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國飯店求售進入最後階段、出售台南土地變現 科技大老葉國一轉戰房地產的悲與痛

2012-5-14  TWM




從電子業崛起,靠投資廣達致富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九年前開始積極布局房地產,讓他嘗到不動產增值利益甜美的果實。但這次,他卻因用人頭買賣專案住宅被 檢調盯上,與他過往給予外界的正派形象大相逕庭,消息一出,震撼科技與房地產界。

撰文‧李建興、梁任瑋

身價百億的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因以人頭名義,低價取得台北市政府配售給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從中獲利數億元,不僅遭到檢調單位調查, 更被指控涉嫌詐欺取財、偽造文書,令科技及地產界一陣譁然。

葉國一當初大舉進軍房地產,沒想到會涉入炒房疑雲,甚至為此吃上官司,但令他煩心的恐怕不只此事。根據︽今周刊︾調查,葉國一正祕密進行出售兩大不動產物 件||華國飯店與台南市土地。

事實上,葉國一找尋買家,接手華國飯店的動作從未停止,目前已與一組買方洽談到最後階段,成交金額約四十六億元,每坪單價近六百萬元,熟悉內情人士透露, 買家正在與銀行接洽貸款成數,近日可望拍板定案。

賣地求現 引發市場注意華國飯店先前傳出多組買家探詢,包括台壽保集團、興富發建設,都是外傳的買家名單,但針對本刊求證,兩家公司都予以否認。相較於交易門檻較高 的華國飯店,葉國一已將金額較低的台南土地悄悄處分了。

本刊調查,今年三月五日,登記在葉國一妻子王富代名下的台南市北區開元路土地,就悄悄以總價九.二七億元賣給興富發建設子公司齊裕營造。而這筆占地三四○ 八坪的空地,據說是葉國一在○九年透過法拍取得,當時進場金額六.三億元,而今處分後,獲利達二.九七億元。

除了賣地求現外,葉國一近期種種調度資金的動作,也耐人尋味。目前他投資的不動產向銀行抵押設定的總金額約一八○億元,其中,今年四月九日,葉國一與大板 根重新向國泰世華銀行調整授信額度,債權擔保總額由原本的二十.四億元,新增至二十六億元。

葉國一是國內科技業大老,一九七五年,與溫世仁、鄭清和成立英業達,締造台灣的筆電代工傳奇。而當一九八八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決定創立廣達時,葉國一不僅 出錢,更調派英業達旗下員工至廣達幫忙,對廣達的成軍功不可沒。

至於在地產界,雖然跨足時間不長,但他接連投資的華國飯店、新北市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以及高雄豪宅「國硯」,都是業界的指標個案,手筆之大,鮮少人 能出其右。

但葉國一落到以人頭戶買屋,涉嫌炒房詐欺,遭到檢調單位調查,被諭令五百萬元交保的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根據知情人士指出,葉國一的地產霸業出了紕漏,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士林官邸重劃區案似乎不是第一遭。事實上,去年政府祭出奢侈稅等打房政策,衝擊房市時, 市場就傳出葉國一積極處分不動產,想要求現退場。

今年二月,本刊七九○期就曾報導葉國一兜售旗下不動產,以及向銀行質押設定金額高達一六二億元的第一手消息。雖然與葉國一熟識的房地產投資客堅稱「葉國一 不缺錢,只是變現性不足!」但他也承認,由於葉國一的投資主軸是大型商用不動產和土地,偏偏這一類的產品總價過高,在轉手性不足下,導致變現不易,容易讓 資金周轉不靈活。

因此,目前葉國一拿來「出售求現」的產品,多為市場接受度較高,可立即開發的建地。

資產複雜 升高觸法風險面對葉國一這一連串資金調度的動作,看在一些熟知內情的人士眼裡,並不感到訝異。

「再密的石頭都有縫!」其中就有一位房地產業者分析,有別於一般房市投資客,多半是買賣房屋或包租套利,葉國一操作不動產,卻偏好高難度的投資項目,有些 手法還十分迂迴,例如利用人頭取得政府住宅優惠的資格,為的就是低價取得資產。

