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空调市场第二梯队变阵外资品牌全面“边缘化”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45.shtml

  中国空调市场“第二集团”的明争暗斗正在悄然进行。
根据权威机构奥维咨询(AVC)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前十个月的中国内外资空调市场 占比中,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82%,对外资品牌形成压倒性优势,其中二线品牌中奥克斯空调在2010年1~10月份全国空调整体市场占有率 达到5.3%,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认为,奥克斯的市场占有率之所以能够稳步提升主要是由于其价格优势,“定位相对低端,因此在家电下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原本牢牢占据空调市场第四位的志高空调,如今不得不面对奥克斯的超越。有业内人士认为,志高的下滑主要缘于在变频空调和家电下乡这两项重要战略上节奏缓慢。
有数据显示,变频空调在一二级市场的占比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10月份更是达到47%的历史高位。
刘步尘称,二线品牌主力企业包括奥克斯、志高、格兰仕等,“但是总体来讲他们的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和美的、格力等企业还有差距。”
奥维咨询(AVC)的数据显示,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82%,而外资仅为11.18%。刘步尘告诉记者,两年前内外资的比例还是三七开, “外资空调很难再重新抢夺回中国的市场份额。现在外资品牌已经慢慢被边缘化,在生产上都有逐步退出的迹象,也出现了很多外资由中国企业代工的情况,未来将 会由中国企业来主导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9

邊緣化的中堅力量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151.html

黃震

  上週參加了一個基金的小型研討會,主要議題是討論如何利用目前的歐債危機,幫助國內的幾家民營企業以債權換股權的方式,進入行業的高端市場。這幾家民企代表的現場表現,令受邀參與討論的各位「資深專家」相形見絀。

  四個小夥子,均是30歲出頭,個個落落大方。他們的背景不盡相同:一個是俗稱的「富二代」,替老爹掌管財政的;一個是從大學畢業就在企業工作的 「元老」;另外兩個是「海歸」出身,也在企業浸潤經年。在討論過程中,他們既沒有「衝出國門,為國爭光」的浮躁輕狂,也沒有「你要為我先做什麼,我才會為 你做什麼」的鼠肚雞腸,而是非常嚴謹務實地專注於商業的細節。在談及整個方案的總體設計時,幾個人都表現出對於國際商業通行規則的熟稔,且不約而同地都反 覆提到「尊重」和「信用」等字眼,自信和大氣在談笑風生間自如地流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勁的發動機,卻一直是一個糾結的群體。前20年是「妾身不明」,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不 明確;後十幾年地位倒是明確了,但也是「庶出」,絕非「長嫡」。不過,正是這位「庶出」為中國貢獻了78%的就業率,63%的稅收(2009年統計數 據)。最重要的是,這位「庶出」為中國造就了龐大的職業經理人群體,此群體大多正值青盛年,已經或正在成為這個國家中產階層的中堅力量,也是目前中國社會 各階層中最具活力的一群。

  與體制內的「國企精英」們相比,他們的優越感沒有那麼強烈,顯得更加務實;也沒有「國企精英」們所必須面對的組織羈絆和人事束縛,奮鬥目標更為 清晰,價值取向更為純粹;基於生存的壓力,他們的學習能力更強,更善於模仿和創新;尤其在與國外企業投資和貿易的過程中,他們全然沒有「主義之爭」的顧 忌,更專注商業本身,更容易融入全球經濟的通行規則和共同價值觀。

  與第一代民營創業者相比,他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更擅長挖掘商業機會,而非去鑽政策法律的空子;他們同樣飽受無規則市場的洗禮,但在前輩的引 領下,他們更善於在夾縫中尋求空間,在對峙中尋求妥協;他們的成長期恰逢互聯網時代的興起,豐富的信息和便捷的溝通方式,使得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更具國 際化;他們更加關注生活質量,而非將工作視為生活的全部,這使得他們在國際交流中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更重要的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他們不願意,甚而不 屑於像前輩那樣擔負歷史的或國家的「重任」,能更從容、更純粹地考量商業交易本身。十多年前,我曾親眼見證,一位企業規模頗大的民企老闆,因國外合作方沒 有升中國國旗迎接他,而拒絕進入對方公司的大門。第二代「民企精英」們,應該不會糾纏於類似細節。

  2010年5月19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就業人數超過7.8億,其中民營企業的就業人數應超過6.1億。按職業經理人佔民營企業就業總數的5%來保守估算,這一群體的規模至少應超過3000萬人。

  有意思的是,這一龐大的群體卻正在被邊緣化——沒有自己的組織:「工商聯」是他們老闆的歸宿,「工會」更多的是為工人等弱勢群體服務;主流社會 沒有自己的代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罕有他們的影子;主流媒體沒有自己的聲音:「長嫡」的言論還忙不過來,哪兒輪得上「庶出」的後生晚輩出聲。

  不過,無論如何,該是關注他們的時候了。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9

谷歌身陷邊緣化危機嗎?

http://www.eeo.com.cn/2012/0203/220144.shtml

Facebook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推特(Twitter)身陷言論審查指責,谷歌第四季度收入低於預期,所有這些意味著:瘋狂、混亂、理 想的網絡時代正在結束。曾經,草原對所有人開放和共享,農場主到達後便開始圈地。同樣的事情在互聯網世界上演著: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都設置圍 籬——谷歌卻正逐漸的被隔離在外。

谷歌蓬勃發展時的舊的互聯網依舊存在,但是像荒原一樣正在萎縮。最近,我們經常登錄使用Facebook或者亞馬遜網站的個人版。其他時間,我們使用智能手機下載應用程序,不再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

投資者們已經為誰將是新互聯網時代的霸主而下注。在過去的五年中,亞馬遜公司的股票市值上漲370%(不計最近下跌),蘋果公司上漲438%,谷歌只上漲了17%。這還只是長期趨勢的開始階段,我預感,在未來的一年中,這個差距還會增大——谷歌的長期緩慢衰落已經開始了。

導致谷歌陷入如此困局的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技術可以通過購買或者複製得到,但是改變商業模式對於一間公司來說可能是最艱難的事情。谷歌的商業 模式是,幾乎所有的收入和利潤都依賴於互聯網僅存的開放空間。當我們搜索時,谷歌已將數十億美元的廣告費用收入囊中。如果舊的互聯網改變,谷歌最初的商業 模式就喪失了價值。

當谷歌在兩週前公佈季報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四季度收入比去年同期上漲25%。然而,投資者關注的是谷歌廣告價格的下降。在這項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來自Facebook,亞馬遜和蘋果的競爭。

Facebook為其超過8億的用戶建立了網絡藩籬,並且拒絕與谷歌分享重要數據。這意味著谷歌的搜索引擎對廣告商來說價值大不如前,因為當初互聯網是開放的,Facebook也還未崛起。

亞馬遜正在使用同樣的方式,只是手法略有不同。亞馬遜利用了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將其改變並應用在自己的Fire平板電腦上。亞馬遜搭了谷歌的順風車,但搜索巨人沒有得到任何回報。沒有數據,沒有廣告收入。

蘋果的攻城略地應該說是最有決定性的。蘋果像擁有內容或者整合內容的有線電視網絡一樣,蘋果的手機、電腦和平板電腦就像電視信號公司給你的機頂盒一 樣,你購買的內容可以是電影、歌曲、書籍、應用程序或者任何可以在線購買的東西,比如一雙鞋。同樣,蘋果用戶的信息谷歌還是不能使用。(亞馬遜的 Kindle和Fire平板電腦如法炮製。但有一點不同的是亞馬遜不能覆蓋到網絡,不過沒關係,一旦用戶使用密碼登陸亞馬遜網站,也就離開谷歌的開放網 絡。)

換句話說,谷歌的危機來自社交網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日益對互聯網的佔領。受此影響,谷歌的廣告收入將會大幅縮水,影響力也會變小。

谷歌擁有安卓系統和Google+,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抵抗互聯網的封閉趨勢。與Facebook相比,Google+微不足道,也難以追趕上 Facebook。安卓系統是谷歌建立自己的網絡生態系統的一種嘗試,是非常成功的。很多評論員關注的是安卓系統的飛速發展和大於iPhone的市場份 額。

但此種看法忽略了一點,即安卓系統雖然有了市場份額,但是超過一半的手機搜索是來自蘋果的用戶。谷歌開發了安卓系統,但不同於蘋果的iPhone, 谷歌沒有掌握真正的控制權。三星和HTC等授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終端使用安卓軟件。谷歌被精明的亞馬遜利用了,卻沒有分到一杯羹。

