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開創新業務成先驅高盛發迹功臣離世

1 : GS(14)@2015-02-10 01:06:47





帶領投資銀行高盛蓬勃發展、監督九一一襲擊後紐約市重建工作的美國銀行家懷特黑德(John Whitehead)離世,終年九十二歲。高盛前天發聲明公佈懷特黑德死訊。懷特黑德一九二二年生於伊利諾州,一九四三年畢業於哈弗福特學院後加入海軍,參與過登陸諾曼第戰役,二戰結束後在哈佛大學修畢工商管理學位,一九四七年加入高盛,一做就是三十八年。當時高盛規模不足三百人,而懷特黑德只是個年薪三千六百美元的小職員,憑靈活頭腦為公司開創新業務,包括透過合併、收購來賺錢,成為業界先驅,現時高盛有三萬四千名員工,資產達八千六百九十億美元(六萬七千七百億港元)。懷特黑德離開高盛後轉戰政界,在列根時代任助理國務卿,先後管理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及紐約交易所。九一一襲擊後他出任負責重建的曼哈頓下城區發展公司主席,最大貢獻是平衡各方爭議,讓九一一博物館建成。博物館讚揚懷特黑德是真領袖,「助癒合國家其中一道最深傷口」。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09/190345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36

中共八大元老最後一人改革開放先驅 萬里病逝

1 : GS(14)@2015-07-23 00:17:40

「要吃米,找萬里。」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重要支持者之一、六四之後淡出政治舞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委員長萬里,昨因病去世,終年98歲。至此,鄧小平主政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已全部去世。


微博昨率先爆出萬里於昨天中午12時5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新華社晚間發佈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有關評價與上月14日病逝的另一個全國人大前委員長喬石一模一樣。


■萬里(前排左三)在安徽進行農村改革時,鄧小平(前排左四)給予大力支持。 

同情六四學生 鄧小平震怒

文革後,萬里擔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期間,力挺小崗村改革,實行包產到戶,奏響改革開放先聲。時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趙紫陽也同樣支持農村改革,讓農民重獲生產自主權,因此民間流傳兩句話:「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萬里其後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等要職,和趙紫陽也有長期密切關係。


■1989年5月大批學生在北京天安門絕食期間,萬里在北美訪問,圖為他訪問溫哥華。


1989年六四鎮壓前,萬里以全國人大委員長身份出訪加拿大與美國。有傳他出訪期間曾表達同情學生,也有學生呼籲他回國罷免李鵬。據稱,鄧小平因此震怒,要萬里回國時先飛上海。直到萬里發表支持鄧小平的言論四天後,5月31日才獲准回北京。此後他再未發表過與鄧小平、李鵬等人意見相左的觀點。不過萬里在趙紫陽下台之後,並沒有與趙「劃清界限」,甚至私下表示不認同黨對趙的處罰:「趙有甚麼錯!」萬里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期間正值香港過渡時期,他曾接見英國外交大臣赫德,也曾多次會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本報昨日聯絡多名前基本法草委,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表示沒有見過萬里,其他委員截稿時未有回應。


■萬里98歲生日時,家人為他慶祝的照片。

卸任後不擔任名譽職務

1993年3月,萬里退休。不像一些中共領導不甘寂寞,萬里給自己訂了三條規定:不參加剪綵、奠基等公務活動;不再擔任名譽職務;不寫序言不題詞。其長子萬伯翱回憶,父親不止一次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我來說,不問事、不管事、不惹事,就是對當權責任領導的有力支持。」2012年中共舉行十八大之際,《人民日報》的海外版以「改革闖將 壯士暮年」為題歌頌萬里,當中還引用萬里的說話「中國政治體制的一個重要弊病是領導權力過分集中,決策制度不健全」。該文章透露,萬與習近平之父習仲勛情誼深厚,2002年還曾專程往廣東看望病重的習仲勛。海內外一直有中共「八大元老」之稱,其中一個版本的八老是鄧小平、陳雲、彭真、楊尚昆、薄一波、萬里、宋任窮、習仲勛。澎湃網/新華社/《蘋果》記者



