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地建屋,建了亦不一定夠人住──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二座大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7%84%A1%E5%9C%B0%E5%BB%BA%E5%B1%8B%EF%BC%8C%E5%BB%BA%E4%BA%86%E4%BA%A6%E4%B8%8D%E4%B8%80%E5%AE%9A%E5%A4%A0%E4%BA%BA%E4%BD%8F%E2%94%80%E2%94%80%E6%9C%AA%E4%BE%86%E4%BD%8F%E5%AE%85%E4%BE%9B%E6%87%89/

打開香港地圖,已發展面積雖然只佔一少部份,但餘下的土地要不是山嶺島嶼等難以開發,就是原居民手上的村地。莫講原居民需要土地興建丁屋,即使非原居民批租土地興建的寮屋,政府收地亦非易事,比如石崗菜園村,以及屯門紫田村,土地擁有權是政府,但居於其上的居民亦以持份者的身份,要求不遷不拆,或覓地搬村。土地就放在那裏,只是畫餅充飢,否則薄扶林村、衙前圍村、茶果嶺村、九華徑村等市區「城中村」也不會保留至今。

郊野公園用地更是想都不用想,政府徵用5公頃 郊野公園用地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也阻力重重;即使是附近的私人土地,亦面對各方團體的阻撓。這些土地是歷史遺下來的問題,因為開闢郊野公園之時,一些村落仍有聚落及由原居民擁有土地,不能包括在郊野公園範圍,即使村落已荒廢,但地權仍在,居民可將土地售出,但是想改變用途亦被重重圍困,大浪西灣及沙羅洞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政府在施政報告之前,已放風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在東涌逸東邨對出的東涌灣填海,甚至不惜將東涌線延伸到該處設立東涌西站,但已有幾個環境團體提出反對。維港兩岸已因保護海港條例不能填海,餘下可能填海的只有大嶼山北、將軍澳、吐露港三處,即使能成事,遠水也不能救近火。

 

20101016

 

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並非有否足夠土地供未來發展,而是究竟有無此等需要。如果在發展上有需要更多土地,政府自然會移山填海,開路闢地,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香港城市發展步伐放緩,人口增長緩慢,產業外流,住宅單位數量超過戶口數目達二十多萬,發展的壓力是否真的這樣大呢?比如有人建議每年至少要興建三萬多個單位,以現時每戶人口平均三人計,每年新增人口需要十萬,統計數字已否定了此等增幅。而每戶人口已接近三人,又是否有如此多分支家庭呢?

有認為政府手上可供發展的土地比私人發展商持有的更多,籌碼有限不能左右大市。此現象其實十分合理:政府除興建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以及公營房屋外,實無需要囤積土地;政府開發土地成本由庫房支付,就應盡快推出市場以便創造更多社會價值。而非像某些人所認為,是政府抗衡發展商以至市場的「彈藥」。但即使發展商希望增加供應,將生地轉成熟地,每每也曠持日久,由農地轉為屋地,往往是以十年計,所以想增加住宅供應,實乃談何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26

【房地產】一線城市無地可供?一位資深研究員關於土地供給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670&summary=

【房地產】一線城市無地可供?一位資深研究員關於土地供給的思考

線城市供地受地價的內生性影響較弱

我國的土地所有制(公有制)決定了我國的土地供應制度(地方政府是一級市場唯一供給主體)。

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地方政府開始依賴土地出讓金收入。2004年“831大限”全面推行“招拍掛”制度,雖然阻斷了之前土地通過協議和劃撥的轉讓方式,但阻擋不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性。從1998年中國進入到商品房市場至今,土地均價年均增速達到13.8%,商品房均價年均增速為7.3%。

市場化的土地供應機制下,土地供應和地價具有內生性關系和自穩定性:地價漲土地供應漲;土地供應漲地價降;地價降土地供應降;土地供應降地價漲。我國的土地供應特點是地方政府是土地一級市場的唯一供給主體。這導致土地供應受地價的內生性影響弱,受其他因素的外生性影響強。從圖1-3可看出,中國一線城市的住宅用地供應面積與地價無相關性,供地面積和地價之間既不是順周期也不是逆周期。到底是哪些外生性因素在影響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呢?




