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萊茵模式 孵不出臉書、微軟

2011-4-25  TCM




德國經濟成功的秘密何在?」這是今年二月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一系列德國經濟特別報導時的標題。儘管BBC提供的答案,乃是德國堅實的技術實力,但更關鍵的因素,卻是德國選擇和其他國家不同的經濟模式。

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就提供了這方面的解答。

法 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在一九九一年出版著作「兩種資本主義之戰」,當時正值共產主義鐵幕陸續崩潰之際,阿爾貝斷言,在共產主義垮台後,新一輪的意識形態戰爭, 不再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衝突,而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與「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對抗。

只有平等,沒有投機家 「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代表,自然就是美國,而阿爾貝認為,最能代表「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是德國。

德國「萊茵模式」資本主義,和「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不同,主要是在根本哲學上:「美國模式」認為,「純粹有效的市場經濟只能有一種模式」,那就是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但「萊茵模式」卻更強調運用社會保障、政府津貼等手段來促成「平等」社會。

「萊 茵模式」沒有金融神童,也沒有投機家。整體來說,德國企業融資的管道不在股市,而在銀行,德國最大的媒體集團「貝塔斯曼」(Bertelsmann)甚至 沒有上市。德國的銀行,其實取代了證券市場的地位,多家企業都有專屬銀行處理金融業務,銀行往往還是企業的股東,如德意志銀行就握有汽車製造商賓士的股 權。

和重視「效率」的「美國模式」相比,德國「萊茵模式」更強調「平等」。

例如在企業治理方面,一九七六年德國法律規定,人 數在二千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實行共同管理,股東會裡的員工代表人數須和股東代表人數相等,雇傭合約須經過協議才有效,德語稱這種模式為 Mitbestimmung,意為「共同責任」,代表公司管理是由股東、幹部和工會共同負責,這種模式被稱為真正的「責任控制」(stakeholder control),有別於只看股東眼色的「股東控制」(shareholder control)。

重視「平等」,還體現在德國政府濟弱扶傾的政策上:社會保險制度就是十九世紀「鐵血宰相」俾斯麥首創於德國,如今德國人享有廣泛的醫療、職業傷害、失業保險,而退休保障制度也比許多工業國家還好。

阿爾貝在「兩種資本主義之戰」中斷言,德國的「萊茵模式」,是比「美國模式」更好的模式,他說:「萊茵模式的經濟、社會優勢已被事實證明。」

德國不走許多國家仿效的「美國模式」,而選擇「萊茵模式」,近年來該國出色的經濟表現,似乎證明德國走對了路。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萊茵模式」下的德國,在亮眼的經濟成績背後,也是付出了代價才換來的。

富 人逃稅,浪費社會資源 德國強調「平等」,因此當局政策宗旨就是「劫富濟貧」,德國是少數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的國家。德國有「富人稅」,凡年收入超過十二萬五千歐元(約合新台 幣五百萬元)者,每年都要繳一筆「富人稅」,這種針對性極強的稅,充分顯示德國追求的價值觀。

然而針對有錢人課稅,等於強迫他們和一般人分享努力的果實,有錢人豈會乖乖束手待「稅」?他們會想辦法把錢搬到國外去。例如就有德國人將錢存在瑞士或奧地利的銀行,要用時才開車去領。

這種逃避重稅的行為,對社會可說是一種「純粹的浪費」,因為不管是開車去別國,甚至用其他方法搬錢,人們為了「逃稅」所付的代價,都不會轉化為其他人的利益,換句話說,人們為逃避重稅所花費的資源,沒有創造任何對其他人有益的產品或服務出來,資源就這樣浪費掉了。

在針對有錢人的重稅政策下,德國人也極力想隱瞞自己的財產。今年四月,德國慕尼黑法院收到一份控告,緣由是某雜誌介紹德國最富有人士的名單,被當事人以「妨害隱私」為由告上法庭。

此外,德國有錢人想隱匿財產以逃避重稅,當局也被迫要更努力地查稅。甚至德國政府為了查緝逃稅,不惜用有爭議的手段取得人民的資料。

政府追稅,不惜違法

二○一○年,一位離職的銀行員工,向德國財政部兜售一張CD光碟,要價二百五十萬歐元;這張光碟之所以如此貴,原因是裡面有一千五百位銀行客戶的資料,如果德國財政部按這些資料查緝,可以追回一億歐元的稅款。

這位離職的銀行員工為了取信於財政部,交出了五位客戶的資料給政府試用,德國財政部果然因此成功的對這五人追了一百萬歐元的稅款,眼見這張光碟如此「值錢」,德國財政部最後竟花錢買下光碟。

「只要能懲罰逃稅,政府可以用各種手段取得資料,」德國總理梅克爾,被問到政府是否該向洩密員工買客戶資料時如此回答。

這種手段在德國引起廣泛爭議,除了政府和出賣客戶資料的員工做生意,背後所涉及的道德問題之外,事實上,政府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造成這些人全力想逃避重稅,政府就又要使出各種手段來追查這些逃稅行為,這種「逃稅、追稅」的循環中所花費的資源,全都是浪費。

在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獲得好處──即使追到稅,但也浪費了資源,這樣值得嗎?

鼓勵務實,反壓抑創新

另外,在「平等」大旗下,德國對各種投機管道多所限制,對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的管制也較嚴格,其後果是個人一夜致富的可能性很小,幾乎不可能見到某個德國年輕人,提出某個創意產品,創立公司並上市後股價大漲而迅速致富。

在《富比世》(Forbes)全球前一百大富豪裡,德國僅有八位入榜,但當中沒有任何一位是靠著出售自己的創意、短期內累積大量財富起家的,他們大部分都是經營傳統零售業,或是繼承家族持股,再不然就是製作工業機械而成鉅富。

對比美國,榜上富豪高達二十九位,是德國的三.六倍,不少是年輕時憑著販賣腦袋的創意而迅速致富,如微軟、Google、臉書(Facebook)創辦人。

往 好處想,德國模式是鼓勵人們腳踏實地,但這種壓抑一夜致富模式所付的代價,就是降低人們發揮創意的動機。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家陳志武,在《沒有中國模式這 回事》一書中就說:人們常見到美國許多上市公司新貴,藉著股票上市一夜致富。表面上看這好像是投機,但就是這種模式,激勵了其他也想致富的人努力仿效,因 此美國經濟的創意才能源源不絕的湧出。

在德國,一來強調「平等」,強迫有錢人和其他人分享果實,加上當局又對可能迅速致富的管道多所限制, 多少壓抑人們創新的動機。在美國,能見到一夜致富的臉書創辦人,或Google等藉創意起家的大企業,德國就很少見到這類型的公司。「德國很少在消費品和 服務上成功,因為這些產品更強調形象行銷||快速推出新的功能,以及新的舊機種,」哈佛大學教授、管理趨勢專家波特(Michael Porter)說。

另 外,德國雖然強調「平等」,部分政策上卻與此價值觀背道而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外來移民的態度。德國外來移民占人口比率不斷上升,如今每五個德國 人就有一人是移民。有些德國人把外來移民當成搶奪本地經濟果實的掠奪者。二○一○年八月德國萊比錫大學做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認為「外來移民 只是在剝削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三二%的德國人認為「如果工作機會太少,就應趕走外來移民」。去年德國央行成員撒拉辛(Thilo Sarrazin)新書中指責移民「拖累德國發展」,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曾稱,因為種族及教育水準的差距,外來移民在德國社會融入的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土耳其裔移民在德國更屢遭排擠。如果這種排外情緒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很難想像一個拒絕接受外來人才的國家,能夠永續成長。

德國製造,多數人買不起

另外,一般人對德國產品的品質「有口皆碑」,但「品質」也是有代價的。消費者買一件東西,絕對不只看品質,因為更好的品質意味要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高價買品質更好的雙B名車,因為有的消費者寧可忍受較差品質,但少付一點代價。

德 國的東西重視品質,因此其價位自然也居高不下,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較少消費者買得起「德國製造」的東西;市面上席捲市場、讓絕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產 品,很少是德國製造的,就說明了這點。當然,這個結果沒有絕對的好壞,這只是德國選擇了「重視品質」這條路,必然要付的代價而已。

二○○八 年,著名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宣布,關閉在德國波鴻的手機製造廠,此事發生在台灣明?皏H及美國摩托羅拉宣布撤出德國的手機工廠之後,意味著德國徹底退出手機 製造的舞台。諾基亞當時退出德國的聲明就指出,在波鴻製造手機「太貴」,除工資成本高,波鴻的工廠也無法以相應的靈活度,來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

重 視「品質」的代價,還展現在德國的生活層面。德國環境清淨優美,再生能源發電舉世知名,但代價就是電費高昂。在德國,每度電價約新台幣九.五元,這個價格 包括用戶必須負擔的「再生能源附加費」,換算下來是台灣電價的三.六倍,近年電價又不斷調漲,德國四家供電商宣布,從今年起對用戶收取的「再生能源附加 費」一口氣調高七二%。

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廠商,據德國政府規定,可把電高價賣給供電商,這些供電商花大錢買再生能源發電,再轉嫁給消費者。目前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仍比傳統發電方式高,因此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越高,德國人付的電價也越高。

德國的「萊茵模式」追求平等、重視品質等特色,創造了亮眼的經濟表現,但這些也都是付出代價換來的。在羨慕德國的成就之際,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願意付這些代價嗎?這或許是觀察德國時,帶給人們最大的省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5

直擊萊茵河畔的幸福 綠色德國奇蹟

2012-6-11  TWM




德國,靠工業出口吃飯的歐洲經濟大國,卻放棄核電走上綠能之路,誰說沒有核電,就無法發展經濟?

