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賈伯斯 為何願花十四年上雲端?

2011-6-20  TCW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蘋果(Apple)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再次站上莫斯科尼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的舞台,這次出手,他的企圖是:要把PC趕出資訊世界的核心!

為了這一天,賈伯斯已經等了十四年。

同樣是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在一九九七年那一次,賈伯斯也是一樣提出「雲端」,而當時只是一朵「小雲」;十四年前的賈伯斯當時預言,「未來我們不再把資料 存在個人電腦裡,」「讓硬體更輕、更小,甚至不要硬體。」那一個月,是他回到蘋果的第二年,蘋果股價每股只值四‧一美元,這就是華爾街對他夢想的評價。從 二○○○年開始,他兩次推出收費的雲端服務,卻都不成功。

用一套資料同步服務把所有軟硬體綁在一起

十四年後,同樣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賈伯斯端出了「iCloud」雲端服務,這個服務,將掀起資訊產業的另一波革命。而此時此刻,蘋果股價已經來到三百二十六美元,是十四年前的八十倍。

賈伯斯說:「十年前,我們最重要的觀點是,個人電腦才是個人數位生活的中心,」你的數位相機拍下的照片、錄影機錄的短片、iPod儲存的音樂,最後都要連上電腦,所有資料都要匯整在個人電腦裡,「但是,這幾年,這個模式已經逐漸崩潰了。」

「這是因為裝置已經改變了,」他解釋。現在消費者的隨身裝置裡,資料已經多到難以計算,有照片、影片、音樂、通訊錄、行事曆、文件、電子郵件,種類雜亂到 難以計算,一個人可能擁有iPad、iPhone、iPod,要讓這些裝置全都擁有相同的資料內容,「就讓我搞得快瘋了。」

「我們的答案是,讓個人電腦降下來,變成只是一種裝置,」賈伯斯說,未來個人電腦將和iPhone一樣,不過是你瀏覽資訊的裝置之一,「我們要把你的數位生活中心,放到雲端上,」賈伯斯說。

「iCloud」是什麼?賈伯斯要怎麼用雲端改寫遊戲規則?

「iCloud」是一種雲端運算服務,更精確的說,這是一種幫你同步資料的服務,你在iPhone上修改的行事曆,不用你動手,你的PC和iPad上,就會同步顯示同樣的資料,系統還會按照你的設定,自動幫你把資訊分送到不同地方。

聽起來,「iCloud」不過是智慧型的資料同步服務,不過,這個產品的深度遠不只如此。

策略一:免費轉換用戶升級,直接使用雲端

蔚思品牌管理公司執行長方碩蔚,他的公司曾開發在美國iTunes排行第一名的軟體,他觀察,蘋果正在建立新的雲端價值鏈。

「蘋果會變成雲端服務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方碩蔚說,蘋果已經架起一個平台,讓軟體開發商,變成拉客戶上雲端的主要動力。

他分析, iTunes用戶目前有一億六千萬戶,未來只要升級軟體,這些人都能免費使用iCloud雲端服務。而依照iPad2、iPhone5發表後,用戶即將突破兩億人,都將使iCloud直接有兩億用戶納入雲端的系統。

策略二:提供平台開發雲端App,成本接近零

蘋果也宣布,每個用戶都可以免費使用五GB的網路空間,同時開放新的程式開發平台,這一步,將讓蘋果的程式開發大軍轉型成雲端服務開發大軍。

方碩蔚觀察,以前網路儲存空間是雲端服務開發商最大的成本,有蘋果的免費空間,「現在我甚至可以做出免費的雲端服務程式,」他計畫在兩個月內,推出自己的雲端服務。

以前,你是因為App商店裡的小程式改用iPhone;以後,你可能會因為他們開發出的雲端服務,改用蘋果的iCloud,例如,像玩憤怒鳥這樣的小遊 戲,以後你在iPhone上突破了新的關卡,換到iPad上不用重新開始,iPad和雲端自動同步,你直接能從下一關開始玩。

