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麥收購量大跌背後 ,農業供給側改革走向市場化

繼玉米、水稻之後,今年小麥開始下調最低收購價,成為三大主糧作物收儲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的重要標誌,以調價為信號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應也開始顯現。

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日前公布的今年以來糧食收購情況,主產區小麥截至7月25日累計收購3396.9萬噸,同比減少1841.3萬噸,跌幅達到35.2%。雖然夏糧占全國糧食總產量比重不大,但作為每年收獲的第一季糧食,對秋糧乃至全年糧食生產,仍具有風向標意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稱,糧食收購和價格市場化的改革是個大方向,目的還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來引導生產、調節供求、調控進口。“從現在看,水稻供給偏多、小麥供求基本平衡,正是改革契機。”在保證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下調,不會對水稻、小麥產量以及農民收入造成過大影響的同時,他表示,下一步將引導農民種植優質水稻、種植強筋和弱筋小麥,同時在改革中加快完善補貼、保險等配套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最低收購價格深刻影響收購量

小麥收購量減少的直接原因與夏糧減產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繼2016年國家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之後,2017年制定政策開始下調小麥最低收購價格。這是自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12年以來,在維持政策框架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收購價格出現的首次下調。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2018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3872萬噸,比2017年減產306萬噸,下降2.2%。而2018年夏糧產量因面積減少而減產86萬噸,因單產下降而減產220萬噸。這意味著,單產的下降是本次夏糧減產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占比達到71.9%。

值得一提的是,夏糧播種面積減少,除了上年秋冬播期間部分地區遭遇持續陰雨天氣,江淮等部分地區水稻不能及時收割騰茬,影響了小麥播種這一自然原因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發揮作用。

具體來說,一方面,各地積極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夏糧播種面積,增加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如河北部分地區由於地下水嚴重超采而采取休耕政策,減少了小麥種植;另一方面,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的實施,促使新疆棉農種植棉花的積極性提高,更多農戶傾向於擴棉減麥。

單產下降的原因,在於小麥播種、生長階段,遭遇不利的天氣影響。比如,秋冬播期間,河南等地局部遭遇持續降雨天氣,部分麥田播期推遲15~20天,小麥冬前積溫不足,不利於形成冬前壯苗和安全越冬;清明時節,正值小麥生長的拔節孕穗關鍵期,黃淮等小麥主產區遭受了一次大範圍大幅度降溫天氣,影響小麥穗粒數形成。

5月19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與往年相比,今年完善了預案的啟動條件和程序。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預案修訂,意在加快推動由政策性收儲為主向政府引導下市場化收購為主轉變。

作為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主體,中儲糧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糧上市初期,市場較為活躍,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積極,前述預案適當延後啟動時間,可以為市場化收購騰出空間,有利於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形成價格。雖然收購啟動時間有所延後,但在政策執行期內,農民可以自主選擇售糧時機,不必急於集中售糧。

需要說明的是,在今年小麥灌漿收獲期間,安徽等部分地區遭遇長時間陰雨天氣、降水偏多、日照不足,不僅影響小麥灌漿和產量的進一步形成,還導致小麥出芽黴變,影響品質。換句話說,陰雨天氣直接影響到小麥的最終收獲品質。這在今年最低收購價糧食的質量標準從國標五等及以上提高到國標三等及以上的背景下,有很大的影響。

為此,7月20日六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夏糧收購相關工作》的通知,稱“今年小麥收獲期間,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區遭遇大風、連續陰雨等災害天氣,小麥大面積倒伏,出現穗上萌動、發芽、黑穗等現象,超標小麥數量多”,要求“各地嚴格執行既定糧食收購政策,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抓好受災地區超標小麥的收購處置”。

在今年7月份農業農村部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也提到,惡劣天氣影響小麥產量、質量,預案啟動時間推遲給市場化收購留出更大的空間,最低收購價收購的質量標準提高,三個因素“碰頭”,導致今年大量質量偏差的小麥達不到最低收購價收購標準,銷售價格偏低,購銷進度偏慢。

