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未來車新概念:綁約換0元車

2014-01-20  TCW
 
 

 

通往舞台的大門打開,一部銀色的豪華房車緩緩滑向舞台中央,定位停妥後,現場響起驚呼聲,因為,這部車內空無一人,它實現了百年來,人類自動駕駛的夢想。

這個場景是今年一月六日,美國拉斯維加斯(Las Vegas)登場的消費性電子展(CES)開展前夕,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集團(Audi)全球總裁施泰德(Rupert Stadlerg),所主持的主題演講會場。

施泰德正式向全球媒體展示,這輛剛領到當地內華達州政府核發車牌的Audi A7車款,搭載自動駕駛(piloted driving)的最新汽車科技。

是的,你沒看錯,這裡既非法蘭克福車展,也不是北美底特律車展盛會,汽車廠大老闆竟然跑到電子展,發表旗下最新車款。還不只奧迪一家,包括賓士(Mercedes-Benz)、福特(Ford)、南韓起亞(KIA),以及全球汽車業龍頭豐田(Toyota)等,共計至少七家跨國車廠,不約而同挺進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展,展示酷炫的汽車電子配備,龐大車體對照輕薄短小的電子產品,吸引眾人目光。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更將車商參展陣容歷來之冠的汽車電子,和可彎曲螢幕、穿戴式裝置等,並列為本屆CES不可錯過的五大科技趨勢。

夥伴,不只鈑金廠晶片廠、電信商都變供應鏈

是什麼理由,讓這些知名車廠,非得也在電子展場中,搶下一席之地?答案是,攜手科技業者,進行供應鏈重新整合,搶進智慧車輛的新商機。

以唯一在CES發表主題演講的奧迪為例,該公司破天荒邀來繪圖晶片大廠恩威迪亞(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以及電信業巨擘AT&T執行長威嘉(Ralph de la Vega)兩大科技業大老現身,和施泰德共同站台。

因為,要發展一輛無人智慧車,等於是打造一部容許高速奔馳的電腦,前提要有運算能力極強的車用電腦繪圖晶片,以及可同時啟動上百顆監測雷達的高效傳輸系統。然而,這些並非汽車廠所擅長的強項,須結合科技業的創新能量,才能實現。

以奧迪無人駕駛概念車上的核心技術為例,便有來自恩威迪亞的Tegra K1新晶片,以及AT&T的4G LTE最新通訊技術,重要性更甚傳統車的精良引擎。

車廠與科技大廠如此高規格合作,另一重大意義,便是眾家汽車廠,日後的供應鏈夥伴,將不再只是鈑金廠、輪胎廠,而是得展臂擁抱科技業,替這個百年傳統的老行業,注入一股強大的創新能量。

「如今汽車製造商的使命,不在於改善汽車,而是重新定義人的移動,」施泰德指出。也如同連續第六年參展CES的福特集團全球營銷執行副總裁費利(Jim Farley)所強調:「我們不只製造汽車,而是視福特為一家科技公司!」

福特先進科技研發總監鮑考斯基(Jim Buczkowski)進一步指出,如今消費者渴望無縫接軌的數位化生活,汽車已成為最大的電子用品。而每年CES所展出的消費電子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將如何改變駕駛者的習慣,也是他們在新的一年,開發車款的重要參考。

開車,不只在馬路上網路導航,指引臉書朋友所在地

比起Google實驗室已公開展示,車頂上架著一個大型探測的自動駕駛汽車,奧迪在本屆CES展示的無人車,其外觀和一般市售車款沒有兩樣,因此也更富科技感與未來感。

目前,奧迪亦已將這套無人駕駛科技,部分功能如自動停車,應用在市售車款;在相關的停車場硬體配套下,車輛也可以在抵達目的地之後,讓包含駕駛等所有成員先行下車,再以無人駕駛模式,自動找到停車位、停妥車輛。不過,奧迪廠方表示,自動駕駛尚屬概念研發階段,要全面上路恐得等到二○二二年。

然而,在此之前,智慧車輛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以駕駛人為中心的行動資訊整合介面——連網駕駛(Connective Drive),正鳴槍起跑,是和每一個將換購下一部新車的消費者,最息息相關的汽車科技。

簡單來說,「連網駕駛」便是讓你的愛車,可以同時開在馬路和網路上。

可以這樣想像它帶來的便利功能:只要連上專用的行車App,車子就會幫你尋找前往目的地的不塞車路徑;連上社群網站,車子便會從中控台液晶螢幕跳出訊息,指引你開往臉書朋友的所在位置。

