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範一飛:有些機構拿備付金去炒房炒股票 甚至個人賭博

3月10日消息,在今日央行關於金融改革的記者發布會上, 針對“第三方支付產業問題”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科技的發展可能對未來支付業務造成巨大改變,例如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既要鼓勵發展也要防範風險。

副行長範一飛表示,支付市場供需失衡。非銀行支付機構這幾年確實累積了一些問題和風險,供大於求的情況比較嚴重,機構內部內控薄弱,風險管理放松,對消費者的保護不夠。備付金有被挪用情況,有些機構拿去炒房炒股票,甚至個人賭博。

中國證券報記者:

我的問題提問給範一飛副行長。近年來,第三方支付產業發展非常迅速,人民銀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監管措施,包括收緊牌照發放、備付金集中存管等,這些舉措是否限制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目前第三方支付產業的整體狀況怎樣?下一步人行還會采取哪些監管措施?謝謝。

範一飛:

支付產業關系到千家萬戶,是一個基礎性的產業,近年來發展很快。隨著產業規模不斷做大,創新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從廣義和狹義來看支付產業,廣義的支付產業包括非銀行支付機構和銀行業,狹義的支付產業主要指非銀行。我理解你剛才的問題,主要是講非銀行支付機構一塊。

這幾年隨著行業的發展,確實累計了一些問題和風險,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因為市場參與者眾多,總體而言市場供給和需求有一些失衡,供大於求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行業也存在過度競爭的情況。

第二,由於各方面原因,包括機構內部內控薄弱、風險管理放松等原因,對消費者的保護不夠。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特別是關於支付的敏感信息被泄露,甚至一些信息公開在網上買賣。二是備付金被挪用的情況一度還比較嚴重,有些機構把客戶的備付金拿來炒房、炒股票,甚至用於個人賭博,最後導致損失。往往一個機構出問題可能牽扯到多個地區,消費者的人數可能數以萬計。

針對這些問題,近兩年主要做了幾件事。

首先,對前期累計的風險進行化解和處置,盡量幫助消費者挽回損失,為此央行和地方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強化基礎建設,把我們領域的基本規矩建起來,這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因為整個非銀行支付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興事物,一開始我們對它作一些觀察,包容它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以後,對客觀規律認識清楚了,我們再來努力加以規範。這些年我們出臺了網絡支付辦法,推行了賬戶分類制度,對支付機構也實行了分類評級。剛才記者提到對備付金實施集中存管,當然制度已經出臺,第一次存管馬上就要進行。

三是加強監管。又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市場上除了持證的機構以外,還有大量機構無證從事支付業務。到1月份為止,全國清理出239家無證也就是非法從事支付業務的機構,進行了整頓、清理,部分已經移送給公安部門處理。另一方面,對持證的支付機構加強監管,對違規行為敢於“亮劍”,進行處罰。

經過幾方面的努力,支付產業不但沒有停滯,還在快速發展,更為健康地發展。我這里可以給大家一些數字。從2013年到2016年,支付機構年處理業務量從371億筆增加1855億筆,金額從18萬億元增加到120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71%和90%。其中,網絡支付業務增長更快一些,去年支付機構業務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7.6%。可以說,我國支付業務的產業規模、普惠程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里都是比較好的。前不久我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會上一些同行跟我講,他們也很希望了解中國在支付產業發展和監管方面的做法。

下一步,我們還繼續秉持五大監管理念,把支付行業的監管工作做好。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已經搭建起來了,下一步主要是做好執行工作。謝謝。

周小川:

我補充兩句。一是人民銀行認為科技的發展可能會對未來的支付業造成一些巨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進步,因為帶來很多新的手段。人民銀行高度鼓勵,同時也和各種業界共同合作,把金融科技的發展搞上去。特別強調一點是網絡科技的發展,還有就是數字貨幣的發展,其中也包括區塊鏈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會在未來產生一些當前人們不容易完全想象或者預測到的影響。

