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住板間房做業主 左丁山

2011-3-25  AD




 

最近讀者來郵講 及「香港機會」,讀者B繼續來信大彈左丁山觀點,另一位讀者L來郵指左丁山「諗嘢簡單片面,錢掩眼!」不過又有兩位讀者來郵支持噃,一位讀者F係中學教 師,自言一九九九年在港大畢業時,亦好難搵工,要做住代課老師先,依家叫做生活穩定,但就好睇唔慣好多人只識鬧政府唔幫助基層,鬧學校老師,話香港教育好 唔妥,但從不檢討自己,不會管教仔女溫習讀書,但會投訴學校課程有問題,指責學校冇免費補習班……最後F老師仲要求教育局唔好攪攪震,要教科書教材學材分 拆,只會令老師疲於奔命,叫老師自編教材,發夢啦!

讀者K就巴閉噃,佢話自己在內地大專畢業,任五星級酒店經理,嫁與一位香港人,03年取 得單程證與兒子來港與丈夫團圓,先至發現丈夫有外遇,但唔肯離婚,堅持一腳踏兩船。讀者K一怒之下帶着兒子離開,租一間板間房一百二十呎,月租三千四百 元。因學歷資歷不被承認,讀者K到一間餐廳做侍應,月薪六千八百元,逢星期四、五晚到酒吧兼職侍應,時薪三十二元,一晚做四小時。兩母子就是如此生活、讀 書,全無娛樂,死捱死慳,到咗06年就儲到十萬元(按:以上述收入計,三年儲十萬,一個月儲2,777,當係二千八百元,兩母子一個月只用千七蚊左右,不 計租金嘅,每日使用約係57元,不過做侍應可能仲有貼士收入。)再向大陸父母借錢買咗一間135萬嘅屋,放租租金夠供樓,母子二人仍然住在板間房,到後來 考到一個地產經紀牌,入行做地產經紀,搵到七八萬銀一個月,仍然過着死慳死抵嘅生活,舊年在西環再買一個兩房單位。

呢位讀者K話路是人行出來的,自己從來冇要求特區政府援助。分居時,社工叫佢搵政府攞援助金,佢唔願去!讀者K認為香港係世界最好的地方,如果有人話後悔不移民離開香港的話,請佢地立即行動。

讀者K之馬死落地行精神,類似香港傳奇「獅子山下」,但今天有八十後話呢啲「老掉牙嘅神話不再,唔好再講咯喎。」或者在新世代土生土長香港人之中,「獅子山下」只係神話,但對一啲新移民嚟講,「獅子山下」歷久常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0

成家族》善用低利環境 放大找屋範圍 小夫妻年薪不到百萬 五年存下第一間房

2013-08-19  TWM
 
 

 

對面臨買房痛苦指數逐年攀升的年輕人而言,買房一事簡直痴人說夢。

事實上,在低利的環境下,其實只要聰明節源,以及放大找房範圍的原則,還是能找到可以負擔的超值好房!

撰文‧李建興

今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林奕奇、李書玲夫婦,剛出社會時,兩人的月薪加起來不過七萬元左右。五年之後,即使薪水凍漲、房價攀至頂點,新婚的兩夫婦,還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台北區域,存下人生的第一間房。

不僅如此,由於二人的買房策略應用得宜,甚至李書玲因懷孕待產而停止工作,林奕奇也能憑一個人的薪水輕鬆應付房貸。到底這對年輕夫妻是如何辦到的?

節流:退租省開銷

事實上,當初一提到要存錢買房,林奕奇及李書玲也與時下年輕人一樣,有「生不逢時」的感嘆。但小倆口轉念一想, 剛出社會時,兩人分別在新北市蘆洲與台北市萬華租房,合計每月也要一萬三千元,「這些錢若用房貸寬限期只繳利息,利率二%,以及貸款七成來算,早就能買下一一○○多萬元的房子!我們等於幫別人養房!」李書玲說明二人決定要開始存房的動機。

決定要買房之後,接下來就是解決自備款與貸款的問題。除了努力工作外,他們採取「節省開銷」、「壓低房價」與「緊縮房貸」三大節流法。

首先,李書玲先是退租了萬華的房子,搬到蘆洲與林奕奇同住,不但省了五、六千元房租,連水電、瓦斯與一起開伙省下的錢,每月就足足擠出了一萬多元。除此之外,善於投資的林奕奇用這筆省吃儉用的錢與額外的存款,每月投資近三萬多元的基金與股票,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存得一百萬元左右的買房基金。

由於預定在訂婚前買下房子,林奕奇仔細盤算,當時兩人薪水合計七萬元,若用三分之一收入付房貸,以二%利率、貸款七成推算,頂多能買五七○萬元的房子,自備款需要一七○萬元。

因此,扣除先前存下的一百萬元買房基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七十萬元的自備款缺口。

籌款:優惠貸款、親友相助當時,這對新人曾想過要以信貸或保單質借的方式籌錢應急,甚至,更有人提供他們一個妙方,那就是,在婚前,林家先將老家過戶給準太太李書玲,而李書玲就能以買下林家老宅的名義向政府申請首購優惠貸款,到了婚後,新房子則登記在林奕奇名下,這時林奕奇再申請一筆優惠貸款,這樣一來,夫妻兩等於申得了兩筆低利貸款,不但能解決資金不足的難題,連未來還款的壓力也能減到最低。不過很幸運地,由於當時李書玲的父母立即拿出了七十萬元,無息借給他們應急,解決了資金的缺口,否則小倆口應該會將之視為最佳備案。

選房:不陷入空間、距離迷思解決了資金來源的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哪裡才是最佳地點?

