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忘了資本開支的意外下滑 你該關註的是前值修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77

在7月的耐用品數據中,商業設備訂單的意外下降是唯一的汙點。投資者應該關註的不是商業設備訂單的下滑,而是6月數據的大幅向上修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美國扣除飛機的非國防資本耐用品訂單月環比下降0.5%,低於增長0.2%的預期。

盡管環比下跌,但該數據的前值由增長1.4%上修至增長5.4%,創下2011年1月以來最大上修幅度。

在過去6個月間,資本開支訂單同比平均增長14.9%,為2013年6月以來最強。出貨量同樣強勁,同期攀升10.8%,為2011年底以來的最佳表現。

彭博新聞社援引加拿大皇家銀行美國資本市場資深分析師Jacob Oubina稱,

6月數據的大幅上修表明,進入下半年,資本開支表現良好。現在的一切數據都表明,下半年的資本投資將優於上半年。

Oubina正確預測到了7月商業設備訂單的下降。

受到波音公司飛機訂單激增的影響,耐用品訂單7月增長達到了創紀錄的22.6%。更重要的是,美國商務部將上月的數據從0.7%上修至2.7%。

7月耐用品訂單的增長還受到了機動車輛及零件訂單增長的推動,這使得接下來的資本開支交付前景有所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15

想投資大眾點評?更應該關註它的美國版——Yelp 小馬博識--估股網

來源: http://xueqiu.com/1930109830/33259337

相信大多數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都用過$大眾點評(DIANPING)$ ,除了體驗過它的服務以外,還需要了解一下它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運營數據:

*   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7億,點評數量超過4200萬條,收錄商戶數量超過1000萬家,覆蓋全國2300多個城市及美國、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爾代夫、毛里求斯等近百個熱門旅遊國家和地區;

*   月綜合瀏覽量(網站及移動設備)超過80億,其中移動客戶端的瀏覽量超過80%,移動客戶端累計獨立用戶數超過1.8億;

*   目前除上海總部之外,已經在北京、廣州、天津、杭州、南京等130座城市設立分支機構。

從大眾點評於2013年開始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今年2月接受騰訊入股20%並達成戰略合作以及年中有外媒報道大眾點評正與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商議赴美上市事宜等“蛛絲馬跡”,基本可以推測大眾點評的招股書應該很快出來。我們都知道,雖然大眾點評的用戶很多,但僅局限於中國;雖然用戶的點評真不少,但點評的質量要麽就不高,要麽就不知道是不是“水軍”,如果告訴大家有一家公司除更加國際化以久,評論的質量更高,而且還已經開始盈利了,是不是覺得應該認識一下?

Yelp

美國版的“大眾點評”——$Yelp(YELP)$ ,在國外真可謂是殺人越貨,旅遊居家之必備APP,它的普遍程度及市場地位?從“Yelp”已經在國外變成一個動詞(相關案例可以參考Facebook)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它在用戶中的地位;同時對於點評網站而言,最主要是就是用戶範圍以及點評質量(這是構建生態圈最重要的兩個參數),對於截止至2014年三季度運營數據如下:

*   美國地區及國際地區活躍市場分別達61及66個(於每一個當地市場雇傭一名社區經理以運營);登記入駐當地商戶188.6萬,其中活躍當地商戶數量達8.6萬;

*   獨立用戶達1.39億,其中移動端獨立用戶達7,344萬,移動端獨立用戶占比由2013年一季度的39.4%攀升至52.7%;累積評論數量由2010年一季度的1,024.4萬增長至6,659.2萬條;

*   由於國外的用戶(尤其是美國用戶)更喜歡寫評論,所以評論的質量(評論詳細程度、真實性)更高;(相關案例可以對比美國亞馬遜與國內電子商務網站圖書頻道的評論)。

可以看出,該公司擁有強大的本地內容、與機構(和中小企業)之間的良好關系、以及覆蓋範圍廣泛的用戶人群,已經構建了一道厚厚的護城河。

除具備護城河以及,我們認為該公司還有以下投資亮點:

l 潛在的被收購對象:今年以來美國互聯網再次興趣並購潮,高盛曾預測稱多家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可能會成為並購目標,其中Yelp所具備的內容、與機構的關系以及用戶群對於在線廣告和旅遊公司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資產(參考:$Priceline(PCLN)$ 於今年6月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餐飲預訂網站運營商OpenTable,溢價高達46%);

l 移動端在線廣告增長潛力巨大:據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的一份報告稱,美國市場移動端廣告業務將於2018年增長至284億美元,占總體廣告市場的85.9%(目前占比約為39.5%),其中Yelp所占市場份額將由2013年的1%上升至2016年1.9%(即假設2016年美國市場移動端廣告收入達到200億美元,Yelp僅移動端收入將達約3.8億美元,而前4個季度Yelp營收僅3.38億美元,移動端獨立用戶數量僅為52.7%);另一個參考標的為旅遊業的點評公司Tripadvisor,該公司營收由2008年2.98億美元增長至9.45億美元,而Yelp2013年營收僅為2.33億美元;

l 已實現盈利且財務數據不斷優化:Yelp於2013年第二季度實現EBITDA為正以後,於2014年二季度實現盈利274萬美元,雖然凈利潤率很低(2014年二、三季度分別為3.1%及3.5%),但考察其2010年起各個季度數據顯示,除產品研發費用呈現增長態勢以外,市場營銷及行政費率占比均大幅下滑(分別由73.2%下滑至53.2%,由33.8%下滑至14.8%)。考慮到公司的高成長性(2011年起各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率介於60% - 80%),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司將有效降低各項費率占比,凈利潤及凈利潤率亦將大幅提升。

估值:

該公司股價自2012年開始啟動,自2013年披露二季度實現EBITDA轉正後更是大幅跳升,於2014年3月更觸及高點101.75美元,而後於2014年5月觸及52周新低(49.11美元)後持續反彈至82.5美元後,再次回調至58.09美元;

通過我們的DCF模型(自由現金流估值模型),假設至2023年營收達到19.46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23.6%),凈利潤率上升至10.4%(Tripadvisor2013年凈利潤率為21.7%),折舊攤銷、資本開支及股票激勵補償占比分別保持在4.6%、7.5%及11.0%,WACC及潛在永續增長率分別為10.04%及5.3%,得出基本每股價格約為50美元(不考慮被收購的因素), 與當前價58.09美元僅相差16.18%;

基於股價走勢以及估值模型,我們有理由相信50美元就是它的底,建議加入觀察名單,待進入合理價格範圍可買入。若有興趣可以到小馬博識學習頻道購買並下載【Yelp】現金流折現估值模型http://www.ponywise.com/pages/course/144,通過調整得出您自己認為合理的估值。@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69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 投資者今晚應該關註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69

Forbes

繼上周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於今日落幕。對於即將發布的會議公告,投資者應該關註些什麽呢?

