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吉利“迎娶”沃尔沃节前好事难成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100210/000000148880.shtml


CBN记者 赵奕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交易在春节前将不会有结果。

昨日,吉利控股(00175.HK)总裁杨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关于春节之前将有结果的传闻不实。对于能否在2月底前草签并购协议,杨健表示:“尚未确定。”

彭博社昨日援引接近并购交易人士的话也称,吉利收购交易无望在中国农历新年之前达成。报道同时指出,融资谈判和签署文件的细节已经陷入僵局。

目前,关于吉利并购交易的时间节点有多种说法。

此前,国内有媒体报道称,正式签署日期在2月8日,但双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并无任何动作。

随着春节的临近,外界也在猜测会否在农历新年前达成交易,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也许会有一个快速签署的流程来帮助双方在更快的时间内达成协议。”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不过,这一说法未获得吉利方面的正面回应。

吉利汽车负责收购事宜的童志远对本报记者笑称,关于合同签署的日期,整个吉利团队都在看媒体的“时间表”。

“每次我们开会时,先说说媒体都报道我们何时会签署合同,再谈我们能否实现这个目标。”童志远表示。

而吉利负责并购事宜的新闻发言人袁小林给出了一个极为“官方”的说法——协议将在一季度完成,而交割定在了二季度。若按上述说法,并购协议将在3月31 日前签署,并在6月30日前完成合并。但对于商业谈判来说,这仅仅是最后截止日期,在执行过程中提前或是延宕,都视谈判的具体进程而定。

不过,也有事实可以佐证2月14日前达成协议的观点不实。福特首席财政官刘易斯·布思本周将在美国出席福特的董事会,他无法在周末(春节)之前赶赴欧洲,也就不会有机会与吉利方面的人一起坐到谈判桌前。

吉利设在伦敦的发言人蒂姆·伯特也对媒体表示,协议签署的日期将在第一季度末。福特的发言人马克·特鲁比称,该公司的目标是在一季度签署一个详细的交易协议,并在二季度末前完成整个交易。

对于此项交易的最后工作,袁小林解释道,主要是各种法律文件的签署工作。

至于吉利收购的资产包,将包括:沃尔沃自有知识产权的商标、专利及注册等2450项;福特无偿转让给沃尔沃的发动机、平台、模具等技术专利及有关权利 1500项和200多个设计专利;福特无偿许可给沃尔沃的发动机技术45项,安全技术20项等;福特有限许可给沃尔沃的混合动力技术专利230项,及其他 沃尔沃完成生产和未来发展计划所需要的技术。

袁小林强调上述技术与授权正是吉利想要的,不存在任何打折扣的情况。

目前,吉利汽车在北京共注册了两家公司,分别为成立于2009年12月22日、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成立于2009 年12月23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北京吉利凯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童志远。童志远在吉利内部被定为“中国沃尔沃项目首席运 营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6

群創迎娶奇美電 婚期為何難拍板?

2010-02-08  商業周刊





「還好新郎不是我,不然肯定老個十歲!」一月二十八日,友達法說會當天,友達執行長陳來助回應全場法人,對於新奇美合併案的看法。

沒想到陳來助這句話才講完,當天群創就公告,將新奇美的合併基準日從計畫中的三月一日,再往後延一個月。

當年,陳來助主導的友達、廣輝合併案,雙邊人馬餐風露宿,無日無夜的進行前置作業準備,費時近六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合併。

涉及群創、統寶與奇美電的新奇美三合一合併案複雜度更高,合併基準日卻已一夕三變,從最早的四月三十日,提前至三月一日,再到現在的四月一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鴻海集團主導的新奇美,急於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合併不可?

「新奇美電子合併的過程並不輕鬆!反壟斷案還是主要關鍵!」台灣一線面板大廠高層人士明白指出。

美國司法部四年前對面板業提出的反托拉斯指控,去年十二月十日,奇美電子資深副總經理林榮俊宣布,奇美電子也已認罪,並同意支付二億二千萬美元的罰金。

只要反托拉斯法案的問題未解,群創與奇美電還沒合併,雙方就是競爭對手,不管雙方談什麼事,都要有律師陪同。因此鴻海集團沒法私下先行將奇美電的技術納入鴻海集團的應用範圍,以及進行聯合採購,大大影響雙方合併綜效。只有提早合併,才能解決這個最棘手的反托拉斯法律爭議。

這個反托拉斯案,更衝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當初決定閃電娶奇美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奇美電的液晶電視廣視角技術。

新奇美合併進度 牽動鴻海液晶電視組裝訂單

鴻海在去年買下索尼位於墨西哥的電視組裝廠,做為其進軍液晶電視整機組裝代工的灘頭堡。對應需求,群創必然得跨入液晶電視面板生產。然而,過去以監視器面板生產為主的群創,手中並不握有電視面板主要關鍵技術之一的廣視角技術!

台系面板業者指出,「目前市場上應用最多的VA廣視角技術主要由夏普(Sharp)掌握,但夏普擔心樹立太多競爭對手,對廣視角的技術授權態度保留,群創若未經授權就投入廣視角技術的電視面板開發,得承擔被夏普等面板廠提告的風險!」

除夏普外,奇美電同樣握有電視面板的廣視角技術,同時也與夏普簽訂面板技術交叉授權合約,這也是為何群創與奇美電合併,且群創為存續公司,但是新公司卻沿用奇美電名稱的主要考量之一。

因此,新奇美合併案的進度,成了鴻海集團今年進軍液晶電視組裝訂單的關鍵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1

吉利18亿美元迎娶沃尔沃 京津沪穗争当内地工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9/4MMDAwMDE3MDU4MA.html


21世纪网讯 “吉利”昨日正式迎娶瑞典新娘“沃尔沃”。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昨日晚间宣布,已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 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最终交易完成时间将推迟到今年第三季度。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 史上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也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首次收购国外高端品牌车企。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在哥德堡签署了该协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李书福在协议签署 仪式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

除了股权收 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这些协议充分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 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福特公司从2008年开始公开出售旗下亏损的沃尔沃 品牌。该公司去年年底与吉利达成收购协议纲要。今年早些时候,双方表示有意在3月底前结束交易,完成沃尔沃所有权的转移。从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开 始,到最终签约,吉利为了这次并购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据悉,目前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 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据了解,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及其牵头成立的财团,早已承诺为李书福提供至少10亿美元的贷款。浙江、北京乃至天津等争夺 VOLVO国产项目的地方政府,预计也将为李书福提供至少5亿美元的资金。此外,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去年高盛入主已经为吉利带来 3.3亿美元的资金。同时,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吉利在当地的低息贷款提供担保。因此,李书福目前手握的现金流已经超过了此次收购所需的18亿元。不过, 盘活沃尔沃需要更多的后续资金投入,预计,国有银行以及相关财团将是吉利今后资金的主要来源。

根据李书福已经制订的重组计划,沃尔沃在未 来4到5年内,将在现在年销售数量40万辆汽车的基础上,达到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能力。这一计划主要是增加中国的销售数量,同时也雄心勃勃地把目标锁 定在沃尔沃的传统市场欧洲和北美上。

