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本主義與最弱的一環(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111

巴黎:

一間工廠的總產量不是決定在它的最強勁的部門,
而是決定在它最弱的一環


假如某工廠每月的固定支出是100萬元,現有3種機器,每種月生產量為25萬個,它的總生產量就是75萬件,但如果有25萬件甲產品的單子的直接物料成本是2.5元,並只需要2種機器A及B的工序,一個月貨期,那麼它的每件成本便是:
          
        2.5 元+100萬固定支出 /  25萬件
       =  2.5 元 +4元= 6.5元,

如銷售價是10元,毛利率就是75%,純利率是35%了。

不過那閒置的C機器便一直閒置,即使它可以制造某些產品。

如 果這時有額外多一張25萬件單子的產品是要C機器制造,一個月交貨,直接物料的成本仍然是2.5元,甲工廠的報價明顯會較另一間乙工廠的報價低,因為乙工 廠必須要先保回它自已的固定成本,例如是100萬元,否則,假如正閒置C機器的工廠報3元,而另一間乙工廠最後以3元搶到單子。乙工廠只能保回的固定成本 便是:
                   
       $0.5(3元-2.5元) x 25萬 = 12.5萬

如是者乙工廠再用相同方法和另外兩間競逐機器B和機器C的產品的價,它總共只能保回37. 5萬元(12.5萬 x 3) 的固守成本,產能A,B,C的機器已100%用盡,但卻最後虧蝕62.5萬(100萬元-37.5萬元) 。


真正有競爭力的工廠,會詳細分析企業內最弱的一環,疏導瓶頸,解決閒置
它 們會在設計產品上盡量用盡現有產能,例如上述的例子,現在因為市場並不接受單一C機器制的產品,他們或制造一些需要同時C及D機器的產品,去用盡自已的閒 置C機器,又外發D工序到一間正閒置D機器的外廠,因為那外廠D的報價必然是最低。而需要愈多工序的單一產品,其它工廠同一時間有相同閒置機器的機會較 少,很難和你競爭,你便可以用正價競逐單子。

這亦是巴黎當年給老板的報告的重點,最後老板決定只循序微擴自已工廠,而大量擴大外發加工的能力。自此開始,我們的工廠產能便沒有再出現大量閒置的時候。

上述解釋有一些版塊行業,因為投資者的過渡樂觀,大量資金湧入,令到工廠信心大增,大購機器霸佔地盆,最後使整個行業的機器閒置產能上升,工廠間互相競價,行業的總整盈利率下降,落得股票回報率下降的收場。

然而最受注意的行業,就是最應避免投資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競爭的最後結果,往往只有一間能獨佔霸業而其它的相繼下馬,你一是賺幾倍,一是全泡湯。而即使你有非常詳盡的財務分析,這類行業變化迅速,買中前者機會往往決定在於運氣。

Blog友回頭望望歷史,可能或會有些領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00

中南海的通緝犯 資本主義的大玩家 李祿 民運人士成巴菲特接班人選


2010-8-9 TWM




有機會成為波克夏投資團隊接班人的李祿,從民運人士到基金操盤手的經歷,宛若一則傳奇故事,為巴菲特引薦比亞迪更是他的得意之作。然而李祿的投資戰果目前看來並不顯赫,如果未來要當巴菲特的接班人,恐怕還需要時間驗證績效。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楊卓翰二十一年前,他站在中國的中心︱︱北京天安門廣場呼喊民主,日後成為中國官方全面通緝的焦點人物;二十一年後,全球媒體又將他視為焦點,四處追尋他的身影。

他,就是李祿,在中國公安部天安門示威學生通緝名單中,排行第十八;這也是李祿,全球股價最高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Inc.)公司成立至今,唯一曝光的接班人選。他的雙重身分充滿了傳奇色彩,有趣的是,無論是逃亡或暴富,李祿的生命,似乎總離不開中國。

自去年開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舉辦的股東年會,就多了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的身影。在他身邊陪同一位中年中國人,這位中等身材、下巴突起、說話斯文溫吞的人,就是前 民運人士、現任私募基金經理人李祿。會議結束後,兩人就站在比亞迪的公司攤位前,向所有波克夏股東解說公司的營運內容。由於與會的股東超過三萬人,李祿和 王傳福一講就是一個多小時,離場的時候,兩人的臉上都顯露疲態。

華爾街的「唐山大地震」

這個場景,日後可能成為絕響,李祿的位子,明年或許將移至場內的最前排。因為巴菲特的搭檔孟格(Charlie Munger)透露,目前自行創業的李祿,被視為繼承波克夏投資總監的重要人選之一。儘管巴菲特、孟格都不願證實這樁人事案是否成真,但從孟格用「大局已 定」字眼推測,李祿脫穎而出的機率相當高。看來這位河北省唐山市出身的中國人,已經為華爾街帶來另一次「唐山大地震」。

一九六六年出生的李祿,今年才四十四歲。然而綜觀李祿的前半生,幾乎每十年就會出現一番天搖地動,將他的生命全盤翻轉至另一個方向。例如十歲那年,家鄉唐 山發生強烈地震,文革後好不容易團聚的一家人,面臨親戚、朋友傷亡的慘劇;二十歲時,李祿自南京大學物理系降轉經濟系,從大一開始念起,如果沒有這個決 定,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李祿可能已自南京大學畢業;三十歲時,民運領袖李祿經香港支聯會暗中協助逃到香港,轉赴美國完成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業,決定踏上證 券投資之路。

一堂演講一門課 愛上投資一九八九年底,李祿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在後來的七年裡,李祿先後完成經濟學士、法學博士和企管碩士等三個學位,是哥大校史第一人。在這七年中,對李祿最具啟發的學習經驗,是一堂演講與一門課。

一九九三年,李祿參加了校友巴菲特的演講,當時,巴菲特剛剛以八十億美元的身價,成為全美國的首富。面對面聆聽巴菲特闡述價值投資的觀念,讓李祿對投資股 市的興趣更加濃厚。而葛拉漢投資研究中心(The Heilbrunn Center for Graham & Dodd Investing)的價值投資課,就成了李祿最好的選擇。

由名教授格林沃德(Bruce Greenwald)開設的價值投資學簡介(introduction to value investing),堪稱是哥大商學院的招牌課程;每次格林沃德講授這門課,都會吸引數百位學生前來參加。在課堂上,李祿從選股策略開始學起,然後嘗試 評估企業內在價值與抑制投資風險。課程結束後,由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提倡、巴菲特發揚光大的﹁價值投資法﹂,已經對李祿的投資觀念產生深刻影響。

其實,李祿的投資史從初抵美國就開始了。那時候,李祿省下出版自傳︽移山︾(Moving the Mountain)分得的版稅,結合演講得到的贊助津貼,將這些錢拿來投資股票。

在九○年代初期股市大漲帶動下,李祿最初的本錢,為他賺得了第一桶金——十二萬五千美元。這筆足夠支應他的生活開銷和學費的財富,更加堅定了李祿投身金融 業的打算。「那時候起,我就意識到錢滾錢的威力。」李祿回憶道,「資本主義的核心宗旨就是如此,沒有資本,哪能夠談主義?」談到資本主義,李祿的感觸尤 深。曾經帶領群眾示威和經歷殘酷鎮壓的他,把「Free man, free market」這句話當作真理一般信仰。李祿說道:「若沒有人權自由,就不會有自由市場,那只能叫作剝削。」他補充道:「中國沒有資本市場,只有腐敗的官 僚體系,這就是中國。」當時的李祿語氣激烈而直接,彷彿廣場死難學生的陰影,還停留在這位學運副總指揮的面前。

性格鮮明的李祿,對牛市也有一番辛辣的評論,有一次他接受︽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訪談時指出,資本市場的高峰期,和女性的性高潮性質頗為接近,兩者都會出現多次攀上高點的過程。「但別忘記,高潮不能永久持續,」他 說,股市泡沫總會破滅,就好像女性高潮總會結束一般。然而股市和女性更接近的地方是,都難免出現一段低潮期;在這段期間,投資人感到厭倦,對市場毫無興 趣,而女性則對性高潮提不起勁。

結束學業後,李祿原本想自行創業。然而他的資本不足,本身又缺乏管理經驗,創業的風險太大。因此李祿決定先進入以承銷高息債券聞名的DLJ投資銀行(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任職。

儘管出路不錯,李祿卻對投銀竭力服務客戶的作風感到十分厭倦。隨著網路公司大量出現,創業的念頭又在他的血液裡湧動。恰好李祿遇到一位曾聽過自己講述六四 經歷的富商,在這位富商拿出二百萬美元的「實質鼓勵」下,李祿決定離職創業。一九九七年,在天王搖滾歌手史汀(Sting)等更多股東加入後,李祿的喜馬 拉雅創投(Himalaya Capital Ventures, L.P.)成立了。

最初,李祿的辦公室只有一台電腦、一部彭博系統和一線電話,辦公室空間狹小而侷促。李祿穿著折扣店買來的亞曼尼西裝,夢想在這裡大展鴻圖。然而,他的計畫 很快就被現實打碎了。雖然學巴菲特布局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但他重壓的亞洲股市,因為金融風暴影響全面大跌,光是九八年度,李祿的基金就淨損一九%。

不愛大漲牛市 與孟格契合李祿事後回憶道:「讓股東賠錢的感覺,實在是糟透了。」接下來幾年,他的股票部位隨股市反彈而回升,但他心底對投資的疑問並沒有解決。「到底應該如何選股?」變成撼動李祿投資信念的問題。直到他遇見孟格,這個謎團才得到解答。

○三年的感恩節,李祿透過友人介紹認識了孟格,兩人一見如故。孟格後來形容自己和李祿的共通點,就是「都不喜歡面對大漲的牛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祿 十分奉行價值投資的理念;或許正因如此,宣示接班人「必須對波克夏有特殊感情」的巴菲特與孟格,才會對李祿青睞有加。

在與孟格的一番促膝長談後,李祿的投資觀念改弦易轍。隔年,李祿大幅改組股東陣容,引進孟格資金,並將基金轉型為長期投資。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投資績效自 此脫胎換骨,自○四年第四季至去年底,李祿的LL Investment基金繳出年複合報酬率三六%的佳績。而從基金成立至今的十二年間,李祿的投資報酬率更是超過二十倍。

有趣的是,李祿的投資績效和個人財富,大部分來自比亞迪的貢獻;這家公司的主要市場,正是十多年前他痛斥「沒有資本市場,只有腐敗官僚」的中國。

據了解,今年九月,李祿更將以「特殊身分」在逃亡二十一年後首度返回故鄉中國,帶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人前往深圳,參觀比亞迪總部及工廠。可見在○二年就獨具慧眼大買比亞迪的李祿,已經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而事過境遷,能否賺錢似乎還是比推 動民主更實際一些。

