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缺電 無工人 呃保險 東莞玩完

2011-6-30  NM




今年內地中小企踏入經營艱巨期,通脹使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與及電荒等,把珠三角的中小企折磨得體無完膚。

向來是港商工廠集中地的東莞,亦不能倖免。記者上週到東莞實地視察,發現昔日的工業重鎮,如今十室九空;往日熙來攘往的常平市,門口到處大字標題「平價廠房招租」。

本刊更收到可靠消息,東莞市內不少廠房,近日經常無故失火;而部分長期拖欠債務的工廠,又突然囤積起易燃貨物。

保險界傳出,不少東莞廠商見扭盡六壬不能自保,最後鋌而走險,不惜燒貨燒廠,騙取最後一筆保險金。

今後,才會承保。

「我們在承保前,會先派出一隊人去投保人的廠房視察,視察範圍包括廠房的周圍環境,例如所處位置的地面是否有凹陷,是否靠近山坡或容易水浸等。然後,會查 看廠房的面積及內部狀況,好像是否存有爆炸品,消防設備、走火通道、堆貨地點是否安全等。之後,還要考慮員工人數,那些員工工作崗位危險性等……我們會為 所有項目評分,從而計算出保金,才會正式出保單,這些都需要一段長時間。」小李更強調,廠商必須齊備所有認證文件,中國平安才會承保。

據中國平安二○一○年年報指出,去年中國平安企業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為四十億六千多萬元人民幣,而賠款支出則達十三億四千多萬。記者向平保查問有關東莞的地區性賠償金額,中國平保表示不能細分解釋,亦對有廠商詐騙企業保險的提問,表示不方便作任何回應。

廠房查封廠商難捱

記者到東莞實地視察,發現昔日港商、台商的工廠重鎮已不再熱鬧,其中位於常平、橋頭及橫瀝等鎮內的多個工業區,每條街的廠房外牆更貼滿大大小小的「廠房招 租」廣告。當來到常平鎮上坑工業區內的廠房一帶,更是滿目荒涼。只見大閘都被鐵鎖牢牢鎖上,貼上查封封條。該地一名民工表示,不少廠房因欠債拖欠人工等問 題,不斷被當局查封,不少廠商漏夜走路。在東莞人民法院公告欄上,便貼有五十多張查封廠房文件,排滿整個公告欄。查封廠房的原因,大部分是欠薪、欠債,不 少更是近月才貼上的,可見當地工廠經營十分困難。

金融風暴嚴重打擊

在東莞市橋頭鎮經營小型製造餐具的四川何氏夫婦大嘆,因訂單大減,工廠經營困難,市內不少廠房都垮台。「咱們都是主要靠接外國訂單來做,自○八年金融風暴 後,訂單大幅減少八成,最慘是壓價,未來兩、三個月的訂單也是半蝕半做。雖然你現在看到還有工人幹活,可是咱們的利潤只夠交租付薪金,硬撐而已。」小何指 經營困難的主因,是原材料價格及薪金不住攀升,加上人民幣升值及通脹。「自○八年一月一日開始,中國實施最低工資,工廠必須與員工簽訂新的勞動合同,工資 差額補償、加班費補償等,令廠商的營運成本都大大提升。」小何更說︰「現在招人也難,北方的人都不來廣東一帶打工了。」