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使得生产更贴近 中国市场。此前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吉利沃尔沃国产地址确实已定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并且北京市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巨额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北京市政府还 可能在吉利沃尔沃正式签约之后,针对沃尔沃的配套商入驻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

吉利计划在中国兴建沃尔沃生产工 厂,年产30万辆汽车,利用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廉价劳动力来增加其销售数量并削减成本。李书福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在中国沃尔沃工厂选址方面,天津和北京 是首先选择的两个地方。但知情人士称,吉利集团同时也在广州和上海选址。

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在当天签约仪式后举行的记者招 待会上说,原定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的所有交易工作将被推迟到第三季度。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表示,沃尔沃轿车公司存在员工退休金缺口、负债、现金和运营 资金核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收购交易也要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这些工作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

作为此交易的组成部分,吉利集团将继续保持 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沃尔沃目前拥有两座汽车组装工厂,分别在瑞典和比利时。此外,沃尔沃在瑞典还有一个 发动机生产厂。沃尔沃目前在全球有数万名员工,其中约1.6万人在瑞典。

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 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继续保持沃尔沃轿车在安全环保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拓展沃尔沃轿车作为顶级豪华品牌在全球 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此协议还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在对退休金缺口、负债、现金和运营资金 核算的基础上对收购价格进行常规性的调整后,吉利和福特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另外,针对收购后可能会出现的企业文化冲突问题,李书福 说,中国企业并购外国品牌都存在企业文化冲突问题,但他坚信吉利集团能够克服困难,为沃尔沃轿车在中国及世界市场上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谈及瑞典工会从 反对到最终支持收购一事时,李书福说,在签约仪式前一天和工会专门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工会在对吉利集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最终支持收购沃尔沃一事。

瑞 典副首相兼工业与能源大臣毛德·奥洛夫松也表示,沃尔沃轿车被吉利收购后,将会面临各种挑战,但这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因为沃尔沃轿车需要新投入,也将 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和未来。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副署长、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认为,沃尔沃轿车易主吉利后,在中国获得的机遇要远远大于其面临的 挑战。他表示,如果沃尔沃轿车依托吉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瑞中双方在商务领域就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两国将会在汽车工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开展更多深层 次合作。

附:吉利收购沃尔沃历程

2010年3月28日 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

2010 年3月 吉利筹资预计月底购沃尔沃

2010年2月 融资谈判陷入僵局

2009年12月 吉利就收购沃尔沃商业条款与福特达成一致

2009年12月 吉利为“迎娶”沃尔沃招兵买马新加盟数名高层

2009年12月 中国商务部表示支持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

2009年11月 吉利海外战略走出三大步正与沃尔沃实质性谈判

2009年11月 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就细节进行谈判

2009年9月 吉利称母公司将联手内地政府竞购沃尔沃

2009年9月 吉利首度证实竞购沃尔沃或联手中资投资机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1

潤泰債太多 迎娶南山再生變

2011-4-4 TCM




三月二十八日,中信金決議以一億八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三億元)、約○.五七的價格淨值比購併台灣大都會人壽全部股權,代表這家全台銀行保險通路龍頭,正式搶進保險事業灘頭堡。

就在南山人壽後,今年最受矚目的外商壽險標售案落幕之際,台灣保險業因此掀起的戰局新變化,才剛要開始。

因為○八年銀行保險就以五二%初年度新契約保費(FYP)市占率,首次超過傳統業務員通路,隔年市占更達六三%,穩居台灣壽險業最大通路。

中信金開啟新局! 保險通路王自己賣起保險

事 實上,全台最會賣保單的中信保經(中信金子公司),去年一千三百億元的FYP,只輸給冠、亞軍國泰與富邦,位居第三。政大風管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觀察,儘管 大都會人壽目前九百多億元資產規模,約僅南山二十分之一,但至少確立銀行加保險的經營模式,「只要有資源支持,變中型保險公司不是不可能。」

「再小,總比沒有好,怎麼說也是家保險公司,」一位財顧公司高層說得直接,居銀行保險通路王,卻無自己保單可賣的中信銀,等於跛了一隻腳,加上著急其他保險公司大陸已有策略夥伴,跨足保險不但吸金速度快、又是沒流動風險的長期資金,可說好處多多。

只不過,一旦短期內中信的銀行保險通路獨賣自家保險商品,就等於排擠既有合作保險公司的生意。最明顯的是國內去年FYP排名第五大的安聯人壽,有近三成保單透過中信銀通路銷售,將受到不小影響。

因此,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在雙方正式簽訂股權購買契約的記者會場合二度強調,「不會尋求急速成長,都由大都會上架,會採開放式平台。」

但中信金買大都會,仍須通過金管會審核。事實上,除去年四月國票金臨時董事會通過買下台灣大都會人壽,先引發內訌,後又遭金管會質疑,其不具經營保險公司的專業與財務能力,駁回購併案。

為爭取金管會青睞,吳一揆一開口也不忘宣示此購併案全為自有資金、員工全數留用,更承諾全體保戶保障不變,希望該購併案快速核准生效。

南山案再掀波瀾! 被要求提供三百億現金

隨著大都會購併案大勢底定,現在外商壽險撤出台灣的風潮,焦點聚集在南山人壽。

就 在中信金買下大都會前四天,金管會再度要求潤成對南山二次補件。表面上,由於南山人壽擁有一兆七千億元資產、四百萬保戶與四萬名員工,金管會因此提出六大 要求,包括要求潤成提供新台幣三百億元現金或等值資產於保管帳戶並持有南山股權百分之百交付信託,且未來負債比也不得超過目前四八%水準等。

原本,潤成買南山案,一位外商保險公司總經理觀察,「這次的氣氛看來,應該會過。」沒想到,金管會此時做出罕見要求,令國內金融界感到訝異。

據了解,主管機關這次的六大要求,真正關切的是潤泰集團背後,各公司間交叉持股,以及質押(編按:用股票等有價證券抵押獲得融資)過高。

金管會積極關切! 憂心潤成增資力與負債比

依 據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告資料,截至今年二月,持有潤成控股四三%股權的兩大股東,潤泰全、潤泰新兩家公司相互交叉持股。以潤泰新為例,它的單一最大股東為潤 泰全(持股二八.○四%),但其持股的質押比為四八.一四%;同樣的,潤泰全的大股東潤泰新的持股,也有七三.六二%進行質押。

亦即潤泰全、潤泰新本身融資比率已相對高,更讓主管機關擔心未來這兩家公司對潤成後續的增資力與負債比率。

事實上,尹衍樑在潤泰全、潤泰新兩家公司中,沒掛名任何職務,同時也沒掛名潤成任何職銜。但身為潤泰全、潤泰新的實際主導者,卻讓主管機關沒有法源上監督空間,才會要求補充的「文件」越來越多。

潤成想在短期吞下南山這隻保險金雞,恐怕還有得等。

【延伸閱讀】南山案輸家博智,因禍得福

爭奪國內南山人壽案,最積極的三家公司裡,除得標的潤成控股,仍為南山案,與金管會進行「文件往來」外,兩次競標失利的中信金,如今改買只有南山二十分之一的美商大都會人壽,遠離南山主戰場。

原本在第一次競標中,打敗中信金的私募基金博智,在歷經近一年半的南山爭奪戰中,最後雖然失去南山,但卻在大陸的保險市場大有收穫。

博智原本宣稱,購併南山後,將與其在大陸所投資的新華人壽合作,進軍大陸。但去年八月底,金管會否決博智入主南山後,博智就在去年十一月底、中國新華人壽增資案前,以每股人民幣三十多元的價格轉讓手中四.五%持股。

依據中國《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博智握有的新華人壽持股,是由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在○六年五月,以每股人民幣三.二元轉讓股權。對照三十多元的賣出價,四年不到博智在大陸保險公司獲利少說進帳十倍。

【延伸閱讀】融資比過高,恐影響現金流 —潤泰集團旗下公司交叉持股現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98

中信迎娶里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877.html

 今年秋天,會在香港的里昂證券(CLSA)的投資者論壇上見到哪個明星?