別誤會我,谷歌仍然有影響力,就像微軟、因特爾和IBM一樣。但他們不再是時代的佼佼者了。像微軟一樣,谷歌在很多不同的戰線上贏得漂亮。谷歌是否能夠找到一個增長引擎替代目前的核心業務是另外的問題。

作者:基思·伍爾科克(Keith Woolcock),文章來源:時代週刊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84

李濤夫妻遭邊緣化 王雪紅重手整頓TVBS

2013-01-24  NM
 
 

 

近來,不時傳出要停播的TVBS知名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及《新聞夜總會》,確定將有異動。

本刊調查,TVBS大股東、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入主1年半來,因收視率未升反跌,已責成TVBS董事長張孝威大改造。其中,由李濤、李艷秋夫妻主持、1天播出共10小時的政論節目首當其衝,農曆年後將從56綜合台移往55新聞台,或改在假日播。「不論怎麼調整,都等於冷凍2人。」一位TVBS人說。

電視圈近來不時傳出,由李濤、李艷秋夫妻檔所主持的《二一○○掏新聞》《二一○○全民開講》及《新聞夜總會》即將停播。由於李氏夫妻為TVBS開台元老,其政論節目對台灣政壇有不小影響力,因此停播傳聞備受外界重視。

收視下跌 成箭靶

本刊調查,李濤夫婦的政論節目確定將有異動,但不是馬上停播。「目前有二種規劃,一是把節目從五十六台,移往五十五台;一是變成假日節目。」知情人士對本刊說。

由於五十五台是純新聞台,不比五十六台的新聞綜合台,可播放節目時段非常有限,這對李濤夫婦並不有利。「不管是移往五十五台,還是變成假日節目,都等於冷凍二人。」一位資深TVBS主管觀察。

不過,李氏夫妻節目時段的調整已是必然。關鍵原因是,李濤夫妻占TVBS大半(一天共十小時)的播出時間,近來收視率卻一路下跌,這讓大股東、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及夫婿、威盛總經理陳文琦很不滿意。

本刊調查,王雪紅及陳文琦已指派心腹、TVBS董事長張孝威親自督軍,將於農曆年後全面改造五十六台,先是收回李氏夫妻節目時段,接著要推出新形態的夜線新聞節目,擺脫以往只觀注台灣、太過在地化的屬性,改以國際、兩岸政經為主。

繞道香港 轉回台

王雪紅由晶片設計的威盛起家,後以宏達電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在與美商蘋果競爭過程中,她發現硬體雖可拚勝對手,但軟體、數位內容等軟實力卻遠遠輸給蘋果的iTune與Apple Store(蘋果線上商店),因而投資威望國際,進軍電影界。

入主TVB則是二○一一年的事。當時,王雪紅與香港殼王陳國強及私募基金普羅維登斯總裁尼爾森,以九十億港元聯手買下TVB二六%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王雪紅找來夫婿陳文琦與前台灣大總經理張孝威進入TVB董事會。

消息人士向本刊透露:「Cher(王雪紅)的夫婿陳文琦想藉入主TVB成為影視大亨,進入TVB抓權,但發現難度很高,轉而想主掌台灣TVBS。不料去年總統大選,Cher最後一刻喊出支持九二共識,讓蔡英文落選,引發挺綠支持者反彈,若讓陳文琦當董事長,恐引起紛爭,因此才由張孝威接任。」

TVBS共有三個頻道,除新聞台、新聞綜合台外,還有四十二頻道的歡樂台。王雪紅入主後,以五十六台的TVBS收視率與營收下滑最多,因而聘請顧問公司把脈,檢討預算、支出等財務數字,其中被檢討最多的,正是幾乎與TVBS劃上等號的李濤夫妻節目。

目前,李濤有《二一○○掏新聞》及《二一○○全民開講》,週一至週五晚間九點與十點播出,每天各重播二次,一天共六小時;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週一至週五晚間十一點播出,每天重播三次,共四小時,合計二人一天共播十小時。

製作費高 效益差

「現在濤哥(李濤)節目收視率常態在○˙三%到○˙四%,與高峰時的一%差很大,有時還會掉到○˙二%以下。李姐(李艷秋)的收視率也差不多。」知情人士說。

而同樣是談話性節目,以東森新聞劉寶傑主持的《關鍵時刻》表現最佳,收視率約○˙九%,好一點則到一%;年代新聞的《新聞面對面》《新聞追追追》也都有○˙五%至○˙八%。

也就是說,李濤夫妻節目收視率下滑,只剩別人的一半、有時甚至不到。更不妙的是,李氏夫妻節目播出時段比別人長,製作費用又比別人高。

一般而言,一集政論節目製作費約三萬到四萬元,「李濤一集要九萬元,李艷秋一集六萬元。」電視圈人士說,「李濤夫妻掌握節目資源,長期存在三高(高主持費、高製作費、高來賓費)現象,夫妻二人一年就可賺進四千萬元,但若就收視率來看,成本與效益不合比例。」

政論式微 邊緣化

然王雪紅並沒有立刻拿二人開刀,畢竟李濤夫妻在國內電視圈叱吒風雲二十年,但顧問公司評估結果對李氏夫妻很不利,已在TVBS內部醱酵。

張孝威也多次在主管會議上說:「老闆(王雪紅)不愛政論節目,TVBS該走出台灣、少點政治口水,多做國際、兩岸政經為主的高品質新聞,向歐美頻道看齊。」這讓李濤夫妻處境更為尷尬。

其實,王雪紅夫妻屬意的是另一位名主持人陳文茜。近年王雪紅觀察到,陳文茜在大陸影響力比李濤夫妻高,加上本來就有私交,因此想把在中天電視台的《文茜世界週報》挖到TVBS播出。「內部已多次傳出陳文茜要來取代濤哥跟李姐的消息,二人被邊緣化的氣氛越來越明顯。」TVBS員工說。

只不過,陳文茜與中天老闆、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磨合得很好,她的節目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除非是出二、三倍的薪水,要不然陳文茜沒有異動的必要。」了解人士說。

陳文茜不打算跳槽,但她居中牽線,將前中天電視總經理廖福順介紹給王雪紅。

舊將回鍋 傳聞起

「去年十、十一月間,圈內盛傳,王雪紅準備對濤哥與李姐的節目開刀,不久,就傳出廖福順的人事案。」一位電視人說。

廖福順曾任TVBS新聞部助理總監,與李濤共事期間二人並不對盤。去年底,廖福順回鍋出任執行副總,負責督導的正是李濤夫妻節目所在的五十六台。敏感的電視圈人士很快就嗅到煙硝味。T台內部盛傳:「農曆年後,就會慢慢有動作出來。」

「砍掉李濤夫妻節目,只是小的節流動作,收視率雖差,但廣告還是拉得進來,以他們與TVB董事會的關係,節目未必容易斷然停播。對張孝威來說,最重要的是開拓新財源,把眼光放在大陸,近幾月他頻訪湖南衛視洽談合作。」知情人士說。

除節流外,張孝威也積極開源,將威望購買的電影放到歡樂台播出,還投資五十億元,要在林口設立數位雲端媒體總部「新北影視城」,打算自製戲劇與綜藝節目。「賺大錢比較重要,李濤夫妻的事可以慢慢磨。」知情人士說。

創台元老 奠根基

「李濤自己也感受山雨欲來,知道外面在watch(關切)這問題,最近很緊張,有請人與王雪紅、陳文琦溝通,二對夫妻後來有碰面,氣氛和緩許多。」知情人士說。

今年六十三歲的李濤,從事新聞工作前曾演過戲,但李濤軍人出身的父親不喜歡他演戲,只好回頭跑新聞。他曾到中東戰地採訪新聞,別人是正經地站著播報,他卻一定要「搞緊張」,從吉普車上跳下來,在地上滾二圈才開始播報,成了新聞圈話題。

李濤轉型主持政論節目,要從TVB來台灣說起。一九九三年TVBS開台,李濤先推出《李濤廣場》,接著又推《全民開講》(《二一○○全民開講》前身),他以犀利批判吸引收視及民眾叩應,坐上談話性節目霸主,九五年更出任TVBS總經理。而一直夫唱婦隨的李艷秋,在TVBS也占有一席之地。

陳水扁執政後,李濤夫妻猛轟高捷弊案、SOGO禮券案,各台群起效尤,政論節目一時盛況空前。二○○五年TVBS換照被卡,李濤挑戰前新聞局長姚文智,連帶拉抬不少聲勢,被台內封為「民族英雄」。

