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單打獨鬥 貿易商與養殖戶合力淘金 不只外銷 鰻魚大王開餐廳拚內銷

 
2014-10-06  TWM

 

曾享有「鰻魚王國」美名的台灣,因養殖量萎縮而盛名不再,但吳明韋、阮旭揚兩位中生代,結合養殖與貿易的實力,再度撐起台灣鰻魚業的半邊天,一年活鰻出口量高達三千噸;現在,他們更開鰻魚料亭,希望讓台灣人愛上鰻魚的美味!

撰文‧鄧 寧

一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讓台灣鰻魚外銷大王吳明韋驚覺,「只靠外銷日本是不行的!」由於IUCN在今年六月正式將鰻魚指定為瀕危物種,未來國際貿易恐怕將有所限制,吳明韋決定親自跳下來經營鰻魚餐廳,想藉此擴大國內鰻魚消費市場。

午夜零時,台北市林森北路上正常營業的餐廳都已拉下鐵門,吳明韋監督著新開幕的「浪漫鰻屋」店內清潔工作告一段落,不顧一天勞累,拿了鑰匙就發動轎車趕往桃園,在離機場約二十分鐘車程的工業道路旁,有他龐大鰻魚事業中重要的一環──活鰻出口包裝場。

活鰻出口第二代

北部魚市場都有他的貨

數量龐大的鰻魚,在池子裡無聲地快速游動,牠們前一晚就從雲林養殖場被運來桃園,「吊水」(加速水流迫使魚游動)數小時恢復活力後,包裝場的工人就依照鰻魚的大小、重量選別規格。

一般人肉眼根本分不出差異,但熟練的工人摸一下,就能將一尾五○○克、三三○克或二五○克的鰻魚分出等級,日本人最愛吃的就是一尾二五○克的鰻魚,業界術語是「4P」,一切兩半,正好是一份鰻魚飯的量。

「這一定要凌晨作業啦!選好以後把鰻魚冰昏,充氧裝袋再裝箱,五、六點送到機場,八點就坐飛機去日本了。」光是這天晚上,出貨鰻魚就有三.七噸,以一公斤八百元的產地價來算,價值近三百萬元,出口價還要加上包裝費、車資、空運費、檢驗費等,一公斤可達九百元;需求旺的時候,包裝場一周出貨三次以上,吳明韋一定會到場監督。

或許是因為凡事親力親為,今年才三十七歲的吳明韋,看起來已飽歷滄桑,國中畢業就出社會呷頭路,快遞業、屠宰業都待過,後來才回到父親的活鰻包裝場幫忙。在現場作業時他發現,有些鰻魚長得太大尾,已經不符合日本人要求的外銷規格,他就向盤商買下活鰻拿到北投、天母、士林一帶的菜市場叫賣,一尾只要一百元。

活鰻在現今的菜市場幾乎已經絕跡,但吳明韋自己的鰻魚事業就是從這裡起步。當時他才二十三歲,仗著年輕跑得勤快,他用一年的時間,就打下了新竹以北的鰻魚批發市場,至今講起來仍如數家珍:「從新竹南寮漁港到桃園魚市、三重魚市、中央魚市場、基隆魚市場,北部幾乎都是我放的鰻魚啦!做到我都長骨刺。」但台灣的鰻魚消費人口比起日本,畢竟是小巫見大巫,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秋棠指出,台灣鰻魚養殖已有五十年歷史,最高峰曾同時有三千多戶從事鰻魚養殖,現在約有一千來戶;但鰻魚內銷僅約五%左右,其他九五%全部外銷到日本。

不甘心只做內銷批發的小生意,吳明韋希望能打入更大的外銷市場,但當時在市面上買賣鰻魚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江湖,吳明韋一介小卒要出頭成為大盤商兼貿易商,實在不容易,直到他遇見鰻魚養殖圈內赫赫有名的屏東林邊阮家之子阮旭揚,他們倆一位貿易起家,一位養殖起家,兩位台灣鰻魚業的中堅世代攜手合作,從鰻苗收購與培育、初鰻與成鰻養殖到活鰻出口外銷,逐漸發展成一條龍的生意模式,這才撐起半邊天。

養鰻世家之子

鰻魚堆中長大還留日

吳明韋的公司叫「永顧」,阮旭揚的公司叫「旭日昇」,兩人加起來就是全台灣最大的鰻苗收購商,當台灣捕撈量不足時,就向中國、日本收鰻苗;兩家公司共有七個養殖場,分布在屏東、雲林、嘉義,合計成鰻養殖量約有二百萬尾,目前是台灣第二大;若論外銷數量,位於桃園的包裝場一年可出口二千至三千噸鰻魚,已經是台灣第一大,市占率達到七成,稱兩人為新一代的鰻魚大王也不為過。

