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粮吃“洋肉”拟150亿打造生猪产业链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224/20091224053628457.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在错失了食用油市场的主导权之后,中国企业正在加强对肉类产品市场的控制。

        继今年7月入股蒙牛后,昨日(12月23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粮集团)宣布以1.9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万威客100%股权。这家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在肉食产业链的发展计划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中粮集团表示,除巩固已经建立优势的广州、深圳市场外,其将推动万威客在全国市场的发展。后者已经开始实施的百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将为此提供原材料,当前在建、待建的有天津、武汉、江苏东台三个项目,总投资最高将达150亿元。

股权溢价收购

        资料显示,万威客原名亚太食品(广东)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肉制品企业,投资方为美国 SmithfieldFoodsInc.和比利时ARTAL集团,前者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生猪养殖及猪肉食品加工集团,中粮于去年9月收购其 4.95%股份,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比利时ARTAL集团是欧洲最大的跨国食品集团之一。

        “万威客的品牌影响力不错,肯定是溢价收购的。”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国金并没有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具体溢价是多少,但表示在有关规定的范围内。

        据悉,此次收购是间接股东与直接股东之间的股权交易。由于双方相互之间此前就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购因此进行得十分顺利。

        根据万威客CEO邵元本的介绍,双方在今年3、4月份碰面之后,就已经初步形成意向,中粮集团在5月份就开展了尽职调查,到现在完成收购也就半年多的时间。

        并购完成后,万威客将成为中粮全资下属公司,并纳入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管理。

万威客由南向北延伸

        “我们先前是外资公司的品牌,想在中国寻求更大的发展,之前的确是有点底气不足。”邵元本一语道破了万威客之前在发展上“纠结”的心理。

        资料显示,万威客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设有4家分公司,产品采用冷链运输,现有香肠、火腿、中式、速冻、肉饼及其他6大类产品,其中零售渠道营业收入占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92%。

        然而,万威客的“纠结”在于市场的“不均衡”。尽管万威客的产品通过零售及家用市场行销26个省级区域及香港、澳门地区。但其真正占据市场主导权的只是在广州和深圳市场,华北和华东地区则竞争优势不明显。

        数据显示,在广州及深圳,万威客分别占据了低温肉制品的47%和26%的市场份额,但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消费重地,分别只占据了7%和6%的市场份额。在北京的比例与竞争对手雨润及荷美尔相当,在上海则低于后两者。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示,万威客过去的股东尽管有一个“中国战略”,但在整合资源上对万威客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物流半径是有限的,万威客在家门口的市场份额就大点,但华北、华东也具有非常强的市场潜力。”

        邵元本透露,万威客在加入中粮后,将开始新一轮的市场推广,其产品布局将逐渐从一线城市扩展到全国。

中粮肉食上市是战略方向

        据了解,此次并购是中粮集团采取主动的,从中或可看出中粮集团的“图谋”。该公司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粮油食品企业,肉食产业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则具体负责该项业务。

        江国金介绍,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冷链配送、分销及肉类产品进出口于一体,目前已经形成畜业、 禽业全产业链。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中粮集团目前在天津、武汉、江苏东台着手打造三个百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除了每个项目年出栏生 猪100万头以外,也包括上述产业链中的众多内容。

        按一万头生猪养殖场需投资1500万元的常规投资计算,光在生猪养殖这一项上,300万头生猪养殖需投资近50亿元。由于是一个产业链的 完整打造,因此所需的投资还远远不止这些。据悉,三个项目现在已经投资达10亿元。江国金表示,每个项目一旦最终完成,其投资需要30亿~50亿,“总投 资极有可能达到150亿。”

        根据中粮集团的计划,在明年年底和后年年初,这300万头的规模将被确定。

        此外,中粮集团还在山东有两个禽业基地,将形成肉鸡年出栏1200万只、年屠宰1亿只、鸡肉年深加工5000吨等生产能力。

        “这个全产业链的核心是打造一个终端。”在于旭波看来,万威客的加入,让未来如此庞大的肉食生产能力终于找到了一个载体。中粮也寄望将万威客打造成肉食全产业链中的高端品牌。

        据悉,中粮肉食与万威客的人员将于本月末下月初开始研讨肉制品的发展战略,由此将加快肉食全产业链的建设步伐。于旭波表示,中粮肉食最终上市也是一个战略方向。

肉食产业链尚需完善

        据了解,除了并购的万威客外,中粮集团下属还有一个名为“家佳康”的肉食品牌。为何“家佳康”却没有获得中粮集团的进一步支持?

        江国金表示,这也与中粮集团肉制品战略有关。“家佳康”是一个全面的品牌,其产品覆盖范围包括肉制品、生鲜等,中粮肉食对“家佳康”的定 位是“大众化、中高端”。而万威客则是低温肉制品,更多的是西式肉制品,是“高端、相对小众的”,且中粮集团欲将其作为肉食产品中最高端的一个品牌。

        不过,这样的定位区分还不是十分明晰。于旭波也对记者坦承,中粮集团的肉制品战略还需进一步梳理,特别是品牌序列的梳理上还要做更多工作。

        江国金透露,元旦之前,“家佳康”的生鲜肉会在北京市场投放,但该原料是来自武汉,怕供应跟不上,所以并没有开展宣传。“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东西很好,但不够卖。”

        于旭波表示,在整个肉食产业链包括品牌的打造上,中粮还需要5~10年的努力。

        此外,最近两年,中粮集团图谋进军白酒产业的消息一直见诸于各大报端,今年上半年,中粮集团一度与陕西西凤闹出了“绯闻”。

        在此次发布会上,于旭波对此公开回应称,中粮集团有发展好品牌白酒的愿望,但此事还取决于合理的机会,“中粮集团争取在3~5年内能够找到这样的机会。”

三年后将冲击市场

        “中粮收购万威客符合行业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相协调的发展趋势。”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邓富江认为,目前国内肉食 品加工业呈现开放竞争的态势,肉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力水平偏低,急需进行大规模整合。数据显示,在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5%,大型企业不到 2%。

        据中国肉类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肉类市场将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7.3亿头,生猪资 源丰富,肉类总量将超过8700万吨,肉制品产量达到1400万吨,肉制品占肉类总量比重由8%增长到13%。邓富江表示,低温肉制品是中国肉制品发展的 主要方向,目前市场规模约在200亿元。

        中粮集团对该市场十分看好,于旭波表示,中粮集团未来的目标是生猪屠宰达3000万头。

        不过,中粮在该行业的高调介入,也会在未来给市场带来冲击。

        “中粮集团这些新建产能将在2012年后形成大规模产出。”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认为,类似于中粮集团这样的生猪养殖一 体化项目,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在投入,他预计在2012年,类似的产能将会“井喷”,形成3亿头左右的规模,占到国内市场的一半份额。

        郭会勇表示,由于现在的终端消费市场发展并没有那么大的增速,因此到2012年,肉制品市场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据了解,目前的冷鲜肉利润在10%左右,肉制品利润为20%,个别肉制品达到50%,“利润率的降低在2012年将凸显。”郭会勇说。

        不过,中粮集团本身是做粮食出身,被业内人士认为“具有天然的优势”。郭会勇认为,现在在食品行业也有“国进民退”的迹象,他猜测,在此背景下,中粮集团也能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至少不会缺钱。”

        尽管在肉制品行业,中粮集团目前还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郭会勇认为,只要自身管理不出问题,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中粮集团也有可能做到行业第一。

        大规模产业化养殖,对猪农的影响将会如何?

