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改十年記:改革重啟需自上而下推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yMNDE3XzQyNjEyMw.html

轉眼,電改步入了第十個年頭。

2002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亦稱「五號文件」)。電力體制第二輪改革啟動,確定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和競價上網五大任務。

如今,五項改革仍然在繼續,然而10年光陰終究沒磨出一把好劍,電力市場並沒有最終形成。

現存的市場格局讓外界甚為感慨:政企分開不到位,廠網分開不徹底,主輔分離形成新壟斷,輸配分開陷入停滯,電網統購統銷,電力調度不獨立,發電企業與大用戶不能直接交易,電力市場監管乏力……

以至於國家電監會第一任主席柴松岳在2012年「兩會」期間連連擺手,「電改沒有達到當初(2002年) 中央設計的目標」。

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電力體制非計劃、非市場,最為糟糕。」因改革滯後,電力市場化改革與計劃體制交疊,電力工業矛盾重重。「猶如一個壯漢,被捆住手腳,限制自主發展。」一位電力改革派專家說。

是什麼讓電力改革如此步履艱難?

一位體制內官員如是對本報記者評價,「目前,無論項目建設、電量交易、電價形成、發電量分配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或壟斷企業手中,根本沒有電力市場。如果不加緊推進改革,再過十年,仍是現在的格局。」

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未來的電改需要高層自上而下強有力的推進,否則又將進入下一個徘徊期。

改革的與未改革的

電改的成就之一是讓經濟告別「硬缺電」,但「軟缺電」揮之不去。

2002年廠網分開以來,國內發電裝機快速增長,到2011年底,9年時間新增裝機7億千瓦,相當於1949——2002年53年全部裝機容量3.5億千瓦的2倍。

廠網分開使電源建設由計劃轉向市場競爭,競爭降低火電工程造價。國家電監會《「十一五」期間投產電力工程項目造價監管情況》專項通報稱,「十一五」期間新建火電工程決算一項可減少投資約196億元。

與此相比,電網企業造價控制的內在動力有差距。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投產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單位造價比「十五」上漲17.93%。

同樣來自電監會的統計顯示,2010年主要電網企業輸配成本合計4222.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92%。而2006年,這一數據是2000億元左右。

在電改過程中,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一次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這是改革之初沒有預料到的。」原能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朱成章說。朱本人深度參與第二輪電改思路論證。

基於煤價快速上漲,作為過渡方案,2004年我國出台煤電聯動政策。但該政策並沒有執行到位,自改革至今煤炭價格出現2.5倍以上的上漲,但電力銷售價格僅增長30%——40%。

改革十年來,煤價大幅上漲、輸配電成本提高,但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卻由政府管制。基於此,火電企業盈利能力走弱,甚至虧損。

華電集團政策法律部主任陳宗法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板塊連虧4年,累計虧損達923億元。同期,五大發電集團平均資產負債率也超過國資委85%的高限。

與多元的發電端不同,電網環節始終集中度高且透明度不足。「電網輸配電價實際上是購銷差價,是壟斷、粗

放的經營方式。」發改委內部官員說。

在電量交易中,電網統購統銷,並掌握電力調度權,這種模式使電網和電廠處於不對等的地位。正因此,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改革重啟的呼聲大。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專職顧問姜紹俊說:「應放開發電市場和售電市場,改進中間輸配電網環節的監管,建立M個賣點、N個買點的格局,多買多賣。這才叫真正的電力市場。現階段,電網統購統銷只是一個過渡階段。」

「電網公司應變成輸電公司,擔當電力輸送責任,國家核定輸電價格。電網在電力交易中獨立出來,由供需雙方自主談判。」姜紹俊說。

但現實的問題是,電網企業不斷逆勢擴張。2002年,國家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中五大電網公司。但目前,國家電網上收區域電網權限,區域電網被架空。此外,以國家電網收購許繼等兩家電氣設備為標誌事件,電力體制改革陷入尷尬境地。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這一輪電改,中央定了規則,有頂層設計。但企業不執行,甚至走回頭路。即便出現了問題,也沒有人被問責,這種狀況讓各個方面很尷尬。」

