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皇氏乳業產量虛誇5倍多 「水牛奶」被疑兌水奶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4/3NNDE4XzQzMjE3Nw.html

「好山好水好奶牛,水牛奶比普通奶更有營養更高端。」這是國內最大的水牛奶加工企業廣西皇氏甲天下乳業股份有限公司(002329),不斷給消費者灌輸的新概念。隨著2010年成功上市,皇氏乳業「以水牛奶走向全國」的戰略得以加速實施。

不過,假如你花高價買來的「水牛奶」,只是「兌了水的牛奶」,或者來自缺乏管理的散養戶,奶源質量存在衛生隱憂,是否還值得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為其埋單?

據《金證券》報導,廣西調研公司中升營銷諮詢經理甲忠生向獨家透露,他們經過1個月的實地調研,意外獲悉皇氏乳業不僅過分誇大水牛奶產量,更隱瞞水牛奶奶源。他們拿公司公佈的產奶量與實地調研中獲得的數據對比後,發現差距在5倍以上。面對質疑,皇氏乳業逐一進行瞭解釋。

不一樣的牛 不一樣的奶

水牛奶,與人們熟知的乳用牛(常見的是黑白花奶牛)產的奶不同,是由水牛產出的奶。

資料顯示,水牛奶含鐵量是黑白花牛奶的80倍,含維生素A為38倍,含鋅為12倍,綜合營養價值是黑白花牛奶的1.8倍左右。

水牛奶業是廣西的驕傲,其水牛存欄量和奶水牛存欄都居全國第一,也是當地政府重點扶植的產業。

近十幾年來,廣西出台扶持水牛奶業的相關文件近20個,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財政撥款和歐盟無償援助扶持水牛奶業的資金合計超過兩億元。

《金證券》記者獲悉,廣西主要水牛奶加工企業有3家,分別是廣西皇氏乳業(2001年成立)、廣西靈山百強水牛乳業(2003年成立)、廣西壯牛水牛乳業(2005年成立)。從產量上定義,說皇氏乳業是「水牛奶第一股」並不為過。

由 於產量較低,水牛奶的收購價要比黑白花奶高。甲忠生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從2007到2011年,廣西水牛奶的生鮮奶收購價,每公斤分別為3.4元、 4.6元、6元、6.8元、7.6元,而黑白花奶的收購單價則分別為2.6元、3.2元、3.2元、3.6元和3.6元。兩者的價差,從5年前的1.3倍 逐步拉大到現在的2.11倍。

與之對應,零售價也水漲船高。以皇氏高端水牛奶品牌摩拉菲爾為例,其在超市的售價約為蒙牛高端品牌特侖蘇的1.4倍、伊利高端品牌金典的1.5倍。

奶源質量堪憂 產量虛誇5倍多

質優價高、滿足特定消費者需求本無可非議,但甲忠生所在的調研小組卻向《金證券》記者表達了對皇氏乳業的幾點質疑。

首先,乳源質量堪憂。據甲忠生介紹,靈山縣是廣西水牛奶業發展最好的地方,也是皇氏最大的水牛奶基地,奶水牛以農戶散養為主。截至2011年底,皇氏自有奶水牛500多頭,95%的水牛奶來自合作奶農(場)。

「特侖蘇、金典、優培走高檔奶自有奶源模式,而皇氏摩拉菲爾卻走高檔奶農戶奶源模式。這種外包的方式,在現有的國內環境下管理難度大,原料奶質量難以保證。」

在 馬潭種畜場的調研尤其讓這個調研小組感到震驚,「地上積累的糞便足有10釐米之厚」。據悉,該奶牛場全部承包給私人,全部是手工擠奶,奶供應給皇氏。根據 獸醫介紹,因奶牛場的場地太小,沒有水塘,排污不好,奶水牛發病率很高,經常打針,原來屬於馬潭種畜場的68頭奶水牛現在只剩了3頭。

其次,虛構奶源原產地。《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皇氏在官方網站皇氏商城中介紹,摩拉菲爾的奶源來自十萬大山生機牧場,西山牧場(公司另一高端品牌)奶源來自桂平西山牧場。