此外,賓士提出「穿戴式駕駛」的概念,不但可透過智慧型手表的語音功能,尋找車子停在哪裡、燃油存量數據等,行車過程中,也會透過震動功能,提醒你前方有交通事故,須減速慢行??。

不只解決行車中會遇到的問題,福特在本屆CES,與防盜保全公司ADT、音樂串流公司Gracenote、達美樂披薩等,聯合宣布推出可與福特車載資訊平台(Ford SYNC AppLink)整合的全新智能行動App,提供聲控啟動的服務介面,讓人們在行駛中也能透過聲控,開關家中防盜系統、播放音樂或訂購披薩。

根據福特統計,目前在北美市場中,已有超過一百五十萬輛車,配有該品牌的車載資訊平台,預計在二○一五年,全球將有七百萬輛福特車款,配備該裝置。

而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提出的報告,到了二○一六年,在成熟市場中購買一般車種的車主,將期待新車提供導航和上網等,至少一種以上的基本全球網路資訊系統;就高級車種而言,此需求的臨界點,更在二○一四年便出現。而至二○二○年底,如美國等成熟汽車市場所銷售的新車中,更將有逾八成配備連網功能,其所蘊含的龐大商機,令科技業界雀躍不已,並全力拉攏各大車廠,企圖發展策略聯盟。

Google尬蘋果!把平板電腦,變行車配備

在今年的CES展場,Google即宣布與通用、現代、奧迪、本田等車廠,成立開放移動創新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OAA)攜手開發旗下安卓平台(Android)的車載系統。《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稱Google這個大動作,是為了與去年六月,推出名為「iOS in the Car」計畫的蘋果(Apple)互別苗頭,繼智慧型手機之後,開啟另一新戰場的廝殺戰火。

這套名為「smart display」的系統,也在CES現場展出。它透過一個可在車內與車外使用的獨立平板電腦,串聯車輛油耗、胎壓資訊,和廣播影音娛樂,以及導航路線等行車資訊,並可透過雲端平台,在動態交通環境下,試算出最佳的駕駛路徑。

除了符合高速移動、高溫酷寒等車用規格,比起一般平板電腦,該系統還能連結社群網站,以群組方式進行駕駛,或自動顯示社群成員的動態圖資。

「人們希望隨時保持連結狀態!」同樣以「Connect Drive」做為今年參展主題的馬自達(Mazda)現場解說人員佩米(Jeff Payme)強調,在駕駛過程,人們可能會想知道附近哪裡有最好的餐廳、最近的停車場,或找到最快路線,抵達和友人會面的地方,要滿足這些需求,比透過手機尋找更安全的解決辦法,就是車載資訊平台。

也就是說,不只晶片大廠、龍頭電信業,包括為數眾多的App開發商,都將成為這波智慧車輛革命的潛在獲利者。這股新商機的獲利期待值,甚至不輸給傳統車廠的盈利,有朝一日,智慧車輛若比照智慧型手機、智慧電視,出現「綁約送硬體」的商業模式,消費者也不必太驚訝。

顧能即指出,隨著連網駕駛時代來臨,將帶來汽車與行動生活密切結合的新商業模式。對汽車製造商來說,能提供各種交通運輸解決方案的軟體合作廠商,將越顯重要;甚至將顛覆目前的汽車銷售形態,汽車製造商可能以免費提供新車方式,換取車主無線連網「終身」綁約,現階段聽來或許匪夷所思,但對資通訊業者來說,卻是一大喜訊。

上路還要等!行車安全、頻寬限制須法規鬆綁

不過,有別於智慧型手機、智慧電視等,適用於「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通則的電子產品,對汽車電子應用來說,謹守的卻是「科技始終來自法規」前提。

儘管,包括結合Google眼鏡的穿戴式駕駛技術皆已成熟,且不只奧迪,同為德國豪華車廠的賓士,在去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中,亦曾展示一款市售車款S500,在德國公路上完成一百零五公里長途自動駕駛的道路測試,但由於行車安全攸關公眾安全,酷炫的汽車電子配備,最終能不能真正上路,還得視各國政府的法規而定。

台灣賓士資深經理林家慶表示,從自動駕駛概念衍生的一系列智能駕駛(Intelligent Drive)系統,包括防止追撞、群組駕駛,以及自動設定行車速限等功能,因為須靠高頻率的行車監控雷達運作,部分頻寬受限於各國政府電信主管機關規範,即便原裝車款有此配備,也不等於每位車主都能啟用。以台灣市場為例,賓士原廠即曾為此派出德國工程師,來台與交通部官員協商相關法規鬆綁的可能性。

