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貧富懸殊 左丁山

2010-1-25  AD






 

基 金L請食晚飯,竟然不選熟悉地方,而係到大坑勵德邨商場,左丁山從未去過,聞訊不禁愕然,為避免塞車,於是坐地鐵到天后站,走出嚟搭的士上大坑,咪表跳到 廿一元,剛好到達商場對開之斑馬綫,落車走上樓梯,望左望右,原來酒家就在右面,與即將開售之豪宅相隔一箭之遙。豪宅聽講會以呎價二萬元出售,比較之下, 勵德邨大概係全香港最有豪氣feel之公共屋邨,被豪宅包圍,住響呢度,唔知會唔會覺得豪豪地呢?

間屋邨酒家當然一啲都唔豪,八時過後,酒家內只得我哋七位在內吃飯,餸菜味道係唔錯嘅,有啲菜式媲美一級酒家,但鑊氣稍欠不足,尖嘴食家T以此查問經理,原來廚房設於地下,煮好之後拎到上一樓,好美味嘅秘製牛尾,已經唔熱,而係溫暖,可惜也。

此 平民食肆晚間得一兩枱客,如果我哋唔幫襯,此晚咪要晚上八時許就關門?賓架W話佢有位朋友升職,為咗賀一賀,要請朋友食飯,問金鐘兩間五星酒店內之高級食 肆,兩個位都訂唔到,令佢感到不景氣已完全消失。尖嘴T嘆曰:「非也,此乃貧富懸殊之表徵,貴價高級食府冇位剩,低廉平民酒家枱櫈空,非香港之深層矛盾為 何!」

 

於是大家傾吓,如何幫助曾特首化解深層矛盾,行將提早退休嘅基金L話:「好難嘅,經多年觀察,我認為聯繫匯率係加深 香港貧富懸殊之源,因港元匯率固定,唔准郁,在亞洲金融風暴之時,外圍大幅度貶值,港元跟隨美元成為昂貴貨幣,香港要恢復競爭力嘅話,必須倚賴實際成本之 下調,於是工資跌,失業升,資產價格下跌,出現七年不景、通縮之情況,中低下階層大傷元氣。到咗全面復蘇階段,美國出現泡沫,熱錢湧港,刺激本港資產價格 急速上升,有樓有股票嘅市民與富豪得益極大,但對大部份家無恒產,冇股票,冇樓在手,揸住存款唔敢投資(或唔識投資)之人,大大吃虧,於是在景氣之時,普 通人收入雖然稍為好一啲,但富者越富,收入分佈日益懸殊。聯繫匯率對香港之高堅尼系數嚟講,即使唔係兇手,亦係一個重要幫兇。」講理論,基金F啱晒,但聯 繫匯率係聖牛,唔准碰。以後香港越係興旺,越係低息,堅尼系數一定繼續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79

贫富的距离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69762.html

这是一年的中间月份,正如人生中财富积累乃至生活阅历中承上启下部分。我想分几个部分来聊聊为富与保富的事儿。
说到富,可能要涉及到贫,因为那似乎是一个社会的天然两面。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贫富,所谓的贫富,就是比较出来的。大多数的人,可以熬过自己啃着窝 头,而隔壁邻居只能喝稀饭的艰苦生活,但未必能安于自己住着豪宅但迎面的小同事却住在别墅的场景。如此看来,贫富竟是一种感觉,一种你比别人,尤其是你认 识的、你亲近的人多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这种比人优越的感觉,让你觉得富有,让你觉得幸福。但感觉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稍纵即逝的东西吗?为了让这些感觉有 些“实质”内容,于是人们有了用一种货币符号的单位数来表示所谓的贫富差距。

贫与富的差距,历来是经济社会很多问题的纠结点。多年前我借住在加州的一位好友家。那是在当地比较有名的“高尚社区”,每一户人家的左邻右舍都有相 当的距离。当时也是纽约的治安丑闻刚刚得以控制,但尚未完全改善之际。朋友的先生曾跟我说:什么是贫富距离?就是你掌握了财富和政治机器,但你还是怕 他……假如有一个衣衫不整的黑人青年在星期六的傍晚一直在我家门前溜达,我一定会报警……

那时我确实有点不解,这不是以貌取人的典型吗?若干年后方慢慢悟得。所谓的距离其实是先从心里产生的。当一个人身无分文,乍一看到无穷的财富,必是 先不适应地惊慌失措;而当一个人有了不少的积累,他就会时时害怕失去已经获得的,当他不能主宰比他强的团体时,他必然对不如他的一群人划出所谓安全的距 离。而很多时候划分人群的标准,就是财富,或者说金钱。

