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和记黄埔、淡马锡竞逐大巴哈马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4/0OMDAwMDE3MjY0OA.html

和记黄埔(00013.HK)在加勒比海的扩张,遭遇了淡马锡的挑战。
大巴哈马港务局(Grand Bahama Port Authority,下称“GBPA”)的两大股东日前达成一致,愿意将GBPA的全部股份转让给有竞争力的买家。
据当地媒体《拿骚卫报》报道,来自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正“成为竞购GBPA的领先者”。
而和记黄埔是GBPA多年的合作伙伴,在大巴哈马岛经营多年,一直希望将GBPA的全部股权收入囊中。
4月13日,和记黄埔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和黄就收购GBPA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一直在跟港务局及政府谈判,目前正是最好的时机。”
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和淡马锡控股对此未予置评。
家族股权之争
GBPA原本由当地两大家族共同拥有和管理,但最近六年来,为了GBPA的所有权,两大家族争执不下。在所有权理清之前,外来投资者都不得其门而入。
大巴哈马岛是巴哈马国第二大岛,距美国东海岸仅85公里,是加勒比海货物进出口最便利的转运港口,也是美洲短途航线最重要的中转中心。
上世纪50年代,巴哈马国政府将大巴哈马岛自由港的特许经营权授予GBPA,后者由海沃德(Hayward)家族和圣乔治(St. George)家族共同拥有管理。
2004年12月,爱德华·圣乔治去世后,他的遗孀——亨丽埃塔·圣乔治(Henrietta St. George)继承了丈夫的财产。亨丽埃塔夫人认为,她理应继承港务局公司50%的所有权。
但海沃德家族强调,他们一直拥有港务局及港口集团公司75%的股份,并把亨丽埃塔夫人赶出了港务局的办公室。
这位遭到驱逐的贵妇,一怒之下与海沃德家族对簿公堂。双方各持己见,官司一直打到英国枢密院也迟迟未有定论。
在过去的6年间,两大家族各行其是,分头寻找GBPA的买家,接触过英国、美国、印度甚至中国的买家,但因为股权归属不清,转让交易都未能达成。
直到今年3月31日,这场旷日持久的股权之争终于有了结果。两大家族在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双方已同意结束法律诉讼,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最终协议——双方各持有港务局50%的股权,并共同寻求既有益于双方,又能被巴哈马政府接受的潜在购买者。
“现在港务局的所有权已经理顺,正是收购GBPA的大好时机,”上述和黄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巴哈马政府也非常支持GBPA的股权转让。”
事实上,和记黄埔从2007年就开始谋求收购GBPA,2008年和黄提出的收购报价是1.25亿美元,但苦于两大家族在所有权上纠缠不清,收购GBPA一拖就是三年。
各展其能
无论和记黄埔还是淡马锡,都曾和两大家族走得很近。但和黄在大巴哈马岛多年的深耕细作,使其在GBPA的竞购中更具优势。


据中国驻巴哈马大使馆的统计资料,1997年—2008年期间,巴哈马国吸引外资约80亿美元,其中,和记黄埔的投资就超过10亿美元,占巴哈马外资投入总额的12.5%。
和黄与大巴哈马岛港务局组成了合资企业——大巴哈马发展公司,双方各持股50%,下设自由港港口股份公司、自由港集装箱码头公司、大巴哈马机场公司等等,同时开发建设了卢卡亚海滩度假酒店。
位于大巴哈马岛的自由港(Freeport)港口是加勒比海地区最深的港口之一,能满足世界上最大的货轮和邮轮对港口及航道的需求。
自由港集装箱码头是和黄在大巴哈马岛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和黄在巴哈马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已近6亿美元,海运业巨头地中海航运公司也投资其中。
据和黄内部人士透露,自由港集装箱码头五期工程在2007年底开工,计划于2010年完工,届时年装卸标准集装箱能力达220万个。而计划中的第六期工程完工后,年装卸标准集装箱将到450万个。
自由港集装箱码头2008年的产值在8.5亿美元左右,而巴哈马国政府对每个清关的集装箱收取约200美元的费用,政府的这项收入在2008年就达到了3.4亿美元。
“对于GBPA的收购,和黄肯定会得到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认为,除了给巴哈马政府带来更多收入,和记黄埔多年的港口运营经验更符合GBPA的未来发展。相比之下,淡马锡在更多时候,仅仅充当了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然而淡马锡的优势在于,曾和海沃德家族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据了解,去年12月,淡马锡曾计划收购海沃德家族在开曼群岛的母公司——Intercontinental Diversified Corporation(IDC),后者持有港务局50%的股份。
圣乔治家族则更青睐和记黄埔,双方曾在2009年商讨过股权转让事宜,也曾接触过中国的投资集团,但都遭到了海沃德家族的反对。
事到如今,两个家族已经达成和解,GBPA的交易若想最终达成,需要得到两大家族及巴哈马政府的共同许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56

台積電分割 引爆接班人競逐

2011-3-3  TNM




全球半導體第三強的台積電日前宣布,下半年將獨立2家子公司,由台積電前CEO蔡力行領銜,發展太陽能與LED。一時間,「有人要把蔡力行趕出台積電」的耳語四起。

然本刊調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蔡力行的師徒關係依舊,為了台積電成軍24年來的首次分割大業,2人農曆年前即達成共識;一旦達成張忠謀交辦的任務,蔡力行重回CEO大位的機會,也將到來。

上 週四(二十三日),在台積電捐贈台中科博館「半導體的世界」展館儀式上,張忠謀說:「過去有九成的半導體製品是積體電路,但我十幾年前寫的自傳中,就說過 半導體是很奇妙的物質,相信不久的將來,半導體一定會有新發展。沒想到才十幾年的時間,太陽能、LED相關的產品應用通通出現了。」

「從PC、手機到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無所不在,我相信以後太陽能、LED也會無所不在。」新開幕的半導體展館中,更把台積電所研發的太陽能與LED成品,全擺放出來,供民眾參觀。

蔡力行新職 掌綠能

台 積電靠晶圓代工稱霸全球,今年初市值衝破二兆元大關,擠進全球半導體前三強,僅次於美國英特爾與韓國三星,技術更超越三星,與英特爾並駕齊驅。「今年台積 電的資本支出及研發費用,不但超越英特爾,率先投資二十奈米的先進製程技術,也比英特爾的二十二奈米更為領先。」資深外資分析師說。

如今,有「晶圓代工教父」之稱的張忠謀,掛在嘴上的則是「太陽能與LED」。事實上,二週前,張忠謀就在台積電董事會上提出,準備分割二家持股百分之百的子公司,用來發展太陽能與LED二項新事業的議案。

「這個分割案是第一次提到董事會討論,決策圈已有共識,為了避免給外界炒作的空間,Morris(張忠謀)要求第一時間公告給投資人了解。」一位參與這場董事會的台積電董事對本刊說。

本刊調查,台積電計畫在今年下半年,將二個新事業體獨立分割成軍,由蔡力行擔任二家子公司董事長,二公司的英文名稱可能分別叫作「TSMC Solar」與「TSMC LED」。

以往,台積電擴充模式多以併購或轉投資進行,張忠謀也說過「台積電不搞集團」;現在卻「出爾反爾」,要將事業部門分拆出去,等於是台積電成軍二十四年來,第一次進行大分割,更重要的是,這還牽動到未來接班布局,格外引人注意。

出走台積電 耳語傳

「台積電營收規模高達四、五千億元,現階段綠能新事業的營收還不滿百億元,而且太陽能與LED業的毛利率都只有二成左右,遠不如台積電本業近五成的毛利率,實在沒必要現在就切割。」外資圈人士觀察。

親近蔡力行的人士則說:「大樹底下好乘涼,Rick(蔡力行)沒必要冒著風險,離開台積電。」台積電內部更是耳語四起,「有人想趁機把Rick趕出台積電。」「奪嫡大戰續集上演。」

蔡力行在台積電有「小張忠謀」之稱,曾是張忠謀一手拉拔的接班人,○五年接下CEO大位,然金融海嘯期間,因處理裁員問題不當,遭到撤換,從掌管二萬人公司的執行長,變成只管十幾個人的新事業群總經理。當時,很多台積人認為,「Rick從此被打入冷宮。」

二 ○○九年六月,張忠謀回鍋總執行長,找回多位老臣,重掌大權,原來被蔡力行提拔的人馬,先後遭冷凍。同年十月,台積電宣布組織改組,恢復廢除四年的營運長 職務,由資深副總劉德音接任。各界因而揣測,「Morris要另覓接班人了!」不少碰到蔡力行的朋友都覺得,「Rick的臉色很臭。」

此後,蔡力行行事更低調。像在台積電運動會上,擔任執行長時一向跑第一的他,換位子後,就隱身在其他主管之後。因此,這次分割消息一出,蔡力行將「出走」的傳言,隨後而起。

然內情並非如此。「Morris與Rick農曆年前就達成共識,分割是非走不可的路。」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近二年資本支出與研發經費大增,為了不排擠綠能事業的資源,讓新事業人馬更專注,才確定走上分割一途。

專家群助陣 謀再起

尤 其為了方便張忠謀就近督軍,免於新竹、台北二地奔波,太座張淑芬在竹北買了建案「極光琉璃」。張忠謀下班後如有需要,還是會找蔡力行到極光琉璃的住所談公 事。知情人士說:「Morris想要了解綠能布局的進度,常常會call Rick到他家聊聊,師徒之情依舊。」「畢竟CEO位子還是由Morris兼任,並沒找別人,等於留給Rick將功折罪、東山再起的機會。」

正因還有重登大位的機會,蔡力行接任新事業群後,找來一群世界級的專業顧問公司,替台積電規劃下一波新事業的藍圖。「Rick桌上隨時放著一堆分析報告,請了一群專家來指導他,從太陽能與LED最基本的ABC開始學起。」知情人士說。

一開始,蔡力行深怕自己做錯決策,很多上門的機會,他都要求不斷評估。「金融海嘯期間,不少主動上門的賣家受不了Rick的遲疑不決,乾脆去找聯電跟友達。」外資圈人士透露。

直到一年多前,台積電宣布以六十二億元入主茂迪,外界才驚覺:「台積電是玩真的!」「一下手就買台灣第一大太陽能廠,而且一開始就能賺錢,才花六十二億元,真的太便宜了。」業內人士形容。

花一年布局 居上風

去 年中,蔡力行又出招,投入各界不看好的薄膜太陽能新技術CIGS(銅銦鎵硒)薄膜電池技術。除了投資美商Stion取得CIGS技術授權外,更耗資近八十 億元在中科蓋薄膜電池廠。「Rick派出三十幾位員工去Stion學技術,今年初更包下所有CIGS設備商的產能,就是要展現決心。」知情人士說。

