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軍工思考二:淺析三種軍企之兩種成長方式 西點老A

來源: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775036

談股票離不開利潤和成長,離不開價值和估值,在三種類型的軍工企業中,我的看法是“成長性看民營軍工股,稀缺性看純正軍工股,主題炒作看概念軍工股”。企業成長方式體現在幾個方面:企業規模、營業收入和利潤、市場占有率和行業滲透率,反映在成長方式上就“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增長”兩種,軍工股也是一樣,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企業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下面以成為集成為代表聊聊“外延式增長”的方式,以中國衛星、航空動力、海格通信、機器人和中海達為代表的“內生性增長”方式,其中中國衛星和航空動力代表了“純正軍工股”,後幾個為民營軍工股的典型,海格通信和中海達同時涵蓋北鬥導航產業鏈。

從成飛集成看軍工股的“外延式”增長
     下面從公司主營業務、營業收入和利潤、市場占有率和行業滲透率幾個方面看看成飛集成是如何通過“外延式”增長實現企業質的飛躍的。
     從整合後的業務來看,,主營業務變更為防務飛機總裝,以後中國生產戰鬥機的公司就是現在的成飛集成(中航防務)了,包括三代、四代和五代機的研發和生產,未來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生產基地。本次資產重組,將使公司成為集團防務業務核心資產的上市平臺,戰略地位大幅提升,成為航空工業的排頭兵。
      成飛集成重組前主營模具、系統集成和數控產品,業務泛善可陳,業績平平,今年5月公司資產重組,由成飛集成向中航工業、華融公司及洪都集團三家資產註入方定向發行股份,購買沈飛集團100%股權、成飛集團100%股權及洪都科技100%股權,實現了中航工業最核心的資產-防務業務主體資產的證券化。下面看看註入成飛集成的是什麽資產。
     沈飛集團主要經營航空產品研制業務,核心業務是以重型殲擊機(戰鬥機)為主,逐步向艦載殲擊機拓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殲擊機產品系列,代表產品殲11和殲11B。沈飛集團的民用航空零部件生產業務,該項業務產品主要包括A320 機翼前緣、B737-48 段、B787-8 段垂尾前緣、Q400 尾段及機身對接等。
     成飛集團是我國輕型殲擊機(戰鬥機)主要研制基地之一,確立了軍機、民機和非航空民品齊頭並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在軍機研制方面,成飛集團先後研制了殲5 系列、殲7 系列、梟龍系列(中巴合建)、殲10 系列等數十種型號殲擊機,形成了結構合理、持續創新的殲擊機系列產品。
    洪都科技的主營業務為空面(空地、空艦)導彈研制,承接了洪都集團與空面導彈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人員及管理體系,擁有“近-中-遠”系列化發展的空面導彈產品譜系,並通過技術合作及自主研發不斷拓展產品系列。
     從註入標的的營收和利潤看,註入前後成飛集成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根據公告信息,成飛集成重組前2013年營業收入7.79億,扣非凈利潤748萬,總資產30.9億,沈飛集團2012 年和2013 年沈飛集團收入分別為110.2 億元和116.2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3.65 億元和2.9 億元,成飛集團2012 年和2013 年收入分別為73.9 億元和91.3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2.51 億元和3.74 億元,洪都科技2012年和2013 年收入分別為3.5 億元和12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465 萬元元和2965 萬元。
      拿2013年的營收和利潤數據來對比,成飛集成營業收入7.79億,凈利潤748萬,沈飛集團分別為116.2 億元和2.9 億元,成飛集團分別為91.3 億元和3.74 億元,洪都科技分別為12 億元和2965 萬元,註入的資產營收和利潤總和分別為成飛集成的28倍和92倍。
      從資本市場對本次重組的態度看,成飛集成從複牌時的16元左右,最高上漲到72元, 2014年8月6日收盤價格計算,完成增發後市值超過800億,與主營軍船業務的中國重工市值相當,今後將是資本市場軍工股的龍頭股之一,與中國重工一起,構建起A股市場的軍工藍籌股群體。
   此次資產註入以後,根據成飛集團、沈飛集團、洪都科技及公司原有業務的發展,預測公司未來2014-2016 年營業收入為225.88 億元、293.64 億元和381.73 億元,凈利潤為7.96 億元、10.39 億元和13.53 億元。2014年營收增長30倍,凈利潤增長百倍,企業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軍工配套企業一夜之間變成了中航工業集團的防務資產平臺,典型的通過“資產註入”和“並購重組”兩種方式實現外延擴張。