由於工作地點在台北市,林奕奇夫婦一開始也想「逐工作而居」,想在大安區附近買房,偏偏當地的房價已飆高到每坪近百萬元;因此,他們決定退而求其次,選擇兩人都很孰悉的蘆洲。但事與願違的是,時值蘆洲捷運剛剛通車,原本只鎖定捷運站附近的小兩口,發現距離捷運站五分鐘步程的標的,即便是十年中古屋,每坪開價也高達三、四十萬元!

若以林奕奇與李書玲的計畫,結婚後想要盡快有小孩,很快就會面臨「滿巢期」空間使用問題。因此,以他們的理想房型,室內空間三十坪左右的大兩房或小三房為例,買房總價便高達一千萬元。

「誰說理想距離一定要用『走』的?」李書玲發現在捷運蘆洲線終點的蘆洲站,公車路線及班次十分密集,「同樣要距離捷運五分鐘,走路與搭公車不也是嗎?搭公車反而更輕鬆!」念頭一轉,夫妻倆的看房範圍豁然開朗,從原本以步行五分鐘,改為坐車五分鐘的模式看房,很快的,找到了一間蘆洲靠五股的十年公寓。

雖然,親友認為地點過於偏遠,不能算捷運概念房,但林奕奇則獨排眾議,他解析,這間房位於生活機能充足的區域,不僅坐公車五分鐘就可到捷運站,更誘人的是,若開車,不到十五分鐘就可以進台北市區。更重要的是,以同樣十五分鐘的通勤時間,這間位於蘆洲的公寓,室內坪數二十八坪,無公設,開價六五○萬元,等於每坪不到二十四萬元,而許多台北市郊區的物件,動輒每坪六、七十萬元,多了近三倍的負擔。「看房子,別陷入空間距離的迷思,有些地段看起來很遠,但通勤起來很近,又便宜,這才是寶!」他得意地說。

精算:拿揑所得與支出

即使找到了超值好房,林奕奇與李書玲很堅持不能因為一時喜歡而加價,造成日後還款的困難,「五七○萬元就是五七○萬元!」為了控制預算,決定預留十萬元,拿出一六○萬元自備款,以一口價五六○萬元向賣方議價,順利成交。也因為壓低房價,即使李書玲因計畫懷孕而辭職,林奕奇也能以月薪四萬六千元獨扛房貸,讓二萬三千元的貸款月付金,在家庭收入二分之一以內的安全值內。如今小兩口挑的好房,開價行情已喊至八百萬元,「頂多負擔不起時,我們跟銀行申請寬限期來解套!更何況,後來房價上漲了,我們未來換房更有本錢了!」李書玲老神在在的說。

林奕奇與李書玲的故事,說明了儘管飆漲的房價己成民怨之首,但若以積極規畫取代消極抱怨,還是有機會擺脫無殼一族!

成家族你一定要精算: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合理貸款月付金<家庭月所得大台北地區:合理貸款月付金約家庭月所得的1/2~1/3;大台北以外區域:合理貸款月付金占家庭月所得的1/3~1/5(若家庭月所得為10萬元,台北人合理貸款月付金為3.3萬~5萬元;其他區域則約2萬~3.3萬元)。

2.合理貸款總額:

合理貸款月付金÷5800(每貸款100萬元,以利息2%計算之本利攤還月付金)×100萬元

3.合理購屋總價:

合理貸款總額÷0.7(貸款7成)=購屋總價

4.自備金額:

購屋總價×0.3(3成自備款)=自備款金額例:家庭月收入10萬元在大台北買房,至多可買1231萬元的房子,貸862萬元,自備369萬元。

成家族

你一定要學會:

方法1:準夫妻過戶買賣籌錢法彼此有信任基礎的準夫妻,為籌自備款及降低房貸利息,若先生家裡情況允許,可將先生老家過戶予太太,老婆利用青年首購身分取得低利條件與貸款金額,真正買房時再用先生青年首購名義進行另一次申貸貸款,而太太所貸得的金額可補貼自備款。

方法2:分租降壓力

剛成家人口少時,可考慮將多餘空間騰出分租,降低房貸壓力。

方法3:優惠條件法

盤點任何可以使用優惠貸款的身分條件,如勞工、軍公教、殘障等,同時申請多個優惠條件減輕房貸壓力。

你一定要小心

陷阱1:房子一定要符合一生的使用狀況嗎?

現代人工作與居住地點變動大,只要適合當下所需,不用替未來預留過大空間,徒增負擔,不同人生階段由小而大換屋,才是聰明的。

陷阱2:我是不是一輩子也買不起台北的房子?

