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1年總結以及2012年展望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deb.html

 

2011年終於快將過去,由於年底可能事情較忙,預先做一下總結。對於股市而言,過去兩年不堪回首,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講,過去兩年實在是福音,我自己的中 國人壽持股量增加了近兩倍,實在感激過去兩年的不斷下跌,能夠令我用同樣的價錢買到更多的股份。另外,重申一下自己的策略,是堅持林SIR的「以貨為 本」,著眼點是能夠增加我的持股量,因此,國壽的A-H套戥是我非常喜歡運用的。
  總結2011,首先要看看2011年開始時自己的持倉結構:
中國人壽A佔比:21.86%
招商銀行佔比:13.15%
古井貢B佔比:13.95%
張裕B佔比7.23%
魯泰B佔比:15.86%
新奧燃氣佔比:13.57%
蒙牛 佔比7.2%
現金:7.19%

此外,2011年也新增部分資金,因此上面的投資結構和現金比例均需要有所調整。

2011年年末的持倉結構:

 

 

中國人壽A佔比:44.62%

貴州茅台佔比:16.3%

張裕B佔比:21.61%

新奧燃氣佔比:18.32%

現金:0.16%

本年盈虧:1.33%(截止12月23日)

總結一下2011年的操作:

1.在7.8和7港元左右全部賣出魯泰B,部分在78港元加碼張裕B,部分在50港元加碼古井貢B。

賣出魯泰B的原因是當時覺得張裕B和古井貢B更加吸引,另外,正如MC書記所言,連續幾年固定資產未有增長,產能增幅有限。另外,當時棉花價格飛昇,對於公司影響開始出現,而人工支出漲幅遠高於純利增長,反映公司在人工成本控制方面手段匱乏(後來有股權激勵方案補救)


2.2010年下半年開始,24港元,21港元,以及今年初在19.5港元分別買入蒙牛,但是在國慶後26港元附近清倉,所得一半增持新奧能源,其他增持貴州茅台和張裕B。

 

賣出蒙牛的原因:

A.整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無論是伊利,還是上游的現代牧業,都在拚命進入,巨額的銷售費用吞噬了股東盈餘。

B.管理層逐漸流失,中糧管理的效果還需要觀察,暫時避開」他人的婚禮「

C.過去幾年,04,06,08年均大量印發股票,攤薄股東權益,未來是否如地產行業一樣,需要不斷融資支持發展暫未可知。

D.低端消費品始終慎防質量事故,三聚氰胺以及今年的瘦肉精事件陰影始終籠罩。


3.瘦肉精事件後買入雙匯,從56元起向上追入,成本價68元,最後於79元賣出,所得資金全部買入國壽

雙匯我認為是一間非常賺錢的公司,不像蒙牛和魯泰B,賣出時是認為公司或者行業前景欠奉。雖然瘦肉精事件令 公司受到口誅筆伐,但是我認為,投資者要摒棄感性的衝動,就比如菲利普莫爾斯,煙草行業令到全世界人民死亡率增加了許多,在歐美是邪惡行業的象徵,不妨礙 股票市場上的成功。

彙總一下雙匯的研究歷程:

 

A.都是非常賺錢的生意,如母公司的ROA長期穩定在13%以上,ROE接近30%,而什麼生物工程技術公司,ROA長期在40%左右,比什麼茅台還牛B。

B.再次印證張裕的研究中提到的一樣,什麼進入上游,上下游產業一體化都是屁話,河南的萬東牧業,過去三年的總資產基本沒有增長。同時,ROA也非常不穩 定,是一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行業。因此,在「保障原料-豬肉安全」的長期股東利益和短期股東盈利的兩方面,管理層以後要更加慎重,從長遠來講,當然是要逐 漸開始規模化養殖來控制品質,但是規模化養殖也有中國現實的困難(山多,面積小,污染大,與人爭糧等),同時短期對盈利也有影響。

同時岔開一句哈,有些朋友話,投資這些公司不如投資上游養殖的公司,個人認為就是錯誤的,這類養殖公司就是相當於原材料行業,毫無市場專利保護,每個養殖 公司出產的雞鴨鵝,和其他的並無區別,收購公司不可能因為你出的雞鴨鵝而開高價,純粹的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就好像中國的鋼鐵行業一樣。規格型號和全世界 一模一樣,只能在價格上打拚。

那麼,回到正題,雙匯有沒有市場經濟專利?

可以先回答這些問題:

i.為什麼這麼好賺?生意模式如何,是否加大屠宰量就可賺多些,那麼為什麼過去這些年產能增加不是太快?

ii.其他競爭對手在哪裡?

iii.增長瓶頸在哪裡?


D過去幾年,雙匯的固定資產增幅很少,甚至有所倒退(04年增速出現峰值),由於雙匯的豬源是「基地型」,絕大部分豬不是屬於雙匯的,固定資產大部分是土 地、機器,因此,過去幾年整體來講,雙匯的產能增幅非常少,基本上來講,過去幾年只是提高產能利用率。這個意味著,一方面隨著不斷折舊,機器的淨值不斷下 降,同時產能利用率不斷上升,以及代銷集團的產品,營業收入不斷上升,因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ROE不斷上升(有些類似於維他奶的模式,生產豆奶的機器 不斷折舊,在賬面上可能淨值都為零了,但是實際上還是在用,因為榨豆奶的設備不會過時),也就是講,雙匯的ROE不斷上升僅僅是由於淨資產的不斷下降。另 外一方面,可以思考,從雙匯下屬各個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業績觀察,都是一盤非常好賺的生意,ROA、ROE都是很高,那麼為何雙匯不擴張呢?反觀競爭對手 ---雨潤的表現,固定資產每年都是40-50%的增速增長,姑且不論雨潤的現金流是否能夠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擴張,那麼為什麼雙匯發展本身不擴張,直到最 近才有所動作?觀察雙彙集團的資產和雙匯發展的資產,推測應該是在過去幾年中,雙匯發展固守原有陣地,產生巨大現金流(過去幾年的派息率都超過了50%, 同時現金流遠超過資本開支),作為一個現金奶牛,支撐集團公司南征北討,直到現在集團公司內非股份公司的資產已經差不多相當於股份公司的資產,相當於股份 公司幫人「湊仔」,因此雙匯的產能擴張也是非常快的,只不過它的產能擴張體現在集團層面,而從2010年開始推出方案準備購買該部分資產,以及真正實現 MBO後,從2011年開始(2010年11月10日發佈對外投資公告),對外投資的主體基本又回覆到以股份公司,結合過去幾年雙匯的巨大關聯交易、管理 層股權MBO,其中有什麼訣竅,還需要仔細思考。


E過去幾年雙匯的運營在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遊走,那麼整體上市後會如何呢(購買集團公司大部分資產,已經差不多相當於整體上市了,當然集團內還有部分與肉 製品無關的產業)?由於一方面股份公司外的資產已經進入成熟收割期,參照股份公司內的子公司的財務情況,該部分資產的盈利情況還是相當理想的,另外一方 面,過去幾年股份公司不用參與擴張,在折舊、高分紅等因素的影響下,ROE長期維持高水準的情況也將一去不復返。另外,股份公司「現金奶牛」的角色將會有 所改變,派息率會下降;ROE會下降,長期來看,能夠維持16-20%就已經不錯,如果不融資,那麼純利的增幅不會超過20%,PE也不應該超過20倍。


F觀察資產收購預案,雙彙集團08年、09年的ROE均在30%左右,和股份公司相差無幾,考慮到大部分擴張均是在集團層面進行,資產膨脹得很快這個情 況,ROE高達30%是一個很厲害的數字。一方面,代表這些資產的確已經進入成熟期(怪不得,現在要整體上市了,當然,這個對於股份公司來講似乎也無損 失),另外一方面,應該是集團公司借用了股份公司的銷售網絡,因此得以輕資產運營。

但總而言之,整體上市涉及方方面面,要預判將來表現的確資料不足,還是應該封存倉位,等到塵埃落定後觀察集團公司表現再講。


G剛剛看過其他博客上關於雙匯的一些文章,其中有些還是比較出名的「價值投資者」,不過,個人感覺都是泛泛而談,用《投資叢林》裡面的說法,是「比率分析 師」的工作,對著一組財務指標在指手畫腳,但是對於數字背後的意義,和公司運營的策略就無從講起。(再次佩服一下MC書記)。關於雙匯,結合上面的思考, 我覺得要回答幾個問題:

I.從母公司和各個子公司來看,是一門非常好賺的生意,那麼,不斷複製就OK了,為何在過去幾年沒有這麼做?(反觀雨潤)

II.過去幾年,雙匯為何不斷派高息(派息超過純利的5成),那麼收購集團資產整體上市後會否繼續派這麼高的股利?

III.網上有些「價值投資者」留意到公司的ROE很高,然後分析到資產周轉率很高,那麼為什麼資產周轉率很高呢,整體上市後會否繼續保持?

暫時覺得,想明白了這幾個問題,就領會到過去幾年雙匯的運作。但是,將來整體上市後情況如何,就真的還需要給時間繼續觀察。

IV.留意到整體上市報告中,股份外公司的ROE也是蠻高的,去到30%了,那麼整體上市後有什麼改變呢?


最終放棄雙匯,主要原因有幾個:

a.管理層誠信問題,始終無法說服自己

b.食品安全是一個幽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跳出來。

c.正如上面一直探討的一樣,過去幾年雙匯的高派息、高ROE有其特殊原因,個人預期整體上市後派息率會下降,ROE會下降。


4  
於2011年8月中旬將招行全部換馬成國壽。
A.招行每隔兩三年就融資,對於個人來講資金實力要求較高,另外,也因此招行派息方面受限,長期持有的話派息方面比不上國壽,而國壽由於集團公司背負高利率保單,基本上集資意願沒有那麼強。
B.信林SIR,保險股比銀行股行業性質更好。
C.銀行股總市值遠大於保險股,而保險股中前三甲基本已經上市可以代表整個保險行業,因此保險股更加便宜。
D.集中到一隻股票後所佔倉位也只有23%,未算過重。(哈哈,後來年末時國壽的倉位近五成了。)
E.銀行入股保險方面,正如以前中石油等央企進入保險行業一樣,未能改變行業競爭格局。主要是銀行只能做股東,未能直接做保險,培養經紀和吸納人才需時,兩者是完全不同行業。
F.銀行如建銀國際入股上市公司等方面,受到資本金影響,只是個例,未算普遍。
G.銀行的高盈利建立在社會分配過度傾向上,如果不對稱加息可能損害銀行盈利,但是就有利社會中小企業發展和消除民眾怨氣。
H.國壽持有很多銀行股,持有國壽可以間接持有銀行股。
I.集中火力重鎚出擊,以後不斷買進。


5.將古井貢B換馬成同行業的貴州茅台。
 林SIR在《平民資本家》「細細粒,容易梗死」一章都有提到,「上車前深思熟慮,挑選行業中的『龍頭大哥』是減低風險的好辦法。每一行業中的 龍頭大哥,必定經歷過與對手激烈競爭,已有相當竟能能力,才能夠脫穎而出。-------,遇上市場逆轉,仍有足夠財力及人才來幫助公司轉型,發展新產品 及服務」及香港電台2005年12月8日的訪問中提到,選取龍頭公司,不要「走雞捉隻鴨,錯過了最好的後,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廣東話,不知道怎麼翻譯成 普通話了),選取行業中的二流公司,期望小公司跑得更快,而這個在長線(5-10年)來講是錯誤的」(短線當然無法預測)。
雖然自己開始時持有古井貢酒,但是都要承認,茅台的市場經濟專利遠高於古井貢酒。
  當時買入古井貢的理由,一方面,看好白酒行業;然後古井貢酒估值便宜,首先,因為是B股,先天性已經便宜一大截,其次,當時業績出現爆發期,因此雙重疊 加,估值顯得比一線白酒股更加低;此外,當時古井貢酒能夠將賺到的錢派給小股東,09年派息率去到50%以上,是體恤小股東的表現,當然,2010年需要 大發展因此保留了更多現金,而茅台,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派息率很低,天量現金長期躺在銀行,不派出來,一方面導致小股東只能期望股價上升,另外一方面也拖慢 了ROE的提高。因此當時買入古井貢B。
   在這裡自己思考,希望能夠回答過去幾年茅台運營策略上的疑問
A.過去幾年,各大券商都講,茅台通過操縱預收款,來調節營業額和利潤,是否真的如此?
B.過去幾年茅台營業額慢速增長(15%),考慮到提價因素,也就是講,基本上銷售量毫無增長,但是2011年又回覆快速增長,中間的原因是什麼呢?
C.茅台和二線白酒的典型,洋河股份的經營策略上有什麼區別?

