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規則!規則!規則! 讓她蛻變成歐洲女皇

2014-06-16  TCW
 
 

 

五月底,《富比世》(Forbes)雜誌公佈全球前一百大最有權力女性排行,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排名第六。儘管希拉蕊已是女權的象徵,她本人卻相當崇拜另一位女性,那就是連續四年被《富比世》選為「全球最有權力女性」榜首-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在希拉蕊傳記中,她對梅克爾的評價是:

任職國務卿期間,我對安格拉(編按:梅克爾的名字)更加崇拜。她果斷、機敏、直率,總是告訴我真心話。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那幾年,安格拉的領導能力備受考驗。我花了很多時間跟歐洲領導人討論這些挑戰,包括梅克爾。無論你同不同意她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無法不被她鋼鐵般的決心打動。如同我在二○一二年的看法,她「一肩扛起整個歐洲」。

梅克爾,這位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究竟如何在以男性為主的政治圈裡出頭? 德國《南德日報》記者柯內留斯(Stefan Kornelius),一路近身採訪梅克爾二十五年,由他執筆的《梅克爾傳: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在台灣由《商業週刊》獨家取得中文版授權。

這本傳記被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評為「瞭解梅克爾的專業指南」,本刊搶先摘錄其中內容,為讀者揭開梅克爾這位「歐洲女皇」(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的神秘面紗。

梅克爾至今三度出任德國總理,她的每一任都和「危機」脫不了關係。在她第一任期,梅克爾要處理來自大西洋對岸美國的次貸危機;她的第二任期,要挽救可能導致歐元解體的歐債危機;第三任期至今,她要面對的則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國際政治危機。

正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述:「她沒有尋找危機,是危機找上了她。她的政治任務就是避免這些毀滅。」「若非梅克爾在多次危機中,穩住歐洲與德國的局勢,她不會躍升為歐洲無可挑戰的領導人物。」

沉默 東德環境養成特殊個性

「保持緘默,是活下去的策略」 梅克爾的經歷,和歐、美傳統政治人物大不相同。首先,歐、美政治人物大多出身於老牌的民主國度,梅克爾卻成長於共產主義體制下的東德:她剛出生八個月,身為牧師的父親就舉家遷往東德。

在東德的特殊環境下,梅克爾養成了她和傳統政治人物第一個不同的特質:「沉默」。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說:

「沉默寡言、難以接近,在一個處處間諜的國家裡,皆是至關重要的倖存條件。若說直至今日梅克爾還能做得特別好的,肯定是緘默了。『沒錯,東德時代的一大好處,就是學到保持沉默,這是活下去的策略之一,』許多年後她如此道來。安格拉深諳閉緊嘴巴方為上策的道理。」

其次,梅克爾也不是搞政治起家,她的本行是科學家。一九八六年,梅克爾在萊比錫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東德科學院從事研究。科學訓練也使梅克爾養成沉默的習慣,這種作風帶到政治上,使得她對那些以肢體動作、激烈語言博得注意的政治人物,也不具好感。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說:

「物理學家出身的梅克爾,最欣賞的一條物理規則:『沒有質量便無吃水深度。』梅克爾不喜歡嗓門大的男人,看不起像普丁(編按:俄羅斯現任總統)那樣誇張表現男子氣概,擺出獵人姿勢和肌肉;也不喜歡故作大男人的貝魯斯柯尼(編按:義大利前總理)之輩。

梅克爾由衷欣賞沉默寡言,自己也守口如瓶,『我們的社會吝於保持沉默,這個社會實在變得太吵了。』她認為,在有些時刻保持緘默是高尚、正派的表現。」 梅克爾欣賞「沉默」,也變成她用人準則:

「所有她信得過的人,都能保持沉默。這是忠心耿耿的一項證明。」但對信得過的人,她都會坦誠以對,歐元危機爆發時,總理府頻頻邀請各黨派領袖交換意見,很多真實情況,專家們尚被蒙在鼓裡,梅克爾都一一坦白。那段時間以來,大家都學到一件事:市場對每一則謠傳都會迅速反應。

計畫 不能接受一丁點意外「一開始就錯,永遠都不會好。」

沉默使得梅克爾「少說多想」,她曾自承自己的座右銘「規則,規則,規則」,相信自然界與人事都有一定的法則。這位科學家總理,曾如此評論「政治」與「科學」這兩項活動的分別:「雖然這兩項職業風馬牛不相及,但都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

梅克爾做什麼事都要三思後行,凡事都要「計畫」,這可說是梅克爾另一項個人特質。

梅克爾喜歡華格納的歌劇《尼布龍根指環》(Ring of the Nibelung),她對這部歌劇的詮釋是:「起步對,滿盤皆對。如果事情一開始就錯了,永遠都不會重歸於好。」

