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文出版社歷經三次轉型 抓到數位商機 三十一歲女總經理 把老牌變成時尚先鋒

2013-07-15  TWM

在近五十年的時間裡,青文出版社前後三代負責人皆將公司帶往嶄新的境界,現任總經理、三十一歲的黃詠雪,除了擁有開放的心胸、勇於嘗試新穎的想法之外,永遠思考下一步的方向,相信是青文能夠不斷創造新局的原因。

撰文‧葉揚甲

創立於一九六四年的青文出版社,是一家即將年過「半百」的企業,舉凡詩人林熊祥、文史專家林衡道,或是漫畫家劉興欽等,都是早期青文的著名作家。「爺爺從調查局退休後,很希望能將台灣固有的文學歷史與哲學領域發揚光大。」起初,青文出版社總經理黃詠雪的祖父、青文創辦人黃樹滋是將公司設定在「文史哲」路線,與現在青文「華文圈最新娛樂情報提供者」的定位,可說是全然不同的風貌。

目前,青文已占據女性時尚雜誌市場半片江山,熱銷排行榜中的《ViVi》、《mina》、《with》及《Ami》,合計即接近五成市占率,少、熟女肯定都不陌生;此外,《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家喻戶曉的暢銷漫畫,以及擁有不少特定粉絲群的模型雜誌如《電擊Hobby》,全都是出自青文之手。

對比於今日的多元,一九六○年代的青文,則因為定位局限,內容「太硬」,「所以雖然一圓『文青』夢,但說真的,當時並不賺錢。」黃樹滋因而開始思索其他出路。

第一階段轉型

從文青跨界漫畫迷

直到七○年代中期,黃樹滋某次在台北西門町街道旁的書報攤,偶然看到一本名為︽叮噹︾的香港漫畫,轉型成漫畫出版商的一絲念頭,猛然在他心中閃過,黃樹滋遂而決定將其引進台灣,並取名為︽機器貓小叮噹︾。

這部經典漫畫隨即風靡於八○、九○年代,而且,即使已正名為「哆啦A夢」,在台灣大小朋友心中,小叮噹就是有那麼幾分親切感。而拜擁有「百寶袋的小叮噹」之賜,青文的業績開始起飛,「那時好多讀者寫信給小叮噹,希望可得到心目中的道具,我們真的就把這些天馬行空的幻想實體化。」黃詠雪說話的同時,從旁邊書架拿出厚厚一疊、沒有裝訂的漫畫,「這些都是青文早期根據讀者想法,自行找漫畫老師臨摹的手稿。」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哆啦A夢》僅發行四十五本,但是台灣「小叮噹」可以推出到兩百多本的原因。至此,青文已經不僅單純賣漫畫而已,更難得的是,在那個民風淳樸的年代,青文創造讓每個小孩子或大朋友的夢想,都得以恣意遨遊的舞台。

只是,在著作權法觀念興起,以及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遺願,日本出版社強制要求海外授權版改為音譯哆啦A夢,「因此,過往自行臨摹的內容必須得全面回收與銷毀。」聽起來青文似乎將從此退回原點。然而,事後看來,這樣反而為青文開啟與日本出版社正式交流的另一契機。

第二階段轉型

漫畫跨足時尚雜誌

一九九七年哆啦A夢正名之後,其他的柯南、聖鬥士星矢、神奇寶貝,顯然都無法彌補小叮噹從前對公司的貢獻,青文可說頓時少了一顆營收成長引擎,這讓從小生長於漫畫堆中,當時年僅十六歲的黃詠雪,對於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印象極為深刻。

擔憂青文的業績從此不進反退,第二代黃寄萍開始思索該如何另闢蹊徑。「這一次,青文決定嘗試引進日系雜誌。」黃詠雪覺得青文當初會涉足時尚領域,其實有點偶然。

當時日本澀谷「一○九辣妹」妝扮風靡日本,因此日本出版社聯繫上先前有過交涉的青文,而在廣泛聽取第一線同仁的想法後,黃寄萍認為這條路可以一試,青文遂在二○○一年推出台灣第一本日系時尚雜誌《Cawaii!》。「在TVBS歡樂台『女人我最大』節目中的時尚老師李佑群,當年剛退伍就擔任這本雜誌的主編。」黃詠雪認為,青文敢於轉型的最大原因在於,高層願意聽基層員工意見,其次,就是敢重用有想法的年輕人。

隨著《mina》、《ViVi》及《with》等多本日系雜誌出刊,青文業績又重新添加了不少柴火,第二階段的轉型,表面看起來非常成功。旗下擁有暢銷漫畫,又占據大半女性雜誌零售市場,照理應已為黃詠雪鋪好了一條極為平順的接班路;然而,現實卻不如想像中簡單。

○八年九月,二十六歲的黃詠雪正式接掌總經理,距離她大學畢業甚至不到五年,年紀輕輕的她認為,「進公司以來從沒碰過挫折,自然以為管一家公司應該也還好。」但才接手第一周,黃詠雪就有種被騙的感覺,只是,她並非是被太多工作或壓力嚇著,而是公司帳上赤字竟多達八千多萬元。「十月要製作九月財報時,經銷商退貨多過出貨,公司單月營業額竟然是負數。」面對如此慘澹的業績,對於剛上任一個多月的「菜鳥」總經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時,黃詠雪同時還要顧到成大A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的學業,及籌備人生大事之一的婚禮。黃詠雪的先生回想當時,最佩服妻子的一點就是,「對於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有著極強的意志力」。

即使每天已工作到很晚,黃詠雪回家後還得研讀財報到深夜,就只為了找出問題根源;另一方面,那時青文「資深」的員工不多,「每個人碰到問題,都會直接問我:『總經理,這要怎麼辦?』」因此,黃詠雪虛心向○三年時流失的高階幹部求教,她這才知道還有管理制度、人才傳承等諸多問題。

當時黃詠雪迅速祭出三項措施,首先,公司財報透明化,她堅持各部門主管要跟總經理同時拿到報表,「不然各事業體對自己負責的作品,賣得好或不好,完全不知道狀況。」這樣的好處是,孰好孰壞一目了然,檢討、獎勵都有依據。

其次在人事方面,黃詠雪先找回過去在青文的高階幹部,藉以解決短期人才斷層的問題;最後則是不得不做的調整。她不自覺地蹙眉嘆道,「創社以來,青文從來沒有裁員……。」然而,在她上任四個多月後,員工人數從一三○人減為九十人,當時祭出的鐵腕,對她內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畢竟,其中不乏認識多年的員工,但若不採取任何措施,最後可能一百多個人都會有問題,這是不得已的決定。」所幸,一年過去後,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十個百分點到三○%,黃詠雪第一役的過程雖然艱辛,卻無疑為青文目前的成績,打下厚實的根基。

第三階段轉型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

在四年多的勵精圖治之下,青文的累積虧損終於翻回盈餘,黃詠雪並未因此滿意,她不斷思考平面媒體的出路,「在數位化時代,能夠擁有自行決定內容的刊物,才能不受制於日本廠商,領先競爭對手。」青文於是在一一年五月推出第一本自創雜誌《Ami》,銷售量首月即衝到排行榜第三名。

青文是如何在自家代理的眾多日系雜誌中,再創造一片藍海?黃詠雪解釋,利用群眾的特性做區隔,例如,自然無造作的《mina》與性感時尚風的《ViVi》,其實就是兩塊截然不同的市場。而青文很早就採取「分眾化」策略,「這遠比一本雜誌集結所有風格,容易培養讀者的忠誠度。」另外,鑑於日本平面雜誌搭配實體活動的龐大商機,例如,最強美少女盛典SUPER GIRLS FESTA(SGF),這類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貼身觀賞藤井莉娜等超人氣名模走秀的活動;青文亦於台灣推出自己的Ami Fashion Collection(AFC),某種程度可滿足讀者的幻想。而在走秀的同時,旁邊大螢幕會出現行動條碼(QR Code),只要用手機掃描,還可即刻買到眼前模特兒身上的一整套服裝,這種商業模式將引爆不小的時尚商機。