競價上網尚難實施

五號文件確定「競價上網」的改革思路,但實施與否仍有懸念。

2004年5月到2006年,國家在東北區域、華東四省一市曾實行競價上網改革試點,並建立多個電力交易中心。但這一期間,我國出現嚴重電荒,競價上網宣告擱淺。

國家電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劉寶華說:「競價上網是電力交易的高級形式,可以實時發現價格信號,調節實時供需,引導長期電量合同和投資。但前提條件是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者略有富餘不會出現大幅盈虧。」

2000年美國加州爆發電力危機,危機過後,2001年3月,美國開始實行雙邊合同主導的新交易規則。英國也用雙邊交易為主的新市場機制,取代實施10年之久的競價交易模式。

朱成章介紹,世銀出具的一份名為《美國加州電力改革與危機:發展中國家電力市場應汲取的教訓》的報告認為,電力體制引入競爭需四條件:一、是否有足夠的裝機容量;二、電網是否覆蓋全國各地;三、是否有完整的電價體系;四、電力監管機構是否有經驗。

「競爭性電力市場必須有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電網輸送能力有較大富裕、有健全的電力法規體系等,中國不具備這些條件。」朱成章說。

取代競價上網,電力行業希望明確獨立輸配電價,開展大用戶直接交易。目前,大用戶直接交易僅在福建、江蘇等少數地方試點,交易電量僅佔全社會用電量千分之幾。

目前,大用戶直接交易難以規模化推進。主要受兩方面掣肘:一是獨立的輸配電價機制沒有形成,二是國家部門之間尚未達成共識。

輸配分開走什麼路徑?

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後,電改進入深水區。輸配到底分,還是不分?兩大陣營各有說辭。

4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發佈。在書中,國家電網公開表示堅持輸配電一體化和電網調度一體化。這一表態讓輸配分開再添懸疑。

中電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協會內部討論認為,現階段輸配沒有必要分開。可以選擇地區做輸配分開試點,對比輸配分開的優劣,然後下定改革的決心。

「此外,若輸配分開,配電網交給地方,不利於地方電網建設、投資、運營和農網改造,有礙電網發展。」上述中電聯人士說。

作為電力行業專家,姜紹俊親身參與並見證電力體制改革全程,其認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後,必須堅持輸配分開。「電網可以繼續橫向切分,形成北中南三個勢力相當的電網。配電公司下放地方後,可以調動地方發展的積極性。」

輸配到底如何分開?國家電監會選擇在蘇州和深圳開展輸配財務獨立核算試點,但這被指不是改革的核心領域。

「有一點要注意,必須放開配電網,接納新能源,鼓勵建微電廠。全世界都是這種運營模式,而我國在項目審批上設置障礙。當輸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建立後,探索合同供電模式,使電力調度中立。」前述發改委內部專家說。

姜紹俊提出更為審慎的方案,作為過渡方案,在輸配分開前可逐步放開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但輸配要分開核算,成本公開。」姜紹俊說。

首先,放開年用電1億千瓦時,用電負荷大約2萬千瓦用戶;兩年後放開年用電1000萬千瓦時,用電負荷2000千瓦及以上用戶;再過1~2年,放開年用電100萬千瓦時,用電負荷200千瓦及以上的用戶。

在此基礎上,實施輸配分開,成立配電公司參與市場交易,代表小用戶及居民進場購電,統銷給低壓小戶和居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8

還是必須「從上而下」……還是必須學會放過……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d26c53092a8274dc3ac76341.html

昨天注意到一個公司,感到相當有興趣,簡單說情況這樣的:

 

1863 思嘉集團,Market captal 合適, 50億港元左右。

上市時間不長,增速快, 毛利高,  PE 低, 公司小, 股價便宜,正是我試圖尋找的那種高成長小公司,

當前股價對應2010年估計PE只有 13倍,銷售和利潤的2011年增速預期是60%以上。那麼預期2011年的PE僅有8倍。

我看他的賬面顯示,繳稅不少,現金流情況也不錯。沒發現財務上疑點(除了非流動資產中設備預付款太高)。

然後把這個想法和朋友分享,結果他直接告訴我,這家是個 『FAKE' 公司!