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說: 「一開始就要做對,一步接一步,有條理有計畫,從容不迫,這就是她的目標,或者至少她如此要求。她與財政部長蕭伯勒分享工作格言:立刻從結果開始思考事情。對於不可避免、注定要發生的事件,梅克爾戒慎恐懼,她不希望被驅使,希望能控制並影響事情的進行。

距離耶誕節還有兩個月,她就在想禮物了。『我總想知道會收到什麼禮物,即使這樣就失去了隨興的樂趣。讓我的人生井然有序、避免混亂,對我來說更加重要。』」

梅克爾凡事都要「計畫」的特質,也是自小養成的。柯內留斯形容,梅克爾小時候曾是「運動小傻瓜」,甚至連上下樓梯都會怕,這促使她去思考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過程,每一步都要經過計畫。「秩序、結構、可計畫,在東德三十五年中培養出來的特質,」她說,她想事情時必須練習有先見之明。

梅克爾不喜歡意外,因為這意味著事情在她控制範圍之外。二○○七年一月,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克里米亞半島黑海濱的住所,接待來訪的梅克爾。雙方會談正要開始時,門突然打開,一隻名為「柯尼」的黑色大型拉不拉多犬衝了進來,對梅克爾聞來聞去,後來躺在梅克爾腳邊。

普丁讓狗突然闖入,顯然是有意為之。一九九五年八月,梅克爾騎著單車去週末度假屋度假,被鄰居養的獵犬咬傷膝蓋,後來梅克爾不再騎單車,也開始對狗保持距離,因此「梅克爾怕狗」在外交圈並不是秘密。

二○○七年那場會談,普丁突然放狗進來,當時照片顯示,梅克爾撅起了嘴唇,雙腿很不自然的緊併,縮了起來。普丁卻是一副勝利者姿態,兩腳分開坐在椅子上,趾高氣揚的往後靠。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當時報導此事稱「普丁用狗來恐嚇梅克爾」。

這種意外是凡事都要「計畫」的梅克爾所不能忍受的。為預防此事重演,此後梅克爾每次與普丁見面,在例行外交禮儀與行程協調中,都會加註:雙方會面時不許出現狗。

理性 相信所有不幸都出自幸運「過了好日子,就會擔心有壞事。」

凡事都要「計畫」的梅克爾,憑藉的是她的「理性」。和許多擅長感性表演的政治人物相比,梅克爾的「理性」顯得相對突出。

在梅克爾之前的德國總理是柯爾(Helmut Kohl),此君喜歡擺出凱旋而歸的統帥姿勢,也喜歡加上雪茄和被風吹起的大衣,做為優越像徵供人拍照。柯爾雖大男人,卻會在大眾面前流淚,他也喜歡法國人的感性。

梅克爾當初跨入政壇,就是被柯爾提拔而出道,當年她進入柯爾的內閣任職時,只有三十六歲。然而這位柯爾口中的「小女生」,作風卻比柯爾還要「大男人」。

梅克爾從沒在大眾面前落淚,科學家出身的她,少以感性語言來打動人,而是以理性說服群眾。歐債危機期間,梅克爾推動紓困方案,面對外界逼問,她只簡單的回答:「如果歐元垮了,歐洲也跟著垮。」純粹陳述事實,沒有感情渲染,充分反映她的「理性」。

柯內留斯如此描述梅克爾的「理性」:

「梅克爾從來就不是天才演說家,她把值得信賴和規矩正派,輸入她的言談之中,但要真正吸引大眾,她就辦不到了。拚命討人喜歡不是梅克爾的人格特質。致詞時梅克爾的情緒有點激動,但也僅止於此,如果一發不可收拾,她就不叫梅克爾了。」

另外,柯爾與法國人關係友善,梅克爾卻和法國前總統薩科奇不睦。歐債危機後,輿論創造了一個新字「梅克奇」(Merkozy),意即梅克爾加薩科奇合一,但《新聞週刊》(Newsweek)指出,梅克爾對輿論把她的名字和薩科奇放在一起「深惡痛絕」。柯內留斯在書中也說:「梅克爾不喜歡薩科奇之流,手舞足蹈般的虛榮。」這或許也可歸因於她的理性,和擅長表演的薩科奇格格不入所致。歐債危機期間,梅克爾在各國奔波,規勸發生危機的希臘、西班牙各國撙節開支。她的說服力,不是表現在感性言辭,而是那冷冰冰的數據圖表。柯內留斯描述梅克爾是如何展現說服力的:

「歐元危機期間,她在歐洲議會攤開她惡名昭彰的圖表,請在座者把比較曲線當成危機徵兆。梅克爾會比較系統、政治程序、解決方案,正反模型始終在腦海中並列,經由智庫檢測再產生判斷。

打從孩提時期開始,梅克爾就有一套應付困境的辦法:比較。凡是和這位年輕女士共事過的人,都提過她非要比較不可。」

「她在思索一個問題時,先會要全面徹底瞭解那件事情。無論思考的是養老年金計算公式、房市泡沫化或者南海爭議,她都要看事實,即使反面沒有任何論據,她還是會要瞭解事情的反面。」

甚至對於自己,梅克爾也以理性來分析:

「『我知道,人一旦事事順心,就得要準備擔心。我的看法是,不幸大概都是從幸運裡產生。意思是說,若我福星高照,過了一段好日子,我就會開始擔心,接下來會有壞事發生。』這位以『分解反應』為博士論文題目的物理學家,一向非常重視自己的政治宇宙,會不會因過度膨脹而爆炸。」

梅克爾有科學家式的「理性」,這使得她的外交出訪也別具特色。一般政治人物的出訪,多是瀏覽當地國家的名勝古蹟,但梅克爾每一次出國訪問,在當地最後一個行程,都是參訪該國的學術單位:她在印尼參訪海嘯警報中心,在加拿大參訪海洋研究院。

堅毅 12歲克服深深的跳水恐懼 「那一刻起,什麼事都沒有畏縮過。」

因為有著比其他政治人物更突出的「理性」,使得梅克爾能堅守她的信念。「堅持」也成了梅克爾另一項個人特質,正如希拉蕊對梅克爾的形容:「鋼鐵般的決心」。柯內留斯在書中說:

「紀律是她工作的不二法門,而且非常重視守時。她可以虐待折磨自己,耐著性子開一場又一場沒完沒了的會,尤其是歐元危機時期,她每天只睡幾小時撐了過來。她放下意識形態,加上善於謀略,一次又一次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理性。梅克爾只是做一些她最拿手的事:以論據詳細闡述分析。」

「希臘應該撙節一百二十 億歐元,並訂出改革方案,這簡直看不見盡頭的過程,讓梅克爾失去信心。她在數不勝數的歐盟理事會議中,也在希臘人面前,背誦改革及撙節開支的道理,使反方的論據越來越薄弱。」

梅克爾的「堅持」,也表現在她對某些價值觀不肯妥協。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梅克爾曾公開反省這段歷史,稱德國對納粹的罪行「要永遠負責」。

然而某次梵諦岡教廷的一位主教, 在一場電視訪談,否認納粹德國殺害猶太人的事實。雖然後來教宗本篤十六世聲明澄清,但梅克爾仍表達了她的看法:「教宗及梵諦岡都應該表明立場,那就是不能否認(大屠殺)。以我看來,他們澄清得還不夠徹底。」

這番話形同公開批評教宗。德國有不少民眾信仰天主教,加上梅克爾身屬「基督教民主黨」,批評教宗使德國輿論譁然。有些德國主教認為梅克爾此言大不敬,她再一次遭到輿論質疑:是否根本不在乎以「基督教」為名的黨?是否背離了天主教核心精神?

事實上,梅克爾是來自東德的新教徒,她從第一天坐上黨主席之位起,就不斷面臨輿論對她宗教背景的質疑。但梅克爾卻對這些批評並不在意,正如她所說:「只要能讓事情至少往前一步,就算知道不會得到一致的掌聲,我還是會去做。」歐債危機期間,她的堅持始終如一,對那些身陷債務危機的國家開出條件:「不撙節開支就不紓困」。強硬態度,被希臘、西班牙等國家民眾咒罵為「女希特勒」。

但這些批評都沒有動搖她的決心。梅克爾說:「十二歲那年,我在游泳課上練習跳水時,在跳板上足足站了好幾分鐘,才鼓足勇氣起跳。從那一刻起,我就充滿了勇氣,什麼事都沒有畏縮過。」

「她不再需要向誰證明什麼,希望自己出現時,就是怒海中安靜、安全的下錨處。」柯內留斯如此描述梅克爾,這也正是梅克爾對一般人的吸引力。

梅克爾的崛起,也呼應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提出的「巧實力」(smart power)理論。所謂「巧實力」,是「硬實力」與「軟實力」交互運用。「硬實力」是領導者以威脅利誘使對方就範,「軟實力」則是領導者使他人心服口服自願追隨。

奈伊認為,只有具備「軟硬兼施」的「巧實力」,才能成為新一代的領導者。梅克爾既有低調沉默的「軟」,又有理性堅持的「硬」。或許這些個人特質,正是她能成為新一代領導者的最重要原因。