但他同時稱,隨著小麥最低收購價的下調,市場機制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優質小麥需求旺盛、價格上漲。數據顯示,6月份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普通小麥價格每斤1.19元,比1月份跌7.0%,同比漲1.0%;優質麥每斤1.29元,比1月份跌8.5%,同比漲0.2%。6月上中旬主產區優質麥收購幾乎一天一漲價,優質優價的特征明顯。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小麥減產及質量下降因素,市場看漲後期小麥價格,加上2019年度小麥托市收購價格下調,農民交售托市小麥意願下降。受前述多重因素的影響,今年國家托市收購的小麥數量會低於上年,更多的小麥將直接通過市場化收購進入市場,預計今年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量會下降35%左右。

收儲制度改革全面深入

繼玉米、水稻之後,今年小麥開始下調最低收購價意味著三大主糧作物收儲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考慮到稻谷和小麥作為中國城鄉居民的主要口糧,其支持保護政策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堅持實施最低收購價被視為中國糧食政策工具箱中的最優選擇。

回顧最低收購價政策變化的歷程,2004年和2006年,國家分別在稻谷和小麥主產區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2008年開始保持逐年上漲,至2014年連續上漲了7年,2015年保持穩定。這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6月6日,農民駕駛收割機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古桑街道季安村的麥田里收割小麥。)

隨著國際國內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部分糧食品種階段性產大於需,尤其是2010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00公斤之後,產需矛盾持續積累了5年,庫存高企問題凸顯,財政負擔加重,國內外價差推動進口壓力不斷增大,種糧農民和其他糧食市場主體主觀能動性下降。為此,國家於2016年首次下調了早稻最低收購價,2017年下調了三種主要稻谷最低收購價,2018年加大了改革力度。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政策之所以連貫,原因在於2015年玉米率先下調臨儲收購價格之後,如果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不及時跟進調整,將會產生政策的外溢效果。比如,東北地區稻谷相對玉米的比價優勢將會更加明顯,有可能出現稻谷對玉米的大面積種植替代;西北地區則會出現小麥對玉米的種植替代,由此將使稻谷、小麥庫存壓力進一步加大。

一直以來,國內小麥供求處於基本平衡的狀態,購銷關系在三大糧食作物中是比較好的。而每年小麥進口,應該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結構性失衡所造成的。具體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優質強筋小麥的需求量大約在600萬噸至800萬噸,但依照我國當前水平,生產能力僅在250萬噸到450萬噸,且分布區集中,種植面積很少,實現高產還是有壓力的,所以不得不依靠進口。當前,國內進口的優質小麥,以美國春小麥和加拿大小麥為主。

對於本次小麥最低收購價下調,政策調整之初,國家較為慎重,本著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的初衷,其實收購價下調的幅度並不大。業內估算,對於機械化種糧,有烘幹儲存設備的大戶來說,影響不大。至於小農戶,每畝將可能會損失20~30元。

前述主產區早秈稻累計收購量同比增加,這是在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格已經連續三年下調的基礎上出現的情況。今年也是國家自2004年實行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三大種類水稻的第二次全面下調。收購量增加的原因有,早秈稻的穩產,以及農民交售意願積極。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傳統口糧的早秈稻,從品質到口感,如今已經不適合作為國內居民的主要口糧,消費市場的反響一般。但其年產量仍保持在3000萬噸以上,每年的托市收購量與庫存量均比較大。

一位稻米產業人士分析,國家有關部門連續三年下調早秈稻最低收購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優化種植結構,促進優質稻米發展。中晚秈稻年產量在1億噸左右,是國內居民的主要口糧,這也是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格下調幅度相對來說最小的原因之一。

而主產區油菜籽累計收購量同比減少,與2015年國家選擇退出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再加上進口的沖擊,農民種植油菜籽效益虧損,進而種植面積和產量一路下滑有關。

林國發認為,我國當前小麥、稻谷儲備庫存居高不下,適當調低小麥、稻谷托市收購價格,有利於供給側減少小麥和稻谷的供應,促使農村農業多樣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另外,小麥托市收購價格調低,加上減產和質量下降,其中質量下降的小麥轉而用作飼料,增加了小麥的需求,市場預期價格上漲因素,最終導致了今年小麥托市收購量下降。這屬於正常的市場調節過程,對我國糧食供應無顯著影響。

對於未來最低收購價政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彭超發表文章稱,改革將遵循“保留框架,增加彈性,合理調整”的原則。保留框架,即保留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作為一種托底政策,讓政策不啟動成為常態;增加彈性,即根據國內外糧食供求形勢調整最低收購價,探索靈活的、定向的收儲政策;合理調整,即科學制定調整的幅度,引導種糧農民科學調整種植結構。