但同時,像範一飛副行長所講的,既要鼓勵發展,同時也要防範風險,健康發展。其中不健康的行為要不斷規範。當然,也不是說從一開始就去束縛人家的手腳,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大家已經看到一些問題,必須進行規範,包括無證經營問題、侵犯隱私問題、支付產品安全性不夠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一部分支付機構的動機和心思並不是想用新的網絡科技手段把支付搞好,而是眼睛盯著客戶的備付金,覺得那個資金可以拿來賺利差,甚至有的打自己的主意,缺錢的時候從那里挪用一些,這就是動機不純。我們支持支付業真正把心思都撲在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統的效率、安全和為客戶服務上,而不是瞄著人家的資金,在那個資金上打主意。我們的有關政策和激勵機制也要實現這樣一點,這對於將來的健康發展也是很重要的。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03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60.shtml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曾響鈴 曾響鈴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比起增長,阿里更加需要擺脫世人眼里的一個電商平臺+金融服務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去電商化”。

近日,在首屆技術大會上,阿里巴巴透露其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話說這是一個面向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的項目,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昔日的電商帝國今日大舉“科技”大旗,這是要革自己的命,還是要奪別人的魂?阿里到底是背水一戰還是未雨綢繆?

響鈴試圖從產品業態、市場、全球化給出答案。

“NASA”,阿里去電商化的又一站

以2016年雙11為標誌,這一天阿里實現交易額1207億元,也是這一天,阿里不得不面臨如何繼續創造神話的難題。

1、電商地位無人撼動,阿里純電商時代漸成過去式

毫無疑問,阿里的國內電商老大地位,短時間內無人撼動,這也是阿里安生立命的根兒。無論是B2B業務,還是後來的淘寶、天貓,都讓阿里積攢下巨量的商業資本。然而業務的增長始終逃不過經濟規律的五指山,業務增長終有一天會觸達天花板,增長也難免歸於平緩。接下來阿里需要面對的是不僅是各項數據的絕對增長,還有別人盯著的相對增幅。就在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我們看到,這是阿里首次未披露GMV(交易額)數據,這也意味著:阿里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將會結束。

就如我們看到的,阿里將註意力從曾經頗為重要的GMV指標傾斜到非電商業務上。在阿里這,電子商務成了它最傳統的業務。此刻起,比起增長,阿里更加需要擺脫世人眼里的一個電商平臺+金融服務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去電商化”。

2、阿里的一切需要技術支撐 

的確,從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不再提“電子商務”概念。也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新時代的五個行業新變化和思維方式,用“新零售”去取代“電商”標簽。

也的確,就在上述財報中,阿里的雲計算、數字娛樂、創新及其他業務較去年同期的增長都超過了電商業務,其中,阿里雲計算業務營收已連續六個月實現三位數增長,這些新興業務的快速崛起,讓阿里的去電商化之路看起來順風順水。

但我們低下頭來就會發現,阿里這些新“動能”無不需要技術來做支撐,比如新零售,按照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是需要全面打通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數據,形成“線上+線下+物流”的零售業新興模式,這可不再是原來的倒買倒賣模式,背後數據技術成了決定性因素。馬雲都曾在公開信中表示,數據作為新資源,計算作為新技術,將先後引發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變革。

或許如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所說,“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對此,可能有人會舉反對牌,但電商雙11、支付金融、雲計算、物流……這些的確需要技術不斷驅動。

哈佛商學院教授唐納阿爾所說:“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昔日成功的模式可能成為今日的障礙。”阿里這個時候大提“NASA”,或許就是出於這樣的擔憂。

商業成了阿里的存量市場,科學技術才可能是阿里的增量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最新數據顯示,阿里巴巴集團2016年的移動廣告收入達110億美元,這比同期的百度(55億美元)和騰訊(32億美元)的移動廣告收入總和還多,占據中國移動廣告市場40.3%的份額。如今阿里巴巴市場超過2500億,還不包括同樣是巨人的螞蟻金服。但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阿里仍然需要不斷“開疆擴土”。

