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种货币将实现跨境支付结算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13/110120712.html


内地与香港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3月16日正式运行,首先开通港元、美元、欧元和英镑跨境支付业务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宋晶 记者 于宁】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3月12日宣布,内地与香港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将于3月16日正式运行,这标志着两地覆盖多币种的全方位跨境支付清算合作机制将全面启动。
根据双方近日签订的《有关建立内地与香港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的谅解备忘录》,两地将首先开通港元、美元、欧元和英镑四个币种的跨境支付业务,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是否开通其他币种的跨境支付业务。
其中,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通过两地代理行与香港的港元、美元及欧元即时支付系统进行连接后,两地参与银行可分别通过各自的支付系统发起和接收相应货币 的跨境支付业务。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通过内地代理行与其香港指定代理行的网络进行连接,两地参与银行可分别通过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香港指定代理行的 网络,发起和接收英镑的跨境支付业务。
该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为亚洲区内银行提供同时区的支付渠道,有利于提高两地跨境多种货币支付的效率和降低两地跨境支付的风险和成本。同时,该项安排也有助于两地的参与银行提高其资金运用效率,增强其资金管理及跨境支付业务的竞争力,进一步密切两地的
经济金融联系。
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李建英在接受《财经》记者的采访时说,这个安排将内地与香港的多种货币跨境清算的覆盖面扩大到内地各大省市,为香港加强与内地金融设施的合作迈出新的一步,也有助于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区内的支付枢纽。
李建英介绍说,金管局和人民银行一直探讨加强两地多种货币资金流通的可能性,具体到此项安排的准备工作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包括就互通形式、合作币种、推 出时间等方面进行沟通,商定两地银行之间操作形式和收费原则,以及进行技术开发及其他准备工作。由于此次安排涉及的两地参与代理银行众多,在协调各方在具 体问题上达成共识方面,挑战较大。
目前,港元、美元、欧元和英镑的内地代理结算银行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其香港指定代理行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香港)、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和
花旗银行(香港)。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安排有利于降低内地四家代理行的结算成本,提高其外汇业务的竞争力,或对内地其他银行的外币结算业务形成较大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前召开的央行支付结算工作会议上,苏宁副行长提出要研究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机制,适时建立符合我国对外开放需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21

出售跨境巴士業務, 進智(0077)股價急升24%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114

 

        是次跟進一隻去年推介的股份------進智公共交通(0077)(詳情請看「股份探討」分類內的「坐小巴, 坐進智(0077)一文)。儘管當時推介此股份的原因是想收取每年近7厘股息, 但剛剛公司公佈出售跨境巴士業務中港通股權予冠忠巴士(0306), 以致股價急升。

 

股份名稱

撰文時股價

撰文後最高股價

週五收市價

撰文後最高變動

週五變動

進智公共交通(0077)

$1.61

$2.00

$1.85

+24.2%

 

+14.9%


前景:

1.筆者去年推介此股份時曾提及跨境運輸業務(中港通)很大機會成為公司未來的盈利增長來源, 但這幾年中港通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 看來進智不太擅於經營這項業務。這次能夠出售這項業務, 並套現1.4億港元, 大大增加市值只有4億的進智的吸引力, 亦可能引起持股70%的大股東黃文傑先生提出私有化議案, 進一步推高股價。

2.早前小巴業界提出引入20座位小巴(現時小巴為16座位), 但政府至今仍未批准。倘若政府同意此計劃或大眾對此計劃展開激烈討論, 這間香港唯一上市的小巴公司很可能被進一步炒上。

3.小巴不同巴士和港鐵受到可加可減機制影響, 它們在制定票價上較巴士和港鐵有更大的自主權。這種既能享受專利路線的好處, 但不用受可加可減機制限制的特點, 一直是小巴公司的賣點。早前進智的部分小巴路線亦已成功加價。

隱憂:

1.進智(0077)早前公佈的中期業績錄得倒退。雖然大股東已間接注入數條小巴路線以擴大公司市佔率和盈利, 但油價和員工成本持續上升, 筆者擔心公司未來的盈利仍會持續受壓, 甚至令到公司縮減派息。

2.港鐵(0066)的南港島線、西港島線在幾年後相繼落成, 而進智的前身正正是香港仔專線小巴, 現在進智有很多路線仍集中在港島西。儘管鐵路是區到區的交通工具, 而小巴是點到點的交通工具, 但筆者擔心數年後乘搭進智小巴的人流會有所下跌。

3.進智(0077)剛剛的股價已創出上市新高。雖然它的P/E8.8, 與其它本地公共交通工具股如冠忠巴士(0306)相近(不與擁有地產業務的載通(0062)和港鐵(0066)比較), 而以現價($1.85)計算息率仍有近6, 但筆者始終擔心它的股價會有所回吐。

跟進行動:

        進智長遠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管理層能否有效控制成本(例如引入電動小巴)和開拓財源(例如進一步拓展車身廣告), 而短期股價能否進一步上升便要看看大股東是否有私有化行動, 或是公司是否派發特別股息, 或是業界能否引入20座位小巴。

        總括而言, 筆者建議持貨的投資者可沽貨獲利。當然, 投資者如果想博公司會否有更多利好消息出現, 也可以繼續持貨, 甚至加碼入貨, 但謹記風險和回報成正比。最後, 筆者始終覺得推介此股份的主因是收取其高息, 現在公司的股價已變得較波動。再者, 港鐵始終是筆者最喜愛的股份, 所以筆者寧可買港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7

跨境生意拯救eBay中國:演繹絕處逢生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19/227201.html

2006年,台灣人林奕彰從瑞士搬到中國,之前他在全球最大的獨立數字電視條件接收系統供應商負責研發。「那時候,eBay與淘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 就像付費電視和免費電視間的競爭,所以,eBay對我很有興趣。」林這樣調侃道。4月1日,他剛剛就任eBay大中國區首席執行官。

這曾經是一個跨國公司水土不服的經典案例,但如今故事演繹成為了失意者捲土重來、絕處逢生的戲劇。當初,eBay以併購「易趣」殺入中國市場,與淘寶劍駑拔張;到折戟C2C領域,幾乎退出國內市場。

在林奕彰的記憶中,2007年,eBay全球上上下下都很緊張,股票一路下滑。那時,大部分賣家可以自己開網站,去Google上買關鍵字,它們似 乎已不再需要eBay。而在中國,eBay則被淘寶的免費模式打敗,成為了中國電子商務最著名的反面案例。接下來則是痛苦的轉型期,eBay中國的重生之 路選擇了由賣各種稀奇古怪玩意的C2C網站變成了經營跨境業務的B2C網站。最後,跨境生意拯救了eBay中國。

