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鐵「大躍進」降溫 中國高速鐵路狂飆8年後減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zMMDAwMDIzNDQzM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劉志軍、張曙光的罪與罰尚未蓋棺論定,急速飛馳的中國高鐵卻放慢了腳步。

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上任後,中國鐵路發展方向發生轉變,「充分利用高鐵大投資為市場服務,但不再一味追求高速度。降速、安全、去豪華等思路在盛光祖上任後變得更加明朗」,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告訴本報。

日前,鐵道部稱,計劃6月底開通的京滬高鐵將從設計之初的最高時速380公里降至300公里,此前一直飽受爭議的豪華座椅將更換為普通座椅,由此未來列車票價可能也更加平民化。

減速並不止於京滬高鐵。據羅仁堅向本報介紹,鐵道部日前正式公佈了「套跑」思路,「讓建成的350公里/小時高鐵軌道上也可以跑250或者200公里/小時的機車」。

事實上,配合這種「套跑」思路的機車車型也接近完成。安邦諮詢在一份報告中稱,鐵道部曾委託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開發能夠安裝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兩種信號系統的機車。

這種機車跟一般的火車頭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可在高速鐵路上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行駛。根據發改委的有關規定,這種火車頭牽引的普通客車票價標準應該參照1995年制定的普通列車票價執行,外界戲稱之為「窮人的高鐵」。

羅仁堅說,「套跑」一方面節約成本資源,另一方面更加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這一政策會帶來高鐵技術發展以及運營組織模式的轉變」。


取道「市場換技術」

2004年夏天,北京世紀金源一場招標會拉開了中國高鐵跨越式發展的序幕,鐵道部首次拿出了高速鐵路項目訂單——200列時速200公里動車組。

鐵道部當時規定,國產機車只能作為外國公司的附屬公司參與,外資企業必須以鐵道部規定兩家機車製造企業作為招投標的窗口。鐵道部作此佈局考慮的是,既能引進技術,又能保證將來生產出國有自主品牌。

這是一年前做出的決定。劉志軍2003年升任鐵道部部長,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提上日程。

為了追趕速度,鐵道部放棄了自主研發的「中華之星」高速列車平台,換而採取「市場換技術」戰略,吸引國外高鐵技術。

中國高鐵龐大的市場對跨國企業垂涎欲滴:一旦拿到訂單,不僅僅是銷售機車,關鍵是只要技術躋身中國市場,此後就可源源不斷將零部件訂單收入囊中。

其後2005年鐵道部再次發出300公里/小時列車的大單,「兩次招標後最終龐巴迪、西門子、阿爾斯通、川崎重工四家入選其實是一個利益平衡的結果」。當年參與競標人士向本報記者暗示,四家企業都在不同層面找到了鐵道部負責人進行遊說和公關。

在200公里/小時訂單中鐵道部規定「10列整車購買,20列散件進口,170列國內總裝國內製造」,其實是為了部署引進—消化—再創新。

王夢恕告訴本報記者說:「中國先拿出國外進口的少量整機進行拆解『反建』,由國內技術人員親自進行組裝和調速,然後再根據加工工藝圖紙,進行散件組裝,最後逐漸自主製造再在外方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

以西門子為例,2007-2008年德國的3列整車製造完成運往中國,2008年6月中國在此基礎上完成首列國產化動車組,2009年完成其他57列國產化動車組。

在此期間,按照技術轉讓協議,四家技術轉讓方應負責對合作的中國裝備製造企業包括設計、工藝、生產、管理等崗位人才的培訓。

如2005年,南車四方機車公司的一個培訓團隊在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許韻武帶領下到日本川崎車輛廠接受培訓,學習和消化日方的管理經驗和製造技術。截至2005年8月,南車四方機車公司先後派出採購、設計等4個團組出國接受培訓。

80多歲高齡的王夢恕回憶起當年這場消化引進再創新的過程,話語中帶著雀躍:「國內南車和北車兩大集團本來就有裝備製造的基礎,在這些基礎上內行一點即破。短短2年內,中國工程師很快就把整個電力機車的製造技術消化完畢」。

長客股份董事長董曉峰曾介紹,儘管長客引進的是阿爾斯通的技術,但是對原型車做了大量修改,幾乎等於設計了一款新車。

這就是所謂再創新:比如原型車寬度只有2.9米,難以滿足國內大運量的要求,中方把寬度增加到了3.3米,整整多出來一排座位。現已在京哈線上投入運營的5型車,整車專利屬於中國。


爭議「劉跨越」

2010年鐵道部對外宣稱「時速200公里動車組的國產化程度已達到70%以上」,伴隨之貼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標籤的高鐵走向海外。

中國開始向南美甚至歐洲輸出高鐵技術和製造能力,這令當年那些教會中國如何製造高鐵的跨國公司們深感威脅。

2010年11月17日,日本川崎重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自己和其他高速列車製造商不認同中國高鐵宣稱創造了自有技術的說法,「多數列車幾乎與專利輸出國的一模一樣,只是對車身外部圖案和內部裝飾進行了細微變動,此外就是改進了推進系統以提高速度」。

但另一家外資公司前任高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的這種做法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只不過是由於中國與其在海外高鐵競標時產生競爭關係,令專利輸出國感到不悅。

目前國內的CRH1、CRH2、CRH3、CRH4 分別是在龐巴迪的Regina、日本的E2-1000、西門子ICE3、法國阿爾斯通的SM3四種車型的基礎上「引進、消化、再創新」而成。

在中國國內,反對者認為跨越式發展使得鐵道部背上了萬億債務,在壟斷體制下發展起來的高鐵擠壓了原有的鐵路版圖,造成出行成本增加、出行選擇減少。

主導這場跨越式發展,並因此得名「劉跨越」的劉志軍在2011年春節後不久因經濟問題被「雙規」、撤職;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直接操刀高鐵技術引進的張曙光也隨後落馬。

一直喊著「提速」口號的中國鐵路大發展在狂飆突進8年後終於降溫。

中國隧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短短五年內掌握了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及10項主要配套技術,將中國鐵路速度提高到最高350公里/小時,正得益於這種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方法,生產出自主品牌,否則中國高鐵發展要晚很多年。」

王夢恕認為,雖然極度壟斷的鐵路市場在招投標環節產生腐敗,但劉志軍時代引進技術帶領中國快速進入高鐵時代的成績不容否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0