民工荒加速倒閉

今年初,國家資訊中心指出,珠三角一帶更出現「民工荒」,加速了東莞工廠的倒閉潮。當中原因是國內加強內需戰略下,中國中部及西部地區均吸收了大量民工, 北方民工在距家較近的地區,也能每月賺到兩至三千元,民工自然不再往廣東珠三角走。在橫瀝,一名廿多歲來自湖北的民工小美坦言︰「我每月的工資只有一千 四、五百元左右,現在通脹那麼厲害,真是很難生活,我也打算回鄉打工,不再到廣東省了。」與此同時,中國更持續出現「電荒」,令原本已難以經營的珠三角廠 商雪上加霜。自今年四月起,由於供電形勢緊張,東莞大部分鎮,開始對工業用電戶實施「開五(天)停二(天)」,甚至「開四停三」的供電限制。東莞是港商最 集中的地區,工廠每週被迫停工,嚴重干擾正常生產運作。部分工廠雖自備發電機,但使用自家發電機的成本極高,可達本來成本的五倍。面對慘淡經營,有東莞企 業家更認為,當地至少有一半中小型企業已岌岌可危,隨着電荒來臨,會陸續出現倒閉。據悉,有廠家把心一橫,暗中放火把工廠燒掉,然後再報稱已入大批貴價原 料,從而騙取保險。此外,廠家也聲稱工廠被焚,只有保險公司賠償,才有能力支付工人欠薪,當地保險公司因而同時面對社會「維穩」責任,為免工人抗議示威, 審批賠償時亦多了政治壓力。

經濟活動停頓

民工荒、電荒,不少企業未走向絕路時,都曾計劃向銀行借貸周轉。但今年國內銀行紛紛緊縮信貸,銀根收緊,導致廠商缺乏流動資金。在珠三角,銀行給中小企業 的貸款利率,一般上升了三至五成,達到百分之八至十的利率水平,再加上擔保費用,大部分中小企業根本負擔不起,以致連搏「最後一鋪」的能力都無,只能走上 騙保一途。隨着工廠紛紛倒閉,連帶的經濟活動也骨牌式效應停頓。在上坑村經營了十多年士多,顧客對象是工廠民工的王太說,近年生意難做︰「前年開始廠房開 始一間一間關閉,工人越來越少,生意下跌得厲害,以前一個月有幾千,現在一千也挺好了,我也不知道能熬多久。」

東莞陷困境

她說單是電話超市,昔日每逢午飯或下班時候,大批民工輪候打電話的情景已一去不再,現在街道上根本連人也沒兩個。在東莞橫瀝南門路上,一向出租房間給民工 居住的老王,生意更是大受影響。「每間房一天只租十五元,從前很多民工都是包月租的,距工廠近嘛,可是現在工廠都關門了,一、兩個月才有一個人來租,現在 九成空置。」「其實除了東莞,同是位於珠三角地區的廣州、佛山及深圳很多工廠都陸續倒閉,跟八十年代的香港一樣,內地是世界工廠的名字,很快消失。」一名 港企的廠商感嘆地說。東莞向來無自己的獨特產業和品牌,幾十年來都是靠出租工廠為主要收入來源,如今面對工廠業式微,整個東莞的經濟也步入黑暗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4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免插電或電池,「振動發電」當紅! 一指力道 解決物聯網缺電

2015-12-07  TCW

讓物體連網,透過慼測器監控的物聯網生活,有致命缺點:慼測器發電來源,靠電池或配電線,耗成本且不便,現在,這一切正因「振動發電」而有所突破。

各產業競相投入的物聯網,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電源。

即使打算在全球各地設置感測器,透過網路蒐集資訊,但如果沒有電力驅動相關機械裝置,這項計畫不過是紙上談兵。因為不可能讓所有感測器都拉電線連接電源,內建電池成本也相當可觀。

要解決這個問題,或許可把希望寄託於「振動發電」技術。這是將汽車或火車通行時產生的縱向振動,或冷氣機馬達的定期振動等,轉換成能源的技術。身兼振動發 電等業界團體事務局的NTT資料經營研究所資深經理竹內敬治指出:「振動發電除了一般想像中的振動外,也可利用人類推、踩的力道。」

過去這種技術的發電效率極差,但振動幅度「寬頻化」等技術進展,已經突破了原有瓶頸。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把各式各樣的振動有效轉換成電能。只要技術普及,全球各地就會出現許多「小型電廠」,足以支撐物聯網所需能源。

免治馬桶升級沒接電也能遙控沖水

令人意外的是,一般家庭的馬桶也應用了振動發電原理。

全球最大衛浴設備製造商東陶(Toto)於今年二月推出最新型馬桶,牆上安裝的搖控器上,有一排看來很熟悉的操作按鍵,就和一般免治馬桶設備一樣,按下 「沖水」按鍵就可以搖控沖水。不過,Toto負責人卻說,這個搖控器沒有插電,也未內建電池。那麼到底為什麼可以沖水?