直到三十歲以前,李祿都戴著一副厚重的圓框眼鏡,那時的他初出茅廬,眼神散發激昂而精明的光采。

三十歲以後,李祿臉上的眼鏡不見了,眼神變得老練而沉穩,正是這雙眼睛,讓他看見股票投資的無窮機會,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這雙眼睛,讓李祿得以洞察比亞迪日後的龐大爆發力,令他在暴富之餘,更有機會以「投資人士」的身分,重返暌違已久的故鄉。

儘管李祿採取類似巴菲特的「逆勢」投資哲學,讓他在比亞迪一役獲得大勝;然而十多年的證券投資經驗裡,李祿唯一可端上台面的戰功,也只有比亞迪一樁。李祿 自己的基金規模約八千萬美元,和波克夏上千億美元的投資部位比起來只是九牛一毛,兩者的操作難度差距也更遠;若想接下傳奇性的波克夏公司投資職務,李祿還 需要拿出更多實質績效。

據了解,痛恨作空股票的李祿專長﹁巨額投資法﹂,也就是不會在大跌時停損的單邊策略。這種方法在選擇中小型成長股、或大盤多頭時固然很管用,但若遇到漫長 的盤跌,﹁巨額投資法﹂可能會給基金帶來嚴重損失。例如今年上半年,李祿的基金下跌了約一三%,跌幅就比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六.六%高出一倍。

儘管李祿的操作波動起伏劇烈,但是巴菲特和孟格的著眼點,可能是寄望李祿能用發掘比亞迪的眼光,在中國資本市場發掘更多未受注意的璞玉,並且提前買進吧!

司徒華盛讚李祿

有情義不忘本

「後來很多人(民運人士)看到我們,都裝作不認識,只有他(李祿)不忘本!」,談到李祿,香港支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司徒華大聲地說。

司徒華回憶,在接受援助逃至香港的民運領袖中,李祿是讓人印象頗深刻的一位。「那時風聲很緊,和學生們相處的時間不多」,司徒華回憶,「但幾次在海外相 見,李祿都認出我來。」司徒華說,救援學生脫險的「黃雀行動」結束多年後,他曾在洛杉磯偶遇李祿,他當場捐了3千美元給支聯會。後來,兩人又在紐約相見, 李祿再次拿了5千美元給司徒華。司徒華說,「憑著這一點,我就知道他是未忘根本的人。」

李祿(右)

出生:1966年

現職:李祿基金(LL Investment)經理人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學士、企管碩士、法學博士經歷:天安門民運領袖之一、喜瑪拉雅避險基金創辦人、李祿基金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87

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慈善大计 超越资本主义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633

 

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慈善大计  超越资本主义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马李灵珊 2010-08-21 14:26:03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在宣布退出微软日常运营业务后,人们都以为他会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比尔·盖茨”将成为一个过去的传奇,未曾想到,他在慈善领域震惊了全世界

NetJets航空公司展示的盖茨与巴菲特在私人飞机上的海报

2009年5月5日下午3点,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内迎来了全美国最富有的一群 人。包括洛克菲勒家族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纽约市长布隆伯格、黑石集团董事长皮特·彼得森、金融大鳄索罗斯和奥普拉·温弗利在内的14位贵宾携带家眷, 悉数出席。谁将这些人齐聚于此,开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论坛”?

是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两个人,他们出面发起并组织了这次聚会。而大卫·洛克菲勒,则是这次聚会的主办方。

也许是全世界最值钱的这一份请柬底部,3个人的签名赫然在目,从左至右,洛克菲勒、盖茨、巴菲特。请柬里写明,为了世界经济与慈善的未来,他们迫切希望能够与这些在商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交流。

有人将这场聚会透露给了美国一家网站。这些身家加起来超过1300亿美元的人在密 谋什么?一时间,全美所有人都开始猜测,各种流言蜚语令人应接不暇。包括“ABC新闻”在内的各家媒体形容这场宴会为“秘密”、“阴谋”,声称每位名人都 有15分钟的演讲时间,有一家广播电台甚至公然宣称,“这些富人在搞些不对劲儿的恶作剧,而这对我们明显是有害的。”

面对压力,前盖茨夫妇基金会CEO佩蒂·斯通尼斯菲出面澄清,但言辞却十分模糊, “这些老朋友、老同事们只是在一起商讨关于慈善的一些主意。”除了承认这次聚会的确为盖茨与巴菲特所发起,以及富人们“分享了他们的激情并且互相学习,没 怎么讨论经济”以外,讨论内容是什么,佩蒂只字未提。

自始至终,盖茨本人选择了沉默。

2010年6月,人们终于知道了那晚富人们的密谋主题。

比尔·盖茨夫妇与巴菲特一起,选择在《财富》杂志上,通过他们的朋友,也是《财 富》杂志的高级编辑卡罗尔·卢米斯公布了一年前聚会的真相——“令人注目地转变美国人慈善行为模式,引导他们捐出更多的财富。”也知道了在那次公之于众的 聚会之后,这些在当下举足轻重的富人继续小规模私下相聚了两次,3次聚会同样都为比尔·盖茨夫妇与巴菲特所举办。

在这些聚会上,盖茨、巴菲特与富人们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更有效地做慈善。

在与妻子和巴菲特多次商议后,盖茨明白了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汇聚人类历史上数额最为庞大的一笔慈善资金。尽管他自己拥有约550亿美元的财富,但要达到他所希望的慈善成果,他还需要更多的帮助。

所有人的捐助固然重要,但更直接也更有效的,还是那些富可敌国的人所能给出的承 诺。在3次聚会结束后,盖茨夫妇与巴菲特一起,达成了一项共同目标 ——他们将号召《福布斯》“全美最富有的400人”排行榜上的所有富豪,共同宣誓,在其有生之年或临死之际,捐出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这项目标被命名为 “作出承诺”。

即便这“只是道义上的承诺,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盖茨与巴菲特的影响力也一样无远 弗届。计划公布之前,4位美国顶级富豪,房地产巨子埃里·布洛德、风投资本家约翰·杜尔、媒体大亨格里·伦菲斯和前思科董事长约翰·莫格里奇即通过盖茨基 金会,宣布将加入计划,捐出至少一半财产用于慈善。

数周后,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拥有135亿美元财富的保罗·艾伦也宣布加入“作出承诺”盟约。8月4日,40名顶级富豪联合发布声明,表示“美国40位富有的个人或家族许诺,将其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事业”。

而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算,如果这个数字继续扩大,最终成功动员前400位富豪都投身于此项誓约,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能够募集到的金额将会超过6000亿美元。

这是一笔足以铭记在史册的巨额财富,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它不属于任何个人或政权,将会被分散使用在遍及医疗、教育、卫生、科技等多个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福利状况。

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比尔·盖茨,这个被认为在当今世界与美国总统拥有相同甚至更大影响力的男人。

在过去30年里,他先是征服了新兴的IT产业,全世界数十亿人都于 “Windows”操作系统中获益,成为当之无愧的软件行业霸主,雄踞《福布斯》全球首富的位置多年;接下来,在宣布退出微软日常运营业务后,人们都以为 他会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比尔·盖茨”将成为一个属于过去的传奇,镌刻软件业辉煌的30年。未曾想到的是,盖茨却再一次在慈善领域,震惊了全世界。

这个永远穿衬衫牛仔裤,头发乱蓬蓬,还戴着硕大的啤酒瓶眼镜的“理科宅男”总是能成为王者。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他的成功,只想知道,他能前进到什么地步。

 

没有微软的未来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到两年前,2008年6月27日,那一年,比尔·盖茨53岁,创立微软33年。那一天,是比尔·盖茨最后一天担任他一手创办的微软公司全职雇员职务。

自6月28日起,比尔·盖茨的身份就从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变为了名誉董事长。卸下微软事务的同时,盖茨也微笑着收起了自己的高尔夫球棍,原因和退休一样——“这会占用我太多时间”。

是盖茨老了,甚至没有时间去练习高尔夫球了么?显然不。比尔·盖茨的精力过人在业 界广为人知,《IT没有明天》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评价盖茨,“年轻的时候,他有着患强迫症的软件程序员一样的偏执和匈奴大帝阿提拉一般的竞争力。”盖茨 可以为了不浪费一分钟时间而在桌子下入睡,所以,这个被形容为“没有菲利·普卡恩(可拍照手机发明人)的热情,没有乔布斯的高雅,更没有拉里·埃里森(甲 骨文CEO)的风采”的哈佛大学退学生,才能够带来计算机工业的革命,开创自己的软件帝国。

选择退休的他,拥有的时间成倍膨胀。盖茨的下一个征服目标是什么,成了所有人都在 探讨的问题。但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在电视上羞涩微笑着,除了每周为微软工作一天以外,其余80%的时间,他都会“贡献给慈善事业”。在此前一周,接受BBC 节目《Newsnight》访问时,他微笑着表示自己将把名下的 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不为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钱。

这还是那个被《连线》评价为“集心狠手辣的竞争者、寡廉鲜耻的抄袭者和永不道歉的 垄断者于一身”的比尔·盖茨么?为了达到目的,他曾经不择手段。制定行业标准的同时,他也曾扼杀了创新,与开放平台公然为敌。他咄咄逼人的商业风格,在过 去的很多年,都给硅谷和美国及欧盟的政府部门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歇过为慈善事业而奔走——早在1994年,他就以父亲威 廉·盖茨的名义创立了基金会,1997年又创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 2001年,他将这两个基金会合并,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慈善基金组织。2005年,50岁生日当天,盖茨许 诺将捐出个人财产的98%给该基金会。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各种捐助活动,数额动辄以亿或十亿计。

而且,他一直都是布什取消联邦遗产税法案的坚定反对者,他的父亲曾和索罗斯、巴菲特一起,在《纽约时报》上登载广告,公开表示无论是否留下巨额遗产,都希望富人能够纳更多的税。

但,这毕竟都只是捐出财富,而非捐出时间与精力,将慈善当成另一项事业。

在素有慈善传统、捐助早已是公民习惯、被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钢铁大王卡内基语)、又有着良好保障与监督体制的美国,热心于慈善事业,是既能满足避税、又能提升公众形象,同时还能满足宗教需求的最好选择。

可是,在退休后选择将慈善作为生活重心,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并致力于将慈善事业水平大幅度提升,比尔·盖茨的行为已经不能用“善良”或者“大方”来解读。他俨然已将这当成了第二次创业。