(6月8日,在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北楊莊村,小麥收割機和兩臺拖拉機在麥田作業。)

市場化改革是大方向

崔弘是內蒙古自治區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原本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讀金融會計的她,其實並不愁出路。只不過,由於父親在內蒙古操持了一個6000多畝的農場,受其對國外農業的技術、設備和理念非常欣賞的影響,考慮到家人年歲漸增,畢業回國後,崔弘毫不猶豫地接手了農場。今年,她在通遼市流轉了一大片土地用於種植玉米。崔弘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近年來,蒙東地區的農業政策非常好,農業基礎設施完善,配備有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工程,一來可以節水增效,二來會提高產量,很重要的是,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集聚了很多大型加工企業的訂單,優質玉米能賣出好價錢。

2007年,對玉米來說是有著標誌性意義的一年。因為中國開始在東北“三省一區”實行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這一年,玉米種植面積超過水稻,到2012年,玉米產量首次超過水稻,躍居國內第一大糧食作物。受臨儲收購政策的影響,玉米的比較效益明顯,擠占了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直接促成了中國糧食生產史上前所未有的“十二連增”,這一連增的鮮明特征為,玉米是糧食增產的最主要作物。數據顯示,2000年~2015年,玉米總產量提高111.9%,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4.5%。

對於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起初不斷提高收購價格,原本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卻扭曲了市場價格。原本只是臨時收儲政策,卻能夠延續八年之久。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這其中存在政策的慣性因素,為了表示對“三農”的重視,去年做了今年不做有些說不過去。這種慣性延續到2013年以前問題都不大,因為臨時收儲的量不多,而且玉米國內外價差不是很大。但2012年下半年開始,國際上玉米價格開始下降,當時中國就應該抓住機會也開始下降玉米收儲價格,然而政策調整滯後,到了2015年才意識到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之所以要進行改革,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稱,最根本的是,將保證農民收入的目的賦予價格,這種政策思路是不對的。價格是負責調節供求,而不兼顧再分配,要想做好再分配需要依靠補貼。因此,這次收儲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價補分離”。

黃季焜稱,國家在很多頂層設計方面,其實初衷都是很好的,是希望增加種植玉米農民的收入,但沒有全面考慮玉米收儲政策對玉米加工、庫存和畜牧業以及玉米生產和消費的替代產品的影響,缺乏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和制定政策。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大國,應該是站在全球農產品市場的背景下來制定國內政策,可惜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特別是在2015年以前,制定政策並沒有考慮全球因素,在全球農產品價格下降的時候,沒有馬上反應過來,進行相應調整。

2015年,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率先從玉米開始。玉米臨儲收購基準價格大幅下調每斤0.12元至1元。2016年,玉米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對農民進行生產者補貼。

崔宏對這一改革所帶來的變化深有體會。她表示,改革所帶來的玉米價格波動下降,最開始對普通老百姓是有一定沖擊的,但對合作社、種糧大戶來講,反而有利。原因在於,玉米價格下降導致土地成本下降,農民也更願意將土地流轉或托管給大戶,而且即便是玉米價格下降,也同樣激發了生產者的生產潛力。

到後來,玉米取消臨儲收購價格,開始由市場定價,下遊加工企業對收購玉米的品質提高了。崔弘稱,臨儲收購時代,“農民不愁賣,反正有人收”。如今,動物飼料廠、食品加工廠等企業主體自行收購,對玉米的品質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是優質優價,農民要想獲得更好的回報,就必須想方設法去提高產量、提升品質,正因此才激勵農民比以往更加重視從種子到種植等多個生產環節。“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真正專業化搞種植的高效生產主體來說,玉米市場化收購以來,可謂是越來越有優勢了,加工企業會直接來跟大戶簽訂單,確保訂單規模和標準。”

改革持續至今已有三年,業內認為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化收購,讓糧食價格逐漸回歸市場,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被激活,糧食加工、流通、貿易等環節出現了回暖,這也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鄒臻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99

我國夏糧減產背後:主產區連遭惡劣天氣 優質小麥存漲價壓力

今年出現夏糧減產,除了主動調整結構外,惡劣天氣也成為一個主要因素。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夏糧比2017年減少306萬噸(61億斤),下降2.2%。其中谷物產量比2017年減少310萬噸(62億斤),下降2.3%。

