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12-11-26  TWM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撰文‧方德琳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二○○四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八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二十二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九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二十二K。二十二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二十二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二十二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二十二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二十二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二十二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二十二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5

郭臺銘抱怨大學生動手能力差 工信部部長:請給一點時間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19/1086369.html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李童 陳凱茵)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3月18日至20日在京舉行。在19日上午的“中國制造2025與推進結構性改革”主題交流會上,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向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提問時抱怨,大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差,不願到基層流水線工作,苗圩承認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有專門的規劃,“請郭先生給點時間”。

在嘉賓提問環節,郭臺銘直言,如今的大學教育和工廠里的實踐操作差距很大,富士康招了很多大學生,可他們都不願意到基層流水線工作,“請問苗部長,政府有沒有什麽政策可以鼓勵大學生下基層?”

苗圩在回答時透露,中國制造2025有11個配套文件,其中一個就是《制造業人才發展指南》。

苗圩坦言,如今我國急缺動手能力強的人才,需要他們能夠到工廠、車間去,直接從事生產線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而目前的大學生很多都不具備這種能力。

“所以,我們在教育體制上一定要進行改變,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培養力度,”苗圩表示,中國不需要800萬畢業生都去做工程師、科學家,去研究,“請郭先生給點時間”。

苗圩直言:“如果沒有一批掌握了高技術的人才,中國要想成為制造業強國,將是一句空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32

觸寶CEO王佳梁:裁員不是作秀,創始人請給員工尊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9/162225.shtml

觸寶CEO王佳梁:裁員不是作秀,創始人請給員工尊重
王佳梁 王佳梁

觸寶CEO王佳梁:裁員不是作秀,創始人請給員工尊重

任何企業都會有裁員的那一天,誰知道將來會不會被人落下話柄?

昨天除了馬雲爸爸的文章,被禮物說的裁員內部信意外刷屏了。但凡裁員,大多公司都諱莫如深,溫城輝卻主動自曝家醜,勇氣可嘉。可仔細讀完這篇文章,我卻覺得哪里不對勁。的確,文章的觀點挑不出什麽毛病,創業就是高風險,創業公司需要吸引的就是那些願賭服輸的人才。但讓人不太舒服的是文章的語氣,始終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從某種意義上,裁員可能意味著公司戰略失誤。但在這篇文章里我卻看不到任何真誠的反思。 

在決定撰文前,我糾結了很久。一來,溫城輝是我朋友,大家都是紅杉投資的企業,也時常在微信里相互鼓勵,我很欣賞這位充滿個性的90後創業者。二來,裁員是個敏感話題,這時候出來反駁難免會有種“落井下石”的感覺。說句難聽的,任何企業都會有裁員的那一天,誰知道將來會不會被人落下話柄? 

但思索良久,我還是決定寫些東西。因為我擔心這篇文章會讓很多人對創始人產生誤解,甚至造成員工和管理層的對立,我不想背這個黑鍋。所以作為創始人,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站出來說兩句。

01

為了證明這不是一篇黑稿,先從自黑開始。在前年的觸寶年會上,我做了一場激情演講。當時我們剛完成紅杉的C輪融資,我的大意是要淘汰那些混日子的人,激發大家的創業精神。我自以為那是一場成功的演說,卻發現一些原本非常積極主動的優秀員工反而開始懈怠,甚至紛紛離職。 

半年後和一位老員工聊起這件事,他的反饋讓我吃驚。他說那場演說讓很多員工產生了誤解,認為是公司對自己的不信任。特別令人意外的是,我的本意是針對那些業績不達標的員工,卻打擊了優秀員工的積極性。回想起當年的演講,我的口吻和溫城輝的文章不乏相似之處。充滿霸氣,強調價值觀,卻缺乏尊重。 

02

說了失敗的例子,再說一個成功的案例。當觸寶的海外業務高奏凱歌時,我們被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告上了法庭。高達幾百萬美金的訴訟費用,APP隨時可能被下架,公司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究竟是否把這個壞消息第一時間告訴團隊,創始人內部也發生了分歧。 

最終我們選擇了坦誠相對,召集了公司的所有Lead,告訴大家我們面臨的危機,並坦言需要大家的患難與共。出乎意料的是,那一年沒有任何骨幹離開,所有人都非常團結。後來我們奇跡般地打贏了官司,公司也迎來了快速增長。回想當時如果封鎖消息,反而會讓人產生各種懷疑和顧慮,結果可能也不會那麽美好了。 

03

作為創始人,當然希望公司成功,不僅僅是為自己,也為投資人和員工。為了快速發展,畫餅、打雞血、甚至洗腦式的激勵是不可避免的,可有時候做過頭了會適得其反。員工不是傻子,大道理每個人都懂,說多了就讓人覺得假。更重要的是,優秀的員工都有獨立思考,更需要尊重。當你站在一個居高臨下的角度去說教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又是套路! 