看房價勿「以偏概全」,建商為了行銷而標榜創高價,讓人誤認為是平均行情,事實上好地段也有平價的好屋,就等著買家主動挖掘。

陷阱3:我只要看自己熟的區域?

過分的「地域堅持」讓房子的選擇變少,而用距離來降房價,就得考量通勤時間、精神成本與省下來的房價是否划得來。

陷阱4:因為要自住不是投資,就不用管增值性了嗎?

人生的資產往往繫於有沒有買對房子,就算是自住,買對了第一間房,資產增值,也會讓換屋更有本錢,甚至能在急用時增貸應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6

百姓一間房,心酸訴不完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1jo.html

    清明漸近,夢中與老母親不期而遇。今天淩晨夢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旬,有一天,我跟著母親去見從老家來上海的一個人,他是老家派來的政府官員。我們在老家城關鎮上有一間老屋,這人告訴母親,那屋子現在損壞嚴重,必須馬上修理,修屋費300元。母親和我聽了猛地一驚!這間屋子以前母親借錢修過幾次,再說現在家里還背著許多債啊!

    母親說:“我哪里拿得出那麽多錢啊!”

    那人說:“那屋里的東西都要統統扔出去!”

    母親哀求:“請放寬一段時間吧!好讓我去借!”

    “不行!你修不起,那就賣掉!”

    母親:“那可賣多少?”

    “1000元。”

    “我們回去再商量一下。”母親眼淚汪汪,拉著我急匆匆地回來。

    回到家,母親與大哥和我商量。母親想再去借錢修屋,而大哥和我堅決主張賣掉,母親犟不過我們,只好同意。老屋賣掉後,我和大哥感到一陣輕松,但見母親一直在抹眼淚……

    我漸漸醒來,眼睛已濕。這回夢見母親,我說不出是悲還是喜,但覺得真真切切!那年頭,父親早逝,我們兄弟三人還都在念小學,經常看到,母親領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還債,然後再向單位或同事或鄰居借錢。記得有段日子,老家房客接連寫來好幾封信催促,老屋快要倒掉了,急需修理,需要300元。母親天天為此愁眉不展,唉聲嘆氣,我們心里很是壓抑!那天,母親又提起這事,只見大哥緊握小拳,用力一揮:“賣了!”我也跟著叫道:“賣了!”因為我們實在不堪忍受家里長年累月地舉債度日,每當想到母親欠債,心理就發慌!母親也無奈,最後1000元賣掉了那間老屋。

    當時我們年幼,確實不諳世事,但母親直到臨終也沒責怪過我們一句話。母親為後輩房子之事沒少發愁,還夢想了大半輩子。三兄弟,我先結婚,到了郊縣租了一間農房;後來大哥結婚,他曾經上山下鄉插隊落戶10年,後來返城頂替母親工作進廠,但好景不長,很早就下崗了,一直住在老房子,與母親在一起;再後來二哥結婚,單位分配給他一間小房。母親好多次做夢,高興地看到我們分配到了新房子!2012年底,她最後一次住院,臨終前叮囑:“孫兒亮亮(我大哥的兒子)哪天找到了女朋友,你們一定要幫助他買一間房子,好讓他結婚啊!”第二年(2013年),這個孫兒敲定了女朋友,就要結婚。那時節,股市正值最熊之際,同時房價處在最高之時,我大哥毅然拋掉了大部分股票,幫他兒子首付買了一套二手新房。這一下子花去了他大部分積蓄,也就是賣掉了他20來年在股市中辛辛苦苦地積累起來的大部分資產,總算實現了母親生前的夙願!

    百姓一間房,心酸訴不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35

為什麽我們要花很多錢去擁有一間房、一輛車、N件衣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201/160114.shtml

為什麽我們要花很多錢去擁有一間房、一輛車、N件衣服?
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

為什麽我們要花很多錢去擁有一間房、一輛車、N件衣服?

「共享」正在成為一種流行,感覺很cool

本文系一席(微信ID:yixiclub)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青山周平

「共享」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從不擁有一輛汽車的 Uber、滴滴,不擁有一間房的 Airbnb,不擁有一個辦公室的 WeWork,再到不擁有一輛自行車的摩拜、ofo……不論是真正的「分享」還是「租賃」,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不擁有」正在成為一種流行(感覺很cool)。探究其背後原因,或與我們所處的城市、生活節奏/生活方式、甚至每個人的人生態度都息息相關。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來自日本廣島的建築師青山周平 ,因為改造了一戶被稱作「史上最小學區房」的北京老四合院而為人熟知,他還發起了「四百盒子的社區」項目;而這一切都源自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家到底是什麽?」。在文章最後,你還會看到他關於「衣服」的新探索。

1

(6.8平米最小學區房)

未來的家

青山周平

大家好,我是青山周平。

我是來自日本的建築師。平時住在北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對家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最近一直思考的關於未來的家。

為什麽我一直在思考家的概念呢?

