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贪小便宜:国航结构性期权套保之误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124/0550554245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

黄光裕夫妇重新发挥影响力 国美权力结构现逆转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090602/01246290194.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小莹 王思璟

  “五月的一连串事件”

  外界对国美竞购的进展充满了误读——当然,这主要是由这场较量本身的复杂多变导致的——即便是身在庐山之中的人物,5月以来,也对一连串的变化应接不暇。

  让参与竞购的四大机构直接嗅出变局味道的,是国美所聘请的两家中介机构的主次地位近来发生了微妙变化。

  据本报掌握的权威信息,在长达半年的接触后,国美在4月6日向多家竞购单位公布过一份入围者名单,即市场广有传闻的三家大型海外知名基金,分别 是贝恩资本、华平基金和KKR。与传闻不同的是,他们并非组成银团集体竞购,而是各自为营。到了4月中旬,该份名单中又加入一家国内民营企业作为候选。

  牵头制订出这份名单的,是国美当时的掌权派陈晓。

  据悉,从去年底国美有意配售股权以来,国美体系就聘请了两家投资银行作为咨询和谈判顾问联络各方竞购人。一家是由国美公司出面聘请的顾问单位,嘉诚亚洲有限公司(Cazenove Asia Limited)。

  同时,国美决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黄光裕“事发”之后成立的决策机构,由董事会主席陈晓,董事王俊洲和魏秋立组成)也自行聘请了一家顾问单位 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N M Rothschild & Sons Limited。)。其作用主要是对前者的谈判结果进行辅助性的衡量和补充。

  不过,5月以来,这个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竞购者们发现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开始走到前台,直接代表国美与竞购方接触。而嘉诚亚洲有限公司逐渐退居谈判的次要地位。

  他们所不知晓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乃是国美内部权力结构的一场重大重构。

  据权威人士透露,黄光裕被有关部门监控后,国美为了应对银行和供货商的信任危机,极力营造去黄氏家族的形象。其主要的日常运作主要由总裁陈晓主持。在出售股权的核心问题上,也一直是由一个所谓的决策委员会牵头,主要的谈判代表也由陈晓担当。

  不过,有权威消息人事透露,从4月底开始,黄光裕突然开始以某种方式向董事会“发表意见”。5月初开始,其夫人杜鹃也使用类似的渠道施加对国美管理层的影响力。

  此后不久,主导国美的谈判的代表便从董事会主席陈晓转向了决策委员会的另两位董事王俊洲和魏秋立。王、魏二人皆为黄的多年心腹。

  正是在此时,国美决策委员会聘请的投行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一下子升到了主导地位。这种权力天平的倾斜在国美电器(1.12,0.00,0.00%)5月27日的股东大会上更加明朗。

  该次大会委任了一名新董事孙一平。相关人士称,孙同样是黄光裕的铁杆心腹,这个任命意味着新董事会格局中,代表黄氏家族利益的董事达到了三名,占压倒性优势。

  对于这些重大的谈判变化,包括陈晓在内的国美数高层均没有向本报作出正面回应,嘉诚亚洲也对此不予置评。

  “去黄光裕化”戛然而止?

  权力结构的逆转同时带来了谈判诉求的逆转。

  从5月开始,国美电器(0493HK)谈判目的发生了重大转向。前后的核心区别在于,对国美股权结构是否“去黄光裕化”的截然不同态度。

  此前很多媒体推测,国美将出售黄光裕家族所持股份。以去黄氏家族的方式恢复金融系统和供货商对国美的信任。

  事实上,这正是5月变奏之前的各方谈判主要基调。但现在局势再度微妙起来。

  权威人士透露,在黄氏家族传达出保留控股地位的想法后,此前入围的竞购者们大多保持了沉默。但不久,沉默被贝恩打破。

  据悉,目前竞购者贝恩资本已向新的谈判主体递交了一纸新方案,虽然具体内容外界不得而知,但主要是以“保证黄氏家族的控股地位”为前提的。

  这意味着,贝恩已领跑于这场较量。

  本来这一切仍处在秘密接洽期间,外界难窥奥秘。不过,5月27日的股东大会公告,让外界再度产生误解。

  很多媒体根据公告中提出的“增发20%股权”,以及“回购10%股权”,而纷纷揣测出重重意味。

  其实这只是一个每年保持董事会增发和回购股份权力的常规决议。在去年5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亦有两个同样的决议被通过。

  但目前,国美的竞购大战或许已真的在接近尾声。

  原因之一是,国美正面对即将到期的46亿港元可转债的财务压力。不管方案如何,融资已是当务之急。

  这笔债券发行于2007年5月,为零息可换股债券,转股价为4.96港元,于2014年到期,持有人可于2010年5月提前要求国美赎回。由于国美停牌前1.12港元的低股价,市场都倾向于明年5月提前赎回。

  另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国美已停牌6个月之久。“我们已经行使过(督促上市公司尽快复牌)这个程序。”香港联交所相关部门人士回应说,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停牌满6个月,交易所将考虑其是否进入停牌的第二阶段。

  虽然一位接近国美人士对记者说,“6个月只是港交所法规限定,只要经过良好沟通和申请,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按时复牌。”

  但根据香港联交所截至2009年4月30日的“有关长时间停牌公司之每月报告”显示,停牌已逾6个月的国美电器已到达“等待发出股价敏感信息”的阶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00

陈晓“化整为零” 国美电器供股结构初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5BPE9S5KEJF9.html


7月6日16时30分,国美电器(0493.HK)“供股”前递交股份过户文件以符合公开发售资格的最后期限。在这一时间之后过户的股权,将无法参与国美的“供股”计划。

这就意味着,参与国美电器“供股”计划的股东,已初步确定。

国美电器7月6日晚发布的公告显示,在上述期限前,其第5大股东Retail Management(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晓及其一致行动人)已完成重组,陈晓名下持股从6.97%下降至2.39%。而其主要外资股东,亦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进行了持股比例调整。

而大股东黄光裕是否放弃参与供股的权利,仍是这一计划目前最大的变数。

7月7日,陈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大股东个人的选择。7月27日,缴款最后期限到来前,还可能有一定的变化。”

永乐班底重组

7月6日晚,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陈晓控制的Retail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 (此前持有国美电器6.97%的股权)已进行了重组。

Retail Management曾是中国永乐的控股股东,持有中国永乐50.57%的股权。在国美永乐2006年10月换股合并后,这些股权转化为国美电器的股权。

目前,Retail Management已终止当初与永乐近50名员工和相关利益人签署的股票代管协议,此前由陈晓代管的5.84亿股国美股票,已转让给原来的所有人,以便这些股东可以直接持有国美电器的股份,并根据个人意愿来决定是否参与国美电器的供股。

