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修煉絕技、縱橫股海的五大途徑

2010-10-25  TWM




名師之師優質「投資師父」大公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想要在資訊複雜的金融市場賺到錢,一定得用對方法。

不論是拜師學藝、參加投資課程、買投資理財的好書,甚至是透過投資達人財經部落格交流的教學相長,都可以是你增強投資功力的最佳來源。

透過股市名師的現身說法,從現在起,你也可以找到創造獲利勝率的投資師父。

撰文‧林心怡

在 電影「華爾街:金錢萬歲」,﹁Greed is good﹂︵貪婪是好的︶、﹁Greed is Legal﹂︵貪婪是合法的︶等幾句經典名言,是繼二十三年前的「華爾街」後,再次完整地詮釋出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只是,投資不能僅靠臆測,必須做好扎實 的基本功,才能在股海中立於不敗之地。

例如台面上的投資大師,大華投顧董事長杜金龍與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就是典型苦學成功的例子,當初誰會想到,昔日從鄉下北上的窮小子,會成為家喻戶曉的股市名師?其實,他們兩位即使現在已縱橫股海二十多年,卻也難忘那段年少時﹁拜師學藝﹂的青澀歲月。

途徑一:以書為師 博覽投資良冊﹁還記得我第一次接觸技術分析,是在一九八七年的時候。﹂以技術分析聞名的杜金龍回憶,當時正碰上台灣證券市場剛開放的年代,為了勝任永豐餘指派擔任旗下永信證券操盤人的職位,杜金龍常在工作結束後,跑去上建弘投顧開設的投資理財課程。

﹁當時建弘投顧的老師陳錫超,可說是我技術分析的啟蒙老師!﹂杜金龍口中這位已因車禍而過世的﹁投資師父﹂,曾翻譯過投資名著︽股價趨勢技術分析︾,在早期技術分析還不發達的年代,算是箇中先驅。

至此之後,杜金龍就苦心鑽研技術分析,持續讀遍投資理財的相關書籍,很快地,在一九九一年就出版了首部著作︽技術分析在台灣股市應用的訣竅︾,一度成為當時的熱賣長銷書。

如 今,他的股市著作已多達十餘本,但仍維持每一、二周閱讀一本財經書的習慣,不但標示重點,也內化成為自己投資的養分,例如︽約翰.墨菲教你看線圖找趨勢 ︾、︽華爾街怪傑巴魯克傳︾、︽散戶流浪記:一個門外漢的理財學習之旅︾都是他近期推薦一般投資人值得一讀的好書;至於技術分析的進階者,則可閱讀︽股價 趨勢技術分析︾。

可見,就算是投資名師也必須不斷地自我精益求精,靠著閱讀大量投資書籍融合成自己的觀點,藉由別人的邏輯,找出自己看不到的盲點,如此才能提升在投資思考上的高度。

途 徑二: 同儕為師 教學相長同樣在一九八○年代的某天,則是投資大師陳忠瑞第一次踏入「號子」。﹁記得當時我還是個台大經濟系的懵懂學生,是我的總體經濟啟蒙老師、前財政部 長林振國,為了引起我們的興趣,特別帶我們去觀摩的。﹂陳忠瑞笑著說,自己有關總體經濟的基本功,就是在那個時候扎穩了馬步,也成為日後準確判斷多空指標 的重要依據之一。

除了總經師承﹁台大經濟幫﹂名師,陳忠瑞的技術分析則是師承著名的﹁波浪大師﹂林隆炫,﹁雖然總經與產業的基本分析很重 要,但搭配技術分析,集結成自己的心法,是使我提高多空判斷正確率的關鍵。﹂學經濟出身的陳忠瑞說,自己的波浪理論受到林隆炫很深的影響,他也很慶幸一九 九○年加入由許多名分析師組成的﹁證思會﹂,因而有緣結識了林隆炫、蔡瑞修、朱成志等投資專家,一同切磋學習投資心得。

途徑三:達者為師 貼身學習至於在投資道路上影響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最深的﹁投資師父﹂,則是寶來集團已故創辦人白文正。「白總常說,上車不是問題,下車才是藝術。他教我 要懂得危機入市,現在回頭看,白總有很多投資事業,也都秉持這個精神,在環境最差、別人不敢介入時勇敢進場。」劉宗聖在美國攻讀碩士,學成歸國後不久,即 進入寶來證券投研部、擔任研究員。由於研究報告內容見解精闢,獲白總青睞,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語,便決定將他調至總經理室,從基層研究員,破格晉用成了公司 幕僚。從此之後,劉宗聖就跟隨著白文正南征北討、全球走透透,貼身學習老闆的智慧。

「白總的投資眼光及企業布局,足以影響我一生。」劉宗聖 說,當市場氣氛熱鬧歡愉時,白總想的是如何退場;反之,市場反應慘澹冷清之際,就是白總進場的時候。這樣的眼光與布局,給了劉宗聖很深的啟發,如何保持 「人熱我冷,人棄我取」態度、在投資市場從容自在,是白總給他最珍貴的一堂課。

現在,劉宗聖都用「階梯投資法」布局。「階梯投資,簡單講就 是控管投資成本及部位。當市場跌時,要像下樓梯一樣,逐步往下買;而當市場漲時,則要像上樓梯一樣,逐步往上賣。」他說,這樣做的好處,在可保留一定現金 比例,視市場狀況彈性調整。假如跌多,就有本錢再投入,而不是赤手空拳,白白喪失一個投資機會;反之,分批獲利了結,才能確保資金安穩入袋;寧可觀望,也 不要讓財富只是紙上富貴一場。

最近,劉宗聖看了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著作︽夠了︾。書中主旨,在從金錢、事業、人生方面,探討何謂足夠。像金融界收取的成本太高,但提供的價值卻太低;整個市場太過於投機,卻又不夠投資等。

書 中內容也讓劉宗聖對投資有番新體悟。「很多時候,我們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投資太過積極,理性卻不夠;基金公司賣了太多商品,相關宣傳卻不夠。這也呼應了 白總的教導,投資不能單一面向思考,死多頭或死空頭的人,一定不會是最後贏家。」途徑四: 分享為師 部落格練實力其實,除了透過拜師、書籍、或與分析師聚會互相交流外,拜網路發達所賜,透過有口碑的投資理財網站討論區、部落格,也同樣可以發揮﹁教學相 長、功力倍增﹂的乘數效果。

例如從財經部落格崛起的法意團隊,則是由歐斯麥、Mr.X等五位六、七年級生組成的投資團隊,他們一開始是透過 定期聚會,提出對股、匯市的看法,篩選成員並強化投資功力之後,透過部落格﹁拋磚引玉﹂提出精闢看法,進而受到市場矚目,成了許多初學者喜愛的熱門部落 格。此外,像是獵豹財務長郭恭克、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在部落格不定期發表對投資的看法,也是很好的參考依據。

途徑五:精益求精 系統性的學習當然,若想要更有系統的學習,其實挑門適合自己的投資課程,也是一項不錯的投資選擇。根據金管會的資料顯示,二○○九年度報考證券及期貨相關 證照的人數超過八萬人,而金融研訓院及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所開設的相關投資課程,報名人數也是明顯增加,可見想了解金融知識的人有逐漸變多的趨勢。

也 就是說,上班族利用平日下班後與周末,趕去證基會充電、前往金研院吸收新知的大有人在。以金融研訓院開設一套為期十二小時的投資理財課程為例,售價在三千 元至四千多元不等,一套九小時的課程則約三千多元,至於時間充裕、學習動機強的投資人則可透過購買會員點數享有折扣優惠。

總之,天下沒有白 吃的午餐,「一夕致富」的股市魔力,讓很多人趨之若鶩、無法抵抗。但單靠運氣押大小或全憑消息做股票,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不論是看消息面、基本面、技術 面,還是透過籌碼面操作股票,在股市能夠屹立不搖的,大多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邏輯,這套邏輯你可以透過不同﹁形式﹂的投資師父,淬煉出獨特的投資觀點, 進而創造獲利契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8

翻身族字典裡沒有「衝動浪費」這個詞 設定具體目標 三途徑全速搏翻身

2011-12-05  TWM




所有的理財計畫,都得從目標設定 開始著手,年輕人的突圍翻身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對於翻身族來說,目標設定必須是具體的數字,而接下來的預算設定、消費行為、投資理財等, 也都有不同於普羅常態的標準動作。

撰文‧楊紹華

說到投資理財,你會想到什麼?