也许,对于这个占据了世界首富宝座15年的科技巨子来说,仅仅是创造财富,已经不能再激起他的征服欲,满足他的成就感。钱的积累和花费,对于比尔·盖茨,许多时候只是数字的变化,如何更好、更有效并更有意义地利用,才能让这颗全世界最贵的大脑神经中枢再次兴奋起来。

仅仅用热衷慈善来定义盖茨,已然不够。他的野心,是让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平等, 证明他的财富、他的才华和他的影响力,都是那么的无与伦比。比尔· 盖茨,几乎从来没有输过。即使在许多领域——例如最早的浏览器领域,他会间歇性地输给网景公司,但只要他反应过来,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都会立刻奋起直追, 直到最终称霸市场,令竞争对手完全破产。这几乎是一个已经将胜利和成功当作平常的男人。

许多人并不相信盖茨能彻底放手,完全将重心转移到慈善上。他退休的2008年,正 是互联网平台风起云涌、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的时刻。微软,这个软件行业的霸主,虽然依靠其多年打下的根基,每周仍然能赚超过1亿美金,但刚刚发布的 Vista操作系统骂声一片,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架构于网络之上的 Google,则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末尾,隐隐有了超越微软的趋势。而多年的老对手苹果公司,也依靠iPhone和iPod的成功,重新与微软在硬 件终端和软件操作系统市场上分庭抗礼。

分析家们预言,1到5年之内,比尔·盖茨必将重掌微软大权。他不会忍心看到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帝国被人遗忘或是分崩离析。

盖茨没有辩解,也没有许诺,他只是说,“所有企业最终都会被取代”,他能够正视一个“没有微软的未来”。

有人认为,这是盖茨认为自己终将投降的标志。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或许是盖茨已然找到了另一个征服目标。当胜利已然变得索然无味时,他需要开辟的是另一块战场。30年前,他曾经希望能够改变全世界人操作电脑的方式,他做到了。30年后,他的目标变成了令世界美好。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另一座高峰,甚至比前一座更为艰险崎岖。但对于一个企业家、一个程序员和一个已经在世俗“成功”意义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呢?

 

慈善“理想国”里的王

离开微软的两年里,盖茨没有食言。每周,他为微软工作一天,其他时间里,他奔波于世界各地。

在尼日利亚的索托科和印度的莫拉达巴德,他帮助当地人民对抗脊髓灰质炎,免费为他们提供疫苗和发病后的治疗;

在菲律宾,他资助研发高光合效率、抗洪涝和耐寒的新品种水稻,这让许多人免于饿死的命运;

在博茨瓦纳,他为艾滋病患者们提供医疗帮助,并且一直在不懈地资助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在莫桑比克,他捐赠了16亿美元用于防治疟疾,从蚊帐、药物、杀虫剂到疫苗,每一方面都得到了他的关心;

在美国田纳西州,他用20多亿美元改革当地教育体系,帮助建立起更有效的教师测评系统,并资助少数族裔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在中国,他帮助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并亲自探访和看望中国的艾滋病患者,还和他们一起看了《断背山》;

在哥伦比亚,在尼泊尔,在新德里,在马里兰州;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比尔·盖茨的身影和他的金钱一样,无所不在。他的钱所触及的每一个角落,也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除了大方捐赠金钱,他还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渠道尝试以全新的方式来影响这个世界。他开通了个人网站thegatesnotes.com,在网站上列出活动行程和他最近关注的事情,发表个人观点与看法。还注册了一个Twitter,和世界各国网友密切交流。

每隔几周,盖茨都会出席在美国知识风险公司实验室举办的“发明会议”,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贡献自己的心智。他比以前更爱读书,“每周平均读5本书”。而且,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他一定可以读得更多”。

他已经习惯了从微软退休后的新生活,在白宫频繁发表演讲,以最成功的商人和最慷慨 的慈善家双重身份,以新的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IT界和商界,但也明显地增多了与美国各州的议员见面的次数。他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政 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援助。除此以外,他也去拜访那些最富有的企业家,鼓励他们更多为消费者思考。

“因为比尔与商界、IT界和慈善界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他的天赋,他能够带给世界一 个更高瞻远瞩的视角。”前微软的商业部总裁杰夫如是说,“今天比尔·盖茨可能会见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寻求来自国外的援助;明天可能就会见西雅图生物研 究院的科学家,讨论艾滋病疫苗的研发;第三天他会和美国教育部秘书见面,商讨如何激励优秀教师。”

但在所有这一切之外,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仍然是他最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与工具。

2009年1月26日,在启程前往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去几内亚推动小 儿麻痹症防御工作之前,比尔·盖茨代表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布了基金会历史上的第一份年度进展报告。这份报告是巴菲特劝说他撰写的,为了更好地阐 明他的目的,盖茨必须充分调动起除了钱以外的其他资源,他的社会影响力和他的聪明才智。

和他在微软时的工作风格一样,盖茨喜欢用数字说话,他展示了基金会在各个领域的详细资金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用详尽的数据和分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他对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作了透彻的分析,时值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和欧 盟都正陷于经济低谷,盖茨警告所有人,尤其是富人,他们必须继续慷慨解囊,“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不平等,健康和教育的分配不均,人们改善生活的机会 也将变得越来越少。”《大西洋》月刊忍不住称颂盖茨,“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需要哲人来统治一样,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像盖茨一样的主宰者——同时他也十 分积极接受这份使命的话,他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那时,盖茨夫妇基金会不仅已拥有比尔·盖茨个人的350亿美金捐款,还有巴菲特捐赠的300亿美元,虽然是分期注入,但总额也已超过50亿美元。还有其他小规模的资金捐款在不断注入,这已是全世界最为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基金会。

但在盖茨和巴菲特看来,这仍然不够,从年度报告里可以看出,他们将一半捐款用于疾病控制,其余大多数则用于改善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水平和美国教育。在多个项目中投资,却并非每个项目都能获得及时而有效的进展。

在2009年的年度报告中,艾滋病疫苗项目的研发就十分缓慢,而教育方面的投资则 对学生们没有产生十分明显的成效,教育本身就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还有人指责盖茨基金会,过多注重于疫苗开发等目前看来还需要漫长时日的防治手段,而非蚊 帐、药物等触手可及的基本物品。虽然盖茨对此加以辩解,但他自己也不得不表示,“慈善和经商不同。即便出了错,也没有顾客出来抗议,更没有股价涨跌,来及 时反映你的业绩。”

想要在慈善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或是从更深的层次获得他一贯拥有的影响力,盖茨必然面对的瓶颈在于,如何调动起更多的人,以便得到更多的钱。

 

3次聚会

和以往每一次遇到困难时一样,比尔·盖茨都会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偶像、人生导师,另一名曾经的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听听他的意见。

2009年3月初,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在奥马哈城为《财富》杂志拍摄照片,拍摄间隙,巴菲特请盖茨去他最喜欢的“好莱坞餐厅”吃饭。两位首富的菜单十分简朴,巴菲特点了烤鸡三明治,盖茨的午餐则是一份芝士汉堡。但他们的言谈,却涉及到了亿万美元的流向。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巴菲特都一直在为比尔·盖茨出谋划策。巴菲特独特的经营哲学和对经济走势的看法,对比尔·盖茨影响深远。而盖茨旺盛的精力与卓绝的行动力,则保证他与巴菲特制定的计划得以成功实施。

正是在那顿简单的午餐中,巴菲特向盖茨提出了发动更多富豪捐出至少一半财产的主意。盖茨为这个主意而兴奋不已,不过,他有一个附加的要求——这件事儿交给他和梅琳达来操办,因为“如果是巴菲特来主办,那这件事就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了”。

像刚刚开始在车库创业时一样兴奋,3月4日,盖茨和巴菲特联名给美国最有名望的古 老家族洛克菲勒写了封信,希望由他们出面相邀富豪共襄盛举。家族 95岁的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欣然应允,他觉得这个点子“是个惊喜”,他答应做主办方,并借出古老而高贵的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作为秘密聚会的地点,还带 上了自己68岁的儿子小大卫一起筹备。

接下来,就是挑选首批将被邀请的富豪名单。人不能太多,但必须在此前就对慈善事业做出过贡献,并且拥有巨额财富。盖茨主导了整个聚会的邀请和筹备过程。

由于聚会在纽约举行,本地富豪成了优先选择,3人联名邀请了纽约市长布隆伯格、3名华尔街大鳄——彼得·皮特森,朱利安·罗宾逊和索罗斯,还有查尔斯·查菲尼,他已通过自己的基金会捐出了超过50亿美元的财富。

外地的嘉宾则包括奥普拉·温弗利和泰德·特纳,还有两对加州的夫妇:洛杉矶慈善家 布罗德夫妇和前思科总裁莫格里奇夫妇。让所有这些人舟车劳顿,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齐聚一堂,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洛克菲勒、巴菲特和盖茨的联合邀 请,却让这件事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布罗德说,“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于是,2009年5月5日,14位慷慨的富人坐在了一张长长的圆桌旁,除了盖茨和巴菲特,他们都很好奇,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他们究竟需要讨论些什么。在这次聚会前,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负责活跃气氛的人是巴菲特,大卫·洛克菲勒说,“他是个搞笑的角色。”巴菲特抛出了球,要求在座的富豪们聊一聊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和感悟。“随便聊聊,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慈善,”巴菲特说。

富人们轮番讲了12个关于他们自己做慈善的故事,小大卫·洛克菲勒的故事是他如何 从父亲和曾祖父处学到慈善的妙处,泰德·特纳则描述了他是如何突然决定捐献给联合国基金会10亿美元,并克服重重困难得以成功的。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如此美 妙,有些人表示担心过多的慈善会阻碍他们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巴菲特事后回忆道,“我像个心理学家一样,一直在解决富人们的种种问题。”

比尔·盖茨则从中发现,每个人关于慈善事业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所讨论的范围涉及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和公共政策,每个人都在激动地表示,希望给出更多。这让他激动万分。他如此评价那一场聚会,“美国人民乐善好施的多样性,是令美国美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随后进行的晚宴上,大家的话题变得更加漫无边际,主题由自身的捐赠变为了如何鼓 励更多人付出。从总统授予奖章、拍摄电影、慈善指南到各种研讨会,没人给出任何具体的承诺,也没人提到要真的捐献一半财富,但是,大家都在积极贡献着各种 主意。那天晚上,当两位洛克菲勒离席时,他们内心笃定,“在座的许多人都会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为慈善事业付出更多。”

这本应是一次完美的聚会。但事与愿违,还是有人向外界透露了这次完全私密的聚会。有人怀疑是查尔斯·查菲尼,但没有证据。两个星期后,一家名为IrishCentral.com的网站泄漏了关于这次聚会的一些信息,猜测与争议声四起。