对于这次重组,陈晓表示,“以前,我是代永乐的创业元老们管理这部分股权,但是现在要参加供股,需要这些股东自己从腰包里拿出现金来参与,所以需要进行这次重组。”

截至7月6日,Retail Management 已经向多位受益人转让了5.76亿股,仅剩765.7万股有待转让给一位受益人。

一位国美电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位受益人的个人账户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暂时还没有完成转让。Retail Management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最后一笔的股权转让。”

对国美电器来说,此次重组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近50位个人股东。

这些股东是否将参与供股?陈晓肯定地告诉记者,“0.672港元的价格是难得的机会,我相信,这些股东没有人不会参与供股。即便有人不参与,负责包销的贝恩投资将会包揽。”

藉由此次重组,陈晓还通过Retail Management,向自己的女儿陈叶馈赠了7000万股。在这次转让完成后,陈晓个人直接持有国美电器的股权比例为1.91%,若考虑一致行动人陈叶,陈晓的持股比例也只有2.39%左右。

不过,陈晓明确告诉记者,他本人将参与供股,按照其与女儿陈叶目前约2.39%的持股比例,陈晓将至少拿出3689万港元来参与供股。在供股结束后,陈晓的持股比例将维持在2.39%左右。

就此,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表示,“这是第5大股东内部的重组,上市公司可以不披露,但我们还是主动进行了披露。值得注意的是,陈总的个人股权没有任何减少。陈晓、王俊洲、魏秋立打造的现有的管理架构,至少三年内不会改变。”

外资“高出低进”

香港联交所的权益披露显示,在国美电器6月23日复牌后,在二级市场,国美电器原来的主要外资股东表现活跃。

T. Rowe Price Associates已连续三次减持,使自己的控股比例从原来的8.22%下降到5.95%外;摩根大通在6月26日、29日和7月1日也曾多次买卖公司 股权,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0.99%下降为9.43%;但摩根士丹利在6月23日后通过6次买卖,持股比例已从7.39%升至7.46%。

在帕勒莫咨询机构执行董事罗清启看来,“在目前国美电器股价在1.8港元至2港元之间的高位,这些外资股东通过减持部分套现,其实是为了接下来继续参与供股。高出低进,是这些机构常见的操作手法。”

国 美电器一位高管表示,“T. Rowe Price Associates、摩根士丹利、华平基金、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以及摩根大通,基本上都做好了参加供股的准备。在此前我们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会上,这已经基本上得到确认。”

陈晓也表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国美电器的投资者换手率较高,不过,经过此次供股后,国美电器的股权结构可以重新优化,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黄光裕家族变数

如果来自永乐的50个股东中有人不参与供股,贝恩资本将包销这部分股权。

这意味着,在供股完成后,贝恩的持股比例至少要高于9.8%。不过,贝恩资本最为看重的,仍是大股东黄光裕家族是否会放弃供股权。

之前,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曾表示,黄光裕家族还没有做出“放弃参与供股”的书面承诺。

在国美电器的供股计划即将实施之时,目前,唯一的变数就是黄光裕家族的最终态度。黄光裕是否会拿出5.86亿港元的现金来参与供股?

而若贝恩最终取得了黄光裕家族放弃的供股权,无疑将摊薄其入股国美电器的成本,并最终影响国美电器董事会的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4

一場結構債口頭指導 為何讓投信業者官司纏身?呂東英、李賢源 法庭關鍵告白

2010-8-16 TWM




五年前結構債風暴,至今仍是許多業者不願提起的痛,隨著今年初前金管會主委呂東英與委員李賢源,接受庭訊時的答辯內容曝光,兩人在法庭上針對政府處理結構債的告白,從中亦還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

撰文‧徐介凡

五年前的一場結構債風暴,不但讓國內投信業者慘賠上百億元,甚至官司纏身,如今二審宣判在即,當事人無一例外地拒談事件內容,讓人不禁更加好奇,究竟什麼樣的真相,會成為大家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回 首民國九十四年,因為美國利率快速反彈,讓許多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型基金,因持有連動利率的結構債,而在一個月內遭到擠兌三千七百億元,當時金管會委員 李賢源為了避免可能的金融危機,以不尋常的方式,下令所有投信業者「限時出清」手上所有結構債,虧損的部分則要投信大股東自行認賠了事。

結 果事後證明,或許真的避免了一場可能的風暴,但限時出清的動作,不僅許多保本的結構債因提前解約而慘虧,而且官員前所未見地要大股東替所有基金投資人認賠 的命令,也成為國際上的特例,讓當時許多外資投信負責人無法向國外總公司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後續更衍生出一些大股東不甘白白認賠,因此想方設法從其他 管道把虧損「撈」回來的奇特景象。

﹁說服﹂投信接受指導?

如今看似陳年的歷史金融事件,許多人還在痛苦的官司之中,事情的真相究竟為何?法庭上的攻防或許可以讓真相越顯清晰,從中也可嗅出前金管會主委呂東英、委員李賢源兩人在政策執行上,輕重拿捏截然不同。

事 過境遷,當時處理結構債的﹁總司令﹂李賢源自評,「這是我替中華民國政府所做的重要功績,連︽金融時報︾等國外媒體都大篇幅報導。」可是看在呂東英眼中, 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他說如果業者應主管機關要求,配合政府解決金融危機,「不應有的刑事責任,政府部門有必要協助業者向司法機關說明問題的始末,釐清責 任。」以下是︽今周刊︾取得今年一月十二日上午一審法庭上,呂東英、李賢源在接受審判長庭訊時的攻防,盡可能保留原始問答,不做更動,留予外界公評。

審 判長問呂東英:「投信股東吸收結構式債券損失,金管會作法有沒有法令依據?」呂東英表示:「當時我們不敢下行政命令,我們透過說服,請投信公會,投信公會 有祕書長。」審判長進一步問及:「透過投信公會祕書長勸導,這樣合乎依法行政原則?」呂東英則回答:「我們適當閃避更改法令的途徑,當時已經有爭議情形 下,若是改法令,別人會覺得怪怪的,我們透過說服的方式,讓投信公司自己接受我們指導,為何接受?因為(不遵守)後面基金不能發行。」針對審判長問到金管 會的作法,「現在看起來是否有效?」呂東英回答:「對,但是心裡看起來不忍……不然以後新的基金不能發,舊的不能增加規模。」而審判長進一步問:「這樣算 行政指導?」呂東英坦承:「很強烈的行政指導。」審判長追問到:「金管會對於九十四年結構式債券處理,有沒有限期處理的要求?」呂東英回答:「我們內部委 員會時知道李賢源他是要主導九十四年底之前,要把所有結構式債券四千多億處理掉,後來事實證明也是九十四年底前處理掉,……我們以現在眼光看,當初若三四 二○億元完畢後,掌握流動性處理,不要急著九十四年底前處理完畢,投信股東不會損失這麼多,當時李賢源認為這是一個毒瘤,一定要處理。」李賢源則回答: 「九十四年年底結構債全部要搬出。」九十四年底前處理掉最好?