但贫富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真就有这么大吗?其实未必见得。对一个普通人而言,由贫致富何其艰难;但对一个资产富有的人而言,由富致贫又是何其常见。 有时候,前者如登雪山,后者如坐滑梯。古人曾言,财为五家所共有,这五家就涵盖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灾人祸。要避开天灾固然不易,要克服人祸也是相当困难的 事。

有时候,贫穷和富有只是一场病的距离。这是几年前在美食界负有盛名的媒体人原晓娟的人生感悟。无独有偶,陈黛女士在6月15日的同乐坊博客中发表的 “其实我们都生不起病”,更真切地反映了我们周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普通人的财富因病转换的故事。原女士曾在博客中感慨:在我们追逐富有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 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和生命呢?这样的感慨,如果不是一个被疾病折磨过的人,不是一个睿智的人,不是一个看破放下的人,又怎能悟得出?但这样感慨,如果 被我们早闻、早接受,岂不是人生的幸事?

贫富有时候只是一张桌子的距离。我的一位至亲好友,少时聪明能干,总能抓住个把市场机会,获得当时看来很是不菲的收入。要是能勤勤恳恳地做下去并好 好打理,他现在应该也有上千万身家了吧。但他似乎平生最爱麻将,一天不往外跑就在家里如坐针毡,每次靠聪明努力赚来的钱,没几天时间就在牌桌上被瓜分完, 可怜他的太太和幼小的孩子,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所赚到的一沓沓钱,对家人而言,就如江南梅雨季节乍现的一缕阳光,尚未驱走潮湿的霉迹,就又被密密厚厚 的云层给盖住了,难言何时可以走出阴沉晦暗的日子。不知在他蓦然回首的时候,是否会意识到,自己本可以过得美满富足的生活,就活生生悔在了一张桌子前。

贫富有时候只是一口气的距离。我少时的一位同学,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经商,虽然书读得不多,但靠着妥帖的为人处世和家中长辈的帮助,事业有成, 有了自己的工厂。多年后的一天,他忽然告诉我举步维艰,令我不禁讶异。细问之下,方才得知原来他有一次陪客户去澳门,经不起老千的一句刺激,输光了随身的 钱卡。不仅如此,经历过十多年商海打拼的他居然在一次次激将法下,打电话让财务直接汇钱做赌注,当已经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欠下了债务……我那时见到他的时 候,他正为归还工人的工资而奔走,早没了原先的意气风发……只是那么几句话,就让十数年的积累荡然无存。难道我们这么害怕失去财富,以至于被人挑战一句 “你没钱不敢吧”?都难以忍受?对我这位同学而言,财富真的成了过眼云烟。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朋友,因为一口气,而失去了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东西,又何止 是钱财?

纵然在心里有千百距离,而在现实中贫富确实可以被迅速转化的。同样在世界杯土地上的津巴布韦,两年前就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其2008年上半年的 通胀率居然达到1468倍。所有所谓富人的货币资产,在可以看到的几十个日夜间就荡然无存。这又怎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可以预见和抵御的?这个时候,如果 一个人总是往外求,总是遗憾懊悔于财富的流逝,那么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可能也难以回来了。

其实,贫富就在一念间。贫者如果能安于简单生活,努力脚踏实地,亦能得到风轻云淡的感受;富者如果为富不仁,纵有千百资产也总是担心财富缩水,因而 一辈子都不会有富足感。而我们芸芸众生,在贫富之间奔波劳顿,与其说是为了生存,不如说是为内心深处对于财富优越感的向往。但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在计算 可以迅速计量的货币、股票和其他资产,人们身体的、内心的贫富,却很少、又很难有人用什么东西去丈量。比如健康,比如家庭和乐。如果说比人好一点点的感觉 就是富有的感觉,那么帮助别人、援助别人一定是增加富足的一种手段,因为当你有能力拿出钱财物来帮助另一群比你弱或比你穷的人的时候,至少说明:1.你比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物质上都要富有;2.你给予了之后还是比他们富有;3.你用你认为并不致贫的物质,换来了那么多的感谢;4.你感觉你在物质和精神上 都富有了;5.你不再怕穷人,并且享受这种源源不断的给予。

记得几年前与孩子共读爱的故事,有一篇佚名文章,贫困家庭11岁的小姑娘玛丽为了罹患脑瘤的弟弟安德鲁,拿着仅有的11美分,一路走来要去买一个奇 迹挽救弟弟的生命,而恰巧在一个小店里遇到了亿万富翁,后者便以11美分将一个真正的奇迹卖给了他——医生、治疗,还有完整的家庭。这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贫 富互相融合各取所需的感人事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柔软美丽的一面,更坚信这位富翁和这位小姑娘,彼此都没有失去什么,却给对方,也给 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富足,他们之间不仅没有距离,也给像我这样阅读的周遭人带来了持续的暖意。