另外,葉國一近年來也介入一些不良資產,有部分是為了能低價取得標的,從中套利;有些則是借錢給朋友,後來因對方無力償還,欠債的友人乾脆直接將旗下的資 產「作價償還」,因此葉國一往往迫於現實,接受「債權變股權」,間接承攬了一些不動產。其中,二○○四年葉國一就是「以債作股」入主華國,換算下來,等於 以二十三.四億元價格,成為最大股東。

據了解,葉國一之所以勇於執行這些難度極高的投資,除了利之所趨,更因旗下擁有一個專業團隊幫他處理法律、稅務、房地產交易等專業問題。如中國土地改革協 會理事長王進祥就被他延攬,除了對於投資案頻頻獻策,更一手解決所有疑難雜症。

在建築業擁有三十年資歷的王進祥,堪稱代書界的天王級人物,外界對其辯才無礙、精熟不動產法規、地政作業程序等特質,印象最為深刻。

但葉國一卻沒想到,再怎麼堅強的幕僚陣容和縝密的算計,都不及現實的複雜,尤其舉凡土地、不良資產等產品,由於買賣過程曠日廢時,只要一個小環節出了差 錯,就讓整個投資案動彈不得。

拿葉國一於二○○八年用二十八.九億元購入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來說,當初單純地只想自行開發,孰料,後來新北市政府將其納入特定開發區內,統整開發,使 得全案進度延宕。

也正因為操盤手法迂迴,除了讓外人霧裡看花、產生疑慮外,更難免擦槍走火,徒增觸法的風險,這次士林官邸重劃區案即為典型個案。

位在士林官邸北側的士林官邸重劃區,在二○○○年時解除禁建,由於立地條件佳,成了建商和投資客覬覦標的。

○五年,台北市政府針對老舊住戶執行區段徵收,為安置拆遷戶,以「專案住宅」的形式,讓拆遷戶認購重劃區內的國宅,而平均單價則是每坪十八.五萬元。由於 買入後,不但不用受到「購入國宅兩年內不得買賣」的限制,可以立即轉售;另外若以當地動輒上百萬元的市價來看,認購「專案住宅」等於現買現賺,潛在獲利十 分驚人。

時點巧合 引起檢調懷疑基於利潤可期,於是葉國一早在一九九九年就開始收購士林官邸一帶的老舊住宅,陸續取得二十四戶。原本二十四戶都登記在太太王富代名下,後來只 保留一戶,將其餘二十三戶過戶給英業達董監事及員工,最後王富代與人頭都順利取得認購權。等到二○○九年國宅蓋好之後,原本登記在董監事和員工名下的「專 案住宅」,又全數賣回給葉國一的次子葉力誠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公司。

檢調指出,他們早從二○○九年八月就已經接獲檢舉,並暗中調查多年,握有證據。對此,台灣房屋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則分析,由於這二十四個「問題 戶」的交易時間點,太多巧合,難免引起檢調單位「合理的懷疑」。

如葉國一在官邸解除禁建前就收購舊房子,取得拆遷戶資格,主管機關懷疑政商關係良好的葉國一,提前得知內幕消息而搶先布局。而原先「專案住宅」配售拆遷戶 是採「一個門牌可認購一戶」的規則,但當台北市政府清查拆遷戶名冊,發現有人同時擁有多戶房子。為了避免不公平,主管機關於是緊急修訂辦法,改為「一人至 多一戶」原則,也就是所有權人只能配置一戶「專案住宅」。

沒想到,在正式登記認購前,葉國一發現「法律變了」。山不轉路轉,他將原先登記在太太名下的房子,紛紛過戶給其他人,但這個舉動,有人質疑葉國一是刻意利 用人頭,分散產權,為的就是要全數取得所有的認購權,「一個也不放過!」而且儘管用人頭買房套利的情事時有所聞,但葉國一這次卻連拆遷戶的優惠也要獲取, 鮮有人如此。更何況其身價百億,令人有「富人與平民爭利」的不良觀感,不符合公平正義,也違背台北市政府配售的用意,這因而觸動主管機關的敏感神經!