在過去十年,真實營業額比報表中的營業額高出15%左右,標準差只有1.19%,非常穩定,代表茅台的純利表中的營業額非常真實反映了銷售情況,並無通過預收款的變動來操縱,從而回答了第一個問題。
那麼,也就有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茅台的營業額,在過去3年為何毫無增長?(剔除提價因素),經過思考,我認為這個問題要結闔第三個問題來考慮。
茅台釀造一瓶酒的時間,從2006年開始逐漸拉長,從06年的2年幾到去年的近乎5年,而洋河股份的酒,基本半年不到就可以出窖了。正常來講,茅台酒屬於 醬香型,從入庫到出窖,大概就是需要5年,也就是講,你現在喝的酒,2011年,大概是06年、07年釀造的。而洋河,屬於清香型,大概釀造週期為期一 年,而洋河報表中只有半年不到,代表一個可能是把水當做酒來賣,另外一個可能是買人家的基酒,貼上自己的牌子來賣,類似於工業中的OEM。
觀察上面報表,05年-07年存貨的增長情況,維持一個低速增長,而從存貨轉化為銷售,正如上面所述,大概週期是3年,因此,08年-2010年的營業額,也只能維持一個低速增長。因此,08年開始的營業額低增長,實際是由於05年底,06年開始出現的產能受限有關。
再觀察08年,存貨同比出現大幅增長,講明在前兩年年公司大幅擴展產能開始見到成效,產量開始上升。3年的釀造週期,在2011年開花結果,因此2011年營業額再次恢復高增長,而這個和所謂的管理層換屆,產品滯銷等毫無關係。
   另外,08年開始的產量至今都未有減速,維持在30%左右的增速,證明至少在今年,產能都未去到一個瓶頸的位置。
關於直營店的思考:
個人認為,目前茅台的直營店佔比多少?微不足道而已,因此,多開直營店,對於整個茅台公司,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就是微枝末節。另外,結合出廠價和零售 價,思考與經銷商的關係處理是一門藝術,茅台的零售價是經銷商炒起來,很難講背後又沒有茅台公司的意願在,但不能認為這個是安全墊,或者開直營店可以吃下 這個價差,因為你直營店開得多,經銷商利益受損,既然可以炒高,也是可以炒低的,直營店最多就是敲山震虎,對於投資者來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謂的直營 店,所謂的中檔酒,如習酒,漢醬,對於整體茅台來講都是神馬,因為佔比實在太小,投資者宜抓住要害。


而茅台的增長,或者講公司的經營策略,正如上面所言,著重點有兩個:1.產能擴張,然後帶來產量增長,這個一方面可以觀察營業收入的增長(剔除提價因素) 就可以觀察產量增長,而產能增長則可以觀察存貨增長(釀酒原料,只有產能擴大了,可以釀更多酒了才會購買更多原料),這個觀察今年的營業收入,可以知道產 量在放量,另外觀察存貨的增長情況,就知道至少到現在產能還未到瓶頸,因此至少5年內產量基本都會大幅增加,當然,產量增加市場能否承受這個是看管理層的 能力和茅台這個品牌是否真的能夠維持。2.就是結構優化,逐漸轉向更加高毛利的年份酒等上面,這個體現在存貨周轉時間(越來越長)、毛利率(雖然已經很 高,但是可以更加高)

以上就是2011年的主要操作,以及當時的研究思路。


 
下面是展望一下2012年的投資規劃、思路。
A 中國人壽原則上不加倉,但是優先滿足A-H套戥。
B 加倉茅台。
C 考慮是否買入941中國移動
考慮加倉後,預計2012年年初投資組合結構為
中國人壽A+H  38%
貴州茅台     25%
張裕B        16%
新奧能源     14%
中國移動     7%
  其中金融股佔比四成,消費股四成,公用股兩成。
① 為什麼不加倉國壽呢,因為國壽已經佔了組合的近四成,比例很高,另外,通過優先進行H-A套戥,已經增加了國壽的持股量
② 為什麼不加倉張裕B呢,因為張裕越研究越不懂,市場經濟專利較弱,而且私營企業,內部人控制
③ 為什麼買入中移動?因為以後資金會減少,需要考慮組合的防守性和現金流,而中移動基本上股息會不斷增長,而且市場份額基本已經穩定。但是中移動的問題是國 內手機滲透率已經超過7成,接近飽和,另外一方面,由於巨額投資,4G短期內是不用指望的,那麼,移動的蹩腳的3G制式將持續拖累發展。
④ 為什麼加碼茅台?因為預期茅台以後幾年會繼續高速發展,超過30%復息增長。具體加倉策略還需研究
⑤ 是否加碼新奧能源呢?還在考慮中。
不利有
I 民企,風險較大
II 收購中國燃氣,對財務構成壓力,另外,本身最近兩三年負債也已經不斷上升
III 正如林SIR話齋,避開他人的婚禮
有利有
I 市場經濟專利還在,獨家經營權30年,而且汽化率只有3成,遠未飽和
II 從08年開始出現自由現金流,雖然負債加重,但是現金流足以覆蓋(未考慮收購中國燃氣)
III 如果不考慮收購,以目前經營和估值來計算,很便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6

2012中國鋼鐵業生存展望:屋漏偏逢連夜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6/0ONDE3XzM5MzY0OQ.html

21世紀網綜合報導 中國鋼鐵行業在2012年並沒有迎來開門紅。中鋼協在日前會議中謹慎分析,今年中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將維持在4%增長左右。總體來說,鋼鐵出口形勢會十分嚴峻,行業微利和虧損風險將持續加大。

鋼鐵業微利局面持續

在日前的中鋼協會議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理事長朱繼民總結,對外,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持續上升;對內,經濟發展面臨內需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和生產成本上升壓力。

"受成本升、需求減、融資難、融資貴等多重因素擠壓,預計明年整個鋼鐵行業將面臨高成本、高庫存、低售價的壓力,行業利潤仍將可能處於較低水平,鋼鐵生產企業微利或虧損的風險將進一步加大。"朱繼民稱。

朱繼民分析,國內用鋼行業的增速減緩,亦是造成行業需求不振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受歐美主要市場經濟增長乏力,國內房地產行業持續調控、汽車市場增速放緩、鐵路建設放緩趨勢明顯等拖累,鋼鐵行業在需求方面今年仍然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德邦證券對2012年鋼鐵行業投資做出了分析,「由於全年經濟增速放緩,鋼鐵產量增速將放緩,產能過剩局面持續存在;鋼材現貨價格仍有壓力,但下跌空間預計有限;鋼企盈利空間維持低水平,但成本壓力有望小幅緩解。」

粗鋼增長或達4%

中鋼協指出,2011全年粗鋼產量在6.83億噸左右,比上年增長9.2%左右,全年出口鋼材4,90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16%左右。在鋼材進出口量折合成粗鋼保持淨出口的情況下,展望2012年中國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為7億噸左右,增長4%左右。

在去年前11個月,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利潤8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7%,但產品銷售利潤率只有2.55%,遠低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的水平,當年10月和11月企業虧損面超過三分之一。

華泰證券分析報告提供的數據則顯示,2011年中國粗鋼產能約8億噸,預計2012年粗鋼產能達8.7億噸,在粗鋼產能不斷擴張的同時,主要鋼材品種產能保持高增長態勢。

內外交困將長期存在

路透財經報導分析稱,2012年中國鋼材業正處於"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內外交困生存狀態。在行業成本仍面臨較大上升壓力的同時,內外需求雙雙面臨疲軟前景,企業經營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中鋼協數據顯示,在去年前11個月,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利潤8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7%,但產品銷售利潤率只有2。55%,遠低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的水平,當年10月和11月企業虧損面超過三分之一。

朱繼民呼籲,「加快鐵礦石保障體系建設,除完善鐵礦石價格指數和進口鐵礦石代理制以外,協助企業積極做好加快在海外投資開礦和國內礦山建設的相關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9

[轉載]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lpl.html

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周行健 招商銀行戰略發展部 《銀行家》2011年 3月號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開始體現其競爭優勢。

 

負債難度加大,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存款負債難度加大

 

2004~2010年銀行業存款增速和波動幅度都較大,整體增速保持在16%~29%區間內;2011~2013年增速將會放緩,可能落在14.5%~18.5%區間內,且負債難度加大,「存款立行」理念或將重回管理層視野。一 是2010年監管當局時隔多年後重祭貸存比調控工具,未來持續運用概率較大。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都徘徊在監管當局設定的75%紅線附近,制約了放貸能 力,因而加劇了對存款資源的爭奪,負債難度將會加大。二是接下來的兩三年內,我國都將處於通脹壓力之下,緊縮貨幣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取向,M2增速將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由此,企業派生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三是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但加息幅度很難抹平實際上的負利率,加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傾向把財富轉換為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使儲蓄存款負債難度進一步加大。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佔比波動幅度縮窄,而儲蓄存款佔比也將繼續延續其緩慢下降的趨勢;企業存款定活比將保持穩定,而儲蓄存款定活比與通脹的相關性更為明顯,活期佔比將有所提高。

 