老牌出版社青文,在年輕的第三代帶領下,又一次跨足到新的領域,黃詠雪的夢想才正要開始啟動。

青文出版社

成立時間:1964年

董事長:黃寄萍

總經理:黃詠雪(圖右)

資本額:4875萬元

主要業務:書籍、漫畫及雜誌出版營收:2012年3.8億元紀錄:2008年以來連續5年女性時尚雜誌占據暢銷排行榜前5名;女性時尚雜誌零售市占率高達5成

青文出版社的創意煉金術

1. 走秀結合APP

平面雜誌結合實際體驗活動,開放一般讀者觀賞時尚走秀,未來將結合APP,消費者立即可買到模特兒身上全套,下一季最新的服飾。

2. 領先同業數位化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雜誌,再搭建網路平台Fashion365,領先同業數位化,在納入各類台系品牌後,消費者可一站購足雜誌上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88

全球數位革命典範轉移 台灣電子業 應抓緊十大科技趨勢

2013-11-04  TWM
 
 

 

宸鴻的暴落,只是台灣整體電子產業競爭力失落的縮影,台灣在這波全球數位革命最重要的領域中缺席,才是造成此次電子股跌得如此慘的原因。

撰文‧林宏文

宸鴻的暴起與暴落,是現階段整個台灣電子產業競爭力的縮影,面對大陸品牌與代工廠的崛起,台灣關鍵零組件業者若無法掌握差異化技術,建立更大的競爭障礙,就很難創造像聯發科、大立光這種可以持續屹立不搖的企業;未來類似宸鴻這種「一代拳王」的例子,顯然不會太少。

其實,台灣近幾年電子業之所以如此辛苦,主因是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十大產業趨勢上,台灣在許多領域都已明顯落後,僅在少數項目有所表現,這也是為何大多數的電子業都面臨重大的發展危機。

在許多領域都已明顯落後

綜合許多國際大型機構的預測,列出未來最重要的十個科技大趨勢,不外乎是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智慧終端(Smart client)、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通訊基礎架構(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乾淨能源(Clean energy)、醫療保健(Health care)、自動化(Automation & Robotics)、自造者及3D列印(Maker & 3D Printing)。

不過,在這些重要大趨勢中,與這波數位革命帶動的典範轉移最密切的前五個項目,包括移動互聯網、智慧終端、雲端運算、通訊基礎、數位內容等,台灣幾乎沒有表現;而在這些領域最強的公司,如蘋果、谷歌、亞馬遜、三星、騰訊、阿里巴巴等,如今都創造了驚人的業績成長與股票市值。

不過,在這五大趨勢中,台灣在智慧終端上至少還有一點點表現,例如台積電、聯發科及大立光等,都是因為抓住智慧終端如手機關鍵零組件的商機,打敗其他競爭者,股價才能重回高點;其他很多停留在代工角色的公司,仍努力要掙脫陷入紅海的PC產業。

至於在後面五大領域中,台灣則有少數公司已投入布局多年,如今正逐步開花結果,並且顯現在股價的表現上。即使在電子股一片哀號聲中,卻仍有少數公司股價可以再創新高,例如工業電腦大廠研華、安控大廠奇偶,以及緊抓乾淨能源商機的台達電、在自動化市場布局氣動元件的F-亞德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日前曾提出一個觀念,他認為「工業電腦」應該正名為「智能電腦」;因為這個產業已經轉型了,從過去的「產品驅動」轉變為「產業驅動」,是針對客戶端需求提出平台式的解決方案,而且除了硬體之外,還有更多範圍屬於軟體與服務。研華近幾年著重於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系統、智慧零售等市場,就是依循這樣的原則。

從產業特性來看,其實智能電腦橫跨智慧終端與物聯網的概念,例如當前地球天災人禍不斷,不管是地震、土石流、風災或洪水,都需要透過各種感測元件,將第一線的數據資料回報,讓人們可以做最快速即時的因應。這種改變,也讓國內工業電腦產業族群可以再升級,並維持一定的業績成長。

與智能電腦概念接近的安控,也是台股持續保持高獲利及高成長的產業。在安控廠中軟體整合技術首屈一指的奇偶科技,不僅已連續多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都在六元至八元之間,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前盈利更達八.四六元,股價也創了四年多來新高二○二元。

要更積極才有新機會

至於在乾淨能源部分,LED(發光二極體)、太陽能及風電都屬於這個範疇。在這兩大領域內,台灣已有不錯的公司如晶電、億光、碩禾、茂迪、新日光、中美晶及上緯等,但未來還有更重要的幾個趨勢,其中電動汽車帶動的電池革命,也是重要的技術變革,近來股價一度衝上一五八元,創十三年來新高的台達電,就是其中掌握到商機的企業之一。

台達電在節能領域布局甚久,在電源管理、LED及散熱解決方案已是領導品牌。近來電動車發展,在特斯拉(Tesla)的帶動下快速興起,而台達電在電動車充電站的市場,也取得不少商機;包括在歐洲的挪威、泰國、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都已拿下電動車充電系統的訂單。此外,將於十一月底掛牌的長園科技,擁有鋰鐵電池專利技術,又取得台塑及日本豐田集團的豐田商貿投資,也相當值得關注。

至於自動化發展趨勢,在中國大陸工資大漲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宣示發展機器人。而目前台灣在自動化的布局上,也有不少公司投入多年,以生產自動化生產流程中最重要的氣動元件的F-亞德,目前已是亞洲第二大、全球第三大的氣動元件商,累計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為八.○六元,超越去年全年的七.三六元。

谷歌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過去台灣擁有很多硬體製造人才,在未來雲端大趨勢中,其實機會好得不得了;但須把這種在PC產業上的競爭力,結合軟體與網路,積極地延伸到其他行業。像現在的汽車,其實可以搭載高性能的資訊化設備,可是台灣廠商卻沒有積極參與其中,「台灣電子業要更積極才有新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10

後段平台服務、大數據分析才是獲利重點 數位健康管理夯創投競相投入

2014-09-29  TCW
 
 

 

穿戴裝置浪潮來了,在台灣,有兩家小公司,一家成立半年,就被創投追捧,募資逾二.五億元;一家則是逆向思考,不做硬體、改做服務平台,而他們相中的市場大餅不是別的,正是數位健康管理!

撰文‧林宏文、何佩珊

當全球迎向高齡化社會,人類越來越長壽,你的健康將由誰來管理?答案可能很跳脫框架,因為負責為你記錄每天身體狀況數據的,將是從頭到腳的各式穿戴裝置;而負責儲存、分析這些數據的,將是雲端計算與海量資料分析。這些新技術,都讓健康管理成了科技公司的新課題。

創投瘋健康管理

台醫光電成立半年,募資逾兩億創業三次、成立五家公司的台醫光電總經理陳治誠,非常看好穿戴裝置的醫療應用,他與工研院團隊一起創立台醫光電,把多重光學技術整合進穿戴裝置,就是朝向智慧醫療、智慧健康及智慧安防等市場。

台醫光電今年四月才成立,以工研院電光所組長陳治誠的團隊為基底,短短半年時間就獲得日本及台灣半導體、光電、資通訊、生技廠商及創投的投資,募資金額達二.五一億元。

他們相中的不是別的,就是數位健康管理。因為台醫光電擁有兩項世界第一的技術,一個是可以戴在手腕上的「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技術,比一般測量心跳的穿戴式手錶,多增加了測量血氧的功能;另一個則是不用抽血的「非侵入式血糖監測」技術,以眼睛的房水液(夾在眼球角膜和水晶體之間的透明液體,功能是向眼內的無血管組織提供營養)作為創新的測量方式,讓糖尿病患者不用穿刺手指,就能測血糖。

陳治誠說,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裝置,都局限於走路、體溫、心跳,以及透過演算推估的脂肪燃燒率,尚未見到可測量血氧飽和度、血壓及呼吸等生理訊號的穿戴式保健裝置產品,因此,台醫光電決定要進軍健康管理領域時,他們就選定方向,一般市場上能做的心率計算、脂肪燃燒運算等,他們不再插旗,反而是從血氧飽和度下手,還把他們的多重光學技術應用到血糖偵測上。