一線城市土地稀缺,並不是“無地可供”,而是可供建設土地面積比例太低。比如《深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規定“2020年,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市域面積50%以內”。事實上,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建設用地和土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12.4%、40%、17.9%、44.5%,而紐約為52.6%,東京為60%。對比來看,中國的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廣州)可供建設用地面積比例太低。



其次,一線城市交通、教育、醫療、供水皆呈現嚴重的“過壓”狀態,“控壓”的辦法是減少土地供應,發展都市圈,增加其衛星城的土地供應。

過去幾年,一線城市住宅用地的比例和供應量都在下降。以北京為例,2016年《北京市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表示要“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供應對應減量騰退用地實施方案,拆多供少,以拆定供,逐步瘦身”。2013-2016年,一線城市住宅用地占供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7.4%、24.8%、22.5%和20.8%,住宅用地比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此外,一線城市住宅用地供應量減少的現象非常突出,上海減少48%,廣州減少42%,北京減少31%。

同時大力發展都市圈衛星城。還是以北京為例,北京的土地供應以“減”和“控”為特點,環京以“加”為主。16年5月4日,國土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5~2020年)》。該規劃將京津冀三地根據土地利用情況劃定了減量優化區、存量挖潛區、增量控制區和適度發展區。京津冀三地將要求各區域按照以下原則供應土地:

減量優化區: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鼓勵將存量建設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北京四環以內地區)

存量挖潛區:不宜再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區域建設用地總量基本保持穩定,以存量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調整為主(北京四環至北京六環)

增量控制區:不宜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重點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控制區域新增建設用地(北京六環和河北交界線處、京津冀生態保護地區)

適度發展區: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產業轉移的主要區域,應引導人口產業合理集聚,適度增加區域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燕郊、大廠、香河、固安、霸州、廊坊、永清等地)

房地產調控,短期控需求,長期調供給

可建設用地面積比例過低,減少土地供應、控制人口規模,是造成“一線城市無地可供”的主要原因。另外,一線城市土地供應的節奏還和房地產調控政策有關。



我國政府通過兩種方式來達到調控房價的目的:調整土地供應和住房結構,抑制住房需求。

在調節土地供應和住房供應方面,200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關於“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條措施”(簡稱“國六條”)指出要“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隨後7月,多部委聯合發布《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明確規定新建住房結構比例:“十一五”時期,要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這就是所謂的“90/70”政策。住房供應結構的合理調整,有助於滿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對房價作用不大,國六條的90/70政策出臺後房價短期出現回落,但很快又繼續上升。

在控制住房需求方面,國務院發布在10年4月發布“新國十條”,提出“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買住房貸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臨時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限定購房套數”。,以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為例,2009年其城鎮常住人口為5376萬人,城鎮戶籍人口為3165萬人,即一線城市有2211萬人受“限購政策”影響,當時的人均住宅面積為31平方米,則有7億方的住房需求受抑制。可以看到,限購限貸政策實行後70大中城市平均房價開始下行。




通過梳理我國08年以來歷次房地產調控政策和調控效果可以看到,抑制住房需求帶來的短期調控效果比調整土地供給更顯著。例如,在2010年-2013年間,供給側始終圍繞“加大保障房建設、增加住房和土地供應”為調控重點,但期間的房價卻出現了先基本保持平穩後持續上升的特點。這是因為10年-11年,需求側的政策整體“趨緊”,例如限購、限貸以及提高住房貸款利率;而11年底到12年中,央行進行了兩次降準和兩次降息,政策整體寬松,之後房價即快速進入上行周期,如下圖所示。




事實上,從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看,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給調節政策都會對住房價格產生一定抑制作用,但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存在較大差別。需求是一個快變量,而供給是一個慢變量。

