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鱷兄: Goldman Lee是誰?


Goldman Lee,為聯康生物科技的祕書及合資格的祕書,但是鱷兄卻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原來他以另一個身份,在同系的高寶綠色存在。請看下文:


聯康生物科技(690)於二零零七年一月十三日委任Goldman Lee為公司秘書及合資格會計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16/LTN20070116028_C.pdf

「Lee先生, 42歲, 於二零零五年八月加入本集團, 目前為本公司財務總監。
Lee先生持有香港科技大學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彼為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及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Lee先生於會計、審核、稅務及企業融資擁有超過十八年之專業及商業經驗。」

在聯康生物科技《翌日披露報表》,呈交者為李柏聰先生,
職銜是公司秘書。對比英文版本,李柏聰即是Goldman Lee。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31/LTN2009083139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31/LTN20090831398.pdf

高寶綠色(274)有一個獨立非執行董事,也叫做李柏聰,
英文是LEE Pak Chung。2008年報中(p.10)對他作出以下的描述。

「李先生持有香港科技大學頒授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彼為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亦為香港認可執業會計師。李先生於會計、核數、稅務及企業融資方面擁有逾十八年之專業及商業經驗。」


這樣看來,聯康生物科技的Goldman Lee,其實就是高寶綠色的李柏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0

Brad Huang主席是誰? -遠東環球(830)


因今晚無甚可寫,故找出舊文,轉貼一下,充充版面。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438


(1)


在遠東環球招股書一節,找到以下資料:


HUANG Brad先生,45歲,於二零零八年三月十一日加入本集團擔任董事,其後於二零一零年三月十日獲委任為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本公司薪酬及提名委員會成員。

加盟本公司前,Huang先生為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智庫哈得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研究助理, 此外,Huang先生並於高盛公司及瑞信銀行任職投資銀行家。



....

從二零零八年六月至二零零九年八月,Huang先生任職於在聯交所主板上市的澳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那他是誰?


(2)


細閱澳門投資控股(2362,前金澤超分子、烽火傳媒)的公告,找到以下資料,其實他就是黃中核先生,在2008年6月就任,並於2009年8月辭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23/LTN20080623099_C.pdf
董事會欣然宣布,黃中核先生已獲委任為主席,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陳維恩先生已獲委任為副主席和執行董事, 由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正式生效。

黃中核先生,43歲,擁有超過19年的投資經驗。黃先生曾經先後任職于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 The Hudson Institute,紐約高盛(Goldman Sachs),以及東京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1/LTN20090821427_C.pdf
黃中核先生因私人理由辭任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黃先生離任後將會出任公司之顧問以協助處理公司日常事務。


(3)


其實他是誰呢,他就是鄭明明的女婿。


在2000年在世嘉入主昌明(1196)後,他曾為公司董事,但其後昌明回購世嘉的股票,他亦退出管理層。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212/LTN20010212030_C.doc
但在2006年11月,澳門投資控股(2362,前金澤超分子、烽火傳媒)認購鄭明明的CMM集團的23.1%的經濟權益,其後協議改為全面收購,作價1億元,以3,300萬現金及以10仙(合股後1元)發行6.7億股(合股後6,700萬股)支付,於是鄭明明成為主要股東之一,由此黃先生亦短暫作為公司管理層。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127/LTN2006112705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16/LTN20070216048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12

賣方是誰?-中國有色金屬(8306)


(謝謝gemininkl的提醒。)

(1)


其實今天沒甚麼好寫,只是想說,只要肯多走一步,必能找到這些東西。


關於這家公司,我在2009年7月已寫了一文,請按此處。現在補回後續的新聞。


2009年7月,公司宣佈1拆5, 加上此前的1拆5,即上市時1股變成25股。


8 月,公司宣佈此文的主角巴盟烏中旗甲勝盤鉛鋅硫鐵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未能達成2007年及2008年的盈利保證,故此以此前收購發行予梅偉先生的部分可換股債券抵銷。


10月,公司宣佈向梅偉先生控制的礦公司55%售予公司,其中20%是向他人購入,然後轉售公司。原理正如前文購礦一樣該股權作價8,250萬人民 幣,分6期支付,首期支付30%,即2,475萬人民幣,其餘5期,則逐個月支付,每期1,155萬人民幣。梅偉先生提供兩年利潤保證共2,750萬人民 幣,即向公司取走5,500萬人民幣(6,100萬人民幣)。


