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車庫咖啡:嗨!布林和佩吉

http://www.eeo.com.cn/2011/0830/210047.shtml

用一杯咖啡錢的成本,整合創業者和投資者資源,他們絞盡腦汁掙錢,而車庫輕鬆掙了他們的錢。

劉翔/文 劉麗傑/攝 蘇珊·沃西基一定很為自己驕傲,僅僅因為13年前,把自己家的車庫租給了布林和佩吉。 13年後,在車庫裡誕生的那家公司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巨人和媒體八爪魚。《紐約客》的專欄作家也將這13年的故事寫進了一本叫做《我們所知的原有世界是如何 終結的》書中,當然,書的主標題是:世界被Google!

身在中國的你,可以認為Google的車庫傳奇只是傳奇,只是停留在「成功學」的教科書中的案例,沒有可複製性。那麼這時,中國版的蘇珊·沃西基——一個叫蘇菂的年輕人會笑眯眯地對你說:You are wrong.

北京,中關村,就是有新浪、創新工廠、騰訊、英特爾、優酷等互聯網大佬的中關村,也有一家賣咖啡的「車庫」。但這間咖啡館的理想不是去做下一個星巴克,而是為中國的布林和佩吉們提供一個場所,就像蘇珊·沃西基家的車庫一樣。

「用每天一杯咖啡錢的成本,為創業者提供場地,以及各種辦公所需的設備和資源。把早期創業者的投入降低。」自言活在理想主義裡的蘇菂,邊擺弄靠墊邊抑揚頓挫地說明了車庫咖啡目前的商業模式。

沒錯,只是目前的。

 

剛成立4個月的車庫咖啡,已經擺脫了僅靠咖啡收入,虧本經營的頹勢。其實,除了營收之外,蘇菂的車庫咖啡是完勝的。

除大股東蘇菂,聯眾創始人鮑岳橋、海虹控股副總裁上官永強、艾瑞創始人楊偉慶、58等多個項目早期投資人林先珍、我愛我家等天使投資人安盟、千淘資 本合夥人李華兵、春秋資本合夥人劉軍……都是車庫咖啡的股東。這些股東以及股東們所結識的投資圈的人士,無疑成為車庫咖啡中創業者的伯樂。

散坐在咖啡館各處的創業者,也不乏千里馬。「就在剛才,鮑總和一個團隊簽下了term sheet。這是車庫促成的第8家投資。」蘇菂呷了口茶,很自豪。

像是介紹好項目給投資方的中介?

「不只那麼簡單」。本身也有投資人背景的蘇菂,聳聳肩膀說。

每天晚7點前,車庫咖啡為早期創業者提供場所;7點之後,就會邀請一些投資機構和業內牛人來做演講。除了飲品外,一切免費。

「打醬油的事不干,賣好我的咖啡,整合創業者和投資者資源,發現價值就是價值。」

來自深圳的一位60後的創業者,經過謹慎地糾結後,飛到北京,來到車庫咖啡。每天準時來,像其他創業者一樣,一個月後,在這家800平米的咖啡館內,他找到了自己的合夥人。

這就是蘇菂口中,時時念叨的整合創業者、投資者的經營理念。現在,蘇菂已經和一些孵化器合作,為超過12人的團隊聯繫到了更好的平台。畢竟,車庫咖啡已經裝不下越來越多的創業團隊了。

「我要的是成就感,錢只是附屬品。」

 

別看有這麼多金牌股東,別看有足夠兩年用的200萬的資金,別看蘇菂說錢是附屬品。其實,車庫咖啡僅靠飲品收入,想要快速致富是很難的。所以,他也不得不為了咖啡館的裝修、佈置問題而摳門。

「你會過問,沙發靠墊是多少錢買來的嗎?」

「不會,因為我會爭取讓沙發商免費送。」蘇菂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8

美初創科技公司選址:已漸漸拋棄車庫

http://xueyuan.cyzone.cn/qibu-xuanzhi/231845.html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紐約時報》近日刊載文章稱,尋求租用低價辦公空間的科技創業公司正在拓寬曼哈頓「硅谷」的邊界。文章指 出,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消耗殆盡。曼哈頓中城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 原因是這裡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在十年以前的互聯網繁榮發展時期,科技公司曾大量湧入曼哈頓百老匯街沿邊的社區,大多數最終都落戶在23街一個非正式分界點南邊的社區中。

但時至今日,那條盧比孔河(意大利北部小河,是古代高盧和羅馬共和國的界河)正經常被新一代的數字企業穿越,這些公司看起來正希望用下曼哈頓及其新潮風尚來交換更加守舊的中城區周邊社區。