高盛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傳遞信息通常與政治局會議一致,盡管偶爾會有小幅調整。政治局會議宣布的“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奠定了2015年整體宏觀政策的基調。

該投行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14 年的7.3%放緩至7%。由於政府會試圖在支持增長和推進改革之間取得平衡,明年經濟形勢很可能重演今年走走停停的局面。增速放緩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意味著2015 年通脹率將表現溫和,但中國基本不存在直接陷入通縮的風險。明年上半年可能會有一次小幅降息以及降準,但是不太可能步入大幅降息周期。

申銀萬國在本周發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中指出,預計新常態將成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守住底線、加速轉型將成為新常態的具體體現。預計增長目標將下調到7%,赤字率將上調到2.5%-3%。盡管積極財政穩健貨幣的提法不會改變,但為應對經濟下滑政策實質上都會進一步寬松。

該券商還表示,增長搭臺,改革唱戲,預計2015 年將集中推進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戰略的落實。

通過高盛對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點評和申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華爾街見聞將帶你提前看到改革和政策的風向標:

首先,政治局會後官方聲明顯示政府將在2015 年重點完成以下任務:

1.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 要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大眾創新;提高農業產業效率。

3. 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

4. 改善民生,更加關註低收入人群和重視就業,以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5. 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抓好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落地。

6. 釋放內需潛力,促進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高盛認為,以下兩句話為2015年奠定了整體宏觀政策基調: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意味著政府承認潛在增速有所放緩,特別是考慮到政府在增長和通脹率之外更加重視其他因素。在這些因素中,實現結構性再平衡、控制風險(包括與杠桿率水平高且不斷上升相關的金融風險)以及控制汙染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經濟放緩應該以一種受控且漸進的方式展開,而非驟然大幅減速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一新近出現的溫和措辭值得關註。雖然有關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描述依然是“穩健”和“積極”,但是實際政策立場並沒有被這些泛泛表述所嚴格框定。近期的降息舉措就清晰地表明政策立場已然調整。雖然這遠非決策思路出現了徹底改變,但是整體來看明年的政策或許會比今年更具支持性。

高盛在本周的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中也更詳盡地表述了對經濟的看法:

我們預計2015 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14 年的7.3%放緩至7%,因為潛在增速放緩、信貸增長減速以及來自房地產市場調整的不利影響。由於中國政府試圖在支持增長和推進改革之間取得平衡,我們認為明年的經濟形勢很可能重演今年走走停停的局面。我們認為一季度尤其可能再次面臨增長的下行壓力

不過,我們認為整體而言2015 年更加有利於新領導班子推進改革,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第一,外部環境可能為增長帶來更多支撐:因為明年或將有更多發達經濟體迎來經濟複蘇、全球流動性保持寬松而且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第二,我們認為中國官方增速目標可能下調至7%左右,減輕了政府推行短期周期性政策放松的壓力。

增速放緩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意味著2015 年通脹率將表現溫和。不過,我們認為中國基本不存在直接陷入通縮的風險,因為決策層會在增速和通脹顯著放緩的情況下迅速采取行動。我們預計利率將保持在低位,預計明年上半年進行一次小幅降息以及降準(以抵消外匯占款走低的影響)的可能性超過五成,但是不太可能步入大幅降息周期。

我們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基本持穩(但有效匯率可能小幅升值),因為政策放松的重點在於支持內需。不過,明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可能再度面臨溫和貶值的風險。近期中國股市上漲符合我們策略團隊的預測,該團隊認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是緣於中國家庭資產再配置和海外投資者資金流入的流動性增長有望在短期內為中國股市帶來提振。

增速穩步下降:

圖片1

降息之後增速往往顯著回升: 

圖片2

反腐力度較大:

 圖片3

近年一季度經濟表現疲軟:

 圖片4

 

然後,是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小組本周發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改革和政策風向標。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12 月上旬或中旬召開,會議將對2014 年經濟形勢作出總結,對2015年經濟目標作出闡述,對來年經濟政策及重大改革作出部署。預計新常態將成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守住底線、加速轉型將成為新常態的具體體現。預計增長目標將下調到7%,赤字率將上調到2.5%-3%。盡管積極財政穩健貨幣的提法不會改變,但為應對經濟下滑政策實質上都會進一步寬松。增長搭臺,改革唱戲,預計2015 年將集中推進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戰略的落實。

預計經濟增長目標將下調到7%。由於地產投資回落,2015 年經濟增長將會承壓,預計會議將會強調經濟下行風險。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估計經濟增長目標將會下調到7%左右。通脹目標預計在3%,實際通脹將低於這一數據。M2 目標預計為12%左右。需要提示的是在金融脫媒的情況下M2 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只是因為沒有更合適的指標替代,才按照慣例列示。對於貨幣政策我們更應該關註價格工具。

財政和貨幣雙松。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提法已經連續四年,我們估計明年這一定調仍然不會變化,但實質都將更為寬松。預計財政政策將繼續積極,赤字率將上調到2.5%-3%;貨幣政策將處於“穩健”的上限,即實質上的穩健偏寬松的狀態。此外會議可能會重提“綜合運用利率、匯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為降息降準預留空間。基於不同的政策操作邏輯,我們認為2015 年至少有一次降準和降息,如果需要降息的次數可以達到3次,降準的次數可以達到6次。