 

一開始,我還不太甘心就這樣放棄,

想了一晚上,決定還是算了吧,寧肯放過,不能拿錯。

 

我還是必須反省以前犯過的錯誤,被財務數據所吸引而步入一些陷阱。

首先,還是要從「自上而下」的分析來做「一票否決」,而這個公司的業務太複雜,超過理解能力

其次,若有所懷疑,還是寧肯放過。

 

另外,該公司共有三名非執行董事,最近有兩名辭任,這才上市幾個月時間, 這可不太尋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88

從歷史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付羽_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335803133/23508177
以前在參加雪球財經組織的一個投資者聚會的時候做過一個演講,演講的主題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法的比較,當時那次演講準備得很倉促,當時只是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法一些特點做了總結,並以白酒為例分別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法對其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只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很重要,不能顧此失彼,如果過去那麼多年是「自上而下」分析法為主導的話,那麼在將來,「自下而上」分析法重要性會提高。但是,投資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都很重要的兩種分析方法怎麼用?當時並沒有做深入的思考。

而再談這個論題,我想從一個歷史上的命題切入,這個命題就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以一個所謂的辨證法的方式回答就是:時勢造英雄,同時英雄能改變時勢。以漢末時期為例,群雄逐鹿,最後能堅持到三國並開創時代的人就是那麼三個,顯然三個人是有內在的因素在支撐他們走到最後,而諸葛亮,顯然也是經過了充分的「自下而上」分析之後,才能從當時眾多軍閥當中選中了劉備。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混亂的形勢,「亂世出英雄」,劉備也許賣一輩子草鞋也未可知。從這個角度上講,「自下而上」分析法很重要,決定了選誰,選的不是劉表,而是劉備;但是,「自上而下」分析法也很重要,甚至在次序上,是先於「自下而上」的。我說的次序不是指重要性上的次序(兩者重要性上很難說誰更重要),而是時間上的次序,在做「自下而上」選定哪個之前,最好需要先做一遍「自上而下」。

再以三國人物為例子說明,比如早期的諸葛亮,那可是非常牛,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同樣劉備也選擇了諸葛亮。如果從「自下而上」分析諸葛亮,他有很多非常值得選擇的特質,而劉備通過選擇諸葛亮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回報,從一個小軍閥最後發展為了三分天下之一。但是,如果不去「自上而下」分析天下形勢,而一味「自下而上」認定諸葛亮這個人的話,則是同樣一個諸葛量在早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晚期則不是那麼成功,七出祁山,勞民傷財卻未能有較好的回報。很顯然,如果把諸葛亮看成是一個公司的話,顯然他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公司,但是,他最終還是未能穿越週期。

所以,結論說到這裡應該比較清楚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很重要,但是在實際投資過程中,需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綜合使用,而不能顧此失彼。並且筆者認為,在時間次序上,「自上而下」應該先於「自下而上」,通過「自上而下」來選擇天時,通過天時的分析可以大大縮小投資的選擇範圍,鎖定板塊,而最後起決定選擇作用的則要通過「自下而上」來分析公司的特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62

林松立:投資的形而下 金融道

http://xueqiu.com/5805831020/24432754
林松立:投資的形而下
喬爾·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在我看來,是一個極具投資天賦、一個基本上沒有付出多少金錢代價就領悟到投資真諦的大師。

格林布拉特畢業後,進入了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的公司,僅過了一年,就發現了股市利潤的秘密隱藏之地,也是其著作《股市天才》中詳細介紹的。於是提了一個投資計劃給米爾肯,米爾肯雖不同意他的看法,但還是借給了他700萬美元。短短一年時間不到,他如期完成投資計劃,當年就翻倍,償還了本金和利息後,他利用賺到的錢創立了GothamCapital公司。十年後他又關閉了Gatham Capital,把所有的資本返還給外部有限合夥人。

這十年裡,其投資回報複合增長率達到了50%,也即1美元十年後變成了52美元。

很有意思的是,格林布拉特是巴菲特的超級粉絲,他在電腦上弄了一個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搜索,遇到疑難時,經常會搜索一下巴菲特對該問題的看法。格林布拉特跟中國一些資深投資者不同——這些資深投資者,動不動就或者改良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或者質疑巴菲特的某些投資觀點,甚至以不適合中國國情為由,認為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等等。