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有100多家基於互聯網的營銷公司、零售商和社交網絡公司目前的總部都設在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和中央公園之間的地區,而整個紐約市中則共有大約1400家從事類似業務的公司。NYC Digital是紐約市長邁克爾·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在去年啟動的一個項目,旨在宣傳紐約市的科技行業。

「硅谷的邊界很明顯正在向外推進。」高緯環球(Cushman and Wakefield)的經紀人喬納森·賽爾克(Jonathan Serko)說道,他曾致力於將科技公司帶往中城區。他補充稱:「有些公司正處於必要而想要遷址。」

在曼哈頓的繁華鬧市區,近年以來商業樓租金一直都在上揚,原因是切爾西(Chelsea)、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金融區等日益時髦的社區中一直都在浮現出大量的新企業。同時,住宅樓的轉換也一直都在以科技公司一度喜愛的那種工業建築為目標。

而與此同時,與以前的科技創業公司相比,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 消耗殆盡,房地產經紀人說道。將公司總部設在中城區有可能節省大量的資金,原因是據高緯環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城區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 元(約合每平方米43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750美元)。

為玩具反斗城等零售商提供在線服務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及服務公司GSI Commerce在2011年被eBay收購,當時該公司轉租了位於百老匯街SoHo金融區的一個面積為1萬平方英呎(約合930平方米)的頂樓辦公室, 原因是在被收購以後,這家公司有必要擴充辦公空間。

「不要誤會,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十分美觀的辦公空間。」GSI Commerce的高級副總裁詹·多布日什(Jan Dobri)說道。「只是把錢花在那些辦公空間上不是個好辦法。」

多布日什在SoHo金融區和Hudson Yards所看到的辦公空間的租金大約為每平方英呎6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650美元),價格過於昂貴,她說道。到最後,她選定了百老匯街1350號作為 GSI新的辦公地點,那是一幢位於西36街的戰前高樓。這幢建築物的業主Malkin Holdings稱,在今年3月份,GSI在這裡租用了一個2.5萬平方英呎(約合2320平方米)的三樓辦公空間,價格大約為每平方英呎45美元(約合 每平方米480美元)。

將公司辦公地點設在中城區還有其他的好處,比如說鄰近賓州火車站等,多布日什說道。在她所在這家公司的100名員工中,有幾名員工經常都要到GSI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蒙哥馬利郡普王市(King of Prussia)的總部去,而他們喜歡火車站靠公司近一些,她說道。

對Malkin Holdings總裁安東尼·邁爾肯(Anthony Malkin)來說,吸引象GSI這樣的數字公司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這家公司已經對其在曼哈頓擁有的物業進行了整修,希望藉此吸引新類型的租客。在百 老匯街1350號,他對大理石牆面的大廳和電梯間進行了重新裝修,加入了能顯示天氣和新聞信息的小型監控器,還對這幢大樓的窗戶、燈光和浴室進行了升級。 主要業務集中在數字平台上的廣告代理機構U Marketing在2009年遷入這幢大廈的八樓,而且最近還額外租用了隔壁的一個辦公空間。

類似的,在邁爾肯管理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中,一項正在繼續進行中的裝修工程已經在許多樓層中打通了牆壁,目的是讓辦公空間看起來更加開放。

這種措施可能已經取得了效果。邁爾肯說道,在今年春天,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24樓的一個1.04萬平方英呎(約合 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以擴充該公司此前在25樓上已經擁有的3.2萬平方英呎(約合2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他還補充稱,這樁102層的地標大 廈的租金要價為每平方英呎5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540美元)起。

科技創業公司現在選擇辦公場所時已經變得更加傳統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從倉庫開始創業,這意味著科技創業公司「正在從有關創造力的環境轉向『讓我們去上班吧』的環境」,邁爾肯說道。

這種最初的工業空間的外觀——開放式的佈局、長長的窗戶、以及高高的天花板——在中城區也能看到,比如說百老匯街1385號,這是位於西38街的一 幢23層的大廈,地處曼哈頓的服裝區,許多結婚禮服廠商曾一度在此安家。在這個月,在線時裝零售商Ideeli將在這裡剪綵,將其生產設施從SoHo金融 區的拉菲爾街(Lafayette Street)148號遷往這幢大廈,這家公司租用了2.35萬平方英呎(約合2180平方米)的整層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擁有12英呎(約合3.7 米)高的層高,還有大大的銅窗。

在Ideeli新辦公地點的上面幾層,通信公司 ShoreTel也已經在最近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一整層的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將取代該公司目前在切爾西區西17街245號1.5萬平方英呎(約 合139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ShoreTel的副總裁希瑟·貝納特(Heather Bennett)說道,舊的辦公地點是一幢12層高的建築物,將被轉換為公寓大廈。