但對此亦有人替葉國一抱不平。就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由於這次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認購規則,是台北市政府量身訂做的「專案規則」,與一般拆 遷戶補助方式截然不同;再加上辦法臨時改弦易轍,容易讓人誤觸法網。

不過,整起案件,葉國一最難交代的就是「交易價格」的問題。由於葉國一的員工取得「專案住宅」後,竟全數都以十八.五萬元的原價轉售給葉家,不合常理,更 讓檢調確信其以「人頭謀取暴利」的假設。

交易價格 讓人頭戶假設成立原本葉國一自認縝密的計畫,卻由於手法太過複雜和迂迴,反而容易讓人大做文章,最後惹來官司,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隨著葉國一被起 訴,不少人驚覺「使用人頭戶操作房地產,原來風險這麼大!」使得向來被房地產投資客視為「公開祕密」的操作手法,成了葉案的另一個話題。

對此,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就表示,在地產界,利用人頭來「爭取優惠資格」、「轉手炒高房價」、「規避相關賦稅」,以及「取得超額貸款」等情事,可視 為運用人頭獲利的四大操作目的。

而身任知名投資客「劉媽媽」委任律師的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律師黃坤鍵則進一步分析,雖然使用人頭不能和「違法」畫上等號,但他提醒,正因為人頭好用,所以 常被濫用,甚至會誤觸法網,因此所有的投資客都得認清「法律的界限」,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葉案為例,當時葉國一使用人頭戶,大概是認定只要過戶給人頭的時間和文件合乎程序,法律上並不能否定其「拆遷戶資格」;再加上與人頭達成共識後,對於葉 家要不要售後買回?以及用多少錢交易?純屬私人契約行為,不至於觸法。「但葉國一忽略問題不在人頭身分,而是過程的合理性有爭議!」黃坤鍵進一步解析,這 次檢調就是發現,葉案的時間過於巧合,和交易價格不合理,認定葉國一有明顯犯意。同時檢調也認為這些因人頭而衍生的拆遷戶,不但造成台北市政府統整拆遷戶 出現錯誤,更額外多配售二十三戶國宅,造成市政府損失,因此控告葉國一觸犯了「詐欺取財罪」,甚至到最後,更以「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為名,多了一條「偽造 文書罪」。

葉國一在科技業闖蕩多年,原本以為房地產將是他下一隻財富金雞母,到頭來,因為錯估情勢,讓他徒有百億資產,資金都因為房地產而卡住,甚至只為了拆遷戶專 案住宅的蠅頭小利,而誤觸法網,這恐怕是當初他始料未及的。

還原葉國一士林「專案住宅」炒房事件簿

時間 事件

1999年 葉國一開始以太太王富代名義收購士林官邸北側的老舊房屋共24戶,取得拆遷戶資格。

2000年 士林官邸搬遷,解除禁建,並開始重劃,對附近老舊房屋進行拆遷、整地。同時祭出讓拆遷戶得以每坪均價18.5萬元價格認購重劃區內國宅的「專案住宅」。

2004年 北市府地政局清查拆遷戶名冊,發現有多戶為同一所有權人持有,故修法,將認購規則由「一門牌認一戶」,改為「一所有權人僅認一戶,其餘以每戶75萬元補 償」。

2005年 王富代名下其中的23戶房子過戶給英業達董監和員工,使得王富代和所有員工及董監共順利取得24戶的認購權。

2009年 專案住宅完工,原過戶給員工和董監的房子,統統以每坪18.5萬元,賣回給葉國一兒子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

2012年 檢調以詐欺取財和偽造文書罪控告葉國一。

製表:李建興

葉國一全台地產投資逾200億元 但難以變現標的物 取得時間 投資金額

(億元) 現況

士林官邸旁祖厝預定地 2003 8 尚未開發華國飯店 2004 24 正洽詢買主

士林官邸北側專案住宅

(福林段二小段594地號)福林路100巷77弄1號 2005 N/A 24戶由銓誠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北市雙城街、德惠街土地 N/A 尚未開發高雄豪宅「國硯」土地 2008 16.7 與國揚建設合作,已於2010年7月動工,預計2013年完工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 2008 28.9 尚未開發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 2009 15.6 營業中台南市開元路土地 2009 6.3 今年3月5日9.27億元賣給興富發建設旗下齊裕營造高雄亞太財經大樓 2009 17.8 對外出租中入股皇普建設 2009 6 2011年成為大股東松山火車站旁土地 2010 15 尚未開發新店大台北華城土地 2011 70 與新普建設合作,推出6戶頂級別墅「新普國玉」