新浪微博的狂飆與冷思考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8920.html

浪微博和曹國偉這兩天賺足了面子。上線兩週年,新浪微博廣告做到了納斯達克塔樓。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丁磊連連對曹國偉的新浪團隊奉上溢美之詞。

馬化騰大誇曹國偉,說他將媒體能力嫁接在社區,但又不打造純社區的做法非常聰明;丁磊一如既往、簡潔明了地直稱,新浪微博是「行業老大」。

新浪的確顧盼自雄。上週發佈的二季報顯示,其微博用戶數已超過2億,其中有45%來自移動互聯網終端。它趕上了Twitter。

開放平台方面,新浪微博也一直在加碼。目前它已引入大約3500個第三方開發應用,還有約七八千個正在申請進入。據說,加強開放平台功能的新浪微博第四版即將上線。

可資比照的是,騰訊開放平台官方向筆者提供的數字顯示,已有超過1.2億名活躍用戶,審核過4萬種應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騰訊開放平台是一張集聚了騰訊旗下朋友網、騰訊微博、QQ遊戲、QQ空間及Q+五大平台的「集群牌」。

單純以微博形態而言,儘管騰訊6月也宣佈用戶數超過2億,但話語權仍暫時落後新浪。

年初,第一財經電視一檔電視節目曾討論「誰能打敗蘋果」。現場一位嘉賓曾給出如此答案:新浪微博+富士康。

聽起來像是玩笑胡鬧,但其中的趣味是:碎片化信息分享應用加上流量、內容平台,這可算得上是交互時代互聯網的底層價值,加上富士康在產品定義上的掌控力,與蘋果相比,這一模式似乎絲毫不遜色。

不過,微博的威猛不是白來的。新浪為此付出了二季度淨利潤下滑近半的代價。研發費用和廣告開支的上升主要消耗於微博業務,運營費用上升87%,產品研發成本翻倍,新浪為了這塊「心頭肉」可謂是不惜血本。

曹國偉說,下半年還會繼續對業務投入,但不會再像二季度這般猛烈。新浪看來也已隱隱感覺到了微博賺錢的要求,他們得證明,眼下光鮮無比的新浪微博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資本市場也似在作出隱證。在新浪推出微博業務後,新浪股價一度攀高至140美元,後逐漸回落。

新浪不是開心網,憑藉資訊資源眼下不必擔心流量衰減,支撐社區的用戶原創內容資源也極豐富。他們目前需要把握的是商業化推進的節奏和拓寬流量變現渠道的方式。

對於商業化推進新浪一直謹慎,如今微博中轉載視頻仍未允許加載廣告。

新浪目前選擇的是搞基建。7月,新浪上線了其虛擬貨幣「微幣」,並側重打造廣告系統和支付系統,探索各種廣告形式。它也在有意為微博商業模式的強化儲備力量。如選擇入股土豆,配合短視頻在微博中的應用。

新浪商業化慾望日益明顯。曹國偉上週表示,新浪微博明年上半年可能開始貨幣化。

但狂飆下的它卻面臨許多風險。曹國偉有許多加減法要做。他表示,新浪不可能介入電商或移動互聯網所有產業鏈。舉例稱,在電商領域,新浪定位是營銷平台。但狂飆後是否能抵禦貪婪尚不得而知。

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政策與監管。某種意義上,新浪微博一年來的狂飆得益於它的輿論高地,諸多公共事件推動了它的成長,但也開始引起相關部門注意。近來,相關部門頻頻表示,要加強互聯網新技術應用和管理,堅決杜絕虛假有害信息。

如何在規則內起舞,曹國偉可能要琢磨琢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4

上任雅虎半年 股價狂飆三三% 梅爾 拚勁、智慧兼具的性感CEO

2013-02-25  TWM
 
 

 

去年接任雅虎執行長的瑪莉莎.梅爾,集智慧與美麗於一身,自史丹佛大學資訊研究所畢業即進入谷歌工作,三十三歲時就已擁有超過一百億元新台幣的財富。去年七月,她被雅虎挖角聘為執行長,在短短半年內,扭轉營收連續五年下跌的頹勢,到底這位被喻為「全美最性感執行長」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乾隆來

雅虎(Yahoo!)執行長瑪莉莎.梅爾(Marissa Mayer)是媒體瘋狂追逐的明星,她年輕、美麗,三十三歲時就已蓄積一百億元新台幣的財富。

去年七月十六日梅爾挺著六個月的身孕,臨危受命接任雅虎執行長,半年內,她不僅生下健康的男寶寶,同時推動業務、財務、組織全面改革,更讓雅虎股價上漲三三%,總市值從一八○億美元,增加到二三三億美元。

梅爾接任執行長後,立刻被﹁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選入「當今最性感的執行長」;《財星》雜誌則是連續四年將她選入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五十位女性。從她第一天到雅虎上班,到九月底分娩,每一次新主管挖角、法說會、記者會,美國的媒體幾乎天天報導。無疑地,二○一二年最熱門的兩家科技公司,一家是沒有賈伯斯以後的蘋果,另一家就是梅爾領導的雅虎。

不過,今年一月二十八日梅爾向投資人舉行電話法說會之後,雅虎的股價當日暴跌三%,主因就是梅爾發布相對保守的營收成長預估,大家開始懷疑「蜜月期是否已經過了?」雅虎這位「全美最性感的執行長」,終於遇到上任後的第一場亂流。

頭頂績優生光環就業

不選大公司 反去初創的谷歌梅爾的成長經歷,猶如一部現代版的「白雪公主」故事。她的母親是美術教師,從小就給梅爾最好的教育,芭蕾舞、音樂、運動各方面的學習一項也不馬虎。她的學業成績頂尖,更突出的是,她的數學成績優異,高中畢業那年,威斯康辛州長欽點最優秀的學生參加全國科學競賽營,梅爾就是全州兩位代表之一。

這樣優秀的學生,申請大學當然易如反掌,梅爾申請十一所大學,全部獲得錄取;接著她用六年的時間,在史丹佛大學完成大學與研究所,專攻頂尖的人工智慧。一九九九年畢業後,有十四家大公司的工作讓她選,梅爾很聰明,沒有去微軟、雅虎,也沒飛去華爾街搞衍生性金融操作,反而選了剛剛創立的谷歌(Google)。

這個選擇,讓她在三十三歲時,跟著谷歌股票上市獲得驚人財富,媒體估算她有超過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億元的財富。

