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進口19個月以來首次正增長 外貿促進政策將進一步顯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477.html

海關總署8日對外公布的數據表明,以人民幣計,中國進口自2014年11月開始長達18個月的負增長狀態結束,在5月首次錄得5.1%的月同比正增速。與此同時,出口也延續前兩個趨勢,增速稍有提升。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進口的回暖,表明國內經濟在好轉,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我認為,今年年中外貿會逐步回暖,到今年秋季,年初開始的累計進出口額將會由負轉正”,周世儉說。

一般來說,中國出口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經濟增長狀況;而進口的表現,則表現出內需和國內經濟發展情況。

目前,影響外貿的核心政策在於匯率和出口退稅兩個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外貿企業的核心利潤率和現金流。隨著擴大出口退稅清單的落地,下半年的出口企業經營和對外貿易積極性有望進一步改善。

但多位接近決策人士對本報記者強調,由於政策涉及多部門的政策協調,還得看未來細則的進一步落實情況才能評估實際效果。如果順利,出口退稅目錄近期能夠公布,但由於外貿訂單的提前特點,一般要3個月左右,才能在出口數據上初步顯出效果。

出口形勢依然喜憂參半

海關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02萬億元,增長2.8%。其中,出口1.17萬億元,增長1.2%;進口8471億元,增長5.1%;貿易順差3248億元,收窄7.7%。

雖然5月當月的數據,顯示出進口和出口雙雙正增長的趨勢,但1-5月進口和出口的累計數據,卻依然在負增長區間。

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9.16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2%,較前4個月收窄1.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5.28萬億元,下降1.8%,收窄0.9個百分點;進口3.88萬億元,下降5%。

從整個中國出口的圖景,可以看出全球複蘇的狀況。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的外部環境依然是喜憂參半。

海關總署的分析顯示,中國對歐盟進出口增長,對美國、東盟和日本等貿易夥伴進出口下降。前5個月,歐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貿易總值1.39萬億元,增長2%,占我外貿總值的15.2%。其中,我對歐盟出口8581.5億元,增長1.6%;自歐盟進口5359.1億元,增長2.7%。美國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1.27萬億元,下降5.2%,占我外貿總值的13.8%。其中,我對美國出口9247億元,下降4.3%;自美國進口3433億元,下降7.5%;對美貿易順差5814億元,收窄2.3%。

前5個月,東盟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與東盟貿易總值為1.13萬億元,下降1.6%,占我外貿總值的12.3%。其中,我對東盟出口6687.2億元,下降2.1%;自東盟進口4588.9億元,下降1%;對東盟貿易順差2098.3億元,收窄4.4%。日本為我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中日貿易總值為6859.7億元,下降0.3%,占我外貿總值的7.5%。其中,對日本出口3329.5億元,下降1.1%;自日本進口3530.2億元,增長0.5%。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世界銀行將2016年全球增長預測從今年1月份預測的2.9%下調至2.4%,下調的理由是發達經濟體增長滯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全球貿易疲軟和資本流動日減。

根據世行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出口大宗商品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努力適應原油及其他主要大宗商品跌價,這是導致下調預測的一半原因。對這些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預測僅為0.4%,比1月份的預測下調了1.2個百分點。

細化促進政策有待落實

政策面上,除了匯率的平穩這個最大利好,金融與稅務的支持,也在最近的政策組合中有所體現。

國務院於5月8日公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幹意見》(下稱《若幹意見》),從金融、貿易、財稅、新業態、轉型升級等多方面下手,促進外貿持續回暖。

在《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眾多專家看來,剛剛經歷一季度外貿的低潮,這個文件來得非常及時,政策既精準又著眼於長遠。

具體來說,金融支持被列入首要位置,包括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和大力支持外貿企業融資,解決企業的資金流問題。

比如,進一步降低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抓緊評估和支持一批中長期險項目。其次,通過差別準備金、利率、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若幹意見》中顯示,優化出口退稅率結構,對照相機、攝影機、內燃發動機等部分機電產品按征多少退多少的原則退稅,確保及時足額退稅,嚴厲打擊騙取退稅。完善出口退稅分類管理辦法,逐步提高出口退稅一類企業比例,發揮好一類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

此外,《若幹意見》還表示,將落實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和《港口收費計費辦法》,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著重打破壟斷,加強和創新收費監管,建立打擊違規收費機制。

“對高附加值產品的退稅傾斜,表明國家在有意引導產業的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提升了。” 周世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81