格林布拉特仔細研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尤其注重考察巴菲特投資案例中對公司估值水平的測算。他在書中說,「巴菲特發現,同僅僅投資於嚴格統計標準下價格便宜的股票相比,投資於基本面良好的優秀企業能夠大幅提高投資回報。

不過,在具體操作上,格林布拉特卻沒有複製巴菲特,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回報率更高、風險更低的掘金之地。

特殊事件投資的回報率極高

《股市天才》主要介紹格林布拉特在股市投資中的一個極其有效的策略:投資於特殊事件。

企業正在發生的一些常規活動會創造出很多投資機會:拆分、合併、重組、破產、認股權配售、資產出售和分配等。在這些活動中,一些證券被創造出來,而被迫接受的投資者,因各種原因會在上市不久就立即拋售,從而導致了供需極其不平衡,使得證券價值短期內被嚴重低估。比如這些企業活動提供給投資者諸如債券、認股權證等,但某些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僅能投資股票,收到分配的債券後,必須第一時間拋售;有些是因為分配到的證券佔市值規模小到忽略不計,也會第一時間拋售了事。

維亞康姆兼併派拉蒙通訊是一個最為經典的例子。在這個兼併案中,維亞康姆支付的對價中,一半是現金,一半是各種各樣的證券,而其中幾個證券,如果你不花幾個通宵的時間,是絕對無法搞清楚其價值的。再加上這些證券佔整個支付金額的比重極低,而有些機構投資者還無法擁有,因此這些證券自上市開始就被一個勁兒地賣出,造成嚴重低估。所以這個兼併案雖然被廣為報導,但絕大多數投資者還是錯失了最大的獲利機會。

而妙就妙在美國一直都有這樣的企業活動,一週之內,這樣的企業活動甚至數十例。

巴菲特在伯克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多次表示,如果他只管理100萬美元的資金,他有能力將回報率提高很多。我認為巴菲特如此有底氣,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巴菲特很早就知道特殊事件投資的回報率很高,但限於資金規模太大無法參與的緣故。

格林布拉特創建了網站valueinvestorsclub.com,實質上是一個論壇,申請加入者必須提供一個好的投資點子——當然是價值嚴重低估的個股,如果真的是好點子,他還會獎勵你5000美元。他創建這個網站是希望有志同道合者一起來尋找這塊股市利潤,畢竟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貴州茅台跌到160多元/股的時候,我原本想提交一份入會申請的,但是茅台沒有英文版年報,而且格林布拉特也不具備投資中國A股的資格。

在中國的股市上,也存在這樣的機會麼?我相信,即使有,也不值得花精力去尋找。在一個只要有點兼併重組的小道消息,股價就衝天的市場裡,真實的如拆分、重組等企業活動,股價非但不會出現低估,相反,會因此而嚴重高估。但如果認為暫時還不適用中國A股,而忽視這本書,就大錯特錯了。

估值的核心是什麼?

格林布拉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常年開設一門課,專門講授價值投資,主要內容就是估值——如何正確地估出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當然,也重點講授《股市天才》的內容——特殊事件的投資。

他反覆地向學生指出這一點:你所要做的就是正確地評估出公司的價值,然後等股價落入安全邊際後,買入,耐心地等待股價回歸合理價值即可——如果你的估值是正確的,市場一定會回報你。所以他的投資方法就是一年到頭四處尋找這類的投資好點子,還創建了上述網站。

2000年,美國股市出現互聯網泡沫,而價值股低落、低估,價值投資理念被處處質疑,當時格林布拉特在《華爾街日報》做廣告:價值投資沒有死,它在valueinvestorsclub活的好好的。他沒有大言不慚,不久後互聯網泡沫破滅,大盤暴跌,但格林布拉特的股票市值在2001年翻倍。