五大改革有望有實質推進。以改革開放來推動調結構將是一個現實思路。預計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戰略的將成為轉型的重點。關於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土地改革我們已有專題報告做了詳細闡述。公用事業價格改革的主要領域是醫藥能源交通環保,價格放開有助於引進新的投資者;金融改革重點是打破剛性兌付,推進普惠制金融、資產證券化、資本項目開放,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

關註會後會議精神的落實和部署。一般來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經濟增長目標等數字並不會直接在會議公報中公布,其確認要等明年兩會前後,所以我們提示還要關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作為會議精神落實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等一系列會議,以更準確地把握政策的蛛絲馬跡。

 圖片5

圖片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77

把握牛市節奏,該關註哪些指標?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0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2-13 11:04 編輯

把握牛市節奏,該關註哪些指標?
作者:格隆匯 天晟

導讀:“風來了,豬都能飛”。可是風什麽時候會停?對於牛市的進程,有沒有一些具有參考意義的指標或者數據,而不是完全的憑感覺?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會員天晟的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風來了,連豬都能飛上天。”是的,最近這風與豬的理論在股市很流行。這一波瘋牛行情中,不少投資者眼瞅著風把豬甚至連大象都吹得老高,自己卻滿倉踏空,心里那真是煎熬啊。可是,風也有停的時候,風停時才發現自己只是處在虛無縹緲的空中,飛的越高跌的越慘,因為畢竟,“會飛的豬”是極少的。這不,12月9日那天,風還在可是卻沒料到是從上往下吹的,大部分豬都被卷進了狼口,於是一片哀鴻遍野,慘目忍睹。

段子講到這,其實我想說的是,隨著大盤指數的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已感受到了牛市的來臨,然而突如起來的牛市讓許多投資者看不明白,尤其在經過129大跌之後,不少投資者經歷了從滿倉踏空到滿倉套牢的悲劇歷程,這時,大多數投資者都在思考這一問題:為何牛市來了,我卻總是踏錯節奏,看不清方向?

市場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多數人對政策的變化都異常敏感,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三位大佬的舉手投足都會引致不明真相的群眾細細觀摩和揣測。這不,12月10日便有傳言說國開行放水4000億,而且由於CPI同比僅1.4%的增幅讓市場人士估摸著也許最快本周就有降息降準政策,雖說都是猜測,但這樣一個敏感時期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具有強大的擴散效應,這不,大盤下午直接拉了近3個點,真有如春風撲面暖人心啊!

話說回來,政策當然重要,但妄加揣測畢竟不靠譜,況且就算猜對了政策也不一定解讀對了市場變化,再加上市場傳言滿天飛,這也難怪普通投資者無所適從了。那麽,換個角度思考,既然政策不好解讀,何不嘗試來讀懂數據呢?畢竟,數據是死的,是騙不了人的。

下面,讓我們分別從宏、微觀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看,牛市里你可能需要關註和跟蹤的那些指標。

一、經濟指標:GDP增速、自由流通市值/M2、CPI、PPI、PMI

1、GDP增速與上證指數走勢


上證指數與GDP增速變化並無明顯的相關性,但在一定時間段內要麽呈現正相關性走勢,要麽呈現負相關性走勢(1994—2000年與2000—2004年上證指數與GDP增速走勢變化負相關,而1992—1994年與2004年—2014年7月份上證指數與GDP走勢變化正相關,2014年7月份至今,GDP同比增速呈下降趨勢,而上證指數從2050點漲至2950點,走勢再次背離,並且可能繼續延續)。

2、“上交所A流通市值”與“M2”走勢

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洪灝研究發現中國市場表現通常受限於一個簡單的比率——自由流通市值/M2比率。當這個比率升逾15%時,市場普遍見頂回落。盡管有時比率能超越15%的水平,但市場最終回天無術。因此認為資金流動性決定著中國股市的表現。

為什麽是15%?

1)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儲戶調查,近年來中國家庭將其總資產的10%至15%分配在股票中。例如,2007年牛市的時候,股票占資產配置的15.4%。2008年為5.9%,2009年市場複蘇時為11.5%。

2)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於2007年至2010年間,股票占美國家庭資產分配比例的14%-19%。15%的資產分配比例很可能與家庭的風險偏好息息相關,因此在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變化。

3)該比率在2007年10月、2009年7月、2012年2月及5月股市見頂時均達到15%左右。

3、PMI、CPI、PPI與上證指數走勢

一般而言,PMI(采購經理指數)是反映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當PMI大於50且具向上運行趨勢時,表明經濟運行良好,指數也將同步向上。然而,近期出現背離走勢。

一般而言,當CPI同比增幅大於等於5%,有升息壓力,因此指數有向下運行趨勢;當CPI同比接近1%時,有通縮壓力,因此貨幣政策有寬松動力,指數有向上運行趨勢。而PPI波動則相對較大,CPI與PPI走勢與上證指數較為同步,但都有一定的滯後。

二、技術指標:融資余額、股指期貨持倉、新增開戶數、市場人氣指標(每月日均換手率,分母為上證A股流通市值)、盈利收益率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之比  

1、融資余額、股指期貨持倉、新增開戶數

先來看一組數據:

1)12月5日當周,兩融市場的融資融券余額已經達到8882.47億元,季度融資余額增速為8%,創出歷史新高。12月8日,兩融余額突破9000億元,達9160.02億元,較今年6月底4034億元融資余額增長一倍多。一個交易日凈買入額269.18億元,單日放量明顯。

2)近期,散戶資金湧入A股市場,新增開戶數量創年內新高,11月24日至12月5日,日均新開股票賬戶9.7萬戶,12月5日新增開戶數達17.97萬戶,而今年前11個月日均新開賬戶僅為2.9萬戶。此外,中登公司的數據顯示,上周A股新增開戶數環比大幅增長,單周開戶數接近60萬,創下近六年以來新高。而在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當年A股的開戶數為3422萬戶,平均每周68萬戶。也就是說,上周的新開戶數已接近2007年大牛市時的水平。