審判長進一步問及:「是否在九十四年八月間才要求投信公司搬出結構債?」李賢 源則回說:「詳細情形我不記得,但是在處理過程中間發生越來越危險,才做這個要求,剛開始只是要投信公司搬,並沒有時限,這是為了國家好才叫他們趕快。」 金管會在處理結構債案件上,曾對投信業者訂定三大處理鐵律,包括符合法令、不可讓基金投資人受損,以及如有損失應由股東自行吸收等;審判長問及:「上開三 個鐵律,特別是第一、二鐵律法律依據為何?」李賢源答到:「我們也想說如果看投信業結構債其實沒有信用風險,只是因為買了結構債,當時美國利率升起來,跌 價會比台灣一般債券快,所以當時我們有想要是否國家出錢把這些債券全部搬出來,我們也找了郵政公司,要把債券全部搬出來,由投信付利息,但是郵政公司不答 應,於法不合,只願意從事附條件交易,所以政府這邊變成因為沒有錢,不可能出來保證,最後只好找股東來自己解決問題。」當審判長進一步追問:「上開兩個鐵 律法律依據為何?」李賢源回答:「本來就有經過金管會委員會決議,法律依據就是第一個,買的商品不對,第二,拿全部專業經理人來問他們也不懂,這個就是專 業的問題,所以法律依據就是本為管理錯誤。」至於審判長問到:「為何主管機關開會會沒有紀錄?」李賢源則說:「我就說按照我們的賠償處理原則處理,一開始 也沒有規定要如何做,開始有爭論時就是檢查局那次開會,因為有爭論所以我們才把這個原則講出來。」而當審判長針對金管會要求投信業者處理結構債案造成的損 失時問到:「是股東或是大股東負擔?」呂東英回答:「金管會一開始是股東負擔,但是小股東怎麼負擔的起?所以後來由大股東負擔,是事實造成的。」李賢源面 對審判長問及:「投信股東應該如何處理結構債的損失?」他亦回答:「我們也有判斷結構債跟利率有關,不會一下子損失很多,且持有到期的話本金就回來,不會 輸錢,又不會有信用風險,所以虧的部分只有利率。」審判長又問道:「當時金管會是否有規畫結構債的承接者應如何做後續處理?」李賢源則回答:「股東之間如 何分擔認列損失,我們主管機關不過問,這是公司內部治理的事情。」而審判長問:「在小組會議中,相關投信有無陳報如何分擔損失的處理方式?」李賢源說: 「我的小組從來沒有討論過投信如何分擔損失,理論上利潤都知道怎麼分,負的怎麼不知道怎麼分,對我們來說那個問題很細微。」審判長進一步問到:「在你們小 組會議過程中,有無對提出比例分擔曾經對外表示過該原則?」李賢源則說:「我從未教過人家如何分擔,我認為這是常識,印象中沒人來問過。」非常時期的唯一 辦法?

不願具名的國內券商高層坦言,八十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包括東隆五金、廣三集團、茂矽等地雷公司債事件爆發時,便曾有過為了避免系統風險,而由投信股東自掏腰包、忍痛認列損失的經驗。

回 顧主導整起結構債案件的李賢源,案例在前卻仍有三大處理不夠周延的問題,首先便是要求持有結構債的金融機構,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把所有部位全數搬出」, 因為當時許多保本結構債,繼續持有到期並不會對本金造成虧損,若採取更彈性的作法,清楚告知業者會全額負擔虧損,且給予最早設定的三年內全部出清目標作為 時間緩衝,便可兼顧穩定投資人信心與政策面的要求。

李賢源對此則認為:「當時是基於即將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機,也就是投資人將出現擠兌的情 況,才會有此決定。」由於結構債投資者多為專業機構法人、上市櫃公司財務長等,專業條件並不輸負責販售的金融機構,眼見美國與台灣利率走揚、持有債券價格 開始下跌,立即就會出脫手中的部位,只要有一個這麼做了,其他人就會開始跟進,「所以,我們研判這個地雷的引信一定要先移除。」第二個問題則是在李賢源主 導的債券小組許可下,讓業者可透過引進國外較高利率的債券包裝,將原本結構債的價格風險轉變為信用風險,甚至若以當時未出清的結構債持有至今進行觀察,反 而還會賺錢。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針對法律面上,業者埋怨當時李賢源強勢要求業者出清,卻又沒有給予業者完整的法令面規範與約束,像是匯集法務、檢查等單位共同思考,讓業者在處理的同時,能夠更加清楚界限與規定。

李 賢源憤怒的強調:「在那個時候,有誰能夠預料到利率會反轉、甚至跌到零利率?」他強調在當時美國利率上升之際,因為研判台灣央行也會跟進升息,到時候結構 債的虧損會變得更大,反而引發更多投資人擠兌的問題,因此才會要求業者盡速把部位搬出,這是非常時刻的必要手段,不應以事後觀點分析。

如果 時間能夠重來一次,李賢源表示他仍會選擇相同的作法,「這是唯一的解法。」他亦明確指出「絕對可以讓人民來打分數,看看到底是誰對誰錯。」捲入結構債風波 的投信公司公司 罪名 起訴理由 一審判決寶來投信 背信罪 寶來投信股票高價轉賣寶來證券,獲利上億餘元 因白文正去世而無後續追究

元大投信 背信、

詐欺罪 元大投信股票高價轉賣元京證券,獲利4億元以上 馬志玲、杜麗莊夫婦各判刑七年半金鼎投信 背信罪 將金鼎投信結構債,轉賣旗下五家投資公司,造成金鼎證券帳上虧損1億元以上 張平沼、陳淑珠夫婦分別判刑七年半、八年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3