這就是振動發電的功勞。只要用手按下按鍵,手指的力道就會傳到搖控器內部,讓搖控器內建的發電裝置磁鐵轉動,和線圈之間產生「電磁感應」,因而產生電能。Toto就利用這個電能,讓搖控器傳送電波信號,搖控馬桶沖水。

Toto電子技術本部電子機器開發部組長山中章己表示:「包含開關的按壓觸感在內,這項產品總共花了三年時間研究。在減少傳送電波時消耗的電力,同時提高 發電能力後,終於成功實用化。」Toto把這項裝置命 名為「環保搖控器」。這項技術不只可應用在馬桶上,還可延伸用在各種搖控器上。

三優勢助功方便監控偏僻水壩、橋樑

由Toto馬桶的案例,可分析出振動發電的三大優點。第一就是不需要電池。因為不用定期換電池,即使是地處偏僻的水壩或橋樑等,也可以安裝慼測器。

如果安裝在社會各角落的感測器需要換電池,就會大幅提高管理難度;相對的,利用振動發電供電到感測器,安裝好後就能「半永久性」的持續傳送資訊。

既然不用電池,也就不用配線接電,可省下配電工程,這正是振動發電的第二項優點。就算是在有多種製造設備與管線的工廠,也不需要增加配線工程,即可安裝感測器。

第三項優點則是省略電池和配線後,感測器得以小型化。

事實上即使是Toto的馬桶,振動發電裝置也只占了搖控器的一個小角落而已,而且零件數量越少,故障風險就越低。

Toto採用的量二美電機的振動發電裝置,三美電機宣稱此裝置持久耐用,按壓二百五十萬次也不會壞。該公司也致力於讓裝置更加輕薄,將來希望運用在照明與門的開關等。

獲取未被活用、反而被埋沒的微弱能量,轉換成電力,這構想被稱為「能量蒐集」(EnergyHarvesting)能量可以來自光、熱、電波等各種源頭,目前即將實用化的就是振動發電。

松下當先行者研發因應各種振動的發電

竹內敬治說:「過去很多裝置只能在特定頻率(每秒振動次數)發電,所以很難將振動發電應用在實際的現場。」

因為即使是同一座橋樑,振動方武也會因位置而略有差異。如果要把振動發電裝置安裝在橋樑,就必須先詳細調查,並依位置調校頻率,以讓振動裝置發揮作用。這種做法不但曠日費時,而且一旦振動方式不如預期,就無法發電,並不可靠。

竹內敬治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得靠「可因應各種振動的寬頻技術」。傳統振動發電裝置只能因應事前設定好的「快速振動」、「大幅振動」等力道來發電,而寬頻技術可以因應各種「變化球」進行發電。

這種寬頻技術的先行者,就是松下(Panasonic)。該公司目前正致力於開發稱為「壓電效果」的振動發電方武,利用振動對發電裝置內的陶瓷施力,產生電壓,預計兩到三年後可進入實用階段。

這項技術的普及關鍵,在於機器的耐用性。就算不用換電池,如果機器因為常振動而損壞,就沒有任何意義。松下汽車電子與機電系統公司主任技師勝村英則指出,振動發電要商業化,「必須確認發電裝置可以持續稼動五至十年。」

因此松下和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總合開發機構(NEDO)等合作,在德國化學大廠BASF位於神奈川縣內的工廠等地進行實證實驗。在幫浦或伺服器機房等處安裝 振動發電機,實際調查發電狀況。這項驗證預計進行到二〇二八年中,以發掘工廠要大規模導入振動發電裝置時會遇到的課題。