阮家在四十餘年前就投入鰻魚養殖事業,一家都靠養鰻為生,在屏東有三、四甲地當養殖場,光在今年就養了七、八百萬條初鰻,大部分賣給其他養殖業者。「鰻魚業的景氣循環五到六年一次,每次都會淘汰一批人,能留下來的都是信用好的業者,不只台灣,中國、日本也都是這樣。」從小在鰻魚池邊「摸魚」長大的阮旭揚說。

光是看鰻魚的外皮顏色深淺,阮旭揚就能判斷這批鰻是在屏東、雲林還是嘉義養殖;大學時他更直接赴日到東京國際大學讀經營管理,「語言要通、要懂日本人的文化,才能跟他們做生意嘛!」因為深諳養殖要領,懂鰻魚又懂日文,阮、吳兩人在十年前經生意往來認識後一拍即合,成為緊密的生意夥伴,「兩家合作,調節魚量才方便,規模越小越難做。」但這樣的合作模式卻是鰻魚業界裡的異數,老一輩的鰻商習慣殺得你死我活,地盤劃分清清楚楚,極少攜手合作,身為「老一輩」的蔡秋棠看著阮、吳兩人突圍殺出,也是十分讚許:「我們那代比較保守,不像新生代敢衝,之前鰻苗量太少、太貴,保守的人不敢養,他們敢買敢養,自然就變成新生代最突出的業者。」台北的老字號鰻魚飯店「濱松屋」更已向吳明韋進貨長達十年,會計張小姐說:「阿韋做事阿莎力,鰻魚貨源也比別家穩定,品質又好,我們有八成都是用他的鰻魚。」甚至連價格較實惠的肥前屋,也因為這兩年鰻魚奇缺無比,而開始向吳明韋叫貨。

合開鰻魚料理店

聯合名店做大市場

兩人攜手鰻魚事業逾十年,數億元的身家都押在滑不溜丟的鰻魚上面,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卻有可能讓未來鰻魚國際貿易受限。

阮旭揚嘆道,台灣雖然是世界鰻魚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仰賴出口外銷的結果,就是價格完全任人宰制,價格好時利潤不錯,差的時候往往會賠得血本無歸,「日本、韓國都是百分之百內銷,價格相對穩定;中國約有三○%內銷,日本人不要還有國內需求支撐,結果同樣的鰻魚賣到日本,價錢就硬是能比台灣好!」長達十年,中國的鰻魚外銷價都比台灣高,一公斤能多賣二百日圓,形成「內銷能力越好,外銷價格越高」,但對內銷比率僅有五%的台灣鰻商來說,就失去了對出口國日本的議價能力。

為了能讓鰻魚養殖戶更安心地投入產業,吳明韋和阮旭揚決定將「一條龍」延伸到鰻魚產業的最後一段,也就是直接開鰻魚料理店。

首店「浪漫鰻屋」於八月底開幕,還找來資深媒體人蔡玉真當行銷總監;蔡玉真獻策的第一招就是舉辦鰻魚祭,集合肥前屋、京都屋、濱松屋、劍持屋、大東屋等名店,一起將鰻魚消費市場做大,「擴大內需」支持本土產業,長遠目標希望能將內銷比率提升至三○%。

「我們要拿回鰻魚的主導權!」走出活鰻包裝場,天空已微微發亮,監督鰻魚送到機場後,吳明韋還要回台北準備開店,阮旭揚則從屏東北上會見日本客戶,兩人的鰻魚王國,還有得拚。

吳明韋

出生:1977年

現職:永顧國際董事長

經歷:快遞業、屠宰業

學歷:國中畢業

永顧資本額:2000萬元

阮旭揚

出生:1969年

現職:旭日昇貿易董事長

經歷:鰻魚養殖

學歷:東京國際大學經營學科旭日昇資本額:2000萬元

鰻魚大王的

創意煉金術

1. 兩強合作

聯手穩定貨源供應日本,穩坐鰻魚外銷7成市占率。

2.一條龍模式

從鰻苗收購、成鰻養殖到活鰻出口全包。

3.自開餐廳

今年開設鰻魚料理店,供應自家活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1

下個政策亮點,在健康、農業和食安 金牌教練西進 組團比單打獨鬥好

2016-03-28  TCW

中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台灣人一直在不同階段扮演過協助中國產業發展的角色,隨著兩岸服務業的實力逐漸拉近,大家都在尋找,還有哪些產業可成為台灣「金牌教練」的舞台?

