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財點睛丨應用領域加速拓寬 無人機產業加速發展

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14日發布報告預測,2017年全球無人機的產量將接近300萬架,比2016年增加39%,市場收入預計同比增加34%,在2017年將超過60億美元。

無人機產業正在加速發展,行業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寬。近年來,隨著鋰電池與傳感器等電子元器件的價格持續下降,降低了無人機制造的成本,從而帶動了銷量的提高。國內無人機相關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井噴,使國內無人機基礎科研領域積累了成熟的技術,從而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民營無人機制造商。

當前,無人機主要用於航拍,隨著相關技術繼續成熟,預計將向物流、測繪、植保、安防、救災等深度應用領域加速滲透。據易觀智庫預測,國內僅民用無人機市場的規模將於2018年達到110.9億元,2017-2018年增速均超60%,行業高增長帶來的投資機會值得關註。

在我國,部分企業對無人機進行新的探索,市場開始向民用滲透,出現了低端民用小型無人機。專業級無人機則通過無人機平臺,搭載不同設備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在消費類無人機方面,中國無人機廠商擁有最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六成以上,而在商用無人機方面,中國廠商的市場份額亦會逐步提高。全球無人機市場將隨著應用增多而逐漸擴大。

未來,率先布局的龍頭企業將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A股市場相關上市公司中,雪萊特(002076.SZ)、南洋科技(002389.SZ)、威海廣泰(002111.SZ)以及隆鑫通用(603766.SH)等值得關註。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19

醫保卡套現屢禁不止 專家建議適當拓寬個人賬戶用途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1/1100144.html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顧名思義只能用於看病、打針、吃藥等醫療消費,除此以外的任何項目的支出都是違規的。而醫保卡,則是百姓看病報銷、享受醫保待遇的重要工具。可你聽說過用醫保卡還可以用來買衣服、買食用油,甚至套取現金嗎?

近日,媒體報道稱,曝出深圳有部分三甲醫院醫生偽造病歷幫助不法分子套現醫保卡;還有山東東營部分商戶可以“刷醫保卡買衣服”的新聞也受到關註。對此,人社部回應表示:將加大打擊這種醫保欺詐、騙保的行為。

醫保套現究竟是如何操作的?這對醫保基金整體將產生怎樣的影響?而這種套現行為,是否也側面說明我們的醫保個人賬戶可以適當改進、加入更加靈活的使用方式?

近日山東東營市的部分百姓發現,某條地下商業街的不少商戶門口,都掛出了“可刷醫保卡”的提示。這些商戶有的是賣衣服,還有的是賣日用品。商戶老板紛紛表示,所謂的“可刷醫保卡”都是找人代刷,並不是在店里現場就能刷。“手續費20個點,有代刷的,給你個微信,加微信聯系他。”

在與這個醫保卡代刷人的聯系過程中,她解釋了代刷醫保卡的方式,先留下卡和密碼,代刷要收取10%到20%的手續費。“我每天下午4點左右過去拿卡。如果客戶在你那買了東西但是不想花現金,你就告訴他,把卡留下,把密碼留下。”

接到群眾舉報後,東營社保中心醫療稽查科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對於這件事他們也調查過,這些代刷人要麽與藥店勾結直接結算,要麽用醫保卡買藥出來再銷售。

東營社保中心最終查明,這個代刷人是山東奎源大藥房的員工,“藥店員工外出招攬生意,代刷醫保卡收取手續費”。目前,該藥店的刷卡資格已被叫停。

除了違規用醫保卡買生活用品,最近“深圳部分三甲醫院醫生幫助不法分子套現醫保卡”的消息,也引起不少關註。經調查,一批不法分子與多家三甲醫院的大夫勾結,形成“醫保套現”灰色利益鏈。大夫憑空開處方、不法分子刷卡拿藥轉手出售,套取現金後收取最高50%的手續費,再與醫生分賬。