至 於LED方面,台積電鎖定進軍LED照明產業。去年三月,在竹科設立首座LED研發中心與廠房。同時間,蔡力行四處向LED業內挖角,先後挖來前晶電副總 經理譚昌琳、鴻海集團旗下的沛鑫半導體前總經理林彥良等人。為找訂單,蔡力行還常帶著業務一起飛往歐美各地,親自向客戶介紹台積電的產品。

經過一年多的布局,台積電在綠能的投資已達一百二十五億元。「相對於國內跑最早的聯電,以及跑最快的友達,蔡力行穩固的布局有後來居上之勢。」業內人士觀察。

去 年中科太陽能廠建廠時,隨著綠能事業的能見度大增,蔡力行在張忠謀心目中的地位也越加穩固。「以目前浮出檯面的一線主管,似乎還沒有人超越Rick的地 位。」資深台積人說。況且,過去蔡力行也曾被張忠謀外派到世界先進當總經理,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就回台積電一路登上執行長大位。

不少法人質疑,台積電進入綠能事業,賺的錢是蠅頭小利,遠不如台積電本業。未來分割後的台積電綠能事業,能否改寫外界質疑,將是蔡力行重返接班大位的關鍵。

電子大廠 跨足綠能產業現況

★ 聯電:2008年5月轉投資聯相光電,跨入太陽能領域,目前是台灣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廠。2010年5月轉投資山東濟寧華瀚光伏能源,取得大陸第1張太陽 能發電站業務許可證,成為亞洲最大薄膜太陽能發電廠,也是第1家在大陸的台資企業發電廠。今年1月另一家轉投資的矽晶太陽能電池廠聯景光電宣布,將斥資 180億元在台南科技工業區設廠。

★友達:2009年6月斥資1.25億美元參與日本太陽能多晶矽及晶圓專業大廠M. Setek現金增資計畫,正式揮軍綠能產業。2010年11月底宣布與德國第5大發電商贏創工業集團策略結盟,鞏固太陽能產品下游出海口。今年2月中港園 區太陽能矽晶片廠動土,預計第4季量產;年底前將進駐中科二林園區,啟動730億元太陽能電池模組廠投資計畫。

★台積電:2009年12月 以62億元成功入股台灣最大太陽能電池廠茂迪,正式跨足綠能產業。目前已完成LED固態照明與CIGS薄膜太陽能2座廠房。今年2月15日董事會宣布斥資 100億元,將發光二極體(LED)與太陽能二大事業獨立為2家百分之百持股子公司,並規畫上市。

★鴻海:2009年8月宣布將在山東濟南投資5億美元,生產多項LED產品。今年1月宣布以40億元入股國內第5大太陽能廠益通,正式跨足太陽能產業,但不到2天即告破局。

張忠謀小檔案

現職:台積電董事長兼總執行長

生日:1931年7月10日

家庭:長女張孝林為前妻所生,現任妻子張淑芬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學士、碩士;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經歷: 

1985年:辭美國通用器材總裁,回台任工研院院長

1986年:創台積電,任董事長、總執行長

1987~1991年:以經濟部法人代表身分,任聯華電子董事長

1994年:創世界先進,任董事長至2003年

2005年:7月卸任台積電總執行長,4年後又回任

蔡力行小檔案

現職:台積電新事業總經理

生日:1951年4月19日

家庭:父親蔡同璵(歿)曾任證交所董事長,妻子鄺沛泉,育有2女

學歷:台大物理系、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

經歷: 

1989年:加入台積電,任副廠長

1997年:任台積電副總執行長

1999年:任世界先進總經理

2001年:任台積電總經理暨營運長

2005年:升任總執行長

2009年:轉任台積電新事業處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7

WiFi競逐廣東樣本:三大運營商的免費邏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8/2MMDAwMDIzMjk2MQ.html

2010年因亞運會之機小試牛刀後,三大電信運營商在廣東WiFi市場再顯身手。

4月13日,廣東電信對外宣佈,從2011年5月1日到9月30日的深圳大運會期間,廣東電信天翼手機和寬帶用戶使用WiFi免費,而其固話、小靈通、非廣東的天翼用戶,以及其他運營商手機用戶也可每月使用10小時的免費WiFi。

在此之前,廣東移動和廣東聯通也分別推出了免費WiFi上網服務,其中廣東聯通將年初開始的WiFi友好體驗活動從3月31日延長至今年8月31日;廣東移動也宣佈對其全球通八大套餐客戶實行全年WiFi免費政策。

廣東WiFi免費潮

4月初,三大運營商在廣東掀起的免費WiFi大戰,頗有爭先恐後的架勢。

與 其他兩大運營商不同,廣東電信已經開始將WiFi潛在用戶的拓展目標延伸到了移動和聯通的手機用戶中。按照廣東電信市場部WiFi業務主管陳柱的說法, 「這並非是針對競爭對手促銷做出的應對行動,也不是挖牆角,廣東電信只是為了通過免費讓WiFi業務的潛在用戶得到激活。」

然而三大運營商的免費WiFi戰略,卻有著各自的出發點。從廣東省的移動通信市場情況來看,廣東移動的優惠對象是其高端的全球通用戶,與之前推出的送話費一樣,移動是為了穩定全球通高端用戶,以免被聯通「沃3G」、電信「天翼」的3G套餐大規模拉走。

廣東聯通在去年底就推出後付費手機用戶開展WLAN友好體驗活動,原計劃截止2011年3月31日,近日又將此免費WiFi上網體驗延長至2011年8月31日。

然而三大運營商中只有電信WiFi針對的用戶最為寬泛,但是其優惠最多的還是天翼3G手機和寬帶用戶,所以其推免費WiFi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借此來吸引更多人使用天翼3G手機和無線寬帶。

「我們內部制定的就是C+W(CDMA2000+WiFi)的捆綁策略。」陳柱告訴本報記者,「其實之前廣東電信針對天翼用戶就贈送每月30個小時的免費WiFi,而今年5月-9月的大運促銷期間則取消時間限制,活動核心依然是為了帶動3G用戶的快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廣東電信第一次將免費WiFi覆蓋的目標瞄準了非廣東的天翼用戶以及其他運營商手機用戶,而且在大運促銷期間贈送的免費時長從此前的2小時延長到10小時。對此,陳柱的解釋是,「這主要是為了盤活電信的WiFi網絡資源。」

截 至目前,廣東電信已經投資過億元建設了1萬多個WiFi熱點,而AP數量則達到了3萬多個,目前在廣東省內依然處於相對領先的位置,但是之前的活躍用戶數 量太少,這導致大量的WiFi網絡資源閒置。而同時3G寬帶資源則比較擁擠,而免費WiFi可以分流部分3G網絡的壓力。

其實廣東電信在去 年亞運期間就曾經面向廣州市民免費開放全城的WiFi網絡,按照陳柱的介紹,當時電信的活躍WiFi用戶(每月使用1次以上)從2萬多戶快速增長到15萬 戶,而在亞運後隨著免費WiFi業務的停止,其活躍用戶下降到6萬戶左右。廣東電信希望通過這次到年底的促銷,讓活躍用戶數量增長到20萬以上。

共建共享摸索

「廣東電信2011年計劃投資近億元新增1萬個AP。」陳柱表示。

除了完全自建的模式外,廣電電信已經開始在探索WiFi社會化共享共建,一方面借助各地市政府提出的無線城市計劃,利用政府資源來減少自身投資的壓力;另一方面探討與一些商業地產的開發商、業主合作合資的方式來建設WiFi熱點。

「比 如麥當勞建設一個WiFi接入點的費用可能只有1萬元,但是依靠這項增值服務很多麥當勞餐廳的顧客大大增加。」陳柱表示,未來電信在WiFi布點時也會考 慮與這些場所以及商業樓宇開發商合作的方式,電信負責提供光纖高帶寬的接入,而樓宇則可以免費提供了入駐的公司和客戶。

他還表示,「這些商業樓宇因為免費WiFi帶來的收益能否分享,這一切大家都可以談,但是對電信來說,在商業樓宇WiFi提前佈局是很必要的,因為誰的熱點和AP更多,今後在WiFi商業化運營中就將佔據有利位置。」

財 力更加雄厚的廣東移動,其WiFi投資力度更大。「移動一方面沒有寬帶用戶,同時其TD網絡上網速度較慢,希望通過建設WiFi網絡來彌補TD網絡的不 足。」一位電信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其實從2010年開始,移動建設WiFi的速度要快於電信,預計到2011年底,廣東移動WiFi熱點數量將超過電 信。」

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廣東移動就投入超過4000萬元,在省內亞運主辦城市以及珠三角區域綠道,開通了超過1萬個WLAN熱點。進入2011年,廣東移動還將在全省21個市新增2萬個WLAN無線接入點。

免費下一步

從目前三大運營商的促銷內容以及亞運前後的活躍用戶對比來看,免費依然是WiFi用戶增長最為快捷的方式。

其實盈利模式問題一直是外界對WiFi運營將信將疑的關鍵。電信運營商的WiFi業務此前更多是各地政府「無線城市」計劃的跟進角色而已。另外,也有擔心,運營商對於WiFi網絡的投資和免費推廣,可能會對有線寬帶ADSL,以及3G等無線寬帶業務造成衝擊。

「其 實我們WiFi熱點的布點是非常有考究的,我們會考慮外來人口和商務人士集中的機場、酒店、商業樓宇等區域,而對於本地人為主的住宅小區暫時沒有佈局的計 劃。」陳柱表示,這樣一來,WiFi對有線寬帶並沒有什麼影響,而由於目前WiFi主要是局部範圍內提供高速無線上網服務,而3G寬帶則可以提供隨時隨地 上網的需要,所以兩者是互補關係。

他還表示,「其實電信WiFi瞄準的客戶主要是兩類,一是使用智能通訊終端的人群,二是使用上網本、iPad等經常出差的人群,所以不會與有線和無線3G寬帶業務形成人群的衝突。」

當 然,對於電信來說,由於其自身存在大量的有線寬帶和3G無線寬帶用戶,所以其投資WiFi業務的速度近年來相對較慢,廣州移動綜合部有關人士就指出,「對 於電信來說,建設WiFi的積極性遠沒有其發展3G的積極性高,一方面WiFi短期內難以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其對原來寬帶業務的內耗是難以避 免。」

WiFi業務未來是否可以帶來更多的數據業務並實現單獨盈利?對此陳柱表示,「現在電信在很多營業廳和銷售網點已經推出了5種WiFi時長卡(5元5小時、50元100小時等),我們也在考慮製作實體卡,但是對於這一市場的規模增長前景目前還很難預測。」

「我們希望一兩年後實現WiFi收費,比如說在提供一定時長的免費WiFi後,可以收取超出部分時長的費用。」陳柱表示,但考慮到去年亞運免費WiFi大餐結束後很多活躍用戶馬上停止使用的情況,相信對WiFi收費會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30

