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赫章鋅痛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8/100484149_all.html#page2
十餘年來,阿維寨的村民蔡大爺一直飽受「風濕病」之苦。夜裡,他時常會被疼醒。和本村其他「風濕病」患者一樣,剛滿60歲的蔡大爺的肩部、手臂、腰部、腿和膝蓋等都有明顯的疼痛症狀。

  阿維寨村坐落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媽姑鎮深山中,蔡大爺一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阿維寨。自家種植的土豆和玉米,一直是他的主食來源。科學研究證明,這些食物已被鎘等重金屬嚴重污染數十年。

  根據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李梅等人2007年的研究,阿維寨土豆中的鎘含量為每克0.136微克,玉米中的鎘含量為每克0.177微克,主要食物的平均含鎘量水平更高達每克0.28微克。國家《食品鎘含量衛生標準》的最高允許值僅為每克0.05微克。

  蔡大爺告訴財新記者,他家目前種植土豆、玉米等作物的耕地,都曾是以前「土法煉鋅」的焙燒場地。上世紀80年代,阿維寨興起「土法煉鋅」,僅在阿維寨下寨的兩三百畝土地中,就有上百座焙燒爐。

  財新記者瞭解到,僅在阿維寨,100餘戶村民的200餘畝耕就幾乎全被重金屬污染。而在媽姑全鎮,2.55萬畝耕地中,僅直接作為煉鋅場地和礦渣堆放地的就有1200多畝,雖然受其污染的耕地比例當地拒絕透露,但從土壤污染主要通過水流達成的邏輯,其規模顯然不在少數。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學者岳佳等2009年在媽姑鎮採集158個土壤樣本,結果全部被重度污染,158個土壤樣本平均鎘含量為每千克12.4毫克,超過國家規定的三級土壤標準最高限值11倍之多。

沉痾難治

  赫章縣被譽為「貴州屋脊」,境內高山連亙,平均海拔近2000米。由於地形險峻、交通閉塞,赫章縣多年來深陷貧困。

  但赫章縣境內蘊藏著33種金屬和非金屬礦,儲量大、品位高的有13種。其中煤的遠景儲量約40億噸,鐵礦石的遠景儲量4.05億噸,佔貴州省已探明儲量的40%,鉛鋅礦儲量居貴州之首,鍺金屬儲量居亞洲第一。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地開始將有色金屬冶煉作為經濟發展重心。

  上世紀50年代「三線建設」啟動之後,地處西南的貴州成為工業發展的重點地區,中央政府開始在赫章縣媽姑鎮等地佈局煤礦和鉛鋅礦等產業。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以「發展鄉鎮企業」為口號,大力倡導「土法煉鋅」,到上世紀90年代,人口不到4萬的媽姑鎮,年產粗鋅1.8萬噸,產值高達4億多元,媽姑鎮成為赫章縣的第一鎮,成為畢節地區乃至貴州省發展鄉鎮企業的模範典型,而赫章縣全縣的粗鋅產量也進入全國前五位,一度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左右。

  「土法煉鋅」的馬槽爐遍佈媽姑全鎮,326國道旁邊的馬槽爐到夜晚往往還在燃燒,被過往者稱為「鬼火」。

  有色金屬冶煉和煤炭開採,成為媽姑經濟的惟一支柱。與此同時,媽姑鎮面臨嚴重的生態破壞。阿維寨等「土法煉鋅」點,終年濃煙蔽日,草木都被燻黑,桃樹、梨樹等果樹也都不結果。因為土壤和草都受到污染,許多小牲畜和家禽都出現癱軟症狀,農民連牲口也不敢喂。在冶煉場地鄰近地區,樹木的根系整個爛掉。冶煉的爐煙也讓人嗓子癢痛難忍。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務院下令對「土法煉鋅」企業進行改良或關閉。赫章縣從1996年開始取締「土法煉鋅」,然而這一過程卻屢經曲折反覆。僅在2003年一年,受國內外鋅、鐵價格大幅上揚的影響,赫章縣馬槽爐、焙燒爐、六角爐等煉鋅爐迅速恢復到3000多個。利益的驅使使「土法煉鋅」屢禁不止,甚至有人把煉鋅爐搬到自己家中繼續煉鋅。直至2006年,赫章「土法煉鋅」和土焦爐才被基本取締。