目前台灣及中國的專家最看好的是「大健康產業」以及「農業改革」。這兩個領域都是台灣能運用本身的「軟實力」,協助中國的相關產業做到「值」跟「質」的提升,有機會把「智慧」輸出,把人民幣賺進來。

第一項機會可以從中國官方公布的「十三五規畫白皮書」窺出端倪:生物醫藥、雲端運算、環保、新能源、機器人等五大領域是「十三五規畫」重點發展產業,其中「生物醫藥」就是與大健康最直接相關的重點政策。

溫州康寧醫院投資總監金偉光觀察到:近一年來,中國整體經濟明顯放緩,飆漲的股市開始下跌,房地產表現也不出色,資金流向中國內需產業的態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大型地產商最近紛紛把資金轉入到「大健康產業」。

金偉光先前到過台灣考察健康產業,除了參觀各大醫院,也參觀了養生村,他認為,服務的用心及細緻程度上,與中國相比,台灣仍具相當的優勢,與人有關,如老人照護、養生村、銀髮保健等健康產業,有機會借重台灣的人才。

新加坡管理大學客座教授康榮寶表示,中國健康產業的崛起有其時代背景,因為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成長,因此造成了各式各樣身體、心理的健康問題,加上一胎化政策導致人口快速老化,所以當人們的生活改善之後,身心健康問題隨之浮現。

只是,這些需求與西方的開刀、看病等醫療技術有所不同,某種程度上屬於身心靈的健康照顧,台灣因為有語言上的優勢,從醫療延伸出去健康相關的產業,有機會到中國發展。

老人照護、農業改革,需求正熱目前在兩岸經華諮詢顧問公司擔任資深經理的黃謙閔則認為,從醫療擴散出去的「大健康」產業,如老人產業、醫療器材、生技,甚至是化妝品等產業,現在從培訓、研發、製造、批發、物流、醫療、養老,及金流服務,一整串的服務鏈,正需要具有「實戰經驗」的「金牌教練」。

除了大健康產業,隨著農地的破壞以及破碎化日益嚴重,中國的農業改革也是勢在必行。康榮寶曾到中國東北等農業據點考察,他觀察到台灣農業在通路、包裝、運送、品牌上都有優勢,「去教他們怎麼種植、包裝、運送等品質管理,怎麼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等,都是台灣人的機會,」康榮寶說。去年十月,號稱中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食安法上路,當時就有在中國的外商檢測公司邀請台灣的食安專家前往上海,擔任該公司食安顧問,負責導入最新的檢測技術,以追溯食物的產地,換句話說,健康、農業、食安這三大區塊是台灣未來的機會。因著未來中國農業改造的趨勢,甚至農村改造的需求也逐漸浮現。在南投竹山進行小鎮文創改造的「天空的院子」民宿負責人何培鈞,就曾告訴商周記者,近兩年,從中國各地來考察竹山,或台南土溝等農村再造經驗的官方與民間單位越來越多,而竹山因為一直不斷在變化,也吸引有些中國單位每年都來考察。

所以,能把農村資源變成觀光利基的企畫人才,未來在對岸也會有舞台。

分客群、分地點,策略都要差異化只不過,從過去台灣服務業如金融業到中國擔任金牌教練經驗來看,賞味期常不夠久,二〇〇〇年前後,有大量台灣人前往中國擔任金融「金牌教練」,如今這批第一代赴中國開疆闢土的金融從業人員,近年大多又回到台灣發展。

黃謙閔提醒,現行中國大部分產業,在初期時須台灣人擔任顧問,所須的僅是立即可行的組織運作及人員培訓而已,所以「金牌教練」絕對不能只有「一招半式」,要讓對方覺得有源源不絕的東西學都學不完,才不會很快就被取代。另外,康榮寶也建議,金牌教練最好也要組成「團」,背後有組織,較不容易被各個擊破。

面對龐大的市場,黃謙閔認為,一定要鎖定「目標客群」,看要針對頂端的「高管」、「中層」或基層的「骨幹」,避免散彈打鳥,浪費子彈。且要把市場分成很多塊來看,因為中國各地民眾的習慣跟思維都不同,光是北上廣彼此的差異就很大。

他認為,如果把中國看成一整大塊市場,絕對會犯了策略上的大錯誤。

鎮定產業、地點、目標群眾,加上有本身的專業做後盾以及持續不斷的充實自己,最重要的當然還要加上勇氣,你也有機會成為「金牌教練」。

撰文者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31

意大利奢侈品企業偏愛單打獨鬥| 曉說消費

Andrea Illy在去年年末來過一次中國。當時這位白頭發意大利人並不是以Illy咖啡第三代繼承人的身份而是作為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Altagamma Foundation)的主席來中國為意大利的一眾奢侈品搖旗吶喊的。

他問周邊的中國人,知道哪些意大利奢侈品品牌。多數人報出來的無非是在國內曝光頻率最高的那幾個,Bulgari、Bottega Veneta、Fendi、Gucci、Prada、Valentino等。

這也難怪,而意大利歷來的優勢產業就是皮革業,幾個大品牌的業績里,相關的產品占了大頭。以Gucci為例,這家公司2016年產品銷售品類中,皮革制品占到了55%、鞋子占到了17%。