比尔·盖茨和他的基金会陷入了被动,因为直至当时,他们都还只在头脑中拥有一个模糊的雏形,整个捐赠计划,包括说服谁、如何说服、计划的具体形式是什么,他们自己都并不清楚。

举行更多的富人聚会,并保持绝对私密,成了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巴菲特的共同选择。梅琳达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还漂浮着的承诺是否能最终飞翔起来。”

然后,就是第二次与第三次聚会。这一次,梅琳达坚决要求,让所有富人的太太一并参与聚会,因为“钱虽然是富人们赚的,但看管的人却是他们的太太”。

2009年11月,盖茨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举行了第二次聚会。果不其然,这一次,太 太们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纽约投资银行家朗格尼参加了那次聚会,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费城的富人伦费斯特的妻子玛格丽特提出了当晚最好的主意,“每个 富人都应该坐下来看看,到底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生活需要花费多少钱,然后看看其他所有的财富还能够发挥什么更大的作用。” 毫无疑问,当步出公共图书馆时,富豪们都和第一次聚会时一样,暗暗下了要捐献更多的决心。

第三次晚餐走出了纽约,在加州的紫檀木沙山酒店举行,全美国各地的富豪蜂拥于此。 但这一次聚会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梅琳达说,“很多富豪都只是刚刚拥有大批财富,对于为何要捐赠出去自己的金钱,他们还在慢慢树立起属于自己的观念。”所 以,晚餐的时间被拉得很长,人们的讨论漫无边际,谁也不知道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到最后,为晚餐精心准备的牛肉都因为变冷而寡然无味了。

3次聚会之后,盖茨和梅琳达、巴菲特发现,虽然富豪们的确都有心为慈善贡献出一份 力量,但是围绕着慈善,也的确有许多潜在的问题。富人们忧心,如果捐献出大笔财产,社会舆论会对他们本来平静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各种慈善团体会不会无 休止地提出索求;在国外的慈善事业如何才能够确保有效进行,而不是像把钱扔进无底洞。

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希望确保自己在给钱时像挣钱时一样的明智。”但是,即使有这么多问题,“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对我说,我们给出去的比应该给出的多”。

3次晚宴结束了,仍然没有任何具体想法或承诺成型。但盖茨夫妇和巴菲特意识到,富豪们都已在潜意识里愿意将自己的财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鼓动他们,将这一想法真正落实。

 

“作出承诺”的成型

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3人的脑海中酝酿——为什么不劝说那些全美国最富有的人,捐出他们的大部分财产呢?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却有着极高的执行度。这些人的身份公开,财产透明,而其财富之巨,已然到了金钱在他们眼里只是数字增减的地步。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增加并不带来更大的成就感,但财富更好地被使用,却能让他们满足。

盖茨、梅琳达和巴菲特3人开始了漫长的劝说过程。他们轮番给福布斯全美前400名 富豪打电话或去信,想尽方法与他们取得联系,请求他们加入“作出承诺”这一盟约。并且,为了免除这些富豪的后顾之忧,他们并不要求富豪们将钱注入盖茨基金 会,只要求他们承诺,将一半以上的财产用于慈善,便等于加入盟约。而且,他们还特别注明,这项盟约只是口头誓言,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2010年整个上半年,盖茨都在为了这件事而四处奔走。他和巴菲特一起,共找到了 七八十位个人财富排名全美前四百的企业家,分头给他们“一一打了电话”。而梅琳达则负责建立起了一个“作出承诺”的网站,在网站上,所有同意加入盟约的企 业家都会发表一封公开信,阐述自己加入的理由。

眼下,已经有40名富豪发表声明,与盖茨三人组一起,承诺将把自己的财富投入公益。其中包括《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甲骨文CEO埃里森(他捐出了自己95%的财产)、酒店业巨头希尔顿、传媒大亨泰德·特纳和石油大亨皮肯斯。正如巴菲特所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头”。

所有这些慷慨的富豪,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他们有些属于声名显赫的家族,祖辈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有些则白手起家,在席卷上世纪最后30年的技术革命里,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却都和盖茨与巴菲特一样,选择了对财富的放手。

有些人出于宗教的信仰,达美乐批萨创始人莫纳汉出于虔诚的天主教信仰而捐献财产,他的捐赠书上如是写道,“我出生时一贫如洗,因此我坚信离开时也什么都不能带走。我愿用天主赐给我的财富来帮助别人。”

有些人为了教育下一代,布隆伯格表示,捐钱“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一直觉得,子女们在慈善中的收益会比你希望的更多。留一个美好的世界要比留钱给他们更强。”

而对冲基金创始人斯蒂尔则说,他决定加入盟约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告诉孩子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最为重要。

还有些人对财富的观念相对淡泊,对于他们来说,留够钱以维持生活就已足够,剩余的 财富,他们更愿意将自己解读为托管者,而非拥有者。回报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义务。花旗集团前高管斯坦福·韦尔说:“我们坚信,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凯雷 集团的创始人戴维·鲁本斯坦则说:“慈善事业等于偿还欠国家的债,国家对我和我的家族是那么的慷慨。”

接下来,盖茨和巴菲特还有一长串美国国内的电话没来得及打。而他们已然准备将触角伸向国外,例如拥有古老财富的英国,或是新兴富豪扎堆的中国和印度。

他们深知,这些地方或是受制于传统观念,或是为不健全的法制所桎梏,想要推行他们的慈善理念,困难重重。

也有富豪表示对这一计划不感兴趣。素有慷慨之名的索罗斯就未加入这一计划。但盖茨认为,这些人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全盘考虑。事实上,在他看来,加入这一盟约只会让富人们生活得更有价值。“作出承诺的核心在于,让富人更好地利用财富。”

 

创造性资本主义

2009年的达沃斯论坛举行之际,世界经济正处于最低谷,金融危机在暗中涌动。作为“精英中的精英”,比尔·盖茨拥有比其他所有人都长一倍的时间,半个小时,发表了一篇题为“对21世纪资本主义的新见解”的演讲。

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总是有效的情况下,人们再次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资本主义的界限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

盖茨有他的看法。正是在这次论坛上,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创造性资本主义”。

用盖茨自己的话来说明“创造性资本主义”,就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富有潜力的全新市场,尤其是从已存在的相关市场中加以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将合作,以市场的力量为主导,令更多的人在努力减轻世界不平等状况的工作中获得利润或得到赞赏。”

他希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以市场激励因素推动为穷人做更多贡献的体系”,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与老式的资本主义定义,已然背道而驰。

毫无疑问,“作出承诺”的实行,正是“创造性资本主义”的一次实践。在我们已经习惯“为富不仁”的仇富话语体系下,比尔·盖茨和他所提倡的“创造性资本主义”,也许给了我们权贵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富豪们当头一记棒喝。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它的人民为世界在慈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贡献了总GDP的2%用于慈善。但就如社会分析家们所指出的,人们还是习惯于捐赠给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大学和文化界总能得到远多于他们所需要的金钱。

超级富豪们这一次的慷慨捐赠,并不仅仅是数额扩大如此简单。更重要的是,比尔盖茨 所领导的“作出承诺”盟约,会在极大程度上改写美国人的财富观与捐赠观。50%属于超级富豪们的钱财,最多只能带来6000亿美元。但他们所起到的带头作 用,在遍地都是中产阶级、百万富翁的美国,却意味着未来有可能上万亿美元的捐赠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完全颠覆。

而这,也有可能意味着是比尔·盖茨第二次创业成功的开始。在许多人还沉浸于他过去33年软件IT业霸主辉煌生涯之时,他却已然转投向了新的战场,并在此摧城拔寨,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不懈、创新与无可替代。

在他退休前,风投商人米歇尔·科兹曼就曾经如是预言,“在遥远的未来,那时或许已经没人记得微软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但是所有人都会记得盖茨的基金以及他对世界所做的贡献。”

 

(本文部分材料参考自《Fortune》,实习生王文雨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9

資本主義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8353&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股繼續上。電腦製造商戴爾(DELL) 樂觀的盈利預測,農業及建造設備生產商Deere業績理想,以及企業併購消息,推動美股朝早大幅抽高。雖然中段受伊朗軍艦打算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 令中東局勢柔有些緊張的消息拖累跳水,險些打回原形。不過杜指好快就來個‘V’ 型反彈,收市再創多年以來新高。杜指升62點,報12288點,標普500指數漲9點,收1336點;納指升21點,造2826點。杜指期貨最新報 12250點,比現貨低水38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造好,ADR港比指數收23418點,比香港收市高261點或1.1%。匯控收90.38元,比香港高1.7%,中移動收74.35元,比香港高0.3%。

 

以色列外長警告伊朗,講兩艘伊朗軍艦打算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係一種「挑釁」行為,中東局勢又轉趨緊張。以為美股昨日的升勢就些玩完,誰知急跌之後又急彈,收復上日的失地。

 

點解美股近期走勢咁勁,可以企得咁硬?相信原因有三,首先係美國經濟正不斷改善,復蘇步伐穩定。家庭開支有所增長,昨日公布的1 月份新屋開建數量就較上月大漲14.6%,好過預期,聯儲局亦上調2011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從3%到3.6%至3.4%到 3.9%;其次係資金從債市流向股市;最後就係聯儲局表示堅持到底的第二輪量化寬鬆(QE2)。昨日,聯儲局發布1月份貨幣政策制定會議的會議紀要,美聯 儲理事「繼續對就業市場的增長速度和不均衡狀況感到失望」,指出高失業率要五至六年時間才能回復到正常水平,即係回到5%至6%,而美國的通脹率又處於極 低水平,因此QE2將不會改變,市場水浸,股市唔想跌,應調整亦未調整。

 

    近日有兩單新聞惹人談論,一單係中大統計系碩士失業靠綜援渡日,另一單係太子爺田北辰玩扮窮人去掃地。雖然唔係咁財經,但係好想講兩句。

 

    網 友大笨袋鼠的回應都幾正,抄兩段,佢話:「睇番人民電台做窮富翁大作戰,雖然睇佢好多條友都捱唔足日數,但又唔係想佢條命,而且始終或多或少有切身體 驗,佢話鱓窮人生活點慘,比較有點說服力。袋鼠所看,大慨可以說,他們在體驗前都相信在社會的競爭制度,但體驗後發覺生活迫人,身心疲累。」

 