【延伸閱讀】35歲大轉彎,物理學家變政界大咖—梅克爾大事紀

0歲 一九五四年漢堡出生,8個月後遷東德23歲 結縭物理學家烏里奇。婚後採用他的姓氏至今28歲 與烏里奇離婚32歲 獲博士學位,研究量子化學35歲 初入政壇,柏林圍牆倒塌,參與當時民主運動36歲 加入「基督教民主黨」(CDU)37歲 入閣擔任女性及青年部長40歲 出任環保部長44歲 再婚,嫁給化學家紹爾46歲 當選基督教民主黨主席,是該黨首位女領導人51歲 當選德國首任女總理55歲 2度當選德國總理59歲 3度當選德國總理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梅克爾》歐洲鐵娘子怕狗出名

喜歡什麼運動?熱愛足球,甚至在開會時偷聽德國國家隊比賽實況

身為妻子做什麼?會煮早餐給老公吃,稱「希望他帶著一副好胃口上班」

怕什麼?狗

喜歡聽什麼?年輕時喜歡披頭四、現在喜歡華格納的歌劇

喜歡什麼人?幽默能逗她大笑的人

她有什麼禁忌?公事上的夥伴從未被邀到她家裡

退休後想做什麼?想成為平衡木體操選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19

自嘲、示弱、認輸 讓她問鼎全球最權勢大位

2014-06-16  TCW  
 

 

「我,希拉蕊.羅登.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莊嚴宣示,將忠誠的履行美利堅共和國職務,並竭盡所能捍衛和維護憲法。」她左手放在林肯曾經用過的聖經,舉起右手誓言;站在她身後的是丈夫,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

二○一六年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這一幕會成真嗎?

自二○○四年之後,希拉蕊從未從美國總統候選人名單上消失;《華盛頓郵報》與ABC新聞六月民調顯示,二○一六年總統選舉,有五三%選民會投給希拉蕊,領先共和黨對手十個百分點。如果勝選,她將成為美國開國二百四十年以來的首位女性總統。

《富比世》(Forbes)這麼形容,「柯林頓(指希拉蕊)擁有一張寫滿『第一』的履歷表:第一位代表常春藤名校衛斯理學院畢業生致詞的代表,第一位在美國總統辦公室西廂房擁有辦公室的第一夫人,第一位紐約州女性參議員,第一位擔任國務卿的第一夫人。」

一個女人,如何接近世界權力之顛?

為求反擊,只有硬實力被教育不能當懦夫,不站在男人身後

比男人更強的野心,讓她縱橫華盛頓政治圈;從女人眼淚得來的同理心,則讓她贏得選民認同。

但若非人生中的三次大挫敗,這位曾經凡事爭強的女人,是永遠不可能習得投降的勇氣,並體會認輸的必要。挫敗,是一個強者習得軟實力,進而鍛鍊出軟硬兼具巧實力的關鍵。

「我允許妳反擊,妳必須學會保護自己,我們家容不下懦夫。」四歲的希拉蕊被欺負後,這是母親給她的最重要建議。在那個男人主導一切的大時代,小窗簾店的中產家庭教會她:要成功,就要比男人更強。

還沒上耶魯法學院,希拉蕊就登上《生活》雜誌封面,成為世代的風雲代言人。 她甚至比男人更主動。一次在圖書館,當柯林頓又在偷看希拉蕊時,希拉蕊向他走來,劈頭就說,「如果你一直盯著我不放,我也會一直回瞪你,與其這樣看來看去,不如交換一下名片吧!」

柯林頓曾形容,「希拉蕊她是我們這個極其競爭池塘裡的大魚,我呢?毋寧像浮光掠影,閃進去又溜出來。」直到丈夫選上美國總統前,她的律師薪水一直超越柯林頓。

柯林頓問鼎白宮時,希拉蕊的表現也有別於傳統候選人妻子。她擁有自己的競選團隊,被問到當上第一夫人後是否辭職,希拉蕊展現律師的辯才反擊:「我想我應該留在家裡烤餅乾、喝茶,但是我決定繼續我在丈夫投身公職前就已從事的專業工作。」

柯林頓造勢時曾高舉希拉蕊的手說,「如果我當選總統,我們將是空前的好搭檔,遠勝於羅斯福與伊蓮娜,買一送一。」希拉蕊立刻被冠上「合夥總統」。她與美國人理想中第一夫人賈桂琳那種溫柔和優雅的形象,大異其趣。