會選血氧飽和度的偵測,主要是因為血氧的數值涉及人體的呼吸及循環系統是否正常運作。所謂的血氧,是指人體內血紅素是否擁有氧氣的計算值,一般正常人的數值在九○%到九九%,就是一百顆血紅素中有九十顆到九十九顆有氧氣,激烈運動時,血氧值會從九五%降至九○%,若低於九○%,就是危險訊號。「人在運動時脂肪到底燃燒多少,與血液中的氧氣消耗有直接關係,因此透過血氧濃度的變化,可以非常精確地計算出脂肪燃燒的程度。」陳治誠說。

非侵入式的血糖監測也一樣,過去,糖尿病患者要檢查血糖值,都需要以穿刺手指採血檢驗來進行,而且醫生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每日應測量其血糖值八至十次,第二型糖尿病患應每日測量其血糖值四至五次,次數相當頻繁,加上穿刺造成的疼痛及感染疑慮,以及侵入式血糖儀須使用試片耗材,每年就要花費二至四萬元,這些都是侵入式檢驗血糖造成的極大不便。

台醫光電運用了多重光學技術的強項,以低能量紅外光照射眼球水晶體前的房水液,檢測眼球內的葡萄糖濃度,就能測量到血糖濃度值。因此,台醫光電就打算把這個非侵入式血糖儀裝置,做成一個小盒子,讓消費者像望遠鏡一樣貼近眼睛就能測量血糖。目前此項產品將進行人體試驗,預計後年可上市。

陳治誠不諱言,「穿戴式裝置是物聯網產業的四個關鍵技術之一,穿戴裝置進一步拉近人機介面的距離,尤其是在健康及醫療照護物聯網領域,穿戴式健康監測智慧裝置能否準確、有效,將是關鍵。」儘管各家科技廠結合醫療器材的技術,思索著如何把健康管理的概念發揮到最大。比起一般科技廠都在搶做穿戴裝置,位在新竹的虹映科技反而逆向思考,從服務平台做起,成為台灣少數做健康管理平台的公司。

硬體非關鍵

數據服務平台才是金雞母

出身宇瞻科技的虹映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陳風河說,「多數穿戴裝置未跳脫產品思惟,假設我的iPhone可以配Apple Watch,但如果我拿的是Android手機,Apple Watch就沒辦法使用。」所以,虹映從一開始就選定要做服務導向的雲端平台,目前已經與虹映合作的穿戴裝置廠商就有Mio和愛普生的智慧手錶。

「其實我們也有自己做硬體的能力,但我們不做,我不想要消費者必須買我的硬體,才能用我的服務,我們考慮的是end user(終端消費者)要不要這個東西。」陳風河對這點,有著相當大的堅持,「另一方面,虹映做的是服務平台,如果又自己推硬體,別人怎麼與我合作?」陳風河會動念從記憶體模組廠轉到健康管理平台,也很有趣。「一開始想做,是因為看到園區很多人健康狀況不佳。」同時他也提出疑問,「台灣年輕人不婚、出生率低、人口老化、慢性病多,台灣健保能撐到什麼時候?」他很感嘆,現在年輕人對老人的扶養比是五比一,二十年後,這個數字可能變成一個年輕人要照顧一個老人,「老人只能想辦法讓自己過得好。我們說運動要做什麼?第一是求活得久一點,第二是求好死。」陳風河點出台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虹映不只藉由雲端平台加入「揪團運動」等社群功能,以達運動推廣目的,為了提供更精準的健康管理處方,他們同時也和元智大學展開大數據合作。「我們會分析心率數據,共同發表生理模式,建立大數據引擎。」陳風河的著眼點很簡單,消費者每天利用穿戴裝置把健康數據記錄下來,重點是後續要如何應用這些數據。「像是我們的平台分析這些數據後,將來就可以做到即時互動提醒,例如你運動時戴著耳機,我可以馬上告訴你跑得太快或太慢,可建立更精準的健康管理模式。」一頭栽進健康管理領域後,陳風河很有感觸,「如果你做一件衣服出來可以量心跳率,但什麼都不能做,你要穿嗎?」他相信穿戴裝置的「應用」還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對消費者有意義,才能吸引消費者。」當多數廠商都忙著在做穿戴裝置硬體時,虹映卻堅守在後端的平台服務,他們還計畫與壽險公司、健檢中心合作,讓健康管理的觀念和服務更有效率擴散。畢竟,隨著蘋果、谷歌等大廠相繼聚焦在健康管理後,勢必將掀起數位健康管理的新風潮。

數位健康

管理時代來臨!

2013年美國消費電子協會針對美國上網消費者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能擁有穿戴裝置,而他們最大的目的就是健康管理。

75 % 75%的消費者擁有健康科技產品(2012年為61%)。

3倍 想要用穿戴裝置來作為健康管理的人較2012年增加3倍。

20 % 透過健康管理App來記錄運動瘦身的人有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72

李開複2015年首次公開演講:數位革命—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12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15 17:44 編輯

李開複2015年首次公開演講:數位革命—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
作者:李開複

1月14日,身在臺灣養病而久未露面的創新工場CEO李開複出現了。和他從前在公開場合一樣,李開複身穿一身筆挺的黑色西服,做了一場題為《數位革命: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的公開演講。

六大現象加速改變移動互聯網


一開場,李開複先講起了TMT行業的變遷:已經經歷了35年的PC時代改變了人們的辦公方式,又通過互聯網的串聯起來,連接了人和內容,帶來了電子商務和娛樂等的機會,並帶動了約25億臺的設備的銷售;而過去的5年是則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時期,帶來了約60億設備的增量,這一變化也意味著,在過去七分之一的時間下帶來了超過3倍的成長。


在人們的生活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同時,經濟也發生了轉變。李開複舉例,在股票市場可以看到,20年前,只有IBM占據了股市TOP10的位置,市值占比約7%;而現在TOP10的企業中,46%的市值都是由蘋果、微軟、谷歌、阿里巴巴四家公司創造。


值得註意的是,今天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不少都是十幾年前、二三十幾年前創立的公司, “20多年來,有四個公司迅速超越百年老店,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而且價值創造的速度非常快。”


而在這背後,李開複看到的是六個現象正在同時加速發生:第一是摩爾定律所帶來的是計算成本的降低;第二個是電纜、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創業成本達到歷史新低。“從硬件時代的幾千萬美元創業,到軟件時代的幾百萬美元創業,到互聯網時代的幾十萬美元創業,到今天的一次給幾萬美金創業,一部分創業者不需要自建工廠和制造,而是所有渠道互聯網化,甚至連機房都不需要,3、5個人就可以創造巨大價值的公司。”


第四個現象則是企業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非常快速的成長,例如,小米過去兩年從幾百萬漲到6000多萬臺手機銷售,如果沒有互聯網化小米是做不到的。


第五是有越來越多聰明的企業和投資人湧入市場。例如谷歌去年花了60多億美元投資, FB作為一家營業額只有一百多億的公司卻花了200多億做並購和投資,並在投了錢之後用所有的流量和用戶去扶持所投企業的成長。


“我算了一下,美國互聯網公司在銀行的現金大概在1600億美元,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銀行的現金大概是800億美元,這些錢都可以做投資並購。他們已經意識到巨大的機會,瘋狂投錢進入市場,而如果回到10年前,我們是不會看到IBM、微軟這樣的力度做投資。”李開複說


第六是不少聰明人、天才已經加入這一領域。“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大部分的聰明人介入同一個領域的時候,它的時代已經來臨。”李開複對臺下的年輕人調侃道:“回去告訴你們的父母親,做醫生真的不是最聰明的人一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在美國不是這樣。”


未來所發生的變革不是產品的變革


移動互聯網正在爆發式增長並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如果再往未來五年看,李開複認為,現在的變化或許微不足道。


