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加坡龍籌造假-中華環保科技、峻煌生化科技(補充韓風先生的文章)


昨天,匿名人告訴韓風先生的文章的公司並不是指這家金迪科技,經多方查證後,海峽時報的文章,實是指以下的文章。


韓風先生文章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030


海峽時報原文如下:


http://www.asiaone.com/print/Business/News/My%2BMoney/Story/A1Story20090505-139444.html



The case of the DWINDLING STAKE

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founder Sun Jiangrong has put the entire company in jeopardy as a result of excessive borrowing.

The waste recycler shocked investors with a belated disclosure last week that Mr Sun, also its chairman, had pledged his entire 56.3 per cent stake in the firm as collateral for a loan in August 2007.

That was 10 months before the company launched a $149 million bond issue in June last year. Back then, it gave bond-holders the option to get their money back should Mr Sun fail to keep control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pany's outstanding shares. This option now threatens to undermine the firm financially, as Mr Sun has lost control of the company. Bond-holders can now ask for their money back.

His stake had been whittled down from 56.3 per cent to 6.23 per cent as the lender - Stark Investments - took possession of the shares and force-sold them on the open market. This was after Mr Sun defaulted on an outstanding $65 million he still owed Stark which was to be repaid in February.

Traders were unnerved by the company's belated disclosure of the situation, following a query from the Singapore Exchange. The company explained that it had not been informed of the share pledge - when Mr Sun first pledged them to Stark and again when the bonds were issued.

Surely, if the board had been aware of Mr Sun's loan arrangement, it would have scrutinised the term-sheet of the bond issue more carefully before allowing the company to proceed, traders noted.

Its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cluded former MP Goh Chee Wee, Dr Wong Chiang Yin and Mr Pan Jinquan. Former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Tan Tar Wuei, who had just quit, has been appointed as a non-executive director.

Mr David Gerald,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Association (Singapore), said it was puzzling that the board did not ask its chairman about his financing arrangements before it went ahead with the bond issue.

'The board owes shareholders an explanation,' he said.

But investors got few answers from Sino-Environment. In a reply last week to queries raised by bond-holders, it said Stark had 'insisted on a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 and objected to disclosure to the bond-holders'.

It also said that as of March 6, its cash balance stood at 300 million yuan (S$65 million), all earmarked for capital expenditure and working capital. But this fell far short of the $149 million needed to repay the bond-holders.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FUND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t China Sun Bio-chem Technology have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ov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rn-starch producer.

They complained, in a nine-page announcement yesterday, of the obstacles faced by KPMG Advisory i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first highlighted by auditors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They alleged that China Sun's executive chairman Sun Guiji even objected to the release of yesterday's announcement and had 'threatened to hol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fully responsible for any costs or expenses suffered and incurred' for releasing it without management consent.

China Sun has been suspended from trading since March 23, after PwC said that it could not complete its annual audit and was unable to establish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ank confirmations received on bank balances of 592 million yuan (S$127 million).

PwC added that it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audit evidence to confirm Mr Sun's explanation that the money had been used to buy 'corn raw materials'. It also had difficulties establish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debtors which owed the company about 337 million yuan.

Yesterday, the announcement noted that independent director Lai Seng Kwoon had written to Mr Sun on May 1 asking for 'a full explanation on the whereabouts of the purchased corn or the cash of 592 million yuan'.

It also gave accounts of the problems allegedly encountered by KPMG at China Sun's Suzhou and Tongliao offices. It said KPMG could not access accounting records in the Suzhou office.

The auditors were told by staff that the records had been moved to the company's Shenyang office for auditing purposes.

There was also a mysterious power failure when the auditors tried to access four computers at the Suzhou finance office. Mr Sam Yeh, an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Sun, attributed the electricity supply cut to ongoing refurbishment.

However, KPMG observed that one other computer in the room remained in working condition, and noted that this was 'an unusual phenomenon'.

In Tongliao, KPMG could not assess the records 'as the truck that was transporting the relevant accounting records back to Tongliao from the Shenyang office was stolen on April 1 when the driver was having his dinner'.

China Sun'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lso disclosed in the announcement the steps which they had taken to safeguard the company's finances.

這篇文第一家是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中文名稱是「中華環保科技」,其資料如下:


http://sgpfinance.blogspot.com/2009/03/sino-environment-tech.html


  中华环保科技(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昨天宣布公司主席兼总裁孙江榕面对无法支付债款的困境。这也是继妍华控股之后,近两天来又一家本地上市的中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孙江榕是通过Thumb(中国)控股集团(TCH)持有中华环保科技56.29%的控股权。TCH是他个人的独资公司。

   据公司昨晚发布的文告说,孙江榕在2008年4月以总值约100亿人民币的房地产以及公司股票作为抵押,向两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购买1亿2000万新元 的票据。他在票据到期之前,偿还了5500万新元,其余的6500万新元在2月16日到期,不过,因为目前金融危机的问题,他无法筹足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这 笔债款。

  同时,他与对冲基金公司之间就增加抵押品的磋商也宣告失败。有关的对冲基金公司已经通知孙江榕,它们将会强制抛售他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中华环保科技股票,这可能导致公司股票下跌,同时也会出现不寻常的交易量。

  此外,中华环保科技也表示,因此孙江榕有可能不再成为公司的主席和总裁,而且,目前公司所签定的一些合约也有可能被客户取消。更糟糕的是,这起事件也有可能引发公司多达1亿4900万新元债券的赎回潮,并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中华环保科技股票交易昨日暂停,公司昨晚已向新交所申请于今日恢复交易。


greatsoup:


個網站已經去唔到,看來已經走了。


http://www.sino-env.com/


      現時他的持股量已被Stark Investments 減持至約12%。從上文可見搞房地產搞得太大,資金壓力大,公司現金應被它挪用到所餘無幾,才出此下策。


第二家公司是指China-Sun's Biochem,中文名稱為峻煌生化科技。



據聞這家公司的背景如下:




http://www.zaobao.com/stock/pages11/local091104a.html



  昨天在本地主板市场挂牌交易的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其英文名字是China Sun。公司创办人孙贵吉说,他这个Sun不是夕阳,而是正在冉冉上升的朝阳。

   峻煌生化的核心业务是从事农产品加工,把玉米处理、加工、生产成玉米淀粉(corn starch)、变性淀粉(modified starch)和与玉米有关的产品。淀粉被广泛运用到食品配方、饮料稳定剂、糖果生产、化工、胶粘剂、造纸 以及纺织、药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峻煌生化是第一家到本地挂牌的中国辽宁企业,也是本地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淀粉生产厂家。据孙贵吉讲,变性淀粉是公司的强项,产品占中国变性淀粉市场的10%以上,玉米淀粉则占3-5%。

  公司目前在辽宁的沈阳、内蒙古的通辽、江苏的苏州和广东的顺德有五家生产基地,年产近34万吨的淀粉。其中,70%的产品供应给工业用户,30%供应给食品生产商。

  目前全世界生产3000多种变性淀粉,中国只生产300多种,而峻煌生化生产了200多种。孙贵吉说,同世界相比,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差距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公司已经成功地将淀粉转换成酒精,用于许多领域来部分替代石油,并同汽油混合产生“清洁汽油”,能将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降低30%。这既解决了能源的再生问题,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谈到公司上市后的业务发展计划,孙贵吉首先提出要在通辽市建设一家年产10万吨的酒精厂。他表示,根据目前中国的能源紧张状况,公司有可能在今后把酒精生产发展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公司也计划进一步扩大淀粉产能,并扩大目前在苏州的公司研发中心。

  中国市场对变性淀粉的需求量去年达到了100万吨,国内生产只能提供50万吨,另外一半需要向欧美商家进口,后者的成本要比国产品高出30%至40%。

  孙贵吉说:“在中国搞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扩展我们的生产规模。”

  淡马锡控股不久前专门派员去中国考察峻煌生化,并在这次公司首次公开售股中购买了3000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已扩大资本的5%,是这次售股的最大买家,表明淡马锡控股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孙贵吉曾经是沈阳一家煤矿工作人员,1992年承包煤矿下属的淀粉厂,1995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到去年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人民币5亿1170万(1亿零234万新元),税前盈利1亿4900万元。

  峻煌生化昨天在本地首日上市交易,股价一度攀升至46.5分,最后以39.5分收报,比它的发售价高出4%,交易量达到1亿8990万股,是全场最活跃的股票。

網站:


http://www.chinasungroup.cn/


核數師文件摘要: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Update.pdf?openelement


E-mail 來住及中文版: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APPENDICES.pdf?openelement


