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恒指成分股見證香港經濟變遷 林本利

2010-7-8  NM





潮流興懷舊,筆者近日查閱過去 40多年恒指成分股的轉變,發覺這些資料正好見證戰後香港經濟的種種變遷。

恒生指數是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是100點。 當時香港只得英資的香港證券交易所(簡稱香港會),上市公司總數不過60多間,主要是外資大行。恒生銀行初時選取30間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分股,到 1969年增加至33間,並且開始正式向外發布恒生指數。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見附表),大部分屬英資4大行的公司,這4大行包括怡 和(當時包括九龍倉)、和記黃埔(1978年合併)、太古及會德豐(1965年和記脫離會德豐)。其餘的公司,除了九巴和兩間紗廠外,亦是由外資操控,本 地華資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相比。

若以行業分類,30隻成分股中,有8隻屬公用事業股,6隻是和航運相關的股份。銀行股只得1隻滙豐,地產 股則有2隻,包括怡和系的置地及會德豐旗下的香港信託(後改名置業信託)。由此可見,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經濟,仍以貿易航運為主,金融和地產業還未成為 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產市道陷入低潮,一批新冒起的華資地產商把握機會,以低價吸納大量土地,之後在1972年 一窩蜂將公司上市集資。幾間主要地產公司,包括長實、新鴻基、永泰(李兆基成立的地產公司)、新世界、信和、合和和恒隆,都是在這一年上市。

與 此同時,英資大行見到航運業走下坡,地產市道蓬勃發展,便相繼將旗下擁有的船塢和貨倉用地,改為發展商業和住宅大廈。到80年代初,本地工廠的生產線紛紛 北移,不少工廠用地、啤酒廠和牛奶公司牧場,亦改為興建私人屋苑。隨着物業發展收益增加,地產公司的市值大幅上升,陸續有地產公司成為恒指成分股。到 1987年,33隻恒指成分股,有超過10隻屬地產股。

 

97回歸前十多年,本地華資企業積極收購英資企業,逐步操控香港經 濟命脈。1980年包玉剛成功收購九倉,1985年再透過九倉全面收購會德豐。1979年李嘉誠透過長實收購和黃,到1985年再透過和黃收購置地名下的 港燈。在80年代初,李兆基亦透過恒基集團取得中華煤氣及油麻地小輪的控制權。怡和為了避免華資收購,不時要重整公司架構去鞏固控制權,並決定在1994 年底終止在香港上市的地位。

97回歸後,中資企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不少大型國企,相繼在香港以H股方式上市。現時恒指成分股已 增至42隻,超過一半屬國企或中資企業。42隻成分股分為四類:11隻屬金融股、4隻屬公用事業股、7隻屬地產股,其餘歸入工商業股。由此可見,內地經濟 及金融業的表現,對恒指及香港經濟的影響,遠較六、七十年代為大。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現在只剩下7隻,包括中電、港燈和煤氣3隻公用 事業股,以及滙控(之前滙豐)、九倉、太古及和黃(之前和記黃埔兩間公司)。這7隻僅存的成分股,到底哪一隻在過去數十年來表現最佳?留待日後和讀者再分 析。

(按:本文內容參考馮邦彥多本有關華資及英資財團的著作,筆者特此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61

星美系沉浮:娱乐大佬覃氏兄弟的商业变迁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2/yNMDAwMDE4ODEyNw.html


“创业期间大家提覃辉,但要想做百年老店,之后我希望大家只提星美。”作为覃辉的弟弟,星美集团老板覃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7月20日,星美国际对外宣布,旗下的全资子公司SMIIC准备斥资5500万港元从覃辉手中拿下25间电影院,并已签订意向书。

按照规划,星美集团将抛弃过去数条业务并存的格局,将精力集中在电影产业方面。

而这个战略演变,覃氏兄弟经历了10余年的挣扎。

传说中的大佬

不管是星美系,还是那带着花边色彩的“天上人间”,覃辉似乎是个绕不开的环。

工 商登记资料显示,“天上人间”的前身北京长泰歌舞厅有限公司,于1993年成立。1997年5月,长泰歌舞厅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PASSION”与 “天上人间”中英文组合注册商标。1999年9月,国家商标局核准该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变更为覃辉出资的北京长青泰餐饮娱乐有限公司。

正是1999年,覃辉开始了其成为传说的第一步。他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所属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工商登记出资额195万美元。在停业装修之后,“天上人间”从老式夜总会改成KTV式的经营格局,消费标准也随之飞升。

据知情人士表示,“天上人间”清淡时的账本上,记录的一天的流水就达到30多万。据估算,“天上人间”的年利润至少在2000万-3000万元。

如此稳定的现金流,催生了后来覃辉的“卓京系”,同时,也完成了覃辉从“顽主”到资本玩家的资本积累。

此 外,“天上人间”这一高端交际场,给覃辉带来了大量权势人物。在原建行行长张恩照一案中,检方的起诉书上就披露了这样的细节:2002年5月,在“天上人 间”停车场,张恩照第一次收受了覃辉给予的1万美元,之后,经历种种,换来了6.5亿元贷款。而与首都机场董事长李培英的结识也如出一辙。

面对媒体,覃氏兄弟对于曾经拥有“天上人间”并不否认,但却强调“早于5年前转让出去了”。

不过,正是5年前对“天上人间”的缔造,成就了覃辉这位传说中大佬此后的命运。

与之相印证,覃辉的“商业童年”虽然被外界所知的信息不多,但是多少带着点原始积累的力量。

1997年8月,覃辉透过卓京商贸,与其弟覃宏合作创办重庆长丰通信,投资800Z移动通信(CDMA前身),开始进入电讯业。

在 覃辉控制“天上人间”一年之后,凭借着每年2000万-3000万元的利润收益,2000年,投资入主上市公司重庆长丰通信(000892.SZ),建立 了国内第一个资本平台。同时,收购了一条覆盖全国的光纤骨干网,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宽带城域网。全网覆盖、四省接入的宽带网络平台 形成。

此后的2001年,覃辉的电讯版图在其经商7年后成形。为打造长丰通信的内容平台,对接长丰通信的网络终端用户,建立“电讯+媒体+科技”的产业模式,卓京投资和长丰通信共同组建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星美系”由此诞生。

跑马圈地

有了钱和“资本实力”的2002年,覃辉的商业扩张神经异常兴奋。

当 年10月,覃辉担任长丰通信董事长,开始大规模投资收购内容公司和媒体资产。旗下公司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北京华夏文化传播公司、中影星美院线有限公司、飞 腾影视基地、星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星美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星美上海中录文化有限公司、英斯泰克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几间。

“电讯+媒体+科技”的产业模式,一时使得星美集团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其并购速度和商业模式引起瞩目。

2003年,覃辉发力资本市场。为整合海外娱乐内容,及布局香港资本平台,是年收购东方魅力(00198.HK,后改名“星美国际”)、旌旗出版集团(8010.HK,后改名“星美出版”)、流动广告(8036.HK)。

由此,覃氏兄弟掌控四家上市公司,以资本为龙头、以新媒体为核心、以内容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