軍工股“內生增長”的典型路徑
      軍工股的“內生增長”在哪里?軍工股的“內生增長”模式今後主要來自“純正軍工股”和“民營軍工股”。前者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主營業務是軍品,受益於軍費增長和軍工企業戰略地位逐步上升的大趨勢。後者受益於國家政策的逐步開放和民營企業自身的天然優勢。這種類型的增長特點是“長周期、穩步成長”。
     對於“純正軍工股”的內生性增長,我們從中國衛星和航空動力的發展路徑可見一斑。(註:下面提到的股票數據依次是2013年、2012年、2011年和2010年的數據,市值數據為2014年7月31日收盤價格計算所得)
       中國衛星主營1000公斤以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的研制與生產,主要產品包括CAST100、CAST968( CAST1000)以及CAST2000為代表的小衛星平臺,截止至2013年底已成功發射42顆現代小衛星,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80%,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8.0億,42.6億,36.1億,30.3億,同比增長12.74%,17.99%,19.14%,凈利潤分別為2.51億,2.26億,2.11億,2.02億,同比增長11.25%,7.21%,       4.53%,5.04%,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16.6%,利潤複合增長率7%。
     中國衛星2013年衛星和航天產品營業收入47.9億,收入占比99.77%     ,營業利潤5.44億,利潤占比98.28%,毛利率11.36%,總市值233.19億。
      航空動力主營航空發動機及其零部件,定位於中航工業旗下航空發動機資產整合平臺,為中航工業旗下發動機業務惟一的上市公司,擁有包括“太行”發動機在內的全系列航空發動機生產能力,受益於軍隊裝備更新換代引發的航空發動機需求大幅增長。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79.3億,71.0億,68.1億,60.9億,同比增長11.59%,  4.38 %,11.85%,凈利潤分別為3.20億,2.73億,2.53億,2.00億,同比增長13.09%,12.54%,23.87%,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9.27%,利潤複合增長率16.5%。
     航空動力2013年航空發動機含衍生產品營業收入39.7億,收入占比50.12%  ,營業利潤9.43億,利潤占比79.78%,毛利率23.74%,總市值481.92億,流通市值268.62。
      中國衛星和航空動力為代表的“純正軍工股”,主營軍品業務,營收穩定增長,占比分別為99.77%和50.12% ,三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6.6%和率9.27%,利潤穩中有升,占比分別為98.28%和79.78%,三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7%和率16.5%,從營收和利潤看,依靠軍品業務實現“內生性”穩定增長。
     對於“民營軍工股”的內生性增長,這里以三個典型的民營企業為例,海格通信、機器人和中海達是優秀的民營企業,通過在民營領域積累技術優勢,完成向軍品業務領域的拓展,分別在在軍事通信、軍備智能化和海洋裝備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海格通信主營通信軟硬件產品和北鬥導航產品,已經在軍事通信領域和北鬥應用領域建立了巨大的競爭優勢,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6.8億,12.1億,10.00億,9.66億,同比增長39.02%,21.16%,3.50%,凈利潤分別為2.54億,       2.09億,1.81億,2.05億,同比增長21.59%,15.54%,-12.03%,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21.2%,利潤複合增長率8.37%。
    機器人主營工業機器人及相關設備,擁有計算機系統集成一級資質,部分自動化產品已經獲得軍方供貨資格,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2億,10.4億,7.84億,5.52億,同比增長26.30%,  33.29%,41.91%,凈利潤分別為,2.22億,1.32億,1.06億,8109萬,同比增長68.00%  ,24.21%,31.15%,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33.8%,利潤複合增長率41.12%。
   中海達圍繞“產品+系統工程+服務”三層盈利模式,深耕“測繪勘探、海洋探測、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四大業務領域,聲吶、三維激光、高精度測繪等產品將對軍方供貨,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5.38億,3.81億,   3.10億,2.46億,同比增長41.13%,23.18%,25.75%,凈利潤分別為1.04億,6805萬   ,6302萬,同比增長52.11%,7.98   %,41.13%,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30%,利潤複合增長率33.74%。
      海格通信、機器人和中海達不是純粹的民營軍工企業,都是以民用技術為本,拓展軍品市場,民營資本參與軍工開發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是這類公司持續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軍工信息化、裝備智能化的今天,這類民營企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對應資本市場,這個領域也是成長股的沃土,這一變化是今後軍工行業的巨大變化之一。比如,在北鬥導航產業鏈中,誕生了海格通信、中海達和合眾思壯等一批成長股,立足民品,開發軍品,走軍民結合的發展路徑,海格通信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21.2%,利潤複合增長率8.37%,中海達分別為30%和33.74%,通過聚焦主營業務實現了公司內生性增長。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軍工股的“外延擴張”模式很有誘惑力,但缺點是,軍工股的信息不透明,比如成飛集成這次重組成功,事先有多少人能夠分析出來?這種模式常常出現在擁有十大軍工集團大股東背景的部分“概念軍工股”身上,成功了,公司就脫離概念進入到“純正軍工股”的隊伍中來,不成功就炒作一把後,塵歸塵土歸土。
    具體到投機機會的分析,我喜歡確定性的機會,不論是行業還是個股。對於今後的軍工領域,從“確定性”的角度來看,最看好“北鬥導航產業鏈”和“民營軍工”的成長性投資機會,這兩個領域是今後會出現很多“內生性”增長的軍工成長股。對於通過資產註入走“外延式”發展路徑的公司,建議關註航天集團的資產註入機會和中電集團的改制預期。相關公司:振芯科技、合眾思壯、海格通信、中海達、高德紅外、機器人、中國衛星、航天電子、國睿科技。