伊拉克油氣田招標 中國四家公司競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469.html

 伊拉克第四輪能源開發招標將於5月30日至31日舉行,將有47家石油公司競逐12個油氣田的開採權,每個油氣田平均佔地6500平方公里。

  伊拉克石油部稱,第四輪能源開發招標主要是為擴大伊天然氣產量,以滿足發電行業需求,發展基於天然氣的相關行業,增加伊石油儲量。這12個油氣田,預計將為伊拉克的能源儲量增加29萬億立方英呎天然氣和100億桶石油。

  此次招標的油氣田多位於伊西部和中部偏遠地區,難以保護其不受伊拉克叛軍的襲擊,因此使投資風險加大。

  為吸引更多公司參加競標,今年2月伊拉克石油部修改了最初的合同草案,將國有企業參股部分從合同中去除。在原合同中,伊國有石油企業必須佔每塊油氣田25%的股份。

  中國共有四家公司參加此次競標:北方工業公司旗下振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及其獨資設立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企業將與英國石油公司、美國雪佛龍、瑞士嘉能可、日本三菱、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韓國SK集團、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企業競標。 此次競標企業中,不包括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這家公司因早前與伊拉克北部半自治的庫爾德地區政府簽署油氣開採合同,觸怒了伊中央政府,被禁止參與競標。

  中標的公司可立即開採在油氣田中發現的天然氣,但當發現石油儲量時,伊拉克石油部有權要求其停止對該油田的開採,最長可達七年。承包該油田的公 司,在此期間仍可獲得開發成本的賠償以及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外加3%的利息。但如果承包公司決定在停采期間退出項目,將不能獲得利息,同 時將失去恢復生產後開發該油田的機會。

  設計上述條款,是為幫助伊拉克維持並增加石油儲量,以抵消可預計的消耗,同時從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獲得更大的出口配額。歐佩克將於6月召開會議討論新配額。

  自2008年第一輪能源開發招標至今,伊拉克已舉行了三輪能源開發招標活動,簽署了14份油氣田開發服務合同。目前,伊拉克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 約為112萬億立方英呎,位列全球第十位;擁有1430億桶已探明原油儲量,以及2140億桶潛在原油儲量,是歐佩克成員中原油儲量最大的國家。

  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95%。近年,伊政府一直努力提高石油出口量,以增加石油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6

競逐新戰場 能力該自己長或用買的?

2012-10-22  TCW

當企業面對新趨勢來臨,應該自己慢慢培養新能力?還是透過購併,快速取得新能耐?

支付市場的龍頭企業Visa,就曾經碰過類似難題。目前,Visa全球信用卡、簽帳卡支付交易量市占率六四‧六%,占逾半壁江山,進入網路購物時代,使用Visa卡支付交易比率占四五%,過去五十多年,只要維護系統的交易安全,Visa就可順利從銀行端收取利潤。

但是,每年兩位數成長的電子商務市場,吸引新競爭者加入,包括美國的PayPal、中國的支付寶、電子錢包都在爭取這塊市場大餅。

一方面,例如手機付款的行動支付市場成長也不容小覷,根據研究機構Forrester預估,行動支付將會逐漸成長,二○一六年將占電子商務市場約七%。

然而,跨入行動支付市場的難度更高,不僅付費技術的種類多,合作的對象也由銀行增加了電信業者與手機業者。

競爭對手增加、商業模式改變,原有企業想跨入抓住成長機會,該靠自己長能力或者買能力進入市場?一旦決定買能力,是要合資、購併或入股才能符合企業最大利益?

本期我們邀請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與Visa北亞區總經理柯如龍(Chris Clark)對談「因應變局,企業該自己長能力或買能力?」以下是對談節錄。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問(以下簡稱朱):企業跨入新成長市場,得依據環境變動程度、企業擁有的資源與對手的動向決定「自己長能力」或「買能力」。

「自己長能力」,優點是對於核心競爭力掌握度高,缺點是速度較慢,Visa面對電子商務這個新戰場, 偏向「買能力」或者自己長能力?

環境變動快,選擇購併!買下好公司,才能比對手快一步

Visa北亞區總經理柯如龍答(以下簡稱柯):過去我們都是自己研發技術,十年前我們就開始引進技術確保網路交易安全。

目前Visa有七千五百名員工,其中有五千人是技術人員,致力於我們的核心──維護交易的安全和可靠度,我們擁有全世界第二大,僅次於美國國防部的資料中心。

但是近五、六年,網路購物成長數字很瘋狂,就付費量而言,今年全球電子商務金額將會達到一兆美元,約是我們每年Visa處理金額(三‧九兆美元)的三分之一,這才不過幾年的時間。

科技有門檻,必須花很長時間打造,而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走得比我們快。

在競爭與時間壓力下,我們沒有辦法快速發展的技術,只能選擇購併。

二○一○年我們購併了網路支付安全服務商CyberSource,它非常擅長於事前偵測到網路交易系統失靈的風險,現在它是全球最大的網路支付安全服務者(編按:二○一○年Visa花二十億美元購併CyberSource,而當年Visa淨利為二十八億八千萬美元)。

朱:通常在時間壓力下購併,最大陷阱是花過多成本購併,最後反而沒達到購併目標。你們怎麼評估付出的成本與利益?

柯:到目前來看,這是很成功的購併案。Visa每年處理五百四十億筆的交易量,比起同業,我們因為規模經濟,處理成本很低,這可幫助CyberSource降低成本,而CyberSource在網路交易安全的技術也讓Visa獲得亞洲客戶信任,反之如果不是Visa,它(CyberSource)也不可能進入亞洲。

外界都不太清楚,Visa是大品牌,但,是小公司,我們只有七千五百位員工,我們可以花費好幾億(美元)曠日廢時,打造一個網路付費服務,但這太瘋狂,不如買下做得很好的公司。

朱:聽起來,Visa比較像是IT公司而非金融公司,不過,網路購物支付方法有很多種,加上行動支付技術眾多,各種支付方式很難預測哪個將成為主流,你們怎麼評估何時該進入市場?

投資新公司,不忘核心!聚焦本業相關,其他不輕易涉入

柯:我們本身就是破壞式創新者,Visa在一九五八年創立,用塑膠貨幣取代現金(編按:Visa是一九五八年美國銀行推出BankAmericard計畫,提供銀行信用交易服務,會員有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等)。

因此每次有新支付管道出現,我們就會密切注意,甚至早期投入。除了CyberSource,這些投資都不是很大(編按:Visa投資電子商務支付企業都是小型的創新企業,見下表)。

你可以想像,有很多人每個禮拜來敲我們的門,試著說服我們掏錢(笑)。最大的挑戰,就是不斷提醒自己專注在核心能耐:付費機制、處理交易量、維持系統安全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其他的投資我們並不想涉入。

當然,有些策略性的投資,則是為了解、觀察新技術、新技術作用,以及如何影響客戶消費行為,像是我們投資了一家在iPhone上做刷卡裝置的公司Square就是這樣(編按:Square由推特創辦人Jack Dorsey成立,生產硬體裝置裝上iPhone後可刷卡)。

朱:在各種不同的支付領域你們或多或少都有投資,這是一種用金錢避險(hedge)的方式?

購併或入股,看消化力!互相交換能力,效果才能一加一

柯:不是,我們不是在避險,有些案子我們只入股,這個是讓我們坐上牌桌(has a seat at the table),參與並了解未來的趨勢。我們還沒自大到不需要知道市場上發生什麼事。

Visa才上市四年,以目前的投資並不算多,我們對投資非常小心,這跟投入的金錢多寡無關,重點是我們能不能「消化」這些公司,結合原本的核心能耐,獲得價值極大化。

消化新公司是很困難的事,跟購併公司大小無關,想想,你購併的公司為什麼可以這麼成功,是因它們決策快速,所以當成為Visa一員,我們必須給它很多自由的空間,讓它們繼續創新。

和這些公司的合作,除了技術之外,是在求能力的交換(exchange capability),就像我說的,電子商務如果沒有安全的付費機制,根本行不通,Visa可以提供這些公司提高支付的安全性,然後了解這些企業的能力反饋回Visa未來的服務。

舉個例子,我們購併遊戲付費商PlaySpan,當你在玩遊戲時應該不想輸入十六碼信用卡號碼吧,PlaySpan就是讓玩家按一個click(按鍵)就可以付費,後來,我們使用它的引擎運用在Visa,最近在美國、加拿大推出的電子錢包,得到「一加一」的效果。

朱:聽起來感覺你們M&A(購併)案子條件,不只是它符合你的核心競爭力等,而是你評估它們的企業文化和領導者精神?

柯:任何購併都有風險,但我認為當你評估風險時,你必須去看建立和經營這家公司的人,買公司其實你是在買它們的人。以Fundamo來說,創辦人和執行長依舊留在公司(編按:Visa維持Fundamo經營團隊),維持公司的名字沒變,這成為我們在非洲快速成長的生意之一。

朱:Visa過去形象是很保守的,但上市後開始展開一連串購併,跨入新市場,以符合股東期待,會不會有一天,Visa離開核心,擴張其他事業?

柯:我不得不說never say never(不能說不可能),但是,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的願景是在全世界建立最好的付費系統。無論是自己發展或購併,都必須回到確保核心能耐、保持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Visa投資行動支付,用購併「買能力」——Visa上市後主要購併與投資案

宣布年/月:2010/4事件:20億美元購併網路支付安全公司CyberSource目的:加強網路支付安全技術,增加核心能耐

宣布年/月:2011/2事件:1.9億美元購併網路遊戲付費商PlaySpan目的:切入線上遊戲支付市場,一鍵付款的機制有助開發電子錢包V.me

宣布年/月:2011/4事件:入股手機支付商Square目的:Square可讓手機變成刷卡機於實體店付款,有助切入行動支付市場

宣布年/月:2011/6事件:1.1億美元購併非洲中東地區的行動支付服務商Fundamo目的:進軍新興市場,切入非銀行支付業務

宣布年/月:2011/6事件:策略聯盟英國手機行動支付服務商Monitise,簽訂1,300萬美元合作案目的:Monitise可量身為手機或銀行開發行動金融支付服務軟體

資料來源:Visa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當主流技術規格不明,買能力風險較低

Visa擁有良好現金流與穩定本業,在「買能力」的條件上優於一般企業。但是促使它以購併、入股方式進入新市場的原因,和企業歷史有關。從經營歷史來看,Visa的商業模式一向單純,但新切入的電子錢包或行動支付等新商業模式,複雜度變高,選擇「買能力」可能是較好的策略。

近年在管理學上很熱門的議題就是開放式創新,以策略聯盟或購買等方式由外部獲取新能力,對比自行成長的內部創新更受到企業支持。這可能跟當前產業環境變遷有關(特別是科技業),當企業遇到主流技術規格不明,產業競爭者和供應商的角色越趨模糊,採取開放式創新外購能力風險其實較低。