但 覃氏兄弟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2003年通过收购旌旗出版,控制了香港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成报》。同时,收购阳光卫视,建立了内容制作播出平台。该年7 月与福建有线电视网合作开播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娱乐频道;9月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协议,成为中国电信“互联星空”的首批13个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2004年,覃辉依托星美国际(00198.HK)收购四川网吧连锁业务,并利用集团资源收购湖南湘计算器(SZ000748),布局数字终端设备业。

已经无法考证覃氏兄弟对于当时星美集团的看法。不过,在覃宏向本报记者回顾当初星美集团企业状况时,他称,“摊子铺得太大,对管理、人力和资金都形成很大的压力”。

事实上,在2004年左右,由于急速扩张,星美集团旗下已经拥有了17家各类公司,同时,形成了以卓京资本为投资纽带的四五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固定资产规模也达到了近20亿元。

不过,星美集团的现金流正面临拷问。覃宏清晰地记得,“当时集团的负债率很高”。而这直指星美集团当时扩张的痛处。

不出意外,覃辉把2005年仍然定义为他企业简史中的扩张年。

当年,覃辉出手收购长城宽带,意图以长城宽带庞大用户群与星美内容产业对接,建立电讯传媒的航母巨头。与长城宽带的股东中信集团和长城集团谈判明确合作结果时,中国建行行长张恩照案发,覃辉卷入其中。

虽然后来全身而退,但是,星美集团以及旗下相关子公司纷纷受到波及。2005年星美开始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偿还银行债务,出售阳光卫视,重组长丰通信。

也是2005年,覃辉办理了相关法律手续,正式退出“天上人间”。

无法从隐秘的已知信息中找到退出“天山人间”是否帮到了覃辉,不过,或许由于他的敏感,在2009年的首都机场董事长李培英案件中,他又逢凶化吉。

艰难重组

但这种波折对于这个娱乐业大佬的影响显而易见。

覃宏回忆称,“受困于当时的负面影响,2005年—2009年,我们一直处于重组之中。”

除2005年退出长丰通信、阳光卫视、“天上人间”外, 2009年,覃辉退出星美联合,由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的女婿杜惠恺接盘。2009年,覃辉与杨家成签署协议,退出香港《成报》。

确切的是,星美集团几乎剥离了电影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

事实上,覃辉已经将星美集团主要业务交由覃宏打理。覃宏现在的身份是星美集团董事长,同时,今年3月,覃辉以大股东身份增持星美国际的股权至64.23%。几乎是在同时,王钜成将星美国际董事局主席的位子让给了覃宏。

覃宏在叙述整个星美集团构架时表示,“上市公司是我们操作整个战略的平台,因此,首先是我们历经4年的艰难复牌,到2009年下旬终于实现。”

对 于专注电影产业,覃宏对本报记者解释说,“从现实层面考虑,我们的星美传媒是为了数字媒体而建立的,后来才进入了传统媒体,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梳 理公司资产的时候,感觉电影板块是相对比较完整的。当时,作为先行者,星美传媒一直是国内排名第一、第二的院线,一直在这个段位。”

据相关信息显示,2009年整个电影票房市场规模达63亿元,而从整个行业整体收入,按照行业惯例的1:3计算,所有电影相关市场盘子达200亿元。

在覃宏看来,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从经济效益讲,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后的一块未开发的大的产业。数据显示,电影产业票房每年保持30%的增长。

二次创业

“不管外界怎么理解,我更愿意把星美集团的这次转型看成是二次创业。”覃宏称,“而这一转型电影产业的想法,也是我与覃辉商量的结果。”

在覃宏的电影产业的盘子中,包括电影制作、院线发行、影院建设与经营、影视基地开发等。

2010年1月,覃辉“以杀回马枪”的姿态向星美国际注资。该公告显示,公司向主要股东覃辉发行本金额1亿港元可换股票据,所得净额9900万港元用作为可能进行的未来投资提供资金及一般营运资金。

由此,覃辉连同SMIL(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大股东关联公司)共持有公司59.41%权益,若悉数转换可换股票据,合计持股量增至64.23%。

同 时,覃氏兄弟控制的星美集团向星美国际注入优质资产。6月底,星美国际公告称,星美国际将以代价约为12亿港元,包括向覃辉发行4.8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 及约24.4亿股,收购其拥有的Admiral Team。而该公司已拥有GDL和SMIIC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持有国内12家影院的经营公司相关股权。

在星美集团的影院版图中,覃宏称,“我们在北京明年7月是8家影院,上海我们有3家。我们实际上是想形成国内的4个影院中心,以北京为龙头的东北华北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华东地区,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华南地区,西南的中心。”






從國道到高鐵:一場變遷一場夢 Copy from WSJ 李迅雷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1/copy-from-wsj.html

中國現在到處都在修建高鐵,從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到有高鐵,間隔時間不過 20多年。國道的限速最高是80公裡/小時,高速公路最高限速到120公裡/小時,而高鐵的最高限速據稱今年可以到380公裡/小時。速度的提升不僅僅改 變了我們的時空觀,還有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

321國道:讓中國走上制造業大國之路

在沒有高速之前,國道是中國交通的命脈,即便現在,也同樣承擔著貨物運輸的重要作用。321國道,從成都出發,經過內江、瀘州、貴陽、桂林、梧州、肇慶至 廣州,跨越四個省,長度為2220公裡。這是一條非常值得懷念的道路,因為它是從西部通向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廣東,通向讓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珠江三角 洲。

321國道是一條中國西部農民遷移之路,四川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在重慶沒有設直轄市之前),也是外出農民工最多的省份,而貴州是中國最窮的省份,地少人 多導致貧困;與321國道挨得比較近的是湘西,同樣是非常貧困的地區,而即便是粵西,同樣也是比較貧困。這些地區的外出農民,在過去30多年中,不斷地沿 著321國道去珠江三角洲地區打工。如今,他們打工的地方已經成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

我們可以看一下,廣東的GDP去年已經達到4.56萬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如果再過上5、6年,很可能趕上韓國經濟總量。同樣,廣東的外來人口也是全國 最多的,應該超過3千萬,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而東莞又是廣東吸納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地方,最高年份達到近千萬人。因此,東莞成為全球規模經濟效應的神 話,堪稱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磁頭和電腦機箱產量佔全球的40%,覆銅板和驅動器佔全球30%,IBM、康柏、惠普、貝爾等電腦公司都把東莞作為重要 零部件採購基地。中國服裝的1/5出自東莞,而羊毛衫年產2億件以上;它還是中國家具的最大出口基地。而深圳2010年的出口額有望超過2000億美元, 這一規模正是印度作為全球第二人口大國2010年的出口總額。

珠三角的工業奇跡也造就了中國奇跡,2011年,又將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年份,因為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將超過美國,中國真正成為全球制造大國。而讓中國成為 制造業大國的,正是那些沿著321國道、318國道(中國最長的國道,從西藏樟木沿著北緯30度線到上海)以及其他傳統路線到達珠江和長江三角洲的農民 工。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奇跡般地增長,美國《時代》周刊在2009年將“中國工人”評為年度人物亞軍,而照片上的幾位在深圳打工的女工,在90年代則是中國 農民。中國農民在過去30年中不斷向東部沿海遷移,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在單調無比的流水線上連續工作10小時的深圳女工,成就 了多少企業家把自己的小廠變成全球行業龍頭的夢想。2010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4000美元,已經成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我們應該在321國道上豎起 紀念碑,紀念那些曾經改變中國命運的農民工。