更重要的是,雖然梅爾工作的殺伐之氣絕不亞於谷歌的宅男們,但她是宅男創業團隊中,唯一一位美麗高雅、口才便給、又喜歡上流社交活動的女生,很自然地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八年,《財星》雜誌遴選梅爾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五十位女性,當年她才三十三歲,立刻成為全球最知名的超級科技明星。

隔年,三十四歲的梅爾與律師柴克.柏谷(Zachary Bogue)結婚,婚禮大宴三天三夜,所有科技界的名人,乃至好萊塢的明星都擠入婚禮慶賀,梅爾成為明星中的超級明星。

梅爾喜愛高調的時尚活動,她經常在舊金山四季飯店頂樓舉行時尚派對,穿著高檔時尚設計師的新款服飾,效果堪與超級名模相媲美。當然,她精於運用媒體,在達沃斯世界論壇等最頂尖人物群集的活動上,總是可以見到她上台發表高見的身影。

去年六月雅虎宣布梅爾將會接掌執行長,新聞發布後,她運用巧妙的公關操作,對外宣布她已經懷有六個月的身孕。「一位即將臨盆的少婦,到底能不能夠重振雅虎雄風?」如此戲劇性的議題,立刻成了全球投資界與新聞界瘋狂追逐的焦點。

辦公室戀情告吹

被冷凍迫退位 轉而效力雅虎雅虎堪稱網路世紀的開創者,而台灣人對於雅虎創辦人楊致遠,主觀上更有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但雅虎輝煌不過十年,就已經被谷歌、臉書(Facebook)等後起之秀打得鼻青臉腫。

股價能說話,雅虎在一九九五年創立,○五年營運達到最高峰,股價達到四十五美元,但是在金融海嘯的○八年底跌到剩下十美元,隨後雖然跟著大盤回升,但一直在業績與經營權紛擾中躊躇,股價在十五至十八美元遊走,只剩高點時的三分之一。

雅虎至今仍然有七億個活躍用戶,但是它的搜尋引擎已經賣給了微軟,電子郵件一哥地位被谷歌搶走,廣告營收欲振乏力;在○八年,雅虎曾經創下年營收七十二億美元的高峰,但是到了一一年底已經跌破五十億美元,營收連續四年逐季衰退。此外,過去兩年爆發的行動網路應用市場,雅虎即使不算繳了白卷,也是遠遠落臉書、推特(Twitter)這些後起之秀。

雅虎當然也運用它網路霸主的地位,早期投資了不少新興網路公司,最著名的就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雅虎持有四○%股權,而阿里巴巴旗下擁有的支付寶網站,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網路支付平台最值錢的金雞母。但是,中國基於所謂的戰略性發展,硬是逼迫雅虎退出支付寶。

雅虎吃了大虧,卻也無處申訴,只得在一一年底與阿里巴巴達成和解,和解內容公告當天雅虎股價跌了將近三%,又吃了中國的悶虧。

此時,在谷歌已經十三年的梅爾,雖然不到四十歲,卻也碰到她的第一個「中年危機」。

一一年賴瑞.佩吉(Larry Page)接替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成為谷歌的執行長,隨即進行劇烈地組織重整,一直負責搜尋引擎部門的梅爾,從谷歌的業務核心被轉調至相對冷門的「當地服務」(Local),負責地圖、餐廳搜尋等服務。佩吉基本上就是希望梅爾讓位給更多後起之秀,這當然讓一向站在舞台最前端的梅爾難以接受。

還有一件媒體不願報導的八卦,就是梅爾曾經與佩吉是情侶,兩人雖然有過美好的時光,卻沒有結成正果。

佩吉做了組織調整,大家都認為是為了公司發展最大的利益。不過,在組織調整後,梅爾重要性大減,卻是不爭的事實。

於是,當獵人頭公司正式向梅爾提出挖角條件後,她就帶著創設谷歌的經驗,及陸續加入的新團隊,誓言重新打造雅虎。

四十五億美元買庫藏股

豪氣引爆雅虎股價上漲

梅爾知道媒體與投資人要什麼,她接任雅虎執行長後立刻宣布,將原本從阿里巴巴公司私有化後售股所得的四十億美元現金,拿來買進雅虎庫藏股。

去年九月底,梅爾宣布已買回三十億美元的雅虎股票,第四季又買了十五億美元,總共買回約一千三百億元新台幣的庫藏股,引爆了雅虎股價上漲的動能。

梅爾同時還展現超強工作能力,她在去年九月三十日星期日生產,隔日上午雅虎公關發布她生產消息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梅爾已經在家中開始工作,她持續領導公司,並且參與所有公司重大決策。」等於梅爾產假只休不到兩個禮拜就正式上班。

除了提振員工士氣、宣布巨額庫藏股推升股價,梅爾也主導網路行動軟體公司Stamped的購併。Stamped是一家小公司,但該公司三位創辦人都曾在谷歌與梅爾共事。梅爾利用熱門的相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宣布購併,藉此宣示她在雅虎內部推動行動業務的強烈企圖心。

這位全美最性感執行長,在接任雅虎半年後,繳出連續兩季盈餘成長、營收也扭轉連續五年下跌頹勢、股價上揚三成的成績。三十八歲的梅爾還很年輕,而且抱著與傳聞中的老情人、谷歌執行長佩吉一較長短的決心。

過往,網路公司從高峰跌下後,幾無東山再起的案例。梅爾背水一戰,好戲還在後頭!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瑪莉莎.梅爾

(Marissa Mayer)

出生:1975年

現職:雅虎執行長

經歷:歷任谷歌各個部門,也曾擔任公司發言人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資訊系、資訊研究所家庭:已婚,育有1子

「全美最性感的CEO」

瑪莉莎‧梅爾的傳奇經歷:梅爾從小就是頭頂光環,站在舞台最前端的資優生,她在Google創立初期就加入,33歲就已經擁有超過新台幣100億元的財富。非凡的經歷,讓《財星》雜誌連續四年評選她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50位女性,美麗的容貌,讓她一出任執行長就被「商業內幕」網站列入「最性感的CEOs」榜單。