看來這位老闆又是博命搞大之輩,亦有可能挪用公司的錢。


http://www.dqjw.gov.cn/html/zwgk/zt/545731336563411.html


  峻煌生化科技20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项目,由北京峻煌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厂址位于肇源县新肇粮食产业园区,规划建 设用地1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6亿元,年深加工玉米200万吨,全部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2.7亿元,利润8.38亿元,税金3.4亿元。项目分三 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计划投资4.9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年加工玉米6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和淀粉糖,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 值16.9亿元,利润1.71亿元,税金7100万元。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工作已完成,省里的项目环评报告已做完,厂区内现有各种机械40台已进行回填土20万立方米左右。沈阳铁路局已同意在厂区内铺设铁路专用线,已经着手进行具体线路设计,企业注册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http://www.zgzy.gov.cn/zf11_news.asp?id=275

  6月14号,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带领基建、规划等专家团来我县研究、规划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以及厂区建设规划、设备安装、生产能力等具体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站粮食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李同友接待了孙贵吉一行。  在李同友的陪同下孙贵吉一行深入到200万吨玉米生化园厂区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查,对厂区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划。  在宾馆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李同友与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以及技术专家一道就企业厂区建设、设备安装、技术流程等9项内容进行研究、论证。
  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在新肇粮食园区拟建的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年加工处理玉米200万吨,产值规模达到50亿元,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冰醋酸等产品。目前,厂区建设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预计年底可投入试生产。

http://finance.nen.com.cn/74310493363240960/20051114/1792082.shtml


 

  据了解,今年4月,峻煌生化科技控投子公司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12亿元,在沈阳农业高新区兴建了一个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酒精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食用酒精,并在酒精的基础上进而生产醋酸酯、醋酐、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化工原料。

這家公司真實成份高些,看來只是擴張太快,資金不足而已。


筆者者以下列此文總結,下文三間公司我都找過一些資料的。


http://www.cnwnews.com/html/biz/cn_ckxx/20090321/87428.html

在新加坡,中资上市公司通常被称为“龙筹股”(S-chips),多少有点被投资者宠幸的意思。然而最近,这种“宠幸”却有转淡迹象。

“实际上,富时海峡中国指数从2008年1月就开始呈下跌趋势,尽管在去年11月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炉后有所反弹;但1月开始又急剧下跌。”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四大证券行之一Lim&Tan的首席分析师Buck Koon Tan 告诉本报记者。

数据显示,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在过去一年里下跌62.5%,跌势较同期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的44%跌幅和上证综指39%的跌幅大得多。3月20日,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再度下跌3.57%。

大华银行资产管理亚太区总监Mark Tan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股最近下跌得厉害,而且,相比于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上市的大型中资股来说,新加坡龙筹股的股价很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转。他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二线公司。当经济下行时,小公司受到的冲击往往会比大公司要大,因为它们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小公司失去市场份额的压力也更大。

其次,环境不佳的时候,基金经理也会选择投资 在流动性更强的大公司,而那些小公司却可能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境地,而基金经理出于应对赎回压力的原因,也会尽量避开流动性不佳的中小股;此外,Mark 称,最近龙筹股爆出多宗财务问题,而在经济不佳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的放大效应就更强,这也让投资者对该板块避之不及。

Mark称,去年10月,中国金属尽管业绩不 错但最后还是破产了,问题是该公司没有足够现金去应对短期债务;化纤科技的CEO被指挪用公款并虚报公司现金状况,东方纪元也差不多,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向董事会承认做假账并夸大公司现金量,令投资者对新加坡中资股多少有些顾忌。

1/3中资股发盈警

“目前,一些中资公司账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谁也不能保证两三天后不会突然爆出问题来。只要几家公司出事情,市场就会担心其它龙筹股是不是也会爆出同样问题。”Mark对记者表示,东方纪元这个新“烫手山芋”的出现,成为压低龙筹股的又一记重拳。

“市场稳定的时候,这些龙筹股价相对比较便 宜,或许还能吸引一些小股民;但是现在是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如果公司管理不善导致公司陷入财务问题,那么投资者肯定会避而远之。”Mark 强调,这些龙筹股之所以容易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大都是成立时间很短的公司,运营时间不长。

“很多投资者最近都极力避开龙筹股,而相对便 宜的估值也不足以把他们吸引回来。”Mark解释说,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的后期,小公司以及龙筹股会开始跑赢大盘,因为那时候流动性充足,投资者也会愿 意青睐知名度不高的中小盘股。“这也就是为什么2006年以及2007年上半年上一轮牛市后期,会成为小盘股、龙筹股的天下,而反过来,2008和 2009年,这些龙筹股就开始剧烈下跌,远远跑输大盘。”

星展报告指出,目前部分中资股的已经低于2倍PB,该报告称,很多龙筹股需要重树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包括恢复分红、成功融资、回购股份以支持股价等。

据称,截至2月底,在新交所挂牌的150家龙筹股中,已有45家发出盈利预警,占总数的30%。

不过,“普遍来看,中资股的资产负债表还算强劲,到去年底我们研究的18只中资股中,11只处于净现金状态,3家负债率超过50%。”星展表示。

其實還有其他案例,起碼仲有多幾件。看來新加坡造假的程度仲勁過香港,可能香港因為近中國,找人都唔太遠,加上捉人都可以找中國公安。但是新加坡就距離遠,且沒引渡法例,所以一上市拿到錢就萬事大吉,搞壞了,走番中國做其土富豪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2

巴西版“B先生”:“两落三起”的滚雪球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6/HTML_4F765M2NSDU9.html


如果你有机会坐听91岁的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忆往昔峥嵘岁月,你会发觉这家巴西最大的多元化集团之一的创始人老人斑浮现的那张脸后,搏动着一颗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那么,你就不会对去年至今各行各业的商界大佬们的相继复出,连声惊呼。

显然,台积电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忠谋不是“复出”的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买马式”的复出猜测,倒不如将时针往回调拨200年,去关注和思考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对于“企业家”(法语:Entreprendre)这一词汇的推而广之的运动,以及萨伊对此作出的定义——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

事 实上,如何在经济危机时期,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进而为公司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竞争打好地基,正是大佬复出的意义 所在。这也正是Verdi先生在其76年的经营生涯中能够“两落三起”,并且成就营业规模超过50亿美金的Rodobens集团的最朴实却也是最坚硬的内 核所在。

如今横跨交通、地产金融三大产业,拥有10项业务和50家公司的Rodobens集团,是Verdi第三次创业后的产物。在那之前,16岁的Verdi就开始他的第一次创业,此后其人生起伏,像极了高尔基自传体似的三部曲。

如 果你读过巴菲特的最新传记《滚雪球》,你很可能会因此想到被股神巴菲特称为“理想商人”的内布拉斯加家具零售公司创始人B夫人。B夫人的原名是Rose Blumkins,一位东欧至美国的移民。目不识丁的B夫人一手创建了美国内布拉斯加最大的家具中心,此后巴菲特以600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了B夫人的公 司,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收购了B夫人的经营才能。巴菲特曾在多个场合赞誉B夫人,称她是“天生的企业家”。他甚至给B夫人写诗赞颂她。活到94岁的B夫人一 直没有从她的家具事业中退休。

目前还未退休的Verdi先生,基本可以视为“Mrs B”的巴西版本,只不过换了个性别。和B夫人一样,Verdi的经验才能与书本无关。

创业“三部曲”

“我觉得我是个天生的商人。” Verdi说。

在 没有资金、经验甚至缺乏阅历的16岁, Verdi开始了第一次创业。起初他捣腾了一个仓库;一年之后, Verdi又成立了一家咖啡豆烘培公司。可惜,事与愿违,当时在巴西经营扫帚和咖啡等轻工业产品的公司,多如牛毛。最终, Verdi不得不放弃了上述业务,结束第一次商业冒险。

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并没有太过沮丧,2年后, 20岁不到的Verdi盘下了一家无所不卖的商店——它经营着从食品、布匹到各类工具的宽泛的商品品类。新老板Verdi保持着这家商店的“百货特色”, 最为极端的时候,这家商店销售3000种品类商品,既销售殡葬用的寿衣,也销售着新娘婚嫁所需的相关产品;与此同时,他对这家小“百货”进行创新,采用了 连锁业态。于是,一家名为“Casas Verdi”连锁零售店在巴西的几个城市相继亮相。

“当时的巴西,还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或许正是由于机会 太多了,彼时的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并不专注,他没有将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零售业上,在经营零售的同时,他涉足农业种植——成立某种类似农村合作社的方式,种棉花和谷类作物。“或 许我有些天赋,没过多久,我就被视为当地的‘棉花大王’。”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说,第二次创业到此为止,基本可以视为小有成就。在年轻气盛的Verdi脑中,根本没有“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说,“我当时认为只要努力,生意就 可以做得越来越大”。

1945年,巴西爆发了大面积棉铃虫害,这基本毁掉了当年90%的棉花收成,农民们在1945和1946年损失惨重, 越来越多的农民无法履行合约,这压垮了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的事业“第二春”,他变卖了商店内所有的产品,用以偿还供应商的欠款和员工的薪酬,以破产的方式,再一次回到起跑线上。

不过,就像永不疲倦的夸父,三年后,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开始第三次“白手起家”的创业,这一次,他缔造了一个帝国。

“我的企业大学”

