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微體》為藥打 「細胞膜」 劑型也能不一樣 洪基隆靠微脂體 讓全球藥廠找上門

2013-09-02  TWM  
 

 

四十年能做多少事?對台微體董事長洪基隆來說,他只做一件事,就是研究微脂體。這種像是為藥包覆上一種「細胞膜」的新劑型,卻能讓全球藥廠紛紛找上門,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賴筱凡

有一家公司專門在生產「細胞膜」,利用創新技術,把「細胞膜」包覆在抗癌藥物外頭,讓治療效果更好、降低副作用。聽起來很科幻,卻是台微體紛紛讓美商、韓商、以色列藥廠都來爭取授權的重要技術,光是今年入帳授權金就超過十億元,它叫「微脂體」。

「你就把它想像成是我們體內的『細胞膜』,『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脂質,用脂質來包覆藥物,讓我們的身體更能吸收。」洪基隆,台微體董事長,今年七十歲,卻花了泰半人生在研究微脂體。

這一切,居然是從五千顆牛眼睛開始!

一個美麗錯誤 開啟微脂體四十年研究與多數生技廠老闆相同,洪基隆也是所謂的「海歸派」,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化學博士、史丹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到加州大學癌症研究院(LRL)當研究員,洪基隆與典型的科學家沒有兩樣,一頭栽進微脂體世界,一待就是近四十年光陰。

問他為什麼對微脂體這麼感興趣?洪基隆笑了,全起因於一段美麗的誤會。「當時柏克萊的指導教授問我的第一句話是:『你有沒有立志要拿諾貝爾獎?』結果我跟他說,我不想拿諾貝爾獎, 只想找一個終生都有興趣的題目。」一九七○年代,那是個科學家們把拿諾貝爾獎當作一生志業的年代,科學家們積極做研究,有的立志要改變世界,有的則是以諾貝爾獎為終生依歸。洪基隆沒想那麼多,甚至在成大當助教的那兩年,讀的是核子化學,與生醫領域怎麼也搭不上邊。「我整整花了兩個月在想,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直到他的指導教授在黑板上畫完所有化學結構後,洪基隆確定了,他想做微脂體。

說是微脂體研究,其實在當時也沒有那麼具體,「光線從視網膜接收光譜後,如何轉變成訊號從視神經傳輸到腦部去,我很想知道。」當時,洪基隆的指導教授給他一個任務:用牛眼睛合成一個類似人類視網膜。

這個任務,洪基隆的指導教授做了九個月,沒有任何進展。「我們想要複製出那一層膜,每次牛眼睛一買,就是一千多顆,研究了半天,卻沒什麼結果。」直到那天實驗後,洪基隆的指導教授忘了將研究用的牛眼睛收進冰箱裡。

這對做研究的人來說,就像是基本常識的失誤,「當下我很生氣,覺得怎麼會犯這種錯誤。」但洪基隆壓抑住情緒,決定先勘察「受災情況」,「我把牛眼睛拿去測試光譜,發現居然只有一半無法使用,另一半卻是好的。」原來,為了保存牛眼睛,洪基隆一直在低溫環境做實驗,企圖用各種化學藥劑、合成技術的方式,就為複製出一層像是人類的視網膜。然而,實驗一直沒有進展,卻是在這一次的意外後,讓洪基隆注意到,或許溫度才是實驗的關鍵。「我們唯一沒想到的,就是改變溫度。」有了驚人發現的洪基隆,這成了他於一九七三年《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期刊的重要論文。

跳出思想盲點 在失誤中找出機會與現今對生物知識的了解比起來,一九七○年代科學家對於細胞膜的認識,就像是黑箱一樣,看不見也摸不著。在洪基隆看來,科學家對微脂體的未知,反而給了新一代科學家很多機會。

「我老闆做九個月做不出來的東西,我在三個月裡做出來了,結果就是在柏克萊拿到博士後,他願意推薦我到史丹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但前提是,不能再做脂質相關的研究。」洪基隆的話裡,多了一絲苦澀,他停下了對脂質的研究,進到麻醉系做博士後研究,意外將他帶進藥物傳輸的領域。