Andrea Illy有些不甘心地說,其實意大利奢侈品行業涉及多個產業包括家居設計、食品飲料、酒店、汽車等。他隨即補充了幾個名字,但響應者寥寥無幾,這讓他意識到作為協會主席的肩負重任。在他眼里,意大利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高品質的手工藝傳統,要知道威尼斯的鞋匠、佛羅倫薩的皮匠從中世紀開始就蜚聲歐洲。

那麽意大利奢侈品企業有競爭對手嗎?當然。目前在全球,能與意大利比肩的奢侈品品牌大多都來自法國。比較來說,意大利企業在服裝和配飾(鞋類和箱包)等品類上表現強勁,而法國企業的產品在珠寶、美妝、香水等品類上則更加突出。

有意思的是,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在日前發布了一份《全球奢侈品行業消費者洞察結果》報告,調研了十個國家的消費者。這份報告稱,心目中“意大利制造”的奢侈品更具吸引力;29%的受訪者偏愛“意大利制造”的奢侈品,而23%的受訪者青睞“法國制造”的奢侈品。

看上去,意大利的奢侈品似乎扳回了一局。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

在資本的裹挾下,不斷有意大利公司被外國投資客買走。法國的LVMH集團旗下的Bulgari、Fendi、Emilio Pucci、Acqua di Parma、 Loro Piana以及開雲集團旗下的Gucci、Bottega Veneta、Pomellato原本都是意大利企業。

筆者問Andrea Illy,為什麽法國更容易誕生奢侈品集團巨頭,而意大利的企業則喜歡單打獨鬥?他聳了聳肩解釋,意大利是個多民族國家,之前一直在打仗,整個國家在150多年前才統一。且意大利人生性比較自由主義,要彼此合作還挺難的。

隨著奢侈品傳統買家、歐洲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放緩,意大利的傳統奢侈品企業近些年一直在尋求走出國門。但問題是,想要走出本土在國際市場謀求一席之地並不那麽容易,首先公司必須需要有一定的規模。英國《金融時報》在2013年給出的觀點是:單一品牌要想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一線生機,收入規模至少要達到10億至20億歐元。

許多公司並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就筆者了解到的是,相對於法國,意大利85%的企業是家族企業,其中三分之二的家族企業是由家族自己人在管理。而意大利奢侈品家族的內部矛盾導致企業落入外人之手的悲劇並非個案,Gucci、Valentino家族的狗血醜聞曾是當地街頭小報的最愛新聞素材。

跨國並購在未來無疑會變得頻繁。在2016年年底,一家來自甘肅的企業斥資近15億元收購了意大利頂級珠寶品牌Buccellati 85%的股份。

樂觀的觀點是,當品牌擴張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頸時,賣掉自己給大集團是好事,無非只是利用外部的投資幫助品牌本身發揚光大而已。話雖不錯,但另一方面讓人擔憂的是這一系列的變動也許會導致創始人、設計師的離開,產品風格、生產質量發生改變等。

現代奢侈品針對的銷售人群在逐漸擴大。但這也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因為雖然買家多了,但對於奢侈品企業來說,這些消費者並不是所謂的“核心顧客”。如上述波士頓咨詢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某些奢侈品的價格與實際價值不符。而美國消費者與千禧一代對這種價格與價值的脫節格外敏感。

所謂的奢侈品在最初的概念從來都是高級、精巧的手工制品而非大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如要談“性價比”就成了笑話。

可惜的是,這樣的趨勢也許會讓那些中小型的意大利家族奢侈品品牌更加雪上加霜,從售價上來說,“小而美”的它們和大財團旗下的品牌無法抗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29

短視頻創業還有機會,但單打獨鬥越來越難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6/162412.shtml

短視頻創業還有機會,但單打獨鬥越來越難了
羅超頻道 羅超頻道

短視頻創業還有機會,但單打獨鬥越來越難了

許多創業領域已經被公認是紅海,但依然還是會“蹦出”新贏家。

本文由羅超頻道(微信ID:luochaotm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羅超

距離Papi醬爆紅並完成融資剛過去一年,盡管其通過Papitube複制萬千個自己的夢想未能實現,但短視頻創業卻是如火如荼,一年之間又出現不少新面孔,行業熱度只增不減。秒拍自去年6月以來已連續10個月發布短視頻榜單,這一榜單可以說是行業風向標,從2017年最新的3月榜單可以看到,短視頻行業依然還存在著許多機會,然而單打獨鬥已經很難。

短視頻大盤還在高速增長

最近幾年,4G網絡在中國的覆蓋速度超出所有人預期,正是這一潛在因素導致了短視頻行業的爆發。2016年是短視頻爆發元年,從秒拍2017年3月榜單來看,短視頻大盤今年還在增長之中。

11

3月原創榜單中,關愛八卦成長協會以月播放5.3億次奪得冠軍,TOP 19的月播放量均已超過1億次。在去年10月的榜單中,本份榜單冠軍“二更”視頻月播放量才2.39億,不及3月冠軍播放量的一半。TOP50的入場券也已從去年10月的2800萬升級到2017年3月的4664萬次,由此可見在播放量上短視頻大盤還在增長。值得註意的是,秒拍這份榜單是與業內口碑較好的新榜聯合發布的短視頻榜單,排名依據主要是播放量,因此可信度較高,且榜單上還特意標註了“本數據已排除刷量行為”。