台灣日照比德國多、風力比德國強,他們能,我們為何不行?

《今周刊》深入6座城市,探討德國電力大革命,為台灣發現一條新的能源之路。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五月的德國,春光明媚,我們飛抵柏林機場後,開著車往黑森林的方向前進,在萊茵河附近的公路休息站停下來,放眼望去,田園景致就像是台灣的嘉南平原一樣開闊、綠意盎然。

唯一不同的是,德國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架著太陽能板。就在休息站的旁邊,方圓不到十公里的地方,立滿了超過一百座風力發電機。無處不在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提供這個工業大國源源不絕的用電。

白色的風力發電機、綠色的田園及藍色的天空,共織成德國獨特的景致。一路上,我們的攝影師從一開始興奮地按著快門,很快變成「又一大片?拍過啦!」因為在 德國,綠能的發電設施實在太多,我們不得不讚歎:「德國是怎麼做到的?」一場二十五年的革命,促成德國廢核德國是綠能最發達的國家,光是太陽能發電每小時 就有二二○億瓦,供給全國超過一半的用電量,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德國更預計在二○二二年關閉所有的核電廠,經濟照樣可以成長,德國人從此不用再擔 心核災,世世代代可以享受乾淨的能源。

在德國,我們看到一種揚棄核電的自然生活方式,但德國並非一夕之間就廢核。事實上,他們從民間開始發起了一場電力大革命,讓傳統獨占的能源市場改頭換面,變成人人都能自由發電賣電,更讓綠能生活變成德國的新價值。

這一切,竟從一個平凡的德國媽媽開始。而她只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既然核電這麼可怕,我家可以不要用核能,只用像風力、太陽能這樣乾淨、無汙染、又安全的電力嗎?」這個問題,在德國掀起了一場綠能革命。

她的名字叫烏蘇拉‧史拉黛克(Ursula Sladek)。二十五年前,她只是一名五個孩子的家庭主婦,住在黑森林一座優美平靜的小城舒納 (Schonau),準備當小學老師。今天,她是國際家喻戶曉的綠能先驅者、環保諾貝爾獎「高曼獎」(Goldman Prize)得獎人,並與歐巴馬會面,討論美國的綠能政策。

一位家庭主婦的奔走,促成電力革命她和她創辦的EWS公司 (Elektrizitatswerke Schonau,舒納電力公司)被德國人稱做「電力叛軍」,因為她挺身對抗傳統電力大公司,成立德國第一家百分之百綠能發電公司,啟動了這場革命。而她的 武器,只有一個問題:「我能否不要核電,只用綠能?」也是她,讓這個問題的答案從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德國無速限的高速公路上開著低硫柴油車,《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德國南方的舒納,拜會掀起這場綠能革命的媽媽。當看到附近山頭上排滿一座座風力發電機時,我們知道該下交流道了。

埋藏在風力發電機的山脈之中,我們來到電力革命的發起地舒納。經過一棟棟架著太陽能板的住家,我們一眼就認出烏蘇拉的電力公司。太陽能板在這個小小的舒納 鎮成了最尋常的設施,但舒納電力公司建築完全是為了獲得最大光能功效而設計的。以身作則,是烏蘇拉的原則,也是她能成功的關鍵。

不過烏蘇拉本人完全不像是擁核電力公司恨得牙癢癢的叛軍首腦。身為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穿著樸素,舉止優雅。她自己則完全沒有想過會成為一家擁有十三萬客戶的全國性綠電公司執行長,甚至成為德國綠能的代言人。

就像大部分的德國人,在蘇聯車諾比核災之前,烏蘇拉從沒思考過「電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一九七○年代起,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核電廠也大幅增加。與台灣台電 獨大的情況類似,德國四家大電力公司掌握全國幾乎所有的供電及電網,全力開發核能,而人民也都懷抱「安全核能是德國的未來」的美夢。

三千公里外的車諾比,激發民間反核這個美夢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點二十三分被炸碎。距離舒納東方三千公里遠的車諾比反應爐蓋頂,被失控的爆炸給轟開,大量輻射雲很快就籠罩包括德國全境,舒納也難以倖免。

「政府下令禁止販賣牛奶,小孩沒有牛奶了!而且我們在自家後院種的蔬果也全部不能吃,我們不知道要給小孩吃什麼……」烏蘇拉回憶,那是她生平第一次為孩子感到恐懼。這個恐懼深深地烙印在廣大德國人心中,一股強大的反核勢力開始從民間爆發。

「我們被政府的謊言背叛了,我們必須表達憤怒。」烏蘇拉決定和另外九名家長組成「舒納反核家長聯盟」,帶著丈夫麥可(Michael Sladek)和五個小孩,一起加入這個全國性的反核運動。住在舒納這座平靜小城,烏蘇拉卻說:「平靜不是無條件接受一切,而是消除所有不平等。」這股全 國性的反核力量至今仍可以在德國看到,古斯塔夫.羅沙就是當時的反核勢力「餘黨」。二十多年來,每一個星期一,不論晴雨,他都會在各地舉辦反核集會,集會 規模從最多的一千多人,到現在只剩下二十幾人。「我告訴自己,如果哪一次集會少於二十人,我就不幹了。」二十幾年來,古斯塔夫身邊沒有少於二十人過。

由下而上的「草根精神」,正是德國綠能發展得以如此成功的基石。「德國的社群民意既強也明顯,」德國國際能源基金會(FES)政策分析師妮納.奈茲 (Nina Netzer)說。「德國能源轉換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推動,民意首先形成一個一個社群;一張選票不重要,但是一群一群的選票就值得政客注意了。」但在車諾比 核災後,政府的態度仍然相當消極。烏蘇拉也感受到身邊的人漸漸對抗議遊行事件痲痹了;「我知道我們得採取有建設性的行動。」否則,烏蘇拉身邊的人就會漸漸 像古斯塔夫的支持者一樣離去。

「既然政府不肯,我自己能用再生能源發電嗎?」烏蘇拉開始問這個問題。答案和現在的台灣一樣:不可能。因為四十年來,德國大電力公司KWR(日後透過購併 成為德國四大能源財團之一)掌控著舒納區電網及供電權。烏蘇拉嘗試說服KWR重啟因核電而廢棄的六個河川水力發電廠—— 發電量足夠讓舒納一千戶居民使用,但遭到大公司冷漠地拒絕。

「這些大公司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為人民著想。」看著明明可用的再生能源,又想到財團醜陋的嘴臉,憤怒的烏蘇拉決定槓上KWR:她要自己用綠能發電。

二千三百位居民,催生全綠能小鎮完全不懂法律和商業的家庭主婦,要怎麼挑戰大財團?烏蘇拉不是單獨一人,經過數年的運動,舒納二千三百位居民全與她站在同 一陣線,決心要把核電趕出這座城鎮。居民中一位律師發現,舒納區的輸電網路是公共財,KWR只是握有特許營運權,電網產權仍是舒納市政府。只要拿到電網供 電權,烏蘇拉就有辦法讓綠電上網,實現綠能家園。

烏蘇拉看到了希望。她與丈夫集結市民,並在一九九一年成立市民的電力公司EWS,舒納一千戶市民全都是股東。她更發動德國一項地方自治法︽市民連署︾,要求市政府拒絕KWR的合約,並命令KWR將電網營運權轉賣給EWS。

但EWS只是有權買下舒納區的電網營運權,不代表他們有錢買下。作為最後的報復,KWR開出了八六○萬馬克的天價,比第三方評估的公允價格多出一倍以上。KWR以為烏蘇拉等人會因此打退堂鼓。