  這是個假設性的問題。每年9月,里昂證券都會在香港舉辦奢華的投資者「派對」,而重金聘請的表演和演講嘉賓總是為基金經理們津津樂道。去年他們請來好萊塢影星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在論壇上發表演講,美國流行歌手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Aguilera)被作為壓軸表演嘉賓。但今年,被中國最大券商亦為國有券商——中信證券(600030.SH;06030.HK)收購後,他們會否保留這一文化傳統?

  「答案是肯定的。」中信證券副董事長及中信證券國際行政總裁殷可告訴財新記者。

  7月20日,中信證券公告稱,作為海外業務拓展平台的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國際,將以12.52億美元的總對價、全現金收購里昂證券100%的股 權,其中19.90%股權收購在3月業已完成,作價3.10億美元。餘下的80.10%的股權收購,代價為9.42億美元。去年10月,中信證券登陸H 股,募集資金約20億美元,為此次收購資金的來源。

  由於收購需要多國及地區的相關監管部門審批,整個交易預計將在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在過渡階段,殷可將作為中信證券代表加入里昂董事會。

  「預計整個交易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殷可說。

  中信證券的國際化戰略在歷經四五年的曲折後,眼看著要邁出堅實的一步。但圍繞此次交易的定價和未來的整合,市場仍充滿疑問。

買貴了嗎

  若以中信證券今年3月入股價計,里昂的價值約為15.6 億美元。現在,中信證券國際斥資12.52億美元分階段全購里昂證券,相當於變相節省3億美元,減價25%。

  然而,當中信證券公佈全資收購里昂證券的交易之後,7月23日開市,中信證券的H股和A股股價分別下跌了7.30%和4.10%。

  當天夜間,香港正值颱風登陸,掛起八號風球,然而中信證券的管理層仍在辦公室與超過200名投資人召開了電話會議,紓解他們疑慮,至深夜12時許才離開。

  一名美資券商分析師向財新記者指出,投資人的擔心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收購的價格,市場普遍反映有些偏高;另一方面是擔心整合後的兩國文化衝突。

  由於里昂證券並非上市公司,一些財務數據並不公開,有分析師從公開數據計算出,中信證券收購的價格大約為2.2倍PB(市淨率)。

  中信證券公告顯示,里昂證券2010年和2011年分別實現收入7.61億美元、7.39億美元,歸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6100萬美元和虧損的1000萬美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里昂證券總資產為44億美元,淨資產約為5.6億美元。

  不過,在當晚電話會上,中信證券管理層指出,如果把里昂證券的美國和日本業務計算在內,最終收購方案對應的市淨率約為1.95倍。

  過去五年,里昂證券平均每年的收入約7億-8億美元,佔到中信證券營業收入的15%左右;而從淨利潤看,過去五年里昂證券淨利潤約7000萬美元,佔到中信證券淨利潤的3%-4%。

  「這個價格不算太貴,也不算便宜。」香港一名基金經理向財新記者說,中信證券淨資本充裕,此次全現金收購後,淨資本金/淨資產比率將下降至 57%左右。由於收購後中短期較難發揮協同效應,利潤貢獻也不高;如果用收購資金去拓展衍生品、融資融券或其它創新業務,可能股東回報率會更高,這是最近 市場用腳投票的原因之一。

  一名關注券商行業的分析師指出,如果與國際投行相比,里昂證券的估值較高;但其業務主要在亞洲,由於亞洲業務增長較快,因此估值又不算高。

  由於A股慘淡,中信證券日前公佈的上半年業績不理想。截至2012年6月底,中信證券淨資產為841.56億元,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7.88億元,同比減少22.91%;淨利潤22.49億元,同比減少24.35%。

  2011年,里昂證券虧損1000萬美元。殷可解釋說,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提供留任獎金(retention bonus)。若扣除這部分,里昂證券2011年的淨利潤與2010年基本差不多。根據公告顯示,里昂證券2010年的淨利潤為6000萬美元。「里昂證券的利潤貢獻是相對穩定的。」殷可說,中信證券的目標是在收購之後,海外業務收入貢獻可以達到20%左右。

熱吻三年

  「現在只是CLSA的C,由Credit變成Citic(中信的英文),其它什麼也沒變。」殷可說,收購完成後,里昂不會更名,繼續獨立運作。

  中信證券與里昂證券的這場「法式熱吻」持續了三年。

  里昂證券於1986年由兩名《南華早報》財經記者Jim Walker及Gary Coull在香港創辦,後法國里昂信貸銀行(Credit Lyonnais SA)入股,更名為CLSA。2003年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 Group)併購里昂信貸銀行,里昂證券亦被併入集團內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東方匯理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成為里昂證券的大股東,持股65%,其餘35%則由 里昂員工及管理層持有。里昂證券目前在15個亞洲城市以及英美兩國擁有約1500名員工,業務集中在亞太地區,總部設在香港。

  與其它設在香港的跨國券商相比,里昂證券顯得「小而精」。里昂證券主要從事經紀和研究業務,較少涉及IPO業務,因此其也一直標榜為獨立的研究機構,受到來自投行部門的壓力以及利益衝突的情況相對較少。

  「相較其它大行報告,里昂的研究報告寫得生動,選題也很新穎。」一名香港基金經理向財新記者評價道。里昂證券最有名的,要算其市場預測專家伍德(Christopher Wood)和他的每週通訊《貪婪與恐懼》(Greed & Fear)。

  這對於一直有意拓展國際市場,希望借海外收購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中信證券,無疑是個好的切入口。但中信證券與里昂證券的聯姻幾經波折,方案几度變更。「談判對象都換了三撥。」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說。

  2010年,中信證券公佈了與里昂證券合作的第一套方案:中信證券將成為里昂證券大股東東方匯理銀行惟一的合作方,設立50%:50%的合資公 司。雙方不以現金出資,中信證券將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國際注入合資公司,東方匯理銀行將注入里昂證券。(相關報導見本刊2010年第8期「下一個目標:里 昂證券」)。

  2011年6月,中信證券公告稱,中信證券國際出資3.74億美元,將收購里昂證券和盛富證券各19.90%的股權(相關報導見本刊2011年第23期「中信里昂合資再調整」)。盛富證券為東方匯理全資持有。