在今年12月份完工時,ShoreTel的新居將容納100名員工。據一份透視圖顯示,這處新的辦公空間將擁有一個通風的中央空間,其中擺放著員工 使用的桌椅,僅在邊角處有少數的傳統辦公室。「現在我們將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總工作,而我們希望新的辦公空間能更加開放,因為合作和學習是我們項目的中 心。」貝納特說道。

百老匯街1385號的業主Bloomingdale Properties已經為這幢大廈的普通空間採用了一種類似的美學設計,通過一項投資6000萬美元的三年期裝修計划來實現。通過移動一個報攤的方 式,Bloomingdale Properties就能拓寬大廳空間。此外,該公司還為這幢大廈增設了一個底樓自行車房。

為了提防許多創業公司在第一個回合中就宣告死亡,業主們在審核潛在租客時已經變得非常嚴格,Bloomingdale副總裁約翰·弗萊切爾(John Fletcher)說道。弗萊切爾稱,他不會冒險嘗試引入一家租客,除非這家租客能證明自身擁有穩定的收入流。「我們正在尋找成熟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剛剛開發最新的應用的公司。」弗萊切爾說道。

今天的科技公司並非湧入中城區的真正先驅。在本世紀初,一批科技公司就曾進入過這個服裝區。曼哈頓的其他部分和布魯克林也都擁有自己的吸引力。瓦裡 克街(Varick Street)的一幢大廈原本是一家印刷廠的所在地,但據紐約市發佈的數據顯示,現在這個大廈中已經容納了38家科技公司,雖然其中很多公司將辦公地點設 在這裡是因為它們通過WeWork租用較小的空間。WeWork是一家商業中心公司,專門迎合創業公司的胃口。

但中城區——尤其是百老匯街沿邊地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百老匯街140號有7家公司,其中包括廣告代理機構Grab Networks等;百老匯街1500號的時代廣場則容納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服裝公司Dibsie等。

其他公司則進一步向東部地區延伸;包括網站開發商Dolphin Micro在內的13家科技公司在坐落於東34街的第五大道349號擁有辦公室,這幢大廈的業主是Zar Property NY。這個地區中備受矚目的租客包括Twitter和一家法律事務所、一家銀行以及一家聯邦機構等,其中Twitter在麥迪遜大道340號租用了辦公空 間。在這條街上設有辦公室的還有Facebook,這家公司在麥迪遜大道335號擁有三個樓面的辦公空間,該公司在2010年遷入這裡。

批評人士稱,中城區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提供象市中心那樣的時髦餐廳,這些餐廳的數量正在激增。不動產經紀人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亞市場上的業主正在提供許多附加優惠條件的原因,如六個月的免費租期等,尤其是在人氣度不那麼高的中央車站地區。

但是,這個地區的配套服務跟上高人氣度地區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個地區就像是一瓶很好的紅酒。」賽爾克說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只會變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44