沒想到,這竟成為烏蘇拉轟動全國的原因:他們小看了烏蘇拉的決心。

為了籌錢,EWS找到一家廣告公司願意免費幫他們做廣告,在電視上播出一支全國性的募款廣告。廣告裡,一名小男孩站在核電廠前,述說舒納的困境。鏡頭拉近,小男孩眼中的核電廠倒影變成了車諾比反應爐的廢墟。

一個小鎮的勝利,解放德國電力市場這支廣告打動了全國人民,堅持使用綠能的小蝦米對上血盆大口傳統核電公司的故事馬上轟動德國。第一個月,烏蘇拉這群﹁叛 軍﹂就募到了一百萬馬克。「的確,我們可以說是叛軍,但是我們並不是作亂。我們遵循法律,制定規矩,一步步慢慢來。當你要扳倒的是傳統舊觀念,作亂絕對不 是好辦法。」在長達五年的角力下,EWS終於籌得公允價格的三六○萬馬克,並在一九九八年買下電網營運權,實現了烏蘇拉「捨棄核電」的夢想。而烏蘇拉的成 功「叛亂」,煽起了全國對於乾淨能源的渴望,更讓他們看到一條綠色活路。

烏蘇拉在法律上的勝利,讓採先例原則的德國,許多地方的電力市場開始動搖。一九九九年,德國率先歐盟,通過︽電力市場自由法︾,全國所有電力公司和民眾皆可自由使用電網賣電、購電,沒有任何限制。後人再也不用像烏蘇拉般在法庭上鬥法。

「你一定要走第一步,然後其他人才會跟隨。」烏蘇拉說。她成了德國綠能的先驅者,因為她讓「反核」二字不再是遊行和抗議口號,而用綠能取代了核能的未來。

現年三十八歲的朗尼梅爾(Ronny Meyer),就是受到烏蘇拉的啟發投入再生能源產業。他現在是德國離岸風力產業峰會發起人。

在綠能產業自行創業的朗尼說:「在一開始會投入再生能源產業的人,腦袋多少有點像烏蘇拉那樣的叛軍性格,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時我想,管它賺不賺錢,我 想要在綠能創業,我就是不要德國有核能,我就是要綠能。」朗尼舉辦的年度風力產業峰會,在德國北方布萊梅的高級飯店,共有二百多家離岸風力發電廠商參加。

民間先驅的疾呼,換來國會殿堂的支持即使號召到這麼多家廠商響應,革命卻還沒有結束。就算電力市場已經自由化,民間對綠能意識越來越高,德國還是沒有足夠 的綠能供給。因為根本沒有人相信再生能源是一塊能夠獲利的市場。太陽能、綠能這類再生能源的開發成本太高、獲利風險太大。沒有利潤,就沒有市場;沒有市 場,就算民眾喊破喉嚨,也享受不到乾淨的綠能。

在傳統如核能、火力發電等已經在市場卡位幾十年的產業排擠下,再生能源要如何推動?從黑森林發出的綠能呼聲,一路延燒到了柏林的國會議事堂。在這裡,另一位綠能先驅者正為了這個問題傷透腦筋;第二波革命,正在這裡醞釀。

「當有了民意,實現它就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從零開始打造一個不存在的產業和市場。」說這話的,是綠黨議員漢斯.尤瑟夫.費爾(Hans- Josif Fell),他就是德國的「再生能源之父」。「人們不會一起床就決定:今天我來拯救地球吧,我來投入所有資產到綠能吧!怎麼讓大家動起來?很簡單,你得先 讓這個產業獲利。」費爾的解方也很簡單,他起草了一套僅有十七條條文的法案——︽再生能源法案︾(EEG)。這套法案於二○○○年在國會跨黨派全數通過, 被譽為世界各國引進再生能源法案中最成功的一套,從此扭轉了德國的能源市場;而且,不多花政府一分公帑。

︽再生能源法︾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讓風力及太陽能這類再生能源發電時,保證電網用高於傳統火力及核能發電的價格,優先購買綠色電力,這被稱作「饋網電 價」(Feed-in Tariff, FTF),而且回購時間最長二十年,電網對再生能源的發電不可拒絕,必須優先購買。這個機制解決了投資者的風險問題,可以確保其投入的資金能夠回收。

而且,費爾的︽再生能源法︾寫得非常簡單,讓一般人都看得懂,就是為了降低投入門檻。「大型發電業絕對是無核家園的障礙,你怎麼讓獨占電網的電力公司歡迎 競爭者加入?政府必須努力讓小型發電者,像是你跟我,都可以進入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家家戶戶都裝設太陽能板:不但可以發電自給,還能賣 電賺錢。「讓全民參與,就是︽再生能源法︾最根本的目的。」費爾指出。

政策的支持,讓再生能源產業大爆發為了讓再生能源更進一步發展,費爾與其他綠黨議員還不斷推動配套措施的立法。過去二十年裡,光是德國國會聯邦法就通過了 十二條相關法案,這還不包含各式各樣的發展鼓勵條例。「重點是,政府不用補貼。超出一般電價的回購額,業者會加在電價裡,讓電力消費者共同負擔。」言下之 意,電費一定會漲?費爾點點頭。

如此一來,再生能源的隨價徵收,不是會造成消費者的負擔嗎?特別是在再生能源昂貴的常識之下,消費者怎麼會願意多花錢?

「其實,沒有貴很多!」費爾拿出德國環保部長嘉布瑞爾的報告指出,︽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後十一年,德國家庭每月平均為︽再生能源法︾多負擔二.八歐元(約 合一○三元台幣),等於家庭因再生能源每年電費負擔平均增加一千二百元台幣。而這個再生能源的補貼支出,也會隨著技術成熟逐年減少,最後完全脫離補貼,回 歸市場機制。「像最近的太陽能回購價,就大幅刪減,因為我們太陽能發電實在太多了!」商業化的結果,綠能商品也有競爭力費爾最後提醒:「再生能源的代價, 始終只占一小部分。這個代價是我們在能源轉換中一定得付,而且願意付的。」消費者主動要求購買較貴的綠電,聽起來的確很不尋常。在德國自由化的電力市場 裡,一切的價格都必須競爭,較貴的再生能源真的可以吸引到消費者嗎?離開柏林,在德國第三大城慕尼黑,我們找到答案。

慕尼黑電力公司(SWM),就像烏蘇拉的舒納電力公司,原本是家綠能電力小公司。在︽再生能源法︾通過後,SWM得以在全德國超過三百家新生的綠能供電商協助下擴張,逐漸變成慕尼黑電力公司龍頭;如今在慕尼黑電力市場占有九五%市場。

SWM策略長佛特(Christian Vogt)解釋,他們不是獨占電力商,在已經自由化的電力市場,「我們和一般產業一樣,必須透過商品競爭力來增加市占率。」「我們的商品競爭力,就是綠 能。」若和傳統擁有核能的電力公司相比,六成為綠能、四成為火力發電的SWM,其實一度的電價高出約二分歐元(約○.八元台幣),但是他們有一個崇高的目 標:SWM準備在二○二五年將慕尼黑這座有二百萬人的大城市,打造成全球第一座百分之百再生能源供電的都會城中。

這個目標,獲得全市市民的肯定,九五%的市占率就是證明。「老實講,本來以為我們賠定了,我們以為利潤和環保是無法並行的兩條路,」佛特說:「但是我們錯 了,消費者為了綠能,真的願意掏腰包。」與慕尼黑的市民交談,我們的確找不到有人對電價有意見;反之,往全綠能大步邁進的慕尼黑讓他們深感驕傲。「我當然 選擇SWM,我身邊的人也都是。比起BMW汽車發跡的城市,當全球第一座綠能大城更棒,不是嗎?」一名慕尼黑居民說。

擁抱綠能的結果,

最終受惠者仍是人民

最終的選擇權,仍然回到人民身上。BMW博物館就位於慕尼黑,不過,卻有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不買車。反之,滿街的腳踏車取代了慕尼黑市民應該引以為傲的豪華轎車。

住在慕尼黑近郊的約翰(Jochen Ziegler)一家就是一例:一家四口沒有一輛車,只有四輛腳踏車。並不是約翰負擔不起,「比起什麼油電混合車,不開車不是最節能嗎?」約翰說。

這股擁抱綠能、以綠能為傲的風氣,經過先驅者的奮鬥,已經在一般人心中茁壯。二十五年的電力革命,從人民的一個簡單問題而起,繞了一圈,最後仍回到人民自己的選擇。

約翰去年起終止和SWM的電力合約,換了另一家綠能電力公司。不是因為不認同SWM的目標,而是另一家公司的綠能標章更多。當他把電費帳單拿出來時,我們露出會心的一笑:帳單上公司名稱印著EWS三個字─就是烏蘇拉的電力叛軍公司。

「你得知道,這家公司是德國第一家……」約翰興奮地向記者解釋烏蘇拉為綠能發動的革命史,但我的思緒回到了她本人說的一段話。

福島核災後,烏蘇拉接待了許多日本來的參訪團,想了解德國綠能發展的過程。其中一位日本官員,在聽完她的解說後落下了眼淚。這位日本官員甚是難過,因為他當下多麼希望二十五年前烏蘇拉的故事是發生在日本,也許,這樣就能避過一場可怕的災害……。

二十六年前的一場蘇聯核災,德國記取了教訓;一年前的日本核災,台灣又學到了什麼經驗?