以下,就是梅爾童話故事般,完美的資歷:1975 05/30 梅爾在威斯康辛州華梭鎮出生。母親是美術老師,芬蘭後裔。

1993 高中畢業,申請11所頂尖大學,全部上榜。

被威斯康辛州長欽點參加全國青年科學營代表。

1999 史丹佛大學資訊系、資訊研究所。碩士畢業時,同時有14個工作機會,最後她選擇Google,成為公司第20位員工、第一位女性工程師。

1999-2012 Google 工作13年,歷任各個部門,也曾擔任公司發言人。

2008-2011 連續四年被《財星》選為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2008年被選任時年僅33歲,為該項評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上榜女性。

2009 12/12 與律師Zachary Bogue結婚,婚禮持續三天,冠蓋雲集。

2012 06/12 宣布辭去Google,轉任雅虎執行長。在轉任記者會上,梅爾同時宣布懷孕的消息。

2012 09/30 順利產下男嬰。

2013 01/23 梅爾接任執行長半年,股價上漲33.3%。

照片來源:翻攝自網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38

狂飆突進的特斯拉與麻煩不斷的鋰電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14

兩天來,隨著那輛電動車一起灰飛煙滅的還有特斯拉24億美元的市值。

特斯拉已經確認在西雅圖南部一輛特斯拉S型車在撞擊了一個大型金屬物體後著火的事實。而處理事故的官員表示著火點位於電動車的液態鋰離子電池(LIB)部分。

這是一系列鋰電池故障的最新一次,許多汽車生產商都使用鋰電池製造電動車。然而,這是特斯拉出現的第一起電池事故。

這場火災和隨之而來的公眾責難給這家專門生產電動車的廠商帶來了公關災難。

Stifel, Nicolaus & Co的分析師James Albertine向路透表示:「對於特斯拉的要求標準非常高。特斯拉不能承受持續的消費者投訴和事故,這可能是的下一個車型的需求銳減。」

R. W. Baird的分析師Ben Kallo將特斯拉的評級下調至「中性」,他表示:「特斯拉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股票,這給了空頭機會。他們會說這將導致銷售放緩。」

他預計這場火災對銷售的影響很小,他和其他分析師仍然預計特斯拉的需求強勁。

這並非電動車的第一次電池火災事故。通用雪佛蘭品牌的Volt和三菱的i-MiEV都出現過類似事故。波音的新夢想者飛機在今年初也出現鋰電池著火事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45

極路由:因為「五個一法則」,所以狂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3/56333.html

【導讀】極路由最大的不同就是運用了互聯網思維,針對小白用戶開發傻瓜式操作,採用圖形化的界面,只要簡單四步就能順利安裝,滿足更多的小白需求。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IT老記冀勇慶的文章,極路由堅守的「五個一法則」:1、心中要有一個夢想。2、隊伍要有一個核心。3、創業路上要有一個貴人。4、產品要抓住一個痛點。5、公司要有一群粉絲。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11月6日下午,在極「土豪」的北京盤古七星酒店,伴隨著「極蜜」們的尖叫聲,極路開了一場發佈會,推出了定價169元的下一代路由器「極貳」以及定價為99元的第一代路由器升級版「極壹S」。

從去年推出第一台路由器到如今,不過一年的時間,極路由已經名聲大噪,贏得了極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它還贏得了30萬粉絲,他們在為這款產品不遺餘力地搖旗吶喊。前不久極路由還宣佈,獲得了紀源資本和創新工場高達千萬級美元的A輪融資。

前一段時間,老冀分別跟極路由的創始人王楚云、天使投資人(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做過交流,瞭解到極路由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歷程,特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極路由CEO王楚云是一名連續創業者,他1998年從北大計算機專業畢業,一直都是在互聯網行業,曾經加入過韓國SK電訊,還去過千橡互動和大街網,做過微博營銷。

王楚云之所以要做極路由,還是來自於自己的痛點:當時他在中關村SOHO上班,發現房間裡的上網速度特別慢。他先是「蹭網」被物業發現並封殺,於是一氣之下找來十幾台路由器看能否組個內網,攢了一陣之後竟然發現內網的傳輸速率竟然能夠達到十幾M。他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於是找來了原來在大街網的同事李愷,兩個人琢磨著做路由器。

不過,雖然兩個人都是學計算機專業的,之前卻都沒有搞過硬件,他們深刻感覺還缺一個懂硬件的,於是通過李愷的清華校友們四處找人,終於找到了張利鵬這位在無線路由器大廠TP-Link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兩人約著張利鵬在一個咖啡廳裡連著聊了兩天,終於說服了張利鵬一起創業。

老冀覺得,極路由與別人家路由器最大的不同,就是運用了互聯網的理念。針對傳統路由器配置異常複雜的情況,極路由採用了圖形化的配置界面,只需要簡單的四步就能順利安裝成功。極路由的粉絲從12歲到70歲都有,他們都能夠很方便地使用。此外,極路由推出的AppStore下載加速、出國加速、去廣告、一鍵穿牆、手機App操作等功能均擊中了用戶的痛點,讓人眼前一亮。此外,雖然三位創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極客,但是他們做產品卻並不像極客那樣只是自娛自樂,而是想著滿足更多「小白」用戶的需求。極路由是第一個賣工程機的路由器廠商,通過這種方式發展了第一批死忠的用戶,還獲得了眾多的用戶反饋以進一步改進產品。

正是由於「不走尋常路」,極路由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火了起來,獲得了很多創業者夢寐以來的初步成功。如今,想創業或者正在創業路上的朋友很多,老冀就從極路由的這個創業案例,給創業的朋友們總結一下創業的「五個一法則」吧:

法則一:心中要有一個夢想。老冀注意到,現在這批創業者很少是為了吃飽飯而創業了,他們往往都曾經在一些大公司歷練過,而且基本上已經解決了生活的問題,再次創業更多的是為了一個理想。像極路由的這三位創始人他們一直想做個「透明」的路由器,讓人們上網更加簡單。

法則二:隊伍要有一個核心。如今,單純依靠一個點子或者編出一個程序就能創業成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純互聯網創業大成的機會也非常小了,機會往往會出現在一些跨界的領域,例如軟件和硬件結合、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的領域。這個時候,如果只是單打獨鬥,或者創業團隊的背景很單純,就不太容易成功了。一般來說,現在的創業至少需要三個人的核心,一個做CEO負責尋找外部資源和拿主意,一位做CTO主抓技術和產品,還有一位COO理順內部管理或者搞好市場營銷。

