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鐵槽道的神秘壟斷者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39_all.html

高鐵「獨家壟斷」現象不僅出現在動車製造上,在鐵路建設領域同樣存在。德國哈芬生產的支撐接觸網的零部件預埋槽道,即屬此例。

  預埋槽道為鐵路客運專線新型專業產品。槽道以預埋方式澆入混凝土中,在隧道、橋樑等有混凝土結構的地方,用於接觸網、通信信號及電力設備固定,高速鐵路對槽道抗壓能力和抗腐蝕性要求很高。

  中國的高速鐵路隧道和橋樑眾多,對預埋槽道需求甚巨。從2005年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武廣客運專線,到後來的鄭西線、廣深港線以及合福、京滬 線、京津城際等20多條鐵路線,一直使用德國哈芬的預埋槽道。但是,在尚未完工的滬昆線上,一些尚未安裝的哈芬預埋槽道的鋅層被發現出現了「粉化」現象 (即鍍鋅表層脫落——編者注)。

  在滬昆鐵路的長沙段,暴露在工地上的德國哈芬槽道銀色的表面上出現一塊塊暗黑色斑點。

  「這是鋅斑。抗腐蝕作用的鋅層開始剝落,槽道很容易生鏽。」一位從事鐵路產品進出口業務的專業人士對財新記者解釋。

  「槽道的抗腐蝕性應和隧道的壽命等同,隧道的壽命在建築上要求是一百年。」他說。「粉化」的槽道隱含重大安全隱患,生鏽的槽道支撐力不足,接觸網很可能因槽道的支撐不足倒在運行的列車上。

  哈芬是一家有80多年歷史的德國品牌,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錨固系統、幕牆支撐系統、鋼筋增強及連接系統、混凝土預製產品的金屬框架和吊裝系統的生產和供應商之一。這樣一家德國著名品牌為何以低質產品供應中國高鐵?又如何得以壟斷中國高鐵市場?

壟斷者哈芬

  德國哈芬並非名不見經傳。這家公司成立於1929年,在世界建築領域享有盛譽,其生產的預埋槽道在世界鐵路領域佔有份額為第一。德國、日本、法國等地的高鐵都使用哈芬的預埋槽道。

  2005年,哈芬預埋槽道由中鐵第四勘探設計院引入武廣高鐵使用,哈芬開始進入中國。同年,哈芬亞洲代理商——香港高維公司授權大陸的北京安客事必達建築材料有限公司代理銷售。

  2007年,香港高維又授權深圳方瑞應用材料有限公司,對中國高鐵滬昆線湖南段和貴州段銷售。2008年後,中國高鐵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四縱四橫」、2020年建成1.8萬公里的目標。

  廣闊的中國市場讓哈芬看到了巨大商機。哈芬收購香港代理商,在中國成立了哈芬北京建築配件有限公司。

  自從2005年德國哈芬進入高鐵市場以來,一直一家獨大。2010年,哈芬北京公司的副總經理郝繼偉在第六屆中國國際軌道交通技術展覽會接受央 視採訪時表示:「我們從2005年開始就進入了包括發改委和鐵道部大力推廣和支持的高速鐵路建設項目中,武廣線、鄭西線、廣深港線以及到今年的合福、京滬 線、京津城際等20多條鐵路線都用到了我們的產品。」

  這個市場相當可觀。僅以滬昆線為例,12個標段的隧道總長度為333公里,每公里隧道使用400米預埋槽道,按照哈芬槽道每米650元售價計 算,僅滬昆線槽道採購金額就高達8000多萬元。整個中國高鐵槽道市場據保守估計約為十幾億元,德國哈芬的市場佔有率約為70%。

  哈芬並非惟一生產預埋槽道的企業。除德國哈芬之外,德國的JORDAHL公司也是高鐵同類產品的供貨商,在德國鐵路有供貨業績,市場份額比哈芬略小。2005年,中國鐵路設計院到德國考察了JORDAHL的產品,但最後卻選用了哈芬產品。

  JORDAHL一位中國員工說:「當時想要代理哈芬和JORDAHL的中國公司是一家,但後來因為在商務上和哈芬合作得更多,就只選用了哈芬。」

  「兩家公司在技術上差距並不大,只有哈芬一家進入,而非兩家都進,當時給我們的感覺是不太合理。」他對財新記者補充說。

  在同類企業看來,哈芬在中國市場公關能力了得。據多位業內人士向財新透露,中鐵設計院的鐵道圖紙設計,即為哈芬量身打造。

  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中鐵第三勘探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圖(新建長沙至昆明鐵路)顯示,槽道的設計明文指定槽道型號為「HTA52/34-Q」——業內人士稱,這是哈芬的一個產品型號,HTA即為哈芬標誌。

  「設計院的圖紙設計應該是技術標準,直接指定品牌,非常荒誕。」一位工程師看過圖紙後說。

  薄薄一紙設計院圖紙,將哈芬之外的企業阻擋在外。「我們在高鐵市場跑了兩年,還摸不著門。」一家國內槽道生產企業的一位經理說。這家公司已在機車和核電領域供應預埋槽道,自稱其技術含量不低於高鐵槽道。

制度性漏洞

  鐵道部指定一家企業,越過招標等種種程序,成為相關領域的壟斷供應商,這種情況在高鐵建設中並不罕見,業內稱此為「點裝」,總工張曙光負責的鐵道部運輸局常常充當「點裝者」的角色。(詳見財新《新世紀》週刊「張曙光的秘密」「奢侈動車」等相關報導)。在高鐵建設領域,中鐵設計院的作用相當重要。

  按照常規,進入鐵路市場的產品應通過鐵道部運輸局對生產企業認定審查和負責認定證書的監督管理,在2007年鐵道部文件《鐵路重要接觸網器材生產企業認定實施細則》中即有此規定。

  但是,2005年哈芬槽道進入中國市場時規定尚未出台,鐵道部技術司並未制定槽道的相關技術準則,在實際施工中,遵循的惟一標準來自中鐵設計院。

  上文提到的中鐵第三勘探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的施工圖上提到,「槽道具備德國建築材料管理委員會DIBT或中國同級別授權機構的認證,供應商應提供相關測試的試驗報告。」

  在缺乏「中國同級別授權機構的認證」情況下,哈芬提供給業主單位的一份德國建築技術研究所的檢測標準,其中抗疲勞的標準低於中鐵設計院規定的範圍。這存在明顯的矛盾之處——設計圖紙指定了哈芬品牌,哈芬產品通過檢測的標準卻又低於中鐵設計院規定的幾項技術標準。

  一位不願具名的工程師進一步指出,德國的產品並不一定適合在中國使用。「哈芬在德國鐵路上使用的是不鏽鋼產品,不鏽鋼產品每米2000元左右,成本很高;在中國使用的是成本較低的碳鋼。」這位工程師說。

  在出現矛盾的圖紙要求中,實際使用遵循的是品牌還是技術標準?財新記者就此詢問了多家施工單位,其中中鐵十一局物資部的一位相關人士表示:「我們施工一直用哈芬槽道,設計院規定必須用進口產品,在型號上規定了哈芬品牌。」

  在長昆湖南段一份鐵路傳真電報中,業主單位滬昆鐵路客運專線湖南有限責任公司曾提出,「因客專接觸網預埋槽道需從國外進口且國內尚無經過鐵道部認證的替代產品,目前在建客專都使用此產品,供貨緊張,要求各單位加強與供應商聯繫。」

  由一家品牌壟斷供應高鐵槽道,沒有其它替代品,導致了為保證工期,上道前審查等規定形同虛設。早在第一條高鐵——武廣線建設之初,哈芬從國外進口槽道就滿足不了工期需求,曾出現過斷貨,不得不先預留空間,最後選用國內槽道填充。