不同財富水準的 人,對於理財、預算、消費、投資等等名詞,恐怕都有不同的想像和定義;然而,儘管每種定義都可說是正確答案,卻不見得適用於正在奮力突圍搏翻身的年輕人。

既 然正在為了財富翻身而努力拚搏,代表你的行為準則必須要和普羅常態有所不同,當然,投資理財相關的許多名詞,也該要有量身打造的獨特定義。

在 某種程度上,你應該要有一本「翻身族專屬的理財字典」,循著專為翻身族而設計的名詞解釋,改造自己的理財行為;最終,你才能夠甩掉這本字典,走進財富自由 的新境界。

理財目標

數字具體明確的支票

首先,什麼叫作「理財目標」?稍有財富底 子的人,可能如此回答:「理財目標就是對於未來的畫面想像」,例如樂活退休、買到好宅;但對於財力稍弱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目標設定太過空泛。

聯 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蕭碧華曾說,設定理財目標的第一個準則,就是「具體清楚的數字」。換句話說,翻身族理財字典裡的「理財目標」,定義應該是「數字明確的一 張支票」,無論是五十萬元、一百萬元,唯有數字明確,你才知道自己距離翻身還有多遠,你的存錢、消費、投資計畫才會開始有了清楚具體的依據。

殘 酷一點地說,對於理財目標,翻身族還沒有空泛想像的權利,一切以數字為基準,存到了這個數字,兌現了這張支票,才能晉級下一階段,掙得對於人生未來的想像 空間。

投資理財

加速翻身的必要行為

在預算設定方面,收入減儲蓄等於支出,這是許 多人都已經知道的理財之道。但是翻身族的減項可能還要增加一些:收入減儲蓄、再減去固定提撥的投資理財金額,剩下的,才是你日常生活可用的消費預算。

為 何一定要投資理財?看看主計處的薪資統計吧!不只年輕人,全台灣平均薪資水準都還處在十年不漲的冰河期,那麼,為何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還會愈來愈大呢?原 因之一,在高度資本化的環境底下,所謂的收入,愈來愈多是靠著投資所得而來的。要翻身,就得要懂投資理財之道;要懂投資理財,非得從經驗累積而來。

所 以,存錢很重要,但對於翻身族來說,藉由實戰經驗快速學會投資理財,也是成功翻身的重要關鍵。「適當的投資理財,除了有機會達到『財富累積』的目的,更能 達到『知識累積』的效果。」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說。

他認為,在人生財富增值的過程中,投資理財扮演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愈快找到適合自 己的投資理財方法,愈能早一步開始『用錢賺錢』,加快財富增加的速度。」蘇英孝建議,即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每個月也要固定提撥部分資金,用於股市或基金 投資,從實戰經驗當中盡快找到能讓自己一生受用的投資心法。

當然,由於風險承受度較弱,所以投資時必須嚴守操作紀律,部位比重不能過高,並 且嚴設停損點,切實執行。「話說回來,就算不小心賠錢了,至少學到經驗,總比拿去大吃一頓來得有意義。」蘇英孝說。

消費購物

把 花錢的目的「需求化」

談到消費,請記住,翻身族的字典裡沒有衝動、沒有感性!一切的消費行為都要從理性出發,目的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

今 年二十七歲,目前月薪只有兩萬三千元的陳詩瑜,每月可以存下一萬元外加三千元的定時定額基金部位,憑藉的,就是每一筆消費都確實經過「理性思考」,每次出 門購物前,都審慎地想一遍自己「為何要買?」把購物的目的「需求化」,不是「我想買一件外套」,而是「我想解決騎車時的保暖問題」,如此一來,自然降低了 衝動購買「想要而不需要」商品的機率,每一筆消費都不致浪費。

五心法

克服衝動消費

心 法1

給自己一天冷靜期

告訴自己,先回家冷靜24小時,明天同一時間如果還是忍不住想買,再買不遲。

心 法2

別帶信用卡出門

明知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明知今天要去的百貨公司正在周年慶,如果還帶著信用卡,無異是 讓理財惡魔輕鬆附身。

心法3

和有錢人比存款

如果你和有錢人比刷卡金額,可能覺得 自己真是夠節省了,但為何不跟他們比存款呢?想一想,他們的刷卡金額,可只是存款的萬分之一,你呢?

心法4

到 便宜的地方血拼

真的手癢難耐,想要肆無忌憚地血拼一番,那麼,就到夜市、十元店之類的地方吧!就算大包小袋,對荷包的傷害多半也還能在可控 制的範圍內。

心法5

如果把這筆錢用在……

經濟學的重點之一是「機會成本」,同樣 一筆錢,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付款前,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想想「機會成本」,讓注意力稍稍離開眼前的小惡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3

發現顛覆性商機的四種途徑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793539151/

青蛙思考

LukeWiliams

青蛙設計公司(FROGDESIGN)

人 們常常說:「蘋果公司根本就不需要作消費者調研。」這句話通常會被作為反駁各種「需要作市場調研」觀點的開場白。而事實上,蘋果公司的設計人員也會進行相 關的市場調研,只不過他們所做的這種市場調研不是你能夠從消費者行為學的教材中找到的那些傳統的調研方式。蘋果公司所做的市場調研是對其產品被使用時的一 種非正式的、即興的敏銳觀察。是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與天賦無關,關鍵在於意識。

意 識的關鍵在於,關注你周邊的文化、社會結構以及明確你的創意所服務的對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意識方面的體驗。例如,當你決定購買一輛黃色的MI- NICooper汽車時,你就會開始四處留意這款車。當然,在你決定購買此款車前,這些車就已經在那裡了,不同的是你現在才開始意識到,並開始關注它們。

恐懼緣於不可感知

關於消費者在蘋果商店中與蘋果筆記本電 腦互動的情況,喬納森。維,蘋果公司的工業設計高級副總裁,是這樣描述自己的觀察的:「消費者在蘋果店中更注重的是親身接觸的體驗感受,他們從不介意通過 移動或者觸摸這些電腦來體驗」。這一觀察讓喬納森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人們對於可感知的東西是不會產生恐懼感的,然而,一旦對某些東西或者事物產生了 恐懼感,那就絕不會想去觸摸它了。」

對 蘋果公司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機,通過科技在消費者和蘋果電腦之間建立了一種直接的接觸體驗,從而帶給消費者一種實實在在的掌控感。我們再來思考一下 關於「人們對於可感知的東西不會產生恐懼感」的說法,這是一種只有通過消費者與科技的互動來仔細觀察才能夠得出的結論。為了培養洞察力、發現商機,你需要 仔細地觀察消費者在體驗時的真實表現,並善於抓住他們真情流露的那一瞬間,而不是只聽消費者敘述自己的感受。

為什麼說這點非常重要呢?這是因為僅僅為了顛覆而顛覆是毫無意義的。很多假設之所以最終停留在假設階段,而沒能成為現實,並不是因為假設太荒唐,而是因為顛覆的益處並沒有被很清晰的體現出來。換句話說,缺少的並不是創意,而是消費者的視角。

要 想真正具備洞察力,就需要掌握這點:將自己置身於消費者的世界中,從他們的角度去觀察他們眼裡的事物到底是什麼樣的。關鍵在於觀察,而不是聽說。我們應該 從假設所處的現實環境入手,看看誰在那裡?他們需要什麼?什麼能夠刺激他們去購買?只有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才能夠將假設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商 機。

歸納起來就是:假設引發了觀察,觀察錘煉了見解,見解孕育了商機。

我究竟在尋找什麼?