高鐵改變房地產格局:讓二三線城市的地價飛起來

據報道,今年中國高鐵運營總裡程將突破1.3萬公裡,距鐵道部2004年制定的2020年中國高鐵總裡程1.6萬公裡以上已經非常近了,中國的高鐵總裡程將超過發達國家高鐵總裡程之和,而美國至今為止還沒有高鐵。

中國高鐵的最高運行速度也開創了世界第一,速度的提升縮短了空間的距離。比如,武廣高鐵開通之後,長沙到廣州只需要兩個小時,這樣一來,長沙和中國最發達 城市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原先長沙的房價非常低,在武廣高鐵通車前夕,就開始“飛”起來了,如長沙的武廣新城樓價一年就漲了30%,據稱要媲美廣州的天河 城商圈。而湖南的郴州原本是很少有遊客的地方,如今,從廣州過去才1小時,那裡成為廣東遊客周末度假休閑的地方。

高鐵確實重新設定了中國的版圖,原先認為偏遠的地方,一下子拉近了距離,而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它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發展的機遇,更直接的是地價上漲帶來的投資機會和當地政府財力的極大提升。

因此,高鐵的發展不能簡單理解為交通工具的改進,而是觀念、生活、投資機會以及GDP增速。然而,當你坐在空盪盪的高速列車上,宛如坐在德國或法國的火車 上,沒有了喧嘩和擁擠,沒有了散發出各種味道的難受,如夢一般駛向未來。奢華氣派的高鐵車站,如機場一樣,讓歐洲的火車站相形見絀。即便是中途的小站,也 似村落中突然矗立起的宮殿,與周圍的建築物形成鮮明的反差。

高鐵的出現,實現了很多人的夢想,讓旅行變得很輕鬆,讓商務活動變得很快捷。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享受得起高鐵帶來的便利。比如武廣高鐵全程一等車票價為 780元,二等車票價為490元;而火車的硬座價140元,硬臥才248元。從武漢到廣州飛機機票平時的打折價平均才400元,低於二等車的票價。要知 道,中國目前還有多少人沒有坐過飛機,至少10億人吧。因此,高鐵如果變成“高收入群體專列”,恐怕不是這一巨額投資的初衷吧。

高鐵超前民生滯後:何時讓農民工輕鬆回家

原本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2020年應達到的新建1.6萬公裡高鐵目標,如今卻放在鐵道部十二五規劃中,該規劃提出每年投資不少於7000億,其中今 年3500億用於高鐵,這就是說,高鐵建設規劃將超前五年輕鬆實現。其實,中國超前完成的項目何止只是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及很多公共設施的建設大多超 前,這也許就是中國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決定的,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並不太注重民生和發展可持續性。

有統計表明,2010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平均運距為500公裡/人,遠遠高於公路的50公裡/人,但是鐵路只完成了全部運量的8%,承擔運量大頭的還是 公路。而公路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據去年2月9日的《南方日報》報道:“佛山、東莞、廣州等珠三角城市返鄉農民工組成的10萬摩托車返鄉大軍,沿著321 國道返回廣西、貴州、湖南和四川老家過年。他們穿著厚實的棉衣,結實的綁腿……車上大多數是小兩口子,或者夾帶一個小孩,奔馳在國道上,成了春運交通線上 一道道特殊的風景。”看來,為了省下幾百元的長途汽車錢,不惜拖兒帶女、披星戴月、冒著嚴寒行駛千裡也大有人在。記者所稱的“風景”,確實與坐在滬蓉動車 “和諧號”的高級軟臥車廂上其樂融融的場景形成鮮明反差,後者的票價高達2000元。321國道給珠三角地區輸送了繁榮和富裕,但回饋卻是那麼冰冷。

中國30多年的變遷確實如夢一般,我們曾經是泱泱農業大國,如今卻成了制造業大國,農業比重已經縮至10%。農民遷移成就了企業家的夢想,城市化成就了房 地產商的夢想,而交通通訊的便利更讓全體國民受益。但面對那些最底層、最辛苦的人們,我們這些已經實現了夢想的企業家、地產商等等是否也應該奉獻點什麼 呢?讓支付不起回家路費的人們也能登上和諧號列車。而作為鐵道部門,是否可以降低高鐵的票價讓車廂坐滿,是否可以在春運期間增開或多開“高鐵民工專列”?



以不變的核心價值順應時代變遷 老店長青100年的祕密

2011-1-17  TWM




創業雖艱,守成更不易。企業要能稱得上「百年企業」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在台灣的百年老店,幾乎都是地方性傳統店鋪,且不外是代代傳承的家業。

這些清末民初就創立的店面,隨著時代變遷,如何屹立不搖?

撰文‧黃筱雯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年度白皮書最新統計,全台一百二十三萬家中小企業中,僅五分之一經營超過二十年,「二十年」可說是企業邁入長青的第一道關卡,但許多 僅擁有單一店面的在地企業,卻跨過了五個二十年,成為屹立不搖的百年企業,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一家企業是否可以延續百年,其實和產業別有很大相關。在台 灣,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店,通常有兩種歷程,一是經過清末、日治時代與民國初年三個時期;另一個是從民國元年開始成立。這兩種歷程都橫跨了日治時代與光 復兩段政治變動,因此要能不受政治波動而存活,基本上有三種類型產業。

穩定的家庭關係是根本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鄭義隆解釋,一種是清末日治時期的獨占事業,如糖業、樟腦、茶葉等大宗貨物,這種民生用品不會因時代變動而失去市場;另一種是食品業, 民以食為天,不論日子如何動盪,吃,永遠是生活的一環,因此也不會受政治影響。最後一種是工藝品,如鐵具、農具、模具等,這些與當時農業環境息息相關的工 具,因為其必要性而存留;但是現在環境變遷,經濟不再以農業為主,需求減少,工匠流失,百年工藝店面屈指可數。

這些產業剛好不易受外部政治、經濟環境變動所影響,具有先天優勢,但是企業內部的世代交棒與在堅持核心理念下的趨勢應變能力,才是成就百年企業的重要關鍵。

企業的生命是由經營者所賦予的,因此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一環。鄭義隆用了四個字形容百年企業的最大原因:子孝孫賢。「百年的時間,通常是歷經三代到五代, 要五世齊昌才能成就一個百年,子孫願不願意接班是最重要的問題。」鄭義隆舉例,今年剛滿一甲子的鬍鬚張已經過三代傳承,像玉珍齋、舊振南餅店這種超過百年 的店鋪,早已超過四、五代接手。

另一位台大國企系教授吳青松也認為,穩定的家庭關係是關鍵,「通常台灣的百年老店都是家族傳承,若內部不和、無法溝通,老店生命就無法延續。」相較於國外 許多超過百年的大企業,已由家族傳承轉為專業經理人,台灣百年企業仍舊以家族接班為主,一來子承父業觀念較深,二來精神傳承與管理也較為方便。丸莊醬油董 事長莊英堯曾說過,許多尖銳問題如果不是兒子向他提出,專業經理人可能永遠不會讓他知道,家族和諧關係的重要也可見一斑。

「人和問題之後,天時地利是接下來的考驗。」鄭義隆說,「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話清楚的描述台灣的發展過程,在最早開發的府城台南、彰化鹿港,是全台擁 有最多百年老店的地區。台灣百年企業多為單一店面,且在地深耕,因此地理位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郭元益,發源地剛好就是現在台北市士林商圈,因此當士 林開始蓬勃發展時,也一併帶動郭元益成長;基隆李鵠餅店,位於基隆港灣,日治時期基隆港開港,附近商業活動頻繁,李鵠餅店也因此躥起。

懂得彈性調整才是王道?