        郭会勇认为,会有一批散养户退出市场,但剩余的散养户和大部分专业养殖户可能会加入企业产业化的体系中来。

        江国金也表示,现在投入三个大规模的基地,主要是为了寻求合理的产业化模式,积累经验。未来中粮肉食更多将采取1万头、5万头的模式,与当地的养殖户形成合作,“我们主投资或者提供饲料等方面的合作都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9

我為什麼加倉生豬屠宰加工行業(一)?——對雨潤質疑的思考 (2)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2k3g.html

簡單梳理下邏輯:

 

1、產能擴張、產能利用率問題:

 

   首先,擴張從戰略層面是沒有問題的。屠宰行業、食品行業十二五規劃都清晰的表明國家準備加大屠宰加工行業的進入壁壘、淘汰落後產能,增加行業集中度。在常 住人口500萬城市以後只保留四家屠宰場,地級市保留兩家,縣保留一家。而目前呢?北京還有14家,上海16家,天津26家....全國2010年還有定 點屠宰企業21715家(平均屠宰量僅1萬頭多一些)。這意味著,未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就是行政上形成的壁壘。而與美國不同,中國的上游養殖業極度分 散,一旦這種壁壘形成,對已經佔據位置的企業將構成巨大的競爭優勢。(對生豬收購的定價權極強,而下游即便未形成品牌溢價,也能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 者)。雙匯在MBO前過於糾結於平穩過渡,因此發展勢頭明顯緩慢。產能和實際屠宰量增速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但目前合併後,預計2015年將會把屠宰量翻 一番,但仍低於雨潤的擴張。

 

   其次,產能利用率問題是很難比較的,對於產能的計算口徑有不同。另外,實際的屠宰場產能利用率並不高。雙匯可能也就 66%左右。由於2009年後雨潤的逆週期擴張比較激進,因此很多屠宰場顯然無法吸引到足夠的生豬供應源,產能利用率的不高並不能推導出,雨潤是為了土地 而進行的無效擴張。(當然,不可否認裡面含有相關的利益)

 

2、固定資產的虛增問題:

 

   有同學按照雙匯未合併前的數據來說明雨潤的固定資產擴張有虛增的情況。我覺得不妥。雙匯合併前上市公司2009年固定資產僅17.39億人民幣,而合併後 為43.58億。2009年合併後的雙匯以43.58億人民幣的固定資產支撐了1148萬頭的屠宰產能(不是產量)。而雨潤以41.12億人民幣支撐了 2550萬頭的屠宰產能。按照簡單計算,雙匯合併後一頭豬產能所需的固定資產為379.6元,而雨潤只要161元。這是否意味著雙匯的固定資產虛增呢?我 覺得這和固定資產的評估、產能的計算方法有關係,兩者可比性不強。2008年至2011年中期,雨潤產能擴張了2.27倍,而固定資產增加了3.77倍, 的確有些超速,但是否考慮了地區的差異?通脹的因素?但不可否認,從大額的資本開支—固定資產超過產能增速—不保守的折舊政策,演繹了虛增利潤的邏輯。這 種風險存在,但可能不如想像的那麼巨大。

 

3、上游屠宰環節毛利率問題:

  

   很多質疑,因為雙匯未合併前,上市公司2010年上游屠宰毛利率才不到5%,而雨潤是10.5%。但根據合併後的盈利預測報告,合併後雙匯2010年的上 游屠宰毛利率實際上達到14.29%的驚人水平。遠遠超過了雨潤、眾品和大眾食品等,更超過了區域性的得利斯、高金食品等。是否屆時我們又開始懷疑雙匯在 毛利率上造假??

 

4、收入造假問題:

 

   的確,農產品,特別是初級農產品加工(上游屠宰環節業務屬於初級農產品加工),毛利率在13%以內應該不需要繳納增值稅,而且也沒有所得稅。在缺乏稅務機 關的比對監管下,收入的造假是容易實現的。這應該是農業股常常出事的原因之一吧?例如遠的藍田股份造假案、近的超大現代、綠大地等造假案。這個問題比較無 解.....但我認為,凡是產品看不見摸不著的、毛利率奇高的非常值得懷疑。例如當年藍田股份超高毛利率的洪湖魚蝦、藕汁飲料等產品,在當地都難以見到。 超大現代超高毛利率的綠色有機蔬菜,也難找到產品在售。而雙匯、雨潤的產品基本上各大城市考察,應該至少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東東。

 

5、政府補貼和商譽問題:

 

   其實雙匯也有,合併後大概有1.9億多的政府補貼。因為前幾年擴張太慢,所以沒有拿到太多的政府補貼。因為沒有收購類似虧損的國企,因此也沒有雨潤的負商 譽問題。雨潤這種做法並無可詬病,但至少在利潤上做足了文章,以至於2010年估值極高時便於控股股東減持。這是當年高估值投資的後遺症,與目前低估值投 資的投資者關係不大,反正市場考慮時已將其剔除。

 

6、折舊問題:

 

   其實看看雨潤和雙匯(合併後)的折舊政策,大體上都是類似的,例如房屋建築物(物業)都是30年(20-30年),機器設備都是10-15年。由於雙匯上 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失真,因此很難簡單比較兩者的折舊率。但數據直白的看來,雨潤的會計政策不太保守。(也許是我們患了鎚子綜合症,看著釘子都想鎚下去?)

 

 

7、雨潤集團問題

 

   這是雨潤的最大風險,毫無疑問,雨潤高額的現金和大量的銀行貸款,說明賬上現金的真實度存疑,至少存在體系內挪動的風險。祝老闆野心太大,大的有些讓人發 毛。誰也不清楚這種資金鏈的風險有多大。但目前持有雨潤股權已經降至25.37%,再降的可能性很小。從前期暴跌增持來看,祝老闆的現金流並不寬裕。想來 想去,這麼想應該對了:至少這份資產的價值是很大的,即便大股東最終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雨潤也有極高的收購價值。例如中糧或者雙匯。關鍵是市場目前的估 值已經給予了這種風險的補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5

從豬肉價格大跳水,看中國生豬產業發展新路徑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56
 生豬產業15年祭,應當昇華為一次產業總結與反思。政府預期的平衡難來,價格波動的規律詭異,什麼時代是產業穩定的時代?然而,回眸15年走過的歷程,我們並不都是沮喪,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左衝右突你來我往的拚搏中鋪就。我們也似乎嗅到了在「中國夢」的慶功宴上「紅燒肉」飄灑而來的香氣。


  也許大家很痛苦,但我們是探路者。


  一、生豬產業發展新需求——合作化養殖


  最近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新聞點是經濟、政治及安全一起被關注。雖然會上沒有直接探討生豬產業,但生豬產業確實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上去探討了。作為「安天下」的產業,養豬業成為資本角逐的戰場,同時又面臨可持續發展的考驗。


  改革開放以前,生豬生產實行計劃經濟,生產與價格是固定的,而且作為「副業」,農戶不能自由發展。改革開放後,生豬生產成為轉化糧食和剩餘勞動力的致富產業。但由於養豬業與土地和勞動力關係緊密,生產上依舊穩定。近15年,跨入新世紀的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社會資本大量積累,養豬業完全不設防,三因素共同作用,使養豬業成為吸引社會資本的首選目標,也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亮點。各級財政出台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鼓勵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產業化經營。


  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資本進入農業的速度更快,養豬業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一是企業養豬發展迅猛,表現在工業企業大舉投資養豬;農業企業大力發展巨大規模全產業鏈;上市公司利用公募資金發展養豬。二是養殖環節的規模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據農業部統計,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養殖戶生豬出欄量佔總出欄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21.4%上升至2012年的67.9%。2007-2008年,生豬規模化水平年增長率達到7個百分點以上。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戶生豬出欄比重由2006年的15%增長到2012年的38.4%。