如何做到有效的激勵,這是一個很難的課題。說實話我自己在這方面也走了不少彎路。但現在回想起來只有兩點,真誠和尊重。大部分優秀的人才,除了薪水回報,更重要的是獲得一種認同感,甚至他們對薪水的在意也是源於認同感。當創始人把員工放在對立面,他們也就失去了這種認同感。 

04

我很贊同溫城輝文中提到的一個觀點,即創業公司里,不是老板和員工的關系,而是戰略同盟關系。但既然是同盟,就需要有平等,有了平等,才會有尊重。 

我要求下屬做到的,我也必定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我們目前400人規模,我至今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坐在一個普通工位上,每次遲到也都會在各個微信群里報備。在我眼里,創始人和其他員工一樣,都是創業者,是同盟的關系。 

對於那些動不動對員工頤氣指使的老板,我想說一句,你的員工並不一定比你差,他們只是在積累經驗。將來的某一天,他可能也會創業,甚至做出一家偉大的企業。能平等對待每位員工的老板,才具有真正的領袖氣魄。 

05

可能我誤解了溫城輝的本意,也可能他本就是一名特別尊重員工的創始人。這篇文章采用了極端的觀點,或許是為了激勵那些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或許只是一場話題營銷。我不知道90後會不會較真,但作為80後,我還真是較真了。我擔心這篇文章會讓很多人和我一樣產生誤解,誤解創始人的動機和初心。 

創業維艱,創始人如果真要獲得員工的理解和認同,那就最好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張狂,多一點尊重。 

最後,也祝願禮物說轉型順利,創業成功。

附:禮物說創始人溫成輝內部信:

微信圖片_20170329102441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23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請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18/163664.shtml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請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王利陽 王利陽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請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創業者呆,還是投資人傻?

如今世道選擇圍觀吐槽指點江山的聰明人太多,所以我們自媒體行業才會盛況空前,這似乎導致了現在很多創業者都容易被當成“呆子”或“騙子”看待,進而那些投了“呆子”或“騙子”的投資人被當成傻子。對於共享雨傘這件事,到處都是反對的聲音,但還是有人做了,也有人投了。

195545528485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創業者呆,還是投資人傻?

放在兩年前,共享雨傘這個事,沒有人敢做,更沒有投資人敢投,但如今市場環境變了,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不斷刺激著整個共享市場,所以現在才有人敢創業挑戰這件99%的人都不看好的事情,同時也已經有投資人參與進來,而且市場中的共享雨傘項目還不止一家,投資機構也不只一家。

創業本就是高風險的選擇,而共享雨傘更像是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不過既然有投資人選擇了共享雨傘,肯定也有他們的考量,早期天使投資做的是以小博大的事情,如今有好幾家共享雨傘公司都拿到了數百萬的投資,說明投資人對這個市場很有期待。如果投資人都是盲目的搶投熱點的共享項目,那共享籃球也早該出現多家創業公司和投資人了。

共享單車早期沒人願意投,現在卻有巨額資金搶著投,共享充電寶至今也沒被主流輿論所接受,但仍不妨礙有更多的資金在加註。創業與投資本就有許多不確定性在,創業者不呆,投資人也不傻,既然他們願意嘗試做共享雨傘,而且又不影響大眾利益,反而給一些有需要的人帶來方便,這也沒什麽不好的。

195551370027

雖然市場很難買賬,但不妨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當然,回到市場層面,共享雨傘是否有未來還得看市場買不買賬,目前來看,這個需要看天吃飯的項目暫時還不能獲得主流輿論的支持。大家不看好的基本原因很簡單,市場需求小,使用頻次低,產品易丟失,設計不實用,管理成本大,盈利能力差,競爭門檻低,押金設置高,收費不合理,融資難持久。