例如,未來帶來爆發式增長的將會是在IOT(物聯網)、車聯網、可穿戴設備等,這也將帶動約400億臺相關設備的增長。


李開複預計,一大變化在於未來所發生的變革不是產品的變革。“如果只是在想車會不會電子化,電視是不是智能化,那你想錯了。”


他以汽車為例,“從電子車到Uber到地圖和生活服務,未來會產生什麽樣的現象?如果有想象力一點,未來的整個運輸模式都會改變。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看到,一個汽車沒有駕駛,沒有駕駛,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所以如果還在想你計程車哪個什麽事,地鐵什麽事,都有點OUT了,要往前想。”


“一些我們認為的危機,事實上都被巨大的變革徹底改變了。”李開複說。從前人們擔心石油不夠用,但現在現在很多汽車已經不需要汽油;而如果再回到100年前看,紐約市最大的問題是馬糞怎麽丟,但最後解決問題的答案並不是給馬吃什麽讓它少拉一點糞便,而是有了汽車,今天汽油問題也是這樣化解。


“未來我們的生活、娛樂、居住等等方方面面都會被徹底顛覆,絕對不能用過去的方法去想未來。”李開複說,這就像今天的iPhone不是一個iPod連上一個諾基亞就能出來,今天的互聯網也不是把每一個報紙掃描放上去就成了。


而對於火熱的大數據不是一堆數據上傳,而是數據加上場景和學習,帶來的對趨勢的洞察、預測和建議。“例如,未來的電腦應該比你先知道你今天想去哪兒、想吃什麽、去哪里玩。就像過去每個公司都需要互聯網化,現在每個公司也都需要變成大數據公司。”


第三個變化發生在IOT,“未來的IOT不是硬件公司發明出來的,而是需要有顛覆式思維的公司發明出來。”李開複認為,人類總會高估這一兩年做什麽,而是低估了5年之後發生什麽,“雖然現在我不知道最後哪類IOT產品會脫穎而出,但全世界創業者會告訴我們在哪兒。”


第四個變化則是,在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你的基礎設施越強,你的包袱也越重。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在電子支付領域超越了美國,美國的信用卡體系太強了,創業者可以去找某個國家落後的地方,那是生機的存在。


他舉例,在非洲肯尼亞因為銀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不完善,所以移動支付反而更快,而大的銀行則在用戶忠誠度方面阻礙了自己的發展。”


第五個變化是,“如果你想把握未來,多和年輕人接觸”。李開複透露,除了Google之外,幾乎每一個最新的應用都是自己的女兒告訴他。“未來這一趨勢會更加嚴重。今天十歲十五歲的孩子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成長的,未來的內容是他們所創造。”李開複說。


投資“風口”轉向


伴隨著未來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改變,李開複判斷,未來的投資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他認為,第一個變化是公司越來越值錢。在美國,過去四年時間里企業的每一輪融資的價值翻了一倍,中國可能還不止,這帶來了很多賺到到第一桶金的創業者。


而接下來,那些賺到第一桶金的創業者,其中一些繼續創業或者去做天使投資。李開複稱,“在美國最棒的投資者就是年輕創業者,它們動手過,知道創業企業怎麽成長、怎麽做,美國有1萬個這樣的人,中國也是,他們會是未來的投資明星。”


這也意味著,那些傳統的加速器和孵化器慢慢也需要改變了。“因為加速器和孵化器要和年輕的天使競爭,它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專長,一個通用的孵化器未來的路會越走越難。”李開複預計。


第三個變化則是,谷歌、百度、騰訊、FB等巨頭都在花大錢瘋狂投資。


“這背後是 ‘創新者的窘境’。”李開複解讀,這些巨頭非常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公司曾經創新創造的巨大價值,卻越來越難以顛覆自己,無法放下過去的積累。而企業要想維持創新和永續經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它們砸巨大的錢讓自己偉大的時間可以再多延續幾年。


“未來屬於創新者和小公司,而大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砸更多的錢擁有創新公司股份。總有一天下一個顛覆者來了,至少那時候它們已經延續最久,賺夠了。”李開複說。


例如,不少創新公司在做的就是不斷的推測一個狹窄領域的用戶想要什麽,不斷地把這一領域越做越大,當發現用戶的強大需求,狠狠砸錢進去,然後成為業界的領跑者。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過去一年就燒掉24億人民幣,聽起來可能有點瘋狂,或許兩家會死一家也不一定,但是在非常巨大的市場,領跑者的優勢非常顯著和巨大,所以砸錢是一個值得的賭註。”李開複說。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VC的壓力變得非常大,因為前有創業者天使,後有互聯網巨頭投資,VC們很難和它們競爭。


第四點投資方面的變化,是未來上市的市場會面臨巨大危機。


“因為上市需要要財務透明、各種代價、股東會啰嗦,每季度發布財報的壓力,但如果可以在私募市場融資10億、20億美元的錢,員工激勵的問題也有途徑解決,大家都不想上市了。股市吸引這些錢會越來越困難。”


這又引發了一個問題——普通投資人賺錢越來越難了。“過去你可以買微軟股票賺個20倍、30倍,但買Google、Facebook賺不到這麽多了,如果去買下一個上市公司如Uber、小米,上市以後有正常的回報就不錯了,它的幾十倍回報都被有錢人賺去了,普通人怎麽辦呢?這是一個問號。”


但無論科技的趨勢和投資的風向如何變化,有一個事情不會變。“最終最棒的投資人 ,不是最有錢的,一定是要有該領域的專長、很大的空間和非常樂意幫助創業者的那群人。”李開複說。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91

從胖卡到潮網 徐挺耀創業四年 營收破億 他站上風口 要做數位廣告的聯發科

2015-06-29  TWM

從胖卡到潮網 徐挺耀創業四年 營收破億 他站上風口 要做數位廣告的聯發科如果不是那輛為了縮短數位落差的胖卡,如果沒有為莫拉克風災成立網路中心,徐挺耀不會發現社群網路原來有這麼大的缺口。如今,他創造的不只是潮網這家估值上億元的廣告公司,更打造出橫跨公益、媒體與數位廣告的新媒體集團。

撰文•何佩珊

數位廣告市場競爭激烈如紅海,但有家公司卻從「跨境廣告」(指幫客戶下廣告到海外市場)這個縫隙闖出一片天。六月底,它將拿到開發國際領投的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估計市值也將突破億元。

這家公司叫「潮網」,創辦人是徐挺耀,他曾以「史萊姆」稱號走紅網路圈;並也是發起縮短數位落差「胖卡計畫」的熱血青年;他同時還是泛科學、娛樂重擊等知名新媒體背後的重要推手。

而他眾多身分之中,最不為人所知的,就是潮網執行長,但現在卻成功地在中國市場站穩腳步,成為中國跨境數位廣告市場這個風口上飛向全球的公司,「潮網執行長」勢必成為徐挺耀將來最廣為人知的身分。

沒富爸爸 他自建航母戰力一九七九年出生的徐挺耀,大學念的是工業管理,畢業後卻以寫作天賦成為報社編輯,但二○○六年Web 2.0的新趨勢引起他的注意,去中國走了一遭,更深切感受台灣網路發展的落後,因而決定發起成立數位文化協會。

與他相識多年的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形容,「他就是一個瘋子,才有辦法開那麼多公司,還在沒有富爸爸的情況下,把規模建立起來,這真的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初徐挺耀靠著跟媽媽借來的幾十萬元啟動胖卡計畫,而後接連創辦幾個非營利事業,除了申請政府補助、NGO計畫案,及少數天使投資人的幫助,抵押父親房子換來的數百萬元也成了救急資金。

其實一直以來,這些專案都是以最低的人力成本進行。舉例來說,當初接下政府計畫而成立的泛科學,執行不過半年,補助就因故終止,但泛科學卻沒有跟著收掉,「覺得做事情有價值時,徐挺耀是不會放棄的。」鄭國威說,他們接下來用一.五名人力撐了兩年半沒資金外援的日子。到如今,泛科學已是台灣、馬來西亞等地最大的科學網站,現在更獨立成公司,開始自給自足。