其餘土地尚未開發

合計 208.3

製表: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7

【小敗局】九大電商網站倒閉:致敬2013年的悲催者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8/57475.html

回顧2013,不難想起那些新出現或者新“觸電”的企業。然而,有崛起就有沒落,2013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倒下的企業。無論稱之為先驅,還是當做反面教材,他們的失敗總能帶來一些思考。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那些2013年在電商的巨浪中沈沒的船只。優菜網――生鮮觸網的無畏摸索2013年1月初,由於融資困難,生鮮電商優菜網宣布轉讓。其創立於2010年,是我國最早一批嘗試生鮮產品B2C模式的電商企業,創立不久便獲得200萬天使投資,隨後宣布實現盈利。然而,好景不長,在接下來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其經歷了從輝煌到雕零的過程。評論:生鮮電商起步銷量小,很難實現與產地直接對接,從而無法在源頭把控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供應鏈短板盡顯。加上“會員制”購物門檻過高、支付方式不夠靈活、無法保證購物體驗、倉儲物流成本過高以及盲目擴大,優菜網最終還是倒下了。生鮮電商雖有著巨大市場空間,但在中國究竟該采用什麽模式還有待探索。萬家摩爾――雜貨做電商的保守嘗試2013年年初,華潤集團組建的網上商城――“萬家摩爾”停運,項目失敗。萬家摩爾曾以經營超市雜貨、世界名酒、健康美容、3C數碼為主,兼帶服裝、圖書、嬰幼兒產品等,商品超過20000種。其主要為香港、澳門地區提供網上購物和生活服務,2009年擴展了中國內地及海外業務。評論:華潤對於進軍電商一直處於保守操作狀態。由於國內同行尚無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成功案例,萬家摩爾電商項目的實施難免畏首畏尾。此外,體制的局限導致不敢舉步,團隊派系也制約市場運作,稅率差異更是擠壓生存空間,如履薄冰的嘗試最終宣告失敗。飛虎樂購――富士康擴張的失足之舉2013年年初,富士康旗下電商飛虎樂購進入清算階段,面臨倒閉。富士康於2009年成立通路事業群電子商務事業處,負責運營電商業務,2010年8月飛虎樂購正式上線並從通路事業群獨立出來。其董事長由IT界領袖級人物杜家濱出任。只向集團內部員工開放的一年間,飛虎樂購營業收入6000余萬元並盈利,2010年面向社會開放後卻連年虧損。評論:對於富士康生產的電子產品,飛虎樂購並沒有價格優勢,沒能拿到產品的一線代理,價格經常比淘寶、天貓、京東要貴。同時,管理層不太懂電商,內部出現分歧,飛虎樂購配送體系也未能跟上網絡購物時代,團隊管理更是不按互聯網規則辦事。愛顧商城(Argos)――中外結合的挫敗路途2013年3月,海爾集團與英國零售商Argos聯合建立的以Argos為品牌的電商網站“愛顧商城”宣布解散,正式運營不到3個月。海爾稱,因Home Retail Group(簡稱HRG,Argos的總公司)戰略調整,決定退出中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評論:從海爾的反饋來看,似乎是“老外不敢做了”,但問題絕非如此簡單。除了HRG與海爾合資方的矛盾以及HRG總部運營出現問題之外,更深一層的是如何把英國模式複制過來的問題,而這不是光靠資金能解決的。愛顧商城對於海爾實在比較“雞肋”,即使沒有解散,以聯營模式為主的愛顧商城要獨立發展恐怕也有一定難度。襪管家――照搬模式的慘痛教訓2013年5月,傳出國內垂直B2C襪管家倒閉的消息。此前,其特色是“具有服務性質的B2C”,推出訂購模式,按照約定周期和數量進行產品投遞;還推出“無線裝”的獨有模式,類似於電商自助餐,消費者只需要一次性購買,全年都可以無限次投遞。評論:按月定制電商、C2B等新模式在國外似乎不錯,但中國模仿者往往沒有好結果。市場不同,需求點自然有差異,選擇性借鑒很重要,須以市場為基礎,建立適合生存的商業模式,不可盲目模仿。半邊天――超市“觸電”的短暫生命2013年5月,永輝超市旗下的生鮮類網站“半邊天”上線不足百日已悄然下線。運營期間,“半邊天”曾在江浙滬等地區展開配送,提供貨到付款。業內直言,現在國內超市的模式、門店數量、配送能力暫時還無法支撐網上生鮮業務的展開。評論:這是對超市做生鮮電商的一個警告,同時也是對現在電商紛紛上線生鮮業務的一劑“安定”藥。網上零售對配送能力和冷鏈物流的要求很高,而現在超市的核心能力並不在此,超市的低毛利也很難支撐生鮮的線上零售。或許,超市“觸電”做生鮮更多是為了培養消費者的網上消費意識。大樹網――校園掘金的破碎夢想2013年5月,曾獲得千萬級投資、針對大學生的在線B2C大樹網倒閉。其於2011年9月上線,是由智尚團隊全力開發的大學生服務平臺,重要業務包括在線商城和跳蚤市場。大樹網首創針對大學生線上運動品牌特賣模式,曾半月內在全國招募了4萬多名大學生代理,全國各地成立分公司,並設有線下體驗店。評論:沒有供應鏈的快速反應,就不可能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加上分銷也無法做大,結果可想而知。總的來看,傳統企業做電商,有些觀念很難轉變,對市場的預估也太過理想化。大樹網的擴張太急太快,盤子鋪得太大,而且輕運營、重技術,這些都可能轉變為致命的因素。億佰購物――信用卡商城的脆弱軀殼2013年6月,國內最大的信用卡分期購物平臺億佰購物倒閉,並拖欠貨款3000萬左右。其在2012年虧損就已經開始擴大,2013春節後,經營情況持續轉差,出現運營資金短缺,1月份起,所有高管都是半薪在職。評論:過快的人員擴張,導致成本一路高漲,但業務量上並沒有明顯增長,與銀行的合作也沒有擴大。由於信用卡分期購物模式對銀行的依賴性極大,加上億佰購物與銀行的合作不穩定,銀行的調整很可能對其造成極大影響甚至重大損失。牛窩網――家具電商的革命先烈2013年10月,家具電商牛窩網倒閉,一夜之間毫無預兆全員被裁。兩個月前,其網站顯示還在招商階段,並輔以“大尺度”的營銷廣告在推行。公司註冊信息表明,註冊資金600萬人民幣,成立日期為2013年6月4日,地點在上海。牛窩網從成立到倒閉僅4個月時間。評論:牛窩網沒有一個有效的盈利模式,拿著傳統家具渠道商的投資卻要革傳統家居渠道的命,難度實在太大。產品區域特性較強、投資方要求較多等問題一直難以突破。家具電商這條道路上已有很多先烈倒下,先驅者仍然步履維艱,急需一個領頭企業突出重圍,多一些借鑒和啟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億邦動力網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73

