或消滅了大量敏感菌,破壞了微生物間的生態平衡,使得耐藥性細菌得以優勢繁殖。為殺滅出現的耐藥性細菌,人類開發出更多種類的,使用更大量的抗菌藥物,加劇了微生物生態的不平衡和耐藥性的進化和傳播。近七十年來,抗菌藥物過量使用—耐藥性產生—高級別、高劑量抗菌藥物聯合使用—耐藥性大量產生和傳播,這種惡性循環在臨床、動物、水產養殖等各個領域上演。”

同時,李娟也表示,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兩個概念,耐藥菌未必一定對人致病,但是隨著水體、土壤、空氣等環境中耐藥菌和耐藥性基因負荷的增加,耐藥性向病原菌傳遞的風險也在增加。如果病原菌同時具有耐藥性將會給抗感染治療帶來嚴峻挑戰。這也是我們要關註細菌耐藥性、遏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傳播的原因。

耐藥性的產生和傳播是進化的、動態的、生態的和均衡的,只有從生態的視野去理解抗菌藥物的使用和耐藥性變異與傳播的關系,珍惜抗菌藥物資源,重視生態的約束力,才能更好地控制細菌耐藥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429

視點丨馬雲:美國經濟問題只能怪自己 戰爭是罪魁禍首

1月18日,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出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時表示,美國就業崗位的減少不應該怪罪於其他國家。他認為,美國在過去三十年間將大量資金用於戰爭上,從而忽視了本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實際上,“資金都應該被用在本國人民身上”。

此外,馬雲認為資金配置不當也是美國的一大問題。過去二十年間,大量資本湧入華爾街,中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發展受到怠慢。資本的過度集中使得金融危機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在談論美國經濟之余,馬雲還向外界講述了他的“生意經”。他透露自己深受電影《阿甘正傳》的啟發,“阿里巴巴就是通過賺小錢發家的”。同時,他還幽默地表示,希望自己能早點退休,“我不想在辦公室結束自己的一生,而是希望能躺在沙灘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79

音樂IP稀缺的背後,為什麽說罪魁禍首在於渠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4/161474.shtml

音樂IP稀缺的背後,為什麽說罪魁禍首在於渠道?
歪道道 歪道道

音樂IP稀缺的背後,為什麽說罪魁禍首在於渠道?

雖然依靠歌曲專業度取勝的張信哲可能依舊很難出來了,但是依靠用戶喜聞樂見的內容和良好互動(代入感)的好妹妹們可能會不斷帶給你驚喜。

 以前,制作人和唱片公司是音樂市場至高的存在。

音樂人吃閉門羹那是常有之事,甚至都無法接觸到他們。21東方唱片的張衛寧就曾抱怨過:“很多有才華的音樂人,沒有渠道進入這個行業,不知道該找誰。”

現在,用戶和流量才是音樂IP的掌控者。只要是好音樂,在網上自動就會流行起來。聽眾不需要經由唱片公司、排行榜的所謂推薦,就能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一批搭乘網絡的音樂IP們,急速崛起。好妹妹、陳粒、趙雷……

從傳統音樂到互聯網音樂,舊渠道在瓦解,而多元化互聯網渠道能夠促進更多新音樂IP出現嗎?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音樂IP稀缺的背後,其實很大的原因在於渠道。 

傳統OGC時代,成為歌手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 

電影ONCE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音樂尋夢的故事,男孩女孩曾經歷了數年不被唱片公司青睞的拮據生活。那個時候,男孩靠街頭賣藝維生,女孩在街頭賣花,午飯時間去好心的琴行老板店里彈一個小時鋼琴。 

成為男孩女孩貴人的是某知名音樂制作人。雖然一開始男孩女孩組成的四人樂隊,由於成員的默默無聞以及低下的社會地位,還曾無故被他嘲諷。之後他們的專輯成為當時火爆的音樂IP。 