失意者的轉型

2003年,eBay全資收購易趣之時,其C2C中國市場佔有率近80%。2005年初,eBay的市場份額已經下滑到24%,而淘寶則上升到了 57%。隨後,2006年,eBay中國宣佈與TOM在線成立合資公司,轉手易趣51%的股權,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C2C平台,並未能複製在歐美市場的成 功經驗,不得不放棄中國這個曾經的主場。

eBay在中國犯了跨國企業最常見的錯誤,缺乏本土化策略。比如,中國用戶不得不用英文進行註冊,發生重名的現象,還得讓位其他國家用戶,只能是中國用戶改名;此外,在處理聖何塞總部與中國業務之間決策問題的方式,並沒有給予中國本部更多的自主權。

eBay必須尋找新的方向,這時,中國的外貿賣家成為了一線生機。自2004年開始,短短五個季度,eBay易趣網上跨國貿易的賣家數量猛增7倍, 某些賣家的月成交額可以超過10萬美元,有的甚至達到40萬美元。於是,從2006年底開始,eBay中國開始尋求跨境B2C的新模式。此時,eBay的 高層也從之前的管理模式中汲取教訓,給予中國團隊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從2008年始,eBay中國開始轉型。這其中的另一個大背景是2007年,惠特曼的繼任者約翰·多納霍開始了備受爭議的平台改革,他致力於將 eBay塑造成一家超級購物中心,而不是繼續依賴eBay傳統的舊貨競價拍賣模式。這一改革的典型做法是,降低賣家在eBay上發佈產品的費用門檻,以吸 引那些大賣家,並鼓勵他們以固定價格銷售產品。

雖然一些賣家批評這些政策背離了eBay傳統文化,賣家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溝通成本,交易成功後也要付給eBay更多的費用。但eBay顯然並不 打算改變,原因很簡單:如果賣家不能提供令買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那將毫無意義。多納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崇尚買家至上主義,過去兩三年裡他對eBay的 許多修改都旨在提高買家體驗和滿意度,其中包括建立複雜的賣家服務評價體系。

這種向B2C業務的傾斜,正好與中國市場的特點形成默契。中國賣家的優勢之一在於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提供多樣化的產品。比如一個iPhone的手機 套,美國BestBuy商場裡售價30美金,而來自中國的手機套連運費也就在2到3美金左右。很多國外的採購商發現,他們可以與中國賣家合作,在線採購更 便宜、更豐富的商品。

扭轉頹勢

多納霍數次宣稱,將優先發展中國的跨國B2C貿易業務。為此,這家曾被認為本地化嚴重滯後的跨國公司開始大力發展中國賣家,積極的推進措施包括:逐 漸建立本地化的客戶服務熱線,為大賣家提供貼身的客戶經理服務,甚至由eBay的銷售人員直接跑客戶,為中國賣家提供貨源。目前,eBay中國的本地服務 人員已達1000多人,每個VIP賣家都擁有一個客戶經理可以進行直接溝通。而eBay的銷售部門則通過與一些大賣家的合作,培養了中國的eBay銷售助 理群體,類似於電子商務服務託管商,幫助那些缺乏經驗的大商家在eBay上進行銷售。

轉型後的eBay的商業模式是將中國賣家產品放在不同國家的網站上,根據交易金額向賣家收取佣金。其目前收入來自於:上架費、成交費以及 PayPal的交易費。此外,eBay還通過本地化服務框架為中國賣家提供外貿培訓、本地支持等服務,諸如為中國賣家購買俄國網站上的關鍵字。

林奕彰說,轉型中最艱難的是扭轉eBay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以前,買家想到eBay就是想到拍賣,比如賣舊桌子和郵票的地方。

eBay首先要扭轉這個形象,它想告訴大眾,自己與亞馬遜最大的區別在於eBay的貨架上可以買到小到馬桶蓋大到直升機的各類玩意,這是eBay最可愛的地方,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eBay上賣東西來養家餬口。

30歲的陸平(化名)是最早一批進入eBay的賣家。七八年前陸就在eBay上做外貿生意,方式也簡單——從批發市場進貨,然後登到eBay上出 售。唯一的困難是支付不暢:PayPal賬戶收到的美元沒有渠道匯回中國。陸的變通辦法原始而巧妙:用賺來的美元在eBay上買來單價相對較高的相機鏡 頭,在國內再銷售出去。如今,這家不到10個人的小公司,過去的一年裡,他們完成了數百萬美元的跨境小額交易,且利潤豐厚。

M2Cmart於1995年在廣州成立,是一家銷售電子、家電和家用產品的公司,公司於2009年開始開拓線上業務。2010年7月,M2C在 eBay的美國網站上註冊,在原有官網的基礎上又開拓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M2C業務發展總監MophyFan表示,「目前M2C的銷售額有50%來自 eBay,其中大部分買家來自美國。這歸功於eBay提供的銷售助理,這些銷售助理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賣家,他們會為在eBay上進行銷售的個人或企業提 供服務。事實上,當我們決定由自己來經營eBay店舖後,我們的業務增長速度反而開始變慢。」

讓林奕彰津津樂道的例子還包括,他在澳洲的同事全身上下穿的都是凡客誠品,從eBay上買的。「鞋子一雙15塊錢免運費。」中午吃工作餐的時候,澳洲同事會到處炫耀剛收到的凡客的包裹。

不過,凡客剛進入澳洲的時候並不順利,由於中國人的尺寸跟澳洲人的尺寸完全不同,所以很多貨都被退回來了。eBay中國大客戶部的人開始對凡客進行培訓,諸如國際尺寸的對照表,告訴外國消費者什麼是寶藍色或者雞蛋色等等。

如今,eBay中國開始協助中興、凡客這樣的大賣家尋找國外合作夥伴,直接在國外建立倉儲,而且還為更多中小賣家提供郵政小包的「快線」服務。比 如,eBay中國與美國郵政、EMS合作,為業務集中於美國的中國賣家推出了一套「快遞加郵政」的「中美快線」方案:賣家包裹在國內物流,使用EMS商務 快遞,而到了美國內陸的話,則用當地郵政系統。如此,所需費用比較折中,物流時間卻可以比以前縮減一半以上,90%的包裹可以在10天內到達消費者手 中,eBay中國一半以上的跨境業務因此獲得了物流保證。

變老的恐懼

據eBay發佈的最新財報,2012年第一季度,eBay實現總營收33億美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5.7億美元,同比增長19.7%。其中,跨境貿易上升至eBay全球業務的18%,這標誌著eBay轉型初戰告捷。

不過,要打造一套服務於跨境B2C賣家的體系並非易事。首先,最重要的瓶頸便是語言。中國賣家的東西要陳列在歐美的eBay頁面上,就必然得與當地 的買家溝通,這不僅有語言障礙還包括商業文化的差異,而一般的賣家很難像大企業一樣配備專門的語言人才,同時,賣家還需要瞭解不同國家消費者的基本消費習 慣,服務要求,有哪些流行的促銷方式,同時能夠與eBay不斷推出的產品和政策相配合。

其次,賣家需要更足夠的本地支持。過去,賣家如果碰到賬戶安全這樣的問題,還得打越洋電話,深更半夜與eBay歐美的客服人員聯繫,諸如此類被忽視的用戶體驗,亟須用本地化的客服來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全球龐大的數據分析系統是eBay轉型的重要任務。這是一個智能互動的分析系統。比如說俄國的買家喜歡什麼,他們的價位是什麼, 這些數據都會被分析提供給中國賣家。除此之外,目前,eBay已是全球最大移動電商。林奕彰透露,今年eBay還計劃再推出多個移動應用程序,預計實現移 動端交易規模80億美金。