我 經常聽到人們在市場調研時常會問一個問題:「我正在尋找什麼?」而對此問題最普遍的回答是:「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但很遺憾,這個答案在多數情況下 都是不正確的。商務人士所接受的教育要求他們只需要關注問題,即那些運作不正常的事情,然後解決問題。這些人的座右銘是:如果一切正常,就無需去解決。

最成功的經理人通常都是那些能夠快速找到關鍵問題,善於分析複雜數據,然後通過敏銳的思考得出解決方案的人。大多數經理人都成了這方面的專家,他們在物質獎勵下(一般是業績獎金),會盡快的解決問題。歸根結底,我認為大多數調研者的目的就是試圖找到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但 是這樣一來,那些調查者的思維就會被「要找出重要問題」的觀念所限制,以至於做調研時完全忽略了其他事物。由於問題本身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去「發現問題」 往往看上去是一項更容易完成的工作。然而,消費者的不滿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調查者作為一個局外人,也很容易對此感同身受。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那些貌 似正常的細微之處恰恰就蘊含著大量的創新機會,雖然人們一直對這些看似正常的地方有所抱怨,卻從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它們經常會被人們所忽視,因為這些情況 很久以來一直如此,從未改變過。

「小毛病」:

因為太微小而容易被忽略

想 一想刷房子用的簡陋的塗料桶吧。多年以來,當人們打開塗料桶時,都是用螺絲刀撬開上面的蓋子,一直如此,從未改變過。但是,現在荷蘭男孩油漆公司 (DutchBoyPaint)推出了一種名為「Twist&Pour」的塑料製成的塗料桶,其特點是使用者可以輕鬆擰開桶蓋,並且桶上還配有一 個特製的壺嘴,解決了傳統塗料桶倒出塗料後的滴撒問題。另外,通過塗料桶上的壺把,使用者還可以控制所倒出的塗料量,有了壺把也方便使用者攜帶。荷蘭男孩 油漆公司的營銷總監亞當·察夫說:「來自消費者的反饋說,這種塑料容器是一種包裝上的創新,早就應當有人想到這個方法了。」這個例子說明,大家以習以為常 的做事方法(如用螺絲刀撬開塗料桶)可能遠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所以,你應該將時間用在尋找並解決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即所謂的「小毛病」上,而不是去關注那些所謂的大問題。這些小毛病並不像那些「大」問題那麼顯眼,但通常都是人們感覺不方便、一直在抱怨的、微不足道的事情,因為大家經常會忽視這些地方,所以很難發現。

在調研時一定要做到目標明確,這樣就更容易發現那些小問題,下面列出四種特定類型的「小毛病」:

權宜之計

這 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看起來似乎快速有效,但治標不治本,其作用只是有針對性地解決某個問題所顯現出來的弊端,而無法徹底的解決問題。實際上,採取權宜之計這 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很危險的,因為問題所反映出來的弊端一旦被消除之後,人們可能就會喪失解決問題本身的動力了。從長遠來看,由於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 決,問題本身就會越變越糟,人們最終不得不再次採取權宜之計。

消費價值觀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的消費價值觀。對消費者來說,什麼是他們認為值得的?什麼是最重要的?而什麼又是不重要的?當一個產品、一項服務或者一種購物體驗與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發生衝突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我們所說的「小毛病」。

羅 伯特·卡普斯在其於《連線》(Wired)雜誌上發表的題為「剛剛好的革命」的文章中,將人們消費價值觀的改變稱為MP3效應:「我們現在更注重音樂是否 可以隨身攜帶而非音樂的音質(也就是說,MP3比CD更受消費者歡迎),更注重聽歌的方便性而非歌曲的音色。我們喜歡快速獲得音樂甚至下載盜版,也不願像過去一樣,為了聽到精益求精的音樂而付出漫長的等待。

人們更關心的是可以隨時隨地聽到音樂,並不要求音樂有多完美。這種改變已經變得非常廣泛和深入人心。因此,當人們現在說一件產品是」高品質「產品時,其所代表的意義已經是今非昔比了。」

我們需要注意觀察消費者對品質要求的變化,現在的人們是注重高品質的產品還是更傾向於低品質的產品。消費者對於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消費價值觀有所變化嗎?這種變化是否說明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現實中所能買到的產品之間是有差距的?

消費習慣

通 常情況下,人們越是反覆重複一項行為,形成的慣性就越強,那麼改變這種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很多銀行的客戶都說他們不喜歡自己的開戶銀行,希望換一 家銀行。但是一想到要關閉當前銀行的賬戶,再去其他銀行開戶,他們就會覺得很麻煩,所以為了避免麻煩,他們寧可選擇不換銀行。消費者雖然對產品不滿意,卻 會被慣性驅使,這正是我們需要發現的「小毛病」。留意觀察消費者因為習慣使然而不得不處於某種環境中,打破這種習慣或者從消費者的慣性入手就可以創造出新 的商機。

2005 年10月,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就針對人們的消費習慣,獲得了一個重要發現:那就是人們在交易時習慣按照整數的價格買賣,他們通常會將 不足1美元的金額自動增加到1美元,因為這樣就不需要找零錢,更加方便快捷。於是,美國銀行決定推出一項「存零錢」的業務,當消費者使用美國銀行的借記卡 消費時,美國銀行雖然會以整數價格結算,但會將實際貨物價格與結賬價格之間的差額,即化零為整所多收的錢返還到持卡人的賬戶內。自從推出這項業務以來,已 經有超過70萬人在美國銀行開設了新的支票賬戶,100萬人開設了新的存款賬戶。

應該要與想要之間

選 擇自己想要的產品,即消費者希望馬上擁有的東西,還是選擇應該要的產品,也就是從長遠來看對消費者自己有益的東西,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人們一直 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丹(Dan)和奇普·西斯(ChipHeath)在他們《快捷》(FastCompany)雜誌的專欄中寫道:「人們需要來拯救自 己,這正是一個商機。」他們在文章中還提到了哈佛商學院博士生凱瑟琳·克曼(KatherineMilkman)所作的研究,克曼一直致力於研究消費者是 如何在「應該要的」產品和「想要的」產品之間進行選擇的,她建議將二者合二為一。例如,西斯這樣寫道:「鍛鍊身體是『應該要的』,那如果健身房可以提供訂 閱雜誌的服務呢?這樣的話,如果你想看新一期的《名利場》(VanityFair)(想要的產品),你就必須去一趟健身房。再比如電影出租連鎖店百視達 (Blockbuster)如果可以提供這樣的服務呢-只要消費者租紀錄片(「應該要的」)就可以獲得一桶免費的爆米花(「想要的」)?請留意人們『想要 的』產品與『應該要的』產品之間的狀態吧,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消費者需要幫助來拯救自己嗎?」

需 要澄清的一點是,我並不是抱怨市場調研的面面俱到和包羅萬象,而是要申明市場調研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它應該是一種培養定性觀察的有效方法。無論你怎麼命名 這種調研方法,它都應該具備快速、非正式以及直觀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應具備可行性。整個調研的過程不應該超過兩三天,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應該在兩 三個小時內就完成。通過這些學習,你能夠儘早瞭解這種方法是否是有效的。如果有效,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工作;否則,你只需要重新返回並修改,而不需要再耗費 太多的時間和金錢重新來過。

當然,你也可以將成千上萬的資金投入到有關人口統計學、心理學的市場細分、小組討論以及定性研究等調研方法上。但我認為在市場調研的初始階段尤其是在創新階段,只需要通過簡單地觀察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並向他們詢問一些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就可以獲得更滿意的信息。

