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立論:內地樓市疑中留情 林少陽


2009-05-13  AppleDaily  
 
 

 

炒 基本因素不再惡化、估值由極度偏低重返正常水平,始終有個極限,就是一旦估值回復「正常水平」,市場若非重拾跌軌,亦可能在價格回復平靜後變成一池死水。 因此,即使今次我成功捕捉市場情緒轉角位,亦不會安於逸樂,因為基礎分析,才是市場趨勢動力所在。令基礎分析者最沮喪的,是局勢的變化比分析者搜集資料的 時間還要快。以國內的樓市為例,正當大家擔心海嘯第二波的時候,最近4個幾月國內樓市,竟然在政府大開水喉之後,變得火光熊熊。從一家數據向來準確的國內 大行數據得知,不論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以至華中、湖南湖北等地,住宅物業成交量分別按年增長61至72%,直逼甚或超越2007年歷史高峯。看好 的,會認為北京的量化寬鬆已收宏效,負面睇則是中國正在製造一個全新泡沫。一位在上海做房地產的朋友,因為工作關係幾次推遲訪港計劃,就連一個電話也說不 到十句便匆匆掛線。周末,投資國內房地產最審慎最成功的本港發展商恒隆集團(010),亦在停買土地3年後,首次買入國內地皮。

恒隆3年來首次買地

至 今,我們見到的「復蘇」,都只限於透過銀行大量的放貸,重新誘發市民入市炒股及炒樓的貪念。若將注意力重新聚焦宏觀數據,則除了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 (圖)之外,難以令人相信經濟真有所改善。我長期身在香港,每次評論中國經濟都是戰戰兢兢,因為國內的市場變化神速,很易捉錯用神,往往要靠內行人提供實 況資料、以及成功者的大動作,才有信心下判斷。從往績計,恒隆國內表現不俗,他們3年來首次買地,卻不免令我疑中留情。林少陽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3

四處留情


市場是現實,誰有錢,誰有收購,誰就最受觸目。

幾個月前,科網好景,馬雲猶如財神一名,今日,論點石成金效應,馬雲讓位予趙薇、論四出獵食頻密及注視程度,阿里讓路予安邦為首險資。

內媒有統計,原來過去5個月,十家險企合共舉牌,入股涉最少廿五家上市公司,安邦接慧慧陳大手沽出的遠洋,未幾又金風,又萬科,猶如一個險資浪子,四處留情。

前海人壽成萬科大股東,如果意味是一場內地新舊交替,勢力重新洗牌遊戲的話,的而且確,近年一線如國壽、平保,出手次數極低,反而前海、安邦之外,還有百年,國華、覽海,富德,由藉藉無名二,三線配角,忽然當了大主角。

險資做了小鳥,自由自在四處舉牌,外界解釋大概為:
一:內地跌市製造了股市估值「洼池」,既然保險業務帶動資金多,意味資金要出路,今日不增倉,等何時?
二:協同效應。不論舉牌內房、銀行、網股,通通索做協同效應,但天曉得也。
三:保險也要買保險!

險資個別冒起太快,背景神秘,大部份沒有上市,觀乎內地政治,越持更多重要上市企業股份,將來話語權及安全度亦會大增。

周小川、肖鋼、尚福林及項俊波,四者分別在於,只有項俊波仍有本錢大談行業鼓勵政策,不提嚴防風險,保險是引徠,作用是民間資金,]市民買保單,製造展期資金無窮無盡供應,繼而支持經濟,發展項目。

難怪,年內保監最少有一百多宗保險費新增申請,一切都是衝著錢而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69

刀下不留情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670667

  莊家之狠,果然是「刀下不留情」。

  今天意科(943)宣布了其供股結果,原有股東的供股率只有43.53%,額外供股率居然有41.9%之多,相信於十二月三十一日把股價托於0.75元的確成功吸引了不少人額外進行供股,雖然如此,仍然只有85.42%的供股率,額外供股,自然全數獲配。

  這回可慘了,額外供股的股數有四億股之多,這四億股如以今天的收市價0.152元計算,賬面損失約八千萬元。

  上周五,當其股價跌至0.23元水平的時候,我已經預告其股價於明天新股出籠之時可能會跌至0.18元,朋友還笑言果真如此的話就趁低撈貨,哪料到在新股出籠前一天的今天,其股價已經跌逾我的預期而曾經低見0.149元,較其供股價的0.35元低了57.4%,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料之外,而朋友自然也暫時不敢撈貨了。

  如果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意科可能跌至令人無法相信,以除權後的0.78元最高價計算,隨時跌掉九成的幅度,甚至更多,即跌至0.078元或以下,今天如此預測,誰敢相信?