可以說,這位制作人在男孩女孩的音樂之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挖掘作用。但同時,也反映了傳統音樂行業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想要成名,音樂制作人占據絕對主導權。 

但這顯然不是全部。 

在傳統音樂市場,IP的產生基本上經過四個環節:企劃--制作--宣傳--發行,涉及到唱片印刷、唱片出版、音樂制作、明星包裝、歌手宣傳推廣、演出、版權代理、無線運營等多種業務。 

對IP進行包裝的主要是唱片公司,它們幾乎把控了所有環節,每個環節都配有專門的運作團隊,制作人只是其中一環。 

1

縱觀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歌手都是有簽約公司的。而所謂的獨立音樂人,幾乎沒有進入過大眾視野。  

2 

即便如此,簽約公司的音樂人也不一定能成為IP。據統計,全國有近50余萬人次懷揣夢想已經踏進或將要踏進音樂圈,但每年全國成功包裝的歌手不足50人,如何成為這10萬分之一的成功者,成為所有人的目標。

換言之,想從一個音樂愛好者變成音樂IP,你可能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 

擁有非常優秀的條件恐怕還不夠,還要有唱片公司願意捧。但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唱片公司捧你? 

在渠道單一的傳統音樂時代,音樂IP都是控制在專業OGC機構手里,雙方的話語權明顯不對等。 

行業將其稱為“唱片時代”或者是“傳統OGC時代”。 

如果不是互聯網的到來,這種局面可能還將繼續下去。

互聯網逆襲帶來的機會:讓用戶和流量決定IP

互聯網來了後,壟斷封閉的渠道不斷被撕裂。 

那些“壟斷”音樂行業多年的大公司退居二線,音樂IP的產生交給了用戶和流量,而網絡就是音樂的最大流傳渠道和供應商。

3

來看看,今年格萊美提名年度最佳專輯的五位音樂IP:從Youtube上走紅的賈斯汀·比伯、獨立廠牌XL Recording捧出的阿黛爾、成立自己廠牌的碧昂斯和Drake,還有鄉村歌手Strugill Simpson。 

從Youtube上走紅之前,賈斯汀·比伯或許根本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會被提名格萊美年度最佳專輯的歌手,“唱片時代”的制作人恐怕也不敢承諾能夠通過傳統唱片推紅他,然而更扁平高效的互聯網卻讓他成了“後唱片時代”最紅的音樂人。

反觀國內,也早有先行者。比如同樣依靠算法崛起的今日頭條正在運營一檔名為《中國新唱將》的互聯網選秀節目。 

歌手楊子隨手錄的一首《鴻雁》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簡陋,因為像素太低,他不得不把色調改成灰白。但只用了幾天,他的音樂視頻在今日頭條上就有300多萬的點擊量。而此前,他已經記不清楚自己曾被唱片公司和制作人拒之門外的次數。 

這恰恰是移動互聯網的魅力所在:“一個人+一臺手機”就可以生產出吸引人的音樂視頻內容。同時,在Youtube/今日頭條這類擁有海量用戶數的網絡平臺上,用戶是唯一的評委,並形成一個巨大的“大眾評審團”。他們所產生的點擊量和點贊數將是歌手能否出線的標準。 

大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正在成為這種模式下的新導師: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量、觀看記錄、停留時間等進行音樂視頻推薦。 

但是,商業的江湖,已先後殺入眾多玩家,只不過入局方式不同而已。 

網易雲音樂通過音頻的方式入局,他們也在做算法推薦,成功推出了陳粒和趙雷。在上一時代崛起微博,從打破單純由時間線作為信息排序入手,引入所謂智能排序,希望更好地進行短視頻推薦。快手、秒拍、美拍,還有騰訊、阿里……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機會。

雖然依靠歌曲專業度取勝的張信哲可能依舊很難出來了,但是依靠用戶喜聞樂見的內容和良好互動(代入感)的好妹妹們可能會不斷帶給你驚喜。 

在這個嬗變時代,操控不了局勢,只能操控自己。

歪道道,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neihangaoxiao)

音樂IP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57

獨家 | 借道關聯交易三年套取資金超400億,大股東成凱迪生態危機禍首?