而这,并非只有富翁可以做,每一个人,都可以伸手去帮助比我们弱小的群体,都可能因此改变某个人的人生。既然贫富只是一念间,那作为现今世上还有那 么点家财的我们,何不转变自己的心态。与其天天害怕不慎跌过一个距离由富转贫,倒不如及时享受一下富人的感觉。而最能体现自己富人感觉的,不是与那些比自 己多一些资产的亲朋好友比,而是适当地资助那些穷亲戚、穷朋友和穷不相识的人。与其藏起来怕被偷被抢,让窃贼来分配,不如拿出来按自己的意愿去布施;与其 通过牺牲身体和为人准则去积累财富,不如放慢速度,减轻压力和包袱。宛如爬山途中,看看山顶虽然是遥不可及,但偶尔向下探望一下,或者扶一把走不稳的行 人,更是一种增加我们勇气和信心的作为。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习惯、平和的心境、慈悲的心怀,这些才是一个人真正摆脱贫困的四大支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7

康體設施極度貧富不均 林本利

2011-5-26  NM




香港原來不單止收入和財富極度不均,就連市民的休憩用地和康體設施的分配,也出現嚴重貧富懸殊的情況。

去年《南華早報》報導,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以免地價或者1,000元的地價,批出多塊珍貴地皮給私人會所興建遊樂場設施,供會員使用。政府批地的條款, 列明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可以要求私人會所開放部分設施給學校及社福機構使用。只不過多年以來,私人會所實際開放給公眾使用的時間十分有限,兼且限制多 多。

由於有立法會議員跟進事件,政府被迫要檢討這些「私人遊樂場地契」的批地條款。誰不知一年過後,政府的檢討結果,竟然是日後續契時,會建議要求私人會所對外開放時間,由現時每週9小時,改為每月40小時。

一年有12個月,52個星期。政府的建議,即是將私人會所的開放時間,由原先每年468小時(9小時×52個星期=468小時),增加至每年480小時 (40小時×12個月=480小時),每年增加了12個小時,增幅為2.6%。多出的時間,恐怕連更衣和如廁的時間也不夠,明顯是玩弄數字,沒有實質上的 改變。

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土地資源十分珍貴。由於土地有限,本地的休憩和康體設施嚴重不足,市民須要輪候長時間才可以申請到設施。根據政府的規劃,每名市 民的平均休憩用地是一平方米。以全港七百萬市民計算,休憩用地應該有700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大約700個標準十一人足球場。實際的數 字相信低於此數字,市民可以真正享用的休憩場地極之不足。

過去個別地區的區議會曾經要求政府修改土地規劃,不要將一些空置土地用作興建住宅,改為提供休憩場地給市民使用,結果往往得不到政府有關方面的積極回應。 政府官員甚至將供全港市民使用的郊野公園、天橋底和馬路旁的空地,地產商提供的公共空間(為了換取額外樓面),都計算入休憩用地之內,試圖推卸撥地興建休 憩和康體設施的責任。

根據經濟學家的分析,私人會所是一個很特殊的組織,有別於其他牟利和非牟利組織。私人會所的成員,一般是有類似的背景和信念,會所的「排他性」十分高,不 輕易接受不同背景和理念的人入會。私人會所產生的價值,主要源自這種「排他性」;政府若貿然要求會所開放會籍或讓公眾人士使用設施,會大大降低會所的價 值。故此,政府檢討私人會所的地契時,著眼點不應是增加對外開放時間,應該從公平和善用稀有土地資源的角度,去修訂地契條款。不少私人會所佔據珍貴地皮, 將大片郊野公園土地變成私有。政府應向私人會所收取市值地價或者租金,每年再按照市值租金徵收差餉和地租,將稅收用作興建更多的休憩和康體設施,供公眾使 用。政府收足市值地價及租金,增加私人會所的經營成本和會費,反而令會員更有「優越感」。政府亦可以收回部分私人會所土地,重新發展後供公眾使用。現時以 超筍價批地給富豪興建俱樂部,再有限度開放給市民使用的做法,只會增加管理上的困難,令市民覺得政府偏袒富豪,加深「仇富」情緒。估計香港只有數萬人可以 有資格使用這些免地價的豪華私人會所設施,其餘七百萬人要輪候使用康文署的設施,或者付費給地產商使用私人屋苑會所設施,這又是否公平合理呢?