“軍工思考”系列(三~八待發)

軍工思考一:解碼“三類軍企”的業務布局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641142
軍工思考二:軍工股兩種成長方式之我見 (本文)
軍工思考三:淺析軍工股的三種估值
軍工思考四:軍工股的操作要訣
軍工思考五:如何理解北鬥導航投資機會的“確定性”
軍工思考六:“民參軍”,軍工成長股的沃土
軍工思考七:“註入和改制”,軍工股的不敗神話?
軍工思考八: 三個角度三條主線,揭開軍工股的神秘面紗

西點老A的行業思考
《秋季攻略:堅定轉變“兩個思維”,戰略做多“三駕馬車”》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492115
《前海開源 王宏遠:軍工未來10年就是房地產過去10年》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548488
《關於構建軍工股“3231”投研體系的草根探索》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236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31

多地展開德資爭奪戰 中國“德企之鄉”太倉有後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235.html

德企通快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掃描二維碼進行後續工序

中德合作不斷升溫,讓地方政府將招商引資的目光投向德國企業。德企以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配件制造為主體產業,技術含量普遍較高,單位能耗少,效益高,成為地方政府的“新寵”。中國龐大的市場,也讓不少德企有投資意願。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吸引德資企業,加大對德合作,比如沈陽、天津、佛山、暨南、成都、蕪湖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來太倉開招商會,有不少外國人參加,這讓我們有些緊張,壓力挺大”,江蘇省太倉市政府副市長朱萬里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太倉作為一個縣級市,早在1993年就開始吸引德企,目前230多家德企落戶太倉,年產值近300億元,被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享有中國“德企之鄉”的美譽。

但近些年各地開始大力招商德資企業。去年底,國務院批複《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方案》,由中德兩國共建的沈陽中德裝備園迎來新的發展階段,今年1月已經有35個高端項目入駐中德裝備園。目前已有132家德資企業落戶沈陽。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率領企業家訪華首站放在成都,這讓當時有160多家德企聚集的成都變得更有吸引力,成都也更重視引進德資。

不過,朱萬里告訴本報記者,二十多年里落戶太倉的德資企業不斷增加,90%的德資增資擴產,德資青睞太倉的原因除了緊鄰上海的地域優勢外,也與太倉市政府的優勢服務緊密相連。

他稱,在德企落戶的太倉經濟開發區定位高端,借鑒了新加坡工業園區的整體規劃,對德服務也是經過專業培訓,德企認可開發區的環境和服務。

另外,他介紹,此前太倉市政府對德企采用24小時保姆式服務,不過隨著德企增加,政府做到對德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德企通快公司員工以iPad支架為例介紹工業4.0技術

太倉市政府的細致服務也得到當地德國企業好評。

上海德國中心首席執行官夏建安(Christian Somme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太倉市政府對德企很友好,他們調研了80多家在太倉的德企,談及他們以後在太倉與政府的合作時,他們反映很正面,積極肯定太倉市政府,這也促使德國方面決定選擇在太倉設立一個德國中心。