  槽道的生產技術並非德國哈芬公司一家壟斷。近幾年,相繼有國內廠家突破預埋槽道的技術研發,投產並為高鐵之外的領域供貨。但進入高鐵領域卻難上加難,一些企業反映即使獲得鐵道部技術監督局資質,也難以進入。

「假洋鬼子」質疑

  令人不解的是,哈芬槽道不僅壟斷,質量也出現問題。

  多位親眼目睹哈芬槽道粉化的滬昆線施工單位人士對財新記者說,鋅層粉化的現象在哈芬槽道頻頻出現,粉化率不低於30%,當粉化率超過50%,鋅層防腐的功能就失效。

  對於德國哈芬槽道鋅層粉化問題,幾名技術人員指出,是因為鍍鋅程序上的工藝缺陷。在槽道製成之後,需要對表面雜質進行酸洗處理,清洗完雜質之 後,再將槽鋼放到清水裡清洗酸液,之後在400度的鋅池裡面鍍鋅,如果雜質清洗乾淨,鋅層會跟槽鋼結合得比較好。酸液同樣要清洗乾淨,否則會腐蝕鋅層—— 這對鍍鋅廠要求較高。

  哈芬槽道的製造工藝使得清洗酸液存在一個難題,從圖片可以看出,在柱體上有鉚釘,鉚釘和柱體連接處有焊縫,清洗酸液時,酸液會流入焊縫,清洗乾 淨酸液就存在困難。為減少酸水,哈芬的鍍鋅工藝省去了「鈍化」這一程序。鈍化即清洗完酸液後,將槽鋼放入冷水中冷卻,「相當於鍍上一層保護膜」。沒有鈍化 的哈芬槽道是自然風乾,缺少了這層保護膜。

  「如果製作工藝粗糙,焊縫加大或鍍鋅工藝不精細,粉化問題難以避免。」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財新記者獲得的2010年、2011年中國鐵科院在滬昆線和合福線上對哈芬產品的抽檢報告則顯示,其耐火測試和疲勞試驗測試,均未達到設計院要求的上道標準。

  「原產的哈芬槽道質量不錯,但現在中國銷售的哈芬槽道並非德國原產。」參與合福線施工的一位施工人員對財新記者說。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用於中國高鐵的德國哈芬槽道,實為國內生產,且以比國內企業高30%的高價壟斷國內近70%的市場份額,質量卻難以保證,已成為業內皆知的「假洋鬼子」。

  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舉報錄像顯示,所謂德國原產的哈芬槽道,其鍍鋅有些是在中國國內完成。這是幾家國內廠家以派工人以洽談業務為名,找到德國哈 芬在中國的合作廠家拍到的錄像,這些錄像記錄了清晰印有「 HTA」哈芬標誌的槽道鍍鋅加工的過程。財新記者通過多方核實,證明了這份錄像的真實性。但此前德國哈芬一直強調其產品全部為德國原產。根據規定,每批德 國哈芬槽道運往鐵路用戶時,需要提供「原產地證」,保證所有的預埋槽鋼是在德國嚴格生產的槽鋼製造而成的。

  德國哈芬在中國並未設廠,它在德國和波蘭等地有三個工廠,其中國公司的員工對財新記者說,因為槽道是機器熱軋的方式產生的,三個工廠能生產出足 夠全球使用的產品,全球各地的辦事處大多是代理公司,只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並不生產產品。2005年以來,在香港和大陸的代理處都是貿易公司,即哈芬亞 洲代理商、香港高維公司向德國哈芬購買槽道,再加價轉賣給北京安客事必達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和深圳方瑞應用材料有限公司銷售。

  但舉報錄像卻顯示,在位於河北三河的北京金宇通暉有限責任公司內,印有HTA52/34-12標籤的槽道正在進行鍍鋅加工。畫面中工人也承認,在為這種產品批量做鍍鋅處理。

  這批貨物又運往位於三河燕昌路13號的另一家外資工廠,這家公司並非哈芬,而是一家機械製造公司——三河多貝瑪亞運送系統有限公司。這家公司製造索道和纜車。

  財新記者致電北京金宇通暉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的一位業務員在電話中承認德國哈芬槽道由金宇通暉加工:「近期還在為德國哈芬的槽道進行鍍鋅加 工,數量比前兩年明顯減少。」該業務員還表示,德國哈芬是由美國多貝瑪亞公司在中國製造的,加工完畢後,再運往金宇通暉進行鍍鋅處理——美國多貝瑪亞公司 即是在錄像上出現的外資工廠。「只要有銲接機,就可以製造槽道。」一位鐵路工程師說。

  業內人士表示,德國哈芬在國內生產槽道的事情在業內已不是秘密。「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進入不了市場,哈芬的供貨速度趕不上工期,還曾找過我們給他們代工,但它的進貨價格太低,我們做不了。」另外一家國產槽道生產企業人士感嘆。

  多位業內人士稱,現在所謂德國進口的哈芬槽道,幾乎全部是在國內生產的,「原廠的不足四分之一」。在他們看來,雖然國內生產的槽道上的哈芬標誌 清晰可見,但和原產槽道並非一回事。財新記者以購買者的身份致電一家位於河北的聲稱銷售哈芬槽道的廠家,一位女士說道:「德國原產的在包裝上和國內的不一 樣,國內的包裝有海綿填充,國外的沒有。國內的價格僅為國外的四分之一。」

  這種在國內加工的槽道,被運往國內各個鐵路線上,以每米650元的價格銷售——只因多了一個「德國原產」,此價格比國內企業的同類產品高 30%。在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給中鐵一局京福鐵路客專閩贛V標項目經理部提供的「原產地證」上,明確寫著「我司特此證明,貴公司購買以上所述的『哈芬』預 埋槽鋼是由在德國嚴格生產的槽鋼製造而成的」,上面蓋有「HALFEN(北京)建築配件有限公司」的公章。

難以打破的壟斷

  「國內生產的哈芬槽道和國外生產的質量不一樣,進口的哈芬槽道在器型上看起來比較標準,國內的就粗糙多了。」這位學機械出身的業內人士認為,造 成兩者區別的根本原因是國內外監管不同,在德國哈芬對代工企業出價低的情況下,國內廠家為了節省成本往往偷工減料。一個百年知名企業為何甘冒損害品牌名譽 的風險?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德國哈芬總部不一定知情,它的經營方式是,國內代理公司向它訂貨,它發貨。如果國內代理公司擅自生產,德國哈芬不一定知 道。」

  可是,在國內生產的德國哈芬槽道並無原產地證明,如何能被業主接受?