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近兩年,我國信貸急速擴張,而2011~2013年貸款增速將會顯著放緩,增速可能落在14%~17%區間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未來三年我國信貸政策調控將進入信貸收縮期。中國信貸政策體現了很強的逆經濟週期性,以信貸增量/GDP增量來衡量,2000年以來,我國的信貸分為三個週期:2001~2003年為擴張週期;2004~2008年為收縮期;2009~2010為擴張週期;2011~2013年將進入到信貸收縮期。第 二,隨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將會進入快速發展週期,比例會有所提高,從而擠壓間接融資的空間。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佔比呈現明 顯的互相擠壓關係,2003~2007年當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快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下降;2008~2010年當資本市場處於調 整階段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上升;接下來幾年預計債券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也將進入到緩慢增長階段。第三,在一系列自身內在約束下,銀行 信貸擴張也將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各家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但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並未明顯超出現有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徘徊在75%的監管紅線附近;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資產的監管,銀行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近兩年水平;並且目前銀行票據融資存量處於歷史低位,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盈利能力微幅下降,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息差提升並不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2004~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整體增長較快,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淨利潤增速基本都保持在28%以上,2007年曾高達到60%。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長水平,總體回落至12%~20%區間。影響銀行盈利水平變化的有息差水平、規模增長、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貸成本等多種因子,在利息收入佔主導的盈利模式下,規模和息差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一方面,加息、存款活期化以及議價能力提高有利於息差提升,從而對盈利增長形成正向驅動。經驗數據表明,息差的變化與利率週期完全一致,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未來三年利率預計至少繼續提高125基點。信貸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淨息差的提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國家信貸調控以及銀行定價能力的提升,2010年我國銀行業定價水平已經恢復到了2007年的水平,接下來這一趨勢將得到延續。此外,通脹背景下,存款活期化傾向也會帶來負債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信貸規模以及信用成本也將對盈利增長形成負向驅動。2009~2010年,信貸規模增長是銀行業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但如前所述,未來幾年我國信貸規模增速將有所放緩,回歸常態。更 為重要的是,未來1~3年信用成本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未來通過撥備下降以實現對利潤的反哺不再可能,而且銀監會2.5%的動態撥備要求還會對利潤形 成負向衝擊。二是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很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部分顯性化,不良額增加,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首先,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為:一是通脹背景下的存款活期化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存在的向上機會,都將有利於銀行代理基金、理財、託管等 中間業務的提速。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企業IPO、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三是進出口國際貿易的穩步增長將拉動銀行結算結匯等 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四是銀行卡發卡量繼續投放,卡均收入進一步增加,銀行卡相關收入也將實現較快增長。五是名義價格水平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 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佔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為:一是多家銀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穫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高過一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折或八五折水平,並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佔比。從量來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增長的加快,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會成長起來,其信貸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資本壓力與日俱增,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延續都是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改革並沒 有扭轉中國銀行業的「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經營中仍然注重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的增長,追求業務規模的擴大化、機構規模的大型化和市場廣度的拓展。各 家銀行在規模比拚中,使得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時有發生,資本硬約束演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況。但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 將是前所未有的,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主要原因為:

 

第一,監管當局繼續提高監管要求為大概率事件。巴塞爾協議誕生以來,監管當局日益重視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使其成為吸收損失的緩衝機制,也成 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主要變量。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原則上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II,而提高資本水平和質量是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義。根 據巴塞爾協議III,核心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將從2%提升至4.5%;一級資本金比率將從4%提升至6%;此外,巴塞爾協議III 還引入了2.5%的資本留存緩衝和0~2.5%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我國銀監會是加強監管的倡導者,也必將是踐行者。根據監管當局有關領導講話,我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要求為6%,一級資本要求為8%,系統重要性銀行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達15%,必要時可達16%,並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底達標。如果監管要求最終按此確定,應該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比,無論是資本水平還是過渡期安排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最終實施的標準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目前基礎上提高到11.5%~12.0%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資本內生能力不能滿足新增信貸的資本索求。雖然未來三年信貸增速將顯著放緩,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經 營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很多銀行運用了經濟資本工具,但並未像西方銀行一樣使經濟資本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軸,結果是資本的價值創造績效不高,不能建立 起資本補充的自我實現機制。按照16%的年均信貸增速,至2013年,我國銀行業信貸規模將達到79.1萬億元,以65%的風險資產比率和 11.5%的資本充足率進行匡算,所需對應的資本將高達5.95萬億元。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存量總額約為3.65萬億元,按照銀行業保持15%的年均盈 利增速,並假設50%的分紅比例,通過內生渠道能夠解決1.5萬億元資本,仍存在約7600億元的資本缺口。

第三,進一步融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本籌集渠道日益多元化,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定向增發,配股,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務、 可轉換債務等融資渠道相繼被監管當局放行並被各家銀行改採用。未來幾年,通過股票或債券等外源融資的空間將變得相對有限。

 

不良貸款難以繼續「雙降」,風險防範任務艱巨

 

資產質量改善或結束,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未來三年,經濟的景氣程度、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了銀行信用風險依然處於可控範圍,但近兩年過高的信貸增速以及潛在的風險點使得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均有可能出現小幅反彈,其中不良率可能升至2%以上。主要原因為:

 

第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整體償貸情況仍然存在重大隱患。據銀行業自查初步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貸款餘額大約為7萬多億元,佔全部貸款數據的17%,企業貸款的24%。融資平台貸款在未來兩三年可能迎來集中還本高峰期,對資產質量的影響很可能是慢性病。一是借款人未來可用於還款的現金流仍存在不確定因素。二是過度依賴財政性擔保,依靠第二還款來源覆蓋本息的貸款佔比約50%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政府為平台貸款提供的財政性擔保估值達3.6萬億元,其中有七個省的財政擔保在其2009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三 是平台貸款償還週期長,還款相對集中。平台貸款中,八成是固定資產貸款,中長期貸款佔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貸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更糟糕的是,這些 貸款大多採取整借整還方式,風險集中並滯後顯現。四是機關法人性質的平台存在權屬責任不清問題。貸款項目借款主體不合規,財政擔保不合規,或償還有嚴重風 險,例如貸款挪用和貸款做資本金,佔比約26%,規模約為2萬億元。

 

第二,房地產市場步入高風險區域,按揭貸款存在系統性風險。我國銀行業與房地產業的相關性很高,近年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2005年以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房地產類貸款在銀行信貸業務中佔比很大,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9.12萬億元,其中按揭貸款及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餘額分別為6萬億元和3.12萬億元,在全部貸款餘額中的佔比分別為12.96%和6.76%,總佔比為19.7%。並且上市銀行的佔比普遍高於行業整體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在15家上市銀行中,除華夏和南京銀行外,其他銀行房地產類貸款佔比都達到20%以上,其中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分別高達31.95%和31.18%。美 國等無數前車之鑑表明,房地產市場變化對金融企業影響較大,房價大幅下跌會帶來地產商償債能力的下降和住戶違約率的上升。2009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房 價漲幅較大,價格虛高、泡沫化明顯,已經脫離了大部分居民的真實購買力。未來三年內,特別是當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房價很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如果跌幅度過大,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均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部分行業和企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最近幾年來國務院連續出台了多項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產能過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訓告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將直接反映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銀監會在2010年中期對涉及落後產能企業的貸款風險排查表明,截至2010年7月末,有15個行業的124家企業有50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涉及大額貸款餘額586.9億元,不良貸款率已達2.4%,高於大額貸款平均不良率1.4個百分點。此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向內地省份轉移的過程中,對遷出地來說,不僅要關注遷移企業自身業已形成的風險,而且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對遷入地來說,當地的低端產業將被擠出,也可能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佔比一直呈上升趨勢,預計未來三年上升幅度雖有所放緩,但趨勢將以延續,而同時,存款又呈現不斷活期化特徵,這種存、貸款 期限結構的背離將使期限錯配風險加大。此外,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導致高息攬儲、違規吸存的現象 屢禁不止。這種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化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另一方 面,因匯率波動導致的外幣流動性緊張需要警惕。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趨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本外幣利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企業對外幣貿易融資的需求 將更為旺盛,外幣資金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競爭開始分化,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取得競爭優勢

 

由於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風險資產擴張模式不可持續,銀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將進入尾聲,競爭將開始出現分化。戰略定位精準,經營靈活,在某些領域擁有更強的 實力,更好的產品,更多的財務、網點、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資源,更順暢的管理架構,更短的管理鏈條、流程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競爭優勢有望得到體現。

 

大型股份制銀行穩步前行,部分銀行規模優勢可能得到體現

 

戰略方面,大型銀行推行全面發展的業務戰略,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齊頭並進,業務結構沒有明顯的偏重,其長期目標仍然是贏得在各個主要領域的優勢地位。如工行在原有批發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又提出發展成為中國第一零售銀行的戰略目標,並將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也納入戰略視野。未來幾年,隨著區域經濟振興、城鎮化的推進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銀行經營規模的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發揮。

 

資源方面,大型銀行擁有更多的網點和更廣泛的物理服務網絡,如農行2009年末境內機構多達23624家,擁有大型銀行中覆蓋範圍最廣泛的境內物理網絡和 數量最多的ATM;機構數量最少的交行也擁有2648家營業網點。受制於監管機構審批新設機構的限制,這一差距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擁有更龐大的客 戶基礎,且目前的資本充足水平高於其他銀行,並且為國有控股銀行,籌集資本相對容易,廣泛的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使其吸儲能力更為強大。

管理方面,大型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公司治理架構逐步完善,管理體系等改革探索甚至走在整個銀行業的前面。並且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 了整合,已構建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大型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經濟資本管理技術、資產負債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管理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此外,各 家銀行也非常重視流程建設,正實施流程簡化和再造,逐步朝流程銀行目標邁進。

 

綜合而言,大型銀行具備推進全面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未來幾年如果在資源配置、經營效率、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到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可能得到顯現。

 

中小型股份制銀行開始分化,戰略轉型差異將決定其競爭優勢

 

戰略方面,限於資本約束以及網點擴張等方面的制約,中小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面拓展的業務發展模式進入瓶頸。很多銀行開始實施經營轉型,試圖把有限的資源 投入到未來成長前景廣闊,自身又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中去,以構建相對獨特、專業的經營模式。如招商銀行從2004年就進行了零售轉型,開始打造零售領域的 競爭優勢;深發展則在貿易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零售業務在深圳等局部地區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資源方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經營網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的銀行在不同的地區具有相對優勢,如招商銀行在深圳、浦發銀行在上海網點數量都相對較多,而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三四線城市網點數量較少。這在區域經濟振興、產業轉移以及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是一個明顯的劣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雖然客戶基礎普遍不能與大型銀行抗衡,但個別銀行在個別領域還是掌握了一定的客戶基礎,如中信銀行已經培育了一定的對公客戶基礎,特別是在汽車行業;招商銀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中高端零售客戶。此外,一些銀行的人力資源在同業中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管理方面,近幾年,很多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都進行了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整合,基本構建了符合巴塞爾新協議的全面風險管理體 系。個別銀行在風險管理、資本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流程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可能各有優勢。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全國性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是靈活的經 營機制、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

 

綜合而言,中小股份制銀行從粗放向集約轉型只不過是新一輪競爭的開始。各家銀行的競爭優勢不再簡單體現為市場份額和規模的擴張,而更多地體現在管理層面的提升。

 

城商行的競爭優勢將主要體現在區域市場內

 

戰略方面,除較少的城商行外,大部分仍將經營發展定位在本地區域,並在當地市場的金融總量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長沙銀行等銀行貸款總量都佔當地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第一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在當地也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資源方面,城商行脫胎於當地的城市信用社,大股東基本都為當地財政,在當地政府的關照下成長,對當地的企業經營更為熟悉和瞭解,長期以來也積累了大量的關 係客戶,因此,其政務金融和公司金融業務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並且城商行在當地的網點數量也較多,如上海銀行在上海的網點多達210多家,超過任意一家中 小型全國性銀行,包括總部在上海的浦發銀行。

 

管理方面,相對於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言,城商行總行位於當地,具有相對更短的管理鏈條和管理流程,決策和管理相對更為高效。總之,城商行作為主要紮根於當地區域的金融機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地域、客戶關係及管理鏈條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城商行獲准在所在地以外的區域跨區經營,但除北京銀行等個別銀行外,城商行未來三年內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力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9

2011年的總結與展望——雷公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31.html

 

每年都得有個總結,寫給自己,寫給自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這是一篇萬言書,記錄的不僅是過去的一年,而是從事投資六年以來的許諸多體會和感悟,也是對我對投資理念和系統做一次比較完整的闡述。溫故知新,展望2012年,希望還能獲得更多的進步與收益。

 