正如建筑设计图纸中的大厦高度决定了地基的夯实程度,对于地区或者行业基于人口统计特征而作出的趋势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商业设计师们今后的成就。

第三次创业的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将他从社会大学中学到的人生智慧——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而非正确地做事情——近似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战略的某种描绘,淋漓尽致地用到此后的商业决策上。

他决定将新公司的命运与巴西的“未来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我认为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和道路建设息息相关的。”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仔细分析研究一切与道路相关的行业,他认为随着任何一个新兴经济体,要想获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势必要完善交通网络,巴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运输业的发展是指日可待的,因此,他决心销售一切可以在路上跑的产品。

卡车销售市场被Verdi视为切入口,当时巴西的个人汽车消 费市场尚未成熟,工业化对于运输工具的需求开始显现。1949年,他和一位朋友一起创建了Toledo&Cia有限公司,用以经销美国卡车制造商 Studebaker的产品。很快地,Toledo&Cia选择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捆绑在一起。这家以品质著称的德国汽车品 牌,开始有选择地进入一些新兴市场,巴西是它看好的市场之一。

多少有些放手一搏的意味,Toledo&Cia放弃了包括 Studebaker在内的其它卡车品牌的销售业务,一心一意经营奔驰牌卡车业务。业务经营得不错,不久后,Toledo&Cia改名为 Cirasa,这就是此后的Verdi集团(该集团于2003年更名为Rodobens集团)的雏形。

但是,平稳增长,等客上门,模式简单的代理业务,既缺乏惊喜,也缺乏更大的想象空间。“当时巴西的经济发 展水平,远未及今天的水平,在买得起奔驰卡车的客户开发得差不多时,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发展那些有购买欲望但尚未有足够支付力的潜在客户。 ”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说,他和他的长子Waldemar Verdi Jr.有了摸索为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发展模式的想法,即通过分期贷款的方式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的客户,或者通过某种形式的融资服务壮大现有客户的业务, 进而培育其对客车的进一步需求。

Rodobens公司的这一“成长逻辑”,你可能会觉得听起来“很熟悉”,事实上,它像极了近年来许多大公司所提倡的“服务转型”或者“整体解决方案”,或者我们更应该反过来说。这些所谓的新经营理念,早就已经存在着朴素的实践者。

在第二次创业期间,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曾经与巴西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Banco do Brasil有过深入合作,这些合作关系为上述的新想法提供了便利。这也为Rodobens后期在金融领域的深耕埋下伏笔。

跟随父亲经营Rodobens的小Verdi先生,在1966年成立了Rodobens财团,开始了这家巴西公司在金融服务业的开拓。Rodobens财团的成立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司起家的卡车等交通工具的经销业务。“当我们从卡车的分期贷款业务,进入到汽车的分期贷款业务时,我们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数据。买车的人们往往也存在买房的需求。”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说,从提供汽车的分期贷款业务进入到房地产分期贷款,被他视为一种水到渠成的金融业务的横向多元化。

而 金融业务的“水到渠成的多元化”带来的则是Rodobens公司进一步的产业多元化。这一次,他们进入了房地产开发市场。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国度中,土地 是一种天然的稀缺资源,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企业,或多或少总会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会盖那么几栋或高或低的商品房。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Rodobens正式进入地产界。

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坚持认为,Rodobens进入房地产市场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并非一种机会主义的行为。“通过信贷业务,你可以了解客户的信用记录;你甚至还可以了解这背后隐藏的消费风向标。这能让你找到利基市场。”

Rodobens 瞄准的是两类客户群,第一种是家庭月收入在2000-4000雷亚尔之间,主要购买45平米到90平米之间房型的消费者;第二种则是家庭月收入在4000 雷亚尔之上,主要购买75-230平米房子的消费者。其中,中低端消费人群所构成的市场被Rodobens视为增长性更高的市场。2007 年,Rodobens将旗下的地产业务(含部分房贷业务)剥离出来单独上市,2008年这块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18亿巴西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3元人民 币),并且控制了价值约为62亿美金的土地储备量。

今年3月份,巴西政府出台了一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划方案,其中政府将联合部分地产开发 商共同开发一些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地产项目,“2009年是另一个契机,Rodobens成了政府选中的合作者。”虽然已经不再涉及具体业务经营,谈起房地 产业务的发展,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还是为公司早年的战略选择颇为自豪。

不过,在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看来,Rodobens看起来是一家多元化经营公司,事实上这家集团公司的战略可以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形容,“Rodobens的业务紧紧围绕‘车’和‘房’这两块业务,而后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中心将他们牢牢地固定在有竞争优势的位置。”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说,与这“车”与“房”无关的业务,他们不会介入,“那无法积累专业知识”。

Rodobens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演变出来的,却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业务结构:保险经纪业务,银行,汽车租 赁业务,风险管理的咨询业务……这其中有一家名为Rodobens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公司,甚至还经营着巴西当地的部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业务。你实在很难解释卫星电视业务与地上的汽车房子有多么紧密的业务联 系。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选择来强调的“坚持、专注和信仰”对于一家公司或者一位企业家的重要性。

即便Rodobens的管理层 可以说明卫星电视与“房”/“车”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化背后的能力建设。以金融服务为例,虽然说是围绕“房子”和“车子”,但这项业务 的发展依然与金融工具的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随着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充实专业人才;这是一项“知易行难”的任务。其次,找到金融专业人才,这些成 天与资金打交道的人,是否会看上通过卖房、卖车而挣来的那点辛苦钱?他们是否更愿意抛开两个基本点,去从事更宽泛的金融产品创新?

这多少有 些自相矛盾,不过,更多的选择要留给他的长子去做出决定,91岁的Waldemar de Oliveria Verdi是应该以云淡风轻的心态,偶尔踢踏地跳几步桑巴舞步。他早已从自己一手打造的这所企业大学中毕业了,如今他就像一位精神领袖般在 Rodobens的内部商学院内和公司的新员工分享一些“战略与策略”之外的诸如人生观的话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7

鱷兄對中亞能源(850)副主席鄺先生的分析


這篇文章是三星期前,鱷兄的分析,經與他商討後,並附上部分談論紀錄,予以刊出。至於筆者可能要稍後才能分析公司業績。


---------------------------------------------------------------------------------------------

首先縱合資料介紹一下他。鄺教授,原名鄺社源,850副主席兼營運總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30/LTN20080630539_C.pdf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985

學歷:
美國奧克荷馬州大學工程管理碩士
美國德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石油工程碩士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國南卡羅納州立大學電腦系學士

1.  鄺教授曾在美國政府能源部任職研究工程師(年份不詳)
2.  1977年:在美國ARCO為德州西部鑽井及作業工程師(
ARCO即Atlantic Richfield Co,該公司其後被英國石油公司兼拼並納入英國石油公司集團之內)
3.  1980至1983年間,
鄺教授出任奧克拉荷馬州及堪薩斯州高級石油作業工程師,負責鑽探深層天然氣井及油田開發工程。無公司名,iMoney也沒提及
4.  1984-90年:跟隨美國美國太陽石油公司(現改稱「
Sunoco, Inc.」在中國南海海上與中海油合作鑽探石油,為技術培訓及聯絡經理;又與中石油總公司進行陸上勘探研究。根據英文通告,美國美國太陽石油公司叫做Su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
5.  1990-93年:美國Sun Oil駐中國總代表,經常與內地政府部門及跨國油公司高層聯絡,
又以聯合國石油專家身份在內地油田講學
6.  1993年:創辦中油服務公司(PetroChina Services),辦公室設在九龍城
7.  1994年:北京石油大學出任教授
8.  1996年:受聘到中東科威特石油部講學
9.  1996年,成立中油資源有限公司(PetroChina Resources Limited)。
10.  1999年:將註冊商標PetroChina贈予中石油總公司,
並將公司改名為中亞能源(PetroAsian)
11.  2003年,
鄺教授協助中國石油在香港成功投標並組建了5座加油站,鄺教授於其後的兩年時間專職深入研究有關生物能源及水煤漿燃燒技術等課題。
12.  2008年:加入上市公司中油資源任副主席及營運總監,
後中油資源改名為中亞能源

中油資源:
1.  1996至1999年間,
中油資源有限公司協助美國賽敦石油有限公司(Triton Energy Corporation,後為AmeradaHess有限公司收購)與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國珠江口盆地進行多次海上石油鑽探。

2.  從1996年開始,中油資源有限公司與美國通用電器金融公司(
GE Capital Services)在國內從事海上天然氣發電項目開發,及與著名的國際性石油企業包括美國菲力浦斯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 Inc, 即現在的大陸菲力浦斯石油ConocoPhillips Petroleum,Inc.)合作。