萬里小檔案

出生日期:1916年12月1日籍貫:山東東平配偶:邊濤子女:長子萬伯翱、次子萬仲翔、長女萬淑鵬、三子萬季飛、幼子萬曉武孫輩:萬季飛女兒萬熒女(萬寶寶,著名珠寶設計師)學歷: ‧早年在家鄉讀小學、初中 ‧1933年入讀曲阜的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經歷: ‧1940年任中共魯西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冀魯豫二、七、八地委書記 ‧1947年任中共冀魯豫區委委員、秘書長,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委副主任、經濟部部長、建設局局長。 ‧中共建政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部長 ‧1952年任建築工程部副部長 ‧1956年任城市建設部部長 ‧1958年任北京市副市長 ‧文化大革命前期,萬里失去自由 ‧1973年復出,任北京市委書記 ‧1975年任鐵道部部長,輕工業部第一副部長 ‧1977年任安徽省委書記 ‧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 ‧1982年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1988年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1993年主動要求退休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中共八大元老

鄧小平 中央軍委主席1904年-1997年(93歲)





陳雲 中紀委第一書記1905年-1995年(90歲)





彭真 全國人大委員長1902年-1997年(95歲)





楊尚昆 國家主席1907年-1998年(91歲)





薄一波 副總理1908年-2007年(99歲)





宋任窮 中央組織部長1909年-2005年(96歲)





萬里 全國人大委員長1916年-2015年(98歲)





習仲勛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1913年-2002年(89歲)



註:另一廣傳的八大元老名單包括鄧小平、陳雲、李先念、彭真、楊尚昆、薄一波、王震、鄧穎超。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網民有話說

‧「微博全是萬里逝世的新聞,但人民網、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竟一條快訊都沒有!元芳你怎麼看?」‧「改革派一個個走了!」‧「如果是趙、萬組合,就不是今天這個局面!」‧「『要吃米,找萬里』,改革開放前就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萬里打橋牌不問政事,一位令人尊敬的好老人啊!」‧「萬里1985年曾預言中國男足,30年後才能衝出亞洲!」資料來源: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6/192215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21

普普藝術先驅 年幼曾患抑鬱

1 : GS(14)@2016-04-13 17:05:19

安迪華荷是美國普普藝術(Pop Art)文化先驅,他的作品不求精巧卻大膽前衞,創作形式多樣。1928年生於美國匹茲堡的安迪華荷,父母是捷克移民,小時罹患舞蹈症及抑鬱症;1949年取得美術設計學位後,在紐約任職商業插畫師近十年。



他在1960至70年代期間,以絲網印刷技術生產出大量以流行文化標誌為題的畫作,其中金寶罐頭湯系列更令他一躍成為流行藝術名家。他以鮮艷、對比強烈的色彩,以及重複的畫像,表現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消費文化。除了畫作,他亦會以相片、電影、書籍、表演藝術、裝置藝術等形式創作,其中電影就以性題材、缺乏情節和冗長聞名。安迪華荷曾於1968年遭狂迷槍擊,幸大難不死,惟1987年接受膽囊手術後逝世,終年58歲。《蘋果》記者



■安迪華荷的名作包括瑪麗蓮夢露肖像畫。

■《貓王三重影》是安迪華荷1963年的作品。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3/195688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186

