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飲食籽】樓變路變人情不變 灣仔新舊食神

1 : GS(14)@2016-03-18 23:59:04

【飲食籽:邊走邊吃】遊逛灣仔,從來都有趣,從日到夜,從東到西。由街巿出發,聽老闆用蹩腳的英語跟客人說「花哩拉時」(very nice),夾雜叫賣聲與斬肉聲,成了節奏;鑽進交加街及太原街,衣物舖旁賣起鹹酸菜、花店邊有糖果檔、鞋店外放水果,處處寶藏;以合和為中心,轉上皇后大道東,不問「為何無皇宮」,只欣賞連綿的咖啡室、小餐廳成為一抹明媚春光。這裏,從開埠起一直變遷,華洋混雜、新舊文化交滙,呈現富裕與基層差異,她在兩極聲音中拆卸重建,會是怎樣的風景?





讓發展回歸原點

【曾潔華 灣仔街坊】「人情味對我來說最重要,一間店有人情味的話,貴一點也願意光顧,說到底大家都明白租金對小商店的壓力。」灣仔舊稱為下環,是西環、上環、中環之後的第四環。得此名稱,原有「小海灣」的意思,其實昔日最繁盛的皇后大道東就是港島北的海岸線,難怪在該路上找到海神洪聖爺的古廟。隨着城巿發展,春園街、莊士敦道、軒尼詩道以至政府大樓開外,統統填海而來,發展亦隨之向外伸延,直至近年皇后大道東一帶樓宇老化,社區重建計劃於2003年啟動,「發展」才回歸到原點。



百年秘方 一杯涼茶在途上

【楊文佳 楊春雷第三代店主】「今天的新,將來總變成舊,其實變遷是一個循環,所以我不抗拒重建,但一定要珍惜已擁有的東西。」透過最近關閉進行修繕的藍屋香港故事館,記者聯絡上灣仔街坊曾潔華(華姐),於灣仔居住了近20年,並身為社區導賞員,她對灣仔數十年間的飲食逸事相當熟悉,她說:「灣仔從來滿街小食,特別是春園街,當時一檔最出名的叫『屎坑牛雜』,因為真的在公廁旁,還有戲院前的汽水、炸雞翼、炸魷魚等等,當然也有不少酒樓及西餐廳,好像龍門酒樓、修頓的扒餐、旋轉餐廳……」娓娓道來的是今日已經不復見的灣仔,莫說戲院、酒樓和旋轉餐廳的消失,連春園街幾十年歷史的公廁亦正在拆卸,惟獨正對着公廁的「楊春雷」屹立上百年。店主楊文佳是第三代人,看着周遭變遷,他選擇安份守己,守住行醫的爺爺傳下來那廿四味秘方涼茶。他說:「如果經濟環境好,人們多了吃吃喝喝,涼茶的需要就增加。但有心做涼茶的人已經很少了,質素都很參差。」記者訪問所見,幫襯買涼茶的人絡繹不絕,以叔叔伯伯為主,亦有媽媽哄着小朋友來喝,甚至搬走了的街坊專程回來幫襯,成為他們求健康的中途站。談到城巿變化,若終要收下現址怎辦?「說真的,一要搬走我們就做不下去,客人會流失,亦要捱貴租金,惟有做到多久就多久,看看時代是否要淘汰我們。」



六十年代的春園街,路面較窄而人流多,楊春雷就座落相片右邊的舊樓,樓宇於70年代拆卸重建,小店獲得原址安置。

楊春雷的廿四味是楊先生每朝清晨4時許起床煲茶製作,沿用爺爺古老秘方,甘苦但降火見效。每杯$9



楊春雷灣仔春園街29號




中環東來 舊式包餅平民價

【解淑菁 ABC餅店第三代店主】「那些建築仿似很亂,但其實亂得來有其美感,這才是香港的特色,才是歷史。如果全部只起新建築,那跟其他地方就再沒有分別。」



社區重建,不少街坊慨嘆灣仔社區網絡活生生被打散,華姐說:「以前這裏很多小型麵包店,大盤大盤賣麵包,如今小店要生存面臨很大壓力,連鎖店當然包裝靚、門面靚,但我們想要的,其實是品質與人情味。」新加入這社區的ABC餅店也許感受更深,去年受中環重建工程影響,本來三十多年歷史的餅店被迫結業,第三代解淑菁(Yvonne)不忍家族心血消失,接手重開。
ABC於1951年創立,前身是俄國餐廳,後來餐廳結業,80年代在中環重開變身餅店,直至現在遷至灣仔。Yvonne將店子裝潢成舊店模樣,推出賣足30年的平價懷舊麵包西餅,餅廚亦聘回合作廿多年的師傅。從重建區轉戰至另一個重建區,Yvonne連番說可惜,但在皇后大道東尋得新舖,她更覺幸運,「中環人匆匆忙忙,面色不好看,不及灣仔人易相處。以前從九龍家返中環店,坐巴士經過這裏,最愛看藍屋那些漂亮樓宇,看足三十年,也許喜歡的感覺早就種在心中。」