  不過,看看幾隻股份的表現,那就不由得讓人不相信了!

  華泰瑞銀(8006),一股送九股,去年九月十五日除淨之後曾經高見1.05元,事隔四個月之後的今天已經跌至曾經低見0.021元,跌幅98%,而且還將要二十股合為一股;

  科瑞控股(8109),兩股送一股,去年九月三十日除淨當天曾經高見0.183元,事隔三個半月之後的今天已經跌至曾經低見0.027元,跌幅85.2%;

  新鮮滾熱辣的則為首都創投(2324),一股送一股,去年十二月十五日除淨當天曾經高見0.305元,事隔近一個月的今天暫時跌至低見0.074元,暫時跌幅為75.7%,目前仍在下跌途中,仍然不知道將會再跌多少?

  所以,意科日後到底會跌到哪裡呢?難說!

  這些莊家,果然是「殺人不眨眼,刀下不留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297

留精不留情 探險家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7/01/27/%e7%95%99%e7%b2%be%e4%b8%8d%e7%95%99%e6%83%85/

最近無聊上FACEBOOK,無意中見到前港姐麥明詩分享了她對於浪子同收兵的見解,佢話:「娘娘的無義,正如浪子般無情。前者要物質的享受;後者要肉體的滿足。浪子留精不留情,那娘娘是給精不給情吧。精神的精。」留精不留情,給精不給情。短短十個字,完美演譯了何謂浪子同收兵。套用同樣邏輯,你一樣可以做股壇中的浪子。

浪子係咩? 講得白D姐係食完就鬆,食完一個又一個,不留下任何感情。不過咁樣講太粗俗,要講得文雅D。點樣講? 徐誌摩話左比你聽。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股壇上其實好多浪子。今日炒A股票,贏左5萬,即刻賣曬,聽日轉炒B股票,炒完一隻又一隻。浪子係點? 係夜場入面見到個靚女,睇下個樣,幾靚,條腿又長,唔駛諗,溝左先算。咁股壇浪子呢? 係二十大升幅榜見到隻靚股,望清楚幅圖,幾靚,支大陽燭又長,唔駛諗,高追先算。成個過程完全一樣,所以話如果你本身已經係一名夜場浪子,你絕對有潛質成為一個股壇高手。

呢一種炒法,用股票術語黎講,可以叫做短炒、高追、順勢而行。原理簡單,就係追逐當日最有動力的股票來進行低買高賣,善用資金的靈活度,密食當三番。呢套方法聽就易,做就難。用麥明詩個句講,留精易,不留情難。

經濟學假設人類係絕對理性,但行為經濟學話比我地聽人類其實非絕對理性,主觀感受會影響我們做的決定。當有錢賺時,大家都好樂意賣出股票,鎖定利潤;但當蝕錢時,明明睇錯市,人們都會傾向坐多陣,避免損失變成真正的損失,這叫做「一日未賣都未算蝕」。可這正是順勢炒股的大忌,除左鎖死資金,減低靈活度,更會隨時越踩越深,輸一次,贏十次都追唔番。要係短炒戰績上有所改善,就要真正做到留精不留情,每次買賣時不帶任何感情,蝕左睇錯市要懂得果斷止蝕。至於我,作為一個投資殼股的價值型投資者,夜場呢D野唔太巖我,都係留係屋企打下FIFA好過喇。

更多文章詳見於:
「股市探險家」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adventurer/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66

李純恩:黑白留情

1 : GS(14)@2012-07-26 15:49:10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D%E7%95%99%E6%83%85
長途旅行回來,一定有很多相片要整理。整理相片很愉快,一來可以看到自己的辛勞成果─真的是「辛勞」,每天早上六點鐘,已經揹着相機在晨光中亂走,三天之後,腳都磨出泡來─再者,在整理相片的過程中,等於重溫了一次旅程,一些細節,拍照的時候未必留心,如今定格之後再發現,更加有趣味。
這天福至心靈,把一批在佛羅倫斯拍的照片由彩色轉成黑白,這才發現,時光好像沒有在這個城市流淌過,這些照片,起碼在這幾十年間可以淆人視聽,你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拍的,人家會相信,說是五十年代拍的,也沒人懷疑。
不但建築物如此,人也如此,有一張在老橋上拍的一對情侶,當時橋上遊人如鯽,他們靠在橋邊,親暱程度,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旁若無人」,陶醉得不得了。那女孩沐浴在陽光下,有點像年青的蘇菲亞羅蘭。
我把相片轉成了黑白,那種戀愛中的歡愉感,真是跨躍歲月,歷久常新。任時光如何流逝,照樣可以把人感動得心馳神往。人生短暫,但感覺可傳世。
李純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00