袋鼠講:「在陸sir這個blog,網友們的主張,相信大家都是要為自己負責,為自己將來努力。袋鼠同意,這些觀點十分正確,並沒有錯誤。我們亦批評那些只會埋怨別人、不求改善自己的人,視之為反面教材。(至於那位失業碩士,表面證供係抵鬧,但有無其他故仔就唔知)但袋鼠想加一點,上得鈬呢個blog 吹水的話,大家有一個地方分享,有陸sir睇場指導,這些當然也是大家的福氣,但袋鼠覺得同樣好彩的是,你和我都有時間、有精神上鈬吹水。有時間吹水,亦 有同路人分享,可以有時間計劃未來,沒有因為生活緊迫被消磨意志…昨晚睇田二少掃街,佢似乎前後都堅持自由市場,但也不再堅持說意志可以令弱者變強者,而 是弱者只會給形勢更加消磨意志。窮人問題如何去解決?唔知,但袋鼠感謝幸運之神,還可以上鈬吹水。」

 

佢話: 「記得以前的林行止專欄,和財經報章立場一樣,一向主張自由市場,但林行止也得說了一句,大慨在他寫發水樓文章之時(佢可能係第一個作公開評論),亦已對 自由市場有點質疑。袋鼠都有這種傾向,越老越左傾,唔知可唔可以用周思來同志講鮋一句,正在背逆了自己的階級。大慨還有一點想講,有些人抵鬧,在生存環境 容許可以爬上而不把握機會,但不要讓這些反面教材,否定有不少生存空間甚差的人。至於上得鈬吹水的網友,祝願不要給那些PK大鱷,將你的意志消磨、將你的 生活空間向下流。」

 

我估中大碩士生那個問題易解,如何解決香港貧窮問題難答。中大碩士,GPA 有3.6分,但見工逾200份均不成功,每月靠1830元綜援過活,只能說是一個「高分低能」的典型。從佢見工時想飲果汁,人家話無,佢再問人有無果汁 茶,亦可見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教小朋友分析事物,唔好「將例外當典型」,好似鄧小平煙駁煙一日食幾包煙都活到80幾,唔等如食煙對健康無害,並至以為 食煙就可以好似鄧小平咁活到80幾。大部份讀書叻的碩士生,工作都可以有一定成就,但唔擔保無例外,陸羽仁自己都係碩士生,慶幸當年見工無要果汁或者果汁 茶。

 

社 會的貧窮問題唔易搞,而且會愈來愈難搞。香港係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的市場,即係最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社會,近年十幾年政府開始大量提供福利,慢 慢加大干預市場的力度,但香港市場還算相當自由,亦即係話自由市場毛病香港有齊。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大商家搵銀易,小市民生活難,這是基本現象(我 只是描述事實,並不代表我很喜歡這個現實)。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急促發展的階段,貧富懸殊的矛盾不那麼突出,因為窮人和富人的收入同時增加,富人的財富累 積更快,但窮人從食不飽穿不暖居無定所,到可以食飽穿暖居有定所,生活的改善也是跳躍式的,所以在經濟起飛階段,窮人的開心程度不少於富人。問題是出在經 濟發展開始放慢,即是進入我所講的高原地帶後,問題開始浮現,富者愈富,窮人生活無改善,感覺開始轉差。再發展下去,富者更富,不止窮人實質生活倒退(再 沒有兩萬元一個月的貨櫃車司機工作,但大家樂的快餐動不動都30元以上),連中產都失卻向上流動的機會,變成中產向下流。呢鱓現象早已出現,田二少知得太 遲。

 

其實有錢人都面對賺錢無過去咁容易的問題,所以就出招保持盈利增長,樓愈賣愈貴,街坊生意愈來愈壟斷,佢地要賺多鱓錢,你要識得避。小市民生活消費不用腦,就枉付好多金錢,買杯咖啡要20 幾、30元,你點解要日日買杯咖啡飲? 一間荃灣萬景峰低層690呎單位賣到460萬,你點解要買? 一日飲少一杯街外買的咖啡,一年慳10950元,20年慳20萬,若計埋投資增值可能係40、50萬,食煙20年的機會成本可能係100萬,亂咁買貴樓的 機成本可能係300、400萬,呢鱓就係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你要撲入去,唔怪得人。

 

資本主義問題好多,政府派錢可以止纒痛,但經濟增長放慢時,派錢將不可持續,歐洲的情況就是這樣。政府亦可以增加規管,但管得太死生意又會流走,因為新加坡、深圳、上海過去比香港管多好多,但佢都開始管少鱓,唔知點解又可以搶走香港的生意,呢條數我都唔識計。

 

資本主義係弱肉強食的森林,唔好依賴其他人,唔好依賴政府幫你。我天天在講投資,股市中發水股比發水樓離譜好多,發水樓發完都有60、 70%真№賣俾你,有鱓發水股水份有99.999%,比發水樓離譜好多,一樣照賣,潮流興乜就變身做乜的股份,好多就係發水股。又例如窩輪濫發,大戶造 市,比賣樓造假、嘜價,嚴重一千倍。千祈唔好以為我好認同地產商巧取豪奪,我只係想提醒大家,股市巧取豪奪的情況嚴重好多。呢個世界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覺得邊鱓樓太貴,發水,又點解要去買呢? 同樣道理,唔認清大戶在股市中搵食的方法,你就走去買,最後的死法,和買貴樓一樣咁慘。妙就妙在買貴樓你仲會投訴,買貴股你只能自怨眼光唔好,連嘈都無得 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7

資本主義(2)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8512&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股升完又升。2 月份費城地區製造業指數遠超市場預期,美股朝早因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與1月份CPI都高於預期,帶來利淡影響,但巴林軍警武力鎮壓示威者,令中東局勢轉 趨緊張,推高油價,能源股做好,收復了杜指午後由跌轉升,收漲30點,報12318點,創兩年半新高;標普500指數升4點,收1340點;納指漲6點, 造2832點。杜指期貨最新報12286點,比現貨低水32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造好,ADR港比指數收23459 點,比香港收市高157點或0.7%。匯控收91.87元,比香港高1.2%,中移動收73.855元,比香港高0.6%。

 

推動大市由跌轉升的刺激主要來自一份費城聯儲製造業報告。2 月份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區製造業指數較上月大幅增長至35.9點,增長速度明顯超出市場預期的21點,指數更創了7年新高。這份報告涵蓋賓夕凡尼亞州東 部、新澤西州南部和特拉華州的製造企業,可以用來預測美國全國製造業的狀況。指數高於零,即表明該地區的製造業處於擴張而不是萎縮狀態。

 

另外,通脹開始成為投資者憂慮的問題。美政府昨日發布1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報告,顯示CPI較上月增長0.4%,增幅創下了一年多以來新高,亦超出市場平均預期。核心CPI(不計食品和能源價格)增長 0.2%,食物價格的漲幅為0.5%。美國的CPI增幅比起中國的4.9%,仍然係小巫見大巫。不過,從費城聯儲製造業報告中可以見到原料價格正在急漲, 預測未來幾個月會上漲3%至4%。其中以棉花漲幅最恐怖,由於俄國及中國因乾旱失收,過去一年,棉花價格已暴漲1.5倍,業內預計成衣今年平均會漲價一 成。而中東緊張情況正在不斷蔓延,油價睇鈬有排都唔會回落,勢將推升生產成本。

 

    睇番美股走勢,已經連升兩個半月無大回吐,照理股市一直慢升唔回吐,唔消化過升幅,唔太合理,小心升到咁上下時,有偶然因素觸發較大幅的調整。

 

    昨 日講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貧窮。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性,問題是有幾嚴重,或者是經濟能否快速增長掩蓋貧窮,因為經濟快速增長時有很多新生意出現,要請 好多人,產生很多向上流動的機會,窮人或其子女向上流動的機會多,自我覺感就會良好。到資本主義經濟增長開始放慢,或者新增長產生的就業不多(如金融業),貧窮問題就會變得突出。

 

     網友George Fisher總結得好好,佢話:「現 在的窮人其實已很幸運,境況至少較六七十年代的窮人為佳,因為政府提供的安全網,包括公營醫療服務、公共房屋和綜援制度等,已是相對週全。窮人的溫飽和安 居問題,過去三十年應該已大致解決。不過,窮人要再向上流動,肯定會較以往困難。機會不會比以往少,但競爭卻更為激烈;博士畢業生投考警員,或碩士生失業 多時,早已不是新聞。天資聰敏而讀書用功者(例如大學最頂尖的1%學生),拿獎學金考進劍橋哈佛,畢業後賺大錢的機會仍一如往昔。至於資質平庸而又不擅投資/投機者,勞累一生後所得的可能只有斗室一間,退休後亦須面對生活質素下降的現實。」

 

George Fisher:「要 擺脫這種窮人的宿命,一般人恐怕只能依靠儲蓄和投資。過去十多年的投資路上,除了華洋大鱷外,在下覺得最大的敵人其實是無形心魔,心裡的惰性、貪念、自 大、恐慌、惶惑和其他負面情緒不時干擾思考,有時因此做出錯誤決定;長時間跟自己的影子鬥爭,當然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有時候勝出一回合,不料又有更大的 考驗在前方。六道輪迴苦,要達致終極解脫,看來只有不斷提醒自己以最大的耐心、冷靜的頭腦和無比的勇氣來面對挑戰。投資者/投機者在股海浮沉,有如旅人完不了的飄泊,這大概也是現實人生的寫照。」

 

香港低下階層面對的不是絕對貧窮,而是相對貧窮。一般的政治評論多集中改變制度,起碼是討論如何靠政府搞掂佢。由於這裏是,一個投資/改善個人命運的專欄,我就唔想作太多政治/政策評論,反而想多討論個人如何走出這個困局。

 

我的立論點是要明白這個制度的特點,玩好這個遊戲。年青人的焦點是求學與就業。成年人、特別是中年人的焦點要加上儲蓄和投資。正如George Fisher所講,大學最頂尖的1%學生一定得,我話中學頂尖的5%學生都好大機會得,香港中學生入本地大學比率18%,肯博的大學生,應有好前途,那個中大碩士生搵200份 工搵唔到,應該是例外,不是典型。入唔到大學但係肯博,亦有機會有好前途。關鍵好簡單,你肯唔肯博。千金難買少年窮,窮人子女比中產和有錢人的子女最大的 優勢,是他們的拼搏心比較強,我打工咁多年,見盡唔少叻人、強人,覺得草根出身係一種就業優勢。窮人子女有改善自己生活的動力,所以肯捱。唔好講有錢人, 只係講中產的子女,阿爸阿媽一見到子女夜放工,心如刀割,就講句:「咁辛苦不如唔好做啦!」子女等呢句話好耐啦,本來已怕辛苦想唔做,一聽見爸媽咁講,馬上辭工。呢鱓中產爸媽,唔記得鰦自己年青時一樣係咁捱。大陸大學生人工3000元人民幣,等如3500元港幣,香港大學生10000元人工,香港大學生人工是內地大學生三倍,生產力有無多三倍? 一個博字,已經可以解釋哂打工的成敗關鍵。