3)截至12月2日,股指期貨持倉較去年年末增加約75%。

看了上面這些數據,明眼人都知道,是的,牛市來了。從融資余額、股指期貨持倉和新增開戶數的一天天增加(見下圖),明顯可以感受到牛市的氣氛一天天到來,現在只要這種狀態能夠持續下去,相信牛市也將繼續走下去。

1)融資余額及增速


2)新增開戶數

3)國泰君安IF1412合約持倉變化


2、市場人氣指標(每月日均換手率,分母為上證A股流通市值)

近期市場人氣急劇上升,每月日均換手率由2014年6月份的0.49升至當前的2.82,人氣的上升真是指數走牛的基礎。

3、“盈利收益率(E/P)”與“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比走勢

先來了解下E/P指標,即盈利收益率(Earning Yield)= 盈利/股價。盈利收益率其實與股息率頗為類似,僅僅是將股息率分子上的股息換成盈利,便是盈利收益率,因此,其實帶出的意思亦相似,盈利收益率主要是比較盈利相對其股價的表現。大多數讀者對盈利收益率可能頗為陌生,不過,如果你嘗試將其分子分母倒轉,便會發現非常熟悉,其實就是市盈率(PE Ratio)的另一個版本。   

關於盈利收益率的意義,我們來從下面一段格雷厄姆的訪談中了解一下,相信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你一定會感興趣的。

巴特勒:我總是認為,我們用每股股價除以每股收益的市盈率,而不是用每股收益除以每股股價的盈利收益率作為標準真是太糟了。明白一只股票的盈利收益率是2.5%的實際意義,要比認識到同樣這只股票的市盈率是40倍的實際意義要容易多了。

格雷厄姆:是的。盈利收益率的概念更加科學,也是一個更合乎邏輯的分析方法。

巴特勒:如果分紅比率約為50%,那麽你可以用盈利收益率的一半來大致推斷未來可長期持續的紅利收益率。

格雷厄姆:是的。基本上,我希望股票投資的盈利收益率能夠達到利率的兩倍。但是,在大多數年份,利率低於AAA評級債券所支付的5%的利率。因此,我制定了選股標準的兩個上限。即使利率低於5%,市盈率最高上限倍數仍為10倍。另一個市盈率最高上限倍數是7倍,即使現在的AAA評級債券超過7%。因此,一般來說,我買入股票的時點是在股票盈利收益率將會達到AAA評級債券利率兩倍的時候,最高市盈率倍數在7倍到10倍之間。我的研究就是基於這一標準形成的。去年我在芝加哥榮獲了莫羅道夫斯基(Molodovsky)獎。

巴特勒:看來,你的這項研究已經基本完成了。

格雷厄姆希望股票投資的盈利收益率能夠達到利率的兩倍,並且市盈率小於10倍的股票。以此標準應用在A股市場上,那麽也許上證A股的銀行股比較符合(上證A股/國債=2.16),當然還有其他股需要發掘。

最後,只想說:牛市來了,我們不妨跟蹤某些數據、指標的變化來理解牛市的進程,掌握牛市的脈絡,與其毫無頭緒、無所適從的猜測牛市到頂還是繼續,不如靜下心來研究市場指標變化,這樣,當風再來時,你也能找到一頭“會飛的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38

如果關心未來的話,應該關註哪四個領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6.shtml

導讀 : 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時光飛逝,2016年已悄然過去一個多月。在一切都在迅速叠代的技術領域,忘掉過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譬如,2014和2015年被不少科技行業視為元年,如今這些技術邁向了新的一年,它們也許不再令你驚奇(技術的一個經典定義就是:所有你出生後的新發明),卻正遵循著自己的節奏進化。站在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不妨展望一下今年可能會有突破性創新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服務。嗯,正如一位科技專欄作者所說,判斷一項技術的短期發展並非難事,因為就像凱文凱利所言,技術正以“進托邦”方式演進,科技從業者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

無人駕駛:技術更新,尚待普及

先說去年頻繁登上科技頭條的無人駕駛。

可以肯定,2016——以及未來幾年,這項綜合性技術將日趨成熟。這個領域的玩家也在頻頻進行技術更新,譬如最大玩家谷歌不久前就發布報告稱,其無人駕駛汽車車頂剛剛配備了最新版的激光雷達傳感器,以提供完善的氣象信息,讓汽車在遭遇狂風暴雨等天氣時能自動停車,同時他們也正在收集各種天氣數據,讓無人駕駛汽車足以應對冰雹和暴雪等極端天氣。

此外,深度學習也許將與無人駕駛產生更多嫁接。去年年底,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就用深度學習研發出兩種能讓汽車“看路”的系統:一個叫SegNet,可實時對道路情況拍照,並將道路上的物體分為12類,如路面,路標,人行道建築,可大大降低如今昂貴感應器的成本;另一個系統則可在GPS失效時識別出使用者的位置和方向。當然,一切技術進步的指向無疑是更加安全——在可預見的未來,更是在“9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人類錯誤操作帶來”的無奈事實下,無人駕駛更安全的結論將逐漸成為共識。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仍非常開放的市場,今年的玩家也許會越來越多——你知道,各大傳統汽車品牌早就宣布幾年內推出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至少用自動駕駛來過渡)。而與之呼應,圍繞產業周邊的軟件方面也會有更多新勢力,像黑莓這樣的玩家將更好地填充這個市場。

不過,歸根結底,人類交通是一個複雜體系,註定摻雜不少與技術無關的問題,所以關於其附帶的倫理爭議仍將持續——但趨勢不可違,不久之前,代表奧巴馬政府的美國交通部部長宣布,未來10年將計劃投入近40億美元用於測試和開發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監管條例,使它能在各州通行。

無人駕駛的普及不在2016,但也只是時間問題。就像雷·庫茲韋爾所說:“考察技術影響時人們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驚奇和敬畏,認識到技術解決人類社會多年痼疾的能力;隨後是恐懼,因這些技術將會帶來全新威脅;此後,我們希望隨之而來的是找到一個唯一可行的,負責任的路線,設定一個審慎的方針,既可以實現技術的潛能,又能使威脅可控。”

虛擬現實:手機將成為布道者?