其實此類醫保卡套現的情況,近年來極為常見。在江西南昌不少醫保定點藥店附近,也隨處可見“高價收藥、醫保套現”的小廣告。套現者表示,只要拿到醫保卡就可以在定點藥店拿藥,手續費三成。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刷醫保卡購買一些慢性病比如治療乙肝的藥品,這些藥品走量大、銷路有保障。“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叫賀普丁。有時是顧客要買,有時會回售給廠里。”

那麽,醫保卡套現是種什麽性質的行為?按照我國現行政策,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個人賬戶的錢是實賬積累,包含全部的個人繳費,以及一定比例的單位繳費。個人賬戶中的資金,除了可用於門診看病拿藥之外,參保人突發死亡時也可以被繼承。但其他方式提現個人賬戶資金,都屬於違法違規行為。

這條醫保套現灰色利益鏈的源頭其實在持卡人那里。正因為很多持卡人有套現的需求,才催生出試圖從中牟利的不法分子和違規醫生。當記者百度輸入“醫保卡、套現”的關鍵詞,依然發現很多人對此提問。他們認為,即使要付出三成到五成的代價,也是把“死錢用活”。

百姓1:能換取現金當然更好。因為我們很少去藥店買藥。但畢竟交了醫保,錢放在那里不能用,覺得不劃算。

百姓2:主要覺得自己沒什麽毛病。套點現金出來好靈活地處理事情。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套現行為表面看能拿到現金、把錢用活,但提前消耗個人賬戶的錢,長遠看會損害自身利益。通過醫保,居民相互之間能起到“聯保”的作用,同時國家出一部分錢,使該保障能繼續下去。因此,醫保的錢是專款專用,決不能醫保卡也變成通用卡,錢多了就拿出來用在其他地方。從醫保本質來講,這樣會淡化和消解制度本身的保障功能。

也有觀點認為,正視和疏導醫保套現背後的需求才是對這一亂象釜底抽薪的辦法。的確有很多套現者因為工作和居住地改變,而辦理醫保轉移接續又有諸多麻煩,所以寧願損失一部分,也還是覺得把錢取出來更方便;還有部分百姓,生活拮據,又苦於賬戶內的錢用途有限。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申曙光認為,可以考慮適當拓寬個人賬戶的用途,比如有的地方已開始探索購買商業保險或允許家庭成員使用的方式。“改進應用方式是可以的,但不能挪作他用,還是應在醫保範圍內使用。”

近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對深圳“醫保套現”事件作出了回應:廣東和深圳人社部門已開展調查,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嚴肅處理。他強調,套現醫保賬戶資金屬於欺詐騙保行為,人社部將加強對醫保定點機構的管理,完善退出機制。“完善醫療保險服務協議,強化定點退出機制。探索醫保醫生管理,逐步實現監管對象從醫療機構向醫務人員醫療服務行為延伸。通過監控系統,強化對門診、住院、購藥等各類醫療服務行為的監控,規範醫務人員和參保人員的行為。”

盧愛紅還特別提到,下一步人社部將“研究改進個人賬戶的具體辦法”。從制度上進一步堵塞有關漏洞。促進醫保監管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對欺詐騙保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49

港股IPO大變革,四項政策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拓寬“通道”

今年4月20號開始,隨著四項政策陸續出臺,香港資本市場迅速成為國內業界熱議話題之一,也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企業關註香港市場。目前小米、映客、陸金所等互聯網公司都已進入港股上市“進行時”。

盡管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的上市新政可能會在一定程度和國內A股上市形成競爭關系,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位來自於北京的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長期以來,A股市場的IPO門檻本來就比港股市場高;另一方面,對於很多不夠達到A股上市要求的企業創造了一條上市‘快捷通道’,有條件的企業更是可以實現‘A+H’。從這些角度來看,H股市場通道拓寬,並不會正面對A股上市帶來沖擊。”