2011年是我從事股票投資的第六個年頭,十足是個「新兵蛋子」。或許是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敢拚敢闖倒也磕磕絆絆走過了這些坎坷。這六年的經歷實際上是一部「成長史」,這個過程經歷了05年至08年的一次完整的牛熊週期,也經歷了09年政府救市到如今短牛長熊的2011年。這六年,客觀地說,從起初的蹣跚學步到逐漸形成自己對金融市場的看法,從一知半解地K線圖表分析到逐步建立自己的企業價值評價系統,著實費了一番苦心,看到了進步,也著實從投資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一種生存方式,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寫道:投資操作是建立在透徹分析的基礎之上的,目的是要保住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回報。這句話經過08年至今的磨練,已經成為我的投資信條,這些年的實踐也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立足在由宏觀至微觀(從上至下)的分析方法基礎上,全面瞭解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客觀地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可能性進行研究。在綜合評估各類風險前提下,即便不能獲得「適當回報」也不能損失本金。也許正是秉承這一原則,在疾風暴雨的2011年,我成為了市場裡比較幸運的那一類,考慮通脹因素後全年綜合利潤率略大於零,保住了本金。而這一年,上證指數漲幅-21.68%,深證指數-28.41%中小板指數-37.09%,創業板指數-35.88%

這一年多以來,我借助新浪博客和微博記錄下每一次思考,這些文字記錄了當時對未來的判斷,也為現在溫故知新、查偏糾正提供了依據,現在回顧起來頗有意思。

 

20111月至3月連續寫了幾篇博文,如:《結構性通脹任重道遠》、《醫藥行業深度研究筆記》、《專業化醫療服務機構研究》、《醫療器材公司研究》, 當時的觀點認為這一年的通脹因素壓力較大,可能導致的銀根緊縮會降低經濟基本面預期。根據當時形勢得出的策略是:拒絕地產股、減持金融股、增持優質醫藥股 和高成長的醫療服務企業,適當配置週期性行業。事實證明,這個策略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然而在江鈴汽車的投資決策上有所失誤,對其逐季下降的盈利水平過於 樂觀,本可以獲利平倉,結果卻是小虧出局。但就2011年的總體策略而言,還是有效地抵禦了大盤的系統性風險,獲得了最為保守的投資業績。

3月撰寫了名為《啟動轉型,佈局五年》的博文,文中觀點認為十二五的重點在於人口轉移和經濟結構轉型,並由此得出五年的投資路徑,綜合來看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將會集中在:服務業(先生活服務、後生產服務)、醫療行業、戰略型有色(稀土)企業、新材料、新能源儲能設備製造業(或相關產業鏈)。

正是由於江鈴汽車的投資失誤,促使我仔細研究和開發財務評價系統。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用文字記錄思考的過程。345月連續發文:《財務評價與估值參考》、《利率估值法的運用》、《企業分析基礎》,並發展出《滬深市場交易情緒指數》、《貨幣供應量與滬深300》、《消費驅動與PMI》等分析指標。有了這些方法和理論的引導,最終在56月 間完成了《雷公價值投資模型》的第一個版本,經過半年多的不斷完善,目前該模型已逐步升級至第六個版本,為快速篩優質企業、鎖定投資標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 作用。目前該模型正在嘗試加入宏觀分析因素、技術選時等模型,希望能在一至兩年內開發出一套具有實踐價值的具有「價值投資+隨機交易」功能的模型軟件。當然,此番重大的升級遠非我一己之力能為之,需要集合團隊的智慧。

20116,參加國泰君安策略會,在會上一片底部爭論之時,綜合外界評價因素,我憑著一種直覺嘗撰寫了一篇《「底部」止贏》的策略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堅持上半年減持金融增持醫藥的策略,在操作上大幅減倉,保有現金。此後直至年底,總持倉維持在50~60%之間,事實證明這一策略是明智的,為迎接將來真正的「抄底策略」保存實力。

910月 間,在對白酒行業進行一番研究之後作出買入山西汾酒的決定。然而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買賣時機把握不佳的失誤,未能對大盤的系統性風險作出判斷,致使目前該 股尚處於浮虧狀態。但基於消費類特別是快速消費必定會成為「擴大內需」的直接受益者的判斷,當前的策略依然維持山西汾酒持倉不變,只不過目前被動地採用短 線滾動操作拉低成本。

2011年底,持倉股票為(按持倉權重排列):張裕B、山西汾酒、銅陵有色、恩華藥業、通策醫療、魯泰B、大冷B,總體持倉為54%。由於當前政策趨勢已發生變化,目前正在積極調整倉位,將防守型持倉逐步轉換為進攻型持倉,逐步換入週期類股票。具體的策略分析參考博文《由守轉攻》。

 

綜上所述,六年的投資實踐證明,投資並不等於無限期持有優質股票(即便具有估值優勢),也不應貪戀短期的投機交易。投資的綜合實力來自於對投資分析和投機技巧之間聯合,做到選股有模型、選時有系統,方能立於優勢地位——2011年投資思考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此。

面對2012年,面對十二五和中國領導人的換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擺在面前。我越來越感覺到單兵作戰的侷限性,因此展望未來的3~5年,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團隊化投資管理系統,降低人為的交易情緒化和隨意性、提高投資決策數據化信息化,此事迫在眉睫。以下幾個問題是我平時的一些思考,作簡要闡述。

 

 

投資還是投機

關於投資和投機有太多的爭論,存在即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論是投資還是投機,能夠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是少數,能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必然都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和 理念,以及一套實用的戰術或方法。如何將投資的理念與投機的方法結合起來,這是我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至近一年多以來,這個整合方案才逐漸浮 現出來。

我在微博中曾經有感:投資的本質在於發現那些優秀的思想和事業,投資給他們,幫助他們將這些優秀的東西留存下來並發揚光大,投資人在這些事業的發展中獲得適當回報。因此我認為,投資者最重要的課題是去發現這些優秀的思想和事業——投資即是發現;而投機操作的關鍵在於研究價格變化的臨界點——投機即是應變,必須建立在價格敏感觸發機制之上。投資與投機在理論框架上是迥異的,因此投資與投機在研究方法和採取的技術手段也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投資在於發現,就必須要有一套基於基本面的數量化企業價值評價系統;投機在於應變,也必須要有一套能夠應對價格變化的市場趨勢分析系統。這兩套系統有效互補,既能解決投資標的問題也能夠有效應對系統風險。這件事正在籌備之中,難度在於整合,需要借助團隊之力。

要建立這樣一套系統,總結起來,我把它稱為:四輪驅動力分析系統。該系統由三個數量化模型組合而成:宏觀策略分析模型 + 企業財務分析模型 + 市場趨勢分析模型,作為2012年的投資展望,我希望能夠借助團隊的力量,完善該系統,為將來的數量化投資打好基礎。

 

四輪驅動力分析系統

9月份,我在《趨勢價值觀》一文提出「四輪驅動」的概念,這是本文重點要陳述的核心問題。四輪驅動的方法主要用於判斷市場拐點和市場持續的可能性。「四輪驅動」是指四種影響金融市場的力量(因素):

1.       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因素

2.       資金面與流動性因素

3.       市場交易技術面因素

4.       企業與行業基本面因素。

政策因素與資金因素屬於市場的外部要素,技術面因素與企業基本面因素為市場的內部要素。形成股市趨勢的主要因素是內部因素,而外部因素會影響內部因素的變化,從而使市場的價格趨勢發生變化——這就是「四輪驅動」觀念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前提,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策略觀點:四大要素中有若三項條件發生反轉,則當前市場運行的趨勢將有可能發生反轉,反之則繼續當前的運行趨勢

另外,股市的價格(指數)由眾多企業股票價格構成,股票的價格是基於企業價值的判斷,價值的決定因素是企業基本面。不過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主流投行(券 商或外資機構)的言論(輿論)和預期或多或少會影響市場,從而導致市場交易情緒發生極端變化甚至是過度投機,這就會使得價格偏離價值,形成價格圍繞價值波 動的趨勢。因此,在研究「四輪驅動」的同時必須加入機構輿論(或稱之為「主流偏見」)作為補充因素納入其中。

市場輿論的來源主要是機構研究(調研)報告,有針對宏觀的報告、針對行業的以及具體企業的報告,這些報告通常會對某一領域作出具體的預測,將這些機構預測 數據或方向判斷彙總後的均值即可以看做是「主流偏見」。那麼,在四輪驅動基礎之上再加上一個主流偏見作為輔助要素,就能夠更加明確市場方向。

 

 

宏觀方向(風險)評價

上一節提到的四輪驅動和主流偏見實際上構成了宏觀評價的4+1模式,這一模式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市場方向和風險。那麼,對每一個(或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如何解讀,就成為宏觀風險評價的主要問題。

例如: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一事件。按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來看,舉例如下:

1.       下調存准率往往出現在市場下行趨勢中,這樣的政策調整說明宏觀預期開始轉向,但未必是最佳的介入時機。此時可參照主流偏見對這一政策的解讀,瞭解市場主流輿論對這一政策的看法;

2.       對於這一政策帶來的可能性要有評估:必須要跟蹤央行的資金淨投放(回籠)的數據、M1M2數據、銀行間拆借利率的變化以及銀行存貸款數據等,以便證實政策轉向後的實質性資金面變化;

3.       政策變化有沒有引起市場情緒變化?變化的方向是否和政策變動方向一致?此時最有價值指標就是市場技術面反轉的形態;

4.       這一政策對具體的行業或企業有多大的影響?影響也許來得並不那麼快,至少要到下一季企業財報才能知曉,因此,企業季報年報數據的跟蹤至關重要;

正對上述四個條件,有三個成立則可以判斷趨勢有可能反轉。此時再結合各大機構對這一政策的解讀以及他們的行業調研報告即可,省去不少時間;

 

以上4+1模式的重點是要有數據跟蹤,實際上,建立一個「政策監測系統」監控一切重要的宏觀數據,不僅可以瞭解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甚至可以預判政策到來,做到未雨綢繆。基於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投資經驗,我用萬得數據編制了幾個經濟數據指標作為實戰參考:

 

1.         「三駕馬車」的作用

中國的GDP是由出口、投資和消費(俗稱「三駕馬車」)拉動的,目前來看,出口受外需不振的影響明顯下滑,政府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主導GDP的主要力量。但是要實現經濟轉型,中國必須提振消費。因此,本指標考察的內容就是用「三駕馬車」的月度同比數據彙編得來。重點是用數據監測經濟轉型的「實施進度」。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由上圖可見,當前(201112月)數據來看,GDP連續八個季度增速下降的主因還是受到出口貿易下滑的影響。目前為止還沒有消費拉動經濟的跡象,可以判斷,啟動消費的任務還比較重,消費相關的政策和產業規劃極有可能在政府換屆後大規模出台,否則中國經濟堪憂。

2.         對外貿易與外匯佔款: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由於中國目前依然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短期之內還不可能被他國取代。中國的貨幣政策有相當程度上是用來對沖巨額外匯收入的。因此,考察逐月的貿易順差和外匯佔款情況有助於預先判斷國家的貨幣政策以及可能產生的輸入型通脹。

 

3.         工業增加值: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工業增加值指標用來考察中國經濟形態的構成變化,通俗點說,國退民進是大趨勢,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工業增加值本身也具有衡 量經濟基本面素質的功能。此指標正是監測這類「大問題」的。嚴格來說,並不一定適用於投資操作,但作為「看大局」的重要指標不可或缺。

