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貼圖]雷鼎鳴

1 : GS(14)@2011-08-06 14:50:51


2 : GS(14)@2011-08-06 14:51: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92138

市場分析
科技大學雷鼎鳴 焗住買美債
2011年08月04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699

日本極右傾向 害己害人 雷鼎鳴

1 : GS(14)@2012-10-03 23:34:47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E%B3%E4%BA%BA/36090
日本前外相前原誠司兩年前可能是策略性下台後,現又重新入閣,當上戰略擔當相。此位仁兄,是日本的極右人物,最近才胡言亂語,賊喊捉賊,說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歪曲歷史,是要誘導日本發動戰爭云云。前原的回朝,是日本社會右傾化的一種體現,但前原又豈只會是孤立的例子?曾在1989年與人合著《日本可以說不》的石原慎太郎,現在仍任東京都知事,近年一直推動日本政府購入釣魚島,是日本極右的代表人物之一。2006至07年當了一年首相便下台的安倍晉三,是極右派的偶像,最近當上最大政黨自民黨總裁,很有可能捲土重來,奪回政權。
這批極右分子有甚麼祈求?據內地評論員蕭琴箏所言,他們不僅要日本在經濟上崛起,更要在政治上及軍事上崛起。他們表面上中立或反對中國,骨子裡刻意模糊或漠視歷史問題,但又企圖在經濟資源問題上充分利用中國去支撐日本的繁榮和軍事目標。在手段上,他們慣於冒險,喜歡製造偽議題擾亂視聽,無事生非,並從中漁利,並要日本人相信自己正受外國欺壓。
被人忽視 不是味兒
日本過去軍國主義當道,害人害己,社會中素有極右思想存在,現在此種思想是否死灰復燃,又再找到社會基礎?我在本欄曾說過,日本民族性中有「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等級森嚴的傾向。自甲午戰爭後,日本一向視中國為低人一等的弱國,二次大戰日本雖然失敗,但對蔣介石所用的「以德報怨」政策只會視為次等國家對上國應守之禮儀,不會心存感激。
不過,在過去二十多年,日本這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停步不前,內外交困,兩年前,GPD更被中國趕上超越,日本人的心理,根本無法接受這種新的形勢。我的一位老師與朋友,2011年曾得過日本政府頒發「紫綬褒章」的東京大學經濟教授伊藤隆敏,去年在訪問中便說過,過去日本經濟強大時,要經常面對國際上對日本的抨擊(Japan bashing),但現在卻是被人忽視,而忽視比起抨擊更使日本人感到不是味兒。此種害怕衰落但又無可奈何的悲哀心態使到日本政壇十分不穩,六年內六次更換首相,亦是極右思想復辟的絕佳土壤。
前第二大經濟體 難翻身
但失去二十年的日本翻得了身嗎?我看在未來二十年機會都會極低。日本欠下的國債已超過其GDP的兩倍,即就算其人民兩年不吃不用把全部入息交給政府還債也解不了問題。日本早已進入「人口赤字期」,老年化幾乃全球之最,工作人口比例減少,退休人士增加,社會外防極嚴,不肯接納年輕新移民,經濟如何有出路?日本又是既缺能源,核能發展又受制於其多地震海嘯的地方,其經濟繁榮如何可以支撐得住?中國是它最大的貿易夥伴,要這個早已欠債纍纍的政府花費巨資與中國打一場沒有道德法理基礎的戰爭會是何其愚蠢的事?日本的極右政客害己害人,其得勢使人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64

