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削價見骨惹火曾銘宗 金管會嚴查 聯貸案遭關切 銀行怨:低利求生

2013-12-09  TWM
 
 

 

金管會近期約談搶聯貸案而削價競爭的銀行業者,雖是職責所在,但不少業者認為,只要低利政策一天不調整,利差空間不提升,以台灣的銀行業生態,這種惡性競爭的情況就不會改變。

撰文‧張舒婷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日前以嚴峻口吻重炮抨擊部分銀行業者,為了搶奪企業聯貸案業務,長久以來削價競爭。隨後金管會並約談承辦台塑十一月中旬簽訂的八三○億元聯貸案三家主辦銀行(台銀、兆豐、合庫),要求說明訂價流程和策略,引發金融圈震撼。

「這些聯貸案,根本就沒有賺錢!」曾銘宗私下談到國銀拚命殺價搶聯貸案,仍然態度嚴肅。他還透露,繼約談台銀、兆豐、合庫銀三家行庫後,也陸續約談近期以不合理低利承辦聯貸案的其他銀行,目前已確定約談六到七家,展現「玩真的」的決心。

只是,在曾銘宗雷厲風行下,業者卻也有話要說;首先,銀行界認為,關於「殺價競爭」的定義,金管會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具體標準。

業者吐苦水:標準在哪

據銀行公會去年及前年陸續修訂的授信準則,銀行辦理授信業務時,放貸利率宜考量市場利率、資金成本、營運成本及預期風險損失成本等,並且評估「合理利潤」。「但如何考量成本、如何評估利潤才不算殺價,一直沒有清楚的界線。」某銀行業者大吐苦水,表示金管會雖然執法有理,但業者卻沒有遵循的標準。

對此,金管會公開回應「若金控負責人不懂,金管會可以約談」,曾銘宗同時指出,訂價除了須評估資金、風險成本之外,其次就是看過程,「如果別人的聯貸案已經談得差不多了,你中途殺入,減少幾個基點就搶走,這就是殺價競爭!」他並強調,「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先進國家的金融監管機構都有管制銀行殺價搶聯貸。」除了法規條文的爭論之外,在部分業者眼中,殺價行為也是市場競爭機制運作的結果;換言之,殺價搶單,是市場供需失衡之下,銀行「不得不」的選擇。

在需求端部分,某行庫主管感嘆,自己也不樂見殺價競爭,但大環境不好,企業主信心不足,不敢貿然借錢;看看今年的大型聯貸案就知道,幾乎都是借新還舊,鮮少有明顯的資本性支出,案源嚴重萎縮,同業間的殺價競爭自然愈來愈激烈,除了友達三百億元聯貸案的利率有保住二%外,其他大部分的利率都只有一‧四%到一‧六%的低檔水準。

一位在銀行服務超過二十年的金融圈人士說,銀行是撥算盤撥得最精的,放貸的第一考量是風險,第二才是利差空間,既然願意提供低利率,一定是評估過後,認定風險趨近於零,才會成交。

所謂風險趨近於零,包括借款企業提供十足擔保品,或銀行對企業本身深具信心,像台塑、台積電等優質客戶,營運佳、還款能力高,故每次申請貸款時,銀行都會爭先恐後搶著放貸。業者抱怨,如果銀行撥過算盤後,覺得低價競爭仍合乎公司的成本考量,那金管會何必插手市場競爭機制?