觀眾流失 改朝代

李濤可說是TVBS創台元老,就連二○○六年傳聞TVB要賣TVBS股權時,開出的條件就是「不得換掉李濤、李艷秋,否則寧可另尋買主。」TVBS雖沒賣成,但隔年因播放黑道嗆聲影帶惹出風波,遭NCC下令撤換總經理,這才終結長達十二年的「李濤時代」。

如今,大股東改朝換代,觀眾也喜新厭舊。「濤哥的節目二十年、李姐的節目十多年,時間一久,跳脫不出框架、沒有太大變化,以致於觀眾群流失。」一位電視製作人透露。電視節目存廢看的是收視率,就算曾叱吒風雲,終究是過眼雲煙。

TVBS《2100全民開講》主持人 李濤

年齡:63歲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系、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

經歷:華視新聞部記者、副理;福特六和汽車公共事務處處長、TVBS總經理

婚姻:前妻為演員張海倫(已故);現任55歲妻子李艷秋,曾任華視記者、主播,目前在T台主持政論節目《新聞夜總會》,2人育有1子。

威盛宏達電集團董事長 王雪紅

年齡:55歲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碩士

經歷:1992年創威盛,1997年創宏達電。威盛宏達電集團下有威盛、宏達電、立衛、建達、全達5上市、櫃公司,合計市值約2,578億元。

婚姻:與前夫育有2子,58歲的夫婿陳文琦為事業夥伴,任威盛總經理、建達董事長及TVBS董事等職。

回應

TVBS發言人葉毓君20日指出,TVBS今年邁入20年,這20年來,李濤參與公司重要歷程,貢獻有目共睹;TVBS不以領導品牌自滿,繼續求新求變,56頻道還有提升改進空間,今年也將在既有基礎上推出高質量的節目,但絕非針對性舉措,完全沒有調整頻道或假日播出的事。

執行副總廖福順加入經營團隊,不存在任何針對個人或特定對象的任務。董事長王雪紅一本尊重專業的原則,投資TVB之後,從未介入或干預TVBS的管理和經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63

56網CEO周娟:收購並不意味被邊緣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375.html

如果說視頻行業的競爭就如一場被收購的56網創始人馬拉松,那麼在這個走到半程開始洗牌的過程中,是該堅守獨身主義,還是轉身尋找護蔭?這個問題困惑了視頻創業者們很長時間。

如今,土豆選擇了,PPS選擇了,PPTV正在選擇。而作為最早跨過「賣掉又不賣掉」這一道心理關卡的56網CEO周娟認為,選擇被收購和要獨立發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運營思路,如果一直搖擺不定的話,整個團隊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在她看來,收購並不意味著被邊緣化,因為「視頻行業現在還沒有到競爭結束的狀態,而且競爭很激烈,中國所謂的第一並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第一。」

嫁人還是IPO?

「如果一個公司長時間處於要賣掉又不賣掉這種猶豫不決的狀態,其實對公司的發展是最不利的,因為選擇被收購和要獨立發展是兩個運營思路。」

周娟在接受南都專訪時稱,我們當時考慮如果真的要被併購那就要快,所以要求一定要在3個月之內做完。2011年9月,人人網宣佈以8000萬美元收購視頻網站56網。在創業的第六年,周娟的身份從一個創業者變成了職業經理人,公司從謀求獨立IPO變成「嫁入」人人。

但更大的挑戰來自於員工的心理變化。在早期視頻行業一度形成華北優酷、華東土豆、華南56網三足鼎立的局面。儘管後期在兵戎相見的版權廝殺中,56落於人後,但在2011年七、八月份的時候56網的經營和資金狀況尚算健康。而且在中國創業的大環境下,IPO才是真正的成功。「當時我宣佈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們是有點不理解為什麼會在這樣的上升階段做出這樣的選擇。」這一切周娟都看在眼裡。「你要花時間跟他們談,公司為什麼會選擇跟人人併購。」

進入併購後的磨合過渡期,56網的管理層並未發生變化,投資方全部退出。而從今年3月份起56網北京辦公室重新獨立辦公。「人人並沒有派高管進入56網團隊。只有不換人才能保證過來後整個人都能被我所用。」56網副總裁李浩表示。

不排除分拆上市

作為視頻行業唯一的女性創始人和CEO,周娟認為女性看趨勢看東西會更敏銳,包括處理員工的情緒等,其次給員工的壓迫感也沒有那麼強。

周娟認為,大家現在不僅僅是拼最大,而是去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並且通過之前的版權競爭已經不可能有一家有最全的版權,這就一定會產生用戶分流。「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在一個市場裡獲得足夠的份額。」

「資本在早期對我們影響蠻大,那時候如果儲糧足夠,那2008年的事情對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大影響。2008年之後市場發展較快,但金融風暴大家都很難融資,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來投入,那麼肯定是把市場拱手讓人。她回憶稱,當時56網只融資了2000萬美金,然而土豆拿到了5000萬美金。「所以雖然大家都經歷了金融風暴,但是他們還是會比我們活得自在。」

但在周娟看來,視頻行業現在還沒有到競爭結束的狀態,而且競爭很激烈,「國外是一家獨大,但在中國優土合併之後市場佔有率也不過35%左右,中國所謂的第一並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第一,這個戰爭還遠沒有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00

上海自貿區 衝擊台灣與香港的競爭力 拒絕邊緣化 台港合作是解方

2013-10-28  TWM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九月底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中國更進一步向世界開放的示範點,台灣與香港面對威脅已成定局,要避免邊緣化危機,台港加強合作可能是關鍵。

「上海將超越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這是稍早之前,香港首富李嘉誠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評論。九月以來,「自貿區」幾乎已成為香港最熱門的討論話題之一。香港《文匯報》更在九月三十日自貿區揭牌日評論:「上海自貿區無可避免對香港形成競爭,香港過去的優勢將難以為繼。」上海只是試點 目標全中國事實上,早在今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正式通過了「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擺明要用自貿區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對於香港,上海自貿區無疑已是「邊緣化危機」的代名詞。

而對於台灣來說,自貿區帶來的威脅恐怕只有更大,不會更小。在全球區域經濟協定中成為落後者的台灣,過去能夠吸引外商投資的少數優勢之一,是作為「中國市場跳板」;如今上海門戶一開,不僅外商透過「跳板」前進中國的誘因降低,甚至可能進一步吸引國內企業加速西進。

香港與台灣,過去十餘年來因為「中國制度相對落後」而享有優勢,如今這個優勢正在消失。面對上海自貿區,兩地的迫切問題是一樣的:在邊緣化的危機之中,如何尋找自己的新定位。

好消息是,自貿區揭牌之後,暫時落得一個「雷聲大、雨點小」的評價。雖然採用負面表列,但負面清單卻有十八大類、一○六九個小類,被評為「如同正面表列」;原先被寄予厚望的利率自由化,也被加上了「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的但書。美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自貿區方向對,但太多的開放政策不夠具體,留下許多讓政府自行解讀的空間。」然而,即使自貿區的開放暫時還在「摸石過河」的狀態,但方向卻絕對不會改變。「因為這場試驗有更高規格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預做準備。」鳳凰衛視財經評論員朱文暉說。

他強調,BIT其實就是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藍本,內容有八成相同,「是『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簽了BIT,中國等於就進了TPP的一大半。

「中港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或中台的ECFA(《兩岸經濟協議》),都是屬於低水平的貿易協定,談判只能循序漸進,沒有動力與壓力去往更高層次去邁進。若未來中、美真的簽了雙邊投資協定,在這個高水平的經貿關係安排下,香港未來的地位堪虞。」朱文暉並強調,中國國務院頒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之所以將上海括弧,代表的是如果上海成功了,自貿區將推行全中國。「上海自貿區試驗期限三年,就是期盼可以在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完成簽訂BIT。」然而,實際情況的發展恐怕會比朱文暉的預期進度更快。在上海自貿區上路之際,至少已有浙江、安徽、廣東、遼寧、福建五省著手規畫自貿區,而天津市、重慶市的自由貿易區方案更已上報國務院。

曾任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顧問的朱文暉,十月十八日來到台北,參加《今周刊》與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合辦的「港台攜手打造經貿合作新契機」論壇。

除了朱文暉之外,這場論壇邀集港台產官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包含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主席李大壯、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灣)主任梁志仁、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經濟學家馬凱、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等人。

至於這場論壇的目的,就是要為台灣與香港尋找邊緣化的解方。

最有效的政府是盡量少管

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近期以來,各界也頗有討論聲音,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林建甫強調,面對上海競爭,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進度必須加速;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則表示:「經建會將立即考慮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增加足與上海競爭的項目。」這些說法,都是從「台灣與上海競爭」的角度思考。