但徐挺耀苦笑,多數專案都是愈成功賠愈慘。因為政府補助有限,就算人力需求縮到最小,當網站流量成長時,伺服器卻不能不增加。

「我同時不只開一艘船而已。」他知道要有強大獲利能力的航空母艦帶領,才能讓所有計畫順利前進。○九年建立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的經驗,讓他了解這艘航空母艦應該打造成什麼模樣。

徐挺耀在數位文化協會多年的夥伴,目前擔任潮網總經理的駱呈義解釋,是莫拉克的經驗讓他們發現自己有操作大型網路社群活動的能力。這也是促使他們在一○年成立潮網的關鍵原因。

最初,潮網理所當然地從台灣市場做起,也利用臉書粉絲團做過幾次成功操作,如幫南開大學招生等,但一一年台北市政府與Google對App鑑賞期的意見不一,導致台灣付費App被迫下架的事件,讓他驚覺不能只做台灣,一定要走向國際。就在此時,他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機會。

搶先西進 紮硬寨、打死仗喬商廣告執行副總經理劉訓廷說:「facebook沒辦法在中國落地,但是他已經看到中國廠商往全球的需求。」他對徐挺耀的洞見很佩服。不同於多數人著眼於中國內需市場,徐挺耀想的卻是跨境廣告這片藍海。

「因為去得非常早,我花非常多時間教育客戶。」面對從沒用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facebook、Twitter這些社群網路的中國客戶,徐挺耀當時的心態就是「紮硬寨、打死仗。」在長達十個月沒有客戶的日子裡,徐挺耀總是走到街邊報攤,從左上角的雜誌買到右下角,「反正也無事可做,只能想辦法去了解中國市場在想什麼。」終於,一點一滴的耕耘,加上禁奢令實施,促使中國廠商加快外銷腳步的助力,這幾年潮網在和AC尼爾森、IBM等大企業競爭下,還是陸續拿下中國通訊大廠中興、南方航空等指標客戶。其中,中國最大貿易會展廣交會透過潮網在歐美國家宣傳,三個月內觸及將近三百萬個英語系與西語系對旅遊有興趣的客群。開發國際總經理簡忠陵表示,走得出國際正是他們決定投資潮網的關鍵原因之一。

在指標性客戶帶動下,潮網每年營收幾乎都是倍增成長。從第一年只有四百萬元營收,至去年潮網營收突破一億元。徐挺耀更看好今年營收將挑戰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億元)。

除了有早期進入市場的領先優勢,徐挺耀更看好自行開發的廣告系統將會是未來競爭的關鍵武器。他解釋,不同於報紙、電視廣告的銷售形式固定,像臉書這樣的社群廣告,規則一直在改變,勢必要有自己的系統,才能不斷跟進調整。

駱呈義也指出,因為有自己的系統,才能建自己的資料庫,再加上廣告聯播網,以及旗下新媒體的自有流量導入,潮網要用生態系來拉高競爭門檻。

徐挺耀想做的不只是幫客戶做跨境行銷,他更期許潮網成為廣告代理商的最佳夥伴,「我們幹掉九成的活,把所有方案模組化給他(廣告代理商)。」他期許自己的角色就像是數位廣告界的聯發科。

徐挺耀說:「我們的成績已經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的實力,募資只是為了將成果進一步擴大。」他有十足自信,潮網已是大中華區數一數二的跨境數位廣告商,而不久的將來,當你點開印尼、美國,甚至是非洲的網站,出現的很可能就是由潮網執行的廣告操作。

潮網

成立時間:2010年

執行長:徐挺耀(左) 總經理:駱呈義(右)

資本額:500萬元

主要業務:數位廣告

員工數:60人(年底預計增至100人)圖說:徐挺耀2008年發起「胖卡計畫」,親自到台灣的鄉鎮角落做數位網路教學,至今胖卡計畫仍持續執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58

他玩互動投影,讓二姊從兩層螢幕飛出來 江蕙欽點演唱會最夯數位藝術師


2015-09-14  TCW




江蕙封麥演唱會,從搶票、嘉賓到舞台效果都話題不斷,而他,就是將二姊的歌,化成真實情境的投影大師。

引起史上最大買票潮的江

蕙封麥演唱會台北場正

武落幕,包括售票、囊括一線明星為之站台,都寫下台灣演唱會的歷史。

在這場「歷史」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四首由立體投影呈現、令人驚豔的新科技藝術秀。在演唱會上,江蕙演唱著《無邊無岸》,畫面中墨水渲染著螢幕, 而只見江蕙在特效下彷彿「生」出一對翅膀,直接穿過兩層螢幕,來到舞台中央。萬眾矚目下,神奇技術,讓全場驚呼不斷。

以上畫面都是黃心健的傑

作,他是台灣最早投入演唱會新數位互動的投影藝術師。隨著台灣演唱會在五年前產值新台幣三十億元左右規模,到去年逾百億元,他已是演唱會最炙手可熱的數位藝術設計師。

一顆燈泡,找到荷蘭去在江蕙演唱會中,黃心健挑戰的技術難度可以從一顆小燈泡說起。

從事舞台藝術的業界人士分析,為了讓小巨蛋最遠四層樓高、距離舞台約莫一公里長的觀眾,都和搖滾區一樣,同時看見一個清楚光影,這需要聚光性很強的光源。難的是,燈光大一倍,投影影子則會模糊四倍;反之,若燈光太強,也容易在投影螢幕上燃燒起來。

為了滿足萬人演唱會特效,要找一顆燈泡,就花了兩個月時間,從北找到南,都無法符合要求:找到了還要測試,光測試就至少要來二十次以上。

忙於國內外布展的黃心健表示,就為了讓三層樓的觀眾看到和第一排貴賓席一樣的影像,一顆看似不起眼的三公分小燈泡,卻是跨越太平洋,在荷蘭的公司才找尋到。

一個台語字,研究半年

進入科技與畫面設計階段

最難的是,要能說一個讓人理解、有商業價值的「好故事」,就要對科技和創作內容有充分的了解。舉例來說,為了《無邊無岸》台語中的「淚(thuann》」字,他就研究了半年。

對台語一竅不通的他,一接到江蕙演唱會負責人陳鎮川電話時,原本是想拒絕。「這是二姊的封麥演唱會,我當然要做到最好。她會唱歌人人知道,重點是讓人回 味、有記憶點,那場演唱會對大家來說是一場演唱會,對她來說是歌涯的紀錄,」陳鎮川也開玩笑的說:「你們知道她也滿『龜毛』

的!」

為呈現非爆破畫面、符合江蕙樸實又不失華麗的舞台效果,他找來黃心健。但黃心健坦言自己不懂台語,陳鎮川告訴他:「就是你不懂,才能創造出不一樣的江蕙舞台,這樣才好。」動之以情,黃心健儘管忙於布展,還是決心投入。

他先去找辭海,再請台語老師傅解釋,才知道「淚」有「渲染」之意。他用投影方武,做出墨水滴到海裡一滴、一滴擴散的慼覺,就像悲傷的起點是沒慼覺的,直到整片墨水由清王黑,流到海裡、竄到四處。

他用具體墨水渲染之意,表現出入悲痛至極的感受。

一幕出場,風險成本百萬迴異於過去歌手僅穿透一層螢幕出來,為加深渲染效應,江蕙還要「長」出翅膀飛出兩層螢幕,象徵破繭而出。

「萬一螢幕突然掉下來,什麼也完了。」黃心健分析,難不在兩層螢幕,而是兩層加上去後,重力無法承接,加上人從中穿越,可能兩片舞台的螢幕一起掉下來砸到 歌手。同時,為了這個不到五秒的出場,光要讓前後製,從創意設計、舞台燈光、舞台升降到螢幕落下,最後與歌手結合在同個時間點上,工作人員就超過二十人以 上。