一手將資產賣給上市公司,一手通過賣出的資產長期、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頻繁的關聯收購、淪為大股東提款機的凱迪生態(000939.SZ),終於一步步陷入今日的危機旋渦。

凱迪生態5月24日公告稱,公司自身、子公司分別有9個、38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凍結金額10.8億元、14.6億元,凍結余額卻只有區區 2444萬元、2283萬元。此外,其大股東持有的全部股份,也被多地司法機關全部凍結。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凱迪生態與其大股東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陽光凱迪”)有著莫大的關系。最近幾年來,陽光凱迪與凱迪生態頻繁進行關聯交易,僅2015年陽光凱迪就將120余家公司賣給凱迪生態,獲得現金對價16億元。與此同時,陽光凱迪及其賣給凱迪生態的企業,還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僅2014年至2016年三年,累計占用金額就超過400億元。

而關聯方占用的資金,已經超過凱迪生態同期融資規模。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陽光凱迪等關聯方,累計占用的資金,分別超過凱迪生態同期融資額29億元、28億元,占用余額超出31.2億元、13.4億元。2016年占用余額更是多達142億元,比融資凈額多出近64億元。

大股東向上市公司出售資產套現

5月24日,凱迪生態公告稱,公司已有9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凍結金額10.8億元,凍結余額2444萬元。此外,大股東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陽光凱迪”)所持11.2億股,已被法院凍結,凍結數量占該公司總股本28.53%。

5月7日,凱迪生態的中票“11凱迪MTN1”本息6.98億元違約之後,凱迪生態迅速陷入困境,資金高度緊張。

不僅如此,凱迪生態也到了員工工資都無法發放的窘境。公告顯示,今年2月~4月,該公司分別拖欠員工工資2770萬元、3088萬元、3208萬元,合計逾9000萬元。

凱迪生態淪落到今天的境地,與其大股東陽光凱迪,有著莫大的關系。最近幾年,陽光凱迪一手將資產賣給上市公司,一手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累計金額達數百億元。

2010年、2011年,陽光凱迪分兩次將所持宿遷、萬載等3個電廠100%股權,以及五河、桐城2個電廠51%股權,轉讓給凱迪生態,交易價格為3.92億元。後因業績承諾沒有完成,陽光凱迪於2013年又將5家電廠回購,回購價格4.42億元。從表面上看,陽光凱迪回購價高於出售價,但按照當時的貸款利率測算,其回購的5000萬元溢價,尚不足凱迪生態支付的收購款同期在銀行產生的貸款利息。

然而,在陽光凱迪與上市公司的關聯並購中,上述交易規模並不算大。2015年7月,凱迪生態一口氣完成陽光凱迪、華融資產、百瑞普提金、楊翠萍等15名交易對手持有的87家生物質電廠、1家生物質電廠運營公司、5家風電廠、2家水電廠、58家林業公司100%股權,以及1家水電廠87.5%股權等154家公司的龐大收購,交易作價高達68.5億元,其中現金對價37.1億元,股份對價31.4億元。

根據凱迪生態披露,收購的154家公司中,陽光凱迪持股的就達121家,其中61家生物質電廠、44家林地公司是100%持股, 15家生物質電廠持股51%, 還有一家公司,陽光凱迪持股71.16%。凱迪生態這一系列收購中,陽光凱迪獲得的交易對價,除了2.81億股股份外,還有16億元現金。

關聯方巨額資金占用

向上市公司出售資產套現的同時,陽光凱迪及其關聯方還持續、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年報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陽光凱迪及其管理方武漢凱迪電力工程有限公司(下稱“凱迪電力工程”),占用凱迪生態資金累計發生額為3323萬元、35.2億元,期末占用余額合計7.91億元。其中,陽光凱迪占用余額2634萬元,凱迪電力工程占用余額7.64億元。