這種調研方法的成本低,有時甚至可以完全免費地完成。发现颠覆性商机的四种途径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50

去哪兒創始人談創業:應及早考慮退出途徑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5343.html
去哪兒網(Qunar)聯合創始人弗裡茨·戴莫坡羅斯(Fritz Demopoulos,中文名:戴福瑞)講述了他在中國獲得成功的秘訣。這非常令人感興趣。毫無疑問,他設定了某些新標準。

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以中國為根基的創業者。他不僅與中國的某個科技巨頭達成了巨額投資協議,還打算將他的創業公司上市——有可能是在美國。

他是怎麼做的?弗裡茨說,他和他的團隊總是很早就開始考慮從其創業公司退出的各種可能途徑。然後,他們花時間弄清楚潛在的投資者或收購方,與他們的資助者一起探索上市道路。

在努力發展創業公司的同時留意可能的收購或上市機會,這不是件易事。但在如今這個投資退出選擇越來越少、機會越來越貧瘠的大環境下,這種做法似乎很明智。

這對去哪兒網產生了效果。通過3億美元的多數股權投資,去哪兒網成為了百度家族的一分子。如今,該網站正計劃赴美上市。比起自己單干,與百度的技術和財力建立聯繫有助於去哪兒網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中國現在約有800家創業公司準備上市,但它們在中國政府制定上市新規期間無法上市。經過8個月的IPO暫停後,修訂版將在5月份頒佈。對於在此期間不得不削減開支以圖生存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們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對於無法通過傳統IPO途徑實現投資退出、並且正面臨著投資回報疲弱的風險投資者來說,這也是個受歡迎的法規修訂。

在這種環境下,將公司出售這種選擇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划算。這可能不像上市那麼榮耀,但對於長期努力工作以求回報的創業者和投資者來說,這是條致富之路。隨著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收購越來越多有前途的中國創業公司,將公司出售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選擇。

已經依靠去哪兒網取得成功的弗裡茨也在進行天使投資。有趣的是,他選擇的市場包括印尼甚至前蘇聯國家的大型技術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0

賺更多錢的幾種途徑 微光破曉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5340348
1、靠勤奮: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思考、工作。這是最有正能量的方法。

2、靠天賦:智商、情商、身體素質。這些是天賜的護城河,好處是不遭人嫉妒。

3、靠資源:財富、人脈、國籍戶籍。這些是人賜的護城河,缺點是容易招人恨。

4、靠人品:彩票、拆遷、成長股被強制凍結等。

5、靠自殘:有毒有害工種、替人頂罪等。以確定的代價換取確定的收益(不推薦)。

6、靠冒險:販毒、盜竊、詐騙等。整體上跟自殘是一樣的,但從個體的角度看有巨大區別。冒險相當於把自殘的代價和收益分離出來,只要風險不爆發,就完全沒有傷害,反之則徹底悲劇(強烈不推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0

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不同的民主實現途徑(四)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9iv.html



問:人民指所有國民,人民民主指以代表最廣大部分的人民的意誌,人民民主專政是指最高權利必須體現大部分人民意誌的,也就是法律的制定者。依法治國應是以上述的法律為法。兩者應是統一的,單純提專政或者依法治國都是片面的。個人看法。

答:不可能,專政的定義就是“不按照法律”,這個是列寧的論述。

如果更具體的話,就是依法治國,要求政府和執政黨在法律之下。專政,要求政府和執政黨,在法律之上。用中國話來說,天子犯法,與民同罪,這個是一種;刑不上大夫,這個是另一種。

那麽人民民主也不一定要按照選舉民主,就是美國的Liberal Democracy ,或者叫做自由民主體制;另外有一個民主體制叫做協商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 

提出協商民主這個概念的是一個荷蘭學者Arend Lijphart 李帕特,他當時是分析了奧地利、比利時、瑞士和荷蘭的政治系統,基本上就是把社會上不同的階級、地域、文化所產生的不同的人都吸納進系統之中,然後用協調的辦法進行協調政治。這個理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反對選票民主里面的多數人決定的原則。因為民主政治的穩定在一個多元分歧的異質社會,如果搞多數決定,反而造成動蕩。所以以前選票民主,大家最怕的是多數人的暴政。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了共識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就是基本上政策的施行依據最大的共識,這樣對少數人具有保護作用。

那麽另外就是民主集中制,也是對民主的一個修正,不過這個主要是在政策執行的層面上。比如美國,以前的國會議員基本上是軍隊背景,所以一旦政策爭論出臺,在執行上就有集中的趨勢。之後就不一樣了,任何你推行通過的政策,老子都等待機會來翻盤。

剛才講到西方社會主義,忘記說了 ,這個也叫做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代表理論家,叫做伯恩斯坦。

他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暴力不一定是無產階級的唯一武器,他們還有一個更有力的武器,叫做民主。他認為,如果沒有民主,靠暴力奪取政權,勞動者在給其他階級(資產階級)帶來災難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新的枷鎖。對馬克思主張的公有制,他認為弊病在於勞動積極性不足,生產過程官僚主義化,而且產生新的剝削階級。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一黨專政,他認為會成為新的專制統治。

所以他的想法就是要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嚴守民主、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的原則,認為通過議會鬥爭來實行社會主義。這個大概就是共產國際在第二國際結束的分裂原因吧。 

很顯然,他這個更適合於帝國主義內部的制度演進。列寧那個更適合於被殖民國家的屌絲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15

樓繼偉“經濟高層演講”: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途徑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9

樓繼偉在“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講壇”的發言速記: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途徑
作者:樓繼偉

樓部長剛剛參加了WB和IMF會議

經濟改革方面的研究經歷和改革經歷:一直是重要的參與者,評論波浪式發展,雖然有時落入循環往複的軌道,但最終是前進的。公財、稅制改革。建立規範有效的財政體制。研究生期間:價格討論在高層展開,與周小川撰寫文章,強調改革的目標與過度。又寫了匯率、利率。2011年,孫冶方經濟獎。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營改增,預算透明化,加強政府預算體系統籌,規範地方財政,政府間財政關系。改革的邏輯性與邏輯性的改革。財政稅收研究所,與有關部門合作,持續進行稅式測算。定期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

考入計算機系,但是一邊學一邊覺得,有前途的是經濟學,因為經濟學需要拓寬思維,經世濟民,士大夫精神。和錢院長都是提前畢業,他提前畢業是留洋了,我是國內學的經濟學。當時學經濟學的時候沒有教科書,薩繆爾森的原版還沒有翻譯,其他的教科書更少了,好像有姚宇慶的金融學,人大的一位老師的財證學,但是一直在琢磨。當然不是說計算機系沒有感情,論文全是數量經濟學。和官員有點不同:是學者型官員。只能說自己踏上脈搏了。最近的事情,可以說,三中全會對於財稅方面的任務很明確,也是我們力主推動的。今天不講這方面,更加宏觀的。大家都很關註,原來是高速增長,現在是中高速增長,可能嗎?什麽路徑去實現。對同學有點啟發,因為很多問題都可以變成研究的題目。財稅今天基本不講。

國際經濟學會,到場講了六個問題:中國與其他大國的不同,與姓資姓社無關。今天只是做點啟發。

今天講3個方面,簡單的回顧一下到目前為止的經濟增長的特征。著重從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增長的關系上談。

從改革開放開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這時是工資增長大於勞動生產率增長,是成本真實化的表現。當時我掙70、80塊錢,廣東打工的掙200、300。之前是把工資壓得低,利潤很高,增加利潤交給國家。早期有一個成本真實化過程,到90年代中早期。