  「我們對哈芬公司很好奇,它是個謎,無論鐵道部的形式如何變動,哈芬總有辦法壟斷市場。」一位槽道生產企業人士說。

  2010年,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總工張曙光案發後,鐵路建設項目一度停工,對供貨商拖欠款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哈芬卻不受影響。「只有哈芬能要到錢,而且產品還一度漲價。」上述消息人士說。

  對於哈芬壟斷市場的現實,國內企業一度無可奈何。哈芬最早的代理商北京安客事必達公司近來也開始成立槽道生產公司,進行國產化研發,但其產品和國內同行一樣,進入無門。

  2010年10月,哈芬的壟斷一度有被打破的機會。鐵道部運輸局要求制訂槽道的技術標準,國內槽道生產企業躍躍欲試,幾家企業的專家參與了起草 技術標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設定技術參數,不同品牌的產品滿足技術參數即可,而不再在設計圖紙上指定品牌。」一位參與的工程師說。

  但是,2011年12月的一份招標文件再次潑滅了國內企業的希望。滬昆云南段招標公告顯示:《新建長沙至昆明鐵路客運專線(云南段)站前及相關 工程物資設備招標》文件中對槽道有一條限制條件,「要求在已開通運營的項目上同型號產品總長度不小於10000米的供貨業績」。

  滿足這一條件的只有哈芬產品——在設計院的圖紙准入之外,業主的招標條件又為哈芬量身打造,將其他廠家關在門外。

  財新記者獲得的滬昆線云南段項目指揮部一份內部會議紀要顯示,2012年1月8日,這份名為「曲指會議紀要」的文件即已明確指定使用哈芬槽道,此時距離開標尚有半個月。

  財新記者致電施工單位詢問槽道事宜,中鐵各局施工人士均指向各個鐵路局下屬的線路段業主單位。

  「哈芬公關屬於見者有份,起初是使用哈芬產品,按米給設計院分成,一個工程下來,設計院會多幾百萬的收入。」一位曾和哈芬打過交道的供貨商透露說。

  一份供貨單顯示,哈芬槽道售價650元/米,高於國內450元/米的均價。「哈芬沒有銷售團隊,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成本,節約下來的錢用於公關,這是我們這些企業無法比的。」兩年未進入高鐵市場的一家供貨商感嘆。

  如果槽道出現質量問題誰負責?財新記者就此詢問施工單位、業主、設計院等諸多相關部門,施工單位推向業主,業主又推向設計院,無人願為此負責。財新記者在5月1日發給哈芬總部的郵件,至截稿前仍未收到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3

i黑馬:那些離經叛道的互聯網企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627.html

【i黑馬導讀】中國的互聯網圈,有這樣一批企業,它們從誕生之日起就要經受傳統道德和世俗觀念的考量,扛不過來就死了,扛過來就變成了一條好漢。

如果時間倒退到十多年前,以當時的眼光打量今天一些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它們並非一開始就具備明星氣質,甚至很容易和世俗觀念中的「離經叛道」、「不務正業」掛上鉤。它們在所做的創新,不僅需要智慧和勤奮,還需要勇氣;它們不僅要面對市場競爭,還要應付世俗的偏見。因為成長路上的坎坷,它們更加勤奮、更加謹慎。頂著傲慢與偏見,「無意中」,它們長大,變成了成功的公司。

 「野孩子」360

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最「野」的公司要數360了。360創始人周鴻禕此前曾做過流氓軟件3721,後來竟然洗腳上岸,做起了反流氓軟件的網絡安全公司。因為「出身不好」,360在創業初期為了紮穩腳跟,只能拼用戶體驗和創新。周鴻禕曾在多個場合講:「創新就是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敢於放棄大公司不敢放棄的利益。」360開創了免費殺毒軟件時代,一舉結束了包括瑞星、金山、江民、卡巴斯基、諾頓等收費殺毒軟件在中國市場上的時代。360剛剛扛起免費大旗殺入網絡安全市場時,被同行厲聲質疑:為什麼要破壞市場規則?

殺毒軟件的市場規則是什麼?在收費軟件時代,各家公司暗中都有自己的病毒編寫團隊,定期發佈病毒,並搶先於對手發佈有效的殺毒補丁,因而市場競爭最激烈時,也是電腦病毒肆虐最嚴重時,遭殃的是普通用戶。儘管從沒有人承認這樣把道德踩在腳下的卑鄙行徑,但對比一下,自從360終結了收費殺毒軟件時代後,計算機病毒已經變得非常少了。

2012年美國著名做空機構香櫞(Citron)對360發起連續做空行為,但360股價堅挺,最終讓做空方損失慘重。儘管360還沒有完全甩掉「野孩子」的帽子,但資本市場認可了它的價值。

騰訊:從「山寨之王」到中國互聯網之王

「山寨」是馬化騰的原罪。有人說騰訊「自打娘胎裡開始就抄襲」,不是沒有道理的。1999年2月騰訊開發出第一款即時通訊軟件OICQ,這款軟件是模仿國外非常流行的一款同類軟件ICO。當騰訊把OICQ推向市場時,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ICQ,經常有用戶錯用ICQ的賬號登陸失敗的情況。ICQ一紙訴狀講騰訊告上法庭,騰訊才將名稱該為QQ。此時騰訊已經完全擊敗對手,2000年左右,QQ在國內在線即時通訊市場佔有率幾乎達到100%。

嘗到山寨的甜頭以後,騰訊徹底走上了山寨之路,從QQ遊戲大廳(抄襲浩方對戰平台)到QQ堂(抄襲盛大泡泡堂);從財付通(抄襲支付寶)到QQ旋風(抄襲迅雷等);以及QQ醫生(抄襲360安全衛士)等,幾乎所有能夠抄襲的都不會放過。面對騰訊「毫不顧忌商業道德」的行為,業界和媒體發起了猛烈圍攻,2010年《計算機世界》一篇名為《「狗日的」騰訊》更是把這種矛盾推向了空前的高度。姑且不談騰訊道德上的問題,作為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之一,騰訊的產品研發能力令所有同行都感到不寒而慄。

即使在今天市值達5000多億港幣的情況下,騰訊依然「狼性」十足:市場出現一個有潛力的產品,騰訊內部立刻有數個團隊蜂擁而上,那個團隊在最短的時間開發出來並比既有產品更好就可以運營該產品,產品成功後可以獲得巨額獎勵。據稱騰訊養著一批程序員,平日裡宅在家打遊戲、看電影,工資照發,如有需要,一聲令下,可以連續半個月、每天16個小時連續寫代碼。

騰訊今天的所做所為固然存在爭議,但如果沒有在前幾年堅持把QQ做大做強,也無法發揮其今天巨大的平台優勢,也就無法實現其壟斷、扼殺創新效果。

  「網絡紅娘」世紀佳緣

不是誰都可以像360那樣彪悍。

2011年5月11日世紀佳緣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市值約3.4億美元。2003年龔海燕花兩千塊錢搭建網站,在復旦大學一間宿舍成立世紀佳緣網站時,從未想過有一天會上市,大概也沒料想到,這門生意會招致那麼多非議。

在當時很多人眼中,世紀佳緣就是今天的陌陌,是一個「約炮網站」。不僅如此,上面還充斥著詐騙與信任危機。類似「世紀佳緣遭遇信任危機 網絡徵婚期待法律規範」的報導不斷拷問世紀佳緣的管理能力和審核機制。偏見帶來的困擾是企業經營中的任何問題都會被無限放大,脫離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本身,上升到到道德層面對企業進行評價。世紀佳緣面臨的不是市場競爭的問題,而是如何獲取公眾道義上的認可。

世紀佳緣不斷強調自己作為一家「嚴肅婚戀網站」的立場,通過驗證用戶證件資料等完善管理機制,儘管不能做到保證所有用戶信息真實有效,但基本控制在可控範圍。

世紀佳緣把傳統的婚介所和紅娘搬到了網上,截止2012年三季度,擁有註冊用戶7300萬人,每天有5000-8000人把狀態從「求交往」改為「找到意中人」。

  要上市修成正果的9158

有一家公司——9158。相比起世紀佳緣,9158遇到的偏見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前9158在公眾面前的曝光度並不高。隨著多玩YY上市,業務模式十分相似的9158被迫站在了媒體的聚光燈下。

作為國內最大的多人視頻社交平台,截至到2012年11月份,9158註冊用戶近3億人。它提供了一種十分簡單的社交模型:草根明星+粉絲。通過招聘主持人和草根藝人來主持網絡虛擬房間的社交活動,並吸引粉絲加入。普通用戶成為在此平台可以向喜歡的主持人、藝人等贈送付費的虛擬道具。