車庫發明家貝索斯: 簡單即完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5/57134.html

提到貝索斯就不得不提到亞馬遜一系列的創舉,無論是用直升機這樣的高精尖裝備,還是他在大數據與雲計算的創舉都令科技公司和電商公司驚嘆。i黑馬認為這就是典型的矽谷極客精神的代表。為了追求喜歡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是真正科技公司的標準,而蘋果、谷歌、特斯拉無不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2011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座遠山中,一些人正在建造一個體型龐大的時鐘,這個時鐘能計時一萬年。一旦完工,那麽願意跋山涉水來到這里“朝聖”的人們將可造訪容納這座巨型時鐘的廳堂。在當時為追蹤這座“萬年鐘”的施工進度而建立的一個網站上,對該項目投資了4200萬美元的亞馬遜創始人史蒂夫・貝索斯(Jeff Bezos)說道,這一令人過目難忘的工程壯舉是“長期思想的象征”。對貝索斯本人來說,“長期思想”這個詞也同樣適用,他一直以來都堅持認為,對亞馬遜來說,應犧牲短期利潤而在新技術領域中進行重大的押註,從而在未來為公司股東創造出更加豐厚的回報。在1997年,貝索斯向亞馬遜股東發出了第一封公開信,在信中闡述了他的這種哲學。這封信的題目就是《一切都與長期有關》(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時至今日,貝索斯作出的押註中有一些已經帶來了可觀的回報,將亞馬遜從一家在線圖書零售商變成了科技行業巨頭,在從雲計算到平板電腦設備等多個領域中都占據了強大的地位。與此同時,這些押註還提高了貝索斯本人作為科技夢想家的聲譽。“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技術變革的速度一直都在不斷加快。”貝索斯說道。技術的變革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而貝索斯則擁有鑒別這種創新並從中獲利的能力,因此而被廣泛視為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最佳接班人,也就是科技行業中一馬當先的夢想家。對長期觀點的信奉和堅持可以說明為何貝索斯對空間旅行如此著迷,同時也可以說明為何他要決定建立一家名為“Blue Origin”(藍色起源)的秘密公司。現在,有幾家創業公司正在利用私募資金生產宇宙飛船,而“藍色起源”就是其中一家。這可能是一種風險很高的押註,但亞馬遜以往許多不合常規的舉措同樣如此。貝索斯說道,成功的公司一直都傾向於是那些願意探索未知領域的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只知道模仿的公司是不會有良好表現的。”他說道。車庫發明家亞馬遜的公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貝索斯本人生活經驗的影響。貝索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業,去年他重返母校,向他的學弟學妹們發表了一通演講,透露了他作為一名成功企業家的內心世界,其中呈現出來的一些極具洞察力的觀點令人感到著迷。他解釋道,自己從年輕時候開始就是一名“車庫發明家”,其作品包括用一把傘和錫箔紙做成的太陽能竈具,以及用填滿水泥的輪胎做成的自動關門裝置等。盡管年齒漸長,但熱愛發明的天性並未離貝索斯而去。他曾經提交過一項專利申請,其內容涉及一個由很小的安全氣囊組成的系統,能被整合到智能手機中去,使其在落地時不會受損。貝索斯認為,隨著公司的不斷成長,有一種風險會逐漸露頭,那就是新奇的想法會由於公司管理層因循守舊的、為安全考慮的態度而受到抑制。“在你獲得社會凝聚力的同時,代價是犧牲了真理。”他說道。貝索斯覺得,要想打破這種局面,最好的方式是公司的領導人應該鼓勵員工不斷創造新的想法。“這就好像是肌肉鍛煉一樣。”他補充道。“要麽你不斷的使用肌肉,要麽就會變得沒有肌肉。”對於這一點,亞馬遜出人意料地進軍雲計算領域可為明證。為了處理零售業務所創造出來的海量數據,亞馬遜設計了一些方法來靈活地部署其計算能力,而隨之而來的想法則是同樣的方法也能被用來解決其他公司中的類似問題,其結果是“亞馬遜網絡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由此誕生。“亞馬遜網絡服務”已被數十萬家公司所采用,從音樂流播放服務Spotify等創業公司到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等已在各自行業中確立了自身地位的知名公司莫不如是。簡單即完美跟已經故去的喬布斯一樣,貝索斯也與生俱來地明白一件事情的重要性,那就是必須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考慮應如何發展高科技產品的問題。舉例來說,在設計首款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時,貝索斯堅持認為,這種設備必須無需連接電腦即可使用,而這就意味著其必須擁有無線連接功能。但與此同時,他還希望這種設備到哪里都可運行,而不是只能在WiFi熱點才能使用;此外,他還希望這種電子書閱讀器不需要什麽包月合同。貝索斯這種想法的最終結果是,Kindle團隊在他的敦促下設計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那就是與移動運營商簽署協議,允許Kindle用戶無需支付網絡費用即可下載電子書。對用戶來說,在任何地方都能下載電子書不僅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愜意,而且還能鼓勵其購買更多圖書。Kindle確實是一款電子書閱讀器沒錯,但同時也是一個便攜式的“書店”。類似的,在開發Kindle Fire時,貝索斯認識到一種主要為消費娛樂內容而設計的平板電腦本身並沒有什麽用,除非其擁有豐富的內容。對其他平板電腦廠商來說,如何獲取內容的問題可能只是事到臨頭才想到需要去做的事情,但亞馬遜並非如此。跟蘋果一樣,亞馬遜在推出其平板電腦產品以前就已經整合了一個由圖書、應用、視頻和音樂等內容組成的生態系統。此外,亞馬遜還能利用來自於出售數字內容的交叉補貼來將Kindle Fire的售價保持在較低水平;與此相比,那些本身並不出售內容的平板電腦廠商則無法做到這一點。對貝索斯來說,這又是其“長期觀點”的另一個例證,其目的在於將Kindle Fire變成iPad的主要競爭對手。當然,無論是喬布斯還是貝索斯,前進的道路都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偶爾也會有押錯註的時候。舉例來說,有誰還記得“Amazon Auction”呢?Amazon Auction又被稱作“Amapedia”,是亞馬遜曾經做出的一種嘗試,其目標是建設一種類似於維基百科的、由用戶創造的產品目錄。而除此以外,類似的失敗例子不勝枚舉;貝索斯曾對許多新項目做出押註,但最後的結果是這些項目未能證明自身價值。在一個迅速發展、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想要總是站在頂端也同樣是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亞馬遜正在許多新的業務領域中進行重大投資,這些投資活動導致該公司的盈利承壓,而這必然會讓貝索斯成為眾矢之的。貝索斯下一步嘗試去顛覆的領域可能會是智能手機行業,也可能會進入視頻流播放市場,與Netflix展開競爭;但同樣很有可能的是,他將開拓一個完全沒人能預料到的領域。貝索斯擁有異乎常人的耐心,他希望創造的是令競爭對手更難展開“逆襲”的業務。正如“藍色起源”和“萬年鐘”投資所呈現出來的那樣,“去向遠方”才是真正令這位亞馬遜大老板心儀的挑戰。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騰訊科技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40