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在1987年的研究指出,西方企業進入新市場或發展新產品多數都採取購併,但都因出自經理人只為了更大的成長,而非競爭力,多以失敗收場。綜觀台灣知名「買能力」的購併案子多以失敗收場,原因是對於吸收被購併公司的能力評估不足所致,套句對談的用詞,買了卻「消化」不了,這也是台灣目前必須學習的重要能耐。

口述: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2

競逐醫藥電商

2014-09-15  NCW
 
 

 

IT和醫藥企業爭先搶灘醫藥電商藍海,政策之動決定格局◎ 財新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互聯網醫療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炙手可熱的概念。多條路徑的競賽齊頭並進,吸引著市場和投資人眼球。

9月9日,在美國蘋果公司不斷的造勢和鋪墊下,一套可記錄人體健康信息的Apple Watch 智能手錶伴隨著iPhone6的發佈而面市。幾大巨頭在可穿戴設備上的競爭由此推向新的高潮。而此前不久,中國移動設備企業小米發佈了價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環,已經大大提前了該領域產品價格戰的節奏。

這樣的節奏業界並不陌生。在此一周前,醫療行業網站丁香園成功向騰訊融資7000萬美元,所付出的僅僅是“折現和全面攤薄後的少數股權”,相應的估值,據稱已遠遠 超過8月中旬春雨掌上醫生C 輪融資所獲的5000萬美元,後者號稱刷新了國內移動健康領域單筆融資記 錄。這也被不少投資界人士質疑為“過高”。

海外路演風頭正勁的阿里巴巴也在健康領域默默發力。7月底,基於支付寶錢包的“服務窗”技術在一所三甲醫院正式上線。這項以“移動智能就診”為特色的“未來醫院”計劃令用戶可在支付寶錢包中添加醫院服務窗,並綁定診療卡號,直接進行掛號、繳費,查取報告等操作。

而醫院支付並非阿里巴巴的全部野心,隨著綁定醫院的增多,其深度介入後端服務已具備了實施基礎。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手段,重新整合醫療資源的努力在全方位推進。從健康教育、醫療信息咨詢到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從電子處方到醫藥電商、網上支付,技術的觸角已經全方位探向行業壁壘極為森嚴的醫療領域。

商機背後的壁壘漸次顯現。一年前,北京市衛生局曾在2013年5月以“禁止商業利用”為由叫停了掛號網和淘寶網的合作,一時掀起了各地衛生行政部門嚴加管控互聯網醫療企業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熱潮。就在互聯網醫療概念熱度升溫之際,國家衛計委今年9月5日首度發文,明確遠程醫療的範圍,禁止醫生私自遠程醫療。這也意味著,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有了不得入內的禁區。

這份名為《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的文件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並且“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註冊的醫療機構同意,並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信息平台。”所謂遠程醫療,根據國家衛計 委的定義,是指醫院之間“運用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本醫療機構診療患者提供”的醫療活動,或醫療機構“向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診療服務”。這就與時下市場熱捧的“互聯網醫療”之間有了明顯的界限。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其與衛計委所指的遠程醫療不可避免會產生交集。未來整個行業更難免觸碰到當下中國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生執業資格以及醫療信息資源的管制紅線。例如,醫生多點執業仍未真正放開,電子處方、健康檔案、醫療信息始終控制在公立醫院內部,處方藥網上銷售仍是禁區,醫生與藥品之間的利益關係難以真正斷絕等。

來自市場的呼聲愈加清晰,無一不指向醫療體制的深層矛盾。

新技術的應用多大程度上將推動體制的更新?進入深水區的新醫改能否就此另辟蹊徑?行業的發展究竟是前途無量還是不斷追高的估值中充滿泡沫?未來尚難預測。監管政策走向,無疑將框定行業發展的坐標系。但對於這個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的領域,讓灰色地帶由模糊到清晰,是一個不斷追問的過程。

——編者

一場有可能影響整個醫藥領域格局的競爭即將拉開序幕。

9月9日,商務部等六部門發佈一份名為《關於落實2014年度醫改重點任務提升藥品流通服務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的文件。

《通知》提出,對使用行政權力干預市場的政策規定進行清理,同時,在符合條件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建立新模式,由醫師負責門診診斷,患者憑處方到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自主購藥。

《通知》被一些接近商務部的醫藥行業內人士解讀為進一步推動出台醫藥分開專門政策的前期鋪墊,也被業內視為是醫改從行政管制走向市場開放的重要信號。“商務部很可能主導下一階段藥品改革,因為市場開放的思路和國家非禁即入、醫療資源市場化的路線是契合的。”國家衛計委人士對財新記者稱。

路線之爭在兩部委間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接管藥品流通行業管理工作的商務部就力推醫藥分業,但在衛計委和醫改辦的強力反對下,高度行政化和集中化的省級集中招標採購制度確立下來。幾年下來,“行政化”路線並未解決醫藥分開、降低藥價等頑疾,並出現低價藥消失、招標腐敗案等新問題,商務部倡導的“市場化”路線又重提議程。

10月,另一重要文件也有望落地。

今年5月28日,國家食藥總局發佈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開放處方藥網上銷售、准入第三方物流和單體藥店也能獲得網上牌照等內容,被業界普遍視為醫藥電商大步前進的號角。

國家食藥總局人士透露,監管部門目前正在研究第一批開放的處方藥目錄,主要以慢性病、常見病類用藥為主,多為長期用藥,用藥風險較低。國家食藥總局還將鼓勵第三方平台與網上藥店相結合,通過第三方物流做更加專業和規模化的配送,具體細則正在商定中。

政策開閘或使艱難推動的醫改再現曙光。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公立醫院藥房剝離、藥品採購制度變化、處方藥網上銷售放開等多重利好政策將有利於醫藥分開、破解“以藥養醫”、降低藥價等醫改目標。

綜合類電商牌照競逐

“牌照難難於上青天。”一位京東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感嘆。醫藥電子商務准入門檻很高,將大部分電商都拒之門外,京東和阿里巴巴兩大巨頭都因此奮戰數 年、波折無數。

根據國家食藥總局的規定,網上售藥必須獲得兩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下稱《交易證》)和《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下稱《信息證》),其中,申請《交易證》,向個人消費者零售藥品的,首先應當是實體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符合自建網站審批管理規定。大多數綜合類電商僅擁有《信息證》,對藥品只能展示,不能銷售。

至8月26日,國家食藥總局網站公佈信息,具有《信息證》的企業有5225家, 具有《資格證》的企業有302家,已經開設網上藥店的企業有218家。

在218家網上藥店中,絕大多數是自建網站,流量小、產品不全。“B2C 平台,也就是第三方平台才是未來噴發的主流,但B2C 平台只有規模電商才能做,在牌照受限的情況下,大家只能打‘擦邊球’。”上述京東內部人士介紹。

在謹慎“發牌”背景下,至今年6月,獲得互聯網第三方平台藥品網上零售”試點資格的平台僅兩家:2013年11 月獲批的河北慧眼醫藥科技95095平台和2014年7月獲批的廣州八百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八百方醫藥健康網購商城。

兩位破冰者看似名不見經傳,但據公開資料顯示,95095平台隸屬於中信21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其背後最大的股東是中信集團。八百方則是從建立之初就得到了廣東省藥監部門及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指導。

沒有路子的衆多綜合類電商都鑽起了空子。“食藥總局檢查是否非法網上售藥的標準有兩個,一是不能有‘購物車’,二是不能有藥品進銷存記錄,於是大家都很巧妙地避免了這兩點,做線上預售,線下由實體藥店配送,實質還 是非法網上售藥。”一位醫藥電商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說,京東、阿里巴巴、開心人等多個電商都曾使用這一手法,後來被國家食藥總局多次叫停。

阿里巴巴的天貓醫藥館曾三起三落。2011年6月,天貓醫藥館試水,僅運營18天,便被浙江省藥監局以“沒有網上售藥資格”為名約談整改,之後進入沉寂期。2012年2月1日,天貓醫藥館再次調整上線, 8天後,再度暫停服務。

2012年2月27日,天貓醫藥館第三次開張,阿里巴巴方面公開表示,天貓醫藥館僅提供藥品信息展示,消費者選中需要的商品後將跳轉到相應醫藥商的官方網站上完成交易。“這意味著天貓醫藥館只能通過為其他電商導流量的方式進行利潤分成,無法實現真正的平台化銷售。”上述醫藥電商業內人士分析說。

為拿到牌照,阿里巴巴不惜砸重金。

2014年1月,其斥資13億港元入主中信21世紀,意圖很明顯——連接95095醫藥平台,間接拿到醫藥電商直銷牌照。

截至目前,獲批大半年的95095醫藥平台尚未建設完畢,天貓醫藥館卻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春天。天貓醫藥館方面對財新記者表示,入駐連鎖藥店已達到120多家,天貓醫藥館目前引進了95095 藥品交易網站,消費者可以搜索及點擊進入該平台直接進行藥品選購。

京東也走出了一條迂迴之路。2011 年7月,在天貓醫藥館叫停風波後,京東商城曾通過與九州通成立合資公司來獲得有資質的經營權,但于2013年7月,京東退出與九州通成立的合資公司所有股權。“核心問題是劉強東希望發揮流量優勢做醫藥交易平台,九州通想發揮醫藥資源優勢做垂直和閉環,這就是跨界整合的問題。”京東內部人士分析說,IT 企業與醫藥企業存在思路上的根本性差異,合作並非外界想象得那麼簡單。

市場熱情高昂。“最近兩三年,企業以各種辦法疏通醫藥電商的路子,合法的、違法的都在試,監管部門堵不住也管不及,輿論呼籲放開牌照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醫藥電商業內人士介紹說。

政府謹慎發牌。“醫藥涉及國計民生,這些年不實廣告、假冒偽劣藥品的現象非常普遍,實體藥品經營都監管不過來,網上銷售放開怕會亂了市場。”國家食藥總局人士表示。

轉機終於出現。7月25日,1號店獲批成為互聯網第三方平台藥品網上零售試點企業,這是首個獲得網上售藥資質 的綜合電商企業,國家食藥總局公告顯示,試點期約為一年。據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1號店幸運搶先,源於1號店位居上海,得到位居改革前列、前衛開放的上海食藥局的支持。

1號店已預先簽約10余家藥品零售連鎖品牌企業。1號店副總裁劉彤公開表示,1號店年底前將再引入50家藥企,預計OTC(非處方藥品)數量將達到20萬,囊括所有OTC 藥品細分品類。