  問題出現了,兩正相加出現的卻是負效應——價格波動異常,養殖效益下滑。導致一方面中小養豬戶紛紛退出,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艱難。大中小一起上,必定出現供大於求局面。該誰退出?大企業儘管發展迅猛,但據農業部統計,2012年萬頭以上豬場出欄量佔全國出欄豬總量的比重僅為8.1%。市場上的數量和變量依舊是由中小養殖戶的自由進出形成。而[x2]從農業部對2008-2012年養豬淨利潤率分析來看,中等規模養豬為最高,其次為小規模,而散養戶和大規模養豬相對利潤率都較低。也就是說,中等規模養豬是當前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事實確實如此,在養豬行業,做大,並不等於做強。2013年雙匯在美國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的生豬業務表明,大企業覆蓋整個生豬產業鏈,直接影響企業壽命。發達國家概莫能外。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大康牧業」完成資產重組,而「高金食品」此前也決定出置生豬加工業務,轉投影視產業。A股2500家上市公司,涉足養豬產業的8家,2012年均出現利潤下滑,2013年有5家虧損。8家上市公司,截止到4月8日,平均市淨率只有3﹒1倍,而4年前還是4﹒3倍。


  我國生豬存欄量、出欄量和產肉量均居世界第一,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發展水平世界第一。怎樣做?很顯然,單靠大企業或小農戶都不行,必須走合作化道路。大企業不必放棄「全產業鏈」,但更應該倡導「全產業合作」;小農戶也不必放棄養豬,但要以合作社的形式形成「中等規模養豬」。在此基礎上,實現跨行業、跨體制的產業大聯盟。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發展養豬產業都沒有這樣的難度。既要發展大企業,又要兼顧小農戶,還要做出中規模。只有依靠創新體制機制,來啃下這塊硬骨頭。這是下一個生豬發展15年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而養殖業面對環境、土地、就業壓力,承載經濟、政治、安全壓力,只有深化改革,讓不同主體所具備的政策、市場優勢實現互補,才能「做強」中國養豬業。


  二、生豬產業改革新方向——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這是個老問題,但對於養豬業來說,是個新課題。以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是農村集體所有制企業,而今的養豬產業的龍頭企業幾乎包括全體制。國家、集體、個人,體制不同,路徑各異。而要在這些不同體制間建立穩定的利益平衡關係而不是鬆散的訂單制約關係,決不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我們探索了幾十年,實踐證明,中國的產業化既不可能像歐洲那樣形成農場主自己的合作社,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美國式的大企業內部的全產業鏈。中國養豬業必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公司加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道路


  中國國情是人多地少規模小,規模小就使得進進出出很隨意。這種隨意性,直接導致市場價格的波動。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形成穩定養豬模式。傳統的做法是企業直接與農戶簽定合同,更先進的做法則應該是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產業化經營關係,雙方互相監督與制約,這對緩解企業壓力,提高產業化經營效率,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和發展能力都極為必要。國家出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業部大力推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這都為產業化經營奠定了新基礎。但新生的合作社的發展水平低,對於多數企業來說,合作社更像是個擺設。然而,正是因為農戶的規模小,成本相對低,風險易分散,才成為當前中國養豬業的主力軍。現在要做的是盡快發展與改造這只隊伍,不僅要做出適度規模,更要實現持續穩定發展。核心是創新利益關係。龍頭企業僅靠收購訂單不是真產業化,即便收購價格「高於市場價」,但那時的市場價也許已然低於成本價了。


  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關係的基礎是什麼?不是勞動力,而是土地!農民可以離土,但土地依然是他的權益。養豬與種糧一樣,都是通過對土地的利用而成為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穩定,只有通過實現農戶的土地權益,才能奏效。而目前生豬產業之「亂」,就是沒有發揮土地的制約作用。大量的工業企業進進出出,看上去可笑,實際上可怕,因為「醉翁」太多,他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間也。目前的養豬業競爭,已由內部管理轉向土地資源佔有。


  要穩定生豬產業,必須建立全新的土地控制機制,讓生豬養殖企業通過土地的利用而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關係,又通過土地的利用與市場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今後的15年,養豬主體依然是企業與農戶,但兩者之間的關係要創新。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所有佔用農村土地養豬的企業,都應該因土地與農村集體建立起經營合作關係,都有責任因為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戶發展,乃至城鎮化建設。進入農業產業的企業,在從農業獲得利益的同時,要承擔起「四化同步」的責任。


  養豬產業化經營,不僅有橫向穩定的需求,還有縱向穩定的要求。「新希望」複製美國泰森模式,投資數億元建設了集種苗、飼料、獸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於一體的現代豬業經濟產業鏈,最終目的是「由新希望來分配各個環節的利潤。」這個探索十分可貴,但這是個大工程,只有提升到國家層面去建設才能夠對於穩定產業發展起到作用,也才能惠及「新希望」自身。生豬產業化經營政策不應該是局部性區域性的,應該是對全產業進行關照的宏觀政策乃至法規。養豬產業是生產資料聚集的產業,又是加工流通活躍的行業,所有政策法規,只有全覆蓋,才能奏效。


  三、生豬產業改革新重點——科學化管理


  許多發達國家的現代養豬業經歷了百年歷史,形成了科學化的管理模式。丹麥養豬業很先進,得益於完整的管理體系與控制力。上有丹麥國家豬生產委員會管法規,下有丹麥養豬和屠宰聯合會管生產。聯合會就是農場主合作社,所有的養豬農場、屠宰場及所屬企業都是該會會員。聯合會的經費主要來自生豬屠宰稅和會員費。我們目前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希望形成同樣的產業能力。但丹麥的農場主是土地的主人,而我們的農場主是土地的租賃人,也就是說,農場主與土地的關係是不穩定的。這種國情,使得我國養豬產業必須依靠政府管理。


  現代中國養豬業管理的難點在於跨體制。改革開放帶來的新問題,就要用深化改革來解決。改革的立足點要站在城鄉一體化的大框架下,要兼顧企業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要維護農民利益與消費者利益。因此,制度設計是關鍵。15年來,政府管理的重點主要是通過發佈監測信息,調控存欄出欄數量。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立了農產品市場與生產信息監測發佈機制,建立了生豬市場信息預警機制,雖然對當時的養豬業止損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沒有建立產業穩定的根本制度。因為養豬業已經適應了「兩高一低」模式,就是用高存欄量和高出欄率來補償低效益。這是所有體制下都可以操作的。


  養豬業科學管理或者說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有抓手,那就是土地。再看丹麥,他們正是利用土地來調控養豬的。法律上對農場的土地面積和農場主可擁有家畜的數量進行了限定,規定了農場土地面積與施肥量的比例。農場主要擴大規模,必須要有相關部門和機構對其環境效應評估後的許可。農場主進入產業除了土地限制,還要有「綠色證書」和從業經驗。養殖規範要求,飼料必須是本地產的大麥等原料,豬糞必須進行沼氣處理,等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將丹麥生豬出欄量被控制在一個穩定的數目上。通過制定並落實嚴格的生產規程和環保規定,丹麥養豬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軌道。


  養豬業的科學管理,說白了,就是限制。這並不是反對改革開放,恰恰相反,這正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學來的先進理念。糧食生產有土地的限制,生豬生產也不是三產,而是間接一產,它同樣受土地、環境、消費的限制,不對生產環節加以限制,就是對資源包括糧食極大的浪費。何況,現在我國生豬產業已經到了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的時期,不穩定住量,質的提升就沒有基礎。建立限制制度,是對全社會負責。


  對養豬業實行科學的產業化經營管理,需要整合一系列政策法規,建立管理體系。比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部門曾大力推行農民「綠色證書」制度。目前,又推出了一系列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但要形成穩定的專業農民隊伍,必先穩定產業,讓產業形成人才需求,讓企業加入人才培訓。這是發達國家的經驗,也是我們「四化同步」的起點。