所謂的藥物傳輸,就是藥物的形式,一般人比較常見的像是針劑、藥錠、膠囊,但做到奈米等級,洪基隆研究的藥物傳輸方式,叫做微脂體。他想要用複製視網膜的方式,複製出一層「細胞膜」,包覆住藥物,讓人體對藥物的吸收更好。

然而,當歐美都將微脂體技術開發視為重要趨勢時,台灣生技產業卻獨缺這一塊。一次回台演講的機會,讓洪基隆有了回來創業的念頭,「二○○二年,創業初期,台微體甚至連實驗室都沒有,我們不停地在訓練人才,就是想把微脂體這項技術留在台灣。」他說。

讓台微體成名的第一個代表作,是抗血癌名藥「小紅莓」。台微體用微脂體的相關技術製造出奈米球,再將「小紅莓」包覆在奈米球裡,治療效果比原來還好,「小紅莓」產生的藥物毒性也降低,讓台微體一戰成名,也讓全球藥廠紛紛找上門來。

不只與台灣藥廠安成攜手,將癌症學名藥技轉給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就連美商賽生、韓國藥廠Sam ChunDang(SCD)都紛紛找上門來,就是希望透過微脂體的技術,搶攻市場,連帶地也讓台微體坐擁三百元的高股價。

隨著台微體旗下的研發成績逐漸開花結果後,洪基隆現在把多數的時間花在研究「錯誤」,「以前我也是在別人的錯誤裡找到機會,現在我更常看別人失敗的研究,找到失敗的原因,看能否由我們來改善,或許造就了台微體的下一個機會,也說不定。」洪基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洪基隆

出生:1943年

現職:台灣微脂體董事長

經歷:加州大學微脂體研究實驗室主持人學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博士、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研究40年

就為那層膜!

成就:

全球第三家被核准上市的微脂體劑型的藥物。

曾入選《紅鯡》雜誌亞洲100強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2

【案例】Medidata:為藥企節省數十億美元開支的軟件公司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28.html

小型基金經理塔裡克·謝里夫(Tarek Sherif)把他的CRT顯示器和電腦機箱扔到一把辦公椅上,從他的基金辦公室出發,推著椅子沿公園大道走了一英里,來到了一個小房間,在那裡他將和一位年輕的科技創業者共用一張辦公桌。他通過大學室友認識了這位名叫格倫·德弗裡斯(Glen de Vries)的科技創業者。

從1999年這個不太光鮮的起點開始,兩人打造出了令人震驚的東西:科技公司Medidata Solutions。如今擁有1,000名員工、銷售額達到2.77億美元的。他們製造的軟件被藥企用來對臨床試驗進行云端管理和追蹤,與科技巨頭甲骨文公司(Oracle)在這個充滿增長的醫療細分市場爭奪統治地位。

製藥商熱情擁抱Medidata的軟件平台,該平台不僅可以讓他們輸入數據,還能夠對試驗進行大規模監控,有可能大幅降低高昂的成本。Medidata跟蹤著50萬患者的80億條臨床記錄,每天都有1,400名新增患者進入其系統。

「我們認為,作為一家公司,他們將支持業內的新趨勢,真正地改變開展臨床試驗的方式。」強生(Johnson & Johnson)子公司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ls)的戰略業務改善高級主管基姆·格雷貝爾(Kim Grebel)說道。

「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創造價值的整個想法正開始生根發芽。」謝里夫說,「你如何降低你的成本,同時用效果更好、收費藥品來提高你的價值?」

首席執行官謝里夫身高6尺6英吋,說話溫言細語,富有哲理。總裁德弗裡斯親手編寫了Medidata最初的軟件,他是個天生的銷售員,說話總是抑揚頓挫,富有遠見,時不時露出一個大大的笑臉。在公司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14萬平方英呎超現代化總部裡,他們仍然共用一間辦公室,並且在最近的一次公司聚會上分別打扮成蝙蝠俠和羅賓遜的模樣。在分開接受採訪時,兩人都說了完全相同的話:「我們從未爭吵過。」