1號店的捷報讓焦急的綜合電商看到曙光。“有了第一個,後續的放開就不遠了。”京東內部人士表示更讓競爭對手們嗅到殺氣。“電商競爭一定要搶先,誰搶先誰就有流量,規模聚集效應顯著,現在阿里巴巴和京東都坐不住了。”京東內部人士分析。

理想與現實

“摸著石頭過河,知道前方是商業藍海,但到底怎麼走,格局會如何,誰都不知道。”金象網CEO 牛徵曌對財新記者說。

金象網是北京金象大藥房醫藥連鎖店的網上藥店,2007年6月上線,是實體藥店里最早試水醫藥電商的先驅者。

即使在崇尚先下手為強的電商領域,金象網也僅僅實現了盈虧平衡。“電子商務要建立新系統,吸引用戶,建立新的營銷模式,投入很大。我們目前用戶有兩三百萬,交易額一年不到1億元,平均每天每個定點幾千元的交易額。” 牛徵曌認為,醫藥企業做電商的優勢在於有專業服務積累,上下游合作簡單,容易形成閉環,但流量少、用戶量不足成為難以破解的硬傷。

醫藥企業逐漸成為醫藥電商中的主力軍。據醫藥流通巨頭九州通2013年年報披露,九州通推進B2B 電子商務,整體已經實現約11.7億元的銷售,電子商務的終端客戶已經擴展到了8000余家。

“我們的大計劃是‘萬點計劃’。” 九州通方面負責人對財新記者介紹說,九州通子公司好藥師網現階段以微信為載 體,登錄服務號可以看到“藥急送”,客戶據此發送需求,聯盟藥店搶單,付款後送貨,藥店負責物流配送。“合作方式主要分戰略合作和常規加盟合作兩種。前者是在推廣過程中給與優先導流,廣告位設置,成熟以後會推。現階段以常規加盟為主,搶到單的抽傭分成。”2013年,好藥師網結束與京東的合作後,九州通就將旗下的三大電商平台進行全面整合,將B2C 的好藥師網、B2B 的九州通醫藥交易平台和O2O 的去買藥網相融合,計劃做成線上、線下的“大健康平台”,目標是“打造中國最大的健康運營商”。

九州通從2009年布局電子商務,目前也僅實現小額盈利。“網購最大的優勢是低價,需要規模化的銷售量支撐,而現實是目前國內的網上藥店並未形成規模。”上述醫藥電商業內人士分析說。

大佬仍在跟進。2012年,國內最大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康美藥業就開始布局醫藥電商,2013年財報,康美藥業正式提出“電子商務平台未來將成為戰略的核心”。今年4月,康美藥業獲得牌照,5月,康美之戀健康雲服務平台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銷售服務。

以嶺藥業更是大手筆。今年8月,中藥上市公司以嶺藥業發佈公告,稱獲 得牌照,正式進軍醫藥電商市場。在此之前,以嶺藥業已斥資5000萬元整合運作“以嶺健康城”項目,作為醫藥電商的試水,以嶺藥業挖來曾在京東、好藥師網任高管的邵清專業操盤。

搶灘者越來越多,上海醫藥與電商平台“藥藥好”就線下配送開展全面合作,國藥股份自主開發並獨立運營的B2B 醫藥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國藥商城也已經上線營運,太極集團、雲南白藥、片仔癀、東阿阿膠、同仁堂等多家企業產業鏈已明確將向互聯網延伸。

醫藥產業資訊機構中康資訊發佈的數據顯示: 2011年,醫藥電商網上銷售總額不足4億元,2012年增長到16億元,增速400%,2013年增長到42億元,增速超過200%,預計2014年醫藥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68億元。

業界競逐,是基於未來更大的商業藍海的誘惑。中國醫藥物資協會所發佈的《2013中國醫藥電商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網上藥品銷售總額42億元,與全國每年上萬億元的藥品銷售額比起來,還不足0.5%。根據國外醫藥行業的數據,美國網上藥店的銷售規模已經占到整體銷售規模的30% 左右,日本的這一數據是17%,而歐洲則是23%。

醫藥企業建設自有電商平台,不僅是終端的掌握,還有利益最大化訴求。

一位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在渠道未變之前,依據市場規則,藥品從廠家到醫院要經過若干流通環節,流通環節加價通常達到最終零售價的1倍以上,如果廠家可以通過網上銷售省去一些流通環節,以降價30% 吸引銷售量,除去成本,廠家仍可以獲得50% 以上的利潤增量。

“對於廠家而言,掌握終端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新大陸。”上述人士說。

自建電商平台的盈利狀況卻令人擔憂。“企業自建電商平台,至少要花上百萬元籌建網站,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做維護,同時要作大量的推廣和營銷,否則沒有銷量就是死水。”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目前自建電商平台普遍虧損。

安邦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醫藥B2C 行業平均毛利率為19.3%,費用率為20.6%,平均利潤率為-1.3%,少數實現盈利的企業的淨利率也不超過2%。

中國藥店醫藥電商研究中心調查顯示:70% 的企業將網上藥店業務作為公司一個業務部門運營,10% 把網上藥店作為公司的主營業務,實體藥店為附屬經營。至少65% 以上的網上藥店虧損,實現盈利者一般淨利率不超過2%。

參與京東、好藥師網、以嶺藥業的資深電商人士邵清也曾公開表示,“我們從2005年到2013年都在找客戶,找客戶的成本非常高,大家入不敷出。”那為什麼大家還要搶著做虧本買賣 呢?牛徵曌說,戰略布局和占位的意義高于一切,當然,也不排除個別企業借此炒概念,謀求二級市場收益。

政策商機

醫藥電商界仍在期待政策的“關照”。

2014年年初,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京東視察,京東在匯報中提到京東醫藥電商業務在參與國家發改委的醫藥分離試點計劃,試點銷售處方藥。

消息傳出,震驚四座。處方藥一直是網上售藥的禁區,同時,占醫藥市場80% 比例的處方藥一直被視為醫藥電商的最大藍海。據瑞銀證券估算,線上處方藥經營放開意味著醫藥電商的市場空間將從2000億元的OTC 市場擴展至近萬億元的OTC+ 處方藥市場,進而擴展至3萬億元左右規模的大健康市場。

5月28日,國家食藥總局發佈《意見稿》,明確提出“憑處方銷售處方藥”,“有執業藥師在線藥事服務”等重要內容,這是國家食藥總局首次對外認可網銷處方藥品,被業內普遍認為網上藥店有望步入“新時代”。

業內普遍認為,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腫瘤等藥物,通過網絡銷售,將有一定價格優勢。顧客對其可能有長期、穩定的需求,慢性病處方藥和“特藥”是未來值得醫藥電商主攻的方向。

緊隨京東之後,天貓也做足了準備。

近日,天貓在多家招聘網站招聘大量執業藥師,有消息稱,天貓在為網上藥店銷售處方藥開禁做準備,更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阿里巴巴不再滿足于平台角色,欲自建銷售平台賣藥。

好藥師網負責人也透露,雖然處方藥放開的文件還沒有落地,但從今年3月起,好藥師網方面已經做出相關部署,準備系統、商品庫、倉儲物流和執業藥師資源,一旦放開,處方藥業務可以馬上運轉,電子處方也可以馬上上線。

傳統醫療體系將頗受衝擊。“網上售藥,會比傳統渠道便宜20% 到40%。

處方藥放開後,價格差異會更加明顯。”掌上藥店CEO 王俊海認為,如果醫藥電商能對接醫保,網上買藥將為消費者帶來巨大實惠。同時,電子處方和處方藥的解禁將大幅降低醫院的門診人次,緩解看病難、提高醫療服務迎來新契機。

最重要的是,難以推動的公立醫院醫藥分開有望借此破冰。“處方藥和電子處方的開放是醫藥分開的趨勢。”天貓醫藥館負責人稱。王俊海也認為,電子處方和處方藥一旦放開,將有越來越多藥品剝離醫院銷售。“目前藥店2500 億元規模,醫藥分家後可能超過8000億元。”但中國醫藥體制的特殊性使得醫藥電商舉步維艱。京東內部人士透露,醫院處方普遍是不公開的,其中存在爭議性風險。另外,醫院一旦公開處方,相當于將處方藥收益讓渡給京東,醫院是沒有動力的。

“現在主要靠地方主管部門的行政命令,醫院資源需要一家家突破,京東只能做區域性試點,並且只針對小部分處方藥。”京東內部人士透露,京東曾嘗試推出處方藥,但很快被勒令下架。

財新記者聯繫京東時,京東也以處方藥話題太敏感拒絕採訪。

處方藥放開的趨勢正在逐漸明朗,電子處方也先行在部分地區試點。2013 年,河北邯鄲和吉林長春都曾在全市的藥店推行電子處方,患者通過互聯網視頻和醫生溝通後,醫生的處方就能開出,藥店憑此出售處方藥。但試點結果是存在安全性風險和利益關聯性爭議,沒有在全國大範圍推廣開。

另外,處方藥網上銷售需要有配套的執業藥師隊伍,但根據國家食藥總局公佈的數據,截至2014年5月底,全國累計有28萬人取得執業藥師資格,根據藥品生產、流通、使用領域的分佈各占約三分之一的原則計算,中國藥品使用領域的執業藥師不會超過10萬人,而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供職于醫療機構,無論是線下零售藥店,還是線上網絡藥店,執業藥師數量都存在著嚴重短缺。

不過,傳說中的政策尚未出台,一切還是未知數。傳統電商大佬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入侵帶來了最大流量的聚集效應。政策上關於電子處方和處方藥的管制一旦鬆動,必然將觸及公立醫院改革中最敏感的部分,醫藥分開。若如此,醫藥電商將掀起一次行業洗牌的競爭,醫藥產業鏈條中的生產商、流通商、銷售商都將面對角色轉換帶來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44

專訪阿里COO張勇:用生態競逐互聯網下一個15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587.html

    再過不到24小時,第6屆“雙11”購物節將在數以億計的鼠標點擊和手指滑動下開啟。這將是阿里巴巴成功登陸紐交所後的第一個“雙11”,“全球化”成為最新的期待。  本文趕在“雙11”之前,在阿里杭州西溪園區對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COO)張勇(花名逍遙子)進行了一次專訪。分管著淘寶、天貓、聚劃算、國際業務、無線業務等全部交易線的逍遙子,可謂是對阿里業務最熟悉的人。
 
  張勇說,“雙11”中激發的各種需求促使阿里巴巴不斷完善自身的雲計算、物流等基礎服務,業務間的協同讓生態系統良好運轉,轉而更好地滿足新的需求。“如果阿里巴巴是一個自營模式,那就不會有這個生態系統,就不會有‘雙11’。”今年初曾說阿里巴巴要從“IT時代走向DT(數據)時代”的馬雲,最近在阿里內部的最新提法是,“未來幾年內,要把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
 