林本利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45

憂心景氣寒冬、社會貧富不均 政府充耳不聞 張忠謀苦心換無奈

2011-10-24  TWM




繼匯率事件槓上8A總裁彭淮南 後,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再度發表對於未來景氣及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憂心。滿頭華髮的他心中似乎有很多話要說,甚至也很想為社會做些什麼,但是面對「不痛不 癢」的官僚體系,教父相當無奈!

撰文‧張瀞文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總是喜歡以燕子的來或去,比喻當前景氣好或壞, 十月十三日,國內財經媒體全部以頭版頭條,報導張忠謀看壞景氣到二○一三年的說法,教父說「未來一年都看不到燕子」,這是張忠謀近年來對未來景氣看法最悲 觀的一次,未來經濟情勢嚴峻情況,不言而喻。

只是半導體產業的問題?

面對教父的說法,政府部會選擇各自解讀,經建會主委劉憶 如表示,張忠謀是從高科技的角度看台灣經濟問題,沒有二次衰退疑慮;政府官員不願意正視整體經濟景氣衰退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這看在張忠謀眼裡,心中不免 焦急萬分。

因此,上周六(十月十五日)台積電運動會上,被問到景氣春燕不來,政府可以做什麼時,這位企業領袖先是強調「不在其位,不謀其 政」,還說過去每次在講大經濟時,有些人都以為是在講台積電或是在講半導體產業。

最後張忠謀無奈地說,「雖然我總是講得很明確,可總還是會 被誤會。」假如他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來問我」。

雖然,張忠謀對政府反應不以為然,但有趣的是,張忠謀罕見地對景氣發表如此悲觀的看 法,不只政府,就連外資對教父的悲觀也不以為意。

就在「未來一年都看不到燕子」見諸媒體當天,不僅不見外資大賣,還逆勢加碼台積電一萬八千 多張,隔天又大買二萬一千多張。

台積電股價在外資大力加碼下,雖有國內法人賣超壓力,不過仍連續兩天開低後拉出長下影線,透露出市場多空拉 鋸當中,多頭略微勝出的味道,而教父對於景氣看法到底準不準?其實市場早有衡量的一把尺。

翻開過往的歷史,其實半導體教父對於經濟景氣的預 測,準確度可說是相當高,不過反映在資本市場,或是台積電股價上,則不見得一定會買帳。然而,促使張忠謀近年來對於景氣預估誤差值越來越小,甚至趨近於 「完美」的動力,則是來自於二○○○年那一次預估的「凸槌」。

二○○○年前後,科技泡沫達到高峰時,當時,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曾冒出一 句「半導體天空看不到一片烏雲」,一度讓市場信心大振,不過話講完沒多久,美國網路泡沫破滅,整個景氣馬上由雲端跌落谷底。這讓凡事要求精準的張忠謀耿耿 於懷,因此,他決定建立台積電內部更具科學依據的景氣觀察機制。

果然之後的○一年四月,當時市場仍深陷網路泡沫破滅的愁雲慘霧當中,不過張 忠謀已領先市場率先喊出「看到第一隻燕子飛來」,為市場捎來好消息,這是張忠謀首度以燕子來去比喻景氣,而之後景氣確實也在低迷當中一度「曙光乍現」。

一 直到○二年七月,張忠謀再度提起燕子,不過這次燕子卻遠離了大家,當時張忠謀不僅說「春燕飛了」,還引用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落花時節又逢君」,來形容他 的心情,隱喻了當下的經濟景氣,就與杜甫在這首七言絕句當中所要表達「人事已非、物換星移」的意境相同。

這一次,張忠謀無預警發表看空的說 法,震撼美國華爾街股市,不僅台積電ADR一度暴跌達二五%,英特爾、AMD、國家半導體、美光等半導體類股也全面重挫。隔天效應仍持續發酵,全球半導體 股全面籠罩在「Morris風暴」當中。

張忠謀一句話引爆的蝴蝶效應,讓全球金融市場一夕間蒸發數十億元,也因此奠定了台灣、台積電、張忠 謀在全球科技界及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教父提點新低潮將至

顯然在歷經幾次的景氣波動後,台積電內部已 逐步建立公司的景氣觀測指標B╱B值︵半導體訂單╱出貨比︶,且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準確度愈來愈高。

張忠謀曾在法說會上說,B╱B值不是 他判斷營運走向的唯一指標,包括參考客戶的訂單預估,以及參考半導體研究機構對於未來的預測,都是他判斷景氣的重要依據。

一直到○九年初, 金融海嘯發生不久,當時全球歷經百年大海嘯信心潰散,不過張忠謀在市場一片驚魂未定當中獨排眾議,於二月下旬公開表示「半導體景氣呈現微揚L形復甦,半導 體景氣差不多現在就是谷底了。」而這個說法,也激勵整個市場的信心,讓這一波多頭走勢一直持續到現在。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一波 走了超過一年半的景氣多頭,眼看全球因為政治、經濟問題層出不窮,而即將陷入新一波低潮當中。