目前,eBay中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數據挖掘和信息溝通機制,與全球其他eBay團隊及時溝通,將挖掘出的數據和信息及時傳遞給國內的賣家, 比如這次面對歐債危機哪些產品可能遭遇衝擊,哪些產品可能獲得新的商機,都會及時給予賣家提示。而國外緊缺的產品信息,更可以快速推送給有生產潛力的賣 家,並輔以減免費用的方式,刺激他們在eBay平台上的銷售。

轉型中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用戶擁抱eBay。「我們正在使自己變得更酷。比如,在主要銷售服裝鞋帽等產品的eBayFashion 裡,你可以先用手機攝像頭拍下自己的照片,然後點擊商店裡的衣服、眼鏡、帽子,讓虛擬的自己來試穿試戴。如果你是為自己的愛車買配飾,則可以拍下汽車的條 碼,然後就能在手機裡看到汽車內部搭配上各類小物件後的效果圖。當然,你還可以把這些效果圖存成圖片與朋友分享。」林奕彰說,「一個網站最害怕的是客戶與 你一起變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4

跨境監管回原點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888_all.html

  中概股的跨境監管合作問題短期內看來難以推動。

  無論美國證監會(SEC)官員多麼期待在5月與中國證監會官員的會面中會取得突破,但最終的結果是離兩年前的原點並不遠。

  5月初第四輪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中,外資證券公司期盼已久的持股上限已經放至49%,中概股監管問題卻一字未提。月中,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年會在京召開,中美雙方雖未挑明,但發言均圍繞監管合作和主權問題,針鋒相對。

  「中國公司的反向上市市場永遠不會在美國重現。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些公司都是騙子。」美國智治基金創始人傑克森(Eric Jackson)對財新記者表示,普遍而言,許多美國人對投資中國,以及SEC是否有能力來扭轉局面,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鞭長莫及。SEC在美國起訴這些案子已很困難,很多人懷疑他們還能在中國做什麼。

  「這是中美關係一個很有趣的時期。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一起探索如何監管運營在中、融資在美的公司。SEC運用常規調查手段時遇到了困難。」 SEC前執法官、Kobre& Kim律師事務所常駐香港的合夥人威廉·麥戈文(William McGovern)說。

  這是SEC在跨境監管中遇到的第一個滑鐵盧。

  「我的感覺是,這需要到更高的外交層次去解決。這只是中美關係大圖景中的一塊。」他說。

醜聞登峰造極

  「中概股目前在美國聲譽很差,許多股票的估值大打折扣。」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吉利斯(Paul Gillis)說,「負面因素主要有三個。首先這些公司中存在著許多欺詐,尤以後門上市公司為甚。其次,許多公司使用的VIE(協議控制)模式,被認為包含無法接受的風險。最後,這些公司身處監管漏洞中,無論美國還是中國監管者,都搆不著它們。」

  中概股風波始於2010年下半年,並且出人意料地愈演愈烈。

  一些中概股公司的畫皮被揭開,造假醜聞層出不窮,逐腥而來的做空者群體更加速了「扒糞運動」。

  中概股公司暴露的問題,逐漸從虛增資產和利潤、編造假合同、通過關聯交易損公肥私,變成為赤裸裸的掏空資產、挪用資金甚至搶公章,堪稱野蠻的公司治理。中概股淪陷的頻率之高,無法再用「個別現象」來一筆帶過。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中概股的集體聲譽和投資者信心。

  「有些完全是欺詐,事主無異於盜竊上市公司資產。另一些有嚴重會計問題,導致審計師辭任和公司摘牌。還有一些案例,VIE沒有遵守承諾,給投資者造成損失。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是做空者發現的。為什麼做空者能夠發現,而審計師發現不了?」吉利斯說。

  接近SEC的人士透露,兩年前SEC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一系列案例,請求跨境監管合作。但中國證監會稱人手不足,表示難以配合。SEC便把案例縮減到四宗,兩年過去了,SEC沒有從中國證監會獲得實質性的配合。

底稿與國家機密

  中美監管合作僵局首個被曝光案例是東南融通(PINK:LFT)。東南融通是中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軟件外包企業,也是首家被指造假的非後門 上市中國公司。2011年5月,在東南融通的疑點被揭發後,總部位於上海的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下稱上海德勤)閃電宣佈辭職,並稱此前為東南融通出具的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審計報告均不可信賴。

  為徹查東南融通案,SEC在2011年5月27日要求上海德勤提供東南融通的審計底稿。上海德勤開始未表示異議,SEC還曾兩次給予其寬限期,但兩個月後,上海德勤表示拒絕服從傳票。

  2011年9月8日,SEC請求哥倫比亞地區法院命令上海德勤執行這張傳票。2012年5月9日,SEC宣佈再度起訴上海德勤,理由是在SEC正在進行的一項中概股公司舞弊調查中,上海德勤拒絕提供審計底稿。

  美邁斯律師事務所(O'Melveny & Myers LLP)律師郭冰娜說,收到SEC的傳票後,上海德勤向中國證監會尋求批准,中國證監會答覆不能提供。

  「作為自願在美國註冊的會計師事務所,上海德勤不能夠一方面享受由此帶來的財務和名譽上的利益,另一方面卻不履行美國的法律責任。」SEC執行部門主任庫薩米(Robert Khuzami)在聲明中說。

  5月10日晚間,上海德勤聲明稱,「根據中國法律及中國監管機構的具體規定,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不得直接向任何外國監管機構提 供文件。自2010年以來,德勤一直在配合中國證監會和SEC的相關要求,但中國證監會和SEC一直未能就使SEC取得文件達成協議。」

  上海德勤CEO盧伯卿在當晚發給公司內部的郵件中強調,「我們將堅決維護我們的立場。法律訴訟程序很可能將延續數年。」

  審計底稿可能關乎中國國家機密,郭冰娜解釋說。2009年,中國證監會發佈的《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 要求為中國境內海外上市公司做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其他諮詢服務機構的會計工作底稿必須留在中國境內。另外,《國家保密法》表述模糊,範圍很廣,所以審計 底稿中可能含有被認為是國家秘密的信息。

  但審計底稿也同樣關乎投資者利益。當年在SEC是個年輕律師的麥戈文,曾處理過會計造假案件。

  「作為執法律師,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審計師談,而不是公司,因為前者負有專業義務。SEC希望判斷,審計師是否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獨立而盡責?他 們是否問過了正確的問題?他們與公司的關係是否過於親密,以至於沒有『刁難』?如果是這樣,他們可能會因協助造假和公司一起被起訴。」 麥戈文說。

  「審計底稿的確是很重要。我們對公司極不信任的時候也會要求看審計底稿。我們要看哪筆資金當時放在哪個賬戶裡,賬是怎樣的。」某產業基金方面的人士說。

  郭冰娜說,美國法律並不支持以外國法律禁止作為抗辯理由。如果美國法院判令上海德勤提供文件,上海德勤只能自己決定要遵循哪個國家的法律。

  SEC當然意識到上海德勤正在被兩國法律所擠壓,前述接近SEC的人士認為,並不想將上海德勤逼入絕境,導致其無法在美執業,而是更希望通過與中國證監會就這一問題達成共識,來消除這一不和諧音。

  上海德勤案件並不是孤案。可能的審計弊病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不同中概股客戶中均有涉及,如果走司法程序,「四大」都可能被剝奪審計資格。

  對此,麥戈文曾建議過一個折中方案——由審計師向SEC提交那些無關國家機密的審計底稿。不過由誰來定義哪些文件涉及國家機密呢?