來自一些第三方機構的報告可以說明為什麽短視頻大盤還在增長。易觀3月下旬發布的《中國移動短視頻市場專題分析2017》報告顯示,至2016年12月中國手機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49987萬人,手機網絡視頻用戶占手機網民比例達71.9%,手機網絡視頻用戶占網絡視頻用戶比例達91.8%。這三個數字在2015年還是40508萬人、65.4%和80.4%。更多用戶在習慣通過手機觀看網絡視頻,而由於迎合了用戶碎片化消費的需求特征,短視頻在移動端比在PC端更具優勢,同時在移動端短視頻也比長視頻增長更快。摩根斯坦利也認為,2018年微博MAU將達到4億,每年將會增長19%左右,增長源頭來自於短視頻和直播用戶。由此可見,短視頻用戶端的註意力大盤(具體指標是播放次數)有望增長到2018年。這是一個增量市場。

新玩家依然還有大量機會

短視頻不只是一門關於拿到註意力開展移動營銷的生意,其背後是一個日益重要的精神消費市場,這個觀點我認為在兩年內不會過時,短視頻行業的窗口一直都開著,半年前我也這樣說過,現在還是這樣認為,秒拍的最新榜單繼續支持了我的觀點。

3月,主榜中TOP 10還有許多新面孔,盡管關八、二更、王尼瑪等都耳熟能詳,但這次拿下TOP 3的小情書卻算新面孔。新入局的短視頻創作者不只是有機會進入尚未固化的頂部,還有更多垂直領域有待挖掘。垂直類榜單中,有將近一半是新上榜的,可見其中機會之多。秒拍在去年9月開始增加美食、時尚等垂直榜單。垂直類目只會越來越多,這也體現出短視頻垂直化的機會。一下科技高級副總裁劉新征在多個場合提及這一點,比如其曾透露:

“之前,非娛樂明星、非新聞現場、非純搞笑內容獲得流量比例不足20%;2016年,各垂直類內容的流量占比累計已經超過了60%。”

22

娛樂、新聞、搞笑以及已經被發掘的時尚、美食可能機會少一些,但科技、汽車、家居、養生等長尾類目依然還有待充分挖掘,成為頂級大V越來越難,但成為垂直V或者中V還有機會。換個角度來看,內容創業之所以如火如荼,一個關鍵是它徹底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少數人(機構)為大眾生產內容的時代過去了,大量的人(機構)為小眾進行精準生產的時代正在來臨。傳統視頻時代都能容納上千家電視臺(2015年6月全國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共計1998家),短視頻時代能夠容納的內容創作玩家(專業個體或組織),恐怕將數十倍甚至百倍於此,事實上,秒拍、今日頭條、企鵝等內容平臺上的內容賬號均已在數十萬級別,成功淘金的不計其數。

33

每一次機會到來時,都會有人抓住、有人沒抓住。許多創業領域已經被公認是紅海,但依然還是會“蹦出”新贏家。機會永遠不會消失,就算所謂風口沒有了還有存量市場。況且短視頻眼下還是風口,還是增量市場,所以眼下正是入場的好時機。

從2017年的諸多跡象來看,短視頻淘金者依然還在不斷湧現,其中一個很大的來源是電視行業。網絡視頻對電視臺的註意力爭奪勢不可擋,廣告主正在向移動端傾斜,有消息稱國內知名地方電視臺今年廣告競標出現很多流標現象,行業走下坡路優秀媒體人出走意願日趨強烈,這些在視頻和傳播領域有豐富經驗的人才堪稱正規軍,他們會讓短視頻創業更火爆的同時,競爭更激烈和專業,最終促進短視頻行業的更快速健康的發展。

然而單打獨鬥越來越難了?

Papi醬爆紅之前,基本是一個人操刀,從策劃到剪輯到上傳甚至再到運營都親力親為,頂多招聘個實習生做助理,到了一定階段再走公司化運作路線。這是大多數內容創業者的典型路徑,包括文字創業者咪蒙。不過從秒拍榜單來看,短視頻創業,機構的競爭力正在越來越強,單打獨鬥越來越難,MCN化將會是一個必然趨勢。

秒拍在今年2月增加了MCN榜單,即統計MCN機構旗下的所有賬號的播放次數之和。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Youtube提出來的概念,其通過簽約或自建的方式形成賬號矩陣——通俗地說就是短視頻版的聯盟。在單打獨鬥的賬號面前,MCN可以更專業地進行內容創作,可以更快速地覆蓋垂直品類,可以更好地滿足廣告商業需求,不同賬號之前可以形成聯動效應。2017年2月MCN榜單中排名第一的是魔力TV,3月排名第一還是魔力TV,整體播放量達到了18億次。