法則三:創業路上要有一個貴人。極路由幸運的是遇到了黃明明這位天使。黃明明本人也是一位連續創業者,他曾經和蔡文勝一起創辦了265導航並將其賣給了谷歌,投資了汽車之家和酷盤,此後開始做天使投資。基於過去創業的經驗和教訓,黃明明對於軟硬件結合、產品有粉絲的項目非常感興趣。雖然去年下半年就認識了王楚云和李愷,他卻沒有著急投資。當他看到他們兩人每天深夜還在微信「朋友圈」裡發極路由的消息,還組織了一個小型的試用會,結果哪些使用者的反饋都相當不錯。於是,他在今年4月份投了極路由。他也意識到了做硬件需要比「純」互聯網需要更多的資金,於是拉來了紀源資本的符績勳和創新工場的邱浩等投資界大牛,確保這個項目資金的後期供應。可以說,黃明明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法則四:產品要抓住一個痛點。在產品設計上,極路由確實抓住了當下人們上網的痛點,就是不知道怎麼配置路由器。其他友商都是工程師思維,給消費者什麼MAC地址、DNS解析之類的專業名詞,半天都搞不明白,同樣是上網,極路由則通過圖形化的界面和友好的操作,讓小白用戶也能夠很容易就上網,這符合互聯網產品「一根針捅破天」的特點。而捅破天的結果就是差異化,讓極路由能夠在一堆各種各樣的路由器中脫穎而出。

法則五:公司要有一群粉絲。老冀覺得,如今創業難,很大程度上就難在找用戶難。創業公司一沒錢打廣告,二沒錢買用戶,怎麼才能找到足夠大的用戶量呢?其實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渠道,如果公司能夠培養出一批忠心耿耿的粉絲的話,完全可以通過低成本的口碑營銷來獲得品牌和新的用戶。而要想讓用戶成為你的粉絲,不僅僅是給他們一些利益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參加你的各種活動獲得認同感和滿足感。

有了這麼五點,創業成功的概率就大了許多,大家覺得呢?老冀覺得,最可怕的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什麼都還沒想好就去創業了,那樣只能碰得頭破血流。

雖然極路由還不能說是創業成功,不過它已經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各位創業者們,你們準備好了沒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32

全球咖啡短缺: 期貨價格今年以來狂飆53%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732

喜歡喝咖啡的朋友們可能得關心咖啡的價格了!巴西嚴重幹旱引發全球咖啡短缺,美咖啡三月期貨合約價格今年以來狂漲約53%。 巴西是世界咖啡最大出產國。巴西的咖啡主要種植在東南部,其中包括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州和巴拉那,而這些地區正是旱災最嚴重的地區。 巴西幹旱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坦桑尼亞等產地的咖啡也會跟隨上漲。坦桑尼亞咖啡協會秘書長Adolph Kumburu稱,坦桑尼亞咖啡的價格將緊跟紐約、倫敦市場;如果巴西幹旱持續,塔桑尼亞咖啡價格也將會不斷上漲,這將提升種植戶、出口商和政府的收入。 氣候因素 美國食品公司Volcafe Ltd.向彭博透露,由於巴西幹旱,全球咖啡2014-15年都將面臨短缺問題。英國商品貿易商 ED&F Man Holdings Ltd.預計,咖啡市場將會出現500萬袋的缺口,這意味著全球不得不將面臨咖啡短缺和價格上漲的問題。 Volcafe還表示,巴西種植戶2014-15年將收割5100萬袋咖啡豆,遠低於6000萬袋的產量預期,也低於去年5720袋的產量。 在品種上,咖啡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Arabica,另一種是Robusta。全球Arabica和Robusta今年預計產量分別是3500萬袋和1600萬袋,均低於去年產量。 如巴西幹旱這樣的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咖啡種植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星巴克一部門負責人Jim Hanna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稱:“如果這種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公司供應鏈也將面臨更多風險。” 問題根源 巴西幹旱或許只是全球咖啡短缺的導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喝咖啡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即咖啡需求在增長。巴西、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喜歡喝咖啡。 美國咖啡烘培公司Counter Culture發展經理Kim Elena Ionescu向《華盛頓郵報》表示,無論巴西是否發生幹旱,高質量咖啡購買的競爭都將更加激烈,價格也將攀升;以前,發展中國家生產,而發達國家喝,但現在,巴西等傳統上只生產咖啡國家的消費量也開始增加了。 她還強調,咖啡生產很難實現機械化,需求最終將超過供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95

“寡婦交易”魅影閃現,天然氣狂飆後暴跌三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10

寡婦交易的魅影正在天然氣市場忽閃忽現:去年冬天以來,美國20年來最嚴寒的天氣促使天然氣一路高歌猛進,七周內價格瘋狂上漲45%。而去年全年漲幅才為33%。20日,天然氣價格五年多來首次突破6美元/百萬英熱大關。然而,僅僅隔了一個交易日,形勢便急轉直下。從本周一開始,天然氣連續暴跌三天,如今又跌回4美元左右。 圖 :天然氣價格如何暴漲暴跌 對沖基金在天然氣市場的賭註也許是這場“寡婦交易”的最佳說明。CFTC 2月21日的最新數據顯示,對沖基金六周以來五次加大押註多頭。華爾街見聞在《天然氣價格年內上漲45%,對沖基金忙賭多頭》中提及,截止2月18日,對沖基金凈多頭增加5%,凈空頭則下滑7.3%至兩年多來的最低水平。 26日,天然氣暴跌5.2%左右,連續第三天暴跌;25日,紐約天然氣價格收盤暴跌11%,跌幅創六年之最。然而,就在本月19日,天然氣盤中價格一度觸及五年最高點位,全天暴漲13%。 法國巴黎銀行大宗商品策略部負責人Teri Viswanath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種拋售看起來是多頭獲利了結的結果。 天然氣多年罕見的現貨高溢價局面已經有所緩解。紐約天然氣市場交投最活躍的3月期合約暴跌69美分,至5.445美元/百萬英熱。該合約曾攀升至6.493美元/百萬英熱,創下2008年12月2日以來的最高值。與4月期合約價格相比,3月期合約價格溢價82.5美分,低於2月21日高達1.123美元的溢價。 在追蹤24種大宗商品的標普GSCI指數中,天然氣以今年累計上漲29%的漲幅名列第二,僅次於咖啡。然而,就在上周,其累計漲幅還為45%。 FCStone Latin America LLC公司能源交易部門高級副總裁Tom Saal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隨著天氣變化,天然氣市場總是存在價格下跌的風險。這是一個以天氣變化為基礎的交易市場。馬上就要到氣溫回升的春天了。 來自美國國家氣象預測服務的氣象預報信息顯示,從3月6日至10日,美國中西部地區氣溫將回升。彭博新聞社消息稱,氣溫將回暖,這將減輕替代性取暖油的需求壓力。 寒冷的天氣和冬季暴風雪令市場需求大增,天然氣庫存大幅降至十年來最低。根據EIA(美國能源資料協會)數據顯示,截止2月14日,天然氣庫存總量已經下滑至1.443萬億立方英尺,創2004年以來最低。 道明證券的Mark Dragosits在分析報告中表示, 中長期內,天然氣供過於求的趨勢並未改變。 供職於咨詢公司iiTrader的Rich Ilczyszyn對CNBC表示: 我們在價格達到5.5美元/百萬英熱之前做多。其實,我們完全不清楚天然氣價格會漲到那麽高,居然超過了6美元。這真是夠幸運的。但我們堅信大漲終將回調。謝天謝地,下跌終於發生了。這真令人驚奇,上帝保佑這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55

