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合资化”大迈步 广汽首款自主车下线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03/1678622.shtml

  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广州
今日(9月3日),“广汽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工厂竣工暨传祺下线庆典”将在广汽番禺基地举行。这表明广汽集团自主品牌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广汽首款自主车“传祺”将于今天正式揭开面纱。传祺定位中高级轿车,首批上市的为2.0L车型,将先期服务于11月广州亚运会,预计年底投入市场。据内部人士透露,其售价将在14万至20万元之间。
据了解,广汽乘用车整车项目一期规模为10万台,二期规模为20万台,远期规模为整车40万台、发动机45万台。公司已经确定一年一款新车型的研发进度,接下来将会推出SUV车型。首款发动机将全部采用原装进口,正式上市后改为国产发动机。
广汽试图通过“传祺”的中高档定位来打出品牌优势,进而覆盖全系产品。事实上,这也是广汽一贯沿用的套路。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成长性的汽车市场,而自主品牌缺失成为众多车企的隐痛。对于羽翼越来越丰满的中国车企而言,打造自主品牌迫在眉睫。
“传祺”正式下线,被业界认为是“去合资化”的里程碑。而在这个节点之前,广汽“去合资化”战略已现端倪。与菲亚特进行的技术合作以及广本、广丰标志的 更换,都被外界看成是广汽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的一个信号。而当8月1日“传祺”出现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第216批新车目录中时,广汽已经底气十足。
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传祺”的道路或许并不平坦。在巨大挑战面前,传祺能否制造“传奇”,是留给广汽的重要课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18

中石化“混改”邁步 騰訊、嘉實等25家巨頭瘋搶油品銷售公司股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73

昨日(9月14日),中國石化披露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增資引進社會及民營資本的具體方案,25家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將以1070.94億元認購銷售公司29.99%股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這意味著中國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實質性一步。

此次增資完成後,中石化將持有銷售公司70.01%的股權,25家機構共計持有剩余29.99%的股權。中石化銷售公司的註冊資本將由200億元增加至285.67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投資者的認購金額和持有銷售公司股權比例,銷售公司的股權價值為3570.94億元,顯著高於市場此前預期的3000億估值,反映了投資者此次認購的踴躍及參與“混改”的熱情高漲。

《上海證券報》報道稱,“最終估值比我預期得高。”銀河證券油氣行業首席分析師裘孝鋒表示,中石化銷售板塊2013年的利潤為240億,去除財務費用,利潤約為210億,按11倍左右的PE,則原銷售公司板塊資產價值約為2300億左右。而增資擴股後的中石化銷售公司估值最終是3570.94億,折算原銷售公司資產價格估值為2500億左右,高於原估值。

另一位券商研究員則表示,此次引資對應PE為13年14倍PE,高於市場預期的10-12倍,預計短期內中石化銷售業績將進一步提升,長期來看,更大價值在於非油業務。

此次中國石化銷售公司引入的25家機構囊括了國內資本圈的核心力量。大潤發、複星、新奧能源、騰訊、海爾、匯源等9家產業大腕,也包括了嘉實基金、工銀瑞信、華夏基金等公墓巨頭,以中國人壽和生命人壽為代表的4家險企也成功入圍。

民營資本中,騰訊控股、海爾、複星國際以及匯源控股通過設立有限合夥企業認購共計4.58%的股權,認購金額為163.71億元。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也是當前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制度紅利。《證券日報》報道稱,嘉實基金初定9月18日發行嘉實元和封閉股票型發起式基金,讓普通投資者分享混改的盛宴。

嘉實元和計劃通過券商渠道發售100億元,其中,50億元的資金量參與購買中國石化銷售公司港股原始股,剩余一半資金用於購買債券,進行組合投資。而嘉實資本的認購價款為100億元,持有銷售公司股權比例達2.80%。

有基金分析師對此表示:

把過去通常只能由機構投資者參與的上市前增資(PRE-IPO)到IPO發行再到上市後二級市場交易三段累積,獲利的概率與幅度都大大地提升,遠比單純‘打新’收益更高,風險更低。嘉實基金提供了百姓分享混合所有制改革紅利的新路徑,是公募產品和機制上的重大創新,新產品嘉實元和基金有近50%的資產投資於中石化銷售公司的股權,高達50%的‘原始股’投資,這在當前市場‘打新’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作為一只公募基金,嘉實元和將有一半資產投資於中石化非上市股權,這已經是一個創新。我認為,作為“混改”首單,中石化很可能給投資者做一些讓利,“混改”入股價公允,這樣中石化銷售公司上市才會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收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惠及廣大人民的投資者’。

這25家機構多以財團名義出現。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葉慧青向《上海證券報》表示,之所以選擇這25家投資者,是綜合考慮報價、產業互動性、認購金額和“三個優先”談判的結果。

有些企業沒能進入名單,一方面可能是他們出於資金等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銷售板塊價值本身有合理的判斷,出價特別低的投資者就可能進不了。因為我們遵循的是同股同價,同股同權,不能因為一家出價低拉低整個價值。此外,在遞交法律約束性報價前能夠和我們形成產業合作的企業,更適合成為我們的引資對象。

她還表示,具體各家入股比例的確定原則主要是:產業投資者優先、國內投資者優先、惠及廣大人民的投資者優先。

本次增資協議中,產業投資者以及與產業投資者組團投資的共9家,投資金額326.9億元、占比30.5%;國內投資者12家,投資金額590億元、占比55.1%;惠及百姓民生的投資者4家,投資金額320億元、占比29.9%;民營資本11家,投資金額382.9億元、占比35.8%。

關於中石化銷售公司未來發展方向,《證券時報》報道稱,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近日在達沃斯論壇公開表示,銷售公司董事會成立後就會研究和計劃上市事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54

公募機構化占比邁步60% ”去通道"被提上日程

有別於A股散戶“主導制”,公募基金市場的機構占比在2015年首超50%後,去年又往前邁了一步:在委外浪潮帶動下,極有可能突破了60%大關。

行業在機構化進程中,也滋生出一些問題,比如部分公募基金淪為外部機構的通道產品,在市場劇烈波動中,其風險被顯著放大。這些產品引發了外界的關註,並在監管介入下,被要求以管理人發起式、封閉形式運作。

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人士看來,在統一監管、監管從嚴的政策基調之下,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將經歷一個去通道的過程,最終這些封閉運作產品在機構撤離及到期後,將面臨清盤或者到期清算的命運。

機構占比超六成

近日,各類基金的2016年年報正在密集公布。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3月29日記者發稿時,2085只基金(A、B等份額分開統計)發布的年報顯示,機構持有資產凈值為2.49萬億元,占對應的4.058萬億元的基金資產凈值的比重約為61.36%。這一數據雖不是2016年末公募行業機構占比的最終數據,但從以上2000多只基金的年報反映的情況來看,在這個行業中機構已經穩穩地超越散戶,成為主導力量。

分類而言, 債券基金中機構占比為最高,超過了80%;貨幣基金次之,超過70%;股票型、混合型及QDII產品中機構投資者占比低於40%,這些領域仍是個人投資者占主導地位。497只債券型基金中,機構持有的資產凈值為5869.51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7122.13億元的占比高達82.41%;22只另類投資基金,機構持有資產36.348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126.61億元的比例為28.7%;277只貨幣基金中,機構持有1.3768萬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1.8877萬億元的比例為72.94%;862只混合型基金中機構持有資產3460.18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9713.11億元的比例為35.62%;96只QDII基金中機構持有資產154.045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429.09億元的比例為35.9%;331只股票型基金中機構持有資產1584.75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4312.84億元的比例為36.74%。

相比過往,驅動2016年公募市場機構化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為委外資金定制基金的崛起。根據濟安金信的統計,截至2016年末,在公募基金中,這一年里疑似委外定制基金的數量約為633只,規模約為1.08萬億元。其中,這一年中的最大IPO——工銀瑞信於2016年5月發行的、成立規模300億的工銀瑞信泰享三年期純債基金機構占比100%。