把一秒、一幕到位到同點

上,就排了三次,但真正預演還是出包。第一次採排,在總指揮陳鎮川主導、透過對講機一聲令下,還是差了兩秒。江蕙出場與兩層投影影像有了落差,一來一往, 損失的是迫在眉睫的時間外,還有金錢。小巨蛋三天收費約一百五十萬元,另加票房抽成,萬一在現場也出包,等於毀了整場秀。

幸運的是,現場演出,一氣呵成。

在演唱會界,黃心健或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上,他成名甚早。

像他二0一0年創作的台北花卉博覽會夢想館,在互動展示中,觀眾化身為昆蟲,在巨大的花朵中漫遊,體驗昆蟲被花朵的香味與顏色吸引,陷入花的迷宮,最後身上沾滿花粉,被引誘到胚珠,最後,完成了為花傳宗接代旅程。

從入口開始,互動裝置依序為:變身、雄蕊通道、花粉小宇宙與胚珠互動,一步步導引觀眾進入昆蟲的視野,去體會自然的奇妙與驚喜;黃心健希望以互動、隱喻的視覺,透過科技,激發觀眾最大的想像。

你會在像是上海雙年展、威尼斯、北京等藝術展中看見黃心健的作品;轉進平民化的捷運站,在一0一世貿站可以看見、一張張從小孩到皺紋斑斑老人臉譜,互動式跟著觀眾眨著眼。

在這場江蕙演唱會中,黃心健讓各界見識到演唱會可以呈現的另一個境界,在李宗盛、周杰倫這些天王級的演唱會上也都有他的巧思;而江蕙演唱會的精彩,似乎意味著黃心健在數位藝術的另一個開始,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黃心健

出生:1966年

學歷: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所、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學士、台大機械系學士經歷:美國Sega公司藝術總監、索尼電腦娛樂美國藝術總監現職:故事巢創辦人、政 大數位內容學程主任作品:李宗盛、江蕙演唱會數位藝術設計;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上海世博會台北館榮耀:2011年獲總統頒贈「台灣之光系列人物」

小辭典

新媒體藝術

透過各種科技用品,如投影或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與平面的畫面互動。

透過投影,可以在舞台上看見歌手站在大瀑布下唱歌。

在AR科技裡,利用電腦和圖像間計算,無縫的讓真人與虛擬世界接軌。

想跟「雲端情人」來個互動式擁抱,已不是未來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08

IT只用來降成本,不重視分析顧客數位無知 拖累日本金融業

2015-11-23  TCW

大數據時代,企業越來越敢砸錢發展IT技術,但日本企業高層因對科技不熟,數位化不及歐美,尤其與國際接軌的銀行、證券業,落後腳步最明顯。

二〇一五年八月下

旬由中國帶動的

全球連鎖股災,一週

內讓原本兩萬點左右

的日經股價指數暴跌

一千五百點。然而美

國大型年金基金的經

理人卻信心滿滿的等

待這個「時機」來臨。

「時機」指的就是

「日經股價指數快跌

破一萬八千點前」,

基金經理人已經決定

好這個時機來臨時的

對策,其中一個選項就是「買進小松,賣出7&i控股」。

一般像年金這種投

資法人,面對股市暴跌時,標準做法就是靜候風暴過去。但這位經理人在市場全面陷入悲觀時,競不按常理出牌,打算買賣日股,這當然不是「根據經驗與直覺做出的判斷」,而是美國金融業巨擎高盛的資產運用資訊系統「跑馬燈」(Marquee)提出的解答。

高盛做股市分析系統

輸入時間點,就能預測風險跑馬燈會即時蒐集全球市場動向並分析風險,從股票買賣到管理資產運用,提供全面服務。只要輸入投資人追求的報酬率和運用期間等,系統就會預測該時間點的風險,提供理想投資行為的指示。這套高盛自行研發的系統,二〇一四年底開始以北美為主,用網路服務的方式提供投資人使用。

日本證券公司也有即時蒐集股價和企業資訊的架構,但還沒有IT技術可以提供風險預測和最佳投資行為的建議。

對日本金融界來說,高盛的做法自然構成威脅,但更大的威脅是,高盛還免費公開這套最先端IT技術。高盛集團資訊長(CIO)查維斯(R.

Mhavez)強調:「我們的目標是成為金融界的沃爾瑪。

不早一步掌握顧客需求,提升金融服務功能,就無法存活。」日本金融機構不但欠缺類似跑馬燈的技術,而且一說到關鍵的運用技巧與資產管理,通常都是由負責的業務人員直接向顧客說明,或透過講座提供。

如果歐美公司以新一代的IT 技術發動攻勢,日本機構可能流失大量顧客,而高盛今年開始也在日本、亞洲市場推出跑馬燈服務。

日企的經營者和海外企業高層相比,原本就欠缺「用IT 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想法。

根據一般社團法人電

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二0

一三年十月公布的「美日

企業對於活用IT的經營

差異芬析」,有四八.二%

的日企增加IT預算的理

由是「業務效率化、減降

成本」,美企回答此項的

比率才一六.七%;而回

答「強化分析顧客行為、

幣場」、「事業模武變革」的日企都不到兩成,依序為一七.六%、一二.九%,怕較之下,美企回答上述兩項的比率分別為二七.六%、二八.八%。

全球銀行合作金融科技

22家成員,僅一家來自日本再這樣下去,日企將大幅落後美企,而這現象最能反映在金融業。除了證券業,銀行業也正面臨同樣的潮流,而「金融科技」(FinTech)就是課題之一。

FinTech是由金融(Finance) 與技術(Technology)兩字創出的新語,指利用手機或大數據等IT技術創造全新金融服務的動向。今年十一月,美

國花旗集團、德

國德意志銀行、瑞士UBS等二十二家全球大型金融機構決定在FinTech領域攜手合作,建構以低成本處理匯款等交易作業的新一代系統。

這二十二家行庫活用的是

「區塊鏈」(B1ockchain)技術,也就是造就出虛擬貨幣的交易技術。過去匯款時,金融機構必須承認貨幣所有權移轉,並記錄在資料庫中,交易才成立;區塊鏈則是系統使用者互相承認交易存在。站在使用者立場,手續費便宜,交易又快。

二十二家大型行庫將此機制應用在真實貨幣上,希望藉此建立新國際規格的主導權。然而,這二十二家行庫中,只有三菱UFJ金融集團是日本的金融機構。

投資熱錢跨國流動,金融業成為最全球化的產業,不論多大型的金融機構,只要置身事外就無法獲利。即使如此,日本的金融機構還是追不上全球數位化潮流,將自己排除在全球網絡之外。

從股市情報到交易,全面取代業務員一高盛資訊系統.跑馬燈創的顛覆模式數位無知的社長掌握日本企業主導權的現狀如果持續,金融之外的其他產業也可能發生同樣的問題。因為物聯網讓製造業和物流業,都進入全球企業和個人產生連結的時代,而且只能利用這種連結做生意。 日本企業必須排除萬難,克服數位無知的弱點才行。(Nikkei Business(c)2015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美企「資訊長」地位越來越高!

「資訊長成為製造業主角的時代已經來臨。」九月二十九日美國奇異公司(GE)執行長伊梅待(Jeffrey R.Immelt)在舊金山舉行的公司活動上如此強調。奇異的方針是,二○二○年前軟體事業營收要達到目前的三倍,也就是一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九百億元)。

理由很明確,因為伊梅特堅信軟體才是左右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奇異在飛機引擎上安裝感測器,蒐集稼動狀況等資訊,並分析大數據,以提升飛機維修的效率和品質。目前該公司內部的資訊工程師人數已超過一萬名。

奇異接下來鎖定的是物聯網的App市場,希望像蘋果開發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管理App傳輸系統一樣,在物聯網領域打造同樣地位。

伊梅特強調「數位化工作不能外包」,這已將採取外包政策的日本企業拋在腦後。在發電廠事業和奇異正面交鋒的三菱日立電力系統公司常務執行董事河相健,很老實的承認:「我們以日式『慇勤款待』為賣點,但如果沒有IT,根本不可能在全球競爭中勝出。」

在物流與零售業界,沒有IT也不可能談創新。亞馬遜(Amazon)今年九月開始提供「Amazon Flex」服務,委託一般人配送商品。私家轎車車主只要上亞馬遜的App登記有空的時問,即可收到取貨及送貨地點的指示。亞馬遜每小時支付車主十八到二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九十元到八百二十元)報酬。

優步(Uber)為計程車業界帶來革命,亞馬遜的這項服務也大大撼動了物流界,不久的將來,日本國內的常勝軍7-Eleven、大和運輸等應該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以為事不關己而鬆懈,說不定會被美國進行中的數位化潮流吞噬。

(譯 李貞慧)

譯 李貞慧 審稿 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2

台積電、聯發科防內鬼 都指名找它 數位資安專找武器擋駭客 吸日商捧錢上門

2016-01-25  TWM

一家軟體代理公司,員工不到三十名、代理產品線約十條,如何贏得半導體大廠台積電、聯發科的信任,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資安防護夥伴?