  規模化浪潮將提高對科學化管理的需求。發達國家規模養殖比例在80%以上,很少出現價格暴漲暴跌現象,就是已經理順各方責權利,打通了管理通道,形成了產業自律。近30年來我國生豬生產由於各種措施而使產量的增長率保持穩定,價格增長率卻出現了數次大波動。特別是2007年到2009年間的價格大波動,正是資本大舉進入的時期,它證實了產業管理的薄弱。目前,這種變動並沒有完結,政府應當抓緊建立[x4]科學的管理體系,實行養豬准入制度,將產業納入法制管理軌道,全面推動我國生豬產業管理現代化。


  四、生豬產業改革新看點——市場化服務


  供大於求,行情迷亂,何處有可靠信息?多年來,政府為了緩解波動,穩定養殖,實施了對規模化養豬的補貼政策,對豬肉的臨時收儲措施,對屠宰環節的改革與管理,對養殖環節效益的預警監控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許是環節不准,也許是覆蓋面有限,市場看到的效果並不顯著。下一步改革看點何在?那就是要在兩個層面上創新市場化服務體制機制。一是產業鏈內部加強服務機制創新,二是在政府層面加強對服務體系的完善。兩者互動,最終實現有規律可循的市場化運轉機制。


  產業鏈內部先要把農戶養豬穩定下來。有了土地制約,合作社穩定發展就成了養豬產業化的關鍵。丹麥並沒有合作社法,但有兩條準則已保留上百年了:一是社員不能買賣自己在合作社的份額;二是合作社不論土地多少實行一人一票制。社員必須把產品全部賣給合作社,不能討價還價。同一個合作社的所有社員享受同樣價格,年終二次分紅。不同的合作社企業之間的價格和分紅不同,取決於運營績效。而中國特色的養豬產業化,要將這種以人為本的合作制度與以土地為本的企業准入制度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市場化機制。原則是,農業產業的各項經濟責任和風險不應該只由合作社社員承擔,社會資本可以加入產業化經營,但農民有優先權來擁有農業企業。由於我們的企業不是合作社企業,必須深化改革來完成結合。


  信息服務是產業服務的主要內容。儘管信息滿天飛,但大家還是靠「奔走相告」,說明各級農業諮詢服務體系的機制有待創新。要建立由生產者自建自營、政府依法扶持發展的諮詢服務體系。丹麥的農業諮詢服務體系多是由政府部門、合作社和私人機構三部分組成的。政府的工作並不是收集發佈信息,而是通過對諮詢人員提供工資以及運營經費給予支持,使這個體系的信息佔到丹麥農民80%的信息來源。而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從立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產業鏈上各環節的關係,形成可追溯的生產流通監管體系。


  這樣的政府扶持正是我們的企業所企盼的。比如飼料企業,主要原料是豆粕、玉米,為了規避價格風險,需要到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但期貨交易資金對於農業企業來說是筆不小開支。雙胞胎集團2013年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飼料價格風險,為下游用戶讓利1億多元,大大減少了養豬戶的損失。但企業只有10%的原料在期貨市場上進行了套保。試想,如果有交易資金的扶持,必將惠及更多養殖戶。


  除了豆粕、玉米期貨,圍繞生豬產業穩定發展,我國的商品期貨交易所10年前就開展了生豬期貨的開發設計工作,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首次提到「採取期貨交易等措施穩定發展生豬產業」。 期貨品種上市的條件是該品種具有價格波動巨大的特徵。套期保值是通過遠期合約的買賣,轉移價格風險。但時至今日,生豬期貨的上市依舊沒有時間表。一方面我們發展質量不高,標準化水平、產業主體素質各方面不到位,使我國上市生豬期貨的條件確實還不具備。另一方面市場又認為,這十幾年來如果有期貨等完善的市場機制的發揮,是否在產量增幅平穩的情況下,價格波幅就不會出現如此大的跳躍?如今,產業步入深化改革期,隨著產業化經營程度的提升,期貨交易必備的條件必定得到改善。此時上市生豬期貨,彼時就是市場利器。給市場多少信任,就會得到多大回報


  因此,政府要真的加大推動力度。要推動生豬期貨上市,以形成期貨現貨的價格聯動,起到期貨價格對現貨的指導作用;同時要建立養豬企業入市融資或費用補貼支持機制,支持龍頭企業參與套期保值。期貨、保險等現代化市場工具的運用,不僅推動養豬業現代化發展,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五、生豬產業改革新前景——社區化發展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是,城鎮融入大自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句「記得住鄉愁」,引發國人無數感嘆。山水能留住,鄉愁則是文化。中國有源遠流長的生豬文化,其消費本身就是人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美好的標誌,它必然上升為「文化」。中國人在屬象上、在文學作品裡、在民間手工藝創作中,都用豬來像征溫情安逸。吃著豬肉卻看不見豬跑,這就是鄉愁。現代化的養豬產業,要留住產業文化,這是產業發展的目標所在,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


  在發達國家,有許多專業化社區,其產業升級形成複式產業。如法國、加拿大的葡萄酒產區,丹麥、新西蘭的奶牛產區,荷蘭的鬱金香產區等等,產業與旅遊業乃至教育培訓業形成多層複式產業,社區也由此成為專業社區。一產帶動三產,產業帶動社區,社區形成文化。發達國家之所以農業發達,不僅產業實現了產業化經營,更實現了產區的社區化服務。產品不僅有品牌,還有地理標誌。如丹麥養豬,要求飼料必須使用本國自產糧食。文化的影響力使人有追求。我們總是感嘆農村留不住人才,而人才是要靠發展留下來的,你給他建設了發展環境,他會永遠忠誠於家鄉,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鄉。


  中國目前不缺乏先進的養殖技術,缺乏的是穩定完善的產業社區。城鎮化建設推進難,正是因為產業帶動性差。產業的不穩定,使城鎮化沒有支柱產業,形不成社區化服務,城鎮就只是一堆住宅。「招商引資」引來的多數企業與當地的關係就是政策利用關係,享受完優惠政策就走。它不是農民的產業,不是社區的產業。所以,企業在農村建得越多,農村勞動力剩餘得越多。因此,要把產業穩定提升到社區穩定的高度去安排。尤其是養殖企業,不僅需要土地,更需要環境,只有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加入使之成為社區的產業,才能獲得成長。那種大圍牆一豎,與當地百姓無關的企業,是對社區文化的損害。因為完善的社區對產業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約束,它特有的監督功能是企業成長的氧氣。


  社區化發展的核心是合作社的發展。各種形式的養豬龍頭企業不僅要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產業化經營關係,還要與當地社區建立社區共建關係。這樣的關係才能使養豬企業找到發展根基。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的陳生經營的「壹號土豬」幾年前走紅行業內外,他2007年進入養豬市場,2012年銷售額就接近6億元。他抓住了豬肉行業產業化薄弱這個軟肋,把傳統農貿市場的零售商納入麾下,又逐步把批發商收購進來。再發展下去,他自己也遇到瓶頸了,就是養豬的土地他拿不到了。所以說,目前我國生豬產業進入到「合作社時代」,再高明的「陳生」,如果不在公司「加」農戶上有作為,不在社區發展上做貢獻,都難以在農業產業上實現可持續生存。


  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農業社區,他們的模式其實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新西蘭政府因為奶農不同意,修建旅遊公路的規劃繞開了牧場,結果,奶牛旅遊更旺了;波蘭農民為了保持紅菜頭的風味與種植傳統,在供不應求的行情下依然不肯跨界種植和設施化種植,紅菜頭銷售價格卻依然穩定。這種產業精神,這種社區文化,無不令人敬仰。


  我們的產業,有悠久的歷史與文明;我們的責任,在追求發展中傳承文明。


本文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81

生豬價格反轉?第三季度配置養殖標的機會來臨? stones

http://xueqiu.com/3728326216/29516786
近日,結合本人的調研信息,試圖瞭解5月初生豬價格暴漲的背後邏輯,居然發現豬週期可能已經基本具備反轉條件,信息共享如下:

一、國家發佈的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等數據是第三季度的生豬價格走勢反轉判斷的基礎