柯林頓當上總統後,她捨棄傳統第一夫人在東廂房設立辦公室的傳統,在白宮西廂房,亦即總統辦公室附近,成立自己的辦公室,稱為Hillaryland(希拉蕊國境)。柯林頓還任命她為健保委員會主席,推動健保改革。

遭遇挫敗,體會軟實力推案不成,被迫回歸第一夫人角色

正當躍躍欲試之時,迎接她的卻是政治生涯最大的挫敗。

「我們快要被封殺了!」身為第一夫人的她,一九九四年花了快二十個月推動的健保法案,竟然連參議院議程也排不上。她的健保案規模約等於義大利國民生產總額,牽涉財政部、衛生部和勞工部等五部會,希拉蕊籌組的團隊最後有六百人,原本二百五十頁的法案,膨脹到一千三百四十二頁。

龐大複雜的法案,旁人早就警告,「我們至少要四到五年,才能完成一套能獲得國會通過的法案,」不可能在百日內通過。排山倒海的反彈向希拉蕊襲來,白宮不時傳出希拉蕊對柯林頓大聲咆嘯的傳言。

最後,健保案不但胎死腹中,也讓當年民主黨選舉大敗,在四十年來,首次同時失去了參、眾兩院多數席次。這是希拉蕊白宮生涯最難熬的日子。

「我低估了第一夫人想要完成某些政策的阻力,」她聲音哽咽,一直道歉,甚至提出想主動退出政治工作,「我不想變成先生的絆腳石。」

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王安智分析,女性擔任領導者時,無法避免的要面臨雙重標準,社會希望妳是賢妻良母,然後才是有能力的領導者。像希拉蕊這樣一開始就呈現比男性強的形象,多被形容為鐵娘子,鮮少有正面形象。這是女性邁向領導路,得經過的第一關卡。

挫敗後,希拉蕊被迫回歸第一夫人角色,但這反倒讓希拉蕊思考,如何積極利用第一夫人名號,施展影響力。

一九九五年,希拉蕊終於接受友人建議,以第一夫人身份單獨出訪,她周遊南亞五國,還讓過去刻意遠離媒體的女兒雀兒喜(Chelsea Clinton)首次接受專訪。她到巴基斯坦下鄉拜訪村莊婦女、參觀印度孤兒院、拜訪孟加拉的窮人銀行。在尼泊爾中部參觀時,母女共騎大象欣賞犀牛,照片傳遍全球。

「歸位」第一夫人的柔性形象果然奏效!她的民調支持率由谷底的三五%回升。

「妳花了兩年想給人們更好的醫療保險,結果弄到大家想宰了妳;但跟雀兒喜去騎大象,結果大家卻都愛上妳!」柯林頓的選舉幕僚笑稱。

直到重重跌倒,希拉蕊才知道柔性領導的效用。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戚樹誠分析,當英雄領導的神話消逝,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也不符潮流,人們逐漸允許領導人展露真性情。

當一個領導人能夠真誠面對自己的缺點、承認失敗,追隨者反而覺得你正直坦誠,更願意追隨你,這在領導學裡,被稱為「真誠領導」。這種軟實力遠勝以金錢、權勢進行交易的硬實力。但通常強勢的領導人,若未經過大挫敗,不容易體會真誠領導的奧妙。

丈夫外遇,選擇維繫婚姻、聲望高漲

希拉蕊的人生第二次挫敗,是丈夫爆出性緋聞。

長達八個月,她只有在鏡頭前才跟柯林頓互動,「我根本無法和比爾說話,一旦開口就是一連串咒罵。」她傷心到把眼睛哭腫,出門都得戴太陽眼鏡。

當外界猜測強勢的第一夫人應該會離婚,意外的,她卻選擇維持婚姻。這決定讓她的聲望扶搖而上,由健保失敗時的三五%升高到六○%以上,是身為第一夫人以來新高。

《真實希拉蕊》(The Truth About Hillary)一書作者克萊恩(Edward Klein)認為,這事件修正了希拉蕊從家庭學到的三件事:

一、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除非成受害形象有助於名聲;

二、被打要還手,但如果是被老公外遇時,不用還手,受害婦女的形象會為妳贏得更多支持;

三、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如果妳要選舉,選民會投可憐無助的大老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李秀娟認為,女性領導者也需要剛柔並濟,只是順序相反,先得用剛性特質證明能力,讓人們在理性上願意信服妳後,繼而發揮柔性特質,則可以讓人們感性上願意追隨妳。但若一開始柔性,就會被視為軟弱,不夠果決。

研究顯示,無論男女領導者都有剛、柔特性;柔性的特質,也就是軟實力對於激發員工智力、創意和個性化有顯著效果,非常適合轉型企業;男性領導者如果懂得發展軟實力,領導效能將大為提高。