這次,賈伯斯在簡報結束前賣了個關子,「還有一個小東西,」他說,這個服務,就是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

策略三:建立通路記錄使用喜好,賺資訊財

十年前,蘋果用iTunes建立線上賣音樂的服務,現在他要說服你,把所有的音樂都交給他。這個服務會掃描你電腦裡的所有音樂,替你從蘋果雲端的資料庫裡 挑出同樣的音樂,不管這些音樂是合法跟蘋果購買的,還是非法盜版的,蘋果都會照單全收,讓你在不同的設備上,都能聽到同樣的音樂,但這個服務只能適用於蘋 果的裝置上。

為什麼要這樣做?《華爾街日報》解釋,這是唱片業想從盜版音樂賺錢的新點子,既然擋不住盜版,乾脆想辦法把這些盜版音樂變成生財工具,對蘋果來說,還能拉開和競爭對手Google、亞馬遜(Amazon)的距離,這是過去線上音樂Napster也做過的生意。

一位電視台董事觀察,掌握你使用音樂的習慣,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從平常選曲,你就知道他的興趣了,」他分析,瞭解消費者之後,「以後連搜尋都不用了,」 蘋果可以直接推薦你有興趣的東西,「像歌曲,一個人常聽的歌,很少超過一百條。」把最珍貴的使用者資訊都吸上雲端,蘋果要切入Google和雅虎 (Yahoo)的網路廣告市場,就多了一項利器。

「這是國際音樂、電信公司的大變革,」他觀察,音樂之後,電視、電影、電子書、雜誌,會不會都被蘋果吸進去?掌握使用者的資訊,蘋果將會變成超強的內容通路。事實上,這次蘋果公布的新服務之一,就是訂閱服務,《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都已在蘋果的「雲」裡面。

這三大策略包含了現有蘋果用戶直接轉換到雲端、App將成為雲端服務的「超級業務員」,合心齊力把蘋果客戶送上雲端,以及最後達到追蹤消費者習慣,成為蘋果下一階段的獲利來源。

衝擊各產業PC、電信商競爭力變弱

誰會受影響?

第一個受害的是其他的雲端服務開發商,像Google和亞馬遜都將面臨挑戰,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和雲端儲存空間,更是指著亞馬遜打,這三家公司在雲端市場的競爭,直接影響他們相關的硬體出貨量,這些設備背後的代工廠和零組件廠,都是台灣公司。

第二個受害的,是生產個人電腦的廠商,「以後硬體會變得更不重要,」一家高科技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觀察,雲端服務賣的是一個個的合約,只要找一台能連上網的電腦就能運作,不管這是一台iPad,還是一台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

有兩億用戶和程式開發大軍撐腰,未來Google要和蘋果競爭,恐怕更加困難,「微軟在企業用戶上還有很大的市占率,」他分析,要反攻,只能靠企業換機的需求。

電信公司也可能因為蘋果的新服務受害,方碩蔚觀察,蘋果這次發表的新服務中,包括一項叫iMessage的新服務,未來蘋果的使用者之間,只要透過網路, 不用再付電信公司錢,就可以用網路免費傳簡訊、傳照片,以後,電信公司要收到利潤豐厚的簡訊費用,恐怕不會再那麼容易。生產黑莓機著名的RIM,也因為蘋 果跨入RIM擅長的傳訊服務,而股價大跌。

非蘋果手機陣營也受到威脅,原本Android陣營好不容易也建立起一批軟體開發大軍,今年秋天蘋果雲端服務正式推出後,將再次拉開和競爭者的距離。蘋果的開發商、內容供應商,則將因此獲益。