90年代中期開始,把壓抑的工資基本上解決。由於勞動生產率增長得很快,剛開始有點快。之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改革,之前不反應在工資中,反映在企業的其他成本中,現在變得真實化了。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確定,十四大,之後多元所有制興起。這段時間勞動力釋放,勞動釋放率得到釋放。人口紅利釋放充分。早期是鄉鎮企業,這個時候基本上垮掉了,因為市場放開,鄉鎮企業競爭不過,勞動力真實流動。人口紅利大規模進入制造業。一直到2007年,工資低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前面的兩個階段,經濟增長達到9-10%,基本健康,當然也有很多扭曲,比如養老、醫療、住房都有很多毛病。我只從工資講,其他方面的成績和毛病也很多,總的來說是健康的。存在扭曲但是被巨大的人口紅利沖銷,使得經濟增長比較快,除了中間的挫折和外部重擊造成的通脹或緊縮。

07年是個拐點。07年在討論勞動合同法。這個法很有弊端,這樣說很多人不高興。從2001到2006年,農民工的工資年均增長6.7%。07到12年12.7%,超過勞動生產率了,弊端比較大。弊端在於:一方面是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雇傭靈活性,工人可以炒雇主,雇主無權炒工人。推行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了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是可怕的。美國說:你們的勞動合同法非常好,在美國都做不到。美國講負面清單、勞動權利,我們把法律給美國看看,美國人不說話了。底特律就是福利太高,最後垮臺只好往回走。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老齡化社會即將當來,勞動力增速減慢,農民工是第二代了不同於第一代,需要盡快的調整政策。什麽叫盡快調整?如果不調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自然要落,而且很多。恰恰在這個時候,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四萬億出臺,大規模投資驅動,掩蓋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刺激之後到現在,問題是三期疊加:換擋期,是必然換擋: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11年的時候是8.1,現在是10.1,進入老齡化;勞動階段的人口開始凈減少,12年開始減少了300萬(16至59歲),以後還要減;工資增長大於勞動生產率。人均GDP去年是7500美元,比馬來西亞低,跟泰國差不多,但是上海是吉隆坡的1.16倍。工資沒有靈活性,加上被勞動合同法削弱。光是這些,如果勞動生產率,如果適齡人口減少,GDP就上不去。光看這一點就是換擋期。

我的看法是: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措施,GDP增長率會小於5%,這已經考慮了最近兩年工資增長快,沿海地區機器換人。一半以上的機器人,中國來用;一半的機器人由中國生產,但是程序、精細控制不是中國的。

第二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在經濟學上講是structural reform。我後邊說。

先說前期政策消化期:造成了我們的杠桿率居高,最近彭博社說是280,也有說230,最簡單的說,M2/GDP是193。拿這個比較其實不合理,美國只有80多,因為他們是以資本市場為主而非銀行為主。真正可比的可能是M2,只有歐洲,但是歐洲不過160,我們是193。在08年以來,提高了4、50個點。增加的杠桿有40%是地方政府大規模搞的。現在地方政府債務,直接由政府償還責任的是15萬億,間接的,搞不好就是20萬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消化期消化的是杠桿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設備投資回報下降,大量投資在於地產,造城。還有就是過剩產能。穩妥的去杠桿:去大了,像美國08年至10年快速去杠桿,失業率10幾(實際是16),中國沒有政治基礎接受這個事情,所以得緩慢的穩妥的消化產能、去杠桿化,還要恢複勞動生產率,這樣經濟增長恢複不是很樂觀。

第二期:如果我們在結構調整期,改革開放,下大力氣,中期增長可能在6.5至7之間。另外一半的可能是在下邊。

今後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五五開。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們在中等偏上。是個停滯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滯了很多年,四小龍也在停滯。為什麽我們會這樣?我們老齡化、勞動力下降,我們的劉易斯拐點來得太快。現在勞動人口的絕對數量下降。65歲以上占比,7%到14%,世界平均是40年,我們23年,14%到25%,世界17年我們11年(數字不詳)。勞動力人口下降以每年2、300萬的速度。怎麽滑入這個陷阱?農業人口轉入非農,如果政策上講求有效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提升,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如果我們沒有當時先鼓勵生育再計劃生育一折騰,可能就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資本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就可能脫離停滯陷阱。從農業人口轉入非農的過程,沒有完成就是陷阱。此外還要靈活流動的勞動力市場,產權保護,要素流動尤其土地,開放的經濟環境。拉美的問題:經濟不開放,勞動力市場僵化,民粹主義。東南亞法制化更差一些。還有一條鐵律:正常情況下,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80年代是工資真實化的過程。一般規律:政府收入占比(宏觀稅負/GDP)逐步提高,提供再分配。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滑入陷阱。往往是在綜合的,特別是民粹之後社會浮躁、法治消失。

我們來說:還沒有這麽悲觀,已經有了一些條件:開放是一直有的,是開放的受益者,進入WTO的受益者。現在我們自己不說,歐美都認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國。財政能力應該說是比較強且謹慎的。勞動力的流動性在下降但並不是很嚴重,靈活性下降但並不是很嚴重,因為有法不依。之前在談行業經濟談判和區域談判,是不是想進入歐洲啊?馬上就不能幹。一個企業內部,雇主和企業主談判,但不能有行業和區域談判。南歐被幹掉,是區域的集體談判。銀行工資全漲,通貨膨脹,債券利率20%,怎麽增長?這是巴西。但是我為什麽不樂觀?在其他國家可能有20、30年的過程,但中國未富顯老,我們只有5到10年的調整期。三中全會定的任務是到2020年。有些任務寫得不明確,財政這快還不錯,任務很明確。做那麽多事情,在這麽短的時間,要必須完成,同時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疊加,有些改革是從消化期來,可能造成風險,需要權衡。比如房產稅立法,按照原來的進度現在應該進入一讀了,現在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反應。三中全會講到加速房地產稅立法,改革個人所得稅,在時間順序上,稅的邏輯上也是個稅在後面,所以個稅也在後面。三期疊加:換擋期是客觀的,不用環境約束,只說人口就要換擋;消化期,是杠桿率、全要素生產率下跌、產能過剩。進入停滯陷阱的可能性是五五開,一點都不矛盾,搞不好就大於50%。

這是我們不作出很有作為的調整就會落入停滯陷阱。

不落入陷阱,怎麽樣的途徑?

第一,最大的潛力在於釋放農業人口。14年的城鎮化率比相近的人口低10%。12年是52.6。但是戶籍人口很低。日本,老齡少子化根本不可能。怎麽辦?第一個是改革農業。從種子到餐桌,全程補貼,幹預了資源分配。東北:大豆高粱。最低收購價代替了市場,最後都去種玉米了。實際上6000億斤糧食就夠口糧,剩下的是工業的。退耕還林。如果回到承包制。現在是國家用經濟杠桿配置資源,而非市場配置國家補充。怎麽辦?把價格放開。保護輪種,休耕補貼,放開價格,進行進口。我們總有戰爭思維,如果說別人卡我們怎麽辦?拜登只有一件事:中國人什麽時候買他的牛人?阿根廷:你可得買我的大豆。他們會卡著不給我們嗎?現在進口大豆最多的是美國、阿根廷、巴西。阿根廷出口大豆還征40%關稅。其他的,東南亞大米就讓東南亞種,互相補替,把農民釋放出來。留庫存就可以了。農民如何征收?種其他的東西比糧食都是4、5倍的收益。土地流轉,現在已經開始了。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國有土地在用途管制的情況下,每個省選一個市去試點,大戶就越來越多。我們可以適當的對糧食補貼,但不要補助全過程。現在連用什麽樣的拖拉機都管。實現農機械補貼後,工業生產值增加了3000多億,其中一半是補貼。實際上做後補助,愛怎麽種怎麽種,把標準卡住,農藥殘留是多少的就不要。現在我們用了世界1/3的化肥,造成汙染,分解為氮氫化合物。這樣釋放出了勞動力和農地,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民增收。