 

    中年人事業走勢逐漸清淅,你到35歲, 有無得升,會升幾高,大大約約都估到。唔係人人都要事業最成功,反而坐到最頂的人承受的壓力未坐過亦唔知。一般人打工去到中層,其實已經唔使憂柴憂米,這 個階段最重要是儲蓄投資。資本主義制度有百般不是,俾人累積資產已是這制度最美妙的地方,共產主義唔可以有私大產權,在北韓醫生和工人一起捱窮,家無恒 產,唔見得好好鎹。香港這個靠近大陸的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大陸長期保持高增速,我地傻傻地長獱大陸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分享高增長,更是投資聖地。

 

    我唔係講笑,絕大部份人投資都是傻傻地,在當地投資市場有乜就買乜,一個人唔好運生在日本,過去20年投資無寸進,日本人的資產主要靠儲蓄得來,無乜增值。另一個人好運生在香港,過去20年有錢得儲埋投資,買股又好買樓又好,只要是長線投資唔好成日出出入入搞錯哂,會累積好多資產。香港而家興爭產,唔止有幾百億的家庭爭,開個皮蛋舖老豆死鰦都爭產,如果有千零萬家產都爭,香港人有間樓買纒股,好多人有過千萬身家,我估少少地2030萬人是千萬「富翁」,佢地一死子女可能去打官司,我早已叫律師朋友打好的爭產官司,將來大把生意。話番轉頭,唔係香港人特別叻,只因香港是個投資福地,唔投資你就笨。你唔識儲蓄,你唔識投資,有錢使哂,有錢亂炒,亂賭,老來一個錢都無剩,唔怪得人喎。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8

資本主義(3)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9056&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國股市昨日係華盛頓誕辰紀念日,休市一天。

 

 

利 比亞的動盪局勢大幅升級,在軍隊倒戈相向的情況下,包括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在內的多座城市,落入了反政府示威者手中。示威浪潮蔓延至首都的黎波里,民眾洗劫 國營電視台及焚燒政府建築物。戰火屠城,連日暴力衝突已造成三百至四百人死亡。英國媒體更指利比亞領袖卡達菲已逃離利比亞。

 

北非及中東諸國,供應全球42% 的原油,當中以沙地最大,佔了全球供應量的12%。而利比亞去年出產原油165萬桶,佔全球產量2%。中東越搞越大鑊,市場憂慮原油供應大受影響。英國布 蘭特原油昨日大幅抽升5.3%至每桶近108美元的2008年9月以來高位,而紐油原油最新報每桶91.42美元,較上日飆升超過6%。

 

今年油價波動擴大超過一倍,彭博資料顯示,原油20日的歷史波動率上升至27.4,該波動率於去年底曾低見12.6。沙地阿拉伯石油大臣阿裡納伊米,與美國能源部副部長丹尼爾珀納曼,逾90個國家官員今日將會晤,尋求抑制油價波動的方式。

 

有分析說,約旦或巴林等國與西方關係較好,若它們的領導層被推翻,油價隨時見每桶100美元。Mirae Asset Securities全球首席經濟師Bill Belchere昨日在香港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話,大家對中東局勢要十分在意,因為「會影響油價,如果油價再攀升20至30美元,全球將重新進入衰退。」

 

除油價急升外,貴價金屬亦大受影響,黃金及白銀價格昨日分別漲1.2%及3.8%。金價每安士重上1400美元,最新報1407美元。

 

投資者對中東與北非局勢的動盪感到不安。在金融股領跌下,歐洲股市昨日普遍向下。泛歐道鐘斯Stoxx 600指數下跌了1.3%。當中法國CAC 40指數及德國DAX指數齊挫1.4%,英國富時100指數跌1.1%。義大利富時MIB指數更勁插3.6%。中東反而無跌咁多,巴林都只係微跌0.4%。而美股杜指期貨亦回落,最新報12285點,比上日收市跌85點,比現貨收市低水106點。中東局勢惹人關注,若失控性蔓延,小心成為股市大幅調整的借口。

 

    早兩日看到網友香港中女的一回應,相當勵志,值得引用。佢咁講:Monica,

見到你講朋友的情形,都覺得很感慨,真係一樣米養百樣人。你朋友係70後(其實我都係),今年都成30幾歲人,仲唔肯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將自己的失敗歸究阿媽。我諗好多人都係咁,賴呢賴路、賴社會、賴教育制度,但從來冇反省自己的不是,結果一世人就在埋怨中渡過。」

 

香港中女話:「我 細個果陣,家裏真係一窮二白,在同學面前,我都知自己寒酸,但我從來都冇怪父母(但我知佢地有怪自己),因為我知道他們已將能力範圍以內最好的給我,真係 果句『自己唔食都留俾子女食』。子女完成學業出社會工作後,我認為作為父母的責任已完成,以後是龍是蟲就要靠自己。以我的背景,很明顯不是象牙塔激進基礎 主義派經濟學者,亦不是一些已經擁有壟斷地位既得利益者,但我仍然相信自由市場,因為自由市場才可提供基層向上流的機會。法國大革命拉開現代社會的帷幕, 但至今超過200年,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權力、財富和社會地位仍是世襲。田二少在真人show中講社會正懲罰一些低知識的人,但同時,社會亦在獎勵一些勤奮不懈的人。」

 

    佢又話:「我 絕對不同意『貧窮已經慘,貧窮讓人意志消沉又成為另一惡性循環』,一來我從來都唔覺得貧窮好慘,二來只有有勇氣挑戰貧窮的人,才有資格向上流。我阿媽今時 今日都仲會同我講對我唔住,乜都冇俾過我,細細個就要幫手掙錢養家,一路都挨得咁辛苦,我話『阿媽,雖然我的童年並不富裕,但快樂是免費的,今天我想要的 都隨手可得,但完成馬拉松、毅行者為我帶來的快樂一定比買了一個名牌手袋多。你將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都已給了我,我有健康的身體、聰穎的腦袋、正面的思 想、堅毅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和一顆感恩的心』。希望大家都可以『半杯水』的故事為鑑,凡事要向正面看,發揮正能量!」

 

    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然充滿缺憾,唯一剩下的只是機會,給基層向上流動的機會。最簡單的機會,就是教育的機會,若能讀好書,入好大學,就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即使小學、中學發鰦夢,無讀書入唔到大學,出來做№只要肯博肯捱,還有向上爬的機會。香港好多成功人士都無高歷,30後,70後、80後都有,未來仍然有,只係睇你去唔去爭取。

 

    千祈唔好以為我好滿意政府的政策,好多政策係好心辦壞事(我先唔假設佢有居心),點解唔復建居屋? 點解一年前唔恢復定期賣地? 點解要讓大量名校直資化,客觀上令貧困又資優的草根學生卻步? 點解中學取消鰦中史科作為必修科? 點解無良好政策發展旅遊、金融以外的產業? 你要我問,我問一日都可以,呢鱓問題我在另外一些場合都會繼續問。

 

    但我做人哲學係唔好靠人,唔係唔要求人,但唔好假定人地一定可以跟到你的要求去做,所以我唔係唔要求政府,但唔好以為可以靠佢,否則你死得,真正可以依賴的是你自己,可以改善的也是你自己,當然,叫自己改變/改善,同叫人改一樣咁難,但至少理論上你自己可以控制到自己,控制唔到無得怪人。

 

    資本主義制度千瘡百孔,有大把空子可鑽,關鍵是有正面思維,相信自己用多鱓腦,發揮自己的小宇宙,生活必可改善。工作如是,炒股也如是。工作不在乎精叻(當然太蠢都唔得,但一般智力 ok),在乎搏命,大家都只比賽最後一段(last mile),你做銷售員,打電話叫人買№,人人做到7點收工,到那時大家都累得要命,十分沮喪,想回家抖抖,人人走時你唔走,打多5個電話,做多15分鐘,你就可能開多張單,業績比別人好,就會在一群人中跑出來。反過來講,若果人咁做你又咁做,媽媽聲放軟手腳,自然無運行。在打工的世界,直至到你升做老闆前,仍然係食力為主,食腦為次。

 

    炒股也是如此。牛腩貓咪話炒股成日輸,做唔到15%回報,理由好簡單,你搵鰦個較難的賽場去參賽。在投機這個零和遊戲中,大戶以是大包圍的方式屠殺散戶,佢獱住枝AK47自動步槍, 你住把生果刀,打起上來,結局一早寫好。大戶要對散戶聚而殲之,當中難免要跌纒錢讓散戶嚐纒甜頭,散戶要贏,只能入場玩一段,執纒麵包碎,執完就走,唔 好諗住玩到尾會發大達。好似炒窩輪,你睇市升,買認購輪,佢升得幾格,完全追唔到理論升幅,你唔順氣唔走,個市一回就輸埋,輸少少唔順氣死守,到期就輸 清。關鍵是睇中方向時食唔食那幾格,睇錯方向時可否忍痛落刀。先要搞飱方法,然後才考眼光,方法錯,眼光幾好都無用。記住你最叻都係跟風走一轉,唔好以為 可以食大茶飯,否則只是倒過來有你俾人食鰦大茶飯。

 

思 維要正面,睇到光明的一面,睇到人地睇唔到的事情,好似香港中女這種有正面思維的人,比成日抱怨的人,更易成功,因為前面總有路,只差你去唔去搵。但在投 資上,有正面思維唔等如有大路思維,人咁做你咁做叫大路思維,大路思維用於炒作之上,多數錯,因為大戶就係睇住散戶的大路思維去和你對賭,贏盡你手上的一 毫子。

 

     記住,在資本主義社會,成功的只是少數人,要做這少數人,就要與別不同。改善自己,做到好過人,就可以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6

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與個人主義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http://www.zhanghua.org/?p=4398

    2009年我從香港買回來Factory Girls這本書後,看了一半。直到最近,我們(南方週末)做了新一期的民工荒專題後,我在準備主持部門電話會議時,從書架上找出這本書來。接著看,看完它。

建議所有關注世界工廠話題的朋友們買本看看。買不到紙版,亞馬遜上也應該能買到電子版。

我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Leslie T. Chang(張彤禾),就是美國知名作家Peter Hessler(彼得 海斯勒)的老婆,Hessler出過幾本關於中國的書《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在美國都很有名,最近出的一本是《尋路中國》,中國出了簡體本,我買 了看了一半,與之前看到的《312號公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兩口子真是志同道合啊。他們兩個,一個是前紐約客的記者,一個是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從調查採訪到文本寫作,功夫都很了得。