目前國內很多價值投資方面的書籍,基本上就是炒炒巴菲特的冷飯。比如宣揚「長期投資就是龜兔賽跑,長期內複利可以戰勝一切」,「安全邊際越高越好」。客觀地說,國內小部分價值投資者投資決策也很重視安全邊際,但這些人對於個股估值只是毛估估,比如類似「70元的平安閉著眼睛買」這樣的估值。倒不是因為平安股價跌到70元後還被腰斬,就事後斷定他對平安的估值只是毛估估,甚至無任何根據,而是因為保險公司類估值是極難極難的,從他對其他個股的估值結果來看,我不太相信他有如此深厚的功力。有趣的是,這些人還喜歡拿巴菲特的一句「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地錯誤」來為自己辯解。

國內符合價值投資的個股並不多,幾個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觀察對這些公司的估值爭議就能發現,有不少所謂的價值投資者,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價值投資的騙子,或者價值投資的傻子。

如果不會正確估算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毫無疑問,他都不是價值投資者,雖然他對待「市場先生」的態度很正確。如貴州茅台年初因反腐敗和塑化劑等因素影響而大跌,不少一直宣稱自己是純粹的價值投資者的,一下子就露出了「尾巴」——他們只是一個勁兒地看空茅台,卻拒絕告訴別人茅台到底應該值幾何——以茅台這樣的優秀企業,總應該有一個價吧。

銀行股、保險股(財險)的估值雖然較高科技股容易不少,但也屬於極難的一類。高科技股難就難在,雖然你能看清楚科技產品的未來,但看不清該企業的未來(巴菲特語);保險股難在對未來風險的估算,而銀行股難在它的龐大資產,你不知道它都貸給了哪些客戶。

史玉柱投資民生銀行,廣為市場所津津樂道,但我認為他不一定瞭解銀行,或者說金融企業。從媒體報導來看,史玉柱認為民生銀行優於其他銀行——「你到晚上11點再去看,民生銀行的房間裡燈都還是亮的,其他房間早全瞎光了,這就是區別」,他也談到對民生銀行的中層比較瞭解,所以對民生的貸款質量很是放心。從剛剛發生的流動性事件來看,我認為,史玉柱並沒有掌握民生銀行的貸款質量。這次流動性危機,就顯示了民生銀行的管理也不過爾爾。年初以來,上海鋼貿企業大規模違約,僅4月19日至5月19日期間,民生銀行作為原告起訴鋼貿企業的就有42起。當然必須強調的是,我並非質疑史玉柱在民生銀行上的投資,只是質疑史玉柱並沒有正確估算出其內在價值——投資這玩意妙就妙在,即使沒有正確掌握銀行的貸款質量,投資結果依然可以讓史玉柱成為一個「隨機致富的傻瓜」。

最簡單最直白的投資公式

除了《股市天才》外,格林布拉特之前出過一本小冊子,《股市穩賺》。確實是很簡單的一本小冊子,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全書只是介紹他的兩個選股公式——沒錯,就兩個公式。一個是投資回報率,稅前經營收益與佔用的有形資本的比,EBIT/(淨流動資本+淨固定資產);另一個是收益率EBIT/EV。牛的是,格林布拉特並沒有實驗很多種公式,而是從投資的根本出發設計出這兩個公式,一下子就抓住了投資何種企業的核心,經後視檢驗,極其有效。

格林布拉特還有一本書,《The Big Secret for the Small Investor: A new Route toLong-Term Investment Success》,台灣有譯本:《不買飆股, 年均獲利40%: 在股市中永保獲利,你得不做哪五件事?》,書名似乎都很有點俗氣,但一目瞭然,很符合格林布拉特的特點。在這本書裡,格林布拉特強調一點:我們投資時,儘量不要用折現現金流去估值。作為巴菲特的超級粉絲,格林布拉特當然知道巴菲特反覆強調其估值方法就是折現現金流。為什麼?一個很有價值的疑問,就留給讀者親自去探索吧.