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消費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本指標從統計局發佈的多種數據中,抽調出與人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衣、食、住、行四各方面來監測社會消費結構。同時,也可 以作為投資時的行業標的選擇。上圖可見,除汽車消費減速外,當前的消費結構中增長最強勁的行業是建築裝潢相關,其次是食品飲料以及服裝紡織等。可見,由於 汽車被「限」之後拖了消費的後腿,但比較而言,中國的消費還是不足以支撐轉型之大局,政府必然要給人民漲工資、要減稅……這些政策都是可以預見的。

5.         消費與PMI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此指標從工資和人均消費支出兩個角度看消費與工業生產的關係,指標加入了通脹因素。我國的經濟轉型實際上就是要讓消費與工業生產正相關,並且這二者的關聯度會越來越緊密,利用內需去消化多年來因外需而積累起來的巨大產能,關乎國家戰略。
從圖表上看有一個很明顯的先後順序——消費支出先於股票指數反映預期(其拐點通常先於指數2~3個季度),隨後股票指數出現拐點、一個月之內PMI也會出現拐點。也就是說,消費數據是指數的先行指標,而PMI用來證實經濟基本面,從而修正指數走勢。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
目前大盤反彈在即,正是基於消費數據(考慮CPI因素後)連續三個季度走好,此時大盤會試探性反彈,隨後PMI拐點到來,大盤則會迎來主升行情,行情會一直延續直至消費數據出現下行拐點……

6.         匯豐PMI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個人認為,匯豐編制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比國家統計局的要客觀,匯豐PMI中細分出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和就業指數。細分數據有助於看清楚工業景氣度的回升(或下降)的原因,比如,新訂單指數有助於考察製造業景氣的來源是否與新增需求有關。對於投資而言,此指標適合需求刺激型(週期性)行業的投資決策。結合上述《消費與PMI》指標聯合判斷,效果更佳。

以上六項指標主要針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以及經濟轉型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量化監控。上述指標解決了依據進出口、消費和製造業等宏觀數據衡量國民經濟 素質的問題,也解決了「四輪驅動」中的第一要素:政策。那麼,接下去如何考察政策可能帶來的市場資金變化,下面的幾個指標很重要。

7.        

金融機構存貸款差值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市場資金面情況與金融機構存貸款之間有密切聯繫,存款餘額顯示出社會流動性財富的價值,貸款亦能夠揭示企業生產與居民消費的願望。本指標從存貸款差額 的同比增長情況來監控社會財富的流動性。存貸差顯示出經濟活動中生產和投資餘額的變動情況,對判斷市場資金面有極大的幫助。該指標也屬於指數的先行指標。

8.         貨幣供應量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M1是流通中的現金+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M2是指M1+各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證券客戶保證金。 MIM2實際上在不同程度上顯示出貨幣的流動性。如果M1增速大於M2,意味著企業的活期存款增速大於定期存款增速,企業和居民交易活躍,微觀主體盈利能力較強,經濟景氣度上升。由此發展出來的M1-M2同比增長率用來說明貨幣活期化的情況。活期化的貨幣流動性最強,投機性也最強。當M1-M2出現加速上揚,則說明貨幣轉向活期,具有投資衝動,反之亦然。
此指標更深入的思考結果是這樣:M1-M2為正,且較長時間接近5%,則此時市場估值必然很高,可以考慮減持規避風險;M1-M2為負,且長時間低於-5%,此時市場必然估值較低,買入為明確之舉。以上結論結合金融機構存貸差,能夠判斷政策轉向之後的實際貨幣流動情況,有助於把握投資的進出時機。

9.         市值存款比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市值存款比是將萬得數據提供的證券市場流通市值除以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即每一元存款所能擔負起的股票流通市值。該指標與股市具有明顯的同步性,可作為 貨幣供應量的輔助指標,結合起來對資金面的判斷頗有裨益。指標監測須結合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的增長率來判斷。舉例來說,當前IPO不斷,作為指標分子的流通市值不斷擴容,但市值存款比值卻並沒有因此而走高。這樣來看,流通市值的擴大幅度遠不及存款增加的速度快,那麼被市場詬病的IPO融資規模看上去並不是指數不振的主要原因。

 

結合上述諸多指標,個人之見認為,市場不振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在失去外需刺激後,目前為止並未找到合適的增長點(至少目前在數據上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原本可以成為經濟支柱的房地產和汽車被政策打壓後,市場情緒受到極大的打擊。再加之央行連續收縮流動性,致使M1M2嚴重收縮,限制了貨幣的投資慾望。因此,管理層在外匯佔款連續下降之時,嚴控信貸、下調存准率,讓M1-M2回暖,減稅讓利,這些都是順應大局的做法。問題是如何刺激消費?消費能支撐國民經濟大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嗎?這些都需要數據來證明。難怪說:金融就是數據!

10.         A股市場交易情緒指數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本指標監控的是中登公司每週公佈的市場交易賬戶情況,指標計算方法是:本週活躍賬戶數除以本週所有非休眠賬戶,即參與交易的賬戶佔總賬戶的比率的增長率。該指標計算市場交易活躍度,反映市場交易的情緒和參與情況。對研判股市的人氣值有參考意義。

以上十項指標是近年來,從實踐中獲得的一些經驗總結,對於「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來說至關重要。他們解決了政策導向和資金監控的問題,是金融市場外部因素的 重要組成部分,鑑於此,即可預估可能的政策問題,可預判資金的實際流動性問題,為市場方向性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組合。

 

 

企業財務(價值)評價

上述十個指標解決了宏觀政策的方向和市場的資金面問題,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選擇投資標的的問題。與純粹的市場技術分析只重「股勢」的分析方法不同,價值投 資的理念是建立在企業財務量化分析基礎之上,重點是解決企業「質」的問題。企業財務質量是「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持有優質的企業(股 票)才安全、才安心。

近一年多來,《雷公價值投資模型》歷經了六個版本的更新,如今已具雛形。該財務模型依據大智慧專業版軟件提供的「股票池」設計工具構建而成。(如下圖)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雷公價值投資模型》考察的是逐季的財務數據,其核心思想是「增長」,只有真正的增長才能成為行業競爭的王者、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才能為股東帶來高回報。此模型的分析指標有百餘個之多,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贅述。簡而言之,模型對滬深AB股上市公司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篩選:

1.         如上圖,從左至右分為四個大模塊。
第一個模塊將運營利潤作為主要考核對象,將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十個指標進行打分,大於7分的企業進入初選池。

2.         第二個模塊根據企業的特點分為六個板塊,從上至下分別是:三年收益遞增板塊、小市值高收益的四高小盤股板塊、收入與運營利潤及利潤率同比增長板塊、價值低估板塊、連續三年現金盈餘逐年遞增板塊、預期增長率高於100%板塊。

3.         第三個模塊是在第二模塊基礎之上再次篩選出本季度運營利潤及運營利潤率雙增長的企業。

4.         第四個模塊再在上面的基礎上篩選出現金盈餘為正的企業。

模型可以幫助篩選出當前(惡劣)經濟環境裡還能夠保持增長的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都是各行各業裡最優質的企業。然後再根據企業更長時間段的歷史業績表現最終選擇投資標的。當然,這樣選出來的企業未必就值得買入。因為再好的企業也需要足夠的安全邊際來支持買入決策。

 

 

估值與安全邊際

《雷公價值投資模型》中有兩種估值方法。

一種稱為利率估值法,該估值法在博文《利率估值法的運用》中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其理念是將企業的每股收益看作是企業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因此,股票的內在價值=預期每股收益/銀行利率。該指標計算以什麼價格買入股票可以獲得等同於銀行(一年期或長期)固定利率的收益率,從而衡量持股的安全邊際。

以建研集團(002398)為例,該公司去年每股收益0.369元,2011年三季報每股收益0.570元,結合運營利潤增長率計算2011年度公司每股收約為0.813元。以預期的0.813元除以一年期定存利率0.35%,得出公司的內在價值為23.224元。當前15元左右的價格被市場的極端情緒給低估了。當然有很多公司(尤其是週期性公司)的價格可能永遠都無法低於內在價值,那麼就要用到另一種估值方法:平均市盈率估值法。該方法是以近三年的平均市盈率乘以年度預期每股收益得到。

繼續上面建研集團的例子。經計算得到公司三年的平均市盈率為32.846倍,乘以預期0.813元的每股收益,其平均估值為26.699元。

綜合上述兩種估值計算值,建研集團的估值應介於23~26元之間,15元的股價有較大的安全邊際。

 

 

主流偏見

飛利浦.A.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中寫到:「檢 驗一隻股票的價格到底是「便宜」還是「昂貴」的唯一真正的標準,無論我們多麼習慣於以前的價格,都不是當前的價格相對於以前的價格是高還是低,而是公司基 本面顯著高於或低於目前金融界對該股票的評價」,「永遠不要忘記市盈率的實際變化並不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的結果,而是金融界認為將要發生事情導致的」……這段話讓人深省。這是我在《有效估值》一文中記錄下的一句話。

主流偏見代表了同樣參與市場中、卻對市場有著極大影響力的機構觀點,即:費雪所述的「金融界」的觀點。這些機構有著專業的調研和分析團隊,他們深入企業和 行業,掌握了普通投資者所不具備的第一手資料。因此,他們的觀點成為了市場輿論的焦點,他們的觀點也左右了大多數投資者的觀點。於是,我們把所有具有針對 性的機構觀點綜合起來,打個分或做個均值,這就是主流偏見的方向,這對我們判斷市場或股價走勢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

還是繼續上面的例子,經過計算,建研集團的年度每股收益為0.813元,查閱萬得數據個股機構預測頁面可知2011年每股收益機構預測均值為0.80元(如下圖)。那麼,只要年報運營利潤不出現大幅滑坡,建研集團2011年的收益超越機構預期的可能性非常大。屆時在股價上必有一番表現。當然,在機構輿論的影響下,公司股價可能會被極端情緒影響超越價值,因此在23~26元之上則可以被認為是高估了,此時的安全邊際為零或為負,可以做賣出或減倉操作。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上圖:萬得數據建研集團機構預測頁面)

補充一點,機構的研究報告還有許多是針對宏觀或行業運行情況的,研究這些報告得出方向性的主流意見,也可以幫助我們節省下許多調研和分析時間。不過每天都 會有上百篇機構報告面世,實時蒐集和整理這些數據資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專門的人員或者專門開發一種軟件來處理此事。

 

 

「四輪驅動分析系統」寫到這已經基本解決了政策、資金和企業基本面的三大問題,當然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整個分析系統需要的三個數量化模型解決了兩個 (宏觀策略分析模型和企業財務分析模型)。遺憾的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市場趨勢分析模型目前還無從著手。對於計算機(程序化)交易來說,我的知識結 構和交易經驗都不足以支持,接觸過一些程序化交易人員,均無大收穫。目前在交易實踐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問題。

大多數時候,人們還是以盯盤交易為主。盯盤交易能夠發現即時的交易機會把握市場情緒變化。然而,其最大的弊端恰恰是人容易受到市場情緒變化而出現決策失 誤,歸根結底,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在對突發事件的應變上只能依靠經驗。從去年幾筆失誤的交易看,基本上都屬於這種情況。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利用計算機 程序化交易,自動執行交易指令。鑑於目前精力和資源有限,隨機交易系統的開發只能緩慢進行,預計將用1~2年時間建立初步模型。 

 

 

2012年的展望

   