五十年代ABC是俄國餐廳,看那超巨型霓虹燈招牌就知排場,全盛時在彌敦道有六、七間分店。

ABC的奶油包用上較輕身的奶油,口感依然但膩滯感大減。$7

荷蘭撻是六十多年前的產物,相信與荷蘭無關,只是當年流行用外國名字。$6



ABC餅店灣仔皇后大道東255號




灣仔唯一 鐵皮牌檔滑奶茶

【蘇媽媽與六哥 德如茶餐廳店主】「以前這裏是低下收入人士住的,如今整個灣仔區只餘下一間大牌檔,顧客都很有人情味,一來就來足三、四十年。」



灣仔區走鬼檔多、大牌檔更多,華姐說:「大牌檔於五、六十年代最風靡,那時正值戰後,政府為了讓工傷的公務員或傷兵有能力養家而發牌。」每個大牌檔有固定模式,一個鐵箱四個轆,放上廚具,再配兩張枱八張凳即成,當時都聚集中上環及灣仔一帶,如今全港只餘二十幾檔,灣仔就有一間──德如。它開業於1954年,位於清靜的進教圍,雖然已入舖賣起炒粉麵,但鐵皮檔依然運作,由蘇家么仔主理,沖奶茶、烘多士、製三文治。92歲的蘇媽媽是靈魂人物,撐着枴杖但精神不錯,「舊時這裏都是舊樓,不過好多街坊來幫襯,有些來三、四十年,他們的孩子都大學畢業了。」蘇媽每天六時許就返店,馬上喝一杯自家鴛鴦,近年退休回舖幫手的兒子六哥笑說:「喝鴛鴦可以長壽呀!」小店六十多年來養活蘇媽與十個兒女,她心中一直感激有心人,「牌照本來是丈夫德如的,他開店10年就過身,政府本要收回牌照,但見我要一人擔起頭家,就破例把牌轉給我,那時較有人情味。」如今政府嫌大牌檔阻街,不再發牌,更改制不能世襲,六哥無奈說他日媽媽離開,牌照就會取消,「那時餐廳還做不做,就看情況吧。」



以自家縫製的茶袋隔茶沖製的奶茶,茶味不算濃,倒是夠滑夠香,喝起來順喉舒服,因此迷倒不少食客,連陳寶珠、甘國亮都是座上客。$18

餐肉蛋三文治,即製炒蛋夠滑而留有蛋漿,餐肉厚度適中,入口不會滿口油膩感。$29



德如茶餐廳灣仔光明街2號




港法融合 下一站咖啡店

【Matthieu Maury法國人 La Station店主】「灣仔有兩種文化,一種新的、一種舊的。我們非常近灣仔街巿,對來自法國的我們來說,是學習香港文化很好的機會。」



華姐說過灣仔從前有不少涼茶舖,因為利潤不高,如今買少見少,上一代灣仔人每天一杯清潤涼茶,如今變成年輕人每天一杯咖啡,恍如心靈「廿四味」,也難怪灣仔區咖啡店越開越多。就在灣仔街巿旁的La Station,去年年中登場,由來自法國的Matthieu Maury與甜品名店Paul Lafayet(PL)創辦人的兩名兒子一同開設,雖說是「外國勢力」,但別忘了PL實質於香港創立,倒覺有幾分親切。店子外觀搶眼醒目,甫內進必會被仿巴黎地鐵月台的拱形白牆及球形吊燈吸引,Matthieu指指我左方,原來港鐵路線圖就給鑲嵌成燈軌,將兩個國家以列車相連,甚有心思。咖啡豆有兩種,一是以埃塞俄比亞、巴西及哥倫比亞混合的特調口味,甜酸度與果味平衡,適合沖泡加奶的咖啡;另一種則是每三、四個月轉移一次的單品咖啡,一般會選果味較重,適合沖成濃縮咖啡。此外,小店會每日新鮮烘焗麵包及煮西式濃湯,當然也有PL供應各式蛋糕甜品,選擇相當豐富。但論加分位,依然是入店一刻店員爽朗的一聲Hello,這是老闆執意堅守的服務精神。「我們很多客戶住在附近,不時來買杯咖啡順道探望我們。」



加奶的咖啡建議以house blend沖泡,味濃而平衡。牛角包$28(左)、Latte$38(上)、Flat White(下)$38

Rose Latte用玫瑰香精而非玫瑰糖水,只聞花香而沒過度影響咖啡味。$45





La Station灣仔皇后大道東248號



記者:黃穎妮攝影:陳永威、許先煜、潘志恆記者:謝慧珊記者: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18/195340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