扯掉情懷的悲情布,媒體是致富行業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8/146479.html

i黑馬:人們通常認為,媒體就是新聞,媒體就是沒有“ 錢“途的行業。而這篇文章將一步步解剖媒體的真核;沿著”媒體“發展的脈絡,展現媒體不為大眾所知的想象空間。

離開,只是思維邏輯再跟不上,操作方法再也無法適應,不要扯一塊情懷的悲情布來掩蓋。

這麽有想象空間的東西,被做成了需要拼盡全力方能生存的東西,不是敵人狡猾,而是自己無能。
 

\

我的一位學生,她的男友在清華。最近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某公司今年11*15大概16萬(編註:月薪11K,一年發15個月工資)——我知道她的男友在該互聯網公司實習,並曾經就是否要留下咨詢過我。

女學生緊接著來了一句:好像有點少啊。現在進這個公司已經不是最好的時機了,先來的人吃肉,後來的湯都喝不到。

我不想說我的學生和她的男友心高氣傲。在國內一等一的985高校中,學生不滿足於十多萬年薪也不算不正常,而且她男友真得很優秀,對薪水期盼高點也是應有之義。這里的重點是這句話:“現在進這個公司已經不是最好的時機了”

這家公司已是上市公司。在一般情況下,公司一旦上市,對新員工的股權期權激勵就會少很多,尤其是基層新員工。我的學生所謂不是最好的時機,大抵就是沖著這個來的。

什麽叫吃肉的最好時機,其實就是“想象空間”。大多數人學校畢業後是要進入一個組織而非創造一個組織的,組織的想象空間有多大,對一個剛剛踏上社會的人很重要。而組織的想象空間,取決於組織所在的行業的想象空間。從比例上而言,更多的人願意去一個物質上有想象力的地方——這真的是常識。

真正有質素的人,是想象空間更重要,而不是現實空間,笨蛋!