按照5月19日,農業部官網公佈的數據,4月底生豬存欄同比下降3.7%,已經連續15個月延續同比下降態勢。其中,能繁母豬存欄3月份同比下降5.2%,4月份同比下降6.8%,已經連續兩個月低於《生豬調控預案》中下降5%的預警值。
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數據和2010年豬週期反轉相比,均出現數據爆發臨界點:1、2010年是上一次豬週期的起始年,2010年5-6月生豬存欄見底達到4.35億頭,今年4月生豬存欄規模為42852萬頭;2、2010年能繁母豬存欄8月見底到4580萬頭,今年4月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686萬頭。

具體見下圖查看原图
二、美國PEDV的豬瘟病毒再次流行


始於去年的美國PEDV的豬瘟病毒5月底再次流行,據報導,美國已有10%的生豬死亡,其中仔豬數量高達700萬頭,5月底俄羅斯已經宣佈停止從美國進口活豬,中國和日本也因為疫情而限制美國活豬進口數量,2013年中國是美國最大活豬進口國,最新數據表明美國生豬價格已經和國內倒掛2元/斤,加上海關暫停生豬進口,預計下半年進口豬肉對國內構不成衝擊。


三、飼料價格高居不下,養殖成本節節攀升。
具體詳見玉米期貨和豆粕期貨走勢
查看原图
四、大豬存欄不足

5月100公斤以上的大豬存欄佔豬結構比例不到11%(正常值在13-14%),80-100公斤佔比才10%,說明第三季度可出欄的生豬已經低於正常值的4%以上。(數據來源:生豬預警中心)

綜上,存欄生豬(尤其是中大豬)和能繁母豬不足,加上高企的飼料成本,在外來豬肉衝擊減少的外部條件下,個人判斷第三季度將會再次看到豬價上漲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60

發改委:國慶節前生豬價格將高位運行 明年春節後或進入新一輪調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865.html

今年春節後,生豬價格不降反升,持續高位運行。這是生豬養殖行業經歷前幾年周期性調整的結果,帶有恢複性和補償性。由於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仍然較低,預計今年中秋、國慶節前生豬價格將高位運行。按照生豬養殖周期和市場供求規律,預計9月份以後供求關系趨於寬松,明年春節後可能進入新一輪調整階段。

__.thumb_head

今年春節後,生豬價格不降反升,持續高位運行。這是生豬養殖行業經歷前幾年周期性調整的結果,帶有恢複性和補償性。

多種因素導致生豬價格高位運行

在上輪“豬周期”中,生豬價格下跌期較長,養豬業長期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導致去年3月生豬價格進入上漲通道後,部分養殖場戶補欄積極性仍然不高,補欄進程較慢,加之部分地方實施生豬禁養或限養,生豬產能持續處於低位。據農業部監測,截至今年2月,生豬與能繁母豬存欄分別連續37個月和30個月同比下降。這是當前生豬價格處於高位的主要原因。

去年夏季天氣炎熱導致9月份後能繁母豬配種分娩率出現連續4個月下降,去年冬天全國大部低溫寒潮導致仔豬成活率下降,也影響了近期生豬市場供應,使今年春節後價格不降反升。

3月份,全國平均生豬出場價格為19.02元/公斤,同比上漲55.3%。這與去年3月恰逢上輪“豬周期”低谷、生豬價格較低也有很大關系。

豬肉價格漲幅明顯低於生豬價格漲幅

近期,豬肉價格隨生豬價格上漲而有所上漲,但漲幅遠低於生豬價格。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監測,3月份36個大中城市超市集貿市場豬肉(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為33.9元/公斤,同比上漲20.2%,比生豬價格同比漲幅低35.1個百分點;環比下跌1.1%,比生豬價格環比漲幅(3.6%)低4.7個百分點。4月6日全國平均生豬出場價格為19.9元/公斤,同比上漲55.4%,比春節前(2月3日)上漲8.7%;豬肉(精瘦肉)價格為34.7元/公斤,同比上漲23.2%,比春節前上漲4.3%,分別比生豬價格同期漲幅低32.2個百分點和4.4個百分點。

玉米價格下跌助推豬糧比價上升

隨著生豬價格上漲,豬糧比價也持續攀升,已接近歷史高點。除生豬價格上漲之外,玉米價格持續下跌是重要因素。2011年四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平均玉米批發價格持續穩定在2.4元/公斤左右。去年7月至今,玉米價格持續下跌,目前已不足2元/公斤,累計跌幅約20%。若剔除玉米價格下跌因素(即假設玉米價格維持在去年7月水平),當前豬糧比價仍低於8.5∶1,處於正常波動的綠色區域。

今後一段時間生豬價格可能高位趨穩,但上漲空間有限

由於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仍然較低,預計今年中秋、國慶節前生豬價格將高位運行。同時,受夏季消費需求處於淡季、飼料等養殖成本下降、替代消費品價格下跌或保持平穩等因素影響,生豬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近期養殖場戶補欄積極性較高,據農業部最新監測數據,3月份生豬存欄量環比增加0.9%,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止跌持平,預示著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下降過程基本結束,後期生豬供需格局可能發生改變。按照生豬養殖周期和市場供求規律,預計9月份以後供求關系趨於寬松,明年春節後可能進入新一輪調整階段。因此,養殖場戶要進一步提高風險意識,理性判斷生豬價格未來走勢,合理安排補欄,並順時安排出欄。

各地要切實做好生豬保供穩價工作

針對當前生豬價格情況及未來價格走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及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采取措施,督促各地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做好生豬產銷銜接,加強疫病防控,強化價格和市場監管,因地制宜開展生豬價格保險,大力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合理規劃養殖區,保障生豬養殖用地,促進養豬業穩定健康發展。同時,執行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及時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下一步,國家將繼續密切關註生豬價格走勢,加強引導調控,確保生豬市場供應充足和價格總體平穩,滿足居民正常消費需求。

  • 國家發改委
  • 陳星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58

借力互聯網 生豬產業開始站上風口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豬”真的站在了風口上。

9號,在首屆中國農牧行業互聯網大會上發布的《中國豬產業“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2016)》(下稱《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整個生豬產業市場規模超過2.74萬億,但是存在生產效率低、消息不對稱、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這為互聯網+生豬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將倒逼傳統的生豬產業鏈,在推動規模化養殖的同時,促使生豬養殖、流通、屠宰等各環節實現標準化、規範化,拉長豬周期減緩波動,並且推動生豬產業金融服務體系完善。

十年四輪豬周期

多年來,我國的生豬和豬肉價格呈現出明顯的波峰與波谷交替的周期性特征,簡稱“豬周期”。通常情況下,一個完整的豬周期會經歷3-4年的時間。同時,在每個周期過程中,還有生豬疫情、政策調控、季節性消費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每個周期特征各具特色。

《報告》顯示,最近十年內,我國豬價經歷了四輪周期。

第一輪是2003年4月到2006年5月,歷時38個月,本輪周期豬價主要受“非典”疫情和農業優惠政策的影響。

第二輪從2006年6月持續到2010年6月,歷時48個月,本輪豬周期豬藍耳、高熱病、豬瘟等疫情頻發,因此當期的育肥豬大幅減少,導致市場生豬供不應求,從而帶來生豬價格的提升。

第三輪從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歷時58個月,豬價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較大,在時間上長於以往豬周期。

第四輪從2015年3月開始至今,目前處於本輪生豬價格的上行階段,由於散戶養殖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而抗風險能力仍然很低,因而大量散戶退出了市場。而規模化的養殖場擴充產能又受廠房、場地、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因此不可能迅速大規模增加產量。與此同時,2015年《新環保法》的實施,大量禁養、限養,導致大量豬場被強制拆除,因此導致即使豬價上漲生豬存欄仍然下降的局面,因而本輪豬周期明顯長於以往。