相對於大股東陽光凱迪,凱迪生態子公司占用的資金規模更大。數據顯示,2014年,陽光凱迪子公司累計占用資金發生額52億元,占用余額約37億元。加上大股東部分,合計累計占用資金發生額85.7億元,余額44.8億元。

到了2015年、2016年,大股東等關聯方資金占用規模繼續大幅攀升。截至2015年底,陽光凱迪、凱迪電力工程、凱迪生態子公司占用的資金發生額合計高達205億元,占用余額81.2億元。除了陽光凱迪、凱迪電力工程外,凱迪生態子公司占用資金全部為非經營性往來。

公開披露顯示,截至2015年底,陽光凱迪、凱迪電力工程的占用余額雖然降至12.23億元、2664萬元,但期間發生累計占用額卻分別達到51.6億元、55.6億元,合計金額同樣高達107.2億元。同時,凱迪生態子公司占用的資金也大幅增加,累計發生額更是高達98億元,占用余額為93億元。

隨著時間推移,凱迪生態子公司的資金占用規模,也持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並在2016年達到高峰。截至2016年底,陽光凱迪、凱迪電力工程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余額,重新增加到13.1億元,累計發生額為17.6億元。子公司方面,當年累計占用額高達102億元,余額更是進一步增至129億元。加上其他關聯方占用,截至2016年底,上市公司關聯方資金占用余額高達142億元,比上年底增加61億元,增幅逾75%。

配合大股東的“子公司”

大量的資金占用,表面上與陽光凱迪關系不大。然而,占用資金最多的子公司,是從大股東手上收購而來。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凱迪生態子公司北流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北流凱迪”)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余額8061萬元,累計發生額則為1.19億元,而北流凱迪正是2013年底凱迪生態從陽光凱迪手中收購而來。

當年收購,當年就占用資金。仔細對照關聯資金占用表不難發現,2015年子公司累計占用資金98億元,占用余額93億元,而2015年關聯收購的154家公司,基本全部出現在占用方名單中,且基本為非經營性占用。如京山縣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2015年收購的當年,就累計占用資金2.14億元。

而這些子公司,發展業務無需如此之多的資金。根據收購草案,凱迪生態2015年收購的154家公司中,實際運營的公司只有21家,其中僅16家在2013年有銷售收入,實現盈利的更是少至6家公司,剩余的133家公司都是在建或未建。

中審眾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盈利預測專項報告顯示,凱迪生態2015年收購的資產中,水電板塊完成凈利潤2732萬元,完成率255.86%,生物質發電板塊完成凈利潤1.68億元,完成率106.75%,不僅完成了盈利預測,而且遠超預測數。

然而,深交所此後的問詢,卻讓上述業績露出破綻。深交所2016年5月26日發出的問詢函顯示,2015 年 6 月重組完成前,凱迪生態可運營的發電廠17家。截至2015年底,已運營生物質能電廠共計35家,但2015年生物質發電營業收入22.52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64.43%,同比下降14.87%。

2016年5月27日,凱迪生態回複稱,對2014年年報進行追溯調整,調整後,2014年生物質發電廠變為34家,增加了18家;2015年則為35家,比上年增加1家。這就意味著,2015年收購而來的電廠,基本上都未能投入運營。

凱迪生態的說法是,出現這種情況,是為“響應證監會對公司資產重組放入資產的反饋要求”,並提高一代機組的發電轉換效率,2015 年上半年公司對一代電廠進行全方位的鍋爐後續技改工作,導致部分電廠停機技改時間較長,根據公司測算一代機2015年累計發電量同比減少34%;同時,在建電廠投產計劃延遲導致 2015年發電量不達預期。