學歷方面,無從稽考,但他在美國德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
畢業應無疑問,搜尋他的名字,Alumni中有他的名字,可 是他的第二個碩士工程管理碩士(Engineering Management)則充滿疑問。在Hong Kong Computer Society的投資講座宣傳和University of Texas收錄的一篇當地剪報,竟然都指MBA是在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就讀。在通告中,其實他只寫了就讀的州,而沒有寫大學的名稱,而且MBA也變成Master of Science。還有,第二個碩士是在1977年完成,還是其後再讀?總不會同時間在兩個州讀書吧!
https://www.engr.utexas.edu/news/publications/newsletter/Spring2001/1970s.cfm
http://www.hkcs.org.hk/whatsnew/20081107/files/HKCS_IC_3rd%20Seminar%20EnrolmentForm.pdf
http://www.utsystem.edu/news/clips/dailyclips/2006/1008-1014/UTAustin-MRT-Chinese-101206.pdf


工作方面,
鄺教授於1977年在美國ARCO為德州西部鑽井及作業工程師。儘管ARCO比較多人認知的是油站業務,更早期的是石油化工,ARCO當年也有上游業務,Wikipedia關於勘探業務的文字紀錄竟然都在1977年前,之後顯然也有上游業務,但暫時追尋到的仍然是阿拉斯加油田。還有,大學在奧克荷馬州,讀書的事怎樣辦?既然1980年在奧克拉荷馬州工作,那個更可能是取得第二個碩士的時間。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CO

1984年,加入Su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Sunoco, Inc.到今日仍然存在,現在只做下游業務。
Sunoco在1988年透過將Su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any的股份派給股東,結束了美國的上游生意,,90年代初,也結束了國際的勘採業務。


SunocoSu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any在1989年改名為Oryx Energy Company。鄺教授其實為那間公司打工呢?當然,作為公司內少有的中國人,當初內部調派到姊妹公司與中國公司打交道也算是情理之中。

"In 1988 Sun's board approved a major restructuring of the company, disposing of all domestic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Su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any,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to the common shareholders of Sun Company, Inc., and focusing on the "downstream" part of the business -- refining and marketing."
http://www.sunocoinc.com/site/TheCompany/OurHistory/
http://www.nytimes.com/1989/05/05/business/company-news-sun-exploration-becomes-oryx.html

1993年,鄺教授創辦中油服務公司(PetroChina Services)。不知道PetroChina Services在那裡註冊,公司註冊處就是沒有紀錄。
根據公司註冊處紀錄,有一間私人公司中亞能源有限公司,在1993年註冊,最初的名字叫做美國德州石化有限公司,沒有打錯,是石化,不是石油,英文是TEXAS PETROCHEMICALS LIMITED,直到1998年才改名叫做中亞資源有限公司(PETROCHINA RESOURCES LIMITED),1999年底,即中石油在香港註冊前的一天,改名做中亞能源有限公司(PETROASIA ENERGY LIMITED),PETROASIA 之後又改為PETROASIAN,這間公司可是鄺教授的?

通告指1996至1999年間,
中油資源協助美國賽敦石油有限公司(Triton Energy) Corporation在中國珠江口盆地進行多次海上石油鑽探,在iMoney中,無端端提到它,「話說1993年Triton老闆看到哥倫比亞森林的地質資料,............」,不知道與鄺教授有何關係,最終結果令他「深信從事石油勘探先決條件,必須具備冒險家精神」。有一位自稱是鄺教授的fan,在他的blog提到「教授又話好似他以前在美國 Triton Energy 工作時,在南美哥倫比亞發現大油田,其股價便由0.40美元升上至2美元,更於兩年內上升至45美元,一夜之間由華爾街的小丫頭變身為萬人迷,成為市場上的佳話,但當然做石油是需要運氣及具有風險的,因為其要求的技術非常高。


鄺教授參與過Triton Energy哥倫比亞項目嗎?


Wikipedia的資料顯示,原來Triton Energy在哥倫比亞發現石油的事是1991年的事,更有資料指Triton Energy開始在哥倫比亞尋找石油更早至1981年夏天,這段期間鄺教授不是有全職工作嗎,鄺教授難道懂得穿梭時空,還是一個人打兩份工?


十年才有石油,再過幾年才有正現金流,有沒有石油還要講運氣,可會嚇怕香港石油變身股炒家?無論如何,discuss就曾經有人吹捧過鄺教授這個「往績」。點解鄺教授要一再提到Triton Energy,能令他感受最深的,應該是自己一手一腳造出成績的項目,他既然參與了眾多項目,那個才是他的最得意往績?


他被提得最多得意往績,是將PetroChina送給中石油,說他大方好,愛國也好,這件事跡就是不關乎工作表現,顯示不出他的英明神武。
http://hk.myblog.yahoo.com/oil-shares/article?mid=558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ton_Energy_Limited
http://www.answers.com/topic/triton-energy-corporation

鄺教授的fan blog的報導,與其他資料如同倒模,卻留下一些不解處。


第一,報導開宗名義指明鄺教授「同時攻讀工程管理MBA和石油工程碩士學位。經過兩年的學習,鄺社源終於取得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石油石程碩士學位及MBA學位。」兩年兩個碩士,當年可有這樣的雙碩士課程?


第二,PetroChina Services推前到1990年成立,卻令人難以理解的三年後才註冊。第三,Triton Energy的合作年份變成了1993-1998年,沒有了1993-1996年不知做過甚麼的空白期。陳年舊事,一時間記錯年份也沒大不了.,令我在意的,有一些圖片如非鄺教授提供,blog主如何能夠找到?
http://hk.myblog.yahoo.com/oil-shares/article?mid=768
http://hk.myblog.yahoo.com/oil-shares/article?mid=251


2003年,
鄺教授協助中國石油在香港成功投標並組建了5座加油站。其實,鄺教授早年是否有下游行業的工作經驗?


有一間公司「瀋陽航天寶德爾石油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聲稱中亞能源在2002年了它,然則鄺教授應聘為總裁。老闆獲「應聘」,聽落有點不自然。
http://www.net114.com/2437036/

greatsoup:
學位方面,相信是真的。Master方面,他是讀石油是肯定的,但是工商管理在哪讀卻是不清楚,可不可他讀到一半,因工作關係不能繼續,之後用那些學分繼續學業呢?

至於他的石油經驗,他在一家原本有上游、下游的公司工作,
兩樣都有不奇怪。

但是為何在1990年去香港,
但是在1993年要改一個和外國公司差不多的名稱?既然他喜歡「中國..石油/能源」這個名,為何不直呼為中國石油呢?這家公司是否原本不是他的,是一家西方的代理,其後鄺先生買下來,才正式有記者講那些東西?

1981-1991的油田問題,你已經說得清楚,
但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家公司在1991年發現這個油田,又和鄺教授1990年在香港有矛盾呢,應該話他近十年經常在做兩件事呢。這兒有兩個假設,一是他真是好勁,二來就是加了在真實中加了兩分大話,但以鄺教授本人被派到香港,但不成立公司,三年後成立一家相信是「一人band」公司,可見被重視的程度。

我想買了2002買的公司是真的,不過個人用辭有問題,
這個是小問題吧。
 鱷兄:

80、90代表油價低迷,Sunoco結束國際上游業務,
鄺教授難免要失業。行業不景,返回美國也不會好世界,於是在香港創業,作為外國石油公司投資中國的顧問。

這家公司原本不是他的,有這個可能的,又或者與人合資。
他送PetroChina這個名給中石油就是了,或許他的卡片一開始就用PetroChina,但早期香港的公司註冊一定不是。


greatsoup:

......

我覺得鄺先生是和別人合資的,或是有個美國德州的伙伴,才改這個名。


不過90年代後期油價低迷,
外國企業發掘中國國內油田的意欲應低了,不再投入大量資源,外國伙伴有出售或不再支持的打算。故鄺先生最後可能以一個他可以負擔成或是無償的價錢獲得這家公司,至此就改名了。

但不排除之前在這六年時間(1990-1996),
他用PetroChina這個名代表TEXAS PETROCHEMICALS LIMITED,不過這樣是不是會違反外國的商業誠信呢?
若是的話,這樣更顯得鄺教授吹水呢。
 鱷兄:
http://us.f6.yahoofs.com/hkblog/DIP76Z__DOT__CAhhJdC2VyvWq9__DOT__c6_2/blog/20090713090005263.jpg.jpg?ib_____DhnJ45SCW
鄺教授的fan在blog中放下Oil & You的月刊,ISSUE 1,今個月才第一次出的刊物,內有一幅圖,內裡說第二個碩士是在University of Tulsa就讀。心裡有點疑惑,但難以進一步求證,我發現不到這大學今天有Engineering Management,不代表當年沒有,也可以是我不懂得找。鄺教授為人算是小心得很,點解以前從未提過University of Tuls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17

任先生的財技版圖


這幾日不斷的回留言,也不停的找到任德章先生的關係股票,經我調查後,發覺他真的持有不少股票。


據最新的Rojam收購稱,其資歷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1/GLN20090811128_C.pdf