作為銀行系的代表,工銀瑞信依靠委外業務在2016年成就規模和行業的排名雙豐收。而進入2017年,它的優勢顯現的得越發明顯。2017年2月28日,工銀瑞信改寫了基金市場“最大IPO”紀錄,其推出的銀瑞信豐淳債券型基金募集金額超過909.5億元。盡管該基金未披露年報,但在業內看來,如不出意外,機構持倉將占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認購規模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截至目前,除了工銀瑞信泰享三年期的純債基金外,2016年成立且已公布的年報的巨無霸基金中,首募規模152.2億元的匯添富上海國企改革ETF機構占比達到98.14%;財通財通寶B首募規模66.54億元,年報顯示機構占比100%。

機構化衍生通道

據Wind資訊數據,上述2000多只基金中,機構占比100%的基金逾100只;99%以上的逾350只;80%以上的超過了750只。然而,當公募機構化躍進之際,行業隨之附生出一些問題,一個比較顯著的傾向為部分公募產品淪為機構的通道。

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近日下發《機構監管情況通報15期》時稱,2016 年以來,部分公募基金管理人接受個別機構投資者申購,致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過於集中,管理人獨立性、產品流動性風險以及公平對待投資者等問題不容忽視。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公募通道的優勢在於避稅。在資產配置荒以及低收益時代,稅收優勢被機構格外看重。依據財稅政策規定,公募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轉讓收入免征增值稅,對國債、地方政府債以及金融同業往來利息收入亦免征增值稅(營改增前亦免受營業稅);從證券市場中取得的收入,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就連基金分紅部分,也免征收所得稅及分紅手續費。

“如果公募沒有稅收優勢,那機構100%會去買專戶,專戶更靈活、方便。”此前上海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總經理對記者如此稱。

監管層為此要求,無論是新設基金還是存量基金,單一機構持倉占比超過50%的,產品將封閉且管理人自購千萬以發起式形式運作。存量基金中,認購占比不到50%的日後也不能跨越這一紅線。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記者稱,在過去多年,基金發行在業內被稱之為IPO,每發一只產品時基金公司要籌備多時,其工作包括監管審批、宣傳折頁的制作、物料配送等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IPO前夕內部員工時常忙碌得加班加點。然而,在機構定制化來臨後,基金發行就像是在推出一款專戶或者陽光私募業務,僅是基金公司特定的人群在忙著與機構做對接。在這位副總看來,定制基金雖然滿足了200戶的成立標準,但這樣的發行情況儼然違背了公開發行的監管要求的初衷。

行業趨向:去通道

在大資管統一監管、監管從嚴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道業務“人人喊打”。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上述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公募通道業務將難以為繼,但機構化程度下降的空間並不大。

在單一機構持倉50%紅線的背景下,機構拼單認購被認為是符合監管要求、行業發展的一種潛在可能。“機構來得快,去得也快,它們重風險把控,也會顧及收益。”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產品總監稱,按照以往,幾乎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不可能協調好多家機構關系,讓他們接受拼單、聯合定制的要求。“但新規之後,不排除日後機構拼單定制會成為一種行業趨向。(因為)如果不拼單,基本已經沒得玩了。”

市場上亦有說法稱,單一機構可以通過不同產品或者借助關聯方來突破單一持倉50%的要求。上述產品經理稱:“統一監管思路之下,各類產品都將被穿透;類似股票投資市場上的一致行動人在基金市場上遲早也會被揪出來。眼下幾乎沒有一家基金公司願意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去接這樣的業務;即便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突破了單一50%的持倉規定,一經發現也將面臨監管的處罰。”

在機構化邁步與監管深化的雙引擎驅動下,公募行業未來的分化極有可能會表現得愈發明顯。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稱,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把存量超限的基金“改造”成發起式形式,一只1000萬,100只就是10個億,改造的成本大概是一年的凈利潤。

在他看來,大公司在應對發起式要求上,影響較為有限,但一些初創型公司剛嘗到委外定制基金的甜頭,也將因此攤上巨大的“成本”。一只基金1000萬,10只基金1個億,對於這些公司的個別來說,發起式要求極有可能占據它資本金的絕大部分。“一些銀行系、行業內的巨擘騰挪的空間相對大,而小公司的成長潛力可能會受到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