在統計口徑中,夏糧包括夏收的谷物、豆類和薯類。其中,夏收谷物主要包括小麥、大麥、燕麥、蕎麥等其他谷物。

今年,中國小麥主產區的災害天氣接踵來襲,這與夏糧的減產存在較強的關聯。

值得關註的是,由於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廣優質小麥的訂單化種植,使得局部地區的播種量下降30%~50%。訂單化種植雖然有助於避免傳統密集條播出現的缺苗斷壟、疙瘩苗等現象,但在天氣災害年景中會導致小麥減產程度加劇。

接踵而至的惡劣天氣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加才表示,夏糧總產量的減產,因面積減少而減產86萬噸,因單產下降而減產220萬噸。

而在這兩個減產因素中,都離不開惡劣自然天氣的影響。

比如,上年秋冬播期間部分地區遭遇持續陰雨天氣,江淮等部分地區水稻不能及時收割騰茬,影響了小麥播種,這導致播種面積下降。

 

黃加才介紹說,在秋冬播期間,河南等地局部遭遇持續降雨天氣,部分麥田播期推遲15至20天,小麥冬前積溫不足,不利於形成冬前壯苗和安全越冬;在清明時節,正值小麥生長的拔節孕穗關鍵期,黃淮海等小麥主產區遭受了一次大範圍大幅度降溫天氣,影響小麥穗粒數形成;在灌漿收獲期間,安徽等部分地區遭遇長時間陰雨天氣,降水偏多,日照不足,不僅影響小麥灌漿和產量的進一步形成,還導致小麥出芽黴變,影響品質。

根據上海匯易咨詢有限公司(簡稱JCI)所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4月初,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先高溫後大幅降溫天氣,小麥正處於返青拔節期,河北、河南和山東地區局部小麥凍害受災嚴重,致使枯麥或穗空而大面積減產。

據官方數據統計,今年強降溫造成小麥嚴重受凍面積約100萬畝,約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0.3%。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稱,2018年,夏糧減產以小麥減產為主,早稻減產幅度較小。他分析減產的主要原因,除了近幾年糧食價格持續低價所導致的種植面積小幅減少以外,異常天氣導致單產下降是這次減產的主要問題。

JCI小麥主任分析師史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秋種以來,中國冬小麥生長期遭遇多種災害天氣連續沖擊。影響最嚴重的是,今年4月初的倒春寒和5月中下旬的持續降雨,特別是由於初春遭遇大範圍凍害枯麥、不完善粒小麥增多和優質小麥訂單化進一步普及,市場普遍認為,2018年,小麥產量下降已成定局。不同機構評估總產下降300萬-750萬噸,同時將拉動本季度(註:指2018年7月-2019年6月)小麥進口量將同比增加,可能至500萬噸左右。

 

 

需要補充一點,小麥訂單化規模種植的推廣也在天氣災害年景中加重了小麥的減產程度。

史巍稱,出於調結構的需要,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廣優質小麥的訂單化種植。這使得局部地區的播種量會下降30%-50%,而在天氣災害年景中,容易導致小麥減產程度的加劇。

他說,這次北方地方在小麥返青拔節期出現的倒春寒,河北、河南和山東地區局部小麥凍害受災嚴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農戶一般習慣增加種用量來促進單產提高,而規模化訂單種植小麥更加規範化,一旦遭遇災害,產量減少會高於傳統種植方式,這並非優質小麥的品種本身存在問題。

強弱筋優質小麥供需失衡

近年來,中國小麥年產量約為1.1億-1.15億噸,除了滿足國內的小麥需求以外,部分次麥用於飼料需求。當前,中國的小麥主要以中筋麥為主,優質的強筋麥及弱筋麥比例極小,出現小麥總量供應充足,但結構供應不足的局面。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優質強筋麥種植面積大概在1500萬畝。隨著“優質麥”工程的推進,今後中國優質麥的面積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規模種植的比例也會逐年提高。

前述研究報告提到,強筋和弱筋優質小麥的供需失衡,是中國小麥進口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國優質強筋小麥產量僅有300萬-450萬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卻逐年上升,年需求量達到500萬-700萬噸,年供需缺口在200萬-300萬噸。優質小麥的用途在於,面粉的筋力越強,烤出來的面包就越松軟可口,而要做蛋糕和餅幹,就要用弱筋粉,這樣做出來的餅幹才會酥脆。