復興老店 一街留情 2015年02月26日

1 : GS(14)@2015-03-01 10:05:09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52368
展是硬道理,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很多事物都留不住,諸如多啦A夢的聲線、民主精神言論自由,就連本土精神都頃刻被推倒。「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似有還無地存在,沒有價值的東西會被淘汰,然後10年過去,懷舊潮又遍地開花。復古熱近年遍布網絡,但顯然無助保育工作;面對新時代,大家都只能眼睜睜看著老店逐間倒閉,年輕人創業,一心賺大錢,甚少人願意自掏荷包延續老舖「生命」,但開業逾半世紀的屯門新香快餐店卻巧遇有心人,宣布結業後又死而復生。      
文:林穎嵐 圖:黃偉傑、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24加24都不過是48,新香現任老闆KK與Felix現年廿四歲,相加起來還不及一間新香「年紀大」,兩人一舖同樣在屯門「土生土長」。眼前的新香,位於區內一個街坊商場,舖頭一分為二兼一名兩用,左邊士多,右邊快餐店,招牌由右唸到左,顯然不是廿一世紀產物,「新香是前老闆劉哥的家業,六十年代開業,八十年代搬到現址,舖內依然保留許多舊式用品及擺設,如維他奶櫃、舊風扇及暖水壺等,可惜傳承兩代後便後繼無人,去年尾便打算結束生意,退休養老。」面對時代改變,老一輩固然無力挽留,新一代亦對舊物無甚留戀,把夢想聚焦在賺大錢上,其實都是人之常情,惟獨KK與Felix願意把所有積蓄押在老舖上,KK說:「我們都在區內長大,我屋企就在這條街,小時候在店外大街上玩、在這裡成長,要眼白白看著最後一家老食店結業,感覺很心酸。」KK指,起初跟劉哥接洽時,對方都有點錯愕,但至今已接手半年,生意總算漸上軌道,他說:「我辭掉工作專注經營新香,但Felix有正職,通常下班後才幫手,日常事務都由我打理,包辦樓面、廚房、收銀及清潔,Felix現時負責舖面翻新工作。」

「口靚仔!我教你啦!」
訪談短短半小時,在店外經過的街坊人數不少,單是寒暄幾句的便不下數十人,可見這兩位80後甚懂與老街坊相處。KK說,接手時曾向劉哥許下承諾——短期內不大幅加價,「新香主要做街坊生意,好多公公婆婆花幾元來喝杯奶茶、食份油占多便坐足一個下午,如果大幅加價,就等於抹煞他們唯一的消閒活動。」話雖如此,但畢竟是生意一盤,總得在business和舊舖精神之間取得平衡,兩人剛接手新香時,店面相當殘舊,小至水管大至廚具都需要維修,但礙於經費不足,兩人索性自行修理,「起初拿著螺絲批亂整一通,因為我們對面舖都是五金行,街坊見狀大喊:『唔係咁整㗎仔!我教你啦!』慢慢我們便學會修水喉了。」



「復興」新香短短半年,兩位年輕人自言已「賺夠有凸」,指的並非實際收入,而是街坊情,「現在由街頭行到街尾,打招呼打到手軟,不是純粹點頭之交,跟他們相處就像親人一樣,他們每天來幫襯,邊個食餐蛋治邊個食公仔麵,我統統都記得!」KK憶述,曾經有位熟客連續幾天沒來,他擔心得到處打探消息,「後來知道他入醫院做手術,我個心『囉囉攣』了好幾天。」Felix坦言有時收舖後都不捨得回家,「舖頭已經變成附近幾條街的街坊集中地,起初我們晚晚半夜才拉閘走人,是因為善後工作多,但現在很多時是因為約朋友來jam歌、DIY皮革,吸引很多街坊來湊熱鬧,他們都會關心我們生意怎樣、舖面如何,有種關心是不用畫公仔畫出腸的。」

有人說,要長輩道歉難過登天,要他們把「愛」掛在嘴邊,更是不可能任務,「他們都一把年紀,不習慣講肉麻嘢,想你好、想保護你,一般不會直接講出口,雖然街坊說話粗聲粗氣,但他們的愛,用心感受就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076