因為物聯網的發達,慼測器市場規模也擴大,日本富士凱美萊總研(FCR)調查顯示,到了二〇一九年度,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將比二〇一四年度成長超過兩成,預計可達五兆五千五百七十六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連帶的,振動發電市場也可望確實成長。

歐美雖然積極朝著制定技術標準努力,不過目前日本的感測器技術和寬頻技術,還是領先歐美。這項將理論化為實際的技術,就是「積少成多」的成果。

(Nikkei Business (c)2015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譯.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708

李世光:拚改革,沒有悲觀的權利 啟動五大創新產業、非核不缺電 經濟部長有解

2016-05-30  TWM

翻轉台灣經濟,是新政府的一大挑戰。 新任經濟部長李世光一上任,就必須頂著頭盔往前衝。 被視為經濟解方的五大創新產業要怎麼做, 以及非核目標下如何確保不缺電,他怎麼說?

「大家沒有悲觀的權利!」五月十九日,正式上任經濟部長前一天,李世光在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句話不時掛在嘴上。

訪談中,李世光多次豪爽大笑,從如何提振低迷的經濟,到因應「二○二五年非核家園」時間表下,可能面臨的缺電危機,經濟部幕僚提供的厚厚一疊擬答稿,他看都沒看,自信地侃侃而談。

本身無黨籍的李世光為能源專家,原本是受邀到民進黨智庫分析政策技術,從演講到受邀參與討論,最後更被推上第一線,扛起重新點燃台灣經濟引信的重責大任。站在台大校園裡「圓滿同心」雕塑旁,他期許全民能同心協力,「這次如果沒成功,台灣經濟只會更糟。」他憂心忡忡地說,但也針對當前的經濟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與作法。以下為訪談重點:

談提振經濟

啟動內需 比外銷更重要

《今周刊》(以下簡稱今):台灣出口已「連十五黑」,這是景氣?還是經濟結構問題?應該怎麼改善?

李世光(以下簡稱李):景氣和結構兩個問題都存在。全球經濟進入緊縮階段、中國大陸經濟呈L形結構,台灣輸出有四○%在中國與香港,其中ICT(資訊通訊產品)占四○%,非常集中,一旦全球緊縮,台灣當然會受衝擊。

這時候,內需的啟動比外銷更重要,但我們的內需部分,去年來自全球的投資只有四十一億美元,太低,差不多等於半個胡志明市(指外國投資額,FDI)。

開發內需,就要變革台灣的產業環境。我與金管會主委丁克華談到此事,他說(台灣人)去年儲蓄遠超過花費,實體經濟在萎縮,但包含外匯市場、證券、金融等非實體經濟,有太多錢沒地方投資,錢都投資到外面去,因此擴大內銷有機會,問題是怎麼讓這筆錢引進來,也引進國際投資。

政府能做的事,包括稅率調整、《公司法》修法,以及攸關高階國際人才導入、新移民、僑生等相關法規調整,才可以改變整個大環境。這些政策過去都提過,但未成功,為什麼?跨部會的協調不好,部會整合是政府可以做的。

今: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是什麼?政府將如何加強?

李:大趨勢看,未來不會全部代工,在新經濟這一塊,很多少量多樣的製造模式會進來;幾年前看起來有點緣木求魚的產業,如無人車,現在變得很實際,工業四.○的趨勢也出現,看來是大浪潮到了。

在此結構下,製造相關的產業,必須有基礎面的變革,服務與製造的整合必須加入產業模型裡面,此時我們需要試煉場域,試煉場域出來,整條系統才會出現。

蔡英文總統五大產業創新基地想法,其實就是試煉場域,把製造業的力量集中,把服務業典範、服務模型與社會結合,它同時牽動智慧城市想法,加在一起後,一起往前走,有科技技術當背景,加上台灣有足夠財力去投資,當這件事完成,產業才有機會做典範轉移。

經濟部會引進外資、技術進來,因為有清楚的政策與試煉場域,才有辦法改變國外的投資,同時改變台灣產業的體質,每一環是扣在一起的。

今:五大創新產業有何方法落實?