廢棄核電廠變成遊樂園

核子冷卻爐中傳出孩童的歡笑聲,德國把廢棄核電廠改建成遊樂場,也表達出德國人對核電的態度:「滾吧!」

我家就是發電廠

綠能是德國的全民運動,太陽能發電讓許多家庭自給自足,還能發電賺錢。

20年內,德國通過了12條聯邦法案,台灣只通過一條,且沒有配套措施1991 能源計畫白皮書 強調能源市場機制,並制定嚴格的能源安全與環保政策,使前東德數個核能電廠陸續關閉1991 電力輸送法修正案 允許再生能源供電商並聯電網1994 聯邦永續環境保護法條 確立再生能源1998 廢核法案 跨黨派與能源部簽署合約,立法關閉17座核電廠,計畫在2022年除核家園,並計畫2010年12%、2020年20%、2050年50%的再生能源發電 目標。 2020年的目標已在2011年達成。

1999 太陽能發電補助法 計畫增加10萬座太陽能發電設施1999 再生能源市場開拓法 Market Incentive Program (MIP) 1999 環保能源稅法 對傳統能源如石化、核能用電等能源課以較高的稅2000 再生能源法 保證「優先購買」再生能源、以高於市價最高90%價格購回再生能源之電源、電網供應商有義務為發電商「立即」擴增電網2002 聯邦廢核法 再次立法規定核電廠32年的運轉時限,最遲將於2025年關閉2003 支持再生能源措施法案 調高再生能源貸款限額等2004 再生能源法修正法案 再次提高太陽能貸款補助,並開放5萬歐元的全額補助2004 環保能源稅修正法案 再次調高對傳統能源的課稅2009 再生能源法修正法案 將已成熟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回購價調低註1:德國另計畫在2050年前通過《能源產業促進法案》、《再生能源發展及市場整合法案》、《德國混合發電設施法 案》、《再生能源發熱設施法案》、《加速電網擴張法案》、《德國核子能源法案修正案》、《市鎮生質能源發展法案》、建立能源及氣候變遷基金。

註2:台灣在2002年訂定《環境基本法》,確立非核家園的目標,但直到2009年才訂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確立保證電價回購,允許再生能源電網並聯的具體方案。

電價上漲是傳統成本惹的禍,再生能源負擔越來越便宜一個德國家庭(消費3500度電)平均一個月的電費帳單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平均民生家庭電費(月/歐元) 46.99 52.48 56.63 62.93 65.97 再生能源推升比重(%) 31 24 15 11 7 傳統成本推升比重(%) 69 76 85 89 93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環境與核安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9

中銀絨業出口造假? 萊茵TEXTILE

http://xueqiu.com/1718725384/25398316
看了中銀絨業對「上海證券報」 質疑的回應,沒看到什麼精彩,亮點的東西。 雖然歐債危機後, 中國對歐洲紡織品出口,就因為需求和匯率問題一年差過一年,但 中銀絨業 非要強調它是一枝獨秀的另類公司, 那我也只能選擇相信。不過公告其中對香港皮包公司問題的答覆,倒是頗為有趣。特別是強調三個皮包公司之一的 「中國數碼」, 是法國老佛爺的供應商,背後實際控制人不是公司註冊人等等回覆,更是讓人覺得好玩。

眾所周知,香港現在生存下來的出口商,如果不是自己有生產廠家的, 那麼必定是正規貿易採購代理公司, 因為香港已經無法如以往一樣,利用大陸和海外信息不對稱,單純作為中間商賺取差價,而已經進化為全面提供採購代理服務。如果「中國數碼」或者其實際供貨人,按中銀絨業表述,活動於香港,是多年服裝貿易商,有豐富的渠道和經驗,那麼這家公司,肯定是一個比較大規模有名氣的採購代理公司,類似香港的利豐,威林幹那這種大代理商。而且,百貨公司如法國老佛爺的採購,不是以纖維劃分,他們是按男裝部,女裝部,飾品部劃分,幾個部門都會採購羊絨製品但同時更多的是其它纖維的產品。而買手到香港或中國看樣訂貨時,一個男裝或女裝採購買手,跟一個香港貿易商談判,對方如果沒有幾十,上百個新產品,涉及棉,麻,絲,滌,一起給人家展示,買手又如何會浪費時間搭理這公司?所以我認為中國數碼只賣羊絨製品給法國老佛爺是不合乎現實貿易生態的。此外,從公司規模來講,中國數碼這公司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 沒有很多僱員,也讓人難以想像。我們見到的美國的很多中型商場,來一個部門中一大類產品的買手,那些香港代理公司都會有幾個人陪同,召集國內幾十家供貨商到酒店談判,規模如同小型交易會。 以老佛爺的規模,只會比這個動靜更大。而這個中國數碼就靠一個實際控制人,就能應付法國老佛爺這麼大一個買家,我只能說這人是個超人。此外,服裝,成品不同於原料, 中間有複雜的環節和手續: 打樣,寄樣,確認,採購,下單,訂單管理,驗貨,發貨,流程長得很,需要的人員也多,而中國數碼就一個人的皮包公司,就算加上實際控制人,能把需要幾十個人來操作的業務都幹了,實在牛的不可思議。

實際上,法國老佛爺在香港是有服裝採購合作代理,就是服裝業很有名氣的上市公司I.T,雙方2010年就成立了合資公司,老佛爺的很多中國採購代理都來自於I.T, 法國老佛爺商場也引進了很多I.T 管理的服裝品牌,所以,從正常邏輯講, 老佛爺買手們在香港的採購,肯定是主要通過I.T,如果中國數碼背後的實際控制人, 真有那麼多年的成功貿易渠道和經驗,那麼他肯定也應該有一個水平不遜於I.T 的服裝或貿易公司,而不是靠中國數碼這皮包公司,否則如何能成為法國老佛爺在香港的採購代理? 而中銀絨業跟這麼有能力, 能跟給法國老佛爺供貨的香港貿易商合作,本是為自己顯示實力增光彩的事情,卻號稱要為對方保密,不能公佈實際控制人,讓人無法理解。

再者,羊絨多年以來,都是一個很大程度上出口導向的產品,外銷比例很大,而中銀絨業這公司,擁有這麼大比例的外銷部分,其前三大客戶,居然都是香港離岸公司,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規模很小,實在離奇的可以。真不知道中銀絨業這麼強大的品牌,自己在香港還有子公司,這麼多年定期參加各大展會,都是怎麼尋找外銷客戶的。而4月份董秘陳曉非接待投資者時,提到的公司四大客戶,優衣庫,瑪莎百貨,梅西百貨,老佛爺,除老佛爺跟中國數碼關聯,其它三個,居然在銷售榜上蹤影難覓, 也很難解釋。 如果優衣庫,瑪莎百貨,梅西百貨這三大客戶也是由另外兩個香港離岸公司負責銷售,那這兩個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的公司估計也是超人所開。

如果各位還記得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對港出口飆升引起的虛假出口,騙稅和熱錢流入質疑, 就會發現那些虛假出口調查中的公司作為和中銀絨業的方法頗為類似: 出口產品貨值高,比如電子產品,然後貨物目的地都是香港,貨主都是香港公司。在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熱錢流入這幾年,這在外貿行業已經是屢禁不絕的故事,今年尤甚。而中銀絨業三個離岸公司的註冊人都是深圳報關行出身,難免不讓人有類似聯想。

依我之見,想發現中銀絨業是否有造假成分, 其實真的不難,現在很多國內貨運或報關背景公司,都在推銷海關報關信息給出口商,讓出口商從這些數據庫中發現潛在買家。這種數據庫裡, 按分類去搜索,很容易找到」中國數碼「作為收貨人的海關出口信息, 如果」給中國數碼「這公司發貨的供應商,只有」中銀絨業「這一個中國公司,而不是幾十,甚至上百個中國出口商,那麼中銀絨業出口造假幾乎是板上釘釘。因為如果能給法國老佛爺當採購代理,中國數碼不可能只有中銀絨業這麼一個國內供應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40