加上此前購入的兩礦,梅偉先生公司共取得1.5億左右。(第1礦取得4,000萬+第2礦5,000萬+本礦6,000萬)。


這筆錢和其後原股東向公司購回原上市肥料資產的作價1.3億人民幣(約1.476億港幣)非常相近,連付款方式都是分5期支付,可說其實買礦這筆錢不是由梅偉先生吃掉,只是從公司拿 走,然後接轉回公司。


(2)


為籌集這筆資金,除了上文談及的一些外,幾乎每個月都有集資的行動,和付出資金相若。


8月,發行少量購股權。幾日後,發行5,787.5萬股,每股26仙,集資1,490萬。


9月,發行5,962萬股,每股26仙,集資1,500萬。


12 月,發行2.019億股購股權,每股行使價26仙。


2010年 1月,發行2.29556億股,每股24.6仙,集資5,600萬,足夠幾個月需要。


3月,又發行5,988萬股,每股25.7仙,集資1,514萬。幾日後,又發行3,000萬可換股債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7

賣方是誰(2)?-中國有色金屬(8306)


續昨日的文章。前文談及公司以幾個空殼礦來轉移資金協助原主購入資產後,前幾日又 有新計劃。


(3)


4月16日,公司作了一個交易,向少數股東深圳市朗通貿易有限公司購入巴盟烏中旗甲勝盤鉛鋅硫鐵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股權,關於此礦的資料,可以參看前兩年向梅偉先生購 入該礦75%股權時的通函,其 奇怪之處如下:


(1) 該公司的賣方是Peng Huiman先生及Zhou Lixiang先生,是何方神聖?


(2) 他們持有25%股權,為何只售出16%股權?


(3)付款方式又如往次一樣?

明天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12

賣方是誰(3)?-中國有色金屬 (8306)


(4)


今日回答昨日幾個問題:


(1)鱷兄前幾日給了我一個網站,發覺 各地的工商部門可以查到公司的註冊紀錄,深圳也不例外,我從公告找到賣方是深圳市朗通貿易有限公司,從這個從工商部門找到的資料如下。











從以上幾幅圖可見到,Peng Huiman即彭惠滿,及Zhou Lixiang即周禮相,分別持有40%及60%股權,並分別自擔任董事、總經理及監事的職務。

至於地址,如有深圳的網友們可以去看看的話,請替我去拍幾幅照吧。





(2) 關於第2、3問題,其實只是股票分佈圖就可以:


由此看到不要付這麼多股票的原因,就是因為付這麼多股票,會導致賣方成為大股東,但目的確不是想這 樣,故此就作出付現金的安排,但為何不再多付現金?








前文之的批股可見,公司其實是確實 缺現金的,故此付的現金代價不會太多。


根據肥料業 務的付款方式, 公司每個月拿回的現金只有約2,640萬,且資金最快到今月底,最慢到五月底就會付完,留下一些營運資金後,所以每期付約2,000萬至2,140萬,也 屬適當,但是在6月底那筆錢看來未有著落,或許要以集資解決,也吻合現金流入流出情況,或有可能有借錢的嫌疑。


(5)


總的來說,這個交易應該是屬第三方交易,但有可能私下有協讓,況且最後一期資金未有著落,故此需要以發新股解決,但是梅先生要這麼多錢來幹 嗎?


也許真的要好好分析,可能都是買其他礦或業務 需要錢,認購股權需要錢,公關或控盤需要錢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16

阚治东说的忽悠人的动力电池是谁?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ocld.html

阚治东在这篇文章中http://money.163.com/10/0726/10/6CGV5SEQ00253G87.html 提到深圳一家忽悠人的动力电池高人,不知指谁,是比亚迪还是雷天?还是其他的?

 

他在合肥的一个讲座中提到是“深圳龙田电池”,见下面链接。

http://www.hfhouse.com/dirsee/inc/textshow.asp?/=1035&w=1-

因为文字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我怀疑是“雷天电池”

 

雷天我几乎可以肯定是吹大牛,还吹嘘模拟人体生命原理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09-03/25/content_560768.htm

这哪有一点点科学态度,整个一个跑江湖卖假药的。

 

但不知比亚迪是否如此,老巴的背书不会有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5

地方債問題: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0.html

專家對地方債問題的駁斥,通常來自以下一個觀點:外國人對國情不瞭解,用西方標準,例如壞帳率、不良資產率等標準來看待,而忽略了中央的財政實力,政治意志,更有印鈔票這最後武器可用。