特朗普聲稱辯論手下留情

1 : GS(14)@2016-09-29 08:05:29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首場電視辯論中被指表現遜色,但他事後仍硬撐,自稱「手下留情」,揚言下在一場辯論將「更落力攻擊」民主黨對手希拉莉。特朗普將希拉莉在辯論的表現評為「C+」,他說:「我可以在某些方面更狠地攻擊她,我手下留情是不想傷害任何人的感受。」他稱之所以沒有提到希拉莉丈夫、前總統克林頓的性醜聞,是因為克林頓的女兒切爾西在場。他又批評主持霍爾特沒有深入質問希拉莉的「電郵門」,以及她任國務卿時發生的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襲擊。至於在辯論中表現獲評較佳的希拉莉就心情大好,翌日在專機上向傳媒表示:「我們有一段很好很好的時光,很興奮能夠向觀眾介紹我在整個選戰中一直談論的中產經濟及幫助家庭措施。」她又批評特朗普利用「可怕和黑暗」的詞彙貶底美國,包括稱美國為「第三世界國家」。收視調查機構尼爾森指,全美共有8,400萬電視觀眾收看特朗普與希拉莉首場辯論,數字還未計算在酒吧、餐廳或facebook等社交網收看直播的民眾,但足已打破1980年大選卡特與列根創下的8,060萬人觀看紀錄。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9/197852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558

棚仔最後歲月 墟市留情

1 : GS(14)@2016-10-30 17:46:17

2016-10-22 iM
這裏載着一匹布咁長的故事。

去年2月,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5億元,大力發展本港時裝設計產業。同年8月,政府宣布將屹立深水埗38年,見證本港製衣業由盛轉衰的欽州街臨時布市場(棚仔)收回,用以興建一幢有200個單位的居屋……。當你以為事情矛盾至極時,再發覺花8,400萬來興建的足球場,為了要地起樓,只用了一年便要被拆。發展和保留真的難兼得?

棚仔裏的布販,以實際行動告訴大家,發展和保留其實可以如銀幣兩面。退場縱有不捨,但布販們決定夥拍由年輕人、建築規劃師等專業人士組成的關注組,親自設計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重置方案,讓現時50多位經營者可一起調遷到通州街街市續業。夢想中的「新棚仔」,除了賣布外,還兼容教學、展覽及表演等用途,既得到更大更多元化的發展,也可保留舊時的人情味,讓其布業知識和技藝得以承傳,一匹布咁長的故事,也因此得以繼續編織下去。

棚仔,是一個由布疋堆砌出來的迷宮,一個很舊很舊的迷宮。

內裏焗促昏暗,地面凹凸,走過每條窄巷,總覺得有毛毛在搔鼻子。夏天走進去,牛角扇吹來的風也是熱的,身體不好受,但迎面都是五顏六色花花碌碌,身體觸碰着不同的紋理和質感,感覺很療癒。

走到市場的最中央,是東叔陳如東的「大東布業」,疊得高高的疋頭伴一張長年累月摩擦得發亮的實木裁床。這天檔口來了班攝影發燒友,一邊舉機狂拍東叔的「裁剪三寶」;一邊追問他的前世今生。

東叔說,自從政府宣布要收回棚仔後,這些場面十常八九:「我做得幾多就幾多,講得幾多就幾多啦!」望望頭頂,鐵枝鋼索電綫互纏再延伸開去,仿如老榕樹的枝幹。這位在棚仔幹活38年的老伯,開始榕樹頭講故。

由裁縫店轉型布匹批發

1950年,17歲的陳如東重新會江門來港,投靠在汝州街從事皮革生意的「老表」。廿元人工,搭住在舖頭,朝行晚拆。後來政府在街外劃設排檔,即是今天在廟街、灣仔太原街看見的綠色鐵皮檔。其時開始有布販進駐,老表見賣布利錢高,遂棄皮賣布。「當時香港都仲未有成衣賣,所有人買件似樣的衫都要度身訂造。最初我們只賣布,好多後生女來買布做大襟衫,即係陳寶珠年代的工廠妹呢!慢慢見車衣好做,就在後欄加個裁縫部,後來索性租埋隔離舖做裁縫店。」

六十年代本港工業起飛,新蒲崗、觀塘、荃灣開滿製衣廠,不久更開始承接外國定單,賺的都是美金。汝州街的疋頭行見度身訂造洋裝熱潮減退,紛轉型做批發。東叔其時就與妻子租下該處一個排檔自立門戶,收集工廠的布頭布尾,整理好後再轉售給家庭式山寨廠,家爺仔乸就車出橡筋褲、夏老威、睡衣孖煙囱等,賣給小店和小販圖利。

陳如東說,七八十年的生意基本上「唔憂做」,即使1978年,政府因收地建地鐵而將汝州街的排檔商販調遷至人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對生意也無大影響。商販最初怨了幾聲地方簡陋時間倉促,轉頭又如常拼搏。「當時社會是多勞多得,你想改善屋企人生活,一味努力做就得㗎啦!我當時9點至6點在這裏開舖,收舖後就去貨倉執貨,一日做足14個鐘。」多年辛苦換來的,是他一手養大了四名子女,個個也是大學生,早年還買下了兩層唐樓。