十年前,蘋果看到個人電腦成為數位中心的趨勢,打造了iTunes,從PC平台上把用戶的資訊吸進來,因此谷底翻身,股價從四美元,漲上六月十四日的三百二十六美元。

這一次大會中,蘋果已經在討論「後PC時代」,個人電腦不過只是處理資訊的眾多選擇之一,有了雲端服務之後,個人電腦使用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未來將出現主要靠平板電腦、手機上網的「無PC族」。

賈伯斯今秋啟動雲端服務之後,台灣倚賴的個人電腦產業,衝擊也將開始。雲端、軟體和媒體,才是下一波競爭的新核心。

【延伸閱讀】亞馬遜、Google如臨大敵——iCloud推出後的受益、受害者受益者1.App開發商原因:蘋果提供免費資源,開發雲端平台2.內容供應商原因:增加新銷售管道和商業模式

受害者1.雲端服務供應商如亞馬遜、Google原因:蘋果提供免費服務,雲端服務競爭日益激烈2.電信公司原因:新雲端服務可能威脅簡訊等收入來源3.個人電腦廠商 原因:個人電腦重要性下降,更容易被平板電腦等產品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8

40億美元!摩根大通願花血本解決所有抵押債相關起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906

2013年,摩根大通的名字與罰金走在一起,巨額的罰金。

最新消息顯示,摩根大通願意支付超過40億美元的罰款,破財消災。

所謂「災」,是指美國多個政府部門紛紛指控摩根大通,認為其在早前銷售抵押債證券上有非法操作行為。這些部門有紐約州檢察院、加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檢察院、美國司法部、美國住房金融管理局……不一而足。

根據以往案例,像摩根大通這樣「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往往會花錢了事,與政府部門和解。不過,這次價碼是不是高了一點——40億美元?

等一等,40億美元可能還不夠。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司法部和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局正在多面協商,看能否用提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罰款數字。在摩根大通辦公室,有政府部門提出:200億美元罰款,全盤和解所有相關訴訟。

當然,摩根大通的談判人員驚呆了,他們原以為政府的胃口要小得多。

因為200億美元的數字,已經相當於摩根大通表現良好時,一年淨利潤的總和,更為重要的是,超過了摩根大通的呆賬準備金194億美元。這已經讓和解談判脫離了原有軌道。下面通過一幅圖瞭解下摩根大通呆賬準備金情況:

FT報導,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局Helen Kanovsky否認了上述200億的傳聞,稱上述報導完全不是事實。

知情人士告訴FT,就被指控在抵押貸款證券市場違規操作問題上,摩根大通正與美國政府部門協商,準備支付40多億美元罰金尋求與政府部門和解。

知情人士還表示,除了協商支付多少罰金之外,摩根大通還想就認罪範圍上,討回一些好處。因為,如果摩根大通承認其在抵押貸款證券問題上承擔責任,那麼可能會引發鋪天蓋地的來自私人當事人的訴訟。

此外,認罪與否,勢必還會影響到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對摩根大通的訴訟。聯邦住房金融局已經起訴了10幾家銀行,其中,摩根大通被要求支付超過60億美元的罰金。

截至目前,美國所有政府部門對摩根大通有關抵押債證券非法行為的指控中,摩根大通被要求支付罰金的總額超過100億美元。

上週,因為倫敦鯨事件,摩根大通剛剛向美國政府支付了9.2億美元的罰金。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9月19日,摩根大通與監管機構就「倫敦鯨」事件達成和解,同意支付9.2億美元的罰金,並承認了銀行的內部控制存在問題。

摩根大通9.2億美元的罰金分別賠償給了SEC(2億美元)、美國貨幣監理署(3億美元)、美聯儲(2億美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2.2億美元)。

監管機構的關注點在於,摩根大通的風險管理和財務報告系統出現了問題,並認為它沒有把風險管理系統的不足向其董事會和監管機構報告。

該銀行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承認了摩根大通的行為違背了美國的證券法。他在一份聲明中稱:

我們已經承擔了責任,並從開始就意識到了我們的錯誤。我們從中學到了教訓,並努力彌補錯誤。我們將繼續努力,希望不但我們的股東和客戶認為我們是各方面都最好的銀行,也希望我們的監管者有同樣的看法。既然損失已經發生,我們就得做出許多改變。這些改變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壯和明智,也會使我們成為一家更好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41

“小眾”高端化妝品逆襲 你願花更多錢選購美妝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716.html

美妝品牌Clé de Peau Beauté肌膚之鑰最近(下稱“CPB”)在上海和平飯店策劃了一場長達10天的展覽。乍一看是畫展,其實是嵌入了品牌元素。這個資生堂旗下頂級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十五年了。此前一直有些不溫不火,鮮少有聲勢浩大的營銷。大多數時候,動輒四位數一瓶的定價讓這個名稱只在小範圍傳播。

十五年來,除了在2015年一下子開出5個專櫃外,至今CPB在中國總共也只有40個專櫃。因為定位在“名媛”、“貴婦”,外加上日本企業生性謹慎,在拓展市場上,CPB格外“小心”。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藤原憲太郎表示,CPB以前發展得比較平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投資力度不夠大。“高端品牌不是一下子擴張店鋪是有它的理由的。我們需要傳達品牌獨有的價值理念,需要確保每一家店鋪都有高質量和高品質的服務,我們才會進行下一輪的發展和推進。”

但現在卻有些不一樣了。“CPB這個品牌從去年開始有60%的增長。”藤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歸結原因,他覺得依舊是品質。“關於CPB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的理由我們做了調查。首先基於產品自身的高品質,受到消費者喜愛,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還有一個原因則是,近來中國旅遊客跑去日本爆買的現場促使不少日本企業的銷量大增。

不止CPB一家。寶潔旗下的SK-II這兩年的業績也是節節攀高。在過去的五年里,這個品牌每年的銷售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為了吸引更多眼球,SK-II在廣告營銷上不遺余力地制造各種話題,代言人也找到了當紅的男明星。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風頭強勁的韓國品牌如雪花秀、後。在韓國的各大免稅店里,這兩個品牌也是人們爆買的對象,為所屬的母公司貢獻了不少的業績。

如今人們願意花更多的錢來選購美妝嗎?先來看看相關調研。

英國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美容與個人護理行業的高端品牌增長勢頭驚人,以6%的增長率首次超過大眾品牌的增速,銷售額高達近1000億美元。這一高端市場的增長主要由彩妝、香水和護膚品驅動。在亞太地區,盡管大眾護膚品(增幅為6%)比高端護膚品(增幅為4.4%)的銷售增長要高,但前者本身與2014年相比已開始放緩——2014年分別為7.5%和4.2%。這意味著高端護膚品市場未來更有發展潛力。

天貓美妝總經理古邁看好目前高端美妝的發展,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線上來看,大眾美妝每年的增長平均在30%左右,而高端的業務平均可以達到50%左右,且這一趨勢只增不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平臺的傳播使那些原來定位高端,知名度不那麽廣泛的“小眾”品牌得到了更廣泛的關註。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的美容博主替代了那些傳統的時尚雜誌,開始以親身示範來推薦這些產品。“那些用過的人給我們在網上做了良好的口碑宣傳。”藤原說。

這一趨勢讓那些國際大牌願意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比如雅詩蘭黛旗下最貴的品牌是海藍之謎,線下客單價約為5500元以上。根據此前阿里公布的一份資料,其高端會員APPAS用戶在海藍之謎上線後一年內為這個品牌貢獻了2000多萬的銷售額。高端用戶消費力由此可見一斑。

據透露,在7月初,CPB的天貓旗艦店就會正式上線,而在這之前的兩周,相關的新品已經開始做預售。

“正如廣告業一樣,現在的化妝品行業渠道多了起來,互聯網是其中之一,對我們而言是好事情。”SK-II全球總裁馬庫斯·斯特羅貝爾(Markus Strobel)認為。