接下來,除了已經不景氣很久的日本之外,包括 歐美也將陷入新一波的不景氣泥淖中。最近這幾年經濟成長動能強勁的中國,也將因為受到通膨壓力,政府設法降溫,而導致經濟發展趨緩。所以,其實張忠謀語重 心長的這一席話,僅是拆穿經濟榮景的假面,勇敢講出實話而已。

八十歲重掌台積電兵符,張忠謀曾經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形容自己的心情, 而半導體教父選擇在這時候講真話,提醒大家「燕子飛了,而且這次真的飛得很遠」,其實就是希望大家能提前準備好糧草,才得以熬過接下來的寒冬。

教 父的苦心提點,政府高層似乎充耳不聞,尤其總統大選前,張忠謀丟出的這顆風向球,馬政府要怎麼接招?在企業界會造成什麼效應?都是值得觀察的後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8

現代讀書分貧富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215/18101890
肥仔K俾母校英文老師捉咗返學校,做英文朗誦比賽臨時教練,負責催谷四位中一、中二學生,老師對佢有提拔之恩,師命不敢不從,如是者為學生「補習」咗兩個月,每星期一至兩次,到比賽之期嘞,肥仔K心思思,放心不下,雖然時間不合,都係走咗去睇比賽,為學生打氣。呢啲地區校際賽,肥仔K間學校本來有把握攞到獎牌嘅,點知有兩位著名英中學生由九龍入嚟比賽(據講以學校名義就唔得,以個人報名就可以跨區),肥仔K為之窒咗一窒,再睇吓人地九龍名校學生有父母到場壓陣,自己啲學生就話父母要返工,唔得閒,叫佢地自己搞掂,就知道人家有必勝決心啦。果然,冠軍由喇沙一位學生贏得冠軍,有86分,肥仔K啲學生得84、83分,不入三甲,未免失望,但回心一諗,地區中學學生嘅factor endowment(天賦因素,經濟學術語)有所不如,輸得心服口服。早前亦有家長投訴「一年一學藝」,搞到中下層學生家長疲於奔命,荷包乾塘,就係呢個道理,參加課外活動,校外比賽,無錯係有助學生發展,不致於讀死書,但真係要學得好,學得精,贏到冠軍,要有資源在後面支援嘅呢!
肥仔K話:「睇呢位冠軍學生之表現,平時一定係有良師指點,催谷到足,唔似我啲學生每星期頂多兩晚放學後聽我呢位校友,業餘、非專業性、無償授課個幾小時。」
說得有道理吖,依家講現代教育方式,學藝喎,電子教科書喎,平板電腦喎,網上交功課喎,聽起上嚟好先進,諗落無不在在需財,要「學藝」老師啦,名校唔當彈鋼琴、拉小提琴係一門學藝㗎,只當係讀書、睇報紙咁簡單一回事,人人都識嘅普通科,買iPad啦、寬頻上網啦,下載收費Apps啦,試問一般家長點頂,與呢啲使費比較,每年用三千蚊買紙印教科書,原來好鬼便宜,而且可以申請書簿津貼㖭。教育局大力宣傳電子教科書,鼓勵不背書,注重學藝,其實係無意間擴闊貧富懸殊,對清貧子弟讀書不利。以前揸本書,拎支筆就可以苦讀上大學,依家要有一流電子裝備:iPad、電腦、iPhone、無限上網……先至醒目、夠用。唔怪得電子科技發源地矽谷嘅科技專家要送子女入最古老傳統學校──不准用電腦,只准用鉛筆嘅學校啦,返璞歸真至能夠啟動學生腦袋運算及思維呀!
(更正:昨日本欄指彼得奧圖已逝世,實誤,他仍然在生。謹此致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86

廉價貸款加大貧富差距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51

知名博客「Of Two Minds」的作者CHARLES HUGH SMITH:

廉價貸款是富人的福音,把其他人引向「債務農奴制」的途徑。

貧富差距鴻溝的不斷擴大產生了無數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可以從資本主義本質開始講起,資本主義基於創新、流程、市場、勞動力和資本的競爭。越成功的參與者,自然會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溢價,留給那些不能控制資產和技術的人更少的市場份額。