  今年3月29日,中信證券再度公告,中信證券國際收購里昂證券19.90%的股權,但不再收購盛富證券19.90%的股權(相關報導見本刊2012年第14期 「中信囫圇吞里昂」),直至7月20日宣佈收購里昂證券其餘80.10%的股權。

  中信的國際化戰略,至今一直在造夢的曲折之中。

  2007年10月,中信證券與曾是美國第五大投行的貝爾斯登簽署全面戰略合作預案,互相換股持有對方約10億美元的股票,在香港以各佔50%的比例成立合資公司。但在審批手續還在進行時,次貸危機爆發,貝爾斯登最終被摩根大通銀行併購。中信證券僥倖逃過一劫。

  之後,中信證券稱,將繼續推進國際化發展戰略。至2009年,中信證券與里昂證券開始接觸。

對接激勵機制

  此次中信證券收購里昂證券,難免令市場拿其與次貸危機之時野村證券收購雷曼相比較。

  「最初市場慘淡,原來雷曼的人也沒地方去,因此前兩年人員還相對穩定。但隨著市場後來轉好,人員流動就很大,好的員工走了很多。」香港一名券商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人」是投行的生命,如何留住人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在原先里昂證券的持股結構中,公司管理層持股佔據35%。在此次中信證券完成收購後,激勵機制的對接問題備受關注。

  殷可向財新記者解釋說,此次收購是100%從東方匯理手裡購買里昂。因為過去兩三年,里昂員工的持股已賣給東方匯理,中信證券收購的時候,東方匯理已經是近100%的擁有里昂了。因此不存在里昂員工從中套現退出的概念。

  如前所述,在與中信證券談判期間,里昂證券已經多提了相當部分的特別獎金,以此留住員工,這也是里昂證券2011年虧損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信證券已與里昂證券達成收購後的管理協議,並將實施員工激勵計劃。殷可指出,激勵計劃包括長期的股權激勵以及現金激勵,但他未具體透露激勵比例,僅是比照香港市場的標準。

  而內地與香港券商激勵機制大為不同,未來中信證券內部又如何平衡?

  殷可說,券商的成本收入比,國內僅約25—30%。香港投行平均在50%左右。里昂證券是銷售驅動型,更需要交易利潤的機制。收購之後,中信會保持這個機制。

  市場的最大擔心還是來自收購之後兩家如何整合。有美資投行的分析師指出,中國券商在海外收購沒有成功先例,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之前也都不是很成功,因此難免會令市場擔心整合的效果,以及期間產生的文化衝突,最關心的是如何留住人才的機制。

整合開始了

  對這一併購,一位海外投行人士將之比喻為,中國的「土包子」娶了法國的「小貴婦」。正所謂戀愛容易結婚難,未來雙方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Jonathan和中國人一樣喜歡茅台。」殷可說。他似乎在有意淡化二名管理層之間的差異。

  Jonathan Slone是里昂證券首席執行官,是個平時梳著大背頭、戴著袖扣的紐約猶太人。而殷可留著硬硬的板寸,如果配上「片兒鞋」(北京對平底布鞋的稱呼),這是在北京的中信證券中高層人士平時常見的外表特徵。

  儘管兩人的外型和背景差異較大,但兩人說話都很直率,且殷可的英文流利,自稱是個「外土內洋」的人。

   「在收購過程中,文化衝突肯定會有。但其實中信與里昂的商業語言(business language)是相同的,商業語言即文化,正所謂他講的東西我明白。在這方面,雙方沒有很大的文化差異。」殷可說。

  殷可所強調的商業語言,很大程度上是指商業運作模式。目前里昂證券九成的收入與股票經紀相關,其中75%來自經紀業務(大部分是亞洲機構客戶的 股票銷售業務),另外15%來自結算和清算服務。里昂的商業模式與高槓桿的西方投行不盡相同,卻頗合相對穩健的中信證券的胃口。

  「有類似商業模式的跨國券商其實很少,這也正是中信選擇里昂的原因。」殷可說。在交易正式公佈之前,不少外資券商如RBS(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亞洲投行業務部分也曾找過中信證券接洽,但都因為不合適而無果,「找到所需要的才是合適的」。

  未來中信證券國際與里昂證券的側重將有所分工,里昂證券將聚焦賣方市場(sellside),包括股票研究、銷售、經紀業務;而中信證券國際則 著重買方(buyside),包括資產管理以及私募股權投資等。也就是說,對客戶服務、收費型的業務都歸在里昂這個平台,動用資本金、用資產負債表的業務 將歸在中信證券國際這個平台。

  Jonathan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里昂證券必須拓寬收入來源。中信證券則希望通過里昂證券網絡銷售的中資企業新股,提高里昂證券的交易佣金。

  目前雙方已展開合作。里昂證券參與了中信證券H股IPO發行。今年5月,里昂證券參與華電福新(00816.HK)3.19億美元的香港IPO交易,中信證券在此次交易中任主要財務顧問。

  「未來會成立海外管理委員會,有些決策直接在海外做」「增加里昂的固定收益產品業務」「與里昂開展全球員工互換計劃」,這些都在殷可和中信證券管理層收購之後的計劃列表中。

  「我和Jonathan談了三年,Jonathan說我土,但我說我內心豐富。」殷可如此自嘲到。■

  本刊見習記者戴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67

宏達電舊愛 蘋果用五倍價迎娶秘辛


2014-05-19  TCW
 
 

 

五月中全球科技業最熱門話題莫過於此:蘋果(Apple)將收購全球高階耳機龍頭品牌Beats,代價是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六十億元)。

這個金額,雖然只佔蘋果手上將近一千六百億美元現金的二%,卻將創下蘋果成立以來最高金額的購併紀錄;更別提二○一一年八月時,宏達電只以三億美元就取得Beats五一%股權,等於蘋果這次開出的每股價格,足足是宏達電的近五倍(編按:假設蘋果取得全數股權)。

消息傳出後,雖然蘋果尚未正式發表評論,但Beats創辦人——嘻哈歌手德瑞(Dr. Dre)已經迫不及待在美國時間八日的一段影片中說,「第一位十億美元嘻哈富翁就在西岸!」德瑞好友吉布森(Tyrese Gibson,電影《玩命關頭》男星)稍後也在臉書上貼文,「富比世(Forbes)榜單要調整啦!」

開啟大宗購併:找明星商品,期望突破市佔

整樁購併案呼之慾出,但美國資本市場卻似乎不埋單,消息傳出隔天,蘋果股價跌幅一度超過一%,市值蒸發超過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不少分析師都直言不懂蘋果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究竟是為了耳機的硬體技術,還是Beats今年初推出的音樂串流服務?但Beats串流用戶不過幾十萬戶,有必要花如此高昂的代價嗎?