另一方面,在福建省目前籌畫的自貿區方案中,則正在研擬兩套方向,其一是綜合性自由貿易區;其二,則是「廈門對台自由貿易園區」,側重對台貿易。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認為,廈門是台商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台廈合推經濟自由化,將能創造更多合作機會。這個解方,是從「台灣與廈門合作」思考。

而十月十八日的這場論壇,則在「台滬競爭」、「台廈合作」之外,提出了另外一種為邊緣化危機尋求解方的思考方向──「台港合作」。

話題的起始來自於馬凱的「小香港論」。「香港是台灣遙不可及的夢想!」馬凱表示,香港高度自由化的程度以及香港政府效能全世界都稱羨,原因在於香港政府積極不干預主義,對於不該管的事情絕對不管、盡量少管,「最有效的政府是盡量少管,最糟糕的政府是無事不管,但沒有一件事管好。」馬凱諷刺地說。而他對台灣下一步的建議,是「大力模仿香港」,在台灣北、中、南部都設立高度開放且有效率的「小型香港」。

從「模仿香港」出發,與會者逐漸導出「與其模仿香港,不如與香港合作」的結論;其原因,首先來自於李大壯對台港經貿關係的分析。

他表示,台港雙方互為各自第四大的貿易夥伴,二○一二年兩岸貿易有五分之一是經過香港;今年首季台灣人赴港有五十二萬人次,較去年增加八%,同期到訪台灣的香港人更比去年上升二八%,達二十一萬人次。

「台港經貿關係密切,也就有了進一步合作的既有基礎。」李大壯指出,其實香港工商界普遍期望香港與台灣可以盡早訂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協議,就人流、物流、資金流三方面加強合作。梁志仁則在會中更明確表示,「香港與台灣應該簽定類似ECFA的經貿協議!」在許多可能合作的層面中,又以台灣幾乎已經喪失競爭力的「金融中心」最被關注。梁鳳儀指出,香港已經發展成為具規模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處理全球約八成人民幣支付;在台灣方面,隨著今年年初「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啟動,台灣人民幣業務也開始迅速發展,「兩地其實可以合作把離岸人民幣業務市場擴大,打通兩地大中華人民幣產品市場。」台灣一直欠缺的就是執行力曾任經建會主委的劉憶如則進一步提出台灣優勢,台商在東南亞地區有很好的產業連結優勢,大陸與東協國家之間的貿易以人民幣支付的速度進展也會愈來愈快,「港台如果加強合作,應能更廣泛的抓住人民幣國際化商機。」在台港合作的思惟中,若兩地能夠簽定更緊密的經貿協定,至少,能夠達到「自我保護」的效果。鄭貞茂表示,當香港與台灣彼此有了合作協定,未來無論是大陸對香港更開放,或者是大陸對台灣更開放,港、台都能因此受惠,「或者說,就是一個雙保險概念,台港一起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台滬競爭?台廈合作?或是台港合作?無論哪一條路,目前都還看不到政府具體明確的突圍方向,而這其實才是讓產業界最感憂心之處,「台灣沒有自傲的權利,更沒有自卑的機會。」張平沼以此表達他對台灣處境的憂慮,自傲的結果是無視威脅,自卑的結果是自甘於邊緣化。

中國的大規模開放工程已經啟動,至於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缺的就是執行力!」張平沼這句話,應可作為這場會議最無庸置疑的結論了。

中國自貿區遍地開花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網》

遼寧

大連保稅區升級為自貿區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

天津

天津自貿區方案已上報國務院。

山東

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內設立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的實驗區,方案已提報。

安徽

合肥市綜合保稅區已進入申請階段。

浙江

舟山自由貿易區以港口物流為主力。

重慶

重慶自由貿易區方案已申報。

福建

廈門市正研擬興建綜合性自由經濟區或廈門對台自由貿易區。

廣東

深圳保稅區轉型為深港澳服務貿易中心;橫琴新區規畫為自貿區方案已送至省政府;南沙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正在申報中。

撰文‧楊政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59

【敗局】中國新蛋網再換帥:多高管離職 日益邊緣化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7/57186.html

不知從何時起,新蛋網(中國)似乎已經成為又一個外企敗走中國的典型案例,退出中國、裁員、資金鏈危機等風波一直不絕於耳。i黑馬了解到,中國新蛋網近日又被曝出10月份已經再次換帥,業務方向也將再次轉舵。在i黑馬看來,盡管新蛋網在美國發展的很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新蛋中國在華同樣能夠爭奪一席之地,因為在中國很多問題都比在美國要複雜地多。隨著天貓、京東等開放平臺的逐步完善,外資電商想要在中國實現本土化落地,並不是那麽簡單。 中國新蛋網成為中國電商界換帥最頻繁的公司。據騰訊科技了解,中國新蛋網今年10月份再換帥,奧碩物流總經理裴慶兼任中國新蛋網COO一職,原新蛋軟件(中國)CTO鐘浩擔任中國新蛋網執行副總裁(EVP)一職。新蛋中國區總裁周昭武不再兼任中國新蛋網CEO一職,仍繼續擔任新蛋中國區總裁。新蛋中國方面證實了這一消息。上述變化意味著,裴慶和鐘浩成為中國新蛋網的實際負責人。伴隨著再次換帥,中國新蛋網迎來內部調整,今年10月份至今進行裁員,被裁員工約30人,多位高管離職。此次換帥後,中國新蛋網或將再次轉舵。新蛋內部人士透露,周昭武時期推進的海外直購方向已經暫時擱淺。未來,中國新蛋網將何去何從?再次換帥新蛋中國有四大業務板塊,分別是中國新蛋網、奧碩物流、新蛋軟件、面向美國新蛋的技術支持中心(NESC)。此次發生人事變動的是中國新蛋網業務。這也成為中國新蛋網近三年來第四次換帥:2010年11月,中國新蛋網原總裁鄒果慶卸任,轉而擔任新蛋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2011年9月顧建興卸任新蛋中國總裁。直到2012年5月11日,新蛋中國任命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周昭武兼任中國新蛋網總裁。但周昭武也沒能打破中國新蛋網頻繁換帥的魔咒。今年10月份,周昭武不再兼任中國新蛋網總裁一職。這距其就任中國新蛋網總裁一職僅一年半的時間。目前,中國新蛋網實際負責人為COO裴慶、執行副總裁鐘浩。為何再次換帥?中國新蛋網方面給予的答複是,美國總部更強調中國新蛋網的本土化、運營、技術。資料顯示,周昭武是臺灣人;裴慶、鐘浩是本地人,並且是新蛋中國元老,二人在新蛋中國供職已超過10年時間。其中裴慶澤是新蛋中國的第二位員工。鐘浩於2005年被美國總部派去培訓,直到去年才被派回中國。中國新蛋網一位近期離職的高管稱,換帥是美國總部的決策,“其中原因比較複雜,美國新蛋希望中國新蛋網盡量縮減費用。”“周昭武基於長遠發展的角度,不願意用傷筋動骨的方式縮減成本,但美國總部比較強勢,雙方意見不符。”上述人士稱。有內部人士稱,此次人事調整仍處於模糊的狀態,方向不明,因此一些高管選擇離開。“這次換帥並不意外,裴慶和鐘浩皆是新蛋中國元老,總部有將中國管理層本土化的考慮。”一位新蛋前中層說,“不過裴慶和鐘浩分別負責物流和技術,能否讓中國新蛋網有所突破?仍有疑慮。”方向調整 裁員縮減成本周昭武時期推動的發展方向是“海外直購”。周昭武今年7月份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曾表示,新蛋中國在網站定位方面,不走京東商城大平臺的道路,而是走個性化、差異化,面向特定的顧客族群。實現差異化的方式有兩點:一是依托新蛋集團的海外資源,中國新蛋將涉足海外直購,銷售進口產品。二是產品走高端、精致、新奇特的路線,如發展DIY產品。據悉,海外直購項目籌劃了近一年,內部一直在大力推進。但這一項目推進並不順利,資源對接方面存在挑戰。“無論是和美國新蛋進行資源對接,還是未來和全球各地的新蛋網資源對接,都離不開人力、物力、資金的支持。但美國總部比較保守,不願意過多投入。”一位新蛋內部人士透露,如今海外直購部門已不複存在,項目名存實亡。“之前大張旗鼓的宣傳海外直購物,感覺現在是一個雞肋,只是在網站上有個入口而已。”上述離職高管也稱,目前來看,中國新蛋網不會再大規模投入於海外直購。中國新蛋網方面則表示,未來繼續會推進海外直購,同時將更加本土化,做精細化運營。除了方向調整,新官上任後已著手削減成本,於10月底進行了一輪裁員。據悉,中國新蛋網約130多人,此輪被裁員工約30人。“裁員沒有任何預兆,沒有提前打招呼,下午還在開會討論,第二天人就不在了。”一位員工說,被裁的不僅是普通員工,還包括總監級別員工。有離職員工透露,被裁員工大多是采取自動離職+補償的方式。滿1年給予2個月補償金,滿2年給予4個月補償金。“郁悶的是,在過年前毫無征兆的被裁。”一位被裁員工抱怨。除了裁員,中國新蛋網在廣告投入方面精簡,今年大促期間不再進行線下廣告投放。被邊緣化的中國新蛋網近兩年,中國新蛋網市場份額不斷下跌,業務下滑嚴重,越來越被邊緣化。據艾瑞數據顯示,2010年,新蛋網在中國自主銷售式B2C市場中份額5.4%,僅次於京東商城、當當、卓越亞馬遜,居第四的位置。2011年,新蛋網市場份額跌落到1.8%,居於第八位。到2012年,新蛋網已經跌出了電商前十名榜單。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中國電商處在野蠻生長中,各大B2C不遺余力的投入,而新蛋沒過總部對中國市場采取保守策略,市場費用、倉儲物流、人員投入皆有限。以物流為例,京東商城、易迅皆花大力氣自建物流,以保證配送速度和質量。易迅在六個核心城市倉儲物流布局基礎上,在全國新開設廣州、杭州、成都等10個核心倉,投資十幾億元的上海青浦倉也將在年內動工。京東CEO劉強東2011年曾表示,5年之內的物流投資將達到200-300億元。蘇寧方面表示,未來三年將投入220億元發展物流項目。天貓也在加強物流布局,牽頭成立菜鳥網絡,近期以22.13億元投資海爾,與海爾旗下日日順物流成立合資公司。但中國新蛋網在物流倉儲方面持收緊策略,目前在江浙滬設有倉庫。在競爭對手推配送“限時達”“一日三送”的策略下,顯得在爭奪用戶方面缺乏競爭力。顧建興離職後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稱,最近這兩三年,大家都在拼命向第一集團擠。在未來,只有第一集團的電商能夠賺到錢。在這種前提下,過分地控制成本是不明智的。他認為,從2008年到現在,新蛋至少錯失了兩次拉流量的機會。此外,中國新蛋網頻繁更換總裁,發展方向頻繁調整,缺乏持續的發展目標。“領導人變更、方向變化太快,跟不上變化的節奏。”有員工說。顧建興擔任新蛋中國負責人時期,走的是中國本土路線,主張大平臺道路。周昭武時期,改變了原來的大平臺路線,不再追求市場份額,轉型“小而美”。不過,小而美的轉型未有明顯效果,銷量下滑嚴重。以“黑色星期五”當日促銷情況為例,據中國新蛋網2011年披露的數據顯示,2011年黑色星期五當日銷售額近億元。據內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國新蛋網日均銷售額約100多萬元,今年黑色星期五當天銷售額僅300萬元。那麽,現在的中國新蛋網,在新蛋集團中扮演者什麽樣的角色?總部對中國市場有什麽樣的期待?上述離職高管認為,中國3C市場競爭白熱化,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但畢竟新蛋集團在中國投入了這麽多年,中國市場這麽大,中國新蛋網肯定會繼續保留,但盡量減少投入,對中國市場沒有太大的期待。”另一位離職的中層同樣認為,中國新蛋網對新蛋集團雖然是拖累,但仍不會放棄。“如果中國新蛋網想立足中國,需要明確的發展方向並持續的貫徹下來。現在看來,中國新蛋網要麽持續投入、發力向前走,要麽被邊緣化下去。”一位電商從業人士評價。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可心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12