媽姑鎮的「風濕」

  據赫章縣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從1986年至1996年,媽姑鎮沒有一個合格兵員。應徵青年的血液裡,鉛、鎘等重金屬含量都嚴重超標。1994年貴州省職業病醫院到赫章縣進行的鉛中毒現象普查結果也顯示,媽姑、何家沖等小煉鋅集中的地方,1級-3級的鉛中毒人群都有,大約佔該地人群的30%以上。中毒者血中鉛含量比正常人高十幾倍甚至上百倍。

  蔡大爺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民以極低廉的價格把耕地出租給鉛鋅冶煉者,冶煉者則將阿維寨附近山上的樹木大量砍伐,用於搭建「土法煉鋅」的簡易工棚。「土法煉鋅」的廢渣都在焙燒場地及附近就地傾倒,廢水則洩入流經阿維寨的河溝。「土法煉鋅」被逐漸取締後,原來的焙燒場地又由農民重新進行耕種。除雨水外,流經阿維寨所在山谷的河溝也是灌溉用水的來源,而這條小河正是「土法煉鋅」極盛時期排放廢水的通道。

  就在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田地附近,至今仍能看到「土法煉鋅」時遺留下的黑褐色廢渣。當地村民向財新記者表示,土壤污染之後在當地種植的玉米桿,較以前都細了許多,他們早已意識到在「土法煉鋅」廢棄場地耕種的環境風險。但在此耕種並食用自產的玉米和土豆實屬無奈,他們不可能有別的收入來源。

  「土法煉鋅」使用煤炭加熱鋅礦石,使金屬鋅熔出,並揮發、冷卻後製成鋅錠。由於技術落後,但鋅資源回收低(僅為40% - 85% ) ,且導致其他有害污染物)如鉛、鎘、銅、汞等)隨廢渣、煙塵和煙氣大量排放,「土法煉鋅」的重金屬釋放因子,要比工業化冶煉水平高數十倍。

  重金屬污染對居民健康的危害首當其衝。財新記者在媽姑當地走訪的多個衛生機構都表示,當地最常見的病種是「風濕」。尤其是40歲以上的居民,出現手腳疼痛、腰痠痛等情況的極為普遍。不單在阿維寨,媽姑鎮其他的鉛鋅礦區及冶煉場地都普遍有居民骨質疏鬆、骨頭疼痛的案例。

  劉氏姐妹在媽姑鎮中心的何家沖村經營一家飯店,她們都深受「風濕」病的困擾。談及「風濕」,劉家年齡最小的妹妹說:「關節痛,手也痛,有時候晚上都痛得睡不著,就像是針刺一樣。」她們出現這樣的症狀,短的有兩三年,長的已有五六年。

  陳大興一直生活在貓貓廠村。面對財新記者,他抽著水煙坐在凳子上。他說自己膝蓋痛,腿腳也麻木,甚至有時頭昏眼花,連下坡都要跳躍。他現年50歲,患這種嚴重的「風濕」已經有20年以上,長期「風濕」之後已喪失勞動能力,家裡面的土地都直接撂荒,只有靠孩子外出打工作為生活來源。

  而在榨子廠村,多位村民告訴財新記者,全村100多戶人中有三四十人都有明顯的「風濕」症狀。年逾五十的羅阿姨走路需要拄著枴杖,除了腿腳不方便,最近五六年還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羅阿姨表示,以前吃藥還能夠止住身體的疼痛,隨著身體疼痛的加劇,吃藥已經沒有效果。

  這些「風濕」病患者的共同點是,都以當地生產的土豆、玉米等作物作為重要的主食來源,而最頻繁食用的蔬菜是當地產的青菜。

  根據李梅等人的研究,阿維寨、何家沖和榨子廠三地的2007年的土壤鎘含量均值分別為每千克4.96、17.62和24微克,遠遠大於國家規定的每千克0.6微克的最高限值。而三地食物中的平均鎘含量也都在國家標準最高限值的3倍以上。當地產的青菜則是貴州民間喜歡的酸菜的原料,而像青菜這樣的葉菜也被證明是最容易集聚重金屬鎘的蔬菜。