要增加房地產供給,往往在當期很難奏效,存在一定滯後性。因為新出讓土地一般要在4-8個月才能領到施工許可證,此後樓盤一般需要6-16個月才能上市。也就是說,從土地出讓到形成市場供應需要10-24個月。如再考慮資金、市場變化、規劃調整、推盤節奏、惜售捂盤等因素,土地分期開盤的時間與拿地時間之間可相差2-4年,甚至更久。當期能增加供應的余地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部分樓盤具備領預售證條件而暫沒有領取,或者計劃一年後領取的,可以加快其預售證發放進度,但總體調控余地不大。

因此,房地產調控供給存在一個矛盾:調土地供應節對當期的需求無效。如需要增加供應來滿足需求,避免供不應求和房價快速上漲時,供應存在1-2年或更長的時差,一時上不來;在庫存過大,需要降低供應時,又由於房地產投資存在一定剛性增長的特點,短期內很難使供應量降低。

此外,雖然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會議中提出“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但16年以來我國一線城市土地供應依然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原因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受到多種因素限制,難以靈活的調節,導致其土地供應政策對於房地產的調控效果下降。

總體來看,抑制住房需求比調節土地供給相對容易,效果也相對顯著,但從中長期的調控目標來看,加大土地供應肯定更有效。

歷次地方政府換屆往往是供地面積增速轉折點

觀察北上廣在政府換屆後土地供應面積的變化,我們發現歷次地方政府換屆往往是供地面積增速轉折點,換屆之後土地供應傾向較高。





綜合來看,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特點是:和地價的關系弱,受外生性影響多。“一線城市無地可供”的說法實際上是因為一線城市可供建設土地占比太低以及控制人口規模的考慮,而地方政府換屆也會影響到土地的供應傾向。從土地供應和房地產調控之間的關系來看,由於調需求是快變量,調供地是慢變量,加大土地供應可能短期內看效果有一定滯後性,但長期更為有效。基於以上因素,我們認為一線城市短期難以改變土地供應稀缺的現狀,需求未來或向一線周邊的衛星城轉移。

風險提示

規劃建設用地面積進一步收縮


(完)




掃描下載新財富APP,深度投研,大咖講座,盡在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25

無地建屋,建了亦不一定夠人住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二座大山

1 : GS(14)@2010-10-17 10:45:52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289

好幾個星期前筆者指出了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一座大山──土地使用價值的爭逐,簡而言之,在現時交通方便基建齊備的土地上,如要興建住宅,必定要付出相當高的地租(economic rent),反映在市場上就是地價及樓價均因爭逐而水漲船高。這是針對現有土地而言,可是能否大量開發新土地以便興建更多住宅呢?
打開香港地圖,已發展面積雖然只佔一少部份,但餘下的土地要不是山嶺島嶼等難以開發,就是原居民手上的村地。莫講原居民需要土地興建丁屋,即使非原居民批租土地興建的寮屋,政府收地亦非易事,比如石崗菜園村,以及屯門紫田村,土地擁有權是政府,但居於其上的居民亦以持份者的身份,要求不遷不拆,或覓地搬村。土地就放在那裏,只是畫餅充飢,否則薄扶林村、衙前圍村、茶果嶺村、九華徑村等市區「城中村」也不會保留至今。
郊野公園用地更是想都不用想,政府徵用5公頃 郊野公園用地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也阻力重重;即使是附近的私人土地,亦面對各方團體的阻撓。這些土地是歷史遺下來的問題,因為開闢郊野公園之時,一些村落仍有聚落及由原居民擁有土地,不能包括在郊野公園範圍,即使村落已荒廢,但地權仍在,居民可將土地售出,但是想改變用途亦被重重圍困,大浪西灣及沙羅洞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政府在施政報告之前,已放風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在東涌逸東邨對出的東涌灣填海,甚至不惜將東涌線延伸到該處設立東涌西站,但已有幾個環境團體提出反對。維港兩岸已因保護海港條例不能填海,餘下可能填海的只有大嶼山北、將軍澳、吐露港三處,即使能成事,遠水也不能救近火。