藤原也持相同的態度。他認為,線上的開店並不會影響CPB未來在線下的店鋪步伐。“在線上開店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想打造我們的品牌,同時天貓有更多吸引消費者的網絡優勢,我們可以互相協助共同打造一個和消費者交流的平臺,並且精準定位我們需要的消費群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95

他們為什麽願花巨資海外求醫

最大癌癥負擔國正在同時面臨著全新的選擇與挑戰。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中國現階段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其中惡性腫瘤發病率全國35歲至39歲年齡段為87.07例/10萬,40歲至44歲年齡段幾乎翻番,達到154.53例/10萬;50歲以上人群發病占全部發病的80%以上,60歲以上癌癥發病率超過1%,80歲達到高峰。

而另一組來自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則更加意味深長:中國癌癥平均五年生存率為30.9%,美國為66%——癌癥平均五年生存率是癌癥治療和效果評測的核心數據,中美在癌癥患者懸殊一倍多的生存率背後,是正在迅速興起的海外醫療市場。

“最後一搏”:到國外去

“我覺得值了。”從休斯敦回到貴陽,陳揚(化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2015年10月開始,陳揚的兒子在一次摔倒後,左腿上部出現明顯疼痛、跛行,在當地醫院無法得出明確診斷後,陳揚帶著兒子來到了北京——“奔著全國最好的骨科醫院,找知名專家。”她說。

盡管之前聽說過很多關於北京大醫院難掛號的“故事”,可當她站在這家著名醫院的門診廳里,眼前人山人海的場景和早已被掛空的專家號,人也瞬間蒙了。

然而,自600塊從“號販子”手里掛到專家號開始,患者家屬的陳揚很快發現,自己和很多重癥患者的家人一樣,陷入了另一種焦慮和擔憂——在經過了一系列的化驗、檢查,甚至做了上萬塊一次的PET-CT後,幾家大醫院對兒子複雜的病情結論並不一致,手術方案也大相徑庭。

走投無路的時候,陳揚選擇了出國看病。

“過程遠比想象中要簡單得多,在美國休斯敦最好的腫瘤醫院首次就診就和醫護交談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接下的一周就是各種檢查,還見了一位骨肉瘤專科醫生,又是一次很詳細的詢問與檢查。這樣詳細的身體檢查,對細節的詢問與關註,在國內是從未見過的。”陳揚回憶說。

而整個診治過程中,最讓這對母子印象深刻的,除了醫生對病情詳細的詢問和關註,還有作為治療團隊的不同科室之間醫生的合作。

“雖然我聽不懂他們說的那些專業術語,可是我知道不同科室的醫生都在一起開會研究我兒子的病情,篩選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讓我很放心。”陳揚說。

幾周後,醫生通知陳揚,她兒子的腿部病變最終確診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屬於良性病變,目前不需要手術,可以回去觀察,除非覺得腿部疼痛影響了生活,才考慮手術,這個消息讓這家人終於如釋重負。

和陳揚一樣,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家庭開始選擇出國看病。來自海外就醫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數字顯示,目前海外就醫的患者平均花費為10萬~15萬美元,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迅速擴大,出國看病模式,已經從國內財富階層走入中等收入家庭——以美國的哈佛醫學院教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為例,2012年該醫院接收的中國病患約為40例,到2013年增加到約100例,隨後以平均年增速25%遞增。

“海外醫療的主要病癥中癌癥占80%,心臟病占10%,神經系統疾病占10%,原來癌癥中晚期病人較多,在中國沒辦法(繼續治療)才去國外,現在早期病人也越來越多。”盛諾一家醫院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強告訴記者,有67%的中國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原因之一是,美國的臨床醫學正在向“精準醫療”的方向發展,一個患者往往由多個學科的醫生共同診治,在這種理念下他們相信,“沒有任何兩個肺癌病人的治療方案是相同的”。