但無論如何,隨著CES一屆比一屆有更多汽車廠參展;也有越來越多科技大廠,宣布投入這塊產值比電子業大的藍海商機,可以確定的是,一旦開啟了科技的潘朵拉盒子,隨汽車越來越聰明,你能真正駕馭方向盤的時間,恐怕也正開始進入倒數計時了。

【延伸閱讀】

車電設備夯,Google也搶吃大餅——各大車廠將推出的電子配備

2014年車廠: Toyota (豐田):電動車無線充電GM (通用):Google車用Android平台平板電腦

2015年車廠:Toyota:氫燃料電池量產,達零排廢氣目標BMW (寶馬):主動式輔助駕駛,可排除雪地等惡劣路況Audi (奧迪):可顯示圖資的TFT多媒體儀表板Audi:穿透5個足球場距離的雷射光頭燈Hyundai (現代):整合Google眼鏡的穿戴式駕駛

2022年車廠:Audi:實現無人自動駕駛全面上路

資料來源:各車廠 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65

被強行「綁約」 還遭批不夠力挺 服貿大贏家?金融業有苦說不出

2014-06-09  TWM
 
 

 

各界普遍認為金融業者是服貿過關的最直接受惠者,但實際的情況是,兩岸政府強行將金融三會決議,納入服貿之下;如今服貿卡關,不僅金融三會的成果窒礙難行,業者還要背負政府「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責難,心裡相當委屈。

撰文‧張舒婷

約莫兩個月前,國內一家金控公司的內部經營會議上,這位擁有大學教授身份的董事長,對著全場一級主管詢問:「外界都說金融業是(服貿的)最大受益者,請問誰能告訴我,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語畢,在場主管噤若寒蟬,一片靜默。

《服貿協議》在台灣爭議不休,但在一陣陣喧騰的爭論聲中,僅有的共識似乎是:「金融業是服貿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真是這樣嗎?

太陽花學運期間,始終被貼上「服貿最大贏家」標籤的金融業者,不斷面臨政府官員和執政黨立委指責「挺得不夠力」。學運一結束,多位國民黨立委指出,「黨團積極讓服貿過關,銀行、保險、證券等公會卻彷彿觀眾在看戲。」讓金融業甜頭還沒嘗到,已惹來一身腥。

「金融三會」就已確定開放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更多次提醒金融業者:「不能當我們在爭取(服貿過關)時,你們默不作聲,過兩天又來申請設分行、子行。」字字句句,聽在金融業者耳中,百感交集,甚至有業者一頭霧水:「為何大家都把矛頭指向我們?」「金融業真的受惠最大嗎?」打開「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長達五十一頁的內容中,「台灣方面金融服務部門的開放承諾」僅佔了一頁,「大陸方面金融服務部門的開放承諾」也只有一頁半;再細看這兩頁半內容,其實和過去兩年兩岸「金融三會」(即台灣金管會與中國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多次會議)的協議結論一模一樣。

原來,去年五月二十七日,兩岸「金融三會」後,陸委會和金管會共同決議,要把會議的成果「納入」服貿中執行。換句話說,有關於金融業的「利多」,其實只是把金融三會的成果,放在《服貿協議》下執行。

當時還有一段插曲,因為去年十月,《服貿協議》已經躺在立院中「卡關」許久,而金融三會中最後一個「金保會」(即金管會與中國保監會)才要登場,當時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眼見情況不對,曾提出建議:「金保會決議可以考慮變通,另闢蹊徑,跳過服貿,直接簽訂金融MOU(備忘錄),以MOU方式處理,以免和服貿『卡』在一起。」只不過,這樣的建議終究沒有被採納,因為雙方政府不同意。「金融MOU只是MOU,和協議有一大段距離,畢竟協議效力大於備忘錄,實質的法律位階和保障程度比較高,簽了MOU可以隨時say no(說不要),甚至不做也可以;但協議不行,如果(協議)不做了,大家就要重新坐下來再討論。」許舒博說。

但許舒博的建議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在法理上,金融三會的結論原本是有機會脫離服貿的;如果當時沒有把金融三會納入服貿底下執行,今天「金融業是服貿大贏家」的說法,恐怕就不成立了。