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並非有否足夠土地供未來發展,而是究竟有無此等需要。如果在發展上有需要更多土地,政府自然會移山填海,開路闢地,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香港城市發展步伐放緩,人口增長緩慢,產業外流,住宅單位數量超過戶口數目達二十多萬,發展的壓力是否真的這樣大呢?比如有人建議每年至少要興建三萬多個單位,以現時每戶人口平均三人計,每年新增人口需要十萬,統計數字已否定了此等增幅。而每戶人口已接近三人,又是否有如此多分支家庭呢?
有認為政府手上可供發展的土地比私人發展商持有的更多,籌碼有限不能左右大市。此現象其實十分合理:政府除興建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以及公營房屋外,實無需要囤積土地;政府開發土地成本由庫房支付,就應盡快推出市場以便創造更多社會價值。而非像某些人所認為,是政府抗衡發展商以至市場的「彈藥」。但即使發展商希望增加供應,將生地轉成熟地,每每也曠持日久,由農地轉為屋地,往往是以十年計,所以想增加住宅供應,實乃談何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40

10年加推萬居屋 3.6萬單位無地

1 : GS(14)@2014-12-17 17:07: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17/news/ec_gbd1.htm


【明報專訊】政府昨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承諾由2015/16至2024/25年度的未來10年,將總房屋供應目標訂為48萬個,較去年長策會提出的47萬,增加1萬個居屋單位。不過,政府10年擬建的20萬伙公屋及9萬伙居屋單位,至今仍未完全物色足夠土地,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承認,仍欠土地興建其中3.6萬個公營房屋。多個民間團體則批評長策無法處理房及租金昂貴等問題。


梁:繼續大力規劃推地

特首梁振英昨表示,政府已透過「雙辣招」遏抑炒賣及外來需求,但到最後「正本清源」的做法是增加供應才能解決供不應求,政府將繼續大力規劃及推地。

政府事隔16年後再次制訂長策,運房局長張炳良表示,長策以供應主導為原則,有三大策略,包括加建新公屋及新居屋、促進居屋流轉、增加土地供應及實施需求管理措施,以穩定樓市。他形容長策為本港未來房屋發展定下大方向,「是起點不是終結」。

公營房屋目標增至29萬

長策採納公私營房屋6﹕4比例,但政府最新評估後,發現房戶數目過去一年顯著增加(見另稿),增加對房屋的需求,故調整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至48萬個,較去年多1萬。張炳良稱,為回應社會對資助房屋需求,新增1萬個單位將作居屋發展,令公營房屋供應目標增至29萬,即每年供應2萬個公屋及9000個居屋,私樓單位則佔19萬;政府未來將於每年底公布長策推展報告。

運房局秘書長應耀康說,截至現時政府已覓得土地興建25.4萬個公營單位,仍有3.6萬個公營單位未找到土地,而且有部分土地仍未成功改劃,承認與目標有距離;私營房屋方面,未來3至4年將有7.4萬個單位落成。

根據運房局手上土地規劃,未來5年只能興建1.06萬間居屋,即要在往後6年一次建8萬間居屋,年推達1.3萬伙。對於居屋供應不平均,或出現大量居屋會在未來一次過推出衝擊私人樓市,政府消息人士稱,由於現時土地不足,的確會出現稍後年份才增加供應追趕目標的情,屆時政府會調節。

檢討私人發展商協作提供居屋

對於近期坊間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整幢出售新公屋予綠表公屋家庭、興建廉價居屋或推出48個月的遠期居屋樓花等,但有關建議全部未在長策文件具體列明,文件只承諾研究「豐富資助自置居所的形式」。張炳良昨回應,不評論具體建議,但考慮不同構思要評估其可行性及影響,成熟時會諮詢。他又說,為加快居屋興建流程,政府正檢討過往私人參建居屋經驗,探討可否與私人發展商協作提供居屋單位。

長策會成員劉炳章認為,隨樓市熾熱,長策只增加1萬個單位並不足夠,長遠仍要透過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滿足需求。另一成員王坤表明對長策報告失望、「不收貨」,認為政府無提出具體措施確保長策實現,擔心供應目標淪為空談。