唯一肯定的是,正如投資機構傑佛利(Piper Jaffray)在報告中出具的意見,這宗購併案將開啟蘋果大宗購併的開始。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一直堅持小額購併,在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主導的Beats收購案之前,蘋果最高的購併金額是一九九七年以四億美元收購NeXT電腦,賈伯斯藉此重返蘋果。

然而,這次的金額多達三十二億美元,雖然以Beats一年營收十至十五億美元、美國高階耳機市佔率至少五成來估算,蘋果這宗買賣應該不會蝕本,不過合併綜效如此不明朗,卻是一反蘋果的作風;同時也是蘋果市佔率停滯不前的壓力下,庫克試圖走出賈伯斯陰影的重要決定。

這起購併案,可能有一位關鍵人物——去年底上任的Beats營運長卡斯洛(Matthew Costello)。

時間拉回到今年四月,卡斯洛與一位Beats台灣供應商老闆的會議不斷拖延,亞洲行程從月初延宕到月底,最後卡斯洛捎來給那位老闆一段訊息:「我正在忙一宗幾十億美元的案子,再等等!」對照近期的訊息,顯然Beats公司上下已經為這宗購併案忙碌月餘。

巧合的是,卡斯洛轉戰Beats之前,曾任宏達電營運長,宏達電入股Beats一案,就發生在他任內。這回主導把Beats賣給蘋果,讓外界好奇Beats究竟有什麼吸引力?

一位消息人士指出,當時宏達電打的算盤是,藉由Beats嘻哈搖滾風格的品牌形象,拉近手機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從商務客層走向「潮」族群;但最後這宗購併案,因為宏達電鎮不住Beats的營運團隊,最後宏達電不僅出清持股,甚至還必須借錢給Beats的團隊,讓他們買回宏達電手上的Beats持股。

相較於宏達電的慘澹出場,去年第四季才以約五億美元代價,取得Beats近半數股權的投資集團凱雷(Carlyle)堪稱是大贏家,一旦蘋果高價入股案確定,等於手中持股市值暴增到約十五億美元,七、八個月下來的投資報酬率高達兩倍,令人欣羨。

但更令人好奇的是,蘋果吃Beats,會不會重演宏達電當年敗局?想瞭解這點,得先知道Beats是如何成功的。

達到軟硬兼顧:佈局穿戴技術與音樂串流

Beats品牌是嘻哈教父德瑞在二○○八年創立的,靠著廣闊的流行圈人脈,女神卡卡(Lady GaGa)、饒舌大神阿姆(Eminem)都戴上了其鑲有紅色「b」字母、著名的頭戴式耳機,亞洲知名藝人張惠妹、陳奕迅等人亦然,入門款就要價約新台幣五千元,上萬元產品更是比比皆是。

再者,Beats品牌資歷雖淺,卻是專為手機、平板電腦新世代產品而開發,主打「超低音」效果,與走發燒友路線、強調聲學的品牌如博士音響(Bose)、愛科技(AKG)大相逕庭。

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認為,蘋果購併Beats,極可能是為了下一代穿戴裝置更好的音效耳機而做準備;這類新形態的耳機,一則將採用最新的無線傳輸藍牙4.1版本技術,二則可能是耳機本身就具備穿戴式裝置的功能。

此外,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國際唱片業聯盟(IFPI)統計,去年全球線上音樂下載量下滑,但音樂串流服務的營收卻在四年內翻了三倍。

Beats今年初推出Beats Music的音樂串流服務,用戶每月支付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元),就能聆聽音樂庫中的兩千多萬首歌曲,形態類似台灣的KKBox;相較於此,蘋果長期經營的iTunes下載模式,市場規模卻有逐漸縮小的趨勢。

也就是說,手機品牌打擊面原本就高於宏達電的蘋果,吃下Beats是「軟硬兼顧」,一方面追求穿戴式裝置更好的音效,一方面趕上音樂串流服務的新潮流;這樣的購併目的與宏達電當年初衷大相逕庭,或許也因為如此,才讓Beats的公司估值在短短三年內暴漲超過四倍。

雖然Beats的超低音在手機族最常用的耳塞式耳機中,並沒有多大的產品差異性,但掌管供應鏈起家、一向精打細算的庫克希望藉此特色,重新定位iPhone,能不能順利走出賈伯斯陰影,還得看庫克要如何打出Beats這張牌了。

【延伸閱讀】搶穿戴商機,蘋果鉅額買Beats——宏達電、蘋果購併Beats概況比較1.宏達電購併時間:2011年8月購併金額:以3.09億美元取得約51%股權購併目的:從商務客走向年輕潮族群購併結果:購併後兩年,Beats團隊買回股權,宏達電約獲利1.06億美元2.蘋果1.宏達電購併時間:預定2014年5月宣佈購併金額:以32億美元取得全數股權,估值翻漲4.2倍購併目的:佈局下一代穿戴裝置、音樂串流服務購併結果:仍待觀察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25

不顧大房子女反對 87歲張榮發迎娶二房

2014-07-10  TNM
 
 

 

資產高達4千多億元的長榮集團,本週將有新女主人。高齡87歲、以420億元身價名列《富比士》台灣富豪第26名的集團總裁張榮發去年喪偶後,現年66歲的小老婆李玉美即爭取扶正。經過1年,儘管大房子女表示異議,張榮發終於點頭,2人預計本週辦理戶政登記,隨後在家中辦簡單婚宴。

李玉美名分到手,成為正大光明的張太太,也把張榮發龐大王國的接班及財產的分配問題,搬上檯面。張榮發共有5名子女,僅么兒張國煒是李玉美所生。目前張國煒一手掌控長榮航空,隱然有接班之勢。

張榮發佔地百餘坪的八層樓豪宅,隱身在台北市民生東路的一條巷子裡。老人家個性剛強,加上年事已高,本就不喜親友打擾,去年六月原配張林金枝過世後,原就寂靜的大宅邸,略顯清冷。

家庭會議 二房扶正

本週一(七日)下午,車馬稀的門前,突然熱鬧起來,房車一輛接一輛,頻繁進出。因為數天前,張榮發突然要祕書通知他的子女,下午四點回到家中,有重要事情宣佈。張榮發有兩房、共五名子女,與大房張林金枝育有三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及一女張淑華;與二房李玉美則育有一子張國煒。子女們心裡有數,父親要宣佈的可能是他即將再婚的事。下午三點半,早上就到這裡探視張榮發的李玉美,先一步離開;而大房子女,只有張國政夫妻一起出現,張國華和張國明都缺席,僅由妻子代表出席。一名知情人士說:「總裁原本要宣佈他與二夫人預計本週登記結婚、宴客,但後來只簡單的說他要娶二夫人李玉美後,就讓所有人離開。」這位人士透露,現場有人先問老先生,能否不要這麼急著辦結婚登記,但張榮發只回說:「就是要娶阿美啊!」還反問大家「有什麼意見?」張榮發向來強勢,晚輩在他面前只能聽話。見沒人發言,張榮發便要大家散會,全程不到十分鐘。

