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聽謝國忠演講有感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58926
  謝國忠的文章看過不少,現場聽他演講還是第一次。不用PPT,表達不是很流利,但並不影響觀點的犀利。我對他的好感,始於他12年5月的一篇文章《雪茄的騙局》,講的是為什麼在中國能人也喜歡造假,鞭辟入裡,行文優美,這在國內經濟學家中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位專業深湛兼具人文情懷的經濟學家是張五常,只是此公近年來有點越老越糊塗的趨勢,但要論多才多藝,尚未見能出其右者。

  我始終覺得,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這裡的「科技」兩字可以用「專業」來代替。專業的精深是成為牛人的必要條件,但很多時候專業上的拓進需要人文這種感性思維方式來進行催化,因為理性的路徑是鋪地板式的,依賴於事物基本形態背後的關係,而感性的思維基於直覺、想像力和美學,它由初心直指本意。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亞當斯密、彼得德魯克、本傑明格雷厄姆、丘吉爾都是這樣的人,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型人物就不用說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素養不僅來自他在格拉斯哥大學期間的數學和邏輯學訓練,也得益於他的文學素養;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從小就在祖母的熏陶下學習鋼琴,而他的祖母恰是音樂家舒曼的學生,其自傳《旁觀者》本身就是一本足以傳世的文學著作;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在研究證券之餘還寫劇本,其話劇一度還在老百匯上演,丘吉爾除了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之外,還是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你可以說這些偉大的人物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才成就了他們的偉大,也有很多枯燥乏味的人,只在本專業上死磕也同樣可以變得很牛逼,比如報童出身的奧馬哈鄉巴佬巴菲特,比如同樣乏味的比爾蓋茨等等,但是很顯然,跨界至少讓你的思維多了另一種可能性。我沒有統計過兩種類型的人成為牛人的具體比例,但想當然跨界是更好的一種方式。喬布斯1974年在《全球目錄》的一張照片上看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段話,就心有慼慼引為一生的座右銘,是因為有禪學經歷的他在這段文字中找到了初心的西式表達,而初心正是打通理性與感性、古典和浪漫兩種認知方式的關鍵(各位可以參考B座12樓以前的文章《我不知道喬布斯有沒有看過這本書?》)。這一方面說明喬布斯並不是達芬奇、特斯拉這樣橫空出世的天才,他的跨界能力需要通過打坐、冥想這樣的後天能力才能習得,另一方面,也說明跨界思維在他打造蘋果極致產品中的重要性。張小龍在談到微信產品的設計時就說「產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把握用戶需求。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在理性和感性思維、古典的認知和浪漫的認知之間自如跳轉肯定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正因為如此,世上牛人才會如此稀少。但如果我們認識到跨越理性和感性的重要性,那麼至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和嘗試,打造一款產品如此,創業也更加如此。至少,我在考察投資項目的時候是越來越注重項目團隊的跨界能力了。光有感性思維的人,很容易自我感動,跨過細節去渲染結果,最終變得大而無當;光有理性思維的人又很容易糾纏於細節,迷失在推理和邏輯的過程中,難有大的作為。

  以上這些,並不是要說明謝國忠已經有多牛逼了,只是我個人的好惡而已。

  我今年聽過的經濟學演講就兩次,另外一次是今年爆紅的李×軍,感受完全不同。李雖然號稱成功預測了中國經濟在2012年拐點,並準確推算2013年7月的貨幣危機,但這種推算本身就缺少在邏輯上的自洽,在那次演講中,很多人都對他能熟練背出各項統計數據很歎服,但有聽眾問他,中國的統計數據不是都有水分的嗎?他的回答是,只要每項數據都按照同樣的規則注水,還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這樣的研究態度和方法,怎麼不讓人懷疑他的結論不是蒙的呢?會場上還一再表示不要將他的觀點外傳,彷彿有關部門很在意他的樣子,我是不太喜歡這樣的作派的,這種作派的進一步延伸就是氣功師的路子。相反,謝國忠之所以從摩根斯坦利辭職,就因為他對新加坡模式的批評,他說「新加坡一直標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實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來自為印度尼西亞貪官及商人洗黑錢,現時印度尼西亞已經無黑錢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以便吸引他國的貪污資金。」這種秉筆直言之言的率真,國內只有張維迎、許小年等少數幾個經濟學家身上可以看到 。

  我倒覺得謝國忠很像那個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在國內他被視為死空頭,幾年前就開始唱空國內經濟,很多人也因此對他心生反感,但我相信他說的這種危機之所以還沒有來臨,只是因為他低估了老大帝國的韌性,並不是他的邏輯有問題。當年奧地利經濟學派對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的預測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預測也遭到很多人的嗤笑,只有當結果呈現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相信,人性總是在貪婪、恐懼和懶惰之間遊走,經濟學的無奈之處也在於它只能提供可能性,不能改變人性,只有巴菲特這樣的大師,才可以在恐懼和貪婪之間找到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