44

並且MCN旗下的賬號也體現出極其強悍的戰鬥力。魔力TV主賬號“魔力TV”拿下主榜TOP 3,魔力美食、理娛打挺疼、造物集、小情書進入TOP10,魔力時尚拿下時尚榜TOP 4,魔力美食拿下美食榜冠軍,堪稱大滿貫。看完榜單後,很多人可能都會懷疑魔力系列賬號是不是一下科技(秒拍母公司)投資的?然而事實卻並不是,其主體公司新片場與一下科技只是戰略合作夥伴。魔力TV已擁有超過40個賬號覆蓋不同垂直品類,針對秒拍用戶群年輕化特征打造和運營內容,並且已通過搭建原創電商平臺和定制內容廣告的方式商業化。這樣的MCN不只一家,一個大V哪怕公司化運作在MCN面前都缺乏競爭力,這是Papi醬、羅輯思維等短視頻大V到一定階段都想要MCN化的原因所在。

不過,目前國內的MCN模式相較國外YouTube而言,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從MCN簽約紅人數和播放量來看,流量相對較低,這個模式還沒有完全成型。當然,MCN對新晉創作者有一定的扶持能力,從資源到個人IP培養,都是長線的發展過程。

秒拍早已開始有意扶持MCN,這可以解釋為什麽魔力會在3月“屠榜”,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已經和2000多家MCN及視頻機構深度合作,通過控制這些機構,可以成功地控制整個生態的內容質量、運營規則和商業變現——控制2000多家機構比控制數十萬生產者顯然前者更有效率。擁抱MCN的戰略讓秒拍正在成為事實上的短視頻行業規則制定者,也開創了不少新玩法,比如短視頻變現就充分考慮了MCN,比如在前貼片廣告上,就支持行業定投、賬號定投和通投等多種方式。

今年短視頻行業可謂頻傳利好:騰訊芒種計劃2.0拿出10億補貼向短視頻傾斜又投資快手、阿里則讓定位一直模糊的土豆來承載短視頻重任,已經靠直播賺得缽滿盆滿的陌陌也在刻意去直播化強調短視頻,一下科技近日則繼上海視頻基地之後宣布在成都又建立第二個移動視頻創作基地推進全國布局。從秒拍3月榜單來看,短視頻創業眼下正當時,但是如何入場,已經入場的玩家如何壯大,已經壯大的玩家如何形成壁壘,也值得深思。

短視頻 創業 秒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68

移動互聯網進入生態流量時代, App單打獨鬥不行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1/162719.shtml

移動互聯網進入生態流量時代, App單打獨鬥不行了?
羅超 羅超

移動互聯網進入生態流量時代, App單打獨鬥不行了?

App將去一切可能的渠道尋求流量,而不再固守自有App。

本文系羅超頻道(微信:luochaotmt)對i黑馬投稿,作者羅超。

近日QuestMobile發布了3月移動互聯網報告,這份報告很受行業關註。互聯網行業不缺數據機構,也不缺數據報告,QuestMobile這幾年異軍突起除了因為它註意權威品牌建設之外,還十分重視統計方法的科學性。QuestMobile並沒有在統計口徑上做文章,而是圍繞MAU和DAU這兩個行業公認的關鍵指標進行統計,因此QuestMobile的移動App全景報告一直很受行業關註,可以說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風向標。

移動互聯網進入全網流量經營時代

 

da70e22c9970674409dfa555c9a3824c_meitu_12

我註意到,這次報告與過往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在統計MAU和DAU時,QuestMobile引入了“站內外流量匯總”的統計方法APP。

QuestMobile以一點資訊、秒拍為例詳述了全網流量對App格局擴張的作用。報告顯示,一點資訊在最新的榜單中MAU達到了1.4825億,位居前三,僅次於騰訊新聞和今日頭條。無獨有偶,秒拍App在這份榜單中,MAU達到2.7645億,排名則僅次於騰訊、愛奇藝和優酷,躍居第四。一點資訊和秒拍在QuestMobile榜單上的“案例式表現”,除了自身產品內容的升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統計口徑的變化。

QuestMobile對此進行了解釋。移動App的用戶總量已突破10億+,用戶數和時長增長趨緩,換句話說,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越來越多App謀求出海發展尋求增長,還有就是鞏固優勢,比如超級App不斷通過內容化等手段黏住用戶和吸引時間,給其余App留下的增長空間非常少。因此“新興的提供內容的APP也找到更多的流量入口級合作方,來擴大自己在移動端受眾人群的覆蓋面,從而突破獨立APP現有格局,比如秒拍、一點資訊。”