本文刊載與《證券市場週刊》的「私家書齋」,2013年7月1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17

中國自上而下的“足球夢”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319?full=y

Angie Quan還記得她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利物浦足球俱樂部(Liverpool)比賽時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名居住在北京的活動策劃者表示:“感覺就像是宗教皈依。我覺得好像有人在說,‘嘿,Angie,這是你的球隊’。”她將自己流利的英語以及對利物浦的一切興趣都歸功於足球。

她對2005年歐洲冠軍聯賽獲勝者的迷戀反映了中國各地湧現的一股趨勢: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休閑和娛樂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這一趨勢的受益者包括歐洲諸多強隊,比如利物浦、曼聯(Manchester United)、巴塞羅那(Barcelona)和皇家馬德里(Real Madrid),近十年來,這些球隊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吸引了大批球迷。

英文的中國足球博客網站“狂熱東方足球”(Wild East Football)創始人卡梅隆•威爾遜(Cameron Wilson)表示:“當歐洲所有頂級足球俱樂部將目光轉向中國時,他們的眼睛里閃爍著巨大的美元符號。人們對中國足球真的一直抱有大膽的想法,因此當這個市場最終爆發時,他們已經做好了從中獲利的準備。”

雖然中國足球產業的門票收入及廣告銷售一直增長緩慢,但已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相關生意,比如上海的曼聯主題酒吧,以及互聯網上銷售火爆的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相關產品(包括真人大小的玩偶)。

而較為富裕的中國買家則切切實實地做出了投資,本著對足球運動將會在中國獲得成功的信心,他們完成了一樁又一樁令人目眩的收購。其中最奪人眼球的是今年1月中國首富王健林投資5200萬美元,收購了2013—2014賽季西甲聯賽冠軍馬德里競技(Atletico Madrid)的股份。

習近平、阿奎羅與卡梅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0月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期間他參觀了曼城(Manchester City)足球俱樂部的訓練場地,習近平還在此停下腳步,與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以及曼城球星塞爾吉奧•阿奎羅(Sergio Aguero)一起自拍了一張照片。

這似乎是一個微妙的暗示。近日,一個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簡稱CMC)在內的中國財團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曼城母公司13%的股份。

CMC負責人、億萬富翁黎瑞剛最近還對中國足球投出了一張信任票,他以80億元人民幣(約12億美元)的報價打敗了官媒中央電視臺(CCTV),買下了中超聯賽未來五年的電視轉播權。這個數字比此前的轉播費高出了許多,之前的行情約為一年5000萬元人民幣。

北京一家體育媒體公司CastleHill Partners的首席執行官彼得•施洛斯(Peter Schloss)表示,中國領導層的支持是關鍵。“習近平酷愛足球,因此群眾也追隨著他的喜好。這很典型……當政府部門對某個領域予以支持後,許多人就紮堆到這一領域,而第一批趕來的人往往能賺到錢。”

中國收購者的目光已不再局限於外國俱樂部。電商集團阿裡巴巴(Alibaba)董事長馬雲(Jack Ma)去年收購了中國最好的球隊廣州恆大(Guangzhou Evergrande)50%的股份,這支球隊最近剛贏得了亞洲杯,這是他們在三年裡第二度捧起這座獎杯。(上圖說明:在2015賽季亞冠聯賽的決賽中,廣州恆大的隊員們正在慶祝勝利。)

這股足球產業投資熱背後還有另一個不可抗拒的理由,中國是全世界發展空間最大的體育市場之一。據咨詢公司普華永道(PwC)的數據,中國今年的體育門票、商品和廣告總收入估計為34億美元,而美國是636億美元。

但隨著中國體育市場成為全球增速第三的市場,歐洲俱樂部都急於將自己的品牌傳播到中國,它們的途徑包括展開合作夥伴計劃、舉行表演賽、銷售商品以及建立俱樂部的中文網站。

賭球者也對中超聯賽產生了極大興趣,這項賽事越來越受到歡迎,盡管其聲譽受到一系列假球醜聞的影響。

去年中共反腐機構中紀委在一份報告中痛斥中國足壇各種與腐敗相關的嚴重問題。報告稱,“球員、裁判員、俱樂部負責人乃至足協官員深陷賭球和行賄受賄的泥潭。”