大家也知道,中國幾十年的城市化的進展,很多在上海、北京的年輕人春節的時候回家,可能父母的家還在,但是那已經不是原來小時候住的房子了。他們搬到新的城市、新的住宅了。我現在如果回日本的老家,父母住的地方是我原來小時候住的房子,我小時候學習的桌子、用的房間都在。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個群體,包括他們自己在城市里面的家也一樣。他們可能有小的房子,但是從早晨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生活。這種房子也不能說是他們的家,因為家是家庭的容器,或者說家是家庭的衣服一樣的東西。

家庭一直在變化,家也一直在變化。

我們的家庭原來是很大的家庭,可能在中國和日本都一樣。過去十幾個人一起生活,奶奶爺爺、爸爸媽媽、孩子孫子一起生活。這個情況慢慢變了,中國是爸爸媽媽還有孩子三個人,日本的話一般來講就是爸爸媽媽兩個孩子四個人,就是變成這樣的一個小家庭的標準模式了。

最近這個情況又有大的變化。現在上海、北京、東京這些大城市的家庭已經更多地變成了一個人的狀態。比如說下圖最右就是現在東京的家庭的情況。

2

可以看到,最多的已經變成一個人的家庭了。第二是兩個人的家庭。我們所認為的四個人的標準家庭,已經變成15%左右的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現在我們思考家,或者思考未來的家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原來有這樣的一個大家族,很多人住在一起,所以這種大家族的家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你可以教育、交流、體驗,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在我們的家庭里面完成。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家庭,原來在家庭完成的這種行為現在到底在哪里完成?這是一個問題。

我們原來的房子是這樣子的(下圖),可以看到後面有山跟自然聯系,可以看到中間有室外的部分。這個是對自然開放、對別人開放的,因為這是工作的區域,所以很多人可以隨便進來。

3

但是我們的房子慢慢變成這樣子(下圖),也可以說我們慢慢被洗腦了,我們想象中的房子越來越多地變成這樣子。

4

這種房子的模式其實歷史並不是特別長久。我認為這個模式大概是工業革命的時候開始,也就是十九世紀末、大概一百多年前慢慢開始的。工業革命的時代到底具體發生了什麽?是我們的工作方式變了。因為噪音因為汙染,我們沒有辦法在家里工作,必須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離,工作的地方慢慢變成上面這樣,生活的地方慢慢變成下面那樣。

5

6

家庭的、封閉的、私密的空間,一個我們腦子里面的家的模式就是這樣開始的。我認為家跟房子不一樣,房子可能就是物理的空間,可能就是我們的財產,但是家不僅僅是這些。

家到底是什麽?其實我最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我在中國11年了,其中的7年一直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面。我對家的理解,我對家的概念的思考,都是從我自己在胡同里面生活的經驗來慢慢形成的一個概念。

這個紅點就是現在我住的地方,在北京的二環內,是老城區。

7

這是我現在住的房子。其實很小,大概四十平米左右。左邊是我家,對面是一對年輕夫婦,中間有一個院子。

8

下面這個圖里,是從我家走路兩三分鐘的距離的一個菜市場。對我來講,其實這個地方是我的冰箱的一部分。我家的廚房很小,但是我有它,我需要菜的時候就走幾分鐘就可以買回來新鮮的菜。

9

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跟我們所了解的,比如說美國的那種生活方式不一樣。我們了解的美國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開車二三十分鐘,去很大的超市,買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的菜,把它們放在車里面然後回家,回家後把所有的東西放在很大的冰箱里面。我們想象中的美國的廚房和冰箱都很大。

但是如果我走路幾分鐘的距離有這樣的買菜的地方,那我其實不需要那麽大的冰箱,不需要那麽大的廚房。

一樣的,我也有這樣的一個客廳,其實這是我的客廳的一部分。

10

我的客廳很小,我可以去這個餐館吃飯,另外一個是意大利人開的意大利餐館,我可以選不同的有意思的好吃的菜。

11

12

我要工作的時候可以去這個咖啡廳,其實這個是我工作的地方,我的書房。

12.5

如果我要喝啤酒的話也可以去這個地方,其實這家也是專門自己做啤酒的地方,離我家也是三四分鐘的距離。

13

所以其實我家沒有書房,我家的廚房很小,客廳很小,沒有健身房,但是後面各種各樣的點都是我的生活範圍。這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家的延伸。這個對我來講是胡同的家最有意思的一點。

14

我們在胡同里面經常看到這種情況。

15

剛到北京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他們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後來我越來越理解了這個胡同的生活方式。我也在胡同里生活了幾年,理解了他們。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間,他們覺得這是家的一部分,他們家的客廳,或者他們家的哪里哪里——為什麽在自己的家里面要穿衣服。

這個對我來講很有意思。我相信他們如果是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如果超出他們心里的家的範圍的時候,他們一定覺得不好意思不穿衣服。

所以我認為家應該是開放的,家應該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到家里面,家可以延伸到城市里面。家應該是跟自然有關,跟生活有關。在這種基礎上,我最近一直思考未來的家到底是什麽。

我們大概十幾個建築師,在中國各地一起研究中國的家的未來,中國的生活方式的未來,各個建築師都有不同的主題,我自己的主題是年輕人的共享社區。

它的題目是“四百盒子的社區”,這個研究項目我們一直在做,最近變成一本書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可以看一下。