咖啡價格繼續狂飆:今年已漲81%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483

上個月,華爾街見聞曾溫馨提示愛喝咖啡的朋友:今年巴西嚴重的旱情導致全球咖啡短缺,美國3月交割咖啡期貨價格從年初到2月下旬狂漲約53%。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咖啡出口國,全球四成消耗的咖啡都產自巴西。 上月下旬,巴西國家氣象研究所INMET表示,巴西東北部地區正遭遇至少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幹旱襲擊。 所以,已經有人擔心星巴克這樣的公司可能也會上調價格。 進入3月,咖啡價格繼續狂飆突進。《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昨日報道,生產商和分析師都下調了今年巴西收成的預期。受此影響,本年度至今,咖啡價格已暴漲81%。 洲際交易所(ICE)美國咖啡期價昨日創兩年新高,3月咖啡豆價格本月5日收漲8.4%,報每磅2.0065美元。交投更活躍的5月期價漲9.1%,收報每磅2.0240美元。 除了巴西幹旱影響供應,新興市場的咖啡需求增加應該是咖啡期貨漲價的一個長期因素。 主管美國咖啡烘培公司Counter Culture咖啡采購及永續性的經理Kim Elena Ionescu向上月《華盛頓郵報》預計,無論巴西是否發生幹旱,高質量咖啡購買的競爭都將更加激烈,價格也將攀升。 Ionescu稱,過去是發展中國家生產咖啡,發達國家喝咖啡。但現在,巴西等傳統咖啡生產國的消費量也開始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90

股價狂飆 囊括全球七成市佔3D列印十億美元訂單 都在他們手上

2014-03-03  TWM
 
 

 

過去一年,是3D列印最大鳴大放的一年,從飛機引擎零件到人體器官、食物都能印,並讓兩家公司股價狂飆,手握七成市場,去年甚至一舉拿走十億美元訂單,他們是3D System與Stratasys。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二○一三年,最火紅的科技是什麼?3D列印絕對排得上名。其中,有兩個人,去年靠著賣3D印表機,一手賺進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三億元),他們是3D System的營運長瑪肯森(Michele Marchesan)與Stratasys亞太區銷售總監克雷格(Omer Krieger)。

在咖啡廳裡玩3D列印,用3D列印做出宛如「終結者」的機械手臂,就連用3D列印製造出人體器官,都能被編進美國電視劇裡,這就是3D列印在全球颳起的旋風。

反映在3D列印數一數二的兩家大廠營收上,3D Systems全年營收估計達五.一三億美元;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Stratasys也不遑多讓,年度營收估計達四.九億美元,比前一年度的二.一五億美元成長一三○%。

能做的物品無界限

飛機零件、人體器官都能印這樣傲人的成績反映在股價上,Stratasys股價從一三年的不到六十三美元,至一四年初,股價已戲劇性地飆升至一三六美元,漲幅逾一一五%;3D Systems股價也在今年初,上漲逼近一百美元價位。

只是,到了一四年,3D列印的股價還能狂飆嗎?

戴著簡單細框眼鏡、穿著藍色襯衫、剛從香港抵台的克雷格,舉手投足間沒有一絲倦態,談到3D列印的發展,他語氣肯定地說:「3D列印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們的想像力。」確實,3D列印開始超越人類想像,就拿3D System的客戶奇異來說,你一定想不到原來奇異3D System已合作逾二十年,甚至開始用3D印表機製造飛機引擎的零件。

3D System全球行銷副總裁路易絲(Cathy Lewis)說,飛機引擎對於安全的標準要求相當高,代表3D列印的品質穩定度已達一定程度。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3D System,聚焦在3D列印市場近三十年,3D System一直在找各種機會,當初也是3D System向奇異介紹這項新技術,才讓3D列印的範疇逐步打開。

僅次於3D System、第二大3D列印廠Stratasys,也成立超過二十五年,儘管Stratasys和3D System一樣,都是發跡於美國的3D列印商,但3D System去年四月合併了以色列公司Objet,也讓Stratasys增添亞太地區的業務實力,像是克雷格就是原本任職於Objet。

問起瑪肯森和克雷格,如何繳出高達十億美元的業績?他們兩位異口同聲,都將功勞歸給了客戶。「Stratasys能有這樣漂亮的成績,靠的就是不斷貼近客戶,我們在全球擁有八千家客戶,這正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克雷格說。

確實,隨著3D列印範疇拓展,這些3D列印廠的客戶也逐步累積,光是這兩大3D列印廠就囊括全球七成的3D列印市場,去年是全球3D列印技術大鳴大放的一年,3D列印雙強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以Stratasys為例,為了更貼近客戶,每年拿出公司總利潤的一○%作為研發費用,在全球設有兩百五十名創新研發人員,專門研究3D列印所需的新素材、新列印技術,以及創新應用等,這些投資,為的就是即時趕上客戶的各式需求。

改變一:個人化列印

價格親民,3D技術零距離回顧接觸3D列印這五年來,克雷格點出3D列印的三大改變:第一,個人化列印,「其實3D列印的價格已越來越親民,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擺一台3D列印機,讓3D列印技術不再遠在天邊。」儘管3D列印業者不斷推廣3D列印的應用,但價格高門檻始終是3D印表機難以進入家庭的關鍵因素。「讓價格越來越親民,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台3D印表機,每個家庭都能使用。」瑪肯森說。

