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电影为何难卖高票价?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414

为什么周末票房超过2300万美元的《功夫熊猫2》和周末票房不到70万美元的《大象的眼泪》要卖同样的票价?
 

 


   假如你在美国时间6月13日晚上7:30去Pacific Theaters位于加州的Sherman Oaks 5看一场《功夫熊猫2》的票价是8.75美元,同一个影院晚上7:20看一场《大象的眼泪》的票价也是8.75美元。《功夫熊猫2》北美周末(6月3日 -6月5日)票房是2389万美元,而《大象的眼泪》仅有69万美元。
如果你在国内电影院看过了《功夫熊猫2》,你一定会怀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的确,在国内这不是真的,但在美国却是真的。美国不仅相同的院线同一时段电 影票价相同,不同院线和不同电影的票价都是接近的,与国内市场的巨大票价差别相比,简直可以认为美国的电影票价都是一样的。
我请教过国内的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告诉我国内票价不同的原因是—国内市场不成熟,似乎在暗示我未来市场成熟以后,国内的票价也应该是趋同的。
不成熟的市场先不去想,值得我们考虑的是,为什么成熟的美国市场里,《功夫熊猫2》没有提高票价,而《大象的眼泪》没有降低票价。按照经济学供需原理来考虑问题,当需求高涨的时候应该提高票价,当需求很弱的时候降低票价,这是很自然的价格策略啊。
实际上1970年代以前,美国不同电影和不同院线的票价不同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时电影被分成A、B、C等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间的票价差别很大。那么价格为什么到后来会趋于一致呢?

 

  品牌。1970年代美国电影票价分级制度之所以垮掉,很重要的一点是电视的普及。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电视提 供了能够和B、C级电影类似的观看体验,所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逐渐集中到电视无法替代的A级电影。这使得电影院线成为一个发行高品质电影的渠道。假如院线 将某部电影降价销售的话,这样的举动很可能会得罪制片方,尤其是那些电影巨头们,因为降价意味着品质不佳。

 

  不确定性。按照供需原理,只有确定电影成功,才能确定需求旺盛,然后提价获利。但电影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 确定性。虽然制作成本、大牌影星、大牌导演或者高额的推广费用都能提高一部影片成功的几率,但这些都不是必要条件。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否成功有 赖于消费者的感觉以及他们的口口相传。有时候小成本电影也会票房高企,而大制作也会遇到票房悲剧。而且电影不是iPhone那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产品,即 使质量明显高出其他影片,过了热播期,消费者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大片可以选择。

 

  供需原理。当一部电影大受欢迎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认为这是需求大涨,所以应该提高价格。实际电影院线还有另 一个选择—增加供应,这是一个风险非常低的选择。如果一部电影证明在放映期间很火,有更多人想看,那么这部电影可以选择更多的院线放映,每个院线可以选择 每天多放几次。过去十几年美国电影业的现状是逐渐下降的电影上座率以及院线、座位的膨胀。也就是说,相对于提高票价,院线座位的供给是更有弹性的。

 

  当然,美国电影票价一致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众消费。在美国,看电影被定位于大众消费,德勤去年有个报告说中国电影票价收入比为美国的9倍。 既然定位于大众消费,电影票价相对便宜,提高价格和降低价格的空间实际上都不大。这个大众消费的定位是有其基础的,一部电影的院线收入仅仅只是开始,通过 更多的发行渠道和衍生品,电影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如除了院线,美国还有有线电视“单片付费”、有线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发行、无线电视网等多个发 行渠道,这些渠道的整体收入通常都高过票房收入。
相对于院线来说,DVD等渠道是边际收益,相对于平均上映7天来说,上映10天中的后三天是边际收益。这对于一个“好”产品来说已经足够了。好电影不 涨价同时也会鼓励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进入消费市场。你看,虽然表面上有一个供需上的失衡—但实际上每个参与者都在打着算盘。为什么这个市场被称为更成熟?为 什么他们票房总收入更高?就是因为他们更知道“商业就是这样”啊。

 

文|CBN记者 董晓常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1

低賣高買中國製藥? 高仁

1 : GS(14)@2012-07-10 23:43:29

...