可是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長期以來,A股內銀股都較H股有折讓,正說明內地股民對地方債問題的瞭解,比境外投資者更為透徹。只能說,境外投資者不是更瞭解國情,而根本是後知後覺,現在是對國情補課而已。

按照審計署、銀監會的報告,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基建,而其中又有一半是無法還本付息,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必然越滾越大。

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能賺錢的高速公路項目,早已經上市了,這兩年大興土木新建的,都是沒有經濟效益的。雲南、陝西高速公路出問題,之後肯定陸續有來。

中央現在整治公路收費,必然會發現一些違規項目,而這些違規項目,很可能是那些公路公司唯一能有收益的「金蛋」,一旦公佈這些項目,恐怕到時候出現的連環骨牌效應,一推全倒。

而整治公路收費現在成了一個政治議題,不可不推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意向不到的後果。

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一半就是投向房地產開發了,如果房地產泡沫爆破,後果更不堪想像。

另 外,鐵道部現在負債兩萬億(這個還沒有算進10萬億「地方」債中),2010年還本付息1500億,而2010年營運現金也不過1500億,只是剛剛夠; 而在2011年,鐵道部還本付息壓力肯定更大,虧損肯定更多。也就是說,鐵道部債務危機在2011年爆發,已是既成的現實。

審計署報告沒有提到10.7萬億地方債,是如何分佈的,西部省份佔多少,東部省份佔多少;然而,憑常識也可想到,必然是財力不濟的西部省份借得多,財力充分的東部省份借得少,這10萬億的償還,恐怕要大打問號。

有一種說法,說中央必然不會座視不理,必然會承受這些債務。說這些話的人,必然忘了當年國投事件的教訓,那些外資銀行當初也還不是以為,地方政府窗口公司的債務,中央必然承擔嗎?中央如何考慮,要視乎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中央不可能,也不會一下子拿出一個全面方案,這樣是最愚蠢的做法,聰明的方式是讓市場慢慢消化。投資者如果要等這個消息的明朗化,那真是太過天真。

例如,地方政府的財政無法還債,讓就讓地方窗口公司慢慢出售旗下資產,單單這股「大小非」解禁股的壓力,已經可以讓股市壓得喘不過氣來!

可以說,地方債的負面影響,怎樣估計也不為過。

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4

是誰要吳英死? 吳曉波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013

1986年,《人民日報》記者孟曉云到浙江溫州採訪,在一個長篇報導中,她用了這樣的一個開篇:「傍晚,過了六點,國營商店關了門,個體戶便活躍起來。」

這是一個充滿了寓意性的情景:陽光下的市場是屬於國營企業的,黑夜則屬於個體戶。

在孟曉云那篇充滿了正面報導氣質的通訊中,她並沒有涉及這樣的內容──就在當時,一群屬於黑夜的「金融鼴鼠」正讓溫州陷入空前的混亂。

隨著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在那時已有「半壁江山」之稱,民間對資本的需求空前高漲,然而國營的金融機構完全無法提供任何服務。在1984年,溫州 蒼南出現了建國之後的第一家民間錢莊──方興錢莊。遺憾的是,它的招牌僅僅掛出一天,就被當地的農業銀行以違反國家規定為由摘除了。從此,民間金融在毫無 制度約束的前提下,轉入地下。從1985年之後,溫州九縣兩區30萬人捲入民間借貸活動,涉及發生額達12億元之巨。由於無法可依、地方政府不知管控,便 很快轉化為惡性的高利貸事件,當地人稱「抬會」。到1986年春夏,資金鏈突然斷裂,各地相繼爆出會主潛逃的消息,抬會體系瞬間雪崩。短短三個月中,溫州 全市有63人自殺,200人潛逃,近1000人被非法關押,8萬多戶家庭破產。

這是1949年迄今,最為惡劣的金融破產事件,地方政府開始抓捕和通緝那些知名的會主,以殺一儆百的方式來平息民憤。一位33歲、名叫鄭樂芬的婦女被當成罪大惡極的首犯,判決死刑。

令人驚奇的事情是,鄭樂芬一直要拖到五年後的1991年9月才被正式處決,在這段時間裡,浙江法律界對死刑判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鄭樂芬的辯護律師認為,抬會本身是一個騙局,鄭氏主觀上是以非法佔有會員的錢財為目的,應定性為詐騙罪,以此論刑,鄭氏罪不當死。