摩拉菲爾的「產品描述」則顯示:本品奶源採用源自十萬大山生機牧場的珍貴水牛奶,以星級牧場、星級奶牛、星級牧草、星級水源、星級奶源的五星標準,為你獻出多重營養優化組合而成的「白金DNA」。

但 根據甲忠生調研小組的實地調查,皇氏在十萬大山唯一擁有的上思牧場,養殖的都是黑白花牛,而在桂平市蒙圩的牧場主要是培育小牛,兩個牧場都沒有養殖奶水 牛。調研小組提供的照片顯示,不少水奶牛基本圈養在村子上,養殖環境並不樂觀,更談不上公司官網圖片上顯示的「好山好水」。

第三,誇大水 牛奶產量。《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皇氏乳業在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其2006年、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6月,水牛奶產量分別是4076 噸、8468噸、10239噸和5364噸,預計其2009-2011年的水牛奶原料奶供應量分別是14885.30噸、20840.80噸和 29174.60噸。

但甲忠生實地調查發現:皇氏目前每天收購鮮水牛奶約15噸。假設收購量=加工量,那麼皇氏2011年水牛奶產量約為 15噸×365=5475噸/年。這個數據與皇氏公開披露的數據差距太大了!他引用在武宣縣調研時,當地奶水牛養殖大戶蘇明忠的一句話說,「皇氏吹的牛皮 比以前浮誇風還嚴重!」另一佐證是,廣西畜獸醫局公佈數據顯示,2011年,廣西全區奶水牛存欄5.98萬頭,其中能繁母牛3.71萬頭,水牛奶產量 2.36萬噸。「皇氏的產量難道超過全廣西?那其他幾家企業呢?」他反問。

第四,產品售價存疑。專家介紹,在實際生產當中,因受飼養管 理、飼料、疾病、擠奶技術等因素制約,奶水牛的實際產奶量僅為黑白花牛的1/3。加上產品處於導入期,營銷費高,水牛奶的最終售價至少要達到普通黑白花奶 的3倍,才能使產業鏈中各環節有利可圖。但皇氏高端水牛奶品牌摩拉菲爾的售價僅比特侖蘇高1.4倍,而公司的非高端品牌只比同等普通牛奶貴幾毛錢。「要麼 摻水稀釋,要麼以普通奶冒充,找不到其他解釋。」甲忠生判斷。

公司回應質詢統計口徑造成誤差

對於上述四點質疑,《金證券》記者向皇氏乳業進行了求證。

5 月9日,記者撥打了公司公示的董秘何海晏的電話,一男性工作人員表示,董秘正在開會,不方便接受採訪。對媒體所提問題,他不便發表評論,並建議記者把問題 發至董秘郵箱。當天下午,皇氏乳業通過中間人表示,已經收到採訪郵件,正收集整理資料、積極準備,由於相關負責人不在國內,希望回覆時間能延後。

5月11日下午,皇氏乳業市場部總經理唐曉鋒對《金證券》記者逐一進行瞭解釋。

關 於奶源 唐曉鋒表示,皇氏是採用自有奶源和農戶奶源相結合的模式,對農戶奶源,也有兩種管理方式,一是等牛養大了收購至牧場,二是公司對農戶提供技術指導,上門收 奶。「由於條件限制,農戶養殖的水奶牛生活條件肯定不如牧場的」。但對於兩者的比例,目前沒有特別具體的數字。

關於原產地 「高端品牌摩拉菲爾奶源基本來自上思牧場。」他解釋,公司的水奶牛佔比只有30%-40%,上思牧場也養殖了一些黑白花奶牛,生機牧場也一樣。「調查者很可能是沒有看到全貌」。

唐曉鋒再次強調,只要質量能夠保證,「其實誰養都一樣」。

關 於產量 由於主管市場,唐曉鋒表示自己對皇氏水牛奶的產量並不十分清楚,但2011年「近3萬噸」的數據基本正確。當記者對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廣西全區的水牛奶產量 表示疑問時,他給出兩個回答,其一,廣西水奶牛很多都是散養的,具體的產量誰也說不清楚,「統計口徑不一樣造成的誤差」。其二,公司去年併購了云南來思爾 乳業。但記者注意到,云南來思爾多年來一直搞的是酸奶系列,皇氏官方網站公佈的奶源中也沒有云南區域。