Makerathon孕育的車庫里的流水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8/148922.html

i黑馬:車庫文化可以說是創客文化的起源。不僅如此,矽谷的許多商業巨頭也都是從車庫起家,如蘋果。然而,從車庫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到大型工廠的批量化生產,這個過程中難免遇到一個尷尬的過渡階段:小批量生產。問題是,初創團隊如何敏捷應對小批量生產呢?
 

\這篇文章在草稿箱里積灰有幾個月了,一直都是都是一些零散的想法和素材,但總是沒法把所有的片段組織起來,猶如缺失了拼圖中最重要的那一片。直到昨夜看到了朋友圈里的一個視頻——Makeblock第八屆創客馬拉松(Makeblock 8th Makerathon)。說來慚愧,關註國內的創客運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居然到現在才看到這個兩個月前發布的視頻:

 


回到標題——車庫里的流水線,想必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美國的車庫文化。車庫文化可以說是創客文化的起源。許多美國人都擁有自己的車庫,為了維護車子,車庫里經常有一些工具、零件和設備。隨著車輛的使用,許多新零件和設備慢慢被放進車庫,久而久之,車庫就慢慢開始扮演“家庭實驗室”的角色。在美國商業大片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車庫。

不僅如此,矽谷的許多商業巨頭也都是從車庫起家,如蘋果、谷歌、惠普、亞馬遜……多不勝數。據傳蘋果公司創立不久的時候,喬布斯發動全家在車庫里完成了 Apple I 的生產和組裝。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中也提到作者本人從車庫里開始制作 3D Robotics 的第一批產品。

然而,從車庫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到大型工廠的批量化生產,這個過程中難免遇到一個尷尬的過渡階段:小批量生產。通常是數百或是上千的數量,工廠一般不接受這樣的小訂單,而對於初創團隊來說,工作量又太大。在中國,或者更精確地說是珠三角——其中又以深圳為典型——可以找到許多的小型加工廠來完成 PCB 和普通零件的小批量。但是測試、裝配、打包等環節卻是避不開的。

那麽問題來了,初創團隊如何敏捷應對小批量生產?答案顯然不是藍翔,筆者為了尋求這個答案也曾踏破鐵鞋。

既然沒有答案,那只能是嘗試著分析情況和尋找線索了。我們常說這是個“從比特到原子”的時代,對於硬件行業中的許多現象,都能從軟件行業中找到其“共軛”現象。當然,軟件中不存在批量制造一說,但是我們發現軟件測試與硬件制造有許多相似之處。軟件行業對批量化軟件測試的解決方案是:自動化測試。由高級測試人員編寫測試腳本,然後由計算機完成大量重複而枯燥的測試操作。

等等!這在傳統制造業中早已成為共識了,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的閾值後,使用機器來代替人類完成重複勞動可以降低成本。然而硬件機器比起軟件的自動化測試工具來說,成本要高出幾個數量級,這也正是導致我們所遇到的問題的根本原因。看起來此路不通,但是不要氣餒,我們先做幾道數學題來放松一下大腦。我們把使用自動化設備涉及到的總成本稱為“自動化成本”,那麽有:

自動化成本 = 設備成本 + 運行成本

運行成本 = 運行時間 * (維護/能源費用)

設備成本 = 設計成本 + 物料成本

設計成本 = 設計時間 * 工程師時薪

於是:

自動化成本 = (設計時間 * 工程師時薪) + 物料成本 + [運行時間 * (維護/能源費用)]

看起來其中的每個變量都是難以減小的,特別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設計時間,設計出一臺成熟的自動化設備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但是——誰能想到,我們可以在一天之內設計並組裝好一臺能用於生產的自動化設備?誰又能想到,我們可以用三天的時間在車庫里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自動化流水線?