在日本,這種共享社區越來越多。

下圖這個是日本的案例。這是他們的公共客廳,下面是餐廳,後面這個地方是廚房。後面這個白色的盒子是每個人的自己的房間。個人的房間其實很小很小,基本上是一張床、一個衣櫃,其他的都沒有。沒有洗手間,沒有淋浴,沒有廚房——這些都是公用的。

16

其實這種共享社區的模式在中國也越來越多。這個是我上次在上海參觀的一個項目。他們的模式是樓上都是他們的房間,但是跟日本稍微不一樣的是,他們的房間雖然很小,但是有衛生間和淋浴,不過也沒有廚房。下面是一起看電影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吃飯的地方,再下面是大家的廚房。

18

17

所以現在日本也好,中國也好,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這種共享社區、共享生活方式。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買車,有滴滴、優步。音樂也一樣,我們現在已經不買CD光盤了,需要聽的時候通過互聯網去聽就好了。那為什麽我們的生活、我們居住的地方還是這樣子?

我們需要用那麽多的錢買三室一廳、兩室一廳,我們為什麽需要那樣的居住方式?我們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樣,跟吃飯、聽音樂一樣,更放松、更輕松、更簡單?這是我們的一個出發點。

其實我很多設計的靈感,是通過自己在胡同生活的體驗得來的。這個是我家對面的胡同的一個場景,每天都是這樣子。

19

他們把自己房子里面的椅子放在胡同的公共區域里面,我開始研究各種各樣的胡同里面的家具。

這個可能是他的晾衣杠,因為他們家里面沒有地方放這種東西,或者在房子里面通風不好、采光不好。他們把自己的東西放在外面,但是又不想別人拿走,所以用這種鏈子來連接。

20

這個是桌子,可能他的房間沒有那麽大的空間工作,所以他把自己的桌子放在公共區域里面。桌上是幾個要發的快遞或者要收的快遞,這是他在工作的一個場景。

21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圖。可能這是已經七八十歲的老阿姨的凳子,後面這個地方已經彎了,下面的這個墊子也可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自己的一個創意。她不想別人拿走,所以用這種金屬的鏈子來連接。

22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阿姨已經放棄了這個凳子的使用權,但是她不放棄所有權。一般來講是我所有的東西我使用,別人所有的東西我不使用,這是我們現在社會的一個規則。但是我們在胡同里面看到的是“所有”和“使用”之間很曖昧的關系,這個很有意思。

23

我認為北京胡同的共享社區、共享生活就是這樣半公共的家居空間。所以我們的方案就是房子可以變成這樣,一個有點像盒子、有點像家具一樣的東西。

具體來講,中間白色的地方是一個盒子——大概是剛剛可以放下床的一個盒子,中間是一張床,周圍紅色的地方是各個家具。

家具各種各樣,有雜物櫃、玄關櫃、書櫃、衣櫃,各種各樣的櫃子、各種各樣的家具都有,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喜好或者生活方式來選。

24

這個盒子你可以租一個,也可以租兩個、三個,如果你需要的話四五個也可以。你可以住在一個盒子里,其他兩個用於生意。

如果你多裝一些書架的家具模塊的話,這個盒子可以變成書店;如果是衣櫃模塊裝得多,這個盒子也可以變成服裝店。它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租的。

25

平面圖可以看到,這里各種各樣的盒子都是他們住的。有書店、咖啡廳,有賣花的、賣衣服的。中間這些地方是衛生間、廚房和淋浴間。中間比較大的這個盒子是很大的一個電梯,因為這個電梯很大,所以可以直接把這個盒子放在電梯里面。

也可以上到二層三層四層,天氣好的時候其實可以去屋頂,在屋頂上睡覺。因為這個盒子都可以動,所以其實根據他的使用方式,有時候可以做這樣幾個不同的活動。

26

很多人會評價說這個不可能,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因為所有的家具都放在外邊,我們的衣服、書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外邊,別人拿走怎麽辦?就像我們剛才在胡同里面看到的那個場景一樣,他們把自己的家具放在外邊,但是不想讓別人拿走,所以只能通過金屬的鏈子來固定。

但是我這個方案其實不是現在馬上要實施的,可能是十年、十五年後的一個方案。十年十五年後,我們的技術會變成很有意思的一個階段。現在已經有IC的標簽、電子的標簽,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東西,衣服、褲子、書,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貼上這種電子標簽,我們需要的時候隨便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知道我的書在哪里,我的那件衣服在哪里。有這樣的技術的時候,我們已經不用在乎東西在哪里。我的生活空間、我的時間、我的物品都可以在這個共享社區里面被共享。

回到我自己的家的一個情況。我的房間正好是朝南的,所以很多鄰居把他們的東西都放在我的窗臺上。其實這些都不是我的,這些衣服也不是我的。

我的鄰居有兩個孩子,如果我在家,他們可以隨便來我的房子,玩兒一會兒就回去了,因為他覺得我家也是他們的空間。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同樣的事情在公寓里面發生,我肯定不允許別人家的孩子隨便進入我的房間。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胡同里面和公寓里面,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個很有意思。我覺得這個是空間的力量,是設計的力量。

除了對「未來的家」的探索,青山周平最近還對「女人的衣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也許男性永遠都無法理解為什麽女人的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也永遠都像早高峰的地鐵一般,衣服多得要撲出來。”

在之前的設計經驗中,青山看過太多女性的居住空間里,因為「過度購買」而造成衣服無處堆放,侵占其他空間的例子。

27

如果你 Google 一下「Fast Fashion」(快時尚),首先出現的是這類圖片。快時尚在帶給我們廉價並緊跟潮流的衣服的同時,也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與嚴重的勞動力壓榨。消費背後的社會隱患,很多消費者本身並未註意到,而商家灌輸給我們的觀念總是:你應該買更多,更多!