就是說,App將去一切可能的渠道尋求流量,而不再固守自有App。App全網流量經營的趨勢,讓QuestMobile升級了統計方法:“在用戶數量、APP的DAU、MAU、時長、次數、下載安裝轉化這些傳統分析之外,分析全網流量生態下APP企業(而非單個APP)的全部用戶價值。”秒拍、一點資訊是最為典型的全網流量玩家。

QuestMobile“全網流量”數據報告的科學性還在於,矯正了以往其他數據報告在數據收集渠道的單一性、片面性,之前那些由單一渠道或僅靠樣本抽樣得來的統計數據往往會誤導市場、行業分析和投資人的準確判斷。

從技術層面來看,統計全網流量也終於成為現實。

不少數據機構都有SDK,艾瑞和今日頭條還曾因為後者不願意接入前者SDK導致數據統計不準而撕逼。QuestMobile統計的數據基礎是基於接入到各家App的SDK所獲得的數據,隨著其影響力變大,越來越多App願意接入其SDK。不過QuestMobile能實現對全網流量的統計則是因為它有獨特技術。

內容平臺率先進入全網流量經營時代

 

284fb6a94ef52893c097ede768463b36

去年7月,一點資訊與OPPO達成戰略合作, 獲得OPPO手機和瀏覽器的全渠道資源支持,此舉將換取至少1億新增用戶。。在此之前,一點資訊還與小米采取類似合作,換取小米手機、平板電腦、小米瀏覽器等內容分發渠道。總之,一點資訊一直采取的策略就是,在小米、OPPO等強勢渠道獲取用戶的同時,通過小米瀏覽器、OPPO瀏覽器獲取生態流量。

秒拍旗下有三款App秒拍、一直播和小咖秀已經擁有數千萬用戶,然而如果只統計獨立App它的用戶數不會比快手更好,因為它的大多數流量來自於微博這個超級App的入口,押註短視頻和直播為主的內容戰略的微博,已獨家接入秒拍和一直播的SDK,給一下科技帶去大量的流量。

不依賴於單個App而是謀求第三方流量的不只有一點資訊和秒拍。

UC頭條的內容被分發到UC之外的阿里系諸多App,甚至包括手機淘寶;騰訊媒體平臺的內容可被一鍵分發到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瀏覽器、手機騰訊網以及騰訊視頻、騰訊體育等垂直App;百家號的內容則被分發到手機百度、百度新聞等百度系AppAPP……越來越多的平臺都已不依靠單個App,而是采取多渠道分發的模式。秒拍和一點資訊走得更加激進:不只是讓內容在自家App矩陣中流淌還要去到第三方合作夥伴的平臺。

生活服務App也在“全網流量經營”,比如百度糯米的酒店可以在百度地圖獲取,阿里口碑的服務可以在支付寶獲取,滴滴的車可以在微信錢包叫到。還有電商App,比如京東的購物模塊被嵌入到微信錢包之中。但也不難發現,采取全網流量經營模式的App更多來自於“內容平臺”——資訊、短視頻或者直播。隨著內容分發能力進入瓶頸,更多內容平臺會進行全網流量經營,依靠單個App的要依靠App矩陣,依靠自家App的要去第三方渠道獲取流量。

為什麽內容平臺更適合全網流量經營?

 

9a9faf9c02c88d96926f9fcf67cf6de0_meitu_13

全網流量經營模式在一點資訊和秒拍等內容平臺上率先取得成功,我認為主要有這些原因:

1、內容就像水一樣有流動的本能。

與工具、服務不同,內容是可以也是需要被傳播的,它需要流轉到不同渠道去接觸消費者。好內容會長腿,不論是什麽商業模式,人們都希望有更多用戶消費到所生產的內容,因為能夠換取到的流量體現出內容的價值,自媒體對微信10萬+夢寐以求就是這個道理。而用戶也更願意分享內容,在朋友圈等社交網絡我們看到的分享大都屬於內容,而不是商品、服務或者工具。

2、不同平臺集成內容模塊非常容易。

嵌入一個來自第三方的信息流模塊或者在信息流中嵌入一個來自於第三方的卡片(就像微博嵌入來自於秒拍的短視頻),相對容易,而讓不同App嵌入購物模塊或搜索模塊就難得多,也不是沒有,比如京東購物就被集成到了微信中,再比如百度搜索框曾一度花錢被集成到UC瀏覽器中,但這些服務的界面都更複雜,需要點對點定制開發,難度和成本比嵌入內容模塊大不少。

3、越來越多平臺有集成內容的動機。

迅雷、WiFi萬能鑰匙等工具做了“號”,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都在強化內容特性,大家都在內容化以求黏住用戶和獲取時長。然而不是每個App都有天貓等巨頭的實力來構建內容平臺,一些平臺的嘗試恐怕也是徒勞,市場不可能容下這麽多內容平臺,否則小米早推出了“小米號”了。對於大多數App或者手機而言,接入第三方內容就成實現內容化,還不用擔心用戶被“洗”走、並且通過內容分發挖掘手里用戶的價值。