行業不變,但隨著時代,商品與服務內容必須有所改變,無法應變終將淘汰。許多台北市迪化街上中藥行,因為西醫普遍,生意大不如前,歇業者比比皆是;台南市傳統布街,也因為購布做衣人數銳減,一一熄燈。

懂得彈性因應,才是百年老店找回第二春的祕密。百年王德傳茶莊,一度因為經營不善歇業,第四代王雅鈴改用精品方式經營傳統茶葉,不僅為王德傳改頭換面,更 與頂新集團合作推出飲品,現在更成為頂新關係企業。高雄三和瓦廠成立觀光工廠,結合人文讓凋零的瓦業起死回生;新莊翁裕美麥芽糖認為現在市場對產品外觀要 求甚高,毅然以PP罐取代傳統鐵罐,設計新式外包裝,透過羿方食品行打進連鎖通路市場,並與農會合作外銷國外,現在年營業額可達數百萬元以上,成績斐然; 但這一作法最初也得不到長輩認同。

吳青松說明,許多新生代接班人出國深造回來,擁有全新視野想一展身手,但老一代的觀念仍舊保守,新舊觀念衝擊,如果無法找到平衡點,企業生命就算不死也是凋零。

即使經營之道須配合時代更動,但根本的傳統精神不滅,才是令老店屹立不搖的原因。「客戶也是世代,百年老店的名氣靠的是族群累積。」吳青松歸納,一個企業 的精神如果能得到客戶認同,這個信任感會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雖然企業需要順應時代不斷做出改變,但最核心的概念是不變的。」所有的改變全是繞著這個不 變的核心而衍生,這也是百年老店得以長青的真正關鍵。

不論是半百還是百年,一家企業要成功地走幾十個年頭,很不容易,在老店的光環下,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人們為老店招牌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

繼續傳承!

全台23家知名百年老店一覽

永泰興

成立年:1886

招牌:蜜餞

玉珍齋

成立年:1877

招牌:奶油酥餅

新復珍

成立年:1898

招牌:竹塹餅

百年油飯

成立年:1900

招牌:油飯

翁裕美

成立年:1901

招牌:麥芽糖

店名 成立年 招牌商品

施美玉 1756 香

振味珍 1808 肉包

嶢陽茶行 1842 茶葉

王德傳 1862 茶葉

郭合記 1869 刀

乾元參藥行 1875 中藥材

店名 成立年 招牌商品

郭元益 1876 中式喜餅李鵠餅店 1882 鳳梨酥三和瓦廠 1885 磚瓦源利軒 1888 黑糖糕佐藤糊紙店 1890 紙藝舊振南 1890 綠豆椪

店名 成立年 招牌商品

犁 記 1894 台式月餅度小月 1895 擔仔麵

金樹山 1896 珠寶

老雪花齋 1900 雪花餅郭家筆墨 1908 筆墨丸莊醬油 1909 醬油



网游渠道变迁:下沉与外扩

 http://news.imeigu.com/a/1315318571197.html

网易科技讯 9月6日晚间消息,巨人日前宣布斥资亿元打造“网游下乡”,业界褒贬不一。事件之外不妨追问:游戏厂商渠道下沉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哪些因素会推动渠道下沉?相比下沉,向海外拓展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网游下乡”:现阶段不是必经之路

了解游戏行业的人不会对史玉柱推出“网游下乡”概念感到惊讶——他很早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坚信70%的游戏用户将来自农村和小城市;2007年称将在全国1800个县设立办事处。巨人的触角伸向广袤的农村,这将是网游渠道整体下沉的信号?

网易科技目前了解的情况是,一些厂商开始布局,另外一些仍在观望:金山将在国庆后推广网吧游戏管理平台“金山游戏特权网吧”,主要面向县级市场;盛大游戏表示正在积极关注,将选择一些试点布局;蓝港则表示暂时不会试水五六级市场。

对于多数游戏厂商来说,“下乡”的第一个障碍是地推团队的规模:“如果只有一两千人想做农村市场,基本可以认定为炒作,因为这点人只够做三至四个三四级城市的地推。但如果(巨人)一万多名保健品地推团队都投入进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地推模式创建者、蓝港总裁廖明香表示,深耕农村市场需要大量地推人员,投产比很低,不适合一般游戏公司。

产品类型也成为下乡的障碍——农村网吧配置相对低,不适合3D游戏或次世代游戏,“蓝港除《西游记》外,都是3D游戏了(注,部分实为2.5D)。农村市场未来是个大趋势,但现在不是必经之路”。

农村消费能力偏低,从产品层面来看,低消费、轻量级的FPS比MMO更适合“下乡”。金山游戏区域市场总监、地推负责人林洪应介绍,其面向五六级市场的网吧管理平台将先推广旗下FPS游戏《热血战队》,效果不错才会考虑推广MMO类的《剑网三》等。盛大游戏副总裁、FPS游戏《突击风暴》制作人陈光表示,农村市场休闲娱乐活动少,容易黏住用户,FPS游戏上看,付费率反而比较高。另外,他还认为,未来三四级市场仍将是主力,五六级市场仅仅作为一种补充。

地推没落:农村市场或成救命稻草

推动渠道下沉的,一方面是三四级市场的环境变化;另外一方面是地推模式的没落,需要寻找新的出口。

“最早在三四级市场做地推时,网吧和家庭使用电脑的比例是6:4,有很强的群聚效应,可以集中爆破。那时网络安装环境也不好,需要人工将游戏安装到各个网吧的电脑中”,廖明香回忆早期做地推时三四级市场的环境时如此描述。

而现在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三四级城市网吧电脑比例由原来的六成骤降至两成左右,地推人海战术效果不再明显;顺网等网吧管理软件也逐渐成熟,通过其系统很容易实现客户端在上万家网吧统一安装及监控投放效果,且成本更低,传统地推正在没落。

“成本高、执行难、效果差,难评估”,这是林洪应给传统地推概括的四个关键词。地推过程中,厂商需要承担包机费用、赠品或奖金,成本较高;人员设置上,不仅要有推广员,还要有督察员;一场活动做下来,场面很热闹,但不知道最终吸引了多少有效新增用户,难以评估。当“包机、贴海报、装机”这“地推三板斧”不再奏效时,地推也就成了明日黄花,弃犹不及。