台股20年長線結構大轉變 傳產股大爆發

2010-8-16 TWM




自從兩岸簽署ECFA後,台股的長線結構就悄然出現變化,「傳產上、電子下」的大方向更加明顯。

尤其這波從7251點起漲的漲勢,傳產股裡的食品、紡織、橡膠、汽車、運輸、百貨、金融等,都各擅勝場,領先大盤創新高,和過去電子獨強大不相同。

台股的主流正在替換,投資人要進行腦內革命,並掌握五大趨勢,才能繼續在股海裡遨遊。

撰文‧謝金河

八月九日台股悄悄站上八千點關卡,加權指數當天上漲七十一.一九點,成交量達一二四八.五六億元。在歐美受到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的衝擊下,股市相繼回檔;惟獨台股開高,並帶領中、港股市奮力往上漲,連南韓、新加坡股市也被台股帶上去,台股成為引領亞股強勢市場之一。

ECFA帶來的質變

台 股主力開始轉移 傳產鳳凰再生這樣的情況與二○○○年以來,台股一向是漲勢敬陪末座,跌勢一馬當先的情況迥異,原因是兩岸關係隨著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帶 來了新改變。很多在「戒急用忍」與「積極管理」時代困在台灣的產業,如今,有如火鳳凰再生一般,逐漸展現潛力。

兩岸直航 航空股大翻身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航空股,華航受制於油價高漲,加上金融海嘯衝擊,○八年底股價一度跌到五.○一元,那一年華航稅前巨額虧損三六六.九億元,被迫減資一四九億元,再增資六十億元,然後又再私募六十億元。

一 樣慘的還有長榮航,○八年股價跌到五.七一元,那一年長榮航空稅前虧損一七三.九億元,被迫減資一六八億元,再增資七十億元。但是兩岸直航帶給航空業實 益,華航與長榮航從去年第四季起開始轉虧為盈,華航今年至少可賺一百億元,長榮航至少也有五十億元,最明顯的是專門飛航兩岸的復興航空。

去年復興航空小賺五千萬元,扭轉了多年來的虧損。今年上半年復興航空獲利三.五億元,下半年以每個月賺一億元的速度增加。擁有復興航空近半股權的國產實業成了贏家,業績翻揚,也帶動股價的上揚。

兩年之間,華航股價從五.○一元漲到二十.三元,長榮航空從五.七一元漲到二十三.九元,連國產實業最近也開始受到注意,股價從十一.六五元緩步推到十五.四元。春江水暖鴨先知,航空業是最早感受到兩岸互通有無的早期收割者。

連 結十三億人 中國概念股收成除了航空業外,最大贏家則是早期進入中國布局,一個是搶占通路的贏家,一個是征服中國大市場,營運規模從小變大者,我們統稱這是中國收成 股。中國從封閉的體系走向開放,最難經營的是通路,早期台商到中國投資因為收錢困難,寧捨通路,專責代工;但就因為難做,如今做成了,市場都給予極大的回 報。

台灣的通路贏家寫下了台股的傳奇,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大潤發兩大股東——潤泰創新與潤泰全球。

今年第一季潤泰全球仍然虧 損,但八月九日股價創了一○八.五元歷史新高價。最可怕的是○八年十一月,潤泰全球股價只有十二.四五元,兩年來股價大漲七七一%;同樣的,潤泰創新從十 一.四元大漲到五十九.五元,漲幅高達四二二%。推動潤泰創新與潤泰全球大漲的,是中國大潤發。

這家由台灣經營團隊打造出來的大型量販店,在中國經營績效超越跨國集團Wal-Mart與家樂福,今年全中國據點將達一六○店,今年稅後純益人民幣十七億元,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Wal-Mart。潤泰全球與潤泰創新也跟著中國大潤發快速成長,股價節節走高。

這樣的通路贏家,至少包括在中國有百腦匯3C大賣場的藍天、嬰兒用品的麗嬰房、衛浴設備的櫻花和成霖。

而談到最大宗的則是食品股,在中國深入聯華超市據點的佳格,這兩年股價從十四.七元飆升到九十三.九元,令人嘖嘖稱奇。過去食品股都是低價股,如今因為與中國連結,全都翻了身。

具 代表性的有南僑,從油脂到餐飲,陳飛龍闖出一片天,兩年之間,南僑從三.九五元狂漲到四十八.五元。至於有康師傅加持的味全,股價從十三.一元漲到四十 八.八五元。天仁因為天福的加持,股價從二十四.八元漲到五十四.八元。休閒食品的聯華食品,也走上佳格模式,股價從六.四五元狂漲到三十一.二五元。

中 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給台商開啟了一個馳騁的大空間,這些年來在中國布局深廣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師傅與旺旺,這兩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已搖身變成大型企 業。旺旺目前市值逾八百億港元,超越台灣面板大廠友達;而康師傅市值超過一千億港元,也超過台塑、南亞、台化,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除了食品業,台灣的輪胎大廠正新,與自行車大廠巨大,也是成功的典範。

這兩年正新輪胎的股價,從二十二.五元大漲到八十四.六元,巨大也從六十二元漲到一二六元,至少都漲了一倍多;市值大幅成長後,正新與巨大也朝大企業邁進。目前正新資本額達二○六.四億元,市值逾一千四百億元,已超過三商銀,而巨大市值也朝五百億元邁進。

另 外,從台灣成功轉戰中國的便利商店中,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更是成功典範。統一超商一年來從七十一.九元大漲到一一五元,完全一改昔日牛皮形象;更可怕 的是統一超商已將總市值推進到一一九六億元,使母公司統一企業成了最大贏家。而全家便利商店一年來股價從四十一.四元漲到八十一.六元,也讓大股東泰山風 光。

迎接中國觀光客 觀光類股上揚這是台股罕見能持續連漲兩年的股票,而且,以傳產股居多。從二○○○年以來,台股投資人已經很習慣電子股的操作,電子股最狂熱的時候,經常囊括總體股市成交值的七成到八成,傳產股根本乏人問津。

但是這樣的景象,在進入新的ECFA時代,台股開始質變與量變,所有大漲的類股或個股,都不是過去大家熟悉的產業或公司,而是那些能從中國十三億人口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內需產業或是通路。

最 具代表性的是台灣的加權指數到八月九日才正式挑戰八千點成功,但是今年食品分類指數從三六一.一七點大漲到八四○.七六點,指數大漲一三三%,成為今年漲 勢最強勁的產業。然後則有正新輪胎的橡膠股與裕隆汽車為主的汽車股。當然今年兩岸直航,從航空到貨櫃輪都有很好表現,也讓航運分類指數從四十九.三四點飆 升到一一一.八二點。