這麽看下來,共享雨傘確實不怎樣,但就如我前幾天寫到的《共享經濟創業:造風者與追風者》,若是一個連續創業者,他們中有些人會在追著風口跑的過程中尋找機會,也有人會選擇“等風來”,等待下一個適合他們的創業機會,而在共享經濟這個風口上,共享雨傘確實是一個還算不錯的選擇,至少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確實偶爾會出現這樣的需求,而且技術門檻也不高,還有資本願意參與進來。

如果從自媒體的角度,我肯定也不看好共享雨傘,因為在基本面上不符合市場分析的邏輯,但作為一個同樣在共享領域創業者,我必須要支持這個項目,機會就是在別人不看好中出現的,另外若是以一個出門不喜歡帶傘的普通用戶看待這件事,我會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沒準哪天真會用到它。

195555158744

輿論不認可是好事,過渡融資只會毀了共享雨傘

其實,主流輿論不看好共享雨傘反倒是好事,我在前幾天《共享經濟風口上的創業者,需如履薄冰般》一文中就討論過類似問題,如果大家都看好這個市場,反倒會短時間吸引大量資本聚焦,這就必將導致市場競爭迅速升溫,而各公司為了爭奪份額,會無所不用其極,用不了多久就會透資市場的認可度,並讓用戶養成惡劣的使用習慣,如此反倒會毀了共享雨傘的發展潛力。

共享雨傘市場還處於初期探索期,過早的湧入大量資本將是共享雨傘市場創新的毒藥。可共享雨傘這件事,沒有資本加入,也無法產生規模效應,所以各家公司也都在積極的尋找投資,其中有些公司也努力的在輿論媒體中刷存在感,例如雨傘當拐杖,為雨傘加入MP4功能,一天之內丟失了多少把雨傘等,這些都是在炒作吸引輿論關註。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點公關意識的共享雨傘創業公司都懂得制造話題來博取輿論媒體的關註。這麽做雖然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不看好共享雨傘的項目,但同時也可讓一部有想法進入這個市場的人望而卻步,更主要的是投資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被被媒體的判斷所影響,只要被投資人關註到了,而且自身的數據好看,輿論看不看好沒那麽重要。

共享雨傘未必是一條死路,只是市場價值被高估

共享雨傘真的就一點機會都沒有麽?不見得,得看我們怎看這個市場,忘帶傘的情況確實存在、不習慣帶傘的人也有,在沒有共享雨傘的時候,他們可以選擇等雨停了或者雨小了再走,也可以蹭別人的傘一起走到公交或地鐵站。這麽看的話,共享雨傘對它首要的目標用戶而言都不是剛需的存在。

但這並不能表示共享雨傘就一定沒人用,如果有共享雨傘,對於下雨天沒有傘的人也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可以隨時自在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從基本面來看,中國市場的潛在用戶足夠多,每年擠出上千萬的市場規模還是有可能的,可要想獲得更大的市場,就需要逐漸培養更多的用戶養成出門不帶傘而選擇共享雨傘的使用習慣。

從媒體報道的內容來看,確實有共享雨傘的創業公司抱著讓更多用戶以後出門不帶傘的願景(幻想)在做這件事,因為只有達到這種程度共享雨傘才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可即便如此共享雨傘的市場空間也不會太大,因為用戶對雨傘的痛點需求根本不夠痛,共享雨傘更適合作為一個補充者的角色存在,而是不是主導者。

區域化變點域化:讓無序變有序,讓失控變可控

共享雨傘不適合模仿共享單車“區域化”的經營思路,在某一塊區域投入大量的共享產品,共享雨傘前期更應該選擇“點域化”的經營方式,在定點借就到定點還,讓無序的產品流動變得有序,讓業務在可控範圍內。

如果是點域的經營思路,就只需先在用戶每日有來有往的辦公區、學校等場景布點,第一天走時“借”,第二天回來時“還”就好了,這種經營方式更加有序,更節省人力成本,經營方只需定期檢查雨傘質量,及時維護更新就可以了。至於模仿共享單車的無樁共享雨傘,會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共享項目的成本一定要低,不能為了讓用戶絕對的方便,就不斷增加自己的經營成本,需要根據發展階段做權衡。

最關鍵的是,共享這個事情,不只是在選場景,同時也在選用戶,不是每一個場景都有價值的,更不是每一個用戶都是必要的,在共享單車市場就有很多不理性用車的人,處於初期階段的共享雨傘承受不了那些惡意用戶。

此外,由於是低頻非剛需,共享雨傘的市場回報周期會比較長,這就要先做到控制成本最低化,共享雨傘沒有共享單車命,千萬不能得了共享單車的病。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