1、要成為102年的企業,阿里需要不斷塑造核心能力

在闡釋為什麽要做“NASA”,馬雲說到:要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

這不僅讓響鈴想起企業成長的“S型曲線”。

每個企業每項業務都有自己的時間窗口,當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時,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這種超越“S型曲線”的核心能力,去完成向前升級和叠代。如圖所示:

這需要平衡的是不止是企業的利潤、收入與時間,還有三種業務:現有核心業務的守衛和拓展、具有強勁增長動力的業務的積極投入和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業務的提前布局。

毫無懸念,原有的B2B/B2C/C2C甚至支付寶等業務是阿里三級跳的第一級,這成就了阿里的電商+金融帝國;而新零售會是阿里火箭的第二級,這里有阿里關於大數據、雲計算、國際化以及健康快樂產業的藍圖。這也是阿里巴巴未來10年的增長驅動因素。但未來20年呢?阿里的第三級呢?會不會是“NASA”?

2、未來,科技成為阿里的“賭註”

現在說“NASA”會不會成為阿里的第三級還有點早,但“NASA”至少是阿里劍指科技賽道的發令槍。

事實上,阿里盯著科技不是一兩天了。

早在幾年前,阿里巴巴就和中科院成立了一個實驗室共同研制量子計算機。

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的探索中,阿里也連下多棋。比如:

阿里雲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已經入選世界互聯網代表性領先科技成果!

馬雲親自代言了“人臉支付”功能,並與強化學習,一起入圍MIT全球十大黑技術,此外阿里還開源了針對星際的強化學習研究平臺Gym StarCraft,支持世界各地的星際AI開發者基於它去進行公平、快捷的效果評估。

VR pay讓消費者炫酷到眨個眼鏡就能買單。

還有人工智能阿里雲ET及“城市大腦”以及會自己上電梯、感知電梯擁擠的菜鳥物流機器人小G。

按照阿里自己的披露,阿里現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他們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這其中,我們了解較多的是作為核心基礎科技之一的YunOS,目前在智能手機領域,YunOS是國內公認的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現今又在發力汽車領域,以實現無人機、運動相機、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以及各種服務都可以接入到互聯網汽車當中。

但整體看,無論是YunOS還是“NASA”,阿里的科技之路剛剛起步,這也會是阿里從一個提供服務型的公司向一個科技公司轉型的關鍵一步。

科技成全球戰略要地,阿里下一戰是與谷歌、亞馬遜正面PK

聊到這,有人依然會迷惑,阿里都成巨無霸了,為啥還要去找死,事實上,這正是源於帝國的恐懼或者說野心,阿里從來就沒有說自己只是一家中國公司。

1、阿里一直在加速全球布局

這些年,阿里在海外一直馬不停蹄。

有人曾經統計過,阿里巴巴從2004年至今的海外投資,總計209個項目,金額超過281億美元。

如果以2014年為臨界點,之前阿里巴巴在美國投資主要圍繞電商業務展開,多通過全資並購或控股的方式獲得。到了2014年,為了成功上市,阿里巴巴的投資領域擴大至社交應用、手機遊戲、智能遙控等諸多領域。  

尤其是在最近兩年,阿里向人工智能、VR、AR等繼續靠攏,先後投資了機器人公司SBRH、AR公司Magic Leap、AR智能硬件公司Lumus、VR公司Infinity等。

這還不包括將阿里的國內業務延伸至海外的,比如將阿里雲官網開放服務的節點開放至新加坡、美國西部、美國東部、日本、歐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等13個。

2、全球競爭,阿里PK的是谷歌、亞馬遜,技術成了決定因素

既然眼睛盯著的是全球市場,那阿里與谷歌、亞馬遜等全球巨頭必有一戰。

盡管我們暫時還不清楚“NASA””新機制的具體形態,但按照目前已知的消息,“NASA”將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物聯網)、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團隊,而這些領域一直是谷歌、微軟、亞馬遜等一票世界巨頭的地盤。