中短存續期新規顯效 部分險企調降萬能險規模

今年3月,保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的有關通知》,將中短存續期產品的範疇從產品實際存續期間由不滿3年擴大至不滿5年;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應立即停售。

對於此次修訂中短期存續產品監管政策的原因,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中短存續期產品順應需求,並具有收益穩定、透明度高、銷售誤導少等特點,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但由於各保險公司發展策略有所不同,經營管理水平也存在差異,個別公司面臨資產負債不匹配、現金流不足的風險隱患。”

新政一出,部分之前中短期存續產品銷售占比較大的險企表示“壓力山大”,有的公司甚至頓時陷入幾乎無險可賣的境地。

如今已過去近半年時間,之前中短期存續產品銷售占比較大的部分險企也出現了明顯的業績分化,部分險企成績亮眼。以珠江人壽為例,其今年1-6月傳統險保費收入占比提高到51.65%,結構轉型調整成效顯著。同時,該公司今年上半年規模保費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長59.32%。

珠江人壽相關人士表示:“作為一家新公司,我們前期需要通過市場熱銷的產品,比如中短存續期產品以快速做大資產規模,然後通過良好的投資賺取利差,覆蓋前期較大的經營成本,盡快實現盈利。”

公司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珠江人壽保費規模達到211億元,實現凈利潤4,230萬元。

珠江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發展初期,公司保費收入主要源自萬能險業務,但隨著市場整體利率的下滑,投資收益情況逐步下降,過高的萬能賬戶結息可能導致利差損產生。“公司一方面尋找更優質、穩定的投資項目,確保實際投資回報率高於定價時的精算假設;另一方面公司會嚴格控制萬能險的銷售規模。”

今年1月份開始,珠江人壽持續降低中短存續期萬能產品的保費占比,上半年萬能險的產品占比從90%以上大幅下降到不足50%。

“在市場‘資產荒’的大背景下,投資端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為了實現公司的持續盈利,也必須增加保障型、期交型產品的占比,這和保監會的監管思路是完全一致的。”珠江人壽相關負責人說。

近日,珠江人壽關於設立北京分公司的申請正式獲得中國保監會批準,據了解,北京分公司是珠江人壽第一家省外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82

新華社:經濟運行亮點閃現,新常態下轉型升級努力顯效

在國內外複雜形勢下承壓已久的中國經濟,三季度一些持續回落的關鍵指標出現了反轉向好。

看似偶然中有必然。中國經濟近來顯示出的積極向好態勢盡管仍需鞏固,但已充分證明了中央持之以恒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的積極成效。

2016年中國經濟已進入“收官季”,雖然仍面臨艱巨挑戰,但全面完成“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趨勢看好。這將進一步激發全國上下推動轉型升級、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定信心。

經濟運行亮點閃現,積極因素不斷增多

0.1%,看上去很微小的數字。這是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的同比漲幅。

54個月的PPI持續負增長由此被打斷,長期壓在全國工業企業身上的“巨石”終於有了松動,讓經營者看到了盈利增加的曙光。

“這意味著工業領域的供求關系有實質性的變化。”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

經濟運行紛繁複雜,一個數據的變化可能是孤立的。但如果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數據同時出現同向變化,那麽意味著,一個新的趨勢出現了。

中國經濟運行到三季度特別是8、9月間,出現了一連串相互關聯的新變化,可謂新亮點閃現:

——企業利潤有所回升。前8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8.4%,扭轉了去年持續負增長的局面,特別是8月份利潤增長近兩成,創近年來單月新高。

——工業生產有所回升。三季度工業增長6.1%,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進入三季度以後,工業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等指標都明顯好轉。

——投資增長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2%,比前8個月加快0.1個百分點。8、9月份投資增速連續兩個月加快。

——企業貸款由降轉升。9月份經營性貸款由上月的下降417億元轉為增加2063億元,固定資產貸款由上月的下降1001億元轉為增加2263億元,企業融資需求上升。

——先行指數和信心指數均出現回升。8-9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兩個月保持在50.4%,創近兩年來新高;企業家信心指數、銀行家宏觀經濟信心指數均持續回升。

“和上半年比較,(三季度)穩的力量在增加,好的跡象在增多,趨穩向好的態勢正在確立。”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說,“好”的方面主要表現在企業效益回升、市場信心增強和企業基本面向好。

經濟運行亮點閃現,不僅企業看到了機遇,居民也感到了實惠。

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三年多來首次低於5%。

放眼全球,中國經濟“三季報”中閃現的亮點,不僅為世界所關註,也為疲弱、曲折的全球經濟複蘇註入新動力。

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發布時,亞太股市應聲上漲。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近日發布報告,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從6.4%上調至6.7%。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表示,如果今年中國經濟增長6.7%,那麽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9%。