第二,戶籍改革。公共服務,特別是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要隨著人的流動而流動。現在跟教育部合作,終身學籍支付。上次給了亞行的行長面子,考慮了常住人口因素,沒有全部安裝常住,因為受不了。100個人小學,農村就不錯,教師配6個。走掉了50個,難道只剩下3個?不太現實。所以轉移支付要根據人口流動而流動。戶籍制度必須改革,但是不理想。去年七月份,國務院發了文件,現在十四個省市出臺了落實的方法,但是人們最願意落戶的省份,一個也沒發。

第三,是合理的城鎮化是我們巨大的內需。必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帶,才有就業機會。從設計、品牌、物流、生活服務、制造業。西部地區圍繞省會和一兩個重要城市。過程中出現農業人口進入非農時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十四個省市出臺的政策。我們必須打破勞動力流動的阻力。各地都有很多限制。實際上人是有自由遷徙權的,但是58年之後就逆轉了,因為解決不了糧食問題,實際上沒有了。在勞動力充分流動方面,正文中,我們沒有改過,導言、總綱上略加一點。因此就有,某些城市,必須有產權才能落戶,租房為什麽不能落戶?德國人80%是租房。改這些東西需要修改憲法,是市場經濟的東西。勞動力要去的地方就讓他去,當然要有一些限制。去紐約也有限制,比如交稅時間、學校貴,但是人家沒有戶籍。對於服務業和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第四,市場解除管制,國務院在推動簡政放權,也有一定的效果。總理一直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看到,企業的創新能力要差一些,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創新能力要上來。適當的要向高端引導,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基金,FOF,引導社會上的基金做引導性的工作,減少腐敗機會。當然這里面有稅制改革和財政改革。房產稅是必要的。土地財政被誇大,之後農地變為農民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建設用地分為:宅基地、副業、經濟用地,符合用途管制下的要同等入市。現在說土地財政有很多收入,實際上地方在土地方面的凈收入只有20%,因為還要拆遷補償等成本。同等入市後收一筆錢。總之地方財政收入會少一點,但不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用地來解決問題。最近的七八年,建設用地增加了70%,常住人口增加了50%。同樣的城市,比世界平均的人口密度低得多,而且交通還更擁堵,說明激勵機制不對。今後應該有好的激勵機制,房產稅是好的激勵,做一個好的城市。還有財政改革,該做的事情都要做。

社保制度改革:必須要改成國家直接管,否則要流動怎麽辦。管,不需要對每一個人都直接做,讓制度做成勞動力自由流動。我們必須要改制度,現在是負激勵,不改成正激勵,提高統籌梯次就是災難。社會保險精算平衡、投資收益。需要重新調整,否則就過不去,當下過不去,快速的老齡化也過不去。

醫療保險問題更多。醫療改革,隔壁大學都錯了。要重新考慮怎麽改。

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三中全會都講了。四中全會的依法治國改革,沈陽設立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深圳。全國還得設立,處理跨區域問題。中央財政占比提高,處理跨區域制度。兩個地方試點,之後繼續,就可以市場統一和公正。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確定下的任務都完成,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現在的時間非常關鍵,我們只有10年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上去,走出停滯陷阱。最大的難題還是去杠桿化,不能再積累了,不然之後風險爆發無法收拾,而又不能失速,地方債務。新的預算法,只能是發債方式,但是只有1萬1千的,地方融資平臺是國務院在08年發文搞的。4萬億中,財政花的1萬億,其他的是銀行。間接稅是跟PPI掛鉤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很快。但是現在問題出來了。現在如何去掉杠桿,只有新發債的方式。老的債務怎麽辦?得認賬。發了一萬億替換額度,還有繼續的;做PPP項目,我也很害怕,全國已經有了1萬億的了,馬上要出規範文件,怎麽是真的PPP。企業方面,股本市場好的時候,應該發展PE\VC,資本加大。不大可能很快壓縮債。美國出問題的時候,銀行死活就不貸款了。我們不能讓泡沫破滅。去杠桿,不失速。改革需要規範,清理稅收優惠,行政性的各地優惠政策競爭。但是清理的厲害了,企業就跑了。所以有些措施就在於權衡。社會穩定和改革進度,改革進度與改革力度直接的平衡。08年的法律是超前的法律。11年出的勞動保險法,規定個人賬戶可以繼承,還叫保險嗎?保險是大數定律,是互濟原則,短壽補長壽,短壽的人繼承了,長壽的誰來做啊?這是儲蓄了。醫療保險是一輩子交保費,退休後也要繳費。這些是老齡化面對的問題,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老百姓理解嗎?要權衡。難度比20年前大多了。

我們可以不采取措施,5以下的速度,改革,6.5%到7%。兩個一百年目標,2020年全面小康,從現在開始要6.6%的人均GDP速度。如果沒有真的措施達不到。

這次比94年那次難多了,94年是抑制通貨膨脹,現在是通貨緊縮,三期疊加。而且現在社會觀念在發生變化,勞動致富不像以前那麽受到認可了。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按照習近平主席親自起草的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的要求,全力推進。現在我們也在研究十三五規劃,不僅要提出發展指標,更是要落實措施。

Q:我最近看到豐田的股價已經又漲到140元了,所以說下一個經濟危機是不是又快來了?而且我很懷疑,下一次是不是在中國開始?

A:第一,不太可能是從中國開始危機,因為比中國糟糕的地方多的是。第二,我們現在起草十三五規劃的時候,上層的認識大體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人采取的應對方法可能不同,有的偏當前,有的看得長遠。就像總理講的,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還很多,比如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還可以帶來勞動力的釋放。第三,現在我們的要求是降杠桿、不失速,所以我們推廣PPP,這是一個當下、長遠都有用的方式。不論如何,我們要先混過當期。至於說經濟的風險點,我想主要還是在於歐洲,問題很多。

Q:我想問一個關於土地財政的問題,最近讀了一篇新聞報道,他們說土地招標出售和交付現金有先有後,不知道是不是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壓力?

A:哦我剛才說的誇大,是指那些認為土地轉讓的凈收入是我們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的說法。當然了,把土地整熟是建設過程。有些人拿毛收入來討論是誇大了土地的貢獻,我們在討論時必須列收列支。對於土地出讓,第一是補償的力度越來越大,我們征地後給農民補償。第二,在統計上,我們遵循了IMF的方法,是國有資產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外一種形式,不算收入。第三,對於地方財政,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問題,那麽多建好的工程能賣出去?

為了保增長,我們在做棚戶區改造、低收入保障房,基本上采用PPP的方式。可是對於那些房子,問題在於沒人要,是周期問題。

Q:我想問一個關於社保的問題。您剛才提到要提高繳費,具體的參數能透露一下嗎?另外國企資產補貼是什麽樣的形式?

A:哦我剛才只是講精算平衡原則,繳費率是其中一個參數。我們國家的繳費率,8+20,是偏高的,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在97年之前的人,沒有繳納過養老金,只能靠後人提高繳費率來彌補,是個欠賬。這部分錢因為成本沒有真實化,變成了國企利潤,最後上繳政府,一部分用於投資,另外就是支出了。我們現在要補充,可以,那我就要加稅,所以最後還是要拿出資產。第二,如果我們維持當前的替代率,美國是37%,8+8(實際上是14%,2個點給了醫保),而中國是40%,8+10,就夠了。第三,有負激勵問題,沒有實現三中全會中的多繳多得的願望,最後就是傻瓜多繳納。各個地方的情況也不同:東北是8+20,不夠,所以在費基上做文章;山東是8+18,深圳是8+13,浙江是8+16。

Q:樓部長,您說沒有高增長了,是說我們就要過上苦日子了嗎?現在我們連房子都買不起,以後是不是更買不起了。

A:我們要鼓勵租房,這個觀念要變。現在是姑娘沒房子不嫁,小夥子沒房就不算成家立業,不行。房價現在太高,租金要上漲。而之後我認為房價會下跌。

Q:大眾創業能帶來多少GDP的增長?我是指在需求上。

A: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根據國際的統計慣例,只要半年有工作就算就業了。

Q:對於放開二胎,之後會不會有更加大幅度的政策出臺?