台報道文學先驅 陳映真病逝

1 : GS(14)@2016-11-23 07:53:16

台灣當代知名文學作家、當地報道文學先驅人物陳映真,昨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他生前主張兩岸統一立場鮮明,曾加入具中共官方背景的中國作家協會,2006年移居北京。出乎意料的是,他移居不久就中風卧床,自此身體欠佳,最終在北京與世長辭,無法返台落葉歸根。陳映真(原名陳永善)生於新竹,1959年在文學雜誌《筆匯》發表首篇小說〈麵攤〉,充滿對低下階層的人道關懷,緊貼台灣社會脈動,引起文壇注目。代表作〈我的弟弟康雄〉因筆法細膩,連已故作家三毛也評論:「這篇小說看了一百遍以上,每遍讀都哭」。陳隨後積極投身文學發展,1980年代參與《文季》、《夏潮》等雜誌,1985年創辦報道文學刊物《人間》雜誌,報道社會底層與現實,開創台灣報道文學先河,但因虧蝕過千萬元新台幣,最終倒閉收場。陳的好友毛鑄倫昨說,陳映真近十年又常因心臟病發送醫,晚年貧病交迫。


移居北京卧病10年

陳在1968年遭政府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逮捕,被判10年有期徒刑,7年後因蔣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出獄。他曾透露,入獄後他從知識分子,變成憂國憂民的愛國知識分子。陳出獄後繼續寫作,創作題材包括白色恐怖的記憶、外省族群遭遇及知識分子的失落。陳映真堅持兩岸統一,1988年成立「中國統一聯盟」及擔任首屆主席,個人政治立場鮮明而成當代最被議論的作家,作品包括《第一件差事》、《將軍族》、《華盛頓大樓》等小說。他在90年代往來兩岸講學,2006年後移居北京,但不久後就中風,卧病長達10年,其間獲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又獲選具官方背景的中國作家協會及任名譽副主席。



台文化部長深表哀悼

陳希望返台落葉歸根,但身體欠佳加上夫人不同意,只好作罷。陳映真昨在北京過世,消息傳回台灣文壇,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深表哀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楊宗翰稱,深信台灣文學史上絕對會有陳的位置,感謝陳身為小說家帶給他的感動。台灣書商表示,陳映真以小說最出名,是長銷型的書,一直很有影響力。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早年曾與陳映真有多次文學論戰,他認為,對台灣而言,陳映真的過世就是喪失一名可敬的作家。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3/198429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50

【小企鵝×果籽】叮噹是兒童科學先驅

1 : GS(14)@2016-12-03 04:43:36

我們孩子時代對普及科學的興趣,主要來自卡通片。超人系列、鐵甲萬能俠、幪面超人,這些男孩的玩意,令他們開始迷上機械、合體、變身等東西,但我最愛看的是《叮噹》,那年代還未改名叫《哆啦A夢》。叮噹故事的主角們,很具代表性,如愛逃避責任又膽小的大雄、自大幼稚的技安、富二代牙擦仔等,但最令我迷上的是叮噹,因為他身上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法寶,幫助大雄解決生活上、學習上及社交上各種問題,試問那個孩子不喜歡坐「時光機」,出入「隨意門」,不用溫書做功課。亦因為叮噹故事的啟發,自己初中時代已思考時光機怎樣可能?回到未來改變了之後,今天的一切又是否不再存在?漫畫是啟動孩子科學興趣的好方法,最近我看到由叮噹漫畫作者藤子.F.不二雄所著一套共十冊的叮噹科普作品《哆啦A夢科學任意門》系列中文版,系列一共五冊是以地球科學為主題,包括認識恐龍與滅絕動物、宇宙與太空、動物與植物的奧秘、地球科學相關知識及最後一本解釋叮噹眾多神奇道具原理。系列二共六至十冊,主題包括:光與聲音的奧秘、身體與生命的秘密、機器人世界、天氣與氣候及科學探索的歷史。這套書是為中小學生度身訂做,用有趣的卡通人物配合科學知識,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入科學世界。例如第七冊《人體工廠探測燈》,便將生命科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讀者很容易可以透過漫畫人物靜宜(現時改稱靜香)和大雄來探索人體構造、感官、腦、心、DNA等生老病死相關的科學知識。書內有趣的是勇闖靜宜身體,研究為何糞便的重量比吃下去的食物輕?食物進入她體內要花多少天旅行,又靜宜體內是有切割食物的刀子等。香港的科學教育十分失敗,科學知識在很多人眼中是硬知識,枯燥乏味,離開了科學發現的核心:「好奇」。教科書及課程之所以令人失望,是扼殺了孩子對知識的興趣,編排乏味,死記硬背,於是中學的理科教育令學生早早失去了對科學知識的興趣。至於家長卻不問情由,不理是否合適,盲目希望孩子選讀理科,以為這樣將來就可以成為專業人士。這套以叮噹人物作包裝的十冊科普書籍,將漫畫的知識性提升至另一個層面。趣味及知識並重,可以啟發孩子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人體工廠探測燈》