  鎘被人體吸收後,主要蓄積在肝、腎中,且不會自然消失,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慢性積累後,人體將會出現顯著的鎘中毒症狀。鎘使人中毒的最通常路徑是損壞腎功能,導致人體骨骼生長代謝受阻,從而引發骨質疏鬆、萎縮、變形等各種病變。上世紀60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患者,影響人群達數百人。

  媽姑鎮不少居民的症狀都與此十分相似。李梅的研究證實,當地居民的尿鎘含量高達每克28.16微克,遠高於中國《環境鎘污染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所規定的每克15微克的限值。

  不少村民懷疑「風濕」與當地環境污染存在關聯,但媽姑鎮人大主任陳慶碧表示,「風濕」只是西南地區濕度較高環境下常見的疾病,不能將其原因歸結到環境污染上。當地疾病控制部門,至今也沒有去判定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媽姑鎮至今仍是個極端貧困的鄉鎮。根據官方統計,當地2011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3300元。不少村民都表示,由於貧困,有「風濕」這樣的病痛都很少去看醫生,有嚴重的病症更是無錢醫治。

污染糊塗賬

  在媽姑鎮乃至於赫章全縣,到底有多少土地因為「土法煉鋅」而被污染,這個數字至今仍不清晰。

  根據媽姑鎮官方的數據,媽姑全鎮約有1200畝耕地曾作為「土法煉鋅」場地或尾礦庫,佔媽姑鎮全鎮耕地面積總量25500畝的4.7%。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金瑾表示,這並非意味著當地只有4.7%的土地遭到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擴散,其範圍不僅限於煉鋅場地及尾礦庫。西南地區屬典型的酸雨地帶,酸雨使重金屬污染物析出,通過地表徑流或地下水等方式造成更大範圍的污染。

  媽姑鎮位於烏江上游南源三岔河上游流域,阿維寨、新官寨等「土法煉鋅」區,屬於三岔河上游的後河小流域,這也是媽姑鎮全鎮「土法煉鋅」污染的主要地區。財新記者調查發現,在僅有100多戶人的阿維寨,受污染的土地約有200餘畝,而新官寨煉鋅區的面積更大,「土法煉鋅」爐則廣泛分佈在長4公里、寬0.5公里的狹長地帶中。

  陳慶碧介紹說,媽姑鎮集中進行鉛鋅礦冶煉的地區還包括貓貓廠、榨子廠、何家沖、黑泥寨和天橋村等地。財新記者實地走訪得知,貓貓廠受到鉛鋅礦和鐵礦開採和冶煉污染的土地約有100多畝,榨子廠地區至少有200畝土地受到污染,僅尾礦庫面積就超過100畝,另有超過100畝的土地曾作為「土法煉鋅」的場地。根據貴州省環保廳夏園等人的研究,黑泥寨、天橋村兩地「土法煉鋅」廢棄地的面積在200畝和50畝左右。

  夏園直指,媽姑當地河流沉澱物中發現高濃度污染物已經說明,污染物已通過河流擴散,影響下游。根據2006年吳攀等人的調查,僅天橋村選礦點對後河的河流污染就到處其下游36公里處。

  據瞭解,在媽姑鎮以外的26個鄉鎮也有「土法煉鋅」分佈,在326國道沿線的野馬川鎮等地,「土法煉鋅」也造成嚴重污染。野馬川鎮的尖山村「土法煉鋅」廢棄場地面積超過150畝,停止煉鋅後場地沒有得到清理,閒置丟荒多年。野馬川鎮位於烏江北源六衝河上游,六衝河流域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遭到污染。

  岳佳等在赫章縣27鄉鎮採集690個土樣分析顯示,赫章縣除媽姑鎮外的26個鄉鎮土壤中平均鎘含量均超過1毫克/千克的三級國家標準,土壤中鎘含量均值超過3毫克/千克的鄉鎮有12個。

  赫章並非黔西北惟一的「土法煉鋅」集中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畢節市下轄的威寧、納雍和七星關區,都曾有大量「土法煉鋅」場地。根據夏園等人在2011年的研究,整個畢節市煉鋅廢棄場地和廢渣堆積面積達75000畝。

  貴州全省因開礦導致的土壤破壞數據,更為驚人。

  貴州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碩士張一修等人的研究指出,截至2009年,貴州省因礦山開發及破壞土地31754公頃,即接近46萬畝。受到土壤污染的耕地不僅限於冶煉地點和尾礦庫,實際的耕地污染面積還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