在內地,賣假酒可以賺到笑, 「賣藥」亦可以賺到盤缽滿,惟賺的卻是中國製藥(1093)大股東。中國製藥斥巨額資金收購藥業資產,但該資產卻是三年前大股東以資產互換(Asset Swap)得來的,事件惹來低賣高買及「明益」大股東的疑雲。

五年前紅籌變民企

在拆解「單刁」之前,各位「巴打」宜先了解中國製藥目前的身分,不要誤以為中國製藥還是昔日的紅籌國企,因為中國製藥早於五年前已經變成一隻徹頭徹尾的民企股。

...

2007 年6 月,聯想控股與石家莊市國資委簽訂產權轉讓協議,聯想控股斥資8.7 億元人民幣收購石藥100%的國有產權,又以每股1.6715 元向中國製藥股東提出G.O.(General Offer,全面收購),並且保留中國製藥的上市地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7062852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70719021_C.pdf

經此一役之後,中國製藥從一家大型紅籌國企藥業公司,正式變身成為一家民營藥業企業。

最近,中國製藥宣布一宗V.S.A.(Very SubstantialAcquistion,非常重大收購)及關連交易,向聯想控股以高達89.8 億元的總對價,收購石藥集團恩必普全部股權。石藥集團恩必普持有石藥集團歐意100%及石藥集團新諾威98.6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626577_C.pdf

石藥集團恩必普主要從事研究及製造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重點藥物為「丁苯酞軟膠囊」的治療腦血管病藥物;石藥集團歐意製造超過200 種藥品,包括「阿奇霉素膠囊」、「阿侖膦酸鈉片」及「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等;石藥集團新諾威主要產品則為咖啡因。

有關上述收購總對價,集團將以代價發行(ConsiderationIssue)來支付,其中發行股份部分總值約22.72 億元,而發行可換股債券(Convertible Bond,CB)部分涉及約67.08億元。

中國製藥解釋,集團以往主要銷售維生素C 及抗生素等中間體及原料藥,但產能增加導致市場供應過剩情況預期將會持續,收購將有助擴充集團的成藥業務,減輕對中間體和原料藥貢獻之倚賴,提升產品組合及提供增長動力,擴大盈利基礎,以及紓緩財務波動的影響。

恩必普業績突飛猛進

魔鬼總在細節之中。於通告中,中國製藥自爆原是石藥集團恩必普的持有人,但於2009 年5 月的資產互換協議之中,轉讓了石藥集團恩必普之全部股權予大股東,以換取大股東轉讓從事生產抗生素原料的宏源全部股權,資產交換對價僅為1.25億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9052232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90611197_C.pdf

當時,集團聲稱石藥集團恩必普於過去數年的財務業績欠佳,2007 年虧損217 0 萬元人民幣,2008 年則蝕2049 萬元人民幣,石藥集團恩必普之未來前景不明朗,出售符合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云云。

事過境遷,石藥集團恩必普業績突飛猛進,2010年錄得近1400 萬元人民幣的盈利,2011 年純利更飆升6.5 倍,至1.06 億元人民幣,原因是旗下重點產品「丁苯酞軟膠囊」被納入國家醫療保險目錄,以及培育9 年的「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亦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並且獲得新藥證書。

疑「明益」大股東

根據一般醫學藥物的常識,新藥物發展是一個冗長、艱辛及昂貴的過程,藥企需要花上大量時間進行研發工作,包括理化分析、動物實驗及人體實驗等等。惟當新藥物核准上市之後,藥企將可以步入豐碩的收成期,賺取相當可觀的盈利。

高仁覺得,中國製藥原先持有的石藥集團恩必普,一直有花費心機及資源去研發「丁苯酞軟膠囊」,惟正當該隻新藥物接近收成之際,卻以1.25 億元低價出售予大股東,之後又以89.8 億元的高價,購回已經「做大做強」的石藥集團恩必普及其他兩家公司,難免予人「低賣高買」及「明益」大股東的嫌疑。

本欄逢周二刊出

歡迎交流上市公司的財技個案及招數,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高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