爭當“受試者”:海外就醫的“誘惑”

“對很大一部分重癥患者來說,出國看病最大的意義就是,他們可以用到國內還沒有上市的‘救命’藥。”蔡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大量的癌癥患者到美國選擇了新的治療方案,因為我們最新的藥品是美國2011年上市的,美國2012年、2013年……一直到2016年的藥,我們都沒有。”

實際上,中國醫生基於國內上市的藥品而給患者制定的治療方案並沒有錯誤,只是藥物不夠先進。在新藥研發落後的情況下,中國醫生難為無米之炊。

“美國聯盟醫療體系正在進行的有大約1600個臨床試驗項目,我們的研究經費大約是15億美元,這也是全美最大的研究基金;因為有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等臨床科研機構,我們除了做基礎的科研,還會著重一些創新性的科研,而且將創新性科研帶到臨床護理中,使病人第一時間使用上更好的藥物。”美國聯盟醫療體系(PHS)國際部總裁兼CEOGilbertH·Mudg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花費依然巨大,但這和大多數人想象中價格不菲的美國頂級醫院治療之間確實存在差距——“比起一個醫療專家小組充分會診病情,單次問診一小時,去美國治療沒那麽貴,至少沒想象的那麽貴。”蔡強認為。

由於註冊審評關口限制,中國目前使用的藥物基本比國外落後8~10年已經是一個坊間公開的數據。

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數據,截至2015年10月,全球共有201149項臨床試驗登記註冊,其中有48.53%在美國進行,在中國開展的藥物臨床試驗僅占9.75%。

中國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2015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雖然約120名藥審中心工作人員,完成了2015年9601件審評任務,但仍然有1.7萬件積壓。

以中國女性最高發的乳腺癌為例,根據全球最大的乳腺癌公益組織SusanG.Komen報道,美國有15%乳腺癌轉移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一些患者可以生存10~20年。

另外,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2003年~2005年的570名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做了長達100個月的隨訪,其中有16%的患者經治療後均檢測不到癌癥(NED),這些晚期癌癥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竟然高達102個月(8.5年時間)。

除了診斷等治療方面的原因,藥物因素也成為其中一個主要動因——美國上市了多個乳腺癌靶向藥,中國患者只能望洋興嘆;美國還通過20個臨床試驗證實了OncotypeDX檢測的有效性,該技術可以量化患者複發風險,免除不必要的化療,使治療更加精細化,而這一技術還尚未在中國使用。

“醫學麥加”的中國“基地”

但這些顯然並不足夠。

由於大多數患者是在國內多家醫院治療後轉為海外醫療方式的,原本已經虛弱的身體在系列的檢查甚至放化療之後已經無法承受遠程飛行,隨著迅速擴大的海外就醫需求,“半徑”更短、更貼近市場的診療方式開始出現。

本月,美國梅奧診所宣布,將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正式落地中國香港。

“2012年到2013年的兩年中,梅奧(診所)的中國患者數字已經增長了兩倍,2014年下半年已經接近200人——此前,我們每年接診的來自中國的病人只有二三十人。”梅奧方面在回複《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梅奧診所,被譽為全球醫學的“麥加”和“最好的醫院”——在包括多種癌癥等治療領域內,梅奧醫生的最終診斷也被公認為全球醫療診斷的“最高法院”。

“全球醫學麥加”的梅奧和麥迪舜在香港的再生醫學治療中心

“到梅奧去”——在過去幾年間,這家全球最知名的醫院開始接受越來越多的亞洲面孔,然而,對重癥患者而言,在見到醫生前,首先面臨的是長途飛行的身體考驗和高昂的成本。

事實上,縮短海外就醫半徑的需求此前就已經被關註到。

2014年6月,美國聯盟醫療體系宣布向中國市場首次推出赴美就醫的癌癥評估服務項目,該項目將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醫院麻省總醫院、布列根婦女醫院等進行,針對乳腺癌、胃腸癌、食道癌、肺癌和泌尿系統癌癥等中國目前高發癌癥,為中國患者提供癌癥評估和治療服務。