盡管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那一輪虛擬現實的潮起潮落之後,人們對這項技術的認識更為客觀,但你得承認,它離主流設備又近了一步。Oculus Rift,索尼Playstation VR和HTC Vive的紮堆上市,讓VR粉絲對2016年無限向往。

毫無疑問,“VR+其他行業”甚至稱得上是“互聯網+”的技術分支,新的一年,其應用場景將延伸至各個領域:網絡會議,媒體展示,直播,醫學和其他困難專業培訓,健身,新聞,教育,旅行……或許可以說,人類在嫁接VR這件事上只有想象力的邊界。

當然,於大多數普通用戶,“內容為王”永遠是對的。其實VR發展和電影挺像的,最早VR上那些demo和1895年人類最早的現代電影之一《火車進站》(只有50秒)多麽相似。好在就在此刻,一些頂尖人才正在為Oculus Rift等設備開發遊戲,所以有不少樂觀者就認為,2016年VR會有一款殺手級遊戲。就像美國“矽谷虛擬現實”主要發起人Bruce Wooden所言:“男性大型PC遊戲玩家——尤其那些擁有遊戲電腦和三個顯示屏的玩家將會是最初一批購買虛擬現實設備的消費者。”

不過,除了內容,高昂成本帶來的設備短板,也是現階段制約VR發展的瓶頸。英偉達公司不久前曾預測:2016年,大概只有1300萬臺個人電腦具備支持VR設備的強大的圖像處理能力,這還不到全球個人電腦的1%。所以總體而言,若想成為人類下一代大型計算機平臺,虛擬現實可謂任重道遠。

當然,至少在2016年,VR設備倒是有個近在眼前的解決方案:手機。據業內數據統計分析公司SuperData預測,今年人們在VR軟件和硬件上的花費將達到51億美元,不過大多數將花在Google Cardboard這種仰仗智能手機的“簡易設備”上,所以說,更大的可能是,未來幾年,智能手機才是VR從早期接受者走向普及的布道者。

嗯,如果說虛擬現實的終極發展是與參與到人類意識的構建,與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極大豐富人類經歷,那麽站在今天的視角,虛擬現實還處於黎明前夕——看看它總與“科技急先鋒”的色情內容綁定在一起便知。

即將“消失”的可穿戴設備

英國投行GP Bullhound最近發布了對2016年技術發展趨勢的十大預測,其中一條即是:以數字化健身與可穿戴技術為表現的“量化自我”運動,在移動設備,大數據,社會化媒體的催化下,在公眾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背景下,今年將會從小眾進入主流。

你得承認,2015年可穿戴設備還處於非常幼弱的階段,不過是對少量基本生命表征的監測——幾乎可以肯定,在行業縱深度上,伴隨著可穿戴醫療產品的相對成熟,2016年將增強整個產業的技術含量,換句話說,開始收集更多具有臨床價值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曬步數這種社交價值的數據。舉例來說,谷歌就在研發測血糖的便攜工具,最新一款三星手表諜照也將表盤設計成可拆下來貼在胸口,如聽診器般單獨使用。除此之外,能監測更多維度的芯片升級也成必然,譬如三星就在不久前宣稱將發布業內第一款生物處理器“Bio-Processor”,可監測身體脂肪,骨骼肌質量,皮膚溫度和皮膚應力狀況。

其實,關於2016年可穿戴設備趨勢,我更想談的是它與其他行業的橫向嫁接。

我個人始終對只為監測數據就將一個別無它用的手環戴在手腕的行為表示懷疑。事實上,也早有業內人士指出,可穿戴不應是一個單獨品類,所以有種可能是,也許在2016年“可穿戴”這個詞將伴隨著冗余,流露出更大的無力感。《連線》雜誌網絡版也在不久前撰文稱,“可穿戴設備”一詞將逐漸淡出,而集成科技元素的日常服飾和用品將會無所不在,“只要低下頭看看你身上正穿著的所有一切,就能知道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嗯,科技不喜歡以擾人的方式出現,盡管過去一年,這個世界的可穿戴設備更好看了,但某種意義上依舊屬於美麗的“突兀”,可預見的未來,數據采集者——那些更為靈巧的傳感器將整合在一切原本就“存在”的事物上:衣服里,襪子里,鞋子里,珠寶里(Swarovski即是典範)……前端數據收集將呈現品類的極大豐富化,至於未來更為重要的標準和格式的統一,以及整合數據後的衍生服務(否則收集來幹嘛),也許才是科技巨頭們該幹的事。

總之,2016年“可穿戴”或許將選擇藏匿,並逐漸消失。

機器人服務的排頭兵

先得明確定義,這里的機器人並非指《機器管家》《機器人與弗蘭克》里的人工智能——它們不會出現在2016年,畢竟人類在對大腦認知一片混沌的情況下,談論強人工智能多少有些空泛。而出於同樣原因,也許是電影里那種機器人的最原始版本——以日本軟銀的Pepper為代表的情感機器人,雖然直覺上頗為科幻,但至少現階段仍屬於價格高昂的玩物。

其實“機器人”離人類很近,只是有可能看不到罷了。最近,臺灣知名主持人陳文茜采訪到了《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後者被譽為“破壞式創新大師”,稱得上是世界範圍內談論創新最好的人選。克里斯坦森談到,他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正逐漸興起一種“私人秘書服務”,譬如你可以向它詢問“我想去XX吃飯,有什麽推薦嗎”“我需要四個人的位子”……它便迅速幫你完成,至少在克里斯坦森看來,相比於Uber這種高效配置資源的工具,“這反而是一種破壞式創新。”

克里斯坦森所言非虛。去年,無論是“純人工服務”的初創公司Magic和Operator,還是“AI+人工”的Facebook M,或者是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度秘,都將觸手伸向同一領域:私人秘書。與早先的Siri不同,它們是基於真實世界的“搜索”。