投資的士牌勝過買樓? 雷鼎鳴

1 : GS(14)@2012-10-09 00:03:5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8%93%EF%BC%9F/37499
經常到外地出差的人大多會知道,的士司機很多都是精采而又可靠的政經評論家。飛機一到埗後,跳入的士,找些話題撩撥司機發表偉論,是掌握當地民情很好的第一課。
我甚至認為,的士司機的觀點,比網民更具代表性。前者收入一般位處中游,年齡上不像網民般較偏向年輕,他們常聽電台廣播,整天坐在車中有時間慢慢思考消化資訊,不用在網上用即食麵的方法急於對持不同意見者「自斥其非」;更重要的是,他們發表意見時,人就坐在那裏,大有為自己言論負責之勢,不像某些憤青般謾罵發洩完畢後別人都不知道他們是誰。若有人嫌的士司機的宏觀政經評論不夠全面,那麼他們大可對與司機利益或生活關係密切的評論充滿信心,司機都是相關問題的專家。
回報率 政府債券比下去
近月樓價不斷上升,我們心中難免會問:投資房地產是否划算?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工具?
據我與不少司機交流所得,投資的士牌可能比購買房屋更安全。其中的「商業模式」或「可行性研究」如何計算?
幾年前,一個的士牌等閒要三、四百萬元,我當時已大感吃驚,怎麼會這麼貴?今天的士牌的價格已升至630萬元左右,三、四百萬元買下車牌的港人投資者已可套利退出,把車牌賣給內地來客。630萬元值不值?
其實若要入市,可能還要多花一、二十萬買輛舊車。假設總投資是650萬元,與房地產投資同一等級。資金若不足夠,大可與人合資。回報怎樣?以現時市況,一月可收回稍多於兩萬的租金,扣去維修折舊等等經營成本後,每年大可得到純利22萬大元。投資650萬而每年得到22萬,回報率是3.38%,對心懷大志之人,這不算特別豐厚,但已遠比把錢存入銀行或買入政府債券好得多了。
的士費再高也有人坐
此種回報率與買樓或買車位收租差不多,剩下的問題便是風險因素,即的士牌升值或貶值的風險與樓市相比,那一種更大?現時利率低企,對樓價及的士牌的影響是相同的。香港土地供應有限,未來樓宇供應難以突然大增,這些對樓價有承托力。香港的士牌數量會否迅速上升?的士數量在可見的將來,不會是政府重要的關注對象,的士牌大增的可能性也不高。
外圍經濟環境波動,使香港經濟不明朗,但這對樓市及的士牌的影響也是相若的。有一樣因素的影響倒是對的士牌稍為有利:樓價隨時可升至很多人難以承受的高度,到時樓價會見頂回落,但影響的士牌價的的士收費暫未有這種可能性,車費再高,也有很多人坐得起。投資的士牌也許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75

中國應否減持歐債美債? 雷鼎鳴

1 : GS(14)@2012-10-10 23:07:39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2%B5%EF%BC%9F/38228
中國坐擁3.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究竟應採用甚麼投資組合才符合國家利益?
我們知道,今年七月中國共持有1.15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佔外匯儲備的35%。它持有的歐元區諸國國債,未見有公開數字,但有人估計,約佔外匯儲備的四分一。那麼,中國持有的歐美國債應總共佔了它外匯儲備的60%左右。這是否安全?
眾所周知,美國及歐洲都有債務危機。2011年美國政府總欠債高達其GDP的102%,赤字佔GDP的8.6%,但以其國力而論,尚未算病入膏肓。歐盟欠債雖只佔GDP的83%,但個別國家問題卻嚴重得多(例如希臘有162%),而且以它們失業率之高(例如西班牙有24%失業率),減赤還債能力存疑。
削赤難成功 逐步減持上算
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出現之前,美國聯儲局及歐洲央行的既定政策都是控制通脹。若通脹不高,利率又穩定,買它們的國債也許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不過,如果大家都預期它們的財政赤字長時間地老是揮之不去,情況又會怎樣?
上月底我研究院時的一位老師薩金特(Tom Sargent)訪港,他是去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是經濟學界中無人不識的宏觀經濟學家。他的來訪,使我想起一篇他1981年的名著。該篇文章論證了貨幣政策必需要有適當的財政政策配合才會可信。換言之,就算央行宣布要保持低通脹,但同時政府卻胡亂花錢,赤字連年,且無法扭轉局面,那麼大眾便會轉而相信,將來政府根本無力還債,惟有靠央行印鈔票供政府還債及繼續花霍。但如此一來,不但將來的通脹會增加,而且大眾還可能現時便覺得這貨幣不再可靠,大手減持,通脹提早出現,央行的低通脹目標於是失效。
假若美國與歐盟的削赤大計未能成功(其實我們又有何根據可以相信這會成功?),將來出現高通脹只是早晚之事。高通脹帶來貶值,持有美元或歐元債券豈不吃虧之極?由此觀之,逐步減持才是上算。
大手沽出易崩盤 得不償失
不過,美元與歐元顯然尚未崩盤,其通脹也尚未嚴重,這是為甚麼?其中一個原因恐怕是市場中仍有人甘願做冤大頭,對將來歐美會否陷入只能靠印鈔去還債的困局不加理會,繼續用人民的儲蓄去買貨支撑歐美的經濟。這些冤大頭幾乎都集中在東亞,中國與日本及亞洲四小龍持有的美債,便超過了其他國家持有的總和。不過,話說回來,若中國或日本等國把債大手沽出,很易造成債市匯市崩盤,得不償失,現在是騎虎難下,惟有靜靜地將問題化解。
2 : 鉛筆小生(8153)@2012-10-10 23:11:20