但這個不平等的基本原因並未解釋為什麼在以前的經濟擴張時期,財富和收入的不平等會相對低一些,而現在日趨擴大。

許多觀察人士正確地指出了一些原因:大企業控制了監管機構;工業經濟由低技能、高收入的工作轉變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後工業社會。

不過還有一個原因——金融化,大多數分析人士要麼忽略要麼不敢提,因為說出來就可能威脅到他們的「特權」和衣食來源。資產金融商品化的進程給金融部門和國家政府都帶來了好處,政府也得益於金融利潤暴漲、泡沫和資產價值上升(稅率較高)。

金融化最容易找到的例證便是這些火爆卻又危險的行業:金融、保險、地產。你能看到金融化的結果:金融利潤在一個證券化、影子銀行、資產泡沫和監管寬鬆的時代裡狂飆。

從下表可以看出大量廉價的貸款——據美聯儲說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廣泛地增加了財富不均程度:有錢人相比沒錢的更容易獲得貸款,而他們用貸款購買生產性資產,最後又增加他們的收入和財富。

那些表面上的上層中產階級——夫妻都有收入,和真正的富人相比,中產階級可能有超過十萬美元的收入,但他們用貸款來買非生產性的資產——比如大房子、豪華轎車。

即便是昂貴的大學教育投資,對於中產階級的孩子來說最終也是非生產性的投資。因為學生們沒學如何成功地駕馭數字化-軟件-製造-機器人-自動化的新興經濟。

真正的有錢家庭用信貸購買一個有24個公寓的大樓。(租出去後),這項資產每月都會帶來現金流,這項收入又會提高該家庭的資產估值,擴大其信用水平。生產性的資產可以為食利者創造出穩定的收入來源,然後得到更多信貸機會,而且這些信貸成本還比中產階級的便宜。

舉個例子來說,學生貸款的利率在6%-9%之間,而有錢人可以以3%-4%的利率貸款買到生產性資產。高收入中產階級家庭可以得到廉價的汽車貸款,可當他們開一段時間那車之後,車的價值就會損失很多,低利率不過是個虛幻的「便宜」。

實際上,美聯儲自己也很清楚QE的最大受惠者是富人。在其年度報告中,聖路易斯聯儲在談到美國家庭淨收入時做出如下結論:

美國家庭的財富復甦情況並不一致。從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之間,總財富恢復14.7萬億美元,其中9.1萬億,或者說62%是來自股市財富。可股票財富的持有並不平均,大多數股票是由很少的一部分富人擁有。因此,大多數家庭的財富復甦情況遠低於平均水平。

據2010年美聯儲消費者財務調查(每三年進行一次)顯示,約50%的美國家庭直接或間接地持有股票。但美國家庭中最富有的20%家庭,91%都持有股票,而且是巨量。最富有的20%家庭,持有的股票財富價值的中值是268,000美元,而所有美國家庭持有的股票價值中位數僅為29000美元。

家庭本應當是儲藏財富之地,可住房金融化和人口結構的改變已經讓這種傳統假設失去意義;家庭財富可能在一次泡沫上升,在另一次泡沫裡崩潰。它不再是一個安全的價值儲藏手段,而是成為一種基於債務的賭博,非常容易輸掉。

信貸甚至讓高收入中產階級家庭成為債奴,另一方面,卻極大地增加了富人增收的機會。用來購買非生產性資產的信貸創造出債奴,用來購買食利性資產的信貸增加了財富和收入。不幸的是,普通人沒有機會獲得購買生產型資產的大量貸款,只有富人才有。

因此,富者越富,窮者恆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84

從貧富分化看美國20年代的高儲蓄率

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45925

支撐美國1920年代高速增長的是高投資,而支撐高投資的是高儲蓄率。由於年代久遠,沒有非常準確的當時儲蓄率的數字。但是,通過對當時貧富分化的嚴重程度的分析,加上各收入階層的儲蓄率對比,可以發現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非常高。應該在40-50%左右。


http://bss.sfsu.edu/tygiel/Hist427/texts/1920seconomy.htm

Distribution of Wealth

Rise in per capita income for top 1% of population, 1920-1929:75%

Rise in per capita income for nation as a whole: 9%

Percentage of American Families with no savings: 80%

Percentage of savings held by top .1% of Americans: 34%

Percentage of savings held by top 2.3% of Americans: 67%


在1920-1929年期間,美國前1%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75%,但全國平均的人均收入只增加了9%。80%的美國家庭沒有任何儲蓄,但收入最高的0.1%的美國人擁有34%的儲蓄,收入最高的2.3%的美國人擁有67%的儲蓄。