團體批未處理貴租房問題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政府單從開拓土地、多增房屋供應等,根本回應不了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住屋需求。他又批評政府未有徵收空置稅,租樓方面又欠租管和合適法例,以致租金不斷急升,業主亦因房利潤高而將單位愈拆愈細。
2 : GS(14)@2014-12-17 17:08:0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17/news/ec_gbd2.htm



8.6萬房三成 不立法規管


2014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政府長策文件揭示房問題日益嚴重,最新推算香港現有8.64萬個房單位,較長策會去年諮詢文件66,900個多19,500個,急升近30%,但政府表明不會立法規管房問題。運房局長張炳良承認房有較顯著增加,但現時本港有數以萬計房住戶,一旦取締,不知道他們可以到哪裏居住,重申政府會透過增加公屋供應,令合資格房戶上樓。


張炳良:憂取締後無住處

長策會去年的諮詢文件提及本港有6.69萬個房,住有17萬人,特首梁振英去年更稱「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事隔一年,房數目卻持續增加。統計處最新房調查數據顯示,本港目前有8.64萬個房單位,當中5400個是板間房、8.1萬個是設有獨立廚廁或房間的房。而該8.1萬個房中,3.53萬個單位樓齡逾50年。

政府消息人士稱,去年由學術機構「政策二十一」做房推算,訪問2000個房戶;今年則由統計處以相若方法負責統計,訪問5000個房戶,再推算全港數字。

房蔓延,但張炳良稱,雖然民間聲音要求政府重推租管,但他擔心措施會減少業主出租意欲,令租盤供應減少,更可能導致業主「揀客」情更嚴重,如要求收取更高租金,認為措施弊多於利,最終會「好心做壞事」,重申問題癥結在於房屋供應,若有充足供應,樓價將穩定下來。他又稱,屋宇署會加強執法及取締位於商業樓宇或工廈的房。

團體:租管紓緩輪公屋 無礙租盤供應

多個基層住屋團體昨舉行聯合記者會,批評政府拒重設無租管,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發言人陳凱姿批評,根據外國經驗,租管不會影響租盤供應,是利多於弊,可減少輪候公屋的人數。
3 : GS(14)@2014-12-17 17:08:2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17/news/ec_gbd3.htm



80後指樓價貴 建屋拓地無幫助


2014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長策會提出未來10年建屋目標48萬個,但否決租管方案,亦沒有提及任何改善租賃政策的方法。「80後」的陳可樂與Jessie,過去一段時間與朋友合租旺角唐樓,每人付月租2000至4000元,他們都認為政府只顧建屋或找地的話,根本無助年輕人改善居住。


批政府無租住政策

近月是自由工作者的陳可樂說,年輕一代工作或生活較傾向想「自由」,亦想獨立於家人,不希望做「樓奴」,故過去他一直都是與朋友夾份租屋,支出約為收入的兩成,但現時所住唐樓卻遇上市建局「逼遷」,估計未來不能再以廉租租住同區單位。不過,他堅持會與友人「夾租」,只因看到不少人供樓如「樓奴」,他批評政府一直沒嘗試理解年輕人的狀,沒有提供租住政策。

他的室友Jessie則說,樓價繼續急升,「上樓」對她來說遙不可及,但公屋亦不符資格,即使政府提出加建公私營住宅,她與不少年輕朋友也不能受惠。Jessie指現時香港的租金已貴得不能接受,不少業主為賺錢又繼續經營房,變相令很多人每月的大部分收入只能用作住屋開支,或被迫與家人同住,令年輕一代看不到未來。
4 : GS(14)@2014-12-17 17:08:3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17/news/ec_gbd4.htm



青年上樓未墨 消息:先照顧最需要者


2014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佔領行動結束,政府研判要優先處理青年對社會不滿,尤其要解決年輕人置業難問題,不過,昨日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未見針對青年置業墨,只重申要做好房屋土地供應工作,及研究增加資助房屋模式等。政府消息人士稱,社會上各階層都面對住屋問題,公帑要照顧最有需要的一群,雖然明白青年擔憂,惟不能接受只幫青年人置業。