A:二胎雖然放開,但是生育率上升比有關部門的預計要低。據研究,收入到7000美元的時候就不願意生了。我懷疑,很快計劃生育政策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了(笑)。

(來自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1

DSP廣告也是“互聯網+”落地的一個途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9/149909.html

黑馬說:2015年5月20日,DSP廣告服務商品友互動在上海舉辦了其第五屆品友互動全球程序化廣告峰會,其主題為“跨屏時代,順勢而為”,意在探索跨屏時代程序化廣告發展趨勢。本來計劃參會人數在500左右,結果到場人數超過了1200人,現場氣氛只能用“人滿爆棚”來形容,DSP竟然有多大的魔力,能夠吸引這麽人前去參加這個會?

文 | 王吉偉

偉哥的觀點:一方面是因為這次峰會的主題涉及到“跨屏時代”。這個詞一下讓人想到前兩年業界熱議的“四屏時代”,其中透露的是更多的廣告載體與展現數量;另一方面,DSP廣告是當前全球最熱的互聯網廣告交易形式,寶潔公司2014年有70%以上的廣告都是通過程序化購買實現的,國內的很多大中型企業也開始重視DSP廣告的投放。2014年,中國移動廣告市場規模達275.6億元,較2013年增長137.38%,在整體格局方面,移動廣告平臺競爭趨向白熱化,移動化比例還不算太高的DSP成為廣告商的必爭之地。

當然,DSP廣告被重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DSP是“互聯網+廣告”的最好廣告形式。DSP結合企業的CRM數據、網站第一方數據、企業自采的第三方數據,恰恰為“互聯網+”融合傳統企業提供了一個可行性方案。DSP是企業信息化方面的互聯網化,同時也是企業營銷的互聯網化。企業品牌宣傳、用戶洞察以及通過數字程序化廣告投放而帶來的大數據,對下一波數字營銷策略以及未來產品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以DSP為代表的互聯網廣告也就跟O2O、平臺及生態一樣,成為“互聯網+”落實的一個途徑,成為“互聯網+”不可缺少的內容。是以,本文從“互聯網+”角度與大家探討互聯網與DSP之間的關系。


大數據對DSP的推動及影響

幾年前大眾對big data的探討還是止於紙上 ,幾年後則是落實在各種理論及具體應用上。阿里則直接將當這個階段定義為DT時代,足見其對大數據的重視。而當前,大數據又成為“互聯網+”融合企業的重要途徑之一。DSP的興起離不開Hadoop、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目前DSP行業是大數據商業落地的最佳模式之一。在大數據產業迅速發展之前,品友做的是人群定向廣告,即,通過對接某一個媒體網站,分析它的訪客行為,為這個媒體網站優化管理它的廣告位;或者對接某個品牌的官網,對它的訪客在其他的地方進行再次曝光,引起關註,叫做“訪客找回”。現在來看,這些都是大數據的早期表現形式。

說說大數據對DSP廣告的影響,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對DSP行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帶寬的增加以及機房費用的降低,使得大數據融入DSP的成本也大為降低。同時,DSP廣告也可以通過數據報表與曲線形象的為客戶表達出廣告投放效果,展示大數據在每個服務行業的典型應用。具體的應用形式則是,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個相關的數據分析工具分析該行業及企業的全部數據與維度,是一種個性化與定制化的廣告服務業務。


品友互動的大數據觀

作為國內最大的DSP廣告服務提供商,品友認為,當代的人們生活已經離不開廣告。沒有廣告的宣傳與導購,人們無法從數以千萬計品牌與產品中挑出高質量的以及適合自己的產品。企業更是離不開廣告,每一個時代都離不開廣告,只是廣告形式有所不同。譬如互聯網時代就需要互聯網廣告的形式,而當前網絡則已經進入DSP時代,整個行業則都在關註與研究DSP廣告。研究的不是廣告存在的意義以及對人們心理的影響,更多的則是探索如何通過大數據更好的為商家提升廣告的效能和效果。實現廣告效能與效果的提升離不開大數據支撐,同時想要實現更好的廣告效果,如何覆蓋更多的人群,都需要通過移動的數據試錯與數據分析。沒有大數據,就沒有如此完善的DSP廣告。

品友服務各行業用戶多年,擁有非常全的行業數據。對於這些數據的應用,大多還是發乎品友止乎用戶的數據服務上,即為程序化廣告投放的客戶服務,並沒有做數據交易的想法。而對於這些大數據的認識上,品友也有深入的見解。就如品友互動創始人黃曉南所言,數據本身沒有任何價值,數據的價值在於流通。只有流通起來的數據,才能顯示行業的情況,才能反應行業中相關人類的各種行為,進而才能進一步分析每個人與物的屬性。


移動互聯時代DSP廣告成為主旋律

移動互聯讓廣告投放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與個性化,同時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多個移動設備,所有的移動產品都是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產品,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傻瓜化的產品,要求所有操作都是可視化的懶人操作,所以幾乎每個移動設備都要配備一塊兒屏幕。無論是移動媒體、樓宇廣告、智能硬件、可穿戴裝備,以及家庭互聯網中的電腦、手機、PAD、電視等四塊屏幕,這些設備具備屏幕展示,都是DSP廣告的優良載體。品友互動這次在上海的第五屆品友會的主題正是跨屏時代,跨屏展示將會成為程序化廣告投放的發展主流。我們常說展現是DSP廣告的最大價值,如何將展示渠道最大化則是DSP企業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有數字化展示的地方就會有DSP,這個說法一點兒都不誇張。品友移動正在研究樂視TV等互聯網智能電視的程序化廣告投放程序,適配電視屏幕的DSP展示技術將會成為程序化投放廣告發展的一個方向。能夠展示DSP的遠遠不止於上面所說的幾塊兒屏幕,更多的與各種場景相適配的屏幕正在被不斷開發並應用。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的發展將會帶來更的DSP展示載體。在將來,DSP廣告是完全可以出現在你的Google Glass上的,在你開會的全息投影的場景中,在你遊戲頭盔的虛擬現實遊戲世界中,都有可能成為DSP的展示載體,DSP已經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廣告主旋律。


從“互聯網+廣告”到DSP廣告

總理多定義的“互聯網+”是一種政策,即“通過“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意味著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具體則是通過上面所列的這些技術來實現互聯網與傳統企業的融合。廣告這種純服務企業的商業形式,與“互聯網+”一樣也是要融入各行業的,同時廣告與媒體一樣,在每個時代都是以最新的形式與頂尖的技術存在的。在當前的“互聯網+”大時代,DSP是廣告行業最先進的廣告形式,也是互聯網+廣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同時,“互聯網+”融合各行業的初級階段是實現行業的信息互聯網化,這恰恰是互聯網廣告存在的基本作用。互聯網廣告將產品信息廣告化與信息化以數字的形式呈現在網上,更高級的廣告模式DSP則將廣告展現做了最大化的適配與個性化處理,將廣告投放的效果提升,並實現全網廣告的整體投放與檢測,這正是互聯網+行業最需要的產品形式。如果說大數據、雲計算等是“互聯網+”融合傳統行業的方式,DSP等互聯網廣告形式則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將會成為傳統企業的多維度大範圍信息化的必需。

在以往對“互聯網+”的研究中,偉哥與朋友討論過電商、O2O、平臺、生態、極致單品、社群等多種融合傳統企業的方式,唯獨沒有探討過互聯網廣告這種直接可以將企業營銷信息化的形式。現在來看,DSP這種廣告形式可以算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快速實現企業營銷信息化的方式。