外界將9158的這種模式稱為「曖昧經濟」。這讓9158的創始人傅政軍很惱火,「古代的街頭賣藝不不正是靠著圍觀人群的喝彩與捧場嗎?我們只根據時代的需求,將『perform in the streets'變成了『perform in the internet'而已。」 批評的聲音說9158的有些女主播為了賺錢,就故意穿得很暴露。為了規範主播行為,傅政軍說他也絞盡腦汁,開發了一套機器加人工的監控軟件,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關掉房間。「我絕不敢撈偏門,9158已經走過8年,若是靠撈偏門早死了」。

9158的成功吸引了眾多競爭者加入,其實但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容易賺錢。「六間房、搜狐秀場、56都來做了現在,沒有一家賺錢的,40%的主播費用、20%的銷售費用再加上20%的推廣費用,還有服務器、研發、監管等各項費用不計其數。」傅政軍說。2011年9158被牽涉入「網絡吸毒案」中,事實上9158和警方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杜絕類似違法行為的發生,但這樣嚴重的負面消息散播開來時,9158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應對。

互聯網大潮中很多一出生就受到投資人熱捧的創業公司最終都含著金元寶夭折了。而在經歷過洗禮的企業在站穩腳跟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果說360、世紀佳緣通過上市已經修成正果的話,那麼9158還差一步之遙。不久前傅政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今年市場好的話,天鴿集團或許將赴美上市。」

【相關閱讀】i黑馬:9158的在線夜總會生意

i黑馬導語你難以想像,一個由無數個網絡演藝吧——KTV視頻聊天室組成的視頻網站2012年的營收居然近10億元。但這就是9158這家杭州第二大互聯網公司的魔力所在。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導,9158是由傅政軍2005年創辦的浙江天格信息技術公司運營,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台灣C2創義管理顧問公司、IDG資本和新浪。新浪是9158第一大股東。9158旗下運營著兩個視頻社交平台,分別是「9158.com」和「新浪微秀」。

9158就相當於是一個在線夜總會的平台提供商,然後將一個個虛擬的在線「秀場」(網絡演藝吧)分包給一個個「承包商」。

任何一個「承包商」,只要能找到5個主播,為她們配備好電腦、攝像頭和麥克風,並通過9158的官方審核,他就能在9158社區免費開設一個「網絡演藝吧」(KTV視頻聊天室)。在9158體系中,這些「承包商」被稱為「室主」。

9158每天都有上萬個這樣的「網絡演藝吧」開門迎客。一個演藝吧一般由兩三名女主播同時主持(男主播非常罕見),她們為成千上萬的訪客提供歌唱、跳舞、賣萌、搞怪、聊天甚至是調情等各種「才藝表演」。作為回報,她們會收到訪客們送出的各種虛擬禮物,每件禮物折合人民幣從5分錢到600元不等。9158有兩三千萬的活躍用戶,同時在線人數高達70萬。9158平台上,95%以上的用戶是免費享受的觀眾。他們大多數人都是不富裕的,他們負責捧「人場」。真正給美女主播、室主和9158貢獻收入的是少數「大款」,他們負責捧「錢場」。

《21世紀商業評論》曾描述過這樣一個瘋狂的案例:在一個KTV視頻聊天室裡,為了爭奪一個女主播的芳心,9158的VIP用戶蘇雷和安楠展開了「斗富」,競相向這個女主播送出各種奢華的虛擬禮物。而在賬戶裡的虛擬貨幣用完之後,蘇雷打通了傅政軍的電話,他準備向這個女主播送出1128架「虛擬飛機」,因為她的生日是11月28日。

這些「虛擬飛機」並不是免費的。每一架「虛擬飛機」標價30萬虛擬貨幣,折合人民幣為300元。也就是說,蘇雷當晚送出的1128架「虛擬飛機」,價值人民幣33.84萬元。而收到禮物的女主播可以從中分成75%,9158可以分成20%。9158.com和微秀總計有1萬多名主播,平均月收入4000~5000元。

9158模式已被2012年剛在美國上市的YY語音學了個十足,並獲取了近億元的營收,為其成功上市立下汗馬功勞。現在很紅火的唱吧、陌陌都很適合轉向這個模式。這個留待I黑馬哥明天繼續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933

