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暴雨襲京 城市精細管理與應急保障到位了嗎?

7月19至20日,北京遭遇了今年入汛以來的最強一輪降雨過程。根據北京市氣象臺發布19日1時至20日22時降水量顯示,全市雨量監測站平均199.9毫米,城區平均260.7毫米。這次強降雨過程,全市、城區平均雨量已超“7·21”暴雨。

這一背景之下,城市精細化管理與應急保障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進步能否讓極端氣候下的城市更加安全?科技能為城市預警、城市交通等領域提供哪些幫助?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之“城市精細化管理與應急保障”專項系列成果新聞發布會。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城市精細化管理與應急保障”專項部署了三項重點任務,即:提升城市運行效率、重點行業運行安全保障、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和產業發展。

這一專項要求,到2017年,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交通運行組織管理與服務,初步實現交通精細化管理;城市安全運行綜合防範、快速反應、科技支撐等能力不斷提升,安全保障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裝備產品,風險防控和事故救援能力明顯增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防災減災能力。

發布會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張光連表示:前兩日的降雨的確是北京今年入汛以來的最強降雨。但總體上看,因為應對及時,暴雨造成的影響並不大。從技術支撐角度看,首先一直在支持氣象局加強對於極端氣象的預測預報,及時為公民提供氣象和出行信息;第二、從規劃和水利層面看,正在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比如對於形成了內澇和積水的路段,排水集團和市政等部門及時搶險應對;第三為交通指揮部門在出警等方面加強技術保障。

“因城市的多要素、多元化、複雜性和系統性,越大的城市,脆弱性越大。因此,要充分預估城市未來可能面臨的災害風險和脆弱性,提高風險應對能力,提高城市安全性。”一位城市規劃學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地鐵是城市交通系統中的重要一環,牽一發而動全身。

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研發的“自主化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就正在致力於讓地鐵更安全、更高效。

全自動運行是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自動化水平的最高等級,是基於現代計算機、通信、控制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實現列車運行全過程自動化的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項目部副總王道敏介紹,相較傳統技術而言,這套系統通過提升設備的配置水平可以提高地鐵運行的安全性;通過減少人工的操作數量可以降低部分人員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減少人工操作的時間可以提高地鐵運營的效率。

記者了解到,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系統將應用於正在建設的北京地鐵燕房線,成為我國第一條應用自主化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北京地鐵燕房科技示範線上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將在3、12、17、新機場線等新一輪軌道交通線路建設中推廣應用。到2020年,北京市新建全自動運行線路初步預測300km。

據國際公共交通協會估計,2020年全自動運行系統將增長3.5倍,到2025年總運營里程將達到1800公里(見圖),到2020年國際上75%新線將采用全自動運行技術,40%的既有線改造時將采用全自動運行技術。

對於城市交通系統而言,在現有條件下緩解城市擁堵,未來將依靠“車路協同技術”等重點技術進步和創新。

北京市科委社會發展處處長邢永傑表示介紹:“總體上講,北京的交通一直在超負荷運行。在現有情況下要解決道路擁堵問題,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四個主要工作:第一是千方百計通過科技支撐提高道路的運行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即增效;其次,通過各種政策措施能夠使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出行數量有一個大幅度的下降,即減量,這也是目前政策研究的重點;第三是開源,比如軌道交通、打通微循環、打通斷頭路等工程性措施來增加道路綜合能力;第四是提高公民素質。

邢永傑介紹,下一步,未來城市交通將進一步向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十三五”時期將重點開發和推廣車路協同技術。這一技術是基於智能傳感、全球定位系統、導航、物聯網等一套系統集成的技術,能夠協調車與車之間、車與路之間、車與行人和道路基礎設施之間協同互動的綜合性技術。這為北京未來交通和智能交通的核心技術之一,經測算這項技術能夠降低交通事故44%、節約能耗39%、提高交通效率80%。“十三五”期間北京會重點開發並應用這項技術,逐步加強創新,緩解北京交通擁擠的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