另外因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台灣觀光分類指數從五十四.二一點大漲到一五五.九八點,漲幅兩倍。百貨貿易類從一一五.二點漲到一九三.三三點,大漲了一倍多。這其中,以晶華酒店漲到五百元以上最具代表性。

西進創造想像力 金融股重燃火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蟄伏了二十年的台灣金融股終於大牛翻身。

今年六月間,金融分類指數仍停留在七二七.九五點的最低檔,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光景,金融分類指數就漲到九二五.二五點,上漲幅度達二七.一%。對二十年來看到金融股就嚇死的投資人來說,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事。

金融業是最標準龍困淺灘的產業。過去二十年來,先是傳統產業外移,到了二○○○年以後,電子業大舉西進,惟獨金融業困在台灣出不去。

在一九九○年、那個台股漲到一二六八二點的狂飆年代,當時台灣有六檔金融股漲到千元以上,其中國泰人壽一度漲到一九七五元。

二十年的滄海桑田,有誰料到彰銀會從一一○五元慘跌到九.四六元、第一金控從一一一○元跌到十二.二元、華南金控則從一一二○元跌到十三.六元,這是全台灣最慘的產業。

但是兩岸ECFA簽署之後,台灣的銀行業可以登陸,想像空間也隨之改變,這是金融股股價蛻變的第一步。

這 兩個月來,金融股成了市場吸睛的焦點。其中彰銀從十二.三元漲到十九.三五元,股價大漲五七%;京城銀行因為宋學仁入股利多,股價從八.三一元漲到十五. 二五元;亞東集團的遠東銀行則從九.一元大漲到十五.三元。金融類股幾乎全面大漲,富邦金控更是寫下四十一.六五元的歷史天價,這是金融股的新里程碑。

富邦金控從金融海嘯的十五.九五元起漲,拉升到四十一.六五元,是上市以來新天價,也快速拉近了與國泰金控的差距,成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金融集團。

從食品、觀光、飯店、百貨,到航運、金融,連沉寂了二十年的紡織股也有大牛翻身的感覺。

最 近,股性溫吞的成衣股儒鴻,突然從十八.七元飆漲到三十二.二元,打出Tony Wear品牌的台南企業也寫下四十八.八元新高價,大家赫然驚覺紡織股原來也會漲。過去一年多來,紡織分類指數從一六二.八四點大漲到四三五.九點,有如 地牛翻身一般。下一個可能連造紙、化工、塑化產業都會跟著崛起。

中國市場帶給台股的新成長空間換句話說,ECFA的效應可能改變台股生態,那些二十年來殞落的產業,可能開始翻身。這是因為這些過去困在台灣的產業,開始連結中國十三億人大市場,康師傅與旺旺是過去二十年來領先到中國投資布局、成功的台商先驅。

但接下來能把產品賣到中國十三億人市場,並且能以品牌在中國市場立足的企業,可能充滿了爆發力,而這些企業不再是過去大家情有獨鍾的電子業。

例如知名的85度C,最近獲得上市審議案通過,準備回台IPO(第一上市),這家不起眼的咖啡西點麵包連鎖店交出了一張十分亮麗的成績單。

85度C去年營收達六十二.八三億元,稅後純益達八.九六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十一.二五元,毛利率居然高達五○%以上,年底掛牌上市可望成為市場矚目焦點。

這種高毛利率,高EPS的公司,過去在台灣都是IC設計公司才有可能,如今因為連結中國市場,台商開的咖啡連鎖店也能向星巴克看齊,這是十三億人的中國市場帶給台股的新成長空間。

電子股勢弱 傳產股走強ECFA時代的台股五大趨勢有了中國大市場加持,台股蓄藏二十年的底層爆發力正逐漸顯現。今年歐債危機引來了全球第二次衰退的疑慮,全球經濟詭譎多變難測,連中國總理溫家寶都直言看不懂,Fed(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動輒改變自己的判斷。

但是台股不但在中國股市大挫中,守穩七千點大關,且在國際股市回穩後,立刻上攻八千點大關。在這個一千點的區間,台股出現了好幾樣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投機力增強 小股狂漲

一 是投機力增強,當央行總裁彭淮南不斷祭出打房政策後,很多投機性資金湧向股市,讓台股出現多年來罕見的投機炒作行情。例如小家電廠唐鋒,去年EPS二.一 八元,今年第一季EPS○.一四元;如今以一款防盜雷射燈新產品,號稱明年一股可賺二十元,股價居然從二十六.二元飆向一七一.五元。

這樣的情況還不止是唐鋒一家。大飲從八.六三元炒作到三十七.九五元;飼料廠興泰第一季EPS只有○.○一元,股價也炒到六十四元。

這股投機風再擴及去年回台第二上市的TDR(台灣存託憑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陽光能源TDR從十.七五元炒到三十一.○五元,約等於七.四六港元,比起香港的陽光能源股價貴了近三倍。大成糖業TDR、新焦點TDR、歐聖TDR也頻頻出現飆漲的投機行情。這是台股多年來僅見。

投資股得到青睞 牛皮股開始活化其次是投資股也得到青睞,過去三家電信股是典型的收息股,股息回報率高,但股價文風不動。

但是今年中華電信從五十五.四元漲到六十九元、遠傳從三十六.四元漲到四十五.六元、台灣大哥大從四十九.八元漲到六十七.八元,都出現至少二○%的漲幅。還有REITs(不動產信託投資基金)相關個股如富邦R1、國泰R1、駿馬R1,都出現明顯漲勢。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最大市值企業台積電,今年配發近三元現金,逐漸蛻變成為高息股,但股價在除息後寫下六十三.一元高價,還原權值已超越二○○○年所創下的二二二元歷史天價;意味著台積電已站在領先台股創新高的位置,隱含台股有挑戰高點的實力,與富邦金控創新高價遙相呼應。

股王爭霸戰提前開鑼

三是經常在股價漲升末段才會跑出來的股王爭霸戲碼,在台股七五○○點左右就已經開鑼了。

在今年,生產導電膜的小型股碩禾漲到九百元,揭開興櫃股王序幕,而三檔高獲利的高價股從聯發科、大立光、宏達電,又拉出新一波股王爭霸戰的新戰場。

這回先落敗的是堅守山寨大本營的聯發科,股價從五九○元跌到四一三元,在股王爭霸中提前出局。但是智慧型手機的宏達電卻從二七七.五元漲到六二二元,在大立光除權後順利取得股王寶座。