我06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從教時間不長,只有八年。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學院畢業出來的學生從事記者這個行當的,不是沒有,但相當稀少。我自己也曾經連續問過數屆本科生,基本上只有一到兩個學生願意舉起手來說我將來想當記者。至於有一屆研究生,這個數字是“零”。

根本原因在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記者這個行當缺乏物質上的想象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普遍情況下依然成立。雖然有些人秉持著一股新聞專業主義去擔當,但在敬佩之余,我並不認為新聞專業主義能夠拯救這個行當。

這不得不要說專業主義的起源。事實上,它並不是伴隨著大眾媒體的降生而降生,而是在上世紀中葉才慢慢開始普遍被接受。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1947年的哈欽斯報告——《一個自由和負責的報業》。

在牢記這個年代的同時,我們再來看看兩位新聞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赫斯特與普利策。他們都是煽情主義策略大師,黃色新聞戰中的主要對壘雙方。兩人的競爭大致在19世紀末,也給新聞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一點必須看到的是:黃色新聞幫助他們賺取了一大票利潤,使得普利策身後甚至可以立下遺囑,創建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培養專業新聞從業者,以及,設立普利策新聞獎來表彰新聞業特殊貢獻者。

可以這麽說,專業主義誕生於一個新聞媒體確立了可盆滿缽滿的商業模式之後,在巨大利潤的前提下,有良知的報人,開始審視自己的外部性,並為社會責任建立擔當。這種高度的倫理自治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先哲的這句名言:有恒產者,有恒心。

情懷,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笨蛋!

傳統大眾媒體的崩潰已經到了讓人麻木不仁的地步。我這里再不厭其煩地舉三個剛剛發生的例子:

10月1日,紐約時報宣布裁員100名采編人員,約占采編人員總數的7.5%。;

10月7日,CNN和TNT電視臺的母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宣布全球範圍裁員10%,涉及1475人;

10月7日,彭博商周的記者發布消息稱,“亞馬遜最新的高端Kindle Fire HDX平板電腦,將會預裝一款應用,能夠展示《華盛頓郵報》的新聞與照片。”——這款預裝應用是免費的,而其他設備下載則要收費。百年郵報,已經淪為一個平板銷售的促銷品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其實已經在物質根基上發生了動搖——這話聽著十分殘忍,但事實如此。我的一個相當不討喜的觀點是:在今天新聞學院里,教授新聞專業主義是有必要的,但大談新聞專業主義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缺少可操作性。

尤其是大談為了堅守新聞專業主義而付出的那種代價,並將之悲情化,聽講效果固然不錯,但涉世未深的莘莘學子們,除了一時激情慷慨之外,又會想到什麽呢?

這個行業,太沒想象力了。

近一段時日以來,經常聽到:想發財就不要做媒體。我不覺得這話是對的。一個不能發財的行當是沒有想象力的行當,如果只是小眾玩意兒(比如某種很偏門的學術研究)倒也無所謂。但如果事關社會大眾,這個行當不能發財是不可以的,因為它無法吸引總體上質素較高的人群,最終沈淪下去。而媒體的外部性,也會使得媒體的沈淪,就是社會的沈淪。

必須對這類話語予以批判。同時,對媒體,進行再想象。

媒體早就不等同於新聞報道了,笨蛋!