守在棚仔承傳技藝歷史

說到這裏,「榕樹頭阿伯」喫喫茶回了回氣,但作為香港人,不說也知往後的故事發展。九十年代工廠北移,製衣業開始走下坡,大廠連生意都無幾,何來布頭布尾?東叔的小店生意大減,但滿心知足加上年事漸高的他,就靜靜地退守棚仔,「做另一個任務」。

很多人也視棚仔為「平民尋寶地」,常有家政課的師生、唸時裝設計的學生、手作人和從事電影舞台服裝設計的人前來尋寶。東叔每次見有「同學仔」來找布料,即使他們只有十元八塊買塊布車個環保袋,但他仍會不厭其煩耐心指導,「初嚟埗到,針織梳織都唔識分,邊隻料適合做袋做衫……佢肯聽我實慢慢教,呢度個個都係咁,所以啲人鍾意來,除咗因為平,其實仲係嗰份人情味。」將技藝和歷史承傳下去,原來就是他口中的「另一個任務」。

事實上,即使90年代製衣業開始走下坡,但東叔仍覺得那時的設計業大有可為。「有些學生畢業後在百利、利時5000元租個舖買自家設計,一樣有發圍。依家?無啦!租貴,咩創意都趕絕晒啦!」

邊說他邊從膠袋裏掏出一張海報,「呢個人我印象最深,她以前時常來找我買布傾偈,後來她設計了一些長者時裝,還請我做模特兒,之後佢贏咗比賽,貿發局資助佢去阿姆斯特丹比賽,又贏埋,依家在中環有自己的事業,間唔中買盒餅返來探我,我不知幾開心!」

東叔的人生上半場努力拼搏自立成家,晚年還能以專長貢獻下一代,他說非常滿意上天替他寫的這個故事。本以為一部劇本演到老,卻突然被改寫。

去年8月,食環署在未有區議會諮詢下,單方面發信通知商販,指政府決定收回棚仔用地,興建提供200多個單位的單幢居屋,要求商販在年底前離場。如此安排,一方面惹來行政程序不當的非議,在沒商討下要求商販退場,也被指不近人情。最直接影響商販的,還有背後那千絲萬縷的「身份」問題。

部分商販慘變無主孤魂

話說1978年,從汝州街遷入棚仔的有牌商販約有50多個,其餘均為持有助手牌照人士(即政府認可的幫工)。後來棚仔生意暢旺,但政府卻早已停發助手牌照,牌主惟有鋌而走險,自聘無牌幫工協助。

時歷38年,期間有牌主向政府退還牌照或申請下代承牌照,沒退牌的廿多人,現時全都年過八十,過去多年都是靠助手及「無牌幫工」代勞。因此在這場「大遷徙」中,只有極少數持牌人可獲重新編配排檔,其餘的助手及無牌經營者,則不會得到任何安置及賠償。

東叔說:「無牌真係唔啱法例嘅,但咁多年政府都無理過,當年一聲起地鐵,求其搭個棚就叫我哋搬來。當時火燭,半個頂燒通晒,政府亦無幫過我哋,都係我哋自己夾錢整返好。點解咁多年唔理唔理,等到依家個個上晒年紀,一下子就要趕我哋走?真係唔可以有個好啲嘅解決辦法?」

生計、鄰里感情及選擇權等問題,固然是商販最切身的問題。推到更高層次,是一班小市民多年來手足胼胝建立的小社區被生劏活剝。而最諷刺的是,政府一方面在《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5億元,大力發展本港時裝設計產業;但另一方面則把這個存活38年,見證本港製衣業由無到有,由盛轉衰的地標連根拔起。此舉多少觸碰到港人的神經,大家也不禁問:點解政府唔收高爾夫球場起樓?

學生市民籌關注組相助

結果,棚仔清拆消息傳出後,即引起了不少業內人士、時裝設計系學生、城市規劃師甚至普羅市民的關注,遂透過網絡集結成關注組。過去一年,分別舉辦過手作墟市、街頭時裝騷及作品徵集等活動,希望引起更多市民關注這本土小區的命運。

關注組的成員在背後又出謀獻策,協助商販與政府部門斡旋,更有專業人士撰寫了一份發展及重置計劃書,實行向政府反建議。為保留棚仔特色,建議書提出讓現時所有商販(持牌及非持牌)獲得安置資格,一同遷至通州街街市。