林國發分析,今年天氣因素導致小麥產量及質量出現下降,優質小麥供應偏緊,價格持續偏強。預計第四季度,優質小麥仍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2017年,中國小麥進口國家的前三位,分別是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

今年7月6日,中美貿易摩擦正式開啟,首輪互加征340億美元商品貿易關稅,包括大豆、玉米、小麥、大米、高粱、牛肉、豬肉、家禽、魚、奶制品、堅果和蔬菜等農產品。

雖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麥價格也追隨鄰池大豆和玉米市場跌勢,但是由於中國小麥進口來源國多元化和轉換靈活,導致中美貿易戰對國內小麥供應擔憂和價格直接影響並不明顯。

史巍表示,雖然美國在中國小麥進口國中位居第二,但是中國小麥進口來源國轉換靈活,從今年起,中國對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小麥進口政策也在逐漸放寬,2013年-2017年產的國儲小麥庫存總計7000萬噸以上,短期來看,中國小麥市場行情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不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67

【東京米芝蓮】52年老店終出頭 手打煙韌全粒小麥粉讚歧烏冬

1 : GS(14)@2016-11-23 07:54:16

東京米芝蓮11月22日率先公佈車胎人美食推介(Bib Gourmand),新上榜的48間餐廳中,烏冬店就佔兩間。其中一間「さぬきや」,早於52年前已開業,至今由第二代接手,更將傳統烏冬以創新方法展現,並推出烏冬懷石料理,非常有新意。

(1)さぬきや


1964年創業的讚歧烏冬老店,店主近藤康浩已是第二代傳人,以全粒小麥粉手打出煙韌的烏冬而馳名。招牌的四季烏冬以「春、夏、秋、冬」為主題,春天有豌豆蓉及櫻花烏冬,夏天有咖喱冷烏冬,秋天有三文魚三色烏冬及舞茸豚肉掛烏冬,而冬天則有時令的蟹肉及鮟鱇魚肝汁烏冬。更特別是有烏冬懷石料理,最便宜3,900円就有。地址:東京都杉並區高円寺南4-38-7營業時間:18:00-23:00平均消費:3,000-8,000円


(2)香川一福


是香川縣超人氣的讚岐烏龍麵店「香川一福」去年在東京開設的分店,與本店使用同樣的食材,店主更會每朝早在店內親手製作烏冬麵。手打出的傳統讚岐烏冬麵,麵條是偏細,煙韌有嚼頭。招牌咖哩烏冬麵的咖喱湯底,是來自四ツ谷的法式老店「北島亭」,以特選的肉類及蔬菜,慢火熬煮兩小時,再加上秘方配料,味道獨特。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區内神田1-18-11營業時間:11:00-20:00平均消費:430-1,200円記者︰飲食籽


店家還有供應烏冬懷石料理,5,2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703

【德國啤酒節】德國啤酒節開幕 限定小麥啤酒麥香重

1 : GS(14)@2017-10-30 00:43:27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十月、十一月可謂打工仔最苦悶的月份,放工後去玩才是最實際!話說馬哥孛羅德國啤酒節已踏入第26年,同樣以樂隊表演為重頭戲,配以德國啤酒及美食,實行要一眾酒鬼「醉着番屋企」。話明是啤酒節,重頸戲當然是各式的啤酒。是次將供應四款Erdinger啤酒,值得推介的是十月啤酒節限定版小麥啤酒,色澤金黃,麥香、果香較重,值得推介。當然不少得其小麥啤酒,以新鮮柑橘釀製,同樣果香濃郁。參加者可試玩以啤酒為題的遊戲,例如大力鎚機等,適合一班人放工去玩。



Erdinger將供應四款啤酒,以有啤酒節限定的Erdinger德國十月啤酒節限定版小麥啤酒最為特別。

德國樂隊The Notenhobler將於會場表演。

馬哥孛羅德國啤酒節詳情:日期:2017年10月20日至11月11日時間:歡樂時光(每日)晚上6時至7時(星期日、六,晚上6時至11時)地點:香港尖沙咀廣東道3號馬哥孛羅香港酒店6/F海景露天廣場票價:星期日至星期四成人 HK$160(包括啤酒乙杯)兒童* HK$120(包括汽水乙杯)星期五至星期六成人 HK$280(包括啤酒乙杯和限定啤酒杯乙隻)兒童* HK$160(包括汽水乙杯)*18歲以下記者:張欣頤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6/201945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