2012年這個中國龍年,必定不會是個「太平年」。

外部環境:歐洲債務危機繼續蔓延,歐盟最終的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是建立「歐洲合眾國」實現財政統一。至少像08年 那樣簡單地用貨幣方式救市的可能性不大。也許正因為如此,美元近段時間漲幅較大。從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美元強勢對美國經濟是有利的,但是美元升值卻不利 於解決當前美國社會中的諸多問題。顯然這要看歐美政治家博弈的智慧了,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看歐美會不會繼續寬鬆,寬鬆怎麼辦,不寬鬆怎麼 辦。

個人認為歐美最好不要濫發貨幣,讓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或許對中國是有利的。並且,中國有下調存准率的巨大空間,不需要發貨幣就有較大的寬鬆餘地。但歐美發貨幣中國就很難獨善其身,其後果無非是延遲危機爆發的時間,對各國來說都不利於內部治理。

 

內部環境:中國過去因為出口而積累的巨大製造業產能必須要消化掉,否則即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關係國家安全的政治問題。因此,經濟結構轉型是國家戰略,從「三駕馬車」對GDP的拉動貢獻來看,要將出口型經濟轉為內需型經濟的任務還比較艱巨,消費的力量還很微弱。另外,十二五確立GDP增速為7%2011年為9.2%),這是一個比較保守估計,目前距離目標至少有20%的下降空間,這實際上是預估了出口減速、消費不振可能帶來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不振反映了這些預期,難怪中金公司發文說上證要跌到1600點。

既然消費是重頭戲,中國的轉型一定是降低出口依賴度,提高消費的GDP佔比,增強服務業。這實際上指明投資路徑:增加消費類(尤其是快速消費品)和服務業(尤其是生活服務業)的投資佔比。此二類企業為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力量,應該獲得高溢價,而資源與製造業反之。

 

匯金增持四大行和下調存准率兩個信號,很明確政策是要轉向。可是目前只能說是打開了轉向燈,開始轉動方向盤,可腳底下卻沒給油。一方面,傳統春節臨近,市場資金面趨緊;另一方面,要有多次調準才可能出現實質性的資金面好轉。目前來看,雖然12月份的M1M2均開始有所好轉,但M1-M2還沒有轉向。那麼,操作的原則就是一個等字。

當前的市場是一個擠壓泡沫的階段,這是中國股市的進步。郭樹清上台之後何止三把火,把中國二十年股市的糟粕好好洗一洗是大好事。

也許中國的股市將迎來價值投資的黃金時期。

(全文完)

 

雷公

2011年1月18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02

2012年展望及計劃 散人的博客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20742813530/
展望
A股:

    中國經濟面臨轉型,以出口及房地產基礎建設投資為主線的增長模式已經到了週期的尾聲,而轉型是痛苦而漫長的。
    房地產及虛擬經濟積累了一定的泡沫,本來在2009年金融危機時正要擠掉泡沫,4萬億的計劃出台又讓泡沫得以延續。
    即使是現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下,M2和M1的增速仍然過高,通脹在2011年下半年似乎有回落的跡象,經濟學家及專家們也都預測通脹會降下來, 除非歐元解體導致世界性的另一次經濟大衰退,否則個人認為通脹的陰影並未遠去,而且會一波高過一波。
    A股不會有太大起色,繼續探底或底部震盪,除非貨幣政策又大放水(可能性不太大)。

美股港股

    美國經濟在微弱復甦,近期就業數據也有好轉,但不可能回覆到危機前的高增長低通脹水平,美國經濟也面臨結構性的調整,畢竟1984年至2000年近20年牛市後,靠房地產泡沫又維持了近10年,結構調整已無法拖延;
    歐洲問題更大,嚴重的情況,歐元解體,將世界經濟拖入另一場金融危機,這個可能性不大,政府不會坐視;樂觀的是歐洲統一將債務貨幣話,差一點的是各國自己貨幣化自己的債務;
    因此,美股也不樂觀,現在只是短期復甦牛市的尾聲,如果不面臨歐元問題帶來的金融危機,就要面臨通脹的威脅;
    港股既受美股影響,又受A股影響,所以更不樂觀;


計劃對策:
     2012年應該是我投資體系形成的元年,自2009年3月滿倉之後,2010年開始一直不敢滿倉,因為自己的投資體系尚未清晰。
     股市不牛,就有充足的時間研究發現成長股並等待好的價錢,首先開始對美股的中概及港股進行掃瞄,找出值得深入研究的個股,建立股票池,2010年曾經計劃過一次,無奈未能快速識別好生意的屬性模式,半途而廢,希望今年能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爭取能找到幾隻成長股(必須是有成為tenbagger的較高可能性)並在合適的價格建立長期投資的倉位。適合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波段操作降低長期持倉的成本。
     股市不牛,對於估值明顯偏低的煙蒂型股票,可以擇機進行波段性交易,在非常便宜時介入,階段性頂部賣出,不寄希望於股價修復到合理的程度,更不期待股價能修復到樂觀程度。估值一定要按悲觀計算,離悲觀估值都還有安全邊際才介入,謹慎為原則,不虧比賺錢更重要。比如$10以下的PWRD(跌破淨資產),太陽能光伏(0.5以下的PB)。
     通過日交易維持日常的現金流,爭取弄過5-10萬美金生活費,權當打一份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11

投資札記【368】陶醉過去,還是展望未來?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1e4.html
說明一下,所有以下分析都是基於生活、投資常識。

    我每到一定時期總是反反覆覆放過去投資歷程的電影---幾乎每筆投資都清晰浮現眼前:包括所研究的股票、買賣過程、跟蹤企業的變化、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等等。

    08年以來到如今,我感覺中國的經濟單純依賴土地、能源的模式可能要受到嚴重的考驗。這種粗放式發展不僅受益了房地產和資源、能源股,也受益了消費股,尤其是高端消費。但同時也使得社會出現過度奢侈消費之風。君不見,世界各大品牌服裝、皮包、名錶店、拍賣行裡來自中國的買家都是壓倒多數的;君不見國內是能炒作的都拿出來炒一遍,幾近瘋狂狀態。所有的瘋狂的根本原因是,靠出賣土地和資源的收入來得太容易太刺激了。05、06、我跑鐵礦山,見一夜暴富千萬的比比皆是,親眼經歷一對農家老人年收入不過幾千,但一覺醒來,就有礦主遞上百萬定金收購其承包山地。這幾年很多人賺錢太容易了,冒險太值得了,因此民間借貸利息似乎漲到多少都不過分。普天下盡傳投資神話!

     這樣的狀況下誰又能沉下心來做一個悠久品牌呢?暴富心態充斥大多數人,做品牌都不用經過多少時間考驗,只要肯花錢,一年半載就能躋身十大名牌行列。

     當時我在反思:中國經濟的痛肯定會來。而且這次痛的過程是比較複雜的經濟發展再認識過程,是中國企業大洗牌的過程。反觀股市,我們這十年總是會對以土地和資源換財富帶來的消費升級僅津津樂道,於是股票市場上出現了汽車股的十倍、家電股的十倍、白酒股的十倍、有色股的十倍、煤炭股的十倍等等都集中爆發在04-07年這三四年中。細細品來,基本都是坐擁土地和資源帶來了超額消費利潤。看看滿城市的擁堵的各色汽車,看看滿城的家電連鎖店,看看那些山區裡大面積開礦而缺乏植被的道道傷疤,看看產煤區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煤窯。我們應該這樣看當初的998到6000點的行情,如果沒有過分的瘋狂,不過分追求速度和擴張,沒有過分的暴富心態,市場內外都及早進行調控:市場外對土地和資源的合理使用,市場內當股指上升到3000-4000點後停發新基金,嚴控炒作之風,就不會有那麼多基民在高高的6000點上站崗了。這樣一來,05-12年的市場也許就是998->4000->1600->3400->2000->?(4000),市場內外齊自檢,也許走勢就和美國那邊差不多了,也許目前正在創出4000以上點的新高。但歷史畢竟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不過在此間,我又看到一些企業不為所動,默默做著自己的產業,在土地和資源大淘金中他們並沒有十分光鮮的外表,靜靜地拓展自己行業內的份額,他們精耕細作,雖與大紅大紫的奢侈消費不太沾邊,但是他們逐漸在自己的細分領域暫露頭角。尤其是那些外向型的企業,經過西方系統的成熟的商業模式下的同行競爭的考驗,經過國外細心挑剔的客戶們的洗禮,逐步創造自己的世界聲譽的「小」企業,值得我敬佩和關注。他較少沾染土地和資源的暴富神話,他們拼服務拼市場拼管理拼理念。由於市場規模的壯大,他們逐步回歸國內市場是理所當然。幾年前網上和一位浙江做外貿的朋友聊天,聽他說,他比較欽佩他們的一些外貿同行,並說如果它們上市可以長期關注,其中就有:小強和巨星。一個被同行所敬佩的企業,一定有他們的特色。

    八年前我們選擇了證券市場的一些大消費股資源股,白酒、醫藥、煤炭、黃金、建材等,獲得了比較滿意的複利增長。而如今經濟開始出現下滑勢頭時候,有時我們開始思考如何為下一個十年做準備了?像微博裡所談的:「著眼長期戰略,你就要有相當的承載量;著眼短期變化,你就要有機變的神通。我看我們的強項是能忍耐和承載量,並而沒有短線的神通。因此短期的溝溝坎坎我們都將他忽略不計了。每個投資人的能力和思考問題角度不一樣,所得結論就會大相逕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孤獨地堅持,不要急於求得讚許和鼓勵。」

       但是不可否認消費升級依舊在進行,但可能不會再是那麼粗放地頻繁提價式、野蠻開店式、一個月打出名牌式、資源掠奪式、收費名目紛雜式、爆炒一切式的突進式發展。而是向那些輕資源、重服務、精細化、講管理的文化傳媒、教育服務、餐飲娛樂、細分消費、服務性基礎建設、科技改善生活、醫藥衛生等等方向發展。因此我們提出未來選股策略:小、精、尖、廣、新。

      關於市場估值,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過分陶醉於過去的經濟發展速度上?從而掉進快速發展的成長陷阱?這裡的陷阱顯而易見就是指:第一,投資人已經默許我們的股票可以獲得比成熟市場上更高的市盈率估值溢價;第二,我們企業幾乎可以永續成長,人口紅利不斷;第三,只要成長速度可以忽略對企業管理等一些精細化指標的要求。第四,有名聲就是有品牌,有品牌就可以不斷增長,擴張或提價得以延續。第五:只有快速致富的企業才是好企業,可以不顧人民利益不重社會效益。

      因此往往以市盈率衡量企業的估值高低有其不穩定因素。而在企業漫長成長過程中,淨資產的穩步上升才更能令人簡單地把握其內在價值。當然企業的無形資產有高有低,我們只找顯而易見的規律,比如鋼鐵行業給果能打八折以下的淨資產價格,高速、造紙給1倍以下PB,細分龍頭小市值企業給謹慎的1.5倍,另外再配合以企業報表分析和企業前景分析。但有些具有超級壁壘的醫藥、食品飲料企業就很難給以淨資產倍數評估了,作為一個分散投資中的一員小心謹慎就可以了,但黑天鵝往往就出現在賦予了高估值的看似堅不可摧的最具想像力的「優秀」企業中,我們沒有能力透徹研究的話,分散投資是最好的方式。

       我的意思是歷史會給我們一些收益,也會給我們一些經驗教訓,但我們不能一味陶醉在歷史的成績中去,另外有必要再回憶一下我們無數次曾提到的:「馬克·塞勒爾所說的能構成偉大投資者的「護城河」包括七種特質: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極度著迷於投資這個遊戲中,並有著極強獲勝欲;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對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左右腦都擅長;最重要同時最少見的特質是,即使大起大落絲毫不改變投資思路的能力。」

    其中「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這個能力包含了不僅僅是價值因素,還有多重投資素質累積。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戰略到戰術等等考驗。很多投資人迷茫在「從過去錯誤中吸取教訓」和「對自己的想法有絕對的信心」中,如何算錯誤?堅持什麼?改變什麼?這麼多問題使得我們迷惑嗎?不!如果你真的有些舉足不前的話,搗騰回去,找到價值投資的本源,以寬容的姿態包容地看問題,從格雷厄姆的這個樹根開始,不斷研究各個分支,沃爾特施洛斯、巴菲特、費雪、林奇、卡拉曼、涅夫、、、、、最後你發現適合你的基本投資素質是什麼,結合你自己過去的投資和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給自己以輕鬆合理的投資定位。基礎就是:十年後,實踐證明你已經學會長期複利賺錢了。

    有了多次的反思和總結,我漸漸地對依靠地產及資源瘋狂開發而進化的成長股並給較高的市場估值以懷疑和警惕,這些企業們有如何的管理和營銷努力呢?他們又如何在精細自己的服務和拓展自己的渠道呢?是否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有不斷創新的思維呢?未來的不斷成長股應該在哪裡呢?我們需要怎樣的保守和苛刻思維呢?未來的穩健的消費升級中什麼樣的企業會異軍突起呢?