中國國債靠美債BACKUPsmileysmiley
3 : GS(14)@2012-10-10 23:16:49

2樓提及
中國國債靠美債BACKUPsmileysmiley


唔只中國
4 : 鉛筆小生(8153)@2012-10-10 23:18:42

3樓提及
2樓提及
中國國債靠美債BACKUPsmileysmiley

唔只中國


仲有日本smileysmiley
5 : GS(14)@2012-10-10 23:19:37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中國國債靠美債BACKUPsmileysmiley

唔只中國

仲有日本smileysmiley


就是
6 : 鉛筆小生(8153)@2012-10-10 23:22:34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中國國債靠美債BACKUPsmileysmiley

唔只中國

仲有日本smileysmiley

就是


因為中國向日本借鏡, 同時比日本做得咁徹底
7 : GS(14)@2012-10-10 23:23:59

睇住人地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98

中國GDP與夜景光暗 雷鼎鳴

1 : GS(14)@2012-10-12 00:02:1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5%89%E6%9A%97/38519
經濟學家徐家健教授上周在友報發表了一篇有趣的關於GDP增長與夜景光暗程度的文章。家健是科大經濟系的畢業生,博士學位取之於芝加哥大學,現在美國任教。
有美國學者曾採用人造衞星的拍攝的照片,並把各國夜景的光暗程度經數理化處理,發現這些國家GDP增長的速度與夜景燈光增長的速度有顯著的正面關係。家健受到啟發,也找來1992至2000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人造衞星照片所顯示的晚上燈光光暗資料,但他卻發現中國似乎是個例外,各省市自治區經濟增長的速度與夜景光暗看不到有顯著關係。
特有發展模式 未見顯著關係
我是相信有關係的。二、三十年前到內地的城市,晚上到處都烏燈黑火,記得有次到水鄉蘇州,晚上到處摸黑亂逛,卻要小心翼翼看清地形,以免行差踏錯,跌入到處都有的河道水中。近幾年到蘇州,則已是大型商場遍布,處處燈火通明,據說蘇州曾一度成為中國最富裕城市。再用深圳作例子,30多年前它只是一個小邊陲小鎮,晚上那裏有多少燈火?
為甚麼家健的數據顯不出燈光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呢?我猜測這是與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有關,而他用的只是1992至2000年八年間的數據,時限稍短,不見得能足夠捕捉經濟增長的結果。
經濟效益 或多年後始體現
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便是倚靠大量投資,而且不少項目用在基建之上。這些基建一開始時往往無甚效益,我十多年前乘車在重慶附近一條建得美輪美奐的超級公路上經過,感覺是到處都靜悄悄,鮮有其他車輛,這條公路當時的成本效益一定甚差。若政府花錢建一條沒有用的路,其作用等同僱人在地上打個洞再把它填平,對經濟沒有實質貢獻,但在GDP的計算中,其建造費是會包括在當年的經濟增長中的。
倘若中國老是靠搞些無用的投資不斷短性催谷統計數字,那麼人民實質上的確不會有甚麼得益。不過,中國國情的確獨特。30年前,中國只有190多座城市,現在則有超過660座,城鎮人口比例從30年前的總人口的兩成,去年突破51%,這種城市化的發展又竟「意外地」使一些本來無用的公路、鐵路、橋樑變成有重要的經濟效益,雖則這種效益可能要多年後才能體現到,而且將來情況也可能有變,也許家健要用更近期從人造衞星來的數據,再把好幾年前經濟增長的數據都找來,才可發現關係。
談起人造衞星圖,記起我在8月23日本欄寫過篇《偏頗的傳媒》的文章,批評某些人在沒有根據下硬說中國的太空人不可能看見香港璀璨的夜景,因而太空人的說話是假大空。在寫文章時,我曾用高中時熟知的物理方程式推算過天宮一號的高度與速度,得出結果是若天宮一號或神州九號路過香港附近,應起碼有五至十秒時間從350公里的高度下望1108平方公里的香港,除非烏雲蓋頂,不可能看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05