關於售價 「水牛奶毛利率肯定比黑白花牛奶要低得多,公司也想賣貴,但消費者要能接受才行。」唐曉鋒透露,公司80%的利潤來自普通奶,但水牛奶按照目前的售價也不 賠錢。「乳業利潤高得很,高端品牌更是如此。與大型乳企用高端補貼低端不同,皇氏是用低端補貼高端。」他含蓄表示,由於其他家的高端奶售價貴,才顯得摩拉 菲爾「便宜」。

對於皇氏乳業的回答,《金證券》再次採訪了甲忠生。他表示,自己的調查主要是在3月份進行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公司現在拉幾十頭水奶牛到上思牧場很容易。」他強調,皇氏公佈的奶源基地,他的小組全部調研過,即便產量有出入,但也不可能是5000多和近3萬這麼大的差別。

究竟孰是孰非,皇氏乳業奶源基地真相如何,記者將繼續調查追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0

中国电影真实的谎言:虚夸投资成风

1 : GS(14)@2011-01-30 15:41:19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6/2199753.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一张添堵的榜单却意外地牵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潜规则”。
  近日,某知名网站制作了《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华语片亏损排行榜》。去年国产片上映数量达117部,根据票房计算,有票房录入的影片108部,其中101部票房成绩不及投资的2.5倍,难以回本,占整体片量的九成。
  继该网站报道中国电影制作九成亏损之后,又有消息称,2010年的亿元票房大户有17部国产电影,其中只有 《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唐山大地震》和《大笑江湖》等8部影片盈利。
  业界一片哗然。百亿电影票房的背后是否真的存在九成电影的大面积亏损?过亿票房的电影为何仍不能盈利?为此,《每日经济新闻》展开了调查。
九成电影亏损?
  根据广电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阿凡达》是全年的总冠军,北美之外的总票房是20亿美元,在8个国家有过亿的表现,而中国以13亿元名列第一;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也以6.47亿元的票房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新标杆。
  另一方面,同样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共投拍国产电影526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有17部,票房过千万元的有59部,剩下的450部电影单部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艺恩咨询总裁郜寿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以一部取得了5000万元票房的电影为例,先要从中抽出5%交给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作专项基金,然后再扣3.3%的营业税。剩余的钱,影院和院线要拿走57%,剩下的43%归投资方和发行方。按照合作模式不同,发行方一般能分到3%~10%,剩下30%多的票房,才真正属于投资方。
  而这也意味着,一部电影若投资方需要从票房中盈利的话,投资与票房之比则需要达到1:2.5至1:3。
  上述榜单显示,《惊情》(原名《荒原惊情》)投资2500万元,票房收入10万元,收益比约1/250,名列榜首。陶虹监制的影片 《米香》,上映不到一周,就被迫下线,全国票房不到10万元,收益比约1/50;《异空危情》投资高达3000万元,票房仅150万,收益比不过1/20;此外,《复兴之路》、《老虎都要嫁》、《打擂台》,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以及张瑜复出大银幕的首部作品《庐山恋2010》等纷纷榜上有名。
  “在2010年6月公映的27部电影中,有25部亏损。”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6月份上映的20多部电影中,除了《人在囧途》、《异度公寓》略有小赚外,剩下的电影基本都赔本。比如《摇摆的婚约》不到500万票房就已落片,《海洋天堂》难以收回800万元的制作成本。
  高军表示,虽然目前电影票房多半呈现亏损的现象,但是,今年过亿票房的国产电影中,至少有10部电影是盈利的,其参与投资的 《叶问2》、《锦衣卫》就已经实现了很好的盈利。
虚夸的成本
  然而,并非票房过亿的电影都可以赚到钱。
  《每日经济新闻》梳理公开资料注意到,光线影业投资的《精武风云》虽然票房为1.365亿元,然而,按照此前对外公布的1.2亿元的投资额,该影片也并未达到盈利线;另一部同样由光线影业投资制作的《全城戒备》,号称投资1亿港元,但内地票房只收8800万元人民币,香港票房收309万港元。
  此外,还有一系列动辄几千万元的大投资电影在票房表现上不尽如人意。其中,投资7000万元左右的《剑雨》今年成了大片营销的典型反面案例,票房仅有6600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西风烈》,本期待票房过亿,结果不抵11月档期冷清氛围的影响,只收6600万元;打着7000万元投资、中国首部3D大片旗号的 《唐吉可德》,最后只收3400万元;而分别高喊投资2000万美元的《苏乞儿》和过亿人民币投资的《东风雨》,则分别只有4820万和2870万的票房。