慧科集團並購萊茵教育和美好學院 開課吧重新劃入慧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5/158394.shtml

慧科集團並購萊茵教育和美好學院 開課吧重新劃入慧科
i黑馬 i黑馬

慧科集團並購萊茵教育和美好學院 開課吧重新劃入慧科

作為慧科教育首個線上教育品牌,“開課吧”在拆除VIE架構後,正式回歸慧科集團,統領集團職業教育線上部分。

i黑馬訊 8月25日消息,今日,慧科教育宣布正式升級為慧科集團。同時宣布並購創意設計職業教育機構“萊茵教育”、互聯網產品社群“產品壹佰”和一站式互聯網學習平臺“美好學院”。

據悉,作為慧科教育首個線上教育品牌,“開課吧”在拆除VIE架構後,正式回歸慧科集團,統領集團職業教育線上部分,“美好學院”攜“產品壹佰”社區以及集團原有的泛IT在線職業教育平臺“找座兒”整體並入“開課吧”。

無標題

這一次的架構調整,慧科集團組建職業教育事業群,包括“開課吧”與“萊茵教育”以及2016年3月並購的泛IT職業教育機構“無限互聯”,原無限互聯CEO熊彪擔任慧科集團高級副總裁、職業教育事業群總裁、開課吧CEO,原美好學院CEO劉文智擔任慧科集團副總裁、開課吧COO,原萊茵教育CEO楊飏留任原職並擔任集團副總裁。慧科集團職業教育事業群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為大學生和互聯網從業者提供實用技能培訓、智慧化職業發展綜合服務。

據悉,“萊茵教育”成立於2007年7月,關註學習者和企業的雙向需求培養互聯網中高端創意設計人才,提供交互設計、體驗設計、產品經理、遊戲設計、VR設計等設計類課程。“美好學院”源自知名產品人學習成長社群“產品壹佰”。

慧科集團 教育 職業教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61

【制造業】萊茵河畔話“智造”:從ABB到SAP,中美德工業4.0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498&summary=

【制造業】萊茵河畔話“智造”:從ABB到SAP,中美德工業4.0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諾威工業展:威見證漢諾威2017,工業4.0走走向落地


見證漢諾威2017:聚焦實際應用業與解決方案,工業4.0走向落地我們認為,本屆漢諾威工業展有三大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1)專註於某具體技術到強調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見證這幾年工業4.0從概念的提出到大量推廣落地的發展。漢諾威展會上,我們發現,與前兩年相比,大量的公司從專註於某一領域的硬件或者軟件的技術,上升到強調為各個工業制造領域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更多地專註於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上。甚至很多公司的展臺從原來以所展示的技術為板塊來分區,變成以所擅長領域的全套的解決方案為板塊來分區,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公司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見證了工業4.0從概念到大規模的落地的的發展歷程。


(2)重視對於工業數據的利用和雲平臺的建設,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構建。西門子、施耐德、ABB和KUKA等企業不約而同地把挖掘工業數據的巨大價值和雲平臺的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量的工業數據結合能夠連接一切的雲平臺,打造了離散與流程的平衡,使得企業為客戶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西門子和施耐德強調的是通過工業大數據和雲平臺的有機結合,實現不同行業的流程優化以及柔性制造;ABB強調的是設備的後周期的管理,實現的是設備的實時監控以及全壽命周期的管理,以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而KUKA強調的是協調各戰略夥伴為客戶提供全壽命周期的、個性化服務的解決方案。但是不論是流程優化、柔性制造,還是設備後周期管理,工業數據的價值正在成為各大廠家深入挖掘的金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公司積累的海量的工業數據,以及基於海量的數據積累下所形成的雲平臺的價值將成為這些工業4.0公司的核心價值。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開啟,更加柔性、更智能、能耗更低的生產正從圖紙正在走向現實。


(3)德國工業的專註與執著值得學習。電氣櫃制造商Rittal就是這樣一個專註與執著的優秀企業,公司是最早做電氣櫃的廠家,專註以機櫃為核心做各種不同的電氣櫃,專註於電氣櫃的整體解決方案。機櫃看似很簡單,實則不然,其壁壘在於承重性、防護等級和抗腐蝕性,Rittal公司把這個看似簡單的機櫃的通風性、散熱性做到了極致,這樣一個看似壁壘不高的產品能夠占據占非配電櫃的控制櫃的市場中德國的80%,歐洲整體的60%,實屬不易,甚至有業內人稱,世界上只有兩種機櫃,Rittal機櫃和仿Rittal機櫃。何等霸氣!期待中國制造也能湧現出一大批這樣專註並執著的優秀企業!



回顧主題變遷:業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走向實際應用


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主題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向實際應用靠攏。“工業4.0”的概念由德國於2011年漢諾威工博會首次提出,並於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2014年以來,漢諾威工博會始終圍繞“工業4.0”概念展開。


2014年漢諾威工博會的主題為“產業集成,未來趨勢”,專註於智能化、自動化工廠和能源系統的改造;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化——加入網絡大家庭”,格外關註了智能化生產、人機協作、創新型分包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能源系統等;2016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發現解決方案”,展會展出的解決方案運用範圍從機械改裝到完整生產線集成化,而大數據的捕捉和分析也為工業發展註入了新鮮動力,這標誌著工業4.0的重大突破,下一步就是商業化階段。2017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創造價值”,已經有了很強的應用指導意義。



關註熱點更叠:硬件→軟件→大數據雲平臺→提供解決方案


2014年:柔性裝配,單一產線生產多種產品。2014年是德國“工業4.0”概念全面推開的第一年,漢諾威工博會展覽的參展裝備多集中於概念方面,其中又以柔性裝配最為搶眼。西門子推出“對話”生產線,能夠準確識別正在經過生產線的配件;博世旗下的力士樂以視覺系統為基礎,融合自身的機器人產品概念,推出能夠同時生產兩種差異化產品的生產線;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展出了利用軟硬件結合的概念,能夠同時裝配6種不同斷路器的生產線;SAP展示了能夠在一臺裝置上生產16種產品的技術概念;柏林工業大學展示了能夠實現人工“教學”的工業機器人,可以通過一臺標準機器人“學習”這一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動作流程。



2015年:軟硬件企業聯合,機器人技術奪目。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聚焦於讓機器加入網絡,相互通信相互協作,實現定制化、短流程加工。由16家著名企業和機構共同參與研發的個性化名片盒自動流水線是這個主題的一個縮影,將人、物、機器通過網絡鏈接實現個性化定制加工。同時,各大廠商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顯著突破,ABB展示了一系列基於互聯網技術工業所需的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旨在推進實現“物、服務與人的互聯”;ABB還展示了雙臂協調高精度仿真機器人YUMI,專門用於精密制造;庫卡展示了物流機器人Swisslog,能夠在倉儲物流中實現很高的精確度和靈活性;同時,各大廠商醫用機器人、快速拾放機器人、汽車裝配機器人、仿生袋鼠機器人等新型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實現了突破,發那科甚至推出了能夠制造機器人的機器人。



2016年:工業“生態系統”模式發力,互聯網融合物聯網實現彈性生產。2016年漢諾威工業展上,西門子展出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生態系統”,大小企業均可參與其中,在同一平臺、統一標準下實現生態系統,大大降低研發過程中制造階段性新品的費用,可以有選擇地滿足單個客戶的需求。GE展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有效融合物聯網與互聯網雲計算進行大數據分析;達索系統展示了類似的虛擬現實平臺,能夠對產品部件進行有效優化,實現設計與產品的無縫接合;華為展示了物聯網解決方案,以車聯網為平臺,實現車輛的多種附加功能。



工業4.0新新動向:基於不同領域生產領域的解決方案走向成熟


業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能化,最終達到迅速、高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實現完整的工業4.0成果,總共需要三個步驟,即負責智能化、網絡化生產系統的“智能工廠”,涉及企業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3D打印等最新技術在生產和供應上應用的“智能生產”,以及通過物聯網、物流網和互聯網整合需求和服務匹配的“智能物流”。通過這些環節完成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對接,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將信息化科技成果完美運用到工業生產,推動人類社會向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邁進。