如果從目前所能獲得的最早的統計數字看,高收入階層的儲蓄率非常高,而且儲蓄率與收入成正比。這可能也是美國20-30年代高儲蓄率的真實原因。有研究者認為從20年代到30年代,美國的儲蓄率是下降的。如果這個是事實,那麼美國1920年代的儲蓄率應該在40-50%左右,這完全是貧富高度分化和富裕階層的高儲蓄率造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16

瑞信:俄羅斯貧富差距居世界之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513

從最新的瑞信財富報告來看,俄羅斯從共產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導致史無前例的貧富懸殊。

該國110位富豪持有全國35%的財富,意味著該國貧富懸殊程度為世界之最(剔除富人居住的加勒比小島)。

報告的作者之一、Global Economic Perspectives Ltd的Anthony Shorrocks表示,

幾乎沒有國家像俄羅斯那樣。如果你看俄羅斯人是如何賺錢的,以及那些有必要維繫的政治紐帶,那麼你就知道幾乎沒有什麼地方的情況與俄羅斯類似。

福布斯公佈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有1.43億人口,但只有110個富翁。

瑞信的報告稱,俄羅斯國家財富有1.2萬億美元。如果俄羅斯富翁擁有35%的比例,那麼相當於4200億美元。但顯然這個數據已經有點過時了。

更壞的是,根據瑞信的數據,富人佔據的財富比例幾乎沒有下降。93.7%的俄羅斯成人僅有不到1萬美元的財產。

下圖顯示,從某種角度來看,美國也表現出與俄羅斯類似的狀況。現在我們要記住,美國已經不能算是最平等的國家了,不過情況看起來比俄羅斯要好很多。

當然,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發出警告。因為瑞士信貸的俄羅斯財富數據並不囊括金融資產。彭博社也曾撰文解釋為何計算財富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工程——特別是在俄羅斯。因為該國的個人財富中不計入物產資產。

另一方面,不平等往往是以收入來衡量的,因為這一數據容易獲悉。然而至少有一項以上數據表現出俄羅斯的收入水平比美國更公平,所以衡量收入是否能更準確的解釋財富分配的情況仍難確認。同時累積財富往往是高收入人群的專利,但是「守財」的代價往往比累財要高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26

美國關於貧富分化的爭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64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Ezra曾寫道:

在「貧富分化」的一般範疇裡,收入分配不均比財富分配不均吸引了更多的社會注意力。但財富分配不均是更為嚴重的,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對社會結構構成了更危險的影響。尤其的,正是財富分配不均使社會內部的流動僵化了。

最富有的1%的孩子可能只有個別有能力賺取與他們父母一樣多的財富。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通常已經獲得了大量的惠贈,並把他們推向經濟階梯的頂端,給予他們政治理由去反對象遞進稅收政策這樣的鬼東西。這類不平等並沒有收入分配不均所帶來的好處:巨額的遺產並不會令人們更努力的工作。這只會給他們提供完全不努力工作,並且嘗試影響公共政策,這樣就能成為在未來繼續不需工作的理由。

我之前也寫過類似的東西,但我已經修正了我的看法——財富分配不均是一種重要的信號。在我列出這些問題將在未來變得重要前,我會先解釋為什麼財富分配不均暫時還並非致命問題。第一,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幾乎一直如此糟糕——不像收入分配不均,財富分配不均並沒有顯示出嚴重的惡化。實際上如下圖所示,最富有的1%在克林頓的繁榮期出現了地位的下滑。

當然,財富的基尼係數在任何時候都要「差於」收入的基尼係數,但這就像把橙子與蘋果比較一樣。要分析原因,想想財富和財富分配不均是怎麼產生的:儲蓄和投資。在任何級別的收入分配不均情況中,財富分配不均都將上升,因為富人傾向於儲蓄造成了第一階影響(而資本資產又是重要的反饋)。

鑑於收入分配不均不斷加劇,財富的分配一直如此穩定是令人相當驚訝的。難以認為,財富的分配不均——不像收入分配不均一樣存在一直變化的特徵,真的存在如Ezra所形容的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就算象沃爾瑪家族尋求的那麼令人討厭的政策,也最多只是固化當前的財富分配不均,並沒有在收入上製造任何一階效應。立足於財富分配不均本身會製造政策來保護財富分配不均的觀點,進而認為財富分配不均是更重要問題的觀點,是過分武斷的。

對財富分配不均的關注也把貨幣政策的制定黑暗化了。雖然QE幾乎肯定加劇了財富分配不均,但有理由相信QE其實也在通過令勞動力市場緊缺來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均的局面(長期來說這將降低財富分配不均...)。實際上,過去十年的貨幣政策沒有最大化的加劇財富分配不均的一個原因是,美國成本高昂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其中包括了利息稅收減免和擔保貸款。