青山周平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通過「共享」的方式解決女性的衣櫥空間問題。他發現正如 Uber,Airbnb 在車、房領域掀起的變革一樣,在穿衣領域也有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共享衣櫥」,包月會員可以在平臺上“任性”租衣、換穿時裝。 而這個模式在國外早有了成功案例,美國有 Rent The Runway,Le Tote,日本有 Air Closet。在中國,共享衣櫥「衣二三」也正在穩步發展。

這一次對女人衣櫥的改造計劃,青山用他大膽的想法,和衣二三一起,采用線上科技和線下空間改造結合的方式,打造中國女性的「未來衣櫥」。

下圖是青山為這次大改造做的一個模型,可以通過中間的區域,將5個規格各不相同的房間連接起來。而中間的部分,就是一個全新的共享衣櫥空間。

28

在這個衣櫥空間里,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單獨的區域,把衣服專門放在這個區域里。整個共享衣櫥,不再是每個家庭的負累,而是大家可以交流的功能區和情感區。

被共享衣櫥連接的5個家庭,有大有小,有的一個人住、有的是兩個人;他們的愛好、工作不盡相同,但當他們打開自家通向共享衣櫥的門,就可以來到這個社區共享的空間。

青山認為,未來我們的大部分衣物都將不在家里,而可能在「雲端」。共享雲衣櫥幫助女性釋放更多的衣櫥空間,減少衣櫥中不必要的浪費,「Own Less,Live More」。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30

對抗納米樓靠石膏板間房玩懸浮提升空間感

2017-06-01  NM

近年發展商不斷推出俗稱劏房盤的納米單位,吸引一眾心急上車的年輕人,發展商賺盡之外,連帶裝修相關行業商機處處。三十一歲的劉志衡(Penny),家族經營裝修行業多年,坦言「由細到大好憎呢行」,但因近年劏房盤湧現,令他對設計產生興趣,在五年前更決定自立門戶,成立PL Interior Design,專幫一眾年輕人設計細單位。Penny的公司至今已接獲三十多單生意,最擅長是用多種方法,解決劏房盤各種問題。但他就指,近年建築工人薪金颷升,加上遇到不少麻煩客人,都對他的生意構成壓力,他又如何拆解?

Penny接受訪問後,立即帶記者到完工的單位訪問。其中一間「成名作」,就是位於荃灣中心、實用面積三百七十七呎的單位,由一對母子居住。兒子Elvan就指:「一入到嚟已經好殘舊,畢竟呢度都好多年。」最後用了二十多萬,將客廳打造成連酒吧的空間:「我自己同媽咪嘅朋友,都覺得好似酒店式。我有時都會請朋友上嚟飲酒,播放啲音樂,真係已經好似酒吧一樣。」記者見單位以白灰色為主調,牆身用上各種花紋。特別之處莫過於客廳裝上大型酒櫃及吧枱,而吧枱內原來是用來放鞋,一物二用。Elvan更笑指日後結婚,都會搵Penny設計家居。近年二手樓市冰封,新樓的裝修成為各設計公司的主要「戰場」,一眾設計師都要想盡辦法搶佔年輕客人市場。Penny本身家中從事裝修行業,中學畢業後就跟隨父親到工場。他坦言一開始「覺得工場好污糟,成日都想離開呢行,一開始完全無好感。」但他愈做愈感興趣,加上身邊不少朋友都開始成家立室,不少都搬進劏房盤找他裝修,於是他五年前決定修讀設計課程,再自立門戶:「嗰時老豆無咗我幫手都有啲失望,但係佢做熟客多,年紀都有番咁上下,我自己就想做年輕客人多啲。」

開店即遇麻煩客

由於Penny多年來都是在工地埋頭苦幹,當獨立出來面對客人,少不免經常「撞板」。他指公司創辦不久就遇上麻煩客人:「成個工程一路都無問題,但去到臨完工,收尾數時,佢會提出好多普通客人唔會要求嘅問題,例如磚與磚之間嗰條縫嘅顏色,唔係百分百佢所想,唔想俾剩餘費用。之後我同爹哋傾,佢就話個客同你講咁多嘢,都係想你俾優惠。」他心灰道:「你對人好,都唔係個個客可行……」

兩招吸劏房盤客

Penny續指,為了吸納更多年輕客人,除了在Facebook宣傳之外,更與賣樓app合作,希望「買樓裝修」一條龍。現時公司有一半生意都是四百呎以下的單位,由於年輕人購買劏房盤比例愈來愈多,他表示:「好多二百至三百呎嘅單位,屋主都想好似住喺四、五百呎單位一樣。」他經驗所得,有兩招在他設計中經常使用。