收購而來子公司占用的巨額非經營性資金,最終流向了何處,存在大大的疑問。凱迪生態5月23日晚間發布的公告顯示,目前已有24 家子公司的38個賬戶被凍結,凍結金額14.6億元,而凍結余額只有2283萬元。 除了占用資金,凱迪生態子公司還直接挪用募集資金。凱迪生態5月10日公告顯示,經保薦機構核查,公司、下屬子公司等10個募資專戶於今年初向非募集資金監管賬戶轉出約4億元,截止公告日未歸還至募集資金專戶。

關聯方資金占用遠超融資額

不難看出,持續發生的收購等關聯交易行為,已經讓凱迪生態成為大股東及其關聯方的提款機。最近幾年來,凱迪生態幾乎所有的融資,都被大股東,及從大股東手中收購而來的子公司以資金占用套取,導致上市公司常年的資金缺口。

現金流量表顯示,2014年、2015年,凱迪生態吸收投資2.11億元、13.2億元,借款取得現金45.1億元、65.6億元,其他籌資取得現金9.5億元、67.6億元,以上合計流入現金56.7億元、177億元,現金流出43.1億元、109億元,籌資凈現金流為13.6億元、68.8億元。

而陽光凱迪及凱迪生態子公司,累計占用和占用的資金余額,已經遠遠超過其融資總額。上述兩年同期,關聯方累計資金占用85.7億元、 205億元,比同期融資總額多出29億元、28億元,占用余額44.8億元、81.2億元,比融資凈額多出31.2億元、13.4億元。

2016年,凱迪生態吸收投資45.9億元,借款取得現金140億元,發債取得現金15.8億元,其他籌資現金39.6億元,現金流入241億元,現金流出162.4億元,籌資現金流凈額78.23億元。而在當年,關聯方資金占用發生額、余額卻高達120億元、142億元,占用余額仍比融資凈額多出近64億元。

大股東、子公司的資金占用,基本與業務無關。在某種程度上,關聯並購似乎就是沖著大股東套取上市公司資金而來。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6年的資金占用中,除了陽光凱迪、凱迪電力工程之外,子公司占用的資金全部都是非經營性占用。

不僅如此,大股東陽光凱迪也出現了凱迪生態同樣的至今未披露2017年年報的情況。4月29日,陽光凱迪在中國貨幣網公告稱,在原審計機構已完成2017年年報審計的情況下,陽光凱迪突然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導致其2017年年報無法按期披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45

財智語陸:美股大跌誰是禍首

1 : GS(14)@2016-09-13 00:17:36

在炒內地險資金北水南調的憧憬下,港股上周五全線上升,可惜美國有鴿派色彩的波士頓聯儲銀行行長羅森格倫,竟一改過去言論風格,表示美國有需要加息,拖累美股三大指數急挫,港股ADR亦急回。其實類似情況過去屢見不鮮,資金透過美息的升跌預期、歐債及新興市場的恐慌,在投資市場上下其手,所以大家毋須大驚小怪。目前美國面對的客觀形勢,暫無條件積極加息,就算鴿派轉軚,也改不了大勢,美股大跌算在加息頭上,明顯是個藉口。另外,最值得令人關注的是「恐慌指數」的VIX指數單日抽升近四成至17.5點水平,打破過去兩個月淡靜市況,無疑觸動投資者神經。影響美股的升跌,利率去向只是一個誘因。事實上美股過去已累升不少,技術上亦出現超買,只是一直憧憬加不了息,加上外圍情況不穩(尤其是英國脫歐後),而美國經濟相對穩定,令資金湧入美股市場。上周五美股出現急回情況,同時引發獲利盤相繼出籠,加速整體調整幅度。再者,美國入總統大選已進入倒數階段,今次多了特朗普的因素,假如他勝出,或會為美國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所以有些資金亦開始計數,一旦氣氛不就,便加速套利步伐。坦白說,我仍相信美國聯儲局難以積極加息,此憂慮亦只是短期性困擾市場,對於近日強勢的港股,對之前升得急的成份股或有所影響,但對於剛起步不久的二三線股影響不大。陳永陸獨立股評人本欄逢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2/197678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