攜程梁建章X檔案:獨道的“馭人術”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7998.html

大公司的普遍焦慮是創業公司不斷從各層面對其商業模式進行瓦解,為了對抗這種沖擊,大公司必然要經歷架構調整、人事變革。近兩年,騰訊、華為都經歷了這樣的痛苦過程。i黑馬觀察到,對攜程來說,梁建章的強勢回歸,讓攜程大動作頻頻,從財務上來看似乎已經走出泥沼。作為中國企業家中少有的不為自己公司綁架的人,成功對梁建章來說似乎從來不算難事。關鍵何在? 馭人術:招舊攬新為了趕在競爭對手之前贏回時間,架構和人員的調整不可避免。在任何一家中國公司,這種變化都是敏感話題,而這個過程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資源無端消耗和浪費。雖然裁撤了部分地面銷售團隊,但總體而言攜程算是實現了平滑過渡。在架構上,除了原有的機票、酒店、商旅以及旅遊度假四大事業部以外,無線單獨成立事業部。除此之外,大事業部下還分散著7個小事業部乃至更多以創業公司方式存在的小團隊。架構調整中,各大事業部負責人基本也隨之做了替換。甚至之前對外宣布的原CEO範敏負責的投資業務,也已經改由新任首席戰略官武文潔協助負責。如此大規模動作,對梁建章的管理能力是個挑戰。但是梁不以為意,盡管他不屑謙遜,還是曾經對外表示過他的管理能力被過分高估了。他雖然是這家公司的絕對權威,也迫切需要引入互聯網人才以及能夠更透徹理解和配合他思路的人,攜程內部每個創業團隊都有他指定的細分領域APP的競爭對手,攜程對待他們的衡量標準也和投資公司相似。有時候,梁建章難免抱怨某些人在內部創新和授權的推進力度。梁建章說,面對這種情況,他只能耐心教育。為了有更強的競爭力,梁建章也開始大力招攬曾經從攜程出走創業的舊部回歸。幾年前,出走創業的楊濤被再度召回,就任旅遊度假事業部高級副總裁,楊的團隊大部分也回到攜程。“James主要是為了這群人,既然要鼓勵內部創業,與其在內部試錯,不如直接找一些有實戰經驗的人回來。”曾經追隨楊濤出走的周舟也是攜程將近10年的老人,出去創業的經歷讓他真正體會到創業的艱辛和殘酷。再次回到攜程的周舟已經成為新成立的攜程地面服務事業部CEO,他的部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同程網,雙方的競爭焦點是景區門票。在攜程內部創業,周舟消化得很好,“做事手段和思考方法論主要是模仿James”。周說這套思考方式讓他無論在內部還是外部創業都受益匪淺。“很少有公司會談到有節制地創新,James有整套的方法論詮釋什麽叫科學地追求完美,哪些追求完美的方式是不科學的。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專註能夠帶來效率,大部分創業公司是事情做成之前錢沒有了,或者做成之前被人反超了,這些都是謀生之道。”周舟說自己如今內部創業要“獨立而自由”。他這樣分析攜程的優劣:我必須繼承的有兩點,第一是攜程服務流程和QA流程,因為攜程的服務在旅遊電子商務的流程至今應該是最好,沒有之一。第二因為我是賣門票,所以攜程在酒店和機票業務積累的大訂單量處理能力,那種百萬級或者是千萬級的訂單量,能夠以非常小的差錯率把它處理掉的能力,我是一定要馬上學會,身上帶這種基因呱呱落地,這是最典型的攜程基因。我要的自由也有兩點。我要有自己的員工激勵體制,必須要有一種大賞大罰的風險和收益的感覺,因為大公司實在是比較安逸,我的團隊必須克服這一點。第二就是面對競爭對手的價格戰的權限,我要像真正的CEO一樣有這樣的權限,我想虧錢有能虧的錢,我的董事會要能支持我。這是以前的大體系的部門經理不可能做到的。周舟對於如何說服梁建章也有訣竅:在攜程,你必須要有個東西證明你完整的思考過程,在這其中你已經進行過界定、測量、分析和改進。總之這是“James能看懂的流程”。雖然每個事業部最終的權限都一樣,但說服梁建章的過程和效率不同。如今周舟的事業部已經組建了自己的技術開發團隊,配置了專項使用的營銷費用、營銷渠道、營銷通路和接口。周舟要面對的競爭局面也很殘酷,同程網體量已經大過攜程相同業務線七八倍,他希望2014年一年時間內趕超這個競爭對手。葉亞明是梁建章需要的另外一類人。葉來攜程前曾經就職於易趣,在美國兩人見面時,交流的問題很簡單,簡單到葉亞明都不記得。現在葉亞明在攜程就任技術副總裁。空降的他當然會有尷尬時刻。“現在直接向我匯報的人不到20個,其中一半以上是我來之後招聘的,很多都是海歸。”葉亞明說,“一些原來攜程的人會問我,你引進新人,我們這些老人怎麽辦?”有時候,技術部門的這種矛盾中會有人越級直接反映到其他高層領導甚至間接到梁建章處。對於這種局面,“如果我不說,James不會主動問。有時候我和他商量,他也會給出自己的意見。”葉亞明說,在攜程他遵循的評價標準是“先對公司好,後對組織好,再次是個人的發展”。葉很清楚自己,在攜程沒有“根”。所以他會讓自己先學會適應,然後再去用正能量影響它。現在,葉亞明的技術團隊從最初的100人迅速擴張到了1000人。對於用人這件事,梁建章本人似乎從未煩惱過。有員工私下認為他是極端理性派,或許如此,但在他的邏輯里,人永遠不是最緊要的環節。“只要宏觀方向上,做了正確的商業判斷,那十個人中用錯兩個也只是運氣不好。”抓本質穩人心梁建章對攜程的手術,與同等量級的公司比起來要順利得多,這大概可歸於以下兩點原因。一、梁的邏輯訓練讓他能迅速抓住事物本質,所以迄今為止,梁還是公司創新的核心發動機。大到戰略方向,小到KPI指標制定,他都能作出可量化的明確指示,這讓公司的資源流動都保持著高效率,而且量化指標無形也提高團隊的執行力。這讓攜程比同行的戰略動作靈活,反應迅速。二、如果說上一點優秀的企業家大多具備,那這一點對大多數公司來說,顯得遙不可及,即大概不會有第二家互聯網公司的員工穩定度如此之高,在攜程各個層級,工作在這里十年之久的員工比比皆是。他們熟悉梁,並且無條件信任他。梁建章是公司的絕對靈魂。而另一角度,這給梁作人事變動也提供了便利。盡管他離開過,但攜程仍毋庸置疑地貼著他的標簽。僅從財報看,攜程的確是在迅速走出泥沼。在剛剛發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凈營收15億元,同比增長31%,利潤3億元,同比增長58%。凈利潤為人民幣3.73億元,同比增長92%。對此成績以及更遙遠的未來,梁建章一點都不吃驚:國內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1729億,占總比不足10%,到2020年這一比例有可能達到50%。市場將爆發性增長。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秦姍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21

離經逆道的價值投資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3.html
巴黎:

有一個笑話是兩個朋友行街,其中一個拾到一張100元,他的教授朋友說在有郊市場理論下,没人能勝市場,這100元是假的。

股票投資有一個叫"有效市場"的理論,它說股票的市場價每一刻都反映了每間企業的過去的經營好壞,它潛在的任何可能發展,未來的變化,與及宏觀經濟對各企業的影嚮,因此每一支股價是不可預測和隨機,沒有人可以打敗市場。你可輕易買指數基金便會和大市同步,但卻傾家蕩產也不能戰勝市場。套在上面的笑話,條街每刻有人掃,你不可能拾到一百元。

筆者以下面説的第一點現實操作,說明股價每刻都是合理的反映的原因,但Graham卻離經逆道說可能是第二點:

1·股票市場中投資銀行門請了非常多的精英中的精英分佈去研究不同工業領域、企業,無論數字上(quantitative)經營財務或質量上(qualitative)的公司管理能力、未來宏觀、工業、政治分析,任何人很難打敗集合所有這些精英每刻的買賣決定而反映上述所有因素影響的股價;

2·所有市場參予者都犯同樣的被接受為合理的錯,而又會在另一段時間一同糾正,後又循環犯錯、糾正,市場仍然沒有人可打敗。如一間公司,會被認為因為它的未來前景越來越好,所以它的股價只有越來越升,即應該有買貴,沒買錯的高價追入,與及若另一間前景差的企業,只會遲早完,股價越來越跌,有沽遲,沒沽錯的低價止蝕,沒有人能抗拒這錯誤的迷思。

筆者認為股神和價值投資派的優越成績,是不可能在資訊這方面佔有長期的優勢,第一點環境是成立的。最有可能是第二點的錯誤也同時存在,因為只要一種策略一旦被大眾接受,運用這策略的獨立人便不能再戰勝大市。唯一有機會的是價值投資人否定"高追低止蝕的市場現在仍然認為是合理的普遍行為",即只有離經逆道才能打敗大盆。

結論

投資路上,朋友應先定下個人投資的目標,是想賺合理的回報、還是要挑戰自己跑勝大市的能力。如果是後者,因有效市場的理論下,閣下必然要和大眾對著幹,這暗示要先訓練自己能控制恐懼和貪婪的反向心理,有這種能力的小眾大部分是天生,另一些卻是龜歩前進,筆者是後一種。

股神說,如果他離去,部分私人給後人的遺產,會轉到指數基金。筆者認為,若朋友衡量個人後認為做不到反向逆境心理,學股神的做法,也是智慧的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59

跑錯了道的VR,如何知途迷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31/159516.shtml

跑錯了道的VR,如何知途迷返?
響鈴 響鈴

跑錯了道的VR,如何知途迷返?

讓VR陷入如此尷尬境地的恰恰是這群風風火火的從業者們,是他們把VR帶偏了跑道,那具體錯在哪呢?

本文系響鈴給i黑馬的投稿。

在經歷了探索的60年代,火爆的80年代,沈寂的90年代之後,這兩年VR又迎來了新一輪高潮,Facebook、Google、順網、車勢科技、美房雲客、奧迪、樂視等一大批科技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從四面八方湧入VR,資本市場也是卯足了勁,開始火拼。然而喧囂熱鬧背後,卻似乎進入了一個休眠期,比如在谷歌搜索中,科技領域常年前三甲的“VR”一詞一度被擠出前10;而紮克伯格在斥資20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頭盔Oculus Rift廠商Oculus後一直揮斥方遒,但在前不久的一次采訪中卻放出了有點後悔收購了Oculus VR的言論。更讓人心寒的恐怕還是出貨量,即便是Oculus 、HTC Vive 、Sony PSVR這三大廠,對銷售數據也是諱莫如深。極客公園之前引出一組猜測性數據稱:Oculus今年計劃出貨 100 萬臺左右,HTC Vive 是40萬臺左右,Sony PSVR 在 150 萬臺左右。然而來自 Steam 的數據卻顯示,其中的HTC Vive的用戶增長在8月已經幾近停滯,目前的出貨量大約在10萬臺,遠遠低於預期。

事實上,讓VR陷入如此尷尬境地的恰恰是這群風風火火的從業者們,是他們把VR帶偏了跑道,那具體錯在哪呢?