這一年,關注組與商販的爭取,可謂「粒粒皆辛苦」。去年8月食環署倉促收地,勒令商販在3個月內退場,廿多名持牌商販被「打散」,遷入各區排檔單打獨鬥,至於其餘過百名經營者,署方一直未有安排。經過商販及關注團體多番爭取後,政府初步同意開放通州街街市讓商販遷入,而允許開放的街市地段由3個逐步增至5個;署方亦由最初堅持一刀切只安置持牌者,後期則改為承認部分助手及前助手的資格,讓他們一同搬到通州街。

然而過去一年間,部分棚仔舊街坊卻因壓力或其他原因而決定向政府歸還牌照,提早結業離場及退休,故現時棚仔只餘下3名持牌檔主及50名經營者。雖然當中已有33人被確認身份可獲安置,但商販及關注組仍爭取可盡快確認其餘17人身份,讓他們一同遷入通州街。

調遷怕租貴望政府減租

東叔就是33個被確認身份的經營者之一,可惜多年來與他並肩作戰的妻子,卻因沒有資料證明她長時間在棚仔營業,故身份不獲承認。「政府就係咁,一時一樣,你有呢樣證明,佢又問你攞第二樣。你要佢一次講晒要乜,佢又答唔出。最激氣係明明咁多年大家都係咁做,11個夫妻檔有9個認可咗,我哋偏偏冇份。問佢點解冇?嘥氣啦……」

盡管如此,東叔說若大伙兒也同意最終的調遷方案,他亦會跟大隊遷往通州街,但擔心遷址初期生意大減,亦擔心租貴「賺埋唔夠蝕」,故他希望政府可寬減租金,讓他們可自力更生之餘,也完成這歷史任務。

「製衣業曾經對香港好有貢獻,養活過好多人,你都唔好一下子抹殺晒佢吖!政府又話攞幾億出來搞時裝業,又話要打造本土特色創意產業,呢度咪係囉!我敢講,我對呢方面總算有少少貢獻,都今時今日都仲有,政府你有冇吖?」

棚仔大事記

1978年:政府擬在汝州街興建地鐵深水埗站,將該處的布販集體安置到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棚仔)。

2005年:食環署通知小販,市場土地將交予地政署發展,要求商販翌年底遷出。

2006年:食環署派人到棚仔搬走空檔布匹,遇到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2007年:食環署要求布販遷往通洲街與豬肉檔混合經營,遭布販反對,同年區議會衞煥南提出分隔遷置又被擱置。

2015年:食環署向持牌檔主發信要求收回棚仔,提出分散遷置或退牌特惠賠償,但無提及其他持助手牌、前助手及無牌經營者的退場安排。

2016年3月:民間提出「311方案」,建議將全數布販遷往通州街街市繼續經營,另配合服裝資源中心、教學設施等,將棚仔活化。

7月:前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建議將通州街一帶打造成「港版東大門」,並提出一系列配套設施,但計劃被指是「311方案」的翻版,惹來原創者不滿。

9月:食環署向50名非持牌檔主發信,確認當中33人的安置資格,其他17人則不獲安置及賠償,預期合資格人士可於明年農曆年後遷往通州街。

10月:布販發起遊行,抗議署方的遷置安排,期間一度與食環署職員發生衝突。其後布販與食環署總監會面,署方強調不會再就方案作出更改,有布販中途離場抗議。食衛局局長高永文首次開賦回應,強調政府要有公平原則,分清持牌、無牌及真正營運人士。

年輕化新棚仔構思 活化傳承 幕後團隊

約關注組義工曾昭文到棚仔做訪問,誰知好像跟了他去拜年一樣。穿越窄巷每路過正在營業的小檔,他都會停下來大聲喊出檔主的名字,然後互相問候一番,街坊過街坊。本來打算隨便走走便是,但過程中他突然化身成一個認真的導賞員,邊走邊向記者講解棚仔的前世今生。他說:「來得這裏幫手的義工,大部分都與設計、時裝行業有關……」除了他。

欣賞布販看重傳承

他本從事社區規劃研究,去年因工作關係走入棚仔,到後來工作合約完結,當時正為棚仔奮抗拆遷之時,他捨不得撇下布販不顧,於是決定陪在他們身邊,直至今天。「這班布販和其他小販不同,他們不只為兩餐,還真心希望承傳手藝知識。他們要求集體重置,也是為了可以將棚仔活化,搞大啲!」於是,一切從活化開始。

這年來,經昭文手籌辦過的推廣活動多不勝數,多數活動也較年輕化,希望好好貫徹活化承傳。如去年聖誕的「布佳音」,收集客人用棚仔布車出來的成品,透過衣服說出背後的故事,又試過找來一些畫插畫和掃瞄的朋友,在棚仔寫生。當然,還有手作市集、布藝作品徵集、導賞團及規劃工作坊等。