《創客》一書中曾多次提及“個人制造”的概念。創客運動賦予個人的能力不僅僅是制造,還可以是制造擁有制造能力的工具,或者套用時興的一個 造詞法——“元(Meta-)制造”。其實筆者更傾向於“輕量制造”這個詞,一來“元制造”有些過於裝腔,二來這個模式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的產量不能和嚴肅的工業制造匹敵。元制造也好,輕量制造也罷,這是一個全新的思路,不同於 3D 打印和桌面級加工機床,因為 3D 打印始終是使用工具而非創造工具。

回到首段中提及的視頻,視頻里的幾個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制造模式和一個零件平臺,而且這樣的平臺絕對不僅是這一個。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車庫創業是怎樣的,小團隊迅速響應變化的需求並設計出產品,用短短幾天時間就能為產品量身打造一套自動化流水線,快速完成小批量生產和測試等工作。相信這種模式也將成為長尾效應的一種成功實踐。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95

潘石屹坐不住了,跟風O2O建新“車庫”,創業地產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4/149083.html

導語:潘石屹坐不住了。經過老潘一年的折騰,互聯網沖擊下的商業地產新模式——創業地產呼之欲出了。潘石屹說:“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催生了新的辦公需求,人們需要辦公更靈活、便捷。SOHO 3Q就是辦公環境的O2O新模式”。


文/劉惜墨 本刊記者

編輯/王瑞
 

自1月6日潘石屹在小型的媒體發布會上宣布移動辦公平臺SOHO 3Q以來,今天下午,美團正式宣布成為入駐SOHO 3Q的第一批體驗企業之一。這個下午,美團網創始人、CEO王興與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跨界對話——O2O平臺上的資源革命。任誌強在現場就3Q內免費提供咖啡不提供書籍,以及價格方面比如一間旅館一天一百多塊,這里租一個桌子就100多塊等問題不斷拆臺,笑翻全場。
 

\潘石屹的一盤大棋——新興創業“車庫”
 

媒體人估計都發現了望京SOHO這個神奇的地方,近來,諸多新興創業公司都匯集此地。潘石屹不僅籠絡了大批新興創業公司於此,而且還覺得還不夠,於是產生了SOHO 3Q這一產品,即讓更多沒有足夠資金租整套辦公室但是擁有新想法、新技術的人聚集在一起。通過低廉的一周1000元一個座位,免費提供咖啡和蘋果的方式,讓這幫人進行思想碰撞,最終成為新興創業項目的“車庫”,從而延伸SOHO的品牌內涵。
 

“上次我去美國,看到幾千個年輕人坐在一起,有的在設計自行車,有的在設計服裝,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老板,沒有壓抑感。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你可以隨時與旁邊的陌生人交流和分享,可能跟他做個遊戲、喝杯咖啡、做個運動,隨時能得到很多靈感。這不就是網絡時代的辦公環境嘛?於是有了SOHO 3Q。”潘石屹說。
 

自2月1日起,位於北京望京SOHO和上海SOHO複興廣場的兩家SOHO 3Q正式開門迎客,同時開始接受線上選座、預訂、下單、付款等。用戶在這里可以只租一個星期,可以只租一張辦公桌或一間辦公室。還提供免費WiFi、複印打印、會議室、咖啡等服務,用戶只需要帶著手機和電腦來工作。
 

\潘石屹稱最近每個月都要拜訪10家互聯網公司,這是他給自己定的任務。雖然互聯網給辦公地產的沖擊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作為企業要自我變革。“我認為用一個詞概括互聯網思維的話,那就是分享。好的項目和創意都是在碰撞和爭吵中形成的,而中國環境里提供給這些人的空間太少。這就是SOHO 3Q的價值。”
 

王興和潘石屹從對方身上學到了啥?
 

潘石屹認為,美團是線上走向線下的O2O,而SOHO 3Q是線下走向線上的O2O,在精神上是很一致的。在思維碰撞中,他們總結出以下三點精髓,即O2O革命的精神。
 

首先,專註。美團創始人王興認為,SOHO中國給他很大一點啟示就是專註。也許SOHO在中國並不是最多的辦公大廈,但是在整個房地產市場上說很有影響力的,因為它占據了每一個核心地段。
 

其次,創新。這一點毋庸置疑。潘石屹認為互聯網對於傳統企業來講就是高效。一個項目這線下的期限是周或者月計算,而互聯網上是按秒計算。因此,SOHO 3Q一定要實現線上預訂和線上支付的功能。
 

再次,團隊合作。“剛才任誌強提到80元租一個小旅館,躺在里面沒問題,但是你在那里是孤立的,和在家在臥室沒有區別。”
 

\以下為媒體采訪環節的部分摘錄:
 

1、潘石屹先生對一個桌位的定價依據是什麽?SOHO 3Q是否參考了國外模式?都參考了哪些點?
 