  下一個15年,以數據為底層土壤的生態系統,將是阿里巴巴競逐互聯網叢林的一把利刃。
 
 
  沒有生態,就沒有“雙11”
 
  “雙11”前夕的張勇尤為忙碌,他在公司里的時間被各種戰略會議、下屬匯報等銜接得“滴水不漏”。但他對記者說,並沒有將“雙11”視為壓力,“可以把它看成過年,回饋消費者。”
 
  今年“雙11”的目標預計是多少億?張勇6年來無數次面對這個問題。他說,馬雲最近也在向他過問這個數字。張勇說,數字只是一個結果,“雙11”不能被數字捆綁,而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目前,“雙11”的狂歡已成為阿里生態的一個縮影,如果站在“上市後第一屆‘雙11’”的角度,回頭看阿里巴巴15年的發展,是一個自身業務在生態上迅速聚變的過程,更像是一個星系的演變。電子商務的初級形態好比混沌的宇宙,從最初的爆炸點開始,阿里巴巴的自身裂變和生態聚變交織進行,過程中圍繞用戶不斷有新物種誕生、繁衍。
 
  1999年,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詞,以在線國際批發為核心業務的alibaba.com在這一年上線,同年建立的還有內貿交易平臺1688.com。工廠、內外貿商戶、渠道商、認證公司、電商培訓等角色陸續被納入其中,圍繞B2B構建起一個生態圈。
 
  2003年,淘寶網成立。在活躍的個人交易中,擔保交易(支付寶)和IM工具(阿里旺旺)隨之誕生,網絡信用體系雛形初現,快遞業的發展隨之提速。圍繞著C2C,淘女郎、設計師、TP服務商、ISV軟件開發商、電商投資者等一系列新物種應運而生。在線廣告平臺阿里媽媽在2007年的上線則催生了一大批淘寶客。
 
  在具有決定性的2008年,B2C淘寶商城(即後來的天貓)開通,品牌商、授權經銷商、分銷商開始聚集。同年,決定阿里生態基礎的雲計算開始萌芽,大數據的價值逐漸被挖掘,並於兩年後在大數據基礎上開始探索貸款業務,試水互聯網金融,構建電商的“左膀”——金融。2013年,菜鳥網絡誕生,打造電商的“右臂”——物流。
 
  2011年,阿里分拆淘寶、天貓和一淘,將零售市場(淘寶、天貓)和批發市場(alibaba.com和1688.com)的生態圈打通,從C端需求出發構建CBBS電商生態系統,開始步入大阿里時代。同時,以手機淘寶為主要入口的無線端增速加快,大量商家逐漸聚集在移動端生態上。
 
  進入2014年,阿里生態在文化、娛樂、金融的自身擴張中開始迅速以資本的力量吸納外部物種,銀泰、UC、高德、優酷進入電商平臺,而天貓國際的上線加速生態系統向國際市場的拓展。
 
  “生態不是人為規劃和管理出來的。”張勇認為,阿里的生態是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願景下自然演變的結果,這個生態的核心是利他、透明和分享,生態的優勢能將各個業態和物種納入到平臺上,進行社會化大協作,“如果阿里當初是一個自營模式,就不可能產生‘雙11’。”
 
  一個例子能反映這個生態的能量。張勇透露,今年“雙11”,有幾萬家天貓店鋪使用了由幾百家遊戲工作室開發的互動小遊戲,消費者在店鋪里玩遊戲互動。“事實上大家都在為‘雙11’做事,而不只是阿里在做。”
 
  “我們搭臺,大家唱戲。實際上這個臺也是拼起來的,我們只是搭了一小塊臺,沒想到今天變成這麽大。”張勇比喻道。
 
  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有空氣、水、土壤等無機環境,也有由各種細菌、真菌、蚯蚓等組成的分解者,這個不起眼的分解者卻在生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果把阿里的生態系統類比成自然界的生態,今天這個生態系統里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種群已經足夠龐大,那麽誰來扮演好分解者的角色呢?
 
  張勇說,互聯網使商業行為得以透明化,今天生態系統內各角色所做的行為能被其他人看到,並對其今後的行為產生影響,因此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市場選擇過程。阿里在其中的角色是發起者和推動者,讓生態中向善的力量(比如良好的信用體系)得到弘揚,不好的會被自然淘汰。
 
  下一個15年的數據競逐
 
  與騰訊和百度相比,阿里巴巴並不是一家在產品上擅長的公司,其優勢得益於生態,以及在生態中積累的數據。
 
  最近在阿里巴巴內部流傳著一張新的架構圖,可以視為上市後對公司未來架構的一次重新勾勒。
 
  從這張圖看,阿里的未來再清晰不過。依托於雲計算的大數據是未來阿里巴巴一切業務的核心,金融和物流好比左膀右臂,輔佐塔尖上的電商生態,這個三角形區域再向外延伸,形成一個象征和美的圓,健康(比如投資中信21等醫療領域布局)和快樂(阿里的數字娛樂、影視文化)將是阿里未來投資和布局的兩個方向與訴求,而這一切都是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通盤考慮的。
 
  馬雲最近說:“未來幾年內,要把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讓阿里巴巴各線業務所產生、積累的大數據來豐富阿里的生態,同時讓生態蘊含的數據產生新的價值,再反哺生態。
 
  幾天前,阿里巴巴發布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移動端收入大漲10倍,成為擡升股價的主要因素,其中也蘊藏著大數據的力量。
 
  張勇說,阿里將流量監測數據開放給商家,可以在後臺清晰地看到流量來源和移動端的占比。用戶在移動端的瀏覽更加碎片化,因此與PC端相比,商家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迅速抓住用戶的眼球,這就要靠大數據的挖掘和推薦,而不能大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
 
  “沒有之前這5年的‘雙11’,就沒有阿里雲。”張勇透露,今年“雙11”將有90%以上的訂單產生在阿里雲上(商家把店鋪接入阿里的聚石塔平臺上),假如一秒鐘內有1000個人同時在一個店鋪內下單,商家後臺的響應能否精確識別,是對雲平臺的最大考驗。
 
  在未來的投資方向中,馬雲圈中的是與健康和快樂有關的領域,以實現讓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的結合。他說:“在中國,環境問題、不安全的食物等,會讓我們在十年後付出代價。我也不希望我們有個淺薄的腦袋,所以我們要投資文化產品。如果不做這些,十年後我們會陷入麻煩。”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五倍,但票房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在張勇看來,未來電子商務消費的內容會越來越廣,在滿足日用百貨、電子產品等這些物質需要的基礎上,像電影這種精神層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這也是阿里為何在娛樂領域(主要是Digitalcontent,即數字內容)布局的原因。
 
  “當然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在網上賣幾張票,而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產生更多用戶需要的優質內容,推動內容制作、發行、營銷和消費方式的變化。”張勇說。
 
 
  張勇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數據,目前阿里的手機客戶端的每日流量高峰出現在晚上9點到11點,而不是白天。阿里的作用是幫助用戶打發時間,讓購物成為一種生活樂趣,所以才有馬雲在一些場合所說的“淘寶其實是一家娛樂公司”。
 
  另外一個人人都關心的社會化問題是健康。張勇認為,目前中國圍繞醫療、醫藥的服務供給方式離互聯網相差很遠,比如用戶的健康檔案在各醫院之間是割裂的。阿里對健康領域的定位不是簡單的網購藥品和遠程掛號,而是通過大數據改變醫療服務的供給和獲取,提高醫療管理的效率,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方式解決社會上的一些痛點。
 
  面對下一個15年的互聯網競爭,張勇稱,阿里巴巴的模式是從商業場景切入到用戶服務,多年來的商業大數據積累對公司未來生態的發展和用戶服務的價值會越來越大,“阿里巴巴是今天全球最大的移動電商,同時也是最大的商業數據公司,這是其他任何一家公司無法比擬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34

資本競逐中廣核200億IPO

2014-12-06  NCW
 

中廣核上市的時機再好不過,霧霾壓力之下,中國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愈發堅定;福島核事故已被遺忘。一場核電運動即將開場◎ 財新駐香港記者 楊剛 記者 黃凱茜 文yanggang.blog.caixin.com | huangkaixi.blog.caixin.com