改革落實政策落地,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努力顯效

風起於青萍之末。把近幾個月出現的新亮點放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邏輯下審視會發現,一系列積極變化的出現,原因深刻、意味悠長。

從2012年經濟增速下到7%平臺後,中國經濟持續承壓,各項指標的回落讓市場感受明顯。如果說國際金融危機前中國經濟30年的起起落落更多是周期性變化、高一些低一些都只是暫時的,這一輪中國經濟調整則是結構性的深刻變革,局面的複雜、承受的壓力前所未有。

“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對的是外需持續低迷、內部新舊動能轉換、長期積累矛盾凸顯等難題。這幾年來中央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同時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組合的效果不斷積累,正在把中國經濟導向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正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三季度的積極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經濟轉型取得新成效。

——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逐步落地,近幾年來效應不斷累加,終於起到了托住經濟增速、壯大新動能的效果。

投資仍是現階段穩增長最有效的手段,但此輪調控沒有搞“強刺激”,而是適度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通過專項建設基金引導帶動、開展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查、推進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放開市場準入等手段綜合施策。

“雙創”的持續倡導,激發了中國經濟的新動能。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家,比去年同期日均增加約2000家。全國2300多家眾創空間服務12萬個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前三季度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正在落實,中國經濟正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

“三去一降一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9月末鋼鐵、煤炭完成了80%以上的去產能年度任務;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和主營業務成本都在降低;環保、農林水和基礎設施等投資增速都比較快。

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投融資體制、輸配電價、混合所有制、利率匯率市場化、營改增等一連串重大改革近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季度中國經濟亮點的關鍵不在於速度小幅反彈,而是在這麽大的困難下,我們保持定力、迎難而上,持之以恒推動轉型升級初顯成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說。

堅定信心應對挑戰,用好歷史機遇推動發展再上臺階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拓未來。

“十三五”我們肩負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任,需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未來幾年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亟待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

“三季度的經濟亮點增強了市場信心。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內外總需求疲弱、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大格局沒有變,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實體經濟還是很困難,不確定因素增多,未來挑戰十分艱巨。”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張連起直言。

——穩定政策狠抓落實,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市場預期。現實已經證明,近年來采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行之有效。歷史經驗提醒,宏觀政策切忌大幅搖擺反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的總體穩定,有利於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進而有助於穩定經濟發展。

抓好已出臺政策的落實,鞏固和壯大企穩向好的勢頭。當前經濟發展最突出的難題是,企業因生產經營困難降低了投資意願進而導致發展動力不足。要抓緊落實已經出臺的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杠桿率的綜合措施,加快“僵屍企業”市場化退出,使宏觀經濟的“微觀細胞”再度活躍起來。

——深化改革勇於創新,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邁上新臺階。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不僅要保持中高速,更重要的是要邁向中高端,而後者主要依靠改革創新來實現。這是此輪中國經濟調整,與以往任何一輪不同的根本之處。

以創新擁抱未來,以改革激發活力,將是中國經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雙翼”。要強化科技和經濟的融合,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技改,保護好知識產權,重塑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速政府職能轉變,完善融資體系,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

——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用好發展機遇。

事業是靠人幹出來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功經驗之一,就在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未來面對複雜形勢和艱巨挑戰,更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化壓力為動力,敢於擔當、真抓實幹。

要抓緊細化《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讓各類市場主體吃上保護其合法權益的“定心丸”,增強企業家幹勁;要進一步完善適應新常態的政績考評體系,強化督查杜絕懶政怠政,調動各級幹部的主動性;要實施好剛剛出臺的“七大群體增收激勵計劃”,讓更多人分享到經濟發展的豐碩果實,在經濟發展中推動社會進步。

“雖然挑戰艱巨,但中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遠未完成。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歷史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張立群說。

(原標題:從經濟亮點看中國信心——當前經濟形勢述評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07

區域股權私募債市場“變天”:整頓顯效 新產品暫停

與前兩年區域股權市場力推私募債的盛景不同,當前市場人士再談及這項業務時,都諱莫如深。“目前比較敏感,業務發展也需要觀望風向。”多位股交中心人士都給予了類似的回複。而另一方面,監管風暴持續發酵,違規發行私募債的清理整頓工作已開始顯效。目前,多家股交中心在線投融資平臺目前已無新產品開放募集,相關內部人士也表示已停止私募債新產品發行。