拿Facebook M服務來說,用戶向它發送文字,它能幫你完成購物和訂餐等服務,而當你向它提出需求後,系統的回答會先由Facebook雇傭的人類“培訓師”過目,決定是否還需要做更具體工作。可以想象,雖然用戶數超過7億的Facebook需要一支無比龐大的團隊,但M服務無疑能幫其完成線上到線下服務的閉環,甚至直接讓它成為實物和電商入口。相比M,同樣能幫用戶訂餐,買電影票等服務的度秘則更強調技術。它能聽懂人類自然語言,可通過多模交互(文本,圖片,語音)進行多輪對話,且經過多次服務後它會逐漸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你知道,同樣是訂機票,每位用戶對班次,價格和艙位要求都不同。

克里斯坦森眼中的這項“破壞式創新”在中國有著巨大想象空間。誰都知道O2O未來有望成為過萬億級的市場,李彥宏也早已表示要連接3600行,實現服務品類全覆蓋,打造開放生態平臺。據了解,近日百度為滿足用戶春節搶紅包的訴求,特推出了長達一個月的“拍福拍笑臉 搶60億福袋”活動。而度秘更進一步試水O2O,首次貼近用戶,依托強大的智能交互技術,讓普通用戶在搶紅包的同時體驗到貼心的對話互動。在1月27日——2月22日活動期間,用戶通過手機百度的語音搜索喚起度秘或直接下載度秘APP,上傳與親朋好友的合影或者是帶有“福”字的照片後,即可獲得紅包。

至此,度秘已成功整合了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三大百度系入口,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生態閉環。可以想象,度秘也許將會為線下商戶和O2O服務接入提供一整套流量導入和後端支持。未來若它能嵌入更多用戶的生活流程中,那麽至少理論上,百度就能通過一個入口打通各個O2O產品。

克里斯坦森如此重視私人秘書更深層次理由,也許是以它為代表的“後APP時代”已悄然到來。事實上,不少學者都預測,大量高頻或低頻的APP拼命擠入你的手機屏幕並不是未來的樣子。雖然“萬能APP”不會在2016年來臨,但相信你同我一樣,對電影《Her》里的超級虛擬助手心向往之。

嗯,未來的移動終端也許就是一個“統一體”,它的形態?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70

如果關心未來的話,應該關註哪四個領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6.shtml

導讀 : 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時光飛逝,2016年已悄然過去一個多月。在一切都在迅速叠代的技術領域,忘掉過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譬如,2014和2015年被不少科技行業視為元年,如今這些技術邁向了新的一年,它們也許不再令你驚奇(技術的一個經典定義就是:所有你出生後的新發明),卻正遵循著自己的節奏進化。站在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不妨展望一下今年可能會有突破性創新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服務。嗯,正如一位科技專欄作者所說,判斷一項技術的短期發展並非難事,因為就像凱文凱利所言,技術正以“進托邦”方式演進,科技從業者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

無人駕駛:技術更新,尚待普及

先說去年頻繁登上科技頭條的無人駕駛。

可以肯定,2016——以及未來幾年,這項綜合性技術將日趨成熟。這個領域的玩家也在頻頻進行技術更新,譬如最大玩家谷歌不久前就發布報告稱,其無人駕駛汽車車頂剛剛配備了最新版的激光雷達傳感器,以提供完善的氣象信息,讓汽車在遭遇狂風暴雨等天氣時能自動停車,同時他們也正在收集各種天氣數據,讓無人駕駛汽車足以應對冰雹和暴雪等極端天氣。

此外,深度學習也許將與無人駕駛產生更多嫁接。去年年底,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就用深度學習研發出兩種能讓汽車“看路”的系統:一個叫SegNet,可實時對道路情況拍照,並將道路上的物體分為12類,如路面,路標,人行道建築,可大大降低如今昂貴感應器的成本;另一個系統則可在GPS失效時識別出使用者的位置和方向。當然,一切技術進步的指向無疑是更加安全——在可預見的未來,更是在“9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人類錯誤操作帶來”的無奈事實下,無人駕駛更安全的結論將逐漸成為共識。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仍非常開放的市場,今年的玩家也許會越來越多——你知道,各大傳統汽車品牌早就宣布幾年內推出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至少用自動駕駛來過渡)。而與之呼應,圍繞產業周邊的軟件方面也會有更多新勢力,像黑莓這樣的玩家將更好地填充這個市場。

不過,歸根結底,人類交通是一個複雜體系,註定摻雜不少與技術無關的問題,所以關於其附帶的倫理爭議仍將持續——但趨勢不可違,不久之前,代表奧巴馬政府的美國交通部部長宣布,未來10年將計劃投入近40億美元用於測試和開發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監管條例,使它能在各州通行。

無人駕駛的普及不在2016,但也只是時間問題。就像雷·庫茲韋爾所說:“考察技術影響時人們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驚奇和敬畏,認識到技術解決人類社會多年痼疾的能力;隨後是恐懼,因這些技術將會帶來全新威脅;此後,我們希望隨之而來的是找到一個唯一可行的,負責任的路線,設定一個審慎的方針,既可以實現技術的潛能,又能使威脅可控。”

虛擬現實:手機將成為布道者?