任 先生,47歲,管理及經營一家私人紡織及針織公司逾15年經驗,彼為該家公司之控股股東。任先生為專業投資者,大額投資於多家聯交所上市公司之股份,包括 但不限於持有Green Global Resources Limited(綠色環球資源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1)約45.15%股權以及江山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95)約12.51%股權。
經過在港交所的查詢後,任先生的組合基本上以細價股組合為主,國企亦有涉足,間中甚或購入控股權,然後買殼後藉概念轉營炒高售出,又或是藉做世界資產以取得控股權,又或是買殼後做中間人,引入新主保留股權亦有。


至於他曾沾手以下的股票,包括前稱宏昌科技、宏昌國際的綠 色環球資源(61)、前稱紅寶石的中策集團(235)、剛重組成功的江山控股(295)、前稱高聲國際、新海國際、新海環保能源的新海能源(342)、前 稱東君化工、大慶石油化工的中國天化工(362)、前稱安歷士、華晉國際、中國鎂業的、晉盈控股的永保林業(723)、潤迅國際(988)、前稱安中資源 的雅域國際(1229)、剛剛購入的Rojam(8075)、前稱盛創企業系統、匯盛實業的名家國際(8108)、連較為正經的南粵物流(3399)也有 涉足。


較為重要的是,他個創業板殼王龐維新先生的關係相信也非常緊密,曾持有他旗下的兩隻股票,分別是前稱EVI教育的美聯工商鋪(459,已轉主板,前在創業板編號8090)豐盛創意、全美國際的田生集團(8136)。


至於往績方面,除了不是他強項的南粵物流(3399)及數隻經常被認為是不好的股份外,他基本上都無輸過。

大股東/董事之名稱 上市法團之名稱
任德章 EVI 教育亞洲有限公司
任德章 Rojam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td.
任德章 大慶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中國鎂業資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中策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永利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田生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全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名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江山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宏昌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眾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任德章 華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雅域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匯盛實業有限公司
任德章 新海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新海環保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綠色環球資源有限公司
任德章 廣東南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任德章 德祥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潤迅通信國際有限公司

 現在慢慢說他購入的時序。

在 2003年4月,披露持股量門檻降低至5%的一刻,他在德祥企業(372)的持股為46,666,667股,相信1998年供股後,是5送1紅利輪的緣 故。7.40%,即8日後,立刻減持3,000萬股,至16,666,667股,持股量即降至2.64%的不需披露水平,相信這次減持的時機不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1008/LTN2004100808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12/LTN20040312020_C.pdf


2004年4月29日,他以0.138元(即合股後的 1.38元)增持新海能源(342)5,001萬股,5.52%的需披露水平,又再以和2004年3月配股價相同的的0.145元(即合股後1.45 元),增持1,509萬股,至6.23%,持股量已增至3億股,不久股份10合1,持有的股票變成3,000萬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8/LTN20080808372_C.pdf


其後,該股股價根本停滯不前,在2007年前股市瘋狂時也沒起息,雖然有派息共4.3仙,使成本稍為降低,但是只是甜頭,使他沒有沽掉股票,在金融海嘯前後更極速下跌,更以30仙,每股1供1,發行4.82億股,集資約1.45億元。


任先生以此攤平成本,除認購所持的3,000萬股外,再多供2,000萬股,即認購5,000萬股,使股權增至8,000萬股,持股量亦增加至8.3%,以現時的股價49.5仙來看,他的股份仍未重回大約60仙-70仙的加權及扣除派息後成本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124/LTN20050124076_C.pdf


2005年1月,他透過永利控股以每股4.90元配售935萬股,集資4,390萬之機,購入其中的700萬股,斥資約3,430萬。


其後該股份經1送2紅股及1送1紅股、股數其後增加至 4,200萬股,成本調整至0.8167元。及經派送紅股調整後派發54.7仙,即派送紅股後9.167仙股息後,中間雖稍有減持送紅股後40萬股,在 2007年4月以85仙全數沽出其餘4,160萬股,以套現購入其他殼股。


以該次交易來看,耗時兩年,僅獲利僅數百萬元,效率不太良好。


2005年3月,龐維新先生以3仙減持當時稱EVI教育的美聯公商鋪(8090,後轉主板編號459)的4.269億股,以維持股票25%的公眾持股量。


在這批新股中,任德章先生接了其中2.25億股,佔該批股份53%,但因為美聯的認購43億股的行動未完成,所以其持股量達8.34%,超逾5%的披露水平。

其後因認購行動完成,持股的情況已不復見,估計他已經趁機全數減持。以當時股價6-8仙計,這批股票應該賺了一倍多,獲利數百萬。


美聯認購43億股EVI 教育,成為公司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127/GLN20050127005_C.pdf


減持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314/GLN20050314042_C.pdf


股價在第12頁(pdf第15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316/GLN20060316005_C.pdf

2005年10月,任德章先生相信以國際配售途徑,以3.45元認購新股南粵物流(3399)800萬新股,2007年1月,他以3.6元減持5.1萬股。


該公司雖股息豐厚,但在2009年卻跌至1元,可見他當時損失不少。現時股價雖升至2.19元,加上其時派息約32.2仙人民幣,但仍然每股損失約1元左右,估計在此股損失約740萬。


南粵物流招股定價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025/LTN20051025026_C.pdf


2006年7月,任先生購入前稱匯盛(8108)的名家國際的590萬元可換股債,每股換股價1.2元,可換4,916,667股。


其後他以均價4.149元及4.5分別減持75.4萬股及60萬,使持股量降至5.95%,取回5,828,946元,加上半年1%的利息,又取回59,000元,已取回成本,剩下股票已為無本。


其後因配售股份及拆股的關係,變成5,060萬股,如在高位全數沽出,約賺5,000萬,如近期沽出,則只賺約200萬至500萬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710/GLN20060710011_C.pdf


2006年9月,任先生及丁先生認購潤迅通信18億股,每股2仙,斥資約3,600萬。其後欲以2.4億收購的卡啦OK收費權,但失敗。其後欲注入越南地產業務,藉此退出又因前大股東因涉貪污案又告終。


但是,卡啦OK業務其後轉成他們的手上,持有2%股權,以更膨漲的2億美元注入眾彩控股(8156)成功,亦由此取得其股權。


此外,他們在46-57仙共減持246,167,578股,套現約3,592萬,基本上已取回成本。

另外,其亦成功配售1次認股證,約100萬元,亦以4.2仙發行新股配售4.7億股,集資1,949萬,其後因售出香港電訊話音業務予中信1616(1883),得款2.6億,所以派息0.71仙,取回1.1億。


然後購回公司其後業務物業及上海電訊,斥資1.941億,下一步估計為是賣殼,價格相信約為8,000萬。


在此次交易中,任先生和丁先生估計將會各賺得5,000萬左右。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911/LTN20060911043_C.pdf

買K場收費權系統及失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04/LTN2007010406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329/LTN20070329208_C.pdf

買越南地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0/LTN2007092002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6/LTN20071206380_C.pdf


同一項資產出現在8156,留意公司名稱及股權分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117/GLN20080117046_C.pdf

8156大股東之操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218/GLN20090218019_C.pdf



售出香港電訊業務予中信16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31/LTN20080831046_C.pdf


大股東購回會展物業及上海電訊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2/LTN20090602012_C.pdf


配售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4/LTN200801143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1/LTN20081201578_C.pdf


2006 年11月,任先生趁大慶石化(362,後稱中國天化工)每股30仙供股之機,購入170,000,000股,持股量約5.22%,但兩個月後,以同價沽出 150,914,000股,至19,086,000股,減至0.16%,至不需披露水平,相信以其認購量來說,他的目的是想賺分包銷佣金,估計此項交易約 賺數十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124/LTN20061124058_C.pdf


2007年1月,龐先生購入仍稱當時豐盛創意的田生集團, 相信他在約10仙購入第一注,其後在35仙購入7,810萬股,增持至1.9542億股,持股量6.67%,估計其購入平均價約在20仙,其後股價一度迫 近1元,獲利超過1億,但他並無減持,喪失先機,不久股價因金融海嘯、大市不佳的影響暴跌至數仙水平。


因財務壓力大,在取得0.717仙股息後,以8仙減持3,027.2萬股,持股量降至4.98%不需披露水平,若他當時逐步把股票全部出售,虧損約2,000萬,但若他仍維持在該公司的股權至今,則獲利約3,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123/GLN2007012300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23/GLN20080623047_C.pdf


 

2007年5月,任先生以每股54.71仙購入原殼主梁金友先生的1.14億股,斥資6,520萬。


短短八個月間,在2008年1月,任先生找到新殼主安中資源,並以1.3元售出86,684,300股予安中資源,套現1.126億,淨賺4,749萬元之餘,尚有現時每股價值1.4元的股票3,000萬股,勁賺約8,949萬元。是暫時唯一成功退出的案例。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09/LTN20070509148_C.pdf


賣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4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0/LTN20080410337_C.pdf


2007年12月,任先生又投資5,016萬,以33仙,認購中策集團(235)發行的15.88億股及40億股可換股票據中的1.52億股,在2008年5月,又以同價沽售,相信都是賺分包銷佣金吧。