至於供給端,則是受到台灣長期陷入低利率環境的影響,造成銀行業者幾乎無利差空間可圖,才會為了搶生意不惜殺價殺到見骨。

今年九月二十六日,央行確定維持重貼現率為一.八七五%,這已是央行連續第九季沒有升息。長期低利的結果,就是銀行「錢滿為患」,太多資金沒有去處。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集委員、國民黨立委盧秀燕說,公股行庫的爛頭寸普遍過多,又不能拒收存款,與其放款放不出去,不如以微薄利息貸出去,「在這種環境下,銀行授信只以『不要賠本』為目標,這一直是八大行庫不能說的祕密。」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舉例說,若存款利率是一‧五%,銀行用一‧四%利率放貸,雖然就如曾銘宗所批判,銀行不但賺不到錢,甚至要賠上○‧一%利息,但總比統統貸不出去,還要倒貼一‧五%利息賠得少。「說到底,銀行也只是被逼上梁山而已。」長期低利 利差空間太低關於「長期低利造成殺價」的說法,曾銘宗反駁,部分銀行殺價競爭從國內殺到海外,連柬埔寨、越南、中國大陸等利差高出台灣許多的國家,國銀彼此間還是大打價格戰,由此可見,低利環境只是殺價的藉口,他更反問:「美國、日本的利率更低,幾乎是零,人家的銀行有殺到見血嗎?」只不過,用這些說法反問銀行主管,一陣苦水又是傾洩而出。某業者一針見血指出:「在高利率國家砍價搶單,正是為了解決在台灣難賺錢的問題;至於美國、日本,雖然也是長期低利環境,但這些國家卻沒有銀行家數太多的問題。」儘管金管會、銀行業者各執一詞,但問題的核心卻愈辯愈清,某金控高層主管就指出:「銀行殺價搶聯貸問題的根本,其實還是在於央行的低利政策太久,這不但是房價一直降不下來的原因,也讓銀行不管做什麼業務,利差空間都這麼低,聯貸案只是其一啊!」他認為,銀行本身當然應該要從「提高附加價值」的思考著手,不能只靠殺價吸引客戶,而是回歸於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以聯貸案為例,「可以提供申貸客戶其他服務,像是現金管理、外匯避險等。」而金管會控管殺價,就金融業長遠發展來說,確實合情合理。

只是說到最後,這位金控高層還是不免再次強調,如果台灣一直維持這種低利率,那麼,以上所有說法,都只像是道德勸說,或像要求業者咬緊牙關苦思突圍之道罷了,卻未必能改善現有問題。

今年已完成簽約的指標聯貸案 單位:新台幣申貸企業 主辦銀行 金額 利率

台泥集團

(和平電廠) 台銀 120億元 1.4%~1.5%奇美實業 台銀 200億元 1.5%~1.6%

台塑集團 台銀

兆豐

合庫 830億元

(其中新台幣占700億元,其餘為美元和人民幣) 1.58%~1.7%

(新台幣部分)

友達 台銀 300億元 2%以上南亞(尚未完成簽約) 台銀 120億元 估約1.9%

製表: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2

北富銀拿下騰訊聯貸案 意在長線布局 陸企聯貸 台資必搶的新商機

2014-01-20  TWM
 
 

 

台北富邦銀行打敗眾多對手,搶下大陸網路龍頭業者騰訊控股的聯貸案主辦行,國內銀行圈普遍認為,搶進陸企聯貸案是大勢所趨,不過機會雖多,卻也代表著等待被克服的挑戰也多。

撰文‧張舒婷

今年第一筆香港聯貸案敲定了,中國網路龍頭業者騰訊控股首度進行聯貸,金額共兩億美元;對市值超過一千兩百億美元的騰訊來說,這個金額不算是大數目,但此樁聯貸案卻深受台灣金融圈矚目,因為台北富邦銀行打敗眾多對手,搶下主辦行資格。

這不是北富銀首度打勝仗,事實上,第一宗由台資銀行與陸資國有企業直接接洽且成功籌組的聯貸案,正是北富銀在二○一二年九月搶下主辦行,貸放兩億美元給中國啤酒龍頭華潤集團;去年底,北富銀又拿下「前海地王」深圳國際的五億元人民幣聯貸案,刷新單筆額度最大的兩岸跨境人民幣貸款紀錄;其搶攻陸企聯貸案的積極度,可見一斑。

不過,相較於去年底承作深圳國際聯貸案時,公司高調召開記者會公開宣布喜訊,這次搶下騰訊聯貸案,態度卻相當低調,海外業務處主管僅表示:「主要是由香港分行同仁接洽很久,才談成的案子。」

看重與陸企建立合作關係

某位知情人士指出,北富銀先前和華潤集團談聯貸案,談了半年才底定,「和騰訊這麼大的企業談(聯貸案),半年跑不掉。」此外,利率空間恐怕也不太有賺頭,他直言,公司現階段最重視的,是要先和陸企建立合作關係,而非利差。

該人士指出,騰訊營運狀況佳,根本不缺現金,只是以往騰訊只和陸銀、外商銀行往來,日前有意拓展更多合作銀行,一直積極接觸騰訊的北富銀香港分行同仁,趁機以「動之以情」方式,建議對方:「先和台資銀行『交個朋友』試試看。」許久後終於打動對方。事實上,日前香港方面亦有消息透露,騰訊啟動這樁聯貸案是為了「建立新的借貸關係」。