自宅設宴 未邀外賓

本刊調查,大房子女原本就與平時被稱為「李阿姨」的二房極為疏遠,如今自己母親過世才剛滿一年,父親就要續絃,母親地位被阿姨取而代之,讓他們不太能接受。一位張家親友透露,原本今年六月中旬,就在大房忌日週年隔天,早上十點多,住在一江街的李玉美,就瞞著大房子女,跑到民生東路家中,推著坐輪椅的張榮發要到戶政事務所辦結婚登記。未料二人還未走出家門,張榮發就突然感覺暈眩,被送到台大醫院就醫,住院多日才出院。張榮發突然住院,大房子女懷疑可能是二媽「逼婚」所致,對李玉美的動作頗有微詞。知情人士說,二房或許擔心現在結婚會引發大房子女反彈,才安排七日由張榮發自己宣佈婚事。親屬透露,依二房的規劃,由於張榮發的行動不便,家人已向戶籍所在地的中山區戶政事務所申請到府登記,預計本週內,會有二名戶政人員至民生東路幫張、李二人辦理結婚登記。至於婚宴,則在完成登記後隔日舉辦,地點亦是在民生東路自宅,席開二桌,受邀人員僅限於自家親戚,沒有外賓。事實上,兩房疏離的狀況,從大房過世時,子女所發的訃聞就可看出端倪。

關係疏離 公祭洩底

該份訃聞內容長達四張A4紙,說明:「家母(張林金枝)和家父(張榮發)是透過友人介紹認識…,婚後才十五日,家父就上船遠行,家母毫無怨懟…,家父常謂,航海乃其志業,最大遺憾係無暇照顧家庭。婚後子女陸續出生,幼兒成長期間,多在船上航行,教育子女責任,都由家母肩負…。」內容還強調,「長榮集團的創立,是靠父親的篳路藍縷打拚,和母親的無怨無悔持家…。」大房的地位與功勞十分彰顯,最後的署名,則只列了大房的四子女,張國煒則不在其上。對此,民俗專家楊登嵙說:「這代表大房不願承認其他房的存在。因為依照台灣習俗,表面收養、但實際上為他房所生之子女,也會因名義上要稱大房為母親,而被列在訃聞的孝子、孝女欄中。」由於不被認可,大房出殯時,張國煒也未和其他大房兄弟站在一起,只以長榮航空董事長的公事身份出席,公祭完後隨即離開。一名老臣透露,原配的過世,對張榮發的打擊很大,因為在他年輕打拚事業時,都是由小他三歲的原配在家中照顧老幼。因此,原本經常到一江街二房住處的張榮發,在大房過世這一年多來,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之前與原配居住的民生東路舊宅。這段時間,張榮發的身體狀況不如以往,仍住在一江街的李玉美非常慇勤,幾乎天天去噓寒問暖。

航運帝國 海洋發跡

一名張家親友說:「大房還在的時候,除非老先生帶她回家,不然二房是不敢走進民生東路舊宅的。如今大房才剛過世,二房就用探望老人家的名義,天天進出,現在又說動老人家跟她登記(結婚),讓人實在不知該說什麼!」長榮海空帝國由張榮發在一九六八年創立長榮海運開始,目前業務網絡遍佈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去年營收一三九二億元;長榮航空則創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被專業航空雜誌評為全球十大安全航空公司,去年營收一二四一億元,空運和海運對集團貢獻幾乎平分秋色。祖籍澎湖的張榮發,出生在蘇澳,早年長居基隆,三地都靠海,讓他認為「海洋才是真正的故鄉。」由於是討海人的父親在他十七歲時過世,張榮發一肩扛起家計,上船討生活。他先在「南日本汽船株式會社」工作,一九四四年到「貴州丸」見習,後又在「新台」「明台」「富台」「榮台」等貨輪運送香蕉、木材。一九六一年六月,他以六十萬元和二名合夥人創立「新台海運」,之後內鬨拆夥。一九六五年張榮發與人合組「中央海運公司」,從日本買二手船營運,結果對方趁他人在日本時,開會解除他董事身份。二次合資的不愉快,張榮發不再人合夥,一九六八年他創立長榮海運,靠著日本丸紅商社相助,獲得資金,在五十歲擁有自己的第一艘船,奠定事業基礎。

接班安排 屢生變數

生意做開後,張榮發在應酬場合認識了李玉美,後來李玉美懷了張國煒,被收為二房。在張榮發的五個子女中,最早被栽培的是老大張國華。他早早就進入長榮海運。一九九一年,自美國波士頓大學企管系畢業的三子張國政,也被父親安排回集團歷練,負責航權談判。但隔年,他因擅自接洽一條歐洲航線,被張榮發調職。一名老臣回憶:「當時張國政剛從菲律賓談完航權回國,發現被調職,一氣之下,當天就遞辭呈走人。」直到一九九六年才回鍋。同時,一九九六年接下長榮海運總經理的張國華,因大刀闊斧改革引起反彈,被「升任」長榮海運副董事長後,於一九九八年請辭。張國政補上接管海運,張榮發另安排女婿鄭深池出任長榮航空董事長。在大房全面掌握海空二大事業體時,一九九六年進入長榮航空的二房獨子張國煒,還只是企劃本部經理。但個性豪爽的張國煒,深得張榮發信任與喜愛,逐漸對大房子女產生威脅。張國煒在二○○○年娶了長榮空姐蔡菁珊,不到半年二人分居。○四年底,七十七歲的張榮發主導接班佈局,老三張國政接掌長榮海運董事長,老四張國煒接掌長榮航空總經理,並同時宣佈,張國政是未來集團接班人。

二房獨子 為愛出走

但張國煒不久又戀上自家空姐葉淑汶,並在二○○四年與蔡菁珊離婚,令張榮發很生氣。○六年六月,因張國煒執意再娶葉淑汶,張榮發大怒解除張國煒的總經理職務,自己上第一線。九月,張國煒不顧父親反對,與葉淑汶公證結婚,隔天返美。

當時張國煒為了宣示決心,在他和葉淑汶公證結婚的一個月後,就把名下八萬多張、當時市值達十.五億元的長榮航空股票,以及三.八萬張、當時市值達五億元的長榮國際股票,全部捐給「張榮發基金會」,不久後,也辭去長榮航空的董事。

在外界以為張國煒接班出局的同時,張國政被拔升為長榮集團首席副總裁,在二○○六年還代表長榮集團,與當時的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握手長達八秒,風光十足。但○七年他與父親因李阿姨回家過年引起不快,六月間,他突然淡出集團核心,轉調長榮轉投資的中央再保險公司副董事長。

反倒是張國煒,○九年又低調返回長榮航空擔任協理,隔年九月接掌長榮航空首席副總經理,接著迅速接下總經理、董事長大位,全盤掌管長榮航空。

兩房此消彼長,多年來,張國煒在集團扶搖直上,大房兒子卻全部缺席。直到今年六月,長榮海運股東會,張國華才赫然出現在董事名單上。

續絃再婚 父意難撼

一名長榮老臣對此表示,這是為了接班準備。「長榮以海運出身,海運還是集團最穩定的根基,把張國華找回來,就是希望張家後代能保持海運的霸業。」在張家兄弟中,除了二子張國明因身體不好,張榮發覺得對他有虧欠,讓他自行經營電腦公司外,其他儲君都上上下下,接班人始終喬不定,張榮發也遲遲無法退休。今年張國煒代表長榮集團,參加連戰領軍的訪問團在北京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還與習近平握手,接班地位已呼之慾出。儘管大房子女對二房辦理結婚登記之事深感不平,但老爸意志難以撼動。母親已逝,人情不在,身為子女,也只能無奈。