在一個更自由的房地產市場——一個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將是更有效和更少道德風險的市場,很可能導致房屋的持有量更為集中,大部分中產階級只能從富人那裡租房。那麼,21世紀初和第一個十年末的寬鬆貨幣政策將會更嚴重地加劇財富分配不均。但這並不意味著任何東西,也不應該作為任何政策行動的基礎。

另一方面,一些關鍵的事情正在變化,財富分配不均在未來可能變得更加重要。正如經濟學家Piketty和Zucman的研究顯示,在經濟的「大穩健時期(80年代中期開始商業週期波動的減少)」,富裕國家的財富與收入之比已經大幅上升,這與該比率長期是保持穩定的傳統理論相衝突,也反映了更低的人口和生產率增速和更高的儲蓄率。

然而在美國該比率的變化就沒有這麼明顯了,美國的人口增長相對強勁,儲蓄率低——所以該比率上升得也沒有這麼明顯。然而,在自動化和資本比重不斷上升的年代,該比率的上升可能會變成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

儘管資產性收入怎麼說都是一種收入。相比財富的回報問題,人們對於財富分配不均的擔憂更多是由於資本稅和收入稅的不一致,這是一些進步人士一直擔憂的,也是一直以來輿論所宣揚的問題。

財富分配不均的重要性歸結於此。難以認為,這本身存在任何問題,因為財富分配不均在歷史上一直大約維持在這麼高的水平,在幾十年前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是個問題。認為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會引起更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不僅只是假設性的結論,而且並沒有實際事實支持(雖然數字顯示最富有1%人群的財富與財富中位數之間的比值已經大幅上升)。

認為財富分配不均事關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源自某些形式的收入分配不均,通常是資本增值的分配問題。這是形形色色貧富分化問題爭論的核心。雖然財富並非無關緊要的,但在一個社會認識到深層的安全網和教育體系更重要時,流量應該比存量更為要緊,我們應該對遺產的流動徵收,而不是收入,因為收入相對於資產的流動太微不足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19

新式貧富差距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1225/18565286

聖誕日,祝各位讀者聖誕快樂,身體健康,家宅和諧,與人為善。聖誕之前,矽谷大富豪,fb創辦人兼大股東Zuckerberg向一個慈善組織Silicon Valley Community Foundation捐出一千八百萬股fb嘅股票,以星期一收市價每股57.77美元計,總值十億三千九百八十六萬美元,接近80.5億港紙,呢筆捐款咪話唔犀利,實在大手筆。在十二月二十日,fb宣佈會發售舊股及新股共七千萬股,每股作價55.05美元,總值三十八億五千三百五十萬美元,其中有四千一百三十五萬股係舊股,由創辦人Zuckerberg出售,即係話大老闆會得到二十二億七千六百三十餘萬美元,主要係用來繳交行使認股權而衍生出嚟嘅個人所得稅,其餘用作捐款,睇怕真係落袋嘅(以佢嘅收入及財富標準嚟睇)恐怕所剩無幾。問題係fb股價在2012年5月上市後,迅速跌破上市價38美元,低見17元左右,現反彈至高位,市場是否願意在股價接近52周高位時接貨啫。
呢個「矽谷社區基金會」設於山景市(Mountain View)即Google總部所在地,行善不限於矽谷區內,例如颱風海燕摧殘菲律賓,該機構亦發功捐款援助菲律賓災民,不過矽谷富豪多,有錢打工仔周街都係,籌募善款比較容易,故此聲勢日大。
聖誕前沽售舊股做大善事,全世界都拍掌讚好。諷刺嘅係矽谷科技公司發大達之餘,創辦人及眾多有幸僱員,憑認股權發曬達,在矽谷周圍買大屋租靚屋,推高曬屋價與租金,啲非科技公司嘅基層打工仔就受到欺壓咯,三藩市嘅蘋果公司辦公樓被人包圍示威,奧克蘭市嘅Google員工穿梭巴士俾人破壞,指責「你們享用免費膳食,我們在你製造的昂貴世界掙扎求存!」眼紅症之禍患,莫過於此,問過三藩市豪宅區居住嘅一位老友,佢話當地有嚴格租金管制,貫徹咗幾十年,市內冇租客願意搬屋,佢間豪宅公寓係租嘅,月租只不過千幾美元,但新樓呢,一房單位,月租接近三千美元,啲年輕人根本租唔起,而矽谷僱員大把水,乜租都可以負擔,因此引起其他市民不滿,此乃現代科技與財技合流炮製出嚟嘅貧富懸殊,即使大老闆捐錢也無法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