希拉蕊真正展現柔性魅力,是競選參議員時期。

一九九九年,希拉蕊決定參選紐約州議員補選;毫無政績的她,對上當時已成功改造紐約的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希拉蕊民調落後七個百分點。

投入選戰,創造巧實力一年跑六十二個郡,展開傾聽之旅

但經過兩次挫敗的磨練,希拉蕊面臨對手無情批評時,不再張牙舞爪反擊,反而放下身段、租了廂型車,花一年的時間跑遍紐約州六十二郡,展開傾聽之旅。她會在女性選民家中,舉辦二十來人的茶會,毫不避諱談她維繫婚姻的理由。只要有民眾想握手,她都配合,這個習慣一直帶到國務院。二○一三年初,她發表完國務卿離職感言後,走出國務院門口,短短五十公尺的距離,花了五分鐘,就是為了握每雙對她伸出的手。

從「富心機」、「冷酷」、「強勢」的形象,希拉蕊讓選民看見她的人性面。隨後朱利安尼因為癌症退選,希拉蕊以柔性攻勢勝選。

進參議院後,希拉蕊的身段更柔軟。經過健保一案,她深知,參議院的重大法案是密室協商、條件交換,身段放軟有助爭取支持。

華府觀察家林博文指出,希拉蕊進入國防委員會後,第一個拜碼頭的對象就是共和黨大老麥肯(John McCain),在前輩發言時,其他人心不在焉,希拉蕊則仔細聆聽做筆記,總是在最後才發言。

希拉蕊也不忌諱跟敵人合作,連過去曾彈劾過她丈夫的人也在請益之列。 轉而跟政敵合作,為總統之路鋪路

二○○一年三月,希拉蕊送出第一批議案:增加紐約郊區的網路頻寬。為了爭取支持,每位議員收到的議案都客製化,標明如果協助通過此議案,對於該議員選區的好處,以「共利」爭取支持,讓此案順利過關。

不只在選民心中,希拉蕊也成為黨內超高人氣的明星。但二○○八年六月三日,希拉蕊因沒獲得足夠的選舉人票,只能放棄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塞翁失馬,人生的第三次挫敗,卻讓她的軟實力再進一階。

就在她棄選後兩天,當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找上門尋求合作,希拉蕊在新書中描述當時心情:「我們彼此盯著對方,活像兩個青少年第一次進行蹩腳的約會,終於,巴拉克(歐巴馬)打破沉默,他開玩笑說我害他選得很辛苦。接著他要求我協助促進全黨團結,以贏得總統大選。他希望我們兩人很快就能一起公開亮相。」

六月七日,希拉蕊大方承認敗選,要求群眾支持歐巴馬,丈夫柯林頓還大方提供歐巴馬經濟內閣的名單。

李秀娟分析,承認失敗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軟實力。希拉蕊承認敗選轉而支持歐巴馬,隨後還以國家利益為由,加入政敵團隊,就算不支持她的民眾,也會肯定她的包容與運動家精神,更是為後來的總統之路鋪路。

從每次失敗中學習,不惜分享自己瘡疤,甚至讓女兒曝光挽救自己的形象,希拉蕊越來越懂得視情況不同,交替運用軟、硬實力。

走過政壇風雨,如今六十七歲的她習得坦然,「常有人問我怎麼面對批評,我有三種答案:第一,假如你選擇參與公共生活,那就要記住愛蓮娜.羅斯福的忠告,把皮練得跟犀牛皮一樣厚;第二,學會正視批評,但不要當作是針對個人,批評你的人可以讓你學到連朋友都不會教你的事。我會設法釐清批評的動機,加以分析看看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剩下的就把它丟掉;第三,女性在政治上必然遇到雙重標準,包括衣著、體型,當然還有髮型,你不能讓這些干擾到你,帶著笑容往前進就對了。」

儘管外界從未停止以野心和權謀論斷希拉蕊,她的政治之路也由人們的愛恨交織而成,無可辯駁的是,她的參選實力無人可敵。《華盛頓郵報》評論「唯一能夠阻止希拉蕊選總統的只有她自己」,暗示黨內已無挑戰者。