德國中心是專門為德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而建立的研究招商中心,向入駐中心的客戶提供辦公用房、市場咨詢、律師服務等全方位服務,被譽為“德國之家”。目前中國有3個德國中心,分別在北京、上海和太倉。太倉德國中心將於今年6月份開業,主要為德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太倉也在深化中德合作。今年3月底,太倉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全市對德合作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主要目標:努力把太倉打造成為亞太地區德資企業集聚地、中德創新合作試驗區、對德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中德經貿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國企業走進德國的橋頭堡,爭取獲批國家級“中德(太倉)合作創新園”。

朱萬里向本報記者介紹,技能性人才是德企落戶的一大關鍵。目前太倉有六家采用德國雙元制的學校,基本滿足了當地德企對藍領技能性人才的要求,但工程師還稀缺,而且太倉對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不夠,這讓德企用外地員工成本較高。

他表示,目前太倉已經促成東南大學和德國一所大學進行本科以上的雙元制教育計劃,培養德企急需的工程人員。未來這些學生第一年在東南大學學習,第二、三年則來太倉學習,3個月學習理論課,3個月去德企參加培訓,相互交替。最後一年則去德國的大學學習。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在德企上班,上學期間德企將會給其發工資。

朱萬里預計,中德兩所大學合作的雙元制學習班最快今年招生,最遲明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89

“德企之鄉”的民企有了新機會:太倉支持德企購買本地民企產品

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的融合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民企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發展的重中之重。

4月13日,中德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大會在太倉舉行。根據計劃,大會永久會址將花落太倉。太倉市委常委、太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紅星對包括第一財經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太倉發展經歷了階段性特點,第一階段更註重招商引資,把德國企業引進來,但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要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的融合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民企的高質量發展。

從1993年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戶蘇州太倉開始,25年來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太倉逐步成為中國德企集聚度最高的地區。目前,太倉市德資企業已達300家,項目總投資達45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500億元。

瞄準智能制造

在2017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中,太倉位列第七。

如今太倉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全球制造格局的重大調整以及生產模式的革命性變革,近年來,憑借對德合作優勢,瞄準智能制造,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太倉制造業發展和變革的主攻方向。

《中國制造2025蘇州實施綱要》提出,蘇州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技術進步。要推動“蘇州制造”向更高層次發展跨越,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大批制造業隱形冠軍藏身於太倉,數據顯示,2017年太倉以智能改造為重點的技改投資完成164億元,入選《太倉市2017年智能制造計劃項目庫》的企業項目共計124個,計劃總投資59.26億元。

去年9月底,工信部公布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範項目名單,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名列其中。在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率達75%,規模企業智能制造普及率超50%,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16臺/萬人,入圍省市縣各級智能車間示範項目130余個。

一批德企率先開始了智能化改造升級。

今年3月16日,舍弗勒全球首個P2混動模塊在太倉投產。這種高度集成的P2模塊,即插即用,為汽車廠商提供最快速的解決方案。實現它的,正是該企業建立的工業4.0智能化生產線。

通快集團在太倉建立了工業4.0工廠,智能、敏捷的自動化工業操作管理平臺,使生產過程更加柔性、智能、可靠,不僅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也可向有需求的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

德企通快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掃描二維碼進行後續工序

推動民企發展

德企在加大本土化創新和智能化改造升級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在與德企的互動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太倉全市400多家本土企業與德資企業在產業分工、研發創新等方面展開廣泛深入的對接合作。這些企業著力突破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五大關鍵技術,努力實現設計數字化、設備自控化、管理網絡化和商務電子化。

然而,相比德企的體量,目前太倉本地民企發展總體上實力還不強。

去年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工業產值總量1000億元,德企與以民企為主的其它企業的產值各占50%。但從數量上講,這里德企不到300家,但民企數量達到三四千家。

王紅星也指出太倉本地民企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根本的問題是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首先企業家要轉變觀念意識,要增強對研發的投入,要持續不斷地招引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一種發展的定律,久久為功,德國優秀的中小企業都是百年老店,這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強化。”

在德企的研發投入上,王紅星以通快為例談道,“去年通快拿出10%做研發投入,它的研發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應用型研究,即德國制造到了中國本土化的研發;第二塊是考慮五年至十年後的基礎性研發;第三塊是應對顛覆性技術做的研發。”太倉本地民企在研發上還需要不斷強化。

在幫助本地民企提升發展上,王紅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本地政府就組織太倉的民營企業組團參加“德國太倉日”,讓他們真切感受和學習借鑒德國制造。同時,政府還有意識地搭建中德企業溝通合作的平臺,總的來講,已從原來比較粗放、低端的合作發展到現在比較深度和融合的合作。