而近日,健康管理機構愛康集團旗下的愛康君安與沃迪康(北京)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啟動愛康君安-沃迪康國際遠程醫療平臺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提供國際第二診療意見、國際專家遠程會診、赴美就醫綠色通道服務等。

而主推日本市場的國內另一家海外醫療機構厚樸方舟則在近期首次推出針對美國和日本的遠程視頻醫療產品,1周的預約等待可以獲得45分鐘現場咨詢,專家在會診前親自審核中國患者提交的病歷資料,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專業第二診療意見。患者可根據第二診療建議,與國內主診醫生討論實施方案或出國治療。

“海外就醫重病人不便於長途旅行,且成本過高,所以我們做遠程醫療、二次診療,鏈接美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醫生共同完成,而非一定赴梅奧就診。”麥迪舜醫療集團(下稱“麥迪舜”)主席汪曉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

由於中國內地血液禁止出境的禁令,一系列相關檢測無法完成——而位於香港地區的梅奧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提供梅奧生物醫學實驗室血液檢測服務,克服了這一限制,保障檢測的血液樣本可從香港地區快速安全地運達美國梅奧。

來自梅奧方面的信息顯示,每天有大約2.5萬~3萬份血液樣品通過各航空速遞到梅奧醫學實驗室,並在那里進行相應的檢測,梅奧生物醫學檢驗能夠在健康時檢測出可能患有的疾病,有助主動預防疾病的發生。

而更長遠的謀劃正在展開。

作為廣泛投資於再生醫學及幹細胞專利技術領域的麥迪舜,擁有幹細胞GMP生產基地和先進的醫療中心,包括幹細胞治療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癌癥、艾滋病以及針對多種癌癥的免疫細胞療法——而借助此次與梅奧的合作,在國內目前還對再生醫學和幹細胞技術態度謹慎的階段,或許可以從梅奧亞洲中心打開一扇新窗口。

相比於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外部幹預方式,幹細胞治療是從本質上祛除疾病,而這一點對於重癥癌癥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目前全球的幹細胞產業迅速發展,據2014年國際細胞治療研討會預測,2020年時的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國內的幹細胞市場同樣增速驚人,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預計今年的產業收入將達到300億元。

盡管出於科學倫理和科學監管考慮,全球各國對於這一科學方向態度謹慎,但這一技術的價值卻日益突顯。

如今,國內首個幹細胞實驗區落戶青島,按照規劃,該項目落戶的先行試驗區將通過3~5年時間建設和發展,形成一個容納3~8家代表性支柱產業公司,2家幹細胞品牌上市企業,數十家產業鏈主體企業和上百家衍生產業鏈服務單位和機構的幹細胞再生醫學試驗區產業網絡——官方開始在幹細胞領域釋放積極的態度和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66

諾基亞手機正式回歸中國,你願花1699元為情懷買單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08/1068216.html

Nokia.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吳悅

砸核桃、擋子彈、還能上網,品質強悍的諾基亞曾經稱霸全球手機行業10余年,但在蘋果和安卓手機的圍攻下,諾基亞迅速敗下陣來。2014年諾基亞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後,微軟將諾基亞Lumia(lumia為諾基亞智能手機品牌)改為微軟Lumia,自此諾基亞手機淡出人們視線。

時光飛逝,諾基亞手機又回來了。諾基亞老家芬蘭的一家初創型企業HMD global於2016年底獲得諾基亞品牌手機獨家授權,1月8日,HMD宣布將在中國推出首款安卓智能手機Nokia 6,並在京東商城進行中國獨家發售,價格為1699 元,預計1月發貨。

諾基亞還是當年那個諾基亞嗎?你願意再為情懷買單嗎?