一、搞錯了商業邏輯:VR+垂直行業只是偽命題,垂直行業+VR才是正道

現在各行各業不談VR似乎已成了不入流的表現,VR+購物、VR+教育、VR+汽車、VR+直播、VR+遊戲、VR+房地產、VR+旅遊、VR+成人內容、VR+博彩。。。。。。包羅萬象、無奇不有,而這正是過度炒作的結果,行業泡沫初見端倪。理由有三:

1、VR還沒有發展到每個行業都適應的地步,尤其是現場體驗感極強、社交屬性較強的業態,比如旅遊業、零售購物等,想想以後再也不用去埃及看金字塔、去黃果樹看瀑布,坐在家里用VR感受,那旅遊業還是旅遊業嗎?旅遊景區所帶來的視覺、聽覺、嗅覺、甚至觸覺等多維度的感受是VR暫時無法精準模擬的,此沈浸非彼沈浸,旅遊的目的不就是“融入其中、人景合一、身心合一”,如若僅僅只是視覺的還原,恐怕還是很難徹底取代的。此外,同樣依賴現場體驗的“零售行業”也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實驗室,依托VR技術全面啟動“Buy+”計劃卻鮮有人問津。要知道逛街不只是一次試衣、試吃之類的體驗,更是一次三五成群,閨蜜邊關邊聊的社交行為。VR即便能做視覺呈現,卻沒法為社交助力,如果能夠加上社交屬性,完善人與人的溝通機制,或許的確會令人眼前一亮,至少女孩們在家即可相約閨蜜逛街血拼了。

2、VR因內容、技術、價格等限制,生搬硬扯並不能為行業提升競爭力。比如今年5月HTC與順網科技聯手打造的VR網吧市場反響極其一般,不僅是因為內容還處在看視頻、打遊戲Demo的層面,收費標準也高達200元/小時,此時VR就純粹是一個空噱頭。與此同時,全國各大商場里紛紛出現了VR遊戲體驗區,俗稱“蛋椅”,高級一點的會專設一個獨立體驗空間,然而無論形式如何改變,內容的匱乏始終是VR娛樂業的枷鎖,屈指可數的小遊戲令人不免神傷,也難怪不少消費者紛紛表示,去玩過一次也基本不會再去第二次了。

3、“VR+垂直行業”的泛濫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沒有核心競爭力,只能依靠場景疊加重複故事,尤其是那些看似無敵,恨不得提供全行業服務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會兒搞個VR看房,一會兒搞個VR航拍看景點,偶爾再從廣告公司接一些汽車行業的小活兒,做做VR看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VR成為他們手中的萬精油,最後只是一個講故事圈錢的工具,或如車勢科技(Autoforce)創始人陳昊星所說:“垂直行業VR解決方案,必須是視覺+數據的雙重藝術,其基礎是行業經驗和行業資源,必須從垂直行業出發,為行業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VR而VR,VR只是一種工具而已”,誠然,不同垂直領域術業有專攻,不懂行業真正需求的解決方案商連基礎的體驗都保障不了,更提不上解決問題。 

而只有真正懂行業,從行業痛點出發,以行業為核心,將VR作為一種解決方案的實現形式才可能服務好用戶並完成商業化的轉化。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內汽車行業目前主要痛點是:研發成本高、銷售成本高、銷量不確定因素大、銷售半徑有限、用戶試車體驗繁瑣等,總得來看,癥結在於“場景”。所以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根據自身需要,結合VR技術進行具體環節的升級改造,如研發環節,為降低成本,福特汽車推出了FIVE實驗室,奧迪推出了一項“虛擬裝配線校檢”技術;在高端車型(如超跑)的售前選配體驗和試駕時,為提升體驗提高銷售轉化,奧迪和帕加尼聯合HTC VIVE推出了一項基於線下經銷店的PC端虛擬現實選車服務;而針對乘用車的營銷和銷售環節,國內的車勢科技則自主研發出一套基於移動+PC雙平臺的汽車行業VR數字銷售平臺VRAUTO,為漢蘭達、邁騰等車型提供一套包含VRAUTO CREATIVES(創意內容)、VRAUTO DEALER(虛擬經銷商)、VRAUTO SALES(銷售促進系統)和 VRAUTO SUPPORT(售後支持系統及其他)四大模塊的VRAUTO KIT汽車銷售套件,幫助廠商和經銷商構建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線上虛擬經銷店,在線上實車實店進行展示,用VR+SaaS汽車銷售輔助平臺的方式進行汽車導購和銷售,既幫助消費者更好地在家中看車試車,又讓經銷店的銷售隨時隨地賣車拓客。而在學車培訓階段,為提高安全性靈活性,“駕駛學校”APP幫助人們在虛擬現實中測試自己是否是一名能抗拒幹擾、專心開車的好司機。

因而,VR歸根到底只是一種解決思路,一種技術工具,不要妄想VR加上任何行業都萬事大吉,只有在垂直行業中應地制宜才可能1+1>2。

二、選錯了市場方向:泛娛樂消費級是坑,企業級才大有作為

目前看,遊戲、影音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VR應用幾乎都栽了個跟頭。前新浪聯席總裁兼CTO許良傑表示,中國2014年做VR頭盔的公司共有200多家,2015年只剩60多家,2016年還會有一批死掉。這超70%的死亡率或在說明:消費級(TO C)市場就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大坑。原因很簡單:

1、消費級市場基於新鮮感的火熱消費表現放大了其真實的購買意願和轉化實效。即便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但推動VR遊戲或電影等泛娛樂業態發展的根本原因確實不是獨具匠心的產品設計,而是人們的新鮮感。只是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他們在體驗過一兩次後,就開始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用戶流失→投資人關註降低→產業鏈各廠商無以為繼→用戶對VR失去希望→用戶繼續流失,最終永遠和VR斷絕了關系,更談不上連續購買和忠誠。

2、內容制作功力參差不齊,糟糕的體驗確實讓消費級用戶望而卻步,更直接打擊了他們對VR的關註度。就連有明星、網紅帶動的VR直播都被網友吐槽內容太過於單一,經常黑屏等(花椒之前舉行的柳巖VR直播秀就是),更別說其他場景了。

3、消費級市場成熟需要時間,也還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限制了其發展。盡管VR+遊戲、視頻、體育等消費級端應用看起來預期市場規模巨大,但內容的豐富、技術的成熟等都需要時間而且不是一兩個產家能解決的。之前主要投資方向是影視和娛樂的VC機構乾元資本的總裁杜承軍也表示:“由於影視在C端還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所以主要會面向B端的項目。”

而反過來說,企業級市場(TO B)則是座金礦:

1、企業級市場壓力相對較小,生存空間大。消費級市場高手林立,人人都說要做平臺,中小創業者要麽被BAT、小米、樂視等巨頭們壓死,要麽被收編,難有獨立發展機會,且他們玩的多是重資本遊戲,一舉一動被完全曝光,拼的是時間和規模。而企業級市場多具有一定的行業壁壘,尤其是一些涉及軍事、教育、醫療、汽車的服務行業,對外曝光少,同時競爭對手少,如國內專註於做汽車VR數字銷售解決方案的只有車勢科技(Autoforce)一家,做VR房產銷售解決方案的也暫時就美房雲客一家冒頭,面向企業級市場的VR科技公司依靠各自深耕多年的行業資源、深刻的行業理解以及高度契合行業的技術解決思路,在資本寒冬仍然能活得很滋潤,不愁吃穿。因而,中小創業者只要在一定的細分領域塑造出核心競爭力,就極有可能成為某一領域專家,從而在行業競爭中占有主動權。