資助置業措施 仍要考慮是否可行

運房局昨公布長近50頁的長遠房屋策略文件,除交代房策的歷史背景外,針對房委會的資助房屋政策,提出研究「豐富資助自置居所形式」,但無言明具體措施。政府消息人士解釋,早前做房策諮詢,聽到有意見可將全幢公屋改為居屋,百分百出售予綠表公屋家庭,加快流轉,另外亦有意見推長達48個月的居屋遠期樓花,政府仍在考慮。消息稱,策略文件無透露具體措施,因內部仍要考慮措施是否可行,如對公帑的影響等,並要考慮是否設先導計劃等,日後若「成熟一項才推一項」。

消息人士又解釋,公營房屋土地短缺,沒充足單位去推不同資助置業計劃,只能集中做好公屋和居屋,「就像煮飯,如果米飯充足,煮白飯之餘還可做炒飯、福建炒飯等不同款式;如果飯不足,只好全部用作煮白飯」。

就即將建成的水泉澳公屋項目,消息人士指會維持作傳統公屋編配,日後若有新資助模式推出,會在未來10年所建的9萬個居屋中撥出單位試行。

不過,今次文件完全無針對青年置業問題墨,政府消息稱,房策不能只針對解決青年置業問題而忽略其他有需求家庭,尤其房屋涉及公帑,應要優先照顧最有需要的階層。消息又指雖然社會提出不少協助青年置業措施,但問題核心始終是房屋供應不足,未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其他措施未必可行,例如研究提供置業貸款,若在單位供應不足下實施,政府便變相協助推高樓價,令市民更難買樓,「故不要將問題過分簡化」。
5 : GS(14)@2014-12-17 17:08:4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17/news/ec_gbk1.htm



政黨評長策:空談願景 有心無力


2014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繼1998年後,政府再度頒布長遠房屋策略,但多名立法會議員包括泛民或工聯會等建制派,均對政府擱置租管,以及未有政策處理租盤市場感到失望。民主黨胡志偉認為,長策予人感覺是「空談願景,有心無力」,當中政府仍有3.6萬個公營房屋未覓得土地,即使已承諾的25.4萬個公營房屋,仍有不少土地未改變規劃用途,他擔心以政府現時低民望下,難以實踐承諾。


工聯會麥美娟對政府否決重推租管表示失望,認為未能減輕基層市民生活負擔。她指出,根據差估署公布的最新樓價指數,今年首10個月租金指數上升4.6%,同期私樓樓價升幅約10.4%,兩個指數均高於市民工資升幅,建議政府應考慮推出租管,特別針對房、籠屋及板間房,包括月租若為5000元以下,業主每年加租幅度不得多於10%;業主通知租客遷出期限由現時最少1個月延長至3個月。麥美娟稱,歡迎政府研究增加資助自置居所的形式,並要求政府加快土地規劃,建更多公營房屋。

倡推租管 設限人均居住面積

民主黨胡志偉建議,當局應考慮放寬未補價居屋及租置計劃公屋的租務限制,讓這些業主可於未補價下出租單位,增加租盤供應。工黨李卓人認為,長策未有解決即時的房屋問題,市民仍要繼續承擔高昂租金及居住房,認為政府應就人均居住最低面積設限,解決房面積愈來愈小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83

無地產體育對外投資新項目

1 : GS(14)@2017-09-17 11:40:41

【明報專訊】中國上月明確規範企業海外投資,將地產、體育和娛樂等行業的海外投資列入限制級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昨日於例行記者會更透露,8月涉及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的新增對外投資項目為零,顯示內地收緊相關投資見效。

累計首8個月,中國境內投資者的新增海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為687.2億美元,按年下降41.8%,反映非理性對外投資被進一步有效遏制。

另外,對於早一輪人民幣急速升值對中國外貿可能造成的影響,高峰指,匯率升貶不是影響進出口的決定因素,例如去年人民幣貶值6.4%,但同期中國外貿呈現下降趨勢;今年頭8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5.1%,同期出口卻增長7.6%。因此,高峰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才有利於外貿發展,商務部亦將致力擴大跨境貿易和投資領域的人民幣結算,不斷增強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能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806&issue=2017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