再為生果金算算帳 雷鼎鳴

1 : GS(14)@2012-10-15 23:21:36

http://skypost.com.hk/column/%E9 ... E%97%E5%B8%B3/39220
7月26日我在本欄寫過篇《替生果金算算帳》的文章,認為政府想引入的「特惠生果金」制度資產入息審查太過寬鬆,不符審慎理財原則。其後的兩個多月,有兩件相關的事發生,一是統計處更新了香港未來30年人口的推演,有助我們更準確計算生果金未來的成本;二是不少政客視審慎理財如無物,竟乾脆要取消資產入息審查。
首先算算帳。2012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98萬,到了2041年會增至256萬,但20至64歲適齡工作(但不一定工作)的人口,卻從今年的493萬稍降至2041年的482萬。「生果金」可以有幾種不同方案,後果不一。
料半數人可通過審查
第一是可沿用現時的制度,65至69歲的若通過資產入息審查,每月可得1,090元,70歲或以上的則人人皆可得1,090元。第二是改用梁振英政府的「特惠生果金」,65歲或以上可通過資產入息審查的,每月可得2,200元,70歲或以上但卻通不過審查的,也可得到1,090元。第三套是一些政客在醞釀的方案,細節可能仍有不少變數,但用作比較,我相信最好的假設是65至69歲通得過審查的可得2,200元,70歲或以上的則人人自動可得2,200元。
這幾套方案涉及多少成本,很視乎有多大比例的人可通得過資產入息審查。觀乎政府官員在發表言論時不斷強調審查會十分寬鬆,似乎害怕長者不願申請,我看最後真的會有很多人申請。長者多已退休,可輕易通過入息審查,擁有的樓宇又不用計算在內,其他資產可交由子女看管,政府審查不了,申請人怎會不多?政府似乎假設少於一半的人可通過審查,我相信這是太低估金錢的吸引力了,我寧願假設有一半人會通過。
老化剛開始 財政未來勢惡化
根據這個假設及政府的人口推演,再假設以後幾十年生果金數額不動如山(這假設當然是錯的,免費午餐派政客怎會不抬高它?)可得到如下結果:若沿用舊制,現時每年要付111億元;用梁振英政府方案,現時成本為176億元;用某些政客要推動的方案,成本為223億元(若65至69歲人士只可得到1,090元,則成本可稍減)。
不過,香港人口只剛開始老化,財政困境要將來才急劇惡化。到了2041年,舊方案每年也要耗掉300億,梁振英方案是每年471億,政客的大花筒方案更是每年606億。香港的財政儲備今年八月是6,480億,我算過一下,不用等到2041年,到了2031年這筆儲備便可被政客提出的「生果金」這單一方案消耗殆盡,更不用說政府可能還會增加其他開支了。
2 : terryyim(13133)@2012-10-17 15:15:11