《百變天氣放映機》

《光與聲音魔法帽》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03/19853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86

投身台獨50年台民主先驅:政黨惡鬥是最大問題

1 : GS(14)@2017-01-12 08:03:19

「以前別人都說One Taiwan One China,一個是民主的台灣,一個是專制的中國。現在台灣分裂得這麼厲害,是Two Taiwan One China!」台獨先驅、現任李登輝民主協會理事長的張燦鍙來到美國紐約,與海外的台灣同胞分享自己長達五十餘年追求台灣民主獨立的歷程,他說:「很可惜台灣政黨輪替演變成了政黨惡鬥,導致社會撕裂、政府空轉,台灣經濟發展反而停頓。」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曾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台南市長的張燦鍙1960年便開始進行台灣獨立運動,談到現如今的台灣局勢,張燦鍙感到很痛惜。「我們從2000年開始經歷了三輪政黨輪替,不幸的是,到了第三輪,台灣的民主文化素養沒有提升,變成政黨惡鬥,導致社會撕裂、政府空轉,台灣經濟發展反而停頓。」他表示,目前政治文化發展不充分是台灣最大的問題,政黨應當站在整個台灣人民利益的高度來看問題,而不是政黨自己的利益。他提到:「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不僅掉到尾巴,更可能被印尼、越南超過。民調中超過50%認為政黨惡鬥是台灣危機的源頭所在。」他說,有人曾開玩笑諷刺說,以前是「One Taiwan One China」,現在是「Two Taiwan One China」,社會問題顯而易見:「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意見不一樣本來很正常,問題是你要用甚麼態度來處理。」他認為不同的意見都應該得到尊重,島內彼此應相互包容。他甚至提到立法院內的爭吵是非常情緒化的:「罵人『有理也要講理』,講是非也要溫柔。」張燦鍙從1960年開始便致力於台灣獨立運動,當時和蔡同榮等人集合台大的同學秘密召開了討論台獨的「關子嶺會議」,與其他同學因公開發表批評國民黨政府的文章而成為黑名單,長達30年無法從美國返台。1991年他突破黑名單偷渡回台被捕入獄,1992年無罪釋放,出獄後擔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1997年代表民進黨順利當選台南市長,打破國民黨的長期壟斷讓台南市第一次政黨輪替。談到在台灣的這二十幾年,他感言變化很大,台灣主體意識不僅增強,甚至達到了一個高點:「過去問別人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說自己是台灣人的只占10%,說是中國人的占60%,現在這個比例完全顛倒過來,而且年輕人比例最高,達到了80%多。」他很認可這種主體意識的翻轉,並且認為這一趨勢只會繼續上升,不會下降:「雖然現在還是以中華民國為名,但主張台灣獨立的已經越來越多,表示要統一的大概只有3%至4%。」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1/198934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172

【動畫●共居先驅】自己社區自己建 丹麥8%房屋是共居

1 : GS(14)@2017-06-18 22:07:43

共居並非單純與陌生人合租單位,而是一種理念社區,共享資源。



藍屋活化項目復修後招租,上月剛剛入伙。計劃旨在營造理想社區生活,重建鄰舍歸屬感,推動共居理念。甚麼是共居?當去少幾次日本也買不到樓,這種住屋模式是否另一條出路?