四項政策助力,業內看法不一

4月20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宣布,經國務院批準,H股全流通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將開展H股上市公司“全流通”試點,進一步優化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環境,深化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聯想控股(03396.HK)正式成為試點推行的第一家港股上市公司。

而在此後一天的4月21號,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21日在北京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在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京港兩地市場也將打通,企業可以通過“3+H”方式實現兩地掛牌或上市。

4月24日,港交所在收市後公布上市規則修改咨詢結果,新修訂的規則將於4月30日開始生效並接受上市申請。新規則容許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及為尋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華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便利第二上市渠道。這三個上市規則在4月30日開始實施。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此前對於新規則進行解讀稱,港交所的新政出臺是為了和內地的資本市場形成一種互補、良性競爭的關系,一方面降低了主板IPO的門檻,這對於內地輕資產型的創新型企業到香港IPO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過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有望吸納內地小企業,尤其是新三板掛牌企業不需要摘牌便可到香港的創新板塊或者是中小板申報IPO。

證監會此前4月11日公布深港通、滬港通當日的額度比將提高4倍,5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中國證監會的發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聯合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兩地證監會同意擴大互聯互通每日額度,將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520億元人民幣,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420億元人民幣。

日前,港交所北京代表處代表張曉夏在國泰君安國際主辦的港股上市交流會上表示,內地資金流入到港股,對於企業而言,最實在的利益就是盡管公司在香港上市,但是面臨的不僅是香港的投資者,還有來自於上海和深圳兩市的投資者,也就是在港上市的企業面臨著3個市場的投資者。此外,企業選擇上市地也要看當地市場是不是能夠認可,在這方面香港市場相較美股市場更有優勢。

去年有11家PE/VC投資的企業在香港順利上市,其中包括騰訊集團拆分上市的閱文集團(00772.HK)以及藥明康德(603259)旗下生物制劑研發服務商藥明生物(02269.HK)。

多數PE/VC機構認為此次四項政策的出臺將有利於PE/VC的退出,其中一家PE機構人士稱,“毋庸置疑,2018年將有更多內地企業赴港上市。”

但另一方面,一位中介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的確已經接到很多企業預備上市的消息,盡管有小米這樣的經濟巨頭前來上市,但其中也包括趁此時機尋求上市的部分企業,盈利能力和公司內控能力並不樂觀。

安永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沈巖總結了以往赴港上市企業被否原因,她表示,除了業績及違規等基本問題外,被否原因還包括過分依賴於控股股東、董事勝任能力及誠信問題以及物業所有權證存在瑕疵。

香港IPO沒有優先制度安排

在港上市的審批方面,張曉夏介紹,香港IPO不需要排隊,處於即報即審的流程,上市全部流程大概控制在6-9個月間,其中從交表到聆訊大概為3-4個月,路演和發行占用1-2個月時間。另外,她還表示“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沒有沒有優先制度,按照遞交材料時間先後審核,誰的上市問題先解決誰就可以先上市。”

國泰君安國際投行部董事總經理梁婉君介紹,“在香港市場IPO沒有23倍(市盈率)的限制,只要投資者願意買,1000倍也可以買,主要看這個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的估值。”她提到,香港市場首發IPO平均是25.47倍,比A股的23倍要高。生物醫療類的企業首發市盈率在63.46倍。

對於港交所這次對於“同股不同權”新規設立,梁婉君解讀稱,“同股不同權就是給新經濟的公司去上市,對於擬上市企業的市值的要求非常高,這種新經濟以及創新的公司,其實更多的投入都刷在拿流量上,包括研發。聯交所不看他們的利潤點,只是市值有一個相對高的要求。同股不同權也不是說每家公司都可以用,目前同股不同權的受益人只限個人,以公司為主體的還沒有開始咨詢,之後港交所會針對公司為主體開展咨詢。”

關於第二上市的章節,梁婉君介紹,港交所針對新興產業,在美股上市的公司來香港市場做第二上市做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對市值以及對過去2年的合規情況都有相應的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