“互聯網+”變革豬產業

豬肉是我國居民的主要肉類蛋白來源。其中,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的肉類有6成左右來自豬肉,而農村則為7成左右。生豬產業鏈包括養殖環節,上遊育種、飼料加工、獸藥疫苗環節,下遊屠宰加工消費環節。

《報告》提到,以2014年國家統計局數據估算,整個生豬產業市場規模超過2.74萬億。其中占大頭的是養殖環節和下遊屠宰環節,前者對應銷售額1.07萬億,後者對應銷售額1.19萬億。這兩個環節占產業鏈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

隨著“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生豬產業結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終端技術等新型信息技術,將信息資源、數據資源作為主要生產要素參與到生豬產業各個生產經營過程中,《報告》稱,互聯網的應用將給生豬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變傳統的產品思維為信息和數據思維。

目前,豬產業“互聯網+”整體上正處於起步期和摸索期。市場上出現的很多利用互聯網+生豬產業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比如,在行業資訊方面,主要是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為客戶提供行業資訊,了解各地的價格變化,從而做出生產決策;在豬場管理方面,通過管理軟件為管理者制定生產決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損耗,提升每頭豬的盈利水平;在電子商務方面,打破農資購買及生豬銷售環節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產業金融方面,將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技術與生豬產業供應鏈結合,為產業鏈內相關主體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加快生豬產業的資金周轉效率。

《報告》提到,不論是傳統農業企業借助“互聯網+”的東風,還是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農業,都正在根據本公司的資源和特點開展豬產業互聯網相關的部署和實踐。不過,目前進行“互聯網+”生豬產業的主力軍是傳統的生產資料生產企業和養殖企業。原因在於傳統農牧企業有深耕行業,積累大量產業經驗和客戶資源等優勢,而新進入的互聯網公司在業務推廣、營銷、業務運作的成本上比較高。

大勢所趨的豬產業“互聯網+”

豬產業“互聯網+”不但為行業帶來變革,還帶來了良性的社會價值。

《報告》提到,豬產業“互聯網+”將建立生豬產業的大數據,隨著豬場采購、生豬養殖、出欄、價格等數據的積累沈澱,並結合GDP、人口、消費水平等外部數據進行分析,將有效地幫助各個環節的生產經營主體,如生產資料生產企業、養殖戶、屠宰場等制定生產和銷售決策,提升整個行業的生產效率,同時建立完善的生豬溯源體系,保障豬肉的食品安全。此外,生豬產業大數據的日益完善,能夠建立生豬疫情和價格預警機制,分別用於指導生豬養殖和各個主體進行生豬交易,以及政府的決策制定。

目前,在生豬產業“互聯網+”的推廣和落地過程中,也遭遇了初期推廣難度大、智能設備普及率低、生豬標準化程度低、產業金融創新難度大等系列難題。但是“互聯網+”豬產業乃大勢所趨,生豬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政策、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推動其逐步完善。

由於散戶和中小規模的養殖場是我國生豬養殖主體,但是在豬周期的影響下,以及日益嚴苛的環保法律要求下,散戶養殖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而被逐步淘汰,促使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預計到2020年,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的規模化豬場將提供52%的生豬。

值得關註的是,“互聯網+”的介入將拉長豬周期、減緩波動。

原因在於,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的加快和生豬大數據的不斷完善,使得豬場存欄量的大規模補欄和減欄將更加科學和有據可依。另外,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可以為生豬疫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和預測預警,大幅降低疫情引發的生豬數量的非正常減少和消費者因恐慌而減少豬肉購買的現象。這就有效地平抑了生豬供給和需求的波動頻率和幅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09

大商所:將加大生豬期貨等新品種研發力度

9月13日,“第九屆中國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隆重召開。在大會開幕式上,大連商品交易所理事長李正強表示,大商所將加大生豬期貨等新品種、期權等新工具的研發創新力度,深入推進集團交割等業務管理創新,持續提升市場運行質量和效率。

以下為全文:

第九屆中國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召開

9月13日,“第九屆中國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隆重召開。在大會開幕式上,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李正強致辭時表示,自2007年大商所在大連成功舉辦第一屆玉米產業大會至今,會議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企業參會比例不斷提高,期現貨融合不斷深化,玉米產業大會已經成為玉米上下遊企業、期貨公司、投資機構、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等深入交流、深度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

李正強說,多年來,大商所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在期貨品種創新、發揮市場功能、防範化解風險、探索服務產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有益探索。一是初步建立綜合性期貨品種體系,不斷完善合約規則制度,持續拓展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截至目前,大商所已上市玉米、玉米澱粉、大豆、豆粕、聚乙烯、鐵礦石等16個期貨品種,涉及農林牧、化工、能源礦產等多個大宗商品領域,初步形成多個產業鏈品種體系。在品種研發、上市和維護過程中,大商所堅持面向市場、服務市場,積極適應產業發展變化,不斷優化品種合約規則,持續完善業務管理制度,努力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二是初步建立較為均衡的市場結構體系,不斷提高市場運行質量,市場功能逐步顯現。今年1-8月,參與大商所交易的客戶數不斷增加,多個主要品種單位客戶交易、持倉占比在40%左右,客戶結構不斷改善;年度日均持倉量共計近600萬手、占國內期貨市場的45%以上,其中豆粕、玉米、鐵礦石等7個品種的日均持倉超過30萬手,顯示出比較深的市場厚度;交易持倉比為1.15、低於國內期貨市場總體水平,市場流動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國內油脂油料行業中,70%的豆粕和棕櫚油、40%的豆油等現貨貿易采用大商所價格進行基差定價;棕櫚油、鐵礦石等期貨價格在國際市場擁有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市場功能發揮比較充分。2015年大商所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中位居第8位,繼續保持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煤炭、鐵礦石期貨市場和第二大農產品期貨市場地位。三是初步建立比較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風險化解能力不斷增強,實現連續多年安全平穩運行。目前大商所已形成一整套有關交易、清算、交割、監察、技術、樓宇設施等風險防控體系,實現了對風險的實時監測、預研預判、持續跟蹤和及時處置。經受住了2016年上半年黑色系列商品交易過熱的考驗。四是初步建立多元化市場服務體系,不斷探索產業服務新模式,持續加強和改善行業服務。近年大商所持續大幅降低期貨交易成本,對產業企業套期保值實行手續費減免,今年1-8月,大商所通過減收等措施反哺市場12.8億元。大商所倡導和推動“銀期合作”、“保期合作”,支持產業企業、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利用期貨平臺和工具深化合作,探索推出場外期權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模式,其中“保險+期貨”被寫入了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為了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今年大商所進一步加大了“保險+期貨”試點工作力度。

他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實體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大幅提高,這也為商品期貨市場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2016年國家正式將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新機制後,玉米和玉米澱粉期貨交投活躍、交易規模達到歷史新高;目前參與玉米和玉米澱粉期貨交易的生產、貿易、加工、飼料養殖等大型企業超過50家,參與玉米交易的飼料企業生產規模占到全國的15%以上,參與玉米澱粉交易的澱粉企業生產規模占到全國的70%左右;一些玉米企業已開始使用期貨點價方式開展現貨貿易活動,玉米期貨市場功能逐步強化。

李正強指出,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對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所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歷史要求。2015年以來,大商所提出以上市豆粕期權、鐵礦石期貨國際化、場外市場建設等重點工作為抓手,加快向多元、開放的綜合性衍生品交易所轉型。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在市場和社會各方支持下,目前上述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下一步,在加快實施轉型過程中,大商所將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根本宗旨,持續建設公開透明的價格體系,支持產業企業更好地利用期貨市場,加快建設國際化的大宗商品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中心;始終堅持市場“三公”原則,堅決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堅決防範過度投機等市場風險,嚴肅查處違規交易行為;始終堅持市場創新與市場優化“兩手抓”方針,加大生豬等新品種、期權等新工具的研發創新力度,深入推進集團交割等業務管理創新,持續提升市場運行質量和效率;始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以交易所安全、平穩、高效運行取信於市場各方,努力實現交易所與市場各方的和諧發展。