當爭權奪利的硬實力不管用,唯有搭配讓人心悅誠服跟隨的軟實力,交互巧妙運用,才是此刻最需要的新領導力,也是巧實力。

如今的希拉蕊,在運用巧實力越來越得心應手後,距離坐上全球最有權勢的寶座,僅一步之遙。

【延伸閱讀】

●22歲鋒芒畢露 考上耶魯展開律師生涯

22歲1969年 從衛斯理學院畢業,第一位畢業生致詞代表,登上《生活》雜誌

23歲1970年 進入耶魯大學就讀,主動認識柯林頓

26歲1973年 從耶魯法學院畢業開始了律師生涯

28歲1975年 與柯林頓結婚,育有一女

●比男人還要強成為柯林頓的第一幕僚

35歲1982年 為了讓柯林頓勝選,從拒絕到選擇冠上夫姓,並改變髮型、換上裙裝

36歲1983年 加入阿肯色州教育考核委員會,成功推動改革被選為「年度風雲女性」

41歲1988年 被評為「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律師」(1991年再入選)

45歲1992年 柯林頓首次參選總統,競選時喊出「買一送一」,被稱為合夥總統

46歲1993年 柯林頓當選總統,希拉蕊擔任柯林頓的健保委員會主席

●遭遇最大背叛公私領域接連墜入谷底

47歲1994年 健保闖關失敗,第一夫人支持率由超過50%下降到35%

48歲1995年 帶著女兒出訪南亞,在北京發表「女權即是人權」

50歲1997年 以著作《同村協力》獲得葛萊美獎

51歲1998年 柯林頓與白宮實習生爆發緋聞。7個月後,柯林頓公開坦承緋聞,希拉蕊常因雙眼哭紅,須戴墨鏡遮醜

53歲2000年 希拉蕊接受《Vogue》雜誌專訪,登上封面,展現一國之母魅力

●下一站,白宮?用巧實力攀上權力之顛

54歲2001年 當選紐約州參議員,該州第一女性參議員,放低身段傾聽選民

61歲2008年 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但初選失敗退選,轉而支持歐巴馬

62歲2009年 任歐巴馬政府國務卿,首位在歐巴馬內閣任職的女性,提出巧實力,轉向亞洲

66歲2013年 卸任國務卿,訪問過112個國家,約三分之一時間在出差,是美國史上出訪國家最多的國務卿

67歲2014年 第二本自傳《抉擇》出版,2016年呼聲最高總統候選人

資料來源:《活出歷史》、《第一夫人的內心世界》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衣裝下的希拉蕊》她愛用便宜髮圈

律師形象,完全不管外表1974~1980年 律師,大眼鏡,多穿褲裝,外表不是她最優先注意

第一夫人,穿禮服展現女性面貌1980~1992年柯林頓第二次競選,接受造型師建議,改戴隱形眼鏡,冠上夫姓,多以裙裝、高跟鞋出現1992/7/15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穿上設計師Donna Karan的露肩禮服談餅乾食譜,營造軟性形象。1993/1/20穿上設計師 Sarah Phillips設計的紫色晚禮服,參加柯林頓總統就職典禮1995年跟女兒雀兒喜到南亞五國拜訪,換上當地服飾提倡女權1997年 以著作《同村協力》獲葛萊美獎,穿設計師禮服出席典禮

老公外遇,墨鏡5個月不離身1998/8~1998/12 丈夫外遇後常戴太陽眼鏡遮掩哭紅的雙眼2000年 柯林頓緋聞案後接受《VOGUE》採訪,由總編輯溫特親自挑選設計師Oscar de la Renta的禮服

政壇大咖,褲裝、紮髮展現氣勢2001年當選紐約州參議員後,她多以褲裝出現,跑攤方便2009年出任國務卿後改以貴氣有氣勢的穿著,頭髮往後紮起來,但是她常用便宜髮圈束髮,幕僚一度想禁止2010年 在雀兒喜婚禮,穿上桃紅色禮服與母親合照

資料來源:《活出歷史》、《第一夫人的內心世界》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希拉蕊》她隨身攜帶胡椒粉

她怎麼紓壓?跟柯林頓林中散步╱瑜伽╱有一隻會唱「別擔心!要開心」的泰迪熊

她愛看什麼電視節目?房屋裝修節目《Love it or List it》:真人實境秀,對房屋裝修意見不同的夫妻經過折衝協調後找到共識,希拉蕊:「這節目能撫慰心情。」《實習醫生》影集:看急診室醫生如何處理意外與人生變故,希拉蕊:「我深深被他們每天處理的意外事件吸引。」

她喜歡什麼配件?Ferragamo桃紅包包,希拉蕊:「春天拿著一隻桃紅的袋子,怎麼可能沒有好心情呢?」

她出國時包包裝什麼?礦泉噴霧╱醫藥包╱照片(以防有人索取簽名照)╱iPad╱旅行包(薄荷錠、黏毛刷、化妝品、濕紙巾)╱胡椒粉(她愛吃辣)