可以佐证的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巨人、完美等多家公司大幅裁撤地推团队,巨人更是将地推团队独立为子公司巨鑫网络,不仅推广本公司游戏,同时承接其他公司推广业务。那么网游是否不再需要地推?当然也不是,对于渠道最末端的五六级市场来说,家庭电脑普及率低,网吧仍然是多数人上网游戏的主要阵地,地推仍然行之有效。这个层面来讲,“网游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推团队的归属。

另外,农村市场新增用户速度两倍于城镇,也需要更多的线下推广去覆盖。CNNIC高级分析师刘鑫介绍,截止2011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3.11亿,其中2.34亿来自于城镇地区,来自农村游戏用户为7700万,增长率为4%,高于城镇游戏用户1.8%;到今年6月,农村地区MMORPG用户规模为4130万,去年年底为3940万,增长率为4.8%,高于城镇用户2.3%的增长率。

海外扩张:渠道自救另一面

行业增长放缓,除了下沉渠道之外,更为主流的自救方式是“出海”,即渠道外扩。

 

迈出这一步比较早的是完美世界。06年推出《完美世界国际版》,随后旗下多款产品《神鬼世界》、《武林外传》等全面推向国际市场,《诛仙》目前已经推广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美世界刚刚发布的2011年Q2财报显示,其来自海外授权的收入为6180万元(960万美元),海外授权及海外运营收入占到总营收的四分之一。

畅游也在海外积极部署,广推《天龙八部》。畅游副总裁黄玮介绍,去年畅游来自海外的收益约82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5%左右。

除了海外授权和海外运营,一些游戏公司也在研发层面尝试国际化:除了刚刚3500万美元收购Cryptic的完美之外,还有收购RED5、开发《Firefall》的九城。(李好宇)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


2011年終盤點之網遊篇:類型多元 渠道變遷

http://news.imeigu.com/a/1323969671131.html

網易科技訊 12月15日消息,歲末年關,回首2011年網遊行業,雖然依舊喧囂不斷、炒作不止,但細細品來,已經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網易科技將從產品、渠道、資本和行業幾個角度,盤點2011網遊行業之現狀與變化。

產品類型:從MMO一枝獨秀到全面開花

代表事件:暢遊代理EA《戰地風雲OL》、空中網代理《坦克世界》、頁游及手游公司崛起、藍港等公司試水微博遊戲等。

解讀:MMO曾經是國內網遊的代名詞——拚殺快感、劇情代入感、東方元素,尤其是與道具模式的天然契合,易於為遊戲公司創造價值。MMO,尤其是武俠類MMO成為近十年來網遊的主旋律。但從今年開始,這條主線有了些許變化。

這個變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今年FPS(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異軍突起,成為MMO重要補充,並結束了長期來《穿越火線》一家通吃的局面。據網易科 技瞭解,今年國內主流廠商自研或洽談代理的FPS作品至少三四十部,明年將迎來井噴;第二個層面是,玩家的遊戲需求越來越輕,傳統的、重度MMO不能滿足 他們的全部需求,頁游、手游甚至微博遊戲開始共同分割用戶的碎片時間——縱觀主流遊戲公司財報,PCU(最高同時在線人數)下滑成為大趨勢,但同 時,ARPU多增長。

市場渠道:海外與次級市場並舉

代表事件:巨人遊戲下鄉(後叫停)、完美海外營收佔比首超四分之一、盛大向東南亞、歐美市場全面推廣《星辰變》等

解讀:早期網遊是與網吧——尤其二三線城市的網吧緊密捆綁在一起的。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和遊戲公司的充分競爭,二三線城市構成的網遊主體市場逐漸飽和,遊戲公司繼續發展有兩個選擇,一是走出去,打海外市場;二是隨網吧渠道下沉,做五六級市場(縣市級甚至鄉鎮)。

雖然完美、暢遊等等多家已經拓展海外市場多年,但從營收方面來看,效果仍不理想:幾家在海外市場的主要收入來自東南亞等地緣和文化接近的區域,歐美市場對國內主流的劍俠題材接受度偏低,很難形成影響力,黏著度低,營收自然不理想。

海外走的很艱難,次級渠道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通路。雖然巨人這一出幾天便被叫停的「網遊下鄉」在大多數人看來有點行為藝術,炒作成分居多。但其實不需多久,渠道下沉都將會被納入各家遊戲公司重點考慮的範疇。

資本市場:私有化、上市門檻和密集投資

代表事件:盛大私有化退市、5173上市受阻、騰訊年內投資近百億、九城投資CrowdStar、完美收購Cryptic Studios等

解讀:資本市場開始對遊戲概念說「No」:不算以「兒童在線娛樂」(非兒童遊戲)概念流血上市的淘米,年內再無國內遊戲公司成功IPO,遊戲虛擬物品交易平台5173更是在臨門一腳時受阻。

進門難,而已經進門的公司日子也不好過——低估值、低成交量表現出資本市場的熱情轉移,這份冷淡甚至讓盛大決定私有化退市(其中也包含因「集團折扣」現象希望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因素)。不過盛大產品線龐雜,可拆分上市的業務較多,私有化並不會被其他公司效仿。

除了估值低,遊戲公司另一個普遍共性是:離現金流近,現金儲備金額巨大。巨人選擇了分工,網易回購股票,騰訊、完美、九城等則選擇用賬面現金投資 ——騰訊僅今年用於投資的現金支出高達百億,超過其年內經營現金流入(註:除股權投資,投資現金支出還包括土地、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

行業現狀:洗牌與自我救贖

代表事件:金山換帥及子公司MBO、聯游合股防止退市、久游裁員及數款遊戲停運、頁游開發商爍洲破產清算

解讀:2010年年底,多家主流遊戲公司被曝裁員、調整,今年上半年也延續了這一局面。在網易、騰訊、盛大等一線公司營收穩步增長、 份額逐漸擴大的同時,一些中小型遊戲公司也步入艱難的轉型期:久游大幅裁員,董事局主席王子傑另起爐灶;上海游趣運營部門整體裁撤,轉型研發外包;資方斷 糧龍游,砍掉研發團隊轉型純代理;爍洲破產清算。

另一些公司則在不同層面開展自救:金山旗下各子公司相繼完成MBO,實現高度自治;空降張宏江、尋回雷軍並引入騰訊作為戰略投資方;聯游幾近退市邊緣,唐駿通過合股拉升股價,避免退市。(李好宇)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


轉帖:美股50年投資理念變遷與啟示 厚德載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aa7a970102dwl6.html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美國股市50年歷史,可以發現很多可資借鑑之處。


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的週期循環

投 資理念主要發源於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精神、最發達的美國證券市場,美國大學的理論學術研究和全球一流企業的經營管理創新實踐為投資理念的不斷發展和革新提 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創新平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演進,各種新的投資理念也從發源地向外圍擴散,在傳播到外圍股票市場,如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發 展中國家等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不同的市場特殊情況與其它投資理念不斷發生碰撞,誕生出新的投資模式。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更是加快了發源地的新興投資 理念在全球傳播的速度,1999到2000年由美國傳播而來、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證券市場颳起的互聯網熱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基本分析學派已成為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的主流,它發展出的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在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前者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每年收取現金股息紅利,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倫.巴菲特。成長型的投資者購買股票的主要目的則是獲得價格差而非現金紅利,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林奇。人類要求迅速致富的心理導致對成長型投資的先天偏好,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的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後,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循環往復,週而復始,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週期性的循環規律。