信報近日有篇更詳細
3 : GS(14)@2012-10-17 22:32:50

貼出來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20

一個忙人的投資心法 雷鼎鳴

1 : GS(14)@2012-10-16 23:42:21

http://skypost.com.hk/column/%E9 ... F%83%E6%B3%95/40752
在決定如何投資時,我相信「效率市場假說」,即不認同市場到處有金可撿,這個看法在金融海嘯後更加確立。在股票市場(或其他的市場)中,有人能在某價位賣得出若干股,便一定有人買入了相同的股數,看好看淡的人數大約相等,我們若認為自己的判斷能勝得過市場各人用錢投票的結果,可能是沒有自知之明,股價所處的水平,早已反映了股民所掌握的資訊。
記得讀過一些實證研究,得知有人曾把多名基金經理的投資回報資料找來,再用隨機的方法在大市中選擇股票(例如把股票名稱貼在牆上再向牆壁投擲飛鏢,投中甚麼便買甚麼),結果發現隨機的方法表現比基金經理還要稍好。
無時間分析 不沾二、三綫股
是不是基金經理對市場的分析沒有價值?這倒不是,若沒有他們的分析與實踐作指路明燈,股價不一定能有效率地反映這些股票背後的實際價值。既然有他們辛勤工作替股票定價,我因為不想付基金管理費而又想乘搭順風車,免費利用他們的分析結果,所以在投資時只胡亂地找幾種不同類型的大藍籌分散投資便可,連分析報告也不去讀。
為甚麼不投資二、三綫股?這些股票交投量少,撤資不便,大基金公司不見得有興趣花資源研究,所以股價不一定反映實況,某某股票是龍是蟲,光是看股價作不得準,散戶大可自行分析參與尋寶遊戲。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尋寶,又不想老貓燒鬚,陰溝裏翻船,所以寧願不沾手二、三綫(或更低層次)的股票。當然,若散戶認為通過閱讀報章的分析文章後對大勢已有足夠了解,或是確信自己確有獨得之秘,幸運之神又不斷眷顧,在市場中賺取豐厚收入也並非不可能。
市場偶有短暫機會
我因為懶於分析股市,而且又相信「效率市場假設」,所以就算在記者追問下也不願意建議要買賣哪一隻股票。不過,有時市場中也真的會出現一些短暫的機會,運氣好的話,憑感覺也可捕捉到這些股票。幾年前有一所經營殯儀業務的公司上市,是中國這行業的唯一,我見到這股票如此有趣,其新股價位必定大上大落,應該有機可乘,於是決定用小額資金入市。每當它大跌後便買入,持有一兩天(或甚至幾小時)一見價位回升便賣出。我連續進出十次,次次皆賺,而該股票的價位走勢是向下移動的。到了第十一次,該公司的真正價值已漸為市場得悉,我買入幾天後它都不回升,於是決定壯士斷臂把它賣掉再把它忘記,現在連其股號也記不起了。
事物往往有例外,在效率市場假設規範下,會否仍有「必勝」的投資?稍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23

強積金檢討 遲來半步 雷鼎鳴

1 : GS(14)@2012-10-23 00:54:16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D%8A%E6%AD%A5/42298
今年五月,無綫電視的《財經透視》委託我做義工,研究強積金各個基金的收費與其風險及回報有甚麼關係。強積金管理局大力幫忙,向我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使我能確定基金表現與其收費高低並無重大關係,若說是有關係,也只是收費高的基金平均而言表現更差,我在7月17日本欄也提過此事。我交給無綫的圖表亦清楚顯示有不少基金從2007年3月至今年3月是虧蝕的,但平均而言卻是仍有進帳。消委會最近公布的相關調查報告並無超越我早前所得的資料。
香港基金收費 食水太深
傳媒對有不少基金見紅,顯得大驚小怪。2007年是香港以至世界不少地方股市的高峰期,後經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今天香港的股市仍未收復失地,有部分基金見紅是意料中事。量度這類長遠投資的效益最忌是把眼光選擇性地局限於某個特定時段,必須用長期的回報計算。其實在購入基金期間,股價低殘並非壞事,因為這會降低自己的投資成本,有利將來股價回升時爭取更大的回報。
不過,強積金收費高昂卻的確是蠶食打工仔收益的禍根。現在525個基金中,收費的中位數是資產的1.74%,我在美國教書時所參加的退休基金,包含股票的,今天的收費也不超過0.6%,債券的則不超過0.3%,而且服務及表現遠勝香港。香港的基金不是食水太深是甚麼?
設中央公積金 減自由選擇限制
我在1998年出版的拙作《老有所養——退休保障評議》一書中早已指出(據我所知,是香港第一個人指出),讓僱主代替僱員選擇基金必會引來道德風險,從而因競爭減弱而推高收費。我同時指出,我們不應忘記,「強積金是強制性的,已剝奪了受僱者的部分選擇權」,「因此,盡量減少對自由選擇的限制,也就格外顯得重要。也許在強積金運行了五、六年後,管理局應檢討這項政策(即容許員工自己選擇基金)。」(見該書138至140頁)
下月實施的「半自由行」,是遲來的半步,比我希望的在2006年左右作檢討是晚了幾年,再次確認公營部門不是危機殺到埋身便不會反應這佛利民所提過的定律。說它只是半步,是因為不少限制選擇權及阻礙競爭的規範仍在。為甚麼掃除不了這些障礙?我相信是強積金管理局牙力不夠,頂不住基金銀行界的壓力所致。倘若基金平均收費不能在短時間內降至1%以下,強積金管理局可考慮設立目標為簡單保本的中央公積金,僱員出糧時可選擇把款項悉數存入此中央公積金,但同時保有隨時轉到其他私營基金的權利。
香港人口老化所造成的特殊人口結構,已使到全民退保此類跨代式的退休方案在財政上全不可行。自己為自己儲蓄是強積金的精神,方向正確,但若在細節上不尊重經濟規律,製造道德風險,一樣可造成困難。
2 : Atkinson(1514)@2012-10-24 18:12:50