    當前的中國經濟在思索繼續前行的動力,雖然可能有些曲折,但這的確是一個尋找轉折的大好時機,也是投資市場上孕育的下一次重大機遇的開始。
   
    我們該如何?陶醉過去,還是展望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4

2012展望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1/2012.html
一年一度,都會跟朋友談論來年的觀點。以往我不明白,時間是連續性的,為何年度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刻。然而,市場始終是人,自然受人的偏見所影響著。年度檢討及展望,還是有其意思的。

2012年,不少學者都預期經濟會很差,金融市場會有系統性危機,中國更有硬著陸的風險。一面看淡。人們不止是言論看淡,還用腳投票。2011年下半年新 興市場難得有巨額資金撤出,離岸人民幣連跌,股市大插。到年尾,區內指數才有少許反彈,但A股還是一欮不振。然而,我卻認為這是不錯的機會,去做長線的投 資。

宏觀:
投資最重要的是多時序的思維,以及2nd System的想法。作用力會產生反作用力去制衡,作用力也會產生其他群帶效果。而這些都未必在同一時空內發生,所以才那麼難說明及分析。經濟及金融結構 的問題,已在廣大市民及政客的心中,現在人們及政府都有很大的預期及內心Buffer。尤其我們都剛剛經歷過2008年的慘狀,很多人痛定思痛,加強防 衛。人們減少消費,積谷防饑;基金增持現金及等價物,持形保態;政府帶頭對抗經濟下滑,主動干預市場。市場學派已死。這些衝沖區所帶來的反作用力,不可忽 視,並不能用過去的經濟去直接套用。相反,我認為宏觀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將大致平衡,甚至偏向樂觀。

然而,樂觀的是穩定性而不是增長。悲觀的氣氛的確影響經濟增長。在經濟緩滑,股票大滑的情況下,10年市場將會穩步上揚,個別行業發展。基於不少股票的估值已大幅下調,所以有價值投資的機會。

當然,因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基本膠著,市場基本平衡,交投轉趨淡靜。

看好中國股市發展:
中國過去10年的發展:
經濟平衡增長9%以上
樓市翻了4倍
股市升了20%
股市的監管明顯有問題,濫發股市,莊家活動頻繁,股民教育欠缺。基本上中國的股市沒有發揮出讓股民投資的作用,資金都投到房地產去,或投到存款去收取利息。

想限制房地產的發展,同時增加流動性,必需要大的資金容器。股市及債市是必然之選。尤其是中國進入年青期,工人收入及儲蓄上升,投資需股隨著年齡會日漸擴大。現在中國股市的確不值一提,但未來變革可期。

中國製造與中國資金:
在香港,很明顯感到中國資金的影響力。五年前,想起中國的影響力,都只在製造業方面,而今中國資金及消費,隨時可以抬起整個香港。香港只是一個縮影,中國 資金的影響力對未來將有更大的體現。中國金融化所帶來的經濟及財富效應,是未來幾年的一個亮點。暫時人們只看著短期的問題,正帶來一個長遠投資的時機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06

鎮痛治療市場展望(1) 姜廣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e408.html
狄更斯的《雙城記》有一段著名的開頭:「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 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 常相像......」 醫藥股的投資正是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又病又老的中國的前景就擺著這裡,醫療需求的潛在巨大需求必將孕育出眾多醫藥股的投資機會,但是當下嚴峻的政治經濟形 勢又深深困惑著我們,未來的中國究竟向何處去?這個問題對於做投資來說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壓得人喘不過氣,日思夜想必然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痛」。

    根據股票估值理論,股票的價值就是預期現金流的貼現總值,因此決定股票現價的關鍵因素就是未來的現金流能夠有多大空間?一般來說醫藥板塊都是抗週期的,因 為整個醫藥行業的穩定增長的,這話沒錯,但是更重要的需要注意的則是單個企業是有週期的,企業的週期來自於其主導產品的生命週期,在藥物發明史中像阿司匹 林這樣沿用了百年的經典老藥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藥物都會被更新更好療效的藥物取代,醫療市場上藥品的更新換代是再正常不過的,這與可口可樂這樣的消 費品截然不同,後者可以幾十年口味不變,但患者對待藥品是只看療效而沒有什麼忠誠度的,因此在做醫藥股投資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分析藥品的週期,我們希望找 到未來空間大,穩定持續增長、長壽命的藥物類別,從這個角度說鎮痛藥要遠好於很多抗生素。更進一步說醫藥股投資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到能夠持續消費,類似毒品 的藥物。

    醫藥股投資的分析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行業分析,從行業競爭的角度看清該企業在所處細分領域中的位置,分析其核心競爭力能否使其在 競爭中向行業更高處發展,企業的未來是向上還是持平抑或是下降;第二則是在第一的基礎上從財務分析上把關,但需注意財務表現已經很好的企業往往價格已經沒 有太大吸引力了,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更多是從行業分析中找到的,財務分析僅是一個驗證;第三是比較,將股票價格與同業、與歷史相比較,以及將醫藥板塊與大盤 做比較,在A股這個情緒化嚴重的市場上也有一些很弱智的規律可供參考。
    前期在微博上簡單提了一些麻醉鎮痛藥的話題,現在我把更多資料分享給大家,下面是一份鎮痛藥全球市場展望的報告。我相信長期看我博客的朋友應該能有一些醫藥方面的收穫,也祝願大家在收貨了知識的同時也收穫金錢。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關疼痛研究的組織,其將疼痛定義為「疼痛主要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以及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情感經驗」疼痛 本身被認為是疾病狀態的一種特徵,同時伴隨機械損傷、燒傷或化學損傷帶來的生理反應也被定義為痛感,疼痛的感覺可以在治療完成後仍持續存在很久。疼感是一 種很主觀的感覺,個體因為其感覺和過往經歷的不同而差異巨大。
    根據疼痛的持續性、病因和嚴重程度可將疼痛分類為不同的形式,本文將疼痛分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和神經痛。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三階梯療法以指導分類癌症疼痛,這個方法實際上被認為可以適用於各種嚴重疾病引起的疼痛處理,根據疼痛的類型來指導藥物的選擇。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的疼痛。一些專家則將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的疼痛歸為慢性疼痛。此外,還有一種慢性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持續時間超出預計治療時間。這時,疼痛不再是一種疾病症狀,而成為一種疾病。

    以下部分將簡要介紹以下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和處理以及其流行病學

  • 慢性下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 骨關節炎疼痛 osteoarthritis pain
  • 慢性癌症疼痛 chronic cancer pain
  • 纖維肌痛 fibromyalgia

 

慢性腰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腰背痛一般是由脊柱的機械性損傷引起的,或者是脊柱處肌肉,韌帶和肌腱勞損所致。脊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勞損,這時身體會作出反應以維持原有機能,而這 有時會引發疼痛。在通常情況下,背部結締組織急性創傷3個月可治癒,超過這個時間段,腰背痛就會轉為慢性。大約有5%-10%的急性腰背痛患者轉為慢性腰 背痛患者.
    單純從機械途徑的角度無法解釋慢性腰背痛(Freynhagen et al.,2009)。還要引入神經病機理來解釋,例如退化的椎間盤出現損傷和/或炎症,或者說是生理性神經壓迫引發坐骨神經痛。大部分病例中,慢性腰背痛的實際病理並不明確。
    全球有上百萬的慢性腰背痛患者。在西方世界,慢性腰背痛已成為最主要致殘原因之一。除了治療慢性腰背痛直接產生的相關費用,腰背痛引發的殘疾和喪失勞動力也間接產生了大量費用。

 

診斷、治療與處理
    參照美國醫師協會,美國疼痛學會以及常用的歐洲診斷治療指南的建議,慢性腰背痛的診斷應包擴體格檢查和病史調查(Chou et al., 2007; Airaksinen et al., 2006)。診斷的目的是為了將患者大致分為三類:非特異性的腰背痛,可能與神經根病或椎管狹窄有關的背痛,其它某種脊柱異常引發的背痛。需評估預後因 素,例如工作相關因素,精神壓力,抑鬱,疼痛的嚴重程度以及功能影響,此外還要評估背痛病史,極端症狀報告以及患者預期(Airaksinen et al., 2006)。上述指南都不推薦將成像術作為常規診斷手段,其中包括計算機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MRI)或者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 (SPECT),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表面疼痛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
    歐洲指南建議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受監控的運動療法、簡單教育、生物心理社會學治療和短期推拿或運動為慢性腰背痛的保守療法(Airaksinen et al., 2006)。藥物治療方面,則推薦短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弱阿片類藥物,或者使用抗抑鬱的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肌肉鬆 弛劑和辣椒硬膏,但其中不包括加巴噴丁。不推薦採用針刺和類固醇治療,也不推薦採用手術,除非2年內其它保守治療手段都失效。
歐洲指南推薦的藥物治療方案比較保守。作者建議繼續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評價使用強阿片類藥和長期使用NSAIDS治療慢性腰背痛的療效和安全性。事實 上,美國疼痛學會就介紹了採用長期阿片類藥物療法可有效治療非腫瘤引起的慢性疼痛,其中包括採用高劑量,長效的強阿片類藥物劑型。

 

流行病學
    根據科學文獻的數據,預計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為5%-11%之間。這相當於:2010年,7大主要市場共有6,100萬慢性腰背痛患者,其中美國佔了超過一半,約有3,200萬患者。
表 1 所示為2010年7大主要市場中慢性腰背痛患病人群及其患病率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多項研究顯示: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正在上升(Waxman et al., 2000;Freburger et al., 2009)。這可能是因為老人數量的增加以及肥胖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愈來愈普遍。因此在截至2016年的流行病學預測中,預測慢性腰背痛患病率將越來越高。全球7個主要市場中,慢性腰背痛患者人群將從2010年的6,100萬上升至2016年的6,600萬。

表 2 所示為在此期間7大主要市場的慢性腰背痛人群預測情況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骨關節炎疼痛 Osteoarthritis pain

    骨關節炎疼痛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會影響關節,較為常見的有手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和腳關節。其特點是關節處軟骨病變會逐漸惡化。骨關節炎的主要症 狀是疼痛,這可能會導致僵直和喪失靈活性,還可能在關節附近出現腫脹。除了疼痛,骨關節炎還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生活質量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lliance, 2006)。