大發股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30/LTN2007083044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35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08/LTN20080108180_C.pdf


同月,任先生又賣鎂礦予前稱安歷士、華晉國際、中國鎂業的、晉盈控股的永保林業(723),其後因該礦因地方人物反對,被迫還原。除了賺不到錢外,尚損失了一筆不少的購礦及前期費用。


另外,相信他本人以約10仙的價錢購入2,850萬股,其後股價暴升暴跌並無減持,但現時變成仙股,亦有數十萬的虧損,


兩項共計虧了數百萬吧。


任先生賣礦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0/LTN20071210138_C.pdf

公司賣礦回任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3/LTN20080903007_C.pdf



2008年2月,任先生購入2,388萬股後,又認購宏昌 集團(61)的1.99億股,每股25仙(合股後的2.5元),斥資4,975萬,增持至2.23億股,其後相信減持約700萬股,至2.16億股,其後 股價大跌,又再以10.8仙(合股後1.08元)1供1,任先生作包銷,攤平成本。


最後供股認購不足,他又取得7.10億股,共供9.27億股,斥資約1億元。估計其成本約13-14仙(即合股後的1.3元至1.4元)。


其後股價又大跌,一度跌至3.5仙,任先生亦有浮虧約1.1億元,最終要10合1,集中集源,然後再買一礦,才能炒上至現時約2.2元的水平,暫時獲利約1億。但是其買礦的財技尚有所不足,需要補充少量資料。


認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7/LTN20080227100_C.pdf


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7/LTN200806173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8/LTN20080808342_C.pdf


合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21/LTN20090121480_C.pdf


買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8/LTN20090708554_C.pdf


補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5/LTN20090715335_C.pdf


2008年12月,任先生以2.5仙認購在停牌中的江山控股7.56億股,作價1,890萬,復牌後股價暴升,現時股價8.4仙,尚賺4,460萬,但現時已經爆路,相信任先生要快點沽掉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1/GLN20090811128_C.pdf


近來任先生又和丁先生合作,向日本人購入Rojam的1,232,490,000股,每股2.8仙,共斥資34,509,720元。


現時股價為12.8仙,暫時帳面賺1.23億,各賺6,160萬。





總的來說,他的投資是一筆過,投資細股和大股,以及賣殼都有不同方式。


投資大股,他死抱不放,除非有資金需求。


投資小股,他是先取回成本,又或是只賺分包銷佣金,但龐先生的股卻是例外。虧錢的股,就用方法攤平。


如果是買殼,則是快速把殼轉手,但可能其無甚財技經驗,導致做世界資產錯漏百出,購入殼股也有問題。但他們仍能把潛在價值釋放出來,然後賣殼賺錢。


其經紀為創越融資和金仔。


綜的來說,他賺的錢都是打平還好,賺的是實物,現金都有小量賺吧。


P.S. 由五時半寫到現時十點,一個晚上就這樣耗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98

麥先生之發展(仍在更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176


註: 多謝Louis兄之提醒。


 


麥紹棠,一名商人,有二子,大子為香港雜誌Milk之創辦人,二子為大家熟悉的明星麥浚龍先生。

 

 


麥先生在1991年中建電訊上市,上市後不久,曾洽力寶和龔氏地產爭奪的,已故前和黃大班、曾和劉鑾雄並為華置大股東韋理掌舵的前稱藍寶石、亞洲證券、華人地產、的丹楓控股(271),最終失敗,其後搞搞財技,購入不少東西,股權逐步攤薄。


1999年至2000年間,公司憑著「電訊」概念,公司和信和置業換股,並合作在信和管理物業中,提供網絡業務,又和劉德華合作搞網之刺激,股價一度炒上5元(即未合股前的50元,除權後的20.5元)。

另外,公司在2000年購入經營幼兒電子產品業務偉達燊(1169),易名中建數碼媒體,之後和海爾注入無線電話業務、網站及出版業務,易名其海爾中建集團,並購入原上市的資產幼兒電子產品業務,在2005年正式退出,成功使十多億的空氣變成大量現金,並因此派發68仙股息。其後欲再把該等幼兒業務在創業板上市,但最終告吹。

中建電訊在2001年左右,重組前稱,陷於財困的誠德國際集團、浩宇科技的中建電訊科技(261),在後期幾年逐次以高價、低換股價,把變壓器業務、無線電話業務,之後把公司土地賣掉給母公司,又後來2次私有化不成功,中建電訊最後以保證回購價把部分股份賣給惠理基金(806)及德意志,減持以恢復上市地位。


2002年中建電訊宣佈,10合1,之後4供1,每股5元,又1送5股,即是2供3,每股83.3仙,獲得大量資金,以這些資金作為認購中建電訊科技(261)之本金。

2006年中建電訊認購蔡先生在文中暗中提及的,聲稱為朋友開的易貿通(8163),其後,麥先生逆向收購,以一個東南亞林由相對控股,變為絕對控股權,後來代價稍降,又批股集資,在2008年正式成功購入。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3/GLN2007102308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114/GLN2007111421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30/GLN20080330009_C.pdf


最後中建電訊在2007年個個炒「仙股」高峰期時刻,學達利國際(608)賣掉榮暉國際(990)股權一招,把中建電訊科技大批股權減持,取得大量現金。次年,公司最大客戶不再下單,故發盈警,不久又想合股,然後注入業務,惜失敗。


2009年,大股東以50仙作出局部回購,大股東無本增加了自己的持股量,也可以絕對控股此公司,這些就是財技了。

前幾日,公司聘請前中信高人王先生坐陣,估計又再重演點石成金之歷史,但現時是等待套現,並不是有概念可炒,這是需要留意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09/GLN20090809001_C.pdf


如果需要更多考證,可以告知,我會儘量找出舉證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65

鱷兄對景戰彬先生之調查


景戰彬先生,即中聯石油化工(前聯大控股、明倫集團,346)前七天購入的中美能源的原大股東。


關於中聯石油化工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E4%B8%AD%E8%81%AF&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9


今日,我未經鱷兄同意,把景先生的調查公諸於世。


-----------------------------------------------------------------------------


這次由景戰彬開始調查。

景戰彬先生,現年42 歲,於一九八六年於華北科技學院(前稱華北礦業學院)畢業。

畢業後,景先生於河南省登封市煤炭生產管理局(「管理局」)工作,曾任辦公室秘書、辦公室主任及副局長。由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四年,彼為河南省登封市礦管局黨委副書記及副局長,並由一九九五年至二零零三年為河南國營小河煤礦之黨委書記及礦長。由二零零四年至二零零五年,景先生出任在中國成立之綜合企業河南省桂圓實業集團之總經理。於二零零五年,景先生成立鄭州中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該公司董事長,該公司主要從事生產煤。景先生於礦場營運、生產、業務發展及管理擁有豐富經驗及知識。


這個小河煤礦後來被578(現稱合動能源)收購。
暫時沒資料顯示景戰彬與合動能源有甚麼關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828/LTN20060828107_C.pdf

合動能源去年9月曾發出通告:「董事會謹此知會股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煤碳工業管理局發出之緊急通知,河南省所有煤礦(包括本公司擁有之五個煤礦)被勒令即時暫停生產直至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為止,以進行安全檢查。」實際上,暫停生產的時間比最初預計的更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23/LTN20080923160_C.pdf
http://www.hnmt.gov.cn/opennewsshow.asp?id=3096&typeNumber=000100020003


中聯石化收購的煤礦可曾受到河南省停產影響?
河南省安陽縣善應鎮黑玉煤礦被安陽市列入停工停產整改礦井名單
http://www.anyang.gov.cn/aynews/opennews.asp?id=48290

----------------------------------------------------------------------------


關於公司的最新消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919


 

《專訪》合動能源料電力煤下半年保持平穩,暫不發展下游業務 (10:43)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伍逸華24日報道》市場一般預期下半年煤價將會回升,主力生產電力煤的合動能源(00578),其董事總經理巫家紅接受《經濟通通訊 社》訪問時表示,料下半年電力煤價能維持上半年約每噸520元人民幣的水平。他解釋,電力市場開始回暖,需求上升能令煤價保持穩定,加上不少企業近期均與 煤炭公司簽訂合同,亦反映市場憧憬煤價會有上升的空間。  


他又表示,今年不會有重大開支,而目前會主力發展現有的煤項目,暫時不打算進入其他煤的範疇, 例如煤層氣或其他下游業務。


---------------------------------------------------------------------------


戴兆兄對合動能源的分析: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579


  合動能源(578)與合營夥伴訂立框架協議,以成立合營公司,從事收購及整合河南省煤礦,合動所佔合營公司的資本,擬以現有煤礦及相關資產支付。如能獲正式協議,合動能源的資產將作重組。