一家員工不到三十名的小小軟體代理商,為何能成為聯發科、台積電等全球半導體大廠資安防護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甚至吸引日本前三大半導體通路商Macnica捧著兩百萬美元上門投資?

這家行事低調的公司是數位資安(iSecurity),而靈魂人物就是創辦人暨總經理蘇隄。

在資訊界三十年,蘇隄曾任職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電腦顧問公司,客戶是美國聯邦政府,「美國某聯邦政府部會的第一個資料倉儲系統,是我做的。」他驕傲地說。一九九七年,蘇隄回到台灣,先是進了資策會金融事業群,也在那時興起創業念頭。

代理服務到家

幫原廠申請VISA認證

二○○四年,因為找到幫助企業防止駭客攻擊網站的「網路弱點偵測服務」軟體商機,蘇隄正式踏上創業之路。

「當時我把這項網路弱點偵測產品推銷給台灣Yahoo!,對方也展現高度興趣。」正當他沉浸在公司甫成立,就爭取到大客戶的喜悅之時,卻傳來壞消息。「Yahoo!美國總公司告訴台灣分公司,『我們的網路,怎麼能被外部的人偵測?』」最終只能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

蘇隄坦言,這件事確實讓剛成立的數位資安團隊受到不小打擊;不過,低迷的士氣沒有持續太久,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網路商家與銀行採用這項服務。

當時,最具權威性的跨國資訊安全標準主導機構是VISA和萬事達卡,而且有各自的認證標準。為了幫銀行客戶解決同時符合兩大信用卡公司標準的問題,蘇隄主 動聯繫數位資安代理的軟體公司Hacker Safe,甚至為了幫Hacker Safe申請VISA認證,直接找上負責亞洲區風險管控業務的新加坡VISA亞太總部,幾經周旋,創下了代理商替原廠拿到國際認證的紀錄。

儘管從此與VISA新加坡團隊建立關係,並且因牽線廠商接到來自VISA的大生意,但蘇隄笑說:「這個案子幫公司打了不少知名度,在財務上則幫助不大。」

一度發不出薪水

開發防內鬼軟體產品線

事實上,數位資安營運初期財務狀況並不好,獨資成立公司的蘇隄回憶,「那時候員工不超過五人,但我連薪水都發不出來,賣了車,資金還是不夠用,要用信用卡 預借現金,才發得出員工薪水。」即使公司財務狀況嚴峻,蘇隄還是對資安服務充滿熱忱,同時積極開發另一條產品線。「我在《經濟學人》上看到一家位於美國波 士頓的公司VERDASYS,正在研發一項幫助公司防止員工竊取資料的技術。」蘇隄說,在○四年這是嶄新的概念,很少人認知到資料會被員工外洩。

「我想找並非為了符合法規,而是需要保護智慧財產權(IP)的產業。」他下定決心跳出熟悉的金融業,挑戰全然陌生的科技業。這一跨,竟也花掉兩年時間。

雖然剛好碰上台積電與中芯的智財權訴訟,讓竹科的半導體公司關注智財權的資安防護議題;但從○四年開始積極拜訪客戶、推廣智財權保護理念的蘇隄,○六年才真正拿到客戶下的第一筆訂單。

「這就是資安產業的特性,開發客戶的時間很長,但訂單量並不大,所以大型資訊服務公司反而沒有小公司積極。」一名軟體產業人士指出。

看中智財權市場

替半導體客戶找防護武器

與蘇隄相識多年的聯發科稽核處長劉錫麟回想剛認識蘇隄時,「一開始也覺得奇怪,這個人是誰?」但聽了他的簡報內容後,就知道他懂你的需求,而且他喜歡去發 掘一些新的技術,「所以我說他是軍火商,專門幫客戶做武器評估。」也是從○六年開始,舉凡台積電、聯發科等重量級半導體公司,都在竹科公司口耳相傳下,陸 續成為數位資安的客戶。劉錫麟分析,「數位資安的優勢在於靈巧,蘇隄常常往返美國、以色列,為客戶找尋更好的資安軟體工具。」「我一直相信,沒有東西是白 學的。」儘管十一年來,並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換來財報上的實質成果,但蘇隄相信,無論是對技術的投入,還是對業務的付出,最終總會有收穫,「就像這次 Macnica來投資我們公司,」他把話又講回了那一次替客戶申請VISA認證的經驗,「他們看到的,正是我們過往服務客戶的經驗值。」Macnica Networks總經理宮袋正啟評論這樁合作案:「數位資安長期深耕台灣市場,客戶滿意度極高,因此我們希望透過直接投資,深化雙方的技術與服務合作。」 Macnica入股後,數位資安也能運用Macnica代理的資安產品,蘇隄相信,這對將會面臨更多資安威脅的客戶提供更強大的防護武器與技術協助團隊; 而Macnica資金的挹注也將加速其擴展腳步。他預計今年進軍東南亞,並投入技術開發與專利申請,證明只要肯鑽研新技術、提供客戶特殊的價值,小公司也 能闖出一片天。

數位資安

成立:2004年

資本額:新台幣1200萬元

負責人:蘇隄

主要業務:資安軟體代理

主要客戶:聯發科、台積電、日月光、華為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76

大讀世界 Google、軟銀錢進「數位印度」

2016-02-01  TCW

印度上網人口2015年破4億,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連網大國,手機用戶目前也已經超過10億。

這些數字帶來空前投資流入,國際創投資本去年在印度新創企業上,投資逾50億美元,是2014年兩倍。

印度必須解決一個最明顯矛盾:網路人口急速成長帶來大量機會,但支撐其成長的基礎建設卻搖搖欲墜。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十六日在新德里宏偉的維基揚會議中心前,對著滿場觀眾宣稱,印度正站在數位革命的浪頭上。一群世界級網路大亨在場聽總理演講,包括Uber創辦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日本電信巨擘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以及許多印度知名科技企業家。

印度上網人口超越美國:政府寄託科技是改革萬靈丹

這場聚會名為「Start up India」,是旨在彰顯莫迪的群眾魅力以及科技通聲望系列活動之一。不過,這也顯示莫迪相信科技萬靈丹能幫助印度,解決許多迫切的經濟和發展難題。

這種熱情不難理解。

印度上網人口二〇一五年突破四億,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連網大國。

印度經濟表現亮眼,網路普及卻跟不上

比經濟成長》印度強過中國

在使用手機成癮的年輕世代推動下,印度上網人口將在二〇二〇年突破六億大關。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官方數據顯示,印度手機用戶已超過十億。

Google、推特關注:

「下一個十億」,去年掀新創潮

這些數字產生的刺激,在二〇一五年帶動一股創業潮,帶來空前的創投資金流入,且吸引矽谷巨擘如Google和推特越來越大的關注。但莫迪希望網路使用迅速普及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在新興市場普遍陷入困境之際,支撐印度這個表現相對亮眼的國家繼續成長,同時幫助印度解決一些棘手的社會問題。

印度第二大軟體公司Infosys創辦人南丹(Nandan Nilekani)將近年的網路發展稱為印度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定印度軟體業於一九九〇年代崛起),但能否成功還在未定之天。儘管各種數據表現出色,多數印度人其實從未用過網際網路。