媒體究竟是什麽?眾說紛紜。

我比較同意這樣的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媒體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工具。

所以,媒體與新聞不是一回事。所有承載新聞功能的,都可以說是媒體。但媒體,不是都需要承載新聞功能。

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都有媒體屬性。其中騰訊可能稍弱一些,因為它的主營業務是遊戲——這一行和媒體關系略淡。然而,無論是百度,還是阿里,媒體屬性是一等一的,雖然它們自己很少生產內容。而騰訊所謂的移動互聯網船票“微信”,無論騰訊怎樣小心翼翼,公眾賬號的媒體屬性,依然是無法繞過去的。

媒體,很顯然是一個“顯學”,是一個“大賺特賺”的行當。壓根不是什麽“想賺錢就不要做媒體”。如果我們今天依然要抱著過去那種大眾媒體的審視態度的話,那麽,思維邏輯上,就已經要被淘汰。

很有趣的事是,互聯網新貴們都在動媒體的主意。被估值做到5個億美元的今日頭條,雖然反複聲稱它是一種搜索分發,但就大眾使用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媒體。網易這個創業培訓基地培養出來的,無論是春雨,還是i美股,包括猿題庫,都有媒體的影子。三年0-100億美金的某米公司,覺得自己媒體力量強大得不得了,因為它有MIUI生態。連某個做手機垃圾清理的服務的,都在琢磨如何用龐大的裝機量,構建它的媒體平臺。

廣告這個行當,一向是高毛利的生意。只不過,完成廣告的路徑,發生了變化。

互聯網的核心是註意力經濟,而註意力三個字,天然就和媒體有著無法割斷的聯系。

媒體的轉型路徑之一是電商化,但不知有多少人了解的是,電商也在努力媒體化。

媒體,怎麽是一個沒落的不能發財的只能供君子從業的行當呢?

少林寺都在招新媒體總監啊,笨蛋!

我一個個人的看法是,“新聞學院”需要改名,比如我交這個名字就不錯:媒體與設計學院。中山大學有一個“傳播與設計學院”,也是可以考慮效仿的。

將新聞等同於媒體,是極其狹隘的。隱含的邏輯就是媒體一定和專業內容生產有關。而這個隱含的邏輯在渠道和UGC雙重大爆發的情況下,已經不能再成立。

自媒體開始出現。

這個其實在03年就被美國人定義的一種新物種,經過十年的醞釀、發端、夯實直至今天的風起雲湧,已經從UGC(用戶貢獻內容)蔓延到了EGC(企業貢獻內容)。一個被稱為“大規模業余化”的時代已經降臨。無視這一切,心心念念抱著純種的PGC(專業者生產內容)又有多大意義呢?

內容生產依然需要打磨和再造,但這不僅僅局限於遣詞造句。議題的選定,信息源的獲得,含有一定眾包理念的生產,內容的後續推廣,都是需要重新審視的議題。

將內容轉化為產品,將產品傳化為服務,寫下來很輕松的兩句話,做起來撲朔迷離。誰都還沒有定論。

是傳播出現了重大的變化,而不是新聞這樣的內容,笨蛋!

依然有相當多的未知問題需要去討論和研究。新聞業有太多定論的東西,而媒體業,時勢的變化,讓我們不得不去再造媒體的一些理論體系。隨便羅列一下,就有太多的未知。

以下問題沒有答案,也沒有任何價值判斷,是設問句,不是反問句:

內容的運營與內容的生產,究竟有何區別,它們又是能通過何種模型得以勾連起來?

所謂的數據挖掘和信息匹配,在實踐層面上,究竟能不能幫助到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增加和商業價值提升?

媒體是註意力經濟,在線服務在聚攏註意力的同時,它的業務體系是不是像它的前輩傳統媒體那樣存在邊界?

相較於CopyRight,CopyLeft是否應該引起更大意義上的重視,並成為媒體內容運作的一個默認法則?(CopyRight才是例外)

即便是務虛性質的倫理問題,我這里都有三個:

如果媒體具有外部性的話(姑且不用社會責任或社會公器四個字),那麽類似搜索引擎把自家的百科、知道之類置於顯要位置,類似電商平臺商家給錢就能讓貨品上首頁,是否具有正當性?

在3Q大戰中,類似360這種企業自媒體,利用裝機第二的彈窗一味攻擊對手,是否符合媒體倫理?(QQ.COM這種已被視為大眾媒體的,顯然不符合)。隨著企業把控傳播渠道愈來愈盛,這個話題越來越有討論的必要。

個人自媒體是否可以接受企業的費用撰寫評論稿件?這在過去通常被稱為軟文且至少在公開場合,是不能被接受的。更進一步的,ta是否可以接受企業的費用撰寫對競爭者的攻擊性評論?——註意,個人自媒體很少能生產所謂客觀新聞,他們本來就是靠主觀評論為生。

未知,就意味著可想象,笨蛋!