隨著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電力,01816.HK)12月10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亞洲第一家純核電資產的上市公司即將誕生。資本市場對中廣核電力的追逐,成為香港市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11月24日,中廣核電力在香港香格里拉大酒店開啓了上市路演,包括集團董事長賀禹在內的四位公司高管與持票入場的投資者見面交流。對於很多外圍投資者及小型基金,這場投資者午餐會的入場資格一票難求。“ 每位入場者都要查票進入,挨個登記,好久沒見過查得這麼嚴的路演了。”一位進入該路演現場的投資者向財新記者透露。根據中廣核電力的招股書,公司計劃發行88.25億股股份,招股價每股在2.43-2.78港元之間。以此計算, 募資金額最高可達245.34億港元。此外,公司還可以授予簿記管理人不超過上述發行的H 股股數15% 的超額配售權。全部行使超額配售權後,融資金額可達到282.14億港元。中廣核電力上市已醞釀多時,現在上市恍若天賜良機。其融資體量、央企背景及新能源概念,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香港資本市場的歡迎。中廣核電力此前已經兩次上調募集金額,由最初的10億美元上調至20億美元,而目前公佈的集資金額已超過30億美元。投資者相信,在中國目前鼓勵清潔能源的大背景下,停滯多年的新建核電項目即將重新啓動核准,一場核電運動即將開場。新股“凍資王”“ 中廣核電力的IPO 火熱得不得了,多家機構都在爭當基石投資者。”一名接近交易人士向財新記者說道。由於中廣核電力的獨特業務頗具吸引力,目前公司已鎖定總發行股份的40% 配售給18家中外基石投資者,大型國企、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紛紛為中廣核電力此次上市“ 保駕護航”,其中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GIC、國開行、中國信達、中國人壽、香港中電集團、高瓴資本、奧氏資本、惠理基金等。這些基石投資者認購後將進入半年鎖定期,其間不可以賣出中廣核股票。中廣核電力國際配售剛進入第三天,市場上即已爆出超額7倍的消息。而一位接近交易人士在香港路演媒體會上向財新記者透露,“ 超額倍數其實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國際配售完成後,香港本地散戶的瘋狂認購更把中廣核電力IPO 推向最後高潮。12月3日公開招股截止後,香港有媒體匯總了本地各大券商散戶申購情況,報道指出,中廣核電力獲得了超過13萬份新股申購申請,公開發售超購逾286倍,總計凍結超過3500億港元的申購資金,成為新股四年來“凍資王”。目前中廣核集團的三大業務板塊中的兩個已赴港上市,鈾礦資源資產——中廣核礦業(01164.HK)早在2003年8月就已在香港掛牌。自今年9月中旬,中廣核集團旗下的清潔能源平台——中廣核美亞(01811.HK) 完成上市後,香港資本市場就已經展現出對“ 中廣核”概念的熱捧。中廣核美亞的IPO 共獲得556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約996億港元,是港股今年凍結資金第二位高的股票。投資者在此後更緊盯中廣核電力的上市步伐,四處“拿貨”。若以上限定價,中廣核電力市值將達1226億港元,有望成為香港今年最大新股,並躋身年內全球前五大IPO。在彭博行業研究高級分析師約瑟夫· 賈克貝里(Joseph Jacobelli)看來,中廣核電力的盤子足夠大,流通股的占比較為可觀(約20%),是吸引投資者將其放在投資組合當中的原因。而另一方面,若能達到上限發行價,基於中廣核電力2014年淨利潤的預測水平,其市盈率(P/E) 為17.8倍, 市淨率(P/B)則預計達2.01倍,這兩項指標都高于亞太地區上市電力公司12.1倍和1.3倍的均值。此外,核電項目的穩定現金流和收益率以及純核電資產的特殊性,都幫助中廣核電力具備了熱門新股的諸多要素。重啓核電一步之遙中廣核電力成立於今年3月,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對核電業務重組改製而成。其在招股書中稱, 截至今年6月,公司共運營和管理11台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11624兆瓦。中廣核電力所占權益裝機容量達9416兆瓦,占中國在運核電機組總數的一半,總裝機容量占中國核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的59.3%。上市之後,中廣核還將繼續給上市公司注入權益裝機資產。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核能發電企業,中廣核電力將受益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政策、提升清潔能源占比的驅動。尤其是在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逐漸減弱的情況下,為了完成已出台的核電規劃目標,陷于停滯狀態的新建核電項目審批有望在明年重啓。而中廣核和中核今年啓動上市計劃,也有利於推動核電項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增強安全監管力度。2013年,全球核電比例占發電量的11.3%,而中國核電發電比例僅占2.1%,未來開掘的空間廣闊。來自中國電力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國內核電發電量比例在2001年時僅有1.18%。根據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環保部聯合發佈的《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15年的在運營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40吉瓦(等於4萬兆瓦),在建容量目標為18吉瓦,並力爭在2017年年底實現50吉瓦的運營核電裝機容量和30吉瓦的在建裝機。然而截至2013年底,國內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數只有17台,總裝機14.83吉瓦,在建容量為31.6吉瓦,距離規劃目標還有一定缺口。越來越嚴酷的環保壓力,給資本火熱追逐的核電又添了一把柴。根據中美兩國在今年11月APEC 會議尾聲簽訂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到2030年前後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 左右。減排任務艱巨,重啓核電的預期繼續提升。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6月下發的《關於完善核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也無形中給了中廣核正面支持。2013年前投入運營的核電項目的上網電價,按照一個機組一個價格的原則根據固定成本和經營成本定價。2013年1月1日後投入運營的核電機組,則給定了0.43元/ 千瓦時的標杆上網電價。這進一步增強了投資者對於中廣核未來盈利增長的信心——要知道2011年至2014年一季度,中廣核核電機組實現的平均上網電價只有0.367元-0.369元/ 千瓦時,比標杆電價低了7分多錢。什麼在支撐投資信心雖然存在安全性風險和建設周期長的問題,核電相比傳統煤電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勢更大,包括更穩定的現金流、可觀的回報率和不斷拉升的投資預期。在國內,僅有三家獨立發電企業具備資格運行核電項目,即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廣核集團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具有很高的准入壁壘,核電站運營牌照和項目審批具有稀缺性,屬於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中廣核一位管理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從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開始,選擇確定廠址到建成甚至需要20年的時間,每年用于選廠址和啓動建設之前的廠址維護成本,就需要花費數千萬元。項目進入建設期後會有更大開支,照目前在運營和新建擴建核電站每站2-4台機組的數量,單個機組的造價約為100億-200億元。而且隨著第三代核電機組在新建項目應用得越來越多,成本還會進一步攀升。中廣核披露, 此次融資有50% 將用于收購台山核電另外41% 的股權,27.5% 投入在建核電站,10% 用于開拓海外市場及提升其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僅有7.5% 的募集資金用于償還債務及補充營運資金。上述中廣核管理層人士認為,資金的用途更多是支撐項目的後續發展而不是償債,主要是中廣核還有十幾台機組在建,需要補充大量資本金。但就單個項目融資而言,亦沒有越過國資委75%的資產負債率紅線。中廣核電力財務總監岳林康表示了對債務水平的信心——負債率目前保持在70% 以下。據他介紹,中廣核核電站的建設資金約由20% 的資本金和80% 的銀行貸款組成;銀行貸款主要是長期貸款協議,占到總債務的70%。他表示,從債務結構來看,中廣核電力有三分之二的債務屬長期,短期貸款的比例很低,一年以內的債務只占到10%,短期償債風險很小。據中銀國際預測,核電項目的內部收益率為20%,中國電力行業的平均內部回報率為15%,火電廠為18%,豐厚的回報促使國內發電集團亦有投資于該領域的積極性。核電項目內部收益率強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于其他發電源的利用小時數。盡管項目籌建周期長、投資量大,但因核電屬於基載電源,不大可能因為電力需求的變化而調整負荷,故一經投產就能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回報。考慮到核電反應堆的安全問題和核燃料使用的效率問題,除了停機檢修的時間,要求核電機組24小時穩定運行,每年運行小時數達到7700-7900小時。而燃煤電站要根據電量調峰的需要安排運行小時數,每年並網小時數約為5000小時,風電和光伏的利用小時數更低,分別約為2000小時和1500小時。從成本結構上看,中廣核電力2013年核材料成本占營業收入的15.3%,折舊成本占12.9%。岳林康表示,近年中廣核電力的淨利潤率保持在30% 左右,內部收益率約為15%,公司的權益回報率也保持在20% 水平上。“ 雖然國際市場上的核燃料價格波動還是比較大,但因中廣核的核燃料成本占總收入的15%,比例較低,而且絕大多數核燃料的採購價格都是用長期合同鎖定,短期的價格和市場波動對經營成本的影響很小,這也是財務盈利能力保持穩定的原因之一。”岳林康稱。市場容量的挑戰中廣核電力此次募集資金的一半將用于收購目前集團旗下的台山核電站,並擁有其51% 的控股權。台山核電站一期工程是由中廣核及法國阿海琺集團合資建設兩台單機容量為175萬千瓦的三代EPR 核電機組,其中一號機組預計將于2015年底並網發電。一旦建成,台山核電站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座使用三代核電技術、並成功建成的發電機組。摩根士坦利研究報告對該項目作出的風險提示指出,由於世界範圍內對三代核發電技術的經驗不足,可能導致項目途中成本超支並出現工程延期。另一座在芬蘭建設的三代核發電機組已經面臨類似困境。奧爾基洛托三號核電站位於芬蘭西南海岸奧爾基洛托,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EPR 技術建造的核電項目。該項目2005年獲得批准修建,但此後一波三折,工期一拖再拖。原定于2010年裝機發電的核電項目,彼時由於福島核電事故而中途擱置,重新審查。而該項目承建商——世界最大核能工業公司法國阿海琺集團于2014年宣佈完成工期延長至2018年,並指出工程由於缺少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地基混凝土及反應堆壓力槽製造方面沒有達標,因而將工程延期四年,建設成本也從33億歐元驟升至85億歐元。摩根士坦利的研究報告還指出,中國東部省份電力需求供過於求,可能成為中廣核面臨的另一大風險因素。由於中國的重工業重心正在由東部向西部轉移,東部沿海省份的電力需求將逐漸縮減,而中廣核在廣東、福建及遼寧沿海未來建設的核電項目,最終可能加劇供過於求的局面。雖然東部逐年遞減的用電需求所導致的結果之一是火電廠的利用小時數下降,並代之以核電的有利契機,但火電站往往由地方政府把控,迅速關停很可能面臨地方政治壓力及國有企業的利益衝突,這樣一來電力需求減少的負擔最終將由火電站和核電站一同承擔。這種供過於求的局面未來幾年內可能在廣東省尤為突出。南方電網所覆蓋的五個省份中,只有廣東省是電力輸入省份,廣西、雲南等省區均擁有豐富的水電及火電資源,是電力輸出的主力軍。數據顯示,2013年電力輸入消化了南方電網25% 的用電需求,其中主要需求來自廣東省。而中國政府還計劃在2017年之前對廣東省增加5吉瓦(5000兆瓦)電力輸送。目前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全世界核能產能密度最高的地區。廣東的電力需求是否已經飽和,繼續建設核電項目是否還有必要,這是中廣核將面臨的風險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97

巨頭為何愛手機?國產移動操作系統的生態競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7850.html

巨頭為何愛手機?國產移動操作系統的生態競逐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2-26 06:00:00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手機作為最重要入口的地位已無需累述。在小米斬獲巨大成功之後,馬年臨近尾聲的時候,360、阿里、樂視不約而同地爆出其在手機領域的野心。不過,重走小米的路徑似乎並不現實。阿里巴巴、樂視等不約而同地選擇以“生態系統構建”作為入局的重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手機作為最重要入口的地位已無需累述。在小米斬獲巨大成功之後,馬年臨近尾聲的時候,360、阿里、樂視不約而同地爆出其在手機領域的野心。

不過,重走小米的路徑似乎並不現實。阿里巴巴、樂視等不約而同地選擇以“生態系統構建”作為入局的重點。

不過,在谷歌和蘋果各自的生態系統已經形成兩強割據局面的今天,阿里YunOS等由國內互聯網公司所打造的操作系統,其生存空間究竟在哪里?有分析認為,借助操作系統在智能家居、智能車載導航、物聯網、車聯網等智能生態圈的“造夢”,將是一個更宏大的計劃。

銷聲匿跡後的轉型

大約從2012年越來越多的人將註意力轉向移動互聯網開始,互聯網公司跟風式地介入了作為移動端入口的手機市場,當時流行的做法是與國產硬件品牌商合作推定制機。

比如,360的周鴻祎高調宣布進軍手機市場,以老本行安全為訴求。“我們要在移動互聯網上把安全做到極致,就必須自己做手機,這樣才能深度介入操作系統底層,在此基礎上構築真正的手機安全,實現用戶需求的安全感。”同期,阿里巴巴拿出自己研發的系統也一頭紮進定制機領域。

阿里巴巴在2010年開始組隊研制移動操作系統YunOS,2011年7月上線,大概從2012年開始走定制機路線,曾聯手天語推出大黃蜂手機,隨後和夏新、康佳、小辣椒等一系列小品牌合作。

與眾不同的是,當時擁有MIUI界面系統的小米走的是一條“大包大攬”的路徑。很快,難以形成品牌認同感的定制機在手機的紅海市場中瀕臨銷聲匿跡,而小米圍繞操作系統+生態布局的思路一次次地刷新著公司的估值。