柔性制造為表,數據互聯為里,縮短周期為魂。智能工廠的表觀要求,是能夠實現柔性制造,即在同一條生產線或數個企業通過數據互聯形成的聯合生產線上,實現多種產品的同時生產,同時滿足個性定制化生產,生產模式為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定制化。實現柔性制造,要求快速改變生產線上的流程工藝,同一位置的生產設備(機器人等)需要前後面對不同類型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這就要求原料、產品與生產設備實現互聯;定制信息的輸入,需要生產設備實時接入設計網絡,不斷接受新的生產工藝指示,並將拆分的生產工藝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指令;工廠內物料的智能流動也需要數據互聯,AGV等搬運設備需要與物料實現有效精準識別;同時,倉儲數據互聯是高效選擇物料、分類存放產品的基礎。柔性制造、數據互聯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短周期生產,對於新產品,不再需要重新建設生產線,而是可以在原有智能生產線上直接生產,從而有效縮短產品周期,實現高效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根本目的。



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實現同一生產線高效切換不同產品,我國產品缺口明顯。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可以實現高效的數據寫入,執行多種運動指令,從而完成不同類型的生產工序。同時,機器人切換生產模式可以通過批量寫入程序實現批量操作,快速完成生產線產品轉變,相對於傳統流水線,不僅可以避免重新建設專門生產線帶來的資本投入,也可以有效節約工人培訓時間與財務成本。隨著智能工廠的建設,機器人使用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充分帶動機器人制造領域的需求。目前,我國機器人以能完成簡單搬運工作的機器人本體為主,缺少可以執行多種複雜工序的高端機器人。2016年,自主品牌機器人約有83%是三軸及以上產品,六軸以上工業機器人占全國新增裝機量不足10%;61%的機器人是上下物料搬運型機器人,高精度焊接與裝配機器人合計不足23.1%。



工業軟件:數據互聯的接口,我國處於起步期。工業軟件可以通過虛擬工廠呈現出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映像,可以進行各類計算、仿真、設計、預測、優化、決策等。工業軟件是實現企業級CPS的重要一環,可以在虛擬制造環境完成從產品設計、數字實驗到制造工藝參數和流程設計過程,並以數據不落地的方式進入實體制造環節,實現產品規範、制造計劃、物流配套的準確制定和無縫銜接。目前我國工業軟件多數處於基本解決方案階段,尚不完全具備良好產品形態,擁有專利及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更少,這使得應用實施的效率不高。工業軟件市場基本被國際巨頭壟斷,SAP是工業軟件領域的龍頭,在ERP、BI、SCM領域均擁有超過20%的市場占有率。受國內工業4.0落地的巨大需求驅動,加之多重政策利好、知識產權管理不斷規範,我國工業軟件企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廠內/廠間物流與倉儲:我國市場增速快,物流機器人大有可為。智能物流是支撐智能制造的重要環節,自主決策、去中心化、離散控制的廠內物流裝備能夠實現智能工廠內差異巨大、變化多樣的物料運輸。智能單元化物流技術、智能物流裝備、物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物流信息系統是智能物流的核心。在工業軟件的統一調配下,CPS系統中接入物聯網、裝配機械手且有感知能力的AGV可以實現廠內極高效率與實時變動的物流要求。我國AGV市場高速增長,2016年突破11億元,新增AGV中超過85%為自主產品,AGV在汽車工業、家電制造中應用廣泛。但是國內高端AGV市場大多數采用的是科爾摩根的NDC系統,另外市場非常不規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也沒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生態圈,行業內部低價同質化競爭也比較激烈。我們認為,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機器人產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硬件:龍頭持續完善布局,大數據運用創造價值


ABB展會出見聞:推出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強化設備後周期管理


ABB展會見聞: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精確有效地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


ABBAbility是ABB推出的工業數據平臺,通過平臺來監控各個工廠的數據,根據數據進行比較,不但能進行縱向的比較,還能進行行業內的行業比較,也能進行跨行業的比較,匯總分析所有的數據。我們的設備上都有智能的傳感元件,我們的數據能夠深化到每一個部件,可以優化部件設計,也可以優化生產流程。ABBability是數字化的雲平臺。工業4.0的從概念的提出到落地,我們認為現在已經能夠實現大規模提供解決方案。




ABB:工業自動化四大板塊業務,收購貝加萊強化領導地位


四大板塊業務,歐美主導。ABB公司由兩家歷史悠久的公司——瑞典阿西亞公司(ASEA)與瑞士布朗勃法瑞公司(BBC)在1988年合並而成,總部設在瑞士的蘇黎世,是全球電氣產品、機器人及運動控制、工業自動化和電網領域的技術領導企業,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雇員達13.2萬。公司2016年全球營收高達338.28億美元,同比下降4.66%。ABB公司業務以歐美為主,2016年歐美合計營收占比達62%。2016年,公司機器人相關業務實現營收81.69億美元,占比24%。



ABB業務由四大事業部開展,分工不同又互為支撐。四大事業部是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電網事業部、電氣產品事業部、工業自動化事業部。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是領先的工業電機和傳動供應商,客戶主要涵蓋制造商、原始設備制造商,電力公司,工業終端用戶,交通運輸及基礎設施運營商。電網事業部是ABB歷史悠久的主力業務,客戶涵蓋發電、輸電、配電和其它公共事業用戶;也包括工業領域,運輸及基礎建設領域的公司。


電氣產品事業部以中低壓電氣設備業務為主,客戶主要為經銷商、安裝公司、盤廠、原始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承包商、建築商、電力公司以及終端客戶。工業自動化事業部以產品與行業解決方案並重,涉及的工業領域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化工和制藥、制漿和造紙、有色金屬、水泥、采礦、船舶和渦輪增壓。



收購貝加萊,進一步強化工業自動化領導地位。


2017年4月4日,ABB正式宣布將收購貝加萊,後者是專註於為機械與工廠自動化領域提供基於產品和軟件的開放式解決方案的全球最大獨立供應商。貝加萊的業務遍及全球70個國家,在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機械和工廠自動化市場中,其2015-2016年度銷售收入超過6億美元。通過此項收購,ABB將進一步加強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導地位,以更獨特的優勢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增長機遇。此外,通過將貝加萊強大的應用和軟件平臺、龐大的安裝和客戶訪問量以及定制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與行業領先的ABB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相結合,ABB將在擴大其數字化產品組合上邁出重要一步。



全球機器人市場:“四大家族”寡頭壟斷,本土企業突破任重道遠


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市場占比近50%。。“四大家族”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達50%,幾乎壟斷工業機器人行業高端領域。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激烈,技術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如系統集成技術,日本、美國企業擁有絕對優勢,運動控制是ABB的核心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安川電機更勝一籌;核心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也多被“四大家族”所掌控。



在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中,ABB營收規模最大。2016年,ABB公司實現總營收338.28億美元,是機器人“四大家族”另外三家——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營收之和的近3倍,單純看機器人相關業務,ABB的營收也是其他三家總和的2倍。在機器人領域,ABB有著絕對的龍頭優勢。ABB是典型的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其67%的收入來自歐洲以外,在世界市場上有著強大的競爭力。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增速快、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利好本土企業。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在龐大的制造業規模的驅動下,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續刺激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2013-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6.86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27%。我國機器人高度依賴進口,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四大家族”占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有800多家(工信部數據),雖然90%的規模在1億元以下,但也湧現出新松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通過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引進、海外收購等,逐步實現國產替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進口額維持在8億美元/年以上,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軟件:龍頭強調數據的價值,萬物互聯的世界加速降臨


SAP展會見聞:強調挖掘數據的價值,專註提供全套個性化方案


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結合最新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設計端到銷售端的整套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而獲得廣泛的應用。“開放式工廠”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陷入零散自開發的老路,幫助企業走出自開發和遺留系統形成的桎梏,實現向支持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平臺遷移。



打造虛擬現實的“數字化雙胞胎”,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本屆展會上,SAP提出了自己對“數字化雙胞胎”的理解,並在系統中廣泛踐行。SAP圍繞著“數字化雙胞胎”的概念,在日本三菱的機器人和德國雄克的夾具的基礎上進行虛擬世界開發,從需求管理(產品概念設計階段),到成本估算和機械設備、電子裝備、具體軟件設計(產品設計階段),都建立了完整地數字映射,同時建立了設計制造和交付過程的產品資產模型,以及產品的銷售過程和使用過程的數字模型,打造了一整套集成而連貫的產品數據管理體系,形成數據總線,由此來建立與物理世界對應的數字世界。



SAP:從ERP系統到雲技術,聚焦數字化時代


公司是ERP系統行業龍頭,深耕ERP軟件多年。SAP成立於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主要產品為SAP企業管理系列軟件,全球188個國家的23.20萬家客戶正在從SAP解決方案中獲益,其中包括80%的世界500強企業及85%的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公司業務細分為雲訂閱與支持、軟件授權費、軟件技術支持以及其他服務四個模塊。2016年,公司總收入220.62億歐元,同比增長約6%。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軟件技術支持服務,為105.71億歐元,占比48%。