監管喊停私募債發行

在違約風波和監管風暴的雙重影響下,區域股權市場私募債市場已“變天”。

今年1月9日,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召開,點名有部分股權交易場所違規上線私募債產生兌付風險。就在不久之前,“僑興債”違約兌付風波爆發,將區域股權市場私募債產品當前的監管漏洞、風控缺失等問題暴露無疑。在私募債發行中,公開勸誘、公開宣傳、廣告等形式均系違規;在穿透監管下,每期私募債券的投資者合計不得超過200人。但在互聯網傳播崛起和業務發展的驅動,在監管邊界模糊的背景下,這兩條紅線頻被僭越。

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通知》(下稱《通知》公布,並明確為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綱領性文件。《通知》確定了股交市場由省政府監管、承擔風險處置責任,一省一家;證監會進行指導和協調,制定統一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業務及監管規則。

《通知》對區域股權市場影響深刻,更對私募債業務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省級人民政府應督導區域性股權市場停止除股票、可轉債之外的其他證券(如私募債)的發行和轉讓,並做好存量私募債的風險排查和防範化解工作。在《通知》發布前已經為所在省級行政區域外的企業私募證券或股權的融資、轉讓提供服務的,省級人民政府要按規定限期清理。”

“(通知)就是叫停了私募債的發行,存量產品也要排查,跨區的掛牌和私募債要摘掉。”某股交中心內部人士介紹,其所在交易所目前已不再進行新私募債產品申報和發行。由於此前該股交中心私募債整體規模並不大,此次受沖擊程度仍可控。

而從業內多家交易所情況來看,私募債新產品發行普遍受阻,多數已暫停。

前海股交中心此前私募債規模發展較猛,其官網介紹稱,截至目前已發行112期、累計發行169.29億元。當目前,其官網已所有私募債均顯示已結束募集。有股交中心內部人士介紹,這是由於根據國辦通知要求不得公開宣傳,因此不再發布公開信息。而對於私募債產品是否已停止申報,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前海股交中心的回複。

齊魯股交中心、北京股交中心在線投融資平臺,目前亦無新產品募集信息。上述股交中心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已不再新發私募債產品,下一步將根據證監會即將出臺的新規進行業務調整或轉型。

在線私募債交易平臺發展較早的浙江股交中心,目前官網也已無新產品開放募集。而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客服時,得到回複稱當前為產品斷檔期,去年已備案產品或仍會繼續發行,新產品備案情況尚不明確。截至發稿,尚未與浙股交官方取得進一步聯系。而天津股交中心的在線投融資平臺上,目前還有少數產品顯示仍可投資。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部分房地產相關產業通過股交中心發行私募債,而部分交易所也允許銀行理財、信托產品、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認購。因此,此前私募債也被認為是房地產“曲線融資”的通道。如,前海股交中心最近完成的梧桐私募債,就涉及東莞市東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深圳市寶安華豐實業有限公司、惠州市隆生房地產有限公司、深圳市茂興置業有限公司等,工商資料顯示均涉及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業務。

就在2月13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備案管理規範4號新規,全面收緊私募資管計劃投資房地產,對投資主體、區域等各方面作出規定。包括禁止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熱點城市的普通住宅項目、禁止向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融資用於支付土地出讓價款或補充流動資金等。此前區域股交中心私募債的叫停,也將與此形成較強的呼應。

私募債將迎到期高峰

監管全面收緊、嚴控業務風險,但年內私募債到期壓力仍高企。

目前,區域股權市場發行的多為中小企業私募債。而據興業證券固收團隊的研報測算,包括中小企業私募債、集合債、集合票據、PPN和私募發行公司債在內,整體的私募債2017年到期規模達7228億元,同比上升34%。報告還強調,關註無擔保的私募債到期壓力。

報告回顧,自2012年開閘以來,私募債發行規模上在不同階段呈現出明顯的變化。2012至2013年,受制於當時流動性緊張及其自身高風險的特征,投資者對私募債謹慎態度明顯,發行量分別在3890億和5994億,方式上基本都是定向工具。而2014年之後,中小企業私募債發行開始逐步放量,私募債發行規模快速擴張,發行期限集中在3至5年,“對後期形成了集中到期的壓力”。

針對年內整體的私募債到期情況,報告還分析,到期主要集中在3、5、6、9、11這些月份,由於債券收益率上升,加上金融機構對信用債配置需求較弱,企業的再融資難度上升,可能會加大其到期兌付壓力。此外,雖然從比重上看,到期私募債有擔保的比重從2013年的1%上升到了2017年的9%;但由於到期規模的快速擴張,絕對數量上無擔保的債券規模翻了近十倍。“大量即將到期的中小企業私募債面臨著無擔保、無增信的局面,需重點關註無擔保私募債的到期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89