除了價格以外,3D列印要想走進家庭裡,得先說服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所以我們嘗試告訴消費者,3D列印可應用在家裡很多地方,像幫小孩列印玩具、替小孩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玩具,我們有很多軟體輔助,甚至讓小孩也能玩。」路易絲很清楚,3D印表機想要像傳統印表機走入尋常百姓家,就得替消費者想得更多。

改變二:直接列印

省去打樣步驟,簡單又方便其次,直接列印(direct print),舉凡牙齒齒模、登山扣環到悠悠球,全都可以省去打樣、打模的步驟,直接把想法從電腦「印」成可拿在手中的真實物品。

「這是非常重要的趨勢、對Stratasys更是一門重要的生意。」以Stratasys為例,在美國、亞太區,內部都有專門的銷售團隊來負責這項業務。

另外,克雷格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不同於其他專注在熱塑技術的3D列印廠,Stratasys同時推出可多色彩、結合軟硬素材一起列印的機種。這樣的列印技術率先用在外科手術上,醫師先以3D掃瞄病患腳掌,骨骼部分用白色、硬質的素材列印,皮膚則以透明的素材列印,拿在手上,就是真人腳掌的縮小版,「可在手術前先列印過一次,增加手術成功機率與準確性。」

改變三:原型打樣

新推產品,可快速露出市場至於第三個重要的改變,則是原型打樣。「這給了許多新創團隊、新創公司的創業機會,3D列印不只是打樣,更可以直接做出實品。」克雷格說。

尤其,3D列印特別適合小量的、客製化的商品,過去,如果消費者只要三支原子筆,根本找不到工廠願意生產,但3D列印可以把想法直接列印成實品。「這對客戶把產品推到市場的速度有很大幫助。」3D列印除了顛覆製造業的遊戲規則,美國總統歐巴馬極力把3D列印技術帶到校園裡,想讓孩子重拾以前手做的創造力。其實,過去美國有許多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自家車庫實做玩出創業靈感,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都是在車庫創業。

為了呼應歐巴馬的政策,3D System就大舉前進校園,瑪肯森更大讚這是很好的政策,透過3D列印,讓學生激盪更多可能性。

克雷格也認為,要能持續開拓3D列印應用範圍,現有技術早就不是問題,更大的限制在於人們的思想無法及時趕上,讓3D列印技術發展地更快、品質更佳,這一切,全都須從小紮根做起。

訪談最後,難免問到3D列印未來發展藍圖,瑪肯森和克雷格都面露難色,「我實在很難預測3D列印的發展曲線,因為這產業是沒有極限的。」克雷格說。瑪肯森則指:「未來十年對3D列印產業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克雷格補充,目前光是電腦的3D列印軟體就有五百萬個以上,技術的演進已帶動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3D列印在任何事,都極具潛力。」3D列印終結者手臂 驚豔倫敦2013年10月,倫敦科學博物館3D列印展覽會上,一隻宛如科幻電影道具的「終結者手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隻手臂是3D列印「印」出來的實物模型,內部鋪有電路能探測外在物體,並任意控制手臂運動,印出這隻手臂的人是他——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查理.海格(Richard Hague)。

談起這款手臂給人們帶來的衝擊,他笑說:「這款手臂還在實驗階段,尚未真正用在日常生活中。」但對過去一年3D列印風起雲湧的發展,海格認為,3D列印最重要的進展,就是從實驗室走向家庭,同時更加專注在材料、結構、功能性應用等。

海格驕傲地指出,「3D列印教育在英國的推廣腳步,領先美國許多。」原本英國在原型列印技術的研究就已領先各國,政府也投入非常多經費研究與推廣。若能大量把3D列印機台放到學校裡,讓學生可以親自看著自己的想像化為實體,將可激發學生對這新項技術的興趣,也能讓他們相信「3D列印能做任何事。」若要用一句話描述3D列印在2013年的發展,海格不客氣地說:「沒什麼新的!」他認為,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可能還是很狹窄,其實3D列印還有雷射、金屬粉末技術等。海格預言,3D列印將持續走向地區化,不久的未來,人們一定可以自己在家中生產所需的物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7

Uber投資人暴賺二千倍 一人網站股價狂飆社群網路是華爾街的新泡沫?

2014-07-21  TWM
 
 

 

社群網站今年來吸引創投基金競相投資,吹起新一波網路泡沫,不太賺錢的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市值已推升至五千多億元,金融市場開始懷疑,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是否會重演?

撰文‧乾隆來

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在六月完成新一輪的增資,這家成立至今才四年的新公司,這一波獲得黑石、富達等基金公司青睞,公司市值高達一七○億美元(約五千一百億元新台幣),與三年多前第一次增資相較,當時慧眼投資Uber的天使基金們,包括第一輪資本(First Round Capital)在內,已經暴賺二千倍!

Uber暴發的傳奇故事,最近突如雨後春筍般爆出,而且幾乎都與社群軟體的新貴有關。

今年三十二歲的以色列軟體工程師亞伯爾(Or Arbel)在公司老闆逼迫下,勉強花了八個小時寫出一個手機App程式,這個程式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發出「Yo」(音同又)給手機聯絡人。亞伯爾原本要在今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將 「Yo」掛上蘋果的Apple Store,卻被蘋果公司以「缺乏實質意義」拒絕。亞伯爾在老闆的逼迫下,多次向蘋果申訴,才獲得上架。

最蠢App夯翻!