富士康全力以赴

據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wes)記者了解,諾基亞這款新產品名為Nokia 6,其使用谷歌的Android平臺,並由富士康代工。這里要交代一個背景,在2014年微軟宣布收購諾基亞移動業務後,依然使用諾基亞品牌銷售便宜的功能手機,並用自己的旗號經營Lumia智能手機。不過,微軟去年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這兩項業務。

HMD隨後得到了諾基亞授權,其在未來十年將獨家使用諾基亞品牌經營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與此同時,2016年,HMD公司與富士康公司旗下的富智康公司達成了夥伴關系,共同開發諾基亞品牌的功能機以及安卓智能機。

為此,代工廠起家的富士康還首次啟用了首席營銷官。據中國臺灣《電子時報》報道,代工公司富士康任命袁學智擔任富士康首位首席營銷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營旗下的諾基亞和夏普等品牌。

在此背景之下,諾基亞重回中國市場選擇了1699元的價位,同時,HMD稱,該產品將通過電商平臺京東特供中國市場。

按照目前Nokia 6的定位及獨家發售平臺信息。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打開京東商城手機頻道首頁,篩選1000-1699元這一檔手機產品,綜合排序排在第一頁,5列12行的產品展示品牌分別是榮耀、小米、魅族、華為、樂視、vivo,努比亞、oppo和三星,而除了魅族魅藍Max和三星 Galaxy A8、Galaxy On7是1699元外,其余品牌手機都在1000~1500元之間。

眾所周知,榮耀、小米等手機品牌是目前中國消費者熟悉並熱捧的品牌。資深IT分析師孫永傑認為,由於諾基亞依然采用Android生態系統,幾乎很難在上述眾多的對手中形成自己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而且微軟並購諾基亞之後,其品牌影響力更是一落千丈,甚至不及被並購前與微軟合推的Lumia品牌。

回歸之路壓力山大

盡管曾是功能機時代的王者,但自從諾基亞確定要以品牌授權的方式重回市場後,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等待諾基亞的將不是什麽業內期待的王者歸來。

因為市場環境今昔不同往日。HM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HMD決定在中國推出其首款安卓智能手機,期望以此為起點,逐步滿足全球不同市場的實際需求。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超5.52億,到2017年,這一數字有望繼續增長,達到5.93億以上。中國是極具戰略意義的市場,中國消費者非常重視優秀設計和產品品質。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從聲明中可以看出HMD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但全球智能手機增速放緩進入存量時代,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但是整體發展空間已

2016-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顯示,面對不斷壓縮的利潤空間,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了一個極其艱難的處境,國內大部分廠商僅僅完成了手機的設計、制造、組裝、銷售與售後等環節,主要芯片等原件與操作系統仍然壟斷在其他廠商手中。大打價格戰使智能手機市場成為一片死海。

即便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大量入局者使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通過鬥價格,比跑分,賽配置,看營銷,講情懷,做宣傳的方式競爭,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固定模式。

行業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市場有幾家廠商可能消失,全球市場同樣如此,兩者之間還會有一些重合,而市場幸存者的策略將會由國內轉到專註於國外市場。

如今,智能手機的競爭格局及環境和歷史高度相似,也就是當年功能機後期的洗牌期。重回Android平臺的諾基亞要拿什麽參與競爭?

事實上,諾基亞之所以敢在競爭如此殘酷的背景下回歸,最大的籌碼或是它的品牌價值。而之前摩托羅拉、原諾基亞、黑莓等智能手機隕落的事實證明,情懷在嚴酷的市場和苛刻的用戶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

另外,孫永傑表示,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的動力正在轉向性價比驅動,更使得品牌的忠誠度下降,從現在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特點看,除了蘋果之外,品牌對於用戶的粘性均不高。之前品牌知名度僅次於蘋果的三星在智能手機產業中的大幅下滑就是明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