   建議成立的合營公司,註冊資本將不少於10億元人民幣,合動將佔45%即4.5億元,合營夥伴則佔55%即5.5億元。合營公司的目標是,於2010年 年底原煤年產量為一千萬噸,並於2011年年底前增至二千萬噸。合營夥伴為河南省國有企業,最近已被指定為河南省煤礦資源整合的六個主體單位之一,其管理 層主要來自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在煤礦營運及安全方面具有豐富經驗,並已獲國家開發銀行授予178億元人民幣的銀行授信額,用作收購及整合煤礦和勘探、開發 及利用河南省的煤氣層資源。

   去年9月下旬,河南省登封市一個民營煤礦發生致命爆炸,當地相關機構發出緊急通知,河南省所有煤礦被勒令即 時停產,直至10月20日為止,以進行安全檢查。相信是觸發河南省煤礦資源整合的構思,並指定主體單位統籌。合動能源在河南省登封市經營煤礦企業,去年為 河南省鄭州市煤礦企業第一納稅大戶(所得稅1.08億元),在工業企業的納稅亦排名第四。如能協議成立合營公司,對合動具有戰略意義,獲得較迅速的發展。

   估計受財務狀況所限,合能將以經營中煤礦及相關資產作價入股,因只付合營公司資本已是4.5億元,並無足夠資金應付。賬面固定資產則為10.88億元 (包括商譽及採礦權等),相信把其中4.5億元撥入合營公司,而合營夥伴既獲大量銀行授信額,估計注入資本是現金5.5億元,可供合營公司作收購發展用 途。合能目前在河南經營五個煤礦,去年的年產能一百七十萬噸。如合營公司於2010年年底的產能不少於一千萬噸,雖然合動只佔45%,應佔年產能已是四百 五十萬噸,並於2011年可增至應佔九百萬噸;可見參與合營公司投資,是迅速發展的途徑。問題是合動的年產能一百七十萬噸,而固定資產已是10.8億元, 合營公司的目標產能為一千萬噸及二千萬噸,應動用多少資金(如以合動目前產能及資產比例計,合營公司將動用投資資金達128億元)。理論上合營公司可以大 量借貸,但亦需要若干資本比例;如合營公司年產能達二千萬噸,相信需要增加資本額,令合能的未來財務存在壓力。

   合動過去的發展主要是發 行可換股債券籌集資金,現仍有兩項未到期,總值4.22億元,於2010年11月及12月屆滿。其中約1.94億元的持有人,有權於今年12月選擇贖回, 因而列作流動負債,亦使去年年底錄得流動負債淨值1.7億元。該項債券的換股價已因送股而調整為0.888元,而股價亦已高於換股價,如股價繼續維持於高 水平(近期高位1.39元),相信可吸引換股而不必贖回。此債券以兩間公司權益作為抵押,合動亦希望可以解除抵押,以免影響對合營公司的注資。另一項債券 主要由大股東相關人士持有,如股價不太差,相信也將換股,以配合其財務狀況。如果債券可換股而不必贖回,合動仍持有淨現金約9700萬元。

  今年年初合動五送四紅股,刺激股價大升,亦為可換股債券帶來有利條件,如債券換股,便無淨負債,可以重新安排集資,例如再發行可換股債券或配售新股甚至供股等。這是估計,而對股價的推動仍賴業績支持。

 


  受政策影響,合動的五個煤礦均於去年9月下旬停產,其中小河一礦(產能三十六萬噸)已於去年12月中恢復生產;另一向陽煤礦(產能四十五萬噸)亦於4月下旬批准恢復運作,直至6月11日。其餘三個煤礦已進行規定的整改措施,並已於7月13日公布恢復生產。


   合動去年上半年盈利2.08億元,下半年只有7500萬元,反映第四季全面停產的影響,而第三季的煤價亦已開始回落。去年全年盈利2.83億元,於送股 調整後,每股盈利約0.212元。今年的展望,因停產關係,煤價又低於去年,業績難與去年比較,而跌幅難料,看其餘三個煤礦何時復產而定。

 


   合動原來的計劃是,今年內將產能由一百七十萬噸,增至二百萬噸以上,這是產能,不是產量,只要設施配合又獲批准,即可實現。而湖南省對煤礦整頓,相信亦 將影響審批,亦不等於今年產量為此而增加,只是反映合動的發展意向。現在已建議成立合營公司進行發展,而合資夥伴亦有優厚背景,如能協議,實在可以加速發 展。


 


  過去的發展,合動均以財技配合,倚賴可換股債券集資,而到期前亦需股價配合。建議中的合營公司將以資產注入作為股本,又是財技。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需要財技配合,是實際的需要。看來合動的未來發展仍然沿用此一策略,今年股價升達四倍,同樣是財技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78

莊先生的米飯班主


林奇先生找到一篇很好的新聞。請各位細閱文章粗體字的部分。此外,我不會給任何意見。

他說那些是靠那堆公司來維持生計,但是維持生計的意見是甚麼,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另外除了那堆公司外,北角某中心都是他維持生計的方法。本星期的問題亦都會在這個方向。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012

莊先生相貌:


 


《明報》
2009/11/27


豐德麗(00571)配股案,踏入審訊14日,中南證券老闆莊友堅再度出庭作供,場面繼續「火花四濺」。Passport代表律師多次質疑莊友堅與林建岳及其家族關係非淺,林建岳的兄弟亦曾在莊友堅旗下的證券行工作,而莊友堅承認林建岳為「好朋友」但當律師提起中南在去5月,為豐德麗供股進行包銷後,不少客戶都「坐艇」,有否損害他與林建岳的關係時,莊友堅就表示對兩個人的關係有損害並不在乎(I don't care),他在意的是公司間的往來。

與鄺啟成關係受質疑

莊 友堅昨日與代表Passport的律師Nigel Kat舌劍唇槍,雙方多次打斷對方說話,互相表示已「受夠」(It's enough)對方。而當Kat問及莊友堅與豐德麗的其中一名承配人鄺啟成關係如何時,莊友堅首次回答是「朋友」(Friend);但其後Kat即指這和 前日「死黨」(Good Buddy)的說法有出入,莊友堅再反駁:「OK,是『死黨』。所有人都是『死黨』(Everyone is good buddy)!」

在律師盤問下,莊友堅亦披露林建岳的一位兄弟,曾於2005至07年在莊友堅旗下的證券公司當客戶主任;但莊就否認有參與1997年麗新發展及麗新酒店(即豐德麗前身)的重組計劃:「當時我仍然很窮。」當Kat問莊友堅是否同意,林建岳的父親林百欣是一位「為人熟悉、受人尊敬的大亨」時,莊友堅卻回答:「他是為人熟悉,但我會刪去『受人尊敬』這個字。」

Kat 在庭上指,莊友堅與豐德麗12月配股時的6位承配人關係密切,中南證券過去曾有82%的佣金收入,是來自有關公司;莊友堅亦坦承「是靠那些公司來維持生 計」。不過Kat認為,那6位承配人的公司過去經常錄得虧損,財政狀況不良,質疑中南為什麼仍為他們進行集資;但莊友堅卻駁斥,那些公司財政狀況並沒有很 差。

另外,Kat指其中一名承配人鄺啟成,旗下的公司漢基控股(0412)在07年,曾與 豐德麗於澳門星麗門項目的合作伙伴New Cotai簽訂過賭場服務協議,Kat質疑當年介紹鄺啟成予New Cotai的人,就是林建岳,但遭莊友堅否認。


 

Kat又指控莊友堅在有關服務協議公布前18日,剛巧增持漢基的股份,當中的因由是什麼,莊友堅卻只不斷表 示「不記得」。Kat再追問有關投資總值逾億元,難道莊友堅會不留心?莊友堅卻一口回答「是」。


不過,Kat隨後就以此為據,指莊為豐德麗配股,只賺120萬元,既然他連逾億的投資都不放在心上,為何會主動去做一單只價值百多萬的生意,莊友堅對此則始終沒有正面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19

撒旦先生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3016


有幾多讀者睇過龍珠呢?當中有個角色撒旦先生,舢舨充炮艇,又比佢騙到全世界的人,受萬民景仰

話說撒旦先生身懷絕技,可碎十幾塊瓦片,同外星人當然冇得比,但已經比正常人強大得多,同斯路一戰中,撒旦先生並沒有出手,全場扮肚痛,但最終打敗斯路的人卻是撒旦先生

如果問點解,撒旦先生一直做著賢明的決定,第一沒有向斯路找碴,適當的時候保証自身安全,第二係扮肚痛唔肯出手,由於肚痛係不可抗力,受制於不可抗 力是不會影響實力的評價,第三係話氣功係掩眼法,由於場上最有公信力的是撒旦,因此佢話掩眼法就係掩眼法,同時亦保全了自己的名譽,最後係斯路消滅左之 後,第一過跳出黎認屎認屁,由於現場沒有其他英雄的人選,撒旦先生自然成為救世英雄