潘石屹:這讓我想起了去參觀互聯網企業時的感受,一個一萬人的企業,我想利潤應該很高,當我問起的時候,他們不好意思的小聲對我說:“略虧”。既然用互聯網形式做這個產品,我也本著薄利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現狀來收費的。所以我們的定價是以成本為依據的。
 

SOHO 3Q的確是借鑒了國內外優秀的基因,所有好的部分我們吸收。本質上說借鑒的是:當前移動互聯網大勢下,創業者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麽樣的辦公環境和辦公空間。我去參觀中關村時,發現很多創業咖啡廳就像農貿市場,每個人拿著自己的idea或者產品,沒有任何門檻的進行交流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2、美團最近融資消息被證實了,2015年被稱為“上門年”,美團在這一領域會有什麽布局?未來一年美團的重點是什麽?
 

王興:其實美團一直做的就是O2O的事情,只不過一開始的切入點是團購。事實證明這個切入點是正確的。對於“上門年”美團已經推出了美團外賣,並且迅速成為非常有實力的外賣平臺。未來一年,美團還會繼續在美團外賣上發力,讓更多人可以在家里享受美味。
 

3、請潘石屹先生談一下互聯網行業對於商業地產的沖擊?
 

潘石屹:大家都知道馬雲和王健林的億元賭局。那麽現在就是看結果的時候了。事實是這兩年王健林的萬達廣場已經關掉了好幾個。從這一點上看,互聯網企業對商業地產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城市綜合體都面臨很大的沖擊。
 

大家都知道底商的租金應該比辦公租金高好幾倍的,但是現在甚至現在很多地方出現辦公租金比底商租金還高的情況,這是不可思議的。目前辦公空間雖然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但是我覺得變革是必然的。自我顛覆反而是最好的結果。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10年催生翻轉教室、車庫計畫??

2015-02-09  TWM
 
 

 

制度僵就換腦袋 台大三招激出師生競爭力當台灣的大學普遍在困境中難以突圍,日漸弱化競爭力,台大卻每年透過研習營,在新進老師心中種下教學熱情的種子;課程上不斷推陳出新,提供資源鼓勵學生創業,把學生推向矽谷受訓。

撰文‧賴若函

面對體制發展受限、經費不足的高教困境,台大並沒有放棄追尋創新。雖然資源相對於國外的頂尖大學顯得稀少,沒有辦法在硬體上拚裝備,那就從軟實力著手,台大這十年透過教學創新、「翻轉教室」,進而鼓勵學生創業??等,從教室上課的現場走出不一樣的創新道路。

未來學生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創新的能力,那該如何讓受升學教育的學生能擁有不同的上課經驗,讓自己成為教室的主角,主動去學習?十年前,台大就參考美國作法成立教學發展中心,企圖針對教學做變革,讓學生擁有更生動的學習經驗。

點燃老師們的熱血

一場演講 竟讓象牙塔裡的學者流淚「教授們都不是師範體系出身,在教學上多半自己摸索而來,需要引導。」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說,台大有兩千多位老師,既有教師多有固定教學模式,談改變不容易,因此他們決定從每年新進的七十、八十位老師下手,推論十年下來就有七、八百人,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師被改變,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質變。

也因此,這幾年台大在開學前,都會要求新進老師參加為期三天的研習營,邀請十多位對教學有熱情的資深老師,針對「教學資源分享」、「如何讓學生有動機學習」、「熱血教師的教學路」等主題做分享。

「這些演講都很感人,許多故事,讓在場的老師都流淚。」台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組長葉丙成說,當初的想法是帶來「小鴨效應」,如同小鴨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認定為媽媽,新老師初來學校,看到這些有熱情的老師,可以被激勵群起效法。

「台大有三萬三千個學生、三千五百位教授、超過一萬門課,能在這個課堂相遇是緣分,因此我很感恩,讓我有機會參與他們的知識、生命成長。」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曾在一次研習營中鼓舞所有新進老師,看重自己的角色,因為他們對這群十八到二十二歲年輕人相當有影響力。

「通常上山時新進老師都充滿無奈,但三天後都大大被影響。」莊榮輝笑言,在研習營的問卷調查中,滿分五分,最後統計參加者的滿意度平均高達四.八分。

葉丙成強調,「強摘的果子不甜」,教學發展中心採取由下而上的策略,以鼓勵替代強制的態度,例如讓老師自由組成社群,互相分享教學碰到的狀況,安排講師去分享,這會讓老師把教學發展中心當成朋友而不是衙門,就會比較願意接受一些教學上的know how。