李:五大創新基地需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產業、現地附近的研究法人與學校一起整合,同時還要經費支持。經濟部都有一定程度規畫,配合政務委員做部會之間的協調。

五大產業面臨不同的問題與推動結構,譬如,中部地區機械業聯盟與整合,當地產、官、學、研(研究)都在,台灣機械占全球第六、七位,新一代工業四.○需要把ICT與新的運用模式放進去,推動的時機點成熟,會不會成功,則要看大家的決心;一旦成功,會從台中輻射性地把技術擴散出去。

哪個地方先開始?國發會將進一步討論,這牽涉到經費投資及地方政府的決心。行政院已下令,國發會以後每周開一次會,之前是科長級,今後相關部會次長級要去,在現場要能下決定,政策在國發會通過後,進行政院會就要九○%確定。

談生技就業規模問題

長線培養高素質人力

今:不少人質疑,生技產業帶動的就業人口不多?

李:生技產業鏈中,以高素質人力結構為主,供應鏈人力也相當大,台灣要往上走的是高素質人力,我們沒那麼多人口,非得讓薪水結構變好,所以單位生產力必須變高。

我們常講「會不會產生大量工作」,其實有很大的迷思。生技業的研發不會一下子就有大的規模,但它需要工程師、通訊、認證、軟體測試,甚至養動物的人,每一環節的後續支持力量很大。最後它的失敗率可能大、可能小,風險頗高,但不能三十年後大家吃牛排,現在全都餓肚子吃草皮,要慢慢越吃越好,至少從雞排開始。

生技產業需要國際合作,是好的標的物,看這件事並不是著眼於它好像是負的EPS(每股盈餘),這與電子業是不同的產業模式,台灣不能永遠靠單一支柱讓產業往前走。

今:現有規畫中,綠能產業如何發展起來?

李:全球推太陽光電,可分為地面電廠以及利用房子屋頂的電廠。屋頂電廠成本較高,全球做了幾十年下來,純利率是負六%,主因是使用者經驗不足,廠商是賠錢的。地面電廠需要大量土地面積,毛利率四○%左右,經過二十年全球營運經驗所得,可有一○%至一五%純利率。

所以第一步要從地面電廠走,而最大問題則是土地。

目前看來,最有機會的是高鐵、高速公路旁的國有地,這上面約有三百多位地主。此外,農委會有廢棄農地,農地可用空間約上萬公頃,將有「一小時發電三三○萬度」的潛在容量(編按:相當於一萬一千三百個家庭一個月用電量)。

但這牽涉到農地釋放,農委會曹啟鴻主委思考的是把太陽能板提高,或做成透明,讓農地還可以用;農委會、經濟部、環保署必須合作往前走。

這是百億元以上的投資,電廠會有極為固定的回收,最好投資者是退休基金、人壽保險。台灣有錢、有技術,目前缺的是試煉場域,試煉場域一旦出現,整個供應鏈就活過來了。這項政策勢在必行,它符合綠能政策,也符合我們必須創造內需與就業,過去沒做好是因為部會之間卡住。

談缺電危機

穩健非核 先拚節電技術

今:企業界憂慮「非核家園」後會不會缺電,新政府有決心推《電業法》大幅修法?

李:修訂《電業法》,新政府已排入時程。全世界電業法最先進結構分三段,生產、輸配與銷售,但台灣幾十年來因為(電力事業)國有化、又必須維持不斷電的思路下,現在要拆成三段或兩段,只要一個不小心,推動就有困境,所以一定會一步一步往前走。

政策清楚很重要,過去這些年,核能一下說要、一下說不要,才是最糟的,政策改變會讓所有分析計算毀於一旦,無法做規畫,也無法執行。

現在很清楚,二○二五年要非核家園,核電廠逐步停役,所有相對措施都必須跟上,內閣的時間壓力非常大。

確定穩健非核,整體能源需求線就非常清楚,現在規畫是在「節電」這一塊。

能源模型最大的Driver(驅動者)是GDP(國內生產毛額),GDP要維持成長,能源需求一定會上升,必須把節能技術大量放進去,全世界國家花三分之一力量在做節能,台灣也須如此,利用節能讓電力成長率壓到一%。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核廢料,這已同時在處理。