4、用戶消費內容時所見即所得的需求。

用戶因為內容去下載App的意願弱。如果是文學、電子書、長視頻這樣的內容還有可能,但短視頻、直播或者文章這樣的輕量級內容想要讓用戶去下載一個App就很艱難,然而現在內容平臺上正在爆發的內容正是這些輕量級內容。在哪里看都是看,在瀏覽器、在微博、在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一個短視頻,幹嘛要去下載App?可能部分用戶因為互動等原因會下載獨立App,但是也有很多用戶追求所見即所得,碎片化消費,看了就走,不去下載App。能夠引導用戶下載自家App將之沈澱固然好,如果不能,就只能迎合用戶在不同平臺尤其是超級入口消費內容的特點,進行全網流量經營。不能將用戶拉來自己的App,就將內容送出去。

5、將內容送出去依然可以進行商業化。

內容的核心商業模式之一是廣告,主流形態有植入廣告、信息流廣告、貼片廣告,這些都與內容密不可分,因此當內容平臺將內容送出去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將廣告送出去,第三方生態的流量同樣有其商業價值。對於自媒體也是一樣的,不論是軟文模式還是分成模式,第三方流量都有價值。

內容平臺進行全網流量經營的挑戰

 

06ac0734cc74f4cd80b2c0525bee82e2

可以預見,在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流量之爭日趨白熱化之後,移動APPAPP尤其是內容平臺打破APPAPP壁壘,進行全網流量經營將會成為一種必然。不過,全網流量經營也有其挑戰所在,至少有這些問題:

1、用戶體驗難以與原生APPAPP保持一致。

至少不能跟自有APPAPP保持一致,必然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要評論還是要下載獨立APPAPP進行登錄操作,再比如想要給一篇文章贊賞時,還是要通過專門的APPAPP打開才行。總之,盡管內容在第三方平臺完全可以滿足基本的“閱讀消費”需求,但是在互動等周邊需求的滿足上還是有差距的。

2、與用戶建立直接聯系變得很困難。

用戶在第三方渠道消費內容時,缺乏與平臺的直接、持久和深度聯系,比如很可能沒有登錄賬戶。缺乏聯系意味著用戶帶來的只是閱讀量等內容消費結果,缺乏中間行為數據和用戶背景數據。而內容平臺不論是進行個性化智能分發,還是進行基於大數據的商業化,都需要這些數據。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第三方渠道與平臺之間更好地互聯互通,進行賬戶ID打通和數據共享,如果能夠實現,反倒會形成優勢:數據更加豐富和多元進而更有價值。

3、少部分內容變現模式將會面臨失效。

移動內容如何變現?現在有許多嘗試,除了常見的內容廣告之外,還有內容付費、內容電商、互動廣告等等。如果是內容付費,不同平臺之間打通理論上可以操作上不易,就像現在智能電視上面對不同視頻平臺時,哪怕買過視頻會員也沒什麽用。如果是內容電商,第三方平臺的購買體驗也很難做到像獨立APPAPP上那麽好。如果是互動廣告,比如秒拍的互動廣告就必須基於秒拍APPAPP才能實現。總之,內容分發到第三方平臺之後,部分變現模式將會失效。

鑒於有上述挑戰,我想對於內容平臺而言,更合理的方式或許是:擁抱全網流量經營,將內容送出去的同時,將用戶引過來,讓自有APPAPP與第三方渠道形成很好的互補,要流量,更要用戶。

移動互聯網 流量經營 內容平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54

專政半世紀 獨鬥10任美總統古巴獨裁者 卡斯特羅逝世

1 : GS(14)@2016-11-27 14:27:32

【最後露面】■卡斯特羅本月中最後一次見外賓,笑容滿面晤越南主席陳大光。 美聯社



【強人離世】在美國人眼中,「大鬍子」卡斯特羅是個獨裁者,但拉丁美洲民眾視他為共產革命偶像。在他共產專政半世紀下,古巴經歷過將世界拖到核戰邊緣的導彈危機,亦捱過蘇聯共產集團崩潰;他獨鬥10位美國總統,軍事政變與暗殺都奈何不了他,但最終還是不敵病魔,前晚逝世,終年90歲。



卡斯特羅的死訊,由他弟弟兼古巴現任領袖勞爾,於深夜上電視宣佈。「在今晚10時29分,古巴革命總指揮卡斯特羅離世了。」勞爾的顫抖嗓音以革命口號送別兄長:「永遠向前,邁向勝利!」勞爾未提兄長死因,只說他的遺體遵其遺願昨日火化。古巴昨日起全國哀悼9天,所有公眾活動取消,公共和軍方建築物下半旗。周一、周二民眾可簽署「莊嚴誓詞,表態效忠革命理念」,之後在夏灣拿革命廣場有大集會。卡斯特羅骨灰周三起巡遊全國,下周日葬於東部城市聖地亞牙,該處是他早年生活之地。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7/198467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