而法院是以投機倒把的罪名判定死刑的。從法院提供的證據來看,鄭樂芬並沒有詐騙錢財的行為,她與會員訂立合約,簽名蓋章,雙方對抬會的經營方式都是 明知的和認同的。鄭對會員收款、清點、記帳、付款,均按約定的事件和數額辦理。抬會崩盤後,當事人均認為,他們跟鄭樂芬的交易屬於你情我願,沒有騙取錢財 的動機。因此,法院認為,被告之罪重點是侵犯了國家金融管理制度,應定投機倒把罪,根據情節,可處極刑。

就在鄭樂芬被處決的1991年,在距離溫州600公里之外的金華東陽,一位時年10歲的鄉下姑娘吳英,正背著書包,走在去小學的土路上。她不會料到 的是,二十年後,她將步鄭樂芬之後塵,成為另一起民間金融事件的犧牲品。今年1月18日,吳英案二審判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對被告的死刑判決。在過 去的兩週內,輿論界及法律界出現了一股為吳英求情的熱潮。

當年致鄭樂芬於死地的投機倒把罪名,已在1997年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被去除了。而此次判決死刑的罪名是集資詐騙罪。在過去的兩年裡,有另外兩位浙江籍女性──麗水的杜麗敏和台州的王菊鳳因同樣的罪名,被判處死刑並已執行。

很多求情者把主訴求放在了地方官員貪腐和資產處置的不正當性上,有傳言,東陽當地政府官員私自拍賣了被沒收的資產,而吳英在庭審過程中交代了一些官 員參與高利貸活動的事實,以致於十多位官員集體向上級寫信陳請,希望嚴懲吳英。在很多人看來,正是這些人是殺死吳英的「兇手」。

然而,在我看來,事實要深刻得多。真正殺死吳英的不是某個個人,而是制度本身。

中國自從開始現代化運動之後,國家主義──它有時被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有時則又叫國家社會主義,一直是佔據主流地位的思潮。孫文當年提出著名的三民 主義,其中民生主義的宗旨就是「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國民政府在1935年進行法幣改革之後,國有資本便開始全面控制金融業。到1948年,國 家資本在銀行資產中的比例超過了90%。國民黨遷台之後,仍然不改國策。到1986年,台灣政府當局仍然控制了79•9%的銀行資產,其金融自由化的到 來,是隨著黨禁的開放而逐步開始的。

在大陸地區,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攻佔上海,在半個月後就關閉了上海證券市場。1956年之後,更是全面禁止私人資本進入金融業。到1978 年之後,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私人企業的復甦,民間對金融的開放產生了強烈的需求,1984年方興錢莊的出現正是這一時代的產物。然而,金融業的開放遠遠滯後 於其他的產業領域。1990年代之後,政府對民間金融活動實施了比之前更為嚴厲的打擊。在1993年,北京爆發了轟動一時的長城機電產業集團公司非法集資 案,其董事長沈太福最終以貪污和行賄罪被處以死刑。

無論是投機倒把罪、貪污行賄罪,還是集資詐騙罪,其核心主題在於探索如何全面遏制現行體制外的民間金融業。在現行經濟犯罪活動中,被處以死刑的主要有兩項,一項是增值稅發票犯罪,另一項就是非法集資。

但 讓人擔憂的是,即便是在如此高壓的政策之下,處於非法地位的民間金融業似乎仍然有擴大之勢,特別是在宏觀調控時期,一旦銀根開始緊縮,地方高利貸市場就如 同河床突然收窄,「水位」頓時抬高,這一景像我們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已經目睹。據中國人民銀行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僅溫州地區的地下金融資金就高達 1600億元,若以一個「莊頭」運作10億元來計算,那麼就活躍著160個「吳英」。放眼全國,大大小小的「吳英」當以萬計。

所以,如果不從制度的角度來思考吳英案,拯救將無從談起,悲劇將繼續發生。

1月25日,著名大律師、八旬老人張思之發表了一份致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的公開信。在信中,張思之重點表達了兩個觀點:其一,吳英所集資金大多流入 當地實體領域,屬合法經營範疇,故無詐騙之行為;其二,「縱觀金融市場呈現的複雜現狀,解決之道在於開放市場,建立自由、合理的金融制度,斷無依恃死刑維 繫金融壟斷的道理。」

這兩點分別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對吳英案做出了剖析,尤其是第二條,當是案件紛議之核心。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本文編輯:楚江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14

Rockefeller 是誰?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rockefeller.html

早前寫了有關 Rockefeller的文章, 過了幾天有朋友問我這個人是誰, 其實以現今的科技,想知道一個名人的往事實在易如反掌, 上 google search, 或用 wikipedia, 所有關於 Rockefeller的資料立即走出來。