大立光因為蘋果電腦大訂單,一度在除權前攻上六五三元成了新股王;而傳產股中,晶華酒店一口氣攻到五三一元,也為傳產股帶來新里程碑。

過去台股上演的股王效應都是大行情即將結束的秋波,是主力為掩護出貨用的煙幕彈;如今台股才剛踏出多頭步伐,股王大戰就此起彼落,代表這是台股拉大空間的初試啼聲之作。

長多題材越來越多

四是台股展現長多格局的個股愈來愈多,在香港掛牌的康師傅從二○○○年的○.三八七港元,可以一口氣漲到二十.六港元,是十年大成長典範;旺旺從新加坡轉戰香港,股價也寫下六.七九元新高價。

另外,台灣的正新輪胎從二十二.五元漲到八十四.六元、巨大從六十二元漲到一二六元、中碳從四十三元漲到一○七元、佳格從十四.七元漲到九十三.九元,都是傳產股走上長多的代表作。

而電子股走上長多的個股,則都與中國內需、通路有關。

例如,藍天因百腦匯從十六.三元走到七十六.五元;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通路商大聯大,在一連串購併下,股價從十.九五元漲到七十六.一元;通路商聯強股價從二十七.一元,漲到七十九.四元,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電子產業不能再只做代工

五 是電子產業在股市成交比重會逐漸降低。昔日電子股經常囊括大盤總成交值的七、八成比重,未來將降到五成左右。電子股仍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產業,但是在中國 調結構,薪資成本無限拉升中,電子業純代工股很可能走入過去傳統產業二十年的厄運,成為「新傳產股」,未來電子股必須不斷推出新產品來決勝負。

例 如,今年最夯題材的PV inverter(太陽能變頻器),這是太陽能電源轉換的新產品。相關廠商科風股價今年從十九.六元,大漲到七十二.五元,台達電從九十二.六元漲到一一 九元;而漢唐因為子公司盈正豫順介入此產品,股價也從二十五.五元漲到四十三.二元。盈正豫順半年前上了興櫃,股價只有三十二.二元,如今一口氣漲到二八 五元,完全展現新產品的魅力。

兩岸連結新概念全面催化進行中

台股將朝萬點目標挺進

這五個來自底層的爆發力,展現了台股的實力,也就是說後ECFA時代,台股有如加上了翅膀的老虎,未來活力可能超過中、港。

另一方面,電子業過去二十年發展完全未設限,ECFA後,電子業只能以平常心面對,隨國際經濟景氣浮沉;反而最局限在台灣的傳產、金融業逐漸恢復活力,表現將優於電子股。

還有通路的價值愈受肯定,中國大潤發可以讓潤泰新、潤泰全走出長線兩年大多頭格局;未來食品業的通路、紡纖業的通路、金融業的通路,甚至是電子業的通路,都可享有最高本益比。在兩岸連結的新概念下,台股終將朝萬點目標挺進,甚至向失落二十年的一九九○年天價邁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7

銀行的結構性估值下降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6.html

匯控出了業績,市場趁好消息出貨,實屬平常,新管理層趁前朝最後一次年報盡洗太平地亦是人之常情。

市場認為匯控業績屬預計下限、 Topline沒有寸進、Cost to Income Ratio升至新CEO不能接受的55%、股東回報目標亦下降至12-15%,結果匯控股價從高位$90直插$84。相反,渣打的業績較受市場接 受,Topline上升了、股東資本豐厚了、盈利亦連續8年創了新高。

不過,在大口仔眼中,匯控的業績其實同渣打沒有兩樣,都是平平隱隱未見驚喜。渣打的連續8年盈利新高是連續供股及印度上市的結果,細看渣打的Cost to Income Ratio其實仲樣衰過匯控,只是市場一向對匯控零容忍,或期望過高所至。

金融海融過後,隨著監管從緊、資本要求上升、金融機構在經營上步步為營,較高的資本要求造成銀行的槓桿下降,直接降低了銀行的股東資金回報率。上述情況肯定匯控不會是個別例子,而是全行業的問題。

銀行業再走下去的路只有兩條─專注創造費用收入和更有效地利用資本。前者較易明白,各位去銀行買賣外幣、做匯款、買基金、買保險、買股票等等都不會動用到銀行有限的資本,這些費用收入對銀行能否在高資本要求的環境下達至高股東回報至關重要。

後者則行內人士會較易明,簡單講銀行會慢慢地將息差要求提高,在香港來說HIBOR+0.65%的按幾可肯定絕跡 (中小型銀行說不定有但不會是主流),取而代之是低資本要求高息差的貸款,包括優質客戶的企業貸款、較高息差的按揭貸款,還有近大半年大熱的內保外貸等。

在 投資的角度來說,第一樣要避開的是資本運用效率較低的銀行(當然要配合估值計算),例子有用了極多資本向地方平台做了大量貸款的內銀,內銀的估值低廉了好 一陣子,市場百思不得其解,我"估"主因是資本運用的問題,費用收入亦不見得能很快改善(除了招行較好),在存款準備金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要求內銀有 2007年的估值 (PB2.5-3倍)是有點不切實際。

外資行方面,匯控及渣打仍然四平八穩,主要利多是拆息回升是有大量低資本要求的 利息收入,匯控是現金山,渣打在多資集資後亦儲備豐厚,絕對會是利息回升的受惠者。此外,大行在各樣費用及交易收入的開拓上已經歷多年,近年已經成為收入 主力,這點可以審慎看好。不過,受行業因素影響,估值亦絕對不應不可與昔日比較,匯控的估值為PB1.3-1.8,渣打則1.5-2.2左右。

最 後是本地銀行,受惠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三類銀行中大口仔仍然較看好本地銀行。原因是人民幣的發展造就了大量低資本要求的利息收入,費用收入亦會水漲船 高。此外,如果以往本地銀行的行業規模是100,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會使這總量由100提升至最少200或更多,這點一直被市場忽略的利多因素投資者應 該記存。估值方面,近年愛股中銀的PB範圍是2-2.8,業績公布後有時間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4

成本結構如何影響股票上升速度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427

巴黎:

兩個人的身家都是300萬,兩個人手上的物業都每年回報10%,他們未來是否同樣富有呢?!