事實上,阿里也一直在對標他們,比如阿里雲就一直在緊盯著亞馬遜、微軟,以形成“3A鼎立”的行業格局(亞馬遜雲AWS、阿里雲AliCloud、微軟雲Azure),來強化全球領先的市場地位。

好消息是,最近美國著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公布的“2017年最具創新力公司排行榜”前50榜單中,阿里成功登榜,位列第十一位,也是榜單中中國企業中排名最靠前的企業。

但,正如蘋果Google之於美國、寶馬之於德國。阿里要肩負著這般“科技國家隊”的使命,“NASA”的路依然任道而重遠。 

NASA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0

範一飛:央行科技工作以建數字央行為目標

3月30日據央行網站消息,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工作會議在江蘇揚州召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範一飛指出,金融新業態興起需要中國央行加快開發應用各種新的監管技術手段,今後一段時期應以建設數字央行為目標,實現架構轉型和大數據利用兩個突破。

範一飛指出,當前人民銀行科技工作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一是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沖擊傳統技術架構,深刻改變社會生產和大眾生活方式,為金融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二是金融新業態興起需要央行不斷提升履職能力,加快開發應用各種新的監管技術手段。三是網絡安全形勢嚴峻,中央銀行管理運行的金融基礎設施極其重要,其安全狀況關系人民利益、金融穩定和國家安全。四是經濟新常態要求金融科技進一步助力金融改革開放,更好地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雙向開放、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等政策實施。

範一飛強調,今後一段時期,央行科技工作應以建設數字央行為目標,重點打造一支專業型、複合型、學習型、創新型的央行金融科技隊伍;實現架構轉型和大數據利用兩個突破;完善風險防控、科技治理、技術研發三個體系,構建以大數據為支撐的央行決策平臺、以分布式系統為核心的央行服務平臺、以數字貨幣探索為龍頭的央行創新平臺。

範一飛要求,人民銀行科技戰線全體幹部職工要深入貫徹落實人民銀行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堅定不移地加快架構轉型;努力運用大數據提升精準施策能力;狠抓安全生產,建立完善的IT風險防控體系;強化科技治理,建立先進高效的管理、建設與運行體系;加強學習研究,提升科技工作前瞻性和行業指導能力。各級科技部門要在黨委領導下,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厘清思路,真抓實幹,努力開創人民銀行科技工作新格局,用實際成績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39

現場|國產大飛機C919一飛沖天 取證交付預計三年後

今日下午兩點,國產大飛機C919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四跑道騰空而起,預計一個半小時後降落浦東機場。

中國商飛試飛工程部部長由立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次C919飛機的首飛最高飛行高度一萬英尺,要完成15個試驗點,包括地面的三項操縱檢查,起飛後的系統功能性檢查,通信情況,著陸前的各項工作確認,以及模擬以8500英尺高度為跑道著陸並複飛等。

此次首飛飛機上共有5人,除了機長和副駕駛,還有一位觀察員和兩位試飛工程師,他們都是經過兩輪理論培訓,特情處置考核,心理測試等,從20幾個試飛員中選拔出來。

在C919飛機首飛的同時,東航公務機公司旗下的一架巴航工業格萊賽650還進行了“伴飛”。伴飛飛機的作用主要是跟飛觀測,它的任務是在空中對首飛飛機進行實時觀測、記錄飛行數據、拍攝照片和視頻,全力保證飛機在首飛過程中的安全。一旦出現任何問題,伴飛飛機的機組人員將立即向首飛飛機的機組人員發出警告,向地面管控人員報告,並引導首飛飛機安全降落。此外,伴飛飛機還將監測首飛的空中環境,確保不會有其他飛機闖入首飛的飛行線路,並杜絕任何竊密的隱患。

據記者了解,首飛並不是載客的商業運行,而是取證所需的步驟。C919首飛成功後,還要進行各種試飛科目729項,預計飛行4200小時,2282架次,才能完成試飛取證任務。