媒體,是致富行業,不是悲情行業。

離開,只是思維邏輯再跟不上,操作方法再也無法適應,不要扯一塊情懷的悲情布來掩蓋。

這麽有想象空間的東西,被做成了需要拼盡全力方能生存的東西,不是敵人狡猾,是自己無能啊。笨蛋!


立法會的悲鬧劇之一

  上周立法會剛開始新年度會議中發生的事件,已成新聞焦點,而且仍在發酵,問題越搞越複雜,也越搞越多,目的原為解決問題的會議,結果問題未先解決,反而成為製造更多問題的源頭。

  本來是簡單的一場議員宣誓就職的儀式,自從有了上兩屆幾位激進派議員開的先例之後,早就有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激進議員們有樣學樣,變本加厲,群相效法,導致情況越趨複雜。這一屆,好幾位來自本土激進反對派團體的年輕候選人別當選入局,並且事先張揚今後必會在立法會中大搞“動作”,社會大眾本來早就對此有所心理準備,只不過大概是這些議員本身,以至所有人皆未曾料到這次的事件結果會觸發出這麼大的回響與風波:其中一個主要的爭論焦點便是,應否判決他們加入了“加料”誓詞的宣誓算做無效,以至於應否由此褫奪其議員資格。

首先,最引人矚目,也最受大眾關注,引發一場是否“辱華”爭議的,是梁游二位候任議員在英文誓詞中將china一字讀成“支那”,以及後者更將people’s republic讀成疑似英語粗口的讀音。事後,梁頌恆先辯解那是因為“自己英文不夠好”,“那是自己家鄉鴨脷州口音”──對此早有人在“城市論壇”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粗言冠上其名字回敬,然後聲稱那只是“銅鑼灣口音”──繼而又宣稱“支那只是自古存在的地理名詞”,“西遊記中的唐三藏也是這樣稱呼中國”,“藝員張智霖的英譯名字chi lam也是如此發音”,種種刻意的強詞奪理,左閃右避表現,在在都予人一種敢做不敢認,幼稚而狡詐兼欠誠信的印象,及以游蕙禎最終才向公眾解釋“針對的只是政權,而非人民或文化”──對此,愚見認為,即使如此其實也屬不能接受者,皆因若針對政權,只應直言其非,而作為議員,絕不宜付諸太多情緒發洩,可隨意恣意謾罵侮辱對象的,舉例如當我們聲討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專制主義,以至恐怖主義種種不是之時,亦只應據事論事,而殊不應動輒用上這種市井小民式的低等技倆。更何況,那是立法會的場合,試想我們即使多麼鄙視希特拉或納粹德國,難道又能容忍議員們用上類似侮辱式字眼去形容他們麼?又更何況,游此說法明顯也有點自打嘴巴之嫌,既然認為“支那”一詞根本無侮辱性,試問又怎存在著針對者是政權或是人民文化的問題?


至於那位劉小麗候任議員,在宣誓期間刻意每讀一字停頓十多秒,以至完成整個過程歷時十幾分鐘,亦以至被主席梁君彥事後裁定誓詞無效。而劉事後居然向公眾發表抗辯“主席應向她給出一個準則指引,究竟唸一個字與另一個字之間停頓多久才算不合標準”〔大意〕。根據愚見,這顯然也屬一種幼稚無聊的提問,皆因這主要全屬常識問題。劉小麗若連這基本常識判斷能力也欠缺的話,只怕未免就會予人一種根本就不適合當議員的印象矣。想想閣下今日準備要當的是議員,而非小學生──大概只有小學生,才會事事要求為每種違規行為都訂出一條明確守則,例如遲到上課幾多分鐘才算是遲到等等。大家都知道劉議員原為教師出身,假設在課堂考試中,當老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有學生按照同樣“玩嘢”手法,回答時採用逐字間隔一至兩分鐘的方式來回答的話,筆者實在不知道有哪一位老師能夠加以容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8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