革新課程設計

課業負擔變重了 學生竟然更起勁台大的改革,除了點燃老師對教學、對學生的熱情,第二部分,也在課程上做革新,顛覆以往單一傳遞知識的內容。

近年來喊得震天價響的翻轉教室,早已在葉丙成於台大開設的「機率」和「簡報」課中使用,課程上,老師的角色只是引導、輔助,讓學生成為講台上的主角,學習效果加倍,成為台大熱門的搶手課。

透過教學發展中心開設的翻轉教室工作坊,越來越多老師也都加入行列。

「台灣的大學課程普遍太淺,考完試就還給老師了,學不太到東西。」莊榮輝說,新學期開始,除了鼓勵每位老師在為期十八周的學期中,至少三周使用翻轉教室,也加強推動「深碗課程」和「共授課程」。

所謂的「深碗課程」,是把原本三學分的課程加重一至二學分,讓正規課程再加上討論課或實習學分,由於學分很重,學生不敢輕言放棄,願意更多自主性學習。目前共有四門通識課程採用此法。

至於「共授課程」,則是不同領域的老師一同上課,讓不同專業激盪出火花。莊榮輝說,下學期開始,台大將開設兩門跨領域課,「應用多變數量方法」由公衛系和統計系合作;另一門「傳染病流行病學數理模式」,則是流病所和地理系合作。

從教學創新到課程內容變革,其實台大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走出校園,不只是腦袋中有知識,更能成為未來的創業家,帶起台灣產業的活力。

移植矽谷創業潮

80坪祕密基地 培訓學生CEO 因此二○○八年起,有「台灣科技創新教父」之稱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創立了「台大創意創業學程」,簡稱創創學程,內容涵蓋創意、行銷、管理、設計、智財等課程,參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佛大學的相關課程而設計,學生和不同科系的同學組隊,分別擔任虛擬公司的不同要職,學習怎麼經營一家公司。

課堂上,也採用生動活潑的題目,來刺激學生思考、發揮創意和執行力。例如有一次,陳良基要求學生以一百元為資本,想辦法在一周內創造最大利潤,結果成果驚人,有人趁著台大杜鵑花節,影印多張台大學生證,把名字變成以考生為名的學生證,祝福他們金榜題名考上台大,大受歡迎;也有人賣「祈福水」,把台大醉月湖的水裝進小瓶子裡,外面貼上台大圖案,同樣賣給考生,也有不錯的進帳。

一三年八月起,台大成立「車庫計畫」,引進美國矽谷車庫創業精神,整合創業資源,提供進駐學生團隊近八十坪的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法律諮詢,並整合知名企業師資,如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等人舉辦講座,一年半以來,已成立約四十個團隊,日前陳良基到MIT參訪,發現學校方圓一公里內,有五百家新創公司,他也期待在未來二、三年內,台大方圓一公里造就同樣的效應。

「學生軟硬體整合的能力很強,這是台灣年輕人的機會。」陳良基說,學生表現亮眼,以台大學生為主體的FLUX創業團隊,運用自創的3D列印機,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募得新台幣五二○○萬元、訂單達二二○○台;另一個創業團隊Some研發「murmur」App,一四年七月上線至今,已有超過十萬名用戶,兩者已先後前往矽谷進行創業培訓。

「我的目標,就是要讓公司經營到上市。」FLUX團隊創始成員、台大資工系柯軒恩為了完成夢想,不惜休學,老師也肯定他們創業的決心。

台大十年來,逐步幫助老師、學生脫離僵化的學習環境,走在台灣眾大學創新的路之前,期待帶動更多年輕學子,成為具有創意和執行力的未來之星。

台大創新教學這麼做

老師也需要被教育

每年針對新進教師舉辦研習營,激發教學熱情,10年下來已有超過700位老師被影響,超過全校三分之一

課程設計暗藏祕密

◎每位老師在學期18周的課程中,①進行3周「翻轉教室」,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授課為輔;②推行4門「深碗」通識課程,讓學分變大、課程加深;③結合不同科系老師開設「共授課程」,激發跨領域的專業火花◎ 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MOOC)已有20門課,超過1600支影片,成為華人課程點閱之冠

鼓勵學生趁早創業

2013年8月至今,成立約40個創業團隊,有兩個獲邀赴矽谷受訓,科技部5個團隊獲「創業傑出獎」,台大學生包辦3個,並有FLUX團隊創紀錄募到5200萬元,接獲全球訂單2200台,將於今年起量產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