2、企業級市場的盈利更清晰。當下看,在房地產、汽車、教育、醫療等行業,“VR+”的商業模式已漸成熟,比如可以將內容一次性賣給硬件廠商做內置,收取授權費;可以為線下體驗店做定制化的內容,收取授權費或銷售分成;可以為房地產、家裝、教育、旅遊等行業做應用內容開發;還可以為廣告主做VR 廣告片等。而主打消費級市場的多數VR 公司,尤其是硬件、內容類的公司,一時半會仍看不到自我造血的可能,就連目前估值最高的蘭亭數字都停掉了所有的 C 端業務,轉而為 B 端開發內容。

3、企業級市場客戶相對消費級市場用戶對VR的寬容度更高,消費級市場用戶更在意細節,這對VR的技術、視覺呈現要求極高,而企業級市場客戶更在意轉化、用戶更在意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一款VR遊戲可能會因為一點畫面不流暢就被消費者拒絕,但如果是VR醫學設備儀器,只要減輕了用戶痛苦,提升了治療效果,即便是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也比原來的好太多,用戶和客戶都願意接受。

三、理解錯了市場痛點:體驗不好是表,營與銷脫節才是里

前面一直在說體驗和企業級市場,於是有人開始把消費級市場的不景氣和企業級市場難進入歸咎於體驗不好,產品不行。的確,這是問題,但根本原因是作為埋單的企業主營與銷脫節,沒有轉化。

1、VR目前其核心職能仍然是營和銷,而體驗只是“營”少有“銷”,VR其本質是一種內容呈現方式,媒介傳播形式,是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方式或產品形態,體驗不好表達的是“營”做得不到位,盡管這是先覺性條件,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比如銷售顧問關註用戶用VR全程看車、試車是否爽,但他們更關註這樣做以後能不能促進成交。

2、企業是否運用VR的決定性因素是:VR能否改變自身現有問題,提升銷售,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會永遠賠本賺吆喝。此前我在鈦媒體《汽車銷售想以VR切入,現在看還是有點一廂情願》中寫道:汽車VR能否在用戶體驗端和銷售端發揮作用取決於VR“是否能強化消費者與汽車的情感連接,並持續帶來新增潛客;是否能幫助汽車品牌及其經銷商實現消費者精準抵達,並完成銷售轉化”,由於汽車銷售原有營銷手段不再適應發展需要,營與銷高度分離,所以無論是奧迪的Audi RS6 Avant VR體驗系統還是漢蘭達使用車勢科技研發的VR AUTO汽車銷售套件,都是在讓汽車廠和經銷商實現1:1實景實車還原後,並融合強大的營銷功能,讓營和銷歸於一體。而其核心優勢不是簡單的VR,而是VR+SaaS汽車銷售輔助平臺,為廠商與經銷商優化服務質量、提升銷售轉化!如若車勢科技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只是利用了VR所具有超強沈浸感、超高精度、超強真實感、自然交互、動態場景等特點改善了用戶感受,但沒有幫助汽車廠商和經銷商增加店頭集客和精準的銷售線索,那也只能是暫時的狂歡。

所以這就要求,企業級市場的VR設備及方案提供商一要真正懂行業,二要能降低成本,三還要形成可複制的能力,這考驗的不只是技術的沈澱,更多的是對其他行業的理解,尤其是準客和客戶之間轉化的理解。

四、關註錯了競爭力:價格高是果,技術研發缺失才是因

最後說說核心優勢,很多從業者把價格高作為市場不景氣的理由,真是令人諦笑皆非。

1、價格高只是說辭,從來不是阻止市場發展的理由。iphone手機用戶寧願“割腎”也要買,VR設備被說成高價也僅僅是因為其暫時無法給人一個“值得擁有”的理由,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優質內容平臺或是一個重要成因。

2、價格高背後的實質是其技術研發缺失,從而導致研發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整個行業產業鏈相對單薄,廠商少,投入不夠,進入市場的要麽是無技術門檻的低價格無競爭壁壘,要麽是依靠各種購買授權、付費合作最後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3、VR技術一直是限制VR發展的直接性因素,比如VR直播在現場的全景拍攝、素材拼接、編碼推送、傳輸分發、終端播放等各個環節都是技術在起作用。但在現實的當下,行業整體處於探索期,我們仍然受限於技術,而技術又決定著場景的搭建。

4、技術研發能成為中小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網易今年8月投資了全球最熱門的VR直播平臺NextVR公司,據說是這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高清品質沈浸式體驗的VR直播公司,擁有從拍攝、壓縮、傳輸和內容顯示等26項VR專利技術。而專註於VR醫療技術的虛擬現實神經技術公司MindMaze也悶聲不響的達成了10億估值,一體機制造商IDEALSEE GROUP目前共申請專利近155項,已授權專利64項,這些超前技術優勢成為他的重要籌碼。這些小型VR企業主攻某個細分領域的技術支持和元件生產,也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如今VR行業整體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因此一旦在某個技術點上實現了突破,就很容易獲得先發優勢。

總而言之,整個VR產業還尚處在發展初期,盡管TO B的VR重垂直型應用暫時拔得頭籌,但仍須不斷提升核心技術、擴展優質內容、普及硬件設施,這並非一蹴而就的事,任何過度包裝的假大空創業故事都會適得其反,傷及行業。

V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85

他向九零後演員喊話:你要嚎叫 一個地地道道的前蘇聯的故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392

演出前一晚,導演多金帶著八零後九零後俄羅斯演員們排練到淩晨一點,他向演員們喊話:你要喊叫,要嚎叫,不要怕自己喊……似乎只有發自心底的嚎叫才是那個時代的聲音。(錢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他向九零後演員喊話:你要嚎叫 一個地地道道的前蘇聯的故事》)

如果說“多余的人”是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們在19世紀捕捉到的俄羅斯心靈痛苦的悸動,作家費·阿勃拉莫夫筆下的兄弟姐妹就是戰後蘇聯的“畸零一代”。

一群衣衫襤褸的人在岸邊張望。女人們希望遠遠駛來的船上有她們的丈夫,在衛國戰爭中失去一條腿的日托夫希望船上有他一條鐵腿。他們揮舞頭巾,打唿哨,尖叫……然而,船是空的。人類由熱望到失望的表情凝固在演員臉上。他們是一群移動的雕像。俄羅斯話劇《兄弟姐妹》就這樣開場了。

戰爭結束,正常的生活卻並沒有開始。當時的蘇聯北部小村莊佩卡希諾幾乎是一個寡婦村,它為衛國戰爭奉獻了六十多個士兵。戰爭結束,歸來者寥寥。過去,集體農莊主席安菲薩經常說:娘兒們,再忍一忍,戰爭結束了,我們就能吃飽了。“娘兒們”很快發現,勝利並沒有帶來應許的任何東西。依舊是每天工作18個小時的苦役,春天撒種,秋天收獲,卻顆粒無法歸倉。到處是廢墟,祖國需要糧食,農民只好勒緊褲腰帶。女人們聚在一起放肆地談論,擠成一團,開彼此的玩笑。

“離開主要街道,法律蕩然無存”

英國歷史學家思基·羅威在2013年的近作《野蠻大陸》中寫道:在蘇聯,大約有1700座城鎮和城市被毀滅。大約有1800萬到2000萬俄羅斯人因為城市被毀滅無家可歸,相當於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戰前人口總和,還有1000萬烏克蘭人同樣無家可歸,這一數字超過匈牙利戰前總人口。這些人蝸居於地窖、廢墟、洞穴之中。一位英國少將在戰後走過德國數千英里的土地,幾乎見不到17-40歲的男人。到了1946年,還有18萬流浪兒童生活在羅馬、那不勒斯和米蘭,他們睡在走廊上,以盜竊、乞討、賣淫為生。犯罪的浪潮席卷戰後的歐洲,“惟一具有道德權威的人,是那些能夠證明自己的抵抗功績的人。但是,這些人只擅長遊擊、破襲、暴力”。難民同樣不遑多讓,他們成群結隊地謀殺、強奸、搶劫,“一句話,離開主要街道,法律蕩然無存”。

2015年,在俄羅斯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拍攝的電影《獨立連》中,酗酒成性的紅軍政治指導員問修女:您告訴我,生活如何繼續?家在哪里?妻子兒子在哪里?您的上帝在哪里?他瞎了嗎?