與 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週期一致,處在高增長期行業的高增長速度的熱門股在股票市場歷史上各時期比比皆是,如19世紀的鐵路股、20世紀初的鋼鐵股和汽車股、 50年代的鋁工業股、60年代的電子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製藥股、90年代的互聯網絡股等等,各領風騷,概念股是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 昇華。


復興的50年代

由於剛經歷了1929到1933年的大崩 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小規模的個人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危險的舉動,個人投資購買股票不多。個人持有普通股熱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的,主要因為當時人們很 難相信大環境會再次出現蕭條、股崩、滯漲。1958年玻璃纖維船股票是當時市場上的搶手貨,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許多優勢,迎合美國50年代的休閒主題。 後來的互聯網股票同此時期的玻璃纖維船股票熱有許多類似之處。

騰飛的60年代

這個階段的鮮明特徵是後綴有「trons」的公司名稱的流行,是增長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電子工業股熱與當時的美蘇兩國太空軍備競賽有關。


成長股是預期有高收益、高增長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與高新技術相聯繫的公司股票,如生產半導體、速調管、掃瞄器以及先進儀器儀表的公司,這些行業由於投資者對其產品強大市場前景的憧憬而股價飛漲。從60年代開始,多年以來傳統行業的5到10倍市盈率規則被50到1000倍取代。1961年數據控制公司的市盈率達200多倍,而增長穩健的IBM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市盈率也達80多倍。在此時期,以市盈率倍數為核心、注重未來現金流預測的穩固基礎理論讓位於注重投資者心理因素,「高買高賣、順勢而為」的空中樓閣理論。

為 滿足投資者對騰飛的60年代股票的無止境的投資飢渴,1959到1962年發行的新股比之前的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如同90年代後期的「.com」熱潮, 以「trons」後綴命名的公司紛紛湧現,電子狂潮在1962年捲土重來,5個月後終於爆發可怕的拋售浪潮。成長股、績優股同樣被捲入暴跌的災難,超過大 盤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場從動盪中恢復趨向穩定後,進入的下一個運行熱潮便是企業併購浪潮。


投資者對公司高增長的預期,如果不能通過高增長或高科技的概念獲得,便需要創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唸作為接力棒。於是,60年代中期誕生了美國產業發展史上的第三次併購浪潮。該時期企業併購浪潮的主要動力在於兼併過程本身會導致股票收益的增長,其中的技巧是財務或金融知識而非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於該次併購浪潮中的領導者發佈的季度公告收益低於預測,引發了市場的懷疑和震動,企業併購浪潮開始急劇降溫。


在 60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場還誕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樂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該概念是一種新型工業生產的機器,能靜電複印干型複印品,具有專 利保護和領先優勢,這個真實、可信、革命性發明的故事吸引幾乎所有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後來這種概念化投資策略發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經常出 現的問題是擴張太快、負債過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經營管理風險很大,成長的不確定性大。當1969到1971年的熊市來臨,概念股跌幅比漲幅還大、還 快。此後很多年,華爾街不再迷信業績和推崇概念。


就像行業或經濟發展有自己的週期一樣,整個60年代公眾對概念崇拜的理唸經過了近十年的洗禮之後,又回歸到週期循環的起點,崇尚績優成長股。到60年代後期,隨著基金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開放式基金之間爭奪公眾資金的競爭加劇,公眾開始關注基金近期的業績記錄,尤其關注基金是否購買了那些有令人振奮的概念和完整信服歷史的股票。業績投資便開始風靡華爾街。


穩建的70年代

經 歷了60年代的購買小型電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後,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恢復了理性和穩健原則,開始投資於有令人信服的增長記錄的藍籌股,這些股票還有持續增加 的股利以及很大的總股本(流動性好)。人們認為這些股票不會像60年代投機狂熱時代那樣垮掉,人們普遍的心理是購買後開始等待長期收益,被稱為是謹慎的行 動。當時的50只時髦股票主要有: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等。人們認為任何時候購買這些已經被歷史證實的成長股都不會錯,這被稱為「一鎚定音」股。而且,購買藍籌股還能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謹慎投資的聲譽。在眾多機構大肆追逐下,這些時髦股票的價格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


狂嘯的80年代

80 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華,同樣具備許多投機過頭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術和微電子在內的新領域的新股浪潮而開場。1983年出現的高科技浪潮是 60年代的極好翻版,僅僅是改變了名稱而已。技術革命喚醒了人們對高科技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 的復甦。幾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搶手貨,新股上市後還會狂漲。再次引領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以及驅動生物技術狂熱的是抗 癌新藥的問世。


《商業週刊》當時對此也以標題文章「生物科技時代的來臨」作出樂觀的預期。1980年面世的基因科技 公司的股票上市後的最初半小時狂漲近3倍。60年代概念股是以50倍的收益出售,而到80年代卻是以銷售額的50倍出售,華爾街還因此出現了專門針對生物 技術公司的新估價方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市場自身來消化自己吹起來的泡沫,從80年代中期到後期,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股價跌去3/4,1988年的市場復甦也沒有幫多少忙。


刺激的90年代

90 年代首先是前半期的「亞洲四小龍」熱,當時的背景是基金經理因美國本土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後而將目光轉向海外。而對新興國家市場由於有了激動人心的發現和 預期其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加上人們對該市場的風險知之甚少,直接推動了股票投資的國際化——「亞洲四小龍」熱,後來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而崩 潰。90年代後半期至今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概念股的狂飆及退潮,人們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狂妄到恐慌、最終到崩潰的完整過程和結 局。


    追溯美國股票市場近50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以下三點規律:


1、美國股票市場近50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大致按以下線索在展開,其中又蘊涵著某種週期性的循環規律:電子半導體(60S)——績優藍籌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互聯網絡股(90S)——傳統行業績優藍籌股


在 每一週期中,投資者對證券評價的風格和方式在證券定價中起關鍵作用,從而也就奠定該時期的主流投資理念。概念股興起時期,以內在價值型投資為基礎的穩固基 礎理論屈從於空中樓閣理論,借助於投資大眾的從眾化情緒和過度反應,將憧憬美好的空中樓閣演繹得登峰造極。在概念股崩潰之後,受傷的弱勢群體和投資大眾追 求安全和穩健的觀念又深入人心,以內在價值作為股票投資價值的心理底線牢不可破,從而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回到有看得見的收益增長和分配現金紅利的 傳統產業,直到下一輪週期新的振奮人心的概念出現。


    2、市場投資理念的週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驚人地一 致。被低估的市場籌碼,成長型股票熱時必然導致市場大量拋售價值型股票,持續一段時期後必然導致價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峰之後,逐步被 調整到更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時,而一旦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後,新一輪的市場熱點或週期就為期不遠了。這種週期性在任何國家和 地區的股票市場都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它與股市零和博弈遊戲的利益矛盾或盈虧結構相一致。