我們這期民工荒專題報導裡,專門到「尊嚴」兩個字。其實,往大里說,我們說的是是個人主義。以前世界工廠裡所有的人都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在,他們個人也要尊嚴,要發聲。

而Facotry Girs這本書裡,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Leslie並不只是想向西方讀者展現,河南工人在東莞工廠裡的辛苦甚至悲慘境況是什麼樣子的,她的主題,恰恰 是半「勵志」性質的—-打工妹們欺騙家人,不願意回老家,為了比原工廠高一點點的工資,不斷跳槽,學英語,考證書,為了個人幸福,不斷換男朋友….在她們 的世界裡,有一套我們無法理解的追求幸福的路徑,他們在追逐,拚命追逐。

我最喜歡的一章,是Love and Money那一章,寫的真好。真切地感受到,外籍記者觀察的視角,與我們是不同的。或者說許多我們以為是「常識」的事情與細節,其實是最值得研究的,而我們常常忽略。

Leslie的創作手記,我找到中文版了,貼到這裡。我很喜歡,她提到關於寫新聞和寫書的辯證關係,對我很有啟發。和大家分享之。

 

 

Factory Girls創作手記

原文鏈接:http://thechinabeat.blogspot.com/2008/05/writing-factory-girls.html
作者:Leslie T. Chang

    2006年3月份我開始寫這本書。剛寫了一刻鐘,不安襲來:「現在光坐在桌邊寫書是沒工資拿的。」但早上十點左右,我想明白了,自己是不會 再回去當報社記者了。《工廠女孩:巨變的中國,從鄉村到城市》一書,為讀者打開了在中國南部城市東莞流水線上工作的女孩們的內心世界:

看見其他廠的姑娘,你馬上開始打聽。你們問對方:「你是哪年的?」好像聊的不是人而是出廠的車。「多少錢一個月?算房子和床位麼?加班多少錢?」然後可能問問她是哪個省來的。不過你從來也不問名字。

要在廠裡有個真心朋友不容易。宿舍裡12個姑娘睡一個 屋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最好還是守住自己的秘密。有些女孩進廠時用的是借來的身份證,她們從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真名。有些也只對自己的同省老鄉說,但 這樣也得冒險:流言很快就從廠裡傳回家了,等你回去,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一個月賺多少、存多少、是不是和男孩兒出去約會。

從報社編輯的角度出發,這樣的開頭怎麼看也不會順眼:「誰在敘述?這個故事要講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以描述工廠內部生活開始,接著,我引入了一 位名叫陸青敏(音譯)的16歲外地打工妹,記錄了她在東莞初來乍到、找工作,以及後來絕大多數農民工剛進城都有的強大的疏離感。在書中我僅用十餘頁去介紹 背景:「中國今天有1.3億在外務工人員……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其數量是百年間歐洲前往美國移民數量的三倍之多。」不過我相信讀者 還是會跟隨我的思路——先沉浸在工廠生活的詳盡細節中,想要知道這位年輕女孩的故事。然後我才停下來講述的那個大環境。報紙是不可能有這個底氣的:編輯會 堅持認為講述這些事實需要高調,要立刻告訴讀者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故事。

我腦海中不時迴響起這麼個編輯的聲音——我懷疑每個記者都有這種經歷。這個聲音總提醒著你要拿有據可依的事實講無懈可擊的故事。新聞是個沾沾自喜的行當,以自己敢在統治者面前講實話、敢打破禁忌而自豪。但當論及自身時,新聞從來不談自己的規矩有多僵化。

*

大學畢業後,我在《邁阿密先驅報》實習過,繼而在布拉格的一家外籍報紙工作。1993年我進了《華爾街日報》,先是在香港、然後是台灣,之後轉往中 國大陸。曾經我認為報社的工作為年輕人提供了最好的寫作機會。逐漸地,我才意識到,做新聞並不是寫作,它的價值另有所在——尤其在於解讀一個如當下中國般 複雜又被誤解的國家。因此目光長遠且善於挑戰傳統觀念的《華爾街日報》很適合我。並非每家報紙都會登載關於研磨廠的系列報導以此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正如 我們總編所說。我喜歡並尊重自己的記者同行們和編輯們。我的掙扎並不是針對他們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這個行業缺乏彈性的規矩。

隨著寫作的開始,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把之前作為記者學來的很多東西忘掉。新聞報導最大的侷限是它沒有不同的聲音;用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就會皺眉,或許因 為它喪失了中立觀察者的理想狀態。當一名記者偶爾在故事中寫道自己,就會出現滑稽詭異的結果:文章的主人公對「一位記者」或「一位外國訪問者」或「本報記 者」說道——總之要變著法地繞開那個禁忌的「我」字。記者必須學著像自己不存在一樣地去寫作。

要搞明白怎麼寫自己,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挑戰。除了講述幾個年輕女工的生活,書中也穿插了我的家庭移居中國又遷往西方的過程。這是最初的計劃,但實 現它的過程頗痛苦。「你像尊凍僵的旁觀者。」, 看完首稿朋友說。「你是聯繫女孩和自己家庭故事的紐帶,」編輯提醒我。「沒有你,這兩部分就是貌合神離的!」結結實實地改了兩稿我才把自己融入了自己的書 中。

能出現個人觀點的地方,新聞裡往往都是絕對的權威口氣登場。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危險——容易出錯——而且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一個人的寫作風格。觀點都 以言簡意賅的真理形式體現。句子都遵循著相同的、重複的結構,還得不停點題。段落的寫作又時常被掐頭去尾——就像Power Point的演示文稿,一段一個事實,直到將讀者引向最終的結論。

新聞化的語調會扼殺想像力。編輯一句「這個你怎麼知道的?」就問得你再難有空間讓人物或地方栩栩如生了。下面是書中我描寫16歲的農民工陸青敏的段落:

她個兒矮,長得結實,頂著一頭捲髮,一雙機靈的黑眼睛 似乎能洞察一切。像許多來自農村的中國年輕人一樣,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她就像只有15歲、14歲,甚至12歲——蹬工裝褲運動鞋的假小子,不耐煩地要 長大。她長著一張娃娃臉。它渾圓、面對著世界,有著兒童時常出現的耐心期待的表情。

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我用一個句子給她定了調:「敏圓臉,長著一頭捲髮、一雙大眼睛。」當時並未意識到這種描述的缺陷,因為我正忙於抗爭報紙 的寫作風格規矩。我不想以「陸女士」稱呼十幾歲的敏,那樣聽上去正式得刺耳;我也反對按新聞的傳統給每一個細節註明出處。這些辯論都以我勝利告終,不過也 有我妥協或甚至沒有堅持自己想法的地方。像我說的,假想編輯的話總縈繞耳邊。

新聞工作的最大缺點就是讓人不耐心。一想到競爭者也在報導,編輯們便希望自家的故事能更快見報,於是記者也將這種緊迫感內化,急匆匆地出入新聞現 場。這條路不僅丟了細節,更有可能連新聞本身也錯過了。2004年2月我初見敏時,她剛剛在一家電子廠干滿一年,那裡條件差、薪水低,工作日一天上班13 個小時。之後三年間,她跳槽六次,逐漸從在流水線上工作、到人力資源辦公室坐班,再到供職一家工廠的採購部。曾經,她想過要拋棄一切跟著男友去北京,說不 定他去了能當個保安;曾經,住在一家便宜旅館時,她給人偷去了手機和900元現金。如果一位記者在以上任何一個時間點出現,他或許已經帶著個沮喪的故事離 開了。因為和敏在一起三年,我見證了她外出打工生活的所有起落、機遇和成功。

耐心觀察後的發現並不一定來自於你報導的主人公本身。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有人能深思熟慮地討論這種 轉型。拒絕內省的本能根深蒂固,人們往往困於現實沒有觀點。我認識的在東莞工作的女孩,沒人聊過打離家以來自己有何收穫;也許她們擔心一旦回頭就沒了沖 勁。關於敏的第一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後,我送了一份翻譯版給她。她像在看披露真相的報導一般——彷彿這是別人的故事。「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後 來她寫電子郵件給我,「我感到自己真的改變了。」

*

我並不後悔自己曾當過記者。它讓我學會了如何採集信息,如何不斷提問、理解事實,如何將各個途徑的零碎消息迅速揉合,就像沒有內幕來源那樣——其實 從來就沒有。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數據難詳的地方進行報導,堅信一定能找到真相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書中我想知道東莞市龐大的女民工人數,但當地 政府並沒有這個官方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本地戶籍人數對我又沒意義。於是我將在《華爾街日報》的心得學以致用:問自己遇到的每個人,「他們」覺得這個數是多 少。最後,我把市場主管、政府官員、工廠老闆和當地報紙的調查綜合到一起,估計東莞的人口構成中70%是女性。這麼做的缺陷以及別人的謹慎並不能阻止你得 到結論——這是作為記者,我學到的。

剛開始當記者時,有位文字編輯把我報導中的一句話改得不那麼優雅,我和他吵了起來。「我們現在不是要充艾米莉•迪金森」他厲聲道——這根刺兒多年埋 於我心中。現在回想,如果自己當初知道之前已經有多少人曾為此爭糾過就好了。年輕的馬克•吐溫被他《San Francisco Call 》的編輯說成「文字上無藥可醫」,特別的寫作風格最後害得他被炒。《多倫多星報》的記者歐內斯特•海明威曾抱怨「報紙這該死的玩意兒要把我給毀了。」以上 兩位不僅成了偉大的小說家,而且是紀實文學的先驅,他們用主觀感受和小說技法寫活了人生經歷。做了很長時間記者,能看到他們曾經作為記者和後來成為作家之 間的聯繫,我覺得很安慰。


 張彤禾,作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在華工作十年。她的《工廠女孩》一書由Doubleday 出版集團的Spiegel & Grau於2008年10月出版

亞馬遜鏈接:這裡   偌達財經影像聯盟:這裡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6

資本主義的原罪 李兆富


2011-4-21  NM




雞蛋仔阿伯事件成為城中熱話。我 也在《蘋果日報》專欄《利字當頭》湊熱鬧,寫了篇「生意人的道德責任」,指這個雞蛋仔阿伯既作為自僱人士,即一人分飾兩角,既是僱員也是資本家。所以作為 資本家的雞蛋仔阿伯,要為雞蛋仔檔攤的生意籌謀;賺得不夠盡,最終「搵朝唔得晚」,他也要負上部分責任。

事實上,雞蛋仔利錢不薄,做小販 又不用交租,這位雞蛋仔阿伯要是肯做肯捱,理應老早便要儲夠一小筆錢,找個人流暢旺的地方,租個小鋪位,安穩地再賺多點。在獅子山下,由小販變大老闆的大 有人在,偏偏這位雞蛋仔阿伯三十多年來仍然是小販。起初我還以為,落得如此下場,是雞蛋仔阿伯的見識和魄力問題。畢竟,要是明白資本主義的邏輯,就要接受 人人都有生意失敗的可能。