目前,當地一些民企走出了一條從外向配套到科技項目合作再到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比如,科耐邁克聯合德國研發團隊,填補了國內低溫泵用機械密封部件核心技術空白;東南佳與德企開展技術合作,其生產的碳滑板用在了中國高鐵上;凱通集團以德國分公司為平臺,整合尖端技術和高端制造裝備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等。

“政府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也出臺一些政策支持民企與德企合作,也支持德企購買本地民企的一些產品。“王紅星對記者說。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為本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和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人才支撐方面,太倉也已有布局。

今年4月9日,江蘇省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和太倉校區。此前的3月26日,太倉市政府與西交利物浦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太倉將與這些高校聯手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機械工程、產業+網絡、大數據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通過集聚各類創新要素、人才資源,為未來的發展增添新動能。

此外,太倉還將依托中科院計算所、技物所等科研單位在太倉分支機構的優勢,集聚、培養一批智能裝備、電氣自動化、工業控制、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46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占長三角合作先機

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如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了全面融合的時代。太倉也為自己量身定制了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的階段,中國需要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的地方。作為蘇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倉還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創和新興產業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4日,由太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經濟學會共同發起、陳憲主持研究的《太倉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戰略研究》(下稱《戰略研究》)發布。《戰略研究》提出,太倉應以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城市為長遠目標,盡快建成臨滬科創產業高地。

在發布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表示,太倉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各園區、鄉鎮的融合對接,更加主動地在產業轉型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勢實現更大發展。

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

太倉與上海地域相連,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主城區距上海虹橋機場僅30分鐘車程。近年來,太倉把融入上海作為推動太倉發展的重大戰略。

比如,太倉始終堅持把打造對滬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倉已有G15沈海高速、204國道、346國道、華瀏線、飛滬路等5條道路與上海道路實現互連互通;開通太倉至上海地鐵11號線、7號線和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等。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太倉堅持緊盯滬上產業發展方向,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及“四新”經濟發展等歷史機遇,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每年在上海舉辦招商投資說明會,已成為上海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協作配套區。承接了上海複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

“要在這輪長三角區域合作中搶占先機,太倉的重點突破口在於集聚科創資源和發展新興產業,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陳憲對記者表示。

以深圳與周邊城市來對比上海與太倉,陳憲為記者分析道,目前中國在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方面,成長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其實包含了“科創”這個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深圳、廣州等九個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見長、廣州以商貿見長、深圳以“科創+信息產業”見長,其中深圳周邊城市是完全依托深圳的。“未來太倉應該也會在環杭州灣大灣區里,太倉利用與上海的地緣優勢,就是要去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

《戰略研究》提出,太倉要爭取形成“一城一區一中心”現代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即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沿江現代物貿產業區、太倉雙創集聚中心;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產業優勢,建設先進產業承接板塊、新材料產業板塊、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特色農業創新示範板塊等四大功能板塊。

其中,在建設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上,陳憲指出,太倉要發揮七大對德合作平臺作用,加大對德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德資工業產業鏈集群,以高新區為核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

同時,《戰略研究》提出,太倉還要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城際公交等)。

陳憲在發布會上談道,如果解決上海周邊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網絡狀軌道交通問題,將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移承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太倉的區位條件在交通設施的推動下將進一步提升優勢。”

發展瓶頸和制約

同時,陳憲也對記者談到,太倉在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上還存在瓶頸和制約,比如科創產業優勢並不突出,面臨昆山、吳江、嘉善等地的同質化競爭;在自身內部經濟中,太倉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不高。

《戰略研究》指出,目前太倉企業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多為生產中間產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自由度和話語權,更加缺乏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一大批從事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企業和產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間不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戰略研究》還指出,目前太倉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現在太倉規模以上企業1020家,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基本沒有,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一兩百萬,最多幾千萬。

在對接上海這個問題上,上海創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怡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太倉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自己尋找一個產業鏈比較長並且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打產業,這樣就可以依托上海的人才優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建議太倉往綠色產業發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慮。”

“關於如何對接上海,很多鄰近上海的城市包括昆山、嘉善等都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現在一些企業會離開上海,但有幾種情況:一是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二是一些企業會把附加值比較高的部門放在上海,比如研發和銷售中心,生產基地則會搬到周邊地區去。這樣,實際上,周邊城市基本上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我建議太倉要跳出這個框框。”陸怡皓對記者補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利物浦大學兩所高校的落戶,也為太倉今後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陸怡皓對記者談道,希望這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能夠和太倉今後所確定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關,這樣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發、產業的正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