公司戰略:基於雲平臺交互下的數字化商業框架2.0。SAP認為HANA雲平臺將是未來數字化商業運作模式的數字核心。通過雲計算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區域鏈技術、機器自主學習技術、雲平臺應用編程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打造SAP數字化空間,使商務交易過程更為智能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業管理系統ERP軟件開發的傳統優勢外,致力將ERP融入到HANA雲平臺系統中,並已經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與雲平臺相關的應用軟件,包括用於費用差旅管理的Concur,人力資源管理的SAP Fieldglass與SAP Successfactors,電子采購平臺SAP Ariba以及用於市場分析的SAP Hybris。公司在今年重點推介的兩款軟件是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



SAP雲平臺數字框架使企業運轉更加靈活。工業4.0時代,企業面對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信息以支撐決策,增加企業自動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效率,解決的辦法在於大數據化生產全流程,使之可追溯,這樣才能夠提升企業效率。SAPS/4HANA正是SAP基於原有ERP軟件所開發的雲平臺,支持物聯網、大數據、實時分析、移動商務、業務網絡和第三方系統等,能夠實時采集、分析、存儲海量生產數據,並進行分析、交易量管理,從而指導企業生產和運營。今年,SAP還推出了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 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更進一步豐富了雲平臺的框架,增加了對萬物互聯的支持。


圍繞SAPS/4HANA數字化核心,SAP提供了四大核心應用系統和四大支撐應用雲。


互聯產品——端到端的數字化研發與創新。SAP推出了“互聯產品”的解決方案,為了幫助制造商為物聯網進行產品設計和從智能產品采集數據供研發部門分析和使用,研制出新的更好的產品。該方案也是SAP擴展的供應鏈戰略的組成部分,將設計、制造、物流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實現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盤管理。


互聯制造——從從ERP到車間底層的縱向集成。在SAP商務套件的基礎上,SAP提供了另外三個組件:SAP Manufacturing Execution(制造執行)、SAP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and Intelligence(制造智能與集成)、SAP Plant Connectivity(工廠連接器),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工業4.0的原理,將傳統的集中式生產自動化架構替換成分散式網絡連接的高度柔性的靈活結構。


互聯物流——供應鏈執行。通過這套解決方案,SAP的解決方案可以支持對物理資產的移動和位置的連續監控,當資產在移動過程當中,無論是處於倉儲還是運輸環節,無論是處於哪一個業務合作夥伴內,都可以在物流生態系統中實現信息的透明。


互聯服務——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該解決方案基於SAPHANA雲平臺,提供了與物理設備之間的連接。從設備過來的數據被映射到對應的業務系統中資產的主數據上。接下來,SAP的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解決方案對進來的數據進行監控,一旦發現達到或超過了關鍵的門檻值,就會發出報警。這些報警將會觸發接下來的動作。




SAP在中國:助力徐工業務轉型,打造世界級高端“智”造工廠


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中德雙方簽訂了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在工業4.0方向開展合作,標誌著工業4.0將成為中德未來工業合作的新方向。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與SAP公司全球副總裁李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德合作的第一個工業4.0項目。


應用場景1:雲端全球實驗室,讓協同研發更容易。SAP產品數據管理高效推進產品數據集中管理、物料標準化、產品變更管理、基礎數據庫、電子化審簽等。實現將研發資源部署在“雲端”,設計數據隨時全球連線,集合世界各地研發力量,最大程度調動最優資源、縮短研發周期。


景應用場景2:精益智能化,成就“魔法工廠”。通過以SAPERP系統為基礎,以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為紐帶,實現智能設備全部聯網,對制造過程實行實時化監控和可視化管理,借助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決策,大量使用焊接機器人、數控加工中心、自動化塗裝線以及裝配線等設備,智能化生產設備占比超過90%,成功實現自動化、柔性化和少人化生產。同時系統還實現生產單元間的積極協同,實現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追溯,極大增強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靈活性,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奠定基礎。


應用場景3:物聯網,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徐工集團充分利用SAP,通過供方尋源、價格管理、訂單管理、合同管理、排程管理、消息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模塊,快速響應市場,讓供應商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透明公平。同時搭建全球物聯網平臺,實現設備與設備(車聯網)、設備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通過智能雲服務平臺促進徐工全球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



新產品研發上市時間從一年縮短至3個月,產品設計周期縮短20%,生產周期降低62%,財務關賬時間從10天縮減至20小時,產品數據準確率提升30%,市場響應能力提升30%,生產計劃時間從2天縮短為40分鐘,交貨期縮短25%。


全球工業軟件市場:歐美主導企業底蘊深厚,國產廠商成長空間大


工業軟件產業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呈現“兩極多強”的態勢。SAP和西門子在各領域都有較高的市占率,而IBM、達索系統和Salesforce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了一定優勢。其中,ERP軟件產業格局相對穩定,SAP和Oracle兩家企業占據主導,屬於一線ERP軟件,Infro、Sage、Microsoft屬於二線ERP軟件;在CRM領域中,Salesforce占據全球CRM市場第一位,且發展迅速,其成功來自基於SaaS的雲服務模式;CAD產業的主導者是Autodesk和達索系統,且隨著仿真、設計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逐漸出現新的參與者;MES軟件具有較強的行業應用特性,與特定的行業關系緊密,需要大量行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因此,形成不同MES廠家占據不同行業的局面。



國產工業軟件份額極低,成長空間大。在國內市場,國產軟件企業在研發設計、業務管理和生產調度/過程控制三類軟件中均有一定市場份額,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仍與國外領先軟件企業差距較大,屬於行業末端跟隨者的角色。國內市場排名前五位的國內廠商占據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且其96%的銷售在國內市場,全球份額不足0.3%。相對於國際軟件巨頭,我國軟件廠商體量小、底子薄、成長空間大,在高成長性的工業軟件市場中,有望隨市場實現較高的增長,同時自主軟件廠商更傾向於開發出更適應我國本土產業的工業軟件,在細分市場中不斷搶占國際巨頭的份額。


國際比較:工業4.0趨勢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國工業4.0:制造業體系提供支撐,產業集聚促進發展


德國工業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制造業領先。德國工業始終強大,企業自發解決痛點,自下而上推動工業4.0。“工業4.0”的提出是與德國工業界遇到的瓶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大目的是建立一個與互聯網融合的智能化先進制造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反應速度。解決成本問題和TimetoMarket是德國提出工業4.0的關鍵,這兩點正是互聯網時代中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集中表現。德國企業不斷主動推動“工業4.0”: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平臺”系統為數字制造提供了載體;寶馬集團的虛擬手勢識別系統使得汽車制造再進一步;大眾用機器人制造汽車,實現了極高的人力替代效率;ABB強大、精細而全面的機器人產品在世界上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博世力推用於工廠智能化的射頻碼系統;SAP推動雲平臺互聯萬物,實現大數據支撐決策。


德國工業4.0戰略幫助德國保持制造領先優勢,提高有效生產。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宣布“德國工業4.0”戰略。金融危機後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德國外需疲軟,同時中美工業科技發展迅速,對德國出口形成進一步競爭。工業4.0戰略讓德國重新抓住工業發展主動權,保持“德國制造”的國際金品牌。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德國希望通過利用物聯網與服務網結合的方法,使產業鏈管理智能化,市場需求分析有效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德國是機械設備制造業強國。據統計,有近10%的歐洲制造業公司位於德國,德國制造業產品毛利附加值約占歐盟的30%。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為活躍的經濟部門,整個產業鏈上約有6419家公司和超過100萬的勞動人口,生產效率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機械制造業是德國第二大支柱產業,也是德國最具創新的產業部門。2015年,德國機械行業生產總值為2300億歐元,占GDP總值的7%。該行業主要以出口為導向。2015年德國機械制造出口率高達66%,出口額約1510億歐元。按產品細分,2014年機械設備的產值最高,收入約195億歐元,電力傳輸工程與材料處理居二、三位,分別為174億歐元與147億歐元。



德國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制造”備受歧視,以低質量、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制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並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采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質量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於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工業4.0:產業集聚促發展,巴伐利亞高科技產業大步向前。巴伐利亞地區是以Fraunhofer創新研究所為中心高科技產業帶。巴伐利亞地區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擁有慕尼黑和紐倫堡兩座大城市。巴伐利亞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歐洲東-西和南-北貿易通道匯集處,產品便於運輸到歐洲各市場。因此,許多外國高科技企業落戶於此,業務廣泛輻射周圍地區。2012年,德國政府發起“GoCluster”運動。經過4年努力,德國已經有100個創業產業園區,政府大力扶持並引導投資以鼓勵德國科技創新。該區域的核心研究所Frauhnofer-Gesellschaft為投資者與企業提供了新鮮的思路,是該地區的工業發展科創動力的源泉。