  除SEC外,美國上市公司審計監管委員會(PCAOB)也希望能對審計中概股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訪談並檢查底稿,但PCAOB的策略略為和緩,他們希望達成「在中國監管部門人員的帶領下,對審計機構進行訪談並檢查底稿」的終極目標。

  PCAOB主席多迪(James Doty)向財新記者表示,與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的對話取得了進展,中方同意美方派人觀察中國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行動,但目前並沒有時間表。

  接近美國監管部門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儘管PCAOB態度看上去很積極,但其實對達成最終監管合作的可能並不樂觀。

  旁觀這起案件的進展將會非常有趣,麥戈文說,兩個主權國家不同的權力觀互不相讓,如何調和?

監管無國界

  國際上本有關於跨境證券監管合作的框架,這就是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的多邊諒解備忘錄(MMoU)。

  IOSCO旨在促進各國證監會之間的合作,其中包括通過增強對不當行為和市場及市場中介監管方面的信息交換和執法合作。

  中國證監會於1995年加入IOSCO。2002年5月,該組織通過了《主席委員會關於IOSCO多邊諒解備忘錄的決議》。截至目 前,IOSCO已有86個成員簽署了MMoU,佔比為95%。截至2010年,各國執法機構依據MMoU提出的協作請求數量達到2000起。

  深圳證券交易所法律部經理、國際金融法學博士邱永紅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MMoU是各國和地區證券監管機構之間首次簽訂的同類國際性多邊安排, 也是對證券欺詐行為進行監管合作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表明監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是防範跨境證券欺詐和證券市場中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關鍵因素。

  簽訂十年後,SEC卻發現,MMoU並不能很好地解決迫在眉睫的中概股監管問題。前述接近SEC的人士說,中國證監會認為,MMoU的內容不包 括提供審計底稿。據邱永紅介紹,MMoU規定,在各自法律允許範圍內,簽署各方將據需要盡力相互提供證券和衍生產品交易記錄、交易賬戶的名義和實際持有 人、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執業記錄等信息。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證監會的理解不無道理。然而,SEC幾乎從未遇到這樣的問題。

  「當美國投資者因欺詐利益受損時,SEC通常可以實現跨境監管。但對過去兩年的中概股案例,SEC似乎無能為力。」麥戈文說。

  以往典型的SEC調查中,SEC在完成對審計師、公司的調查後,會起訴公司。但在中概股的調查中,對數家疑似欺詐的公司,SEC和紐交所、納斯達克只能因未能及時提供信息將它們摘牌,停止它們的交易,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政府發起的訴訟沒有進展,這可能使SEC覺得沮喪,備受壓力。他們無法從中國獲得文件來為案件舉證。除了摘牌,能做的實在不多。」麥戈文說。

  前述接近SEC的人士表示,除瑞士外,SEC在與各國進行跨境監管合作時,一直很順暢。此前從其他國家獲取調查所需文件時,從未遇到類似困難。因此SEC甚至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SEC感到難以理解中國大陸的態度。與之形成對比的是,SEC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良好,如香港、大多數歐洲國家以及其他很多亞洲國家。頻繁地分享文件對他們來說是常規的跨境監管手段。這說明中美雙方在多個層次上都對對方缺乏理解。」麥戈文說。

一場隔空喊話

  在北京IOSCO年會上,雙方的發言都提及主權問題,聽上去像是一場難抑不滿的隔空喊話。

  SEC主席夏皮羅的代表在發言中說,提出協作的目的並非建立一個跨國界的監管機構。SEC希望跨境監管的緊密合作以及執法信息的共享,特別是對在當地開展業務的上市公司的監管,更需要本地機構的合作。

  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則說,監管不能超越國家主權。在IOSCO框架下,應通過多邊和雙邊協議來解決跨境監管的協作問題,由當地監管部門提供配合,而不是把監管權延伸到其他國家,因各國情況不同。

  姜洋表示,中國證監會幾年來接到來自18個國家或地區的105份協同請求,完成72份;中國申請協同的11份,完成10份。

  美國證監會每年都會在年度報告中公佈跨國監管協作請求的數量,以及配合跨國監管協作的數量。2011年,他國證監會向美SEC提交了492份監管協作的請求,美SEC向他國提交了772份監管協作的請求。

  中國證監會官員對財新記者確認,目前確未與SEC合作調查上市公司,但中國證監會一向重視國際監管合作,協助境外證監組織調查工作中,其中四分之一的工作為協助香港證監會的調查。

  即便同一主權下的香港與內地達成跨境監管合作,也是歷經多年磨折,且未有實質性突破。即使已與內地簽訂跨境監管諒解備忘錄,香港亦無法進行跨境調查或執法。

  多位證監官員認為,中美證券監管合作有涉主權,美國來中國實施監管權,中國應該也可以去美國實施監管權,應有互相交換,但目前沒有美國公司在中國上市,因此無交換之必要。

  對此,上述接近SEC的人士認為,中國證監會因暫無跨境監管之需求,便不予配合,這種觀念未免失於狹隘。

  一位有海外工作經歷的證監官員表示,中美證券監管合作應該更為開放,中方在其中應表現更為自信的態度,封閉姿態不可取。

  當然,對中國監管機構來說,跨境監管有很多實際的操作障礙,例如,一些中概股公司註冊在海外如開曼群島,實際運營在中國,這樣的公司不在證監會管轄範圍之內。

  此外,人力不足,手段落後也是中國的難題。中國證監會負責證券稽查的人員僅200多人,僅佔全國證券期貨系統總人數的六分之一。而SEC有 3700多名工作人員,調查人員佔總數的三分之一。證監會也不能強制傳喚上市公司及中介機構人士問話,無法對不配合調查工作的涉案人員採取強制措施。

  前述接近美國證監會的人士抱怨,大多數中概股實質都是繞過證監會的規定赴美上市的,中國證監會並不真正關心中概股質量如何,甚至有把優質企業留在國內上市的「私心」。

  「其他國家也許希望境內企業能進入深廣的美國資本市場融資,但中國可能有其他打算——擁有香港、上海,中國有很多融資選擇。」麥戈文說。

  「一個國家的執法機構到另外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的公司進行調查,就中國來說別的領域都沒有先例。如果雙方給予對方對等的待遇,達成一些額外的協定,在別的國家存在這樣的做法。我認為司法主權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郭冰娜說。

  SEC應通過外交和談判達成協議,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中間地帶,而不是通過訴訟和法庭上的「交火」來激化矛盾,麥戈文建議。

勝利大逃亡

  在兩國證監機構短期無望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如果老賴鐵了心騙錢玩消失,這種監管套利是否非常容易?