盡管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那一輪虛擬現實的潮起潮落之後,人們對這項技術的認識更為客觀,但你得承認,它離主流設備又近了一步。Oculus Rift,索尼Playstation VR和HTC Vive的紮堆上市,讓VR粉絲對2016年無限向往。

毫無疑問,“VR+其他行業”甚至稱得上是“互聯網+”的技術分支,新的一年,其應用場景將延伸至各個領域:網絡會議,媒體展示,直播,醫學和其他困難專業培訓,健身,新聞,教育,旅行……或許可以說,人類在嫁接VR這件事上只有想象力的邊界。

當然,於大多數普通用戶,“內容為王”永遠是對的。其實VR發展和電影挺像的,最早VR上那些demo和1895年人類最早的現代電影之一《火車進站》(只有50秒)多麽相似。好在就在此刻,一些頂尖人才正在為Oculus Rift等設備開發遊戲,所以有不少樂觀者就認為,2016年VR會有一款殺手級遊戲。就像美國“矽谷虛擬現實”主要發起人Bruce Wooden所言:“男性大型PC遊戲玩家——尤其那些擁有遊戲電腦和三個顯示屏的玩家將會是最初一批購買虛擬現實設備的消費者。”

不過,除了內容,高昂成本帶來的設備短板,也是現階段制約VR發展的瓶頸。英偉達公司不久前曾預測:2016年,大概只有1300萬臺個人電腦具備支持VR設備的強大的圖像處理能力,這還不到全球個人電腦的1%。所以總體而言,若想成為人類下一代大型計算機平臺,虛擬現實可謂任重道遠。

當然,至少在2016年,VR設備倒是有個近在眼前的解決方案:手機。據業內數據統計分析公司SuperData預測,今年人們在VR軟件和硬件上的花費將達到51億美元,不過大多數將花在Google Cardboard這種仰仗智能手機的“簡易設備”上,所以說,更大的可能是,未來幾年,智能手機才是VR從早期接受者走向普及的布道者。

嗯,如果說虛擬現實的終極發展是與參與到人類意識的構建,與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極大豐富人類經歷,那麽站在今天的視角,虛擬現實還處於黎明前夕——看看它總與“科技急先鋒”的色情內容綁定在一起便知。

即將“消失”的可穿戴設備

英國投行GP Bullhound最近發布了對2016年技術發展趨勢的十大預測,其中一條即是:以數字化健身與可穿戴技術為表現的“量化自我”運動,在移動設備,大數據,社會化媒體的催化下,在公眾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背景下,今年將會從小眾進入主流。

你得承認,2015年可穿戴設備還處於非常幼弱的階段,不過是對少量基本生命表征的監測——幾乎可以肯定,在行業縱深度上,伴隨著可穿戴醫療產品的相對成熟,2016年將增強整個產業的技術含量,換句話說,開始收集更多具有臨床價值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曬步數這種社交價值的數據。舉例來說,谷歌就在研發測血糖的便攜工具,最新一款三星手表諜照也將表盤設計成可拆下來貼在胸口,如聽診器般單獨使用。除此之外,能監測更多維度的芯片升級也成必然,譬如三星就在不久前宣稱將發布業內第一款生物處理器“Bio-Processor”,可監測身體脂肪,骨骼肌質量,皮膚溫度和皮膚應力狀況。

其實,關於2016年可穿戴設備趨勢,我更想談的是它與其他行業的橫向嫁接。

我個人始終對只為監測數據就將一個別無它用的手環戴在手腕的行為表示懷疑。事實上,也早有業內人士指出,可穿戴不應是一個單獨品類,所以有種可能是,也許在2016年“可穿戴”這個詞將伴隨著冗余,流露出更大的無力感。《連線》雜誌網絡版也在不久前撰文稱,“可穿戴設備”一詞將逐漸淡出,而集成科技元素的日常服飾和用品將會無所不在,“只要低下頭看看你身上正穿著的所有一切,就能知道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嗯,科技不喜歡以擾人的方式出現,盡管過去一年,這個世界的可穿戴設備更好看了,但某種意義上依舊屬於美麗的“突兀”,可預見的未來,數據采集者——那些更為靈巧的傳感器將整合在一切原本就“存在”的事物上:衣服里,襪子里,鞋子里,珠寶里(Swarovski即是典範)……前端數據收集將呈現品類的極大豐富化,至於未來更為重要的標準和格式的統一,以及整合數據後的衍生服務(否則收集來幹嘛),也許才是科技巨頭們該幹的事。

總之,2016年“可穿戴”或許將選擇藏匿,並逐漸消失。

機器人服務的排頭兵

先得明確定義,這里的機器人並非指《機器管家》《機器人與弗蘭克》里的人工智能——它們不會出現在2016年,畢竟人類在對大腦認知一片混沌的情況下,談論強人工智能多少有些空泛。而出於同樣原因,也許是電影里那種機器人的最原始版本——以日本軟銀的Pepper為代表的情感機器人,雖然直覺上頗為科幻,但至少現階段仍屬於價格高昂的玩物。

其實“機器人”離人類很近,只是有可能看不到罷了。最近,臺灣知名主持人陳文茜采訪到了《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後者被譽為“破壞式創新大師”,稱得上是世界範圍內談論創新最好的人選。克里斯坦森談到,他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正逐漸興起一種“私人秘書服務”,譬如你可以向它詢問“我想去XX吃飯,有什麽推薦嗎”“我需要四個人的位子”……它便迅速幫你完成,至少在克里斯坦森看來,相比於Uber這種高效配置資源的工具,“這反而是一種破壞式創新。”

克里斯坦森所言非虛。去年,無論是“純人工服務”的初創公司Magic和Operator,還是“AI+人工”的Facebook M,或者是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度秘,都將觸手伸向同一領域:私人秘書。與早先的Siri不同,它們是基於真實世界的“搜索”。

拿Facebook M服務來說,用戶向它發送文字,它能幫你完成購物和訂餐等服務,而當你向它提出需求後,系統的回答會先由Facebook雇傭的人類“培訓師”過目,決定是否還需要做更具體工作。可以想象,雖然用戶數超過7億的Facebook需要一支無比龐大的團隊,但M服務無疑能幫其完成線上到線下服務的閉環,甚至直接讓它成為實物和電商入口。相比M,同樣能幫用戶訂餐,買電影票等服務的度秘則更強調技術。它能聽懂人類自然語言,可通過多模交互(文本,圖片,語音)進行多輪對話,且經過多次服務後它會逐漸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你知道,同樣是訂機票,每位用戶對班次,價格和艙位要求都不同。