強積金買港股係唔係係港交所買現貨?
我地轉出果時佢會唔會係賣返出市場?
有冇得報買左乜野,買左幾多,幾時用幾錢買?

我地月月供,佢月月買,我地打工仔咪遲早有日做埋大股東?smiley


(我唔知所謂基金係點RUN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45

農村發展與掃盲 雷鼎鳴

1 : GS(14)@2012-11-03 13:06:4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E%83%E7%9B%B2/46189
最近在本報及友報寫了兩篇關於已故的農業經濟泰斗約翰遜(D. Gale Johnson)的文章,不由聯想到他的老拍檔舒爾茲(Theodore Schultz)。舒氏是1979年經濟諾獎得主,在他的諾獎典禮演說中有如下一段發人深省的開場白:
「世上大多數人都貧窮。如果我們懂得有關貧窮的經濟學,我們便等於懂得大部分有價值的經濟學。世上大部分窮人都靠農業為生。如果我們懂得農業經濟學,我們便懂得大部分有關貧窮的經濟學。」
這段說話我當年頗感震撼,連忙修讀了好幾門農業經濟的課,對世界各地農民的行為規律總算學懂了一些。在五、六十年代農業經濟的研究曾大盛,學術界其中一個發現便是農民絕非如不少人印象中的固執封閉,而是十分聰明理性,若有適當的誘因,他們懂得快速回應。例如,印度農民看似不懂投資改善自己生活,反而把一生積蓄「浪費」在婚嫁或喪禮之上,但在五十年代農業世界出現「綠色革命」,有不少經基因改良的種子被研發後,農業投資回報改善,印度農民隨即把資源改投到這些新品種之上。
改善生產力 教育識字屬關鍵
但傳統的農民畢竟大部分是貧困的,是甚麼因素阻礙他們的發展創富?不要說農民應該甘於貧窮,過着些歸田園居的浪漫生活也不錯,他們的抗災能力不強,一個錯誤的天災或人禍都隨時可使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餓殍遍野。
1959年,大躍進中中國糧產銳減15%,但政府開始時還蒙在鼓裏,以為是豐收,尚把2%的糧食出口,終餓死了3000萬人。吸收教訓,杜絕如此的蠢事以外,我們還應看看怎樣才可為他們改善生產力。
我當研究生時曾寫過篇論文,用計量經濟方法查找各種因素對糧產有甚麼影響。我發現中國的農民是否有小學教育及識字,對其生產影響極大。農業時有科研成果,但新品種如何耕作及普及,卻絕非簡單之事。農民若不識字,這便會成為他們掌握這些技術的障礙。我當時把論文交給一位與內地社會科學界熟悉的著名學者評讀,他認為文章有點東西,遂建議在內地一份學報出版,但迅速被回絕,原因相信是我使用的數據中有包括我在圖書館中找到的美國中情局的數據。今天觀之,當時的結局份屬必然。
簡體字有貢獻
由此觀之,替農民迅速掃盲(中國當時近九成人口是農民)實應是優先權極高的政策。1950年中國的小學入學率(要注意只是入學)是27%,老師也嚴重不足,而且又有多少人肯到農村當老師?在資源如此缺乏的條件下,使用易學得多的簡體字顯然有助掃盲。到1980年,小學入學率已升至90%。今天內地人民的文盲率已降至不足8%,與90年代後期的香港相若!劉天賜先生說中國仍有幾億文盲是早已過時的印象。國內外早有各種學術著作研究簡體字的掃盲貢獻。但其實就算未讀過這些著作,只要是教過書或在家中教過小孩學語文的,都會知道在書寫方面,學簡體字易得多,但在閱讀方面,倒是簡體繁體難度分別不大。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22