除了節能與發展綠能,還要讓火力發電機組效率提高,目前台灣火力發電廠效率約三○%,日本則有四二%,如果把火力發電機組提升到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超超零件機組」,效率大約有一○%以上的改進幅度;換言之,只要改進機組,整體效率提升,就增加三分之一的發電量。

目前一年二千億度發電量,超過五○%是火力發電,若增加三分之一,就是增加一六%發電量,剛好是核電廠的發電占比。

此外,水力發電現在只占發電量三%,但效率高達九○%至九七%,是最有效的大型儲電機制。抽蓄電廠應可做得更有效率,上次做明潭計畫是日治時代規畫,蔡總統若有八年任期也絕對無法完成,但一定要現在開始規畫。

蔡總統也告訴我,要開始研擬與分析,台灣需要這一塊。這些基礎建設也會產生內需,牽涉到上兆元經費,需要十年的投資。

談國營事業人事

不分藍綠 不搞政治酬庸

今:對於國營事業高層人事的布局,主要的思考方向?

李:蔡總統早說清楚,用人不分藍綠。國營事業高層必須有足夠的決心與威望推動改革,適才適用是第一要務,重點是每一組織要往前走時,必須要做的改革與調整,包括法人,譬如工研院是龍頭,資策會必須更進一步合作,國營事業也需要改革。

我正在收名單,會做分析後再往上呈報,有的也會跟在地縣市首長談,內升、留用或外聘都有可能,沒有考慮更換比率要多高,縣市首長或林全院長都說不能泛政治化,所以沒有政治酬庸的考量。

今:對於智慧運輸產業如Uber(優步),要如何因應?

李:Uber產業在全球投資市場來看,的確是「獨角獸」,是很棒的產業,把分享經濟充分發揮,但它有新經濟與各國法規相衝突的問題,要在台灣登記,也要交稅。

目前我們的法規對新經濟沒有清楚規範,蔡總統要求明年三月要提出《公司法》修正草案,經濟部已在進行。

今:宣布出任部長以來心情如何?台灣的經濟部長……李:很短命!(大笑)在內閣共識會議,林全院長說,任何共識最後都落實在經濟部上,我笑說:「你不覺得我現在心情很沉重嗎?」我們的挑戰很多,但審慎樂觀,必須以全民共識為依據,不然推不動。我不懷疑文官體系能力,再加上國會支持,業界也期許現在是改革契機,能往前走的機會並不小。話說回來,我們也沒有悲觀的權利,這次如果沒成功,台灣經濟只會更糟。

李世光

出生:1959年

現職:經濟部長

經歷: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力學博士

撰文 / 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08

中企收購巴基斯坦卡拉奇電力簽約 有助解決巴缺電難題

被海外媒體廣泛關註的中國企業收購巴基斯坦電力公司一事已經有了實質進展。

第一財經30日晚間從國家電投集團了解到,國家電投旗下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力”)與迪拜阿布拉吉集團在京簽署了關於收購巴基斯坦卡拉奇電力公司(以下簡稱“KE公司”)66.4%股權的買賣協議,標誌著上海電力收購KE公司取得了重大的實質性進展。

上海電力晚間亦公告稱,本次交易的可支付對價為17.70億美元,並視標的公司經營情況給予交易對方或其指定方獎勵金合計不超過0.27億美元。

卡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KE公司是卡拉奇市及其毗鄰地區的主要電力供應商,也是巴基斯坦唯一一家從事發、輸、配、售電及電力服務的縱向一體化業務的電力公司。該公司運營5座發電廠,總裝機容量224.3萬千瓦;擁有69個輸變電站和21817座各類配電站;擁有250萬用戶,覆蓋面積6500平方公里。2015年最高供電負荷約320萬千瓦。