克里斯坦森眼中的這項“破壞式創新”在中國有著巨大想象空間。誰都知道O2O未來有望成為過萬億級的市場,李彥宏也早已表示要連接3600行,實現服務品類全覆蓋,打造開放生態平臺。據了解,近日百度為滿足用戶春節搶紅包的訴求,特推出了長達一個月的“拍福拍笑臉 搶60億福袋”活動。而度秘更進一步試水O2O,首次貼近用戶,依托強大的智能交互技術,讓普通用戶在搶紅包的同時體驗到貼心的對話互動。在1月27日——2月22日活動期間,用戶通過手機百度的語音搜索喚起度秘或直接下載度秘APP,上傳與親朋好友的合影或者是帶有“福”字的照片後,即可獲得紅包。

至此,度秘已成功整合了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三大百度系入口,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生態閉環。可以想象,度秘也許將會為線下商戶和O2O服務接入提供一整套流量導入和後端支持。未來若它能嵌入更多用戶的生活流程中,那麽至少理論上,百度就能通過一個入口打通各個O2O產品。

克里斯坦森如此重視私人秘書更深層次理由,也許是以它為代表的“後APP時代”已悄然到來。事實上,不少學者都預測,大量高頻或低頻的APP拼命擠入你的手機屏幕並不是未來的樣子。雖然“萬能APP”不會在2016年來臨,但相信你同我一樣,對電影《Her》里的超級虛擬助手心向往之。

嗯,未來的移動終端也許就是一個“統一體”,它的形態?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772

papi醬的“廣告初夜”,營銷人該關心點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2/154821.shtml

導讀 : 別看網紅就眼紅,2016年,甭管做視頻還是寫文章,先從根本上培養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吧。

網紅“papi醬”融資1200萬被刷屏兩天之後,羅胖在今早上(3月21日)又宣布了一個要驚動新老媒體界的合作計劃:

做中國新媒體世界的第一個“標王“——以第一個傳統媒體“央視標王”誕生為參照,拍賣papi醬視頻貼片廣告一次,而羅胖負責全程策劃監制服務。

羅胖說:“這是 20 年一遇的機會。”

QQ截圖20160322092146

不得不說,羅胖非常善於勢能連接,去年的跨年演講他刷了元旦三天的屏,這次借papi醬策劃的“大事件”,可以預期的是,人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對他們的關註度,而羅胖自己更是抱著要載入“中國互聯網史冊”的期待。

papi醬的”廣告初夜“到底會賣多少錢?誰會成為這場遊戲的最終贏家?下一個“papi醬”又會以怎樣的畫面出現?

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八卦。。。

作為營銷人,我們也希望我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我們的品牌被更多人討論,策劃一個市場活動就有千萬人跟隨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營銷人都想成為或成就下一個“papi醬”。

不管是利用網紅的影響力,還是創造自己的影響力,可以預見,接下來我們面臨這些挑戰,和機遇。

一、企業會越來越用不起網紅,以及自媒體大號

去年11月初,《瑞麗時尚先鋒》宣布停刊,當時有評論說:紙媒最後的堡壘被攻破。這一次羅胖和papi醬把“央視標王”拉出來,要攻破的是電視媒體的壁壘。

如果是前兩年企業還在僥幸新媒體性價比高,投起來超級劃算的話,2016年可能沒那麽好的市場環境了。

去年王老吉以9650萬元斬獲被譽為“央視第一標”的《新聞聯播》後標版組合第一單元正一10秒廣告位。

QQ截圖20160322092211

中國新媒體世界的第一個“標王“誕生之後, 一旦papi醬的廣告貼片對央視來說具有競爭力(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接下來無疑會推動自媒體價格市場的標準化。拍賣的價格越高,自媒體大號們和網紅們越開心,而企業主們就坐等你家的KOL漲價吧。

二、更多傳統媒體人將加入新媒體界瓜分市場 

傳統媒體會死,但傳統媒體人只會換個方式繼續活。2014年到2015年,徐達內從《東方早報》出來創辦了“新榜”,張偉從《冰點周刊》出來創辦了“世相”和“新世相”,徐滬生從《外灘畫報》出來創辦了“一條”,咪蒙從《南方都市報》出來做了個人公眾號“咪蒙”……

這些從傳統媒體出走加入新媒體創業大軍的人,他們靠著創造優質內容的能力,以及各種社會資源和影響力,迅速積累粉絲並且形成商業模式。對於初出茅驢的還在摸索的新媒體小白來說,2016年,面對更多的專業選手,競爭和淘汰會越來越快。

三、內容將成為營銷最有效的入口

如果米其林沒有做《米其林指南》和餐廳,我們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個如此了不起的輪胎;如果迪士尼沒有那麽出多電影和動畫,那麽我們對樂園也將無感;如果papi醬沒有足夠逗趣的視頻,不會有人為這場“標王”爭奪戰買單。

內容作為超級入口正在成為一種消費品,有價值的內容能夠幫助企業連接用戶,實現品牌人格化和用戶下沈。papi醬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就是因為她的傳播方式符合內容營銷的邏輯。

比如,媽媽們要買一罐奶粉,在眾多的購買渠道中,她們一定會越來越傾向於購買可以提供母嬰相關的好內容,定期舉辦親子育兒活動,教人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品牌。過去兩年,故宮淘寶、美麗說、小紅書等企業都是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實現內容價值變現的。

QQ截圖20160322092225

四、具備內容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抓住機會

目前最火的網紅:視頻最網紅papi醬是中央戲劇學院的,音頻最網紅羅胖是CCTV制片人背景的,文字最網紅咪蒙人家是南方都市報首席編輯,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都是來源於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然而羅胖如今背後也是團隊運作,而papi醬正走在團隊化的路上。可見持續的內容創新、創造能力並沒有那麽簡單。

很多企業為了節省人力,甚至把做行政的、做人力資源的搬過來寫微信、發微博,結果不僅沒有任何效果還浪費了本不屬於這個崗位的人力。

不求有papi醬、羅胖、咪蒙這樣的才華,但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個專業的總編輯。如果你賣的是美食,那就找美食專家,如果賣的是工業品,最好找一個科技達人,除了死磕,有些事情,只能交給懂得人做。

別看網紅就眼紅,2016年,甭管做視頻還是寫文章,先從根本上培養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