很多人也知,多買幾層,雖然回報一樣,但可利用銀行的借錢,在市旺時就賺多一份。這道理在股票分析時,我們叫它做Financial Leverage (財務槓竿),計算不難:

Financial Leverage (財務槓竿)
我 們或會付物業的三成按金,其實股票報表也有這個按金,它就是 Shareholders Equity,而你買多小物業的總數就是Total Assets,兩者的相差就是Total Liabilities(總債包含了一些正常按揭,但有些人還會以Credit Card博一鋪,而Credit Card就是短債),每一層樓的租金回報就是 Return on Assets。

資產負債表                   正常買家                      膽生毛

總資產      1000      太古城一層  1000      5層      5000
                =====                          ====                 ====
  =
                                                           
                                                                   大耳窿   3200
總負債      700         銀行按揭     700       銀行按揭1500
股東權益  300         首期             300       自已本      300
                 -----                           -------                   ------
                 1000                           1000                      5000
                =====                        ====                    =====


我 們可從上述的財務槓竿得知,一些公司,以Return on assets 衡量的營運效率或做生意的能力),並不突出,但因為夠膽,大做財務槓竿,在短時間的經濟上升中大賺特賺。若買這類公司賺好多錢,分析是無需獨道,只要唔怕 死就得。年前火燒森說自已以十幾張咭買中石油,正是此類。

話說兩頭,Blog友可以自已感到,只要按金成數足,每月回報夠支付按揭費用,自已有預留一些現金(working Capital),適當的借貸是非常有利而無害。

另外,Blog友可能試過在兩支差不多P/E的股票選一支後,經過一年,發覺另一支的公司盈利增長較自已選的一支大,為什麼呢?!請看以下甲、乙公司例子:

                          甲           乙
固定資產  1,000,000    1,000,000
股東權益  1,000,000    1,000,000

銷貨             500,000    1,000,000
純利             250,000       250,000
市值          2,500,000    2,500,000

兩間公司的市值都是10倍,P/B亦是相同2.5倍。甲的銷貨純利率為50%、乙為25%。

一年後,兩間銷貨同上升一成,理論結果如下:

銷貨             550,000    1,100,000
純利             275,000       275,000
市值          2,750,000    2,750,000

不過結果是乙公司的純利上升達到$325,000,它的市值就上升得較甲公司多,例如10倍P/E是3,250,000。

有什麼方法可預計這種變化呢?!

Operating Leverage(營運槓竿)
營運槓竿是企業經理每天要管理的工作,我們可以透過當中的數字,有理據地推算企業的管理到不到家,有沒有效率,這大大有利選中優勝的企業。
和財務槓竿不同之處是,優良營運槓竿的企業是投資高手朝思夢想得到的投資標,以這類分析方法,可以引領你成為專業的分析員,你的分析理據會較一般陳腔濫調的分析更獨道,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更加有說股力。

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1

成本結構如何影響股票上升速度 (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429

巴黎:


固定費用的多小會影響盈利的上升速度
前文說的兩間公司的成本結構:

甲:               前                 後
銷貨             500,000       550,000上升10%

成本結構:
固定              50,000          50,000
變動              200,000      220,000  

純利             250,000      280,000 上升12%

甲10%的銷貨上升並未耗盡公司的產能,它並不需要加添新固定投資,所以仍然是$50,000,而變動成本會隨每一銷貨變動而按比例變動,最後盈利增長是12%,比銷貨增長的10%較大!

乙:
                        前             後
銷貨       1,000,000    1,100,000
成本結構:
固定          500,000       500,000
變動          250,000       275,000

純利          250,000       325,000    上升30%

乙 公司較甲有更大量投資在自動化、陪訓、科研........等的固定費用,其實它的Profit Contribution (銷貨減變動成本)是較吸引的75%(1000,000-250,000)除以1,000,000,而甲公司只有40%,但因為固定成本的滯後特點,乙的 純利和甲的相同,未被察覺,等到銷貨被引動上升後,就會反映乙企業的優勝和長處,我們叫這種特效叫營運槓竿指數

營運槓竿指數方程式
這個方程式非常簡單,就是:
       Profit contribution
-----------------------------------
Profit contribution - 固定成本

因而甲= 300/250= 1.2   乙= 750/250 = 3

甲銷貨上升10%,盈利上升= 10%X 1.2= 12%
乙銷貨上升10%,盈利上升= 10% x 3 = 30%

因此同一個EBIT%,相對Profit Contribution%、固定成本越大,指數越大。

總結:
沒 有一類費用是永遠固定,只是在一定的規模而已。例如若$5000可以支撐0-40,000的銷售。只要銷貨上升超出$40,000,就要新一輪的固定投 資、費用會跳升到$10,000,這類費用稱為Step Cost。有時同一間公司,便包含多個不同銷售範圍的Step Cost。

Graham說,最理想分析盈利的方法是平均幾年數字,目的就是減小類似這種情況的一年數字引發的偏差。

以下是一個有趣的練習:

比亞迪2011年盈利下跌,其中一項"已提供服務的成本"的增大不成比例上升。

                                  2010        2009
銷貨 (百萬)              46685     39469  上升18%
已提供服務的成本   8380       4728            77%
盈利                           3142       4508    下跌 31%

"已提供服務的成本",比例上多出了28億元,當中包含什麼性質的支出?有沒有一些有延後效應的特質?是否包含大量的Step Cost?

巴黎認為研究這些較一般的宏觀經濟更能給予對公司未來能力的啟示,Blog友認為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98

服裝業「出走」孟加拉 業內呼籲退稅結構性調整

http://www.eeo.com.cn/2011/0715/206434.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斌 在中國的傳統勞動密集行業——服裝業,孟加拉已經異軍突起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南京的服裝加工廠商王先生(化名)說中國的優勢還有3-5年,做成衣出口的李先生則呼籲國家在紡織服裝業行業內進行結構性退稅改革,即上調服裝的退稅,下調布料的退稅。

「這個時刻,進行這樣的調整,就是支持我們自己。」李先生說。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工荒、國際貿易壁壘等壓力下,中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優勢還能保持多久?