張榮發小檔案

年齡:87歲學歷:台北高等商業學校附設商業實踐講習所畢業、海洋大學航管學榮譽博士、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企管學榮譽博士、英國諾丁罕特倫大學企管學榮譽博士事業:擔任長榮集團總裁,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集團總資產逾4,600億元身價:2014年《富比士》台灣50富豪排名第26,估約14億美元(新台幣420億元)榮銜:總統府資政、巴拿馬駐華名譽總領事,並獲頒荷蘭皇家「奧倫治拿索司令勛章」婚姻:與原配張林金枝育有1女3子,與二房李玉美育有1子

回應

本刊記者致電李玉美女士,向其詢問有關與張榮發總裁結婚之事,她在電話中一開始只說:「沒有啦,哪有…,沒有這回事。」後來本刊又詢問有關家族本週一在民生東路聚會,甚至宣佈將於本週辦理結婚登記一事,她笑著回答說:「沒有啦!是傳言、傳言,那是大家開玩笑的。」臨掛電話時還開心地向記者說謝謝。本刊也另致電長榮集團發言人聶國維,他表示:「根據我的瞭解,沒有要登記結婚的訊息。」

本刊詢間台北市中山區戶政事務所賴姓科長,張榮發有無申請到府辦理結婚登記,賴科長苦笑了一下,未直接否認,他只說:「事涉個資法,不便透露細節?。」只要申請人超過65歲,都可享有這項服務。

壹週刊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49

聯想正式“迎娶”MOTO:婚後的日子打算怎麽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1/147349.html

昨日(10月30日)晚間,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歷時九個月,這樁跨國並購終於落下帷幕。“這段姻緣修成正果,我們如願以償把MOTO迎娶進門,成為聯想大家庭的一份子!”消息公布後,楊元慶依舊難掩興奮。綜合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聯想也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收購完成後,聯想將接納3500名摩托羅拉員工,擁有摩托羅拉品牌和包括MOTO 360及Nexus 6在內的一系列產品組合,外加其與全球各地運營商和渠道商關系網絡。接下來,以硬件制造擅長的聯想,將如何整合這個浸染了谷歌文化的“沒落貴族”,也成為了當務之急。大婚之後,接下來的日子打算怎麽過?

\以子公司形式運營

對於摩托羅拉的未來運作模式,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接下來的媒體連線中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

據悉,聯想將以全資子公司的形式運營摩托羅拉,其總部將繼續設在美國芝加哥,在矽谷設有研發中心。3,500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加入聯想,其中包括在美國的約2,800名員工,他們主要負責設計、策劃、銷售和支持摩托羅拉的產品。

而在人員構成和組織結構上,新公司將主要是原摩托羅拉員工為主,同時聯想將有部分人員加入,聯想團隊與MOTO團隊將進行人員整合。聯想執行副總裁兼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劉軍出任摩托羅拉移動管理委員會主席。摩托羅拉資深高管Rick Osterloh繼續擔任摩托羅拉總裁及首席運營官。

雖然作為子公司獨立運營,但為了發揮協同效應,摩托羅拉和聯想在采購和供應鏈方面將采取統一管理。“這樣能夠有效壓低成本,增大對供應鏈的議價能力,增強我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預計4-6個季度實現盈利,接下來將是對市場前兩名的三星和蘋果發起挑戰。”劉軍表示。

堅持高端品牌形象

據劉軍介紹,聯想移動業務集團在2011年成立之初時曾設計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聯想要成為國內市場領先者,第二步則是進軍全球的新興市場,最終目標就是成為全球市場上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前兩步目標,隨著摩托羅拉加入,我們將在品牌規模、研發能力和市場覆蓋上都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天並購完成也意味著聯想移動業務向全球市場全面進軍。” 據了解,目前聯想在中國市場,智能手機業務已連續8個季度保持前兩位,並且進入全球超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以東南亞、俄羅斯、東歐、印度等新興市場為主。

聯想和MOTO將采用雙品牌運作的模式,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據楊元慶介紹,目前MOTO品牌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場依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是高端品質和質量領先的品牌象征。未來MOTO還將繼續堅持高端品牌形象,在保持現有北美和拉美市場的同時,承擔著聯想向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進軍的任務。

而聯想則在中國、亞洲和東歐這樣的市場擁有很強的影響力,在這些新興市場,則將采用聯想品牌和MOTO品牌並行的模式,MOTO將可以利用聯想的現有渠道網絡,開拓東歐和亞洲市場,加速全球拓展。

MOTO和聯想兩個品牌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無論是從產品還是市場角度。“完成並購以後,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兩品牌和目前兩個產品線的優勢。”對於如何利用兩個品牌拓展全球市場,劉軍有了初步的設想。

盡快讓MOTO重返中國

中國作為聯想的大本營以及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MOTO若想重新崛起,中國市場是絕對不能缺失的。在與媒體的連線中,楊元慶以及劉軍多次強調,會讓MOTO品牌盡快重返中國,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據劉軍介紹,原設想收購交易可以在八月底完成,而實際完成時間比預期長了一些。這也導致部分產品和規劃未能實行。而重返中國計劃也被冗長的審批過程打亂而暫時擱置了下來。

“今天是第一天,這是擺在我們桌子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我會和Rick Osterloh一起,在未來一兩周時間之內緊密工作,希望能夠盡快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對於MOTO何時重返中國,顯然劉軍也很是急迫。

而中國市場的現狀恐怕也讓需求變得更加緊迫,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數據表明,第二季度小米銷量已超過三星和聯想,取得了中國市場第一的寶座。而IDC最新數據表明,在全球市場,小米以微弱優勢力壓聯想,成為僅次於三星、蘋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面對小米的步步緊逼,聯想急切需要把MOTO拉回中國擴大銷量。

雖已退出中國市場許久,但MOTO依舊在中國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據悉,MOTO 360這款未在中國上市的產品,在全球總銷量中,有約7%是在中國被激活,而這一數據在全球市場僅次於美國。可見這款產品在中國依舊有相當的受眾。

“我們希望在摩托羅拉重新進中國的時候,我們能夠給大家帶來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強力的產品組合,摩托羅拉的優秀產品第一時間就要拿回到中國市場上。”楊元慶反複把玩著最新的Nexus 6,對在場的媒體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54

用專利說話:360為何迎娶酷派而不選魅族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39

用專利說話:360為何迎娶酷派而不選魅族

作者 李俊慧


“為什麽不是魅族?”

  相信這是很多人看到“奇虎360投入4億美元,占股45%,與酷派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推智能手機”時的第一反應。

  要知道在此之前,周鴻祎與魅族創始人黃章曾在微博上多次“眉來眼去”,談品質、說性格、聊音響,但是,當奇虎360最終決定重新殺入智能手機時,選擇的合作夥伴居然不是魅族,而是酷派。

  很多人不禁要問:酷派,憑什麽?