本土中產正步向被邊緣化的厄運!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11.html
呻饑莫呻飽,當年Tony Chok在RoyalTHK一句感性得嚟又有點折墜的話:「香港窮得只有錢。」出街後,可能是宣佈香港本土中產正步向被邊緣化的厄運!今天在香港,十個人中有十二個反共,多出來兩個不是強國人便是(疑似CIA)外國人。不過反共還反共,低等的支那人畢竟懼於共匪淫威和年均GDP達八的經濟增長下安於本份。不過今次香港這場縮骨遮革命,其實是一場本土中產向建制派和共匪一場決戰。 

根據許家屯在其「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一早便已經道出共匪在1980年代已經睇死香港本土中產是支持力激進民主派的原動力。正如筆者拙文「美帝國會有關香港民主前途的大預言」指出「…以得票率計,左仔由16.10%上升至22.29%,反之販民則由35.03%下跌至29.39%。…」。筆者相信販民的票倉自有直選以來並沒有明顯上升,其基本盤還是以本土中產為主。今天所謂本土中產,便是當年聽Sam Hui和譚校長長大的六七十後。當年入本地學店難若登天,畢業後食正中國改革開放這條好水不少可以坐白金升降機直上中高層。當年北望神州,一兩句半咸淡英文便可以獨步中原,難免心存藍血精英心態。一場8964固然激發了不少有良知的人希望建設民主中國夢,但現實中當年這班中產有本事的都已經到了外國做「寓公」。
留下來的惟有硬著頭皮去拼搏,但是一場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令不少中產險遭沒頂(有些更選擇了燒炭之末路)。所謂CEPA其效益如屍扒,在實力日漸強大的強國中產崛起和地方保護主義之下,對這班褪色的昔日藍血並沒有帶來明顯的利益。自由行固然替香港經濟注下強心針,但受益是基層和地產商,中產不但無明顯得益。昔日藍血一族光顧的名店充斥著自己看不起的強國人,那一份感覺的確不易接受。特衰政府施政的失誤固然令人失望,財爺派糖乃至公共服務亦未能令中產受惠,本土中產不谷住把火便有鬼! 

上一期經濟學人「The Party v the People」稱縮骨革命是「…The Communist Party faces its toughest challenge since Tiananmen…」,可是解放軍屠城部隊猶如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名著《等待果陀》中的果陀(Godot)等極都唔嚟,真係令人失望!不過這一期經人的特別報告《The World Economy》執大前研一M型社會口水尾,指出中產被學歷通貨膨脹和資訊科技這「The Third Great Wave」夾撃下正日漸萎縮。不過香港本土中產仲灰,還要在有意無意下在強國崛起之際被邊緣化之際,加上又要厚著面皮替邪惡力量日漸強大的共匪服務,如此心理又如何平衡呢?!

可幸香港出了吹潮哥,動員了香港不少(以為自己)大學畢業後可以繼承當年本土中產衣缽的熱血青年,由他們去完成應該由這班本土老中青坑中產完成的民主(抗共)夢。有感於學生的激情,這班本土中產和販民老坑Expendable團隊也反智地加入這場激盪人心的縮骨革命。今天反共最激的本土中產竟效法共匪當年的三反五反逼身邊的人政治表態,你若不過支持黃巾賊便肯定收了共匪利益,這可是人性荒謬的諷刺!奉勸愛浦夜店的浪子切忌Order藍帶啤,否則

筆者不懂分辨黃巾賊還是藍帶啤誰的道理更高?!只知道不管你選擇媚共還是反共,香港本土中產被邊緣化已經成為趨勢。還有,稍後有讀共匪歷史的都應該知道有個「百家爭嗚百花齊放」。今天本本土中產滿腔熱誠,要表態的都已經浦頭。在忙於爭取人民幣成為歐盟儲備之際,共匪把這些看在心裏又會如何盤算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05

世界在變,沒有絕活的VC在被邊緣化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4/146732.html

國內新型投行中“四大”的提法已有幾年。在以財務顧問業務為核心、主要服務於高成長企業的一批投行中,易凱、華興、漢理以及漢能四家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梯隊。

和主要競爭對手華興資本不同,易凱資本最近一年似乎有意避開了媒體聚焦。此次坐下來接受投資中國專訪,是易凱資本創始人兼CEO王冉今年接受的第二個專訪。他拿出了一份易凱的數據,令記者有些吃驚。

三個季度20單,即便放在2014這個創投大年份,這也是一份堪稱漂亮的成績單。根據王冉的微博,僅在今年7月份這一個月里,易凱就完成了7個交易。

這可能側面解釋了王冉在大半年時間里自我噤聲的原因--埋頭工作,讓易凱重新站到風口。
 

\易凱3.0:笨蛋,是創新!