  针对上述盈利状况的推测,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予以否认。王长田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除了电影票房之外,电影的其他收入部分还包括海外版权和国内版权收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义务对外披露影片真实的制作和宣发成本,及投资比例和回报方式。在成本上,几乎无一例外存在夸大虚报。”
  王长田表示,《精武风云》、《全城戒备》两部电影给光线影业带来了1500万元的盈利。他坦言,虚夸成本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北京华映人国际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萧锋也表示,虚夸成本成为行业普遍的现象。为了扩大宣传的效力,片方总爱渲染投资数额的庞大,以显示制作水准之精良。
  知名导演王小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这种虚夸投资数额的影片,许多影片号称投资了两三千万,而实际出来的片子,行家一看就知道并不是什么大制作。这种虚报的现象在业内还是相当严重的。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从2002年内地第一部商业电影《英雄》问世以来,行业内的人就喜欢把动辄数亿的制作投入以及对高票房的追逐当作是商业电影必备的几个特点。但这些所谓的“大片”,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模仿“大片”必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
  郜寿智表示,由于行业的不透明,外界很难去统计出投资方具体投资电影的成本,而版权收入和海外收入更是无从考证。
  据他介绍,针对上述现象,此前曾有过类似的统计,目前这种虚夸的成本投入造成表面亏损而实际盈利的影片大概占整个市场的10%~20%左右。不过,他强调,目前国内电影产业绝大多数的小制作电影还处于亏损的状态,大概占50%。
票房寡头的“无奈”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百亿票房的背后也让“票房寡头”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阿凡达》和《唐山大地震》就占据了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五分之一。
  大片越来越赚,小片越来越赔,这正是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阵痛。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现大片卖钱赚吆喝、中小投资影片集体亏损的局面,正说明中国电影患上了“投资虚热症”:资本只看总体票房的疯涨,猛劲往圈里扎,却不知这个市场里面虚火很旺。
  高军指出,行业目前存在一种误导,大家看电影赚钱了,出现了不理智的投资行为,造成市场的过度同质化,跟风题材令得电影市场越来越拥挤,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一看《非常完美》、《杜拉拉》火了之后,就出现了同题材的40多部影片,全赔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则认为,国产电影容易亏损的另一原因是,大量非商业投资拉高了制作成本。大量并不懂电影的人来投资电影,钱没有花到刀刃上,还造成了电影产业的虚假繁荣,导致演员片酬、拍摄成本等费用飞速上涨,大大抬高了电影投资的门槛。
  尹鸿的观点得到了高军的认同。高军指出,目前电影投资在制作上并没有很好的成本控制。
  “《孔子》的投资差不多1亿元,《叶问2》的国内投资是3000万元,国外投资基本一样,加起来也只有《孔子》)的一半。而《东风雨》投资9000万元。再看最终的票房结果,《孔子》的国内票房刚过1亿元,《东风雨》只有3000万元。但《叶问2》的票房是2.38亿元。”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则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由于电影发行渠道对版权保护不当,盗版严重,造成中国电影只有一个销售渠道,那就是票房。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国内一部影片卖给电影频道的版权大概在100万元,网络版权从四五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音像版权一般也就卖十几万元,与电影动辄过千万的投资相比,这些版权收益则是九牛一毛。
  “我们的整个产业链是瘸腿的。所以说,我国的2/8(盈利影片与亏损影片之比)和国外的2/8是不一样的,因为国外电影产业能赚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去补偿没有赚钱的电影。”王中磊表示。
圈内人说
导演王小帅:电影产业里“玩票”的太多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102亿元票房,中国电影在2010年交出了这张看似“圆满”的成绩单。而就在此时,我们却听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大片赚钱,小片炮灰;九成影片都是亏损。
  商业市场的残酷竞争决定了在《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热映的同时,很多影片只能匆匆体验着影院“一日游”,更甚者连公映的机会都难以获得。折戟沉沙还是大浪淘沙,真正决定这一切的究竟是什么?
  1月25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对于“满城尽带赔钱片”的中国电影市场,他似乎更有发言权。“中国的电影商业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大批涌入的新势力更多的只是为了玩儿票,而不是做电影。”