招數一:石膏板砌臨時房

近年石膏板被視為建築業界「恩物」,因為裝嵌較傳統磚牆容易,加上厚度較薄、可隔音、防火,施工期較短,適合用在劏房盤中間房,Penny表示:「有啲客住兩年就走,可以用嚟間房,因為佢唔似傳統磚牆要做批盪,泥水係要用時間乾,一個單位去計,砌磚連人工大約一至兩萬,石膏板就可以平一半或以上。」他表示,現時大部分細單位都用上石膏板,而這材料可自行剪裁合適的大小:「依家假天花都會用到,當然無磚咁耐用。」

招數二:玩懸浮加空間感

傳統櫃枱都是以座地為主,Penny稱沒有變化之餘,放在細單位上更見侷促,所以近年就興起懸浮設計:「由地下度上嚟,六至八吋左右,令到整體空間感擴闊,喺櫃底就會安裝LED燈。」而有新興的床亦用上懸浮技術:「承托係可以嘅,視乎自己的體重,張床雖然係懸浮,但佢都有承托腳架。」

不斷加薪留員工

二十六歲就開設自己的公司,難免被一眾前輩級工人看低,他就指創業初期聽過不少冷言冷語:「比起老師傅,我真係算一個初哥,佢哋經驗豐富,我不時都會到單位監工,我就試過提吓啲師傅點做,佢就話呢啲嘢我梗係知,唔使你去提!甚至臨施工時話唔做,我都試過。」他就「點都要忍」:「當同佢哋關係打得好嘅時候,所有問題都能夠解決。」Penny的設計公司雖然已上了軌道,但仍要面對員工問題,因近年建造業界不斷加薪,自己都要用各種方法留住員工:「成日都要花心思去了解佢哋情況,或者多啲同佢哋聚會,留住佢哋嘅心,希望佢哋唔好轉工,因為出面都俾好高人工,起碼成二千蚊一日,令我哋做小生意嘅都非常困難。」Penny打算在今年內結婚,雖然工作期間經常接觸劏房盤,但他直言沒有買該類單位打算:「唔會考慮啦""我想組織一個家庭,可能有兩三個小朋友,我驚唔夠住。」

創業錦囊設計公司易賺錢?

做了十多年裝修的Penny就指,現時行內缺乏新人,導致人工不斷上升:「即使乜都唔識,新人入行已經有六、七百蚊一日,做到半年左右就會加人工,一加都係加五十蚊左右,如果醒目嘅話五年就做到判頭。」現時裝修及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加上不少公司只以網店發展,令競爭更加激烈:「如果出嚟做判頭,生意就逐單計,一單小工程幾千至一萬不等,但最主要都係要打好關係,同埋手工及售後服務係非常重要。」至於有不少設計師獨立出來開公司,他就指與三行出身各有利弊:「設計師畫圖、對客經驗就會多啲,但喺報價方面,就要好小心,如果三行出身嘅話,呢方面問題會少啲。」

開業資料(5/2012)

租金:$120,000裝修設計:$80,000雜費:$50,000工具及材料:$100,000總計:$350,000(二按一上)

營業資料(4/2017*)

營業額:$375,000人工#:$150,000工程用料:$40,000訂造傢俬:$100,000雜費:$5,000盈利:$80,000*工程以每單計算,此為按月比例#七名散工

撰文:梁延宇攝影:梁正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04

80後蝸居板間房

1 : GS(14)@2011-06-08 22:16: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08&sec_id=4104&art_id=15322906

【本報訊】 80後的阿黃自小被老父侮罵掌摑,成長路上失去自信和目標,半年前終決定搬離居所,目前屈居於大角嘴板間房,隨身衣物只有三套衫褲。一板之隔,不時聽到鄰居吵架;吸毒的、自稱黑社會的,對阿黃來說已見怪不怪。當速遞員的他滿有志氣,希望有一天可以延續理想,「想做學術研究,研究德國嘅建屋政策喺香港可以點做」。
記者:袁慧妍 白琳
2 : 龍生(798)@2011-06-09 01:45:11

佢個背景....就算唔係板間房, 都係奇怪既人
3 : GS(14)@2011-06-09 22:11:43

今日壹仔那篇幾好
4 : arsuki(6087)@2011-06-10 16:07:09

唔夠極端, 都唔會上報紙啦!
5 : GS(14)@2011-06-11 09:50:54

4樓提及
唔夠極端, 都唔會上報紙啦!