作為新型投行領軍人物,天秤座的王冉性格特質標準,善於追求平衡。這種天生的平衡感使得他十分適合遊弋於資本圈內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的地帶,促使雙方達成一致。

前幾年針對四大新型投行,坊間曾有猜測誰會成為“下一個高盛”。但在王冉看來,高盛這種傳統投行模式早就不再是自己的目標,“用高盛模式複制高盛,或者用黑石模式複制黑石,已經沒有機會了。”王冉認為,若要被人尊敬,新型投行必須探索自己的創新模式。

因此,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是王冉現階段思考的重點。易凱資本成立14年,他把2000年到2007的易凱稱之為“交易驅動”的1.0版,把2008年-2013年的易凱稱之為“行業組架構驅動”的2.0版。今天,他要和幾為合夥人一起帶領易凱向3.0版升級。

“驅動易凱3.0的是什麽,想來想去,我覺得只能是‘創新’這兩個字”,王冉說。

這倒不是玩概念,王冉坦言這是“被逼的。”在行業交易量空前爆發、業務規模迅速擴張的時候,王冉看到的卻是大環境里“去中介化”的趨勢。

“去中介化”浪潮下的投行生存

2000年易凱資本剛剛成立時面對的創業投資環境與現在截然不同。當時創業者之間溝通互動少,與剛剛起步投資機構之間也存在巨大的信息鴻溝。在當時,僅靠信息不對稱就可以讓投行賺得盆滿缽滿。

當下的市場已經今非昔比。隨著移動互聯網穿透人群規模越來越大,所有依靠信息不對稱吃飯的行業都要面臨洗牌,財務顧問業務也絕不例外。

早在創立易凱的時候,王冉就清楚地意識到,如果面向VC的私募交易能夠成為投行核心業務的話,矽谷早就該有專門服務初創企業的投行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此他判斷,早期創業企業的私募市場再熱鬧,對投行來說,除非你能提供信息中介之外的核心價值,否則這個市場一定只是階段性的。

今天的現實正在逐步驗證了王冉的判斷。各式會議論壇以及互聯網社交渠道空前繁榮使得投資機構與創業者之間的空間越來越小。王冉認為,投行未來必須學會換一種姿態看市場,“在誰和誰都認識、或者都可以很容易認識的時代,我們必須想清楚到底如何為客戶和客戶的交易提供價值。”

工作日白天來到易凱資本,公司內部的工位經常空著一大半,員工都鋪在外面的項目上。也許現在同事們更關註的還是交易本身,但晚上最讓王冉睡不著覺的卻是去中介化的趨勢,“應對不好的話可能三五年內就我們就被金融混業的大潮和新型金融平臺邊緣化了,”王冉說。

在王冉看來,除了更加平臺化地服務早期企業的投融資需求並且提供與時俱進的融資產品之外,未來投行拼的一定是三樣東西:複雜交易中的深度服務能力、基於無線技術的信息交互平臺和大數據體系以及完整的生態系布局。而做好這三件事都離不開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創新,而這正是“易凱3.0”的內核。

在複雜的交易中創造價值

王冉強調,越是複雜的交易,投行參與其中就越有價值。這種複雜性不僅體現在交易結構里,也體現在交易格局和態勢中。在私募融資中,投行最大的價值在於營造一個最有利於自己融資客戶的競爭氛圍,並且將其用得恰到好處。

易凱在過去兩年的很多案例上都成功創造了投資人競爭局面,幫助自己的融資客戶獲得有利談判地位。在剛剛完成的積木盒子B輪融資交易中,“一直到交易盡調完成,進入最終的法律文件階段,我們始終保持了3組潛在投資人都可以獨立領投的競爭格局。”

今年八月份王冉去意大利卡布里島短暫休假。他後來回憶,別人每天戴著墨鏡躺在泳池邊看藍天白雲,自己只能每天坐在酒店的陽臺上一邊看著大海一邊聽電話里投資人為了多拿一點份額打得不可開交。

回來後,他在積木盒子發布會上感嘆,這種操作方式讓他“做一個項目得罪了一批投資人。”當然真實的情況是,投資人在抱怨之後大家該合作還是會繼續合作,“他知道你是真心在為自己的客戶工作,將來還願意把自己投的公司交給你去做下一輪融資。”

這已經不是易凱第一次為客戶營造充分競爭的交易格局,他們曾有更為極致的案例。在去年一個診斷試劑領域的並購投資交易中,易凱並購部和健康產業組配合,用嚴格的競標流程,為客戶拿到10個投資人的競標書,並且把投資人彼此競爭的態勢一直保持到交易最後一刻。“等合同全部談完了我們才和客戶一起定的選誰不選誰,以及誰和誰來拼盤子,這樣最終的法律文件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客戶說了算。這是這個交易最大的創新之處。”

也是在這個交易中,公司最終估值比投資人最早出價竟然高出了60%。

易凱的合夥人之一、TMT行業組負責人倪凡剛剛成功幫到家美食會完成了5000萬美元融資。他也有類似體會,“我們做過的私募融資和賣方並購交易里,凡是估值比較理想的幾乎都是因為有充分的買方競爭。在交易執行中我們花心思最多的地方就是如何幫助客戶構造最為有利的競爭格局。”

就交易的複雜性而言,王冉的排序是:並購比私募複雜,而在並購中,涉及上市公司的並購交易往往更為複雜。易凱當年操刀的盛大收購華友開了中概股公司相互收購的先河,最近兩年,他們把更多的註意力轉移到了A股。

“這是一波大的浪潮,隨著註冊制實施,互聯網、健康產業等高增長領域的創新型公司向A股回歸是大勢所趨,我們會成為最懂A股市場的新型投行。”王冉對此十分堅定。

在過去兩年里,易凱已經完成了多個面向A股市場的並購交易,涉及A股公司也已接近10家。

今年上半年,易凱並購部專門成立了A股工作小組。在過去的四、五個月的時間里,通過電話和面訪密集接觸了1100多家A股公司,對其並購意向摸底,初步形成了一個以創造並購和借殼交易為核心的A股公司數據庫。

最近A股借殼上市火爆,但殼公司資源卻普遍神秘,連很多在A股耕耘多年的券商也都只能道聽途說。據悉王冉正在推動易凱建立一套“殼發現”機制。

對此他不願多講,只是悠悠打了一句太極:“殼公司之所以普遍都握在上鋪的兄弟和七姑八大姨們手上,是因為市場中最有機會把他們找出來的人原來都有更容易的掙錢機會。絕大多數時候創新不是去發明一個新世界,而只是在某一個結點和細節上對全世界都在遵循的做法和邏輯畫一個問號,然後去試圖改進它。”

招聘CTO,搭建內部數據平臺

2013年,易凱內部的一號工程是代號為“腦細胞”的信息系統升級工程。截止到今年七月,工程的第一階段已基本完成。但在王冉看來,它只解決了10%的問題。

今年,易凱資本要面向社會招聘一個CTO,和他們一道去解決剩余90%的問題。

王冉舉例說,如果現在他想知道公司同事在過去三個月里和某家投資機構有過多少次不同層級的接觸,除了在公司群里發問沒有其它途徑。這顯然需要改進,他希望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清楚地看到易凱做為一個整體對市場的覆蓋情況。

再譬如,王冉發現很多時候自己或者其他同事在公司的不同群里提出一個問題,群里有些人會經常積極應答,有些人則始終置身事外。既然如此,為什麽不能在公司內部形成一套類似嘀嘀、快的司機那樣的“搶單”機制,讓每一個群里的內部“搶單”行為直接進入年底評價體系?