另一個弔詭之處則是,這個要把金融三會成果納入服貿的重要結論,《今週刊》找遍相關資料後卻發現,除了當天提供給媒體參考的新聞稿外,竟沒有官方正式文字。

許舒博也一針見血指出:「(金融三會)不但沒有形諸文字,而且也不需要在服貿架構之下,其實只要透過三個監理平台,分別去完成即可。」他舉例說,保險業者最引頸期盼的,降低登陸中國門檻「五三二條款」(資本額五十億美元以上、設立滿三十年、在中國設辦事處兩年以上),若真要解除,和服貿通過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五三二條款)不是服貿綁住,是保監會綁住的,保監會直接解除限制就可以了,不需要透過服貿來談。」被綁入服貿 想脫鉤很困難也因為如此,在金融業者眼中,「金融業是服貿過關後最大受惠者」這種說法,不僅太過簡化,甚至倒果為因。金融三會結論被強行綁在服貿底下執行,已非所願,如今服貿闖關失利,還將他們扣上「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不力挺服貿等大帽子,不少業者心中也是滿腹委屈。

如今事情演變至今,為求解套,能否讓金融業與服貿脫鉤?談判《服貿協議》的代表之一、世新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薛琦回答得斬釘截鐵:「不可能。」無論當時的決議正確與否,但薛琦解釋,「金融三會」的結論已經納入服貿內容之中,「本來(服貿)是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可以更改的,更不可能把金融業獨立出來。」即使服貿的產業架構和文字內容,絲毫不能更動,又有業者提出另一質疑:為何「金融三會」的談判結果,非要與服貿綁在一起?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無法回答。」薛琦的答案令人啞口無言。一個連服貿主談者都不知所以然的「綁約」,造成如今「金融業是服貿大贏家」的結論,不禁令人質疑,是否因為《服貿協議》本身對台灣產業的發展,其實並無太明顯的利多,政府才必須再三強調「服貿過關是『肥』到金融業」,並拉著金融業者來背書,讓服貿順利闖關,還是另有其他重要目的?

金融業西進 非百利無一害金融三會決議與服貿成為生命共同體,已成為難以扭轉的事實,但另一個問題接踵而來:即使服貿過關,對台資金融業來說,真的如此有利可圖?抑或是看得見卻賺不到的過路財?

「對金融業來說,簽服貿絕非百利無一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雖然兩岸文化、風俗相近,雙方要進入對方市場的障礙相對低;但政治、經濟制度的差異大,對國家的認同更是大相逕庭,「很多大餅看得到,但吃不到。」一來是因為,對台灣的業界來說,進軍中國市場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當地資訊不公開透明,金融業也不例外。

另一點備受討論的是,「金融三會」中,中國丟出來的肉,真的是台資銀行最垂涎的嗎?

舉例來說,金銀會決議之一是,中國官方鼓勵台資金控,透過設立村鎮銀行的方式,加速在當地縣市拓點。

村鎮銀行主要設立於農村地區,為當地農民提供金融服務。金管會打的如意算盤是,中國在二○○七年才有首批村鎮銀行誕生,發展歷史不算長久,現階段台資銀行若盡快搶進,不至於有「輸在起跑點」的疑慮。

但林向愷質疑:「鼓勵台灣人去成立村鎮銀行,真的是利多?」一來是,按現行規定,村鎮銀行不得辦理異地貸款,故業務範圍仍相對侷限;二來中資銀行本身對於投入村鎮銀行的業務,意願就相當低落,村鎮銀行的客戶以農民為主,還款能力受到質疑,台資銀行搶進,面臨不良債權的風險恐高出許多。

儘管曾銘宗回應,已祭出更多控管措施,包括國銀對中國曝險不得超過其上年度淨值的一倍;國銀累積撥入中國地區分行的資金及當地投資總額,合計不得超過淨值一五%;還有國銀第三地區分支機構,以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對中國授信總餘額,不得超過其資產淨額的三○%,但仍然無法完全消弭質疑的聲浪。

如今「金融三會」與《服貿協議》一樣,已提升至兩岸之間難解的政治議題層級,何時能解套,仍遙遙無期,考驗雙方主管機關的智慧。另一方面,即使服貿過關,台資銀行要西進,還有哪些挑戰等待克服,也值得深入思考。

非關服貿 金融業開放兩岸早有共識──「金融三會」主要開放項目金銀三會 金證一會 金保一會時間 2013年4月1日舉行第三次會議2013年1月 2013年10月協議內容 1.台資銀行可設立村鎮銀行,在福建省設立異地支行2.陸銀參股台資銀行上限可達20%1.中國給台灣1000億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

機構投資者)額度

2. 台資金融機構可在上海、福建、深圳各設一家兩岸合資全牌照公司,台資持股比率最高可達51% 1. 修正有關陸資保險業在台設立代表處、參股的規定2. 支持台資保險業在中國經營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業務整體評估 設立村鎮銀行,不良債權的風險相對高 開放RQFII涉及人民幣回流和去化機制就雙方保險業務來說,並無具體進度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