KE公司成立於1913年,系巴基斯坦上市公司。迪拜阿布拉吉集團系KE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截至2015財年末,公司總資產約36億美元。2015財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8.8億美元,凈利潤約2.8億美元。

第一財經獲悉,該項目已履行了企業的決策程序,交易將在完成兩國政府審批程序後實施交割。

簽約_meitu_1

收購卡拉奇電力將幫助巴解決缺電難題

上海電力收購卡拉奇電力是中國能源企業加快進入巴基斯坦市場的一個縮影。

電力緊缺一直成為制約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統計顯示,巴基斯坦已安裝的電力容量為21000兆瓦,但仍面臨3000—5000兆瓦的電力缺口。同時由於天氣轉暖,用電需求增加,供電壓力增加。

對於中國能源企業來說,巴基斯坦擁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據新華社2014年報道,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上臺以來采取了多項解決電力危機的措施,包括增加電力供應、調整電價、降低發電成本,並嘗試調整電力結構。同時,他還表示,未來10年將增加2.1萬兆瓦的發電量,並將更新發電設施,建設更多的電站來緩解電力危機。

隨著中巴兩國在2015年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則進一步夯實了兩國經濟和能源的合作基礎。第一財經註意到,近幾年來,中國能源企業已經把目光盯上巴基斯坦。比如,中核集團就已經成功向巴基斯坦出了多個核電機組。

除了國家電投,中國電建、三峽集團、國家電網、中核集團等央企身影。巴基斯坦甚至把個別首次對外開放的項目給了中國企業。比如,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國家電網巴基斯坦水電部和國家輸電公司簽署的一個輸變電項目合作協議,這是巴基斯坦首個向境外投資者開放的輸變電項目。

另外,眾多能源合作項目中不乏民營企業的身影,其中,中國民營企業東方集團投資控股的海外能源公司聯合能源集團,其子公司聯合能源巴基斯坦公司是目前巴基斯坦石油天然氣行業最大的外國企業。

作為此次交易的收購方,上海電力也是“走出去”路上的“老選手”。目前已經在日本、土耳其、馬耳他等地都有布局。

除了KE項目,據第一財經了解,該公司在巴基斯坦還有一個胡布項目。

資料顯示,5月31日,巴基斯坦中電胡布2×660MW燃煤發電項目EPC合同簽字儀式在京舉行。中電胡布燃煤發電項目總投資近20億美元,預計2019年實現商運。該項目是國家電投旗下中電國際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的一個項目。在該項目合同簽署期間,巴基斯坦駐華大使曾表示,過去數十年巴基斯坦一直都在經歷能源緊缺,巴方各級政府和機構,將全力支持中巴經濟走廊項下中方投資、建設的電力項目。

中巴經濟走廊上還將有更多項目待啟

收購卡拉奇電力項目只是中巴近年鼎力合作的縮影之一。中巴之間的貿易關系,正在變的越來越密切。

2013年末,中國政府高層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計劃,並將中巴經濟走廊納入其中。中巴之間的經濟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洋出海口瓜達爾港,計劃建設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

2015年2月12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就曾向巴基斯坦總理國家安全和外事顧問阿齊茲表示,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搭建了兩國務實合作的戰略框架。雙方要加緊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爭取在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等領域推出更多早期收獲項目。中巴經濟走廊面向的是整個巴基斯坦,走廊建設將推動巴經濟社會整體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阿齊茲當時回應,巴方願與中方推進巴中經濟走廊建設,落實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讓兩國人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其後的2015年4月20日,中巴兩國共同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顯示:雙方高度評價將中巴經濟走廊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重大項目所取得的進展;雙方同意,以中巴經濟走廊為引領,以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和產業合作為重點,形成“1+4”經濟合作布局;雙方對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並突破150億美元感到滿意,同意將繼續努力力爭在三年內將雙邊貿易額提升至200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中巴經濟走廊既是“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也是早期收獲項目。中巴經濟走廊的順利推進,有助於打消有關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疑慮和擔憂,樹立良好的政治互信,為“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夯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