    還有其它類型的關節炎也會影響關節,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銀屑病關節炎,而它們的病因截然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 銀屑病患者患有的炎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身體壓力(mechanical stresses)的不斷積聚所引起的。與退變性關節炎一樣,骨關節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現,而且它還與體重,軀體損傷,關節異常和軟骨基因缺陷有關 (Holderbaum et al., 1999)。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骨關節炎即使伴有炎症,也是非常輕微的,並且炎症出現在有關節炎的關節(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0)。與慢性腰背痛一樣,處理骨關節炎需要大筆費用,這已成為損失工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國,骨關節炎被認為是造成殘疾的主要原因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lliance, 2006)。


診斷,治療與處理
    骨關節炎的診斷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醫生必須區分骨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或者是痛風。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諸如類風濕性 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疾病需要其它方法治療。第二,骨關節炎的成因,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的,都要解釋清楚,以便應對疾病進展。
    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已就10項用於手骨關節炎診斷的建議達成一致(Zhang et al., 2009)。其中一些可用於所有骨關節炎,具體如下:
    風險因素包括女性、年齡、絕經狀態、家族史、肥胖和高骨密度
    主要症狀包括關節使用時疼痛,早晨或不活動時出現輕度僵直
    臨床表現為希伯登氏結節和布夏爾氏結節和/或骨增大,伴有或不伴有畸形
    功能損傷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發的一樣嚴重
    手部骨關節炎患者出現全身性股關節炎的風險增加
    X線平片可以很好的展現手部骨關節炎形態
    診斷時不需要驗血,但可用於排除共存病

    1957年首次問世的Kellgren-Lawrence分級評價是一種診斷工具,臨床上現在仍有應用,它按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將X射線成像結果分級。具體分級如下(0 級為正常關節):

1級-可疑:疑似關節間隙變窄,可能有骨贅

2級-輕度:明確有骨贅,關節間隙變窄

3級-中度:多處中度骨贅,明確有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部分硬化,可能有畸形

4級-重度:巨大骨贅,明顯的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嚴重硬化,明確有畸形


    美國風濕病學會建議採用非藥物療法,例如減肥和患者教育,來治療骨關節炎,同時使用鎮痛劑可有效緩解疼痛(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0)。因為價格低廉,且安全有效,撲熱息痛是緩解疼痛的一線用藥,對於採用NSAIDs可能會出現上消化道不良反應的患者,可採用選擇性環氧合酶-2(COX-2)抑制劑(coxibs)代替NSAIDs (Schnitzer, 2002)。推薦使用弱阿片類藥物曲馬多或者是外用辣椒素和水楊酸甲酯作為以上兩種情況的備選療法。

    對撲熱息痛、NSAIDs 或 coxibs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可採用關節內糖皮質激素或透明質烷治療,也可以採用更有效的阿片類藥物。只有當患者出現嚴重的骨關節炎症狀,以上藥物治療無效且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才考慮進行手術。

 

流行病學
    關於骨關節痛的流行病學數據很少。以成人為研究人群的研究中,最可信的是由Lawrence 等人(2008)所做的研究。該研究發現,2005年有骨關節炎症狀(引發疼痛)的成人約有2,700萬,相當於25歲以上成人的患病率為13.9%。如 果算上未患有骨關節炎的青少年和兒童,患病率降則至9.1%。還有其它幾項研究:特別是在日本,一項有關預防殘疾的骨關節炎研究(ROAD) (Muraki et al., 2009)估計了日本60歲或以上,Kellgren-Lawrence分級評價2級或以上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人數。但這項研究不能用於推測骨關節痛人 群,因為它排除了身體其它部位(如手,髖和脊柱)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並且它沒有包含60歲以下患者。因此,採用了Lawrence等人(2008)的流行 病學研究數據來推斷7大主要市場中的骨關節炎疼痛人群。結果是,2010年7大市場約有6,800萬骨關節炎痛患者。

表 3 所示為估計的2010年7大市場中骨關節疼痛患者人群及其患病率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2

2013年預測與展望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hu.html

看到大家都玩起了2013年的預測,好不熱鬧,反正閒得無聊,我也加入戰團吧,明年底看看自己猜中了幾分!先聲明:這個只是一個預測,為的是好玩,與投資無關。

 

2012年快過去了,今年港股的行情與2009年很像,去年又與2008年很像,巧合!更巧合的是,今年底我的投資心態與2009年底競然是一致的,既看好明年的行情但是又怕死。前文說了,我看好明年A股的行情多於港股,港股我認為會複製2010年的行情,小幅上漲但是二三線股機會更大。我自己嘛,估計又會複製2010年的操作,投資以相對安全、估值較合理的大盤股為主。

 

港股已經越來越少被深度打折的股票了,從合理估值到泡沫這一段盈利,一直都是我的短板。改不了的,怕死!港股市場裡,每年表現最差的股票,下一年表現很多都有驚喜。去年表現很差而今年火爆的股票有中港地產股、電力股、銀行股、還有中醫藥股,明年又會是什麼呢?航運股?好像不對頭。服裝股?把握一般。資源股?有點靠譜了。工業股?希望吧!哈哈,看好的什麼都沒說。

 

今年內房股特牛,年底已經升級為城鎮化概念股了。不過我對於房地產行業股票開始保守了,習雖為太子黨,但父為改革大將,沒有什麼理由讓我相信,習不著手解決過去積累的問題,更何況習還年輕,有機會連任的。反腐我相信習會進行到底,可惜有個劉云山在其中,麻煩。中國的奢侈品十之八九都是送禮的,頂級奢侈品是時候迴避一下了。沒有看到北京中民信投地之前,地產股我還是要小心一點。江鎢控股不知道能否上市?習概念股,mark一下吧!

 

說了這麼多廢話,說一些看好的吧!不必懷疑,中國的政策已經一面倒地傾向於農民了,不改革亡國亡黨了。農地改革是必走之路,低收入群體相關股票可以看高一線。食品衛生今年這麼熱門,新官上任當然要做點實事振一下官威,化驗所從此生意不缺,相當設備廠商可以看高一線。抗生素廠家這下麻煩大了,有沒有人知道養漁業才是抗生素的大買主呢?

 

說一下A股吧,不然沒人理我了。今年底這一波不回調的行情玩死不少空倉半倉的雞精了,追也怕套,不追更怕跑輸大市,爽呀!我都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認為A股資金緊張的,反正我身邊認識的國內朋友都是閒錢一大把。看了看前段時間上市的A股,股價比藍籌股還要堅挺,資金緊張?呵呵。

 

A股今年雖然略有上漲,但是還是穩坐了全球十大表現最差股市的寶座,連續三年了,被壓抑著的投資需求正要被釋放!其實過去兩年A股熊得有道理的,除了估值外,股市漲跌離不開資金的供求關係。過去兩年,市場上面閒資其實不少,但是都流入了投資商舖和寫字樓,起碼我身邊的朋友們炒個不亦樂乎,但現在聽說商舖已經炒不動了。但是影響股市資金最主要的一塊,還是因為信託理財產品的大量推出,壓抑了民眾對股市的投資需求。銀行的理財產品打著高收益低風險的旗號,肯定會影響民眾對股票基金的需求,畢竟是代替品嘛。華夏和中信信託出事,我看著就爽,只要大家對信託的安全性失去信心,將會有很多資金流向股市,大行情向好是大概率的事。

 

就這樣子好了,這一類模棱兩可的預測是最準的,明年我又可以準備開香檳切蛋糕了。

 

既然玩預測了,隨便玩一下我已經久違多年的技術分析吧!銀行股板塊已經陸續創下52周新高了,兩大股指也站穩了在250天線以上,10天線也突破了50天線,右側交易已經確立,MACD的Dif已經由負翻正,RSI周線正式進入了強勢區,雞精們,追還是不追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66

【2013年中國經濟改革展望】人的城鎮化,不是地的城鎮化

http://www.infzm.com/content/87939

編者按:2013年,改革重新風雲激盪,新一屆領導人頻頻放出信號,表明「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這一年,城鎮化、國企改革與市場經濟法治體系的推進這些至關重要的改革,將走向何方?有哪些爭論?需要警惕什麼?南方週末呈現各方觀點,以期激濁揚清,凝聚共識。

中國目前這個階段,推進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是推動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戶籍、社保和土地制度障礙,而不是政府繼續大搞建設。

城鎮化以什麼規模進行推進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十多年了,從來沒爭出過什麼結果,這是個誤區。從以小城鎮為主到以中等城市為主,還有人提出以縣城為主、200萬人城市為主等等,各種說法都有。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講要以什麼規模城鎮為主,這都是計劃經濟的思維,是想當然的。

城鎮化應該是消除體制和制度障礙,使人口和生產要素在不同城市和農村自由流動,通過這種流動自然形成一個城鎮體系,這才是正確的方向。至於究竟以哪一類城市為主,那是由人口和生產要素在一定製度環境下自由選擇的結果,沒有一定之規,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

客觀說來,任何一種城鎮規模都有它的優缺點,大城市雖然好,有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但大城市有「大城市病」,交通擁擠、房價高、污染嚴重、土地稀缺。小城市沒有這些城市病,但它沒有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沒有太多就業,收入低。所以這是當事人的自主選擇權,由遷移者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人力資本狀況,自由選擇往哪裡遷移。政府不用說重點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政府要做的事是消除人口和生產要素自由遷徙的障礙。

所以中國目前這個階段,推進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是推動城鎮化的改革,消除市場的障礙,而不是推動城鎮化的建設,城鎮化的建設應該交給市場去做。

當然在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進行一些城鎮化的規劃,做一些必要的引導。一部分公共設施市場實在做不了,或者有些公共產品和服務,企業和市場沒有動力做的,政府去做。除此外凡是市場和企業能做的,交給它們去做。至於政府應該投資什麼不投資什麼,我就不讚成政府搞大規模投資,政府投資是這麼多年來諸多經濟問題產生的根源。

舊的城鎮化道路,就是政府大拆大建,搞房地產,搞造城運動,然後大投資,追求GDP和財政收入,這是不對的。如果接著這個道路走下去,會是一場更大的災難,不能再沿著這條路走了。

這次中央提出推動新型城鎮化,其含義包括人本城鎮化、市場城鎮化、文明城鎮化、綠色城鎮化和城鄉統籌城鎮化等等。

新型城鎮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解決農民進城的戶籍制度障礙、福利社保制度障礙和土地制度的障礙,通過這一系列改革達到收入和財富再分配的效果,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增加農民進城的資本,對我們國家的福利進行更公平的分配。是人本的城鎮化,而不是地的城鎮化或者建設的城鎮化。

讓我們的城市和政府拿出更多的錢來解決農民進城的需求,不是政府繼續大搞建設,還有幾億農民進了城沒有福利保障呢,這是政府應該干的,而不是又去搞項目建設。

這些改革沒有一塊是阻力小的,阻力小的都早已經改好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社保改革是福利收入再分配的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表面上看是個比較輕巧的改革,實際上背後是農村和城市居民不同的權利和利益,也是個硬碰硬的改革。農民進城要享受城市待遇,這些待遇從哪來?必須有人補貼進來;土地財政、財稅制度改革更是硬碰硬,是對現有既得利益和權利的重新分配。

這幾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背後還有政府職能的轉變、投融資體制改革,這都是要同步推進的。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南方週末記者馮禹丁採訪整理)

(本版觀點不代表南方週末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