消息指出,騰訊聯貸案的利率為倫敦銀行間隔夜拆款利率(Libor)加碼一五一個基點,換言之,利差空間不到二%,與國內殺價競爭搶聯貸案的水準相去不遠,對此,北富銀負責聯貸案業務的資深副總陳恩光不願正面回應,僅強調騰訊獲得標準普爾給與A+的債信評等,且市值超過一千兩百億美元,比近千億美元的台積電大上許多,「國內銀行辦台積電聯貸案時,利差會有二%嗎?」不過,就算北富銀在騰訊聯貸案的賺頭不大,但國內銀行主管也都承認,陸企聯貸業務已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北富銀外,從去年開始,台銀、遠東、永豐、中國信託等銀行都開始大動作搶進。

看好陸企聯貸的市場與利潤國銀搶進的原因之一是「好賺」。一來是,陸企聯貸市場的餅夠大,大陸企業太多,台資銀行現階段可選擇的授信對象不少;二來是除了這一回以「交朋友」為目的的騰訊案,陸企聯貸案的利率水準普遍比國內企業高許多。

一位公股行庫主管指出:「同業有個共識,貸款給陸企的『地板價』就是三%。」他強調,美元的聯貸案都在三%以上,人民幣則多半能談到三%至五%,與國內目前聯貸案利率普遍在一.六%以下相比,高出太多。北富銀總經理韓蔚廷就透露,去年底該行拿下的深圳國際五億元人民幣聯貸案,利率即在四%到五%之間,算是相當不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資銀行搶聯貸案殺價成性,但對陸企聯貸市場,殺價競爭的情況或許會和緩許多,所以應能享有更長久的獲利蜜月期。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來自於金管會的規定,國內銀行對陸企、港企的曝險上限不得超過淨值一倍。這條規定,自動篩去了不少競爭者。

舉例來說,金融圈普遍認為最有機會搶食陸企聯貸大餅的銀行,須具備長期深耕大陸市場、與陸企交好,且過去在陸、港兩地有成功主辦聯貸案經驗等條件,以此來看,北富銀、中信銀、台銀、永豐銀等都能入列;只是,金管會規定曝險上限不得超過淨值一倍,以去年第三季數字來看,永豐銀淨值雖不小,但對陸曝險已占淨值的八五%,後續空間僅約一一五億元,而淨值二六○億元的遠東銀,目前承作金額已超過一五一億元,能放貸的金額皆相當有限。

此外,陸企的營運資料透明度相對較低,為了進行風險控管,台資銀行也不可能貿然以低利借錢,第一銀行副總林漢奇就說,一銀目前放貸的陸企對象,就只限定A股上市公司中財務狀況較佳的標竿企業。

國內金融業者普遍認為,搶食陸企聯貸商機已是大勢所趨,一方面,中國現階段正處資金吃緊、企業借貸不易的環境,而台資銀行則苦於國內各項業務的利差皆已殺到低檔,國銀與陸企合作,幾可說是各取所需。在經過過去一年的耕耘,陸企能否對台資銀行獲利帶來更多貢獻,值得期待。

近年來台資銀行對陸企聯貸案時間 放貸企業 主辦銀行 金額2014 1月 騰訊控股 台北富邦銀行 2億美元2013 12月 深圳國際台北富邦銀行 5億元人民幣10月 遠東宏信 中國信託銀行 2億美元桑德集團 遠東銀行 1.1億美元8月 三江化工集團 遠東銀行 1億美元7月上海宏匯 第一銀行 6億元人民幣6月 中裕燃氣 永豐銀行 7200萬美元4月 中國燃氣公司 台灣銀行 4.5億美元2012 9月 華潤集團台北富邦銀行 2億美元

製表:張舒婷

國銀對大陸地區授信、投資及資金拆存總額度銀行 淨值 總額度總額度占整體淨值比重永豐銀行 789.64億元 674.37億元 85%中國信託銀行 1307.07億元 874.87億元 67%遠東銀行260.86億元 151.82億元 58%台北富邦銀行 1137.04億元 590.34億元 52%第一銀行 1215.75億元583.02億元 48%臺灣銀行 2479.65億元 1123.51億元 45%附註:統計至2013年9月,按規定總額度不得超過淨值的100%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