1994年,在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分子生物學學位後不久,德弗裡斯決定成立一家初創公司,將臨床試驗的過程數字化。他曾在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的一個實驗室裡工作,任務是幫助設計一個小型臨床試驗。他被堆積如山的紙質文件和計算機工具使用的匱乏所震驚。他和同樣精通編程的泌尿科住院醫師厄德·伊科古奇(Ed Ikeguchi)決定創建一家公司。「我們當時盯上了亞馬遜。」德弗裡斯說,「我們可以登陸亞馬遜網站購買書籍,如果這樣做是安全的,那麼則非常高效。我們為什麼不能以那種方式來做臨床試驗呢?」

1999年,當他們作為新公司重新起步時,謝里夫加入了進來。起初,他只是潛在的投資人,但他是如此地著迷,以至於他和德弗裡斯最終成為並肩作戰的工作夥伴。最初三人都是合夥人且沒有頭銜,但在2002年,他們進行了一輪100萬美元規模的風投融資,謝里夫成為CEO。開展臨床試驗的醫生和護士很喜歡三人開發的軟件,這在早期帶來了與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交易。Medidata有了進賬,2004年謝里夫和德弗裡斯在曼哈頓獲得了Insight Venture Partners的1,000萬美元投資,因此Medidata可以聲稱自己是第二大電子數據採集公司,僅次於Phase Forward,把10多家其他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Medidata的軟件不同於競爭對手,因為它是所謂的「軟件即服務」,與Salesforce.com開創的模式類似。Medidata為其客戶提供的直接服務較少,而是專注於打造讓客戶可以自己使用的訂閱式軟件。製藥公司的員工使用Medidata的軟件來開展臨床試驗,無需Medidata的幫助。這種模式受到藥企的廣泛歡迎,尤其是日本的製藥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池口從零開始與他們建立了關係。從2005年到2008年,銷售額增長兩倍,達到1.06億美元。在短短一年間,員工人數從50人增加到170人,其中不包括離職的大約50名員工。「我總是說我的頭髮就是這時候變白的。」謝里夫說。

2009年,Medidata上市。已經辭去首席醫療官職務的池口離開了董事會,為更多的外部董事騰出位置。現在他是作曲家,在YouTube上發佈歌曲。自從上市以來,該股累計上漲527%。按年率計算,銷售額增長18%,淨利潤增長23%。作為與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Phase Forward卻步履蹣跚,並於2010年被甲骨文收購。Medidata表示自己不斷贏得市場份額,有望成為一家10億美元規模的公司。甲骨文拒絕置評。

但Medidata的最大客戶強生承認,在使用該公司的技術時遇到了「成長中的苦惱」。當第四季度的未完成訂單看起來很清淡時,該股下跌了9%。「他們的商業模式非常棒,只不過股價過高。」B. Riley & Co.分析師吉恩·曼海默(Gene Mannheimer)說。研究Medidata的其他七位分析師中,有六位不認同上述說法,他們仍然主張「買入」。

為了保持增長,Medidata打算開展更多業務,不只是追蹤新臨床試驗的數據。它將幫助那些花了數十億美元研發費用的製藥公司弄清楚他們正在哪些方面浪費金錢。Medidata稱所取得新成就包括:只需對研究人員培訓一次,而不是每項研究都要對他們重新培訓:減少醫生對每份臨床文件進行數字「簽名」的時間,每年能為其客戶群節約9,000個小時;在藥物研究後期使預防無效或不實數據的成本減少大約3,000萬美元;利用FitBit或其他穿戴設備來收集數據,而不是把患者叫進診室。謝里夫和德弗裡斯說,這只是個開始。

「我們的天真單純以一種很好的、很有助益的方式表現出來。」德弗裡斯說,「這不是零和遊戲。敵人是紙質文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