2012年9月,一件阿里與宏碁之間的“烏龍事件”凸顯了“定制機”模式的迷茫。由於在發布會前受到谷歌取消對宏碁Android授權的威脅,宏碁被迫退出了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的A800手機,新品發布會也一並取消,阿里操作系統第一次直面來自Android的挑戰。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如果阿里的YunOS系統總是和一些國產的三、四線手機品牌合作,久而久之會給人一種“很low”(低端)的感覺,很難塑造起品牌形象,也難以在生態布局上尋求突破。

經過幾年的反思,互聯網企業再次歸來時,都換了一套思路。例如,YunOS轉變思路,借助阿里巴巴旗下資源發力移動生態布局。今年2月初,阿里斥資36億入股手機品牌魅族,阿里通過YunOS打造生態夢的野心初現。而不久前,樂視則推出了全終端智能操作系統LeUI,並細分為汽車版、電視版和移動版,走的也是生態路徑。

智能生態圈的內核

2014年,智能硬件市場異常火熱,包括BAT、小米、京東在內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加速布局智能領域,像做手機出身的小米,依托自身的MIUI系統,推出了小米手環、空氣凈化器、移動電源、智能血壓儀、活塞耳機等,目的為打造智能硬件生態鏈。

一位智能硬件領域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舉例說,智能家居分三步,一是單個硬件通過聯網實現智能化,比如用手機控制熱水器;第二步是各智能硬件之間的互聯,比如A廠商的空調和B廠商的熱水器連接;第三步是基於這些連接所產生的數據建立模型,通過機器學習,掌握用戶的生活習慣與操作偏好,打造家居物聯網。目前,該行業停留在第一、二步驟上。

可以預見,互聯網廠商回歸手機領域的方向之一是在智能家居的第三步嘗試突破,作為終端入口的手機來說,互聯網廠商的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同樣也是硬件需要的資源。而構建智能生態的除阿里巴巴、魅族這樣的互聯網和硬件企業之外,未來很可能還將有上遊的芯片商、方案商,以及下遊的手機廠商、電視機廠商、可穿戴設備商等加入。

一個例子是,在汽車後裝(出廠後安裝)導航儀市場上,YunOS已攜手紐曼等硬件廠商率先入局,阿里旗下諸如高德導航、小米音樂等資源也被納入車載導航的範疇中有待整合,而更進一步的計劃是互聯網汽車,通過資源整合(導航、天氣、娛樂等)讓汽車和用戶的互聯網生活打通,這方面阿里已經和上汽集團達成合作。

移動生態的入口

分析認為,在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夾縫中生存的國產移動操作系統,如何整合自身的產品資源,打造移動端的生態鏈,將成為各家比拼的焦點。

這方面,阿里已經做出一些嘗試。其去年10月在北京發布的最新的YunOS3.0版本移動端操作系統,其最大亮點就是無需安裝傳統的本地App即可使用的、基於雲端的卡片式應用模式CloudCard。

比如,用戶在YunOS的手機上預訂了一張晚場的電影票,系統會根據“事件流”和“信息流”進行分析,生成一張電影卡片,並將影院的地址、當時的天氣情況同步推送過來。下班時間到,該電影卡片自動彈出,詢問是否需要叫車服務。如果到達時間尚早,系統將推薦影院附近的餐飲和購物信息。電影開場前,卡片會出現時間提醒信息,在入場時,手機上的閃關燈開啟用於照明。散場後,觀影分享服務彈出。在CloudCard模式下,上述一切動作都是在雲端完成,用戶無需將這些動作所涉及的一個個App下載到本地手機中。

當月,阿里巴巴和魅族達成合作協議,阿里生態中的購物、支付、旅行、O2O、本地生活、瀏覽器、地圖、視頻、音樂,都將與魅族深度整合。

一位移動互聯網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相比於PC,移動時代的入口和硬件結合更緊密,就像谷歌收購Nexus一樣,阿里牽手硬件廠商後能更好地理解硬件與系統之間的關系,推進生態鏈融合。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57

“五一”引爆車市競逐 車企掀起價格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11851.html

“五一”引爆車市競逐 車企掀起價格戰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04-28 22:11:00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中國汽車的銷量增長在7%左右,約為2500萬輛。然而,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眾多車企紛紛要交出這一階段性的成績單。眾多車企已提前加快對中國市場的產能布局,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有一定差距。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今年我國汽車產能可能達到4000萬輛,或將有千萬輛的產能被閑置。

如同家電、手機等行業一樣,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價格戰在所難免,汽車行業正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降價往往是廠商用來吸引消費者的撒手鐧之一。臨近“五一”商機,眾多汽車經銷商正厲兵秣馬,今年車市新一輪價格戰正爆發。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3月,乘用車共銷售530.51萬輛,同比增長8.9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4個百分點,其中轎車銷量已呈現負增長,今年第一季度銷售310.37萬輛,同比下降0.36%。今年來,長安汽車集團首次超過一汽集團擠入分車型汽車生產企業銷量排名前三,而上海大眾今年第一季度則從同門師兄弟一汽-大眾手中搶走了全國轎車生產企業銷量冠軍的寶座。

令人感到頗為意外的是,眾車企中,一季度成績斐然的上海大眾卻率先對價格開刀。4月5日,上海大眾一改往日的“矜持”而放下“身段”,決定以官方名義對多個車型降價促銷,其中,Polo家族價格降幅力度最高達到萬元,途安全系車型零售價格也直降10000元。

此後,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等多家一季度業績不錯的企業紛紛跟進。就在上海車展開幕前夕,上汽乘用車也決定下調其榮威、MG兩個品牌的產品價格,本次調價共涉及29款車型,降幅為6000~20000元。

一位汽車經銷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早幾年,車廠喜歡在3月份宣布官方降價,目的就是提高四五月的銷量,而最近兩三年企業基本改變策略,不公開降價,但支持經銷商暗地里放水。廠家在今年再次使用官方降價這個撒手鐧,說明車企對今年的市場前景信心不足,希望通過這種行為來培育銷售氛圍。

眾說價格戰

如何看待價格戰以及將采取哪些措施?這是眾多車企相關負責人在本屆上海車展期間被記者提到最多的問題之一,眾多車企老總給出的答案各有千秋。

廣汽豐田副總經理黃永強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降價是不是代表市場出現了問題?中國整個經濟環境還是穩定的,還會持續有7%的增速。白熱化的競爭會是汽車業新的常態,每個企業作出自己的策略,我們能夠理解,同時也會密切關註市場的發展。但除了價格以外,中國的消費者用車的需求、對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僅通過價格競爭並不能夠保持一個企業長期健康的運轉。”

“最近傳得比較兇的是,歐美系要采取價格戰,甚至有的朋友跟我說價格戰已經打響了。其實商品的價格有的時候不完全是廠家定的,真正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甚至是跟你相當的競爭對手決定了你的價格。有時候市場促銷這些手段,或者價格的調整,不完全取決於我們,而取決於我們的對手。我們會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時調整一汽豐田車的價格。”一汽豐田總經理姜君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東風日產總經理打越晉稱,該企業在售產品的價格都比較合理,在客戶實際選擇過程當中,車輛本身的價格也是客戶考慮的因素。不過,他認為,首先要考慮到客戶追求的價值到底在什麽地方,縱觀目前市場動向而推出的一個解決方案。他還談道,之前消費者會覺得樓蘭價格過高,該企業反省過定價問題,今年將上市的新樓蘭會設置一個合適的價格。

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郁俊則談道:“市場競爭確實很激烈,所以我們會不斷提高產品的性價比,超越消費者期待。例如,去年廣汽本田第三代飛度上市時,就制定了非常具有震撼性的戰略性價格,包括去年廣汽本田推出的雅閣2.0LX舒適版的優惠促銷等,可以說廣汽本田的價格策略是具有引領性的。目前其他競品的降價策略並未對廣汽本田的銷售造成影響。”

這次價格戰不僅是在合資品牌之間,而且也將波及到自主品牌,當下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相互廝殺明顯加劇。廣汽乘用車總經理吳松稱,廣汽傳祺從來都不怕價格戰,一句話,傳祺不會輕易降價。在產品研發階段,廣汽傳祺就考慮產品的更新換代,即使新品推出會對舊產品價格做一些調整,但這是策略性的。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談道:“我們也比較關註到合資企業以促銷等方式進行價格戰性質的活動,我更關心的是一些國產品牌會受到什麽影響。我認為,作為一個成熟的汽車市場,打價格戰這個過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這種深度的調整和進一步的競爭加劇,才會產生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總體上,市場競爭趨於更加激烈,我們原來預期今年車市增速為7%,最近我在我們公司高層會議上建議把7%調整為5%,這樣我們做一系列市場的行動計劃,更加切合實際。”

車企面臨庫存壓力

此前,中國車市曾多年呈現超過10%的增長,但高速的增長已成為歷史,中國市場正在發生改變。日產汽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在上海車展期間談道:“如果中國的市場能夠保持6%~7%的年增長速度,我就很滿意了。對於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汽車制造商來說,它們可能希望能達到9%~10%的增長率,但日產已經進入中國很多年了,從長期來看,我們更多期待的是可持續的穩定增長。”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中國汽車的銷量增長在7%左右,約為2500萬輛。然而,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眾多車企紛紛要交出這一階段性的成績單。眾多車企已提前加快對中國市場的產能布局,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有一定差距。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今年我國汽車產能可能達到4000萬輛,或將有千萬輛的產能被閑置。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前不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談道,從2012年開始,汽車行業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到2014年這一特征已非常明顯,由於供過於求,汽車價格出現倒掛嚴重,大量汽車經銷商虧損,今年汽車產能釋放過剩與市場需求不旺之間的矛盾加劇。

4月20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外發布《2015年3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3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77,環比下降6%,同比上升28%,經銷商庫存水平處於警戒線以上,庫存壓力依然較大。除合資品牌,進口、自主庫存水平平均在預警線以上。根據國際同行業通行的慣例,庫存系數在0.8~1.2之間,反映庫存處在合理範圍;庫存系數>1.5,反映庫存達到警戒水平,需要關註;庫存系數>2.5,反映庫存過高,經營壓力和風險都非常大。調查顯示,3月份,有5個品牌的庫存系數超過2個月,包括自主品牌奇瑞汽車,合資品牌北京現代和沃爾沃,以及進口品牌捷豹-路虎以及進口大眾,其中捷豹-路虎庫存系數更是高達6.07。

一家合資車企市場負責人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道,眾多車企加快搶占市場,導致供過於求,一般車企庫存一兩個月屬於正常範圍內,而目前個別車企庫存甚至達到六個月,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加大。在此情況下,一些車企開始放緩生產速度來減輕經銷商銷售壓力,另一方面通過降價促銷降低庫存。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