“現在很多人都在提遊戲化管理,遊戲化管理的基礎是行為目標設定和實時數據反映。”王冉這樣總結。“我們會引入一些遊戲化元素來鼓勵某些行為,但最重要還是通過信息平臺搭建縮短信息流轉路徑。以前金字塔結構的內部管理要逐漸被網狀管理所替代,在這個網狀結構上,我和某個合夥人的距離與我和某個新來的分析師的距離是等距的。”

所有這些,高盛和摩根們都沒有給易凱留下模板,市場上也沒有現成的軟件和應用。王冉和夥伴們必須根據自己的需求以及對移動技術和大數據的理解一塊磚一塊磚地碼出未來的模樣。

左手基金右手“大佬會”,打造新型投行生態系

在並購和私募等傳統投行業務之外,易凱今年在建立投行生態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據王冉介紹,截止到十一長假前,易凱的健康產業團隊已經有14個人,堪稱行業中最大。王冉的目標是在2015年把這個團隊擴充到30個人,在這個未來十年最重要的領域立起一道不易逾越的壁壘。今年年底之前,易凱還將設立上海辦公室,也是為了更加貼近長三角的健康產業客戶。

有了龐大的健康產業團隊,易凱自然而然地祭出一套組合拳。易凱資本歷史上管理的第一個基金“易凱健康產業跟投基金”即將在本月募集完成。首期基金規模將接近3億元人民幣,幾乎所有LP都是在各個行業中有所建樹的大佬。

這只基金將不是易凱與行業大佬們發生關系的唯一界面。王冉在采訪中向投資中國首次披露了他們一個創新產品--“大佬親友股”。

簡單來說,他們把以往只有在IPO中存在的“親友股”概念移植到了私募交易中。憑借長期積累的行業資源,他們發起成立了一個初始階段由30位行業大佬組成的“大佬投資會”。出於對大佬們的保密承諾,王冉拒絕透露成員名字,但他表示這些大佬來自於互聯網、娛樂、零售、消費品、健康、房地產等眾多領域,幾乎每個人都是市值百億以上企業的創始人。

“比如易凱幫客戶融資5000萬美元,可能會從中預留500萬美元份額切碎了來分配給那些融資企業願意接納、對融資企業也有興趣的大佬會成員。”對大佬們來說,以前可能只有天使投資的機會,這個產品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到一些優秀創業公司的B輪、C輪中來;而對融資企業來說,大佬們的參與不僅僅是一種背書,更是直接為他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大佬、甚至和其企業發生協同的可能。

“世界在變,很多沒有絕活、模式老套的VC、PE正在被邊緣化,而行業大佬們正在中國洶湧澎湃的創業潮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王冉介紹說。

大佬親友股的概念推出後反響上佳,易凱已經在幾個正在進行的私募融資項目上嘗試引入。王冉表示,作為這個產品的發起者,易凱並不會直接從大佬親友股上多掙一分錢,只是想為大佬和創業者們提供一款與眾不同的金融產品。

用創新的方法幫助別人,最終也會幫到自己。這或許正是3.0版易凱資本的生態系思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08

王長田:劇變時代 小心公司被邊緣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3/147423.html

i黑馬導讀:面對變化周期已縮至半年的產業環境,創業者應立於風暴中心深耕主業。如果你在邊緣,人家在中心高速旋轉、巨量吸附資源,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把你越甩越遠。

口述/王長田 光線傳媒創始人
整理/本刊記者 齊介侖 劉惜墨

 
最近有篇文章說,所有商業模式都是靠不住的,都是暫時的,最後都將會被技術打敗。我特別同意這一觀點。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太多,未來它將重塑制造業,而娛樂產業也將會被技術改變。

變革正在加速

前兩天,我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聊了一下。我們共同的看法是,現在的商業中心都將會發展成為體驗中心,其商業色彩將越來越淡。王健林預計,2014年萬達收入的50%,將來自於購物,其它50% 來自於餐飲、娛樂等其他方面。他認為,餐飲、娛樂等體驗收入在萬達總收入中的比重將逐年提高,而購物收入占比則會逐年下降,因為後者的確正在遭受互聯網的沖擊。
 
市場、用戶已經轉移,營銷渠道、宣傳渠道肯定也要隨之轉移。今年很多大的廣告公司,尤其是4A公司,已經把30%以上的廣告投入放在了新媒體上。我的預計是,這一廣告投入,在未來兩三年將保持10%以上的份額增速,換言之,今年在新媒體上投入30%,明年就是40%,後年則是50%~60%。
 
報紙的生存狀態,大家已經看到了,它的未來命運就是逐步消亡。電視廣告收入也已停止增長,部分電視臺已有較大幅度下滑。當然,這還涉及一個重新切分蛋糕的問題。也就是說,影響力最大的那些媒體,因聚合能力強,能夠吸引更多廣告,而那些一般媒體,比如地方電視臺,廣告收入其實已在下降,至少沒什麽增長,而經營成本卻在逐年增加。
 
雜誌也一樣。此前大家曾說,紙媒中可能也就雜誌還能活得不錯,但這一結論得出僅一年後,情況就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雜誌甚至雜誌集團,營收也已開始大幅下滑。
 
目前在中國市場,無論哪一領域,基本上都已以半年為一變化周期,根本不是一年,更不是兩年。千萬別做兩年以上的規劃,已經做不了了。如果創業者能夠看準未來一年,也就等於看準了接下來的兩個小周期,這已相當不容易了。
 
中國市場發展速度,在我看來,已是全球之最。因為在中國,任何一個領域,都要用幾年十幾年的時間,走完西方國家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道路,所以很多事物的發展周期都已被大大壓縮。此外,中國人的特點是,聰明,勤奮,人多,因此一旦某一方向被認為具備潛力,馬上就會有一批高智商而且非常拼命的人一哄而上,很快就把這個行業做起來了。
 
在我所處的這個行業中,此前大家經常說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能,後來很多設想都成為了現實,比如偶像劇。有人說,中國偶像劇不可能打敗韓國、港臺,還有人說,中國內地壓根就不可能做得出偶像劇。後者的理由是,內地人不時尚,空氣也不透亮,城市還不好看,沒有富二代,也沒有浪漫氣質,當然也就拍不了偶像劇。事實是,內地從業者從古裝偶像劇開始突破,沒多久就把這一塊發展了起來,也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而這批演員再去拍現代偶像劇,就順理成章了,內地偶像劇就這樣被迅速推了起來。
 
電影制作同理。以前有人說,中國偶像劇怎麽可能會有市場,青春片怎麽會有市場,市場一定屬於大片、古裝片。結果這句話說完沒兩三年,古裝片就淡出市場了。
 
藝人崛起速度也已不同以往。稍早些的周傑倫,崛起速度算是快的,尚且用了好幾年時間,後來有個男孩TFBOYS組合,半年內就已家喻戶曉。最近有個叫李易峰的演員,他的崛起只用了一周,就靠一個電視劇——《古劍奇譚》。當然,這個劇是我們做的。還有就是鹿晗,鹿晗已經創下了微博轉發紀錄,現在他隨便發個什麽東西,都是幾十萬次轉發。
 
應立於潮流中心
 
作為行業內公司,我們之所以能夠敏銳捕捉到上述變化,原因就在於,我們一直站在風暴中心。只有這樣,才能觀察和體會到這種巨大變化,如果站在邊緣,事情就麻煩了。我接觸過很多人,包括導演、制片人、影視公司老總等,在跟他們談及對娛樂產業一些問題的認識時,很快就能發現,有些人的判斷與現實相差甚遠。當然,這些人所在的公司,基本都處於行業三四線甚至以下。
 
假設整個行業是一個圓,中間為圓心,能量自圓心一層一層向外擴散的話,你站得越邊緣,掌握信息就越少,而你站在中心位置,各種信息都將向你匯集。想想看,你在邊緣,人家在中心高速旋轉、巨量吸附資源,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把你越甩越遠。
 
創業者剛起步時,產品很難做到最吸引眼球,但你的產品思維很重要,必須以用戶為中心。我將近50歲了,但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保持生活狀態的年輕化。我要了解周圍的年輕人,要跟他們接觸,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麽、做什麽、什麽樣的東西是他們不喜歡的。而這些,單憑我個人判斷,肯定判斷不出來,但我天天跟他們混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參與到公司決策、項目執行中來,這樣我就能發現很多新東西,能一直跟上發展潮流、立於潮流中心。
 
目前中國整個社會都是年輕化的,各行各業基本都在由年輕人推動。這一狀況與其他任何國家都有所不同。在歐美,街上的中老年人特別多,社會比較穩定,因此他們對發展變化並非那麽迫切。即便同一商業模式,在中國和在美國,發展情況也並不相同,比如網上訂票。以前大家說,中國人還不習慣網上訂電影票,肯定還是更願意到現場買票。但我們最近好幾部電影,網上銷售占比都已達40%~50%,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電影觀眾,基本上都是從網上購票。變化就是這麽快。
 
大家一定要特別關註當下年輕人的潮流文化、興趣變化等,他們渴望迅速顛覆,渴望領導潮流,三四線以下城市的年輕人渴望跟進潮流。年輕人都在哪呢?在網上、在手機上。所以,現在做營銷,你可以完全沒有傳統營銷經驗,只要你有互聯網新思維。小米手機橫空出世即為一例——雷軍哪有什麽傳統產業運營、銷售經驗,這些他都不懂的,他靠的是互聯網。再一例就是錘子手機羅永浩。
已有人在搞智能汽車,還有人在搞智能這個、智能那個,智能時代即將到來。原空中網創始人楊寧有個表述,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楊寧說,未來一切產品都將走向智能化。他的另一觀點是,手機五年之內將會消亡。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媒體將無處不在,未來無需再以手機作為傳播介質,但它五年內未必消失,不過趨勢一定如此。
 