300万票房背后的故事
2010年11月5日,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在国内公映。这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华语片。从明星阵容上来说,聚集了王学圻、范冰冰等“票房保障”,就影片内容而言,也是足够商业的悬疑、凶杀等情节。对于任何一部有意冲击市场的商业片来说,具备这些要素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然而,《日照重庆》交出的成绩单却不尽如人意。相较官方宣称的2000万元投资来说,收回的票房仅有300万元。影片更是仅上映两天便匆匆下线。
  王小帅自嘲,这样的失败来源于“不理智的婚姻”。“当时选择的这家公司(《日照重庆》的出品公司)也是刚刚成立不久,不论是在经验还是策划团队能力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王小帅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影片后期的宣传几乎是零投资,先期投资700万元拍摄了电影之后,就没有再投钱进去。所以《日照重庆》实际的投资额也并非官方发布的2000万元。
  “这就好比我们辛辛苦苦做出一个产品,但是却堆在仓库了不告诉别人,不去购置货架,不去做广告宣传,最终只能烂在仓库。”说起这些,王小帅依然显得有些忿忿。
  王小帅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少得可怜的拷贝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票房上有何佳绩。“号称有400个拷贝,实际却只有100个。如今的银幕数量为6000张,最起码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拷贝量才会有较理想的票房。”
“玩票”的太多
在电影节,赚钱的永远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圈:知名公司选择知名导演,知名导演才有票房号召力。这似乎把绝大部分想要跻身其中分得一杯羹的中小公司及导演们挡在了门外。
  在王小帅看来,至于门外的这些公司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想要做电影的,“很多公司的支柱项目并不是电影,只是看到近一两年动辄上亿元的票房,也眼红红地想要拍电影,但真正沉下心来做电影的人并不多。”
  王小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自去年开始,有关“煤老板投资拍电影”、“温州资本涌入电影产业”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据此前有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月份,浙江已经拥有了624家影视公司,仅次于拥有1400多家公司的影视大本营北京。
  正因为电影并非这些公司的关键业务,所以其在该领域的投入也无法做到专业、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年产出的影片很多,但是亏损率却很高的原因所在。”
关注“夹心层”困局
  上有票房过亿的大制作影片,下有号称“内容为王”的独立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真正最难熬的则是 “夹缝中”的这部分电影。它们的投入大多在几百万到二三千万之间,它们的导演也算小有名气,它们希望借助行业巨头来覆盖更多的院线银幕,但苦于资金、自身条件等诸多原因,它们只能与中小投资公司为伍,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拼得头破血流。
  王小帅坦言,自己也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
  “这部分影片目前看来还不至于决定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待到中国电影产业成熟之后,院线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之后,这部分电影的市场份额则最大,需要更理智的发展。”在王小帅看来,目前这几家成熟的电影企业决定了中国电影的票房总收入,但真正要改变盈亏格局的则有赖于中间的这部分“夹心层”。
  “与其投资一千万去做一部影片,不如培养几位优秀的导演。”对于中小电影公司的发展,王小帅有自己的看法,拼资本自然拼不过这些大的企业,但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却可以积蓄自己的能量。“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成功的模式,因为那需要资金和实力的积累。当大的公司具备渠道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与之谈判的砝码只有好的内容和好的人才储备。这便是目前中国大批中小电影公司应该理清的发展之路。”
  而对于中小成本的影片,在王小帅看来,这样的小片子也确实不应该考虑太多票房上的收入,“这其实都是不应该问的问题。在目前影院资源被几大公司垄断的情况之下,营销投入的资金与票房高低成正比。四两拨千斤这样的事情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率极低,这部分影片难以进入市场也很正常。”
  但对于未来理性的市场,王小帅表示,“小制作的影片也应该受到保护,这其中有很多原创的东西,也有很多导演人才的生力军。当我们在享受那些给我们带来超高票房商业大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这部分坚持梦想的电影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