  郭冰娜介紹,2011年以來,被SEC起訴的中概股公司及其審計師有六家,包括訴東南融通、訴上海德勤、訴開元汽車 (NASDAQ:AUTC)、訴中國能源技術(PINK:CTESY)、訴西藍天然氣(PINK:CHNG)及訴普大煤業(PINK:PUDA)高管案。 她說,這不代表被SEC調查的數量,因為配合調查的公司佔多數。美國上市公司出現問題後,一般是SEC先介入調查,可能提起民事訴訟;如發現涉嫌刑事犯 罪,美國司法部會介入調查,並能提起刑事訴訟,FBI也會在這個階段參與調查。同時,投資者會發起證券訴訟要求賠償。

  2004年開始,每年都有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遭遇證券訴訟,如中國人壽 (NYSE:LFC)、分眾傳媒(NASDAQ:FMCN)、富維薄膜(NASDAQ:FFHL)和前程無憂 (NASDAQ:JOBS)等,但2010年底開始的大規模證券訴訟還是首次。

  一旦走入司法程序,執行就取決於中美之間的司法合作。郭冰娜說,據她所知,至今沒有中概股公司走到法院的最後判決,大部分訴訟都通過和解等不同方式解決了。

  中國民事訴訟法中有關於如何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規則,因此理論上存在著這樣的法律架構。

  但在證券領域內,到現在為止,尚沒有中概股公司因美國法院的判決,通過中美兩國司法合作的架構,在中國受到懲罰。

  這是全新的問題。此外,除了中美兩國的司法合作,還有公司註冊地的問題。「因為他們使用的離岸結構,典型的是在開曼群島註冊公司,中國的監管者也很難管到他們。」吉利斯說。

  「有些人可能會對SEC持批評態度,認為當三四年前中國赴美上市公司大量增加的時候,他們就該預見到這個問題。」麥戈文說。

  「著名對沖基金經理、綠光資本的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在紐約的艾拉索恩(Ira Sohn)投資大會上說,他不投中國公司,只投產品銷往中國的美國公司。他說他不認為這種策略使他錯過了任何大的中國投資機會。」 智治基金創始人傑克森說。「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我認為這代表了很多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總體評估。他們想:為什麼要麻煩?不值得冒那個險。」

  「這個問題只能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公司在公司治理上顯示出它們的成熟和進步之後,才會改變。」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17

資本項目開放新階段:跨境人民幣貸款敲定「第一單」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80060.html
海金融改革的一小步,是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大步。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啟動後的「第一單」已基本敲定。這筆數億元的貸款將由香港恆生銀行與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前海控股」)「攜手」完成。

2010年8月,央行允許部分境外機構進入境內銀行間債市;2011年12月,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啟動試點;加上本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開閘,境外人民幣回流的債券、股票、貸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

「有序放開人民幣跨境資本項下業務,可以使可兌換的步伐在穩的基礎上邁得更大一些。」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期在2012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上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就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在擴大人民幣回流渠道的同時,也將資本賬戶可兌換向前推進了一步。

前海控股做示範

12月27日晚間,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網站上發佈公告稱,《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已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批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正式啟動。

《暫行辦法》規定,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用途應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用於前海的建設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則負責對前海企業獲得香港人民幣貸款實行餘額管理。

前海管理局網站資料顯示,前海控股於2011年12月28日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前海管理局為其全資控股股東。其業務範圍包括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特定產業的投資與運營。

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向記者表示,前海控股第一個「吃螃蟹」,是為了率先探路,以便打通整個渠道。而隨著具體項目的展開,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自然也就明晰了。

作為香港本土最大的銀行之一,截至2012年6月末,恆生銀行的總資產為10060億港元,淨利息收益率為1.85%,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9%。

據鄭宏傑透露,前海控股與恆生銀行的合作細節已基本敲定,就等最後簽約。

香港、前海雙雙獲益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覆》中提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同時,批覆中還具體列出了包括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進一步推進前海金融市場擴大對香港開放等八項「先試先行」的內容。

此次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佈的《暫行辦法》被普遍視作前海金改「先試先行」的落地。根據《暫行辦法》,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期限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範圍內自主確定。與此同時,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自主確定。

據瞭解,目前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考慮到利率浮動的情況,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1~3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香港資金的利率優勢明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前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使用渠道,增加資金的流動性。

事實上,過去的一年,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停滯不前。今年前10個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達21254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43%,但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徘徊在5500億元人民幣左右。除了人民幣匯率因素外,收益率低、投資渠道窄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表達了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意願,追趕香港的步伐。例如,近日,法國央行行長就表示,巴黎正積極尋求成為繼香港、倫敦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而根據《暫行辦法》,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不難發現,此處強調了「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作為資金的融出方,可謂給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重重加碼。

宗良指出,長遠來看,隨著投資渠道的增多、收益率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願意持有更多人民幣,從而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

資本項目改革進入市場開放階段

一直以來,隨著境外人民幣資金規模的膨脹,拓寬境外人民幣「回流」渠道被監管層視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0年8月,央行就曾下發《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開展境外三類機構使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

目前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組織、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等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額度規模已近4500億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16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外管局聯合發佈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允許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為試點機構,運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在經批准的人民幣投資額度內開展境內證券投資業務。

近期有關部門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的額度增加了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2700億元,這一規模已經高於QFII實施十年來批准的全部外匯投資額度。

而此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使得境外人民幣除了可以投資債券、股票之外,還能進入信貸市場。

這也意味著,境外人民幣已經獲得了貸款、債券、股票三個市場的准入證。只是這種打通尚存一定的管制,例如三類機構投資債市需通過資格審核,RQFII也有額度限制,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目前也僅限於深圳前海一地等等。

儘管如此,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依然將資本賬戶開放向前推進了一步。

胡曉煉就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當本幣為弱幣時,跨境交易偏好使用外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以匯兌環節為主,主要是逐步開放本幣與外幣間的轉換。當本幣走強,資本項目下的交易也會更多地使用本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會更加集中於交易和市場的開放。

根據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佔全部交易項目的75%。

對此,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就公開表示,七大類40項真正查下來一看,我們的距離並不是很遠。

此前,對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學界曾歸納出四點,即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機構穩健。

「從我國情況看,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新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效;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前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完善。」胡曉煉還稱,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條件更趨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08

跨境人民幣貸款開閘 前海「鑿壁偷光」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15

前海跨境貸款的啟動,意味著在資本管制之牆上鑿出了一個洞,打通了香港人民幣資金回流支持內地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渠道,也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將進入新時代。