僅花八小時 獲兩百萬次下載結果,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蠢的App」,一上架竟然就吸引了兩百萬次下載,晉陞為最熱門的前十大App程式,還有科技分析師認為「Yo」這種腦殘的溝通軟體「最適合掛在即將上市的iWatch」。

亞伯爾與他的老闆被矽谷投資人追著跑,即使他們講明了這個程式瞬間就會被競爭者複製,馬上就有「Hey」、「Hi」等山寨版出現,但是幾十家天使基金仍然捧著現鈔要跟亞伯爾「Yo」。這個只花了一個工程師、八個小時工作的作品,賣了一二○萬美元(約三千六百萬元新台幣)的現金,換算亞伯爾的「時薪」高達四五○萬元新台幣。

與「Yo」一樣靠著一人就暴發的社群網站,還有販賣名人聯絡資料的Cynk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美國櫃枱買賣的股票,從五月十五日的○.○六美元,突然暴漲到七月十一日的二十一.九五美元,四十個交易日上漲三六五倍。美國證管會因此下令暫停交易,《華爾街日報》以及各大媒體都報導,這家一夕暴紅的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底完全沒有營收,公司總市值卻突破六十億美元!」社群網站股價暴漲的傳奇,當然要以今年初賣掉的 WhatsApp最具代表性,這家員工只有五十五人,完全不收廣告的公司,在今年二月十九日簽約以一九○億美元(約五千七百億元新台幣)賣給臉書。WhatsApp在○九年以二十五萬美元創業,後來接受了紅杉資本七百萬美元的增資,短短四年內竟以一九○億美元賣掉,引爆了社群公司暴漲狂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敏思(Christopher Mims)在七月七日的專欄大聲感嘆地問:「矽谷已經迷路了嗎?」他說矽谷的投資者忘了創新,一窩蜂只想從社群網站上賺到快錢。敏思認為,不論是Uber、Yo,或者剛完成股票上市、號稱可以代購兩萬八千家「餐廳外送服務」的GrubHub,甚至包括臉書在內的社群網站,都只是新形態的軟體廣告公司。

軟體才是硬道理?

矽谷創投基金湧入社群網站敏思質疑,美國的廣告市場一年有一千億美元,卻只佔十六兆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六%,矽谷的創投基金放棄了九九.四%創新機會,一窩蜂把鈔票全堆到社群網站,再度弄出了一個社群新泡沫。普華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也顯示,去年創投基金投資了三九九五個案子,投資金額有二九四億美元,其中有三七%,金額達到一一○億美元,都給了軟體公司,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產業集中度,都創了歷史新高。

這一波社群狂潮醞釀多年,一直到二○一二年九月臉書用戶突破十億,以及iPhone 5上市,又有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加持,颳起了空前的社群旋風,大家相信行動通訊、社群、大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相信「軟體才是硬道理!」終於再度吹出了一個新的泡沫。

這讓人想起二○○○年那次,千禧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高點出現在三月,主角是網路設備龍頭思科(Cisco),被媒體追捧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思科是引領網路的火車頭,擁有最多的網路創新設備,為所有網路公司創業首選,人人捧著大把鈔票向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請求指引明燈。

思科在二○○○年三月創下股價總市值五千五百多億美元的紀錄,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四十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全數給予思科「買進」或「強烈買進」的建議。

思科兆元美夢破碎!

昔日龍頭,市值剩四分之一思科當時本益比達到一二○倍,超過微軟的五十五倍,以及英特爾的四十二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衛斯頓認為,思科從一九九○年股票上市,十年間總市值成長一千倍,他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我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估計,以思科強勁的成長力,它非常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一兆美元』的企業。」結果,就在思科超越微軟的二○○○年三月,網路泡沫瞬間破滅,思科股價從高點的八十一美元,一度跌到十一美元;到了○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每股十八.四五美元收盤,總市值剩一千五百億美元。

十幾年來,網路的確改變人類的行為,思科也不斷創新求變,但是股價在十八至三十五美元間遊走了十五年,目前總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只有泡沫時期的四分之一。當然,「一兆美元」的夢,早已淪為笑柄。

而微軟與思科當時超越五千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再也無法觸及的天價,一直到一二年蘋果公司才又挑戰這個高點;一四年七月七日,蘋果來到波段新高,以五八三六億美元的總市值傲視全球。

千禧年網路泡沫破得慘烈,數以萬計的網路精英因此傾家蕩產,災難深深烙印在金融市場,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繼續勇猛邁進,已經創造了多次「典範移轉」的新浪潮,但是金融泡沫則從未在科技股上重現,直至今日。

過去十五年的科技龍頭,例如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稱霸全球,雖然本益比高達五百倍,但是公司總市值只有一千三百億美元,是年度營收的兩倍;蘋果公司藉著iPhone改變全世界,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而且是帳上現金超越千億美元的藍籌型公司。

甚至是將全球帶入社群世代的臉書,雖然與思科稱霸網路設備時期有同樣的成長力,但兩年半之前股票上市,公司市值卻低於一千億美元,過去一年臉書拚命擴大廣告收入,營收盈餘三級跳,目前總市值也就一千七百億美元、八十倍的本益比,離千禧年的泡沫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看來,一四年的社群泡沫,就算有水分,與二○○○年的網路泡沫,或者○八年的次貸風暴相比,還不至於演成全面崩盤的大泡沫。

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億美元暴增五倍,現在已經高達四兆美元,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印了這麼多鈔票,卻只吹出了臉書一千七百億美元、WhatsApp一九○億美元、Uber一七○億美元的小泡沫,金融市場一朝被蛇咬的心態,還是深烙在心中。

Uber會是泡沫指標?

今年獲利預估近五億美元

即使在「四年成長兩千倍」的Uber投資案裡,具體的營運數據也可看出投資界強烈的戒慎恐懼心態。表面上看來,一家不賺錢的叫車軟體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城市都遭到當地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的強烈抵制,怎麼可能有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目前有一萬五千輛車,每天叫車電話十萬通,每天服務三十五萬名乘客,而且還賣車體廣告、搞旅遊公司。幾萬人辛苦了半天,一年也就創造不到三億元新台幣的獲利,台灣大車隊股價一年來大漲一倍,目前公司總市值六十億元新台幣,與未上市的Uber差了一大截。

雖然Uber與台灣大車隊都是叫車平台,也都靠網路聯繫計程車與乘客;不過,從Uber去年底的營運資料顯示,Uber去年底「每週營收」高達二千二百萬美元、一週就超過六億元新台幣。

Uber掌握了客戶與司機的金流,客戶坐車不用現金交易,下車前在手機App上刷信用卡,Uber收款後再轉付給司機,而且因全球佈局,每週新增八萬名客戶(Sign-ups),一三年全年獲利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十七.五億元新台幣),當時公司增資後市值達三十五億美元,本益比不過二十八倍。

以此估計,當保守的富達基金、私募基金霸主黑石參與今年的增資時,Uber的有效客戶可能已經倍增,今年的獲利預估也會逼近五億美元,才會有一七○億美元的市值。Uber與台灣大車隊,表面上看似相近,本質卻大為不同,這倒是值得台灣投資人與企業家學習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