中國仍在努力整頓足壇,但中國足球要想獲得成功,還要跨越另一道重要障礙——中國球員的水平還不足以在世界頂級聯賽中競技。

威爾遜指出:“沒有一名中國籍球員在歐洲主流俱樂部效力。這一點非常令人驚訝,因為歐洲豪門十分迫切地想要簽下一名真正優秀的中國球員,這將是它們在中國推廣自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名足球巨星將帶來變革式效應,猶如上海出生的姚明給中國籃球帶來的影響。姚明曾效力於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2011年退役,他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將籃球運動推廣成中國的一項全民運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常說他的夢想之一,就是中國隊能打入世界杯,且最終中國能主辦世界杯。雖然中國隊曾出現在2002年韓日世界杯的賽場上,但小組賽三場皆輸,而且未進一球。

習近平在這次出訪英國前曾表示:“我對中國足球的最大期待,就是中國足球能躋身世界強隊,使足球運動為增強人民體質、激勵人們頑強奮鬥精神發揮重要作用。”

馬芳婧補充報道

譯者/彩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17

人民幣拾級而下 買內企債轉港元定存避險

1 : GS(14)@2016-07-06 07:17:47

【明報專訊】英國脫歐令英鎊及歐元兌美元匯價大幅滑落,匯價隨一籃子貨幣調整的人民幣兌美元亦逐步貶值。瑞信亞太區投資策略師邵志銘表示,英國及歐洲佔中國貿易比重頗大,預期人民幣長遠而言仍需逐步貶值,預計未來兩個月兌美元下降至6.9水平,下年兌美元更可能貶值至7算。香港投資者在聯繫匯率下,持有人民幣難免蒙受損失。投資者不妨考慮購買人民幣企業債,以息收彌補匯率損失;將人民幣資金兌回較強勢的港元作定存,亦不失為一個可行辦法。

瑞信在上周二公布下半年展望時稱,過去一年人民幣多次因不同原因貶值,例如去年8月的匯改,今年初股市波動,以至今年2月至4月人行官員的「出口術」干預等。即使人民幣已經溫和貶值,但由於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以及亞洲各國貨幣的匯率一直疲弱,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與日本和歐洲相比仍然偏高。邵志銘預期,人民幣仍然會逐步貶值。此外,不少香港人仍然擁有不少人民幣存款,面對貨幣市場環境風高浪急,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涂國彬表示,以目前的外圍形勢而言,港元與美元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美國暫時是唯一仍然能夠討論加息的國家,而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也能夠受惠這個匯率的穩定」。

美元匯率穩定 持港元不蝕價

如果將暫時沒有急切用途的人民幣轉回港元,不妨考慮將資金敘做定期存款。大部分銀行的港元定期存款息率均在1厘以下,雖然利息不高,但轉回港元能夠避免資產因貨幣貶值而「被縮水」的機會。根據網上資料,中國建設銀行(亞洲)港元10萬或以上的6個月定期存款利率為1.1厘、12個月為1.15厘;富邦銀行100萬港元以下、12個月定期存款息率,最高可達1.05厘。另外,由即日起至7月15日,新客戶於富邦開立3個月定期存款戶口可享現金回贈,詳情可留意銀行公布。

除了把人民幣轉回港元,亦可以用人民幣買入內地企業債券,能夠以息率彌補貨幣貶值的損失之餘,歐洲及日本的負利率令環球資金湧入亞洲債市,投資內地企業債甚至有資產增值的機會。東亞聯豐投資定息投資部主管曾倩雯表示,不論是在岸還是離岸的人民幣債券,也有派息和資產增值兩個途徑,有望彌補部分匯率損失。她表示,目前1至2年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級別債券孳息率3至4厘,高收益債券為4至6厘;如果在岸人民幣企業債,1至3年信用評級AAA+/AAA(約相等於國際評級的投資級別)的企業債券,孳息率為2.8至3厘。

投資級別債 孳息率達4厘

近期中國內地的高收益債券開始出現數宗的債務違約事件,加上投資級別的企業債衡量風險後回報較好,不少基金經理亦偏向選擇投資級別的企業債券。在岸人民幣年初至今兌美元約貶值1.95%,仍然低於投資級別的企業債券孳息率。如果以瑞信的人民幣匯價預測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將再貶值約0.5%,購買投資級別債券的派息將足以彌補匯率上的損失。

明報記者

[蘇樂恩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51&issue=201607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