2013年上半年包括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產業准入目錄和優惠目錄在內的8項政策有望全部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讓前海再一次提速。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履新南巡的第一站便是前海。在場的地方官員們因為總書記的一句話而激動不已——「落實好國家給予的『比特區還要特』的先行先試政策。既然授權給你們了,就要大膽地往前走!」

二十天後,醞釀了半年之久的《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暫行辦法》)呱呱墜地。

2013年1月7日,各家銀行已經將《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稱《實施細則》)拿在手裡,人民幣跨境貸款正式起航。

香港客戶經理的普通話很棒

如果按5個億計算,跨境人民幣貸款至少能節省1000萬元。

就在《實施細則》下發的當週,建行深圳分行帶著建行香港分行的客戶經理坐在了華訊方舟副總裁孫榮軍的辦公室。

華訊方舟是深圳本土的一家生產和銷售移動寬帶網絡設備的高科技企業。2012年10月,他們在前海註冊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從事高頻及超高頻通訊系統、半導體器材的研發和銷售。

截至2013年2月初,前海批准入區的企業有363家,註冊企業161家。金融企業佔註冊企業的80%左右。

根據《暫行辦法》的規定,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並通過深圳市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資金結算。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範圍內自主確定。

而《實施細則》更是明確要求,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用途應符合前海產業發展目錄要求,優先支持用於進口及其他對外支付的貸款需求。但是對於佔比較大、從事金融或相關服務業的企業能否進行跨境人民幣貸款,規定尚不明晰。

各家銀行經過第一輪的篩選後發現符合要求的企業不到三十家。而像華訊方舟這類已經在前海註冊且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無疑是各家銀行的必爭客戶。

急著向孫榮軍推介這項新業務的,不僅有招商、中信、光大、興業等中資銀行,還有從香港趕來的渣打和匯豐。更讓孫榮軍訝異的是,香港銀行客戶經理們的普通話都說得很棒,溝通起來毫不費力。

與數家銀行溝通後,孫榮軍摸清了香港的人民幣行情。

香港銀行一般會給出4個點的人民幣貸款利率,加上利息預提稅和境內銀行的結算服務費,要到5個點。但比起內地人民幣7到8個點的銀行融資成本,如果按照5個億計算,跨境人民幣貸款至少能節省1000萬-1500萬元的真金白銀。

但由於此前曾與建行深圳分行簽訂了20億元的綜合授信,華訊方舟把第一次跨境合作的機會給了建行香港分行,簽了2億元跨境人民幣貸款合作框架協議。

在2013年1月28日舉行的簽約儀式上,前海控股、騰訊、康佳、中興、順豐等15家企業首嘗跨境人民幣貸款「頭啖湯」。

它們與8家中資銀行的香港分支機構及7家外資銀行,簽訂了26.2億元跨境人民幣貸款協議。加之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與農行香港分行簽約60億元的意向貸款,總計86.2億元。

不到20分鐘的簽約儀式簡短利落,沒有領導致辭,沒有招待宴會。領導們站在後排見證簽約儀式,並充當合影的背景牆。

前海控股與10家香港銀行簽署了信貸合作協議,一舉成為首批簽約最多的前海企業。前海控股主要承擔前海一級開發、二級開發以及產業戰略投資等職能。

南方週末記者此前從前海控股獲得的內部資料顯示,未來三年(2013年-2015年)基建類工程投資預算總計約為220億元,在2013年就需要投入74億元。

前海控股希望使用香港低成本的資金進行前海的基礎設施建設。但目前,前海控股並不缺少資金,因此尚未啟用跨境人民幣貸款。

南方週末記者查詢簽約企業的工商資料發現,這些企業絕大多數曾在香港設立子公司或其母公司即在香港。也就是說,其與香港銀行早有淵源,也可能為香港銀行和內地分行的共有客戶。

2013年3月份,華訊方舟就要享受跨境人民幣貸款的紅利。第一筆貸款預計為3億元,用於預付貨款和生產準備。

孫榮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跨境人民幣貸款不僅可以用於前海的基礎設施建設,凡是註冊在前海的企業進行研發、生產、經營都是可以的。」

華訊方舟還打算投資1億元建生產基地,同樣是以前海公司的名義從香港找貸款。

在孫榮軍看來,其在前海註冊的公司更像是業務的承載體,用它進行跨境人民幣貸款,還可以享受前海的稅收優惠。

境內外聯動

前海是一個新戰場。

對於嗅覺敏銳的銀行家來說,新的業務,意味著一個新的戰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管理辦法》出台前,銀行家們已集中優勢兵力,積極綢繆運作。

蘇丹是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公司業務部的中級經理,如今,她的工作重心完全轉移到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由於從事多年的跨境融資,她在回答跨境外管政策和稅率問題時,思路清晰。

早在2012年4月,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就成立了前海工作小組,由結算部牽頭,會同公司部、金融機構部以及各支行骨幹。其中,結算部進行政策解讀,公司部負責設計方案和開發客戶。

但當時,由於前海政策還沒有落地,境內外銀行都在觀望之中。

2012年12月底,《管理辦法》出台後,各家銀行果斷展開行動。

中銀香港幾次拜訪前海管理局和深圳分行,探討跨境人民幣貸款如何在系統內落地。

建行則是由投行部牽頭,國際部負責產品創新和與香港分行的接洽。每逢內部的前海問題會議,投行部、國際部、香港分行、建銀國際,悉數到齊。

作為結算行的各銀行深圳分行也在積極配合。

《實施細則》明確了境內銀行的管理職能,即境內結算銀行對借款企業跨境人民幣貸款的備案、資金使用、還本付息等環節進行真實性審核,並按規定向深圳人行報送相關信息和資料。

境內銀行作為結算行,可以收取人民幣跨境結算費用。沉澱在結算賬戶的跨境人民幣貸款亦可作為該行存款。

2013年1月中旬,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組織了一次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培訓,要求全轄區重點關注前海入區企業的營銷,並開始了第一輪的篩選客戶。

接下來,蘇丹在準備著更為細緻的培訓,比如香港人民幣的價格分析、計稅方式、貸款流程等等。

中行甚至向各地分支行印發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小冊子。就在二月中旬,深圳分行還接待了一家山東分行陪同而來,想要在前海註冊的當地企業。

雖然,各家銀行對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爭搶甚歡,但產品近乎同質。

目前,跨境人民幣貸款的模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香港銀行直接認可,香港銀行直接發放貸款,並承擔風險,內地銀行只做結算行。

第二種是內地銀行進行盡職調查、貸前貸後管理,風險由內地銀行承擔並收取服務費用。香港銀行直接放款,也就是「內保外貸」。

至於選擇哪種方式,決定權在香港銀行。「如果他們認為能夠承擔風險就直接貸款,看不清楚的才需要我們來徵信。」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方侃說。

孫榮軍觀察發現,中資行多數以深圳分行為主導,外資行則由香港方面主導。

近日,東亞銀行給予前海廣大物流的跨境人民幣貸款已經獲得深圳人行批覆,並成功提款。

東亞銀行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也表示:隨著深圳人行公佈有關向前海企業貸款的實施細則,我們將會專注擴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並投放更多資源,支持內地企業客戶在前海拓展業務。