    3、基金引導著市場主流的投資理 念。無論是向新型行業投資、向高成長的新興市場投資,還是向國內績優藍籌股投資,基金始終伴隨著先進的產業理論、管理思想的武裝,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最 前沿,領先於經濟週期。正是資本的驅利性和對投資領域的高度敏感,資本才始終能夠率先找到流動的方向,引導社會資金(資源)流向回報最高、最具有長期投資 價值的產業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開始自動調整,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買方眼中的賣方研究變遷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212/t20121218_388284.htm

2003年,只有57%的基金經理認為,分析師報告對其投資有較大幫助,2012年的《新財富》調查中,高達90%的機構投資者表示決策時會參考賣方研究成果。不過,伴隨熊市來臨,牛市下買賣雙方的一片和諧被打破,買方期待賣方分析師提升觀點的獨立性和研究水平,其最關注的也是分析師的研究能力,路演、電話會議等服務的頻繁度則最不受重視。買方的這些意見可以為賣方分析師的成長提供方向。

 

中國證券研究行業的成長,與公募基金這一買方重要成員息息相關。因為服務這一群體,賣方機構獲得佣金收入,賣方分析師的研究能力受到機構投資者的廣泛認同。十年來,買方對賣方的看法有了哪些變化,他們如何評價賣方當前的研究服務水平?

 

從不盡信任到決策依據

 

賣方分析師職業自在中國出現以來,共經歷了三重變化。1996年以前,國內證券研究主力是被稱為股評家的群體,其分析方法主要是看圖說話、技術分析。由於忽悠客戶的事件層出不窮,其整體口碑不好,甚至有部分股評家牽涉進內幕交易等醜聞。1996-2000年間任職的分析師大多數是科班出身,且工科背景較多,他們具備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整體素質和專業程度大幅提高,但財務和會計知識相對薄弱。

 

2000年,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從對內服務到對外服務的轉型,券商研究機構開始轉向通過研究服務分享佣金收入的賣方研究模式。此後入行的分析師,普遍是MBA、商科出身,接受過完善的系統培訓,其研究方法也逐漸轉變為基於宏觀和行業前景的基本面分析,以及公司估值評估為主的內在價值研究。其工作性質更符合華爾街對賣方分析師的定義,即受僱於證券公司,報告通過銷售員、經紀人或投資銀行項目人員提供給投資者用於投資決策,以幫助證券公司獲取經紀佣金或者推銷發行股票。

 

伴隨分析師群體來源、背景和研究方法的轉變,投資機構對他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根據《新財富》2003年的調查,當時57%的基金經理認為,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對其投資決策有較大的幫助。在基金公司的內部報告和賣方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兩者之間,56%的基金經理認為,內部研究報告對其投資決策作用更大,只有24%的基金經理認同賣方分析師的研究報告。

 

為什麼此時買方對賣方分析師報告「不夠信任」?如同部分基金經理所言,「賣方報告可能有個立場問題,他們很可能會去推薦其公司庫存的股票」;其次,「賣方分析師不需要對基金的價值負責,而基金內部研究員的薪酬直接與基金的表現掛鉤,他們更加認真,因此公司原則上不直接採用賣方的研究報告」。

 

經過10年發展,賣方分析師研究報告的質量與可讀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在2012年《新財富》對機構投資者的調查中,高達90%的受訪者表示,在做投資決策時會參考賣方研究成果。在影響買方投資判斷的各項因素中,賣方研究報告所佔權重達16%。

 

儘管目前市場上對賣方分析師有諸多指責,但無疑他們已經具備了較高的話語權。一個例證是,2012年的第十屆「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首次推出了「投票人網絡徵集系統」,不到1個月時間,就徵集到來自437家海內外投資機構的1000餘人的自薦信息。機構投資者網上申請投票權的火爆情景,生動地說明了分析師的研究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伴隨機構投資者的範圍由公募基金擴張到保險公司、QFII、銀行、私募基金、券商資產管理部、自營部、信託公司、財務公司、QDII、海外投資機構等多個類別,分析師的影響力也更為彰顯。

 

期許分析師提高獨立性與研究水平

 

過去10年,賣方研究機構實力迅速提升,特別是在2005年到2007年底期間,借助牛市的威猛,一些資深賣方分析師撰寫的看多報告一出台,立即能得到買方機構的追捧,被看好的上市公司可能連續幾天漲停,而賣方分析師的個人待遇在彼時也水漲船高,進入「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榜單的分析師,不少人年薪過百萬。然而,這種風光隨著熊市的到來開始反轉,賣方分析師的光環一步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質疑之聲,其中甚至不乏來自買方機構的質疑。

 

其實,買方機構的日子同樣難熬。據Wind統計,截至2012年11月27日,2012年前成立的公募基金中,有625只產品的投資收益皆為負數。牛市下買賣雙方一片和諧的景象,在牛熊轉變之後被打破。2012年初,有基金經理對券商研究報告中的專業術語進行另類解讀:研究報告中的「股價回歸理性」、「價值優勢凸顯」,意味著「跌得只剩一條褲衩」、「連褲衩也跌沒了」。這種娛樂化的調侃,從另一個角度凸顯了買方對賣方分析師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有更高要求。根據《新財富》今年的調查,買方認為,未來賣方研究機構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是觀點的獨立性、研究水平的提高與方法創新(圖1)。

 

 

事實上,賣方分析師的獨立性缺失,與買方也不無關係。有分析師坦言,在給上市公司評級時,如果它是某家合作基金的重倉股,就不得不考慮該機構的態度。負面評價不能輕易說出口,直白的獻媚謊言則有損招牌,糾結之下,一些分析師只能從兩者中尋求平衡,在研究報告中添加模棱兩可的表述。不過未來,伴隨A股做空機制的繼續完善和機構更多的做空嘗試,分析師不願給出「賣出」評級的情形可望得到改善。

 

頻繁拜訪不如踏實研究

 

2003年,各券商研究所還側重於內部服務,賣方分析師也偏向於埋頭苦幹做研究,許多買方機構苦於無法得到券商研究所的及時服務。如今時過境遷,中信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10月,賣方機構發佈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數量已達到4.7萬份。作為買方代表人物的基金經理,面臨著每天被大量同質化報告疲勞轟炸的煩惱,如何在海量報告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不啻是一種考驗。

 

以研究能力為根本的賣方分析師,不僅需要外出調研、查閱大量資料,撰寫出優秀的研究報告,還需要把觀點無誤地傳遞到買方手中。在各種壓力下,一些賣方分析師每天在對外營銷上花費大量時間。特別是提供佣金、左右賣方分析師業績考核結果的公募基金,更是得到賣方分析師慇勤的服務,因此,也有一些過度營銷的賣方分析師,被買方指責為銷售員。在《新財富》的調查中,買方表示,最關注分析師的研究能力與水平(圖2),路演、電話會議等服務頻繁度則排名最後。

 

 