在這裡不多說, 不如看看大家比較熟識的名人如何評論 Rockefeller寫給子女的家書。

「Rockefeller 的創業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前進的偉大動力。我的許多想法, 包括我在慈善基金裡, 都有 Rockefeller的影子。」 - Bill Gates

「這些忠告實在太珍貴了, 這可是 Rockefeller家族的至寶。當我開始閱讀之後, 便無法釋手, 內容滿載經商的真諦。恍然間, 我似乎明白了 Rockefeller家族強大、富有的秘密。」 - Alan Greenspan

「Rockefeller給他子女的忠告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我現在在管理上遇到的難題, 沒想到他在一個世紀前就已輕鬆化解。」 - Jack Welch

「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 Rockefeller那樣, 對我的投資生涯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坦誠地說, 我的投資哲學是建立在 Rockefeller的睿智之上。」 - Warren Buffet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26

市場先生是誰?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6.html

明天匯控就會公布2011年的業績了, 2011年有很多個月份都有歐債危機問題, 中國出口下降, 而全球經濟又有點放緩, 但同時匯控在2011年開始實行了成本控制, 又賣了些資產, 到底業績是好是壞呢?

我是否想在這裡預測一下匯控的業績? 不是, 絕對不是。反而有很多大行都對匯控的業績作出了不同的預測, 我對這個舉動更為不明白。匯控在下星期一都要出業績, 為何多間大行都要在上星期尾公布對業績的預測呢? 有意思嗎? 猜謎底遊戲嗎? 看看誰的預測最準確嗎? 猜中了奬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 大行有太多非常高智商的專業人材, 對一間像匯控如此的大企業作出業績預測盡非便宜, 而過往所作出的預測結果又只能如「賭場買大小」的機會率一般, 一半一半, 勞民傷財, 意義何在呢?

如果相信大行不會因為要養員工所以故意找東西來做的話, 可以把這些預測業績的行為解讀為「控制市場先生」。如果是巴菲特的信徒都會知道他師傅 "Benjamin Graham" 所創造的「市場先生」理論, 投資人應假想整個市場就好像是一位叫「市場先生」的人, 這位「市場先生」會每天為你報價 (市場價), 他報出的價位會隨著他每天的情緒而有高有低, 每天都不同。有時「市場先生」會很興奮, 願意以超高價買走你手上的股票, 但有時又會很悲觀, 以極低價沽售他手中的股票給你。

這位「市場先生」每天都會來問價及報價, 你可以不加理會, 他也不會有任何抱怨, 但你的投資情緒不應該受這位「市場先生」的情緒所影響。有了這個概念, 在操作時, 你就可以很合埋地在「市場」最悲觀時入市, 「市場」最興奮時退市, 不會跟著「市場」走。而相反, 大部份散戶都是跟著「市場」走的, 市場熱烘烘時入市, 市場大跌時沽貨, 跟「市場先生」的情緒同步,成為「市場先生」身體一部份。

「市場先生」就代表「市場」, 今天「市場先生」對某公司或後市的預期就是所謂的「市場預期」, 而控制「市場預期」的就是這些大行報告。無論是公司業績、議息結果、經濟數據、失業率等, 每一個數據在公布前都會有一個叫「市場預期」的東西先走出來, 當真正的數字公布後, 如果比「市場預期」高, 大市就會因「超乎市場預期」而大升, 相反, 比「市場預期」低的話, 大市就會因「低過市場預期」而大跌, 整個遊戲已經不再看實際數字, 而是看相對數字, 相對什麼數字呢? 就是相對大行們預測報告中的數字。

這都是短炒的遊戲, 要控制短炒的數字遊戲實在有很多方法, 設立「市場預期」的制度只是其中之一, 大行還可以設立更多的遊戲規則, 散戶要花多少精力才可以在短炒中長勝呢?

說回頭, 簡單一個問題 -「大行為何在業績公布前兩、三天作出預測?」, 為何我要想了不少時間才想得通呢? 我想答案是因為我的投資模式跟思維完全不是在參與短炒遊戲, 所以完全不理解大行的動機, 當一個報告對我完全沒有影響時, 我只會懷疑這份報告存在的意義。

大家自己也可以細心想想自己會否關心大行的預測報告, 如果你都好像我一樣漠不關心, 甚至差點不理解這些預測報告的用途及存意義時, 可能你已經不再是「市場先生」身體中的其中一個細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