站在媒體的立場上,也有好處,訪問賣飯盒的少年的難度比訪問撒旦先生高,況且龍珠戰士在戰鬥後已立即離場,根本無法訪問,另一方面,天津飯同笛子大 魔王等以前也曾在天下第一武道會登場,但之後人們卻忘記了他們,比起炒作歷史人物,將樂意同媒體合作的撒旦先生捧成英雄可謂眾望所歸

這給我們甚麼啟示呢?就正如日常所見,每朝10點都有撒旦們上電視,他們比常人強,有幾強不是問題,只要在適當時候跳出黎認屎認屁,自然成為撒旦,平民本身就是弱者,弱者沒有強者的指引就不能安心生存,因似撒旦們應運而生,這正是資本主義的供求理論

現在在你面前也有個撒旦先生,這個撒旦先生同你素未謀面,學識只是半桶水,甚至連格鬥技都未學過,但你又無端信佢講,甚至跟佢做同樣的事,這個撒旦先生是誰?是本人味皇

老實說,味皇亦只是投資初哥,唔識英文,亦冇學過會計,我說的全部都是冇根據的,完全是"味皇講",讀者為甚麼要相信呢?當味皇講得似層層時,隨時可能只是我亂up,不懂裝懂,尤其係讀者跟我買同樣的東西時,有沒有親自考証味皇的根據?應該沒有吧,血汗錢唔係咁駛的

最近多左人問味皇會計問題,我再次明確表示我冇學過會計,我的回答是"味皇講",完全是我個人的理解,讀者應該自己去學正規的知識,問味皇知識性的問題時我也不介意回答,但我更希望讀者問的是感想性的問題(因為知識性的問題萬一答唔出我會好冇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77

釐清張士佳先生的誤解-亞洲果業(73)


關於亞洲果業事件,我的立場是不變的,我認為小股民及監管當局都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不應賠償小股民。監管當局現時應該調查有沒有假盤的情況。


另外,小股民應按Webb先生的意見去做,但不應有甚麼期望。


張士說到當日亞果「筆者當日見到報價系統顯示亞果NAV是37.30人民幣,甚或權威機構Bloomberg亦寫市帳率只有0.47倍,數字是來自港交所,這明顯是招股書寫得含糊,專業如港交所都睇錯,會否是誤導大眾?」


關於此,我再釐清問題所在。

根據David Webb先生印出來的當日報價股價數據如下:





看清楚紅圈,它是說「AS AT 30/6/09 NTAV: RMB 37.3」,如果你看看帳目,看一看計一計,,應該是無錯,現在我計一次給大家看:


在 2009年6月30日的資產值= 2,905,323,000 人民幣(pdf p.13)


延遞發展成本(屬於無形資產) = 30,700,000人民幣(pdf.13, 214, 254)


在 2009年6月30日的股數 = 77,055,980 股(pdf. p.261) + 5,078,800


在2009年6月30日每股有形資產淨值


= 有形資產淨值 / 2009年6月30日股數


= (無形資產淨值 - 無形資產) / 2009年6月30日股數


=(2,905,323,000 - 30,700,000)/ 77,055,980

= 37.3人民幣

所以他們在技術上是無錯的。


問題在於,有無人真正去了解這家公司才去買,我相信連張先生都沒有理解。


關於誤導,其實還有幾個例子


(1) 新股股本增加導致盈利數字有問題:

現時仍有問題的如下包括張先生在9月底有提過華潤水泥(1313),如果你去看看華潤水泥的數字,他可能不會這樣說。

報價系統說的P/E是錯的,它們顯示的P/E都是幾倍。

例子一:

http://freequote.quotepower.com/web/freequote/stocks_quote.jsp?lang=zh_TW&domain=PUBLIC&rand=-1096136440&lastLevel1Name=nav_stocks&lastStock=&stock=1313&realtime=

例子二:

http://www.google.com.hk/finance?q=1313


例子三: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BasicQuote.aspx?&symbol=01313



但根據招股書,實際上的P/E是:


獲利數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1/01313_637862/C105.pdf



股本數(根據港交所數據:)

華潤水泥控股 (1313 )
公司/證券名稱: 華潤水泥控股有限公司  
主要業務: 在中國生產水泥及混凝土。  
主席: 周俊卿  
公司地址: 香港灣仔
港灣道26號
華潤大廈
44樓  
註冊地點: 開曼群島  
行業分類*: 地產建築業 - 建築  
過戶處: 卓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6/10/2009 
交易貨幣: HKD 
法定股本: 10,000,000,000  
發行股數:
(查看
發行股數重要備註)
6,519,255,462 
(截至 31/10/2009) 
票面值: HKD 0.1000  
買賣單位: 2000 
市值: HKD 25,816,251,630 


所以以去年盈利計,現時P/E是:
3.96/ (948,130,000 / 6,519,255,462)
= 26.81倍

那為甚麼會這樣,據招股書「法定及一般資料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1/01313_637862/C121.pdf


(m) 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二日, 本公司1,000,000,000 港元的代價向順創(greatsoup按:華潤集團為附屬公司)發行4,000,000,000股股份。

這就因為股本大幅增加,導致股本劇增,使每股盈利有錯誤,使PE亦錯呢。


我建議買了華潤水泥輸了錢的人,快點告港交所誤導呢,因為市盈率數字都不太準確。

同類的例子是在2007年上市的維達(3313),那時都因為擴大股本,導緻數字有錯誤。


(2)匯率錯誤導致有錯誤買盤:
另外,又有一個滬江國際的(770)例子,很久以前它派息4美元,但有些人以為它是港元報價,結果炒到31.2元(4x 7.8),不久當然蒙受大量損失,那他的損失又能不能告港交所誤導,這個情況和亞果又是類似,但最後好像都沒有銷盤。


(3)
例子是東方燃氣(432,前友聯建材,現盈大地產): 又是因為盈科注入資產,並宣佈10合1股,以合股後的新股支付作價,導緻有人沒看清楚,以合股後的價錢買了貨,股民亦有損失損失,難道又可以銷盤?



往事連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08/LTN20040308025_C.doc

今日隻是想釐清他的誤解,並請大家明白及體諒,我仍是尊重大家的意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7

快樂的何先生和路先生-直真節點(2371)、中國公共採購(1094)


(1)


在中國的站點中,有位hnr116688兄,發現了一些神祕的東西,原來直真節點(2371)及中國公共採購(1094,前新怡環球)的資產賣方中,持有資產的股東之間,有一定的關連。


其實Webb 早已寫出來,但是都是把它譯做中文較好。


http://webb-site.com/articles/cpp.asp


(2)


直真節點收購: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103

在去年,直真節點收購流通廣告業務的交易中,是由何偉剛及路行先生分別持有74%及26%股權。這個交易原本作價達29.28億元,以可換14.52億股,每股換股價2元的可換股債,加2,400萬現金支付。


後在2009年5月,作價雖減為7.81億,現金代價不變,但可換股債券股價由2元,降至51.9仙,換股股數增至14.57億股,以現時股價回到2.07元計,作價實增加至約30.4億元。


雖這單收購多經波折後,已獲股東通過,但至現時仍未完成。


完成後,何偉剛先生的家財達23.09億,路行先身家財達7.20億。


(3)


中國公共採購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5/LTN20090115183_C.pdf


在2009年初,該公司購入電子商貿業務,作價最高60億元,全以新股支付,該收購由何偉剛及路行先生分別持有48.53%及14.71%股權,並已獲股東通過及完成。


至於其他賣方,可參閱David Webb的文章,其實他們和這兩位先生有微妙關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9/LTN20090529014_C.pdf


在2009年5月29日,公司授予何先生和路先生各3,500萬股認股權,作為他們為公司員工的報酬。


就這項收購中,以現時股價計,何先生及路先生最多可獲28.37億及8.58億元。


(4)


除了這兩項收購外,路行先生亦曾為持有15% Sino Will Limited,間接持有一項集成電路業務,其後在2008年8月,Sinowill Limited 以334,400,000元出售予恆芯中國(8046,前老虎科技)。


另外,同一時間老虎科技亦購入何偉頌先生持有15%的Easy Mount Enterprises Limited,其間接持有一項研發芯片業務,作價215,050,000元。


何偉頌先生和何偉剛先生名稱相似,又和路行先生持有15%股權,未知是否和上述相似的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28/GLN20080828030_C.pdf


(5)


這兩位先生真的高手,在兩年間已賺得最多51億及19億財富,真是一生也吃不完。


關於這兩位先生的資料,我找不到太多,只找到路平先生的一些資料:


在公告中,有一位同名同姓的路平曾經在2006年底擔任第一視頻的董事,2008年1月辭任,當中披露稱他畢業於黨校,任職於建設銀行,做過融資。


至於他辭職的原因,在可能知道自己找到大財源,但不太在意了呢。

就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214/LTN20061214057_C.pdf

辭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05/LTN20080205230_C.pdf


至於何先生,我只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和添發慶豐(661,後易名慶豐集團、中國資源開發、現大冶有色)的一些交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109/LTN20010109020_C.doc


大家能找到其他資料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