如果將DSP推而廣之,則會有更重多的中小傳統企業實現信息化,這就邁出了其轉型升級的第一步,這個意義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當然,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品友互動這樣的企業誕生。

那麽,品友互動是否介意做個“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導師呢?\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吉偉,自媒體人,微信:mcjave,公號:王吉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近日,A股在5000點附近震蕩加劇,動能略顯不足。在一路高歌之後,市場對階段性調整的預期正越來越強烈。與之相比,恒生AH股溢價指數升至142.88點的歷史高位,意味著A股較H股出現逾四成的溢價,H股估值優勢進一步凸顯,加上此前政策利好持續釋放頻頻刺激港股市場,港股成為不少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此外,滬港通啟動後,A股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H股,對港股市場成交額帶來較大幅的提升,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時布局H股有較大的套利空間。

那麽,對於散戶來說又該如何投資H股呢?目前,市面上投資港股的方式大致有三種:港股直投、滬港通以及投資於香港市場的基金(主動基金、ETF、LOF以及分級基金)。

一、港股直投。如果要直接投資港股的話,投資者要攜帶資料親赴香港找在港券商開通香港證券賬戶,按照現行制度,直投港股的交易成本中包括券商傭金(通常為0.25%,且有100港元最低收費)、交易所費用(0.012%)、政府費用(0.1%)等,而且多數的港股實時行情也是收費項目,散戶們需要付出較高的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

二、滬港通。目前開通滬港通業務的門檻為賬戶總資金為50萬元,通過這個方式投資港股將以港元報價、以人民幣結算。滬港通所涵蓋的股份占A股總市值的90%左右,但只覆蓋二級市場交易,不包括首次公開招股(IPO)。

三、選擇購買跟蹤港股以及港股指數的基金。其便捷簡單的特性成為了不少投資者的首選。但值得註意的是,主動管理的基金在香港這樣相對有效的市場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更大,同時由於運作不透明,投資者很難對收益進行準確的預估。港股指數LOF及ETF方面,目前沒有港股指數ETF能達到兩融交易的標準,兩類基金均不具備杠桿交易的能力。

因此綜合而言,港股指數分級基金是當前大多數投資者最佳的港股杠桿投資工具。對於看好港股市場的投資者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買入母基金,進取型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在二級市場買入帶杠桿的分級B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銀華H股分級是首批集分級、T+0、QDII、LOF四大特性於一身的公募基金,投資銀華H股的話不但可以以合理的成本獲得帶杠桿的港股風險暴露,還可以利用三類份額上市交易以及母基金T+0的特性快速進出。銀華H股B也成為搶籌港股價值窪地的優質工具。目前的港股分級跟蹤寬基指數,未來隨著細分的行業和主題分級基金的推出,投資者杠桿投資的範圍可迅速擴大。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29

林全內閣 當心「途徑依賴」問題 一份新閣員名單 隱藏的思惟與窘境

2016-05-02  TWM

蔡英文當選總統三個多月,林全內閣成員千呼萬喚始出來,部分部會首長甚至有難產之虞。 「英全體制」用人與找人出現了什麼問題,未來該如何解決?

「我找了七個人都沒有答應,原因都是這個位置太困難了,後來我放棄找業界,找公股公司的人還是被拒絕,他是我最後一張牌!」準行政院院長林全在宣布櫃買中心董事長丁克華擔任金管會主委時,曾如此感嘆。

這段話,既凸顯了台灣近十年來日益惡化的「人才不願出任公職」問題,或許也是林全內閣人選截至目前被許多評論認為「了無新意」的原因。

用人太保守!

新內閣平均年齡史上最高

新意不足的評論,首先針對年齡而來。林全內閣是台灣民主化以來,內閣平均年齡最高的一屆,就目前已公布的名單,平均六十.七歲。

民進黨大老林濁水指出,李登輝執政時,一九八九年李煥組成解嚴後第一任內閣,平均五十九.五歲,此後每次改組平均年齡就降低一次,降到蕭萬長時期五十六.九歲。陳水扁執政,從唐飛內閣平均五十五.七歲,一路降到二○○五年謝長廷內閣四十九.九歲。但馬英九政府劉兆玄內閣平均五十七.七歲,陳沖內閣平均五十八.二歲,「內閣越來越老,越來越找不到人,國家不知要到哪裡找人。」當然,年紀大與執政能力不能畫上等號,在美國,雷根以七十歲高齡出任總統,不但開啟「雷根時代」,也贏得人民愛戴。可見,民眾不一定在意內閣成員年紀大不大,只關心問題能不能解決,以及政府有沒有計畫性地培育人才。

只是,蔡英文從○八年擔任民進黨主席後,就強調權力世代交替的重要,民進黨一六年能重返執政,年輕世代的支持是重要推手。但四十六歲的準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在扁政府出任青輔會主委時三十四歲,無論當年或現在,都是內閣最年輕的部會首長,顯然過去八年來,泛綠陣營在人才養成上,猶在原地踏步。

另一方面,林全內閣把相對年輕,但也在五十歲上下的吳志中、邱垂正、龔明鑫、詹順貴、陳吉仲等,分別放在外交部、陸委會、國發會、環保署、農委會等副手位置,擺明先歷練,未來可望扶正,但也凸顯用人態度相對保守,這會不會形成「英全體制」的執政風格,值得觀察。

「內閣平均年齡高,是因用人不夠大膽,比較年輕的人只敢放次長;年齡不應成為標準,但若都沒有年輕一輩來當政務官尤其部會首長,長遠來看是大問題。很多領域應該讓年輕人出來做,卻未考慮,難道只有鄭麗君一人可用嗎?」政論名家、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姚立明點出這個問題。

換言之,年齡雖然不一定是問題,但用人有沒有打破「途徑依賴(指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不能輕易走出去。)」才是問題。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日前就以〈新政府不可陷入途徑依賴〉為題撰文指出,新政府說要革新、採新經濟發展模式,卻又嫌年輕一代學者沒有執政經驗,忘掉蔡英文當年是以四十歲出頭、沒什麼執政經驗的學者從政而一鳴驚人。他並指出,新政府任用大批「有經驗」的前朝官員入閣,「也許有些確是人才,但他們若不檢討和承認過去政策的錯誤,則可能仍被那時的觀念帶著走,甚至為了掩飾當年的錯誤,而讓未來政策再錯下去。」「希望這些官員和他們的上司都要切實檢討,不要被過去不恰當的政策和思考牽著鼻子走。」陳博志提醒。

閣員太難找!

凸顯國會育才效果不彰

除了年齡問題,外界非議的另一重點,在於政壇繼「台大法律幫」後,由於丁克華及準財政部部長許虞哲,都是林全的政大財政研究所同學,加上主計長朱澤民也系出同門,因此看似出現「政大財稅幫」。

但如林全所說,金管會主委是「找了七個人都沒答應」之後的結果,且據了解,關於財政部部長人選,許虞哲也不是第一位被徵詢的對象;換言之,「政大幫」或許是在人才難覓情況下的巧合,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檢驗這樣的用人、這些新內閣的施政,是否存在「途徑依賴」的思惟。

進一步而言,各國國會均有培訓執政人才、成為內閣「牛棚」或「農場」的功能,除內閣制國家,美國總統也大部分是國會議員出身,國會是最好訓練新人與國家領導人的場所,但台灣這項功能不彰。

「過去陳水扁與馬英九曾想把國會與內閣連結,但之前立委素質不佳,一軍不願進國會,就沒部長可找,惡性循環下來,林全內閣又想排除國會議員與政黨的影響,更找不到人,但不透過國會培育人才,將來怎麼辦?」林濁水說。

人才需要土壤才能茁壯,在此過程中,政黨、民意機關與媒體也應扮演正面力量。既然大部分部會首長已就定位,執政團隊應盡速提出願景,並以實際作為交出施政成績單,才不負人民所託。

撰文 / 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