各省份經濟“一季報”:貴州增速再度領跑,粵浙轉型顯效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紛紛發布自己的經濟“一季報”。除了內蒙古暫未公布相關數據外,其他省份均發布了具體的生產總值(GDP)和增速數據。

從發布的數據來看,西南乃至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經濟增長仍最為強勁,東南沿海的廣東、浙江的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長江中上遊增速強勁

在增速方面,共有8個省份的經濟增速超過了8%,其中除了陜西以外,其他省份全部來自南方地區,更確切地說,是來自長江中上遊地區。

其中,貴州以10.1%的經濟增速領跑全國,也成為唯一一個經濟增速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自2011年以來,貴州增速已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3位。貴州在2010年10月推出“工業強省”戰略,同年12月,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

在工業強省的同時,近年來貴州強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在大數據方面,順應大數據產業革命大潮,重點打造以大數據、高端電子信息制造和高端特色裝備制造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集群和中國內陸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最終搭建上下遊一體化的完整智能終端生態體系。

貴州金融城

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2.6%,醫藥制造業增長15.2%,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6.3%,增速均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智能手機、集成電路、智能電視等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15.4%、33.7%和31.3%。

同時,隨著高鐵網絡的完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貴州旅遊產業持續“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一季度貴州旅遊總人數1.94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4.2%;旅遊總收入1846.90億元,增長36.4%。

貴州之外,西藏和雲南兩個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也很亮眼,分別是9.5%和9.3%,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中部省份江西的經濟增速也超過了9%,位居第四,繼續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此外,四川、安徽、湖南的經濟增速也都超過了8%。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近幾年來,長江中上遊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尤其是上遊的貴州、重慶,中遊的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近幾年經濟增速在各省份中名列前茅。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勞動力充足,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由沿海向西南、華中均衡發展,也體現了自然經濟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

南北分化持續

相比之下,經濟增速較慢的地區主要位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

經濟增速後八名的省份,除了海南之外,全部位於北方地區。其中,天津和吉林一季度的增速分別為1.9%和2.2%,排在末尾;遼寧和甘肅的增速分別為5.1%和5.3%。

甘肅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生產總值1575.8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居全國第26位。據此推算,尚未公布GDP具體數據的內蒙古,其一季度的GDP增速低於5.3%。

實際上,自 2013年迄今,我國經濟增長由“西快東慢”轉變為“南快北慢”,南北分化十分明顯。

在4月初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認為,目前的南北分化態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體制性因素。周期性因素是外因,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是區域分化的主因、內因。

任杜鷹說,現階段區域經濟分化有著更深刻的背景,那就是我們正處在結構變革和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過去那種依靠拼資源、拼環境,外延擴張型增長的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投入的新技術、新生態、新經濟為代表的質量效益型增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大趨勢。

東部向高質量發展

而在長江中上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東部的廣東、浙江等沿海經濟大省的轉型升級成效也十分明顯。

其中,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發布的“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廣東GDP保持中高速(7%)增長,服務業比重提升1.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累計完成增加值增長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

一系列數據表明,廣東經濟質量效率動力正發生深刻變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穩步提升。

作為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廣東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所受的沖擊最大,轉型升級也開展得最早,目前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在外貿出口增長受阻的情況下,借助電商的快速發展,廣東工業產品的市場開拓力度不斷加大,內銷占比進一步提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說,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轉型升級起步較早,成效也比較明顯,比如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業和家電業,其智能化成效明顯;而在東岸,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發展迅速。

其中,一季度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51.8%、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81.8%,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7.0%;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0.8%,占工業投資比重提高7.6個百分點。

在浙江,數字經濟引領新興動能加快成長。浙江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規模以上工業中,一季度,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所占比重分別為12.2%、43.6%、40.0%和31.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4.2、4.2和3.9個百分點。

江蘇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5%;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1%,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智能裝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15.8%、13.9%、11%、10.9%。

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分析,今年江蘇經濟穩中向好,量質提升。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了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推動了經濟逐步向中高端邁進。

在上海,一季度,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總產值2431.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2%,增速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51%,新能源增長16.3%,生物醫藥增長16.1%,新一代信息技術增長11.4%。

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市場化程度更高,企業“不轉型就得死”,因此轉型的動力更為迫切,再加上政府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產業進一步向高端化發展,並吸收更多人才,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表:2018年各省份經濟“一季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