戰爭帶給人類的戕害是持久的,其破壞力超出和平年代人們想象力的極限。所謂劫後余生,人求生的欲望和韌勁也在當代人的經驗之外。

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衣衫襤褸、皮包骨頭、一律剃光頭的集中營幸存者登上回家的列車。人的氣息漸漸在他們胸口蘇醒,男人和女人開始調情,甚至在列車上做愛。起初,這讓少女伊娃坐立不安,漸漸卻習以為常。車窗外是被戰火蹂躪過的歐洲大地。列車停靠時,當地農民舉著土豆、雞蛋跑向車窗。車上的人沒有錢,卻也熱切地把自己身上能扒下的一切遞向窗外,毛襪套、假牙、眼鏡……這是伊娃·施洛斯在《伊娃的故事》中的回憶。戰後,她的母親和安妮·弗蘭克的父親結為夫妻,而安妮·弗蘭克就是那位寫下《安妮日記》的猶太小姑娘。

如果有一些間接的經驗,我們對佩卡希諾的女人就會多一層理解的同情。她們是戰爭制造的畸零人。有些人的丈夫永遠不會再回來。有些丈夫回來了,但已經不是妻子在等的人。在戰爭中失去父親的少年米什卡長成了全村女人眼饞的棒小夥,她們無法容忍他上比他大十幾歲的寡婦瓦爾瓦拉的床……

如果說“多余的人”是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們在19世紀捕捉到的俄羅斯心靈痛苦的悸動,作家費·阿勃拉莫夫筆下的兄弟姐妹就是戰後蘇聯的“畸零一代”。

話劇《兄弟姐妹》劇照。蘇聯北部小村莊佩卡希諾,為衛國戰爭奉獻了六十多個士兵,幾乎是個寡婦村。她們曾被安慰:娘兒們,再忍一忍,戰爭結束了,我們就能吃飽了。“娘兒們”很快發現,勝利並沒有帶來應許的任何東西。(錢程/圖)

首演前夜多金喝了很多酒

在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時候去俄羅斯,就會知道這個國家戰爭記憶之深刻。廣場、路邊、不大的街心公園里,雕塑、花環、曾服役於二戰的槍炮隨處可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為烈士點燃的長明火。從蘇聯時代起,衛國戰爭更是這個國家文藝作品的長銷題材。其中自然有對英勇、忠貞、堅忍的贊美,但也不乏反思。畢竟,沒有一場戰爭不會在人性深處留下傷痛。一場發生在幾乎全部國土之上,歷時幾年的惡戰,留給後代大眾的文化記憶,怎麽可以是幾個神乎其技的地下工作者和幾段手撕鬼子的神話?

戰爭的傷痛,曾在衛國戰爭中數次負傷的機槍手費奧多爾·阿勃拉莫夫一定深有體會。1948年,阿勃拉莫夫從列寧格勒大學畢業。1950年,他開始了長篇小說《兄弟姐妹》的寫作。寫了六年,尋找出版機構又花去兩年。1958年,《涅瓦》雜誌發表了這篇小說。此後二十年,阿勃拉莫夫順著《兄弟姐妹》的線索一路寫下去,1968年完成了《兩冬三夏》,1973年完成了《十字路口》,1978年完成《房子》。這四部小說都以佩卡希諾為背景,以普利亞斯林一家的經歷為線索,因而被合稱為“普利亞斯林一家四部曲”。僅觸及戰爭創傷的《兄弟姐妹》出版尚不順遂,後三部曲揭示集體農莊弊端,命運可想而知。

1985年,名不見經傳的列寧格勒小劇院(後稱彼得堡小劇院)把《兩冬三夏》和《十字路口》改編而成的《兄弟姐妹》搬上舞臺。導演是該劇院的藝術總監列夫·多金。

《兄弟姐妹》的命運很像《暗戀桃花源》的命運。1986年,話劇《暗戀桃花源》在臺灣上演前夜,導演賴聲川已經做好被封殺的準備。然而沒有封殺,《暗戀桃花源》開啟了賴聲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幾十年的風行。

多金和賴聲川一樣幸運。2017年3月4日,《兄弟姐妹》在第四屆曹禺國際戲劇節暨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首演後,多金在演後談中回憶,《兄弟姐妹》反複修改一年,首演前夜,多金喝了很多酒,不知能否獲準上演。演出結束,演員們忐忑不安,拿不準可不可以慶祝,直到次日清晨。

即便他們有戰鬥民族最大條的神經

《兄弟姐妹》為多金和他的劇院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帶著這部戲到世界各地演出的經歷,讓多金自信,他講的不是一個蘇聯的故事,而是全人類的故事。這話對於戲的上半部——戰爭對佩卡希諾村的傷害——恰如其分,而下半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蘇聯故事。

看戲之前即被告知,《兄弟姐妹》並不是列夫·多金最好的作品,而且是他三十多年前的舊作。

如果蘇聯人的苦難是二十世紀人類苦難的一部分,《兄弟姐妹》把這種苦難凝固到演員的身體中,並且一代一代往下傳承。這層文獻意義足以彌補它作為戲劇並不讓我激動的缺憾。

畢竟是三十年前的舊作,舞臺沒有提供銳利的、全新的、動人心魄的審美體驗。有些段落甚至冗長、沈悶。演員在舞臺和觀眾席之間跑上跑下,並沒有帶來期望的互動感和參與感,用得太多,反而變成另一種單調。

這些挑剔並不能抹煞列夫·多金有獨特的“語法”。人們說他是斯坦尼忠實的信徒,《兄弟姐妹》未嘗不是一出“貧困戲劇”。舞臺上除了人,只有圓木。有些圓木稀稀疏疏地立著,頂上挑著像擴音器的盒子。更多的圓木紮成一排,立起來是墻、是房子,吊起來是閣樓,放倒是地板、是谷場。原木帶給人的視覺印象是致密、堅硬、粗糲、單調、荒蕪。

演出前一晚,多金帶著八零後九零後俄羅斯演員們排練到淩晨一點,他向演員們喊話:你要喊叫,要嚎叫,不要怕自己喊……似乎只有發自心底的嚎叫才是那個時代的聲音。小說以現實主義手法細致刻畫的佩卡希諾村,在多金的舞臺上更像是孤獨星球上最遙遠的一個點。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身處絕境,周身寒徹,即便他們有戰鬥民族最大條的神經。最“斯坦尼”的角色也許是跛腳、半傻的閑漢尤拉。有他沒他,無關情節發展,但他會時不常出來一下,說幾句無關宏旨的臺詞。也許對列夫·多金來說,尤拉就是尤金·奧尼爾的那棵榆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