老實講,落筆的時候,我也預料到,愛心爆滿的《蘋果日報》讀者,難免有感情豐富一點的會寫信來投訴。結果一如所 料,真的有讀者要求拆掉那可惡的專欄,免得冷血的言論影響他們的情緒。當然,文章見報之時,我和讀者們都不知道,原來案中有案:消息指這位雞蛋仔阿伯,既 有領綜援也住在公屋。雞蛋仔阿伯多年來堅持做小販,寧願把錢花在木頭車和罰款,原來,還是利之所在。

 

人是感情動物。見到窮 人的境況,便會想仗義執言,也顧不了太多事實的細微處。不過,要真正幫得到別人,還是要理智地觀察事實。當然,好心人仍然可以堅持說租金太貴,雞蛋仔阿伯 是被迫流落街頭,甚至要拿綜援才夠生活。不過,要是我們擦亮眼睛看看現實:香港地其他的小商戶,是否個個都要推木頭車做走鬼檔呢?那些希望重新發小販牌, 將幾十年前的小販世界帶回現代的人,又有否想過,當年因為小販擺位,造成多少黑社會爭地盤和前線警員貪污的問題?租金平貴,難道真的是幾個地產商操控得 了?記得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和千禧後的科網爆破,就連世界級的零售業天堂旺角和銅鑼灣,也水盡鵝飛,人跡罕見。沒有強勁的零售市道,租金又可以高到什麼地 步?什麼是因?哪個是果?

 

網上流傳一段短片,內容有關一群憤青到超市「攪局」,用行動來對抗「地產霸權」。那群憤青,在滋 擾生事一小時之後,還沾沾自喜說感覺良好。其實全世界的反資本主義革命先鋒,都會針對超市,但只有香港的憤青有地產霸權的論述。說到底,這班憤青對市場運 作要是有丁點認識,他們也不會淪落為憤青了。資本主義,創造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就算不願意多動 腦筋的人,也可以從其他人的努力得到好處。可惜,這也是資本主義的原罪。繁榮容許某些人開始依賴。不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就是靠依賴為生的失敗者。更甚 者,他們會將自己失敗的責任,推卸到別人的成功上面。如是者,社會上便出現了一種歌頌失敗,攻擊成就的虛偽文化。當社會越來越虛偽,失敗變成時尚,人失去 了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文明也開始衰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4

學習和潔癖主義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7.html

關於天才與努力的問題.......理論上假如大家背景是一樣的話,花同等的時間做同樣的事,理應得到差不多甚至相同的結果。學習的方法而論,資料性的學習在層次上是等而下之,但這卻是最多人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其實最值得花時間的地方是去反思和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思維(避免不求甚解,盡量清楚明徹每一個重要的基礎概念)、訓練優秀的組識和整理能力、以及培養較好的閱讀和語文的能力。以上幾項做得好,只要不太懶惰,一般資料性的難題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這也是專上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

而另一個話題,我發現有不少「投資潔癖主義者」,他們主張投資的方法一定要咁咁咁,價值投資就一定要咁咁咁,唔咁咁咁就已經是非理性、沒邏輯、現在成功只是有運氣,最終會失敗或者傾家盪產等等。

這令我想起健身,要鍛練好的身型,主要是做平時很少使用的肌肉的重力訓練。起初由於手腦協調的問題,以及力量不足,做健身時的姿勢一定不是完美,動作和理想的姿勢會有一些差距。有些人會有這個經驗,當你在健身中心做著訓練的時候,總有些職員為了推銷教練課程,會對你的姿勢指指點點諸多挑剔,務求使你加深疑慮而去請他們的教練(那當然很多教練其實是呃錢的神棍)。

我想講的是,不完美的動作不代表全無作用,只要核心的動作不是差太遠受傷的機會其實很低。只要不斷做著和反思改良自己的動作,成果和進步仍然是會不斷顯現。而我不一定要做你認為很理想的那一套動作,得到的結果也可以很好,事關每一個人的體質都有所不同,要做的訓練也不一樣。最後如何介定成功?並不是訓練的動作有多漂亮,而是你的身型結果有多美好。好不好,很多時候是有目共睹的,不需要太多的爭辯,那才是客觀的事實。我追求實事求是,而不是完美主義或者是潔癖主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8

[转载]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 价值投资:智商与智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mv8.html

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 


价值投资:智商与智慧,哪个更重要?
刘军宁

 

人类智商的绝对高度是249。因为任何聪明人的智商不可能高达250。

    在投资界,没有人认为愚笨是一种资产。投资被公认是智力密集型的活动,投资界是人精扎堆的领域。有人会问,投资市场上有蠢人吗?从动机的角度来衡量,绝对没有蠢人。每个投资者都对自己说,“我才不傻呢,我来投资是要赚钱的。”然而,所有人在投资生涯开始时都是始于盲目无智的状态,都是蠢人。所有人都是带着与生俱来的智商去投资,却没有几个投资者在一开始就带有大智慧。对投资者而言,智慧与智商各自有多重要?投资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智商,还是智慧?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其含义是爱智慧。投资哲学是关于投资智慧的,即热爱投资智慧。智慧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投资的智慧更是如此。智慧是人人欲求 的,但是得到的人却很少。什么是智慧?按通常的理解,智慧是指某个人具有不同常人的理解、洞见和相应行动的能力。智慧毕竟不同于专长与知识。一个投资界的 专业人士可能有丰富知识和技术专长,却未必是很有投资智慧的人。最智慧的人也未必是知识最丰富的人。尤其对专家和学者来说,他们可能掌握大量的具体的数字 性的知识,但这些东西掌握得再多也不可能使人更有智慧。所以,一个人的智慧程度和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必然成正比。
 
   正是道德把知识与智慧区分开来。知识是关于事实的,智慧是关于道德的。一切知识与事实都将淡去,只有道德才能引领我们生活、投资。没有道德,就不能得到真 正的智慧。没有道德,就没有智慧。一切智慧,归根结底,是有关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生存的智慧。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智慧也不例外。
 
   西方的智慧传统是由两个支流合成的,一个是雅典的智慧,一个是耶路撒冷的智慧。希腊智慧中的宇宙是数学与物理的宇宙,而耶路撒冷智慧中的宇宙,是道德与信 仰的宇宙。雅典智慧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探索,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等哲学家、科学家为代表的关于理性和科学的智 慧。如说我们今天很多的自然门类,都是在古希腊起源的,像是几何、代数、物理学、原子论等等。耶路撒冷智慧起源于旧约的智慧书,故也称为旧约智慧。耶路撒 冷智慧是强调信仰、道德与实践,是对财富的超验性质的理解。其代表人物是旧约圣经中的大先知如摩西、亚伯拉罕、以后许多的犹太商人。巴菲特被称为 Oracle of Omaha。其暗喻是,上帝关于财富有一整套的神谕。谁领悟了神谕,谁就获得了财富。保守主义投资者注重实践的、道德的智慧,看淡精确知识的、科技的知 识。
 
   在投资领域,雅典智慧是关于价格的、数字、公式的,其代表是那些被称为宽克(quants)的人,他们数学极好,数理分析能力极强,有些甚至是高能物理学 出身。他们相信,商业的世界是数学物理的世界。数学的精确性是分析最复杂的人类活动的基础。耶路撒冷的智慧是关于道德、信念、价值、审慎、自律、耐心的。 其代表是保守的价值投资者。他们相信商业的世界是道德与实践的世界。这两种智慧有高有低么?这取决于我们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在投资领域,如果我们需要精确 与量化,雅典的智慧高一些;如果我们追求正确,哪怕是模糊的正确,耶路撒冷的智慧重要一些。价值投资的名言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耶路撒冷智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道德在智慧中的极端重要性。人类最高的智慧是对道德秩序与道德生活的规则的认识。当与道德有关的智慧涉及到人类如何发现财富的本质及其增值方式时,投资智慧的问题就 产生了。耶路撒冷的智慧相信,财富的本质及其运行方式,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人发现的。道德既是带来实现成功投资的手段,又是衡量投资成功的标准。对投 资者而言,借助不道德的手段的成功是脆弱的、低度的成功,不合道德的成功是不合格的成功。按照耶路撒冷智慧的看法,投资智慧的本质是道德智慧。投资智慧的 任务是探寻价值的本质及其获得方式,投资者在天人秩序中的位置及其使命,寻找并践行价值投资的指导原则。
 
   与智慧相关的是智力(亦称聪明,以商数来表示)。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含义很接近的一组概念,仅有高地之别:智慧要高于聪明。听说有大智慧投资软件,没听说过 有高智商投资软件。然而,我认为,智慧和聪明是有性质上的差异的,而不仅是程度上的。我更愿意把智慧和聪明看作是反义词。智慧与聪明既是邻里关系又是对手 关系。智慧甚至是包含一些与聪明相对立的东西。比如说,愚和拙是聪明的反义词,但是却可能成为一个智者的特征。常有人用愚和拙来表明自己有智慧,比如说, 大智若愚。再比如守拙,作为一种信念与行为方式,可能无关洞见和预见,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是知道,主角是个“愚笨”的智者。 在日常生活中,聪明往往会当作一种贬义词来用。智慧总是用于褒义。我还从未听到把智慧用于贬义。有人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人说,智慧反被智慧误。
 
   我认为,在投资中,智慧比智商重要。用戏谑但很认真的话说,人类智商的绝对高度是249。因为任何聪明人的智商不可能高达250。吉尼斯上的记录好像是 228。故人类智商的中等高度是125。巴菲特印证了这个看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只要你的智商在125以上,就足以胜任投资的事业。有中等以上 的天资足矣。”在中等智商的前提下,决定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智慧。妨碍投资取得巨大成功或导致巨大失败的往往不是太笨,而是太聪明。
 
   高智商不仅不是一定能在投资上取得成功的保障,相反要格外警惕那些高智商的投资者。智商越高越容易产生致命的自负。普通人在高智商者面前也容易产生自卑, 甚至放弃自己的主见。越聪明的人被聪明所误的可能性也越大,代价与损失也越严重,也越具有毁灭性。智慧更强调克服人性的弱点,强调人要恭谦、审慎、耐心。 这些都不需要高智商。反而,高智商往往是获得这些智慧的障碍。
智商也许是天生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则是后天的,主要来自经验。智商是与行动无关的生物性特征,而智慧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很难提高自己的智商,却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投资不需要高智商,但是需要高智慧。而保守主义投资哲学是价值投资的最高智慧。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5月12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