巴伐利亞產業群的各類新型高科技都處於德國領先地位,機器人巨頭庫卡位於該區。


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是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所在地,庫卡是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近期被中國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巴伐利亞擁有19個高科技產業集群,包括生物技術、汽車工業、醫療技術、納米技術、環保技術、航天航空、衛星導航、信息與通信技術、能源技術、新型工業原材料、鐵路技術、傳感和電子電力技術、機電整合和自動化技術等。三分之一計入德國成分股指(DAX)的大型上市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州。此外,巴州的慕尼黑已經能夠成為僅次於法蘭克福的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是巴州科技創新的堅強金融後盾。



德國工業4.0平臺是業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主體。整個平臺的參與者可以分成三類:政府,公司以及教育科研機構組成的有機體。教育科研機構責為工業4.0的推進舉措和方向提供理論基礎;政府負責提供搭建政策框架與促進政府間合作;企業則是工業4.0的技術的具體實踐者。


政府:政策推動工業4.0實現智能制造。2006年和2010年德國政府提出《高科技戰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戰略2020》兩個全國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工業4.0是《高科技戰略2020》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為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指的是一個通過機械、電子零件、軟件、基礎網絡,運用信息化技術的整合控制網絡與工業物理世界,實現企業、工作人員、生產機器、產品、客戶等多方聯動、交互、組合式創新,達到智能制造、智慧運營的全新業態。德國希望通過工業4.0建立起智能工廠系統,實現智能制造,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利潤,預期德國企業帶來每年6-8%的制造效率提升。



德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維持在30%左右,英美僅為20%。經歷了20世紀後期的數次產業轉以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特征明顯,美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0年的35.24%下降到2014年的20.69%,英國從1970年的42.10%下降到2015年的19.42%。相比而言,德國197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09%,2015年為30.49%,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唯一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的國家。



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德國是典型“高工資、高福利”的“歐洲國家”,2016年人均工資高達326183元人民幣/年,約為我國的5倍、泰國的10倍。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這給德國制造業帶來了嚴重的成本問題,如果繼續高密度地使用人工勞動力,德國制造業價格競爭力將遠低於發展中國家。



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高,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對我國具有指導意義。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國制造業“選擇”了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力。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平,2015年汽車工業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143臺/萬人,與美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相近。相對於人類勞動力,特別是高福利下工作積極性偏低的歐洲工人,工業機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產持續能力強,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制造業企業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品質量控制。隨著機器人產品技術升級與控制系統的發展,機器人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制造工藝與流程,能夠在更多的制造業領域替代人類勞動力。



工業機器人單價高,工作複雜程度相對較高。德國工業機器人進口均價與出口均價均處於主要發達國家主流水平,進出口均價均高於中國。德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定位相對高端,相對於仍具有一定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中國而言,機器人的附加值更高,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工作複雜度更高。



阿迪達斯:機器人成本壓縮優勢明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回歸。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factory),預計2017年投產。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阿迪達斯同時計劃在美國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之後在歐洲各地還會陸續建成類似工廠。阿迪達斯是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其在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亞洲雇傭高達100萬名工人。而阿迪達斯以機器人工廠的形式使生產線高調“回歸”發達國家,是機器人壓縮人工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標誌。



美國重振制造業:提升制造業效率,推動工業複興


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政府主導複興制造業業,自上而下推動工業4.0。2002年起,為了享受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紛紛外移。2002年至2010年,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連年下降。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呼籲重新振興制造業,以實體強國。奧巴馬政府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創造就業機會和鼓勵制造業回歸美國。2011年,奧巴馬總體推出了先進制造夥伴計劃(AMP)與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2年,AMP針對制造業振興提出16調建議,包括成立網絡建設研究所與3D打印研究所。13年,美國在先進制造業方面了增加19%的預算,並成立數字制造和設計創新研究所。隨著美國經濟不斷回暖,出口與內需增加,制造業再迎春風。2010年起,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開始小幅攀升。特朗普新政對召回海外制造商態度強硬,預計美國制造將迎來新拐點。



美國通用提出“工業互聯網”計劃,倡導產業鏈效率提升。2012年,美國通用率先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與美國政府的“再工業化”戰略舉措相呼應,隨後美國制造業與IT巨頭紛紛抱團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工業互聯網”主要含義是,通過高性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產業,其側重點主要在於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使制造業的數據流、硬件、軟件實現智能交互,通過大數據實現智能決策,提升美國制造業生產效率。經過美國通用測算,若生產效率提升1%,美國關鍵產業,包括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石油天然氣等,在未來15年內將節省2760億美元的生產成本。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工業4.0”本質含義基本相同,但側重有所不同。



中國制造2025: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智能制造空間大


人口紅利喪失,我國同樣面臨著成本控制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人工工資不斷上升對制造企業的成本端構成較大壓力。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幅相對放緩,年均減少155萬人;之後一個時期減幅將加快,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制造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與勞動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倒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成本的飆升正在蠶食著中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美國咨詢公司BCG通過對全球前25名出口經濟體在2004-2014年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一些過去制造業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於制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據數據顯示,中國在2004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在成本競爭力下降了5%-9%,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制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



國內“機器換人”不斷推進,進一步利好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人口紅利的消退,用工成本的上升,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以及東南亞低成本競爭的雙面夾擊,都不斷壓縮著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生存空間。為了降本增效,由政府力推、企業力行的“機器換人”潮正加快部署中,廣東、浙江、福建等制造業大省不斷從省級層面推動“機器換人”,完全由機器人來代替人工進行生產的“黑燈工廠”不斷湧現。“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進一步加速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成長,對我國機器人、工業軟件企業形成利好。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依賴性強,中國制造2025推動國產替代。中國持續多年大規模進口工業機器人,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進口額連續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機器人進口大國。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達4.68萬臺,金額合計8.05億美元。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49臺/萬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平為69臺/萬名工人,韓國則高達531臺/萬名工人。較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說明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仍然較低。



基於國情提出中國制造2025,解決制造業現實困難。“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2015年兩會提出,與德國工業4.0戰略出臺時間較近,因此被看作中國工業4.0計劃。但兩個戰略差異巨大。從信息化水平看,我國信息化與工業的融合度較低,整體企業尚處於工業2.0到工業3.0過渡的時期。各個行業的信息發展水平不夠均衡,信息化程度存在較高差距。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工業3.0自動化時代,而少數企業,如華為,甚至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戰略不僅期望推進我國制造業進入工業4.0時代,同時也力圖改變我國低端、粗放、資源依賴性的制造局面,並加速我國信息程度較高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工業自動化程度。我國在2015年這個時間點提出該戰略,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發達國家對制造業提出更高要求,我國必須緊跟步伐;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世界制造業複蘇的春風,不斷發展制造技術,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實現從制造大國轉身制造強國的夙願。



投資邏輯


預計我國“工業4.0”快速推進,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是四大投資主線。雖然我國處於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但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備,工業產品市場規模大,我國2016年GDP高達74.41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在我國,更加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工業4.0概念落地擁有廣闊的上遊、中遊、下遊與終端空間。同時,我國政府積極推動,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利好政策,我國“工業4.0”相關的工業軟件、機器人、智能機床、物聯網、智能物流標的將充分受益。



從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四大投資主線出發,我們建議關註國內機器人龍頭機器人率先布局物聯網智能燃氣表的金卡智能,提供整套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黃河旋風,重點布局智能物流的諾力股份。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21

萊茵河吊車撞柱100乘客被困半空五粒鐘

1 : GS(14)@2017-08-02 06:14:25

德國科隆萊茵河上空周日下午發生吊車事故,75人「半天吊」,救援工作花了五小時才未完。一架吊車撞向支柱,令其餘31架吊車全部停駛,乘客被困40米高半空,要由消防員逐一救下。有吊車停正河的上空,增加救援難度。乘客包括孕婦和長者,亦有20名兒童。有成年乘客抱着年幼孩子由繩索吊下地面,過程驚險。事發後約5小時,消防救出60人。大部份乘客受驚,一名孕婦和另一乘客出現循環系統問題。吊車公司向乘客致歉,指今次是50年來吊車首次發生意外,正調查出事原因。有報道指,是大風導致吊車撞柱。英國《每日鏡報》/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1/201083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3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