都仲有唔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79

高材生住板間房體驗貧窮

1 : GS(14)@2011-08-10 23:42: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810&sec_id=4104&art_id=15510426
靠閱讀洗滌心靈
「一個人好少煮飯,最多都係煮麪,但係唔通三餐都食麪咩?所以會出去食。」以往三餐月花 1,500元,現增至 2,500元;沒有水煲煲水,他到附近市政大樓斟水;房間沒電腦沒電視,他靠閱讀洗滌心靈。
2 : Sunny^_^(11601)@2011-08-11 08:57:15

咁呢D係佢既問題喇.之前去探過D板間房既長者.係有冷氣既,仲有fridge.飯cooker等等既設備.所以未必有大量好似佢咁簡陋既房
3 : GS(14)@2011-08-11 21:16:47

我覺得他幾高風亮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37

工廈劏房扮寫字樓出租住客:十幾間房得一個出口,火燭實死

1 : GS(14)@2015-03-31 08:39:47





■荃興工業大廈一樓有搞手(右圖)將單位一劏十,木門上有寫字樓門牌編號。張軍攝


【本報訊】港府高調打擊工廈劏房第一炮陷於膠着,《蘋果》發現工廈劏房已植根全港各區。本月中屋宇署查封令已到期的荃灣榮豐工廈劏房仍有40名居民不肯搬走;而另一邊廂,原來同區繼續有人豪花百萬將陳年工廈改建為貴價劏房,並包裝成寫字樓出租,但每呎租金達33元,直逼對面街的樂悠居等中產屋苑。有劏房戶直言夜夜擔心火燭,「呢度十幾間房得一個出口,如果火燭實死」。記者:林熊 張軍 關震海



荃灣區工廈林立,跟沙嘴道榮豐工業大廈相隔幾條街的灰窰角街荃興工業大廈,近日出現號稱「品味裝修」的「半辦公房」。上周有地產經紀帶記者參觀上址一樓一個裝修中單位,穿越迂迴走廊,兩旁的10個劏房正是經紀口中的半辦公房,但單位門口仍掛有殘舊的金屬製品廠招牌。


■一名興盛工業大廈劏房住客,指租金2,200元雖平但嘈吵無私隱。

負責人︰邊查得咁多

現場所見,每房設獨立冷氣機、抽氣扇及廁所浴室,木門貼有標示呎數的簡單圖則及門牌,除其中一個面積280方呎劏房租金叫價7,500元,其他每房150方呎,有窗戶租金5,000元起,無窗戶則4,500元,呎租達33元。租金較同區工廈劏房貴一倍,跟對面街的荃灣三大中產屋苑樂悠居、立坊及爵悅庭等睇齊。據土地註冊處資料,上址同層三個單位由一家金屬廠持有,每單位2,000多方呎,自稱劏房負責人姓李男子當時在場,他指同層另一單位已有9個劏房租出,餘下單位是貨倉。他稱「要做得企企理理」,因此10個劏房裝修費100萬元,並包裝成辦公室掩飾。他稱不怕當局查封,「邊查得咁多,根本市場有需求,我哋先會做」。



至於300米外橫龍街興盛工業大廈,記者發現6樓、9樓及13樓均有工廈劏房,其中9樓一個單位間成12劏房,住有30多人,租金2,200元起。上址劏房以薄木板分隔,牆身漆油剝落,住客共用廁所,又不設廚房明火煮食,住客只可用電飯煲煲飯蒸餸。



「隔籬轉身都聽到」


兩名獨居男租客直言晚晚提心吊膽,月入8,000元的68歲清潔散工梁伯說「住呢度最怕火燭,十幾間房得一個出口,呢度幾十人實死」。鄰房65歲的地盤散工亦指:「我日薪600蚊,又要寄錢返鄉下供兩個仔讀大學,邊有餘錢租房。」不過有女住客說「隔籬轉身都聽到,有人咳就唔使瞓」,決定搬走。不過數日後,其房間已迅速租出。



■荃興工業大廈的劏房呎租33元,直逼鄰近的中產屋苑。

■長沙灣永盛工業大廈劏房門外仍保留服飾公司招牌。



工廈劏房有幾危險,住客心照不宣,其他工廈租戶則道出危機,「隔籬貨倉擺乜冇人知,如果係易燃品,火警就大鑊」。針對將工廈改建住宅的違法行為,港府把荃灣榮豐工業大廈二樓兩個單位列為首個打擊對象,可是屋宇署頒佈的封閉令已於本月17日屆滿,但40名居民仍不搬走。屋宇署昨強調「會於適當時候執行封閉令」。去年港府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指全港有8.6萬間劏房,但有社工估計全港劏房戶超過10萬,荃灣區有至少5,000人住工廈劏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31/190965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60

【壹週刊】靠港視《導火》彈起姜文杰搬離板間房

1 : GS(14)@2015-04-27 08:50:18

【壹週刊】姜文杰因簽約港視,港視未獲發牌,結果佢成年都冇job,好彩近日憑《導火新聞線》恢復人氣,工作接踵而至,行運嘅姜文杰終於可以搬離板間房,仲同女友行家品店買傢俬添!想知更多?記住Download壹週Plus手機app,免費架!
iPhone版下載:http://goo.gl/1SDaWF
Android版下載:http://goo.gl/xfQS8D壹週Plus網頁:http://nextplus.nextmedia.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26/191253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947

【逐格睇】3,400呎7間房

1 : GS(14)@2017-01-26 18:22:14

主人大房



林作富媽媽豪擲6,500萬購買麥當勞道一個3,400呎的複式單位,全屋共有7間房,給乖仔將來做愛巢。


複式設計

傭人套房

巨型客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26/199086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