對於電動汽車,我們總說電池是它的最大的障礙,可人家特斯拉怎麽就用得挺好呢?而且特斯拉的營銷,完全是互聯網化的,價格還那麽便宜。在我看來,特斯拉是世界性產品,就像蘋果產品一樣。
 
相較國外,中國很多產品在種類上要豐富得多,用戶可以有無數選擇,當然這也容易造成用戶選擇障礙。15年前,我還在報社工作時,曾去過日本,當時的日本與現在的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情形類似。因同一產品種類繁多,日本用戶選擇起來也很痛苦,後來他們做了減法。在歐美,同一產品的種類並不多,但每一款都能滿足顧客所需。
 
中國也應逐步朝這一方向努力。這樣做的結果是,雖然表面看來,產品的豐富性不夠了,但好處也顯而易見,比如企業研發成本將相應降低、單一產品功能將更為完善。
 
光線傳媒四步走
 
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融資問題、股權處置問題等。我基本經歷了一個創業者能夠經歷的所有事情,只是沒有做過融資。但好在,我們那個時代和現在不同。
 
我是1998年註冊成立公司的。2003年~2006年那幾年,實際上我確有融資打算。當然,最開始我覺得自己沒必要融資,後來發現大家都在融資,如果不融資,好像自己在社會上就沒有地位似的。所以當時我也有此計劃,也跟投資者談得差不多了,意向書都簽了,而且不止簽了一份,但最後全都沒能落定。
 
但我也並不特別著急,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我沒有再融。然後想去國外上市,香港殼我看過,美國上市流程我也研究過,甚至那時候還簽了一個收購某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協議,但最終我們走向了創業板。
 
中國的投資環境已獲極大改善,目前錢已根本不是問題,企業融不融資,創業者大都有辦法解決資金問題,到最後,什麽變得更為重要了呢?產品。尤其是小一點的企業,產品就是一切,沒有產品什麽都別談,商業模式最終一定是要體現到某一產品或某一服務上的。如果產品不能被具體化,不能滿足用戶需求,那麽這個商業模式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概念再好都沒有用。
 
光線傳媒當初能夠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有一款產品,是一檔娛樂新聞節目,而這一節目後來在全國幾百家電視臺播出,為我創造了收入。通過這款產品,我開始向周邊拓展,比如娛樂節目、明星訪談節目等,這樣光線傳媒就形成了一個節目群,可以聚合更多的廣告,同時增強了對娛樂圈資源的吸引力。比如,明星到我這兒來,這個節目幫他做娛樂新聞,那個節目幫他做音樂推廣,還有一個節目幫他做明星訪談,這樣我們的優勢就出來了,然後就賺到錢了。
 
賺錢後沒多久,市場發生了變化。當時國家要求有線臺、無線臺合並,消滅了競爭,很多公司因此死掉了。在那個時候什麽最重要呢?生存,先得活下來,沒有死掉才最重要。
 
然後就走到了第三個階段——轉型。雖然沒有死,但活得不好,利潤在下降,當時我的考慮是,除了現在這些東西,我還能做些什麽,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正是在這一時期,我轉向了電影,開始做電視劇,做活動,後來我們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影公司。
 
第四個階段是發展擴張期。這時業務又開始重新穩定了,又恢複高速增長了,但公司規模還不夠大,要想把企業做得更大、聚集更多資源,就需更多資本杠桿和資本手段,比如上市。上市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我們借此拿回了發展資金13億元。近期我們還將到市場上融資28億元左右,然後投出去。這樣一來,我可以講,光線傳媒將是國內內容投資最大的公司。屆時如果誰再吹牛說,老子有的是錢,那麽對不起,你也拿出28億元投資電影、電視劇試試?
 
初創期,產品就是一切。有了好產品,即便管理不完善、內部有矛盾,問題也不會太可怕。如果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它會幫你掩蓋很多東西。營銷這件事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但我覺得,目前創業者們務必抓住一條——要用互聯網思維做營銷。你不懂互聯網思維,就找懂的人來,公司內部沒有這種人才,就跟外面的人合作,合作之路是可行的,而且成本比較低。
 
第二個階段是生存。初創公司大多會遇到各種威脅,比如你的產品可能會被其他競爭者取代。此時的對策是,一定要先生存下來。如你所知,任何行業都會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如日中天,但一兩年後,可能整個這個行業都不存在了。
 
第三個階段是發展新業務,尤其是支撐性業務,當然,原來的業務還要進一步做實,這樣才能降低你的風險。之所以很多企業在第二個階段就已死掉,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或服務過於單一,抵禦風險的能力比較弱。這時,企業需要的是其他相關支撐性業務。另有些公司在這一階段開始徹底轉型,的確有轉型成功的,在互聯網行業中這樣的公司也有很多,它們已在前期積累了大量用戶,因此以前業務做不下去了,只能轉成了別的,但後來也做起來了。
 
第四個階段是實現公司的規模化。
 
無論如何,做實主業都是最重要的,多元化只是企業做大之後的路徑選擇,小企業不存在多元化,只能單一化,不過,周邊業務可逐步豐富。以光線傳媒為例,以前做自我介紹時,我都說自己是做節目的,現在我說自己是做內容的,因為節目只是內容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單一業務可以在概念上有所延伸。
 
創業心態需擺正
 
韋爾奇在GE(即通用電器)曾推出過一個發展戰略,叫數一數二,即GE進入任何一個領域,都必須占據數一數二的位置,然後不斷擴大比較的範圍。就創業者而言,比如大家都是做手機的,你做哪塊呢,做屏、做芯片還是做設計?其實,如果你能把一個行業切得很細,數一數二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但要真正做到數一數二,還應持續擴大你的可比較範圍,包括區域、產業鏈的上下遊等。目前數一數二已是光線傳媒的一個基本理念。
韋爾奇還有一個觀點,也在光線傳媒灌輸得比較好。韋爾奇治下的GE,與當下中國很多企業不同。後者常說的是,我今年要銷售多少多少,市場占有率要達到多少多少,GE往往不會去做這些。韋爾奇的理念是,你可以做此規劃,但這並非強制性要求。在中國,很多企業領導往往是拍腦袋下指標,韋爾奇不是。他說,你看了你報給我的數字,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他永遠是不滿意、不滿足的。
 
光線傳媒采納了這一理念。有時我們並非完全不涉及數字指標,但以我的個性和管理風格,我根本不在意這些數字,我只是使足了勁好好去做,能做到多少是多少,不管做到了多少,我永不滿足,總覺得自己能做到更好。
 
就創業者而言,如果你打算改造某一行業,那你首先要能在行業內生存,要跟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比一比,看看自己到底處於一個什麽樣的位置。如果你能改變一個行業,將來你就有可能去改變整個社會。但起點是,你必須潛心研究所在行業。事實上,如果能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創業者甚至無需研究競爭對手,因為你的最終目標是滿足用戶需求,從來沒有一個企業,是通過跟競爭對手比較而發展起來的。一家企業能夠獲得成功,只能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產品或服務,而且已通過適當的方式讓更多用戶使用到了它們。
 
大家已經看到,近年很多創業公司已被上市公司收購。在我們這個領域,總市值高達幾百億元的電影電視劇制作公司、遊戲公司等也都被收購了。很多人都在觀望,如此大規模並購後,該行業到底會怎樣發展。
 
我可以肯定地講,一半以上的並購是有問題的,此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上市公司過於急功近利。看得出,有些人是想轉型,想從電視行業轉向影視娛樂文化行業,而業績需求、資本市場的概念需求等,對他們來講是排在第一位的,風險因素常被忽略。第二,被收購公司為迎合上市公司的急躁心理,往往會拋出一些不太符合商業常規的做法。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將使並購風險大增。
 
最近我看到一家遊戲公司,產品做得不錯,但開價高得嚇人,20倍市盈率。一個年利潤5000萬的企業,現在就要賣10個億,我就納悶了,這個創業者到底在想什麽呢?賣完之後,把錢拿走?拿走50%,5個億?20倍是個什麽概念?它意味著,如果公司業績不增長,投資者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也即年回報率僅為5%,銀行貸款利率都比這高。這顯然是有問題的。這種企業,我不認為它能夠有長足發展,而這樣的創始人,我也很不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