資本項目開放路徑

系統內循環,做到風險可控。

從國務院批覆到《暫行辦法》落地,歷時半年有餘。作為前海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認為,這是由於監管機構對風險在反覆斟酌。

央行一貫奉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更是對外債有本能的排斥。外資可通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及FDI(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國內,極少採用貸款渠道。

央行及外管局也擔心企業拿到香港銀行貸款後轉貸,從中賺取息差,擾亂內地信貸市場。

近一年來,央行曾召集相關業務銀行多次調研人民幣跨境貸款試點。焦點集中在:部分放開還是全部放開;試點機構的劃定是以企業為範圍還是以區域為範圍;是否劃定幾家金融機構為試點;客戶的界定以及資金的來源。

隨著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政策的落地,外界得以一窺監管層實現資本項目安全有序開放的路徑。

深圳人行對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實行餘額管理。香港銀行界人士預計,配額會採用與QFII和RQFII相似的機制,即先試行一定額度,然後再逐步擴容。試點的額度將控制在上述人民幣規模的10%之內,首次試點額度不高於500億元。

實行跨境賬戶與境內賬戶分離管理,即開立賬戶,專門用於存放從香港匯入的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資金,不得辦理現金收付業務。

借款企業使用貸款資金前,當向境內結算銀行提交相關資金用途證明材料。每季度,銀行需將借款企業名稱、借款期限、利率、金額、用途等信息向深圳人行報備,從而保證對資金流向的跟蹤監管。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資金還需要遵循「四不原則」:不得用於投資有價證券和金融衍生品,不得用於委託貸款,不得用於購買理財產品,不得用於購買非自用房產等。

上述種種規定,讓跨境貸款在有限的系統裡循環,從而實現風險可控。

此外,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也將是利率市場化的試驗田。參照香港和國際慣例,不受「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限制,利率是供求雙方談判的結果。銀行的競爭力在於提供的服務質量和能幫企業找到海外資金的價格。

不僅僅是前海,橫琴也在謀求區域內實現資本項目的開放。

「深圳前海有什麼,我們就有什麼。」橫琴管委會主任牛敬說,「人民幣離岸結算、外幣結算、資本可兌換、跨境貸款流動等具體條目,橫琴已與央行、廣東省政府多次溝通,多項金融細則有望今年出台。」

僅僅是開始

為人民幣流出開闢新渠道。

雖然國務院22條批覆提及前海與香港之間的雙向人民幣貸款,但《暫行辦法》僅以香港對前海單向貸款拓路。

然而,也有內地銀行打了一個「擦邊球」,在2013年1月28日的簽約儀式上,建行深圳分行和交行深圳分行分別和三家公司的境外項目簽署了6.2億元人民幣貸款協議,他們是聯富國際、華孚貿易、寶能國際。境內銀行向境外發放人民幣貸款?這也讓外界迷惑不解。

事實上,2012年3月,央行已經下發《關於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的指導意見》,境內銀行向境外發放貸款,執行央行的利率政策並受央行監管,不需要向香港金管局報備。

建行深圳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助理田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天的簽約儀式算是水到渠成。」

2012年9月,建行總行出台全球授信管理辦法,打通了內部跨境供應鏈融資的受理、審批、發放等內部流程和通道。建行深圳分行剛好在跨境人民幣貸款政策出台前後完成了客戶篩選工作。

田英透露,簽約的兩家企業是深圳公司在香港的境外採購機構,但因自身經營特點不宜在香港直接貸款。在此之前,主要通過融資性保函。香港的貸款利息加上開立融資性保函的成本,算下來並不比直接從境內發放一筆人民幣貸款的成本低。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研究發現:最近一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大幅減弱,進出口的增長速度也比高增長年份明顯減緩,離岸市場依靠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來積累人民幣流動性的空間越來越小。而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流出除了FDI(對外直接投資)之外基本沒有其他有效渠道。

另一方面,人民幣流回內地卻已經明顯多樣化,包括人民幣出口結算、國內機構香港發債、人民幣FDI、三類機構投資於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RQFII等。這就形成了一個回流內地容易但流入到離岸市場相對困難的「不對稱」政策環境。

境內金融機構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無疑為人民幣流出開闢了新渠道。多家中資銀行也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了對此項業務的興趣。

對於深圳的金融機構而言,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僅僅是一個開始。永隆銀行助理總經理黃睿也預測,內地銀行的貸款利率可以下浮30%,最低可達4.2%,未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利率也會逐步上升。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方侃說:「銀行對前海企業的服務不僅僅是貸款,有可能是發債業務、現金管理。我們也希望從傳統的現金結算的服務擴展到全方位的服務。」

招行行長馬蔚華在參加深圳市兩會時也談及前海,他表示,前海承載著改革開放歷史新起點的重大使命,要創造性地構思一些機制,圍繞金融創新,開展更多創新型人民幣跨境業務,推動深港金融一體化、探索銀行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等多項具體建議。

而剛剛結束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部際聯席第二次會議,也釋放了2013年上半年包括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產業准入目錄和優惠目錄在內的8項政策也有望全部落實的訊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084

義烏金改大幕開啟 試水人民幣跨境結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51

9月17日,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對外公佈,這標誌著義烏金融改革的大幕終於拉開。

中國證券網報導,義烏「金改方案」共涉及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加快貿易金融產品創新、完善外匯管理機制、推動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發展壯大本外幣兌換業務、促進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等七大方面。

新華網報導,為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方案》提出建設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立境外採購商信用檔案,探索建立義烏非居民個人交易數據庫。

此外,《方案》還提出,在完善金融體系方面,積極引入外資銀行、鼓勵發展小額貸款、金融倉儲公司等;在貿易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探索建立電子交易、物流配送、倉儲管理以及金融服務高度融合的一體化貿易新模式、推廣出口信用保險等;在完善外匯管理方面,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自然人在取得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後開立個人外匯結算賬戶等。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早在2011年3月,《國務院關於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批覆》要求,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要在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等3個方面承擔重要的改革任務。此次義烏金改正是「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配套措施。

但國務院《批覆》同時明確,義烏市改革涉及的土地、金融等重要事項,須按程序另行報批。因此,義烏市於2011年5月份委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編制了《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

今年8月23日,《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經國務院批准,由人民銀行會同中編辦、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九個國家部委聯合發佈。

將試點人民幣跨境結算

9月17日下午,義烏市也舉行了「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新聞發佈會,透露金改相關細節。

事實上,義烏並不是第一個金融改革試水城市,在此之前,溫州、珠三角和麗水等地都出台了金融改革方案。

浙江在線報導,在「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融專項方案」新聞發佈會上,義烏市長何美華說,和其他金改地區相比,義烏的核心突破點在於「貿易金融創新」,側重於完善貿易鏈、供應鏈的金融服務,加強貿易金融的產品創新,以金融創新促進貿易便利化。