歸根結底,分析師要在市場上揚名立萬,還在於做好研究。而好的研究報告要不被埋沒,則需要優秀的賣方服務人員提供主動及時的服務,把其中的精華第一時間呈現給買方。通過多年的探索,大中型券商研究機構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服務流程:其一般會通過多種渠道發送研究報告,在基金公司的分類平台呈現;通過路演或主題報告會,力求研究員與機構投資者面對面深談;通過不定期的聯合調研,幫助機構深入瞭解感興趣的行業、企業。伴隨銷售的進一步專業化,分析師當把更多精力聚焦於研究,寫出觀點獨到、邏輯清晰的精彩報告。■


改革焦點的戲劇性變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897

在近30年時間裡,收入分配問題一直與中國改革相伴相生。

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步,是從打破大鍋飯、鐵飯碗的「平均主義」收入分配製度入手的。從那時起,收入分配一直就是熱點問題,但不同時期焦點也不同。

1996年,國務院曾召開常務會議研究討論收入分配問題,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王春正在會上做了報告,宋曉梧參加了該次會議,他回憶,那次會議已經提到了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收入過高問題。

當時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面臨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轉軌時期的國民收入超分配和國有資產流失等。當時廣泛流傳的學者追問是,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中國如何就從平均主義盛行走到了貧富差距懸殊?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1993年曾借調到當時掛靠在國家計委的國務院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辦公室。他回憶說,當時國務院成立這個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有三項:限制國有企業中工資侵蝕利潤的現象;解決「國民收入超分配」問題;擬定新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方案》。

當時的背景是,1993年放開民營經濟之前,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國有企業。1980年代國有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實行「利改稅、撥改貸」之後,所有者缺位和預算軟約束的體制弊端暴露無遺,造成一方面國有企業普遍虧損,另一方面企業工資收入極高。1990年,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佔比高達53.4%,創下歷史的高點。

「當時很多官員都請客送禮想下海進企業,北京機關事業單位的當時都非常羨慕首鋼公司員工,」楊宜勇說,「他們對象都好找些。」

由於國有企業的利潤不斷下降,政府的財政收入成了無源之水,導致中央財政陷入嚴重危機,以至於兩次向地方「化緣」。直至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才開始穩步上升。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與1990年代相比,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一方面初次分配中,政府財政收入在分稅制和土地財政模式下迅速擺脫羸弱窘境,以年均20%、超過GDP增速一倍的速度連續10年增長,公務員和政府官員重新成為「公眾眼中最幸福職業」。

另一方面,「工資侵蝕利潤」的局面已被人遺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同期企業盈餘佔比則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最為神奇的「逆轉」,發生在1990年代一度難以為繼的國有企業身上。

1998年朱鎔基出任國務院總理後,國有企業進行下崗分流、抓大放小等戰略性調整,逐漸退至電網電力、石油化工、金融、電信、民航等行業。隨著中國經濟「黃金十年」的到來,國有企業在這些領域借助特許經營、准入壁壘、價格管制等行政性壟斷,迅速崛起。壟斷性暴利行業成為收入差距矛盾新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1年,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39.25萬億元,淨利潤從3262.3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7.6%、25.2%。

與這個過程同步的是,2001年之後,全國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超過0.45這條國際「紅燈警戒線」。

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組織的全國居民收入調查發現基尼係數已介於0.48-0.49之間,接近兩極分化的臨界點0.5。城鄉收入差距則接近3.3倍。到現在,他估計情況跟2007年時差不多,約為0.48。

按照國際慣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收入分配狀況會隨經濟發展過程而呈一條倒U形的「庫茲涅茨曲線」,即在農業社會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收入差距會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期,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會逐漸縮小。

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近30年間,收入分配差距之大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且其擴大趨勢還看不到止步的苗頭。

於是,對壟斷行業進行限制,和通過二次分配來調節收入差距,成為新的改革焦點。

2010年7月,在一次收入問題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輝清曾指出,「在經濟起飛階段,一些國家收入差距沒有擴大,最後這些國家成了發達國家。而另一些在此階段沒有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的國家,到頭來一直是發展中國家。」



氣候變遷推動美國玉米種植地帶北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50

在美國的中北部大平原,小麥曾經是最主要的作物,但現在,原本在更溫暖的地域種植的玉米開始不斷的向北推廣,越來越多的北方農民開始轉向種植玉米。

這種轉變當中包含了氣候的變遷,生物科技的進步幫助玉米種子的適應性更強、畝產量更高以及玉米價格高企所帶來的市場力量的推動。

根據北達科特州氣象學家Adnan Akyuz的研究:

更加溫暖的氣候使北達科特州有更長的時間來讓玉米成熟,過去的一百年裡該州的平均溫度上升了2.7度,可種植時間每十年增加1.2天。

從去年開始,玉米就已經開始撼動小麥在北達科特州的主導地位,玉米在那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收。在經歷了今年異常潮濕的春天之後,處於玉米種植帶中的農民正在為春季種植收尾。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在北達科特州預計有410萬英畝的土地被用來種植玉米,這個數字是以創紀錄的高度,同時也是十年前用於種植玉米的土地數量的三倍。但同十年前相比,小麥產量預計會下降11%。

去年從北達科特州出產的玉米佔到美國總產量的4%。高速發展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食物需求以及美國乙醇生產業的擴張拉動玉米價格幾乎達到了歷史正常水平的近兩倍。加之其他穀物的價格高企推動該州農業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根據美國農業部最近可用的2011年數據北達科特州的農場淨收益達到了21.7億美元,比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增長了11%。農業的蓬勃發展甚至引發了用工的短缺。

Steve Fritel在今年春季第一次種植的玉米比小麥多。這名同他的兒子一同種植4000英畝(約合16平方公里)土地的農場主表示:

小麥很賺錢,但是玉米更賺錢。

根據北達科特州經濟學家的研究:

拋去勞動和管理成本,這些北達科特州中北部的農民每英畝玉米的淨利潤為126美元是每英畝小麥65美元淨利潤的近兩倍。

這種轉變的趨勢同樣發生在其他的北部農產區包括明尼蘇達州和加拿大的馬尼托巴省。這些地方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前都不適合玉米的生長,但隨著適應性更強的玉米種子被像DuPont和Monsanto這樣的公司開發和推廣,以及逐漸變暖的氣候都使的在那裡種植玉米開始變得可能。

氣象學家和農學家都表示這是氣候推動美國農民命運變遷的例證。在氣候和農業進步的雙重幫助下,玉米對很多地域來講變成了有利可圖的種植作物。

美國農業部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可能引發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土地侵蝕和降水模式的變化。農業部長Tom Vilsack在本月表示:

這些變化對我們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是我們以前所不曾遇見過的。

目前為止這種氣候變化的對一些穀物種植衝擊還比較小。但這種變化的不斷積累可能會在本世紀晚些時候表現的更加明顯,甚至可能導致美國原本的玉米主產區開始變得不再適合玉米的生產,去年生產了美國17%的玉米的愛荷華州就是一個可能的受害者。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種植玉米的土地總數應與上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過去20年裡農業種植開始以全美規模轉向玉米,這使得在美國用於種植小麥的土地開始減少,但是這種變化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小麥的供給面和價格水平,世界範圍內的小麥供給依然相當充足。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