變身一站式市藝市場

至於由民間起動規劃出來的棚仔重置方案,昭文亦有參與其中,他謂規劃設計時亦投入了不少活化元素。建議中的「新棚仔」將成為一個一站式市藝市場,除售賣布料及配件等,還會加入印布、染布、布藝技術教學工作坊及表演等元素,屆時通州街街市的5座建築,一至三座將作為零售部分,用以安置布販。

第4座將改建為時裝資源中心,設置小型工場、共用空間及布藝設施等,供布販、時裝設計系學生及市民使用。而貼近玉石市場的第5座則為社區文化中心,設有課室、展覽場地等。此外,計劃建議連結通州街公園的休憩設施,善用橋底位置打造出多用途公共空間,同時亦提出重置安排,以臨時房屋安頓無家者。

設計師與布販共生

時裝設計師鄭文榮(Man Wing),是爭取保留棚仔的中堅分子。早年在巴黎主修純藝術織物及布料印花技術的他,在九十年代末回港,一邊發展自己的時裝品牌;一邊從事舞台服裝設計。因工作關係,Man Wing經常流連深水埗一帶的布行布攤,後來更與棚仔結緣。

「在棚仔時不時都會搵到鍾意、珍貴嘅嘢,例如最Top的法國蕾絲,即係幾十萬一條蝦肉色名牌裙用的料,又有上等真絲和歐洲絨布,還有只此一家的七十年代針織印花布……有時就算唔買,都會入去兜個圈睇下嘢搵靈感。見到好舊嘅嘢反而會有新想法,時裝設計有時是見到布料,才會引發設計靈感。」

珍惜全港最後一個布市

去年8月,從新聞得悉棚仔將被收回,Man Wing不覺驚訝,只是有點意難平。「坦白講不是所有設計師都會去棚仔,你話棚仔結業會影響整個時裝界製衣業,我覺得太誇張,但諗深一層,棚仔是全港最後一個布市場,世界各地每個城市都可容許舊式Open Market存在,有啲更加被當寶,唯獨香港係完全無意識去保育,講緊嘅係一個政府對城市規劃的Vision(遠景),依家香港政府擺明就係無啦。」

他站出來爭取保育棚仔,實際上更是在捍衛舊事舊物在急速發展下的生存權,也在捍衛市民的選擇。「呢個政府最鍾意剝削市民的選擇,正如濕貨市場,識買一定去嗰度買,啲又平又新鮮,亦是我哋香港人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但政府覺得冇晒都得㗎,全部去晒超市咪得囉,然後教育到大家只需要一種購買形式……這就是問題,政府有乜權去阻礙我哋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

辦花生騷向棚仔致敬

過去一年,Man Wing一直與關注組緊密合作,除了出席食環署的會議及不同發展論壇外,關注組上呈政府的棚仔發展建議書,部分亦出自他的手筆。但數最矚目,應該是去年底由他牽頭舉辦、以「似水流年」為題的街頭花生騷。他與幾個夥伴,在一個月內找來了8個製作單位設計時裝系列,並在棚仔找出適合的布料進行製作,最後在大南街一帶上演街頭花生騷,並巡遊至棚仔對其作致敬。

Man Wing在活動裏亦有親自操刀,設計了一系列與棚仔有關的作品。其中兩件以「連體嬰」作概念,兩件衣服的衣袖和裙擺相連,寓意布販和設計師共生的關係。設計雖別具心思,但他卻認為政府連簡單的規劃和保育都做不好,又怎會明白服裝背後的含義?

中大教授伍美琴:香港需要墟市小販 幕後團隊

縱橫規劃及教育界多年的中大伍美琴,過去面對不同的城市規劃,時而從容不迫;時而硬橋硬馬據理力爭,唯獨今天談到棚仔,她一臉如沐春風,笑意盈盈像在吃糖果的孩子。「棚仔是個有趣而且有意義的民間規劃,對做規劃的人來說,其吸引之處是它讓我們看到一些很基本但卻久違了的城市規劃原則,這些原則最後化為動力,讓大家好好去追一次夢!」

先安置無家者才遷入

伍美琴參與過很多民間規劃,愈來愈發現一個常態,就是在甚麼也沒搞成之前,團體已經出現爭拗和撕裂。「但棚仔唔同,成個關注組也是臥虎藏龍,設計師好多蹺,社工、建築規劃師又有執行能力,但大家都非常團結,仲好識得走位補位,所以最後才做出一個咁正的民間方案。」