共居(co-living)並非單純與陌生人合租單位,而是一種理念社區,結合私人住宅與公共空間,共享資源。社區決策來自居民共識,一同管理及分擔工作,建立「鄰居以上,家人未滿」的關係。因此,共居除了應對「土地問題」與高昂租金,亦試圖打破孤獨感,重建人際連結。



概念1960年代末於丹麥出現,當時一群家庭認為社區與房屋制度不符需求,萌生建立理念社區的念頭。1972年,約35個家庭建立社區Sættedammen,成為全球第一個共居計劃。作為發源國,丹麥現時逾8%房屋屬共居,單是老年人社區亦超過250個。概念於六、七十年代擴展至瑞典及荷蘭,到九十年代傳至美國及加拿大。看回亞洲例子,日本約於七十年代出現共居社區,而近年較為人熟悉的有台北年輕人共住的「玖樓」。



青年銀髮共居,發揮鄰里互助精神。

丹麥的Sættedammen,是全球第一個共居計劃。(互聯網)

各地單身年輕人共居愈趨普遍,例如2015年於台北成立的「玖樓」計劃。(互聯網)

各地單身年輕人共居愈趨普遍,風潮引伸出創業型共居,相同職業背景的年輕人共住,將家居演變成辦公室。共居隨各地文化及需求而演變,包括「互助養老」的老年人社區、鼓勵跨代融合的青年銀髮共居、崇尚環保的eco-village等。旅遊籽早前走訪台灣、瑞典及德國,讓我們帶你看看,各地共居社區的經驗。



記者:洪慧冰攝影:黃子偉、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7/20058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038

港企iClick精準行銷先驅 分析網民大數據 助商戶傳送個人化廣告

1 : GS(14)@2018-02-12 07:07:05

【明報專訊】外界認為「香港做IT無前途」,但有香港創企卻無懼挑戰,最終甚至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這間公司就是網上營銷公司iClick(愛點擊)。iClick 共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薛永康表示,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公司的夢想,下一步希望拓展大數據應用場景,成為各行各業的數據骨幹(Data backbone)。

明報記者 李哲毅

坊間個個也談論大數據分析,iClick更為業界先驅,透過分析網民行為、興趣及偏好等,進行精準營銷,為用戶傳送更個人化的廣告,提高宣傳效用及用戶體驗。值得留意是,雖然iClick的總部在香港,但業務重心卻在內地,並在美國上市。薛永康表示,到納斯達克上市是每個科技人的夢想,「我們都有個夢想,就是好像facebook、Google般在一個被標籤為高科技的交易所上市,由Day 1就已有這個夢想」。

累積6億用戶數據

他又笑稱:「公司有百多位工程師,工程師喜歡挑戰,在美國上市,他們會有會有榮譽感、成功感,亦代表肯定了他們的努力。」他認為,美國上市有助集團接觸潛在客戶,近年大量美國基金及企業均希望進軍中國,公司可以藉此拓展業務。

他表示,集團上市後,業務亦展開新一章。集團目前已經成功應用大數據在網絡營銷上,並已累積6億用戶的數據,「我們知道他們網絡消費行為、瀏覽習慣,現在只應用在精準營銷上,但這堆數據可否與其他行業結合呢?」他表示,下一個目標是希望發展成為各行各業的數據骨幹(Data backbone)。

零售金融業可應用

他舉例稱,數據庫可應用在零售上,例如用戶在網上觀看某公司的產品後,走到那公司的實體店時,店舖可以即時向用戶推銷用戶曾留意的產品,甚至提供個人化折扣,帶動零售店銷量。另外,數據亦可應用在金融行業上,薛表示,坊間的有公司會提供即時批核貸款,背後正是運用數據,集團可以結合分析模型,提供即時用戶分析,「實時分析可以得知批出多少貸款額、用戶的信用評分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51&issue=20180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0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