他強調,當前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發展既面臨重要機遇,同時也存在不少挑戰。大商所願意繼續深化與各方合作,通過利用期貨價格信號,更好地服務政府決策部門,加強經濟預研預判,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支持產業企業充分利用期貨工具,加強風險管理,改善生產經營,堅決防止過度投機。推動會員單位合規誠信經營,創新完善產業服務模式,做好風險管理服務。

在當日大會中,大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洪登金、全國畜牧總站黨委書記、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新天出席並致辭,來自相關行業協會、現貨企業、投資機構等多方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在國家臨儲制度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大會聚焦臨儲政策市場化改革中的發展機遇。會議演講包括“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對玉米及相關市場的影響”、“國際玉米供需格局及價格運行情況分析”、“中國玉米澱粉行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場外期權創新助力玉米現貨企業持續發展”等9個主題。同時,會議安排了“發展場外衍生工具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國玉米市場價格走勢及發展展望”兩個專題論壇,針對當前行業熱點進行解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30

唐人神4.1億元投資生豬綠色養殖項目 預計可實現年銷售5.6億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23/1064134.html

每經記者 吳澤鵬

12月9日晚間,唐人神(002567,SZ)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花垣縣人民政府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擬投資4.1億元,流轉土地約400余畝,建設綠色養殖項目。

據了解,唐人神此次投資建設主要為常年存欄基礎母豬10000頭的良種商品豬苗場和150個規模為年出欄2500頭育肥豬的養殖合作社。

除唐人神外,據了解,包括天邦股份、大北農在內的上市公司日前均發布公告稱將投資億元以上建設生豬養殖項目。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生態種植養殖綠色發展的嚴格要求,部分地區出現大量農戶退養和豬場關停情況出現,大型養殖企業紛紛選擇綠色養殖跑馬圈地。

唐人神方面則表示,此次投資有利於完善生豬養殖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生豬產業的發展。

預計項目實現年銷售5.6億元

據唐人神在日前發布的公告中透露,12月18日,唐人神與花垣縣人民政府簽署了《生豬綠色養殖項目投資框架協議書》,唐人神擬投資總額4.1億元,用於常年存欄基礎母豬10000頭良種商品豬苗場的建設以及150個規模為年出欄2500頭育肥豬的養殖合作社的建設。

具體方面,根據唐人神與花桓縣簽訂的框架協議書,養殖合作社的建設規模為每個合作社常年存欄1250頭、年出欄2500頭,每個合作社總投資額為2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50萬元、流動資金投資100萬元。

據介紹,每個養殖合作社將吸納當地16戶貧困戶入社,10年內唐人神確保每戶貧困戶年保底收入2500元,合作社所在貧困村保底收入2萬元;十年後唐人神將合作社所有資產移交合作社,按“公司十養殖場”模式運行,流動資金仍由唐人神負責。

據唐人神透露,前述項目建設需流轉土地約400余畝(養殖合作社用地由社員提供),其中,良種豬商品豬苗場項目位於花垣縣花垣鎮道二片區排樓村(農業產園內),養殖合作社地址則根據項目進展情況確定。

花垣縣人民政府方面,則為項目提供包括用電、優惠政策、優化養殖環境等投資環境,還承諾不再引進類似項目。

資料顯示,花垣縣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湘楚西南門戶”之稱。

當地媒體報道,2014年以來,花垣縣畜牧水產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截至今年年初,畜牧生產平穩發展,其中,全年出欄商品豬200頭以上養殖場52個。

據預測,項目達產後,能實現年銷售收入5.6億元,通過唐人神集團“1+25”模式引導農民集約化飼養,可幫助2400戶約9600人以上脫貧致富,從而實現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精準扶貧、助農增收、富民強縣和示範養殖的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生豬過去的綠色發展註重不夠,特別是養豬的廢棄物利用和自用問題沒有解決,現在通過規模化,通過政府的市場準入和環境治理綠色發展得到進一步強化。

上市公司紛紛投資現代化養殖

說起生豬養殖,今年被提得最多的當屬“豬周期”及“超級豬”等詞。

根據布瑞克農業數據,回顧近10年豬價周期,2006年中至2008年及2010年中至2011年的豬周期,除了行業持續虧損導致存欄下降外,行情底部全國大範圍疫情導致市場進一步恐慌,最終完成整個下跌周期,隨後普遍出現一年半到2年的大周期上漲。

但始於去年年底的豬周期,與以往卻不太一樣。

央視財經報道稱,今年以來,豬肉價格一路走高,按照以往的豬周期規律,生豬存欄量應該會出現明顯增長。但近期,據央視財經記者調查采訪發現,近一年多時間里,盡管豬價在漲,但生豬的存欄量卻大幅降低。

卓創資訊數據也顯示,從2014年至今,雖然國內生豬價格一直在穩步上行,但存欄量卻在逐漸下降,由2014年1月的4.4億頭,下降到了2016年10月的3.8億頭,降幅達到13%。

究其背後原因,環保政策的不斷出臺,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同時也加快了市場淘汰行為。11月中旬,國務院還再次發布《“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

事實上,近年來,國內養殖行業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對比被大量關停、淘汰落後產能的個體、小型養殖場,大型養殖企業則紛紛選擇通過綠色養殖等現代化養殖方式跑馬圈地。

12月19日,大北農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養豬大創業的發展規劃,四川養豬項目7個、陜西養豬項目1個、成立子公司1個、增資子公司8個。共計投資82338萬元,約8.23億元。

12月20日,天邦股份發布公告稱,將通過旗下子公司投資20億元,實施現代化生豬養殖暨精準扶貧項目。

布瑞克農業數據分析指出,2017年,對不符合要求的養殖場整體拆遷將會更加嚴格,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能恢複,對於新建豬場的審核也會更加嚴格,但較長的盈利周期刺激了大企業跑馬圈地,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也紛紛進入養殖業,一定程度了淘汰了落後產能,有利於整體行業良性發展。

以唐人神為例,該公司也表示,此次投資建設4.1億元的綠色養殖項目,有利於完善生豬養殖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生豬產業的發展,把公司做大做強,對實現公司的發展戰略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13

價差導致北豬南運,非洲豬瘟疫情沖擊東北生豬調運

短短半個月時間,我國發生兩起非洲豬瘟疫情,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多大的沖擊?

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8月16日發布,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某食品公司屠宰場發生一起生豬非洲豬瘟疫情。早前,8月3日,該部辦公室發布,8月1日,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某養殖戶的生豬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隨後被確診為非洲豬瘟疫情。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次非洲豬瘟可能導致東北地區生豬外運量進一步減少,東北地區生豬供應過剩明顯,本地區豬價存在走弱可能。受疫情影響,16日,多家生豬養殖企業股票價格大跌,同時也可能會對豬肉消費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總體來看非洲豬瘟仍處於可控範圍,兩次疫情出現源地均為東北地區。

第二例非洲豬瘟疫情

根據前述農業農村部公告,8月14日,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某食品公司屠宰場的一車生豬發生不明原因死亡,共260頭,發病30頭,死亡30頭,產地檢疫證明顯示生豬來自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鶴立鎮交易市場。8月16日淩晨,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確診,該起疫情為非洲豬瘟疫情。