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29

聽從內心鼓聲的職場劇本》從減薪開始做自己 美食讓她找到職涯新高點

2016-02-08  TCW

轉職,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決定,下一個職涯十年,她選擇拿出勇氣,追求夢想。

如果你是一位有十年職場經驗的白領,面對下個職涯規畫,你會選擇自己熟悉產業的高薪工作?或者,願意捨棄過去累積的人脈和舒適圈,再付出薪水少三成的代價,跨領域投入新環境挑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要聽內心的鼓聲前進!」三十八歲的徐宜寧原本和多數人一樣,為了追求薪資和職位上的肯定,選擇前者,但工作滿十年的她心態卻開始轉變,轉念選了後者。

擁有政大企管碩士學位、曾到美國進修半年的她,過去待過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等高薪金融業,這些都只是工作,與興趣無關。

但對於美食,她一直有熱情,只要吃到美食就有幸福感,連一個人吃飯都要點三、四道菜、一碗湯,更曾在紐約半年內吃遍超過一百家美食書中介縉的餐廳,「吃到沒有存款。」很多次聽到內心的呼喚,這次她為了喜愛的美食,決定跨入飯店餐飲業,改寫自己的職場劇本。

亞都麗緻工作機會找上門來,那一刻曾和家人、姊妹淘到亞都朝聖、大學劇本寫作課以美食題材寫下愛情故事,還有用食物創意與文化為主題的碩士論文等幸福回憶,全湧上心頭,「就像是一種回家的感覺。」

「人生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priority(優先順序)。」徐宜寧認為,人活這一生就應該體驗所有想體驗的事物,即使嘗試失敗,也讓人生更豐富,「我突然領悟到這就是我要的。」

獨幕:邀美食家偶像試菜十年金融資歷砍掉重練,但每天都在當幸福的「吃貨」。餐飲素人的她,從金融轉戰餐飲,砍掉重練的過程既辛苦,又幸福。

辛苦在於,過去累積的金融人脈全派不上用場,又必須學著在一個月內快速上手、有能耐在新領域和所有人對話。她為了追求幸福,市面上所有亞都的書全都反覆看過兩、三遍,還拚命找主廚、美食家等業界前輩請教,好讓自己盡快上軌道。

愛美食的她,有機會和自己的偶像——美食家韓良露一對一坐著吃飯、聊菜,是最大的幸福。原來,她趁亞都法國餐廳有新主廚時邀對方來試菜,自己也乘機長知識。

徐宜寧不諱言,法國菜知識浩瀚,除了聽對方講該餐廳所有歷任主廚的出生、菜系特色,連韓良露去法國吃過的主廚,還有不同地區法國菜背後的風土民情等,全都無私告訴她。

「超幸福的,那餐吃下來。」回憶當時,徐宜寧的眼睛放著光:「天呀,我怎麼會做那麼好的工作,我賺到了,覺得不領薪水都沒關係,會有那種感覺。」

那次經驗讓她深知自己的貧乏與不足,便請韓良露列出同等級的餐廳清單,每週末趕快一家家去吃,藉此補課,「一餐搭酒,三、五千一定要,其實每個月這樣吃下來很恐怖,我沒有賺錢,還是覺得很幸福。」

半年前,當初面試徐宜寧進來的亞都總經理徐儷萍,又要她接下全台擁有四個餐飲品牌、十多家店的亞都集團館外餐飲品牌亞緻餐飲副總經理一職。從花錢單位到賺錢單位,從最多管八人的公關主管到現在要管超過一百人,並且不論中西式、原創或代理品牌、內場或外場人員、甚至各店業績與行銷活動等通通都是她要管轄的範圍,同樣壓力和幸福並存。

不懂做菜、沒深厚餐飲背景的她,也曾質疑自己,後來她發現自己的不同背景,反而能跳脫既有框架,帶來改變、協助品牌年輕化。舉例來說,去年亞都三十六年來第一次推出西式,且結合桌遊概念的中秋月餅就是她的點子,不只銷售一空,銷量還比二〇一四年傳統月餅多一倍。

「每天接觸的人事物都是妳很喜歡的。」訪問這天一早,她正試吃粽子,和主廚、同事腦力激盪該選什麼口味、包裝,「每天就是活在這樣的世界,不覺得很開心嗎?」

「升副總薪水有上調,其實不要在意薪水,自然會來。」徐宜寧不諱言,追求夢想時一定會有犧牲或放棄,重點是機會來時,自己有沒有勇氣、決心去抓住它,「把愛拿出來,就可以克服所有事情。」

學企管的她,有機會在夢想的餐飲業實踐所學,如今她替自己人生改寫的職場幸福劇本不過只是逗點,劇本的下個句子,還等著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