如何促進貿易便利化,何美華說,金融組織要配套,金融主體要豐富,金融產品要創新,金融服務要跟上。

他特別提到了「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其實質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力度,創新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產品,促進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

「目前義烏跨境人民幣結算已超600億,企業之間使用跨境人民幣結算,能避開外匯匯率風險,而且義烏也是國內唯一的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最近一年下來也超過了60億。」何美華說。

據前述浙江在線報導,義烏金融專項改革已經啟動。下一步,義烏市將重點圍繞《方案》研究制定金融改革3年實施方案,按計劃分步驟分階段,穩妥推進金融改革工作。

據前述新華網報導,數據顯示,近年來義烏金融總量穩步增長,截至8月底,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2196.24億元、1688.88億元,不良貸款率0.65%,處於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區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6

跨境人民幣指數是另類共匪國力指數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8.html
根據《新華網》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29日正式掛牌》報導,其中開放措施包括「⋯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在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加強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允許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
據說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其中一個可能要點是探討人民幣資本帳(Capital Accounts)項下自由兌換的可能性。無獨有偶,中國銀行亦於2013年9月20日正式推出《跨境人民幣指數》(BOC Cross-border RMB Index,英文簡寫CRI)。根據《中行全球首發跨境人民幣指數》公告,CRI是「⋯由人民幣跨境流出、境外流轉、跨境回流三個緊密銜接的部分構成,全部採用流量指標來反映,⋯指標涵蓋所有經常項目和有代表性的資本項目和境外流轉項目,涵蓋面較廣,綜合反映人民幣跨境及境外使用的活躍程度。⋯」2011年Q4指數是100,而2013年Q3是186,上升近86%!
筆者以為習李時代的其中一個令中國經濟推上下一階段是傚法米帝海外發本國貨幣債券以支持國內軍事、基建、福利和內需開支。筆者2010年1月8日拙文《中國金融霸權的崛起》曾指出「⋯以資本市場佔GDP百份比計,現時中國資本市場在金磚四國中是最發達的。但與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比較,中國資本市場佔GDP百份比仍屬偏低。而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融資途徑,銀行貸款、債卷和股票分別佔近85%、11%及4%。與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比較,中國資本市場仍相當側重以銀行貸款融資。在債卷融資途徑中,二零零七年和二零零八年中國政府及國有機構佔債卷融資額分別達80%及75%。私人及民企以債卷融資比例偏低。債卷年期以三年或以下為主,而交易模式則以機構投資者進行場外交易(Over-the-counter)為主⋯。」中國的公共融資不如歐美以發公債解決,而是透過四大國企銀行去解決。不過歐美諸國的政府債卷最終仍然「射」回歐美諸國銀行體系內,所以在風險上其實兩者性質其實不大。
同樣都是海外發債,但實際上歐美和中國的風險和能力不同。海外發本國貨幣債券能力愈大,本國公共融資風險愈能夠「射」出國外;而國外本國貨幣流通量愈大,海外發發本國貨幣債券能力愈大。根據《The U.S. Dollar's Unofficial Status as World Currency》,據說有近40%至60%美元在美國以外流通。這解釋了米帝緣何可以狂印鈔,狂發債,狂建軍、狂派福利,因為全世界都被米帝的自由民主公義感召而直接或間接買美債以支持米帝的環球霸權!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或者其他所謂的海外人民幣中心如香港,其實猶如銀行在不同地區開分行吸納存款的概念一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會否取代香港海外人民幣中心地位,還看香港有多少人有愛黨愛國的媚共心態以自己的家產換人民幣去支持共匪的邪惡政權。但筆者可以肯定的是,共匪國外人民幣幣流通量愈大,海外發人民幣債券能力便愈大,共匪的邪惡力量便愈大。跨境人民幣指數是另類共匪國力的邪惡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34

跨境資金加速流入 外管局嚴厲打擊虛假轉口貿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269

國家外匯管理局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1月,銀行結匯1647億美元,售匯1281億美元,結售匯順差366億美元,為今年8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出現順差,且順差額為近四個月來最高。 在連續兩個月逆差後,銀行結售匯數據從8月份開始出現順差,且順差額不斷擴大。8月、9月和10月的順差額分別為83億美元、268億美元和359億美元。 新華社分析認為,貿易順差擴大是銀行結售匯順差增長的主要原因。11月貿易順差為338.1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73.4%。 此外,國際熱錢的流入也是一大因素。 下半年來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再起,境外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入境,試圖套取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收益。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今年11月外匯遠期交易量暴漲,單月合計折逾133億美元,遠超今年前11個月平均25.21億美元的水平。 中國外管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451億美元,創今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月遠期結售匯為凈結匯204億美元,為年內最高水平。 今年以來,外管局便加強了對異常外匯資金流入的監管。 繼5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後,外匯局又於12月初發布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完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周一外管局也發布了一份新聞稿,稱截至11月底已查驗虛假轉口貿易單證1,076份,涉及企業112家,涉嫌違規金額超過25億美元。 新聞稿引述專項行動通報會並稱,會議重點通報了專項行動中發現的銀行辦理外匯業務把關不嚴的問題,要以實體經濟作為貿易融資業務的依托,融資產品必須建立在真實貿易基礎上,防止資金運行“脫實向虛”,防範異常外匯資金投機套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35

2014年上海自貿區金改或以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容開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734

去年12月初,上海地區7家商業銀行和7家在上海自貿區註冊的企業分別簽署業務合作協議,首批啟動人民幣跨境借款和雙向資金池業務。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可能首當其沖,成為2014年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第一步采取的措施。 上海自貿區郵報研究員預計,人民幣跨境借款和雙向資金池可能擴容,或許能享受不被額度管理的優待。當前僅人民幣跨境流動擁有這一優待。 按先易後難、成熟推進的思路,“建立便利化的外匯管理制度”和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容一樣難度不大,也有望成為首批措施。 接下來,自由貿易賬戶分賬核算管理體系非做不可,但時間緊、任務重。 這是進一步金融創新的基礎性工作。這項工作需要協調的部門很多,難度大不說。單對銀行來說,用分離系統的方式,管理內、外的資金,其實也是新事物。在這之前,一些拿到離岸業務牌照的銀行,管理離岸資金和境內資金,其實用的是一套系統,無非是在會計報表上,把離岸資金計入獨立的科目而已。 自由貿易賬戶分賬核算管理體系建立,企業可以開立“FT”標識的賬戶後,有助於打通境內外市場、匯兌便利化的雙向投融資制度,才有望建立起來。前兩年拿到“特許通行證”的人民幣跨境投貸基金——賽領國際投資基金的模式,或許才可以在上海自貿區內推廣。 再進一步,才能談到利率市場化改革。 因為這個命題太大,單在上海自貿區內,一般賬戶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或許還能開點口子,更多市場化的內容,可能還得和全國整體金改的步調一致。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上周五表示,上海自貿區的金改要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簡單來講,就是要為投資貿易便利化服務。延伸開來,上海自貿區的金改必須做到讓資金進出便利、讓企業融資便利、讓境內境外的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更為便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