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立即派出督導組分赴河南、黑龍江。河南已按照要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采取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處置措施,禁止所有生豬及易感動物和產品運入或流出封鎖區。黑龍江省已開展排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目前,該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8月1號沈陽發生疫情後,農業農村部根據《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啟動Ⅱ級應急響應,並提醒生豬養殖者,要嚴禁從疫區調運生豬。當地也按照要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禁止所有生豬及易感動物和產品運入或流出封鎖區,沈陽市已暫停全市範圍的生豬向外調運。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個行業將之視為頭等大事,農業農村部也派出兩撥督導組進行檢查。這是目前為止的第二例,若在黑龍江地區發生第三例,那麽完全符合《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中“特別重大(Ⅰ級)疫情”的標準:“在15日內,2個以上(含)省級行政區發生疫情並流行。”也就意味著,很可能會提高應急響應級別,從重大(II級)疫情調高為特別重大(Ⅰ級)疫情,那麽,全國生豬市場就要禁止大範圍調運流通,全國畜牧系統的人員也將會行動起來,進行拉網式檢查,對所有豬場進行大排查。

差價催生的東北生豬調運

8月17日早間,雙匯發展發布公告稱,接到《疫區封鎖令》,將雙匯發展下屬公司鄭州雙匯屠宰廠劃定為疫點並實施封鎖,封鎖時間為6周。

馮永輝稱,第二起疫情的爆發,整個行業都將之視為頭等大事。河南是全國養豬大省,而且地處中原,交通發達,周邊省份都是養豬密集區,這起疫情對整個行業都拉響了警報。

河南本就是養豬大省,為何要千里迢迢從黑龍江長途販運生豬呢?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關內外生豬價格存在價差,也就是利益驅使,是北豬南運的重要動力。近幾年來,大型養殖集團在東北地區快速擴張產能,這是考慮到東北地區玉米價格有優勢,導致生豬養殖成本較其他地區偏低,再加上環境承載能力強。由此使得東北地區生豬富足,需要外運。

林國發認為,正常情況下,東北地區的價差,滿足生豬外運到京津冀地區。不過,山東、河南等地區,路途較為遙遠,如果正常價差的話,不足以將東北地區的生豬運送到河南、山東。

不過,遭遇非洲豬瘟這一黑天鵝事件,又一次拉大了價差。

林國發稱,這次沈陽地區出現非洲豬瘟後,東北地區生豬外運減少,本地區大量適宜出欄的生豬市場無法銷售,其他地區豬價仍處於上漲時,東北地區價格大體持穩,局部地區還出現了小幅下跌。數據顯示,8月10日左右,河南中部地區豬價達到了14.2元/公斤,而黑龍江佳木斯生豬出欄均價僅為12.7元/公斤,兩者價差達到了1.5元/公斤。生豬運送免高速費,該價格已經遠高於運輸成本(含長途運輸正常死亡損耗及失重成本)。而且,實際價差還會更大一些。

他說,企業在生產過程希望降低成本,合理的價差有利於生豬調運,減少區域間豬價的差值。考慮到近期啟動II級疫情響應,這批生豬在調運過程中,當地畜牧主管部門和企業是否對調運的生豬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然後才發放的外運檢驗證書,這有待進一步的調查。

北豬南運帶來的疫情南下

由於東北地區飼料原料供應充裕,成本低,加上本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好,成為我國最適宜生豬產業發展地區。

近年來,漸趨嚴格的環保政策成為了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2015-2016年,國家相關部委先後發布了《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通知》、《關於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等文件,對生豬產能重新進行調整,規劃綜合考慮了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消費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將全國養殖區域分為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適度發展區。

2017年8月,農業部發布的《關於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實現肉類占全國總產量的15%以上的生產目標。這意味著,全國年出欄7億頭生豬的話,至少出欄1.05億頭生豬的東北三省將會成為我國生豬出欄的重地。

於是,中國逐漸形成南豬北養的養殖格局。但東北地區相應的配套較少,大量的活豬需要通過外調消費,本地區的生豬深加工能力較弱。

林國發稱,非洲豬瘟感染野豬的概率要遠大於家豬,東北地區有一定數量野豬,野豬的行徑具有不確定性,容易導致了非洲豬瘟的擴散,東北地區發展生豬產業鏈更應該做好相應的隔離。同時除了發展生豬養殖產業外也應積極發展下遊深加工,減少活豬的外調量。

由於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全國生豬養殖量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再加上,養殖密度大、養殖單元多,生豬長距離調運頻繁,一旦非洲豬瘟病毒在我國豬群中定植,不但會造成比其他國家更大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會更加難以根除。為此,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一定要充分認識根除非洲豬瘟的重大意義,按照統一部署,采取堅決果斷措施,切實發揮我國體制機制的優越性,打一場根除非洲豬瘟的“人民戰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31

非洲豬瘟疫情或致生豬價格回落,預計養殖端影響較大

從8月1日發現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之後,近期國家農業部又公布了2例非洲豬瘟疫情,而國內豬肉概念的上市公司,包括溫氏股份、天邦股份等紛紛發出公告,撇清非洲豬瘟的影響。

在業內看來,目前局勢對養殖端影響較大,對後市的影響還要看疫情的爆發程度,另一方面,多位受采訪行業人士也提醒消費者,不用盲目恐慌。

根據國家農村農業部公布的信息顯示,8月3日確認遼寧沈陽市沈北新區某養殖場發病為非洲豬瘟之後;8月14日,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某食品公司屠宰場接收一批來自黑龍江佳木斯湯原縣鶴立鎮的生豬共260頭,發病30頭,死亡30頭。8月15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某養殖場的生豬出現不明原因死亡,發病615頭,死亡88頭。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確診,這兩例情均為非洲豬瘟疫情。

農業部這一系列消息也引發了市場的關註,今日開盤之後,主要的豬肉概念股股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截至收盤,豬肉養殖龍頭企業溫氏股份(300498.SZ)股價下滑了5.39%,收於20元;牧原股份(002714.SZ)下跌5.35%,羅牛山(000735.SZ)下跌4.73%。

記者了解到,這一輪非洲豬瘟疫情的公布讓豬肉概念上市公司很緊張。

由於第三例疫情發生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在江蘇省有養殖布局的天邦股份(002124.SZ)20日中午急發公告,稱公司的養豬業務聚集在鹽城和淮安區域,距離連雲港市較遠,未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並公布了包括暫停跨省區進行仔豬調運一系列管控措施。

天邦股份證券事務代表夏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還很難判斷非洲豬瘟對後市的影響,如果非洲豬瘟爆發程度僅僅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對於後市的影響並不大,目前公司正在密切關註事態的變化。

而其他企業如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等也都在近兩天先後發布公告,公布防控預案,並撇清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

新希望六和(000876.SZ)證券事務代表白旭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非洲豬瘟對肉制品銷售沒有直接影響,該病毒與食品安全無關,並在一定溫度以上就失去活性,常規的烹飪方式,只要是做熟了的豬肉,都不會有這方面問題。所以請消費者不要恐慌,大可不必不敢吃豬肉,更不要以訛傳訛。

但記者了解到,非洲豬瘟爆發對於生豬養殖端影響較大。

新希望六和方面回複稱,因為該病毒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如果某一片區域發現染病,那可能周邊一定範圍內的豬群都需要集中銷毀,而且必須是徹底焚燒,而不只是掩埋。對於任何發病的養殖場個體,都是嚴重的打擊。但對於全行業的影響,目前還難以準確評估,因為目前爆發的幾起案例,遼寧、河南、江蘇,區域上都很分散,也沒有找出明顯的傳播路徑,所以也沒法對後續的擴散範圍做出準確預估。包括新希望六和在內的全行業已經都全面行動,高度戒備。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疫情的發展對於後市肯定會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面發生疫情的地方,生豬暫停調出,從而導致市場積壓;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恐慌而減少豬肉消費,生豬價格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回落。

在馮永輝看來,非洲豬瘟對於未來的影響還要看疫情的發展情況,從目前天氣情況來看,北方多雨,天氣悶熱,並不利於疫情的防控。同時,還要看國家對於非洲豬瘟疫情的處置會不會升級,如果啟動國家特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Ⅰ級,可能會對市場帶來更大的影響。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