考察-東南亞的崛起

南京的王先生從東南亞考察歸來,孟加拉、越南和柬埔寨一圈走下來,他認為孟加拉是「走出去」的一個方向。

王先生是一家服裝加工廠的老闆,全部做出口,每年的銷售金額在3000萬-4000萬美金。

去年下半年開始,「成本大增、利潤下降」的壓力越來越大,王先生一直處於焦灼狀態。他說:「金融危機之後,大家都意識到目前的這種模式持續不了太長時間,我們一直在嘗試各種改變。做內銷試了一年,現在基本放棄了;一時間轉到其他行業也不太現實,所以就出來看看。」

王先生認為,就服裝行業來講,中國保持優勢的時間也就還有3-5年。從孟加拉回來,這種緊迫感愈加強烈。

「我們目前的優勢只在產業配套和交貨時間這兩項上了。」他說,「其他方面,孟加拉的競爭力都很強。」

王先生談了自己孟加拉一行的感受。

首先是勞動力,眾所周知,對於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講,正在經歷著「用工荒」和「劉易斯拐點」雙重壓力。

孟加拉擁有1.6億人口,勞動力豐富,而且這個國家只有紡織服裝這一個主導產業。由於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該國英語較普及。

其勞動力價格也非常低廉,孟加拉政府規定紡織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為1662塔卡,約合人民幣180元。

「這也是我周圍很多人轉移到這個國家去的原因。」王先生說。

其次,孟加拉為了吸引投資,也正在實行中國對外開放初期的稅收優惠政策。一般而言,孟加拉國的所得稅稅率為37.5%。但對於外國投資者,此稅可免最少5年。若選擇在孟加拉國出口加工區投資製衣企業,可免收入稅10年,區外投資因地區不同分別為5年或7年。

王先生說:「現在歐美國家,包括日本,也在有意的扶植東南亞國家。」「中國紡織品出口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市場,約需支付18%-23%左右的 進出口關稅,而孟加拉紡織品出口以上國家享受零關稅待遇。」他說,「單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中國成衣企業若想在價格上與孟加拉國類似企業或在孟投資的外國 紡織企業競爭,其劣勢顯而易見。」

據統計,孟加拉的機織成衣與針織成衣主要出口歐盟、美國及日本。而中國紡織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盟、美國及日本,佔紡織品出口總額的40%以上。顯 而易見,孟加拉國紡織品的出口市場與中國類似。「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轉移到孟加拉去,就可以暫時避開國內的盲目競爭、勞工不足的困擾、配額的缺口以及名 目繁多的貿易壁壘,提升利潤空間。」王先生說。

呼籲退稅結構性調整

「孟加拉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成衣製造業的最主要對手。」南京的李先生說,他是一家進出口公司的董事長,涉及的主要行業是服裝。

自2011年1月1日開始,歐盟放寬了進口規則,允許孟加拉國服裝(以進口面料為原料)免關稅進入歐盟市場。

「這一變化將會加速服裝加工業向孟加拉轉移。」李先生說,「這個國家雖然成衣製造發展迅速,但是紡紗原料卻嚴重依賴進口。」據孟加拉成衣製造及出口商協會統計,孟加拉有超過20億平米的染整缺口需要填補。

「這給我國染布企業留下較大的行動空間。」李先生說,「國家總是在提結構性退稅調整,目前在紡織服裝行業最應該進行的是結構性退稅調整。」

他分析,目前服裝和布料的退稅都是16%,如果能把服裝的出口退稅提高,布料的退稅降低,這樣就會促使國內的布料在國際市場上加價,尤其可以抑制孟加拉這種與中國成衣製造已經形成競爭、但是布料仍大量依靠進口的國家在這個行業的發展。

「不然幾年之後形成的局面就是,污染比較大的布料行業都會留在我們國內,服裝的成衣製造大量轉移到孟加拉去了。」李先生說,「即使下調了布料的退稅,國外的買家知道這一消息,國內的布料廠家提價並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失。」

目前,孟加拉國紡織業正在呼籲政府修改服裝稅,幫助出口商與海外競爭對手競爭。

李先生說:「服裝紡織行業內的退稅結構性調整,我和一些成衣廠商已經向部裡提了兩年的建議了,但是目前來看沒有任何反應。」

商務部的一位官員說:「2010年出口退稅調整的一個特點是涉及商品多是高耗能產業。在目前國際再生產再平衡時期,同時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 下,中國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已經迫在眉睫。上次取消退稅的產品基本上屬於需要淘汰和精簡的範圍,或是基礎原材料和初級加工的產品種類。對全行業來講,這本 身已經是退稅結構性調整的體現。」

「目前還沒有考慮一個行業內的結構性退稅調整。」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1

惠理投資者結構改善-延益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tz4.html

延益:惠理中報超預期是有原因的,企業業績超預期不一定是發展超預期。簡單分析一下,為何惠理中報會超預期?

 

一、中報數據摘錄

惠理投资者结构改善-延益

二零一一年首六個月的淨認購額達9.0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3.19億美元。截至二零一一年六月三十日,集團的管理資產總額達89億美元 690億港元) ,較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的總額57億美元(440億港元) 增加57.1%,與及較截至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總額79億美元 610億港元)增加11.9%

本集團期內的收益為3.854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2.070億港元增加86.2%,當中管理費和表現費收入分別上升至2.510億港元和1.070億港元。期內錄得純利1.98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9,160萬港元增加116.9%。純利增加,主要是由於管理資產增加帶來更多管理費及表現費增加所致。

 

零售方面,我們成功保持香港散戶投資者市場的領導地位,儘管第二季市場氣氛轉弱,投資資金流入仍然保持強勁。我們繼續擴展分銷渠道,並舉辦多項市場推廣活動,包括各種聯營基金宣傳。二零一一年上半年,我們的惠理價值基金仍是香港㶅豐的零售銀行平台上最暢銷的中國股票基金之一。

二、恆指無起色,業績卻突增惠理投资者结构改善-延益

恆指上半年並無突出表現,為何惠理卻能超預期呢?看了年報這份數據就能明白。去年惠理全年表現費708m,而上半年僅53.8m。下半年表現費收入為上半年的12倍!綜合其他收入,惠理去年下半年的純利為上半年的6倍。也就是說惠理去年全年的業績基本上都在下半年產生,由於去年上半年基數低,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報能超預期了。


惠理投资者结构改善-延益

 

三,惠理下半年,顆粒無收?

考慮近期恆指的情況,惠理下半年的業績肯定難看得很,這已經在股價提前上反映出來了。不過,我關心的管理資產規模一直在穩定增長。如下如:


惠理投资者结构改善-延益

再細分來看看投資者結構,搞清楚資產規模增長是什麼原因。
惠理投资者结构改善-延益

惠理投资者结构改善-延益

如上圖,機構投資者並不穩定,而且增長速度也不快,至今規模尚未超過07年的高峰。惠理從08至今的資產規模增長主要依靠退休基金和散戶投資者的增加。其中退休基金是最穩定的投資者,0708年波動非常小,散戶波動也不算大。從這裡可以看出,惠理的投資者結構在逐漸改善,管理資產趨向穩定。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支持我買回惠理的信心。

另外,下半年顆粒無收是有可能的,而上半年業績僅佔去年全年1/3不到,今年業績難看幾乎是一定的了。不過呢,就是要業績難看才能讓市場報個好價格,企業本身還是在發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