義工質素高,布販「底子」也好。棚仔裏很多都是無牌小販,在社會上予人較低下的感覺,但他們從沒自卑,反而很驕傲自己能靠雙手養活全家,他們甚至會為自己擁有的知識而驕傲。伍美琴憶述,當天開會時布販們得悉日後可能要遷往通州街街市續業,「大家的心態竟然唔係:好啦咁我繼續去買布啦!而係:有得諗呀?咁就發下夢啦!我要地方大啲、要有Workshop教人車衣,仲要有地方俾人行Catwalk……」伍美琴登時聽到拍案叫絕。此外,布販起初對通州街附近的露宿者甚反感,但後來經義工解釋:「佢哋其實好似你哋,唔通你被人趕走,依家你又調返轉頭趕人走?」最後,布販協議,要政府先妥善安置無家者後,才答應遷入街市。

「做人是否成功唔係睇賺到幾錢,而係睇做過乜,布販們覺得賣布維生很有尊嚴,而且做了咁多年,他們仍然有自己的夢想,呢樣嘢用錢都買唔到的。在過程中佢他們好願意聆聽和顧及其他人,做人唔係應該咁咩?佢哋做到啦!等你仲以為佢哋小販乜都唔識,但其實講起規劃願景時大家都有根有據,頭頭是道,好多坐係立法會高高在上的議員都唔及佢哋!」

棚仔「經濟效益」在傳承

伍美琴把棚仔的人事物當成寶,只可惜她認為政府從頭到尾都沒看在眼內,仿如跌進了官員的盲點。

早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就棚仔布販的訴求作回應,表示署方已作出最大讓步,不會再修訂方案,但伍美琴仍然選擇相信他。「我覺得高永文是真的明白墟市係好嘢,對社區的一定功能,他還拍心口若日後找到適合地方做墟市,他會幫手說服其他部門。不過你知佢好忙啦,到今時今日是否仍記得或覺得要做,我就唔知,希望佢記得啦!」

近年提起重建調遷、產業重置等課題,大家都會想到「經濟效益」那邊去,只可惜最後一切都流於一個「錢」字,但伍美琴卻在棚仔重置規劃中,找到其他效益。「經濟活動裏,不單是錢銀交易,而是生命的交流,這是非常高層次的經濟活動。棚仔過去做到的,是令內裏的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活得有尊嚴,又累積了很多專業知識,而使用者亦跟他們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香港欠缺全面社區規劃

而未來,棚仔重置方案除了安頓布販外,還建議騰出更多地方將布業再發展,亦會考慮一些臨時設施協助露宿者,再將附近的相關產業、原有的公共設施結連,創造出一個「升呢版大笪地」。「叫做升呢版是因為除了娛樂消費,仲有知識承傳和保育概念,一個成功的規劃就係咁,將本來唔好嘅嘢,加些創意想出解決方案令佢變好,過程中又有不同的Parties受惠。我覺得如果棚仔真係成事,佢一定會攞獎!」

事實上,伍美琴記憶所及,香港過去多次的產業重置,基本上沒有甚麼成功例子,數來數去就只得「雀仔街」較像樣。「雀仔街重置在公園旁,連著花墟,都是自然有關的主題,位置上幾適合。雖然配套不多,但起碼環境較以前好,不是求其放你去一個角落由你自生自滅。這是產業重置重要的原則,你做咗咁耐,貢獻好多而令地方建立起特色,依家要你為大眾犧牲,社會係好應該給你更好的地方,而唔係吓吓講有牌、無牌,用硬條例去決定你的命運,我覺得這比錢更重要。」

那末,為何香港的產業重置一直都做不好?她解釋,最大問題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官僚架構,即使偶有好官願以破格構思成其事,但在執行上總會處處碰壁,例如擔心破格做法被挑戰,又要協調不同部門的同事,到頭來計劃可能只會回歸一貫做法,不斷「輪迴」。此外,香港從沒長遠社區規劃,亦是一大敗筆。「無社區規劃,只是不停在打散仗,邊度有事就去邊度打。最理想當然是規劃署有個社區規劃的部門,由佢牽頭與區議會、當區持份者、NGO等合作,建立一個民間平台,就不同發展議題做研究,再將建議交由不同部門跟進,咁樣就有效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89

【今日笑一笑】呢個朋友太熱情喵星人出招驅趕唔留情

1 : GS(14)@2017-05-06 11:38:33

貓兒個性獨來獨往,但如果遇上熱情癡纏的朋友,會產生甚麼火花呢?有網友家中便飼養了一隻超級熱情的鼬,纏着貓兒不放,又舔又抓又攬。貓兒被舔得不耐煩,禁不住向對方出招,又鎖又箍,還有連環踢,以為把鼬制服,不料那鼬不一會又再纏上來,貓兒也拿牠沒辦法。
YouTub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06/200127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