  說起酷派,很多人可能覺得它有點“土”。要知道美女從不會自稱美女,但酷派卻在品牌中用了個“酷”字,反而讓人覺得不夠時尚或酷。而其英文品牌coolpad的字符數也堪稱手機品牌中“佼佼者”。

  而從市場策略上來看,起步於功能機、活躍在智能機時代的酷派,身上自然留下很多功能機“印記”,比如產品策略熱衷於“機海戰術”,款式眾多但精品稀缺;渠道布局擅長手機賣場和運營商合作,但弱於互聯網平臺營銷。

  那麽,奇虎360到底看上了酷派什麽?酷派又靠什麽讓合資公司的估值在成立之初就已接近10億美金?

  要知道360在合資公司中出的是“真金白銀”,而酷派又拿出什麽“家底”註入了合資公司?

  顯然,除去品牌、人員及技術之外,酷派手上的知識產權應該是其在合資公司占據較大份額或話語權的關鍵所在,那麽,酷派的知識產權實力,尤其是專利實力到底如何?與魅族相比,它領先多少?與HTC進行PK的話,戰鬥力又如何?

  我們以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從專利數量、專利意識、專利結構、專利傾向及申請時間分布等多個維度,看看酷派的知識產權實力,以及它與HTC和魅族的區別。

比拼專利規模:酷派領先,HTC次之,魅族墊底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在專利可檢索總量方面,酷派是HTC的1.8倍,是魅族的19.8倍;在發明公布數上,酷派是HTC的2.6倍,是魅族的24.2倍;在發明授權數上,酷派與HTC不相上下,HTC僅比酷派多37件,但酷派是魅族的65.9倍;在實用新型專利數上,酷派是HTC的7倍,是魅族的24.6倍;而在外觀設計專利數上,HTC是酷派的2倍,魅族是酷派的1.5倍。

  看完上述數據,如果你是奇虎360,讓你在酷派和魅族里挑,你會選魅族嗎?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會說“不”,技術積累不是三兩天可以解決的, 但是,營銷上的表面繁榮是燒錢就可“速成”的。更重要的是,奇虎360在智能手機市場,短板不是營銷,而是“硬通貨”——技術和知識產權。

  比拼專利意識:HTC領先,酷派次之,魅族落後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從公司成立時間上來看,酷派成立最早,但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部署上,酷派並沒有領先與HTC。

  值得一提的是,酷派在前十年的時間里,並沒有專心做手機,他們涉足的領域包括傳呼機、股票機甚至固定電話。這種“混沌”狀態直到2003年前後才有所改變。

  而體現在專利保護上,他們1999年最早申請的關於傳呼機的發明專利最終並未獲得授權。反倒是他們2003年前後聚焦手機領域時,相關專利授權似乎開始進入“狀態”。

  當然,魅族和HTC在創業之初也不是靠手機起家,魅族最早賣的是MP3,HTC最早幹的“代工”。

  不過,從涉足手機領域的時點來看,酷派要比魅族早的多,而且在2003年之後,酷派對手機業務的專註程度不斷“加碼”,使得酷派在專利積累上要遠強於魅族。

  酷派專利結構:手機為主、周邊織網“多模”是亮點

  通過上述三圖可以看到,在已獲得的授權專利中,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上的布局,酷派的比例依序是:51%、43%、6%,HTC的比例依序為:74%、9%、17%,而魅族的比例依序為4%、15%、81%。

  這或許也從某個層面說明,雖然同為智能手機,酷派的外觀和造型,確實與魅族與較大差距。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恰恰因為酷派具有很多“鈍”的特點或特性,使得其在更具競爭力和防禦能力的發明專利上功底“紮實”。

  此外,酷派所持有的各類專利,不論是發明專利,還是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90%以上都是與手機密切相關的。其已獲得手機專利中,分布在整機、雙卡、多模、天線、殼、卡、電池、充電器及應用程序等諸多領域,可謂編織了具有一定防禦能力的“專利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酷派在多模手機或雙卡手機領域,積累了眾多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其中,酷派持有的與雙卡、多模相關發明專利,不少於15件,酷派持有的與雙卡、多模相關的實用新型專利,多達24件。

  與OPPO、小米等熱衷於應用程序專利布局的手機廠商不同,酷派似乎不太看重此領域,其已獲得專利與應用程序相關共計16件,遠少於其在多模、雙卡等手機基礎專利領域的布局。

  從專利申請時間上看,2008-2011年是酷派專利保護申請的“高峰期”。在酷派已獲得的 461件發明專利中,有378件是在2008-2011年期間提交申請,占其已獲得專利的82%。

  此外,在專利保護策略上,2008年對酷派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從此之後酷派專利布局的重點從實用新型全面轉向發明專利。在2009-2011年三年期,酷派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都遠高於其實用新型專利。

  而從外觀設計角度來看,在經歷了2006年功能機時代的“機海戰術”之後,酷派新一輪外觀設計高峰出現在2012年,當年酷派獲得了高達22個外觀設計專利。

  相信在經過一輪智能機“機海戰術”鋪貨後,酷派未來可能會效仿蘋果、小米等廠商,轉向“經典機型”或“爆款”,而應該也是子品牌“大神”誕生的重要原因。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在與魅族一番“調情”之後,奇虎360最後還是選擇迎娶酷派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為魅族的底細已被摸清,而奇虎360一貫精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57

35年前創下亞洲首宗成功分割先例連體嬰弟弟迎娶俏護士

1 : GS(14)@2014-11-10 08:19:27




■曾為連體嬰的弟弟忠義(左三)結婚,哥哥忠仁(右二)擔任伴郎。



35年前亞洲第一對成功分割的連體嬰張忠仁、張忠義,弟弟忠義前日小登科,在台北舉行婚禮,迎娶任職護理師的妻子蔣文燕,由兄長忠仁擔任伴郎。只有一腿的忠義表示,最令他感動的是妻子體諒他,而文燕指縱然丈夫身體和常人有區別,兩人今後也要扶持一輩子。



原為三肢坐骨(坐骨相連、只有三條腿)連體嬰的忠仁、忠義兩兄弟,在只有3歲時進行分割手術,是亞洲第一對、全球第四對成功分割的案例,當時更創下三肢坐骨連體嬰兩人均存活的世界紀錄。



■忠義感激文燕多年來的體諒。台灣《蘋果日報》

■兄弟剛出生時身體相連。


完成新娘母臨終託付

當年為他們進行手術的主診醫生、台大醫院前院長陳維昭前天亦有前來祝賀,他當時預計兩兄弟只能存活到20歲,想不到他們現在已經38歲,忠義還結婚了。兩兄弟在分割前,坐骨、肝、腸、輸尿管等器官都連在一起,分割後也有不少問題,現在他們均脊椎側彎,忠義更有巨腸症,稍為多吃一點就會腹絞痛。文燕也沒有介意丈夫身體的問題,她指兩人11年前在朋友的婚禮上認識,6年前開始交往,過不久她的母親卻患癌,當時忠義每天前往醫院照顧母親,在她的母親臨終前,囑咐忠義要「好好照顧她」,如今丈夫也做到了。演藝組合S.H.E的任家萱(Selina)前天也有參加婚禮,她表示2010年在上海被嚴重灼傷送回台灣,當時照顧她的就是文燕。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1110/189298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