“中國商飛共有6架飛機投入試飛,第二架飛機還在進行總裝,預計今年下線。”由立巖對記者透露,飛機取證估計要三年左右的時間,當然也可能有預計不到的困難而時間延遲,包括自己的或者來自供應商的。

按照中國商飛的計劃,C919飛機取證之後才會批量生產,希望前期每年生產20架,之後50架,到2020年將具備150架C919大型客機和50架ARJ21-700飛機的年批生產能力。

在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東航與中國商飛簽署合作協議,成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戶。目前C919已獲得全球23家用戶的570架訂單。

與此同時,更大的寬體客機項目也已在醞釀。中國商飛公司與UAC(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簽署項目合資合同,中俄兩國企業將按照對等原則開展研制工作,在上海組建合資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飛機的總裝將在上海完成。

與100多座級的C919客機相比,中俄遠程寬體客機采用雙通道客艙布局,基本型航程為12000公里,座級280座,這一機型也被業內稱為“C929”客機。根據研制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則需要10年左右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29

立論:把握機會一飛衝天

1 : GS(14)@2017-01-05 08:06:15

「有波幅無升幅」的2016年已離我們遠去,祝《蘋果》讀者在新的一年投資得心應手,財利雙收!近年金融市場搵食艱難,上述主觀願望最終能否成真,還是有賴各位讀者自己努力、運氣與造化。不過,無論投資環境如何惡劣,投資者在時刻保持警覺之餘,亦必須常存「市場永遠充滿機會」的信念,才能在機會來臨之時,抓緊機遇。新年假期期間,花了大半日時間拜讀了蔡東豪金錢之王系列之《謝清海的價值人生》。在此我要多謝蔡東豪先生為這本書以及對香港金融市場所付出的努力。香港市場太細,寫作及出版所收的版稅收入微薄,如非有金錢以外的額外動力,實在很難提得起勁做這些財務上甚划不來的生計。謝清海及惠理集團(806)過去23年的成就,正好是他及所有惠理同事常存「市場永遠充滿機會」的信念,每逢逆境沒有氣餒,只是咬緊牙關保存實力,靜候下個機會來臨。謝清海在書中謙虛地說,他有今日成就,運氣對他的幫助很大。運氣不單讓他多年來每次重鎚出擊大獲全勝,亦在他多次事業低潮時有貴人相助,幫他度過一次又一次難關。


單靠運氣難成功

然而,我並不認為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會永遠「一世夠運」;同樣道理,我亦不認為這個世界有人會永遠「一世唔夠運」。因此,「一世夠運」絕對不是謝清海獲得今日成就的主要原因。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能夠在每次機會來臨之時,充份利用每次機會,或套用畢菲特的用語,他每次在機會來臨之時,均能一次又一次地,打出一記又一記完美的全壘打。我相信,在大部份人的一生中,總有起碼一到兩次鴻運當頭。成功人士與普通人的分別,在於他們能否充份利用突如其來、稍縱即逝的大好機遇。事實上,謝清海在書中談及,他並不求自己及惠理的投資團隊能夠百發百中,而是要求同事每三個投資之中,獲得「一勝、一和、一負」的成績。可是,他要求同事能夠在每次獲利時,要贏得夠盡。我相信,這正是謝清海多年來成功的主要原因,他靠的並不是運氣,而是他有過人的把握機會的能力。講回大市,過去十年港股的市況,消滅很多投資者的鬥志,這情況可能維持一段頗長時間,如投資者就此退出市場,下次機會來臨時,他們極之可能會錯過最佳的重新入市機會。究竟2017年會否像2014、2015及2016年一樣,繼續在原有的活動範圍之內原地踏步,本欄沒有水晶球。我只知道,一旦機會來臨,懂得把握機會的投資者,將從過去十年累積的估值壓縮中,獲得個人財務上再次一飛衝天的機會。林少陽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4/198854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