初到印度科技大城邦加羅爾的人,如果懷疑印度網路熱潮是否真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從機場出發的高速公路上常收不到3G手機訊號,電話經常斷訊,城市無止境的交通問題更加深人們的挫折感。但過去一年邦加羅爾科技生意興旺。二〇一五年國際創投資本投資逾五十億美元在印度新創企業上,金額超過二〇一四年的兩倍。

美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也開始關注印度商機。被稱為「Fangs」的臉書、亞馬遜、網飛(Netflix)和Google四家公司,都大力投資印度。

這些科技巨擘談論的是新興市場中的「下一個十億」網路使用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是印度人:拜智慧型手機成本急跌所賜,二〇一五年印度上網人口增加一億,使該國上網人口達到二〇一〇年時中國的水準。那些大力投資印度科技產業的人,現在希望這個國家能在其他方面像中國那樣,特別是創造出像阿里巴巴或百度這樣快速成長的網路事業世代。

對莫迪來說,重要的是科技能在未來十年如何幫助印度擺脫貧窮,邁向中產所得水準。二〇一五年第三季GDP增長七.四%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印度正處於科技支出擴張的早期階段:科技投資到二〇二三年預估將增加逾兩倍至二千三百八十億美元,特別是在電信和金融服務業。

經濟願景疑慮:網民多卻連線陽春,障礙重重

然而,在這種宏大願景有望實現前,印度必須解決其蓬勃發展的科技業最明顯的矛盾——網路人口急速成長帶來大量機會,但支撐其成長的基礎建設卻搖搖欲墜。

那些漂亮的網路統計數字其實不像表面那樣令人驚豔。印度四億上網人口只有約四分之一享有寬頻網路,其中僅兩千萬人能使用快速的固網上網服務。大部分印度網民只能利用陽春的手機,連上緩慢的網路線路。

上網購物的人數也很少,據券商India Infoline統計,僅佔所有網民約一五%,而這限制了線上零售市場發展。二〇一五年從阿里巴巴籌資六億八千萬美元資金的印度支付平台Paytm創辦人Vijay Sharma說:「在這裡做電子商務,比在中國難很多。」

資金仍在持續流入新創企業,但近來許多投資人也開始認清現實:這個亞洲第二大新興經濟體的數位崛起不像第一次那麼快速。

但儘管比起中國,印度的網路經濟規模仍小而且搖搖欲墜,南丹仍堅信,科技應用普及將帶來深遠的改變。

「印度是非常需求導向的社會,十億人對科技帶來的改變有需求,這是一股非常強勁的力量,」他說,「數位轉型或許不會毫無波折,但就算我們是進兩步、退一步,它仍然是會發生的。」

數位轉型或許不會毫無波折,但就算進兩步、退一步,它仍然會發生的。

撰文 克拉布特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52

這家新銀行衝數位化 把星巴克當通路 台灣工銀改制王道銀行「信用卡教父」復出教戰

2016-03-07  TWM

它,是一家只有六家分行的新銀行,又在金融業收益微利的歹時機出生。毫無零售客戶基礎的王道銀行,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生存?

二月二十三日,有台灣「信用卡教父」之稱的前中信金控副董事長羅聯福,在台灣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陪同下,聯袂為即將在今年底開張的王道銀行企業識別標幟「O-BANK」揭牌。

擔任王道銀行最高顧問的羅聯福,不僅繫上台灣工銀標準的橘黃相間斜條紋領帶,還帶著最佳拍檔──前中信銀個金資深副總張儉生共同露面,信用卡教父的復出,儼然成為台灣工銀轉制商銀過程中,業界最關注的焦點。

儘管羅聯福自陳,重出江湖是受老長官駱錦明的感召,但以王道銀行僅有六家分行的迷你規模,羅聯福的起手式仍動見觀瞻。原因在過去三十多年,他替老東家中信銀奠定台灣最大信用卡發卡銀行的龍頭地位,十分嫻熟消金市場策略操作。

「王道銀行初期不會發信用卡!」擅長掌握媒體語言的羅聯福,一開口就先丟出震撼彈,他將王道銀行定位為網路銀行,要發展手機支付,並在五年內衝到數位銀行第一名,顛覆傳統銀行的遊戲規則。

不發信用卡

發行簽帳卡,降資金風險事實上,王道銀行以網路銀行發展消金,可以說是在勁敵夾殺下,不得不殺出的一條血路。

「如果你是一家現在才成立的新銀行,面對高度成熟的信用卡市場,有什麼優勢?」羅聯福說,王道銀行身為後發者,很難去競爭殺到血流成河的信用卡現金回饋市場,更何況這塊市場也近乎無利可圖。因此,王道銀行不發行信用卡,以銀行簽帳卡為主,一方面可以降低墊付客戶的資金成本與風險貼損,並贏得兩個族群:一是從不用循環利息的客戶;二是因雙卡風暴無法申請信用卡的客戶或學生;而且不須徵審流程,可以加快發卡速度,這正符合互聯網金融重視效率的精神。

不衝分行數

走網路銀行,追科技腳步除了消金業務起步慢之外,王道銀行此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面席捲金融業的Fintech(金融科技)革命。

對此,駱錦明的營運基調很明確,就是王道銀行將走向虛擬通路,推出三大服務,包括:機器人理財、空中理專對談與派駐「O-Kids(王道銀行服務人員)」和客戶相約在咖啡廳。「全台星巴克近四百家、通路比任何一家銀行多,可透過各種形式進行服務。」他自豪地說。

當科技打破金融業的高牆,從傳統銀行走過來的羅聯福感受更深,「近半年來,為了學習金融科技,我一直在把過去的觀念『丟掉』,轉換思惟!」過去從不使用通訊軟體LINE、微信的他,透露他加入王道銀行後心境上的轉折,更可看出這位金融老將對於銀行業仍有充沛的熱情。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迺鋒觀察,金融科技最重要的價值,正是它取代了傳統銀行不夠有效率的部分,「不要小看銀行提供『線上開戶』這項服務,這就足以讓不少銀行櫃員失業,未來的銀行得變得像科技公司,這股風潮已經在歐美等地展開。」郭迺鋒認為,金管會開放的線上業務愈來愈多,未來類似櫃枱收付等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因此王道銀行直接從數位銀行切入,原本分行據點少的劣勢,反而意外成為優勢。

攻房貸市場

鎖定轉貸戶,成收入來源另外,各銀行的核心業務房貸,王道銀行也不缺席。瞄準國內購屋貸款金額高達六.一三兆元,儘管房地產不景氣,但仍是銀行放款的主力,也是維持資金流通去化的重要管道。因此,王道銀行的作法是直接鎖定「轉貸」客戶,擔保品都已經過其他銀行審核,可降低踩到不良資產風險,若搭配長達三十年以上的房貸還款期,初期目標可以衝到一百億元,成為穩定收入來源。

一位民營銀行業者指出,台灣商業銀行競爭,在金控資源挹注下,大者恆大趨勢愈來愈明顯,這使得獨立銀行和金控之間的落差逐漸擴大。因此,同樣也是由工銀轉商銀的開發金控,不僅在前年購併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以增加分行通路,並想辦法結合同集團開發金控旗下的凱基證券,跨售財富管理商品,就是為了拚消金市場的綜效。

相較之下,王道銀行在分行數不多的情況下,要發展虛擬通路,雖然可以大幅節省實體銀行的營運成本,但也有三個挑戰要面對。首先必須砸重金強化後台資訊系統,才能滿足客戶各式各樣的線上需求;二是面對台灣狹小的市場,短期內線上開戶人數無法和實體銀行相比,如何擴大客源以維持獲利;第三則是如何整合原來台灣工銀的業務滲入商銀,將企金客戶轉換到消金業務,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羅聯福小檔案

出生:1950年

現職:王道銀行最高顧問

經歷:中國蘇州銀行顧問、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

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

成績:打造中國信託成為台灣最大信用卡發卡銀行,市場人稱「信用卡教父」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