港人英語能力倒退? 雷鼎鳴

1 : GS(14)@2012-11-05 23:30:12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0%80%EF%BC%9F/47001
一個國際教育機構「英孚教育」(Education First)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結果似乎顯示港人的英語能力,從去年僅次於馬來西亞的亞洲第二跌至今年的亞洲第七,排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南韓與日本之後。不少港人對此結果大感驚慌,特首在11月1日的立法會答問大會中也要對此作出回應。
毫無科學性的調查
我素來對不同的排名都先抱懷疑態度,若不找出其排名的準則,不會隨便相信。以數據而論,這個排名的可靠性不能不使人生疑。香港從去年的54.44分跌至今年的53.65分,僅保「中級水平」的席位,再跌一點,便要納入「低級水平」之列,但這個輕微的跌幅並無特別之處。使人奇怪的是,印度從去年的47.35分在一年內猛升至57.49分,印尼也從44.78分升至53.31分。它們人口這麼多,怎可能一年內有這麼大的進步?
再細看這個排名方法,疑團便可頓釋。原來排名是基於過去三年全球170萬個在網上自願參與一些英語測試的人所得的分數而計算出來。此類並無隨機抽樣的調查,稍讀過統計學的人都知道毫無科學性。各國的分數都太受甚麼人有空參與測試所左右。例如,香港一些英語教學不錯的名校校長若突然想「為港爭光」,大力鼓勵學生上網顯示實力,則下次香港的排名當可被大幅推高。但假如某些英文普通的網民要「唱衰香港」,隨時也可自告奮勇胡亂參加測試拉低分數。
學習環境「貧富懸殊」
既然其排名方法不通之極,我們大可不用因此而介懷。港人英語的真正實力水平如何?我沒有見過有關所有港人英語能力的報告,但長期接觸大學生,卻有如下印象。在英語的說話能力及用power point講解複雜概念的表達能力上,近年我們的學生大有進步,有時會使人印象深刻,但考卷中的英語書寫能力卻未見有甚麼明顯變化。在大學中,內地到港學生的平均英語水平又遠高於港生,但香港本地的精英學生的英語或其他方面的能力卻又絕不遜於內地學生。
這沒有甚麼值得奇怪,我校商學院取錄內地生前,先要面試,獲得面試的條件是他們的公開考試分數足以進入北大清華,但我們每五名參與面試的人才取錄一人。我尚有一猜測,便是港人英語能力可能十分「貧富懸殊」,中產出身的,自小被父母提供機會學習,英語可以不錯,但出身基層的孩子卻苦無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頗為吃虧。
中國在上述排名中世界名列36,低於香港的25。但我們若知道中國大城市中的年輕人學習英語時的衝勁,當不敢看輕他們。我曾說過,中文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文,劉天賜先生則認為是英文。這個不對,使用英文的人全球只有四億多,但「懂得」英文,包括以英文作第二語文,或只是略懂英文的,全球加起大概十億,與懂中文的相若。這類攀比殊無意義。我相信將來懂英文的,人數一定大增,明顯世界第一,因為若幾億中國人都學懂英語,情況實會大變。本國的語文要懂,但多懂外語,才是知己知彼,智者所取。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